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的由来10篇

十二生肖的由来篇1

2、可是老鼠一转头就忘记了,老鼠去找老牛,说他起得早跑得快,叫牛到时候带带他,老牛答应了,那个时候的龙是没有犄角的,而鸡是有犄角的,龙就跟鸡说,鸡已经很漂亮了,用不着犄角,***借他,鸡一听龙的奉承,很高兴,就把犄角借给了龙,并叫龙竞选后记得按时还他。

3、到了卯年卯月卯日卯时,众动物纷纷赶向天宫,而猫还在睡觉 ,鼠坐在牛的背上,到达天庭后,老鼠“蹭”的一跳,玉皇大帝就说老鼠最早到达,让老鼠排第一;老牛排第二;老虎到了排第三;兔子也到了,排第四。

4、龙来得很晚,但他个儿大,玉皇大帝一眼就看到了他,并看他这么漂亮,就让他排第五,这时后面的蛇跑来说:“我排第六!”;马和羊也到了,可他们推来推去的,玉皇大帝看他们这么有礼貌,就让他们排了第七第八。

十二生肖的由来篇2

春*红梅香万树是指生肖鸡。为十二生肖之一,位居第十,十二地支配属酉,是一天十二个时辰中的酉时,在下午五点至七点,又称鸡时。

生肖介绍生肖,或 属相,是中国及东亚地区的一些民族用来代表年份的十二种动物,统称为十二生肖,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它们依次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形成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每个人都以其出生年的象征动物作为生肖,所以中国民间常以生肖计算年龄。循环一次为一轮。

中国除了用生肖纪年外,还用与之相应的十二支纪月、纪日、纪时(时辰)。十二生肖(兽历)也广泛流行于亚洲诸民族及东欧和北非的某些国家之中。史载文献最早并广为流传的完整12生肖循环,是由东汉王充(西元27-97年)在西元1世纪期间所著《论衡》中提出的;按顺序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来源:文章屋网 )

十二生肖的由来篇3

经过一番激烈的选拔赛,兔子国最终选出的两兔是:安哥拉长毛兔—忘忘,中国袖珍兔—小不点。由于是国家大事,所以兔子国派出了国内最权威的电视媒体—“TTTV”全天24小时跟踪报道(连吃早餐都拍,有点像兔仔队)。

忘忘由于太健忘,连出发时的早餐都忘带了。它只好硬着脸皮向其他动物讨了半根胡萝卜来啃。媒体由于不了解事实,认为它是因为这次的行动而不吃饭,就觉得它很“爱国”,便感动得一把鼻涕一把泪,还把这件事发给了报社,让它成为了报纸头条:“旺旺是个爱国兔,为了国誉不吃饭。”

经过一番跋涉,两个兔子终于到了老虎家,老虎说:“说吧,看你们怎样来打动我让你们重新进入十二生肖。”首先发炮的是小不点,它说:“十二生肖不能只看战斗力,我们兔子族十分善良,难道就应该退出吗?”小不点由于太小了,老虎一个字也没听到(兔子比老虎小很多,所以听得到,而它们没注意到这一点),小不点知道情况不妙,便对忘忘大喊:“老虎听不到,就靠你了!”这个忘忘,虽说有口才,但竟然在这个关键时刻忘记要干什么了,只见它摸了摸后脑勺,说:“我怎么在这啊,要干什么呢,算了,回家吧。”说完就走了。老虎以为兔子在戏弄他,便发飙了,不但没给它们重新进入十二生肖,还生气地说:“二十年后的十二生肖选举,绝对不能让兔子参与竞争。”

十二生肖的由来篇4

“放眼二十取三九”是生肖蛇。蛇是十二生肖中最顽强的属相,属蛇人是十二生肖中最具有神秘感,最不可思议的人物。有些东方人认为蛇是阴险的、由于难以捉摸而令人产生恐惧感。

生肖,或属相,是中国及东亚地区的一些民族用来代表年份的十二种动物,统称为十二生肖,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它们依次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形成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每个人都以其出生年的象征动物作为生肖,所以中国民间常以生肖计算年龄。

(来源:文章屋网 )

十二生肖的由来篇5

十二生肖(兽历)的构成及顺序,各个民族或国家不尽相同。现今汉、回、藏、哈尼、畲、拉祜、纳西、阿尔泰语系诸民族以及朝鲜、韩国、日本的十二生肖(兽历),在构成及顺序上完全一致,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犬、猪。有些民族的十二生肖(兽历)因地区不同而有别,如黎族大多数地区的十二生肖(兽历)与前相同,而毛道黎族则以“虫”代“虎”,以“猫”代“兔”,以“鱼”代“蛇”,以“肉”代“马”,以“人”代“羊”;大部分地区彝族的十二生肖(兽历)与前相同,而云南哀牢山彝族的十二生肖(兽历)名称及顺序为:虎、兔、穿山甲(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除有一处不同(现也有以“龙”代“穿山甲”的说法)外,排序亦与前有异。哀牢山彝族之所以以“虎”为先,据说是因为其自认为是虎的子孙,尊母虎为其始相。每三年举行一次的祭神大典,要选在虎月(首月)的第一个虎日,在当地的母虎神庙举行。家家门上且都要绘以虎形,以示对虎的尊崇。正为此,才有了这样的排序。如若将其按序前推或后移,仍与前同。而桂西彝族的十二生肖(兽历)则为:龙、凤、马、蚁、人、鸡、狗、猪、雀、牛、虎、蛇;德宏地区傣族的十二生肖(兽历)与前相同,而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又改“猪”为“象”,改“龙”为“蛟”或“大蛇”,改“羊”为“蚁”。

此外,有些国家十二生肖(兽历)的名称亦与前颇有不同,如越南以“猫”替换了“兔”;印度的为:鼠、牛、狮、兔、龙、蛇、马、羊、猴、金翅鸟、狗、猪;古巴比伦的为:牡牛、山羊、狮、驴、蜣螂、蛇、犬、猫、鳄、红鹤、猿、鹰;埃及与希腊的与古巴比伦的基本相同,只是以“蟹”取代了“蜣螂”[1]。其“狮”、“蛇”的排序与印度的相同,且均是以“红鹤”代替了“金翅鸟”[2]。其他民族或国家的十二生肖(兽历)位于其“狮”这一序位的为“虎”,位于其“红鹤”序位的为“鸡”。也即是说,位于前一序位的均为猛兽,而位于后一序位的均为禽类。由此推测,全世界的十二生肖(兽历)当有着同一起源。

十二生肖当起源于十二兽历,由来甚为古远。从地域上看,埃及、巴比伦、印度及中国等四个亚非文明古国恰好均在其流行的范围之内。其流传的区域虽广达亚、欧、非大陆,但主要集中于亚洲。由此,我们有理由推断,这一文化当起源于亚洲的某一民族,其后始逐步扩散,而先后为这一广大地区的诸多民族所接受。然而,最初究竟为哪个民族所创,至今却仍是个不解之迷。

关于十二生肖(兽历)的始创者,目前有三种观点较为流行[3],即:“突厥语民族始创说”、“汉族始创说”和“印度始创说”。

突厥语民族普遍使用十二兽历。约刻写于8世纪的《回纥毗伽可汗碑》上便有“羊年”、“猴年”、“猪年”、“兔年”的记载。此外,在《阙特勤碑》、《翁金碑》等碑文中亦同样使用了十二兽历[4]。敦煌、吐鲁番出土的13世纪前后的回鹘文文献及两地诸多洞窟内的回鹘文题记亦均采用的是十二兽历纪年。考古人员在西伯利亚及中亚地区,也曾多次发掘出刻有十二生肖动物***案的文物[5]。

关于十二兽历的起源,成书于11世纪的《突厥语大词典》中记述了这样一个传说[6]:

某一突厥可汗想研究发生于若干年前的一次战争,但却在弄清那次战争发生的年代时出了差错。为此,该可汗与其部民开会商议,他说:“我们在弄清这段历史时怎样出错,我们的后代子孙亦同样会出错。所以我们根据十二个月份和天空黄道十二宫(座)[7]给每一年份确定一个名称吧!以后年份就以十二年为一周期来计算。这在我们中间要成为一个永久的历法。”部民们赞同可汗的建议,说:“就照此计算。”可汗为此而出猎,下令将所有的野生动物向伊犁河驱赶。

这是一条很大的河。部民们追猎着将动物赶向伊犁河,有好些动物跳进了河中。其中有十二种动物游过了河,于是遂以这十二种动物之名作为十二年份的名称了。老鼠率先过河,因此,以鼠名作为第一年的名称,称作鼠年。其后过河的被依次作为其余各年的名称。分别为:牛年、虎年、兔年、龙年[8]、蛇年、马年、羊年、猴年、鸡年、狗年、猪年。猪年过后,复从鼠年开始计算。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即《突厥语大词典》的作者——引译者)称,本书完成之年为(回历)466年(公元1073年——引译者)元月,业已进入蛇年。过了这一年就进入(回历)467年即马年了。年份就按我们所指出的这种顺序计算。

突厥人推测,这一纪年的每一年都各具特色。如依他们的观点,牛年战争频仍,因为牛常互相顶架;鸡年食物充足,但人们的忧虑会增多,因为鸡的食物是谷粒,鸡为觅食会乱刨扬垃圾;龙年雨水多,粮食丰收,因为龙在水中生活;猪年多雪酷寒,流言蜚语多。突厥人就是这样,相信每年都必然有某种现象出现。

此外,该词条中还说:“突厥人没有每周七天的名称,因为‘星期’(七曜)这个概念是有***教以后才知悉的。”并称当时“城里人采用阿拉伯语的月份名称。过游牧生活的非***突厥人将一年分为四季,每三个月以一个名称来称呼。用这种方法来表示一年的流逝,如将旧历新年后的第一个月称为‘奥厄拉克月’(oʁlaq aj,意译为‘山羊羔月’——引译者);后一月称‘乌鲁厄奥厄拉克月’(uluʁoʁ1aq aj,意译为‘大山羊羔月’——引译者),因为该月山羊羔要长大了;再后一个月称‘乌鲁厄月’(u1uʁ aj,意译为‘大月’——引译者),因为该月时值仲夏,田野长满了饲草。因而,牲畜易上膘,***汁会增多,毋需辛勤劳作。”

