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与爱作文篇1
这天,一阵刺耳砖瓦声打破了这些寂静。房屋里一个中年男人破口大骂声引来了村子里的男男女女们,他们围着房屋捂着嘴,点着头,议东论西。
“呦,你们知道吗,老蔡他家儿子回来了,就在这屋子里。”
“就是,听说被他爹揪回来的。”
“怎么回事啊?”
“一言难尽呐。”
这丁点大的村子三年前被老蔡家儿子考上上海交通大的事情折腾热闹了好几个月,毕竟是穷乡僻壤,出现一个高材生是多不容易的事,大红灯笼挂的每家每户,一派喜气洋洋。送儿子走的那天,老蔡驮着不能再驼的腰,提着大大小小的包,送儿子上火车,临走前他满是老茧的手拽着儿子的手臂,“儿子,爹没什么东西给你,田里种的那些爹也不想给你大老远带着,就卖了腾几个钱给你,到了那儿可得吃饱了,爹省吃俭用砸锅卖铁也得把你养得白白胖胖,省的遭人欺啊!”儿子满眼泪横的坐上了火车,瞧着步履蹒跚的爹,从眼帘中越变越小,心里暗暗决心等毕业了给爹过上好日子。
“大伙儿来听听,我这儿有消息”一名面黄肌瘦的村民召集了一群人。
“老蔡在里面打儿子呢哇,听说在大学早就退学了,跟舍友买气了股票,去年金融危机给人家赔了,为了还清债务居然去诈骗,给公安局通缉了啊,现在老蔡要叫他去自首呢!!”
“那儿子可是丧尽天良啊,作孽啊!”
“谁说不是呢,老蔡这几年都成什么样了为了这个宝贝儿子,这……这像什么话呀这是”
人群中不时传来阵阵叹息。
这时,屋子里的嘈杂打骂声已经渐渐消退。
“儿子,爹无能,没能供你生活无忧,你要是没钱,可以跟爹说,爹帮你想办法,爹便是不吃不喝卖血也行,可是你不能做这么没有道德的事来给爹打击啊。你娘在底下也不安心呐!”
“爹,我知道错了,爹,我不想坐牢,爹……”儿子跪在地上,无力的嘶喊。身上也被老蔡打得青一块紫一块。
“爹,我以为等我赚了钱你可以不用每天在地里弯腰,我要爹知道你儿子是全村的骄傲,我要爹过上好日子,娘死的早,我得给爹安享晚年呐,这有错么,我也料不得是个这样的结局,爹,你打我骂我都行,可是我也是为了爹你啊。”
“你在说一遍,你这个逆子哇!”老蔡哭着又拿起拐杖准备打儿子。
那时,警车的声音顿时传入村民的耳中,这个村子又被打破了寂静。
老蔡坐在地上看着儿子被两个警察拖出去的背影,他沉默了。
忧与爱作文篇2
《圣经》中也有上帝造人的故事,上帝创造了亚当和夏娃,让他们在伊甸园过着无忧无虑、无牵无挂的生活。上帝犹如溺爱孩子的父母,让他们享受,但没有同时赋予他们责任。因为无忧无虑,所以他们对一切都漫不经心,面对蛇的诱惑没有丝毫的警惕。夏娃摘下树上的果子吃了,也给她丈夫吃。因其轻率,所以违背了上帝的意旨。亚当与夏娃被逐出伊甸园,无忧无虑的生活就此结束。
失去了上帝的关爱,失去了无忧的乐园,亚当与夏娃面对陌生的世界,开始了充满忧患的人生。伊甸园的生活诚然是享受,但生活单调,也没有任何创造和奉献;生命虽是永恒,但没有感受,也不能赋予它任何意义。被放逐之后,开始经受日复一日的劳作之苦,周边的环境不再供他们坐享其成,他们便改造环境,使之成为栖居之地,并以自己的汗水和心血浇灌出劳动的成果,供自己享用。自我向世界延伸——因为饱含忧思并辛勤劳作,所以创造物质财富,也创造了艺术和美。劳动创造了人,人成为万物的灵长,“人为自然立法”,自然因此而成为人化的自然。这些或许正是上帝的意旨,是上帝对人另类的爱,是爱的延伸,这我们不得而知。
人类正唯走出伊甸园,所以能在忧患中不断从自在走向自为,开始积极自主的生活。忧思与责任永远贯穿于积极行动的人生,衍化为人对事物和他人的博爱。这种博爱含有普世的价值,激励人们不断走向物质创造与精神的崇高。换言之,唯有被逐出伊甸园,从而坠入积极实践的生活,伴随忧思的生命才有其厚重,人生之爱才有其深沉。忧思连接着劳作,劳作连接着创造,创造意味着人类的新生。人们努力以自己的辛劳与智慧在大地上重建伊甸园,而不是安享上帝赐予的伊甸园。倘若人类不放弃伊甸园,心安理得地沐浴在上帝之爱的光泽里,便永远不能成为创造者与奉献者,人生不会有意义,也没有幸福,因为幸福并非无聊的享受。
“人”不要忘却自身由泥土塑成,人永远是大地之子。浪漫主义诗人荷尔德林认为,当科技物质蚕食人的心灵时,唯有美的经验和爱的宗教可以拯救人类。亚当、夏娃离开伊甸园,饱含忧思回归大地的劳作,便是重返自身的家园。倘若遗忘爱和责任,沉溺于物质与享受,即是精神的漂泊与生命的委顿。
忧与爱作文篇3
论文摘要: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多年来,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的效果不强。本文试从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的内容、方式和原则等方面来探讨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是鼓舞历代爱国人士为国家前途、国家命运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在2007年的两会上。***同志强调指出,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这对即将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当代大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多年来,由于重视不够和认识的偏差,忧患意识的教育不经常、不全面、不系统、不深入,在内容和形式上特别在方法上缺乏创新,针对性不够,缺乏震撼力,失去应有的效果。如有些大学生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或忙于自我设计,不参与集体活动,或只满足生活享受,缺乏奋斗进取精神,或只学习英语等热门科目,忽视基础学科的学习,忽视国家***策的学习等,斗志松懈,意志消沉,纪律松弛,作风散漫,思想上解除了武装,陶醉于社会初步繁荣,沉湎于安乐,对国家的前途、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幸福淡而忘之,爱国主义情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淡化。对社会变革的参与不积极,忧国忧民思想淡薄,不知道“忧患”在哪里。针对当前大学生忧患意识缺失的现状.本文拟从内容、方法和途径、原则等方面对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的内容
忧患意识是指“构建在对现实社会的各种现象进行理性判断基础上的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牵挂和担忧,并深刻警惕历史进程中出现危机、问题和困难的爱国主义情感”,啼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体现出积极参与社会变革的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爱国主义情感、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和养成是忧患意识的重要任务。因此,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内容应突出国情教育、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
(一)国情教育
准确地把握国情.是国家科学决策的重要基础,是每个社会成员正确认识社会,选择人生道路的重要途径。在国内,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应当看到,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人均资源缺乏,生产力不发达还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健全,国家科技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比较低,总之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尽管我国总体上已实现小康,但仍落后于美国、日本,在经济、科技、教育、国防等许多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正如十六大报告所明确指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是一个艰巨繁重的任务。这些给我国发展带来不容忽视的强大制约。在国际上,虽然我国作为一个公正、合作、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已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但是我国毕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美国的霸权主义、强权***治总是阴魂不散。在反***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日本右翼势力却越来越嚣张,不断参拜***神社、篡改历史教科书、宣称对***拥有主权,美国不断地在台海问题上制造障碍等。通过对国内国际形势的学习和了解,让大学生初步认识到国家和民族发展危机的严重、责任的重大,意识到民族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感受到祖国的发展不容缓慢,不进则退。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忧患意识,促使他们艰苦奋斗,发奋***强。
