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母亲的诗句篇1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别***》
清·黄景仁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3、《思母》
宋·与恭
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关于母亲的诗句篇2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合理教学方法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尤其是针对小学生自己难以理解的古诗教学。为此,笔者将介绍古诗教学的几种策略,并分析利弊。为行文完整流畅具有示范性,本文教学策略均以《游子吟》为例。
1.结合实际,简单教学。古诗词的内容一般是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那么我们在教学时就应该回归生活、回归实际,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情节讲解。这不但使得教师的教得心应手,同时使学生的学进行得更简单。结合实际教学是一种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要求读者将作者的感受与实际相联系并加以感受的的教学方法。例如《游子吟》中第一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两句古诗是以物品来衬托母亲的辛劳与慈祥的。但现实生活中,现在的父母很少给孩子缝制衣服,孩子们难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那么教师就应该采用结合实际教学法,让同学们设想一下,在生活中我们的母亲都曾为我们亲手准备过哪些东西。让同学们思考之后,教师结合实际给予答案:“桌上一杯奶,吐司加沙拉。”“衣服不染尘,肩上新书包”。牛奶面包、衣服书包离小学生们的生活就很近了,这样的结合实际会使同学们真切感受到故事中所要传达的情感,提高教学质量。
2.反复朗读,要求背诵。任何一首古诗,都是古人的智慧与才华。无论大纲上是否要求学生背诵,作为教师都应在带领同学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背诵该诗,这既是对古代文化的尊重也是提升学生文化素质的手段。要求学生在学习前反复朗读古诗,并且背诵全文,其实虽称不上是一种教学策略,但却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最应该加以运用的一种手段。另外,要求背诵在生活中也有着积极的作用。背诵下来的古诗就会使学生在适当的场合运用诗句,例如《游子吟》这首诗就可以在母亲节或者母亲生日的时候背给母亲听,一定会产生非常积极的意义。这样一来会使小学生的虚荣心得到满足并且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动力。
3.扩展知识,延伸内容。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旁征博引,要求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那么单单教材内容就难以满足教学需求了。在教学的过程中讲解大纲要求的内容以外还要扩展教学内容,扩展内容可以有两种表现方式。以《游子吟》为例,(1)要求学生自己准备关于母爱的句子,或者古诗。这种方式要求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关于歌颂母爱的篇章或者句子,在课堂上展示并且交流表演,跟大家分享自己的句子。这种方式能够提升学生的动脑能力,能够在吸收课堂知识的同时增加阅读量,丰富课外知识,得到满足感。同时,还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提升学生自身的表现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教师在讲授古诗后再讲“番外篇”。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具备高的文学素养,能够在教授大纲内容的同时延伸知识。例如《游子吟》这首诗全文讲解结束后,就可以再向同学们讲解一首关于母爱的《劝孝诗》,可以使同学们更加好的吸收关于母爱的知识,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同时还可以增加同学们的文学知识。可能会有读者提出疑问,这两种扩展知识的方法到底是前者好还是后者更好,笔者认为,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但在运用这种方法的同时要注意把握课堂时间,否则会产生一首三句的古诗需要三天教学时间的尴尬局面。
4.寓情于景,情景再现。即将所学内容以话剧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一种需要教师和同学们有机互动的教学方法。再如《游子吟》第二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表现的是一个母亲在灯下为孩子缝补衣裳千叮万嘱的画面,那么这个时候***亲会说一些什么,儿子又会作怎样的答复呢?可以叫同学们仔细思考,然后让两位同学表演出来。这种教学策略是最能产生效果的教学策略。学生会在思考的同时结合自身生活中所经历的事情,并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此上四点就是关于古诗教学中的教学策略,其中结合实际是基本要求,要求背诵是必然要求,情景再现是核心要求,扩展内容是整个知识的一个升华。
