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纹枯病篇1
1.发病症状
苗期至穗期都可发病。叶鞘染病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叶片染病 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穗颈部受害 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后汇聚成白色菌丝团,形成菌核,菌核深褐色,易脱落。高温条件下病斑上产生一层白色粉霉层即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
2.发生规律
水稻纹枯病的传播来源是菌核,当年水稻收割时,菌核大量落在田里,在土壤中安全越冬,成为第2年病害传播的主要来源。菌核在第2年灌水整田时与浪渣混合在一起,漂浮在水面上,随风飘移,集中到下风头田边的水面。插秧后菌核漂浮到秧苗旁边,附着在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生长出菌丝,侵入叶鞘,形成病斑,病斑上的病菌侵入临近稻株,向植株上部蔓延,扩大危害。纹枯病主要危害叶鞘,也能危害叶片、茎秆和稻穗。叶鞘发病,首先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渍状小斑点,逐渐扩大成椭圆形,并可相互汇合成云纹状大斑。病斑边缘明显,褐色,中间褪为淡绿色或淡褐色,最后变成灰白色。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叶片染病,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穗颈部受害,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色,常不能抽穗,抽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当多雨天气或田间湿度大时,检查封行早的稻田,在植株下部被害的叶鞘和叶片上可以看到白色或黄褐色的网状细丝,即为稻纹枯病的菌丝,菌丝在干燥条件下,密集在一起,汇聚成白色菌丝团,结成白色小绒球,以后逐渐变硬,变成萝卜籽大小的暗褐色颗粒,附着在有病的叶鞘或叶片上,即为稻纹枯病的菌核。
3.发生特点
3.1高温高湿发病严重
稻纹枯病是一种高温高湿病害。当田间气温达23℃以上,相对湿度90%以上,纹枯病开始发生,当株棵间气温高达25~31℃,相对湿度达97%时,病害发展最为迅速,当温度在10℃以下或40℃以上时,病害停止发展,在12~15℃时开始形成菌核,但以30~32℃之间形成最多,水稻抽穗到***熟阶段是菌核形成的高峰期。
3.2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田块发病严重
此类田由于长期积水,不能很好的晒田,田间湿度大,容易形成高温高湿条件,有利于纹枯病的发生蔓延。
3.3品种不同其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
一般来说,矮秆品种比高秆品种发病重,粳稻比籼稻发病重,早熟品种比中、晚熟品种发病重。3.4施肥不合理,发病严重施足基肥、合理追肥、增施磷钾肥,稻株生长健壮、通风透光好的稻田发病轻。氮肥施用过多过迟,或集中施用,禾苗猛发徒长,提早封行,田间郁闭,通风透光不良,株间湿度增高,则纹枯病发生重。
4.综合防治
防治水稻纹枯病,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做好肥水管理,改善水稻的生长环境条件,对历年发病严重的田块及早用药进行保护。
4.1农业措施
4.1.1清除菌核。在灌水整田时打捞浮在水面上的浪渣,集中处理,消灭菌核。为彻底打捞,田面要整平,灌水可深一些。
4.1.2浅水灌溉,适时晒田。一般分蘖盛期前灌浅水,分蘖末期开始晒田,孕穗以后干干湿湿,干湿交替,浅水勤灌,以降低田间湿度,控制无效分蘖,防止过早封行,减轻病害发生。
4.1.3合理施肥。应多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的抗病、抗倒能力。施肥应做到前期不徒长,不过早封行,后期不贪青,不倒伏,既能高产,又能控制病害。
4.2药剂防治
水稻纹枯病篇2
一、 危害特点
1.病情垂直发展速度快
由于水稻轻型栽培面积的扩大和水稻群体质量栽培技术的推广,使得水稻播栽期推迟、水稻基本苗下降,从而相应推迟了水稻纹枯病发病的盛期。
2.发病面积大,粳稻受害尤为严重
近年来受气候异常因素影响,各稻型纹枯病发生危害普遍较为严重。杂交中籼稻由于施肥量相对较少,且杂种优势的存在,对纹枯病的耐害性较强,虽然部分田块病情严重,但田间很少出现纹枯病“透顶”现象。而粳稻品种多数感病性强,加上施肥量高,纹枯病垂直发展迅猛,危害程度较重,严重发生田块发生“透顶”现象普遍。
二、发病原因
1.防治药剂选用不当。井冈霉素是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主要药种,该药具有内吸传导性,兼有预防和***作用,但其持效期较短,在近年来水稻纹枯病发生严重的情况下,井冈霉素的防效更是难以保证。
2.直播稻多为人工撒播,行株距不确定,田间通风透光性能差,为纹枯病发生创造适合的小气候。
3.防治喷水量过少。目前大多数农户防治水稻病虫喷雾药液量在240~300 kg/hm2左右,仅为正常防治要求药液量的30%左右。若在水稻封行以前用药,对纹枯病还多少有一些效果;如果在水稻中后期用药,则对纹枯病防效甚微。
4.防治时间偏迟。水稻纹枯病一般在分蘖后期至抽穗期发病最盛,分蘖盛期至孕穗期为横向扩散,随后进入垂直扩展,水稻抽穗期前后病情发展达到高峰期。根据纹枯病的发生特点,生产上应在水稻分蘖期发现病株后(病穴率达15%以上)就及早用药,以防止水平扩散。适期早用药。
4.1早期病情较轻,用药后病情容易得到有效控制。
4.2早期水稻群体少,水稻尚未封行,药剂容易喷啉到纹枯病发病的水稻基部,防治效果显著提高。但传统农业栽培时,防治时间往往偏迟,待发现病害后才防治,效果甚微。
5.重治虫、轻防病。部分农户对病害的发生危害性和病害的预防工作认识不足,认为同害虫一样发生后打药既可控制,往往是发病初期不用药预防,等病害发生严重后,则病害已难以控制。同时,一些农药经营者为了以低价赢得竞争市场,在防治药剂配方中不用或减少杀菌剂使用量。
6.直播稻种植密度高,水稻群体大,个体发育差,从而加重其纹枯病的发生与危害。
7.长期深灌,搁田过迟、不彻底,偏施、迟施氮肥,水稻郁蔽、徒长,均会促使水稻纹枯病发生和蔓延,加重危害程度。
三、防治方法
1.推广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方式