(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
历史昭示我们:一个***者,一个***的阶级,如果在取得***权后自满情绪滋长,贪***安逸,害怕艰苦的享乐情绪蔓延,就会使原有的***性丧失殆尽,使掌握的***权得而复失。“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因此,正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创时期的中国人民特别是即将成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者的大学生,更需要培养艰苦奋斗精神,养成忧患意识。
开展艰苦奋斗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抓好艰苦奋斗的思想内容进教材、进课堂的工作。通过课堂教育,通过学校的思想***治工作,把它们根植到学生的灵魂深处。当前大学生缺乏艰苦的生活磨炼。我们要利用好学校、***旧址、社会实践、典型宣传等载体,大力加强实践教育,帮助学生走近社会、走近工农、了解国情,引导他们正确全面认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另外,还可利用典型宣传进行教育。如新旧时期涌现出来的艰苦奋斗先进典型,上世纪60年代的王进喜、***,改革开放时期的孔繁森、李润五、李国安、王启明、***湖、郑培民等,使学生大受影响。同时,要正确处理艰苦奋斗教育的两个关系。一是处理好发扬艰苦创业精神与改善物质文化生活的关系。提倡艰苦奋斗,决不是要人们永远过苦日子,当“苦行僧”。艰苦奋斗所要反对的是脱离国情,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消费和奢侈消费。艰苦奋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人们用艰苦奋斗精神推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为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二是处理好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的关系。随着时代的进步、形势的发展,艰苦奋斗精神的表现形式和时代特征会发生一些变化,但艰苦奋斗的根本原则、精神实质和巨大作用,任何时候都不会变。我们要根据变化了的客观环境,自觉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使艰苦奋斗精神成为时代精神的主旋律之一。
(三)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教育是培养民族忧患意识的重中之重。无产阶级***导师列宁说:“爱国主义是由于干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民族特质的凝聚和集中表现,是一个民族经过漫长历史的积淀和升华,渗透到民族的整个机体里,贯穿在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孕育、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一是国家主体意识的教育。即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强化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国家公民自觉地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将个人的荣辱得失与祖国命运紧密结合。二是民族自强意识教育。即***自主,奋发***强,敢于迎接在国家建设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始终以开拓创新、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三是民族团结精神的教育。即倡导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维护社会稳定。四是民族自尊自信意识教育。即保持民族气节,维护民族尊严,以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保持自信、开放的精神风貌。
同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包含的许多智慧。对解决全球化时代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万物并育而不害”的智慧,为解决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在处理不同民族国家和不同文化的关系时,现实的最佳选择就是中国人讲的“和平共处”、“和而不同”等等。我们要将开放意识的培养同爱国主义、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在跨文化交流中强化对国家民族和爱国主义的认同,强化对本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认识理解。我们要培养具有世界眼光、能够参与世界活动、利用世界资源、具备世界竞争能力同时又具有民族意识的大学生,在开放世界中塑造大学生的***治认同,培养大学生的国际视野。这是时代对高等院校提出的要求,也是当前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
(四)理想信念教育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是我们团结奋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指出,过去我们***无论多么弱小,无论遇到什麽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有了共同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优势。***同志指出,广大青年学生一定要注重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中发(2o04)l6号文件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地抓好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努力在两个层次上实现对于年轻一代的培养目标。对于全体大学生,都要确立在中国***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同时,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我们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就是“两拥护、两服务”,即拥护***、拥护社会主义,服务祖国、服务人民。这就是理想信念教育。在对他们提出理想信念教育时,要帮助他们牢固树立几个基本观念:一是祖国观念。要使大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良传统,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认清祖国的美好未来,认清自己的社会责任,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思想。二是***的观念。要使广大学生了解***的性质和宗旨、***的历史和现状,懂得中国***是核心的观念。三是社会主义观念。使广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懂得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的真理,积极为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好思想、文化、知识和文明的准备。
(五)社会责任感教育
