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游戏篇1
【2017教师趣味游戏活动方案一】 金秋的九月,原本是平凡的日子,却有着辉煌的内涵和五彩缤纷的色彩!9月10日,这个普通的日子,正是因为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变得伟大而神圣!
在第三十一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家长论坛、教师之家、中小学教育、教育观察、教育区记者站、教育区编辑部联手,为大家奉献师恩难忘教师节大型主题活动,无限精彩等您来创造!
第一项活动: 师恩难忘 家长论坛、教师之家、中小学教育三版教师节大型征文活动,把所有的情怀都在这里释放 ,让我们一起怀念,一起感谢,一起关注,一起祝福!为自己崇敬的他们表达我们想要表达的敬意老师,您辛苦了!
第二项活动: 9999个祝福送给您,老师! 请在这里留下你对老师的祝福吧,祝福我们的教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桃李满天下!!
第三项活动:真情瞬间征***活动。教育观察论坛与现代教育报联合举办真情瞬间征***活动,记录师生生活的点点滴滴,体现师生间的真情瞬间,在教师节来临之际,向广大教师说声:老师,谢谢您!
第四项活动:夜话教师节***大型采访。9月10日晚八点,家长论坛,教育区记者站将现场采访社区的教师、家长、学生朋友,和他们一起交流心声、探讨教师、教育的现在与未来。嘉宾邀请:如果你在生活中是老师、学生和家长,愿意一起用文字来表达这个特定节日的特别心情,请跟帖报名。届时记者站会以社区留言的方式通知您。欢迎大家现场积极参与,嘉宾、观众都将有神秘礼物奉送。
第五项活动:主题专刊。将由教育区编辑部精心打造师恩难忘教师节主题专刊,展示在系列活动中的深情祝福、精彩征文、美妙瞬间和***采访中的妙语连珠。
【2017教师趣味游戏活动方案二】 一、活动目的:
1、营造温馨团队,心手相牵构建和谐校园。
2、增加教职工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向心力。
3、愉悦心情,缓解工作压力,增强教职工体质。
二、活动组织
策划:工会组成员
参与:全体教师
三、活动时间:20xx年7月7日下午3:30开始
四、活动地点:学校一楼
五、活动工作安排
1、活动具体实施与策划(工会组负责)
2、后勤保障(办公室负责)
3、横幅(办公室负责)内容:沙溪小学教师期末工会活动4、安全保障(曾奎负责)
5、摄相工作(吴必华负责)
6、活动计时计分:(体育组何丽、李巧岚负责)
六、活动内容:
1、组织趣味活动、表演、抽奖等;
2、活动结束后,到学校饭堂聚餐。
附活动安排及游戏规则:
1、背夹篮球
游戏规则:每个科组出六名成员,分为三对,在起点处用背夹住篮球,跑一个来回,将球交给本组的第二对队员,以此延续到第三对队员,看哪个科组最快到达终点。在比赛跑动过程中不可以借助双手,如中途落地须回到起点重来。
2、做动作,猜成语
游戏规则:每个科组出五名组员,第一名组员看成语并用动作演绎传递给第二名组员,依次演绎到最后一名成员,最后一名组员说出成语。
抽奖环节:由李主任抽出三等奖10名;
3、节目表演:林元扬老师等。
4、夹乒乓球
游戏规则:全员参与,以科组为单位,用筷子夹乒乓球跑到终点,放进箩筐中,然后返回将筷子交给下一名科组成员,连续接力时间为三分钟,最后看哪一组终点处的乒乓球最多为胜。
5、椅上功夫
游戏规则:为了加强科组成员的团结精神,让大家能有零距离接触机会,看看哪一组成员能在一张椅子上站上最多的人数,并要在最后坚持三秒钟。
抽奖环节:由丘校长抽出二等奖10名;
6、节目表演:江家亮老师等。
教师节游戏篇2
将游戏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应用于英语教学中,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独特效果。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通过做游戏可以缓解在英语课中的紧张心理情绪,也可以帮助他们感受英语课堂的趣味性。但是由于游戏教学的研究上不完善,发展时间也很短,所以很多优秀的教学经验尚未升华至系统的理论,这也是广大英语教师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并通过网络、报刊等途径查阅了相关资料,针对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开展游戏教学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述,希望对广大同仁产生借鉴作用。
