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画意的名字篇1
1、教学目标:
(1)、认识“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2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
2、教学重点:
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绝句》。
3、教学难点: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4、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找有关春天的诗句。
5、教学时数:三课时
6、教学课程:第一课时
(1)、古诗三首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展开联想,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和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4)、借助此诗的学习,初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展开联想、理解诗意,学习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感受诗人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7、教学理念
(1)、遵循古诗的教学规律,以读促学。
(2)、把握古诗的特点,因材施教。
(3)、挖掘教学资源,拓展延伸学习内容。
(4)、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8、教学准备
挂***、苏轼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1)、小黑板出示小知识。
课外知识积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等各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与南宋辛弃疾合称“苏辛”。
(2)、板书课题:惠崇《春江晚景》
(3)、出示惠崇《春江晚景》的教学挂***。
引导学生读懂诗题,指导学生观察教学挂***上的内容;让学生知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为北宋名僧惠崇所作之画《春江晚景》而题诗,写的是江南初春的景象。
9、初读古诗:
(1)、小黑板出示自学提示(一)
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能认识“蒌蒿”二字,正确书写“崇”、“轼”二字。
(2)、学生自学。
(3)、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相机出示教学挂***)。
识字“蒌蒿”、“崇”、“轼”
指多名学生读诗,集体评价,用“/”画出诗中停顿的地方,再齐读。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再读古诗,读懂诗意
(4)、出示自学提示(二)
再读古诗,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逐行理解诗意。
了解诗人是如何描绘《春江晚景》这幅画上的内容。
学生按自学提示自学,教师行间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适时点拔。
教师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指多名学生述说每行诗的意思,教师及时点评。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生: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嬉戏游玩,好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师:“桃花三两枝”说明了什么?(两三枝桃花开放,给我们报告了春的的信息)。
生:“鸭先知”表明鸭子最先知道初春的江水回暖,所以迫不急待地在水中嬉戏。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生:这名话的意思是:河滩上已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出嫩芽,此时正是鲜美的河豚上市之时。
师:“蒌蒿满地芦芽短”体现怎样的景象?(春天的活力惹人喜爱),“河豚”是画中的事物吗?(河豚不是画中的事物)。你能结合课文和***画进行联想吗?(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 在师生共研中让学生知道这首诗诗人由江边——江中——江岸——想象,其中第1—3行是咏画的景物,描绘竹林、桃花、江水、鸭、蒌蒿、芦芽这此景物突出了江南初春的美丽景色,第4 行诗由画面景物跳出画面,展开了极为丰富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10、三读古诗,背诵古诗
出示自学提示(三)
三读古诗了解题画诗的特点。背诵古诗。学生进入第三次先学,在学习中做到自主、合作、探究。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概括题画诗的特点。出示《题画兰》这首诗。“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让学生结合这两首诗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对又快。学生背诵古诗。
11、课堂训练
辩字组词:
崇( ) 芦( ) 豚( ) 蒿( )
崇( ) 庐( ) 逐( ) 篙( )
这首诗中写咏画面景物的诗句是:
作者展开想象的诗句是:
古诗赏析:
这是一首 诗,诗的作者是 朝诗人 。
这首诗描写了 时节 的景象,体现了诗人 。
学生完成练习,教师了解学生的练习情况。
12、总结
诗情画意的名字篇2
张旭升 笔名:张评
今年仲夏的一个傍晚,我和妻去“集雅斋”书画社看一个画展,巧遇靳志义先生。他仍是那样清廋,但精神尚佳。交谈中得知他的书法长卷《焦仲卿妻》,又名《孔雀东南飞》人选“中国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书画长卷”《百年经典——中国书法全集》后,十分高兴并表示祝贺。这幅长21.8米,宽0.6米,全长1800多字的书法长卷,显现了靳志义先生书法创作的成熟与完美。
靳志义先生今年64岁了,平凉市崆峒区四十里铺镇马坊村人。我与他相识是1984年,那时他在***路口租借一间平房,从事文化用品及裱糊字画的生意。土地已承包到户,由儿子耕种,他便进城干起了他所熟悉的文化事业。从葛纪熙、仇非等人口中得知,靳志义先生是我省出名较早的农民诗人,这便勾起了我极想与他相识的渴望。
靳志义先生是典型的农民诗人,这是平凉乃至甘肃文坛所共识的 。他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但从小就喜爱文学艺术,不管生产劳动多么忙碌,总爱看书写作。也许是有意,也许是无意,他于1958年创作的诗歌处女作《千年万代头一遭》在《工农兵文艺报》发表,此后一发而不可收。《战士野营过咱村》、《哗啦啦的泉水到村头》等130余首诗歌先后在省级报刊发表,部分诗作人选《甘肃新情歌》、《陇原新歌》、《甘肃诗选》。他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创作了脍炙人口的快板及《夫妻收麦争英雄》等三个剧本,均发表或公开上演。
当我翻开靳志义先生整理复印的一本厚厚的剪贴本,看着一首首散发着火一样炙热,土地一样深情的诗作时,深深地产生了对这为农民诗人的敬意。靳志义先生并不满意这些作品,他说:“这些诗作大部分是配合当前形势,反映的是田园式的生活,艺术价值不高”。果真如此吗?著名诗人吴辰旭曾在《变奏,黄土地的祈望》一文中,对靳志义先生的诗歌创作做了阐述:“就像苦寒的土地上顽强的生长的红柳、毛条、沙打旺一样,甘肃也曾出现过许多农民诗人,人们至今还记得他们的名字……他们的作品记录了生活中出现的新人、新事、新风尚。诗风欢愉昂扬,现实感强,采用民间歌谣的表现手法,诗作乡土气息浓厚,语言朴素流畅,形象生动自然,为群众喜闻乐见”。虽时间不会倒流,但反映那个时代的作品早已记入了史册,奠基了平凉乃至甘肃文坛丰厚的艺术丰碑。
1984年,靳志义先生创办了“平凉崆峒书画社”,旨在弘扬民间艺术,繁荣群众文化,为此他做了不懈努力。也许他是诗人的缘故,他的书画社总有许多诗词读本、古典文学、名人字画。我也曾多次到他的书画社购书,曾购的《爱情哲理诗选》、《裴多菲爱情诗选》等。我偶得字画也拿到他那儿裱糊,收费低廉。在我的脑海里,他是一个纯粹的艺术家。每逢过年过节,他均义务为群众书写对联,平时群众遇红白喜事索要笔墨,他慷慨相赠。十多年来,他为群众义务书写对联就耗去五千多元。
诗情画意的名字篇3
古诗二首
【教材分析】
《池上》这首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
《小池》是宋朝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荫、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泉眼默默地渗出涓涓细流,仿佛十分珍惜那晶莹的泉水;绿树喜爱在晴天柔和的气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调皮的蜻蜓轻盈地站立在上面了。
[教学目标]
1.认识“首、踪、迹”等12个生字;会写“首、无、采”等7个生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字词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背诵两首古诗。
难点:了解古诗的大意。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板书:古诗二首。
2.教学“首”。
(1)量词,一首歌,一首诗等。
(2)古诗二首指的是哪两首?画出来,读一读。
3.(课件出示荷塘***片)看到那么美的荷塘,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来到池边,看见发生在荷花池里的关于一个小娃的有趣的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就吟诵了一首诗。想知道在这个小娃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揭示诗题)
4.板书课题:池上
二、循序渐进,掌握字词句
1.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自由读《池上》,画出生字宝宝,要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2)课件出示生字,小老师教读生字,教师重点指导“首、踪、萍”等字的读法。(“首”为翘舌音,“踪”为平舌音、后鼻音,“萍”为后鼻音)
(3)课件出示生字词,采用抽生个别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灵活掌握本课生字。
2.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首”“采”,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字形笔画。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重点指导两个字易写错的部分。
首:下半部分是“自”,共九画,第三笔是长横,第四笔是短撇。
采:上半部分的笔顺是“撇、点、点、撇”,爪字头的撇是横撇。
3.
