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苦学篇1
有一个这样勤奋好学的故事,主人翁名叫宋濂,在学习之时没有书读,家里贫穷,
没钱买书,只好向别人去借,抄写下来,如期归还,因此他因如期还书获得了他人的信任。
于是许多人都愿将书借与他,在冬天抄写的过程中,天寒地冻,砚池中的墨结成了冰,
手指冻僵,却依然坚持不懈,最终博览群书。
求学之难。宋濂成年后,学习上有许多问题,没有人解答,就跑到百里之外求师,
面对学识渊博,却又“目中无人”的这种老师,但是他的态度庆诚,一次次请教,
终于感动了老师,并“卒莸有所闻”。
奔波之苦,面对气候恶劣的环境,路途的遥远,顶风冒雪,手脚冻僵没有知觉,
求学之艰苦,非常人所不能。寄学之苦,在旅馆,没有山珍海味,只有粗茶淡饭,
没有绫罗绸段,只有破衣烂袄,宋濂毫无怨言,因为内心足有快乐的事,不觉得
吃穿不如他人,这是我敬佩宋濂那种持之以恒的精神,
在现代,我们对宋濂的条件强N倍。我们许多同学浪费时间玩电脑。省下钱买充
值卡,也不愿意花钱买书。我们去向老师提问题,连几百米都不愿意走,你看人
家宋濂几百里的路程,再加极端恶劣的天气都毫无怨言。我们面对老师,老师态度
和善,很想让我们向他多问问题。面宋濂的老师态度太差,动不动就骂人,宋濂
依然非常诚恳的请教。我们锦衣玉食的借着,如果像宋廉的这种家庭背景,恐怕
很多的同学都叫苦吧?我们应该像宋濂学习啊,
我们所受的磨难,并非全是坏事,你看,唐僧师徒四人经过八十一难后终修成正果。
这说明只要善于化苦难为动力,那么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基石,我们一个一个的积累,
铺成一条路,将我们引向成功,所以只有经过磨炼的人,才会取得最后的成功。毛主
席曾经说过“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持之以恒,没有什么困难来阻挡
我们的,像宋廉他克服了许多常人难以克服的种种艰辛,才得以遍观群书,学有所成,
最终成为“***文臣之首”。
所以我们要像宋濂一样,刻苦学习,向前方的路迈进。
江西抚州宜黄县宜黄二中初二:乐凌峰
宋濂苦学篇2
王冕放牛听讲
王冕,字元章,元末浙江诸暨人。他小的时候,家里很穷,父亲让他去给财主家放牛,赚几文钱来补助家庭生活。
王冕幼年好学。他每次牧牛从乡学门前经过,听到里面琅琅的读书声,便停下来了,把牛拴在树上,在门外聚精会神地听个不止。有一次,他在乡学门外听课,一直听到天黑,竟把牛给跑掉了。父亲听说丢了财主家的牛,又怕又气,狠狠地打了他一顿。但是他并不“悔改”,以后出外放牛,路过学堂时,依然像以前一样专心地听老师讲课。
有一天,王冕的母亲对他父亲说:“王冕这个孩子既然如此痴呆,索性任他去吧!”父亲点了点头,表示同意。从此,王冕便到一座寺庙中,白天替庙里做些杂事,赖以糊口;到了夜晚,就一个人坐在佛像的膝盖上,借着佛像前面的长明灯光读书。由于王冕专心一意地刻苦学习,学问长进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一个出色的诗人。
宋濂踏雪求师
宋濂字景濂,浙江金华人,是我国明代一位著名学者。他生平著述极多,除了主修《元史》外,还著有《浦阳人物记》、《宋学士全集》等。
当时印刷术虽已发明,但是书的价钱很贵,一般人买不起,更买不起很多的书。宋濂小的时候,就喜欢读书,因为家里穷,弄不到书,只好到有书的人家去借,亲自抄写,约定日子归还。大冷天,砚水结了冰,手指冻得弯不过来,他还是赶着抄写,抄完了立刻送还,不敢超过约定的日子。因为这样,人家才肯借书给他,使他在自己没有书的情况下,也能读到很多书。
我国古代学校很少,而且也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当时虽然有私人讲学的,但是一般小的村镇没有好老师。宋濂成年以后,为了求得更多知识,解决自己存在的疑难问题,特意跑到百里以外去访名师求教。他背着行李,走过深山巨谷,冬天大风雪,雪深到好几尺,脚皮都裂开了,也不以为苦。到了客栈,四肢都冻僵了,人家给喝了热水,盖了被子,半天才暖和过来。当时和他住在一起的人,都穿戴得很讲究,吃得很好,只有宋濂一天吃两顿粗饭,穿件破棉袍,但他一点也不羡慕那些富贵子弟的生活享受;因为在宋濂看来,只有求得知识,才是最高兴的事,别的便都不去理会了。
正是由于这样刻苦勤奋,虚心向老师学习,而且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宋濂才获得学问上的成就,成为一代有名的大学者。
董遇“三余”读书
董遇,字季直,陕西弘农人。为人性情质朴,不善言谈,从小喜欢读书,好学不倦。汉末经董卓之乱,关中残破,董遇和哥哥季中离开故乡,到外地去避乱,依靠打柴和做小生意维持生活。每次外出,董遇总是随身携带着书本,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读。他的哥哥在一旁讥笑他说:“你一个打柴的还想读书做大官吗?”但是董遇并不因此而气馁,还是坚持学习下去,从不浪费时间。