一、游戏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不能流于形式
教师设计游戏的时候一定要保证游戏与语言教学目标相一致,使游戏为教学服务,不能一味追求游戏的趣味,为了游戏而游戏。所以,教师要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达到英语学习的目的,学生应该明白在游戏中自己做什么,如何做。这样才会发挥游戏教学的重要作用。例如,学习“the seasons”这一单元时,有位教师这样来设计新课的导入环节,他首先说:“Let’s sing a song. Please sing it after me .”接着,教师唱一句,学生唱一句,唱了5分钟之后就开始了新课学习。我们说,这位教师为了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趣味性而设计游戏的出发点是值得肯定的,可是这节课的学习重点是掌握“spring,summer,autumn,winter”四个词语,学生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需要用尚未学习的陌生词语来唱歌,教学效果怎么能出色?课前导入环节的作用应该是为接下来的教学服务,但是歌曲的内容高出了学生当前的英语水平,导入环节根本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另外,导入环节没有起到复习旧知识的作用,没有帮助学生在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仅仅起到了课前热身的作用。尽管学生在学唱歌曲的时候有很高的热情,可是仅仅持续了短短几分钟的时间。最后,歌曲演唱完毕之后,迅速进入学习新知识的环节,两个环节之间缺乏衔接性,游戏环节设计陷入了“形式”的误区,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
教师在设计游戏的时候要确保游戏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要确保游戏为教学服务。如果是课前热身游戏,教师要确保该游戏有利于新知识的导入;如果是课堂游戏,教师要设法使游戏发挥巩固新知识的作用。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考虑游戏是否适合在课堂进行,花费多少时间以及是否适应学生当前的英语水平等因素。
二、游戏的参与对象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学生
教师设计游戏的时候要设法使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不能只针对个别学生。如果游戏只需要个别学生参与,那么大部分的学生就会成为旁观者,会打击小学生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会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如在学习“Let’s go to the cinema by bus”这一内容时,某位教师专门准备了两个签筒,其中一个签筒装的是写有不同地点的纸条,另一个签筒装的是写有不同交通工具的纸条。两个学生为一组,根据所抽到的字条来编对话:
A:Let’s go to the park.
B:OK,but how to get there?
A:On foot.
这样的游戏设计将机械的句型操练转变为相对灵活的交际对话,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可是每组练习只能有两名学生参加,大部分学生只能观望,教学效率难以保证。教师应该在上课之前多准备一些写有地点和交通工具纸条的签筒,这样就可以使很多学生同时参与游戏,都享有交际训练的机会。过几分钟之后,教师以随机抽取的方式请若干学生表演,检验刚才的游戏效果。
三、游戏难度要尽量降低,不能故意为难学生