生字宝宝告诉老师,它们想和你们一块玩捉迷藏的游戏。它们都躲到诗句里去了,看大家能不能准确地找到并叫出它们的名字。(齐读古诗)
三、诵读古诗,了解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领读,全班齐读古诗,读通读顺。
2.出示挂***,引导学生看***:***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谁在干什么?(***上画了一片荷塘,荷塘上开着几朵粉红的荷花,有一个小朋友撑着小船,到荷塘中采莲蓬。)
3.教师解读古诗。
(1)课件出示词语的意思。
撑:撑船,划船。小艇:轻小的船。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解:知道,懂得。浮萍一道开: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2)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课件出示每句诗的翻译,让学生找出相应的诗句。
(4)指定一名学生读诗句翻译,另一名学生朗读诗句。
4.集体讨论: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故事中的“小娃”可爱吗?你从哪里看出他的可爱?(“偷”,结合自己小时候“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
5.指导朗读、背诵古诗,读出小娃的天真无邪、顽皮可爱。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揭题,学习《小池》
1.出示课文插***,问:这是什么?
2.小池美吗?美在哪里?(指导看***,用自己的话说说)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同桌合作读课文。检查字音,纠正读错了的字音。
3.指名两人一组朗读并汇报。
三、学习生字,巩固词语
1.出示带音节生字认读,去掉音节认读。
2.认读课后“读一读,记一记”中的词语。
3.指导书写生字。
“树”用“加一加”的方法:木+对=树。
“爱”为上中下结构;“角”字中两横不能碰两边。
“尖”字上方“小”变成部件后竖钩变成竖。
四、***文对照,理解感悟
(一)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插***: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都看见了什么。
2.引导学生边看画面边读,说说诗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诗中找出来。(泉眼、树荫、小荷和蜻蜓。)
(二)理解诗意
1.看课文插***,说说你觉得池塘怎样。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2.交流自学。理解“泉眼、晴柔”的意思,教师引导理解“惜”“爱”的意思。
(泉眼:涌出泉水的那个口子;晴:晴天;柔:柔和。)
3.仔细观察***画,你看到了什么?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学生提问自学不能解决的字词,教师作简要解答。
5.简单讲述诗意。(联系生活理解)
6.全班齐读全诗,说说此诗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哪些词可以体现出来?
7.各种方式诵读古诗。(齐读、比赛读、合作读)
五、课堂小结
1.教师请学生欣赏荷花池的美景***片。
2.全体学生朗读古诗。
[教学板书]
12古诗二首
[教学反思]
诗情画意的名字篇4
【关键词】:激趣 即兴 感悟 积累 运用
一、以读为本,披文入境,领悟全诗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大量事实也证明:低年级学生学古诗,要顺应儿童记忆力强,喜读好背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诵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初读古诗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己对照拼音,划出生字,做到读准音,不丢字、不添字,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这样做有利于复习汉语拼音,也利于学生克服依赖思想,提高读诗能力。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也会让学生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然后变换多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男女读、小组读、全体读、轻声读、绘声绘色的领读,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
二、设境激趣,触景生情,激活兴致
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先决条件,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主要源自于兴趣。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自主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学习注意力易分散,兴趣不稳定,因此,特别在低年级古诗教学中,不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末,都应把激发学生兴趣当作重中之重,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如教大诗人李白《古朗月行》这首古诗时,新课伊始,教师可播放课件:让学生看一看一轮皎洁的明月高挂天空画面、,听一听有关月亮的歌曲,这就立刻引起学生浓厚的学诗兴趣,出示“圆月”和“圆盘”***片把他们带入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诗句情境中,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根据画面和诗句理解古诗的内容,学生学起来轻松愉快。在教学后面诗句的时候,运用多媒体出示古代化妆时用的镜子和月亮相似之处,学生很容易理解“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这句诗的意思,在理解之后学生就很容易口头表述诗意,从而达到会说诗意会背诗。为了帮助学生对有关月亮的古诗积累,还可以补充一些诗句,例如李白的《静夜诗》﹑苏轼的《中秋月》《水歌调头》,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又积累了同类的古诗。这样在熟练而有感情的朗诵基础上,更准确把握朗诵古诗的技巧,也能够准确背诵全诗,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言。
三.即兴作画,理解诗句,积淀语感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我有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的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绝句》这首古诗诗句写得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色彩明快,意境开阔。全诗通过对明媚春光的描绘,折射出作者愉快的心情。我课前先指导学生观察课本插***,播放课文范读录音,然后让学生读通诗句,想想这首诗“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这些词的特点,(前面都加上了表示颜色的词)加上这些词有什么作用,这四个***的景色营造出一幅怎样生机勃勃的画面,我边教诗句便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的形式勾勒出诗的画面,学生理解了诗意,能够复述出来,再让每个学生动手模仿画出诗的内容并涂上颜色,学生在轻柔的音乐中涂鸦,再展示画得好的学生作品,让学生自画自悟,深入理解古诗后,感受古诗内涵丰富,意境优美的特点,及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古诗音韵美和语言美,从而激活学生对学古诗的兴趣,让学生感到课虽终趣未完。
