永远的长征篇1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是中国人民心中无穷精神力量的来源。观看了电影《我的长征》后,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那些红***战士宁愿牺牲自己也要***全中国的精神,足以成为后人心目中永远的人民英雄。
电影《我的长征》讲述了王瑞老人重访故地,回忆年轻时参加红***长征的故事。16岁的王瑞,参加了长征,他一家四口人全部是红***。在湘江之战中,他的父亲被无情的炮火夺去了生命,他的姐姐和姐夫也在强渡大渡河中壮烈牺牲。王瑞并没有因为失去亲人而退出长征。他在***的带领下,走完了两万五千多里的长征。王瑞16岁就参***,跟敌人斗争,时刻有生命危险。我们现在生活多么美好,不愁吃不愁穿,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跟王瑞比起来,我们不是更应该好好学习吗?
过去,我只在书本上读过《飞夺泸定桥》这篇文章,我十分佩服红***英勇顽强忘我牺牲的精神。如今,我终于亲眼目睹这壮观的场面,我更加为之震撼。一座只有13根铁索的铁索桥,下面是湍急的长江水,对面是敌***的炮火。十几个红***战士匍匐前进,他随时可能掉进长江水,牺牲在敌人的弹火下,但他们仍头也不回地前进,前面的倒下,后面的紧跟上来,我终于知道什么是“前仆后继”,为了将那面红旗插在桥头,牺牲了多少战士的生命,是多少鲜血铺筑砀这座生命桥,是多少鲜血染成了这面鲜红的旗。
永远的长征篇2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过后尽开颜。
读完这首名为《长征》的诗,我被红***战士百折不挠、不畏艰险、乐观向上、视死如归的精神深深感动了。
红***战士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漫漫长征路上,不仅有***林弹雨,还有急流险滩、雪山草地,更有饥饿、寒冷、疾病等难以想象到的困难。面对各种险恶的环境,红***就像竹石,在岩石缝中发芽、成长,显示着生命的顽强。他们个个都是铁骨铮铮的汉子,永远不会服输,永远接受着挑战!
在长征路上,红***战士创造了无数惊人的奇迹。就说飞夺泸定桥那次战斗吧。素有“天险”之称的大渡河让人看了心惊胆寒。可是这场战役是多么的重要啊!不能输,决不能输!一咬牙,一跺脚,拼了!战士们冒死建奇功,居然赢了这场战役。美国人有一对夫妇参观过泸定桥后,曾这样说道:“中国是用那些敢于翻越千山万水人们的牺牲精神和勇气统一起来的。”连美国人也被我们的红***战士震撼了!
永远的长征篇3
在“纪念红***长征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我作为一名***人,在和平的年代里,重读这首荡气回肠的词,在感受着领袖气魄的同时,又深深地为万千***先驱大无畏的气魄所震撼!万里征途,受尽人间苦难,赤胆忠心的***者们,依然仗剑指苍穹,发出撼人肺腑的声音,这就是***者的人生态度,也是长征精神最好的体现。
长征是一本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实践教科书,书中可汲取的营养何止万千!每翻动一页长征的历史便是一段不朽的传奇,书中最大的魅力就是先驱们那不屈不挠、积极奋争的***精神!读长征的过程便也是感受的过程,感受一种信念与理想的力量,这力量使人上进、催人奋发,对每一个读者都会是一种激励。读懂了这种激励的内涵,我感到了自己的成长,并且越发地感觉到,此刻我才真正开始读懂了长征。
在我***旅生涯的开端便了解长征,加深了我的***人印记,可以说我是幸运的。长征给我的印记是红色的,因为这其中不仅有***先驱的精神,还有他们的鲜血。这印记不仅在我的体肤,更是在我的内心深处。我崇敬那一段历史,崇敬那一群***的勇士们。我好想告诉那些前辈先驱们:“在白鸽飞舞的今天,还有我们这么一群人,在以你们不屈不挠的精神为楷模,继续秉承你们的共产主义信念,坚定不移地继续着你们未竟的伟大事业。长征是你们的,我们无法亲历,但长征也是我们的,我们会永远珍藏,并发扬光大。今天的蓝天白云、祥和盛世是你们缔造的,明天的长远发展将是我们新一代的******人守护的,我们共同拥有的便是无比坚定的***主义精神!” 。
我们新一代的***人在成长,所拥有的不断丰满充实的长征精神无处不在。训练场,学习室,甚至我们生活、学习、训练中的点点滴滴,都有它闪光的印记。长征精神是一种动力,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标准,它所带来的深远意义是每一个了解它的人都可以终身受益的,尤其是和平年代的***人,我们在接过钢***的同时,更要接过这永远闪亮的长征精神!我为我是一名新时代的***人而自豪,更为我是红***这支光荣之师的继承者而骄傲。
今天,我们纪念长征,既有对老一辈无产阶级***前辈的缅怀,也更是为了弘扬长征精神,继续把老一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长征精神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源泉,也是我们奋发***强、开拓前进的重要动力。“***理想高于天” ,正是那伟大的***理想激发了无数***者的坚定意志,永远以人民和民族利益为重,这便是***者永恒的信念。我们纪念长征,发扬长征精神,也正是为了要将这崇高的***理想与信念代代相传,让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国家永远意气风发,不断大步向前!