虽然直播稻有省工、节本的优点,但其产量潜力低、生产风险大、生态不友好,且杂草稻威胁大,纹枯病等病虫防治难,应予以控制。应积极推广水稻机插秧栽培方式,机插秧增产潜力高、稳产、高产,且由于水稻行距大、水稻封行期推迟,水稻纹枯病发生显著减轻,同时由于行距大,病虫防治易操作,防治效果显著提高。
2.加强管理
2.1打捞菌核,减少菌源。在水稻秧田和本田翻耕、灌水、耙平时,大多数纹枯病菌核浮在水面,混杂在浪渣中,飘到田角和田边,可将浪渣打捞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以减少菌源。
2.2合理施肥,健壮生长。结合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土壤肥力和水稻品种特性合理施肥,增强稻株抗病力。在施肥上要注意氮、磷、钾三要素的配合,农家肥与化肥、长效肥与速效肥的配合,切忌偏施氮肥和中后期大量施用氮肥,以防稻苗徒长和提早封行。
2.3科学灌水、适时搁田。改变长期深灌的做法,实行浅水勤灌,分蘖后期要适时搁田,以降低株间湿度,控制无效分蘖,控制过早封行,促进稻株生长健壮。
3. 药剂防治
分蘖到拔节期控制病害水平扩展;孕穗到抽穗期控制病害垂直扩展;抽穗灌浆期保护功能叶不受侵害。
3.1正确喷药。在水稻中后期田间比较郁蔽的情况下防治水稻纹枯病,应适当加大用药量,并加足水量喷粗雾,用水量要达到750~900 kg/hm2,将药液淋到纹枯病发病部位的水稻植株基部,以提高防病效果。
水稻纹枯病篇3
关键词 18.7%扬彩悬浮剂;水稻;纹枯病;防效;增产效果
中***分类号 S435.111.4+2;S48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3-0098-01
为探索评价18.7%扬彩悬浮剂等药剂不同剂量下对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和对作物的增产效果,为实际生产提供参考,受兴化市植保站委托,特进行了本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选择兴化市农技推广中心试验基地,土壤类型为黏土,肥力中等,田间持水量、地下水层深度大约分别为 30%、1.0 m。当茬水稻种植品种为南粳9108,水稻长势长相一致。中感纹枯病,种植方式为机插秧,6月18日栽插[1-3]。
1.2 试验材料
试验药剂有18.7%扬彩悬浮剂(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江门市植保有限公司提供)、240 g/L噻呋酰胺悬浮剂(湖南东永公司产品)。防治对象为水稻纹枯病。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4个处理,分别为18.7%扬彩悬浮剂600 mL/hm2(A)、750 mL/hm2(B),240 g/L噻呋酰胺悬浮剂300 mL/hm2(C),以不施药作对照(CK)。处理A、B、C均兑水450 kg/hm2均匀喷雾。不设重复,随机排列,处理A、B、C面积135 m2,CK面积45 m2 [4-6]。
1.4 施药方法
根据方案要求,共用药2次,分别在水稻分蘖末期(8月8日)、水稻孕穗期(8月26日)进行。施药时,采取二次稀释法。施药器械采用市下牌SX-MD150A电动喷雾器,喷孔直径1.3 mm[7-9]。
1.5 {查内容及方法
1.5.1 安全性。调查各处理药害(褪绿、矮化、畸形等)发生情况。
1.5.2 对纹枯病的防治效果。试验于药前调查水稻纹枯病发病丛数及病指。于9月9日(第2次药后14 d)调查病害发展情况。定点调查,共50丛,记录总株数、病株数和严重度。严重度分级标准如表1所示。
1.5.3 对稻瘟病、稻曲病的兼治效果。观察18.7%扬彩悬浮剂处理区对水稻稻瘟病、稻曲病的兼治效果,并观察处理区水稻长势,如水稻叶色、茎秆硬度等。
1.5.4 测产。最终对各小区进行估产,调查作物的增产效应。
2 结果与分析
整个试验过程中,各处理区水稻均未发生异常现象,18.7%扬彩悬浮剂不同剂量对水稻均安全。由表2可以看出,第2次药后14 d调查结果表明,处理C病指校正防效要高于处理A、B,处理C病指防效为97.0%,处理A、B防效也较好,病指防效分别为84.3%、90.5%。田间调查发现,在2次施药情况下,尽管处理A、B病穴率较高,但病级很低,以1、3级为主,说明处理A、B对纹枯病的控制效果较好[10-12]。
由表3可以看出,处理A、B水稻稻秆粗壮,叶色清秀,长势良好。CK水稻纹枯病发生非常重,植株明显矮化,产量损失严重,处理A、B较CK增产效果均十分显著。处理A、B、C较CK增产幅度分别为53.48%、57.68%、61.36%。
3 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本试验水稻中感纹枯病,加上秸秆还田,试验田搁田效果不理想,纹枯病发生严重,在此条件下,18.7%扬彩悬浮剂600~750 mL/hm2对纹枯病有较佳的防效,且随着剂量的增加防效增加。18.7%扬彩悬浮剂处理区水稻稻秆粗壮,叶色清秀,长势良好,对水稻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试验区稻曲病零星发生,18.7%扬彩悬浮剂不同剂量处理区感稻曲病的穗数要明显少于空白对照区,说明其对稻曲病均有不同程度的兼治作用[13-14]。
4 参考文献
[1] 张英辉,姚成月,周翔俊.水稻纹枯病发生规律及对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下半月刊),2006(4):37-38.
[2] 吴雪芹.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0(1):182.
[3] 石鸿文,丁文侠.水稻纹枯病的配套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1(5):23.
[4] 陈瑾,吴如健,胡菡青,等.6种嘧菌酯复配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J].中国农学通报,2013(18):162-167.
[5] 王晓琳.水稻纹枯病防治药剂配方筛选及其剂型的研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2.
[6] 刘薇,杨超,邹剑锋,等.水稻纹枯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广西农业科学,2009(5):512-516.
[7] 孟琳.水稻纹枯病的化学防治及几种复配药剂药效评价[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3.
[8] 桑海旭,王井士,刘郁,等.水稻纹枯病对水稻产量及米质的影响[J].北方水稻,2013(1):10-13.
[9] 宋益民,刁亚梅,顾春燕,等.10种杀菌剂防治水稻纹枯病的田间药效比较[J].现代农药,2012(2):54-56.
