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儒家的启蒙经典《弟子规》,可以说是孔孟思想的根,也是中国文化的根,是伦理道德大全,蕴含无穷的教育智慧。是对孩子进行学习指导和人格修养的优秀启蒙读物,并能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被广泛地在学校、企业等各个部门推广,被称为“做人之法”。
关键词:弟子规;意蕴;解读
一、何谓《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之一,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它是根据至圣先师孔子的言行演变而成的一部书,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及朱熹《小学》中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专门教导做人做事、待人接物、求学、工作等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代乾隆时,贾存仁修订改编,编成1080个字的《弟子》,成为教育子弟忠厚仁义、孝敬感恩、修身行礼、启养正和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同时也是各企事业单位、教育文化部门提升管理、打造凝聚力与执行力及赋予责任感和诚信度,不可多得的范本。
二、释“弟子”与“规”
(1)何谓“弟子”?1999版《辞海》解释为:“①古代泛指为人弟与为子的人。②泛指年青人。③学生。”2012年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学生;徒弟。”2009年第4版 《硬汉语常用字字典》解释为:“①年轻人。②学生,门徒。”张建云编著《解读弟子规》中,把“弟子”的概念引伸了。书中认为处人之下者“弟子”,如在家里,子女是弟子;在学校,学生是弟子;在公司,员工是弟子……也就是说“天下人人皆弟子”,都应该按照《弟子规》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能干大事干大事,干不了大事干小事,干不了小事不干事,绝对不能干坏事。能帮大忙帮大忙,帮不了大忙帮小忙,帮不了小忙不帮忙,绝对不能帮倒忙。
对“孝”而言,“百善孝为先”,一个人所有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弟子”如何行孝?对子女而言,要孝敬父母;对学生而言,要“孝敬”老师;对下属而言,要“孝敬”领导;对***府领导而言,要“孝敬”百姓;对公司而言,要“孝敬”客户;对公民而言,要“孝敬”祖国。也就是说,“天下人人皆需孝”,以孝敬之心,对待所有有恩于我们的人。
我们做为身份不同的“弟子”,如果我们都按《弟子规》规范自己的言行,构建和谐社会就指日可待了。
(2)何谓“规”?繁体为“”,篆文作“ ”。《说文・夫部》:“规,有法度也。从夫,从见。”秦代以前,衡量一个男子是否已经成年,不以年龄而以身高为准,秦代八尺、汉代七尺,相当于二十岁。当时官府征集兵员或民工时,不用尺量身高,以一个成年人的高度,约今天五市尺,1.7米左右,作为统一规格,被征者站在那里,公差用眼晴一看,便知合不合规格,故规字从见,夫会意,义是规格,即“有法度”。
而“规”的释义应是“夫”,为大丈夫,以“见”,“大丈夫”为规的标准。
那又何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说:“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即得志的时候,和老百姓一道走,不得志的时候,自己走自己的路。富贵不能使他骄狂,贫贱不能改变他的心志,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孟子・告子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若要重用某个人,一定先要苦恼他的心志,劳累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肠胃,穷困他的身子,他的每一行为总不能如意,这样,便可以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的能力。……这样,就可以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孟子・尽心上》:“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则独善其身,达者兼善天下。”即:士人穷困时,不会失去义;得意时,不会背这道。穷困时便独善其身,得志时便兼善天下。“独善其身”就是人在困境中对良心和道义的坚守,对孟子来讲这是人生的底线。无论在治世还是乱世,无论天下有道还是无道,都是值得提倡的。
《孟子・公孙丑上》:“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即:我能透彻了解别人的话语,还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最早是孟子提出的。孟子认为,道德修养达到一定高度,就会产生一种至刚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鼓舞人为实现道义而勇往直前。浩之气不同于匹夫之勇,它是由道德修养产生的,并要用道德修养去保有它、加强它。养浩然之气不能闻断,不能急于求成,要在日常一点一滴的小事上培养。它积累至极,可以“塞于天地之间”。浩然之气并不神秘,它实际上是由道德修养而产生的一种勇往直前的气概。浩然之气千百年来成了鼓舞志士仁人不畏艰险,不怕死亡,决意行道的精神力量。
浩然之气在宋明理学中得到特别发挥。宋明理学家推尊孟子,养浩然之气被当作道德修养的重要方面。我们今天仍然需要培养浩然之气,我们需要为道义勇往直前,我们需要在各种非正义面前理直气壮,为正义而斗争。这种精神的力量在现代乃至未来的社会中,都是不可缺少的。至于正义道义这些思想的具体内容则是随意时代不同而有所改变的。“浩然之气”孟子解释为:
《孟子・公孙丑上》:“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能做到以上孟子所提出的这些要求,就是“大丈夫”了。
三、《弟子规》与中华文明的传承
《弟子规》的“总叙”说:“弟子规,圣人训”,说的是《弟子规》这本书,是圣人教诲“弟子”的一本书。我们不要抱着敌视的眼光来审视圣人的教诲,不要认为当时的圣人之言就是今天的陈词滥调。圣人之所以称为圣人,就是因为他有超越世俗的眼光,有高屋建瓴的姿态,可以超然物外地达观地解读这个世界,我们应该多读些圣人之言以启迪新智,净化心灵,唯有如此,才可以堂堂正正做人,坦坦荡荡做事,与人和谐且于己方便,以此建设一个其乐融融的世界。
《论语》仅一万五千多字,影响中国2000多年。由《论语》演变而来的《弟子规》仅1080个字,也影响中国几百年了,而且生命力旺盛,必将长期影响下去。所谓“理论”就是有理才有论,理是主体,论是辅助。《论语》和《弟子规》有的是哲理,有的是道理,有的是真理,有的是至理,论也论得清楚明白,这当然能流芳百世。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一些欧洲学者一直在探讨: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中其它三个文明都消失了,唯有中华文明得以承传下来,并且保持了五千多年,经久不衰?经过研究,他们最终得出结论:那是因为中国人特别重视家庭教育的结果。历史证明,这个结论是完全正确的。