永远的长征篇4
影片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的中华大地,面对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践踏,中国***人从大局出发,向全国人民发出“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议,但顽固地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策,调动100万大***“围剿”红***,由于敌强我弱,及红***内部***冒险主义错误指导,红***第五次反 “围剿”失败,在这种情况下,红***为了保存实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伟大的领袖人物与万千英雄人民共同经历的苦难与艰辛,显现出了真正的历史英雄性格。
回顾这段坎坷、艰辛的***史,我在想,是什么支撑着红***战士勇往直前;是什么让他们坦然面对死亡的威胁;是什么让他们不断成长,走向胜利?是“***理想大于天”,是因为有了理想和信念的支撑,我们的红***才走出了雪山草地,才完成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惨烈的战斗磨砺了红***的意志,亲人的牺牲、战斗的胜利激发了他们的斗志,所向无敌的英雄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吃苦奉献的大无畏牺牲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让红***长征由弱变强,以少胜多,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它不仅成为中国***的伟大转折点,在今天更成为激励我们努力向上,不断进取的风标。
历史永远是后人的历史。我们需要的是记住历史的同时继承历史的精神。长征把苦难毫不留情地放在红***身上,生存是当时最大的***治,生存才可能发展,生存才会有新的斗争。影片所表现的红***的钢铁意志力更是一个人类生存的奇迹。
永远的长征篇5
红***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是战争史上的奇迹。到底是什么使原本弱势的红***冲破******派的围追堵截,使红***愿意抛头颅洒热血,使红***历尽艰辛,克服险阻最终走向胜利呢?是信念,是千千万万红***心中珍藏着的让人民翻身做主人、过幸福生活的信念!而长征精神,就像一座永远的丰碑,永远树立在人们的心中。
我不禁想起那一个个感人肺腑的长征故事:一位掉队的小红***在极度饥饿、疲惫的情况下,巧妙地说服陈赓同志放弃对自己的帮助,最后牺牲在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一位首长把仅存的青稞面留给了战士,而那位战士最后又把青稞面还给了首长……艰苦奋斗、舍己为人等多么宝贵的长征精神,它们就像一颗种子在我心中生根、发芽……
记得我刚学自行车时,爸爸老在车后面扶着。一天,爸爸对我说:“你练了这么久了,该自己骑了吧。”我很不情愿地大声喊:“不要啊!万一我摔下来怎么办?”“好了好了,不放就不放。”爸爸笑着说。我又骑了几圈,风在耳边呼呼地响,感觉特别爽。这时,不知怎的,车头好像跟我作对似的,往左一偏,我措手不及,“砰”的一声,连车带人重重地摔在了地上。原来爸爸在后面偷偷地放开了手。我有一种被作弄的感觉,“哼!都怪你!”我气得一屁股座在地上,揉着摔疼的膝盖。爸爸走过来,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这点困难都受不住,以后还干什么大事?想想红***们二万五千里长征,历尽多少艰难险阻,他们还不照样挺过来了?”听了爸爸的话,想想也是,跟长征比起来,我这点困难又算得上什么呢?于是,我重新站起来,信心十足地骑上车,暗暗鼓励自己:不用怕,我一定行的!就这样,我一次又一次地摔跤,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但我一次又一次地爬起来,经过一次又一次地努力,我终于学会了骑自行车,那个高兴劲儿,现在还记得呢!真多亏了红***长征事迹的鼓舞。
还有一次,我参加了校运会的几项比赛。到最后一项长跑时,我箭一般地向前冲去,一路遥遥领先。可是,才跑到一半,我就精疲力尽了,速度越来越慢,后面的两名同学也追上了我,得意地向我瞟了一眼。我上气不接下气,真想停下来不跑了,可看到同学们那着急的样子,听到大家为我的加油声,我想到了“红***不怕远征难”,二万五千里长征都不怕,我怕什么呢?我顿时有了信心,带着全班同学的期望奋力向前跑去。“加油,加油!”在同学们的欢呼声中,我就要到终点了。于是我加足马力,近了,近了,奇迹般地超过了前两名同学,到了!在接触红线的那一刻,我体会到了,坚持就是胜利!
永远的长征篇6
***的《长征》读起来总是那么令人为振奋,使人倍受鼓舞。是呀,令人毛骨悚然的泸定桥算得了什么?湍急的金沙江,奔腾咆哮的大渡河又算得了什么?那又高又陡的大雪山和黑草地,这些人们视为可望而不可及的“天险”,不是都被我们坚强的红***战士征服了吗?这心中永存的信念,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浴血奋战。正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才有了“红***不怕远征难”的精神!正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红***才有了“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英雄气概!正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才有了“亲人送水来解渴,***民鱼水一家人”的温情!
信念支撑着红***由劣势转为优势,支撑着红***走向了胜利。长征的胜利不是偶然的、暂时的,而是必然的、永恒的。胜利的步伐总是踏着***的鲜血走来的,胜利是传承着信念走来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路,******倒下了,又有红***站起来,只因心中信念永存!红***以数万之众在***领导下,心中永存信念,走向长征的胜利!走向中国***的胜利!他们是英雄,他们是路标,他们是丰碑!可歌可泣的事迹,可赞可叹的信念,可敬可畏的***魂!我能不被他们感动,不被他们震撼吗?他们是永恒的,因为信念永存,长征的精神永存!
