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官个人剖析材料第1篇
一、高考试题考查难度
1 总体难度
各套试卷在形式上与2010年相比,皆无变化。题目数量、分数分布、题型设计与2010年相同。在难度上没有明显变化,基本与2010年持平。
2 难度设置
坡度放缓,高度不降。以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文综历史40题为例: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管又能而禄有功”的原则,飞出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生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狡猾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课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日清慎明著,三日公平可称,四日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植物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开结果。考核分为九等“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
材料三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核考,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察,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
凡算学、地理、财***、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时分别去取……其取足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委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新暨土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宋对“德~才”的新认识。(10分)
【设问剖析】
此题目实际上是三个问:变化、原因、新认识。三问之间一环扣一环,体现了设问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坡度原则。坡度很缓,让学生有话说,但高度不减,最终考出学生的分析能力。
【参考答案】
(1)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化先的考核制度。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
(2)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
3 难度体现
(1)知识难度
知识难度是指对知识深度、广度的考查。以2011年北京卷13题为例:
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里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A 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 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权
C 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 清设***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设问剖析】
此题分别考查了学生对西汉加强皇权、三长制、三司使、***机处等知识的理解。考查基本内容。可见,对于知识的深度考查,并不是试题考查的主要方向。
【参考答案】C
(2)知识运用难度
知识运用难度是指知识的迁移与运用。以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文综历史29题为例:
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所到之处毁学堂,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悌忠信,尊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A 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权
B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 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 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设问剖析】
主要考查太平天国的理论基础及其不足。虽然材料是全新的,但是对于太平天国只要是能理解掌握,就不难得出正确答案。这就是知识的迁移考查。
【参考答案】A
(3)难度的生成
试题考查的难度,主要有以下几个生成方式。①知识的理解,主要由理解的角度不同而产生的难度。②知识的内核概括,即核心内容的概述性考查。③给材料,对应教材知识点的考查。
二、高考试题考查内容
1 知识考查
各套试卷均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各套试卷在知识考查的覆盖面上均有所增加。知识点的考查分布均匀,对一些冷门知识也有所考查。以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文综历史28题为例:
1871年4月,巴黎公社文告称,“你是受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劳动者,贫穷的短工和小所有主…你们的劳动最好的一部分产品要给什么都不干的人……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该文告的主要意***是
A 号召工农群众迅速起义
B
进一步巩固工农***联盟
C 宣布彻底废除财产所有
D 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
【设问剖析】
巴黎公社属于共运史内容,历来是冷门。在全国卷的考题中有覆盖,表明知识考查的覆盖面在扩大,表明对基础知识考查在加强。
【参考答案】D
2 学科规律
(1)学生的认知水平规律
各套考题基本上遵循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以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文综历史24题为例:
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 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 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 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 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士官个人剖析材料第2篇
一、高考试题考查难度
1.总体难度
各套试卷在形式上与2010年相比,皆无变化。题目数量、分数分布、题型设计与2010年相同。在难度上没有明显变化,基本与2010年持平。
2.难度设置