据这一记载可知,突厥人虽以十二兽历纪年,但纪月仍是采用与其畜牧文化相适应的牲畜名称来命名的。然而,十二兽历是否如《突厥语大词典》所言,果真为突厥人始创,却令人怀疑。首先,按其所称,鼠之所以被列于首位,是由于鼠在十二种动物中率先游过了伊犁河。这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且从这一传说中很容易令人联想到广泛流传于汉民族中的十二生肖动物赛跑,以名次先后排序的传说(回、满、锡伯等民族中亦有同样的传说,当均源于汉族)。其次,龙(nag)并非现实生活中的动物,且nag一词本身即源于梵语。鸡、猪等动物多为定居的农耕民族所饲养,而从历史上来看,突厥人主要从事游牧业,向农耕经济转化则是较晚的事。古代突厥人的生活区域亦未曾见有过猴子的记载,连其biʧin/beʧin(猴子)一词亦是借用于其他语言的(说详后文)。再者,考古发现的许多刻有十二生肖动物***案的文物上,同时还刻有汉字,证明是源于汉族的。更重要的是,《突厥语大词典》为11世纪的作品,而其他突厥语碑铭文献也早不过8世纪。显然不能以此来论证十二生肖(兽历)的起源问题。谓十二生肖(兽历)为突厥语民族始创之论据明显不足[9]。

那么,这一文化是否为汉族始创呢?众所周知,干支纪年是华夏民族的传统方法。“干”,又称“十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又称“地支”、“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传“容成作历,大挠作甲子”,《尚书正义》说:“二人皆黄帝之臣。盖黄帝以来,始用甲子纪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此说固不可信,但甲骨文及殷墟出土的玉质干支表残片等文物证明,商代肯定已有六十干支了[10]。殷商时,干支只用作纪日。春秋时,始用干支纪月。干支纪年法,《史记·历书》载之。有人据《隋书·律历志》引《竹书纪年》中的“尧元年景子”一句认为,战国时已有干支纪年。“景子”也即是“丙子”,因唐高祖的父亲名“?\”,凡“?\”音的字皆改为“景”所致。前些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数种帛书中都包括有干支纪年表,证明西汉初年便已使用。据此看来,称战国时已有干支纪年是可信的。在用干支纪年以前,华夏民族使用的是“岁星纪年法”和“太岁纪年法”。“岁星”指木星,“太岁”是假想的运行速度和木星平均速度(一年走十二分之一周天,即一辰)相等而运动方向相反的天体。设想它们在黄道带里每年经过一宫,约12年运行一周天,故而以其所在的方位来纪年。

干支纪时法,不知始于何代。《后汉书·百官志》注引蔡质《汉仪》云:“甲夜毕,传乙夜,相传尽五更。”《东观汉记·显宗孝明皇帝永平三年》有“甲夜读众书,乙更尽乃寐”之句;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则进一步指出:“汉魏以来,谓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云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五为节。”由此可知,至迟在东汉时便将一夜分为五段。不过纪夜用“十干”,而推论节气和日月交食都用“十二支”。这是因为古人把一昼夜分为百刻,所以用“十干”比较方便。后来把一昼夜分为“十二辰”,则以“十二地支”来表示“十二时辰”较方便。每辰等于两小时,今日所称“小时”等于古之半辰。一辰中前一小时为初,后一小时为正,故而又有子初、子正、丑初、丑正等称法。

汉语传世文献对十二生肖(兽历)的记录,首见于东汉王充《论衡》一书之《物事篇》、《言毒篇》及《讥日篇》,但也只是借用来批驳五行相克之理的。清人赵翼的《陔馀丛考》卷三十四及梁章钜《浪?续谈》卷七,“十二属”条亦均称其始于东汉,汉以前未有言之者。宋代王应麟《困学纪闻》中曾举出《诗经·吉日》“吉日庚午,既差我马”为例证,认为诗句中有以午为马的含意,从而认为先秦已有生肖;清人万希槐在《困学纪闻集证》中又补充了一些例证,但理由仍不够充分,而未能引起重视。十二生肖的普遍使用,约为南北朝时期。《南齐书·五行志》中有关于属相的记载,《周书·宇文护传》记其母贻护书中有“昔在武川镇生汝兄弟,大者属鼠,次者属兔,汝身属蛇”之谓,但也仅仅是帮助人们记其出生之年罢了。

1975年底,考古工作者曾于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发现秦简中有两种《日书》。整理时分别称为《日书》甲种和乙种。《日书》甲种中有一章标题为《盗者》,是用来占卜盗者相貌特征的。其中提到了十二生肖,如:“子,鼠也。盗者兑口希须……”;“丑,牛也。盗者大鼻长颈……”。其顺序及名称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原简漏抄生肖)、巳虫、午鹿、未马、申环(猿)、酉水(雉)、戌老羊、亥豕。据研究者称,该《日书》成于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有的内容可追溯到战国时的楚国,有的可追溯到秦国。《论衡·实知篇》称:“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出游,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嶷。浮江下,观藉柯,度梅渚,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涛恶,乃西百二十里,从陕中度,上会稽,祭大禹,立石刊颂,望于南海。还过,从江乘,旁海上,北至琅邪。自琅邪北至劳、成山,因至之罘,遂并海西,至平原津而病,崩于沙丘平台。”笔者推测,《日书》很可能是由秦国传至楚国的。

无独有偶,1986年4月,考古工作者又于甘肃天水市北道区***川乡放马滩1号秦墓中出土甲种《日书》73枚竹简,乙种《日书》380枚竹简。其甲种《日书》的内容亦是用来占卜盗者相貌特征、入盗方向及物品藏匿处所的。有关十二生肖的文字,分条书写于第30~41简。十二生肖的名称及顺序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虫、巳鸡、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犬、亥豕。其中:“巳鸡”与“酉鸡”相重,疑为“巳蛇”之误。据研究者称,放马滩墓地的时代,“上限至战国晚期,下限在秦始皇三十年以前或稍早”,1号墓“下葬的绝对年代当在(始皇)八年九月至九年初”,而甲种《日书》的“成书和流行时间当在秦统一前[11]。

两地出土的《日书》,可谓是世界范围内迄今所知有关十二生肖(兽历)最早的完整记录。然而,若据此而称其为华夏民族始创,仍有许多疑点:

(一)华夏民族既然已采用天干地支纪年、月、日等,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再创制出十二生肖(兽历)来与十二地支相配。

(二)为何最初要采用两套系统,以十干纪时,用十二地支来推论节气和日月交食,而后来又改用十二地支纪时?

(三)十二生肖(兽历)若果真为华夏民族始创,为何东汉以前的传世文献中不见记载?其普遍使用又为何在南北朝时期?

这些都是难以解答且又必须解答的问题。相反,种种迹象倒表明,极可能是域外文化采借的结果。

印度始创说系近些年提出的。其论据是有许多相关的记载见诸于文献之中。据《阿婆缚纱》和《行林钞》记载,十二生肖动物原是十二位神祗座下的十二神兽:招杜罗神将驾鼠;毗羯罗神将驾牛;宫毗罗神将驾狮;伐折罗神将驾兔;迷企罗神将驾龙;安底罗神将驾蛇;安弥罗神将驾马;珊底罗神将驾羊;因达罗神将驾猴;婆夷罗神将驾金翅鸟;摩虎罗神将驾狗;直达罗神将驾猪。另在许多佛经中亦有相关的记载,如《大集经》卷二三,《虚空目分中净目品》五称,十二生肖原是分别住于四海山中主十二时辰的十二种动物,各应其所主之时辰而巡行人世,为:子鼠、丑牛、寅虎(原文为狮)、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犬、亥猪。

据《药师本愿功德经》等所说,则系东方药师佛之眷属,为昼夜十二时之护法神将,其名为:毗羯罗大将(子时)、招杜罗大将(丑时)、真达罗大将(寅日寸)、摩虎罗大将(卯时)、婆夷罗大将(辰时)、因达罗大将(巳时)、珊底罗大将(午时)、额??罗大将(未时)、安底罗大将(申时)、迷企罗大将(酉时)、伐折罗大将(戌时)、宫毗罗大将(亥时)。称其为十二佛、菩萨之化身,各自头戴表其所值时辰的鼠、牛、虎等冠。这十二神兽的名称及排序均与现代印度的十二兽历相同,因而认为,十二兽历当即是由这十二神兽演变而来的,而世界其他民族的十二生肖(兽历)则是在印度十二兽历的基础上进一步演变的结果。

然而,如若对这一观点作进一步地考察,便会发现其中亦有许多可疑之处。从起源上看,十二生肖(兽历)的形成与十二辰密切相关,而十二辰的确定又源于天文学。所谓十二辰者,系指自子至亥十二时。《周礼·春官·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上古时,于天文学贡献最大者为古巴伦人。据郭沫若先生考证,十二辰“导源于古代巴比伦之十二宫,其朔乃黄道周天之十二星座”[12],我国“十二辰之输入或制定,即当在殷商一代”[13]。也即是说,就连华夏民族传统的“岁星纪年法”和“太岁纪年法”亦是导源于此。而印度的天文学,据古印度天文学家伐罗诃密希罗(约505年)称,亦是从“夜伐那人”(即西方人)那里传来的[14]。由此看来,十二生肖(兽历)的“印度始创说”亦难以成立。

据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古巴比伦人当为十二兽历的始创者,古西北印度人是其改造者,而华夏民族则是十二生肖的改造者及这一文化的重要传播者。

生活于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人,至晚在公元前20世纪以前,便已开始使用楔形文字。由于农业生产需要确定季节;古代宗教希求观测天象,领会神的意志并预卜未来(占星术)而推动了其天文学的发展。古巴比伦人对太阳和月球的运动记录了许多数据,并算出了它们的位置和亏蚀时间。他们知道太阳年但用阴历作日历,一年十二个月中有的是29天,有的是30天,并在19年里再7个月,使235个阴历月等于19个太阳年。而我国古代的天文学理论因导源于此,亦与之完全相同。如《淮南子·天文训》称:“月日行十三度七十六分度之二十六,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八百二十七,故十九岁而七闰。”甚至连古代所使用的“摄提格”、“单阏”等年名,经郭沫若先生考证,亦为其音译借词。十二兽历当即是于这一时期为古巴比伦人所创制出来的。之后,随着文化的交往而西传至希腊、埃及等地,并被进行了些许改造(如将蜣螂改为当地人所熟知的蟹);东向则传至印度及我国中原地区,进而演变为印度的十二兽历和我国的十二地支。

古代印度,至晚于公元前9世纪便开始了与巴比伦、埃及、锡兰等地的对外贸易。巴比伦人的天文学知识(包括十二兽历)亦随之传至印度。公元前37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曾率步兵三万,骑兵五千东侵,先征服了小亚细亚诸希腊城邦,继而征服埃及、两河流域和波斯全境。公元前327年占领了印度河流域,公元前325年至巴比伦,并定都于此。通过这次东征,亚历山大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这在客观上亦促进了十二兽历的传播。古代印度的民间,流传着许多寓言、童话。各类动物在这些寓言、童话中非但具有灵性,且会人语。十二兽历进入印度后,在当地的文化环境中被进行了一番较彻底的本土化改造,除位列第三的狮子和位列第六的蛇之外,其余的兽名都被为当地人所熟知的兽名所替换,而鼠之所以被列在首位,则显然与当地敬鼠习俗密切相关。