若要问在长征精神中学到了什么?我会回答,学到红***永存的信念!时间不会磨平记忆的棱角,我们不会忘记这段历史,只要心中依然永存信念,希望之火就不会灭;只要心中依然永存信念,胜利其实就在不远处!因为:信念永存。长征所代表的一种精神——一种全人类永恒追求的精神——坚持到底。
长征是一个人类超越自身极限的过程。这其中的艰险自是我们这些在平和年代出身的人所难以想见的。后有追兵,前途漫漫,环境险恶,粮食短缺。每一条都足以让人恐惧、绝望。而我们的前辈却穿着草鞋在雪化、在沼泽中一步步艰难地走来,走向了光明和胜利。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精神撒满了长征的每一个角落。 历史再一次向我们证明了:长征精神将伴随着中华儿女不断缔造辉煌。
永远的长征篇7
长征精神的心得体会1
今天我看了以先辈的旗帜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节目,节目邀请了老红***及后人讲述长征故事,那是一段中国人应该永远铭记的历史。
弹指一挥间,红***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已经有80周年了。时光如流水,当年一脸稚气的红***小战士,现在大多是饱经岁月沧桑的白发老翁了。一切的一切,都早已随着时代的变迁而物似人非了。然而今天,当我们追忆那段红色的历史,重走那段红色的历程时,仍旧会热血沸腾,感慨万千。
随着老红***的讲述,我仿佛又又回到了那段让人永远难以忘怀的历史,眼前出现了一支斗志激昂的队伍——红***。这是1935年的6月,正是南方最热的时候。可我们英勇的红***战士们却要翻越长征路上的第一座雪山——大金山。红***中有许多是南方籍的战士,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从来没有看见过雪山,更别说去翻越它了。但困难吓不到我们坚强的红***战士,摔到了,爬起来继续走;没有粮食,就吃草根,甚至吃皮带。为了***,为了***事业,为了广大的劳苦大众能过上好日子,有许多红***战士永远留在了雪山上,他们献出了自己最绚丽的青春、最宝贵的生命。
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感人的事迹数也数不清,说也说不完。我们英勇的红***战士总是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记得一个名叫邓仕俊的红***战士,在战斗中负了伤,不幸又得了伤寒病,实在是走不动了。面对茫茫大草地,他痛苦地流下了眼泪。师长杨朝礼同志得知后,决定留下4个战友照顾他。邓仕俊在战友们的悉心照料下终于赶上了大部队,但是照顾他的4个战友却到下了3个。***胜利后,邓仕俊同志以“生命”为题写下了这段感人的回忆。在回忆中他深深地怀念那些为了***事业而献出宝贵生命的战友。邓仕俊同志深情地说:“想到这儿,我就越发感到我的生命不是属于自己的。”
看完节目,我陷入了无限的沉思中。与那些坚强的红***叔叔相比,我觉得自己与他们相差得太远太远了。记得上次体育课时,体育老师说今天女同学800米测验。体育老师的话还没说完,我就吓得喊爹叫妈,800米对我来说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我长这么大,爸爸妈妈还从来没让***过一件重活,从没叫我走过一次远路,叫我跑800米不是存心为难我吗?好话说了一大堆,可体育老师楞是没有心软,硬叫我跑完那可恶的800米。跑完之后,我只觉得两腿发软,两眼直冒金星,害得我回家大哭了一场,连邻家的小妹妹都笑我真没用。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自己真是太没用了,与红***叔叔相比真是太软弱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叔叔是在上有飞敌机轰炸,下有敌兵追击的情况下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可我呢却被这小小的800米打垮了,我真是太不应该了。一位伟人曾经说过:“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任何一座高峰。”红***战士就是这样征服40多座高山险峰,先后跨越近百条江河的吧!我们是新时代的少年儿童,是建设祖国未来的生力***,我们同样需要红***叔叔的顽强拼搏精神。
我想,我以后不会这样了,我要向红***叔叔学习,学习他们不怕困难、坚忍不拔的毅力;学习他们先人后己、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学习他们为了***事业而勇于献身的无私奉献精神。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儿童,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去继承红***的长征精神,并把长征精神发扬广大,让它代代相传,万古不朽,让长征精神永放光彩。
长征精神的心得体会2
长征精神是中国***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创造的***精神。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经历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战争的奇迹。红***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对***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创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集中体现为: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最显著特点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表现,是保证我们***和建设事业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2019年5月20日下午,在江西考察调研的来到中央红***长征集结出发地赣州市于都县,向中央红***长征出发纪念碑敬献花篮,参观了中央红***长征出发纪念馆。在会见于都县红***后代、******家属代表时,他动情地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无数***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当年***和红***在长征途中一次次绝境重生,凭的是***理想高于天,最后创造了难以置信的奇迹。
长征精神永不过时!重温长征精神,一方面是缅怀先烈、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同时,长征的胜利也充分表明,有了这样的精神,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今天,重温长征精神,就是要走好新的长征路,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长征精神的心得体会3
是什么力量,让我们为之动容?是什么精神,让我们自豪回首?是什么努力,让我们感到无限的骄傲?是他——那伟大的壮举,光辉的历程!