关于母亲的诗句篇3
他选择父亲是因为这样一件事,那是他五岁那年的秋天,有一天晚上,父亲带他远离居住的县城,到了郊外一处高高的土坡上,父亲抱着他,让他看满天的星星,父亲对他说,星星很冷,因为夜晚太静了,所以需要我们吟咏一些诗篇,听了我们的声音,星星就会眨起眼睛,那是它在感谢我们。然后,父亲就开始朗诵一些诗篇,他惊奇地发现,星星似乎真的眨起了眼睛,它们似乎正在向这片低矮的土坡逼近,一直进入他懵懂却温暖的梦里。
那些诗句的内容他早已遗忘,那种奇妙的感觉却深深烙印在了他的心里,所以当他面临选择时,只是略一犹豫,就把目光转向了父亲,他看到,父亲的眼神瞬间由冰冷变得温暖起来,那里面有着他一直渴望的事物。
父亲带他到了相邻的一个县城,租住在一间破旧的楼房里,从此后,原本一直衣着整洁、举止优雅的父亲变了。他变得黑瘦、肮脏起来,而且变得异常沉默,除了工作、做饭和睡觉,就只是在桌前呆坐。
父母离婚的原因他一直不甚明了,父亲从未向他解释过,但父亲似乎知道他做出选择的原因。在每年秋天的时侯,父亲都会选择一个星光满天的夜晚,带他来到那处高高的山坡,大声吟咏一些不知名的诗句。在朗诵时,父亲激情昂扬,语调抑扬顿措,灰暗的脸颊上会浮现一丝莫名的神采。父亲似乎是要把一年来积攒的话语都在这个夜晚说出来。
每一次外出过夜,父亲都会带一个自制的帐篷,里面有简单的被褥。起初的几年,他总会在父亲的吟咏中进入梦乡,第二天醒来时,他就会躺在那个小小的帐篷里,耳畔的枕巾上总会有一丝潮湿的痕迹,父亲说,这是因为在野外比较潮湿,枕巾上沾上了露水。他懵懂地点头。
随着他渐渐长大,父子两人的生活变得更加沉默,父亲从不过问他的学习,即使他拿着考了100分的试卷,父亲也只是微微点一下头。自从他选择了父亲,母亲就一直没有出现过,奇怪的是,他对于母亲的期盼竟然随着时光流逝而逐渐消失殆尽。相对于陌生的母爱,他更加憧憬的是每年秋天那一个在星光下深情吟咏的夜晚。
12岁那年,父亲对他说,可以让他加入吟咏,但有一个要求,必须要吟咏自己写的诗篇,诗句可以赞美星光,可以临摹未来,可以痛哭流涕,可以纵情欢笑,但一切都要出自内心。他写下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那是一首关于父亲的诗,虽然稚嫩却无比真实,在那个秋天的夜晚,他第一次大声读出了那首诗。起初,他的声音很大,但渐渐地低了下来,因为他发现身边的父亲发出了低低的啜泣声。他第一次看到了父亲的哭泣。父亲的眼泪很大很圆,一滴滴洒落在身边的被褥上,他终于明白,原来自己枕巾上的潮湿源于父亲的眼窝。
他学会了写稚嫩的诗句,并逐渐从父亲的诗句中嗅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味道,似乎,当年是因为母亲的原因才造成了家的破裂,父亲却一直对这件事讳莫如深。
父子相依的日子在他19岁那年戛然而止。那一年,还没等到秋天,父亲就躺倒在了病床上,刚刚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他日夜照顾父亲,还是没有挽回父亲的生命。看着冷冰冰的死亡通知书,他第一次发现,自己是不了解父亲的,父亲究竟在做什么工作?为什么经常累得直不起腰,每天都倒下就睡?父亲肯定是有文化的,他能写出美丽的诗句,为什么没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还有,父亲为什么一直没有再结婚?
在整理父亲遗物时,他发现了一个厚厚的日记本,上面除了这些年来父亲写下的诗句,还有一些零零散散的日记。在日记本里,他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原来,父亲离婚的真正原因是自己。
6岁时的一次验血检查,父亲发现他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真相让母亲的背叛变得更加无所顾忌。原本就风雨飘摇的婚姻终于走到了尽头,但是离婚时,他的选择却让父亲倍感意外。父亲写道:当看到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子投来的期盼目光时,我突然想到了那个在郊外的星光下深情吟咏的夜晚。我突然意识到,他就像那个夜晚一样单纯,就像那晚的诗句和星光一样单纯。我想,我必须负起一个父亲的责任,为他的选择负责。
从笔记本里,一切的疑问都找到了答案,是为了怕他受到流言飞语的伤害,父亲才辞去体面的工作,到一个陌生的县城四处打短工;是为了怕他会受欺侮,父亲才一直没有再婚,也没有再去求助熟人和朋友;是为了让他健康地成长,父亲一直坚持带他在秋天的夜晚去那个高高的土坡,深情吟咏那些赞美人生的诗篇,让他感受心灵的纯洁与理想的唯美。
关于母亲的诗句篇4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这是冰心爱的哲学的主旨,也是《繁星.春水》中不断讴歌、贯穿始终的主线。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繁星春水》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繁星春水》读后感一
在寒假里,我阅读了一本书,就叫做《繁星·春水》。这本书的作者是现代着名的女作家冰心奶奶,冰心奶奶的原名叫做谢婉莹,是福州长乐人。冰心奶奶学富五车,《繁星·春水》是她将平时写的诗聚集在一起而编成的诗集。
冰心奶奶的诗主要以母爱、童真以及自然着称,内容虽然简单精炼,但是字字千金;语言虽然朴实无华,但是意义深刻。从《繁星》中:
“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可想而知,冰心的童年充满着梦,充满着童稚的幻想:
“小弟弟呵,……灵魂深处的孩子呵。”
更诠释冰心与兄弟姐妹之间那不可言喻的深情厚谊。这些是冰心充满童稚的幸福。
不久后,冰心奶奶背井离乡,来到遥远的国外留学,她一去就是多年:
“故乡的波浪呵!你那飞溅的浪花,从前是怎么一滴滴的敲我的盘石,现在也怎么一滴滴的敲我的心弦。”
等很多的诗中都能让我们感受到冰心奶奶思念家乡迫切希望能够早点回家。她幻想着与母亲见面,幻想着回家的思想感情。短短的几句,却勾勒了一幅清幽、明丽、自然和谐的***画。几句这么短的诗句,却能够出让我们体会出冰心奶奶写诗时的思想。
在《繁星·春水》中的三百四十六首诗中,我最喜欢的莫过于这首诗了:
“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他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寥寥几句,却赞扬了最崇高、最无私的母爱,冰心奶奶热诚赞美母爱,对母亲表示了由衷的感激之情。
冰心的诗含蓄深刻,字里行间透漏着作者的独具匠心,不知为什么,看了这繁星春水,我的心深深触动了……
《繁星春水》读后感二
“我从不肯妄弃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你知道这是谁写的吗?没错,这正是我最崇拜的冰心女士在1923年8月27日在太平洋舟中给母亲写的一首诗——《纸船》。
《纸船》出自于冰心女士的诗集——《繁星春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这就能看出冰心女士认为“母亲”是博大无边,伟大无穷。像这样的诗冰心女士还写了很多,
如:“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他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这些短短的小诗都能表现出诗人真挚热烈的情感,对母亲的热爱。可我这才知道“母爱”的伟大。
从小到大我都在妈妈身边,妈妈每天都对我唠唠叨叨,烦都要烦死了。我知道妈妈这样做都是为了我好,可是我就像一个囚犯一样没有自由,我不想被人束缚。这一年姐姐要中考时,妈妈跟爸爸商量好了,妈妈回去照顾姐姐的生活。一开始我自己默默地在心里偷笑,心想妈妈走了我就可以无法无天了,可是还是有一点舍不得,毕竟我在妈妈身边呆了那么多年了。以前妈妈离开我最多一个多月,可这次不知要离开多长时间,妈妈走了也许我还不习惯呢。平时每天回到家妈妈就准备了“美味佳肴”,只要吃就行了,吃完了就做自己的事。现在妈妈走了,爸爸下班又很晚,所以煮饭的担子就落在了我的肩膀上了,幸好以前我练过,要不然等爸爸回来煮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才能吃饭呢?因此我每天回到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煮饭,有时候还要洗自己的衣服,家里的家务基本上我全包了,我这才深深体会到母亲的辛苦。
冰心女士在一个雨天看到一张大荷叶遮护着一枝红莲,就写下了这么一首诗:“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无遮拦天空下的阴蔽?”我才领悟出了这首诗的含义:母亲,在每个人的心目中,是人生唯一可靠的避难所。
《繁星春水》读后感三
天空布满繁星,万物静谧无声。手捧冰心奶奶的《繁星·春水》,畅游在那母爱、童真、自然的海洋,感动竟如优美的音符,奏响了一首首心灵之歌,轻盈隽永,剔透玲珑。
繁星中闪烁着母爱
“小小的花,也想抬起头,感谢春光的爱——然而深厚的恩慈,反使他终于沉默。母亲呵,你是那春光么?”
多么情真意切的文字!冰心奶奶从小生活在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里,母亲的教诲从来不是板起面孔来训斥,而是像春光一般和煦暖人,所以,神圣的母爱深深地根植在了她的心里,成为她一生歌颂的主题。她在国外的时候,读到母亲对她深切思念的信件,心如刀割,使她生出“愿世界上自始自终就没有我,永减母亲思念”的愿望。
母爱,不是撼人心魄,而是润物无声,绵长悠远。早晨出门前,母亲反复叮咛我,上课好好听讲,路上注意安全;晚上复习功课,母亲总会推开门递过来一杯温热的牛奶;多少个夜半,母亲为我唱起摇篮曲,为我盖被子呵!多少次母亲为我雨里撑伞,却湿了她的衣衫。每当我抬头看见母亲关切的笑容,慈爱的眼神,就会想起冰心奶奶的这首小诗,时时提醒自己,要像花儿感谢春光一样,去感恩点点滴滴的母爱。
春水中荡漾着哲理
冰心奶奶采中国古典诗词和泰戈尔哲理小诗之长,传递着真挚的情感和耐人寻味的道理。
她在《春水·一》中这样写道:“春水!又是一年了,还这般的微微吹动。可以再照一个影儿么?春水温静的答谢我说:‘我的朋友!我从来未曾留下一个影子,不但对你是如此。’”
她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告诉我们,溪流和时间一样,不会为了一个人而留下自己前行的脚步。世间万物,始终都在变化,静止不过是相对的。春水,流动在时间的长河里,每时每刻都在改变着容颜。而我们人类也是一样,今天和明天绝对是面容不一,心灵迥异。
几句清新的诗歌,犹如可以触摸的***画,震撼着我的心灵,时刻提醒着我,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钟,不要懈怠,不要蹉跎,不要“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采撷一枝送给自己
“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我采撷了《春水·三三》这首诗歌,记录在书桌前,每次抬头,都会有种怦然心动的感觉。是呀!不要为暂时取得了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前方的路还很漫长,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