事实上,游戏设计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游戏是否与学生的学习水平、心理特点相适应,所以教师设计游戏的时候要保证游戏既不能太难,也不能过于简单,这样才能达到教学效果。反之,如果游戏脱离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将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某位教师为刚刚升入三年级的小学生设计了这样的游戏:由于刚学习了“morning,afternoon,evening”等词汇,教师要求学生回答出自己所说单词的第三个字母或者第四个字母。大部分的小学生都被难住了,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内回答问题。该教师设计这一游戏的初衷在于督促学生掌握单词的拼写,可是参与游戏的主体却是刚接触英语的三年级小学生,很明显,教师的游戏设计难度偏大,远远高于学生的实际水平,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
所以,教师一定要考虑游戏是否具有可行性,是否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降低游戏的难度:教师将所学词汇以***片的形式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学生根据***片判断出所对应的单词,并将单词拼写出来。这样的游戏设计利用了多媒体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最重要的是能够达到巩固单词的目的。
教师节游戏篇3
角色游戏是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兴趣、经验、能力扮演角色,展开有内容、有情节的角色交往,通过模仿和想象,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
反思我们过去的游戏指导中存在以下问题:
1 过度干涉:“指导游戏”变“导演游戏”,不了解幼儿的游戏心理,忽视幼儿的意愿和兴趣,从角色设置、分配到情节发展都是教师设定,幼儿如木偶般被教师操纵着游戏;
2 过度放任:忽视角色游戏的指导意义,完全地让幼儿随意、自由地游戏,对游戏中出现的问题,不闻不问,失去了游戏对幼儿发展的目的性。
3 指导随意:教师指导缺乏目的性、计划性、整体性,随意性大。
那么,怎样才是及时、适当、高效的指导呢?以下是我在实践中摸索出的一些指导方法与大家分享。
一 暗示诱导法――协助型指导
暗示法是教师利用与幼儿相同或不同的材料玩游戏,引导幼儿模仿学习,起着暗示指导的作用。它特别适用于小班幼儿。
在小班幼儿中开展角色游戏的初期,经常会有这样的情景发生:娃娃家中孩子们争抢同一只娃娃,可抢到后又不知该如何玩;“小小超市”似乎是“任意发放”,来一个人,发一样东西,机械式的重复,“售货员”与顾客缺乏对话,没有顾客的时候就呆呆的坐着或者到处乱转,漫无目的;小舞台的“演员们”只会表演“小白兔”和“小花猫”这两种动物……,“不知所措、无所事事”可以概括幼儿当时的游戏状态。这时只需教师走进幼儿的游戏,带着示范性的玩游戏,给幼儿强烈的暗示,就能起到良好的指导效果。如,游戏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半,玲玲还是抱着娃娃呆坐在桌边,游戏丝毫没有进展。此时,教师可以抱着另一个娃娃,轻轻地走过去,拿起小勺和碗喂娃娃吃饭,边喂边说:“乖娃娃,吃午饭喽”。喂完午饭,教师把娃娃抱在怀里唱起催眠曲:“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教师这一系列的举动点燃了欣欣的游戏“火花”,她也拿起了餐具喂娃娃。所不同的是,她的语言和情节更丰富:“小宝贝,吃饭了,很好吃的,不吃要变难看的……再不吃打屁股了!好吧,就吃一点点……快吃,吃好了睡觉,起床后带你去吃肯德基喔!”之后,她唱着不知名的歌儿哄娃娃睡觉。不难看出,受到了暗示和启发的幼儿不仅将游戏顺利进行下去,还在角色扮演中融入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又如,在小小厨师的游戏时,教师没有刻意地教,只是在“厨师们”面前露了两手,各种小吃很快就“上市”了。
可见,平行介入指导,不仅教师介入自然,而且幼儿易于接受,幼儿在不知不觉中习得经验、掌握技能、发展能力,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指导目标。
二、交叉介入法――互动型指导
交叉介入法是指当幼儿需要教师参与或教师认为有介入必要时,由幼儿邀请教师作为游戏中的某一角色,或教师自己扮演一个角色融入幼儿的游戏,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与角色之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它较适合运用在中、大班的游戏活动中。