坡度放缓,高度不降。以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文综历史40题为例: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按“管又能而禄有功”的原则,飞出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生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狡猾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西魏北周选任官史,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 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一一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课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日德义有闻,二日清慎明着,三日公平可称,四日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植物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开结果。考核分为九等“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一一据《新唐书》
材料三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核考,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察,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
凡算学、地理、财***、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时分别去取……其取足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一一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委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新暨土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宋对“德”“才”的新认识。(10分)
【设问剖析】
此题目实际上是三个问:变化、原因、新认识。三问之间一环扣一环,体现了设问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坡度原则。坡度很缓,让学生有话说,但高度不减,最终考出学生的分析能力。
【参考答案】
(1)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化先的考核制度。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
(2)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
3.难度体现
(1)知识难度
知识难度是指对知识深度、广度的考查。以2011年北京卷13题为例:
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权
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设问剖析】
此题分别考查了学生对西汉加强皇权、三长制、三司使、***机处等知识的理解。考查基本内容。可见,对于知识的深度考查,并不是试题考查的主要方向。
【参考答案】C
(2)知识运用难度
知识运用难度是指知识的迁移与运用。以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文综历史29题为例:
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所到之处毁学堂,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悌忠信,尊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权
R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设问剖析】
主要考查太平天国的理论基础及其不足。虽然材料是全新的,但是对于太平天国只要是能理解掌握,就不难得出正确答案。这就是知识的迁移考查。
【参考答案】A
(3)难度的生成
试题考查的难度,主要有以下几个生成方式。①知识的理解,主要由理解的角度不同而产生的难度。②知识的内核概括,即核心内容的概述性考查。③给材料,对应教材知识点的考查。
二、高考试题考查内容
1.知识考查
各套试卷均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各套试卷在知识考查的覆盖面上均有所增加。知识点的考查分布均匀,对一些冷门知识也有所考查。以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文综历史28题为例:
1871年4月,巴黎公社文告称,“你是受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 劳动者,贫穷的短工和小所有主……你们的劳动最好的一部分产品要给什么都不干的人…——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该文告的主要意***是
A号召工农群众迅速起义
R进一步巩固工农***联盟
C宣布彻底废除财产所有
n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
【设问剖析】
巴黎公社属于共运史内容,历来是冷门。在全国卷的考题中有覆盖,表明知识考查的覆盖面在扩大,表明对基础知识考查在加强。
【参考答案】D
2.学科规律
(1)学生的认知水平规律
各套考题基本上遵循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以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文综历史24题为例:
董仲舒认为孔子着《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设问剖析】
以董仲舒论述孔子作《春秋》的目的,作为切入点,考查西周***治制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而且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理解。虽然较难,但是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参考答案】c
(2)历史学科的基本规律
历史学科特点在考题当中表现明显,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的价值功能。以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文综历史35题为例:
哥白尼、牛顿和爱因斯坦被称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其理论的公共之处是
A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
B.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
C.推动了技术的重大突破
D.科学地概括出物质运动的定律
【设问剖析】
这是一道比较类型的题目。此题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的价值性。历史就是要找出发展规律,提出共性的特征。从而达到认识发展的规律。
【参考答案】B
三、高考试题考查方式
1.基础考查知识的再现再认考查,在各套试卷中表现极少。
2提炼考查是各套试卷最主要的考查方式。所给材料广泛,材料偏长。设问精巧,需要考生在材料中进行概括提炼。
3.替代考查题在课本以外,答案在课本以内。以归纳概括的方式考查课本内的知识。
4.比较考查2011年各套试卷中,知识比较概括类试题较多,增加知识考查的覆盖面。
5.综合考查多数主观性试题材料选择丰富,呈现综合性考查的特点。
四、高考试题创新考查
1.坚持题型稳定传统的、成熟的题目坚持保留,对于创新题型,虽有争议,但是仍然坚持保留并不断完善。
2坚持创新理念坚持开放型试题的探索与尝试
3.完善创新题型有两个题型,2011年完善了。一是全国新课程卷40题和北京卷37题,较之2010年同类题型都有明显的进步。
五、高考试题重在能力考查
1.认知水平的限制试题首先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能力,不做无限制的拔高考查。这是值得肯定与赞扬的。