四、识写结合,指导书写,强调审美
古诗教学中一定要匀出一定份量的时间指导学生认真书写,对诗中带有新笔画或新偏旁的字重点指导,教给学生有关汉字笔画笔顺的基础知识和书写汉字的方法。如学习《春晓》一诗中,可在学生对诗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带有“春字头”的生字---“春”,教师板演示范,一定要充分发挥田字格的作用,让每个学生注意观察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具置和运笔方法,再放手让学生试写。还可利用汉字构字规律,引导学生分析辩认,记忆记形,如“晓”这个左右结构的字让学生联系现实中太阳就是“日”,“晓”与“浇”“烧”“挠”的偏旁区别,书写前应强调坐姿及执笔姿势;书写时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特别是结构搭配比较难把握的字,学生书写后,教师将有代表性的作业投影展示出来(写的优秀的字和结构没写好的字),当堂相互评价、纠正错误。学生从中悟出写字的一些基本规律,有质量地完成写字任务。这样把写字过程穿插在古诗教学中,有动有静,学生脑力劳动得到调节,学生情绪高涨,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
五.拓展迁移,交流汇报,积累名诗
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更重要的是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与感悟,我在班级中开展背诵古诗大擂台,让学生自己按照山水风光、季节植物、童诗趣事等不同类型的古诗进行收集,学生兴趣十足,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古诗兴趣又掌握许多课外知识,真是一举两得。在平常教学中,我班专门开辟一块黑板角栏目,在黑板右上角写上《今日古诗》,全班三十六名同学按座位的顺序轮流做,每天有一名同学把自己学的古诗抄写在这个角上,带领大家背诵,一个学期下来,每位同学得到锻炼的同时又学到了古诗,学习的氛围好了,积极性提高了,同学们背诵的古诗达到一百六十多首,一年中就可以学完唐诗三百首,这是非常容易做到的,每位同学都想像小诗人一样,看到某种情景或季节都能情不自禁吟诵起来,真是“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参考文献】:
1.《给教师的建议》
诗情画意的名字篇5
(唐)刘方平(开元天宝年间人)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诗词导入:刘方平,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河南洛阳人。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未考取,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终生未仕。寄情山水、书画,诗亦有名,擅长绝句。诗风清新自然,质厚淳朴。其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有较高艺术性,善于寓情于景,意蕴无穷。《全唐诗》存其诗一卷。一曲《夜月》使他千古留名。诗的前半部:“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描写了夏夜的星空,清澈明亮,更深夜半,星光璀璨,其深邃幽静之美,动人心魄。诗人的笔触从月色写到星光,从星光写到人家,让宁静的氛围弥漫在苍穹宇宙之中,更深夜半之家。从更深月色的“静”字入手,写景状物,出手便高人_筹。诗的下半部:“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由景入情,由静至动,将春气回暖,虫声新透,融融暖意和美妙的声韵,都带给了夜半人家,温馨祥和,娴雅曼妙。诗人以平实无华的笔触,为我们描述了月夜、星空、鸣虫、绿窗纱,交织着光与彩,声与色的音乐般的流动着的韵律。清新可人,率真质朴,放佛带领我们回到了那个春气回暖,静谧安详的夜晚,丝丝情怀牵动着夜宿之人浪漫而遥远的遐思。好一个“透”字,恁般迷人,恁般洞彻明亮,穿越了千古诗坛,将刘方平的名字深深镌刻在每一位热爱这首诗的读者心中。
木子画评:这幅《秋声媚幽***》有名款黔章,是何涵宇先生(1913-2003)所作,笔墨细致温婉,构***精致,设色清雅,几茎湘竹,一丛素菊,衬托着翠绿色、姿态优雅的纺织娘,使画面中透出了秋夜有的百虫争鸣的美的韵律。静中有动,动中有鸣,深远悠长的虫声仿佛透过纸面,传送到读者的心扉之中。何涵宇先生,青年时代即师从雪涛大师,勤奋努力,工于绘事。深得乃师口授身传,加之本人勤于躬耕,数十年苦心钻研,其花鸟画笔墨技巧已渐入王派花鸟画堂奥,并融入了个人的绘画风格。这幅作于70年代末期的画作,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绘于1978年,正是“”之后,拨乱反正,冷涩严峻的***治氛围,冰雪融化之际,这时书画作品可以落款签章了,所以这张作品是见证中国传统绘画历尽劫难后,逐步恢复正常创作的起步作品。
画家介绍:何涵宇(1910―2003),原名建平,字涵宇,号寒竽,后以字行。1910年1月出生于北京,原籍浙江上虞。自幼喜爱绘画,曾自学恽派花卉。18岁师从王雪涛,为王先生之入室大弟子。同年加入中国最早、最有影响的美术社团之一中国画学研究会,为当时该会最年轻的会员之一。得与当时名家切磋技艺,绘事大进。***后加入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任齐白石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特聘教授等职。
(《华子岗》
唐・裴迪(716-?)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唏。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诗词导入:裴迪(716-?),唐代诗人,河东(今山西)人。官蜀州刺史及尚书省郎。其一生以诗文见称,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之一。与大诗人王维、杜甫关系密切。晚年居辋川、终南山,与王维来往更为频繁,故其诗多是与王维的唱和应酬之作。“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谖。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这首号称“诗中有画”的诗篇就是闲居辋川时王维答赠裴迪的。这首诗是裴迪与王维诗词唱和之作,华子岗是辋川一带有名的风景名胜。青山苍翠,松涛连绵,日影山光,飞瀑流泉,裴迪隐居在此,与王维时相往来。诗的前两句“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唏”描写了空山落日,松涛起伏,诗人在还家的路上,看到了滚动在小草上的亮闪闪的露珠。诗句率真自然,平实工致,无雕琢之痕,而意趣天成。后两句“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则进一步描绘了高寒之处的山岚雾气变化无常,有“雾从脚跟起,云傍马头升”之意。末一句则是寓景于情,以翠色拂人衣,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情感的相互交流,描写的真实动人。诗人到此,已是物我两忘,将自己完全融入到美丽的自然景色中去了。
诗情画意的名字篇6
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还未成熟,他们还未具有抽象思维的能力,难以理解文字背后的象征意义。语文教师可以尝试让***画走进语文课。因为***画具有很强的形象性与直观性,它活生生地摆在学生面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和认知道理的积极性,任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力,让形象的翅膀放飞抽象的思想。