如,教师看到娃娃家每天都重复地玩着“做客”的游戏,情节局限在客人送礼物、主人招待吃饭上,没有新的情节和内容充实进来,于是,教师以客人的身份,带着鲜花来到了娃娃家,把鲜花送给了“妈妈”,并祝她“母亲节快乐!”这时,客人们先是“恍然大悟”然后兴奋起来:“今天是妈妈的节日!”有客人提议要吃蛋糕庆祝,教师适时地抛出问题:“除了吃蛋糕,还可以怎样庆祝?”大家各抒己见,有的提议:“去野生动物园玩!爸爸妈妈在儿童节就陪我去的。”有的建议:“我们唱歌、跳舞,表演给妈妈看,让妈妈开心。”还有的说“买许多好吃的,送许多礼物给妈妈,大家一起边吃边玩。”最后经过大家的商量,决定先去为妈妈准备一样礼物,然后再聚在一起吃蛋糕、唱歌庆祝。于是,大家分头行动,“爸爸”去超市采购食物,“妈妈”整理房间,“客人们”去准备礼物。不一会儿,大家又聚拢来,而且人更多了,原来听说要“庆祝母亲节”都赶来了。客人们带来了许多的礼物,有蛋糕、水果、玩具、还有贺卡。其中自制的贺卡最受“妈妈”喜欢,“妈妈”高兴地接受着大家的祝福和礼物。接着大家唱起了《我的好妈妈》和《世上只有妈妈好》,将气氛推向了高潮。最后大家一起分享了蛋糕。孩子们玩得意犹未尽,连续几天都沉浸在母亲节的欢乐中,并且延伸出庆祝“父亲节”、“妇女节”、“教师节”等活动。这样一来,“鲜花店”、“手工角”生意火爆了,“营业员”被忙得团团转,还催生了“DIY贺卡作坊”,大家都来这里设计、制作富有自己创意和个性的贺卡作为礼物。
可见,在交叉介入法中,教师以角色的身份适时地融入游戏,并通过自身这一载体,自然地推动自身与角色、角色与角色之间的互动,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和主题的扩充,从而有效地指导游戏。
三、交流分享法――体验型指导
交流分享法是让幼儿把在游戏中的过程体验、存在的问题、有创意的想法及做法等讲出来,通过幼儿之间的讨论,使幼儿已有的经验发生碰撞,引导幼儿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分享经验。它也较适合运用在中、大班的游戏活动中。
幼儿游戏的过程也是问题不断涌现的过程,有时是争抢角色,有时是同伴纠纷,有时是材料缺乏,有时是情节匮乏……如果教师象“消防员”一样哪儿有“险情”去哪儿“救援”,显然是不现实的,让幼儿掌握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最有效的办法。那么,通过幼儿之间的“经验分享”来促成幼儿能力的养成也是最自然、最易接受、最高效的办法。
如,在“休闲角”游戏热闹开展了一段时间后,陷入了生意冷清的困境。小服务员、厨师大多时间是在等待顾客,许多服务员没了精神,有的甚至溜到其它游戏区玩去了。在游戏讲评的时候,我特意请“休闲角”的幼儿们谈谈自己在游戏中遇到的困难,并请大家帮他们分析原因。通过大家的讨论,找到了生意冷清的原因:品种单一,没有变化,而且虽然是“休闲角”却没有可以休闲的活动,顾客吃完了只能干坐着,没劲,所以吸引不到顾客。我趁热打铁,请大家为“休闲角”出谋划策。孩子们创意连连,有的建议增加蛋挞、匹萨、沙拉等西式点心有的建议做成自助型的;有的建议提供一些棋类和书刊,便于顾客休闲。超市的营业员还以自己的成功经验建议采取“免费品尝”和“买一送一”的促销活动……在以后的游戏中,“休闲角”采纳了增加小点心和提供棋类、书刊的建议,果然顾客盈门。幼儿通过不断的经验分享和相互交流,不仅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游戏创意也不断丰富,给游戏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涵。如,不久,“休闲角”又创新出了“外送服务”和推出了新品种“水果套餐”,吸引了更多顾客。
教师节游戏篇4
1. 从教师到幼儿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是能让幼儿获得快乐的、满足需要和愿望的、自发的、不同寻常的一种行为。幼儿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游戏是促进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好活动形式。在游戏活动中,儿童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品质发展能够得到更快地发展。而幼儿在游戏时又离不开教师的指导,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去指导幼儿才能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去展示游戏自己的舞台呢?