2主要遵从的能力试题主要考查的能力有: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的能力、推理论证的能力。
3.以能力确立区分度试题不以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为主要区分度,而是以学生能力的大小在试卷中的表现为区分度。
2012年高考备考建议
1.重视基础将基础知识定位为教材所表达的主要含义,而不是一味地记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要概括地学习与掌握教材的表述。
士官个人剖析材料第3篇
我于年月应征入伍,年月入***,热爱***的事业,忠诚***的领导。
这次在全***、全***开展的保持***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部队机关作为第一批启动单位,自三月初到现在,前一阶段的任务已基本结束。通过对照先进性标准,对照部队***组织的要求,结合自己平时在思想、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的***性修养进行对照检查,深刻剖析,查找原因,进一步增强了一名***员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以下我从思想、工作、生活、学习等几方面进行剖析。
一、思想方面:
在思想上能高度重视这次教育的必要性,对***的性质、宗旨的有了更深的认识,加深了对***的方针***策的理解,理论水平有所提高,宗旨观念和***性观念进一步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更加牢固。
需要改进的是:思想上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作为一名在机关工作的士官***员,应当具有较高的思想修养,才能起好先锋模范作用。回顾反思自己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性锻炼不够,思想修养不够。虽能强化自身***治修养和品德素质教育,但在一些方面仍存在差距:一是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不如入***时那样坚定了,缺乏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的激情。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所松懈,群众观念有所淡化。三是有时还不善于从***治的高度去观察和处理有关问题。四是开展积极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有时不够深入。
二、工作方面
工作积极主动,能够圆满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能用***员的准严格自己,对工作认真细致,完成了闭路电视系统的定期维护,“六.一”儿童节的文艺演出准备充分,顺利完成了演出保障任务。不足的是工作中创新意识不强。只想平平安安完成任务,用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去做创造性的工作不够。总觉的自己在部队服役10几年,出了不少力,把人生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国防事业,某些时候产生了消极情绪。自己觉的只要完成本职工作,不出问题,就满足了。因此,工作中,只是平平淡淡,只求本职工作完成好,领导安排的任务去完成,被动地工作,本职以外的、领导不安排的不管不问,有与己无关的思想,超前意识不强。这样将影响工作的创新发展,只有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创造成性地工作,才能适应新形势,在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工作态度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对自己要求还不严,有情绪化的倾向,对同事有时态度不够冷静。
三、生活方面
时刻注意生活细节,严格了***容风纪、日常管理,能尊重领导、团结同志。保持和发挥***员的模范作用不够。在日常生活中有时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和标准。满足于过得去、差不多,对时时处处保持***员先进性这根"弦"绷的不紧。生活上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虽然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时时处处事事严格要求、信奉“言必行,行必果”,做到一身正气,没有任何违纪违规的问题,并切实做到了“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从严要求全组人员,但对他们的关心体贴不够,在向***组织靠拢方面做工作不到位。
士官个人剖析材料第4篇
一、高考试题考查难度
1.总体难度
各套试卷在形式上与2010年相比,皆无变化。题目数量、分数分布、题型设计与2010年相同。在难度上没有明显变化,基本与2010年持平。
2.难度设置
坡度放缓,高度不降。以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文综历史40题为例: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按“管又能而禄有功”的原则,飞出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生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狡猾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西魏北周选任官史,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 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一一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课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日德义有闻,二日清慎明着,三日公平可称,四日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植物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开结果。考核分为九等“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一一据《新唐书》
材料三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核考,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察,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
凡算学、地理、财***、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时分别去取……其取足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一一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委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新暨土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宋对“德”“才”的新认识。(10分)
【设问剖析】
此题目实际上是三个问:变化、原因、新认识。三问之间一环扣一环,体现了设问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坡度原则。坡度很缓,让学生有话说,但高度不减,最终考出学生的分析能力。
【参考答案】