距长征结束已经已经整整八十五周年了,我们怀着梦想,怀着希望的一代人知道,是长征给了我们学习、游戏的机会,没有长征的胜利,又何来我们这一代人的幸福和美满!每一个中华人民,都会为长征而感到自豪。因为这乐观坚定而又豪迈的精神,已经深深地扎在了我们的心中!
滚雪山,过草地,渡金沙,战铁索,这么多故事,哪个故事不流传在大街小巷?红***不畏艰险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永远的长征篇8
我来自邢台市六中初一1班,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永远跟你走》。
很小的时候,我就听说,没有你就没有翻身的外婆;很小的时候,我就听过,妈妈唱着赞美你的歌;很小的时候,我就戴上红领巾,是你编外的一个;很长的时间,我有理想追求,也有艰苦的拼搏。爷爷告诉我,征途上总会有坎坷,妈妈告诉我航程上也会有浪有波,红领巾告诉我:有你才有新中国,历史告诉我,你开辟的道路越走越开阔。
你是陈望道、鲁迅、***,是你们用精神开启了思想***的阀门。
你是林祥谦、萧楚女、熊雄,是你们用鲜血染红了光辉的旗帜。
你是贺昌、洪超、邓萍,是你们用身躯铺就了长征的路程。
你是、秦邦宪、,是他们用行动创造了抗日的胜利。
你是这无垠的历史长空中闪烁着的星星,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我是中国人,我是***员!或许,你并不十分耀眼,但正是这无数个、无数颗闪烁的星星才汇聚成了明月般的新中国,划破长久的黑暗。也正是这些小“星星”,才使新中国在狂风暴雨般的考验中长久伫立。
岁月苍苍,光阴荏苒。***九十年来的巨变又一一重现在我的眼前,一切仿佛就发生在昨天。我好像听见了你踏在红***长征途中英气博发的“红***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看见了你引着鬼子进入了埋伏圈;看见了你跟随百万雄师过大江时壮丽场景;我的脑海里回荡着你就义前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看啊,在黑暗中摸爬滚打的祖国,终于划破黑暗的祖国。心中的祖国是灰暗中开出的鲜红花朵,鲜红的颜色是用你的鲜血染成的,是风和日月可鉴的报国之心。
缅怀漫漫岁月,凝聚缕缕遐想。五千年,路漫漫其修远兮。悠悠光阴中,目睹忠魂倒下,不倒的是你的爱国之心;弹指岁月间,经历沧桑巨变,不变的是你的善良与顽强。
也许会有这样一天,当幸福的人们回首沧桑岁月,共和国成长的一圈圈年轮,早已淹没了你疲惫的容颜。汗水、热血、眼泪以及牺牲,所有关于你的记忆,都在岁月的流逝中消散,连镌刻着光荣的纪念碑,也没有留下关于你的只语片言。你,就这样去了,仿佛消失在时间隧道的尽头,无声无息,且永远永远。而我,只有我深深地明白,那曾经激励着你的理想,还在我血脉中膨胀;那曾经照耀着你的辉煌,依然与日月同光。
永远的长征篇9
“红***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多么悲壮的历史史歌啊!长征,改变了中国命运的举动,成千上万的英雄儿女抛头颅、撒热血,才换得如今的盛世,那一段峥嵘岁月——这曲长征之歌永远深藏在我们心中。
长征路途遥远,危险重重。一路长二万五千里,途径14个省。按照******治局的“北上”精神,一路上战士们披荆斩棘,顽强战斗。***英明地打了四渡赤水的战役,后来势如破竹地通过大渡河,向北勇进。多么恶劣的环境啊,战士们吃草根,睡泥地。草地上,那条还未烤完的皮带裸地躺着,成千上万的战士却已倒在了无情的草地上;在四川的大雪山——岷山,许多战士用鲜血染红了皑皑白雪……是什么赋予了战士勇往直前的力量,如此严峻的考验时刻磨砺着伟大的战士们,这是永垂不朽的长征,这是一曲可歌可泣的光辉战歌!