2. 从指挥到观察
维果茨基指出,游戏创造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总是超出他的实际年龄,高于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游戏好比是放大镜的焦点,凝聚和孕肓着发展的所有趋向。因此对幼儿在游戏的过程进行有计划、有目的观察非常重要,它是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关键所在。
在日常工作中,有些教师可能认为游戏是幼儿自己玩的,只要不出问题,教师就可以不管,根本没有观察的意识。有些教师知道要通过观察来指导幼儿游戏,但对为什么观察、观察什么、怎么样观察还不太清楚,出现了想观察而不会观察的现象。其实,我们只要反复地去尝试,在幼儿每次游戏时都进行认真地观察,并把观察到的情况记录下来,从中去分析幼儿在游戏中情绪、情感及社会性发展的情况,去了解幼儿游戏的兴趣和需要,那么我们就能更好地制订出适合幼儿需要的,有针对性的游戏指导计划,真正地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快乐、获得更多的知识。
3. 使被动变主动
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性活动,是幼儿的需要,而不是成人强加的逼迫性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也不是成人愿望的执行者,他们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来玩游戏的,教师应该从全方位的角度去看待幼儿的游戏自,让幼儿自己确定想玩什么、怎么样玩、和谁一起玩、在什么地方玩等等,幼儿是游戏的主人。
平时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要用心去了解幼儿是如何想的,不应该把成人的知识和答案告诉幼儿,不要轻易地打断幼儿的游戏,更不能包办代替或导演幼儿的游戏,这样会不同程度地剥夺了幼儿游戏的自。在游戏中幼儿有权决定一切,如:游戏的玩具、材料投放要以幼儿需要兴趣为出发点;游戏的情节、内容要是幼儿自己经验的再现;游戏中出现矛盾、纠纷要以幼儿的方式来解决;游戏中的环境布置也是幼儿自己的事情;游戏中的规则是根据幼儿的游戏需要确定的,而不是外界强加的,这样幼儿才愿意自觉遵守。游戏中只有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愿望和想法与玩具材料发生互动,才能使活动的方式方法具有灵活性,才有可能使幼儿真正产生兴趣和自主体验,才能使幼儿以自己的方式、速度将外部经验内化成自己的经验。因此教师要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让幼儿主动控制活动进程,自主决定活动的方式方法。这是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关键。
4. 从告诉到帮助
不同年龄特征的幼儿当然要用不同的方法来指导。小班幼儿特别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喜欢模仿周围的人和事,因此幼儿在游戏时教师要时刻注意观察幼儿,当他们对新出现的玩具材料不感兴趣、不会玩、、不喜欢玩或只喜欢玩某一类游戏时,教师就在幼儿的附近,用与幼儿相同的或不同的材料玩游戏,这样就会引导幼儿模仿,对幼儿起了暗示性指导的作用。对于中、大班幼儿,教师则可以作为一个参与者、发问者、倾听者和解决问题的帮助者的身份去指导幼儿游戏。即:幼儿在游戏中需要教师参与或教师认为有介入指导的必要时,幼儿邀请教师作为游戏中的某一角色或教师自己扮演一个角色参与幼儿游戏,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与角色之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为幼儿提供一段时间,让幼儿把游戏中的过程体验、存在的问题、有创意的想法及做法等讲出来,通过幼儿之间的讨论,与幼儿已有的经验发生碰撞,引导幼儿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分享经验。
还有就是不同的游戏主题也要用不同的方法来指导。幼儿在玩游戏时,由于使用材料不同、游戏的规则不同,在游戏中活动范围的大小不同等因素,会表现不同的特点和形式。在不同的游戏主题中表现出的问题也是不同的。在角色游戏中可能是因不会与人交往而发生冲突,或材料不能满足需要而产生问题;在结构游戏中可能需要的是技能或是提供辅助材料方面的指导;在表演游戏中也许就是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道具使用方面的问题;在规则游戏中可能是对规则的理解和遵守方面的指导等等。在同一类主题的游戏中,由于幼儿已有经验的多少等原因也会出现不同的问题。例如“办家家”的游戏,不管是小班、中班还是大班的幼儿都喜欢,但是他们在游戏中表现的内容是有差异的,这是由他们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经验所决定的。所以对不同游戏主题的指导方法是不一样的,教师要根据每一种游戏特点及幼儿的需要指导游戏。
再就是同一主题不同的情节发展阶段要用不同的方法来指导游戏。幼儿在游戏中同一主题的情节发展要经历产生、发展、高潮、结束等阶段。幼儿在每一个阶段的游戏情节,表现和需要是不一样的,对每一个阶段的指导也应该是不一样的。教师如果不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来指导游戏,就可能使幼儿的游戏始终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了。因此,在游戏的产生阶段,教师应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的兴趣及他们的需要适时提供环境和材料,并利用多种方法引起幼儿的关注,以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在游戏的过程中要时刻观察幼儿的情况,根据幼儿游戏情节的发展及时增减玩具材料。随着幼儿游戏情节的发展,教师要尽可能估计到幼儿已有的经验,及时发现幼儿游戏中新的玩法、想法,为幼儿提供多种质地、多种类型及功能的材料,这些材料包括成型的玩具、替代品以及辅助材料等,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幼儿的多种需要。在游戏进入高潮即将结束时,教师应引导幼儿对游戏中的多种体验、感受进行推理,以帮助幼儿形成并分享正确的经验。
教师节游戏篇5
音乐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游戏之一,在音乐游戏中,幼儿听听、唱唱、跳跳、玩玩,增强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增进幼儿唱歌的技能,提高幼儿对音乐的辨别能力和感受能力,促进幼儿动作的协调发展,并且还能培养幼儿积极愉快的情绪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音乐游戏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那么,教师如何有效组织音乐游戏呢?