[10] 李涛,路雪君,廖晓兰,等.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及其防治策略[J].江西农业学报,2010(9):91-93.
[11] 王子斌,左示敏,李刚,等.水稻抗纹枯病苗期快速鉴定技术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2009(2):174-182.
[12] 何霭如,郭建夫.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及防治[J].安徽农业科学,2007(4):996-997.
水稻纹枯病篇4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防治效果;12.5%氟环唑;30%苯甲・丙环唑
中***分类号 S435.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8-0135-01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俗名花足秆、烂脚瘟、眉目斑,是由立枯丝核菌感染得病,多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纹枯病在南方稻区危害严重,是当前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使水稻不能抽穗,或抽穗的秕谷较多,粒重下降。该病害一般在水稻分蘖期开始发生,最初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出现水渍状椭圆形斑,以后病斑增多,常相互愈合成为不规则的云纹状斑,其边缘为褐色,中部发绿色或淡褐色。叶片上的症状和叶路上基本相同。病害由下向上扩展,严重时可到剑叶,甚至穗部发病,大片倒伏。为了筛选出高效低毒的纹枯病防治药剂,笔者开展了不同药剂对水稻纹枯病防治效果的研究,以期为水稻纹枯病防治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药剂:12.5%氟环唑(德国巴斯夫有限公司)、30%苯甲・丙环唑(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43%戊唑醇(拜耳作物科学有限公司)、5%井冈霉素(浙江省桐庐汇丰生物化工有限公司);供试水稻品种:准两优527。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5个处理,分别为12.5%氟环唑450 mL/hm2(A);30%苯甲・丙环唑300 mL/hm2(B)、43%戊唑醇225 mL/hm2(C)、5%井冈霉素2 250 g/hm2(D);以清水作对照(CK)。3次重复,随机区组设计,小区面积20 m2。各小区间筑高埂,高埂用薄膜覆盖,严防药剂随水相互渗透。
1.3 试验过程
湿润育秧,移栽前除草。移栽密度18万穴/hm2,每穴栽2粒谷苗。试验于3月8日播种,4月21日移栽,6月14日进行施药防治纹枯病(药剂和用量按设计方案执行),8月13日分小区收获计产。试验小区施肥、除纹枯病以外的其他病虫害防治一切农事的操作时间、用量和方法一致[1-2]。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调查记载病株数(施药后15 d),分小区对稻谷实收计产。
根据水稻叶鞘和叶片危害症状程度分级,以株为单位,每小区对角线5点取样法,每点调查相连5丛,共25丛,记录总株数、病株数和病级数。病情分级标准:0级为全株无病;1级为第4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以剑叶为第1片叶);3级为第3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5级为第2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7级:剑叶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9级为全株发病,提早枯死。计算公式如下[3-4]: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药剂处理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由表1可知,不同处理条件下,水稻纹枯病的病情指数均值变幅在0.71~12.41,病情指数最低的是处理A;不同处理纹枯病防治效果均值变幅在50.12%~94.28%,防治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处理A、B、C、D。处理A的防治效果与其他各处理呈显著差异(5%),处理A、B的防治效果与其他各处理呈极显著差异(1%)。
2.2 不同药剂处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由表2可知,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较大,其中以处理A产量最高,为8 800 kg/hm2,处理B次之,为8 200kg/hm2,处理A与处理B差异不显著,但二者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5%)。
2.3 药剂安全性
试验过程中观测发现,施用各药剂后至水稻收获,植株无药害症状,对水稻生长安全;各药剂对稻田其他生物无影响[5-6]。
3 结论
不同药剂处理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和产量均有明显的影响。以12.5%氟环唑450 mL/hm2和30%苯甲・丙环唑300 mL/hm2的防治效果最好,分别达到94.28%、85.01%;水稻产量表现相当,分别达到8 800、8 200 kg/hm2。在水稻纹枯病防治上,为避免抗药性的产生,可将12.5%氟环唑和30%苯甲・丙环唑交替使用。
4 参考文献
[1] 李宽.75%戊唑・嘧菌酯水分散粒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16):114.
[2] 江慧,侯昌亮,胡寒哲,等.5种杀菌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石油/农学(中旬),2013(8):1-3.
[3] 史晓利,刘维红,姚开文,等.20%氟胺・嘧菌酯WG和75%戊唑・嘧菌酯WG对水稻纹枯病防效研究[J].现代农药,2014(3):48-50.
[4]高朝***,钟玉萍.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油防治水稻纹枯病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08(14):107-108.