如今,我们重温那个年代的岁月,学习长征的精神,虽然长征对我们来说是陌生、遥远的,但从这么多生命铸就的故事中,我们懂得了更要珍惜眼前的美好生活,继承艰苦奋斗的***精神,把长征之歌一路传唱……
永远的长征篇10
【关键词】电视话语; 娱乐; 意识形态; 责任
【中***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 张涛甫(1967―),男,安徽六安市人,新闻传播学博士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 本文系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项目成果之一。
在中国电视主持人群体中,崔永元是比较独特的一位。中国不乏另类电视主持人,崔永元则是另类中的“另类”。与那些仅仅为了标新而立异的另类主持人不同,他的特立独行背后带有不可替代的先锋意义。但是,在电视媒体普遍媚俗的媒介环境里,崔永元的“另类”与整个大语境不甚谐调,他近年来的激烈言行因为走得太远,显得既孤独,又悲壮。
一 、《实话实说》:中国电视话语变革的“拐点”
崔永元名字在电视上走红,是因他在1990年代中期主持《实话实说》的火爆而起的。这位被人们称之为“邻居大妈的儿子”的电视主持人,凭借他在CCTV《实话实说》中的精彩表现,不经意间改写了中国电视长期以来的刻板形象、僵化话语,改变了传者与受众之间的疏离关系,从而成为改写中国电视历史的象征性人物。
在渐进式的社会转型进程中,电视媒体在***治、经济、社会以及媒介自身力量的推动之下,渐渐改变了几十年如一的傲慢、僵化姿态,其话语由俯视开始转向平视,开始体贴电视观众的感受和接受期待。《实话实说》之前,国家电视媒体中的话语形态是标准化、高高在上的国家话语,追求宏大叙事,话语内容和表达方式枯燥、刻板。当初,把《实话实说》放在新闻评论部是颇有意味的。《实话实说》这种谈话类的节目,其新闻性比那些纯粹的新闻节目稀薄得多,其新闻硬度也没有纯粹的新闻节目那么大。作为中国电视第一个谈话节目,最初出于对谈话节目安全生产的考虑,《实话实说》的选题范围一直被限定在软性(社会话题)领域,不敢向新闻化方向挺进。[1]但是,这一策略却意外地使它获得了深远的媒介意义。这个节目已经成为中国电视话语变革的结构性的“拐点”,它带来了中国电视思维的一场***,它使僵硬的电视语态变得更富有柔性,也更有人性。它推动了中国电视的平民化进程,使电视媒介改变了体制惯性和思维定势,适应社会转型需要,满足广大受众渐渐丰富的社会文化需求。
二、电视精英:拒绝娱乐化
《实话实说》之后,铺天盖地的电视娱乐迅速兴起。来自四面八方的娱乐热潮,渐渐有吞噬“严肃”之势,甚至CCTV新闻频道也开始做起娱乐节目,这引起了白岩松、崔永元等电视人的警觉。白岩松说,“现在是一个严肃不够严肃,娱乐不够娱乐的传媒时代。”[2]在白岩松看来,“严肃”的电视新闻还不成熟,就被随身而至的商业化浪潮吞没了。表面上看,娱乐成功了,但娱乐的表面繁荣掩盖了内在的虚浮单薄,把新闻和娱乐搅和在一起,两种本来应该在两条道上跑的东西挤在了一起,造成彼此之间的两败俱伤。白岩松并不是一定要拒绝娱乐,他只是认为,娱乐需求不是唯一的。他以新闻频道的《中国周刊》为例,这个节目是新闻频道中最严肃不过的节目,但它的收视率偏偏是最高的:头两年在新闻频道的收视率一直位居首位。白岩松、崔永元等人看到电视娱乐遍地开花,有吞没新闻的纯真品格的危险,开始作出反应,保卫电视的“严肃”品格。同时,崔永元以尖锐的声音批评中国电视的庸俗之风。“打开电视看看我们那些娱乐的、或者引导娱乐的节目,它们推介、欣赏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样的?现在没有任何一种清贫的生活方式在被尊敬和推介,都是摆富、摆阔,整个是快餐心态。走一走,换种姿势,能改善这种不健康的心态。”[3]但是,毕竟白岩松、崔永元们的声音与甚嚣尘上的娱乐声浪比起来,还是显得十分微弱。
当年,以《实话实说》为代表的电视节目启蒙了中国电视观众的日常需求,稀释了中国电视的僵化语态,改变了电视媒体的“伪严肃”面孔,赋予了电视媒体的亲和力,实现了中国电视话语的***性转变。崔永元们把中国电视观众的日常需求***出来之后,但没有想到:中国电视会在市场思维的驱动之下,一味地迎合电视受众的庸俗收视需求,将收视下限不停地往下拉,甚至直逼民族趣味吃水线。电视娱乐变成今天这样的庸俗面目,是崔永元们始料不及的。崔永元发现,“现在的城里人,一般是能坐着就不站着,能躺着就不靠着。”“我想用这种方式警醒其他人,如果一个民族用懒洋洋的方式生存的话,是很可悲的。一个躺在沙发上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我们的国民素质和状态亟待改变。”[4]他认为,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中国国民素质出了问题。崔永元将电视的“堕落”归咎于国民素质低下,这显然把问题绝对化和简单化了。其实,电视媒体本身难辞其咎。
《小崔说事》可以看作是崔永元的《实话实说》精神的延续。在《小崔说事》中,节目仍然坚持平民化的叙述策略,稳定而又平实。但是在四面娱乐的电视语境中,《小崔说事》显得寂寞、孤独。崔永元一直在寻找新的突破空间。后来,他找到了《电影传奇》,借助逝去时代的电影影像,来演绎他心中的电影传奇。崔永元试***用现在先进的电视技术复制当年的电影故事,在当代电视屏幕上,再现当年的电影辉煌,但是,这种追梦式的电影怀旧,并没有给当下习惯了娱乐的观众带来多大的惊喜。《电影传奇》除了让那些少数过来人缅怀了一次逝去的岁月以外,多数观众仅仅把《电影传奇》视作不合时宜的娱乐,如今的电视观众并不能领会崔永元的良苦用心。崔永元试***用《电影传奇》来进行一次努力,借以中和一下无处不在的娱乐泡沫,但实际效果并不显著。我们在《电影传奇》中看到了什么?一个不合时宜的媒体理想主义者的孤独反抗。在这个节目中,崔永元转身走向历史,在一个逝去的伪理想主义时代打捞当代社会缺失的精神理想,借助影像经典来重新给当代电视观众进行精神补钙。我们在崔永元唐吉诃德式的努力中,我们看到他悲壮的英雄气概,但是毕竟只是一个“苍凉的手势”。即便如此,崔永元还是没有放弃努力。
