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10篇

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篇1

【关键词】《三国》;语文教师

【中***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 这句俗话流传甚广,但究竟是何含义,民间流传的说法颇多。有种说法,是因为三国时代的权谋相争钩心斗角,对于一个历经人间酸甜苦辣、风风雨雨的老者来说会增添过多的利益比较,而减少其作为老者的豁达恬淡。还有一种说法,《三国演义》里有太多的人生沧桑和人生感叹在里面,老者读了《三国演义》回首往事,同自己的人生阅历相比较,难免会心潮澎湃,不能自抑。从“老不看《三国》”发起话题,少读《三国》好像没有什么歧义。《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被誉为“四大才子书之首”。该书以忠义谋略取胜,也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书中的故事情节起伏跌宕,很容易吸引青少年阅读。书中的许多经典故事和人物早就妇孺皆知,成为包括学生在内的平民百姓所津津乐道的话题。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平时最喜欢阅读的名著是《三国演义》,因为《三国演义》带给我太多的人生智慧,给予我很多的人生思考。从儿时的小儿书到小学阶段的拼音本,再到成年时的原著,记不清读了多少遍仍然觉得不过瘾,总想着还要再读一遍,而每一次阅读都会带给我新的收获,产生新的喜悦。激动之余,我忍不住把这本书推荐给了我的学生,让他们也分享一下阅读《三国演义》带来的乐趣。

少读《三国》,可以让学生从书上大量的文言句式中体会文言文的奥妙,有利于增强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某学生用文言文写就的高考作文《赤兔之死》获得满分,就是最好的例证。同时,从“致乱之由”到“分久必合”的叙述中加深学生对我国古代历史特别是三国历史的了解,从而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再则,书中人物的塑造很有特点,文章结构巧妙,叙述详略得当、语言简练,是学生写作时借鉴的文学宝库。如对典型人物的描写中,作为奸雄代表的曹操、义薄云天的关羽和智慧化身的诸葛亮等,个个栩栩如生,使学生很容易学会抓人物特点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进而克服怕写作文的心理,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奠定扎实的基础。另外,从书上对一些典型事件的描述中,如关羽刮骨疗伤、曹操困境大笑等,增强学生克服困难、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从刘备三顾茅庐、曹操的礼遇关羽中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信心和动力;从关羽的过五关,斩六将,千里寻兄,到赵云舍命救阿斗的忠义中,学习古人的忠义良善;从“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中,学习“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从刘备的三让徐州和“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的言行中,学习刘备的仁义;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对《三国演义》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从这部哺育中华文明的精品中,汲取精髓,陶冶情操,增强爱国情感,激发民族自豪感。

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千万急不得,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我在阅读实践中采取了七步指导,由浅入深、分层推进的策略,使学生尽早地系统地了解这部古典名著,受益匪浅。

一、介绍《三国演义》人物少儿故事

选择学生熟悉的重要人物故事特别是书中介绍的少年儿童故事,通过老师生动地讲解,使学生了解书中主要人物的故事。如刘备小时候桑树下立志、曹操诈倒于地欺骗父亲,还有孙亮尝蜜、曹冲称象以及孔融之子覆巢说、诸葛子瑜之驴说、钟会汗不敢出说等,这些都是学生喜欢听的智慧小故事。

二、介绍典型事件

具有重要意义的典型事件在《三国演义》中比比皆是。如桃园结义、走麦城、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这些典型的事件,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所耳闻,教师有选择地给学生讲解,学生兴趣倍增。

三、观看《三国演义》影视

指导学生通过影视媒介直观形象了解《三国演义》内容。这对学生系统了解《三国演义》大有裨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影评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积极性。

四、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入手

阅读浅易的《三国演义》***书,包括拼音注解的版本和一些连环画册,使学生初步系统地了解《三国演义》的内容,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五、与语文教材相结合

教师可以结合语文课本,选读《三国演义》原著中的一些章节,引领学生学习《三国》片段,为学生解决阅读中的疑惑,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中涓、妇寺等词,小学生并不知道指的就是太监。

六、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系统学习原著

一开始的阅读或许有点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感觉,对书中有许多生僻的字词、难以理解的典故,可以粗略带过。但系统学习阶段教师要及时指导,指导学生有效利用工具书学习,使学生学有所得。

七、组织阅读沙龙

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篇2

“水浒”和“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两部杰作。这两部小说都是富有人民性的现实主张的作品。在它们形成现在这种文学形式以前,三国故事和水浒故事早已在我们人民口头上流传了好几百年。在口头相传的过程中,人民不断给它们增添着人物和故事的清节,不断丰富着它们的内容,而把人民自己的思想,感情,要求,愿望和自己的智慧贯注进去,使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带上了强烈的人民性。以后,经过我们古代现实主义伟大的作家不断地修改,润色,又经过施耐庵和罗贯中这两个文学巨匠的概括和集中,经过他们在原有基础上的新的创造,终于提高到了高度艺术的境界,结晶为伟大的文学作品。

“水浒”描写了北宋时代农民起家的故事。作者塑造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个英维形象,从这些英雄人物身上,体现了中国人民性格中那种坚毅、倔强、不屈不挠的气概,体现了被压迫农民的正义斗争的***精神。在我们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大小几百次的农民起义,反抗地主和贵族的黑暗统治;而多数的朝代的更换,也正是由于农民***的

力量才能得到成功的。但正面描写这种农民起义的文学作品还不多,而“水浒”却生动地刻划了农民起义的英雄们的鲜明形象,在性格的塑造和细节的描写上,“水浒”的艺术成就是极为高超的。

“国演义”描写了汉朝末年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几百年来。三国故事受到了中国广大人民的热烈欢迎。为什么人民会喜爱“三国演义”呢?这是因为,虽然三国故事所表现的内容无非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倾轧和冲突,但通过他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的生动的描绘,人民获得了不少历史知识、***治策略、***事技术、论辩方法乃至所谓“为人处世”之道等等常识,人们欢迎这些,反映出他们要求主宰历史、参预***治等的愿望,也反映出他们对于真理和道德的关怀。他们甚至把“三国演义”当做了生活教科书,因为这部小说教育他们朴素地去分辨正义与邪恶,好人和坏人。“三国演义”生动地刻划了许多有吸引力的人物,这些人物都具有强烈的人民性,他们身上那些可贵的性格,是直到今天,也还值得我们喜爱。这些人物,像诸葛亮、关羽、张飞,他们的勇敢和智慧是被表现得十分动人的,而勇敢和智慧正是中国人民所引为自豪的共同性格。

古典作品常常可以使我们了解我们民族生活的历史发展的深刻、细致、复杂的情况,使我们了解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从而扩大了我们的眼界,丰富了我们的内心生活,使我们更加珍爱我们民族的光荣的***传统,启发我们民族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所以,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水浒”和“三国演义”是可以介绍给青年首先去阅读的。

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篇3

关键词: 《三国演义》 泰国翻译 影响

查阅《中泰文化交流》可以知道,在西汉平帝时期中国和泰国人民便开始了密切的交流,这种亲密友好关系持续了两千多年之久。在这段时期内,除了基本的经济文化交流外,还包括大量的人口迁移,期间有不少中国人选择移居泰国,伴随着人口的迁移,中国的大量文化及传统风俗习惯流入泰国,影响着泰国当地人的生活和文化,并逐渐与泰国本土文化相混合、发展,慢慢形成了兼具泰国及中国文化的独具特色的泰国华人文化。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根”的意识极为强烈,主要体现在,大量移居泰国的中国华人,为了强化子孙后代“根”的意识而坚持让他们学习汉语,阅读中国书籍,特别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名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便是其中一部很受欢迎的文学名著,在泰国华人圈可谓“首屈一指”。

中泰两国友好交往历史悠久,交流频繁,文化繁荣。《三国演义》这本书在泰国民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泰文版的《三国》出版于1802年,一经出版就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巨大反响,由此在泰国掀起了中国历史演义小说的热潮,与此同时促进了泰国文学的发展。

《三国演义》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首先它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其次它是一本中国历史演义小说。在泰国,《三国演义》的传入对泰国文学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意义,其中一点体现在《三国演义》丰富了泰国文学的创作题材,也为后期泰国历史小说家的历史小说创作提供了思路,促进了泰国文学创作的多元化。比如泰国本土的长篇故事诗借鉴了《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塑造手法及相关的故事情节;以《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为原材料而改编的歌舞在泰国盛行一时,比如《三国》、《岳飞传》等。