纵观历史.任何时代的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承担着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当今时代的特征是和平和发展。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的伟大复兴。大学生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教育要引导大学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关键在于“仁爱”之心的培养。“仁爱”之心,即关心、尊重他人,为他人负责,以宽厚、真诚对待他人。这种“仁爱”精神,不仅是个体道德准则的基本规定,而且是个体责任意识的基本内容。培养大学生的“仁爱”之心,应注意:1、培养大学生的友谊感。大学生的友谊感与关心他人、接近他人相联系,这是大学生心理上的一种精神需要。我们要让大学生理解,只有关心、尊重并以真诚和负责的态度对待他人和集体,才会建立真正的友谊。2、把大学生自爱的心理扩大或转化到对他人、对社会献爱心的行动上。自爱是每个人的心理,也是培养爱他人之心的前提条件。高校德育应该培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①的“仁爱”精神,反对狭隘的“自爱”。3、理性理解“仁爱”精神。大学生的“仁爱”精神,不能仅停留在感情的具体行为层次上,应以逻辑的、理性的“仁爱”精神支配“仁爱”之行为。现实中的消极因素,如把助人为乐看作是讨好他人,把关心集体看作是捞个人***治资本等等,都会消蚀大学生为他人、为社会献“爱心”的行为。
二、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的主要方式
(一)发挥高校“两课”的主渠道作用。高校“两课”与大学生最为接近,能在第一时间将国内外发生的大事要事传递给学生,并能及时了解与掌握学生所反馈的信息,因此,高校“两课”具有时效性,在进行忧患意识教育时所起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一种方式都不能替代的。高校“两课”首先要把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放在首位。要帮助和指导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认识中国***的历史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逐步确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提高大学生一定的思想理论水平和抗腐蚀能力,增强***治敏锐性和把握时局的能力,从而在西方国家对我们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和颠覆时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警惕。要使大学生自觉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积极同破坏国家统一、危害国家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其次要通过国防知识和国际安全形势教育,使他们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思想,激起他们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增强保卫祖国的***治责任感。通过讲授我国的基本国情.使他们正确认识我国目前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和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和使命感。就我国内部存在的、可能影响我国***治、经济发展的隐患展开讨论,激发他们关心时事、研究国情的热情和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为成为有用的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样,通过高校“两课”这个主渠道,增强大学生忧国忧民的意识,培养大学生将个人荣辱与国家安危系为一体的理念。
但是,作为大学生思想***治教育主渠道的“两课”教学,近年来也出现了诸如课程设置缺乏张力、内容实效性不高、教材不尽合理、教学时间有限、合班教学、人数过多等等的问题,教学效果甚微。因此,要改革现有的不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首先,应摸清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利用“两课”有的放矢地进行说理引导。既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又不粉饰现实生活中的阴暗面,敢于揭露和谴责不正之风与腐败现象,着力引导大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分清主流和支流。其次,改革“我说你听”的陈旧教育模式,通过相互交流看法、共同分析探讨问题或不同观点的争辩,得出正确结论。从而培养和提高其识别、判断与评价问题的能力。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高深的道理通俗化,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使课堂教学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再次,高校思想***治教育工作者应以自身的高尚情操对教育对象进行情感感化,在心理相容的情感气氛中使教育如春风化雨、点滴人土。要综合运用文学、美术、音乐、舞蹈、影视等文学艺术手段对教育对象进行情感熏陶,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
(二)充分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建构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的模式。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理应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仅有高校自身的努力,不仅因为缺乏大气候而形不成“气候”,甚至还会导致与社会有距离而遭到排斥,因此,需要全社会和家庭的广泛支持和配合,形成合力,为大学生忧患意识的养成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方面,全社会都要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宣传、新闻、文艺、出版等方面都要弘扬主旋律,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要牢牢把握舆论的正确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开发教育资源。要充分利用***遗址、文化古迹、博物馆、重点工程等教育基地和教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活的”国情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了解,确立忧患意识,从而做到忧患意识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忧患意识反映客观世界又引导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各级***府和企事业单位要鼓励和支持面向大学生的公益性文化活动,以良好的社会环境影响、熏陶大学生,从而促进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追求,有良好的历史使命感,为振兴中华贡献自己的青春。
另一方面,高校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如针对大学生喜欢参与性、竞争性活动的特点,可采取征文大赛、讲演比赛、辨论大赛、社团活动等方式,对目前大学生普遍关心的一些热点问题,比如祖国和平统一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国际经济和科技发展动向等问题进行讨论与解答,多角度地给学生以知识的冲击,在答疑解惑的同时.让他们的心与国家的命运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自觉地将国家利益放到第一位,从而激发大学生树立高尚的情感和信念,把忧国之情、爱国之心与报国之志融化在日常学习和生活的行动中。活动中要注意宣传先进典型,发挥榜样作用。让他们以先进的模范人物为榜样,并且注意发现大学生中的先进典型,使之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再一方面,家庭是赋予个体最基本的社会属性养成的首要与主要场所,家庭对人格的影响涉及各个方面,家庭教育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要主动与学校取得联系,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子女的教育工作。