生长在墙角的花,犹如井底之蛙,笼中之鸟,只有在阳光中学会欢笑,在阴云中学会坚强,在狂风中抓紧希望,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才能够看到所有梦想都开花。
《繁星·春水》,好似一杯茶,似浓又似淡,它浓浓的,芳香无比,像一枝傲雪的梅;它淡淡的,沁人心脾,如一枝绽放的兰。细细咀嚼,慢慢品尝,让我生出感动无限。
《繁星春水》读后感四
在寒假里,我阅读了一本书,就叫做《繁星·春水》。这本书的作者是现代着名的女作家冰心奶奶,冰心奶奶的原名叫做谢婉莹,是福州长乐人。冰心奶奶学富五车,《繁星·春水》是她将平时写的诗聚集在一起而编成的诗集。
冰心奶奶的诗主要以母爱、童真以及自然着称,内容虽然简单精炼,但是字字千金;语言虽然朴实无华,但是意义深刻。从《繁星》中:
“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可想而知,冰心的童年充满着梦,充满着童稚的幻想:
“小弟弟呵,……灵魂深处的孩子呵。”
更诠释冰心与兄弟姐妹之间那不可言喻的深情厚谊。这些是冰心充满童稚的幸福。
不久后,冰心奶奶背井离乡,来到遥远的国外留学,她一去就是多年:
“故乡的波浪呵!你那飞溅的浪花,从前是怎么一滴滴的敲我的盘石,现在也怎么一滴滴的敲我的心弦。”
等很多的诗中都能让我们感受到冰心奶奶思念家乡迫切希望能够早点回家。她幻想着与母亲见面,幻想着回家的思想感情。短短的几句,却勾勒了一幅清幽、明丽、自然和谐的***画。几句这么短的诗句,却能够出让我们体会出冰心奶奶写诗时的思想。
在《繁星·春水》中的三百四十六首诗中,我最喜欢的莫过于这首诗了:
“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他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寥寥几句,却赞扬了最崇高、最无私的母爱,冰心奶奶热诚赞美母爱,对母亲表示了由衷的感激之情。
冰心的诗含蓄深刻,字里行间透漏着作者的独具匠心,不知为什么,看了这繁星春水,我的心深深触动了……
《繁星春水》读后感五
我随身带着冰心的诗集——《繁星春水》,有空就拿出来读读。这本诗集后,我对冰心有了更进一层的了解。翻开书本,才发现这本书的序言也是那么精彩。序言中,介绍了冰心的一生。原来,冰心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她在文学写作方面极高的天赋。
细细地品味着书中的没一首小诗,让我融入到诗的美好世界中。在这些诗里,我读到了伟大的母爱;幼稚的童真、纯洁的友谊和自然。其中,写母爱的那些诗最能引起我的共鸣。读着,我不禁想起了自己母亲对我爱,
尽管这些爱都体现在学习、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中,但这是由这些细碎的小事,体现出了母爱的伟大。由此,我更加珍惜母亲对我爱。
还有一些诗写的是童年,读着这些诗,看着冰心的童年是多么的有趣与难忘,也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我的童年一样的难忘,有很多有趣的事情还记忆犹新。
在冰心出国后,就用诗来抒发自己对祖国故乡的昔年之情。她的这份情意,也深深的感染了我。我作为一个离家住校上初中的人来,时常思念着家乡、思念着我的父母,读了这些诗,更触动了我的思想之情。
关于母亲的诗句篇5
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
前世的分离
换来今生的宠爱
〈 父爱,诗一般难懂 〉
小时侯读诗,那种一字一字拼凑成的难懂的句子。学了大半年,依旧不懂。正如父爱,深沉得让人不可捉摸。
小时侯,总是吵着要拉小提琴。父亲沉默地站在一旁听着咿咿呀呀不成调的曲。
小时侯,学骑车。一次次地摔倒在地,换来的却只是一句句冷漠的“再试一次”。
小时侯,和伙伴打架。脸上挂彩的我被父亲关在漆黑的小屋里一夜,泪渍斑斑的我蜷缩在角落里,不止一次地咒怨着父亲这么狠心,这么无情。
小时侯,很恨很恨父亲,那个可恶的男人,未能给我一个美好的童年。
可是又怎知,那时的我不懂父爱的深沉,更不懂什么叫深沉。
〈 父爱,诗一般诱人 〉
长大点读诗,竟能丝丝感受到诗中的情感,那样的诱人,让我钻进去便不想出。
母亲开始加夜班,家里的事务,父亲一人承担了下来。当起了全职丈夫。夜里仍看见他挑灯到半夜;傍晚,总能看见他在厨房中挥汗如雨。为了让母亲每天早上多睡一点时间,他又包揽了给我做早餐的活。为了让我不吃腻,他又每天变换着花样。猛然间发现他发间的银丝,额前的纹路。
父亲,一个活了大半辈子的男人,给了母亲,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家。不知什么时候起,我竟贪恋起这诱人的滋味。
〈 父爱,诗一般细腻 〉
现在的我已经长大,已经学会了读诗,也学会了读父爱。父亲有着和母亲一样细腻的心,只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被缄言淹没了。现在的我已经长大,不再任性,不再无理取闹,不再抱怨父亲,抱怨母亲。现在的我已经长大,现在的我终于读懂了父爱,这深沉的父爱。
〈 后记 〉
再一个轮回,听谁述说前世的爱恋?
关于母亲的诗句篇6
关键词:消解 女性身份 零度写作
一 女性身份的还原
