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表达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口头表达;道;术
[中***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7-0052-02
[作者简介]陈宁(1969―),女,广西桂林人,本科,广西桂林市秀峰区西山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近年来,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一线教师在培养学生口头表达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与探索,有不少的真知灼见。但笔者认为,众多的见解中,主要偏重于“术”的研究与探讨,即“怎么说”,对“说什么”即“道”的重视不够。本文就口头表达技巧与能力的培养,即口头表达“术”与“道”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术”与“道”的关系
“术”与“道”不是两个截然对立的概念,本文所说的“术”是指学生口头表达的技巧,而“道”却指的是口头表达能力的内在的规律性的东西。固然,高明技巧的掌握是能力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更不是唯一,与此对应的“道”,即对口头表达的认识(为什么说)、口头表达的内容(说什么)、口头表达的积累(包括技巧和内容)则更为重要。因此,笔者认为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要注重说的内容与方法二者并重,且“道”在“术”先。
强调方法与内容并重,且“道”在“术”先,在学生口头表达方面,指的是“能说会道”。在教学中,语言规范训练、语言表达逻辑训练、表情训练、反应提示训练等这一切都是“术”的展现。当然,没有这样“术”的提高,学生不可能成之一个“能说会道”者,但笔者认为这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能说会道”,只能说是“巧舌如簧”而已。在术的内容涵盖了这么多之后,那么什么又是道,道的内容还剩下多少?笔者认为,道和术最大的差别,在于培养的不是“能说会道”之人,而是优秀的人。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他们与人相处的方式、表达情感的方式、应对所关心的问题的方式,这些才是“道”的内容。可以这么说,“术”的掌握可以让学生成为一个“嘴巧”的人,但是没有道的提升,就无法有质的飞跃。而“道”的形成,才能使学生成为真正的“能说会道”之人,这也是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
以往的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训练,在“术”上已下不少功夫,如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对话训练、生生对话训练,在课外延伸中的演讲、说故事的训练等。这些训练,无不在“术”上下功夫,评分标准无不从内容、表情、语音语调等方面作出规定,特别是各级的“说”的比赛,更是精彩纷呈。那些优秀者均充分地体现出选派教师长期训练的结果。但其实,诸如用语的讲究与禁忌、举止的规范、穿着表情各个方面,这些仅能算是一些技术性的细节。这些对推动学生口语表达的教学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不是培养小学生口头表达的根本。造成这种情形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对口头表达的目标定位为“交际的工具”,而对其“人文功能”却完全放弃。如此,所谓口头表达的培养仅成为一些演说技巧的训练,而其中的能力培养仅为一些机械的、程式化、套路化的呆板的训练。这种观念从根本上迷失了对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的本位目标,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素质的培养。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讲到此,我们对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应该响亮地提出这样一个词:回归。所谓“回归”,即让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回归到提高其人文素质上来,即前文所讲到的“术”与“道”二者并重,且“道”在“术”先。如何做才算回归呢?
(一)从说的目的入手
口头表达有两个目的:其一是实用性目的,实现这一目的主要通过各种应用的口语交际。第二个目的是非实用的,即审美、愉悦的目的,要求其独创性,虚构性和想象力等。由此,小学生应能有一定的文学创作能力,以达到非实用的、审美、愉悦的目的。
(2)解决说什么的问题
从学生自己的独特感受以及教学改革趋势方面来说,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训练应该转换到侧重人文精神培养和美育目标上。因而,小学生的口头表达将以文学鉴赏和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见解为训练方向,强调独特见解和创作能力培养是口头表达能力训练的重要任务。
(三)解决怎么说的问题
教师应该重视激发学生对自身生活的感悟而产生说的冲动,即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和生活的感悟,在感悟的过程中,激发其说的冲动,再辅以技法的训练,形成学生表达的生活性,即“功夫在诗外。”
(四)探索新的口头表达能力综合训练体系
笔者尝试通过这样几个环节对小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能力训练,建立一个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综合训练的新模式:阅读(观摩、观察)――朗读――积累――感悟――技巧训练。首要训练的不是“说”,而是“读”,让学生读课内、课外的书,更多的是“读”(观察)生活,还包括让学生看电视节目等。让学生的“说”建立在坚实“读”的基础上,这是“源”,是“本”。而朗读,不仅仅是语音语调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朗读,让学生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体会作者的精神和情感,受到作品的感染。这样的训练,不能是一次性的,应该常态化,让学生不断积累,形成多层次的构建。在前三个环节的基础上,才能进入“感悟”这一核心环节。何为“感悟”?实际上是建立在观察、感受、联想和想象及思维四种能力基础上的一种综合能力。感悟过程体现为观察、感受、联想和想象、思维(思考分析)的过程,这过程包括观照、静思、活参、顿悟的过程。作为口头表达能力训练,要抓住感悟的两个方面:一是对生活的感悟,二是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也可说是“语感”)。由于学生生活经历有限,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应占更多的比重。通过阅读(或观察)指导,使学生能够联系自身积累的知识,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体会,即从中“悟”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并由此激发学生说的冲动。在前面四个环节的基础上,再辅以口头表达的技巧的训练,也就是方法(“术”)的训练。
参考文献:
口头表达篇2
【关键词】中职语文 口头表达 培养
一、前言
“言语是思维和信息的外壳,是思维和信息的载体。”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尽管信息的传播和表达的媒介越来越多,但人际交往沟通方式中最主要、最便捷的还是“说”。具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已成为现代人必备的素质,否则纵使满腹经纶,却“茶壶里倒饺子”有货倒不出也是枉然。现代人才观认为,没有口才便不是完美的人才。从生意圈到***治场上,无处不显示着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强大功能。所以,加强中职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是时代赋予中职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中职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予以解决的重要课题。
口头表达既是人们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也是用人单位所要求的基本职业素养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适应实际的口头表达能力,使他们掌握基本的口头表达技能,养成良好的口头表达习惯,能够准确、清晰、得体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二、现状与分析