拿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来说,这首词描写的是农村平和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温暖而又风趣的农村生活,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可配以抒情的乐曲,如琵琶名曲《琵琶语》、二胡名曲《良宵》、古筝名曲《西江月》等等。至于***画,可以很丰富,有矮小的茅草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草儿。有两位白发翁媪和三个不同形象的儿子。翁媪相依相偎,笑盈盈地望着他们的孩子们各司其职: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精心地编织着鸡笼,三儿子则天真无邪地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调皮而又惹人怜爱。这样,再配上轻柔而优美的乐曲、温馨而恬静的画面,可以把学生带入一种如诗如画的境界。
二、以字词替代法领悟古诗词
小学生初接触古诗词不久,让学生亲自参与进来,走进古诗词,而不只是听众和看客,即运用换词对照的方法,将使课堂面貌焕然一新。
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中的几句: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一个“锄”字,一个“织”字,一个“卧”字,都用得很好,尤其是一个“卧”字,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可爱劲儿和盘托出。像王安石诗“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也是古今一绝。小学生最喜欢亲自动手,我们何不让他们动笔换字呢?我向学生提问:“同学们,‘锄’、‘织’、‘卧’字分别可用什么字替换?换了之后会有什么不同的效果?”话刚落音,学生们七嘴八舌,跃跃欲试,情绪一下子高昂起来。不一会儿,就有学生举手,把“锄”字换成“种”字,把“织”字换成“编”字,把“卧”换成“坐”字。还有换成“躺”字、“蹲”字的……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这时,老师千万不要忘记充分赞扬学生,同时让孩子们思考诗人为什么不用你们说的这些字?这样的学习情境使孩子们容易真正融入诗歌,理解诗歌语言的精髓。
三、以循序渐进法融入古诗词
小学生之所以害怕古诗、古词,是因为它与现代文有很大的不同。一个词或一个字,意思极其丰富。如果语文老师引导得不好,只讲字面上的意思,而不带学生深入了解诗词,学生很难对诗词产生兴趣。小学语文老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慢慢走入诗词的境界中去,让他们领略到诗词的独特魅力。
诗情画意的名字篇7
画
【教学目标】
1.
会认“远、有”等10
个生字,会写“水、去”等4
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必备品格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热爱、了解中国山水画。
关键能力
【教学难点】
***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认识走之、斜刀头
2
个偏旁。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识记生字。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远、有”等10
个生字,会写“水、去”等4
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识记生字。
3.认识走之、斜刀头
2
个偏旁。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1.展示***片:(1)小朋友们,仔细观察***片,画面上画了些什么?(山水、花鸟)
(1-4)
(2)画的是什么季节?(春季)从哪儿看得出来?(画中的桃花可以看得出来。)
2.关于这幅画,有人给它题了一首诗,名字叫做《画》,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吧!(板书:6
画)
3.出示本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设计意***:出示***片,问题引导,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自然过渡到课题中来。】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
三、学习字词
1.认读生字
(1)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识记生字。
①注意读准:翘舌音“声”,平舌音“色”,前鼻音“近、”,后鼻音“听、声”。
②识记生字
换一换。用熟字换笔画或换偏旁的方法来识记。如:
无:“天”换笔画成“无”。
听、近:互换偏旁。
色:“爸”换偏旁成“色”。
偏旁归类。本课要认识的两个偏旁,斜刀头表示的意义学生不太熟悉,学生只要
能记住这个偏旁的名称即可。走之作意符,表达的意思多与走路或路有关。本课有
3
个带
走之的字:“远、近、还”,结合偏旁表达的意思,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这些字的含义。
借助反义词,识记生字。如,“有—无、来—去、远—近。”
结合生活实际识记:有的生字在生活中经常用到,可以用它们编句子,让学生说一说。如:
(5—6)
(7-15)
还
还是
你还是学习那么好。
(2)认识“走之、斜刀头
2”两个偏旁。
“远、近、还”这三个字都是“辶”,这是我们这课要学习的新的偏旁,我们大声说出它们的名字:“走之底”,它表达的意思多与走路或路有关。
“色”这个字的偏旁是“⺈”,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偏旁“斜刀头”。
(3)出示词语
望远镜
远处
有钱
有人
颜色
色彩
近视
远近
歌声
声音
去哪儿
走去
还有
还来
来到
走来
2.认识多音字:还(hái
huán)
练
①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春去花还在。
这里的加点字“还”读“hái”,意思是“依然,仍然,尚且”,还有一个读音是“
huán”,意思是“偿还、回到原状”。组词如下:
还
hái(还有)(还是)
huán
(还钱)(还给)
②读一读:
还(hái)有一些人到现在也没还(huán)钱。
3.学生玩识字游戏。
摘苹果游戏,学生先读生字,谁读对了苹果就归谁,看谁的苹果最多。
4.检查初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
【设计意***:识字教学是低年级的重点,认读生字,从音、形、义全方位设计,掌握扎实、全面、有效。】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四、学习“会写字”
水
去
来
不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2)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水:第一笔竖钩写在竖中线上,第二笔横撇不要写成两笔,而第三笔和第四笔
不能写成一笔。
去:第三笔为长横,在横中线上;第四笔撇折,在田字格中间起笔。
来:字形左右对称,竖要写在竖中线上。两横之间的距离要适中,不要过远或过近。
不:第一笔横要长;第三笔竖从撇上起笔,不要在横与撇的交叉点上起笔;长
点收尾。
练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3.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初读课文后,我发现了这是一首谜语诗。
【设计意***:会写字教学,本着一看二写三对照的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四、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学会了生字的音、形、意,我发现了这是一首诗歌性质的谜语。
五、课后作业
(请做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知识的习题。)
(16-20)
(21)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生字新词,初读了课文,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课文吧!