一、《三国》对泰国的影响

在中国有一个说法“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泰国有一句俗语“三国看三遍,此人不可交”,这句话与中国的这一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句话明确地表达了一种观点,即《三国演义》这本书中大部分内容描写了一些计谋多端,甚至狡诈阴险的人,阅读这本书的人很可能受其影响而变得狡黠、诡计多端。然而,尽管如此,仍有很多泰国人阅读《三国演义》,并把它视为文学作品中的瑰宝。泰译版的《三国演义》在泰国极其畅销,其中的故事广为流传,比如三顾茅庐、桃园三结义、空城计、望梅止渴等,其中的人物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像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英勇善战的张飞、多疑奸诈的曹操等。由此打开了泰国人民了解中国文化与历史的大门,加强了中泰两国的历史文化交流,增进了中泰两国人民的友谊。

泰国是一个以佛教为主要宗教的国家,信奉佛教的人高达95%,但仍不乏很多居住在泰国的华人表现出对三国人物的极高的崇拜。这一点从随处可见的祠庙可以得到证明――在泰国有大量的把刘备、张飞等三国人物供奉为神明的祠庙,而且这种祠庙很受华人欢迎,每天到这里的人络绎不绝,这就明显受到了中国历史小说的影响。

《三国演义》之所以在泰国如此受欢迎,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三国演义》所体现的思想及观念既区别于泰国本土的思想观念,又与泰国文化相联系,这种区别与联系更具有吸引力,也更易于接受。其中比较突出的像统治者的爱民如子、人与人之间的义气及个人的气节都符合泰国传统的道德标准。

二、《三国》翻译的发展

中国的历史、文学故事很早就为泰国人民所熟知。一般情况下,泰国作家都会先对中国古典小说进行再创造然后供普通大众阅读,由此成为泰国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像中国经典古代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都于十八、十九世纪先后翻译成泰文,在泰国广泛流传。

泰文译本的《三国演义》首次出现于1802年,这要归功于曼谷王朝一世王,他委托财***大臣、大诗人昭帕亚帕康(浑)(Chaophraya PhrakhlangHun)主持翻译《三国演义》。自此以后,中泰两国的交往日益密切,关于《三国演义》的不同版本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丰富了泰国的文化及文学。

由于《三国》不是用通常的翻译方法翻译出来的,因此它便有了不同于一般翻译作品的特点:第一,它虽然是翻译,却不拘泥原文。歌词歌赋、议论被删掉,难译的或泰国人难于理解的,或舍弃或做了改编,采用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式的铺叙,保留了原著简洁明快的语言特点;第二,在翻译方法上追求的是故事的有趣,而不是忠实于原文,因此意译多于直译;第三,译本大大消减了三国开头和结尾的部分,突出了赤壁之战前后扣人心弦的***治和***事上的斗争,这便浓缩了故事,使情节更加紧凑。因此,可以说泰文版的《三国》既是一个翻译本,又是一个浓缩本。

泰国人民对《三国演义》的推崇与喜爱也推动了泰国翻译专家对中国古典历史演义小说的翻译热潮。据悉,三世王时期***的翻译班子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翻译了《三藏经》,而且仅从一世王到六世王的百多年间,就有至少36部中国历史演义故事被翻译为泰文。这三十六部中国历史演义故事的来源有三个方面,一是来自于正史的《二十四史》、《韩信》、《隋唐》。二是来自于野史、杂史的《游江南》、《武则天》。三是来自于小说或历史演义故事的《五虎平西》、《五虎平南》、《五虎平北》、《水浒传》、《包龙***公安》、《西游记》等。

三、推动泰国文学的发展

在主动、积极地翻译中国在内的外国文学作品的影响下,曼谷时期的泰国文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三国演义》的泰语译本,它是第一部泰国翻译作品,这部作品堪称泰国翻译文学史上的一部杰作。

中国文学的泰译一方面促进了泰国古典文学的发展与繁荣,另一方面为泰国文学吸收西方文学做了准备。中国文学进入泰国发生在泰国文学古代文学向近代、现代文学过渡即将发生和已经到来的历史时期。

《三国演义》的翻译对泰国散文文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打破了泰国文学单纯以韵文体为主题的现象,促进了泰国文学新文体、新文学语言的产生,其中最重要的是促进了泰国散文学的发展。由此以中国历史演义小说为模本的文学作品逐渐在泰国文学史上崭露头角,《三国演义》在泰国的浑版《三国》可以说是具有泰国民族特色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并影响了泰国文学、文化及人们的社会生活、道德观念等。相信泰国的文学工作者会一直致力于《三国演义》的研究和翻译,加强中泰两国文学、文化交流,促进两国友谊。

毋庸置疑,《三国演义》的研究、翻译、传播在中泰两国的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泰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此项研究,促进泰国文学的发展与中国文学在泰国的传播。虽然目前在泰国并没有很多年轻人愿意花大量时间认真阅读《三国演义》的泰译本,但是他们仍通过更鲜活、有趣、生动的方式学习、了解,像电视剧、漫画书、电子游戏等,这实现了《三国演义》传播方式的多样化。笔者思之,诚如栾文华先生所说:“总之,泰国人对《三国》的喜爱和熟知程度在中国以外,恐怕找不到第二家。”

从拉一世时期的《三国演义》到现在,中国古典小说经历了时间的考验,逐渐深入泰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影响着泰国的文化及道德思想,相信随着中泰两国的交流日益密切及相关学者的努力工作,中国小说将会在泰国越来越受欢迎,从而不断促进泰国文学、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篇4

卡尔维诺(2006)在《为什么读经典》中给“经典”下的定义中这样说:所谓经典,就是我们每次重读都仿佛是在初读。有意思的是,紧接着还来了一句:所谓经典,就是我们即使初读亦仿佛是在重温。这两个关于经典的定义看似矛盾,其实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经典的精髓,即经典在于典型性和生命性。

经典的典型性在于“初读是重温”,即经典的特征首先在于它能建构,把现有的东西包括并继承下来,成为自己的主题和内容。经典的生命性在于“重读是初读”,即经典总能解构,把现有的东西加以颠覆和否定,从而引导人们以一种新的眼光审视原来的事物。

所以,经典就是对事物的解构和建构的辩证统一。其中典型性是生命性的基础和源泉,生命性是典型性的体现和延续。它们共同构成了对经典的整体诠释。甚至简而言之,经典就是典型性的东西经过实践的考验而跨越时空的障碍,传承至今。以此衡量,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自面世以来,一直是雅俗共赏,深入人心,当归经典莫属。特别是其中的画皮,更是借助电影为媒介,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聊斋故事。一提到女鬼的形象,大家都会条件反射地想起电影《画皮》中“铺人皮于榻上,执彩笔而绘之的“狞鬼”。并且“画皮”已经演变成了老百姓口中的普通名词,成了“外美内恶”、“虚假性、欺骗性”的代名词。所以《画皮》是《聊斋志异》中的经典,是经典中的经典。

二、电影:对原著的银屏翻译

根据符际翻译的定义,电影其实是用影视的符号来翻译原著的文字符号,属于符号之间的转换和翻译。据此可知,新版电影《画皮》是导演在新时代、新形式下对原著进行的一种银屏翻译。

当然这不是普通的翻译,而是对原著进行了解构基础上的建构,是新时代新背景下对原著作为经典的两大特征――典型性和生命性――作出的一种创造性翻译。下面笔者就借助翻译研究中的方法和理论来具体探讨电影《画皮》中的这种翻译。

三、翻译也是解构:《画皮》中的叛逆性翻译

法国著名文论家埃斯卡皮提出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叛逆”。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鼻祖――德国翻译理论家沃尔特,本雅明(1923)指出“原作的生命之花在其译作中得到了最新的也是最繁盛的开放,这种不断的更新使原作青春永驻。”而《画皮》从文言小说翻译成银幕作品正好验证了此话的经典。

1 主题的解构。

新版电影《画皮》脱胎于清代蒲松林《聊斋志异》中的《画皮》。《画皮》原文仅有区区1573字,讲述一个恶鬼变威美女迷惑书生后被道士除去的故事,但微言大义,对人性的弱点进行了有力的鞭挞:王生忘却夫妻恩情,迷上的与其说是外在妖魔,不如说是自己的心魔,而妖魔披裹的画皮,何尝不是丑陋人心每天包裹的华美外衣。这一深刻的寓意,才会使得蒲松龄原本并不是很精彩的这个小故事,胜过其他很多故事性很强的妖狐鬼怪故事流传至今。

而在电影中,这个故事被导演改头换面扩展成98分钟的屏幕故事:原来花心别恋的王生,虽然也曾被小唯迷的心猿意马,但是始终不过停留在梦境和之中,没有发生任何越轨,那么他折射的人性弱点,自然也就消融得无影无踪了。因此看新版的《画皮》,只能看到爱情,却不见了原著的批判精神和深刻的寓意。