但现阶段中职学生在口头表达方面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上课回答问题时,或是低头不语或是声音低小,语无伦次;日常交际稍遇陌生场合便紧张无措,言语词不达意,颠三倒四;情况稍好者也是言之无物、缺乏条理。造成中职生口头表达能力不足的原因有很多,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三点:1.教师层面的原因。不少语文教师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教学过程中重读写,轻听说。忽视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其次,不少教师有的认为,考试都是书面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不考;也有人认为听说是与生俱来的能力,无需进行系统训练。2.学生的问题。不少学生错误认为只要学好专业技能其他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无足轻重。另外表达能力基础差,知识面窄,普通话水平低,认识肤浅,自卑心理作祟等种种因素导致说起话来思维混乱,词汇枯竭,空洞无物。3.现阶段各种语文考试,侧重于对学生读写能力的笔试考查,老师是考什么,讲什么,不考的就不讲。教育中呈现出只重“文”不重“语”的教育势态导致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查,必然造成学生口头表达的短腿。以上问题的存在,造成了中职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匮乏,学生语文整体素养低下。
三、举措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有哪些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呢?下面笔者就不揣冒昧,提出几点看法。
(一)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敢说话
古代教育家王守仁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舒畅之则条达。”在进行口头表达训练时,教师要精心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和专业特点的口头表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于漪语)要重视利用各种口头表达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口头表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高效率地掌握口头表达知识,形成口头表达技能。在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的训练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在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时,特别是对待内向、害羞的学生要注意唤起他们的自信与勇气,更鼓励他们抓住每一次机会锻炼自己,消除他们恐惧说话的心理障碍,使他们敢于大胆发言。点评时要多用积极性评价,少批评,多肯定,多鼓励;对进步的同学应给予表扬,适当的赞许,让他们敢于表达,乐于表达,让学生感受到表达的喜悦,为“说话”创造了宽松的环境。
(二)鼓励课外阅读,让学生有话说
扩大阅读容量,多方面获取外界信息。阅读教材大部分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可以为学生树立说话的典范。借助阅读教材由读到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多读有益的课外书籍,指导他们在阅读时做好读书笔记,同学之间经常交流,教师不定期检查评比。阅读教学过程中练说,主要通过问答、朗读与背诵、复述、讨论等形式进行。以读促说,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还为学生口语表达,增添了不少有说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的语言材料。阅读的范围不一定要局限于诗歌、寓言、故事、小说这些语文范围内的,可以涉及到其他各方面。只有肚中有货,才能从“我想说”转化成“我能说”。
(三)开展各种语文活动,让学生有地方说
造成这种中职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不足困境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口语中语源的短缺,致使学生难为"无米之炊"。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但语言的提高,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而课堂人数多,训练时间短,不能让所有人都得到足够的训练。因此,还需要利用课余时间引导、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增加训练机会。在课外活动中练说方式有:演讲、诗歌朗诵会、即兴讲话、故事会、辩论会等等。还可以组织一些模拟社会交际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将学会清晰、准确、流畅、得体的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学会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学会与别人合作,从而逐步具有文明和谐地与人交流的素养。
(四)传授技巧,让学生会说话
俗话说“三年胳膊五年腿,十年练出一张嘴。”可见练嘴之难,必须根据一定规律下苦功夫训练。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说话技巧的辅导。使他们从“我能说”转化成“我会说”。想要把话说好也要有几个要求:1.坚持使用普通话,语速适中、发音标准。2.语言规范,语句通顺。3.思路清晰,言之有物,表达准确。4.语言得体,方式合理、内容恰当。必要时配以多样性的表达方式――言语、表情、手势和肢体动作,就可以大幅加强口语的表达效果。另外尽量脱稿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学中可以从朗读入手,先让学生开口讲话,然后通过自我介绍、讲故事、诗歌朗诵等活动让学生正确流利地使用普通话,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再让学生复述课文,在课堂上提问交流,逐步做到出口成章,表意准确。这个训练过程既符合口语表达规律,又能够系统培养和逐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培养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各人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不断的探索、创新,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竭尽所能挖掘资源,灵活地变换方法,激发学生自我表达的愿望,一定会使口头表达教学硕果累累。
参考文献:
口头表达篇3
关键词:口语;互动;讨论;扮演
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获得必须通过对各种交际活动的参与才能得以实现。为学生创造以多种方式使用语言的机会和条件是课堂口语教学的主要意***。现在英语口语教学思想和方法已被许多教师认可并采用。理论上讲,口语教学课堂,可以促进学生更广泛地、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笔者根据英语课程标准,本着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原则,紧扣教材内容,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及时地进行了口语交际训练。随着语言知识的不断积累,训练方式的逐步完善,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本文就从灵活运用和合理开发教材资源的角度出发,具体介绍提高初中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几种方法。
一、利用对话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对话”是练习口头表达技能的主阵地,我们可以在操练、听、读之后通过说的活动巩固听、读的内容,实现听力理解和阅读向口头表达的转化,以利于培养说的能力。
例如,《仁爱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5 Feeing Happy Section A第二部分的教学内容是完成一个描述***画的练习。笔者分以下三步进行教学:1.学生观察***并描述***画。2.学生朗读和背诵,以求加深理解。3.学生仿说和表演以求学以致用。几分钟后,学生大都能按要求进行角色扮演。在学生开始活动之前,笔者还用多媒体为他们提供了如useful expressions.