董遇对于先秦诸子中的《老子》一书,很有研究,他曾为《老子》这部书作过训注;又善治《春秋左氏传》,著 有《朱墨别异》。 当时魏国的许多读书人,都闻名前来向他求教。但是董遇却从来不肯轻易做人家的老师,也不立刻回答人家提出的问题。他常常向来学的人说:“请你先把原书读一百遍,然后再揣摩揣摩看!”人们有些莫明其妙,董遇便向他们解释说:“一个好学的人如果真能把原书读上一百遍,那就一定会明白书中的奥妙了。”来学的人说:“您的话虽然有道理,可是我们哪里有这么多的时间呢!”董遇说:“学习的时间多得很,只要自己肯抓紧,还发愁没有功夫吗?一年中有‘三余’,利用‘三余’学习,不是很好吗?”大家问他什么叫“三余”?他回答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大家听了,认为很对,都高兴地辞去了。
董遇由于能够从年轻时就刻苦自学,又善于利用时间进行钻研和***思考,路于成为三国时期著名的学者。
范仲淹断JI划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北宋时代的著名学者、***治家范仲淹的两句名言。范仲淹在当时所以能有较高成就,为社会作出贡献,是与他青年时期的勤奋学习分不开的。
范仲淹年轻时,由于家境贫寒,上不起学,就一个人跑到吴县城郊长白山的僧舍中去读书。他每天晚上,用米煮一盆稀粥,等第二天早晨,粥凝成了冻,就用刀划成四块,每日早晚各取两块作为主食;没有菜,就切上几根野菜茎,加些盐巴佐食。后世所说的“断JI划粥”的故事,就是从这里来的。
有一年,范仲淹辞别母亲到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县)的一个乡学里去学习。他在学舍中,昼夜刻苦攻读,“未尝解衣就枕”。在冬天的夜里,他读书读得疲倦的时候,就用冷水洗一洗脸,让头脑清醒过来,然后再继续读下去,一直到深夜。他常常对人说:“一个人如果不能读书,即使能吃饱喝足,生活舒适,也没有多大意义。”
在范仲淹的同学中,有一个是北宋南京(应天府)留守的儿子。他看见范仲淹每天吃两顿稀粥充饥,很是感动;一天,回家去告诉了父亲。这位南京留守就命令儿子取些肴馔送给范仲淹。但是他并没有吃,放了几天,这些食物都放坏了。留守的儿子很不高兴,就去问他。他慌忙答谢说:“我并非不感令尊厚意,只是因为我平日吃稀饭已经成为习惯,并不觉得苦,现在如果贪***这些佳食,将来怎么再能吃得苦呢?”范仲淹就是这样坚持克勤克俭,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才成为北宋一代著名学者的。他的苦学精神,是值得人们取法的。
宋濂苦学篇3
夜晚,暖洋洋的屋子里,丝丝柔和的灯光下,轻翻开书页,贪婪的吸允着书的清香,思绪飘进了有“明初诗文三大家”之称的宋濂的家中,简陋的居室里,那埋头苦读的人嘴角微翘,艰苦的环境让他更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小心翼翼地捧着“手自笔录”的书,他的思绪在坚挺的文字中飞扬,拿着毛笔的手从不舍停歇半刻,书页中塞满了解析、注释。“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细细低吟,仿佛正置身于冰天雪地之中,身旁是专注抄书的宋濂,茅草屋四面透风,片片雪花落在纸页上,陪他共食这精神食粮。对知识的渴求令他忘记了环境的艰苦,身体的伤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或许正是幼时的艰苦环境,才让宋濂成长为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
古往今来,刻苦学习的事例数不胜数:晋朝车胤用萤火虫代替烛火在夜晚读书;孙康在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西汉匡衡因为家贫,凿穿墙壁引邻舍的烛光读书;东汉孙敬为防止夜晚读书打瞌睡,把头发绑住悬于梁上,战国苏秦用锥子刺大腿,用皮肤之痛提醒自己勤奋苦读……
现在的我们衣食无忧,既不需要“手自笔录”也不需要“凿壁偷光”,每天坐在干净整洁的教室中,有老师的细心教导,有父母的嘘寒问暖,自己只需稍加勤奋,就可以获得成功,相比宋濂,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学习呢?
窗外的阵阵风声拉回了我的思绪,慢慢合上书页,感慨溢满心间,无暇顾及窗外的景象,脑海闪过句句古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这是来自心灵的诗篇。
初二:薇格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