除了龙之外,其余的十一种动物均为印度所有。印度传说中的龙虽和我国传说中的龙一样,是复合多种动物为一体且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但也仅是释迦牟尼所济渡的“众生”之一,并不象中国传说中的龙那样,尚具有至高无上不可冒犯的地位。此外,古代突厥语中的nag(龙)一词,亦是通过焉耆-龟兹语借用于梵语之nāga的。与此相对,东部回鹘人则称“龙”为lu或luu,系汉语“龙”之音译借词。古代突厥语的biʧin/beʧin(猴子)一词,j·哈里甫及p·伯希和认为源于希腊语的πιθηχοs,g·j·兰司铁认为是从粟特语中借入的,同时他还将该词同希腊语的πιθηυ进行了比较,han woo choi则认为biʧin/beʧin是汉语“狒”与“申”的音译,称该词“可能先由中古汉语借入粟特语或吐火罗语中,然后又通过这种语言进入突厥语和蒙古语中。因而这个词的语言演变可以归纳为如下所示:突厥语bičin/bečin<粟特语或吐火罗语be:čin<中古汉语pjwei+sien‘狒申’”[15]。这两个突厥语词,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十二生肖是源于印度十二兽历的,同时也意味着突厥语民族的十二生肖可能分别源于焉耆-龟兹语(亦可能是粟特语)和汉语,有着不同的途径。

公元前324年,原在难陀王室中供职的旃陀罗笈多由于同国王发生冲突而避难于旁遮普。他趁亚历山大入侵之机发动起义,并在反抗入侵者的斗争中颠覆了那达·难陀的统治,建立起印度列国时代最强大的孔雀王朝。这位种姓下贱的月护大王,不但迅速统一了北印度,还很快夺回了由希腊人建立和镇守的信德与旁遮普郡,全部控制了兴都库什以南健陀罗和古?宾。从此,佛教势力得以植根西北印度,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逐渐为中亚希腊化地区和塔里木盆地居民所接受和信奉。早在旃陀罗笈多举事很久以前,僧侣们为弘扬佛教,就曾将原本流传于民间的各类寓言、童话等改编为佛本生故事,用来宣传佛教教义,故而其十二兽历中的动物亦均见于佛本生故事之中。

古巴比伦的天文学及与之相关的十二兽历东传到我国中原地区后,其黄道十二宫被称作“十二次”,十二宫名称则演变为“十二次”名称(如称摩羯宫为星纪等)。与古巴比伦人在星占术中将黄道十二宫用作天空分野的区划系统一样,“十二次”亦同样在星占术中被用作天空分野的区划系统。古巴比伦的十二兽历则演变为十二地支,与华夏民族传统的十干相配合用于纪年、纪月、纪日。此外,尚用于音律(十二律)及度量的制定[16]。

在印度和中国这两个东方文明古国之间,虽横亘有所谓“峻极于天”的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但也决不是“天乃为之阙,便不能相闻问”。郭沫若、岑仲勉、张星?R、季羡林等著名学者早就指出,远在上古时代,印度与中国之间便有着密切的文化交往关系。孔雀王朝***功臣乔底利耶的《***事论》,稍晚时成书的,汇编了印度宗教、哲学和法律等内容的《摩奴法典》以及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和波弥尔的《梵文语法》诸书,均记有印中古代通商贸易的内容。前述之《放》简《日书》及《睡》简《日书》中的十二生肖当即是旃陀罗笈多创建孔雀王朝之前或其执***期间传入我国的。不过,从其均用于占卜吉凶的内容及排序第三之兽名均为虎而非狮子的情况来看,似乎并非直接源于印度。这一变化可能是在中亚古?宾等地区或塔里木盆地操印欧语的古代民族中形成的,并沿着“丝绸之路”而传到我国内地。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中原地区的人不熟悉狮子这种猛兽,而将其比附为虎了。

战国时期的《日书》能分别在甘肃天水放马滩及湖北云梦睡虎地两地发现,绝不是偶然的。它不仅昭示着两地之间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内所具有的文化联系,而且亦有助于我们认识十二生肖文化的东渐过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雒(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洛水北岸)后,自丰镐(今陕西长安县)以西尽为戎人所据。周平王因秦襄公护驾东迁有功,而“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17]”公元前623年,秦穆公用戎臣由余之谋,攻戎王,灭十二戎国,占地千里,称霸西垂,奠定了华戎杂处的分布格局,进一步密切了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战国时期,“自陇以西有?诸、绲戎、翟、?之戎,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各分散居?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18]。秦文化在这一时期,受到了西戎文化的强烈影响。十二生肖当即是于这一时期通过西戎的中介而进入秦文化之中的。

《日书》是日者以时辰推断吉凶的占卜用书。张守节《史记正义》称日者“言辞最鄙陋”,说明“它主要流传于社会基层,而低级官吏似亦精通此道”[19]。秦昭王二十九年(前278年),秦将白起攻取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并于楚地设置南郡。《睡》简《日书》写于秦昭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的情况表明,该《日书》极可能是南征秦***中的某一将领(墓主?)由秦地携往楚地的。《睡》简《日书》与《放》简《日书》中十二生肖的些微差异,当是这一文化在秦地流传过程中的自然变异。鉴此,本文不赞同将《睡》简《日书》看作是“一个秦楚文化的混血儿”或“纯楚《日书》”,将《放》简《日书》看作是“纯秦《日书》”的观点[20],而认为无论《睡》简《日书》或是《放》简《日书》均系域外文化与秦文化的“混血儿”。

从两地《日书》的内容来看,十二生肖(兽历)与十二地支配合使用,当是用以纪时的(前人因无缘得见两地《日书》,而误认为十二辰纪时之制始于汉代[21])。其有关简文,先是确定失盗的时辰,而后则指出于该时辰行窃者的肖相,并据此进一步推断出盗者的相貌特征、入盗方向及藏匿地点等。如《放》简甲种《日书》第32简的简文为:“寅,虎矣。以亡。盗从东方入。有从之臧山谷中。其为人,方颜然,扁然。名曰辄,曰耳,曰志,曰声。矣。得。”两地《日书》中的地支与生肖均以主谓结构组句(如《放》简称:“子,鼠矣。”《睡》简称:“子,鼠也。”),后项显然是对前项的解释。其本身就意味着生肖在当时还是一种为常人所不熟悉的文化,仅为日者等少数人所了解。

东汉时,外来的佛教文化主要为五行家所用。《汉书·艺文志》载,五行家有“《转位十二神》二十五卷”,称十二时各有其神主之。此说与十二生肖(兽历)密切相关,明显源于佛经。清·梁章钜《浪?续谈》卷七“十二属”条称:“《法苑珠林》引《大集经》言其所由来曰:‘阎浮提外,四方海中,有十二兽,并是菩萨化导,人道初生,当菩萨住窟,即属此兽神护持,得益,故汉地十二辰依此行也。”东汉以后,伴随着佛教在中原地区的传布,十二生肖(兽历)才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及至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的勃兴和普及,十二生肖方普遍使用。

十二兽历传入我国后,以纪时发其端,后又发展为纪日(至少在西域地区是如此)。1904年,德国探险队曾在高昌古城获得一份用粟特语写成的日历。该历所记各日,用粟特语、汉语、突厥语称呼。每日先用粟特语七曜日的名称,次译汉语甲、乙、丙、丁等十二干之音,后更以粟特语之鼠、牛、虎、兔等配成十二兽名。在其上的第二日用粟特语译出汉语之木、火、土、金、水五行之名,且以红字记之。这一日历反映了当时高昌地区融多种文化为一体的状况。通过这一日历,我们至少可获得如下两个颇有价值的信息:

其一,抄写者及使用者是操粟特语的居民。粟特人亦使用与汉族等相同的十二生肖或兽历(其第三位为“虎”而非“狮”)。若将这种相同的情况解释为是粟特人意译汉语的,倒不如说在一定程度上昭示着粟特人早在汉族人之前就已使用十二兽历了——以粟特语译写汉语“十干”(注意:非“十二支”)及五行之名的形式表明,该日历书写时,当地或内地的汉族居民仍习惯于使用天干纪日。

其二,十二兽历在西域地区除用于纪年外,尚用于纪日。无独有偶,楼兰古城出土的第565号?衣?哪炯颉袄?椤?22]亦证实了这一点。与此相应,前述之《放》简《日书》及《睡》简《日书》亦均是纪日的。这亦从一个侧面暗示着汉族的十二生肖是由西域的十二兽历演变而来的。

两地《日书》的内容均表明,最初人们以为于某时行窃的人,其相貌、习性也必肖某物。及到后来,由于用其纪年,又认为出生于某年的人便肖某物,如子年出生的肖鼠,丑年出生的肖牛等。生肖及生肖观念的形成,无疑与十二兽历初入中国便用于占卜的用途密切相关。可以说,十二生肖是十二兽历传入中国后,同华夏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考古发掘表明,至迟在隋代的墓 葬中就有了随葬的兽首人身生肖俑。到了唐代,此种习俗更为盛行,甚至连边疆地区也不例外。

1972年,考古人员曾在吐鲁番阿斯塔那的唐代墓葬中发现两尊泥塑的兽首人身生肖俑。一为猪首人身,一为鸡首人身[23]。五代时,蜀主王建因属兔,甚至连其谥宝玺纽的龙头也改刻成了兔首。反映了唐五代时,人们尊崇属相动物的心理。

源远流长的十二生肖,既然广泛影响着古代的民俗,因而文人们亦常将其作为创作诗文的题材。迄今所知最早将十二生肖用于诗作的为南朝梁陈时人沈炯。其所作《十二属诗》为:

鼠迹生尘案,牛羊暮下来。

虎啸坐空谷,兔月向窗开。

龙隰远青翠,蛇柳近徘徊。

马兰方远摘,羊负始春裁。

猴栗羞芬果,鸡砧引清杯。

狗其怀物外,猪蠢?悠哉。

约自宋代开始,十二生肖诗代有人作,就连大名鼎鼎的朱熹,也有此类诗作:

昼闻空箪啮饥鼠,晓驾羸牛耕废圃。

时才虎圈听豪夸,旧业兔园嗟莽卤。

君看蛰龙卧三冬,头角不与蛇争雄。

毁车杀马罢驰逐,烹羊酤酒聊从容。

手种猴桃垂架绿,养得?鸡鸣角角。

客来犬吠催煮茶,不用东家买猪肉。

又如元·刘因的《十二辰诗》:

饥鹰吓鼠惊不起,牛背高眠有如此。

江山虎踞千里来,才辨荆州兔穴尔。

鱼龙入水浩无涯,幻境等是杯中蛇。

马耳秋风去无迹,羊肠蜀道早还家。

何必高门沐猴舞,豚栅鸡栖皆乐土。

柴门狗吠报邻翁,约买神猪谢春雨。

再如明·胡俨的《十二辰诗》:

鼷鼠饮河河不干,牛女长年相见难。

赤手南山缚猛虎,月中取兔天漫漫。

骊龙有珠常不睡,画蛇添足适为累。

老马何曾有角生,羝羊触藩徒忿嚏。

莫笑楚人冠沐猴,祝鸡空自老林丘。

舞阳屠狗沛中市,平津牧豕海东头。

此类诗作的共同特点是多以十二句构篇,每句中含一生肖动物,类似于文字游戏,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人的生活情趣。

清代的乾隆皇帝颇有文采,他曾以析字的技法创作过一首词。其中巧妙地融进了十二地支诸字。作品形象地刻画了少男少女卿卿我我的热恋情景,读来颇有情趣。因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兽历)密切相关,故一并录来以相参印。其词为:

好良宵,正与女娘偕,佳人抽身去得快。扭着她,却把那手推开。演出那百般态,珠泪儿点滴落窗台。柳腰斜依栏杆外,又将那木槿花儿抓下来。振精神,步香阶,即时不见那秀才。已还书斋。许订佳期,毁前言,又把相思害。朱帘半卷莫聊奈,金钗懒向头上戴。神前伐示,永合偕。酒醉心狂,莫点水来解。荷戈人小脚儿,欣然肯招,刻骨铭心,何尝又把刀儿带。

“好良宵,正与女娘偕,佳人抽身去得快”一句中的“好”字去掉“佳人”(女)后,就是个“子”字。“扭着她”的“扭”字却把那手(扌)推开,剩下的就是个“丑”字。“演出那百般态,珠泪儿点滴落窗台”中的“演”字去掉“珠泪儿”(氵)就是个“寅”字。“柳腰斜依栏杆外,又将那木槿花儿抓下来”中的“柳”字去掉“木槿花儿”(木)后就是个“卯”字。“振精神,步香阶,即时不见那秀才”’中的“振”字没有了“秀才”(扌)就是个“辰”字。“已还书斋”中的“已”字,关起门来就是个“巳”字。“许订佳期,毁前言,又把相思害”中的“许”字“毁前言”(讠)后就是个“午”字。“朱帘半卷莫聊奈,金钗懒向头上戴”中的“朱”若不戴头上的“金钗”(丿)就是个“未”字。“神前伐示,永合偕”中的“神”字伐去“示”(礻)后便是“申”字。“酒醉心狂,莫点水来解”中的“酒”字没有了“水”(氵),就是个“酉”字。“荷戈人小脚儿,欣然肯招”中的“荷戈人”(人、戈)按《说文》的解释,“人”持“戈”为“戍”(守边也,从人持戈)。而“人”字的“小脚儿”若再“招”起来,也就是“戌”字了。“刻骨铭心,何尝又把刀儿带”中的“刻”字若没有了“刀”(刂),就是个“亥”字。

全词构思巧妙,不但有人有物,有情有景,悱恻缠绵,铭心刻骨,且以离合、会意两种技法暗示出了子、丑、寅、卯、申、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充分展示了汉字文化的艺术魅力,堪称奇文绝技。

约自宋代开始,在人们的观念中又进而将生肖与一个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形成了许多生肖禁忌。北宋徽宗时,因其属狗,曾诏令天下禁止杀狗。太学生们曾气愤地质问:“神宗皇帝(徽宗之父)生于戊子年,肖生为鼠。为何当时不禁养猫?”元代的仁宗皇帝因属相为鸡,也曾颁布过不许在大都(北京)城内外倒提鸡的禁令。明代的武宗皇帝因属猪,还曾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诏令全国“严禁畜猪”,违者充***,以至于次年清明皇家备办祭祖三牲时,竟找不到一头猪了。

生肖禁忌还表现在婚配方面,其肇因则是源于五行相克的属相相克观念。凡有婚嫁,必得先批“八字”,看二人命中是否相合。由此,甚而还产生了诸如“猪猴不到头,白马怕青牛;金鸡怕玉犬,龙兔泪交流;蛇虎一刀错,羊鼠一旦休”以及“古来白马犯青牛,羊鼠相交一旦休,猛虎见蛇如刀错,兔儿遇龙泪交流;金鸡玉犬莫相见,亥猪从来怕猿猴”之类的婚配禁忌歌。属相相克观念,可谓是汉族生肖文化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它对周边民族亦或多或少地产生过影响。此外,生肖禁忌还表现为语言上的避忌,如不说属蛇而雅称之为“属小龙”,日本人讳称“猪年”为“野猪年”,而回族人则讳称属猪的为“属亥的”。

生肖文化在民间习俗的其他方面亦有所体现。“十二岁生日”、“本年禳解”(又称“本年禳验”)及“十二和尚”、“十二生肖歌”等均是其不同的表现形式。

“十二岁生日”和“本年禳解”为汉族及部分少数民族中的寿诞风俗。前者指男孩满12岁即十二生肖满一巡之日,家人为其“扎红”、“剃跳姑圈”并置办酒席,招待前来道喜的亲戚、邻里的活动。届时,族中长辈及亲友均要赠予男孩礼物或钱帛若干,以为可乞福、避灾。此俗主要流行于内蒙古东部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之中。后者主要指年过半百的老人逢自己所隶属肖值年(即“本年”或称“本命年”)的元日所举行的禳解活动。民间认为,人到本年,灾殃必多。进行禳解,才能逢凶化吉。其禳解之法是于生肖值年的元日举行庆寿活动,由晚辈向老人敬献红色衬裤、红布或红绫裤带,且于即日穿上或系上,认为如此即可禳解灾殃。此俗主要流行于河湟地区。其他地区的汉族亦有此俗,所不同的是,一般不举行什么仪式,也不仅限于老人。大多是于本年在腕上系一条红丝带,或换用一条红裤带,或贴身穿一件红肚兜,或穿一件红裤头,以禳解灾殃。

“十二和尚”是旧时流行于内蒙古土默特等地蒙古族民间的一种象征着吉祥的发式。儿童长到12岁时,家人要为其举行仪式,并送至寺庙去“还愿”,祈求佛爷保佑,从此开始留发辫,取名“十二和尚”。届时,亲友邻居也都要前来祝贺。

“十二生肖歌”为畲族的传统歌,流行于浙江地区。一般于盘歌会或婚嫁时长夜对歌中演唱。其内容为描述十二生肖的形象、特点以及与人类的关系,各地唱词大同小异。“十二生肖歌”多在盘歌结束前演唱,作为收底,故又有“歌底”之称。其最后一段四句,俗称“歌盘”,唱毕,表示歌会宣告结束。

十二生肖文化在我国扎下根后,又以内地为中心向周边扩散,往东传至朝鲜半岛和日本;往北传至阿尔泰语系各游牧民族,并随着部落(族)的迁徙及西往的***旅、商贾、流民、僧侣等而西传至中亚、西亚和东欧;西南传至吐蕃;向南则传至我国境内的各少数民族和越南等地。在向南传播的过程中,又进而嬗变为各类独具特色的构成形式。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十二生肖源于十二兽历,十二兽历的形成则与古巴比伦人天文学中的黄道周天之十二星座等密切相关。也即是说,十二兽历为古巴比伦人首创。十二兽历一俟形成,便分别沿东西两个方向扩散:西向以次传至希腊、埃及;东向则传至印度和我国内地。希腊、埃及的文化由于和巴比伦文化有着许多的共同之处,故而十二兽历仅出现了若干微小的变化。十二兽历传至印度后,由于处于文化差异较大的环境中而被进行了一番较彻底的本土化改造,赋予了许多本土文化特点。古巴比伦人的天文学(星历)知识早在公元前19~18世纪便已传至我国内地,殷人称之为“十二辰”或“十二支”,但仅用于推算节气和日月交食,并与传统的“十干”相结合用于纪年。而与此相关的十二兽历却因无用武之地而湮没不彰。此后,经印度改造后的十二兽历约于公元前3世纪初,又沿“丝绸之路”传到了我国内地,嬗变为十二生肖,进而随着佛教的兴盛而得到了普及。同时亦赋予了许多新的文化内涵。此后,又以中原地区为中心进一步传播、扩散至周边地区的民族和国家。

[1]据郭沫若:《释支干》(原作于1929年,见《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一卷,科学出版社,1982年9月版)一文所引资料称,希腊十二兽历中位列第八的为“鼠”,印度十二兽历中位列第六的为“毒蛇”,位列第九的为“猕猴”,位列第十的为“鸡”。

[2]同上注。

[3]郭沫若先生在其《释支干》一文中,曾“疑中央亚细亚古族之稍落后者,如月氏、康居之类仿十二宫象之意而为之,故向四周传播也”,但未详论,响应者亦寥寥。另,几乎每个使用十二生肖(兽历)的民族中,都有关于其起源的传说。限于篇幅,不再一一论及。

[4]参见[法]勒内·吉罗著,耿?N译:《***厥汗国碑铭考释》,***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1984年内部铅印本,第12~13页,第15页。该书作者称,这是受汉文化的影响所致。

[5]参见苏北海:《哈萨克族文化史》,***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383页。

[6]《tyrki tïl1ar dïwanï》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8月版,第449~452页。

[7]“宫”(座)一词,《tyrki tïl1ar dïwanï》作burʤ;黄启辉:《土汉字典》(正中书局印行,1976)作burʧ,释为“十二生肖(宫)***”;《词典》(***人民出版社,1989)释为“天干”,均不妥。

[8]《dïwanu luʁat it tyrk》原写做nag jï1ï。g与k在阿拉伯文中不加区分,因而《tyrki tïl1ar dïwanï》翻译者据突厥语构词习惯,将其转写为nak jï1ï,释为lɛhɛŋ jï1ï(鲨鱼年),又括注为“tïmsah jï1ï(鳄鱼年),皆误。按,nag一词系从焉耆-龟兹语中借用的,而焉耆-龟兹语之nag又源于梵语的nāga,兼有“鳄鱼”和“龙”二意,此处实应释为“龙”。近些年来出版的许多论著,甚至于工具书都因此而误认为突厥语诸民族是以“鳄鱼”或“鱼”代替了“龙”。具有代表性的如:《***族简史》(***人民出版社,1991年4月版)第94页称:“与汉族12生肖不同的是他们以鳄鱼代替了龙。”《中国商业文化大辞典》(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年1月版)第1291页,“十二生肖·属相”条称:“***族以鱼代替龙”。笔者另撰有《〈突厥语词典〉诠释四题》一文,刊于《喀什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对此有专门考释。