所以,电影和原著的区别在于主题的重心不一样:原著是从男性角度出发,重在强调对“性”的态度――要灭欲戒色;电影则融入现代社会的婚恋元素,折射现代男女对爱情的纠缠和迷茫,即从男女双方的角度出发,重在强调对“情”的取舍――付出和坚贞。

2 情节的解构。

《画皮》原文很短,情节分为“掬心”和“起死”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掬心”的主角是王生,他见色思***,终被鬼害;第二阶段“起死”的主角是“妻陈”,她为救夫活,四处奔走,受尽屈辱。

但新版电影中完全舍弃了第二阶段,虽保留了第一阶段,却做了很大的改编。如原著中男主人公是文弱书生,而电影中的男主人公则是位英武将***;原著中的女鬼是面碧齿锯的无名“狞鬼”,而电影中的女鬼则是“九霄美狐”小唯;原著中女鬼的目的就是为了“掬心”吸血,而电影中的女鬼却爱上了男主人公,想“偷心”谋位;原著走情节线,用悬念抓人,营造的是恐怖气氛,电影则走感情线,注重细腻的刻画,营造感人的场景。

四、翻译也是建构:《画皮》中的忠实性翻译

虽然在解构主义翻译观中,译者可以大胆解构原作,但解构的目的其实是建构。因此,尽管导演在电影《画皮》中对原著做了诸多的解构,其实他无非是想用自己的理解方式来建构一部新时代的《画皮》。我们观看了这部电影之后还是很自然地把它和聊斋中的《画皮》联系起来,而没有就此认为这是一部全新的影片,原因也就在于此:导演解构之后还得建构,还得把原著中精髓的地方――也就是《画皮》成为经典的特征给保留下来、再现在银幕上,让观众一看就想起蒲松龄、想起聊斋,想起原著。这再次印证了《画皮》成为经典的两个特征是客观存在的:导演的解构,只是反映出《画皮》具有成为经典的生命性;而导演的建构,才反映《画皮》具有成为经典的典型性。

1,内在的典型。

《画皮》的典型性在于它是因小见大,以一滴水珠来反射整个太阳的光辉。前面分析指出,《画皮》中的关键词是男女关系,感情和性。男女关系是任何时代都避免不了的问题,圣如孔孟,都还感叹“食色性也,人之大欲存焉”。所以《画皮》选择男女关系为话题,并集中于感情和性,的确是选对了主题,属于“永恒的人性”范畴,其典型性也就不言而喻。但这层寓意却是隐含在原著的文字和电影的情节后面,属于隐性的、内在的典型性,不是那么明显,观众也不可能一下子就体会出来。

2 外在的典型。

但这个典型性还外化在一个明显的视觉标志中,那就是――画皮。

画皮,是原著的题目,也是新版电影沿用的片名。可以说,画皮是原著的“文眼”,是电影的“影心”。虽然表面上它只是故事中的一个道具,但作用非凡,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和故事变化的高潮,全在这张画皮上。

此外,对揭示原著和电影的主题,画皮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

第一,它指原著和电影中鬼狐披在身上的人皮,是迷人的美女外表,这是画皮最浅层的意思,即翻译理论中所说的词汇的指代意义,指向这个词汇所代表的客体――人皮道具本身。第二,根据翻译理论,任何词汇都还有蕴含意义,即提到画皮时观众心目中会联想到的东西,并因此激发的情感色彩。而画皮已经在汉语中成为一个普通名词,具有相当的使用频率,可以指代事物虚假的外表、骗人的表象。第三,在新版电影中,恐怕画皮还指代人们对爱情的探索和迷惑:即爱情总是让人看不穿,猜不透。而电影剧末主题曲《画心》也印证了这是导演的苦心:“看不穿是你失落的魂魄/猜不透是你瞳孔的颜色/一阵风一场梦爱如生命般莫测/你的心到底被什么蛊惑”。其中反复吟唱“画着你画不出你的骨髂”正好和俗语“画虎画皮难画骨”互文映衬,强化了人们在爱情面前的迷惘与落寞。

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篇5

关键词:《三国演义》;兴趣 ;哲理;语言;诗歌对联;评价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巅峰之作,被选为中学生必读的课外读物。如何引导学生爱上《三国演义》,真正走进《三国演义》是摆在中学语文老师面前的难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引导。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语文老师,是学生持续、深入阅读的内因条件。《三国演义》这么优秀的文学名著吸引学生的眼球自然不难,但对于文言文基础较差的初中生来说,也并非易事。笔者认为可按照以下的原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① “浅近”原则。即所选内容相对浅显,且为学生熟知。为此,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收集并演讲一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如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等,这些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学生爱讲,能讲,讲得相对会好些。②“直观”原则。让学生听听《三国演义》的相关音乐,看看《三国演义》的影视画面,更加直观地接触名著。③“悬念”原则。教师给学生讲三国故事时,要善于设置悬念,在学生面前卖点关子,这样往往能吸引学生对小说的关注。例如笔者给学生讲《火烧赤壁》的故事,讲到“周瑜万事俱备,可大冬天哪有东南风呀?”时,戛然而止,并说:“想知后事如何,自己去读《三国演义》四十九回。”第二天,大部分学生能通过阅读原著揭开悬念。

   二.引导学生学会从哲学的角度阅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世界的向前发展如滔滔洪流,无可阻挡。《三国演义》的开篇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和结尾句“自此三国归于晋帝司马炎,为一统之基矣” 前呼后应,形成一个整体。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站在哲学的高度把握三国故事情节发展的大趋势。例如第三十七回中写司马徽得知徐庶向刘备荐诸葛亮后,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言罢,飘然而去。对于这个细节,如果教师引导学生站在哲学的的高度来理解就一点也不难了。司马徽似乎已经预见汉朝大势已去,诸葛亮虽然能得到刘备的赏识,可惜他辅佐刘备逆历史潮流恢复汉朝,注定是徒劳。再如第一百一十九回写诸葛亮的接班人姜维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与魏国大将钟会谋反失败,仰天大叫曰:“吾计不成,乃天命也!”遂自刎身亡。笔者针对这个细节,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姜维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的回答各异。有学生说是姜维太大意;有学生说是司马昭太厉害,也有学生说是姜维逆天而行,注定要失败。这时,笔者不失时机地引入哲学的概念即内因和外因的关系进行引导分析:姜维只是外因,而蜀国的君主刘禅才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姜维只能改变之,而不能决定之。这时就有学生附和:“刘禅是滩烂泥,扶不起墙的,姜维纵有天大的本事,有没法阻止蜀国灭亡。”可见学生已经能站在哲学的高度去认识三国的现象了。

   三.引导学生欣赏其精美、简洁、形象的语言

   《三国演义》的语言半文半白,明快简洁,雅俗共赏,而且善用比喻、夸张、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读起来琅琅上口,让人回味无穷。话虽如此,但也有不少初中生反应《三国演义》的语言很深奥难懂。分析起来原因有两个,其一,这部分学生的文言文基础较差。其二,学生没有真正发现其中的语言美。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应该采取如下对策。① 开展“读《三国》,品语言,学修辞”的学习活动。笔者曾让学生找出能体现《三国》语言精美、简洁、形象的选段,并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有学生就找到了第一回的两处人物肖像描写:“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该学生的赏析:两处的外貌描写都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可表现的是两个不同人物的不同的性格:张飞的粗鲁、豪放以及关羽的稳重、儒雅。很明显,这个学生对三国比较熟悉,回答得也不错。还有学生找到了第三十九回的一处人物对话描写。操曰:“诸葛亮何人也?”庶曰:亮字孔明,道号卧龙先生。有经天纬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计,真当世之奇才,非可小觑。”操曰:“比公若何?”庶曰:“庶安敢比亮?庶如萤火之光,亮乃皓月之明也。

   四.引导学生欣赏贯穿全书的诗歌

   《三国演义》的诗歌数量多,艺术水准较高。它们或叙事,或抒情,往往是一事一诗,一人一诗,有很强的概括性。因此,引导学生鉴赏穿插于小说之中的诗歌,对理解故事情节和把握人物形象帮助很大。如开篇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该词语言凝练,意境开阔,对三国的故事作了概括与议论。其中的千古名句“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哲理深刻,给人启迪。相信只要老师适当点拨,学生一定能读懂,而且对读《三国演义》会有一定的向往。再如写诸葛亮南征的一首诗:“五月驱兵入不毛,月明泸水瘴烟高。誓将雄略酬三顾,岂惮征蛮七纵劳。”此诗概括了诸葛亮南征一事,包含了两个典故:三顾茅庐,七擒孟获。看似平淡的几句,内涵却丰富。又如一首:“三马同槽事可疑,不知已植晋根基。曹瞒空有奸雄略,岂识朝中司马师?”这首诗的趣味性和隐喻性很强。司马懿父子三人正好就是三马,而“槽”谐音“曹”,“三马同槽”意味着司马氏要吃掉曹氏,最后三国归晋,果真应验。

