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2008年初的“艳照门”到2009年初的“瓮安事件”,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几乎每个公共事件的发生发展都催生出一个网络流行语。一个普通词汇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了它原本没有的意思,并迅速走红,成为网络流行语。
【关键词】“俯卧撑” “躲猫猫” 网络流行语 话语权
从2008年初的“艳照门”到2009年初的“瓮安事件”,网络成为这些社会事件的讨论场所,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几乎每个公共事件的发生发展都催生出一个网络流行语,并迅速走红于互联网和现实社会。自“很黄很暴力”开始,网络流行词一发不可收拾,“打酱油”、“躲猫猫”、“俯卧撑”等层出不穷。依托这些个性鲜明同时又易于理解的词汇,网民将社会事件与流行词汇之间建立起“超链接”,将流行词背后的事件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走出互联网,吸引传统媒体的关注,并促成问题的解决。
本文所提及的网络流行语特指来源于***对某一新闻事件的公开声明,网络使用者借用其中的关键词语,强调其讽刺、质疑等意味,并在网络上流行一时。例如“俯卧撑”、“躲猫猫”等。
一、“瓮安事件”与“俯卧撑”
2008年6月22日,贵州省瓮安县初二学生李树芬被发现死于河中。7月1日晚,贵州省公安厅新闻发言人王兴正对李树芬死亡细节作了如下描述:
“李树芬在与刘某闲谈时,突然说‘跳河死了算了,如果死不成就好好活下去’。刘见状急忙拉住李树芬,制止其跳河行为。约十分钟后,陈某提出要先离开,当陈走后,刘见李树芬心情平静下来,便开始在桥上做俯卧撑。当刘做到第三个俯卧撑的时候,听到李树芬大声说‘我走了’,便跳下河中。”①
当晚8时,天涯社区出现了“俯卧撑”第一帖。发帖者称:“我在网上看到记者会的文字直播,觉得半夜在桥上俯卧撑这个说法太离奇了,就开玩笑似的发了帖。”②
7月2日早上,天涯杂谈上的帖子《俯卧撑将代替很黄很暴力,以锐不可挡之势成为网络流行语》已获得超过3万的点击量。一夜间,“俯卧撑”流行开来,几乎每个帖子后面都跟着“做三个俯卧撑”,以致有人将那些逢帖必回“俯卧撑”的网民称之为 “俯卧撑***”。③
“瓮安事件”告一段落后,“俯卧撑”作为网络新词仍在流行,并且衍生出新的含义。
(1)表示对某种说法,尤其是公开发表的说法的不信任
贵州省公安厅新闻发言人所“俯卧撑”之说,无论在案发的情境,或***府会的语境中,都缺乏合理的逻辑依据。故网民怀疑“瓮安事件”另有隐情。“俯卧撑”一词就被引申为一种质疑的态度。在论坛里,如果对某些言论表示质疑,你只要回帖“三个俯卧撑”,大家就会明白你的态度。词汇被引申为包含质疑、无奈、抗议等混合型情绪。《南都周刊》将“俯卧撑”评为年度表情,表示对很多事件的质疑和抗议。④
(2)表达对某种事情的不满又无能为力的态度
有网民认为“俯卧撑”和“打酱油”代表了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或者表达了一种力不从心的无奈。在某种意义上,今天的“俯卧撑”是无奈,是一种对于真相无从了解的无奈与嘲讽。⑤
(3)描绘一种小幅波动的状态,常用于对股市行情的描述
二、“李乔明看守所身亡”与“躲猫猫”
2009年2月,李乔明在云南晋宁县一看守所死亡,当地公安机关给出的解释是,李乔明是在看守所与狱友躲猫猫时不小心撞到墙壁致死的。2月13日,《云南信息报》发文质疑这一说法,“躲猫猫”事件由此在互联网上引发热议。网民发挥想象力,用夸张、讽刺等手法对云南晋宁警方的解释做出了各种回应,使“躲猫猫”迅速成为互联网搜索的热门词汇。
有网民直接对此事进行剖析,在《“躲猫猫”注定成为流行词》一文中,作者写道:“一个公民在‘躲猫猫’中死去,真相尚未大白,我们尽可期待,但是,有关部门别想用‘躲猫猫’这样低级的托辞来作挡箭牌、免责牌,只有让有关责任人受到应有的查处,让***部门借此弥补上制度和管理上的漏洞,李乔明才不会白死。”
有评论认为“躲猫猫”一词在网络上的井喷现象,源于公众知情权受阻,受害人死于警方的看守所,而公布事件的,也是警方自己,这就难免让人怀疑,警方是为了推卸自己的责任而在自说自话。⑥
作为对质疑的回应,云南省委宣传部邀请公众参与“躲猫猫”事件调查,在15人组成的委员会中,有8人是网民和社会人士,其中主任和副主任均由网民担任。
事件真相印证了网民的猜疑。2009年2月27日云南省***府新闻办召开新闻会,公布检察机关调查结论:这是一起在押犯罪嫌疑人,以“躲猫猫”为名,殴打,施暴,致使李乔明身亡的事件。李乔明身亡后,犯罪嫌疑人为逃避责任,编造了李乔明在游戏中不慎自己撞墙死亡的事实,普宁县公安机关在没有深入调查取证的情况下,公布了李乔明是在游戏中不慎死亡的情况,是极不负责任和极不慎重的。也正因为如此,普宁县公安机关有关领导和看守所有关领导受到行***处分。⑦
2009年3月27日,《人民日报》对此做出回应,称:“***府不应和媒体玩‘躲猫猫’、 ‘捉迷藏’”,面对突发事件时,各级领导要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及时公开事件真相,才能赢得群众的理解与支持。”