You look so excited.
Why all the smiling faces?
Jane looks happy.
I am so happy.
Why does kangkang feel worried?
然后,学生朗读这些句型,经理解、思考、合作,他们较好地完成了这个口头描述任务,下面是其中两个学生口头表达的范文:
A:Kangkang looks happy.
B:Michael looks active.
A:She looks cruel.
B:Jane looks Sad.
A:The man looks silly.
B:The teacher looks angry.
A:The boy looks afraid.
B:She looks worried.
这类训练适合在课堂听、读训练后及时进行。“巩固”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步骤之一,当堂进行一些口头训练既能巩固与加深所学的语言知识,又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营造自然的课堂口语互动模式
所谓“自然”,就是模拟生活中的状态,构建多角度的互动,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交往。运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在这个过程中,课堂的民主平等、宽容的气氛营造非常重要,听、说、读、写、做等的设计非常必要;感知、理解、再现、实践、内化的认知过程的激活非常需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实践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三、利用课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教材中的课文内容大多与当今信息社会密切相关,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题材,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有很多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力争做到灵活运用课文,合理开发教材资源。在学生听读的基础上,通过提问调查、讨论合作和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来培养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例如,针对仁爱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5 Topic3 Many things can change our feelings”中的阅读材料(Taking care of ourselves),笔者这样来操作:假设一位学生是文中的一位心理医生,另一个学生有学习压力,两位扮演者就如何缓解压力进行交流。
实际上,笔者根据学生的原有水平、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和表达能力方式,有意识地要求学生联系社会现象和自我实际,就此话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使阅读教学与口头表达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运用了语言口头表达的方法。
总之,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教材资源是实施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师应灵活运用与合理开发教材资源。将培养与提高初中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思想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实际需要,有机地把教学材料和口头表达结合起来,因材施教,因人制宜地进行科学合理的训练,使学生所获得的语言知识有效地转化为口头表达能力,灵活运用,最终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口头表达篇4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呢?
一、消除障碍,营造表达的氛围
爱说、好动是学生的天性,但由于师道尊严的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致使学生主体地位丧失,胆怯心理大大压抑了他们表达的积极性。同时,他们因为担心表达不当,害怕被其他同学嘲笑、被老师批评,所以变得沉默寡言了。要想***学生的嘴巴,教师要营造平等、民主的表达氛围,清除学生的表达心理障碍。教师不应该以绝对权威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而是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这样,学生才会感受到课堂气氛是轻松的、自主的。如果学生回答错了,我们要少一些批评,多一些鼓励,比如说“你真勇敢,你的表达很清楚,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等等。在这种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的言语表现欲望会变得越来越强烈,口头表达的能力也会得到发展和提高。
二、小组合作,增加表达的机会
新课程改革之初,小组合作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受到很多人的关注。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人们对小组合作的批评之声日渐激烈,令很多教师在迷惘与彷徨中拿不定主意。笔者认为,不应该将小组合作一棍打死,尤其在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中,小组合作有着独特的作用:它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口头表达机会,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要想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最好让他们参与口语表达的实践活动。在很多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只是少数尖子生独占鳌头,绝大多数学生充当了听众。这种“满足少数、忽视多数”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然而,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都让学生上台表演,每个人平均还不到一分钟,怎么办呢?小组合作的形式便能很好地解决这一矛盾。小组内,人人都有交流和表达的时空,不同思维方式的学生可以起到互补、互助的作用。尤其是那些胆小、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平时不敢在众目睽睽之下发言,而小组讨论给他们的口头表达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三、创设情境,构建表达的平台