三、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的重要原则
(一)批判性与建设性相统一。忧患意识是人们反思历史和参照现实所产生的忧国忧民的社会意识,是人们力求突破历史和现实的局限而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因此,在大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教学中,对于建国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不尽人意之处,乃至当前社会的各种积弊和丑恶现象的揭露和打击,应当有利于伸张正义。完善社会主义的运行机制,并进行妥善引导,加进建设性、进取性的成分。
忧与爱作文篇4
忧患意识,是中国知识分子极可宝贵的传统意识。不管文化、职业、职位有多大差异,国家民族的命运,应该永远牢记于心。忧患意识加强了,自然就会遏抑那些不健康的多愁善感,其人格意识自然提高。
中等学校的学生,多么需要老师给以早期培养,作文教学就是培养这种忧患意识的最好途径。“位卑未敢忘忧国”,该成为每位学生的座右铭。如果这种忧患意识能经常体现在学生的文章中,其文章也就有了一定的韵味了。
2、 节操观念。
凡爱国忧民者,都具有高尚的节操。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节操观,当前犹为重要。树立正确的节操观念,是作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作文是树立正确节操观念的有力手段。有了正确的节操观念,作文的思想内容也必有所提高。
3. 爱憎感情。
爱憎分明,及是学生必有的感情。爱与憎是矛盾的、对立的,又是相联的。有对人民的爱,才有对敌人的憎;只有爱憎分明,文章才会有热情,才会有动人魂魄的力量。文意章中的思想感情处处都显得无动于衷、淡若清水,在读者心中怎么会引起共鸣,怎么会唤起读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引导和教育学生懂得爱憎和敢于爱憎,是作文教学的责任。
4. 情趣高雅。
高雅情趣的培养,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尤为重要。社会大潮令人眼花缭乱,文化市场精华与糟难分,低级趣味有着难以抗拒的诱惑力。通过作文教学,教师有意引导学生读好书、看好画、听好音乐,欣赏优秀影视片,交好朋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人人皆知的道理。这朱与墨指人,也指事。逆水行舟,进尺维艰;随波逐流,快速得多。有些学生不知不觉就走了下坡路。通过作文引导他们认清清浊,辨识良莠,使他们具有高雅的情趣,更会显出人格的光彩。
5. 实践精神。
忧与爱作文篇5
一、夏多布里昂笔下最早的“世纪病”
形象身处法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夏多布里昂对第一帝国感到失望,也对***王朝感到失望”。[2]他声言不仅要流亡出法国,而且决意流亡出世界。对现实的失望使得夏多布里昂把孤独与忧郁注入笔下人物勒芮的灵魂之中,塑造出法国文学中最早的“世纪病”形象,这样的形象与其痛苦忧郁的情绪以后一再出现在年轻一代的浪漫派作家,如拉马丁、维尼、缪塞的笔下。
1789年,法国大***爆发。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在君主制和共和制之间的搏斗中风云激荡,浓重的血腥味不时弥漫在整个法国社会,沉重的阴霾笼罩在夏多布里昂等贵族文人的心头。在这样一个充满变幻的年代,他们的内心无所适从,整整一代的没落贵族文人无不沉浸在忧郁的世界。夏多布里昂是有***治理想的,他以文学家和***治家的面目出现在19世纪上半叶。作为“法兰西文学的第一***”,夏多布里昂曾受到拿破仑的赏识,又因为***治上的原因与拿破仑分道扬镳;他发表《论波拿巴和波旁王朝》欢迎***王朝的到来,又因为《按建立的君主制》得罪了国王。他的高傲使国王不满,屡屡失宠。夏多布里昂看重荣誉和骑士精神,他看不起财富,虽然他喜欢奢华;他拒绝同七月王朝合作,虽然他渴望权力;他是坚定的保皇派,虽然他知道国王已是无可挽救的。他的高傲使他和外部世界格格不入,使他龟缩在孤独中。这个陷入忧郁的人塑造了第一个“世纪病”的典型,其特征是孤独、忧郁,悲观、失望,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找不到任何出路。 “世纪病”是那个时代的青年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病态,他们富有才华,意欲有所作为,可是时代风云的变幻使他们变得茫然,不知所措,无法找到追求的目标,只好在厌倦与无聊中虚度时日。勒芮就是这样一个孤独而忧郁的年轻人。勒芮从小就爱独处,他有时候把小伙伴叫到身旁,不多一会儿就又将他们扔在一边,独自一人坐在一旁,他因忍受不了枯燥乏味的家庭生活而出游,坐在埃特纳火山口上,他感到没有一个朋友,在世上孤零零的一个人。教堂的钟声响起时,他就感到每过一小时就增添了一座坟墓,于是流下热泪。他感到从没爱过什么人,觉得缺少东西来填补生活中巨大的空白。勒芮就是这样一个精神病态的畸零人。夏多布里昂在塑造勒芮这个典型时,加入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身世,因此将人物的心理状态进行了很深的挖掘。勒芮是作者青年时期的写照,但又不完全是作者本人,勒芮的形象包涵了当时社会环境下青年人普遍具有的特性。“夏多布里昂以勒芮的形象为19世纪的精神苦恼作了诊断,患上了忧郁这种世纪病的绝不仅仅是失去了特权的贵族青年,这是所有不满于平庸、有思想、有才智的人在资产阶级新世界中的共同感觉。确定世纪病的病症,创造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性格典型,开创以浪漫主义为特征的新的时代精神,夏多布里昂用文学,特别是用文学中的散文形式完成了这一***性的转化。”[3]以后患上无可救药的“忧郁症”的人物与这种“惶惑迷惘的感情”相继出现在拉马丁、维尼、缪塞的笔下。
二、拉马丁诗歌的忧郁情调
无论是抒写爱情,还是描绘大自然,拉马丁的诗歌都笼罩着忧郁情调:《湖》表达诗人爱情失落的苦楚、百般磨折的愁绪、孤身独处的惆怅。《山谷》写到:“我的心厌弃一切,希求也淡漠”[4],诗人的生命像泉水一样流淌。在《孤独》中,诗人抒写自己的爱“在夕阳下,忧郁地独坐消闲”[5],幸福不再等待他,他呼吁“像树叶一样把我带走吧,狂飙!”[6]在这些诗篇中,希望与哀伤混杂,欢乐与痛苦同行,幸福与悲哀相连,怀恋与诀别并存,忧郁情调贯穿其中。
三、维尼的“神圣的孤独感”
维尼则表达出一种“神圣的孤独感”。《摩西》是他最喜欢的作品,因为它写了忧郁和孤独。诗中四次重复摩西对上帝所说的这句话:“漫游何时能结束?你还要我迈开步子走向何处?难道我总是强有力而又孤单?让我有个尘世之眠沉入梦幻。”[7]这是维尼面对人类的悲剧状况,感到心情沉重的表现。“他是个天才人物,厌倦了自己的独居,并且绝望的看到,随着自己变得伟大,他的孤独也变得更加深广。”[8]维尼在这里解释了“摩西”是忧郁和孤独的化身。不难看出这多少也是作者本人的自况。
四、缪塞与《一个世纪儿的忏悔》
1836年,缪塞发表了长篇小说《一个世纪儿的忏悔》,在小说开头,缪塞描绘了主人公奥克塔夫生活的时代氛围――青年们失去了靠拿破仑时代征战杀伐而飞黄腾达的机会,只得面对了无生气的、阴郁的时代,要实现他们的雄心壮志看来是毫无希望的。这一代人是“神经质的、苍白的、激动的”[9];他们身后是一个被永远摧毁的过去,他们的未来虽然光辉灿烂,但却是未知数。他们痛感生活的空虚和手头的拮据,他们一遇到障碍,就哭泣,垂头丧气;他们沉湎在病态的梦幻里;他们讥笑宗教,嘲笑爱情,讥笑世上的一切。主人公奥克塔夫就属于这类青年:“我似乎觉得我有时在做一个很可怕的噩梦,我觉得只要我闭上眼睛睡一觉,明天我又会幸福地醒过来;有时我又觉得我整个人生都像是一个可笑的和幼稚的梦,而这个梦的虚伪性正在被揭露。”[10]他感到热情无处发挥,于是想在爱情中寻找出路。但奥克塔夫在爱情上也屡遭挫折。他开始放荡的生活,而即使如此也未能使他摆脱精神的苦闷。他痛恨这个社会把虚伪称为道德,而荣誉和道德成了礼仪的奴仆。缪塞虽然从自身的爱情经历出发,描写爱情遭到挫折后的失意,可是,他把反映的范围扩大了,把个人的失意升华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情绪――“世纪病”。奥克塔夫与勒芮之间存在着显而易见的血缘关系。
结语
“世纪病”这一形象的出现,归根结底在于法国大***不仅摧毁了法国君主专制制度,同时也在试***摧毁精神领域的宗教专制。教会的覆灭和上帝的失落使大多数人失去了精神寄托和皈依感,陷入找不到出路的绝望中,曾经背弃宗教的人们发出了疑问:难道***的目的就是对宗教的专制,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残杀?法国很快掀起了一股复兴宗教的浪潮。这使得浪漫主义作家将人生视为痛苦和失望的源泉,而把理想寄托在天堂的幻想之上。
参考文献:
[1][3]郭宏安.从蒙田到加缪――重建法国文学的阅读空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65-67,62.
[2](法)皮埃尔・布吕奈尔.十九世纪法国文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52.