(1)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化先的考核制度。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
(2)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
3.难度体现
(1)知识难度
知识难度是指对知识深度、广度的考查。以2011年北京卷13题为例:
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权
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设问剖析】
此题分别考查了学生对西汉加强皇权、三长制、三司使、***机处等知识的理解。考查基本内容。可见,对于知识的深度考查,并不是试题考查的主要方向。
【参考答案】C
(2)知识运用难度
知识运用难度是指知识的迁移与运用。以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文综历史29题为例:
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所到之处毁学堂,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悌忠信,尊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权
R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设问剖析】
主要考查太平天国的理论基础及其不足。虽然材料是全新的,但是对于太平天国只要是能理解掌握,就不难得出正确答案。这就是知识的迁移考查。
【参考答案】A
(3)难度的生成
试题考查的难度,主要有以下几个生成方式。①知识的理解,主要由理解的角度不同而产生的难度。②知识的内核概括,即核心内容的概述性考查。③给材料,对应教材知识点的考查。
二、高考试题考查内容
1.知识考查
各套试卷均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各套试卷在知识考查的覆盖面上均有所增加。知识点的考查分布均匀,对一些冷门知识也有所考查。以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文综历史28题为例:
1871年4月,巴黎公社文告称,“你是受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劳动者,贫穷的短工和小所有主……你们的劳动最好的一部分产品要给什么都不干的人…——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该文告的主要意***是
A号召工农群众迅速起义
R进一步巩固工农***联盟
C宣布彻底废除财产所有
n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
【设问剖析】
巴黎公社属于共运史内容,历来是冷门。在全国卷的考题中有覆盖,表明知识考查的覆盖面在扩大,表明对基础知识考查在加强。
【参考答案】D
2.学科规律
(1)学生的认知水平规律
各套考题基本上遵循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以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文综历史24题为例:
董仲舒认为孔子着《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设问剖析】
以董仲舒论述孔子作《春秋》的目的,作为切入点,考查西周***治制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而且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理解。虽然较难,但是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参考答案】c
(2)历史学科的基本规律
历史学科特点在考题当中表现明显,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的价值功能。以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文综历史35题为例:
哥白尼、牛顿和爱因斯坦被称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其理论的公共之处是
A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
士官个人剖析材料第5篇
关键词: 谱牒史料 命题思路 时序 动机 综合
近年来谱牒类试题颇受命题者的青睐,除了它本身的史料价值外,还具有一定的人文价值。谱牒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所蕴含的“家风”和“族风”包含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理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命题者根据需要对谱牒史料加以整合,推陈出新,在知识再现、线索分析、论据对比、生成结论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近年来谱牒类试题的考查,其命制思路有迹可循,探求该类试题的命制思路,有利于在日常教学中对其进行针对性解读,有助于学生高考解题思维的培养、观察视角的选择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思路一:时序与地域
历史时序观念是指在历史学习中树立时间意识,运用各种时间术语及历史分期进行历史陈述,把握历史变迁与延续、原因与结果等逻辑关系。历史时序观念是分析和理解历史知识的纵向轴。谱牒史料试题利用涉及的不同时代内容,达到勾勒社会嬗变脉络的目的。历史学习中,在全球史观指导下的地域观念是指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思想文化有不同的历史渊源和不同的发展线索,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特色的文明互相碰撞,彼此交融,共同发展。地域观念是剖析历史的横向标。通过中西方谱牒史料的展示,反映不同文明的发展及碰撞交融也是一项重要的考查手段。
材料一:立族长,立族正、族副,劾查良莠,宣圣谕,敦族义,创祠宇,置祭田,守坟墓,重谱牒,立宗会,叙伦理,正闺门,端蒙养。――据明万历四十年《虎墩崔氏族谱》“族约”(注:圣谕指明太祖朱元璋的“圣谕六言”,即“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1)概括材料一中“族约”内容的主要特点,这些“族约”在当时有何作用?
材料二:(在19世纪的西欧)没有生产性职能的家庭便成为一种众多的现象……曾是普遍现象的生产性家庭单位现今成为例外了。……父母一子女组合,看起来已是主要的家庭群组。但是当各自走出家外谋生后,所有孩子就离开了父母的家,当有了一个在新地方安居的机会时尤其如此。……这种“空巢”家庭(指子女离家后父母独居的家庭)数量的增加是近来家庭发展的一个特征,并且是与工业化进程相联系的。
――[奥]迈克尔・米特罗尔、雷因哈德・西德尔《欧洲家庭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西欧家庭结构和家庭职能的发展特征,并简要说明其原因。
材料三:叶善F负责这版族谱的编写。他详细叙述了自己留学日本十年的经历,以及对自己产生的影响,“琴自奏也,耜自耕杼,目织工自成器也,极之纤细……呈新社会庄严璀璨之现象。”“何以故?”他反问道,“此皆为国家主义的民族,而非家族主义的民族也。”……而在1867年版的《叶氏族谱》倭仁序对传统家族制充满赞誉,认为它是中国社会秩序的基础。――[美]周锡瑞《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
(3)材料三中《叶氏族谱》前后两个版本序言中的家族观念有何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材料四:宋元以后,私家之谱,不登于朝,于是支离傅会,纷纭蝽驳,私造官阶,倒置年代,遥遥华胄,徒为有识者喷饭之助矣。
――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1116,《巨野姚氏族谱序》
(4)综合以上材料分析族谱、家谱在研究家庭变革方面的史料价值?