2.出示本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设计意***:出示***片,问题引导,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自然过渡到课题中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谁愿意把课文读给老师听一听。(指名读)
3.课文主要介绍了哪几种景物?(山、水、花、鸟)
三、结合生活,回答问题
结合日常生活中看到过的“山、水、花、鸟”的情景,要求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1.想一想,如果从远处看山,山上的景色能看清楚吗?(模模糊糊、没有颜色、看不清)
2.如果水从山上直往下流,从近处听,会有什么声音?(有哗哗的流水声)
3.各种花过了开花的季节就会怎样?(不再开了,看不到花)
4.鸟停在树上,人来到鸟的前面,鸟就会怎么样?(鸟就会受惊,会飞走)
(1-3)
小结: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山、水、花、鸟是这样的,那么画上的山、水、花、鸟是怎样的?作者又是怎样写画上的山、水、花、鸟的呢?请跟老师来看看。
四、品读释疑
1.学习诗歌前两句:
出示“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1)“远看”、“近听”分别是指什么?(板书:远看
山有色)
(“远看”指在远处看,“近听”指在近处听。)(板书:近听
水无声)
(2)这两句诗,告诉了我们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在远处可以看清山有青翠的颜色,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
2.学习诗歌后两句:
出示“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1)“春去”、“还在”“鸟不惊”分别是指什么?
(“春去”,指春天过去了,“还在”是指花儿依然还在开放,“鸟不惊”是指鸟儿一点儿也不害怕。)(板书:春去
花还在
人来
鸟不惊)
(2)这两句诗,告诉了我们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人走近,枝头上的鸟儿却纹丝不动。)
【设计意***:理解诗句,抓住难理解的词语,以点带面,理解诗句,层层推进。】
五、创设情境、补充诗句。
1.请一位同学站在教室的最后排看画中的“山”有没有颜色?要求学生把看到的告诉同学。
2.请一位女同学来到画的前面听一下“水”有没有声音?要求把听到的告诉同学。
3.请一个同学说说,***上面的是什么花?(桃花)桃花是在什么季节开的?(春天)现在是什么季节了,为什么它还开着?
(4-7)
4.请一同学到画前面来模仿一下平时赶鸟的情景,让别的同学看看鸟怕不怕?即它会不会飞走?板书:人来不惊。
小结:我们游览时,看到的自然景色大多数是“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而课文所说的景色却刚好相反。大家想一想,在哪种情况下才会“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引出课文题目《画》。
5.学生演一演,说一说,读一读。
(1)来——去 什么是“来”,什么是“去”?找学生现场演一演,体会“来、去”的意思,同时知道这组词语表达了相反的意思。
(2)远——近 哪种情况算“远”,哪种情况算“近”?通过课件演示,体会“远、近”的意思,同时知道这组词语表达了相反的意思。
(3)你还知道哪些意思相反的词语?先找一找,然后再说一说或演一演。
生汇报:有—无 高—矮 多—少 早—晚
(4)同桌相互读一读反义词。
(5)教师引领学生游戏:我们一起来做个“找朋友”的游戏吧,我说一个词,你们来说它的反义词,看看谁先找到朋友。
【设计意***】在对比中领会诗句的意思,从而体会诗句描写的奇怪现象,原来诗句说的是“画”。组织表演等活动,理解反义词的意思并巩固识字。
六、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1.教师导言:同学们朗读得很棒啊!我想很多同学都已经熟读成诵了吧,我们来比一比谁背得最快。
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文插***,趣味提示,指名背诵古诗。(学生背诵一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多种形式背诵古诗。
(1)师生搭档每人背一句。
(2)学生分小组在组内互相背诵。
(3)男女生互相比赛背诵。
(4)教师点名挑战背诵。
(5)学生互相点名挑战背诵。
【设计意***:通过开展“古诗诵读会”的形式,引导学生积累古诗,激发学生兴趣,丰富积累。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通过回家为爸爸妈妈猜谜语的活动再现情境,加深印象的同时感受到成就感。】
七、阅读方法解密
阅读方法解密
如何猜诗谜
读懂诗意:明白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如《画》描写的是山、水、花、鸟的特点。
抓住重点:明白诗中的景物和生活实际的关系。如本诗,我们要重点抓住画中的景物和生活实际的矛盾:远处地山为何会有颜色,近处的水为何没有声音,春天过去了花儿为何还盛开,人来了鸟儿为什么不害怕?抓住这些矛盾点,猜出谜底就不难了。
八、诵读积累,课堂拓展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古诗的朗读要注意掌握好停顿,读出韵味。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2)背诵课文,可以抓住“山、水、
花、鸟”4
个字来背诵,也可以抓住“远”和“近”、“去”和“来”两组意思相反的词来背诵。
2.推荐阅读诗歌《荷花》、《牡丹》。
听读谜语诗歌《荷花》、《牡丹》,了解荷花、牡丹的特点,试着背一背,背给小朋友或爸爸妈妈猜一猜。
九、课文主旨
这是一首谜语诗,作者通过文字的描述,把一幅本是静止的画变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卷轴展现出来:苍翠的山,流动的水,绽放的花,欢鸣的鸟,一派鲜活的景象,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画中美好事物的向往。
十、课堂小结
《画》是一首谜语诗,诗中有苍翠的山,流动的水,绽放的花,可爱的鸟,一派鲜活的景象。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画中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十一、主题延伸
你从哪里看出这是一幅画?