三、《我的长征》:电视精英的精神“长征”
今年,崔永元开始尝试新的突破之旅:那就是通过《我的长征》进行新的电视实验。
作为70年前的历史事件,长征已经远离了当今人们的视野,在日益功利和势利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淡忘了这段***时期的悲壮事件。在人们的日场生活语境中,***成为遥远的历史记忆。人们以自己的方式来告别***,渐渐把那段峥嵘历史抛至脑后。对于70年前的非常岁月,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回望。人们并非有意识地忘却过去,但如今的媒体不断地制造形形的娱乐故事,充斥了人们的视野,占据了人们的休闲时间。热闹的视觉喧嚣钝化了人们的历史感觉。长期以往,人们渐渐习惯于沙发上的生活姿势,对历史渐渐失去了兴趣,对于历史,人们失去了起码的认知和尊敬。如今,对于70年前的遗忘,已经成为一种集体性遗忘,没有忏悔,人们
兴高采烈地告别历史,浑然不知历史的重量。崔永元在“长征”路上,获悉这样一个失散女红***安秀英的故事:安秀英10来岁参加红***,因负伤掉队,沦为土匪家的帮工,因为失散没有走完长征,她不能享受离休待遇。这位93岁的老红***曾为每年500多元的补贴多次到民***讨要。工作人员说,“还没得。”于是,安秀英便问:“你晓不晓得你今天的好日子是怎么来的?”工作人员说:“不晓得。”安秀英说:“不晓得就算了。”她扭头离去,不登民***部门的门。可见,人们已经对这段历史的遗忘竟到了麻木、无情的程度!作为在媒体一线作业的业界精英,崔永元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而媒体还变本加厉地制造了集体性的遗忘。他这样警告道:一个躺在沙发上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5]
于是,崔永元以其特有的方式,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精神实验。他发起了一场电视真人秀活动:“我的长征”。在普遍浮躁的今天,不乏形形的“做秀”。《我的长征》在电视上推出时,遭遇诸多误解。不少人说,崔永元是在“做秀”。崔永元只能用真实的行动来说话,用“走”来说话,来为自己的行动正名。崔永元从社会中集结了20多人,开始重走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这次活动的名字“我的长征”中,可以领略到行动发起人的深沉用意。崔永元显然无意于用今天人的身体来重新丈量一次70年前的红***长征,他是想用“心”来重温长征之路。他要把这次的“真人秀”做人一次结结实实的精神长征,一场“真”人的精神启蒙。
市场化给中国人带来的福祉,也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习惯于享乐,习惯于沙发上的生活。沉溺于生活的安逸和物质享受,以至于淡化了信仰。在崔永元认为,“可能说更重要的是培养信仰和精神。我认为信仰这个问题,不是在路上走的时候才要有的,躺在沙发上也一样可以有信仰的。”[6]人们已经习惯于沙发上的生活,而把信仰和精神抛掷一边。随着商业风潮的蔓延,媒体也被深深地卷入其中,娱乐之风弥漫电视屏幕,在媒体已经深入介入人们生活的今天,芸芸众生难以摆脱媒体的强大影响。甚嚣尘上的娱乐化风潮不断地刺激人们的物质欲望,对人们的信仰问题、深层的精神生活往往漠视了。对于人的信仰、精神问题,媒体习惯于用空洞的说教来打发。这种流于形式的精神关注,其实际效果是可想而知的。鉴于此,崔永元通过这样一个“走”的仪式,呼吁社会有所警觉,有所改变。这次《我的长征》准确地说,是一次现代媒体仪式,其象征意义在于:它对今天的人们形成一种历史记忆召唤,借助电视影像建构一个电视仪式,通过集体观看,唤醒人们心中的历史记忆。“呼吁更多的人能够变换一下姿势,有更多的人能够出发,去关注历史,关注社会,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崔永元从什么地方来寻找“责任”资源呢?一是历史;二是现实社会。所以,《我的长征》抓住两头:一头是历史,另一头是社会现实。中间行走的是“长征”中的“我”。这里的“我”即是今天的社会主体。那么,今天的“我”如何来进入历史呢?这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情。重走“长征”路,把当年红***走过的路再走一次,这对今天的人来说并不是仅仅从《我的长征》这个群体开始的,前面有人就走过,媒体也曾经做过报道,但社会对“重走”的关注并不大,没有对当下社会中躺在沙发上的人们构成多大触动,人们仍然沉酣于眼前庸常的生活。这次,《我的长征》显然不希望满足于重走者小我的体验,而是希望通过这次隆重的行走,对今年人们的思想产生触动。