   五.引导学生收集并解读与其相关的对联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必须掌握的语文知识 。与三国相关的对联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如一副写关羽的对联:上联  赤面粟赤心,骑赤兔迫风,驰驱时无忘赤帝。下联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此对联应用了颜色重字对的技巧,四赤对四青,对关羽的外貌, 坐骑、兵器、爱好以及品德,都做了全面的概括与评价,显得妙趣横生,回味无穷。三国对联如此有意思,语文教师怎能不充分利用呢?笔者认为有以下途径:① 开展“讲故事,赏名联”的学习课。笔者使用了一幅三国名联: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下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设计了几个问题:根据这幅对联讲两个有关诸葛亮的故事,同时说说这幅对联的奇巧之处。对联一显示到屏幕上就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他们都说这是一幅奇联。讲故事这一环节,学生很快就完成了。奇巧之处学生也能说到,只是说得不太完整,教师随即做了补充。其实,学生对对联的解读是否完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喜欢三国对联,走进《三国演义》。② 开展“读名著,对对联”的学习课。这个活动既训练学生对对联的技巧,更培养了学生读《三国演义》的兴趣,是一举两得的事情。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题目:请根据上联对出下联(使用三国的内容)。上联: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下联:                。学生讨论热烈,气氛活跃,学生的答案也丰富多彩。如:赵子龙万人救阿斗 , 汉寿侯万里寻大哥 等等。虽然对得不是很工整,但激发了他们阅读原著的兴趣,这正是笔者要达到的主要目的。

   六、指导学生排演三国课本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习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排演课本剧就是践行该要求的途径之一。《三国演义》是中学课本中最适合排演课本剧的小说之一。小说的历史名人很多,如诸葛亮、曹操、刘备、关羽、张飞、周瑜等数不胜数。小说的经典故事也多,例如《隆中对》、《走麦城》、《煮酒论英雄》、《义释华容道》等等,课本剧资源极其丰富。小说的核心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让学生当一次演员,切身体会一下人物的思想性格,对学生更加深刻地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帮助很大。笔者曾指导本班学生排演了课本剧《隆中对》,学生写剧本,挑演员,琢磨演出表情、动作,这一过程有助于他们准确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演出完之后,教师进行了一项调查,所有的演员对自己的角色人物思想性格有了更深的理解,同学们阅读《三国演义》的热情骤升。

七.引导学生跳出《三国演义》评价小说及其主要人物

   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学生对《三国演义》有一定了解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跳出《三国演义》,对该书及其主要人物发表议论,表明自己的见解。如:你如何看待蜀国的灭亡?你喜欢刘备还是曹操? 你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何评价?你觉得作者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是否带有感情取向?笔者曾经上过一堂“你我话《三国》”活动课,学生发言标新立异,十分热烈。有的学生认为诸葛亮太愚蠢,为什么不自立为王?有的学生认为曹操很伟大,不应被作者反面化。真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应把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跳出原著,发表见解,这样既可以激励学生深入阅读原著,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

    笔者认为:“名著阅读要从孩子抓起。”被称为明朝“四大奇书”的《三国演义》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师推广名著阅读的首选著作之一。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不同角度,全方位的引导学生走进它,深入它,最后跳出它,并评价它。这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坚持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柏勋 《语文教学情趣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篇6

    电视剧《延安颂》说到***给儿子写信寄书的事。确实,在延安时***曾两次寄书给正在苏联上中学的儿子岸英和岸青。1939年寄去的一批书,途中丢失了。1941年1月寄出第二批书时,他写信说:关于寄书,前年我托西安林伯渠老同志寄了一大堆给你们少年集团,听说没有收到,真是可惜。现再酌检一点寄上,大批的待后。少年集团,泛指和岸英、岸青一起读书的中国学生。

    这是一批什么书呢?***随信附了一张书单,并注明了册数。上面写道:精忠岳传2,官场现形4,子不语正续3,三国志4,高中外国史3,高中本国史2,中国经济地理1,大众哲学1,中国历史教程1,兰花梦奇传1,峨嵋剑侠传4,小五义6,续小五义6,聊斋志异4,水浒4,薛刚反唐1,儒林外史2,何典1,清史演义2,洪秀全2,侠义江湖6。

    细看这份书单,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高中外国史》、《高中本国史》、《中国经济地理》和《中国历史教程》,大概都是当时的中国教科书,可用来补充岸英他们只读苏联教科书的不足。《大众哲学》是书单中唯一的一本***治类书,***对艾思奇的这本著作曾反复读过,并和作者当面讨论过,认为写得通俗易懂,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这些都在意料之中。

    古典文学和历史小说在这份书单中占有很大比重,也是意料之中的。因为***自己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十分喜爱读这些书。这里的《三国志》恐怕不是陈寿写的记传体史著,而是罗贯中的《三国志演义》,1950年中华书局还曾以《三国志》为名出版。《精忠岳传》即清人钱彩编著的《说岳全传》。洪秀全即清末黄小配写的《洪秀全演义》,章太炎写有序。《清史演义》,当时流行有三种:陆士锷《清史演义》、蔡东藩《清史通俗演义》、许啸天《清宫十三朝演义》。***寄出的,很可能是蔡东藩的。1936年***致电在西安的李克农:请购整套中国历史演义两部(包括各朝史演义)。就是指蔡东藩写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

    《子不语》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大才子袁枚写的笔记小说,正编二十四卷,续编十卷,都是怪异的民间故事,包括神狐鬼怪、三教九流,长则数千字,短则几十字,如《四耳猫》一则仅两句:四川简州,猫皆四耳。有从简州来者,亲为余言。书名取自《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何典》是清乾嘉年间上海才子张南庄用英语方言写的讽刺滑稽小说,通篇描绘了阴曹地府里的形形色色的鬼。刘半农于1926年获得四十七年前的印本后,标点刊印,一年之内居然印发了两版。鲁迅对《何典》也非常感兴趣,曾感叹访而不得,故刘半农请他写序时,竟在1926年5月25日一天内写了《题记》和《为半农题记〈何典〉后作》两篇文章,并向日本友人增田涉推荐,被收入日本编印的《世界幽默全集》。

    ***向儿子推荐《子不语》、《何典》这两种带有野狐禅味道的书,似乎有点出乎意料之外,岸英他们毕竟还是中学生嘛。但更令人意外的是,***居然寄出了好几部武侠小说。《小五义》、《续小五义》讲的是七侠五义后代的故事。《峨嵋剑侠传》类似著名武侠作家还珠楼主写的《蜀山剑侠传》。《侠义江湖》不知是否是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或《侠义英雄传》?现在风行的金庸、梁羽生、古龙等新派武侠,均源于这些武侠小说。武侠小说历来遭到正统派人士的贬斥,却在民间广泛流布,迟至近年才引起学界的重视。中华书局《文史知识》杂志设辟过武侠小说漫谈专栏,学者陈平原著有《千年文人侠客梦》一书,中国人民大学开设过新武侠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讲坛。确实,青少年读一些武侠小说,有利于开发思维能力。试看那些剑侠,上天入地,修身寻道,仗义除恶,既是江湖社会的折射,又突破了时空界限和人力界限,跟西方当代影视作品中的超人、魔幻形象异曲同工,极具幻想力。而思维幻想力是思维创造力的基础。剑侠使出种种剑光斗武,或紫金色,或青白色,岂不就是激光武器?那些邪恶的剑侠,往往采集毒物用作武器,岂非就是细菌化学武器?