答案:(1)特点:宣扬教化,维护等级制度;强调伦理道德,体现儒家思想;重视宗族关系管理。作用:约束族人言行,调节家庭关系,凝聚宗族力量,稳定社会秩序。
(2)特征:家庭结构:父母独居家庭数量增加;家庭职能:家庭的生产职能逐渐消失。原因:工业***,机器生产逐渐取代家庭手工业,工厂制度成为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雇佣劳动者进入工厂做工;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加强;年轻人***意识增强。
(3)变化:前者强调传统家族制度,后者强调民族主义。原因: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西学东渐,西方的民族、国家观念得到传播;近代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叶至F本人留学日本的经历对其产生影响。
(4)族谱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家庭和社会状况,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但是族谱、家谱本身严谨性不够,存在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情况,有虚假成分,需要与其他史料印证。
在时序与地域思维指导下,该题最大的特点是作纵横双向比较,巧妙地把古今中西的谱牒史料关联起来,让学生借助历史知识的迁移分析历史现象,深化对社会发展变迁的认识。首问要求阅读材料并准确提取有效信息,调动并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通过人际关系的调整、宗族内部的管理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三个层次概括谱牒的特点及作用。次问通过对谱牒史料分析所得的历史进行逻辑整理和认知对比,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发展观察历史的脉动,在工业***这一历史关键节点浓墨重彩地勾勒西方家庭结构的变化及深刻的经济思想根源。三问注重人物与时势的交互作用、理念与制度的差距联系对历史现象做出合理判断,突出了中国近代以来新旧观念的兴替。最后一问则是综合材料,通过有效衔接和严密的逻辑推理,客观辩证地分析谱牒史料的价值所在。
在该题型中,涉及时序问题往往以核心概念为牵引,聚焦问题,发散思维,突出历史发展中的传承与创新,强调历史的延续性立足于社会稳定等角度分析,而历史的变迁则突出社会进步的思路。地域观念的考查集中反映在以全球史观为指导的中西方文明的碰撞交汇,拓宽学生视野宽度和思维广度。
思路二:动机与效果
动机属于主观范畴,指支配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主观愿望或意向,是人们活动的直接动因。效果属于客观范畴,反映人们按照一定的动机进行实践而产生的客观后果。动机是效果的行动指导,效果则是动机的行动体现,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人的动机是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并在实践中实现从动机到效果的转化。动机的好坏及其效果的好坏,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最终的、客观的回答。谱牒类试题中往往会结合史料中反映的历史现象深究其背后的社会根源,并考察其带来的社会变化。
材料: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6分)
答案:(1)内容: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
(2)作用: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权稳定;抑制旧士族的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
本题旨在借助唐太宗改革谱牒的史料考察其***策的内容及影响。概括谱牒改革内容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据材料“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可得出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据材料“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可得出扩大入选范围;据材料“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可得出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据材料“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可得出建立新的门第标准。第二问分析谱牒改革的作用即着眼于基于动机的历史效果。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从当时看,据材料“皇族被列为第一”和所学知识可得出加强皇室地位,维持了***权的稳定,抑制了“山东士族”的影响。从长远看,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此题囊括了史料概括和历史认知两大能级要求,通过学生认识并分析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关注历史背后的进步意义,全面客观看待历史。
在此思路指导下,透过谱牒史料阐释历史问题的过程中,试题不再拘泥于单一知识点的罗列,更多地侧重于历史思维逻辑的完善,其集中体现于观点的准确、论据的充分及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特别是以“‘历史事实’为题,或为论证的逻辑起点展开他们的理论和观点,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层层剖析,来说明历史的复杂性或历史学的多种属性”[1]。许多问题不要求考生面面俱到,而是要做到观点与史实的逻辑一致性,揭示历史现象背后的动机与其产生的社会影响。
思路三:联系与综合
谱牒史料的形式和内容集中了档案学、历史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旨要,因此,摒弃非是即彼的线性简单对立思维,关注历史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以宽容的多元理解的心态解读谱牒方能完整准确地理解历史。