大自然中,远看山是没有明亮的颜色的,近听水是由声音的,春天过去了,花儿就谢了,人走过来,鸟儿就吓的飞走了。而诗中描绘的景色恰恰相反,可以看出这是一幅画。
十二、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十三、课后作业
(请做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的习题。)
(8)
(9)
(10)
(11)
(12-14)
板书设计(课件15)
远看
山有色
近听
水无声
画
春去
花还在
美
人来
鸟不惊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一年级的教学,识字还是重点,在本课的教学中,将要求认的10个字,指导学生从单个生字的认读、组词、巧记的认识进行学习。除此之外,通过字理的分析,对本堂课重点要学的偏旁“走之底”“斜刀头”进行教学,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动态演示来明确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这个偏旁,学习汉字的兴趣。整堂课学生兴趣也都较高,也都乐于参加课堂。
诗情画意的名字篇8
关键词:文人画;题款;审美作用
很多时候我们一直在讲究绘画中题款的艺术,然而我们对于它的起源及其历史却是知之甚少。“题款”,顾名思义,即“题写画作、为画而题字”。是中国传统书画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是书法、绘画结合的重要形式。
文人画的题款,内容包含“题”与“款”两个方面的内容:在画上题写诗文,叫做“题”。在画上记写年月、签署姓名别号和铃盖印章等,称为“款”。对题与款的区分并不严格,有时笼统称为题款。题款不仅要求诗文精美,同时具备较高的修养。
一、文人画与文人画家
想要了解文人画题款艺术,我想首先要了解文人画及其文人画家在其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作用。文人画与文人画家文人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会做文章的读书人”。文人画是泛指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区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为“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首创者。题款艺术随文人画的兴盛而得到繁荣和发展,这与文人这个特殊群体以及文人对绘画强调的文化内涵是有着密切关系的。文人在古代中国主要指那些以求道、经世和治文为本行,自小与四书五经为伍,以经史子集为伴,以求取功名为目标,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读书人,他们是中国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同时,在长期的学习和探索中,他们在书法和诗词方面的造诣很少有人能与之相媲美。能作一首好诗、能写一笔好字是古代传统儒学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文人们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一个重要前提。那么如今文人画已成为中国画主要载体之一,从当今画坛关于文人画繁多的学术研讨和各级展览就可见一斑。何谓“文人画家”画家和诗人一样,原本是属于文化人的行列,另外冠名以“文人画家”可见其特殊的涵义所在,文人画家的思想和行为更契合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和文化精神,他们是绘画史学上一批学养超群的艺术家。
二、文人画题款的主要内容
文人画题款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了题画诗、题画记、题画跋。
(一)题画诗是文人画题画的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广义的题画诗,包括所有的画内与画外题诗(含词、曲);狭义的题画诗,则单指画内题诗(含词、曲)。我们所涉及的文人画题画诗概念均是狭义上的。
(二)题画记作为文人画题画的另一个内容,从体裁上看,属于散文,其内容为画家的记述,是文人画家自题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可以单题,也可以与题画诗并题,或系于诗前,或缀于诗后。文人画最早的做题画记的可推晋代具有“文人画”特点的王宾。据《历代名画记》载:澳画《孔子十弟子》中就记载了他画的起因是为了勉励王羲之的。
(三)题画跋大都是题他人或前人的作品,也就是在别人作品上题记,文体与题画记相似。唐代文人画中的题画跋已有据可稽。如《韵语阳秋》载有陆羽题王维《襄阳孟公马上吟诗***》的跋文。宋元以后,文人画中题画跋数量日多,内容或叙师友情谊、或品评艺术造诣、或论画法渊源、或鉴画之真伪、或叙画之收藏经过,非常丰富,可谓五彩缤纷。
三、文人画中题款内容的审美作用
(一)题画诗中的审美作用
1、增加了文人画家主观感情的表现性
文人画家都有意识的要求表现自己的个性和思想感情,他们会以题画诗补充其在绘画中的主观感情的表现性,常常通过对绘画形象的移情,而到达增强主观感情表现性的目的。
文人画家运用题画诗通过移情来抒发思想感情的,大致分三类:(1)由我及画的移情,既将作者在某种情境下的印象和感情,移注入某种和作者所处情境相似,或有某种联系的画境之中。(2)由画及人的移情,即将从画中物象某种特征所获得的印象和感情,移注于人际或社会现象。(3)由画及物的移情,即将对画中物象的感情,移注于画外的事物,以抒发作者的感情。
2、题画诗中的抒情性
题画诗在绘画中和绘画的意境是相承相容的,画中一旦题了诗,绘画的情和境的烘托和渗透,从而起到了丰富绘画意境的作用。绘画意境有着复杂的多样性,或以景写情,偏重于客观景物的描写,或以情写景,赋予描写对象浓厚的感彩。
3、题画诗中表现的能动性
绘画作为空间平面造型艺术,它所表现的物象是具体的、可视的,它使生活某一瞬间的动态美,成为永恒的静态美,这是绘画的特点,也是它的局限性。题画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绘画在这一方面的局限性,强化绘画的表现的能动性。(1)化静态为动态。(2)以有限的平面表现无限的时空。
4、题画诗中的艺术批评
绘画艺术批评,对提高和促进绘画艺术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力。因此文人画用题画诗成为艺术批评的有效方式之一。(1)对自我艺术的批评。如徐渭题《画梅》云: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由神;不信且看千万树,东风吹着便成春。(2)同时代画家间对艺术的相互批评。在同时代画家之间,通过题画诗相互进行艺术批评,他们互为师友,对彼此之间的艺术特点较为熟悉和了解,因此在批评作品时,也多入木三分、一语中的。(3)对前人绘画艺术的批评。后世画家在前人绘画作品上题诗,或对前人绘画艺术成就进行品评,或对师承关系进行论述,或对历史上画家表示倾慕之情,内容极为丰富。
(二)、题画记的审美作用
题画记多为短文,写作比较自由,但因题在画中,文字不能太长,即使少数长题,文字多至数百言,然大多均为数十字之短文,因此,要求语言精练,言简意深。题画记除了具有与题画诗相似性的审美作用,其更多的是记述作品的创作缘起,以及画家的行踪,记述画史画论和画家的创作心得等。这些题记或有助于增强观众对绘画作品的理解,或有助于加深观者对画家艺术观的认识。
(三)、文人画中题画跋的审美作用
题画跋,一般题在他人或前人作品上,内容极其纷繁,或评论画家和作品,或记观赏与品评,或涉画论画理,或鉴审作品的真伪、收藏次序,或诊视绘画内容。题画跋中尤为绘画史料和理论阐述,是我国绘画艺术批评的一种传统形式。
参考文献:
[1]沈树华《中国画题款艺术》,学林出版社,2009年
诗情画意的名字篇9
《古诗三首》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安排了两首诗和一首词。《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人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初夏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宿新市徐公店》描写了幽静安逸的田园春光,展现了儿童在菜地边追逐黄蝶的生动画面。《清平乐·村居》通过描写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刻画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向读者展示出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家生活画面。
这三首诗词从不同季节、不同场景的角度描写了农村生活,展现了独特而又令人神往的乡村风光。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诗词知识,对于学习古诗词也有了一定的方法。这三首古诗词都是描写乡村景色的,教学中可以运用插***和导语代入诗的意境、画面和体悟诗境的方式,让学生感知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建议】
1.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可以先放手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尝试性学习,再请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
2.教学时,教师要重视诗词朗读的指导,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朗读,在读中紧密联系诗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三首诗词可以采用比较教学的方法,在基本疏通词句意思的基础上,抓住诗词中不同时间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在诗和词的形式上进行对比,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的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读诗词时眼前浮出的情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读感悟和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看注释和插***,朗读背诵,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三首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乡村的生活美,受到美的熏陶,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向往之情。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诗词,说说朗读时眼前浮现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老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梳理生字词,感知诗词大意。
【课时安排】
3课时
1.认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一诗中的生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理解诗句,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一、释题导入,初读感知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大胆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介绍作者。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诗文。
4.指名读诗,理解词语。
5.指名说出每句诗的大意。
第一句: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
第二句:麦子的花一片雪白,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第三句:白天变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门前没有人走动。
第四句: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二、再读古诗,交流探究
1.读诗思考:诗人描绘了什么季节的景物?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这首诗写的是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初夏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
2.整首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哪些地方给了你启发?