“母亲”原本只是一个表现伦理关系的称呼,然而,长期以来文学想象赋予了它复杂的伦理指称与历史内涵。即使是在有着“反叛传统”姿态的女诗人舒婷的诗中,作为个体的母亲形象与祖国形象往往是融为一体的。如,“你以伤痕累累的,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人笔下的“母亲”柔弱敏感,但却伟大与坚忍,这是作为个体生命存在的母亲在融入“祖国”这个庞大的意象后的形象特征。在那个特殊时代,诗人即使是在声泪俱下地缅怀逝世的母亲,“让我在人心靠近源泉的地方/为母亲们/立一块朴素的方尖碑”(《献给母亲的方尖碑》),母亲最终还是作为一个集体名词而存在,母亲作为个体的身份从未也很难被真正还原。
而这种还原也许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女诗人翟永明那里才真正开始。诗人从探微女性神秘的生命世界开始,从女性敏感细微的情感出发,用“黑暗意识”这一独特意象系统进行言说,用一种沉痛的撕裂的方式剥落附加在“母亲”身上的传统文化道德符号。这是一个充满了对抗与疼痛的消解过程。有人甚至把它称为“中国文化的集体‘弑母’”。无论如何,它为新世纪以来的诗人拼出了一条远为通达的路,使得他们可以用一种更为轻松的姿态面对历史,面对自我。
尹丽川正是新世纪以来新生代诗人的代表,她的这首小诗《妈妈》从标题(称谓的口语化)便昭示了她将在“消解”的路上走得更远、更彻底。
零度写作方式对“妈妈”的符号意义的消解
没有任何形象化的意象,没有用来点睛的典故,没有任何特殊的句式,只是把日常口语甚至对话直接导入诗中,或者让日常事物平面呈现,让日常生活场景直观展现在诗中,有人把这种创作称为“零度写作”。尹丽川的诗歌恰当好处的掌控了诗歌写作的温度,她用情绪与想象力,并将它们化作笔画,染上素色,冷静地、一发不可收拾的吐露出来。
该诗在一开始就引入一段日常对话:
“十三岁时我问,活着为什么你。看你上大学/我上了大学,妈妈/你活着为什么又,你的双眼还睁着”母女问的对话,既没有饱含感恩的脉脉温情,又不是欲爱不能的愤恨埋怨。迥异于舒婷的一首相同主题的小诗《呵,母亲》“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鬓,我禁不住象儿时一样/紧紧拉住你的衣襟,呵,母亲”,《妈妈》在用平实近乎冷漠的方式简短完成对话的同时,瞬间消解了“母慈女孝”等传统文学想象所塑造的伦理情感。
如果你曾深陷翟诗“母与女,血与肉一体”撕扯不清的母女关系中无法自拔,“你是我的母亲,我甚至是你的血液在黎明流出的/血泊中使你惊讶地看到你自己,你使我醒来”“我的眼睛像两个伤口痛苦地望着你”(《母亲》),那么所有的复杂与拉扯将在尹诗的几个简单直白的日常生活场景的呈现中轻松化解。
“我们很久没有说过话”这就是母女二人平常相处的状态,没有促膝长谈的温馨贴慰,也没有激烈争吵的冲突,只是安安静静的沉默无语。是相知而无需语,还是隔膜得无法言语?“当我在回家的路上瞥见/一个老年妇女提着菜篮的背影,妈妈,还有谁比你更陌生”答案显而易见,沉默是因为陌生因为无言。
诗中出现的人与物,既不同于舒婷诗中的诸多崇高伟大的传统诗歌意象群,如“花、海、黎明”,又不同于翟永明诗中的“黑暗意识”意象系列,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人与物:我、你;一个女人、另一个女人;老太太、扇、妇女。然而,老太太是“空虚的”,扇是“废弃的”,妇女是“老年的,提着菜篮的”,最重要的是,这就是那“一个女人”――妈妈。
诗人将澎湃的情感隐藏起来,将习以为常的形象(母慈女孝)与情感(感恩母爱)打碎,而后重新组合呈现出来,读者顷刻获得一种全新的审美感受。我们看到:曾经“美丽”“”的母亲,变得苍老、空虚;对奉献的母亲,作为女儿的“我”不是空发抒情聊表感恩,而是在表面上的冷漠回应中发出质疑与反思。诗人依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不对“母亲”的形象做任何想象与修饰,只是将“母亲”的形象在日常生活场景中组合重现,传统创作中附加在母亲身上承重的道德负担便自然脱落,母亲首先被还原成为一个“女人”。
这正是零度写作手法所产生的独特审美效果,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与思考审美对象。因为任何的艺术手法都无法成为创作与批评的最高追求与最终目的。潜藏在本诗表层艺术手法背后,起支撑作用的深层结构便是诗人作为女性的自我主体意识,而这恰好正是我们应该去挖掘的意义所在。
二 女性价值的呼唤
母亲在被还原成“女人”的同时,作为女儿的“我”实际上也获得了“女人”的身份。因为诗中“妈妈”与“我”,即“一个女人”与“另一个女人”的区别是模糊的。这种身份的自觉或不自觉的混淆,实质上,正是诗人在对个体生存价值进行思考、在对生命的成长、继承表示极度困惑与不安的情感的体现。这一切有赖于解析诗人对“反复”手法的巧妙运用。
“反复”,是诗歌中常见的现象,是指诗的段落之间有相同或相近的诗句,造成一种连环效果,层层递进地抒发感情。如北岛的诗《是的,昨天》,共四段,每段末尾一句都是“是的,昨天”。诗歌具有一唱三叹的特点,运用反复手法已经形成一种套路。然而,《妈妈》这首诗对“反复”手法的运用却与众不同。
在反复中产生关联;在关联中发出诘问
这首诗中有三组反复,即“活着为什么”、“妈妈”、“另一个女人”。
第一组反复:“十三岁时我问/活着为什么你”和“你活着为什么又,你的双眼还睁着”,后一句的表达很模糊,我们很难确定是“我”还是“妈妈”在问。或许在这一瞬间,诗人模糊了“我”与“妈妈”的界限,二者同为女人而存在。
第三组反复:“一个女人,怎么会是另一个女人/的妈妈”和“为了另一个女人,你这样做值得么”显然,“另一个女人”就是作为女儿的“我”。
“妈妈”与“我”都是反复出现在一系列的反问句中,“妈妈”与“我”都困在“活着为什么”的反复追问中。在这种反复背后,我们可以追寻到的联系是:曾经的你就是现在的我,因为我们“带着相似的身体”,因为我们都是女人都“美丽”“”。然而,这种发现让
诗人陷入深深的困惑与不安中。因为现在的你却是个“空虚的老太太”、“废弃的扇”、“提着菜篮的老年妇女”。那么“我”的将来是否也会和你一样呢?