水稻纹枯病篇5
论文摘要 介绍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病症状、发生特点、发生原因,并提出防治对策。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传毒危害而引起的一种病毒病,具有暴发性、间歇性、迁移性等特点,病毒一旦侵入就会立即在植株体内蔓延,常导致植株死亡。一般地区失治田块病丛率超过50%,重发地区病丛率超过90%,减产超过50%,甚至绝收,是水稻生产上的重大毁灭性病害之一(农民称之为水稻“癌”症)。近年来,发生趋势逐年加重,对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1发病症状
水稻从苗期至孕穗期都可感病,其中以苗期至分蘖期最易感病。早期发病病株先在心叶基部出现宽窄不等黄色条纹,后向上扩展,整株心叶枯黄,高秆品种上心叶细长出现黄化斑,卷曲成假枯心。本田期发病植株明显萎缩,叶片逐渐枯黄,重者整株枯死不能抽穗,轻者生长受阻,虽能抽穗,但穗小且畸形。水稻条纹叶枯病逐年加重,根据田间普查,2007年宁国市条纹叶枯病病株率平均为1.7%,最高为4%,而2008年本地个别品种最高病株率达37%。
2发生特点
水稻条纹叶枯病主要由灰飞虱传播,灰飞虱具有持久和经卵传毒功能,传毒时间短。水稻条纹叶枯病流行主要与传毒媒介灰飞虱虫量、带毒率、品种抗性及水稻感病生育期与灰飞虱传毒高峰期的吻合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灰飞虱带毒率高、虫量大、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大,则发病重。
2.1水稻品种抗性不同,病情差异大
不同的水稻品种,发病轻重有很大不同。通常杂交稻和籼稻比较抗病,粳稻、糯稻比较感病,但是,杂交稻中也有一些品种易感条纹叶枯病,如协优58、协青早、国稻1号、渝优10号等。
2.2栽培措施不同,病情差异大
水稻不同育秧方式之间的病情差异比较大,表现为播种越早,秧田期越长发病越严重,孤立秧田重于连片秧田。在防治水平基本相同条件下,麦-稻田、小麦茬移栽稻田的病情最重,油菜茬、大麦茬移栽稻田次之,小苗抛秧和直播稻田发病则较轻,稻田周围杂草丛生,则病害发生重。
2.3及时合理用药的发病轻,用药不当及推迟用药则发病重
在秧田期或本田初期使用吡虫啉加乐斯本等防治灰飞虱,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轻。然而,大多数地方对该病害未引起足够重视,许多农户在水稻移栽前忽视对灰飞虱的专门用药,秧苗移栽前只用敌敌畏、杀虫双等防治;或是等到病害发生后再匆忙用药,错过病害防治适期,造成病害发生重。
3发生原因
3.1缺乏针对性防治导致灰飞虱虫源基数高
由于条纹叶枯病在正常年份较少发生,大多数农户对该病害未引起足够重视,从而使介体灰飞虱的传毒基数得以多年累积。据2008年6月2日田间调查,宁国市秧田(中稻)虫量平均495头/m2,超过防治指标20多倍。
3.2种植结构调整为灰飞虱创造了良好的繁衍场所
近几年来,由于水稻种植成本较高,许多农户改种玉米。种植玉米比种水稻节约农药、插秧及收割开支,收入比种植水稻高,所以水稻与玉米种植比较普遍。即使是水稻种植户,田埂上也是杂草丛生,给灰飞虱的越冬繁衍和发生危害提供了良好的食物来源,为其毒源积累和病害暴发创造了有利条件,越冬代灰飞虱的带毒率由2007年的10%上升至2008年的12%。另外,近年推广的国稻1号、渝优10号等抗性较差品种的大面积种植,加剧了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与危害程度。
4防治对策
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以后,目前尚无特效药可治,故在防治上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策略:治虫防病,采取切断毒源,治麦田保秧田,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的策略。
4.1开展虫情监测
水稻条纹叶枯病对水稻生产存在着严重威胁,因此必须加强虫情监测。在5月初,对稻区麦田、油菜田和冬闲田开展灰飞虱发生基数调查,重发区要做好灰飞虱带毒率测定,为开展麦田、秧田及大田防治提供依据。
4.2推广优质高产、抗虫抗病水稻新品种
根据水稻条纹叶枯病粳糯稻重于籼稻的表现特性,提倡在上年偏重发生稻区扩种籼稻或种植盐稻8号、徐稻3号等抗病性较好的水稻品种,杜绝种植易感条纹叶枯病的粳糯稻、协优58、协青早、国稻1号、渝优10号等品种。
4.3加强栽培管理,提高秧苗素质
首先,秧苗远离麦田,统一时间集中育秧,播种期适当延迟至5月15日以后,利用同期播栽分摊毒源昆虫,减轻发病。其次,加强肥水管理,促进秧苗早发,中期健壮。再次,对病田增氮、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促进健株有效分蘖,增强后期补偿能力,减少病害损失。另外,可调整育秧方式,全程覆盖防虫网,阻止灰飞虱接触秧苗。
4.4铲除田边杂草以降低虫源基数
灰飞虱在本地越冬寄主作物主要是麦田和杂草,田边杂草往往又是麦子收割后至水稻秧栽前灰飞虱的过渡场所。因此早春时节铲除田边杂草,破坏灰飞虱栖息场所,可以起到阻断灰飞虱向水稻本田迁移的桥梁作用。
4.5科学开展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采取压前控后减基数,治虫防病,治麦田保秧田,治秧田保大田,治稻田保麦田的方法。重点抓好3个阶段的防治:一是防治麦田等毒源地的灰飞虱,降低迁入秧田和大田基数;二是狠治秧田灰飞虱,在灰飞虱迁入秧田高峰期及时用药防治;三是适期防治大田灰飞虱,在灰飞虱卵孵高峰期用药防治。
水稻纹枯病篇6
关键词: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特点;防治措施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传毒危害而引起的一种病毒病,具有暴发性、间歇性、迁移性等特点,病毒一旦侵入就会立即在植株体内蔓延,常导致植株死亡。一般地区失治田块病丛率超过50%,重发地区病丛率超过90%,减产超过50%,甚至绝收,是水稻生产上的重大毁灭性病害之一(农民称之为水稻“癌”症)。近年来,发生趋势逐年加重,对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1发病症状