忧与爱作文篇6
文学的忧患意识,是作家对实现人生理想的深邃思考,是历代进步作家对国家兴亡、人民苦难深切关怀的艺术表现。丹麦文学史家勃兰兑斯于《十九世纪文学主潮》一书中认为:“忧患意识普遍地存在于中国艺术之中,决定了中国诗词的独特基调。”而这种忧患意识,在中国近代文学中表现尤为突出,它始终贯穿于近代文学的方方面面。
近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位诗人——龚自珍,早在嘉道年间就以敏锐的眼光,洞察到封建社会“日之将夕,悲风骤至”、“四海变秋气,一室难为春”的衰世到来。他以饱含忧患的诗文抨击时***,起到了“伐鼓撞钟”般振聋发聩的作用,成为具有历史路标式意义的诗人。继龚自珍之后,一部分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相继觉醒,涌现出魏源、林则徐、张维屏、张际亮、林昌彝、梁廷楠、周济、汤鹏、鲁一同、朱琦、姚莹包世臣等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作家和文人学士,他们把审视的目光转向动荡与危机四伏的社会现实,倡言“经世致用”之学,为扞卫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以犀利的笔触,写下很多满怀悲愤、饱含忧患的诗文。林则徐禁烟未果,虽遣戍伊犁,但仍忧患国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2)充分表达了一位“封疆大臣”在民族危亡之际,以国事为重的赤诚爱国之心。中英鸦片战争在广东燃起,英国侵略者的野蛮残暴,广东人民抗英斗争的英雄事迹,激起年已60的诗人张维屏的义愤和爱国热情,写出《书愤》、《海门》等忧时愤懑之作,生动地展示了人民群众反侵略斗争的壮丽场面,盛赞三将***英勇捐躯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道光二十一年,英国侵略者魔爪继续伸向我国东南沿海,厦门被占,定海、宁波沦陷,镇江失守,台湾危急,侵略***的残暴,人民群众惨遭蹂躏,引起闽籍诗人张际亮、临桂作家朱琦、浙江镇海诗人姚燮等的忧虑和愤慨。他们“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身之所阅历,心之所喜怒哀乐,口之所戏笑诃骂,一皆托之于诗”⑶。朱琦抒写的《老兵叹》、《感事》、《关将***挽歌》,姚燮的《闻定海城陷》、《北村妇》、《兵巡街》、《捉夫谣》,魏源的《江南吟》、《寰海十章》,龚自珍的《己亥杂诗》,金和的《围城纪事六咏》,贝青乔的《咄咄吟》,林昌彝的《杞忧》等等诗篇,或揭露清朝统治者的腐败和庸臣的卑怯投降,或暴露英国侵略******掠中国人民的罪行,或描写人民群众奋起反侵略的斗争,或悲愤国土沦丧,或歌颂爱国将领的凛然正气。他们从血与火的现实斗争生活中选取题材,多采用组诗或乐府诗体形式,透过白描和典型化手法,把自己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融化于具象描写之中。
二
中国文学中的忧患意识源远流长,并非稀见。从屈原到李、杜,从陆游、范仲淹、辛弃疾到吴伟业和清初三大思想家的诗文,无不渗透着安社稷、济苍生、建功立业、匡时济世的忧国忧民、反侵略反压迫的忧患意识,但是,只要我们拿古代文学与近代文学所表达的忧患意识加以比较,就不难发现,近代文学的忧患意识有以下鲜明特点:
1.反对封建统治的民主意识的觉醒。
在近代以前,作家们是站在“忠君”的立场,从维护封建统治阶段利益出发而寄寓自己的忧患济世之才的。如岳飞的《满江红》,“悲切”的是“靖康耻,犹未雪”,待从头、收拾旧山河“为的是“朝天阙”。杜甫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但谁又能否认杜甫基于“忠君”的爱国思想的?屈原诗歌在表现其无限的忧患之时,不又在时刻盼望能得到楚怀王的重用呢?诸如此类的“爱国”、“忧患”都有一前提——忠君。
中国近代文学作品则发生了新的变化,作者目睹民族灾难深重,忧患意识已冲破“忠君”和儒学伦理观的束缚,而是站在全民族利益的高度,去洞察时局,关心民族,倾诉自身的忧愤和关切之情,近代作家均以自己的创作寄寓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作家开始抨击清王朝统治者投降***的可耻行径,表达了他们无比的愤慨和忧患意识。“血洗舟山浪作堆,羽书又报海南来。英雄效死偏无地,上相筹边别有才。竟尔和戎曾地割,是谁揖盗把门开。从今敢笑陈涛败,房官犹曾战一回。”⑷陈天华在他的小说《狮子吼》里满怀爱国热情,尖锐地揭露了满清王朝的残暴统治和那拉氏的专横侈糜,他向全国人民大声疾呼,只有起来推翻这“洋人的朝廷’,才能驱逐帝国主义,挽救民族危亡。在第八回中作者借民主******审血诚怒斥最高统治者的话,表达自己对满清统治的愤怒。
现在国家到了这样,你们这一班狗奴才,只晓得***求荣,全不替国民出半点力,所以我打定主意,把你这一班狗奴才杀尽斩尽,为国民流血……。”
再看震旦女士的《自由结婚》,作者在揭露了“国家***权,都被盗贼霸持”之后,又以锐利的笔锋,一针见血地戳穿了清王朝玩弄的“预备立案”的诡计:
他不立宪,我们还可以报仇,他立了宪,恩赐了几十条狗彘不食的饮定宪法,再拿些小恩小惠,埋伏了人心,却暗中箝制你,压服你,使你不知不觉地服服贴贴地做他的奴隶。就是你要有什么举动,也被他这条软麻绳绑住,一点儿都不能做,于是他依归盗窃神器,依旧江山安然无恙,盗子贼孙,万世帝王,盗亲盗戚,万世官吏……”
这种鲜明的反封建、反君主的积极主题和先进思想,是古代作家作品所望尘莫及的,正是这一点形成了近代文学有别于古代文学的特征之一。
2.反对外国侵略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古代作家表现强烈的民族意识、反对异族侵略的爱国主义作品并不鲜见。但严格意义上讲,爱的更多的是本民族,作家常常是代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某一民族成员(主要是汉族)的利益而呐喊,因为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中心而逐步形成的多民族国家。唐代王昌龄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5)这里的所谓“胡”指是匈奴(蒙族)。“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终不还。”(6)这里的“楼兰,’(西域国名)指的是***少数民族。
忧与爱作文篇7
1.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中国知识分子极可宝贵的传统意识。不管文化、职业、职位有多大差异,国家民族的命运,应该永远牢记于心。忧患意识加强了,自然就会遏抑那些不健康的多愁善感,其人格意识自然提高。
中等学校的学生,多么需要老师给以早期培养,作文教学就是培养这种忧患意识的最好途径。“位卑未敢忘忧国”,该成为每位学生的座右铭。如果这种忧患意识能经常体现在学生的文章中,其文章也就有了一定的韵味了。
2、节操观念。
凡爱国忧民者,都具有高尚的节操。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节操观,当前犹为重要。树立正确的节操观念,是作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作文是树立正确节操观念的有力手段。有了正确的节操观念,作文的思想内容也必有所提高。
3.爱憎感情。
爱憎分明,及是学生必有的感情。爱与憎是矛盾的、对立的,又是相联的。有对人民的爱,才有对敌人的憎;只有爱憎分明,文章才会有热情,才会有动人魂魄的力量。文意章中的思想感情处处都显得无动于衷、淡若清水,在读者心中怎么会引起共鸣,怎么会唤起读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引导和教育学生懂得爱憎和敢于爱憎,是作文教学的责任。
4.情趣高雅。
高雅情趣的培养,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尤为重要。社会大潮令人眼花缭乱,文化市场精华与糟难分,低级趣味有着难以抗拒的诱惑力。通过作文教学,教师有意引导学生读好书、看好画、听好音乐,欣赏优秀影视片,交好朋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人人皆知的道理。这朱与墨指人,也指事。逆水行舟,进尺维艰;随波逐流,快速得多。有些学生不知不觉就走了下坡路。通过作文引导他们认清清浊,辨识良莠,使他们具有高雅的情趣,更会显出人格的光彩。
5.实践精神。
忧与爱作文篇8
论文摘要: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词中蕴含的丰富的人丈精神对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情感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阶段,加强对古典诗词的教学,可以净化心灵,培养青少年良好学风和道德品质。
我国学者鱼霞在《情感教育》一书中说:“情感教育是完整的教育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健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中国几千年的思想、情感和智慧主要积淀在古诗文中。优秀的古诗文,不仅让学生积累了国粹语言,又使学生受到教育与启迪,从而获得情感的熏陶和教育。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古典诗词是一种充满灵性的艺术,包涵着丰富的情感。选入教材的诗歌,大多属于优秀的文学作品,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它所具有的情感性和审美性,适合培养丰富细腻的感情和健康美好的人性。