在瞬间的恍惚之后,诗人发出一连串的诘问。“一个女人/怎么会是另一女人/的妈妈”,“我该做你没做的事么/妈妈”,“你这样做值得么”,“什么能证明/是你生出了我,妈妈”,“妈妈,还有谁比你更陌生”。
当站在女性这一生命个体的角度,而不是站在传统伦理道德的角度,观看母亲,诗人痛彻地发现这个给予了自己生命的女性,她走过的生命历程是多么苍白多么寂寥甚至“无用”。同样是女性,“我”发出反叛的呼声,没有什么能证明“是你生出了我”,我要“做你没做的事”,我要活出自己的生命价值与个性价值,而这种价值绝不是仅仅停留于对下一个生命的哺育。在诗人眼中,这种以生命延续为唯一价值和全部生活内容的生命过程毫无意义。
三 女性价值的回归
从字面上来看,诗歌的内容十分简单明了,非常符合现代语言那种概念式的结构特征,一切就像日常交际一样,稀松平常。然而就是这样一首通俗小诗,综合了各种宏大要素,浅入深出,将女性符号、伦理指称、时代标签等微妙融合加入到诗歌情境里,带给读者一种认识上的自觉回应与警醒。这是一首属于中国现代的诗,实际上更是一首属于世界的诗,这首诗的态度与技巧,及其对传统的运用,以一种含蓄的亲近,贴合了后现代的风行标,无声无息的呈现了后现代时代精神与思想潮流。诗身上附庸的诗意,异常坚定的昭示着:消解。
关于母亲的诗句篇7
***那一张张堪称经典的照片“车上读书”、“手握冲锋***望远方”等,令人记忆犹新;那首脍炙人口的《唱支山歌给***听》依然耳熟能详。不过,很少有人知道关于这首歌的词曲作者还另有一段故事。
***,的好战士,全国人民的好榜样。20世纪60年代,全国掀起了一个学习***的热潮,他暖暖的笑容为每个中国人所熟悉,他动人的事迹传遍华夏大地。
***有写日记的习惯,日记中除了大量记载每天所做的好事以外,他还写下了很多学习心得、思想感悟、警句格言。他生前默默无闻地做了很多帮助他人的好事,正是通过日记才被世人所知,他的许多光辉思想,也是通过日记才得以传播,比如他说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还有“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等等。
这里存在一个问题:***日记里大量的警句格言,是他自己写的,还是抄录自别处的呢?比如***日记里的这首小诗:
唱支山歌给***听,我把***来比母亲;
母亲只生了我的身,***的光辉照我心。
旧社会鞭子抽我身,母亲只会泪淋淋;
***号召我闹***,夺过鞭子揍敌人!
诗歌表达了对***的无比热爱,对旧社会的深刻仇恨,这一切都与英雄的身世、英雄素有的立场感情完全吻合。众所周知,***有一个苦难的童年,旧社会迫害死了他的父亲和兄弟,家中最后一个亲人、他的母亲最后也是被地主逼迫上吊身亡的,作为孤儿的***受够了旧社会的“鞭子”,***以后才获得了新生,所以他对***和有无比深厚的感情,他写出这样一首诗歌是非常符合逻辑的。
上海歌舞剧院的作曲家朱践耳在读到刚出版的《***日记》时,被这首诗深深感动了,很快,他为这首诗谱了曲,并把它寄给了《文汇报》。1963年2月21日,《文汇报》刊载了这首新歌,当时朱践耳为它加上的标题叫《***的歌》,并注明了歌词摘自《***日记》。也就是说,这首歌由朱践耳作曲,***作词。
这首歌曲由当时在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学习的藏族学生才旦卓玛首唱,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播放以后,才旦卓玛一举成名。才旦卓玛在谈到自己的感受时,认为这首曲调深情款款、内容如泣如诉的歌曲,也正是她想对***表达的心里话。几十年以后,在2008年春节歌舞晚会上,才旦卓玛与年轻的藏族女歌星索朗旺姆一起,还演唱了一首《再唱山歌给***听》。
且回到当年。再说当年陕西铜川矿务局焦坪煤矿,有一位名叫姚筱舟的年轻人,初次听到这支歌的时候,他惊呆了,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写的一首诗会被谱上曲调广为流传,而词作者又打上了全国人民正在学习的好榜样――***的大名。他没敢吱声,更没有做任何说明,因为和***相反,这个写出了“旧社会鞭子抽我身”的姚筱舟,出身不好且“社会关系复杂”:一个叔父是的少校***官,一个兄长在海***某工厂任职;在台湾还有十几个亲属。在那个年代,只要有上述任何一条,此人就会成为“重点对象”,至少是一个“内控人员”。所以,爱好写作的他,将这首小诗投寄出去时,都是用的笔名“蕉萍”――焦坪煤矿的意思,这首诗被登载在陕西焦坪煤矿的《总路线诗传单》上,诗的前八句就是唱支山歌给***听,我把***来比母亲;母亲只能生我身,***的光辉照我心。旧社会鞭子抽我身,母亲只会泪淋淋;***号召我们闹***,夺过鞭子揍敌人!