水稻从苗期至孕穗期都可感病,其中以苗期至分蘖期最易感病。早期发病病株先在心叶基部出现宽窄不等黄色条纹,后向上扩展,整株心叶枯黄,高秆品种上心叶细长出现黄化斑,卷曲成假枯心。本田期发病植株明显萎缩,叶片逐渐枯黄,重者整株枯死不能抽穗,轻者生长受阻,虽能抽穗,但穗小且畸形。水稻条纹叶枯病逐年加重,根据田间普查,2007年宁国市条纹叶枯病病株率平均为1.7%,最高为4%,而2008年本地个别品种最高病株率达37%。
2发生特点
水稻条纹叶枯病主要由灰飞虱传播,灰飞虱具有持久和经卵传毒功能,传毒时间短。水稻条纹叶枯病流行主要与传毒媒介灰飞虱虫量、带毒率、品种抗性及水稻感病生育期与灰飞虱传毒高峰期的吻合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灰飞虱带毒率高、虫量大、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大,则发病重。
2.1水稻品种抗性不同,病情差异大
不同的水稻品种,发病轻重有很大不同。通常杂交稻和籼稻比较抗病,粳稻、糯稻比较感病,但是,杂交稻中也有一些品种易感条纹叶枯病,如协优58、协青早、国稻1号、渝优10号等。
2.2栽培措施不同,病情差异大
水稻不同育秧方式之间的病情差异比较大,表现为播种越早,秧田期越长发病越严重,孤立秧田重于连片秧田。在防治水平基本相同条件下,麦-稻田、小麦茬移栽稻田的病情最重,油菜茬、大麦茬移栽稻田次之,小苗抛秧和直播稻田发病则较轻,稻田周围杂草丛生,则病害发生重。
2.3及时合理用药的发病轻,用药不当及推迟用药则发病重
在秧田期或本田初期使用吡虫啉加乐斯本等防治灰飞虱,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轻。然而,大多数地方对该病害未引起足够重视,许多农户在水稻移栽前忽视对灰飞虱的专门用药,秧苗移栽前只用敌敌畏、杀虫双等防治;或是等到病害发生后再匆忙用药,错过病害防治适期,造成病害发生重。
3发生原因
3.1缺乏针对性防治导致灰飞虱虫源基数高
由于条纹叶枯病在正常年份较少发生,大多数农户对该病害未引起足够重视,从而使介体灰飞虱的传毒基数得以多年累积。据2008年6月2日田间调查,宁国市秧田(中稻)虫量平均495头/m2,超过防治指标20多倍。
3.2种植结构调整为灰飞虱创造了良好的繁衍场所
近几年来,由于水稻种植成本较高,许多农户改种玉米。种植玉米比种水稻节约农药、插秧及收割开支,收入比种植水稻高,所以水稻与玉米种植比较普遍。即使是水稻种植户,田埂上也是杂草丛生,给灰飞虱的越冬繁衍和发生危害提供了良好的食物来源,为其毒源积累和病害暴发创造了有利条件,越冬代灰飞虱的带毒率由2007年的10%上升至2008年的12%。另外,近年推广的国稻1号、渝优10号等抗性较差品种的大面积种植,加剧了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与危害程度。
4防治对策
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以后,目前尚无特效药可治,故在防治上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策略:治虫防病,采取切断毒源,治麦田保秧田,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的策略。
4.1开展虫情监测
水稻条纹叶枯病对水稻生产存在着严重威胁,因此必须加强虫情监测。在5月初,对稻区麦田、油菜田和冬闲田开展灰飞虱发生基数调查,重发区要做好灰飞虱带毒率测定,为开展麦田、秧田及大田防治提供依据。
4.2推广优质高产、抗虫抗病水稻新品种
根据水稻条纹叶枯病粳糯稻重于籼稻的表现特性,提倡在上年偏重发生稻区扩种籼稻或种植盐稻8号、徐稻3号等抗病性较好的水稻品种,杜绝种植易感条纹叶枯病的粳糯稻、协优58、协青早、国稻1号、渝优10号等品种。
4.3加强栽培管理,提高秧苗素质
首先,秧苗远离麦田,统一时间集中育秧,播种期适当延迟至5月15日以后,利用同期播栽分摊毒源昆虫,减轻发病。其次,加强肥水管理,促进秧苗早发,中期健壮。再次,对病田增氮、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促进健株有效分蘖,增强后期补偿能力,减少病害损失。另外,可调整育秧方式,全程覆盖防虫网,阻止灰飞虱接触秧苗。
4.4铲除田边杂草以降低虫源基数
灰飞虱在本地越冬寄主作物主要是麦田和杂草,田边杂草往往又是麦子收割后至水稻秧栽前灰飞虱的过渡场所。因此早春时节铲除田边杂草,破坏灰飞虱栖息场所,可以起到阻断灰飞虱向水稻本田迁移的桥梁作用。
4.5科学开展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采取压前控后减基数,治虫防病,治麦田保秧田,治秧田保大田,治稻田保麦田的方法。重点抓好3个阶段的防治:一是防治麦田等毒源地的灰飞虱,降低迁入秧田和大田基数;二是狠治秧田灰飞虱,在灰飞虱迁入秧田高峰期及时用药防治;三是适期防治大田灰飞虱,在灰飞虱卵孵高峰期用药防治。
水稻纹枯病篇7
[关键词] 水稻条纹叶枯病 症状 途径与条件 综合防治
[中***分类号] S43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0-0097-01
水稻条纹叶枯病广泛分布于我国华东、华北、东北等省(市区)。本县稻田除个别田块种植感病品种外,大部分田块几乎见不到病株。2008年条纹叶枯病病株率0.2%,2009年病株率0.11%,2010年病株率0.05%, 2011年病株率0.011%,2012年病株率0.010%、2013年条纹叶枯病病株率0.007%,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为媒介传播的病毒病,俗称水稻上的癌症。本病毒寄主限于禾本科植物,主要有大麦、小麦、水稻、早熟禾、狗尾草、看麦娘等60多种。
一、病原
水稻条纹叶枯病毒,属水稻条纹病毒组(或称柔丝病毒组),英文为Rice stipe virus简称RSV。提纯病毒粒子为大小400×8nm的病毒粒子丝状,分散于核内、细胞质、液泡,或成砂状或颗粒状等不定形集块,即内含体,似有许多丝状体纠缠而成团存在。
光学显微镜可观察到病麦皮或肉细胞内有环状、“8”字形和杆状的大内体。在感染细胞内结晶状特异蛋白,分子量约21K,等电点PH5.4。内含体常含很多颗粒,也有无颗粒和类似结晶的内含体。内含体可能为结构的蛋白,与衣壳蛋白无血清学关系。在症状严重的植物感染细胞内充满内含体,但在耐病或抗病品种的感染细胞内很少或没有。在病植物细胞内用电镜亦较难观察到病毒粒子,在细胞质内能观察到颗粒状集块有时被膜包住,该颗粒状集块可有由病毒集合而成。用荧光抗体染色,在感病小麦叶片的韧皮部和叶肉组织内检测到病毒粒子。病毒粒子在韧皮部向下移动速度在30℃时为25-30cm,病毒在幼嫩组织内增值。在病叶汁液稀释限点1000~10000倍,钝化温度为55℃3分钟,零下20℃,体外保毒期(病稻)8个月。