情境教学是一种重要的语文教学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转贴于 情境之一:表演课本剧。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文并茂、内容丰富、情节生动,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安排一些课本剧表演,再现课文情境,是学生非常喜欢的语文实践活动。表演课本剧不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而是通过表演再现课文内容,进行再创造,而且学生编排演出活动,也是进行口头表达的好机会。如在表演《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时,通过子明与公仪休的对话,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在内心敬佩公仪休的清正廉洁。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情境之二:开展辩论会。
笔者曾围绕“上网”这一话题组织学生展开争论。坚持“弊大于利”的学生组成了反方,竭力反对上网。他们认为上网就是为了玩游戏,既影响学习,又影响休息,还会导致视力急剧下降。他们的意见遭到一些“网民”组成的正方的反驳。正方认为,上网“利大于弊”。他们“现身说法”,证明那些没有意志力的同学才会沉迷于玩游戏,多数人上网是为了查阅资料。网上信息包罗万象,它是传递信息、传播知识的重要渠道,小学生上网,可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话匣子打开了,学生们妙语连珠、针锋相对。这是笔者班上一场很成功的辩论会,在这场辩论中,学生品尝到了畅所欲言的喜悦,感悟到了成长的美丽。
当然,创设情境的方式还有很多,关键是只要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就行。
四、体验生活,拓宽表达的空间
有道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课堂并非进行口头表达的唯一场所,在课堂之外的社会生活环境,也会对学生的口头表达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巨大或细微的影响。
口头表达篇5
【关键词】数学教学 口头表达能力 培养方法
【中***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48-01
学生数学口头表达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勇于提问,合理猜想,积极讨论、分析,言必有据的推理。学生数学口头表达能力具有层次性,即学生数学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总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具体到抽象,有层次地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学生的数学口头表达能力具有综合性。它不可能***地存在和发展,而与记忆、理解、推理及空间想象等能力互相渗透,互相支持。这说明学生数学口头表达能力不能离开其他能力孤立地进行。
目前,学生数学口头表达能力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旧的教育模式及教育方法,导致学生数学口头表达就是教师提问,学生言必有据的推理回答。缺少问题探索过程,没有提问意识,缺少创新精神;习惯于教师的知识灌输,缺少合理的猜想。应试教育,题海战术,挤掉了学生积极讨论、分析的过程,被教师的讲解取而代之。过分强调了言必有据的推理,导致学生不敢说,说困难。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应重视学生数学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例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针对班级内学生数学水平,设计适当的矫正活动切实很有意义。
例如,在学习《圆》这一节内容时,有这样一道计算题:在RtABC中,∠C=90°,AC=8,BC=6,求此三角形的外心O与内心I的距离。先创设不同层次的问题情景:第一层次,你能用什么方法来求呢?(单纯地解决问题)第二层次,你能用几种方法来求?它们体现了一些什么思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及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教师适当的点拨,得出了很多解法:如综合法、分析法、数形结合法等方法。第三个层次,你能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求吗?(培养创新能力)。经过学生小组探索,确有一些令人兴奋的结果,有的联想到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设点C为原点,BC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平面,由题意可得点O坐标(3,4),点I (2,2),利用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可得OI的长。这一过程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第四个层次,归纳小结,由各组自己归纳出应该注意的问题或数学思想方法等,找一个代表发言,教师予以鼓励或加以完善。第五个层次变式训练:在ABC中,AB=AC=5,BC=6,求此三角形的外心O与内心I的距离(其层次与上面类似)。从而达到口头表达的目的,当然这只是一种基本的策略,而真正要解决上述问题应注意: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创设学生数学口头表达的教学氛围
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教学环境,根据教学需要,及时进行角色的转换,由学生适应教师的教,转变教师去适应学生的学,配合学生的学。师生之间成为新知识的共同学习者,探索者和倾听者。作为教师应该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要尽可能减少统一要求,容忍学生的不同意见,甚至鼓励学生尝试错误,要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和立场理解学生,特别表扬敢于发言的差生。让学生有足够表现和表达自己思想的勇气和机会,促使学生亲历学习的全过程,使他们能主动积极地动手、动口、动脑、去行动、去讨论,创造性地进行学习,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唱主角的“舞台”。在这种民主、宽容、和谐的环境中,学生说数学能力充分发展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萌发,显现。
二、发散教学内容,丰富学生数学口头表达的教学
今日的数学不再仅仅为未来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作准备,数学口头表达能力是每一个公民的基本素质之一。教学内容的设置必须面对全体学生,具有层次性和可选择性。根据教材设计一些难度适中具有可研究的开放性问题是实施教学内容开放,发展学生数学口头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例如,三角形全等教学中,探索***形全等、线段、角相等、线段与线段之间位置关系,面积等,解决的问题越多越好。又例如,设计“无问题”练习,即只有已知条件,而无结论,然后要求学生判断用所学的知识可以从这些已知中推断出哪些结论。这样能使每一个学生从事自己力所能及的探索,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无论程度如何,学生说出一些结论,都会给学生带来快乐,不至于学生问题无头说起,讨论也可以由浅入深。
三、开放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数学口头表达的教学实践