因此,加强诗词教学中的情感培养与态度体验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诗词借助凝练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抒写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可以依托的思想和情感的教育。阅读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留传下来的那些洋溢着真情的伟大诗篇时,真挚的情感会给我们带来审美的愉悦和震憾人心的力量。它能以其优美凝练的诗句带给读者强烈的情感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将真、善、美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灵之中。
一、树立坚定的民族责任感
中华民族是一个坚强而伟大的民族,为了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发展史上,孕育了一大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仁人志士,他们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深沉的民族责任感,是华夏历史上动人心魄的精神文明之花。他们留下来的无数诗篇,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传统。也是古往今来中华儿女的精神支柱和坚定的信仰,这个信仰是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的忧国忧民、是屈原身怀才能,却一生遭遇忧患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贞不屈、是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蔑视权贵、也是杜甫在年迈贫困处境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博大胸怀。吟诵古典诗词,那字里行间挺立着一个个不屈的民族灵魂,他们都是中国的脊梁,铸造了华夏文明的辉煌,他们忘我追求的豪情壮志,在朗朗书声中能使学生激情彭湃,增强民族正义感和责任心。
二、培养深沉的爱国情怀
著名学者杨叔子先生曾指出:“我们对青少年、大学生加强人文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爱国精神,要有中华魂,要有民族根,而中华诗歌的主旋律和最强音就是爱国主义。”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爱国的诗词,这些诗词充分展现了诗人们炽热的爱国情怀。“诗圣’牡甫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很多诗篇都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全貌和为国而忧、为民而愤的爱国思想。《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由作者目睹到的一片衰败景象,到为战乱未平、国势危急的忧虑,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安危紧紧联系在一起,充分表现他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的肺腑忠言和人格写照。他鞠躬尽瘁的行为,死而后已的决心,聪明睿智的谋略使昭昭爱国之心千古长存。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把诗歌教学同爱国情怀融合起来,将爱国精神通过诗歌传递给学生,感染熏陶培养生的爱国激情。
忧与爱作文篇9
论文摘要: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传承先进文化、传播精神文明的前沿阵地,这就要求我们弘扬中华民族的责任伦理思想,强化责任伦理意识,通过挖掘墨子人格精神中的忧患意识,铸就当代高职生的道德责任精神:墨子思想中忧己、忧民、忧天下的忧患意识,可以培养高职生的自我责任意识及社会使命感,弘扬时代进取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观念多元化、利益多样化、生活个性化的社会背景下,部分高职学生出现责任感淡漠甚至缺失的现象,这已经成为引起教育界关注的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在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也应当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宝贵的资源,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加强对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及使命感的培养。其中,墨子人格精神中蕴涵丰富的忧患意识内容,可为对高职生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提供值得借鉴的思想资源。
一、忧患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中所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蕴含着深厚的忧患意识,其以一种基调贯穿于民族精神显性内容的各个方面,并以隐性的形式积淀于民族精神的最深层次。这种忧患意识通过历代文人无数次的表露、历史的反复积淀、文化的不断升华,不仅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心理定势与一种文化意识,而且表现为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牵挂和担忧,并时刻警惕历史进程中出现危机、问题和困难的爱国主义情感,带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体现出积极参与社会变革的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忧患意识与责任是息息相关、相互包含的。
源远流长的忧患意识,滋养着中国人的心灵大地,促进了治道的精神和责任的规范形成。当人们面临自然、社会与人生所遭遇的患难而产生忧虑与思索时,则表现为人们对国家、民族、人生的命运和前途的关怀,反映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要求个体对他应该而又能够做到的事情和自主选择的行为负责,即选择对社会有利的、舍弃对社会有害的行为,这就是社会责任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将责任意识教育作为提高高职生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既是一个人的社会化和人格完善化的程度,也是当今高等教育育人工程的当务之急和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所在。
二、墨子匡时救弊的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作为墨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反映出墨子对当时个人及其生活的时代、人民和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1.忧己一一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为了个体的生存与发展,主张强力而为,表现为“上强听治、下强从事”(墨子·节用)的奋进精神
以德为先,把立德及自我修养作为治道核心,这是中国传统仁人志士所特有的一种治道精神,墨子也不例外。墨子始终关注人事努力并反对“天命”,强调人力对社会的支配和控制,主张“强力而为”,强调“赖其力者生”(《墨子·非命下》),“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宁,不强必危”,“强必富,不强则贫;强必饱,不强必饥”(《墨子·非命下》)。在墨子看来,社会治乱,国家安危,天下之治的实现必须依赖于个体“强力”的作为,在“强”的品格内涵支持下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便是“上强听治”、“下强从事”的奋进精神。