二、为害症状
水稻苗期发病心叶基部出现褪绿黄白斑,随后向上扩展,逐步形成与叶脉平行的黄绿相间的条纹。不一样的品种表现也各不相同,矮秆籼稻不呈枯心状,叶片展开,出现黄绿相间条纹,分蘖减少,病株易提早枯死。分蘖期发病先在心叶下一叶基部出现褪绿黄斑,后扩展形成不规则黄白色条斑,老叶仍保持正常。籼稻品种不枯心,糯稻品种仅半数表现枯心。病株常枯孕穗或穗小,枝梗及颍壳扭曲畸形,不结实。拔节后发病在剑叶下部出现黄绿色条点或条纹。各类型稻均不现枯心,但抽穗畸形,结实很少。
小麦和大麦苗期发病先在心叶基部现褪绿黄白斑,以后整叶黄化或卷曲枯死,不分蘖或很少分蘖,多数早期枯死。拔节后发病仅在上部叶片或心叶基部现褪绿黄白斑,后扩展成不规则的条纹,一般能抽穗结实,也有形成枯孕穗或畸形穗。
二、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本病毒其它途径均不传病,仅依靠介体昆虫传染。灰飞虱为主要介体昆虫,一旦获毒病毒在虫体内增殖,还可经卵传递至40代,将终身传毒。至于白脊飞虱在自然界虽可传毒,但作用不大。循回期4-23天,一般10-15天,最短***时间10分钟。
病毒在带毒灰飞虱体内越冬,成为主要初侵染源。在大、小麦田越冬的若虫,羽化后在原麦田繁殖,然后迁飞至早稻秧田或本田传毒为害并繁殖,早稻收获后,再迁飞至晚稻上为害,晚稻收获后,迁回冬麦上越冬。水稻易感病期为苗期到分蘖期。随植株生长和抗性在叶龄长潜育期也长时逐渐增强。
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与稻田耕作制度、灰飞虱发生量与带毒虫率、水稻品种的感性及气候因子等有直接关系。春季降雨少,气温偏高,虫口多发病重。稻、麦两熟区发病重,大麦、双季稻区病害轻。
三、防治方法
综合策略:采取“切断毒源,治虫防病”的防治策略,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狠治灰飞虱,控制条纹叶枯病,确保水稻安全生产。
四、防治措施
1.防治麦田灰飞虱压低稻田虫量基数。结合三麦穗蚜防治应用吡虫啉药剂,亩用纯药2-3克(折百),防治麦田灰飞虱,压低麦收后迁入秧地的灰飞虱虫量,减轻秧地为害几率。
2.推广种植抗(耐)病品种。因地制宜选用Ⅱ优明86、Ⅱ优98、隆平683;徐稻3号、徐稻5号、宁粳稻4号、镇稻99等,减轻病害的发生程度与农药的使用量,推广塑料育秧,肥床旱育等育秧方式及小苗抛栽、旱育机插等轻型栽培措施,降低秧苗期灰飞虱迁入虫量,控制病害危害。
水稻纹枯病篇8
1.病症
玉米纹枯病主要危害玉米叶鞘、叶片、茎秆和果穗,最初多由基部叶鞘发病,从下而上逐渐扩展,典型病症为在叶片、叶鞘或苞叶上构成不规则的云纹状病斑,边缘呈深褐色,病斑逐步扩展,包围叶片和叶鞘直至枯槁。茎秆受害后期组织松软崩溃,植株极易倒伏,而果穗受害经常形成腐朽,使果穗秃顶,粒重降落,影响玉米质量和产量。环境湿度大时,病斑上可见白色菌丝体,病部组织内或叶鞘与茎秆间常产生褐色不规则的颗粒状菌核,菌核成熟后极易掉落至田间,越冬后成为翌年初侵染源。
2.水稻纹枯病发生的规律
一般从水稻的分蘖期开始发病,先危害叶鞘再侵害叶片。初发病时,在近水面的叶鞘上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的小斑,像开水烫了一样,以后逐渐扩大成椭圆形或云纹状病斑。病斑边缘褐色,中部淡褐色或灰白色。叶片上的病斑与叶鞘上的病斑基本相似。天气潮湿时,肉眼可见病斑上长出象蛛丝状的菌丝体,以后菌丝体集结成紫褐色籽粒状的菌核,易脱落,纹枯病属真菌病害,是一种喜欢高温高湿的病害。在气温22度以上,相对湿度在97%以上开始发病,但以25-31度、湿度饱和时发病最重。一般在水稻分蘖期开始发生,孕穗前后为发病高峰,***熟后病情下降。在菌核残留多的老病田,以及偏施氮肥、秧苗生长过密、通风透光差、长期深水等情况下发病重,特别是在水稻封行到灌浆期,如遇高温、连续阴雨,病害将严重发生。受害稻株因部位不同,损失差异很大,病害在稻株上扩展部位越高,造成的损失越大, 禾本科,属须根系,不定根发达,穗为圆锥花序,自花授粉。一年生栽培谷物,高30~100厘米。叶二列互生,线状披针形,叶舌膜质,2裂。圆锥花序疏松;小穗长圆形,两侧压扁,含3朵小花,颖极退化,仅留痕迹,顶端小花两性,外稃舟形,有芒;雄蕊6;退化2花仅留外稃,稻瘟病是危害水稻最严重的病害之一,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严重发生减产可达40-50%。水稻生长期叶片受害严重时成片枯死,有时虽不枯死、但新叶不易伸展、稻株萎缩、不能抽穗或抽出短小穗,抽穗期穗颈受害严重,则造成大量白穗或瘪粒。
3.防治措施
防治根据本地区的自然条件、栽培方式不同,设计出不同的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从整体上采用IPM策略,以对付稻瘟病菌的易变性和抗药性为重点,采取轮回滚动利用抗病品种,大力推行种植多个基因源的品种布局或混合种植技术,控制肥水,调解和改善微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拮抗微生物的作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要轮回用药、混合用药、分阶段用药,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实现防病、高产、优质综合效益。
3.1选用抗病品种,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是水稻和病原菌相互作用的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的结果,水稻植株具蜡质层、硅化细胞是抵抗和延缓病原菌侵入的一种机械障碍,是衡量品种抗病性指标,也是鉴别品种抗病性的一种快速手段。
3.2消灭菌源,打捞浪渣
育秧播种时,一是施用土壤灭菌剂;二是改稻草覆盖为防虫网或无纺布覆盖,减少幼苗感染纹枯病菌,移栽本田彻底打捞浪渣,减少菌源。浪渣带出田外集中晒干焚烧,铲除田边杂草,及时拔除田中稗草,防止有病稻草回田。