教学没有绝对好和绝对坏的方法,适应特定的创新需要,适应学生特定发展就是好方法。我们所采用的方法,必须能启发诱导学生去思考,扩大他们对学数学的兴趣,帮助他们做他们想做的事。因在提倡对传统教学进行改革的同时,加强对研究法、发明法、小组讲座法等教学方法的使用,并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多种教学方法最优化组合。逐步使由学生提出新问题,课堂讨论,学生解释,成为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四、正确理解数学语言,准确使用数学语言
口头表达篇6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把口头表达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上,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这显然是片面的。学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也许有的人再也不会去写文章,但话却是天天要说的。如何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得清、说得精、说得好、说得巧,需要严格有效的训练和培养。从学生自身情况看,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素质都面临重要转变。据研究,15岁前后的中学生脑容量已十分接近成年人,思维品质也在迅速完善,其视觉和听觉的灵敏度甚至超过了成年人。所以,对初中生进行严格的口头表达能力的练是可行的。其次,初中学生“知识增强了,感情丰富了”,“***意识和遇事想要表达自己见解的愿望大大增强”;“他们可塑性强,天真烂漫,在说话和交际中没有高中生那么多羞涩感,更没有成年人那样复杂的心理障碍。”(《大语文教学法》,姚竹青)这也为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再次,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话要清清楚楚地说”的要求。初中语文六册课本中,就有13篇“听说训练”文字,对说话从内容、中心、条理、态度、口齿等方面提出了循序渐进的规范化要求。从初中课时的安排、教材的内容与数量等方面看,对初中生进行口头表达训练,是有时间和精力的乃至情绪等方面的便利条件。应抓住初中阶段这个训练和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黄金时段,进行以下训练:
一、明确要求,循序渐进。
初中新生一入校,就明确提出努力方向和长远目标,进行口头作文训练,每节课前3--5分钟口头作文练习,分三步走。
第一步:基本要求训练。从初一第一学期开始按记分册顺序由一位同学作口头作文训练,基本要求:态度大方、姿势端正,眼看听众(目光注视至倒数第二排同学的脸,可使全班同学感受到你的目光),不能望天望地望窗外,不能抓耳挠腮。声音宏亮,口齿清楚,语速适中,语调要有起伏顿挫。在内容要求上相对较松,讲清一件事即可。但对基本要求却要一丝不苟,采取评比打分的办法,先由教师示范评议一两次,以后均由学生评议、打分,教师总结后将分数记入记分册作文成绩栏。经过一学期的严格训练,学生在口头表达的基本素质上有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第二步:在素质训练的基础上,从初一第二学期到初二第二学期,从口头作文的内容、质量方面作重点训练。具体要求是说身边人、身边事、身边的景和物。要求①文体特点突出,主题鲜明,观点正确;②层次清楚,首尾照应;③用词准确恰当;④学习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各种描写方法;⑤对所讲事件作适当评论。在第一步素质训练的基础上,新的要求一项不足扣一分。这一阶段,已经过良好的素质训练的学生,主要精力就转向口头作文的内容。由于受这个年龄的心理因素的影响,初中生很注意自己在同学中的“形象”,不愿在众目睽睽之下“露怯”。因此,他们对周围的人、事、景、物注意观察、分析;主动阅读优秀范文,从中学习观察、命题、选材、构思、布局谋篇的各种方法,还要力求新鲜、独特。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视野日渐开阔,选材日渐丰富,分析、评论也越来越深刻。他们说学习的苦与乐,倾诉“乘车族”的艰辛,对桩桩件件震撼了自己心灵的社会现象谈感想;进而谈环境污染,谈限制人口发展,谈“我们呼唤和平”……我再及时提醒大家注意口语与书面语的异同,使他们在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书面作文的水平,使“说”与写的训练结合起来。
第三步:初三年级,要求由自拟题目、自选体裁内容改为抽签。预备铃一打即上台抽一条由教师和同学拟好的题目,略作思考后即席作文。(这个要求在初二年级期末即明确提出,使学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这样,思考时间短、发言时间有限制,初一、初二训练的各项要求不变,口头作文的难度明显提高。我又注意命题要让学生有话可说,并按月提高作文题目的要求,使学生既有新鲜感又有神秘感,带点紧张与不安,而后又获得成功的喜悦。一开始难度较大,准备时间可稍长,但不超过三分钟,发言时间可稍短,但不少于两分钟。起初学生略感困难,很快也就适应了,而且思维更加敏捷,语言更加凝炼,态度也更加自然,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更好的训练。
口头表达篇7
【关键词】 中职学生 口头表达能力
【中***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4-001-01
众所周知,中职学生与传统中学的学生有所不同,他们的学习目标并非是为了升入高校而努力,而是为了毕业之后可以更好地满足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需要,这便为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过,当前我国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较为偏低,个别学生将技术放在第一位,以至于他们在毕业之后常常因为口头表达方面的不理想而处处碰壁。毕竟,口头表达是他们初入一家工作单位时,为领导、同事营造第一印象的重要方式。假如第一印象不过关,他们又怎能得到领导的器重和同事的尊重呢?所以,如何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便成为中职语文教学课堂中一项重要工作。
一、氛围构建,让学生敢“说”
1. 课前演说
在每次课堂教学开展之前,按次序安排一位或几位学生进行简单的演说。这个演说的内容可以是自我介绍、散文朗读,也可以讲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在最初阶段,可以让学生结合稿子来讲,时间一久,便训练学生脱稿演说。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同时对于他们的口头整理能力、思维整合能力、语言布设能力来说也是极具锻炼作用的。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慢慢地能说、敢说。
2.课文朗读
朗读练习是语文教学中较为基础的一项,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语感、驾驭文字。同时,朗读也是一种间接的口头训练形式,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融合个体和集体两种朗读方式,从中还可以衍生出领读和分组朗读等。这样一来,通过反复多次的朗读,学生便会在无形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词汇含量、语感逻辑。通常来讲,为了减缓学生的压力,在开展朗读训练的时候,每一自然段安排不同的小组集体朗读,引导学生敢于开口,效果显著。