[9]此说由沙畹(chavannes)于1906年提出。其误业经伯希和(p·pelliot)指出,但伯氏对其起源亦未加考证,只称:“不论此十二属之远因何在,余颇疑突厥之记年方法乃假之于在突厥前称霸之种族,顾突厥假用蠕蠕(avars)之制不少,殆亦为承袭蠕蠕者也。”详见伯希和:《中亚史地丛考》(neuf notes sur des questions d’asie centrale.〈t’oung pao,1928-9〉)一文,汉译文见冯承钧译:《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第一卷,五编,第113~118页,商务印书馆,1962年11月重印版。

[10]参见《殷虚书契前编》三卷,二叶四片;李学勤:《干支纪年和十二生肖起源新证》,刊于《文物天地》,1984年第3期。

[11]何双全:《天水放马滩秦简甲种〈日书〉考述》,载《秦汉简牍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版。

[12]郭沫若:《卜辞通纂考释》,载《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二卷,科学出版社,1982年9月版。

[13]郭沫若:《释支干》,载《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一卷,科学出版社,1982年9月版。

[14]陈昌曙、远德玉主编:《自然科学发展简史》,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2月版,第58页。

[15][安卡拉]han woo choi著,北川译:《关于古突厥语bičin/bečin的词源问题》,原刊于《中亚杂志》1989年第3~4期218-222,汉译文刊于《突厥语研究通讯》,1990年第2期。

[16]参见《淮南子》卷三,《天文训》。

[17]《史记·秦本纪》。

[18]《史记·匈奴列传》。

[19]黄留珠:《秦文化的南播》,载《秦汉史论丛》(第六辑),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版。

[20]黄留珠:《秦文化的南播》,载《秦汉史论丛》(第六辑),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版。

[21]最早见诸于文献的为《汉书·翼奉传》及《汉书·五行志》。故而,赵翼《陔馀丛考》谓“一日十二时始干汉”;郭沫若先生在其《释支干》一文中认为:“此乃汉武重通西域以后,受西方之影响而仿制者,其事或于十二肖兽之输入同时也。”(引自《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一卷,科学出版社,1982年9月第1版)郭沫若此文作于1929年,在今天看来,称其始于汉代,虽已不能成立,但谓其系“受西方之影响而仿制者。其事或与十二肖兽之输入同时也”,却是独具慧眼,应予以肯定。

十二生肖的由来篇6

关键词:肖斯塔科维奇;交响乐;创作特点

中***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5-0130-02

毫无疑问,肖斯塔科维奇不仅是二十世纪苏联最伟大的作曲家,同时也是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包括十五部交响曲、十五部弦乐四重奏、两部钢琴协奏曲、两部小提琴协奏曲、两首钢琴奏鸣曲、24首前奏曲与赋格、24首前奏曲、以及大量的歌剧、舞剧作品等等。十五部交响曲中,第一、五、七、八、十、十三是他的最为重要的作品,除此之外,第八至第十五号弦乐四重奏和为钢琴而作的《24首前奏曲与赋格》在肖斯塔科维奇的全部创作中也颇具代表意义。鉴于肖斯塔科维奇的十五部交响曲作品影响很大,迄今为止讨论它的著述,尤其是讨论它的创作特点的文章少之又少,因此,本文以肖斯塔科维奇的十五部交响曲为研究对象,一是将作曲家关于这十五部交响曲的创作过程作一阶段性划分;二是对每一阶段的创作特点作出深入分析;三是在前两个阶段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肖斯塔科维奇交响曲整体创作特征作出概括性的描述。由于笔者知识所限,倘有贻笑之处,还望大方之家见谅!

产生于肖斯塔科维奇早期阶段的《第一交响乐》,F大调,作于1925年,当时肖斯塔科维奇19岁,1926年5月12日,由马尔科指挥列宁格勒交响乐团首演,后经布鲁诺・瓦尔特推举,使肖斯塔科维奇一举成名。《第二交响曲》为B大调,标题为《十月》,完成于十月***十周年的1927年,是受苏联国家宣传部委托而作。《第三交响乐》,降E大调,作于1929年,标题为《五一》,1930年在“高尔基文化之家”,由高克指挥列宁格勒爱乐乐团及学院合唱团首演。和《第二交响乐》一样,《第三交响乐》也是单乐章形式。《第四交响曲》为C小调,作于1935―1936年,本来预定当年4月首演的,结果因为肖斯塔科维奇创作的歌剧《姆钦斯克县的马克白夫人》因涉嫌***而遭到批判,肖斯塔科维奇撤回了他的《第四交响曲》,直到1961年12月30日才由康德拉辛指挥莫斯科爱乐乐团首演。这是一部三乐章的交响曲,全曲以风格的兰德勒舞曲风格谐谑曲为中心,第一、三乐章互为对弈,三个乐章形成三段体。

肖斯塔科维奇交响乐创作的中期阶段开始于1937年,《第五交响曲》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第六交响曲》为B小调,作于1939年,肖斯塔科维奇自己曾说:“表现春天、喜悦、生命的气息”是此曲的动机,据说这是从马雅科夫斯基的诗中获得的灵感。这是一部三乐章的交响曲。《第七交响曲》为C大调,作于1941年。当时德***已包围列宁格勒,肖斯塔科维奇是一名空袭监视队员,故此曲被称为“战争史诗”,并献给在战争中巍然屹立的列宁格勒。《第八交响曲》C小调,作于1943年。时值战争命运转折期,苏***获得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已由守势转为攻势,乌克兰方面正把德***逼向波兰。肖斯塔科维奇对此解释说:“如用短语来描述这首作品的内容与根本思想,便是‘人类是快乐的’。暗淡的一切都会消散,美丽的人生从今天开始。”1943年11月4日,肖斯塔科维奇把这部交响曲呈献给了穆拉文斯基,并由穆拉文斯基亲自指挥苏联国家交响乐团进行了首演。与其它作品不同的是,这部交响曲由5个乐章组成。《第九交响曲》作于1945年,演出时被称为“我们伟大胜利的凯歌”。《第十交响曲》作于1953年,此时斯大林已死,西方有些评论因此认为此曲与表现“斯大林体制下苏联民众的痛苦”有关。《第十一交响曲》作于1957年,肖斯塔科维奇给它加了一个副标题:《1905年》。顾名思义,这首标题响曲描述了1905年俄国第一次***的景象。1905年1月,彼得堡工人游行请愿,沙***队在冬宫前开***射击群众,打死打伤群众千余人。***在这一年10月达到了高潮,并诞生了苏维埃,12月被镇压。这首交响曲分四个乐章。《第十二交响曲》是肖斯塔科维奇这一时期的最后一部交响曲,作于1961年,是呈献给列宁的。同年11月1日由穆拉文斯基指挥列宁格勒爱乐乐团首演。

在肖斯塔科维奇晚期创作阶段里,虽然仅有三部交响曲问世,但却称得上是其顶峰之作。《第十三交响曲》是肖斯塔科维奇挨批解冻之后的作品,B小调,标题为《娘子谷》,是根据叶甫***申科的同名诗谱的曲,专为男低音、男低音合唱团与乐队而作。肖斯塔科维奇于1962年完成该曲总谱后,紧接着在同年12月18日由康德拉辛指挥,俄罗斯合唱团、莫斯科爱乐乐团首演,担任独唱的是著名男低音歌唱家格洛马兹基。这是一首五个乐章的交响曲。第一乐章慢板,降B小调,标题就叫《娘子谷》。娘子谷是位于乌克兰境内一地名,纳粹在这里残暴地屠杀了数十万犹太人和乌克兰人。该曲第一主题刻画了阴云笼罩的山谷,伴随着沉重的脚步声,男低音合唱沉吟低徊:“这里没有宫厥,只有墓葬仅在。多么恐惧,多么悲惨,如今我已年迈,犹太民族,陷入万劫不复之悲哀。”独唱随之而出:“此刻,我站在信赖友爱的泉边,这里有俄罗斯与乌克兰人,长眠于葬有犹太人的山谷。”第二主题速度提高一倍,刻画出***残暴的狂热。先是合唱:“血流出来,蔓延到了床上,酒店的伙计们,忙碌地打转,沃特加与大葱,味道是如此辛酸。”无论独唱者如何向合唱者发出哀求,合唱者依然呐喊::“杀死犹太佬,拯救俄罗斯!”第一主题返回,独唱者唱出怀念俄罗斯民族的旋律:“俄罗斯是属于世界的,污秽的手玷污了你的名字。”第三主题由独唱者歌唱出《安妮日记》中安妮・弗朗克的纯洁。又由合唱把音乐推向恐怖之极点。然后是再现部,回到“娘子谷”主题而进入终结,独唱与合唱构成再次的控诉。第二乐章C大调,幽默的快板。幽默是无敌的,任何统治者都不能统治幽默,幽默让统治者无可奈何。第三乐章E小调,慢板,在商店。这是一首对苏联女性的赞歌,主要主题经反复后,独唱合唱交替进行,最后愤怒地唱到:“以金钱欺骗小姐是耻辱,以数量欺骗小姐是罪恶。”第四乐章,最缓板。是一首描写恐怖的合唱。当第一乐章的主题被一一回顾后,歌词“恐怖的是要在俄罗斯死亡”再次出现。第五乐章为降B大调,小快板。出世的主题。两支长笛奏出主题,与抒情与幽默的两个副主题共同构成旋主题,前四个乐章的各因素变形重现,在“我确信他们似神圣的信念,他们的信念是我的勇气,我把没出息当成自己的出息”的唱词中结束全曲。

在肖斯塔科维奇交响乐创作的早期阶段,他的创作风格特征显然受到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以及巴托克、贝尔格等人的影响。他的《第一交响曲》成名后,转为较多地在现代技法中汲取营养,多处表现出倾向和接近于普罗科菲耶夫,并把许多现代技法与犀利的幽默、嘲讽的审美趣味结合起来,强烈地体现在他的大量作品之中。除了早期的这四部交响曲,在其它一些优秀作品中,比如歌剧《鼻子》、《姆钦斯克县的马白克夫人》,舞剧《黄金时代》、《明亮的小溪》等,都极为鲜明地表现出了这一时期的较为典型的创作特征。