《我的长征》如何进入历史呢?一是通过历史遗迹、遗物来重新唤醒人们的历史记忆。凭借这些过去遗留的实物,让今天的观众重建历史记忆。《我的长征》一路上不停地去寻找那些历史遗物,红***在长征中留下的遗物、遗迹,凭吊红***墓、红***坟、红***坑,把这些远离人们日常视野的历史遗物重现在人们的眼前。二是重新打捞70年前的历史。《我的长征》在路上走访了许多老红***,对这些历史亲历者面对面,借助这些风年残烛的老红***之口来追忆当年的历史场景。《我的长征》竭力寻找逝去的故事,以此来重构历史记忆。在一路行走过程中,《我的长征》收获了很多在正常历史教科书中缺失的故事。比如:
同样是在草地里,红三***某连炊事班9名炊事员一直轮流挑着一口沉重的铜锅,背着它,战友们就能喝上开水不生病。为了这个简单的理想,9名炊事员相继倒在了铜锅旁,没有一人走出草地。
1935年10月,红***翻阅六盘山,又累又饿又渴的战士误喝了沟谷中有毒的泉水,一夜之间死去了300多人。1935年8月,红***在茫茫的草地中跋涉,红一团的一个班在大雨中露宿了一夜,第二天吃早饭时,连长见这个班的战士没有来,就扯开嗓子喊,没有人答应,连长就走过去看,他看到一个班的年轻战士静静地躺在那里,都停止了呼吸。 [7]
类似的死亡故事还很多,这些故事已经淹没在历史的烟尘之中,它们远在人们的日常视野之外。通过重走长征路,把这些濒临的历史记忆打捞上来,呈现在今天人们的眼前。崔永元们希望通过触目惊心的死亡记忆对习惯于沙发上生活的人们产生一些刺激,让他们领会一下历史的沉重和生命的痛。崔永元无意于按照严格的历史逻辑来复活历史记忆,历史一旦远去,本真地复活它就非常困难。复活的记忆只能是有遗憾的重建,是一种选择性的记忆。我们无法重现历史现场,即便把前人的足迹一丝不苟地走一遍,也无法完整再现当年的事件现场。《我的长征》显然志不在此,它的意旨在于通过这次的历史追悼,让今天的人们领受到信仰的力量和精神的份量。
关于现实这一头,《我的长征》紧紧地抓住今天的社会境遇。崔永元把《我的长征》定位在电视公益行动,表现了发起者强烈的现实关切。《我的长征》把电视镜头转向了长征路上的现实窘困,这对于习惯于娱乐的电视媒体而言是难得的清醒之举。70年后的长征之路,恰恰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地区,这些地区真实的社会境遇往往远在媒体的视野之外。平时,大众媒介把目光仅仅盯在发达地区,对中国中西部的困难关注严重不足。《我的长征》一路上展开了一系列的公益活动。虽然仅仅依靠《我的长征》的眼光雨露根本解决不了全部的问题,但其意义已经超越了具体的公益活动本身。《我的长征》通过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电视媒体,把整个社会的目光聚集在长征路上,借助中央电视台的镜头,让人们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媒体所呈现的中国***景是不全面的,我们的媒体仅仅把强光打在那些鲜亮的地方,这是不能反映真实的中国现实的。这次《我的长征》让我们有机会看到被忽视的真实,照亮了曾经被遮蔽的中国真实,哪怕只照亮了一部分真实。《我的长征》走在中国电视媒体的前面,突破了电视媒体的整体片面性和局限性,把触角伸向了冷清的中、西部。从崔永元一路磕磕绊绊的探寻旅程,可以隐约看见中国电视先行者的精神走向。中国电视行程至今,始终伴随着电视精英孤独的探险行动。我们可以把中国电视精英的探险之旅看成电视的长征。它与红***的长征相似之处在于:是信念和精神支撑了他们。
四、电视的“长征”:艰难前行
《我的长征》面临的多种牵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的长征》精英追求的全面实现。这些牵制表现在:一是复制历史事件的困难。历史只可追溯、凭吊,但不可复制。《我的长征》
试***把当年的峥嵘历史在当今语境下再复制一次,这只能是一次善意的努力。用和平环境下的行动去复写战争环境下的历史,本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如今人们的信念、心态、生活方式跟冷兵器时代的情况差距甚远,让今天的人们重新找到当年的感觉几乎是不可能的。当年的红***在极限环境下被打造成了一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钢铁组织,完全是一支精英团队。而《我的长征》团队则是一个平民化的队伍,从其中的人员来源看,可谓是五湖四海,比较广泛地体现了当今社会的多元结构特征。但问题就在这里,崔永元用什么东西把这群人拢在一起。信念吗?如果是,那么是什么信念?是铁的纪律吗?由于无法复制当年的信念,也没有铁的纪律来约束这队人马,这队人马注定要为“步调一致”而苦恼。崔永元需要花比较大的气力把人马拢住,需要支付很高的组织成本。十分难得的是,《我的长征》并不回避团队中的分歧和差异。崔永元没有采取***事化的手段来强行铸造这20多人,而是采取相对人性化的方式把这些性格各异的队员拢在一起。队员之间的分歧恰恰体现了当今社会的多元性和包容性。队员中出现的矛盾、畏难情绪并没有给《我的长征》“抹黑”,相反,让我们看到了今天人们的真实心态,可以让人们看到今人与前人之间的差距。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在队员们感到失败、难堪的地方,恰恰体现了《我的长征》的魅力所在。如果崔永元把这支20多人打造成一支步调一致、特别整齐的队伍,我们真要怀疑他们在“作秀”了。二是主流意识形态对它的介入。“长征”本来就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主体资源的一部分。主流意识形态的合法性之源来自于***传统。长征是***传统的重要组成,正史向来都把这一部分演绎成***英雄主义经典。对于“长征”的阐释是被固化了的,不是任何人可以随意阐释的。这次《我的长征》很难超脱主流意识形态的规约。