(宁静。第三句“日长篱落无人过”写出了幽静的景象。第四句写“蜻蜓蛱蝶飞”显得门前静悄悄的,以动衬静。)
3.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点面结合,动静相衬)
4.指导朗读:用轻柔、舒缓的语调朗读这首诗,体会意境。
5.尝试背诵:自由背——同桌背——全班背。
三、拓展阅读
搜集并阅读欣赏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的其他诗篇。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1.认读《宿新市徐公店》中的生字,理解句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宿新市徐公店》。
3.联想古诗所描绘的美丽景色,想象儿童在花丛中追蝶的快乐,体会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想象儿童在花丛中追蝶的快乐,体会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一、复习引入解诗题
1.看***说话。出示《初夏荷塘》***。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上的景色。***上的景色让你想起了哪一首诗?(学生背诵《小池》)还记得写这首诗的诗人是谁吗?(杨万里)
2.揭题。今天,我们要跟随南宋诗人杨万里去欣赏初春时节的乡村景色。(板书:宿新市徐公店)
3.认读“宿、店”。(注意指导学生把“宿”的平舌音读正确。)
4.解题。你知道这两个字的意思吗?(预测学生在户外广告牌上见过“宿”,引导学生理解“宿”的意思就是住宿、投宿;这里的“店”指住宿的客店,相当于现在的旅馆、酒店。)请你说说这题目的意思。(投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
二、看***初读知大意
1.故事入诗。
那一天,杨万里走出客房,漫步来到徐公店后门外,欣赏周围的景色。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请同学们自己去读读课本中的诗句,把生字圈出来,把诗句读正确。
2.了解景物。自由朗读,杨万里在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先在诗句中做上记号。再看看文中的插***,说说***上有哪些景物。
(预测学生能从诗句里发现写到的景物有“篱”“树”“花”“黄蝶”;从***中还能想到田边小路。)
3.再读诗句,读通顺。
三、难点理解明诗意
1.这些景物分别是怎样的呢?看***,说一说。
(
)的篱落
(
)的小径
(
)的黄蝶
(
)的树头
(
)的菜花
2.读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交流:指导***文对照了解“疏”“深”的意思;看***并根据语境强调“走”在诗中的意思就是跑。)
3.再读诗句,读好节奏。
四、吟吟诵诵入诗境
1.我们读着诗句,仿佛跟随诗人杨万里欣赏到了田园风光,请你把欣赏到的景色说给大家听。(交流诗句的大意: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深长的小路,树上叶子还没成荫。儿童追赶黄蝶,蝶儿飞进菜花丛中无法找寻。)
2.看着这样的景色,这样的情景,诗人杨万里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把你最喜爱的、最有感受的诗句读一读。(预测学生有个性化的理解:色彩明艳,景色美丽;儿童天真,黄蝶活泼,生机盎然;径深人少,田园清幽)
3.配乐读诗。(播放乐曲)请学生随着音乐朗读诗句,读出自己的感受。
五、***文对照背古诗
1.这首诗虽然只有二十八个字,但在字外却包含着丰富画面。仔细体会,你能想到这个追蝶的孩子脸上的表情吗?黄蝶停停歇歇又是怎样的情景?那孩子会怎么想怎么做?展开想象,说给同桌听听。(交流)
2.同桌互背古诗。
六、学习生字做诗卡
1.指导书写“宿、徐、篱、疏”。
2.制作“诗画卡”(一首诗,一幅画,制作成可随身携带的“诗画卡”)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
一径
树头 菜花——静
儿童
黄蝶
——动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亡赖、卧剥”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清平乐·村居》。背诵课文。
3.读词,说说朗读时眼前浮现的情景,感悟词中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意境。
读词,说说朗读时眼前浮现的情景,感悟词中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意境。
一、导入新课
1.理解词,板书课题。
2.正音:乐(yuè),齐读课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读课题时,中间注意停顿,再一起读一遍。
3.设疑:词中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
二、初看画面,反复诵读
1.课件出示整首词,自由朗读,把每个字读正确,读响亮。
2.指名学生读。相机正音:翁、媪、莲、蓬、卧、剥。
3.指导朗读:
这首宋词有上下两片,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
4.指名读,其余同学看插***,一边听,一边看***想象每句话写了些什么。
三、想象画面,品悟词意
1.(出示插***)这首词朴实易懂,联系插***,你自己能读懂哪些词语、句子?
2.生交流:
(1)感悟大儿、中儿的勤劳孝顺。
师点拨:
①古诗词的语言习惯和我们不一样。“豆”是庄稼,“锄豆”指的是给豆松土或除草。
②中儿是什么意思?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这两个儿子怎么样?该怎么夸他们?
③练习朗读。
(2)感悟小儿调皮可爱。
师点拨:
①亡赖。
从“亡赖”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
②“卧”可能是什么姿势?(躺、趴)从“卧”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天真活泼、调皮可爱)
练习说话:看***,想象一下小儿顽皮的样子,可以自己说一说,还可以与同桌进行讨论。
④指导朗读:小儿顽皮的样子该怎么读出来呢?
(3)感悟景美。
师点拨:
①读到“青青草”,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②绿草如茵,溪水潺潺,你想到一条什么样的小溪?