如前例,综合四则材料分析谱牒的史料价值,必须熟练运用科学的历史研究方法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其史料价值。比较常见的方法有辩证唯物主义法、历史比较法等,在谱牒史料丰富的情况下还应考虑多学科综合研究,密切关注谱牒史料与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人口学、语言学等学科的交流与相互借鉴。
囿于认知理解,本文仅从谱牒类试题的命制思路中时序与地域、动机与效果、联系与综合三个角度分析,这并不意味着应试教育向前迈了一步,而是基于史实的规律探寻与思维拓展得以提高。事实上,在高考命题中,探索命题规律与反命题规律是相生相伴的,无论何种思路,最后均落实在改变问题的视角、彰显能力立意、熟练运用史学方法及逻辑思维的考查要求上,以期取得甄别、选拔人才的功能。研究命题思路,提炼相关的理论要素,同样起到锻炼思维、提高阅读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历史涵养的功效。
士官个人剖析材料第6篇
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教材分析]
“创新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标志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步的科举制就是在这一时期创立并逐步完善的。《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就重点讲述了科举制度的确立、健全和完善。科举制成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央***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它从创立到清朝末年结束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材介绍隋唐时期***治经济繁荣情况的基础上,推出了这一专题课,为后面课程中理解辉煌的隋唐文化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科举制作为一项基本的***治制度列为一个专题学习,对初一学生来说有些困难,如果单凭教师讲述,不符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就要充分利用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调动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鼓励他们层层深入去探究科举制的创立过程及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层层探究,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科举制的影响,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教学重点]
科举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以及科举制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
科举制度与以往选官制度的本质区别,科举制度的影响。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学活动
设计意***
导入
新课
播放黄梅戏《女驸马》选段“谁料皇榜中状元”,并在此基础上设问:
我国的科举制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导入新课。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
习
新
课
科
举
制
的
诞
生
教师展示魏晋九品中正制示意***及简介,因为这部分内容不是重点,让学生简单了解即可。
展示隋炀帝人物***片,设问:
1、在他统治时期科举制正式诞生了,他是谁?
2、在他之前是谁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学生在自学、查找资料的基础上回答问题。教师展示房玄龄、孔颖达人物***片及生平简介,让学生知道科举制是一项新的选官制度,是创新,它有利于选拔人才。
为下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在学生收集材料的基础上,层层设问,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进而培养学生收集材料、整理材料、运用材料能力,并由浅入深学会探究。
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完成思想教育目标。
科
举
制
的
完
善
展示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人物***片,设问:
你知道他们是谁吗?是他们完善科举制。
展示唐太宗***片及文字资料“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和“唐太宗时新科进士鱼贯而出”***,设问:
他为完善科举制采取了什么措施?
展示《武状元苏乞儿》剧照及状元曹鸿勋的殿试画面,设问:
他们参加的武举、殿试考试出现在何时?
展示唐玄宗***片及唐诗《出塞》***片,设问:
他把什么作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
展示***片,让学生根据***片内容描述一个读书人的经历。
这三个历史人物学生非常熟悉,此设问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他们完善了科举制,而不是光知道他们是谁。
采用大量的***片、资料,调动学生的感官,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层层设问,引导学生了解科举制完善的过程。
培养学生用文字表述历史知识的能力。
科
举
制
的
影
响
通过对大量***片资料的分析,引导学生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展示颜真卿、坡、蔡元培、林则徐、欧阳修等历史上着名的人物,从他们都是进士出身这一史实,分析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
通过剖析资料,引导学生分析科举制促进了什么事业的发展,社会上什么风气盛行。
展示李白、杜甫、白居易***片,设问:
他们中谁考中了进士?
再请学生思考“你认为唐朝的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好不好?为什么?”