正是因为中国传统社会一直从家庭(族)开始就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因此,流传下来很多家规、家训,如《颜氏家训》、《了凡四训》、《朱子治家格言》等。“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也就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俗语。而《弟子规》,正是中国传统家规、家训、家法、家教的集大成者。其特色有以下几点:
第一,从形式上看,《弟子规》概括简练,三字一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体现了“大道至简”的特征。由于它易记易读诵,所以也就容易在生活中践行,或在社会上加以普遍推行,成为人们共同遵守的是非、善恶、美丑的行为标准。
第二、从内容上看,《弟子规》虽然总共仅有1080个字,360句,但却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的态度和礼仪,概括得淋漓尽致。《弟子规》教我们的是伦常大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教我们做学问道德的功夫: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教我们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教我们处世态度: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教我们待人接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而以上修身、齐家、治国、维护世界和平的教育总纲,全部体现在《弟子规》的教学中。这些教诲是超时空、超阶级、超族群的,适用于不同宗教、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以及各地各业、男女老少。所以,《弟子规》有超强的生命力。
第三,从《弟子规》所蕴涵的教育规律上看,它特别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道德教育的先后次序问题。《弟子规》内容的编写次序,也是中国古人教育经验的总结,符合教育规律。其内容为七部分,次序分别为入则孝、出则弟(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这就强调了教育的先后次序一定是先学做人,后学做事,也就是先培养德行,后学习知识、技能。其中,孝弟(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讲的是德育,就是做人的根本道理。这就必须首先要学好的。只有在这几方面学好了,进一步“有余力,则学文”。这里讲的“学文”就是智育,就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这就是德育为先,智育次之,是符合人类进化之道的。德育为先是本;智育为后是末,这才是真正的教育之道。如果颠倒了这个本末关系,那就只能把人类的进化引向邪路。《三字经》上的“首孝弟(悌),次见闻”也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只有当一个人在道德准则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他的知识才越多越好。否则,一个坏人知识越多,他的危害性就越大。难怪有人说:“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第四,《弟子规》上强调,道德教育同样也有先后次序的,那就是“首孝弟(悌)”,即从对父母的孝和对兄弟的友悌之心开始,培养起一个人“泛爱众”的能力。《孔子家语・弟子行》说:“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说的是孝敬父母是道德的开始,敬爱兄弟是培养道德的延伸,信用是培养道德的深度,忠诚是培养道德延伸。孝的教育,培养的是人的一种恩义、情义的情感。如果恩义、情义的处世原则培养不起来,就会形成一种以利害为取舍的处事原则,这样的人往往就会做出见利忘义或忘恩负义的事情来。而且把孝悌作为仁之本,“爱人”首先从爱父母做起,然后爱其族人,爱其长上,爱其民族,爱其国家。这种推己及人的自然亲情,符合人的认识与情感发展的规律,易于为人们所接受。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敬爱的人,怎么可能让他真心实意地去爱他人、爱民族、爱国家呢?可见“孝心一开,百善皆开”,孝的教育是维持良好社会伦理秩序的根本。在物质文明发达的今天,少年犯罪年龄下降,夫妻关系失调,父子关系失教均与孝有关。现在的孩子变得不孝,原因之一是,在这个拼爹的时代,他不思养育之恩,想的是你没有本事就不该生我,害我输在起跑线上,永远赶不上人家。
第五,《弟子规》和《三字经》是私塾先生选用的重要教材,但各有侧重。《三字经》偏重于知识,《弟子规》偏重于规矩。这是大概言之,我们可不能认为《三字经》就不讲规矩,《弟子规》就不讲知识了。还可以这么说,如果说《三字经》更多的是意在传授“文化”,那么,《弟子规》所看重的则更多的是“文明”。
第六,《弟子规》是孔孟思想的根,也是中国文化的根,集中了中国文化的大成,是伦理道德大全。只要大家都能认真学习实践《弟子规》,就一定能够解决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问题
儒家的启蒙经典《弟子规》,可以说是孔孟思想的根,也是中国文化的根,是伦理道德大全,也是最彻底的家庭教育方法,蕴含的教育智慧是无穷的。《弟子规》适合每一个人学习、力行,更适合用来在家中、学校中教育孩子,是人格养成的最好读本。所谓“最彻底的家庭教育方法”,就是父母在读《弟子规》后,如果按书中所写的方法去做,就能最大限度地改造自己,做到“言传身教”,从而更能轻松地成就自己的孩子,而让教育孩子这件事变得简单轻松。
在今天,《弟子规》仍然是对孩子进行学习指导和人格修养的优秀启蒙读物,并能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被广泛地在学校、企业等各个部门推广,被称为“做人之法”。
作者简介:
李翠华(1959~),女,湖南邵东人,湖南娄底职业技术学院人口文化研究所 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资助项目“基于孝文化传承的青少年孝德教育研究”(课题编号:XJK015BZXX003)(批准单位: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阶段性成果。
2014年娄底市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国家五部办委重点项目:青少年健康人格培养的方法与途径探究。(批准单位: 湖南省娄底市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领导小组)阶段性成果。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弟子规》的意蕴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