一、有效指导是开展音乐游戏的关键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
幼儿生来就对音乐有特殊的感情。在优美的旋律中,在音乐带来宽松的氛围中,幼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现他们内心的感受。正是这种宽松、和谐的氛围,这份积极愉悦的心情,使幼儿有可能大胆尝试,勇于表现。同时也为教师培养幼儿主动参加音乐游戏提供了机会。如当幼儿大胆拍出第一个节奏,勇敢做出第一个动作时,老师赞许的目光,鼓励的微笑,肯定的口吻,如“你真棒”“我喜欢你这个节奏”“你能行”之类等积极评价都令幼儿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从中获得强大的推动力,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游戏中。
(二)因人而异提要求
体验成功对于培养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它能使幼儿由此相信自己的能力,对自己做出积极的评价。同时,还能提高幼儿在同伴中的地位,帮助幼儿建立自信。由于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对于不同层次的幼儿来说,要求应有所不同,使他们经过努力后都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体验成功的快乐。例如在音乐游戏中,对于能力强的幼儿,要鼓励他们***创编游戏情节、动作,要求游戏情节、动作尽量丰富;对于能力中等的幼儿,只要求他们编出游戏情节、动作简单完整就可以;对于能力弱的幼儿,只要求他们编出游戏中的一个情节。在教师的鼓励、指导下,孩子们的创编热情一定会很高,他们每个人都能体验到成功,对自己充满信心,从而有力促进幼儿主动参与音乐游戏的积极性。
(三)引导幼儿自主游戏
音乐游戏中,幼儿是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教师要把握好这个度,让幼儿成为音乐游戏的主人。如教师可通过语言讲述故事、***片,直观教具,欣赏游戏音乐,充分引起幼儿游戏的兴趣。在游戏过程中,激发幼儿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创编音乐游戏的情节、角色、动作等,对勇于创编、积极投入的幼儿要及时表扬、鼓励。
二、想象、创造是音乐游戏的目的
在幼儿自主游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是音乐游戏的目的,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幼儿的音乐技能
能力强的幼儿玩音乐游戏时得心应手,能创编出丰富的游戏情节、动作。相反,能力差的幼儿虽能玩音乐游戏,但如果让他们参与创编就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培养幼儿一定的音乐技能是幼儿创造的前提。
(二)重“过程”,莫重“结果”
在音乐游戏创造活动中,幼儿对“过程”比对“结果”更感兴趣。因为过程能给幼儿带来巨大的满足,使剩余精力得以释放,他们的许多创造活动就表现在探究事物的过程中,如在开展音乐游戏《笨老狼》的过程中,幼儿对节奏变化、音色变化、角色神态的表现以及情节的发展都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而对结果却兴趣不大。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多关注、重视幼儿在音乐游戏的创造过程,而不是追求功利性的“完美结果”。
(三)给幼儿一个自由游戏的活动空间
幼儿熟悉了某个音乐游戏,老师又为幼儿做好了游戏准备工作,就可以请幼儿自己组织游戏,由能力强的幼儿分配角色,组织游戏,老师也可以以游戏者的身份,启发幼儿发展游戏,进一步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音乐游戏《猴子爬树》,可以启发幼儿增添猴爸爸、猴妈妈等角色,增加猴子睡觉、吃饭等情节。幼儿有了一定的音乐技能,还可以启发他们在游戏中创编歌曲。
三、组织音乐游戏的三要点:
1.为什么要做:设计的意***,为什么要设计这次活动,是根据教材还是突发事件或者教育环境的需要,活动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有什么样的教育意义,学到什么样知识,培养什么样的技能,激发了什么样的情感,明确要组织一次什么样的音乐游戏。
2.做什么:确定活动的名称要抓住活动的核心,目标的书写涵盖整个活动,活动内容适合不适合本班幼儿的年龄,教具的准备要形象与童趣,符合游戏的特点,对活动起到烘托和画龙点睛的作用。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更加添彩。
3.怎么做:活动的整体环节设计做到心中有数,活动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教师节游戏篇6
关键词:幼儿;自主;游戏