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篇7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书中刻画了近二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针对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天性,我将《三国演义》分解成一个个小故事,然后以完成学习任务后的奖励的形式,讲述给同学们,让他们在完成学习任务之余能受到中国传统文学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渐渐地听三国故事已经不能满足孩子们的求知欲望,他们开始自发地阅读起《三国演义》。一个个三国人物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使他们得到了许多:从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身上,孩子们懂得了什么是智慧,什么是执著;从以忠义著世的关羽身上,他们学会了什么叫做“言必行,行必果”,什么叫做“铁骨铮铮”;从刘备的身上,孩子知道了什么叫做“谦逊、忍让”,什么叫做“厚积薄发”;从曹操的身上,孩子们知道了什么叫做胸怀宽广,什么叫做忍辱负重;从孙权的身上,孩子们知道了什么叫做审时度势,什么叫做量力而为;从司马懿的身上,孩子们知道了什么叫做“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

眼见孩子们对《三国演义》一书的认识逐渐加深,我在班上专门组织了一次以“我来评三国”为题的主题读书交流活动。

平时学习成绩优异的刘月说:“我最崇拜的是诸葛亮,火烧新野、空城计等显示出他的足智多谋。可他也并非神仙,如他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丢失了街亭、柳列城两个***事重镇,一出祁山失败,自己也被降职。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也会出错,更何况我们呢?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要求别人和自己不犯错误,重要的是认识错误并知道如何去改正自己的错误。”

活泼好动的谢天祥说:“我喜爱的是三国猛将张飞,他粗中有细,长坡桥单骑救主,可谓功不可没。只可惜关羽一死,他便失去理智,不务正业,无故鞭打士兵,导致自己被手下两名小将刺杀,还赔上了黄忠、刘备和蜀国七十五万大***的性命,使蜀国状况一落千丈。相反,魏国名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辱骂置之不理,态度乐观,使诸葛亮无计可施。可见当遇见悲伤、气愤的事情时,应该理智地控制情绪,用乐观的态度去战胜它,如果意气用事,后果将不堪设想。”

有“机灵鬼”之称的罗锋说:“我最喜欢的是周瑜,他以一人之力支撑起了东吴,是东吴的栋梁之才。只可惜他没有容人之量,嫉妒比他更有才华的诸葛亮,结果被活活气死,成为了‘诸葛亮三气周瑜’中的配角,也直接导致东吴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被蜀国和魏国所压制。看来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要正确地认识自己,遇见比自己能力更强的人的时候,应该虚心向他学习,而不能去嫉妒和打压。”

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篇8

[关键词] 三国题材;影视改编;文化魅力;电影,《赤壁》

一、三国题材的影视改编

2009年的中国影坛,花样繁多、风格迥异的贺岁电影和往年一样,观众的热评依然一浪高过一浪。《梅兰芳》以厚重的文化底蕴取胜;《叶问》因充满侠义精神的真拳实脚获得很好的口碑;《非诚勿扰》长于用幽默的手法描摹世相百态而深受观众喜爱;相形之下,国际著名导演吴宇森及其《赤壁》则见仁见智,颇受争议,受到观众更多的批判和指责。

吴宇森借用古典名著,搬起历史这块石头,投入了赤壁的江湖,激起千层巨浪,而观众处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依然不太清醒的思维状态,或摸鱼或激荡或惊险或被摸,故而或批判或指责都是情理中的事。

事实上,对电影,尤其是贺岁片而言,在有限的时间里,要做到“大投入、高盈利、专精性、满足观众的观赏要求”并非易事。著名日内瓦学派批评家就曾强调,批评不是“立此存照”,不是“居高临下”的裁判,而是参与,是不怀成见地“投入作品的世界”。

客观而言,电影《赤壁》的改编是比较成功的,尽管评论界多指责其背离历史,语言不够严肃等。但我们知道,在文学创作中存在着守格与创格的矛盾。缺乏创格的勇气,文学就无从发展。电影理论家张骏祥曾指出:“电影就是文学――用电影表现手段完成的文学。”他认为中国电影整体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在于电影表现手段的陈旧,而在于文学价值不高。吴宇森导演将敏锐的目光投向“三国”就已经铸就了他的成功。前苏联著名导演C・格拉西莫夫就认为几千年积淀的文学能够帮助电影导演去深刻研究复杂多样的生活,并且,一个导演可以从崇高的文学典范中学到很多东西。吴宇森正是抓住了“三国”这一经典中最宝贵的东西。

毋庸讳言,一切历史都存在于当下的表述,“罗生门”是历史的常态,立场的不同衍生出角度、语气的差异,叙述者的价值观、是非观决定了主人公的形象和价值,吴宇森是左右互擎的高手。相比而言,《赤壁》对曹、孙、刘三家的表述,基本上没有太偏颇的地方,《赤壁》中所塑造的人物给观众以情感上的突破,虽然距历史甚远。

纵观中国电影,长期以来惯于在故事情节上追求戏剧悬念、戏剧冲突、戏剧程式、戏剧效果为中心的叙事模式,从而使得电影成了一种故事的表述,影片的产生完全依赖故事本身,这必然造成观众在观赏影片时理所当然地、自觉不自觉地将影片本身和原本的故事情节产生对照,当二者吻合的较为成功时,自然会受到好评,否则批判是在所难免的。《赤壁》之所以受到批判,是因为“三国”故事及三国文化自古以来,绵延不绝,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内心深处,三国中的人物形象和主要情节长期以来已在人们的意识中根深蒂固,形成坚不可摧、相对固定的模式和认同感。

翻开中国影视史,有关“三国”题材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就电影而言,早在上世纪50年代,香港拍摄过一部名叫《孔明三气周瑜》的电影,由粤剧名家马师曾饰演诸葛亮,此片年代异常久远,影响平平,现如今已很难被观众看到。

80年代,内地拍摄过一部名为《华佗与曹操》的电影,用非常规的手法讲述了曹操和华佗较劲的全过程。1998年搞笑天才刘镇伟曾拍过一部名为《超时空的爱》的三国题材电影。1999年台湾影帝柯俊雄自导自演了一部名为《一代枭雄――曹操》的电影,可只在台湾本土赢得了一些反响,曾经一睹过该片的内地观众可谓凤毛麟角。

进入新世纪以来,受古装片、大片风潮的影响,三国题材的电影不断涌现。在《三国之见龙卸甲》中,刘德华诠释了蜀国名将赵云传奇的一生,影片依靠漫画式的造型和精彩的动作场面赢得了票房大热,也再一次印证了三国题材的深厚魅力。

魅力无限的三国故事,引得越来越多的著名电影导演、明星一同积极参与,一时间风起云涌,成为影坛一大亮点。

在三国电影热潮的感染和熏陶下,电视界也毫不示弱。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电视界也掀起了一股三国题材的改编热潮。这些电视作品以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为基础,刻画和再现了三国时期的战争场景和人物故事,从不同角度阐释出三国文化的传统精神和哲理谋略。尤其是近年来,三国电视作品的创作更是出现了戏说化、演绎化、卡通化的新趋势。电视制作者用现代审美观审视传统文化,用丰富夸张的表现手法使三国文化衍生出新的趣味性和价值观。

早在20世纪80年代,内地和香港就各拍过一部名叫《诸葛亮》的电视剧。

同一时期,内地拍摄了一部上下集的电视剧《桃园三结义》,香港还拍摄了一部名为《貂蝉》的电视剧。

进入90年代以后,内地接连拍摄了两部三国题材的电视剧。一部叫做《关公》,另一部就是大名鼎鼎的央视版《三国演义》,这版《三国演义》至今仍在各种上星或不上星的频道中滚动播放,已经成了观众不得不默认的经典。另外一部是由濮存听主演的《曹操与蔡文姬》,虽然深受观众欢迎,但濮版曹操太儒雅,体现不出曹操的豪气。还有一部就叫做《曹操》,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曹操的一生。

本世纪初,陈凯歌监制的电视剧《吕布与貂蝉》,片中人物诡异的造型和莫名其妙的言行让全国人民看的晕头转向。差不多同时,一部名为《武圣关公》的电视剧,由于资金等因素,战斗场面也几乎全被省略,导致观众骂声一片。

由朱苏进编剧、陈家林导演的新版《三国演义》,剧本已准备就绪,该剧长达60集,投资超过1亿元人民币。

同时,张纪中也高调加入了三国题材电视剧的制作大***,由其执导的历史剧《三国志》也将开拍。由陆毅饰诸葛亮,陈建斌饰演曹操的新版《三国演义》已于2008年8月29日开拍。

除电视剧外,一些表现三国历史和文化的其他电视作品也随之产生,如中央电视台在1995年就拍摄的《三国废墟的发现》,并在法国戛纳电视节上获奖;电视剧《三国演义》播出之后,央视也专门做了名叫《三国故地行》的专题片。上海华夏电影公司推出了《三国梦》的电影,2002年四川为推动旅游业还专门做了促销片《三国旅游・蜀汉胜迹》,川剧电视剧《三国》也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此外,许多以三国人物故事为题材的动画片也应运而生。