③瞧,他们就生活在这样优美的山村,你能按顺序说说这乡村的美景吗?(可以由远到近,也可以由近到远)
④指导朗读:这么美的风景,真是如诗如画呀!你能读好吗?
指名读。(草真青啊!)
小结:瞧这一家子,生活在山青水秀的农村,真是别有一番乐趣呀。就让我们走进画中,听他们聊聊吧!
(4)感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点拨:
①“翁媪”分别对应***中的哪位老人呢?看看画面,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关系是什么?(夫妻)所以,在这首词里“翁媪”的意思是?
②理解“相媚好“。
③理解“醉里吴音”。师相机讲解“吴音”,说说这老两口是怎么“醉”的?
四、生成画面,读悟结合
1.这首词描绘的是一家老小五口的生活画面。同学们自己边读这首词边感悟。
2.交流看到的画面。
五、简介作者,深悟词情
1.浏览资料幻灯片出示: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宋人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定宁静的生活,一直为抗金而不懈努力,却遭受奸臣排挤,被贬到偏远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这首词就在他被贬到这里之后写的。
2.我相信,现在你们再读这首词,一定会有更加独特、深刻的感受。再读这首词。
3.交流再读后的感受。
六、丰富画面,吟唱背诵
1.师引背。
2.欣赏歌曲《清平乐·村居》
七、总结课堂,延伸课文
1.现在这和谐美好的乡村之景,就像这首词中的那条小溪,缓缓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直到永远。
2.出示课后作业
(1)回家把这首词唱给爸爸、妈妈听。
(2)收集辛弃疾的其他词来读一读。
清平乐·村居
景事
诗情画意的名字篇10
乾隆皇帝的文治武功青史留名,而在个人修养方面,因自幼受汉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不仅能赋会吟词,还修书题画,几乎无一不能,故有“性契义爻,学贯仓史”之喻。
诗:主敬与存诚
乾隆一生极爱作诗,他曾说:“每天余时,或作书,或作画,而作诗最为常事,每天必作数首。”这样勤耕不辍的吟咏,致其御制诗总计有42613首,远远超过了大诗人陆游的9000多首,甚至与《全唐诗》收录的48000多首可比肩。乾隆诗在数量上无疑是首屈一指的,那么从质量而言呢?
他的诗追求典故的精细使用和对仗,但总体水平不高,有的简直谈不上是诗,只是对发生事件的记录,甚至有首绝句只是记录他喝粥与离开的经过,既无文采更无体会或警语,因此乾隆也坦言:“七字聊当注起居”。
同时他因经典造诣甚高,喜欢将典故用得繁复隐晦,而影响阅读。《啸亭杂录》记载,他作诗后常让儒臣来注释,许多人不得其中原委,即便回家翻阅古籍也摸不着头脑,此时乾隆才举出其出处,“以搏一笑,诸臣莫不佩服”。除去溜须拍马的因素,这样的作诗方法也大有宋代江西派“误把抄书当作诗”之风。
虽说鄙陋多多,但平心而论,他的大部分诗还是体现了勤***爱民的精神的,同时记述了一些可贵的史实,例如留下的大量园林山水诗是研究清代皇家园林造园艺术的第一手资料。
他的万余首中,可能有近一半是打油诗,但亦不乏中上之作,如《烟雨楼对荷作》:
花盛原因开以迟,楼阴一片绮纨披。屈为信理固宜是,淡弗华高乃在兹。
鹿苑不妨恣游奕,鸳湖岂必较参差。设如座喻对君子,香树依稀与论诗。
诗以问花开迟起头,将周遭景物逐一写出,点明所在位置――避暑山庄烟雨楼,此楼乃是仿南湖烟雨楼所建。楼阁依水而筑,极富江南风韵。乾隆凭着“恣游奕”之心赏玩栖止,体现了他对别具一格的奇景妙观和有着君子品格的莲花的喜爱之情,描写的园林景色清新,境界悠然。
书:唯爱鲁直叟
清盛的三位帝王都醉心于书法研摩,乾隆崇拜王羲之的书法,称其《快雪时晴帖》为“千古妙迹”,日理万机之余,临仿不下百数十回。此外还学赵孟、苏轼、文征明等人,但从存世的书迹看,他的字字体稍长,楷书中多有行书的笔意,行书中又往往夹杂着草书的韵味,点画圆润均匀,结体婉转流畅,与黄庭坚类似。他自己有诗云《书法中最喜黄庭坚笔意因而有作》:“就中名迹夥,唯爱鲁直叟。倜傥无安排,潇洒绝尘垢。譬如百尺松,孤高少群偶。”对比他自己的字体来看,显然是继承了这种潇洒飘逸的风格。
同时,乾隆致力于搜集前人尤其是名家书画,编有《秘殿珠林石渠宝笈》,收录作品计12000余件,卷帙浩繁。他对书画的占有欲极强,通过访求、抄家罚没、捐献纳贡、谕旨洽购等诸多方式,将大批名迹网罗宫中。而将名迹收入囊中后,他不光是交予内务府妥善保存,而且总忍不住要题上几句诗以明身份,大量的真迹上留下了乾隆的诗或印玺。虽然收藏家留下自己的名姓是古来的传统,然相当一部分还是对原作起到了没有必要的破坏作用。
无论是从他批阅的奏折、题的匾额,还是在作品上题的诗看来,他的字整洁略带秀丽,有馆阁体的特征,缺少变化和韵味,流于甜俗柔媚,虽学王、赵、黄,却并没有继承那些名家字中的文骨。这或许体现出一代天子的气度,近人马宗霍论乾隆书时就说:“其书圆润秀发,盖仿松雪。惟千字一律,略无变化,虽绕承平之家,终少雄武之风。”(《霎岳楼笔谈》),从帝王书法中也可以看出盛世的衰颓之势。
画:雅宜风澹荡
据说乾隆从19岁便开始学画,那时仍在雍正朝,他居在潜邸闲暇甚多。由于喜欢画花鸟,因此风和日丽之时他便会“抚景兴怀,抒清思而消永日”。他说自己的画风,达意之笔很巧妙,不做纤细的描写,这从他笔下的如《双塔峰***》、《金莲花》等可见。
由于皇帝喜欢绘画,在他周围就聚集了一个时代最有成就的宫廷画家,如张宗苍、邹一桂、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等。有时乾隆和他们共绘一景,彼此欣赏切磋。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诗情画意的名字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