“躲猫猫”事件告一段落。而“躲猫猫”一词也因此而获得新的含义,百度百科“躲猫猫”词条的解释为:“娱乐性很强,在特定的地方进行有一定的危险性(监狱中、劳教所中或者看守所)。另:躲猫猫具有搪塞理由之功效!”⑧
诸如此类的网络流行语还有不少,“很黄很暴力”、“打酱油”、“被就业”、“被自杀”等等不一而足。
概括起来,它们具有以下共同点:
1、来源于***主流话语渠道,通常以某一具体社会事件为背景;
2、原有的解释往往具有内在的逻辑错误,令人匪夷所思,难以接受;
3、网民重点强调原话语中的部分内容,突出有别于原意的态度倾向;也就是说同一个词语经过网民之口后,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而且附带了更值得关注的社会情绪;
4、在互联网的传播过程中,这个词语的新含义很快得到更多网民的认可,甚至反馈至传统话语渠道;
5、流行语的背景事件由此得到人们更广泛的关注,甚至影响事件的进程走向。
通过分析“俯卧撑”和“躲猫猫”这两个网络流行语的意义嬗变过程,我们不禁要问:俯卧撑原本只是一个运动项目的名称,躲猫猫也只是一个游戏,为什么一个普通的词语在网络平台上,经过一个公共事件的放大之后,衍生出了完全不同的意义?到底有哪些机制在起作用?
通过对现有例子的初步观察,本文将这种解读方式暂定为“反讽式”解读。理由是网民对既有的话语中的观点持怀疑态度,而这种怀疑并没有采用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而是借用并突出原有的话语中引发质疑的部分内容,由此曲折地表达出对原有观点的不信任和讽刺。在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
1、互联网作为开放的话语平台
这种依托流行词针砭时弊的方式并不是互联网时代所特有的。从古至今,都不乏以民谣民谚讽刺反映社会问题的例子。在互联网时代,网民用网络流行语这种特别的话语方式证明了自己的力量。从“躲猫猫”到“俯卧撑”,再到“欺实马”,网民用鲜活的话语反讽社会现象,引起全社会对事件的关注,达到揭露事实真相的目的。
网络语言的流行,是网络舆论监督的一部分,不同于传统媒体通常意义上的舆论监督,网民的分散性、匿名性等特点,导致这种网络话语带有强烈的草根性和讽刺意味。
2、受众意识的觉醒
网络流行语往往与具体的社会事件有关,这些事件的特点都是***的解释中另有隐情,信息公开的程度不高。普通网友难以接受其解释,进而用调侃或讽刺的方式表达出对该信息的不信任和不满。
这实际上意味着受众对话语权的一种诉求。互联网时代,普通受众对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受众意识觉醒,不再满足于简单地接受信息。当一些地区的管理者的思维方式跟不上这种现代的受众诉求,明显缺少尊重的信息时,受众情绪就可能反弹。觉醒中的受众与停留在过去的媒体管理者之间的代沟决定了网络流行语发生的媒体基础。
三、不满情绪的宣泄
社会不满情绪的滋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读:从心理学层面上看,人类不满情绪的存在有其绝对一面,因为人的需要层次由低到高是无止境的。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社会提供给人们的满意度还是有限的,这是社会不满情绪滋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从社会学层面上看,社会不满情绪是各种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的综合反映,它是由现实社会诸多客观因素引起的,常常表现在各阶层的人群对社会不公,以及由此导致的个人收入、地位、荣誉和自我实现等诸方面的巨大差异产生的不满。
这种不满情绪在表达渠道不畅通的时代尚会因为具体事件酿成,在互联网时代更容易酝酿成为集中的合意宣泄。
从网络流行语的几个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社会不公,尤其是行***不力导致的问题最容易激起社会不满情绪,进而导致网络舆论的形成。“俯卧撑”、“躲猫猫”、“欺实马”针对的都是安全危机。缺乏人身保障的不安全感是网络上不满合意的基础。这种不安全感在很多时候都存在,但是当一个具体的事例出现时,很容易调动起网友的情绪,在网络上形成观点的宣泄。
四、网友表达渠道的受限
虽然网络时代为普通网民的意见表达提供了许多便利,出现了许多草根意见汇聚并有相当影响的论坛和网站,但是,这种来自社会底层的意见并不总是能得到社会普遍的关注,受到很多技术、管理方面的限制,产生的影响力非常有限。在各种限制手段下,网友的表达冲动采用一种变相的手段,套用***话语中的元素,并赋予其截然不同的含义。■
参考文献
①《贵州省公安厅公布李树芬溺水死亡事件细节》,中国新闻网,
⑤《“俯卧撑”:悲剧事件的荒诞效果》,?wtp=tt
(作者: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7级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网络流行语背后的话语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