在大陆三国题材改编的热潮中,台湾电视界也不甘落后,曾拍摄过一部《三国英雄传之关公》;香港TVB也拍摄了反映曹家生活的戏说剧《洛神》,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三国演义》不仅在国内受到热捧,在东亚等地亦有很深的接受基础。电视这种现代传媒产生以来,东亚各国纷纷购买中国拍摄的三国题材影视作品(如《三国演义》),同 时自己也尝试拍摄一些电视作品。如1994年,日本拍摄了电视片《三国遗迹》,2004年日本NHK电视台三次到中国富阳拍摄了长达75分钟的“新三国志旅游”专题节目,与此配套杭州开通了与东京、大阪直航的精品旅游线。在动画界,横山光辉拍摄的《三国志》,气势磅礴,画面精美,讲述了三国时期桃园结义、草船借箭等著名典故。当然,日本与韩国出现的以三国题材为背景的网络游戏更是处处可见,无须赘言。

面对如此丰富的影视资源和深厚的受众基础,吴宇森导演重拳出击,在多如牛毛的“三国”著名战役中选择了最硬的一块骨头――赤壁。吴导选择这一题材所付出的勇气是可以想象的。

二、三国题材影视改编的文化魅力

三国题材影视剧的大量涌现,反映了广大受众对三国故事、三国文化的关注;这种关注变成了创作者进行创作的原动力。电视的出现开拓了三国故事的表现力,三国题材成为影视制作的热门之选,诸多导演选择从三国历史和文学作品中寻找创作灵感,无数观众关注三国电视和其他的三国影视作品,这一切皆源于三国文化独有的创作优势。

首先,三国纷争,动人心魄的著名战役多如牛毛,充满魅力的英雄豪杰层出不穷,深知观众喜好的影视制作者,当然不会放过这段资源如此丰富的历史。三国故事精彩纷呈,气势恢宏,出场人物众多,历史跨度极大,非常适合电影或长篇电视剧的改编。

其次,三国题材深深渗透着许多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如爱国主义、惩恶扬善、崇尚英雄、欣赏智慧、举贤任能等等。所有这些传统在整个华人世界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力,这一庞大的受众群无疑成为影视创作者工作的巨大动力,也为三国影视剧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市场。从上节论述中我们看到,三国文化、三国精神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有广泛的接受基础,三国题材因为极高的知名度和在群众中极广泛的认同心理,自然能为影视作品的制作赢得更好的社会回馈。影视制作者选择三国题材,看重的就是“品牌”效应,他们通过自身的再加工和再创作将传统的东西发扬光大,并加入现代人的视角,在现代传播手段极大丰富的今天,达到品牌衍生的目的。

再次,影视创作要求流行性和情节性,满足此类要求的文学作品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影视制作人的选择对象。三国故事的演义性,确立了它虚实结合的创作手法,题材呈现出史传性,重大的历史事件背景成为人物活动的支柱,即使是虚构的故事也呈现出大环境的逼真。在大量战争场面的表现上,吸取了传统民间文学样式的精华,情节故事如同说书人的语言所表达那样生动细腻,富于感染力,便于影视语言的表现。三国中提到的大量谋略也对后世影响很大,无论是从***还是经商的人都能从三国中读出自己需要的东西。无论是决策者的善于用人,审时度势,还是竞争中的各项韬略计谋,都在《三国演义》中有深刻的体现。和其他古典小说相比,在影视改编中《三国演义》无疑会脱颖而出。

综观以往的“三国”题材的影视作品,像《孔明三气周瑜》《华佗与曹操》《一代枭雄――曹操》《我是蒋千》《诸葛亮》《貂蝉》《曹操与蔡文姬》《曹操》《吕布与貂蝉》《武圣关公》等,单从作品名称来看,导演明显将主要目光投向了三国主要人物,而对“三国”多如牛毛的著名战役却视而不见。导演吴宇森的《赤壁》无疑填补了这一缺憾和空白,将“三国”题材原本就火热的改编热潮推向又一个高峰。

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篇9

关键词: 四大古典名著 经典翻拍 社会价值

一、引言

场景一:重阳节的时候,某幼儿园的小朋友和社区的老人联谊,老人要求小朋友学学孙悟空,可是小朋友只知道超人和蝙蝠侠,在场的记者形象地给小朋友打了个比喻:孙悟空就是中国的超人。

场景二:翠平换上只有城里太太才穿的旗袍,自顾自地在镜子前欣赏。

“真不错,像林黛玉!”余则成在一边称赞道。

“谁,林黛玉?你在哪认识的野女人吧?”翠平在一边愤愤地说。

――电视剧《潜伏》片断

看到第一个事件,大家很是震惊,而第二个事件则通过一个笑话更尖锐地指出中国古典文化的缺失,我们可以解释翠平不知道林妹妹是因为她没有文化,而小朋友却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就这一点来说,翻拍或许是件好事情,也许会走错路,也许会不那么完美,也许会有负面效应,但是它起码让“00后”的小朋友知道孙悟空是谁,林妹妹的故事,也许还会像我们年轻时一样沉迷、疯狂,如果能这样,对于一部电视剧来说,它承载的意义就已经足够了。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和《红楼梦》是中华文明长河中最耀眼的星辰,这四部由经典名著改编的电视剧有的正在翻拍中,有的已经与观众见面了。这四本书在中国的地位,在中国人中的影响是不可估量无法形容的。旧版的由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剧,由于前辈们那时对电视艺术的执着和严谨,这四个故事都有了相当经典的版本,甚至成为了几代人成长记忆中不可磨灭的重要影像。

二、关键点之一:经典该不该翻拍

现在的新一代年轻人基本不会去看以前的经典名著,书哪有3D游戏画面精美好看。现在的年轻人绝大部分已经没有耐心去读名著了,电视是他们唯一可能了解一点点名著的机会。时代呼吁有新的版本出来让他们对名著有所了解,让一部分人由此提起兴趣,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得以通过新兴的媒介得到广泛的推广。

对于经典剧该不该翻拍,社会上向来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流派:支持派和反对派,翻拍经典的确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每次有此大动作必不可少会招致一番双方猛烈炮轰,猪八戒的扮演者马德华说话了,孙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龄童最近也谴责了,甚至还借用恶搞者“不知廉耻地践踏民族文化”这样的字眼,并呼吁“中国名著当立法保护”。

但这些反对的声音似乎都忘了,一部再经典的电视剧,也是群体力量的体现,诚然,演员在幕前倾注的心血和表现最为人注意和钦佩,但他也仅仅是这部庞大制作里的一部分,一颗小螺丝钉,身为资深演员的他们自然可以用当初的经验告诫后来人,什么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如何塑造角色才是经典,但却无权阻止后来人参与、重新诠释名著、传达自己观念的步伐,这也是时代的步伐。在并无看到样片,对全新的翻拍之作也没有全面了解下,任何人断言超越与否,都显得武断和不那么公平。

三、关键点之二:翻拍名著的关键在于发掘当代价值

名著的改编从来都不是件轻松的事情,它甚至比原创作品更艰难、更艰苦,也更费工夫、更显功力,它其实是在名著基础上的再发现、再挖掘和再创造。四大名著面临的“被翻拍的尴尬”并不能阻碍经典不断被翻拍的步伐,再造经典的关键在于发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只有发掘出与时代特色相结合的意义,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也才有望成为新的经典。

对于能否超越经典,我认为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当前的种种尝试给了我们一个信息:传统文化元素越来越得到重视,在全球化日益显著的当下,这些具有明显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符号似乎更容易让人们感受到安全感和舒适感。

自2006年启动的“红楼梦中人”选秀节目开始,关于新版《红楼梦》的新闻就一直保持相当稳定的曝光量。《红楼梦》的翻拍之所以备受公众关注,一方面是因为它被公认为是四大名著中写得最好的一本,对家庭故事的描绘,以及对个人的描写都可谓惟妙惟肖,儿女情长之事更是描写得引人入胜,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个读者心里都有属于自己的一部《红楼梦》。

同时,《红楼梦》翻拍备受重视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因为那套曾经被奉为经典的陈晓旭版的《红楼梦》,这个版本流传很广,剧中林黛玉的角色更是深入人心。于是,人们对新拍《红楼梦》是否能超越老版经典都抱有极高的期望,关注度极高。

与《红楼梦》相似的是流传更广泛,更家喻户晓、老少咸宜的旧版《西游记》。其从首播之初便受到观众的热烈追捧,以至于到现在为止还是各大电视台寒暑假必播的剧目。当时剧中各位演员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该电视剧还产生了一条等式:六小龄童=孙悟空。对于这种现象,著名导演张纪中坚定地认为《西游记》是一部具有演绎难度的经典小说,但是越是经典的东西越是应该超越,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而且对于这样一部经典传世的古典名著而言,只有一种版本的影视作品,显得太过单调。