现在,哪怕借他一百个胆子,姚筱舟也不敢和***去争“署名权”。经过反复犹豫思索以后,他给曲作家朱践耳写了一封信,说明了《***的歌》的歌词是他发表的一首小诗的前八句。
对比姚筱舟(蕉萍)和***的诗,***日记中的这首诗有两处改动:姚筱舟(蕉萍)原诗中的“母亲只能生我身”改成了“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另一句“***号召我们闹***”改为“***号召我闹***”。
朱践耳是一位严谨的艺术工作者,他根据姚筱舟写给他的这封信,专程找到了陕西省铜川矿务局。据说当矿***书记召开大会问“谁叫蕉萍?”时,在场的姚筱舟都没敢吭声。后来还是矿***派人来把他找去,书记当面询问时,姚筱舟才心惊肉跳地点了点头:是我。
关于母亲的诗句篇8
1.采用多媒体引路,诵读更有效
让学生诵读的诗词《沁园春・雪》,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片或录像,先让学生欣赏祖国的北国风光,让学生感受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场景,然后让学生谈观赏后的感受,最后再让学生诵读这首古诗,这样有助于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还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在诵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既可以让学生欣赏歌曲,再向他们介绍时代背景,激发起学生对岳飞爱国品德的敬仰之情,再让学生吟诵,也可以让学生欣赏八月中秋,明月高照,家家团圆的和谐画面,再加上老师的时代背景的介绍,然后再诵读全文,这样,诗歌的内容更容易理解、记忆也特别深。再次,利用多媒体提供背景音乐,还能为诵读增色不少。
2.开展创造性诵读竞赛,让学生在享受成功中爱上诵读
以诗词作画、以诗词编写歌曲、以诗词表演、以诗词进行想象画面等。经过实践,我们发现开展创造性诵读竞赛确实是个好方法。教师让学生以自己喜爱的形式进行诵读表演,并进行比赛,评奖。比如:在一次经典诗词诵读比赛中,有的学生是以唱的形式进行展示的《长征》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有的学生以配乐的形式朗诵《春江花月夜》的;也有的学生是边吟诵边配上动作,自演自娱的。创造性地开展一些诵读竞赛,能增添孩子诵读的兴趣。
3.开展亲子诵读活动,让学生在乐融融的氛围中爱上诵读。
诵读活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从来就不是袖手旁观的角色。在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为亲子诵读搭建平台――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诵读活动中来,还在每学期的例行家长会上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诵读表演,并让有经验的家长介绍与孩子一起诵读的经验做法等。事实证明,亲子诵读活动,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去感受经典诗文的魅力的同时,更能让孩子爱上诵读。
二、挑选精品,让学生在品读中汲取作品中的语言和思想精华
我们可以这样教学生品读孟郊的《游子吟》。在学生诵读文章后,先让学生谈谈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然后引导学生关注开头的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并引导学生思考诗句描写的人和物,启发学生入情入境地思考:人生最伤感的是亲人之离别,而本文的作者孟郊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面对即将远行的孩子孟郊来说,他的母亲最担忧的是什么?学生通常会回答孩子的安危、生活等等,这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从“手中线”和“身上衣”这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什么?紧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人的动作和意态的诗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画理解:临行前的夜晚,***亲一针一线地为儿子缝制衣服,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的呀。然后,引导学生再一次深情地读:“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教师接着说:“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期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浓浓的母爱就是在这样朴素的语言:‘密密缝’和‘迟迟归’中表现出来的,多么亲切感人啊!”最后让学生诵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那如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呢?通过引导孩子品读,不但能唤起了孩子们亲切的联想和对母亲真挚的爱恋,还会在孩子的心里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语言文字是有生命的,在诵读时,要关注诗词中的字、词、句及尽量去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和所描绘的意象,还要加以大胆地想象等。
关于母亲的诗句篇9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当今的教育提倡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让学生做一个有德之人,而不是有才无德。特别是时下独生子女的教育,更有必要让他们上好这一课,新编人教版语文教材就很好地选用了艾青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诗篇《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这首现代诗很好地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窗户——感恩社会从感恩父母做起——这是传统文化的回归,更是语文教学的使命。传承德行,寓于文化之中,这是语文教师的职责。虽然这首诗离学生生活的时代较远,但母爱却贯穿始终,在教学中,我们不妨另辟蹊径,从感恩教育入手。
一、修辞让母爱情深
全诗为了充分表现大堰河对“我”的养育之恩和“我”的感恩之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这种感情更浓烈。首先,在诗歌的第四节、第六节,作者对两个家庭的生活状况进行了对比,突出了两个家庭之间经济鸿沟的明显;诗人在“自己家”与“大堰河家”受到不同的对待,不同感受的对比显示出了诗人的亲疏与爱憎;大堰河的梦想与现实、生前勤劳与死后凄凉,这些对比无不有力地揭示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其次,诗歌把反复与排比两个手法经常一起使用,如第四节的8个排比,一方面具体地叙述了大堰河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繁重劳动,歌颂她任劳任怨的品格;另一方面表明她在劳动的同时,无微不至地关心着***儿,歌颂了她的美好心灵。这样,用墨很省,但内容更加丰富,形象更加丰满。另外,诗歌还运用了呼告手法直抒胸臆。在诗歌的结尾,作者写道:“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你的儿子,我敬你/爱你!”至此,诗歌把一个善良、勤劳、仁厚、慈爱的母亲形象非常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也揭示了“我”的怀念、感激、赞颂、讴歌。
二、细节让母爱真实
这首诗的叙事成分与细节描写是融为一体的,诗的感染力就来自真切而具体的生活细节描写。如第四节一口气用了8个排比句“在你……之后”,这8个排比句其实就是8个生活细节,大堰河在搭好灶火后,在拍去炭灰后,在尝过熟饭后,在放好酱碗后,在补好破衣后,在包扎伤手后,在掐死虱子后,在拾起鸡蛋后用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这些生活场景真实而亲切,让母爱就流淌在身边。再如,在第七节也用六个“她含着笑”来揭示大堰河劳动的场景。她洗衣,洗菜,切菜,喂猪,炖肉,晒麦之后,就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读到这些语句,我们的双眼怎么不会湿润,怎么能不被打动,内心的那根琴弦怎么能不被拨动?母亲的形象也就呼之欲出了。雨果曾经说过,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于是,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联想生活中母亲为我们的操劳,体验母爱的伟大,自然就缩短了时空的距离。
三、仿写让母爱彰显
关于母亲的诗句篇10
1.认识3个生字,理解“震耳欲聋”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的感悟品味,体会母亲对我的爱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二、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学法铺路。
今天上课前老师特地准备了一份礼物,想送给你们,好吗?
(让学生用右手在左手的掌心跟老师一起写“悟”)
(一首舒缓而深情的音乐,安抚了孩子们浮躁的心,更奠定了本节课的情感基调。精心设计的一份礼物:送“悟”,既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又点明了学习语文的不二法门。)
(一)直接导入,扣词质疑。
齐读课题,围绕课题质疑。
慈母情深,“深”体现在哪里?深到什么程度?