幼儿教育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善指导方法,发挥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特殊作用。幼儿生来具有学习能力,也是一种十分自然、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使其可以在成人有意教他们学习以前就开始进行自发性学习了。所以,结合幼儿自发性学习的主要特征提出了促进幼儿自发性学习的指导策略。
一、幼儿在游戏中自发性学习及其主要特征
1.尊重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性
游戏是幼儿基于内在动机的选择,没有固定模式的主动参与活动的快乐过程,是幼儿的权利和需要,是幼儿生活的重要部分。因此,教师要把选择游戏的权利交给幼儿,让幼儿玩自己喜欢的游戏,这样才能使幼儿获得满足感和愉悦感。孩子在游戏中的动作一般来说具有非常规性。例如,幼儿玩滑滑梯,除掉滑滑梯本身带给幼儿的感受外,幼儿还创造性地设计了一些情节,例如奥特曼救人、过山车等。幼儿在充分地自主地表现,使游戏情节精彩,内容丰富,当然会令他们流连忘返。因此,幼儿游戏时,教师要把选择游戏的权利交给幼儿,让幼儿玩自己喜欢的游戏,这样才能够让幼儿获得满足感和愉。
2.鼓励幼儿创造性地游戏
创造性是主体性的一种极其重要的表现。游戏前尽管教师为幼儿准备了许多游戏材料,但实际游戏时,还是会发生材料不足的现象。常常有幼儿来问我:老师,没有××怎么办?我就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或者为他们提供某些半成品,或引导他们可以用什么替代。幼儿利用这些半成品可以创造性地玩他们自己的游戏,这样既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又培养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力。在游戏娃娃超市时,幼儿边走边逛,从超市中买了许多的物品,并结伴同行。逛了一会儿后,竟然用买来的物品自主办成了一个家庭,而且在家里极其兴致地忙碌着,还热情地邀请朋友到他们家中做客。这是幼儿自主玩出的新游戏,教师一直注意观察,没有干涉他们的游戏,不久教师也被邀去做客了,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促进自主性游戏中自发性学习的发展指导策略
1.幼儿的自主性培养
(1)给幼儿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
首先,应为幼儿创设一个丰富的物质环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精神环境,让幼儿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不同于别人的观点。然后,还要为幼儿提供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有机会来决定自己做什么,什么时候做以及怎么做等,以此来培养幼儿的自主性。
(2)给幼儿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
教师应为幼儿创造条件,充分利用教育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幼儿的尝试性探索,让幼儿在自我锻炼中得到自主性的培养。
(3)给幼儿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
幼儿爱不爱提问,会不会主动地寻找问题的答案,是幼儿自主性表现的一个方面。在各种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幼儿提出一些既适合幼儿现有水平,又有利于拓展幼儿经验的问题,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或者其他途径来寻找问题的答案。
(4)给幼儿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教师应有针对性地给不同的幼儿设置一些不同的既贴近幼儿生活,又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困难,鼓励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培养幼儿***自主的能力。
(5)给幼儿一点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
幼儿的自主性往往表现在他的选择上,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充分自主选择的权利和机会,不要担心幼儿选择错误,让幼儿在自己不断的尝试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
2.针对不同游戏进行指导
幼儿在玩自主性游戏时,由于使用的材料不同、游戏规则不同、在游戏中活动范围的大小不同等因素,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形式。在不同的游戏主题中表现出的问题可能是不同的。在娃娃家,可能会因为角色问题或家里的材料不足而产生问题;在积木区,可能会因为技能或创造性思维的拘束而产生问题等等。在同一类主题的游戏中,由于经验的多少等原因也会出现不同的问题。例如,娃娃家游戏,不管是小班还是中班幼儿都非常喜欢,但是他们在游戏中表现的内容是有差异的,这是由他们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经验所决定的。所以,对不同游戏的指导方法是不一样的,教师要根据每种游戏的特点及幼儿的需要指导游戏。