同样,著名编剧罗怀臻的观点也颇有代表性:“经典应该不断地重复改编和创作,就像莎士比亚的戏剧名著一样,人们一遍遍地改编,却总是一遍又一遍地收获惊喜。我们之所以会在不同的时期,尤其会在社会转型和文化重建的时候不约而同地关注名著,重读经典,就因为它可以唤起我们新一轮的精神体验,可以使我们在面对现实手足无措的时候重获能量,重拾信心。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名著又是动态的,是可以供后人不断诠释和不断改编的。也正是在后来一次次的诠释和一次次的改编中,名著才显示出它超越平庸之作的持久光泽和恒久魅力。”

著名导演高希希认为《三国演义》代表了中国气派、中国精神、中国情怀,当下的重点是要考虑怎样把“中国”这个巨大字号推向全世界,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怎样以当代人容易接受的方式加以表达,从而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让名著在新时期依然能展现其特有的魅力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带点武侠性质的《水浒传》深受年轻人的喜欢,央视版的《水浒传》拍得真得很成功,超强的科技和精巧的故事设计,立体感和故事性都很强,极富时代气息。一部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名著想拍出新意必须从剧本上狠下功夫,《水浒》应该还有改的余地,毕竟还有完整版从未正式露面。《水浒》改得好最容易吸引年轻人来看,但关于其中的侠义精神如何和教育意义相结合,可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也很考验导演的掌控能力和编剧的水平。

四、翻拍经典的终极意义: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捷径

中国的年轻人大都知道好莱坞,但以美国为例,美国建国时间不长,但是文化却风靡世界,因为它找到了一种很好的传播方式,电影和电视剧是人们最易接受的快速传播载体。

在国内因“翻拍”而备受争议的导演张纪中曾说:“从我做这个电视剧开始,基本上做一件事,就是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我说的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中国的儒释道文化。金庸先生的作品中所包含的儒释道是非常的明显,比如各大门派,他们所宣扬的东西,少林寺、武当山讲的都是这些文化。还有,他在他所有的小说中对于市井文化、民俗、酒文化、食文化、天文地理无所不用,其实这些确实都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体现。有很多的禅意都在他的作品当中,更不用说四大名著,这里面每一部都有很深远的意义在里面。”

在张纪中看来,美国所有的文化都独步全球,在哪里都可以看到美国文化,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用娱乐做包装。“用娱乐把文化包装,包装成任何人都能接受的,娱乐是不分国界、种族、性别、年龄的,它做得方法非常好,所以它能够利用所有的传媒手段,包括电影、电视、杂志、音乐,所有一切无不包含着美国强烈的这种个性”。

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的灵魂不散是因为有一个文化的积聚,所以我们不可以推倒中国文化,推倒中国的文化,就是推倒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我们五千年来的汉语,可能在每个省都不一样,但文字都是一样的,包括台湾,所以实际上我们和台湾是不可能分开的,因为文化是统一的。

张纪中表示,中国五千年悠久的文化怎么能够与西方的文明结合起来呢?在他看来,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把文化包装得更好,让人们更易于接受它。他说:“比如我说孙悟空,外国人问我孙悟空是什么样的人,我说是一个追求自在、藐视权威的人,能理解吗?他说能理解,全世界都这样,都愿意追求自在,都不愿意让人管,但是社会还需要秩序。如果你这样说,他怎么能不接受呢?所以我们更多的强调儒释道这三种文化,你说得很复杂,他肯定就不好接受。”

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篇10

文学经典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悟到生命的伟大,人性的美好,也找回了忘却的梦想和沉寂的激情。语文阅读不仅要引导学生读懂内容,学习语文知识;更要引导他们根据已有的积淀,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完成文化建构。当然这不能通过说教来实现,而应运用策略、设计情境,唤醒学生的文化意识,并通过引导学生如何批判继承经典名篇中的传统文化,引起他们的文化共鸣,从而构建自己的文化家园。

一、创设情境,唤醒文化意识

绝大多数经典文本因时空的限制,学生在理解它们时产生了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定的活动来叩击学生的心扉,唤起相应的情绪,把躺着的文字变成立体可感的形象。美学原理告诉我们,美感的心理过程是从对美的形象直接感知开始的,美感的知觉与表象等都是在对美的形象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就应研究在诸多电教手段中能为学生思维提供再创造形象的媒体呈现形式。美育的以情动人,是通过审美形象为手段来实现的。而悦耳动听的美妙音乐,生动地表达了作曲家某种审美情感,并能给欣赏者以“具体可感的情状形态。”虽然,音乐是听觉艺术,但音乐用它特有的音乐语言表现出的感情却是具体的。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可以在缠绵悱恻的二胡曲中把学生带到兵荒马乱的20年代,体会那时“祸不单行”的味道。

教《杨修之死》这样的名篇,在课前反复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通过这首歌很容易就引出了罗贯中和他的《三国演义》,然后让学生说说他们熟悉的三国故事。对于《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和情节,很多学生只是通过影视作品略知一二,至于整部小说就更不了解了。要将学生快速领进经典之门,设置情境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这时候教师根据美育的情感性的特点加上配乐默读的形式,选择二胡曲《江河水》为课文默读配置音乐情景,渲染气氛。音乐使学生的听觉最大限度地参与感知活动。一时,教室里气氛低沉,学生很快就进入情境。这样的设计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刀光剑影、群雄争霸、风云突变的三国时代,唤醒了学生沉睡的文化意识,为走进文本营造了一个很好的文化氛围。

二、文史结合,拓宽文化空间

教科书中有些经典名著的节选往往和历史事实有一定的出入,教师可通过演绎小说精彩的同时还原历史真实,使学生有了更广阔的吸收传统文化的空间。《杨修之死》就是一个很典型的课例。因百家讲坛的《品三国》而红遍中国的易中天教授认为:文学艺术作品的感染力是超过史学著作的,文学艺术作品是需要想象和虚构的,充满想象和虚构的文学艺术作品以史为据,为线索,为题材,虚虚实实,半假半真。他还说:“《三国演义》是历史酿的酒。”人们也常常说《三国演义》是“七实三虚”,这话来自清代史学家章学诚的《丙辰札记》:“惟《三国演义》,则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所惑乱。如桃园等事,学士大夫直作故事用矣。”在语文教学中对于文学中的人物和故事与历史上的人物和史实不能混为一谈。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善于改造通俗文艺提供的故事“毛胚”,推陈出新,化平庸为神奇,《三国演义》中的一些情节,在元杂剧三国戏、《三国志平话》中可以找到雏形。然而,罗贯中决不是简单地“捡现成”,而是对一些故事“毛胚”进行深度加工或者根本性的改造,使之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水平上发生质的飞跃,从而创造出新的属于罗贯中自己的精彩情节。

对《杨修之死》,大多数人往往会从杨修“恃才放旷”导致杀身之祸来解读文本,并从中汲取教训。其实《杨修之死》可以从文学和历史这两个角度来解读。

文学角度解读――是小说就要读出小说味,《杨修之死》可以从小说的人物和情节入手,先分析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每一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去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杨修的死因(文学作品中的)。

历史角度的解读――展示表明杨修死因的文献资料。

通过出示文献资料,与课文进行互文解读,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意义进行更为深刻的理解,学生在初读理解文本间的相互作用下得到了提升。互文解读关系到一个文本与其它文本的对话,针对《杨修之死》而言是文学与历史的对话,学生先了解小说中的杨修之死,并在小说演绎的精彩情节的基础上还原历史真实,使学生明白文学作品与历史的区别。“品曹操”这一环节引用了鲁迅、易中天、许劭对曹操的评价,给学生展现了一个历史上真实的曹操(英雄、可爱的奸雄、治世能臣)形象。找准时机恰到好处地展示相关材料,不仅突破常规开阔学生眼界,同时为文本解读拓宽新的生成空间。

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不仅领略了小说的精彩,更有了一个广阔的吸收传统文化的空间。

三、情感觉醒,引起文化共鸣

在经典名篇的阅读中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品语言、鉴赏内容、感受作品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与文本情感上的共鸣,使文本蕴含的文化意识自然渗透到学生的文化体系中,完成学生的文化建构。