而在肖斯塔科维奇交响乐创作的中期阶段,属于他自己的创作风格开始真正形成:一方面,早期的那种幽默与嘲讽的口吻逐渐淡化;另一方面,作为苏维埃艺术家的肖斯塔科维奇越来越把自身与***治国家之命运加以联系,因此他的创作乃至于被苏联***称之为“一个苏维埃艺术家对正确批评的创造性回答”。在这个时期,他创作了两部表现战争题材的交响曲:《第七交响曲》与《第八交响曲》。他的创作使他的声誉大获提高。不过,他也曾面临曲折,战争结束后,他因创作《第九交响曲》而未能表现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而在1948年,与普罗科菲耶夫一起被指责为“形式主义滥用”的典型而遭到批判。为了汲取教训,他一边创作一些通俗的为人民服务的电影音乐,这时期的《第十一交响曲》和《第十二交响曲》实际上也是这种努力的产物;他一边更加地专注于一些抽象音乐语言的表达,这时期他的一些弦乐四重奏与室内乐作品就是这一努力的成果。

肖斯塔科维奇交响乐创作的中晚期特色,一方面表现为他自己精神上的紧张;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他因紧张而产生的人格***。

在肖斯塔科维奇交响乐创作的晚期,在饱尝心灵创伤之后,肖斯塔科维奇进入了深思静观的意境,特别是在这一时期的弦乐四重奏中,其追求逻辑性与周密性、调性与无调性的并置对比的努力更加执拗,他的最后一不作品《小提琴奏鸣曲》企***追求一种宁静的告别的意境,便是这种努力的最终成果。

在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乐创作中,对情绪的渲染与描述胜于对形式的构造。他那优美的旋律线、丰富的织体构成与他紧张和惊惶的情绪结合在一起,常常能产生出强烈的器乐效果和惊人的震撼力。这就使得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乐创作的特点非常突出:世俗性与超越性的矛盾冲突。一方面是苏联的***现实主义要求,使得他比普罗科菲耶夫更接近民族性与大众性;另一方面是自身个性的拼命的扩张,诱导着他不屈不饶的对于内心深处扣问心灵一般追求。这样一来,他那些形式主义的作品就在外部形式与内在张力之间构成了一重重锋利的嘶咬与挣扎,在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深处,同时也是他的内心深处,是一种强压下的不屈与强有力的生命呼唤,这种呼唤与呐喊的力度,甚至超越了那种灵魂的震撼。

十二生肖的由来篇7

猴在十二生肖中排行第九,与十二支配属“申”,故一天十二时辰中的“申时”,既下午三点到五点又称“猴时”。

由来:玉帝开始选生肖。身为百兽之王,老虎当上了生肖。猴子一见,也想当生肖。可是玉帝挑生肖有条原则,那就是对人类有功。猴子对人类无功可言,自然选不上。于是猴子请虎王给玉帝求情,让他当生肖。虎王因为欠猴子的情,只好倾尽全力去帮猴子说情,对玉帝讲猴子联盟机智,为百兽之首,又说自己不在时,猴子也有镇山功劳,于是,玉帝下旨,将猴子也列入生肖之中。

猴子当上了生肖,虎王也还了猴子的人情。当然虎王也还是不高兴,没什么本事的猴子与自己并列为人间生肖,二人从此友情断绝。今天,百兽自己也不怕猴子了。当然,“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这句大实话,今天也变成了讽刺的意思。下午3到5时即“申时”。这时候,猴子最喜欢啼叫,声音拉得最长,最洪亮,所以申时属猴。

(来源:文章屋网 )

十二生肖的由来篇8

关键词:中日故事;俗语;十二生肖;背景;比较研究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源远流长,从古时候就开始有着文化交流,因此相互之间也受到了彼此文化的影响,从而也产生了许多文化上相似的地方,而故事则是其中的一部分。其实,不仅是中日两国之间,在全球范围内来讲,即使是地理上相距甚远的两个国家,也有可能出现类似的故事类型。也就更不用说中日两国之间地理位置如此近,很容易就能够想象的到两国故事之间一定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了。但是,众所周知,中日两国文化虽然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是即使是同样的一个汉字也有不同的意思。因此,中日两国的故事也有做比较的必要性。所以,本论文决定研究中日两国相同的分类,即动物故事部分作为研究对象,并且在动物故事部分中取与人们日常生活最为接近的十二生肖的动物作为研究对象。这样便能够使研究更方便地进行。

“故事”(昔話)的形式特点比较

首先解释一下“故事”这一个概念在两国之间有什么区别。

日本著名国语辞典《広辞苑》对于“昔話”这一概念是这样定义的i:

(民俗学口传文艺之一。与具体的事物紧密相连的传说不同,主要以幻想的世界为内容,一般会以“很久很久”等句式作为开头。民间故事。)

而日本民俗学家稻田浩二的《日本故事通观》ii中对于“故事”这一概念是这样解释的:

(以语言为传播手段的艺术形象有两种,分别是文学和口传文艺。故事是一次性的口传文艺,即使说话的人一样,但是严密地说,即使讲同样一个故事内容也会有不同。但是说话人每次讲述故事都会给予故事一种新的一次性的文艺特征,但是故事类型,则可以说是指民族或者人类共同的文艺素群。)

    上述看法帮助我们把握了日文中“昔話”一词的内涵。那么在中国文化中与之相对应的概念应当是什么?在参考了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日汉大辞典》后,得出其中文翻译为“传说”或“故事”。上海字典出版社的《现代汉语大辞典》iii中,对传说和故事是这样解释的:

传说:指民间长期流传下来的对过去事迹的记述或某种说法。

故事:(1)叙事性文学作品中的一系列为表现人物性格和展示主题服务的有因果联系的生活事件。(2)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实践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而在《中国民間故事集成(江蘇卷)》中对“民间故事”是这样定义的iv: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所使用的“民间故事”这个名词,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中国各族人民群众口头散文叙事文学的各种体裁和形式,其中有神话、传说,还有其他各种样式的故事,如动物故事、幻想故事、生活故事、笑话、寓言,以及某些民族或地区特有的口头散文叙事文学体裁等等。

“故事”(昔話)的内容比较——以十二生肖故事为例

两国都流传着具有代表性的十二种动物的故事、俗语等,即十二生肖故事。中日两国的十二生肖都是指: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但其中的羊日本所指的是山羊,而中国指的是绵羊;另外,日本所称的猴是猿猴,而不是中国的猴子。还有,日本以前没有家猪,只有野猪,与中国所称的猪也有不同。经过对资料的研究以及分析,可以得出关于十二生肖来源的一些异同点。

十二生肖的来源:

相同点:

1. 故事主线相同

2. 都会补充说明猫为何不是十二生肖

不同点:

1. 日本故事当中只含糊交代了神,而中国故事当中单独指出是玉皇大帝

2. 在中国还有其他关于十二生肖来源的说法

3. 关于猫为何没有进入十二生肖的说法虽然都是因为老鼠的原因,但是具体的情节有所不同。

进一步,通过对相关语料(包括以十二生肖动物为主角的故事、俗语)的分析,可将十二生肖动物的特点总结如下:

动物名

相同点

不同点

大体上关于老鼠的形象都是一致的。虽然老鼠是十二生肖的老大,但是依然是总会引起大乱,对农业有害的形象。而且讲述老鼠跟猫之间的故事有很多。

在中国某些地方有关于老鼠的特别的节日。另外, 关于老鼠为什么会位居十二生肖首位的说法也各有不同。

牛的大体形象是一致的。都是个大迟钝。

日本喜欢用牛毛做比喻,而中国则侧重于其性格憨厚、勤奋。中国还有在某些节日将牛作为特定的祭品。

老虎的大致形象是一致的。是令人畏惧的、代表了威严的形象。同时在某些故事中也会出现老虎报恩之类的故事。

日本没有老虎,所以关于老虎的故事很少。另外,在动物故事当中的“老虎”,有许多故事情节跟日本故事中关于“狼”的很相似,这需要做出进一步的考察。

都喜欢将兔说为是嫦娥的化身。也有时候会用于负面的比喻。

在日本有许许多多关于兔的俗语,而中国相对少。另外在中国则大多数强调兔子纯洁的形象。

都被认为是神圣的动物。

由于龙是中国原创的幻想的动物,因此在日本很少有关于龙的故事。另外,在动物故事当中的“龙”,有许多故事情节跟日本故事中关于“蛇”的很相似,这需要做出进一步的考察。

大体形象是一致的。都常用语负面形象。对农业有害。

在动物故事当中的“龙”,有许多故事情节跟日本故事中关于“蛇”的很相似,这需要做出进一步的考察。

大体形象一致。都是温顺的,跟人和神和睦相处的。在古时候都作为交通工具。

在日本的故事当中,会出现负面形象的马。而在中国则有关于马的特定的节日。

都作为牲畜。

在日本关于羊的故事很少。在中国,特别是少数民族有许多关于羊的节日,有时候会将羊作为特定的祭品。

大体形象一致,都是喜欢捣乱的动物之一。在故事当中关于猴子的故事特别多,而且形象生动。

在日本所指的是猿猴,而中国所指的是猴子。

都作为牲畜。也作为食用和祭品。通过鸡鸣知道时间。

在日本故事当中鸡的形象较为生动活泼,而中国的则需进一步考察。

大体形象一致。都是衷心、报恩。关于狗的俗语和成语也很多。并且有时候都会出现“恶狗”的形象。

在中国有哮天犬等将狗神化的形象,而日本没有。

 

大体形象一致,都是体大迟钝。也由于其体大,常被用作丰富的形象比喻。

在中国很早以前就将猪作为牲畜,而日本则说的是野猪。

对上述异同 点的原因分析及其启示

首先,关于故事的定义以及分类,两国都将其定义为具有口头讲述的,从古传今的特征。另外,也都将动物故事作为单独的类别研究。关于十二生肖的由来,其故事主线一致,并且都会附加说明为何猫没有进入十二生肖当中。在十二种动物里,除了龙、羊、猪以外,其大体形象都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中日两国地理位置相近、历史交流源远流长,因此文化相同之处也就很多。包括故事以及俗语方面。

另外,由于地理上还是有些差距,各种动物形象上还是有些具体的差距。这在以上的论述中都分别提到了。而当中的龙、羊、猪则区别很大。有的是由于生态上不存在,而像龙则是由于是中国原创的所以日本关于这方面的论述相对少。但是日本都会取与之相对应的最相似的动物作为十二生肖。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所以在少数民族中会出现关于某样动物的特定节日,而日本则没有。这明显是由于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了。

但是,在张巨武的《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的对比》v这一论文中,作者提出,之所以在汉语和英语中人们借助动物构成各种语言形式,表达丰富的语言意义,是和其生活地域、生活习性、人与自然关系、文化价值观等因素有关联,有着深厚的语义形成基础。类似地,日语和汉语也一样,人们借助动物构成各种语言形式,是跟生活地域、生活习性、人与自然关系以及文化价值观等因素有关联的,并且我认为,从对动物的比喻中可以看出,人们与此动物的情感色彩。