(好的问题设计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课上,老师让学生自己提问,最终由“深”归纳出一个辐射全篇的问题,诱使学生用心阅读文本,思索、感悟。)
(二)精读品味,感悟慈母情深。
1.静心默读,品味思考,在文中哪些能体现慈母情深的地方,能打动你的地方,用笔画下来,写上你的感受。
学生静心读书,思考。
2.汇报交流自己的感受、理解(预设)。
(1)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大屏幕出示这句话)
引导学生理解母亲工作的环境非常恶劣。母亲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很不容易。
①板书“震耳欲聋”,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当震耳欲聋的声音就在你的耳边响起来了,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联系语境,通过对比强化感受)你可以赶快离开,可以捂住耳朵,甚至可以调低音量,绕道而行,而母亲不能。
齐读: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②这震耳欲聋的噪声一刻也没有消失。你从哪里看出来?
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母亲仍然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
齐读: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④归纳:学语文,不仅要了解作者写了什么,更要领悟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一问一答,一景一情,让学生在学文悟情中,不由自主地将思维聚焦语言的表达上,不仅得言、得意,而且得法。)
(2)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大屏幕出示这句话)
①仔细读一读,这段话特别在哪里?
再出示一段话,对比体会: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大屏幕出示:)
引导学生想象电影中的特殊镜头,入情入境,想象理解,激感。
②哪一句给你强烈的慢镜头的感觉?
随着镜头的慢慢推近,母亲的形象出来了,你仔细地看,慢慢地看,看到了母亲怎样的背?
③再看,转过身来了,你看到母亲怎样的一张脸?怎样的一双眼睛?
(想象对比)不对呀。不对呀。在我的印象中,我的母亲不是这样的。她的背是强而有力的。她的脸是红润的,充满青春活力的。她的眼睛是那么明亮、清澈,炯炯有神。然而今天,就在这一刻,我突然发现母亲竟变成这个样子。我不敢相信,但又不得不信!什么也不要说,就让我们把这个特写镜头深深地刻在心里。(音乐)
④师生合作读、齐读。
⑤归纳:学语文,光理解句子的意思是不够的,我们更应该体会、感悟这个特殊的句式带给我们别样的语言的味道。
(改变句子的表达方式,通过对比,让学生的目光在母亲的每一个神态上停留,再借助教师声情并茂地叙述,今昔对比,让震撼、心痛……刹那间在课堂上弥漫开来。音乐的渲染,师生激情朗读,更将情感不断向前推进。)
(3)如果说刚才的一段是典型的慢镜头的话,那么请从文中找出另外一段相对应的快镜头。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大屏幕出示)
这句话中哪个词给你一种强烈的快镜头的感觉?
①引导学生说出“立刻”的近义词,通过近义词的置换对比,感受四个“立刻”带给人一气呵成、刻不容缓的感觉,体会母亲工作的单调、重复、繁重。
②师生合作读这句话。
③归纳:母亲为了整个家,为了儿子,忘记了自己的疲惫,忘记了自己的憔悴,忘记了自己的苍老。这就是四个“立刻”让我们悟出的语言味道。
(抓住“立刻”,咀嚼品味,首先调取积累,寻找“立刻”的近义词,采取换词的方法,在读中进一步体会四个“立刻”这一特殊的排比句式带来的一气呵成、刻不容缓的气势,感受母亲挣钱的艰辛和不易。)
(4)“我”向母亲要多少钱?
①在作家梁晓声其他作品中,母亲辛辛苦苦、拼死拼活工作一个月30天,只能挣27元钱。这就意味着她一天只能挣9角钱。当你知道母亲挣钱这么辛苦时,你还忍心要钱吗?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大屏幕出示)
②如果说母亲的神态是慢镜头,母亲干活的动作是快镜头的话,那么此刻给钱的动作应该是个特写镜头。注视着这句话,你会把目光聚焦在母亲的哪一个动作上?
③体会动作“塞”字的后面母亲一颗爱儿子坚决的心。
④依据内容归纳:学语文,认真去品、去悟、去咬文嚼字是多么重要。
(紧扣“塞”,在老师和学生看似重复的对话中,伴随着步步紧逼地追问,达到理解“塞”,感悟“塞”的后面母亲一颗坚决的心。)
(三)回顾总结,深化理解。
1.此刻,关于母亲挣钱、给钱的镜头就一一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慈母情深就深在这些不起眼的细节里,深在母亲的神态里,深在母亲的一言一行里!(联系板书)让我们把这四个特写镜头放到课文当中,一起再来品读、回味。
师生合作,回顾课文……
2.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我鼻子一酸,攥着这一元五角钱,攥着母亲的血汗,攥着母亲的辛劳,攥着母亲对我的爱,对我的希望,攥着母爱的博大精深,跑了出去……一路上,我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这似海深情,我何时才能报答得了啊!正所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生齐诵这句诗。(音乐)
相信这句诗一定让你想起一个人,你想起了谁?(自己的母亲)
4.其实天下所有的母亲都是这样的,她们对孩子的爱,情深似海。让我们全体起立,一起充满激情地、大声地把这句诗送给天下的每一个母亲。(全体起立,齐诵这句诗)
(课文内容的盘点回顾,好似一幅幅催人泪下的画卷在学生心中徐徐打开,古诗的激情吟诵,结尾舒缓深情的音乐,让学生积蓄的情感得以宣泄,使整个教学过程浑然一体,一切皆水到渠成。)
四、拓展写话,情感升华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关于母亲的诗句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