传统经典名篇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因素:生命意识、责任意识、仁义意识、超然意识等。我们要运用教学策略拉近学生与作者的时代距离,挖掘文化连结点,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唤醒与积淀文化素养。比如《记承天寺夜游》中蕴含着文人的超越意识(旷达)――把超越功利的精神愉悦视作人生最可贵的财富。苏轼博学多才,但怀才不遇,屡遭贬谪,开始他也有怨恨,但经过几番沉浮终能坦然面对一切。这种文化意识如何传递给学生并使之内化?可从情感角度设计,从景物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入手,引导学生发现一个空明澄澈、月光如水的画面,感受宁静悠然的优美境界。让人猜想作者也是心旷神怡、悠然恬静的。然后引入苏轼当时被贬黄州的背景资料,这样“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就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千年之前苏轼那种豁然旷达的胸怀、超然物外的文化素养自然成为学生文化建构的一部分内容。

诸子百家、秦汉文章、唐宋诗词、明清小说,多少传统文化意识的情感抒发化为语文方式在时空中穿梭流淌,等我们去发现继承。

四、批判继承,构建文化家园

文本阅读中,通过文化认同完成文化的构建是一种方式,通过文学批判也是一种构建方式。有些文本,要在批判中完成文化构建,比如《孔乙己》。鲁迅先生在这个人物上寄托了对封建科举、社会思想、人性善恶的诸多批判。孔乙己身上有传统文化的优点,比如善良、热心、清高、守信;但因为传统思想的侵蚀,也显得迂腐不堪、好逸恶劳。在这样的作品中,我们要看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贵为乡人畏,贱为乡人怜”的传统文化氛围,也要看清这种传统文化意识的“吃人”本质。在阅读中要科学地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这种落后文化意识的批判,让学生能正确审视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改进,吸取传统文化因素。

经典文章《论语》是近几年的大热门,《于丹〈论语〉心得》引发了“儒学经典传播热”,学生在这种阅读风气的熏陶下,很容易人云亦云,对传统文化缺失了自己的解读。教师在这里应当引导学生明白这只是一种经典文章的个性化解读,而非《论语》包含的全部。引导学生不要在这股热潮中,把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庸俗化。

明清小说非常重视人物的德行节操,总是倾尽全力赞扬那些大忠大孝、品行高洁之士,人物形象的善恶良莠,有如泾渭之水,分明易辨。《三国演义》推崇诸葛亮、关羽,就因为他们忠义赤诚,肝胆照人。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关羽的“拼将一死酬知己,正令千秋仰义名”,都足以让人们领悟到这种道德文化精神的魅力。这些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文化正是我们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精神浮躁的时代的学生应该不断汲取的。

倡导具有人文精神的中国经典文学教育,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更有效地体现出中国经典文学的价值。经典文学创作特别强调要表现进步的思想、正义的事业、崇高的理想,对现实的黑暗、***治的腐朽、道德的堕落、不良的风尚,都要进行尖锐的揭露和批判。

文学经典教学过程就是一个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体权交给学生的过程。教师不是经典文学作品的“终结阐释者”。与文学作品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学生情感世界开始变得细腻博大,思想世界拓宽深刻了。他们在阅历文学中的人生的同时,也开始遐想和凝思,他们渐渐有了个性化的、充满文化内涵的价值观念。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10篇

学习

表达思念的句子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表达思念的句子10篇,内容包括表达思念的撩人句子,古代表达思念的句子。3、不见你娇美的姿容已经一个星期了,真如七年一样。在这七天里,你的倩影无时不刻在我心海浮现!4、你走了,留给我的是无尽的思念。但,即使再不能见到你,有这份

学习

中秋的月亮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的月亮10篇,内容包括写中秋月亮的散文诗原创,关于中秋月亮的书摘句子。这真是一个不愉快的中秋啊!!!常宁市水口山中心学校五年级:魏雨翔

学习

控制自己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控制自己10篇,内容包括控制好自己情绪,控制自己的行为。却有着无限大的伤害力。我要控制自己,不能失去自制力。游戏虽然有吸引力。却伤害了人的心理。我要控制自己,不能消沉迷惑自己。游戏虽然很有趣。却始终伤害着自己。我要

学习

足球是圆的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足球是圆的10篇,内容包括足球是圆的经典语句,足球是圆的讲的主要内容。自从有人在中据说以同一组编码连赢了数注大奖以后,传道解惑的秘籍就像股市的经书一样的多了起来。难道彩道和股经一样,其基本的逻辑,无非就是所谓的“历史

学习

旱组词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旱组词10篇,内容包括旱组词大全100个,旱组词。在我们阅读报纸、杂志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与草地相近的词,如草原、草甸、草坪等。这几个词虽然都有一个“草”字,科学意义却不一样。天安门广场的绿地不可以叫草原,只能叫草坪

学习

高校教学改革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高校教学改革,内容包括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的政策制度文件,高校教学改革论文怎么发。教学改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我们立足现实、顺应潮流,针对国际国内新形势的客观要求做出适当的回应,给出相应的理论概括,并及时地运用到高校的

学习

诚信考试主题班会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诚信考试主题班会10篇,内容包括诚信考试主题班会方案,诚信考试主题班会稿。有这样一把钥匙:它没有重量,却可以让人有泰山之重,又决不会如云彩,漂浮不定;它没有体积,却可以让人有大海般的广阔,又决不会如小草,弯曲脆弱。它若掌握在人

学习

二级建造师试题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二级建造师试题10篇,内容包括二级建造师易考题大全,二级建造师章节题及答案。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1.AC型沥青混合料结构具有()的特点A.黏聚力低,内摩擦角小B.黏聚力低,内摩擦角大C.黏聚力高,内摩擦角

学习

推广普通话宣传周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推广普通话宣传周10篇,内容包括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是第几周,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方案2篇。3、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4、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5、说普通话,写规

学习

我的歌声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我的歌声10篇,内容包括我的歌声文章80字,我的歌声文案。(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红楼梦读书心得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红楼梦读书心得10篇,内容包括红楼梦读书心得1-50字,红楼梦读书心得简短。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

学习

爆破员年度工作总结模板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爆破员年度工作总结模板,内容包括爆破员个人年终工作总结怎么写,爆破员工作总结400字。《现代水利水电工程爆破》11085304《新编爆破工程实施技术大全》《爆炸危险场所安全规定》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等2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露

学习

我的幸福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我的幸福10篇,内容包括我的幸福故事100个,我的幸福时刻二十篇。其实,每个人都是幸福的。只要你认真的去体会,幸福就在我们的身边,幸福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那幸福是什么呢?有人说,幸福是甜甜的棉花糖;有人说,幸福是蓝蓝的天,白白的

学习

校园安全事件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校园安全事件10篇,内容包括校园安全事件感悟及反思,校园安全真实事例100条。一、成立学区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安全工作。组长:***联系电话:副组长:***联系电话:成员:中学中层领导、各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领导小组下设

学习

陶渊明的故事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陶渊明的故事10篇,内容包括陶渊明的故事100个,陶渊明100个故事。曾祖父是大将***,你笑之以对,未因此而骄傲。八岁丧父,十二岁丧母,未改变你乐观的人生态度。当家庭衰落后,你出仕做官,却因看不惯官场的浑浊讨厌人与人之间的假面相

学习

李广的故事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李广的故事10篇,内容包括李广的故事动画片,李广简短故事。(一)纸上谈兵[释义]在纸上讨论***事方略。[用法]比喻脱离实际,空谈理论。[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

学习

圣诞故事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圣诞故事10篇,内容包括圣诞故事大全100个,讲圣诞故事。圣诞节最重要的意义是讲饶恕与和好,而非等待圣诞礼物。在这宁静的夜晚,想一想有没有人得罪你,你还没原谅他、饶恕他呢?圣诞节的习俗你知道圣诞节的圣诞色是哪三种呢?好奇

学习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三国演义读书心得10篇,内容包括三国演义读书心得,三国演义读书心得50字。暑假里,我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叫《三国演义》。里面的内容大致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份,反映了魏、蜀、吴三个**

学习

经典诗词朗诵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经典诗词朗诵10篇,内容包括朗诵稿件十篇,经典美文朗诵3分钟十篇。指导老师:梁宝权

学习

月球的故事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月球的故事10篇,内容包括月球的故事传说,儿童月球故事。进入2009年之后,非洲的足球悲剧不断递增。今年3月底的周日本来应当是球迷的节日,可在西非的科特迪瓦,欢乐却演变成了一场惨剧,造成22人死亡。不过,这只不过是非洲足球悲剧

学习

讲历史人物故事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讲历史人物故事10篇,内容包括美女讲历史人物故事,历史人物故事完整版。新课程倡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情绪体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初中生尚处于少年时期,他们

学习

尊师重教的故事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尊师重教的故事10篇,内容包括关于尊师重教的故事简短,尊师重教十个小故事。本课通过已故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中学数学王老师的关心、培养、教育下成才的故事。说明了人民教师从事着既繁重又复杂的劳动,日以继夜地在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