从生活地域上看,前文提到的虎、羊、猴、猪,因为地理以及生态环境的不同,从而产生了中日对于此三种生肖的对应动物有所不同。在日本是不存在老虎的,因此关于老虎的故事则非常少,可以推测是从中国传入的,因此有很多比喻意义都是类似的。而羊、猴、猪则是因为地理原因,所以日本中指的羊是山羊,而中国是绵羊;日本指的是猿猴,中国指的是猴子;日本指的是野猪,中国指的是家猪。

从生活习性上看,前文提到的,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因此有许多关于某种动物特有的节日,特别是鼠、牛、羊更是作为少数民族节日当中特定的祭品。另外龙,作为中国古代***腾的象征,也是中国独创的幻想的动物形象,在日本则很少有关于龙的故事以及俗语,当然即使有也可以推测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到,在列举出来的故事以及俗语当中,许多动物的形象是一致的,或者有些同样的故事类型却发生在别的动物身上,这就是刚才提到的对等性当中的“完全对等性”以及“部分对等性”。比如,关于十二生肖为何会是这十二种动物,关于猫为何没有被选为十二生肖,参考上述的表格也可以看到,在故事当中大体形象一致的动物很多。另外,像俗语当中,俗语中老鼠的形象是危害人间,相当于危害国家的小偷一样,这与中国农业文化当中的老鼠形象是一致的。这说明了中日文化中,动物在语言以及故事中是具有对等性的。而像老虎,在本文中不能罗列出来,但是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中国有名的民间故事《虎外婆》,在日本居然有很多个版本,包括“狼外婆”、“熊外婆”等,其中的故事主线是一致的,但是动物形象却有了改变。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可以翻阅《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以及《日本故事通观》作对比。这说明了中日文化的部分对等性。

另外,从研究当中也可以看出日本与中国自然观的不同。比如关于老虎的故事当中,《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当中的如《义虎》、《老虎报恩》等故事中描述的是老虎由于受到了人类的恩惠,从而给人类带去食物甚至是新娘等,然后从此与人类一起过上幸福生活。在日本也有类似的故事,如在《日本故事通观》中的《狼的报恩》,但是根据不同县,其故事具体情节是不同的,当中有大部分县的故事结局并不是狼和人类和谐生活在一起,而是人类要求狼回到自己所属于的自然界当中去。

结论

综上所述,从十二生肖动物的俗语以及故事等中可以看到,中日两国之间不同的历史、地理、宗教、文化背景。由于这些背景的不同,反映出了两国之间不同的语言、故事、民俗以及自然观。作为日语学习者来说,重要的是认清两国之间文化的差异,并且能够具体地分析,从而得出两国文化上不同的原因。

参考文献:

稻田浩二,「日本故事通观,同朋舍,1988年;

关敬吾,「日本故事大成,角川书店,1984年;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江苏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江苏卷>》,1998年12月第一版;

张巨武,《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的对比》,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5月第八卷第四期;

十二生肖的由来篇9

一、受浅绛彩的影响

浅绛彩盛行于清代同治、光绪时期,衰落于民国初期。此间官窑时烧时停直至解散,官窑中许多优秀画匠流落民间,靠绘瓷糊口。精美的官窑瓷画***案不能绘,为了谋生,逼着这些文化素质比较高,对中国绘画史比较熟悉的人想出路,于是他们将文人画——浅绛彩移植到瓷器上来,一时间引起文人的共鸣,不少没有功名出路的文人,也纷纷进入浅绛彩瓷绘行业中来。浅绛彩是对清末粉彩的否定,又是对釉上彩发展的探索,为瓷板肖像画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1、把***案从琢器、圆器上移植到瓷板上

浅绛彩画比较多地绘在瓷板上,开始自觉地以瓷板当作画纸来使用。景德镇传统瓷画一般是绘在琢器或圆器上,这种绘画方法要经过长期训练才可以从事的工作,一般文人很难胜任这样的绘画工作,只有将瓷绘改在瓷板上进行,才能使一般文人很快适应瓷绘工作。邓碧珊是清末秀才,由于没有科举考试机会了,于是进入景德镇谋生,从事瓷版画工作。如***1所示,从今天他遗留的传世作品来看,几乎都是瓷板画。浅绛彩瓷板画的出现,为瓷板肖像画创造了基本条件。

2、把粉彩由厚变薄,有些颜料直接画在瓷釉上

浅绛彩瓷画的特点是薄,改变了当时粉彩厚而表现力差的特点。粉彩除枣红色、黑色以外,其他颜料几乎都涂在玻璃白上。具体方法是在瓷釉上先用黑色把***案框架勾画出来,然后在框架内该上枣红色的地方直接涂色,其他地方则一概涂玻璃白,然后再在玻璃白上使用颜料上色。在清末粉彩***案常常突出釉面,厚厚的,根本没有层次感,与纸上画有很大距离。浅绛彩是用黑色勾绘大致框架,然后用赭、绿、蓝等色皴染,即有打玻璃白作底的粉彩画法,又有部分创新,把颜料直接皴在瓷釉上。将颜料直接画在瓷釉上,在传统粉彩画法上是没有的,这个尝试为瓷板肖像画颜料的运用奠定了方法基础。

3、将文人画直接绘制在瓷板上

浅绛彩瓷板画不光使文人能够进入到瓷绘之中工作,也使更多的题材进入瓷画之中。如***2所示,给人总体感觉,浅淡而朦胧。浅绛山水瓷板画:近景立体清晰,粉彩似有似无;远景隐隐约约,欲露未露。浅绛瓷板画的出现,改变了陶瓷美术的纯粹工艺装饰性质,而把瓷板画当作纯粹美术品来绘制、赠送和收藏。浅绛彩瓷板画为瓷画发展,打开了上升空间,让更多的人想到:瓷板画可以绘制一切纸绢上能够绘制的画。

二、受摄影技术的影响

有些学者认为,瓷板肖像画受西画影响而出现,这个观点其实是依据不足的。因为当时南昌的瓷画工匠都处在社会底层,很难见到西方油画作品,当然也就谈不上受其影响,而真正直接受影响的是照相摄影技术。

1、受照相技术的影响

19世纪中期摄影技术开始传入我国,首先在香港、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而南昌作为内地中等城市,相对大城市来说,接受新鲜事物要晚一些,消费水平也要低一些。直到20世纪中期,人们还只是拍黑白照片,而且半寸、一寸照片拍得比较多。但是人们能够从黑白照片上,根据明暗关系,感觉人物面貌的立体感来。照相技术的传入能够把人的肖像完整留下来,但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照片比较小,不能够有效放大,直至二十世纪初,放大一张照片的价格贵得惊人,只有王公贵族、大贾商人才能够享用,一般人是难以问津的。

然而,画家能够用黑色颜料的浓淡来代替拍摄技术的明暗关系,以达到表现立体感效果。于是与照片差不多同时传入中国的是炭精檫笔画,而且还能够按相片的比例将画放大,效果几乎与照片一致。

2、受炭精檫笔画的影响

中国老百姓有对去世老人绘肖像画以示纪念的传统,传统肖像画一般不使用颜色浓淡表现,而是采用线条表现人物面部表情。因此,人物面部立体感不如照片直观,也不像西方油画那么写实。但是,要绘制一张中国传统肖像画难度却很大,没有几十年的绘画功力很难达到像样的水平。

炭精肖像画以小照片为对象,将照片分解为一个个小方块,然后将方块中的内容,按照比例移植到纸上。运用这种方法,以黑色炭精为颜料,能够将黑白照片自由地放大而不走样。既使没有多少美术功底的人,只要认真勾画,也可以将相片中的肖像放大到纸上去,做到八九不离十的程度。因此炭精肖像画取代中国传统肖像画在大城市中风靡一时,直至***前夕,不少地区仍有炭精肖像画的存在。

炭精肖像画的发展,在江西却遇到了顽强的抵抗。原因有二,一是照片和炭精肖像画自身有很大的缺点:容易发黄、变质,不能久放;二是江西瓷板肖像画比照片和炭精肖像画更具有优势:不变质,容易长期保存,于是南昌瓷板肖像画取代炭精画就成为历史必然。南昌市新建县有一位苏姓老先生,今年75岁,小时候学过美术,曾在江苏老家替人画过炭精肖像画。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下放来到江西,见到南昌市有许多瓷板肖像画店,感到非常吃惊,认为瓷板肖像画比炭精画具有更多的优势,于是站在瓷像店门口看艺师画像,后自学成才,目前已经是新建县民间家喻户晓的瓷板肖像画大师。如***3所示,这是刘老先生所绘制炭精肖像画。今年他已76岁,二十世纪60年代初,他来到南昌,开始接触瓷板肖像画,80年代,他在南昌市胜利路开设过瓷板肖像画店,画一块瓷板肖像,收4元人民币。直至二十世纪末,数码相机、电脑成像技术出现之前,手工画像的瓷板行业还在保留。

三、受珐琅彩技艺的影响

珐琅彩瓷,一直以来是宫廷秘而不露的技艺,只在北京宫廷造办处烘烤,而不在景德镇烘烤。清朝末年,清廷管理松弛,技艺外传,从而使景德镇瓷画颜料和使用方法得以丰富和发展,为瓷板肖像画的出现,提供了颜料条件。

1、从宫廷密艺散布民间的过程来看

珐琅彩技艺散布到民间,至少有两条渠道。第一条,通过民间渠道散布到景德镇。据我国著名刻瓷老艺人朱友麟,在他的自传中写道:“八国联***侵略北京,庚子以后,我考入了顺天府官商合办的农工学堂,学堂分别设有雕漆、刺绣、镌瓷等科目,我选择了镌瓷科,从师当时从南方聘请来京的华先生。一年多以后,学堂便改成了“工艺局”了[由官商合办转官办,属宫廷造办处],镌瓷科亦改叫“瓷工科”,我仍在学习刻瓷。三年后我学习毕业,被正式留在学堂任教师,同时还进行创作。”[1]由此可见,1901年以后,宫廷造办处的技艺已经不太保留了,让南方来的华先生知道了,让传授给更多的青年学生了,通过这条线索将宫廷秘密技艺散布到景德镇。

第二条,通过***渠道散布到景德镇。康达曾任时期光绪内阁成员,后下到景德镇任督陶官。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康达主持景德镇瓷器公司事务,并在公司内成立中国陶业学堂,地点设在饶州鄱阳,故又称为饶州窑业学堂。[2]经过他的关系将宫廷造办处的珐琅彩技艺搞到手,不是难事。校内聘请了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窑业系毕业生张浩、邹如圭等人为教师,他们将珐琅彩料进行分析,使之景德镇化也不是难事。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景德镇已有瓷板画颜料大量出售。南昌瓷板肖像画第三代传人梁兑石毕业于饶州窑业学堂,在1920至1937年之间,在南昌市开设丽泽轩瓷庄,从景德镇购进颜料、白釉瓷板,自设烘烤炉,烧制瓷板肖像画,开创了南昌瓷板肖像画之先河。至此,完成了自珐琅彩颜料到南昌瓷板肖像画颜料传播的全过程。