展示众多唐朝着名诗人***片,印证刚才的分析。
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说说
科举制
练习题(略)
检测学生学习情况。
板书设计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1、隋文帝:分科取士
2、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二、科举制的完善
1、唐太宗:扩大科举规模
2、武则天:设殿试、武举
3、唐玄宗:把诗赋作为科举考试主要内容
三、科举制的影响
1、改善了用人制度
士官个人剖析材料第7篇
关键词:解剖学;工作过程;课程改革
1课程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基础课为培养目标服务,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解剖学作为医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专业术语多,信息量大,学生难学难记,加上学生一入校即学习这门课程,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均不适应。解剖学教材内容滞后,无法完全适应临床护理要求。如何以护理工作过程为导向,实现解剖学教学改革,满足临床护理需求,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对接[2],这是当前解剖学乃至整个医学基础课面临的教改问题。
2以护理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问卷调查
本着以护理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宗旨,本教研组成员多次集中讨论并在相关护理专业教师、临床护理专家的指导下,精心编制了以护理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调查问卷。
2.1调查方法
本次问卷调查采用系统抽样和随机抽样两种调查法,通过随机访问对值班护士进行调查,内容为护理工作相关的解剖学知识。问卷共设计题目40道,大多数题目为不定项选择,根据护理工作实际需要选择。本次调查问卷统计得到的数据真实反映了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对解剖学知识的需要和应用情况,为我们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解剖学课程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
2.2调查对象
周口市中心医院(国家三级甲等医院)、周口市中医院(国家三级甲等中医院)及周口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等大型医院的内科、外科、妇产科及儿科等科室的临床护理人员。
2.3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9份,回收有效问卷22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72.8%。
2.4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举例
问卷首先调查“在护理工作中运用到的解剖学知识哪个系统占的比例较高”,以了解整个解剖学各系统知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其次为压疮、心肺复苏等三十多个在护理工作中用到的相关解剖学知识,并挑选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压疮是基础护理课程的重要内容,与压疮有关的骨性标志也是解剖学运动系统的重点内容。一直以来,学生反映运动系统中骨的学习内容枯燥,骨的形态结构描述名称繁多,对于刚入医学院校的新生来说学习起来较困难,对于解剖学教师来说更是一种挑战。由***1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临床易发生压疮的解剖学部位的顺序依次是:骶正中嵴、外踝、肩胛冈、股骨大转子、腓骨头。骶正中嵴、外踝结构位置表浅,由于病人长期卧床不变而受压,易使其周围软组织缺血坏死,在护理工作中应加以重视和保护。通过对三十多个护理工作中用到的解剖学知识的问卷调查分析,发现许多临床护理中常用的解剖学知识点学生掌握得不好;许多教师课堂上一再强调的内容却是临床护理中很少用到的。因此,进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护理专业解剖学课程改革就显得非常紧迫。问卷调查结果为我们提供了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改革方向和思路。
3课程整体设计方案
3.1以护理工作过程为导向,确定学习领域
3.1.1工作岗位及工作任务分析
要进行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就要根据专业领域不同把护理职业岗位(群)分解为具体护理工作岗位,如骨外科护士、康复科护士、消化内科护士、普外科护士、呼吸内科护士、妇科护士、产科护士、泌尿科护士、心血管内科护士、心胸外科护士、五官科护士、神经内科护士、神经外科护士、内分泌科护士等。选取不同护理岗位所从事的典型护理工作任务,如骨外科——压疮护理、消化内科———鼻饲法、呼吸内科———气管插管、产科———分娩的护理、泌尿科———男性导尿术、心血管内科———心肺复苏和建立静脉通道及脑卒中的护理等。
3.1.2学习领域转换
将学生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掌握的解剖学相关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具体解剖学学习领域,每一个解剖学学习领域即教学内容的具体知识点,再分解为不同的学习任务,最后根据学习任务设计具体教学方案。
3.2整合课程内容,改革课堂教学
3.2.1整合课程内容,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辅助教材
打破解剖学教学传统学科本位的观念,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实际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任务和学习情景,提炼和整理出适合护理专业的、与临床护理需求密切相关的解剖学内容,编写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解剖学辅助教材,将其作为护理专业学生学习解剖学的辅导资料及实验课的重点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解剖学辅助教材把每个系统设计成教学模块,又将每个教学模块分为若干个护理工作过程,再把护理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导入相关解剖学知识,并配套实验操作和精选习题。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解剖学辅助教材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核心思路,共选取工作任务89个、实验操作18项、精选习题301道。
3.2.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课堂教学
改革学科型课程教学以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实践与理论脱节的教学模式[3],形成任务驱动,“教、学、做、评”一体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工作任务驱动,把护理工作中所需掌握的解剖学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教师有效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有效衔接。
3.2.3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实验教学
改革实验教学,举办解剖学知识与技能竞赛等活动,注重实验技能培训和考核,着重提高学生对活体、标本及模型的辨认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教学过程和工作过程的对接,并编写配套实验指导书籍。
4体会
打破传统解剖学系统化教学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展教学,保证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临床有效衔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提升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有效衔接。
作者:史杰 雷有杰 王珂 单位:周口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S].国发[2014]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