墨子认为环境与个人的命运休戚相关而有所警醒,把人的生存、发展和恶劣的自然环境密切联系起来,体现了个人在行为上所应承担的责任,是一种坚强的意志和奋进的精神。因此,墨子勇敢地去面对现实,努力寻找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墨子的忧患意识不是停留在感情和认知范围,而是必须将认识化为实践,这种实践性就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墨子忧己的责任意识和精神被弟子及后世仁人志士所接受,并作为一种行为规范而进行临摹和实践。
2.忧民一一关注时代与社会,“必先万民之身,后为其身”(墨子·兼爱下》),做到“与百姓均事业,齐功劳”,表现为一种深切的责任意识
墨子指出体恤民众疾苦的首要任务是改善平民生活处境,并避免战乱祸患。由于统治阶级的荒***无度,加之频繁的战争,使老百姓饱受苦难:“是以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厚葬久丧……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墨子·辞过》)。因此,墨子提出了爱民主张,并将这种爱民的品质变成一种普遍的社会行动,做“必先万民之身,后为其身”,在***治和道德行为方面通过节用、节葬,非乐、非攻的方法来制约统治者;对百姓来说,其实质就是要保护百姓的生命和物质利益,从而实现“万民之食之所以足也”(《墨子·兼爱下》)。同时,墨子更关注民众的***治权力,强调人格平等,提倡人人***治地位的平等,为此提出“尚贤”的主张,这种“忧”体现了将民众生存权的自然平等提升到***治权利的平等,从而实现“刑***治,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宁无忧”(《墨子·天志中》)。
墨子这种从自我走向社会,自觉主动地承担起时代赋予的责任,甚至努力改变民众命运及意***,整合失序的社会,探索新出路的使命感,清醒地认识到自我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同时,自觉地担负起历史责任,是一种深沉博大的忧患意识,反映了任重道远、于国事民生不敢须臾忘怀之情。
3.忧天下一一“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庄子·天下)的匡时救弊精神,表现为一种宏大的历史意识
救世是战国诸子共同的理想,以救世为己任的墨子,对人、对社会的道德责任感,比任何学者都来得积极、强烈和执着。墨子认为“事上竭忠,事亲得孝,务善则美,有过则谏,此为人臣之道也”(《墨子·非儒下》)。墨子和其他诸子一样,读书治学,四处游说。但是,其目的不是谋求利禄,而是匡时救弊。墨子的忧患意识是平民阶层以道自任、为道献身的忧患意识,这种忧国精神,是对社会的关注和追求乃至献身必然诱发出的一种对社会现实和***治践行的精神。可见,墨子的责任意识更为浓烈,在忧患感中发现危机,有危机感中才能意识到重任在肩,责任感又引发出忧患感,忧患感再次激发责任。因此,墨子具有高度的救世热情和奋斗的精神,突显墨子高度热诚的爱国责任意识,这种忧国忧民的精神,是一种宏大的历史意识,也是一种深重的责任意识。
三、当前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被戏称为“弱势群体”的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自惭形秽,觉得自己天生矮人一截,是低人一等的二等公民,一入校就有“选错了路、入错了门”的想法,从而导致一些人意志消沉,缺乏斗志,纪律松散,出现了社会责任感淡化的倾向,表现出“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的三无现象。“无兴趣”是指部分高职生对什么事物都提不起兴趣,在行动中表现为情绪淡漠、空虚、情感萎顿,整天无精打采。持这类心态的学生,对自己要成为怎样一个人都稀里糊涂,当然也谈不上为完成责任而努力了。“无所谓”就是学习、工作、生活无所谓,成功与失败无所谓,一切都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虚无主义态度“无意义”指部分学生似乎看破了红尘,只看到黑暗一面而没看到美好的一面,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毫无意义,从无兴趣到无意义的过程中,心态渐渐变得淡漠起来。
部分高职生的三无现象,导致他们以一种毫不在乎的态度去对待周围的一切,因而面对应该承担的责任或应该履行的义务时,采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寻找种种理由将责任推至一边,或者不理不睬,干脆拒绝或逃避。这部分学生个人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都很淡漠,更谈不上关注国家的前途、民族的振兴,对于爱国主义情感、社会责任感则淡而忘之,忧国忧民意识更加淡薄。
四、墨子忧患意识对于高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现代价值
墨子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向内发展是人格品德的培养,向外的延伸则是现实与***治的实践,由此出发,忧已、忧民、忧国体现了对人生和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其积极价值对培养高职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现实意义。
1.墨子的忧患意识是一种昂扬的奋进意识及清醒的危机意识,有利于培育学生对自己负责的精神,彰显道德主体的自我责任意识
“忧患意识,实际是蕴含着一种坚强的意志和奋发的精神。”墨子的忧患意识,首先表现为自我关怀即忧己,自我关怀就是关注自我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体现其对人类自身价值存在的肯定。这不仅是个人对自我完善和社会责任的自觉担当,还是谋求主体道德生命的提升与实现自身完美人生价值的途径。因此,在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时,从清醒的危机意识中渗透出一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
忧己意识是道德主体深化和拓宽了自我意识的特定内涵。当前部分高职生由于自我关怀的缺失,自我意识水平比较低。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社会地位与角色、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生活与学习中缺乏一种奋进精神与坚定的意志,这就需要提高高职生自我意识及忧己意识。当代社会,忧患意识就是要发挥主体自身的能动性去应对不确定性,因此,高职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增强,意味着高职生对个人行为责任感的增强,行为趋于自觉化,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对自己行为负责,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培养、提高、完善其他各种能力,才能去应对激烈竞争的社会中潜伏着的不同的危机意识,把责任认识转化为责任行为。其中,就业问题就是高职生面临的一大难题,高职生应当汲取墨子忧患意识所蕴含的昂扬的奋进的忧己精神,在这个挑战与机遇并存,出路与危机共生的社会中寻求出自己的出路。
2.墨子的忧患意识蕴含着一种深切的责任意识,有利于培养高职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弘扬民族精神
当前的部分高职生对社会责任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不损人”而尽量“利己”的“不作为”层面,对社会的关心程度降低,责任感下降。尤其是面对与自身利益关系不大的公共事务或公益劳动时,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在履行社会责任时单纯强调回报,偏向个人主义发展。造成其责任感脱离社会价值导向,缺乏自觉履行责任的强大内在驱动力,缺乏对现实的责任意识,处于一种消极的状态。
墨子的忧患意识是平民阶层以道自任、为道献身的忧患意识,在自我关怀的同时,墨子更强调对群体的关怀。提出“民利第一,民意至上”,即对平民阶层的关怀,渗透出对时代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的命运、未来变化的责任和使命意识。可见,墨子的患有所忧,是对社会之“患”、人民之“患”,是出于一种深切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现实价值看,墨子的忧患意识正是现代高职生所应当具备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它不仅要求高职学生承担对自己、对家庭的责任,也要求对民族、国家、人类承担责任的明确清晰并且具有深刻理性的意识,它要求高职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承担一系列对他人和集体的责任。
3.墨子的忧患意识渗透着宏大的历史意识和执着的信念,有利于高职生拓展时代视野,培养时代进取精神