二、形式训练,让学生会“说”
在敢说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会说,有话可说。所以,结合适当的形式训练在学生敢说的基础上提高他们“会”说的能力,这也是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一点。
1. 复述课文
所谓复述课文,其实就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语言对课文进行一次简单的接受,这一步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在这个复述的过程当中,不仅要让学生会说,同时也要让他们及时把握重点、发现重点,这也是复述课文的精髓所在。另外,很多学生在复述课文的时候,把复述和背诵弄混,以至于他们认为复述课文就是对课文的简单背诵。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去记忆课文,把握其中的主旨,从而用简单的语言把课文呈现出来。这样一来,学生既能把握课文命脉,还能达到强化他们口头表达的完整性和清晰性的目的。比如在讲授《项链》这一课文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关注项链丢的时间、丢失项链后女主人公的情感表现等。在对这类问题进行理解的同时,也是学生对课文理解的过程,这比起他们对课文死记硬背来说效果更明显。同时,还可以推动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从而让他们会说、想说。
2. 口头作文
口头作文类似于脱口秀和演说,并且还要求学生不写演说稿,因此这项训练的难度相对较大,但效果却是极为明显的。首先,通过上述的训练,学生的胆怯心理已然减轻,在此基础上,随机选取学生到台上进行课文复述或体会演说。这时,由于缺乏演说稿的帮助,所以学生必须快速整理自己的语言逻辑,并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有逻辑地表达出来,并让大家听懂。另外,为了强化这类训练的有效性,教师可以经常布置一些主题讨论,并让学生自行收集一些资料。像这类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说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语感逻辑。
三、底蕴拓展,让学生想“说”
如果说敢说是让学生能够迈出坚定的一步,会说是让学生勇于自行“行走”,那么想说便是信心树立的一项重要标志。而在这个基础上,只有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才可以让他们走得更远,愿意主动去表达。对此,可以为学生制订了一个锻炼方法,那就是扩展阅读面。众所周知,书是人们思想的结晶,是人们对生活的一个高浓度概括。所以,引导学生多看书、会看书,这也是扩展其认知范围,从而强化其口头表达能力的关键所在。
纵观我国中职学生,鲜有人具有阅读的良好习惯。所以,哪怕是提高了他们说的能力,他们说出来的话也是缺乏营养的。甚至当出现词穷的时候,还会降低他们说的兴趣和信心。尤其是在讲授选文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去阅读全文。比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要推荐学生去看《红楼梦》;学习《项链》这一课文的时候,可以推荐学生去看外国名著。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的阅读兴趣,让他们感受到故事中人物惨淡的命运,同时也可以间接丰富学生们的词汇含量。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报纸和杂志,比如《读者》和《知音》这类寓意深刻的杂志,并让学生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文章进行复述。这时,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不仅得到了强化,同时他们的阅读兴趣也会被激发出来。
口头表达篇8
关键词:口头表达 词汇储备 手势姿态
俗话说“读得书来口会说,笔会作,才是真功夫。”可见练好口才是很重要的。但是,现在的中学生,由于经常看电视,玩电脑,所以口头表达能力越来越差。许多初中生在与人交谈的时候,有的是讲话没有中心,思维跳跃很大,让人不知所云,给人语无伦次的感觉;有的则是词不达意,说话断断续续,许多字词发音含糊不清,听他讲半天之后你也不知道他在说什么;还有的是只听不说,尤其是在公共场合上不敢说也不会说;还有些学生经常乱说,说话没有逻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从不经过思考就大喊大叫。所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良好习惯是迫在眉睫的,作为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良好习惯。
1.在说话的时候,一般都是先想后说,边想边说,这个想的过程就是在组织内部言语,思考为什么说,对谁说。说什么,怎么说,明确说话的意义和要求,这则是成功说话的基础。
2.要有一定口语词汇的储备,并且要掌握正确组合语句次序的语法规则,这样说出的话就比较容易做到准确、生动,让人容易接受、理解。
3.要做到发音吐字准确、清晰,对方言色彩浓厚的同学,教师应该进行针对训练,使学生克服方言习惯,力求说话字字准确,句句清楚。
4.我们经常在说话的时候会伴随一些身体姿态,动作表情的变化,把这些传递信息的辅助手段叫做态势语。自然适当的运用态势语,比如目光交流,表情变换,手势辅助,同样也能引起注意。打动听者,收到理想的效果。
5.说话的语调、语速还顾及说话的内容、场合。说话的时候,要根据听者的多少而控制音量的强弱;根据表达情意的需要调整语调的高低轻重;根据话语内容的重要程度控制语速的缓急,选择适当的停顿。如果说话者能够巧妙灵活的运用语音、语调、语速的变化来传达情意,则必然会大大增强表达的效果。
培养语感是文学修养的综合表现,语感提高了,说话的能力自然就提高了,而大声朗读有助于语感的培养。古人已为我们得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读书经验,所以要想学好语文必须多读。而且教材在朗读方面提出了三点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教师应紧扣这三点要求展开朗读训练,从而培养习惯。首先是初读。 让学生借助拼音扫除生字障碍,做到读准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督促学生养成正确的读写姿势以及自觉的朗读习惯。其次是精读。从低年级开始,就要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读的习惯。这些问题可以是教师给的,但最好的是学生自己提出,教师帮助归纳的,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带着问题读的习惯的养成。
口头表达篇9
[内容]
摘要 时代对于人才素质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具有较强的交流信息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说”的能力,还须大力开展语文的第二课堂活动。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和热情。要要求同学们平时做好知识和资料的积累。同学们演讲的过程,也是彼此间传递信息的过程。
关键词 语文 中学生 口头表达能力
* * *