2、从瓷板肖像画颜料性质来看

南昌瓷板肖像画颜料源自于珐琅彩中的国产颜料,而不是国外进口颜料。目前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南昌瓷板肖像画的颜料是从国外进口的,由于进口颜料的出现,所以才使得南昌瓷板肖像画得以形成。本人不敢苟同这种观点,现从珐琅彩烧制历史来分析,让我们更加明确瓷板肖像画颜料与珐琅彩瓷颜料的继承关系。珐琅彩瓷在康熙朝发明,颜料是进口的,直接绘制在素胎上,有胭脂红、黄、绿、紫、蓝和白色。珐琅彩在雍正朝得到发展,开始创制出赭色、黑色等新的彩料。颜料不是绘制在素胎上,而是绘制在瓷釉上。[3]南昌瓷板肖像画所使用的主要颜料,如黑色、赭色与珐琅彩的黑色、赭色颜料完全一致,也是直接绘制在瓷釉上。

瓷板肖像画颜料还有三个性质与珐琅彩颜料一致:(1)如***4所示,在绘画时什么颜色,烧出后仍是什么颜色;(2)如***5所示,绘画的颜料很薄,粗看有立体感,用手抚摸却又是平的;(3)如***6所示,颜料可以分出浓淡,色与色之间可以相互掺兑,如此,又可以形成许多新的过渡颜色。由于珐琅彩颜料有着以上诸多的优良性质,为绘制细腻的瓷板肖像画提供了颜料条件。

3、从瓷板肖像画颜料使用方法来看

瓷板肖像画的颜料使用方法与珐琅彩颜料使用方法几乎完全一致。

(1)瓷板肖像画的颜料全部用油调剂,与粉彩颜料的调剂方法不尽相同,与珐琅彩颜料调剂的方法完全相同。

(2)瓷板肖像画以照片为临摹对象绘制,与珐琅彩画以宫廷画院——如意馆的画稿为对象绘制一样,都是工笔画,一丝不苟。从这个方面来说,也是有先后传承关系的。

十二生肖的由来篇10

鼠--贼眉鼠眼

也许可怜的鼠并没有想到它在人们心中,会是这个形象。可能你会认为这个没有什么本事,只会想些歪点子的老鼠怎么居生肖之首。其实说来也好笑,在竞选十二生肖之时,玉皇大帝下令:谁先到达天宫谁就是生肖之首。到了那天,老鼠跳上了老牛的角中藏了起来,老牛凭借自身的努力第一个到达了天宫。这时候,老鼠从牛角一跃而下,直奔天宫大殿,尽管玉皇大帝不愿封这个小老鼠为生肖之首,但是君无戏言。他也只好宣布鼠为生肖之首。人们对老鼠渐渐失去了好感,其它动物也远离了鼠,因为这个生肖之首来得不怎么光明正大。

牛--任劳任怨

说实话,我觉的牛有点傻,如果它多个心眼,说不定生肖的第一把交椅坐的就是它了。牛是那么老实勤恳,帮助农民干活却从未要过报酬。难怪农民对它的感情这么深。不过牛的家族,你们应该多些机智,长个心眼,毕竟“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虎--威风凛凛

一提起虎,我就有些不寒而栗,它发出一声令人汗毛直竖的长啸就能使人和动物提心吊胆,加上它那十八般武艺,人类和动物们肯定多多少少对它有些惧怕。

兔--小巧玲珑

兔子永远都是那么可爱。它天生跑的很快,好象谁要侵犯它似的;两只眼睛步满血丝,仿佛整天整夜不睡觉;它那瘦小的身躯是那么弱不禁风。幸亏它跑的快,否则十二生肖中的名单就不会有它了。

龙--呼风唤雨

龙在十二生肖中是唯一一个虚构的动物,但我们中国人对它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龙的地位之高,恐怕任何动物都无法与之相比。在中国人心中,它是可以呼风唤雨、腾云驾雾的神物。我们百姓也自称是龙的传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十二生肖的由来10篇

学习

商场营运专员工作计划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商场营运专员工作计划,内容包括商场营运部工作计划,商场营运经理半年总结计划。回顾xx年的工作,可以概括为以下几大方面:一、适应市场需求升级改造,整体经营布局调整合理,品牌结构日趋成熟,经营成果喜人。服装商场全年计划任务44

学习

动物运动会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动物运动会10篇,内容包括动物运动会作文大全共110篇,动物运动会全集。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动物村,动物村的村长是狮子。由于这个村庄的动物们个个都是体育健将,所以也被称为“体育村”。每年,这个村庄都要举行一次体育比赛。

学习

学校岗位竞聘演讲稿模板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学校岗位竞聘演讲稿模板,内容包括学校中层竞聘演讲稿集锦8篇,竞聘演讲稿比较有吸引力的开头。一、基本情况:二、工作业绩:三、优势与不足:优势:1、长期奋战于一线,进行过多轮循环教学,当过教研组长,从事过多年教学管理工作,尝试、创

学习

读书小报简单又漂亮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读书小报简单又漂亮10篇,内容包括读书识字小报简单又漂亮,读书小报二年级简单好看。漂亮的数学乐园手抄报***片2漂亮的数学乐园手抄报***片3漂亮的数学乐园手抄报***片4漂亮的数学乐园手抄报***片5漂亮的数学乐园手抄报的内

学习

水稻纹枯病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水稻纹枯病10篇,内容包括水稻纹枯病用药大全,水稻纹枯病照片。2.发生规律水稻纹枯病的传播来源是菌核,当年水稻收割时,菌核大量落在田里,在土壤中安全越冬,成为第2年病害传播的主要来源。菌核在第2年灌水整田时与浪渣混合在一起

学习

只是没有如果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只是没有如果10篇,内容包括只是没有如果歌曲原唱,只是没有如果原唱女声版。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表达什么,于是便出现了这么拙劣的文。只是想借此来发泄一下自己的情绪。或许就像zyt所说是我太浮躁、该沉稳些,冷静些。说

学习

教师研修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研修10篇,内容包括教师研修十小时,研修计划教师。我的研修虽然己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有待加强和完善的内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努力工作,为自身修养的提高而不懈努力。网络研修是良师益友,是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的一大

学习

幼儿园国培培训总结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幼儿园国培培训总结,内容包括幼儿园国培培训总结题目,国培计划幼儿园培训总结。二、同行交流,共同成长。我们商州区幼儿园本次参加培训的40多名教师都很积极,大家在学习中遇到问题,相互交流讨论,共同成长,在大家的带动下,我自己学

学习

物业客服部月工作计划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物业客服部月工作计划,内容包括物业客服部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物业客服部2023工作计划。(一)规范内部管理,增强了员工责任心和工作效率。自加入__项目客服部后,发现部门内部管理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员工责任心不强、工作主动性

学习

祝福语四字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祝福语四字10篇,内容包括四字祝福语100个,祝福语精选大全四字。竹报佳音梅香鹊韵柳绿春风康平岁月丰稔年华鸿鹄得志桃李争春惠风和畅月满一轮花迎春光励精***治革故鼎新抬头见喜举步迎春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国光蔚起民气昭苏国

学习

有关亲情的作文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有关亲情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亲情的作文600字,亲情为生命着色作文。4、我很倾佩布洛克明智的选择,“我不想等将来回首往事对除了钱以外什么也没有。”的确如此,金钱可以买到朋友,却不能买到亲情,不是么?拥有亲情的人是幸福的,它是

学习

拉撒路10篇

阅读(22)

耶路撒冷问题是巴以最终地位谈判中的关键性难题之一。该问题纷繁复杂,除了事关以色列方面的核心利益,也与阿拉伯国家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1耶路撒冷城始建于公元前3150年,五千余年间,相继经历了巴比伦帝国、波斯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

学习

优秀文章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优秀文章10篇,内容包括优秀文章推荐100篇,优秀文章精选。一是注重自学和集中学习相结合。我社区组织全体***员集中学习,重点是对新***章的总纲部分进行学习,同时还把报上有关***章修改的材料作为参考,发到每位***员手中,使***员

学习

黑板报花边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黑板报花边10篇,内容包括黑板报花边装饰,黑板报底部花边。清明节初中花边黑板报***片2清明节初中花边黑板报***片3清明节初中花边黑板报内容:清明节的起源源流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

学习

元宵节的由来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元宵节的由来10篇,内容包括元宵节的由来和习俗美篇,元宵节的由来和习俗的文章。听姥姥说,原来的元宵仅是放了红糖,白糖和豆沙等普通的原料。现在已经用了一些上好的黑芝麻,巧克力,水果等。真是应有尽有。现在的元宵和原来的元宵

学习

粽子的由来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粽子的由来10篇,内容包括粽子的介绍和由来,粽子的由来40字一定要概括的。端午节包粽子的由来作文范文二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民间有吃粽子的习惯,传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屈原的。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积极

学习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10篇,内容包括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10字,元宵节的由来和习俗美篇。(来源:文章屋网http://www.wzu.com)

学习

鞭炮的由来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鞭炮的由来10篇,内容包括鞭炮的由来与现状,鞭炮的由来20字简介。天津社科院教授王来华介绍说,鞭炮与桃符、春联一样,最早是用来驱除邪魔鬼怪的。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过年时候燃放爆竹就已经形成了习俗。《荆楚岁时记》中就记载

学习

小雪节气的由来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小雪节气的由来10篇,内容包括小雪节气由来和风俗推文,今日小雪节气的由来和风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也有描述:“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农历十月中下旬,天气逐渐变冷,黄河中下游平均初雪期基

学习

中秋由来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由来10篇,内容包括中秋的由来和习俗简短文字,中秋由来简介。二荡秋千,喝酒,月下男男或女女结伴出走,又叫踏月(采月,滨江采月)在月下踏歌吴地有走月亮、走三桥之俗,就是在月光下出游,走过至少三座桥(见顾禄《清嘉录卷八》)。上

学习

圣诞节由来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圣诞节由来10篇,内容包括圣诞节的由来和习俗完整版,圣诞节的来源和习俗简介50字。

学习

妇女节由来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妇女节由来10篇,内容包括妇女节的来历简单篇,妇女节由来完整版。妇女节又称(国际妇女节)是世界各国妇女争取和平、平等、发展的节日,节期在每年三月八日。一个世纪以来,各国妇女为争取到这一权利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斗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