3.3合理密植,加强水肥管理。(1)在用水上采取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避免长期深灌或晒田过度,做到浅水分蘖、够苗露田、晒促根、肥田重晒、瘦田轻晒、浅水养胚、湿润长穗、不过早断水、防止早衰。(2)在用肥上应施足基肥,及早追肥,氮肥、磷肥、钾肥相互配合使用。不要集中施用过多的氮肥,避免过早封行。(3)在栽培上要做到合理密植。在保证基本苗数的情况下,因地制宜放宽行距,改善群体条件,降低田间湿度,减轻发病。
3.4加强水肥管理。为了防止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应抓好以水肥管理为中心的栽培防病措施。(1)在用水上采取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避免长期深灌或晒田过度,做到浅水分蘖、够苗露田、晒促根、肥田重晒、瘦田轻晒、浅水养胚、湿润长穗、不过早断水、防治早衰。(2)在用肥上应施足基肥,及早追肥,氮肥、磷肥、钾肥相互配合使用。不要集中施用过多的氮肥,避免过早封行。(3)在栽培上要做到合理密植。在保证基本苗数的情况下,因地制宜放宽行距,改善群体条件,降低田间湿度,减轻发病。
水稻纹枯病篇9
当前我区正值小麦成熟期和水稻秧苗期,也是防治灰飞虱、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关键时期,为切实做好今年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治工作,努力夺取水稻丰收,实现全年粮食生产目标,特作如下紧急通知:
一、充分认识做好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据各地越冬代灰飞虱带毒率测定,并结合麦田、秧田灰飞虱虫情调查等因素分析,今年我区水稻条纹叶枯病继续呈特大流行趋势。一是麦田灰飞虱虫量极高。5月中旬全区麦田普查,稻茬麦田一般有虫30-980万头/亩,个别田块高达1230万头/亩,是去年同期的5.4倍。旱茬麦田平均虫量达20.9万头/亩。二是灰飞虱带毒率仍较高。据3月中旬全市对各地越冬代灰飞虱带毒率抽样检测结果为:东海8%;灌云8%;灌南11%;赣榆7%。三是水稻感病品种面积仍占有一定面积。抗(耐)病品种种植面积虽较前几年有所增加,但感病品种仍占有一定面积,特别是个别重病区高感品种仍有扩大趋势。四是秧田灰飞虱虫量高。据5月29日全区秧田普查,一般每亩秧田虫量达12.3-120.6万头,高的田块将达183.2万头以上,是特大发生年份去年同期的1.51倍。五是水稻易感生育期与灰飞虱成虫迁移期吻合度高。5月下旬至6月上旬我区水稻大面积处于秧苗期,另据5月20目麦田灰飞虱发育进度调查,一、二龄若虫占26.2%,三龄若虫占33.1%,四龄若虫占29.3%,五龄若虫占11.4%。预计一代灰飞虱成虫将于5月下旬开始从麦田及杂草上迁入秧田,5月底为迁入始盛期,6月上旬为迁入高峰期,迁移高峰期与水稻感病生育期相吻合,且秧田承载虫量将高于以往任何一年,秧田防治压力进一步加大。因此,各乡镇场要高度重视秧田灰飞虱防治工作,把夏收夏种和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治工作作为当前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决不能贻误战机,造成整个防治工作的被动。
二、立足治虫控病,全力打好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治主动战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必须坚持“切断毒源、治虫控病”的防治策略,当前应着重抓好以下两个阶段的防治工作:一是狠抓秧田灰飞虱的防治工作。由于水稻育秧方式多、播种时间不一,田间苗情、虫情存在很大差异,防治要求各不相同。目前灰飞虱已开始从麦田向秧田迁飞,各地应立即进行秧田防治,施药间隔期与防治次数要根据水稻品种的抗感性和带毒灰飞虱的数量来确定,对抗病品种每隔5天左右防治一次,对感病品种和带毒灰飞虱数量特别高的田块可适当增加防治次数,同时在移栽前2—3天用好送嫁药,做到带药移栽,实施全程药控。二是适期做好大田前期灰飞虱的防治工作。水稻移栽后大田前期,在准确测报的基础上,根据灰飞虱发育进度抓住二、三代灰飞虱卵孵高峰期至低龄若虫高峰期进行防治,防止大田后期发病。药种选择上要坚持持效性好与速效性强的药剂混配并交替使用的原则。有条件的地区积极组织专业化防治,大力组织统防统治,做到统一时间、统一药剂、统一施药,提高对水稻秧田灰飞虱防治效果,减少农药用药量与防治成本。
三、切实提高防治信息和防治技术的入户率
各乡镇、场要充分利用广播、明白纸、宣传车等多种形式,把病虫防治信息、防治技术送到千家万户,让基层群众真正掌握用药时期、合理药种与科学施药方法,从而有效控制该病的危害。要充分调动群众防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克服惜本***思想,切实提高技术到位率和防治覆盖率。要广泛建立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治示范区,指导和引导农民做好防治工作。对防治所需的新药剂,要积极组织供应,提高农民应用新农药的积极性,保证防治工作顺利进行。
水稻纹枯病篇10
摘要阐述了近年来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危害特点,分析了水稻纹枯病连续重发的原因,并提出综合防治对策,以为水稻获得高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原因;综合防治
水稻纹枯病是水稻常发性和重发性病害之一,其发生危害程度已远远超过水稻稻瘟病、条纹叶枯病等,成为水稻第一大病害,给水稻高产稳产带来严重威胁。现将近年来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危害特点、重发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介绍如下,以为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1水稻纹枯病发生危害特点
1.1大发生频率高,危害程度严重
进入21世纪以来,水稻纹枯病连续偏重发生到大发生,其中2000—2004年5年中有1年大发生,4年为偏重发生,2005—2009年则连续5年均为大发生,且2009年发生危害程度最为严重,部分粳稻田块出现纹枯病“透顶”现象。
1.2发病期推迟,病情垂直发展速度快