由于世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时代对于人才的需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现代化的信息社会里,时代对于人才素质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具有较强的交流信息的口头表达能力。我国四个现代化的宏伟事业,需要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具备适应市场经济的交际能力。因此,未来的事业对人才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要善于说话。“能言善辩”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增强竞争能力的重要工具。
对于初中的学生,提高说的能力,不仅有利于提高语言能力,还能活跃思维,提高思考的敏捷度和应变能力。那么,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只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大力开展语文的第二课堂活动,把它纳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指导的活动之中。
我们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他们一般比较重视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而对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缺乏重视。有些同学在课内回答问题时常常出现词不达意,结结巴巴,甚至语无伦次的现象。还有的同学由于缺乏说的训练,致使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没有站在大庭广众间讲话的勇气,怕说不好,被人笑话,遭人讽刺。当他们有机会走上讲台的时候,出现“怯场”,口还未开就满脸通红,把原来准备好的内容顿时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无言以对,手足无措,“搁浅”在讲台上。这种令人担忧的现状,使我们急切地感到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我们语文教师当前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和热情。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对人脑思维的一种激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青少年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也有渴望表现自己才华的心理愿望。为了激发同学“说”的兴趣,可向他们推荐“演讲与口才”方面的书籍,利用电化教学的方式组织同学观看各种形式的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的录像带,并且利用“黑板报”和“班级日报”宣传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实践证明这些措施都起到了激发学生说话兴趣的作用。同学们被演讲者的侃侃而谈所打动,为演讲者的语言艺术所感动,为辩论者的思辨能力所折服。同学们说:听一次成功的演讲就象聆听一首名曲,观赏一幅名画,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看着同学们双眸凝视,犹如被磁铁吸引般地听着,想着,表现出精神上的充实与满足,紧张和愉快。这时,我们深深体会到一位名人说过的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成功的奠基石,兴趣是激发“能源”的火焰,一旦被点燃就强烈地爆发为学生的求知欲,同学们从羡慕别人到希望自己也能在大庭广众面前滔滔不绝。此时,所需要的就是老师为他们创造一个能施展才华的舞台和锻炼的机会了。
几年来,我们利用第二课堂,组织形式多样的说话训练;利用第二课堂组织同学进行讲演比赛,朗诵比赛,故事会,小型辩论会,指定题目的口头作文等多种活动。其中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演讲最能锻炼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
1、教师应是每次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只有精心安排,耐心指导才会达到预期效果。
每次演讲,由同学自己选出3—5人的评委,对每一位演讲的同学给予评价,打分。评出前几名优胜者发给纪念品,以资鼓励。不是评委的同学也可以提出不同意见,这样就增加了竞争气氛。台上台下同学们都全神贯注,积极思维,努力做到尽善尽美,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学生演讲前,教师提出基本要求:要说普通话,声音宏亮,语言流畅,中心明确,思想健康,姿势、态度自然。实践证明同学们在演讲中也逐步认识到这些基本要求对口头表达能力的效果所起的重要作用。有的同学说:“演讲时注意声音宏亮,咬字清楚,注意声调高低,节奏快慢,才能获得好的效果。”这就是语言艺术的魅力。在仪态上同学们也意识到应不慌不忙,不卑不亢,自然大方,方能表现出自己的气质,风度和才华,才能更有吸引力,使听众受到强烈感染,留下永恒的记忆。
对腼腆怕羞、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同学,特别是女同学要多给予鼓励,克服胆怯心理,提高他们讲话的能力和勇气,对她们的每一点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同时向其他同学宣布“***策”,讲得不好,甚至说错了话,也不能讽刺和取笑,允许纠正补充。帮助这些同学迅速越过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实践证明,这些同学不但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性格也活泼开朗起来,为将来参与社会交际作好心理准备。
2、演讲的深度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近,逐步提高要求。
最初进行自选题目演讲,内容由同学自定。可以讲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件事;可以讲自己最欣赏的一则名言、警句;或某篇文章对自己的启迪。总之,从身边的生活到社会现象;从历史到未来;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内容无所不有。例如:有的同学在演讲中由唐朝大诗人李商隐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说起,赞美辛勤培育自己的老师,有一份光发一份热,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他们说,每当我看到那跳动的火焰,就似乎感觉到了老师那亲切的教诲在耳边回荡。这些话语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作为老师听着同学们精心准备的演讲,有谁能不为他们的进步而高兴呢?过去一些同学回答问题时的语无伦次、扭扭捏捏,被今天娓娓动听的语言和落落大方的姿态所代替。当然同学们所取得的进步是要付出代价的。为了这台上十几分钟的演讲,在台下不知反复练习了多少个十几分钟。
在学生的讲话能力有一定提高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即席演讲的训练。方法是我们按参赛学生人数的多少,拟定出同样数目的题目,学生则抽签决定自己演讲的内容。即席演讲难度较大,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现场应变能力。沉着,冷静,迅速地考虑好讲话内容,并能把要讲的内容连贯起来。例如:有个同学抽到的题目是:《小草和大树》,他说:“小草精神应该受到赞扬,平凡的人在工作岗位默默无闻地做贡献,就象小草。”