实际上,《我的长征》并没有拒绝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从《我的长征》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出征意识即可证明这一点。今年是纪念红***长征70周年,《我的长征》选择在今年进行,同样是有配合主流意识形态意***的。《我的长征》在行走过程中,也始终沿着安全的思路走的,没有什么越轨行为。这是电视节目安全生产的必要前提。难能可贵的是,即便是做这样的主流性质的选题,《我的长征》也有技高一筹的表现。可以看出,中国电视精英理想与主流意识形态在这里交汇了。如果《我的长征》仅仅玩个花样演绎、***解主流意识形态,这样的电视真人秀就会流于形式。《我的长征》赋予了主流意识形态以新的东西,而这些新的内容同时也是主流意识形态在新的社会语境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不过,崔永元选择这样做还是要冒一定风险的。在处理这个选题时,崔永元还会有一些不适,这些不适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我的长征》的尽兴发挥。三是市场力量对它的约束。伴随着《我的长征》一路行走的,是商业力量的激情路演。既然作为电视公益行动,一定需要来自社会各方力量的援助。有钱者出钱,无钱者出力。但是电视上能够看到的多是有钱者的身影。人们不能完全怀疑这次电视公益活动中商人义举的真诚动机,但是不是所有企业家的大方都出于无私的奉献呢?如果没有中央电视台的强光照射,能保证有这么多的企业家慷慨解囊吗?可能未必。有的商人把这次的公益活动作为一笔生意来算计的。在这些精明商人的市场算盘中,已经把投入和产出计算得很清楚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电视公益行动正好为这些精明商人提供了推介自己的绝佳舞台。但是媒体需要利用企业,彼此之间进行资源交换,相互利用,达成了较好的默契。《我的长征》由于受到来自***治、经济力量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媒体的专业化追求。正如汪晖所说:“在市场条件下,除了国家、******、***治集团和利益集团的直接支配之外,媒体的商业逻辑对媒体的公共性影响很大。这个商业逻辑并不是指媒体可能受到利益集团的影响,而是说大众媒体在市场条件下运作,它有自身的***的利益――媒体也成为一个***的利益集团。在这个逻辑的支配下,媒体必然会产生出影响其***性和批判性的双重取向”。[8]
《我的长征》还面临来自媒体自身的限制。媒体有强大的媒体,它能够制造全国观看的奇观,但是媒体镜像无法替代事件现场。崔永元感慨道:“你到现场、前线去的感觉,和你在电视上看确实是两回事。毕竟摄像机镜头能记录的东西事有限的,它能记录的只能事表象,而不能记录一个人思想和心灵的变化,镜头对人内心的探寻还是很有限的。这种技术表达的缺陷必然存在”。[9]崔永元深切体会到电视媒体的缺陷。《我的长征》既然是精神的长征,那就得表现出“长征”队员的精神感受究竟是什么样的。但如何来体现“我的”感受呢?这是《我的长征》所面对的一大难题。电视媒介的一个先天性的盲点被这次的《我的长征》充分暴露出来了,那就是:体验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无法借助影像来加以表达。体验者内心的感受如何借助影像传递出去呢?那些丰富的内心信息和情绪如何抵达观众的心里呢?这个问题一时在电视技术上还难以解决。在这次的《我的长征》过程中,崔永元真切地体会到了电视媒介的限度。
五、未完成的电视长征
崔永元的电视试验,透示了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精英艰难的探索轨迹。在强大的外在力量的推进、挤压之下,中国电视精英们的专业化努力显得十分困难。这些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主流意识形态的规约。这是无法超脱的刚性规约,中国电视精英只有在主流意识形态设定的议程框架中行动,而主流意识形态的边界也不是十分明确的,会因时因地而变,这将考验着中国电视精英一线作业的胆识与智慧。二是商业化浪潮的冲击。电视媒体在商业化社会中,也不能不考虑自身的经济诉求,在市场力量的驱动之下,电视精英面临着迎合和拒绝的两难。中国电视精英如何把握中间的分寸?在没有机制保证的情况下,仅仅靠少数精英的孤独努力,显然是十分困难的。最后,中国电视精英的专业化努力还面临着媒体共同体自身的问题。中国媒体的规模性扩张并不意味着这个行业已经成熟。判断中国电视行业是否成熟的主要考量依据是看这个行业共同体是否发育成熟。而电视精英在推动这个共同体发育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目前中国电视精英的发展情况看,中国电视精英群体还不成气候,不足以引领电视共同体的集体行***。这次的电视“长征”,也只能是一次仪式性的“远足”。
注 释:
[1]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三联书店,2003年,第200页。
[2]白岩松:《需要透口气儿》,《南方周末》2006年10月12日。
[3]黄玮、吕林荫:《一种改变――对话崔永元》,《***日报》2006年9月29日。
[4]同上。
[5]同上。
[6]崔永元:《你的样子》,《***日报》2006年8月25日。
[7]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