墨子的忧患意识是通过历史意识的思维审度社会,并带着坚定的信念,付出艰辛的努力。在对当时社会和现实局限性否定外,其本身还蕴涵着超越局限、积极进取的建设性,对社会忧患的超越就意味着社会的跃进。墨子的忧患意识渗透着宏大的历史意识与信念的执着,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一直被人们尊尚与传承,成为激励历代仁人志士奋发有为、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这种忧患意识促进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推动着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转型时期的中国,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就业和再就业问题、三农问题、腐败问题、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个人收入差距拉大问题等亟待解决,形势严峻。
忧与爱作文篇10
【论文摘要】所谓忧患意识,是指社会危机引发出来的人类主体世界焦心忧虑的一种思想意识。在社会发展时期,一些文人志士因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认识社会的能力,容易发现社会现实中存在的不足而希望变革,并以诗文抨击社会现实,表现出对人类社会的强烈忧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写下的大量诗篇中就充满了这种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不仅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中,而且贯穿于他的一生。究其根源,是因为他骨子里根深蒂固、终身奉行不愈的儒家思想的影响,是他内心对自己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爱和责任所致。
忧患意识,是指社会危机引发出来的人类主体世界焦心忧虑的一种思想意识。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些有识之士因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认识社会的能力,容易发现社会现状的不足而希望变革创新,并以诗文抨击社会现实,对人类社会的忧患表现得更突出,这成为他们创作活动的动力。所谓“愤怒出诗人”就是这个道理。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一、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歌无论是叙事抒怀,还是写景咏物,都是结合现实,其中充满着浓厚的忧患意识。
这种意识贯穿他的一生,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到晚年越是强烈、真挚。年轻的杜甫“归醉每无愁”,是没有多少忧虑的,所关注的就是个人的抱负和功名的追求。自从他为求仕途人长安再次应试落第后,被迫“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开始“十年困守”的艰难生活,使他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思考国家的现状。自此,他的忧患意识也由个人前途的忧虑逐渐转为对国家民生的忧虑。诗歌中也由“家人忧几杖,甲子混泥途”转为“君不见汉家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他对唐玄宗盲目发动开边拓土的不义战争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深为担忧;他对清浊不分、贤愚不辨的黑暗***治忧心如焚:“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他看到大雨成灾,就忧虑劳动人民的苦难:“吁嗟呼苍生,稼穑不可救”,他“一饭四五起,凭轩心力穷”。面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黑暗现实,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成长为一位自觉的忧国忧民的诗人。
“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唐王朝陷入了战争的深渊,使人民坠人了沉重的苦海。诗人杜甫也被卷入战争的乱离漂泊之中,他亲眼看到了安史叛***的屠杀焚掠,亲身经历了与民同难的艰险流离,亲自感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他的心更贴近了劳动人民,忧患意识更加广泛深刻了。诗人最忧虑的是安史叛***还未平定,四方盗贼仍是很多:“所忧盗贼多,重见衣冠走”,又担忧官吏不顾百姓死活而横征暴敛,引起人民的反抗:“庶官务割剥,不暇忧反侧”,他希望有贤德的官吏实行仁德之治:“诛求多门户,贤者贵为德”。直到临死之前,诗人仍在忧虑:“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
二、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无论是忧时忧国,还是忧虑民生,都有其深厚的思想文化渊源和社会根源。
杜诗的忧时忧国,是从他“忠君”的儒家正统思想出发,与国家前途命运的盛衰起伏密切相关的一种忧患意识。这种意识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得非常强烈。例如:“胡为将暮年,忧世心力弱”、“岂无成都酒,忧国只细倾”、“在家常早起,忧国愿年丰”、“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襟”,等等。他的诗歌充满着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与忧心,具有强烈的爱国热忱。针对玄宗的黩武战争,他指出:“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他讽刺杨氏兄妹的荒***生活,并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朝廷欢娱后,乾坤震荡中”。面对“安史之乱”带来的国难,他唱出:“国破I河在”的悲歌,鼓励朋友们“济时肯杀身”、“临危莫爱身”,他坚信“胡命岂能久,皇纲未宜绝”,希望唐肃宗“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对那些搞***割据的叛将“谈笑行杀戮,溅血满长缨”的行为他切齿痛恨,真切地表达了盼望国家安定统一的强烈愿望;杜诗的忧虑民生,是杜甫对社会***中生灵涂炭的忧虑,是他内心儒家“仁爱”、“民贵君轻”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他长期接近劳动人民的结果。在他的笔下,描写了众多的人民形象:农民、士兵、织妇、船夫、渔父、负薪的女子、无告的寡妇、被迫应征的老汉、提前服役的儿童,诗人不仅从多方面表现了他们的悲惨生活,而且还表达了他们的愿望要求:“谁能叩君门,下令减租赋!”“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杜诗中广泛地反映了人民遭受的苦难,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切同情。他在长安时就指出:“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正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养活了这些剥削者。面对扩边战争给人们到来的灾难,他呼喊:“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在“三吏”、“三别”中,诗人一方面对劳动人民遭受“安史之乱”被迫服役的惨状哀痛不已,另一方面为了国家的安危又鼓励人们奔赴前线杀敌卫国:“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他在自己“幼子饿已卒”的情况下,仍然“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在自己的茅屋被风雨摧毁时,他想到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即使自己冻死也心甘情愿!这种推己及人的思想,是超越了个人生死利益的对民生疾苦的关心和忧虑。这已经超越了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立身准则,在他极少“达”过的一生中,无论穷达,他始终都要兼济天下,真可谓“于黎民,无刻不关其念”。黄彻说他:“其穷也未尝无志于国与民,其达也未尝不抗其易退之节”(《碧溪诗话》)卷十),朱弁也说他:“穷能不忘兼善,不得志而不能忘泽民”(《风月堂诗话》卷下),都指出了他强烈的忧民责任感已超过了一般儒家思想要求。
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家庭,始终自称“儒生”、“老儒”、“腐儒”。儒家“人世”、“有为”的积极进取精神影响他一生,“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是他人生态度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