口头表达篇10
【关键词】口头表达能力小学生实践
语文是工具,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在社会实际生活中,口才往往比文才运用更直接,更具有实际价值。每个人都应具备较强的说话能力,以此作为立身、处事、待物、生存的基础。良好的口才需从小培养。小学生正处在语言感知和语言表达最佳年龄段,语文教学应不失时机地对其进行系统科学的训练,教师应联系实际,下功夫指导。鼓励学生勇于说话、乐于说话、善于说话。这不仅是完成语文教学本身任务的需要,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学面向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口语表达的指导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诵读训练
诵读训练是有意识地进行说话训练的基础,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语文能力训练。通过朗诵、背诵,训练语感,学生不断积累词汇和句式,丰富口头语言,培养学生说普通话的习惯和能力。
学语言,一要多读,二要熟读。比较二者,熟读背诵又为先。很多先人的真知灼见揭示了这两条规律。北宋大学士苏轼背《汉书》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已故文坛大家茅盾,一次与朋友吃酒,为助兴,朋友拿过《红楼梦》点回请他背,他随点随背,竟一口气背了半个多小时,一字不差。马克思精心研读文学名著,谙熟莎士比亚作品的词句,并能背诵许多诗句,结果讲话、作文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小学语文课本中,精选的课文文质兼美,低年级的课文篇幅短小,孩子大多可以熟背,到了高年级大多孩子是不会熟背的,甚至有的孩子连读正确的基本要求都不能达到。这也是造成学生说话能力低下的原因。由此,我鼓励学生向以上的语言大师学习,并结合阅读教学,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多读多背,使学生受到规范的书面语言的熏陶,培养学生的语感。
其次,对诵读训练做有层次、有系统的指导,授之以法。教师应就如何掌握停顿、轻重读、语速、语调、语气以及如何划分句子的节奏、等进行朗诵指导,并从“分段朗诵”、“抓内容层次”、“掌握长句的停顿”、“抓住警句(关键性语句)”、“抓文脉”、等在方法上进行背诵指导。
第三,在诵读训练中,教师的范读、范背、领读、领背、以及引读、引背,都是直观的指导方法。没有什么方式比教师声情并茂、有滋有味地诵读美文更能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了。为此,教师应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在诵读上下功夫,提高自己的诵读水平。
第四,诵读训练还应结合语文教学进行,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有教师的范读,学生个别读,齐读,分小组读,多角色读。有关描写生动、精彩的片断,含意深刻的语段,历代传颂的古诗文还应要求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背诵是一种强化识记,是口语表达流畅的重要条件,因此,要重视背诵的指导和训练。关键是如何调动学生对背诵的兴趣。我以为,教师可对每个学期的须背的文章作具体安排及适当补充,两周举行一次背文比赛,以比促读,以赛促背,形式多样,方能调动其兴趣,才能真正把学生的背文活动落到实处,培养学生多读多背的习惯。
第五,听录音,进行模仿。选出一些课文让学生跟录音读。跟读可在正音、停顿、感情表达和朗读技巧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模仿的榜样。鼓励学生用录音机录下自己的“说话”材料,请家长、老师专注聆听,作恰当的评价和指导。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说话活动
朗读和背诵为学生的口语表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要通过大量的口语实践才能逐步培养和提高。为此,教师必须结合语文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说话活动,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口语训练创造机会。
1.开设“一日谈”栏目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要让学生善于说话,还应加以正确地辅导,辅导得法见效更快。
我在课堂开设了“一日谈”栏目,安排学生谈谈说说,讲述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这一活动大体上又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每堂课请一、二名学生上讲台发言,题目不定,范围不限,三五分钟,谈点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任意发挥。谈完之后教师作些归纳。然后进入第二阶段,从身边熟悉的事物说起。例如校园里的一座假山、操场、教室门前的石榴树、松柏、教室里的讲台、粉笔、自己的爸爸妈妈、同学都是一个话题,两三个人同说一个话题,初步搭成说话的框架。此外,我还从课文中选出一些篇目,启发学生叙编故事。如在学了《蘑菇该奖给谁》后,启发学生想一想:听了妈妈的话后,小黑兔又跟谁练习跑步了?打开思路后,课堂气氛很热烈。到第三阶段,则训练系统、完整的说话能力了,要求话题恰当,层次清楚,语言到位。做到言之有物,声、情、貌都有讲究,逐步向高标准努力。如此坚持不懈地经过几学期的循环训练,终于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大部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起了质的变化,学习能力、交际能力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2.编演课本剧
编演课本剧,借师生动作的演示,语言的定位,情景的创设,让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细致观察课文中有关情景的再现,语言的精妙,获得较鲜明的感知印象。如上《九色鹿》一文时,分若干组,让学生上台,戴上头饰分别装扮成课文中的“九色鹿”、“调达”与“国王”,一遍遍演示,一遍遍背诵,一遍遍体会,演示者背“台词”(课文),作为观众的同学们也一遍遍默读着“台词”,极度兴奋。表演结束,全班集体背诵,一堂课后学生全都能将课文背出。
部分课文如《三顾茅庐》、《蚂蚁和蝈蝈》、《云雀的心愿》等,让学生毛遂自荐,在课堂进行课本剧的排练,再现人物个性化语言,活跃课堂气氛,训练学生在不同对象面前“说”的能力。
3.心灵嘴巧训练
为了让学生的善说达到心灵嘴巧的程度,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方法。
(1)采用让学生做主持人、演讲、讲故事、参加辩论会等训练形式。如学习《宇宙生命之迷》后,结合课后练习,召开一次辩论会,就“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进行辩论。要求辩论的双方不仅要认真听取对方的语意要点,还要善于发现对方观点片面和说话不充分的地方,使自己发言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这种训练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