由于水稻轻型栽培面积的扩大和水稻群体质量栽培技术的推广,使得水稻播栽期推迟、水稻基本苗下降,从而相应推迟了水稻纹枯病发病的盛期。近几年水稻纹枯病发病盛期为7月25—30日,较常年推迟10 d左右。但由于前期水稻群体小,水稻施肥量大幅度增加,水稻群体在短期内急剧上升,恶化田间小气候,同时由于水稻体内氮素代谢旺盛,水稻纹枯病病情呈垂直发展速度,病情上升快,暴发期缩短。
1.3发病面积大,粳稻受害尤为严重
近年来受气候异常因素影响,各稻型纹枯病发生危害普遍较为严重。杂交中籼稻由于施肥量相对较少,且杂种优势的存在,对纹枯病的耐害性较强,虽然部分田块病情严重,但田间很少出现纹枯病“透顶”现象。而粳稻品种多数感病性强,加上施肥量高,纹枯病垂直发展迅猛,危害程度较重,严重发生田块发生“透顶”现象普遍。从田间调查看,纹枯病严重危害的均为粳稻品种。
2水稻纹枯病连续重发原因分析
2.1夏季气候条件异常
2005年以来连续5年为“凉夏”,雨水偏多,光照严重不足,加重了纹枯病的大流行。尤其是2009年在7月27日至8月17日出现持续20多天的连续阴雨天气,其为历史罕见,长期阴雨促成了水稻纹枯病发生危害严重。
2.2高产及超高产水稻品种的推广运用
目前推广的水稻品种多为高产及超高产品种。据刘永峰、陈志谊等对江苏省2001—2004年592份水稻主栽及区试品种(组合)纹枯病的抗性分析,表现为中抗品种(组合)所占的比率分别为32.0%、46.5%、57.7%、59.5%;表现为感病品种(组合)所占的比率分别为28.0%、33.3%、33.7%、21.1%;表现高抗纹枯病的品种较少,尤其是目前推广的多数粳稻品种对纹枯病抗性较差,纹枯病发生危害极为严重[1]。
2.3水稻直播面积的激增
水稻栽培方式呈现多元化,主要有手栽秧、机插秧、直播稻等多种方式。其中直播稻由于省工、节本等特点,面积直线上升,部分地区直播稻种植面积比例高达80%以上,加重了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危害。原因如下:一是直播稻种植密度高,水稻群体大,个体发育差,从而加重其纹枯病的发生与危害;二是直播稻多为人工撒播,行株距不确定,田间通风透光性能差,为纹枯病发生创造适合的小气候;三是直播稻株型松散,加上种植密度高,药液难于喷淋到水稻基部,药剂防治效果下降。
2.4防治工作不到位
2.4.1重治虫、轻防病。部分农户对病害的发生危害性和病害的预防工作认识不足,认为同害虫一样发生后打药既可控制,往往是发病初期不用药预防,等病害发生严重后,则病害已难以控制。同时,一些农药经营者为了以低价赢得竞争市场,在防治药剂配方中不用或减少杀菌剂使用量。
2.4.2防治时间偏迟。水稻纹枯病一般在分蘖后期至抽穗期发病最盛,分蘖盛期至孕穗期为横向扩散,随后进入垂直扩展,水稻抽穗期前后病情发展达到高峰期。根据纹枯病的发生特点,生产上应在水稻分蘖期发现病株后(病穴率达15%以上)就及早用药,以防止水平扩散。适期早用药,一是早期病情较轻,用药后病情容易得到有效控制;二是早期水稻群体少,水稻尚未封行,药剂容易喷啉到纹枯病发病的水稻基部,防治效果显著提高[2]。但传统农业栽培时,防治时间往往偏迟,待发现病害后才防治,效果甚微。
2.4.3防治药剂选用不当。井冈霉素是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主要药种,该药具有内吸传导性,兼有预防和***作用,但其持效期较短,在近年来水稻纹枯病发生严重的情况下,井冈霉素的防效更是难以保证[3]。
2.4.4防治喷水量过少。目前大多数农户防治水稻病虫喷雾药液量在240~300 kg/hm2左右,仅为正常防治要求药液量的30%左右。若在水稻封行以前用药,对纹枯病还多少有一些效果;如果在水稻中后期用药,则对纹枯病防效甚微。
2.5水肥管理不当
长期深灌,搁田过迟、不彻底,偏施、迟施氮肥,水稻郁蔽、徒长,均会促使水稻纹枯病发生和蔓延,加重危害程度。
3水稻纹枯病综合防治对策
3.1推广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方式,控病抑病
虽然直播稻有省工、节本的优点,但其产量潜力低、生产风险大、生态不友好,且杂草稻威胁大,纹枯病等病虫防治难,应予以控制。应积极推广水稻机插秧栽培方式,机插秧增产潜力高、稳产、高产,且由于水稻行距大、水稻封行期推迟,水稻纹枯病发生显著减轻,同时由于行距大,病虫防治易操作,防治效果显著提高。
3.2加强水稻栽培管理,促苗控病
3.2.1打捞菌核,减少菌源。在水稻秧田和本田翻耕、灌水、耙平时,大多数纹枯病菌核浮在水面,混杂在浪渣中,飘到田角和田边,可将浪渣打捞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以减少菌源。
3.2.2合理施肥,健壮生长。结合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土壤肥力和水稻品种特性合理施肥,增强稻株抗病力。在施肥上要注意氮、磷、钾三要素的配合,农家肥与化肥、长效肥与速效肥的配合,切忌偏施氮肥和中后期大量施用氮肥,以防稻苗徒长和提早封行[4]。
3.2.3科学灌水、适时搁田。改变长期深灌的做法,实行浅水勤灌,分蘖后期要适时搁田,以降低株间湿度,控制无效分蘖,控制过早封行,促进稻株生长健壮。
3.3狠抓药剂防治,以药控病
采取“前压、中控、后保重点”的药剂防治策略。分蘖到拔节期控制病害水平扩展;孕穗到抽穗期控制病害垂直扩展;抽穗灌浆期保护功能叶不受侵害。
3.3.1适期用药。水稻分蘖盛期纹枯病穴发病率达15%时应用药防治,尽量适期早用药。
3.3.2科学选药。水稻纹枯病的防治药剂应选用井冈霉素与枯草芽孢杆菌,或蜡质芽孢杆菌,或己唑醇的复配制剂、苯醚甲环唑与丙环唑的复配剂、烯唑醇、己唑醇、戊唑醇、噻呋酰胺等长效、高效药剂,以提高对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3.3.3正确喷药。在水稻中后期田间比较郁蔽的情况下防治水稻纹枯病,应适当加大用药量,并加足水量喷粗雾,用水量要达到750~900 kg/hm2,将药液淋到纹枯病发病部位的水稻植株基部,以提高防病效果。
4参考文献
[1] 张武利,曹炳宏,许成生.五河县2008年水稻纹枯病发生原因与综合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8(20):152.
[2] 裴吉兵.水稻纹枯病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13):166,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