3.根据主题不同的情节发展阶段指导游戏
幼儿游戏中同一主题的情节发展要经历产生、发展、高潮、结束等阶段。幼儿在每一个阶段的游戏情节、表现和需要是不一样的,对每一个阶段的指导也应该是不一样的。教师如果不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来指导游戏,就有可能使幼儿的游戏始终留在原有水平上。情节的发展有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1)横向的发展是指在同一年龄阶段,游戏主题的产生、发展过程,有些主题在某一个年龄班就可能经历产生、发展、高潮、结束等阶段。(2)纵向的发展是指一个游戏主题在不同年龄段都可能存在和发展,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表现,这与幼儿的经验与年龄特征是分不开的。在游戏的产生阶段,教师应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的兴趣和他们的需要,适时提供环境和材料,并利用多种方法引起幼儿的关注,以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在游戏过程中,要观察幼儿的情况,根据幼儿游戏情节的发展,及时增减玩具材料。随着幼儿游戏情节的发展,教师要尽可能估计到幼儿已有的经验,及时发现幼儿游戏中新的玩法、想法,为幼儿提供多种质地、多种类型及功能的材料,这些材料包括成型的玩具、替代品以及辅助材料等,只有这样才可能满足幼儿的多种需要。在游戏进入高潮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就应该引导幼儿对游戏中的各种体验、感受进行梳理,以帮助幼儿形成并分享正确的经验。
游戏是幼儿之间相互学习的最佳时机。教师在指导游戏时要善于让幼儿分享彼此的经验,向教师学习,向同伴学习,向环境学习。游戏结束后的讨论就是一个让幼儿相互学习的机会。教师关注每个幼儿都可能遇到的问题,不仅发挥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使全体幼儿在同一情景中学习彼此的经验,而且节省了重复指导的时间和精力,达到了游戏与教学活动相融合的效果。
教师节游戏篇7
关键词:体育游戏;针对性;单跳双落
中***分类号:G80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1.005
于素梅曾说过:“体育游戏教学中存在着内容关联不清、作用发挥不明显、组织方法不当、练习密度不够、安全防范不合理等不良现象。”因此,要使体育游戏充分发挥其功能价值,在选择时需要把握其针对性,不但要目的明确、科学合理,而且还要安全、实效、有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乐,在玩中渐渐掌握运动技能,使学生能够较轻松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体验成功的感受。
2014年12月,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中小学青年教师专题研讨活动在滨海学校举行。活动主要围绕着二年级“发展各种跳跃能力的游戏和素质练习”和七年级“肩肘倒立——前滚翻成蹲立和体能练习”两个教材进行研讨。活动结束后,笔者选择了二年级的“发展各种跳跃能力的游戏和素质练习”,并且结合游戏化的教学,选择和创设了有针对性的游戏,尝试了《跑几步单跳双落》第二课时的教学。
一、回顾
跑几步单跳双落,由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四个阶段组成,是由一组动作衔接而成。本节课为单元教学计划中的第二课时,主教材内容是“单脚起跳,双脚落地”(远度),副教材内容是:素质练习──烤香肠。笔者是这样设计“跑几步单跳双落的”:
(一)开始部分
1.课堂常规
教师集合整队、师生问好、检查着装、安排见习生、宣布课的内容,并且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
2.热身:跳跃游戏
教师向学生示范、讲解游戏规则,在音乐的伴奏下,教师组织学生在规定的地方上进行各种活动,通过及时的点评和表扬,给予学生启示。学生通过模仿练习,积极游戏,来进行自主学习。
3.热身操:小鸡舞
教师示范、讲解,通过口令指挥、领操,在音乐的伴奏下,组织学生进行跳跃。学生通过积极模仿,发挥想象,并且通过合作来完成动作。
(二)基本部分
1.游戏:模仿小动物向前跳
教师提问:如何落地轻跳?带着这个问题,导入本节课,通过示范、讲解、及时点评和表扬,来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学生认真听讲,并且积极参与游戏,积极地思考问题,在游戏中寻找答案。
2. 游戏:跳纸片
教师通过讲解、示范,并且引出“单跳双落”,合理有效的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及时的纠正学生的错误,发挥学生的自主想象的能力,让学生尝试4个不同方向的跳跃,并且让得出向前跳最轻松。学生积极游戏,并且认真听讲,与老师进行活动,在游戏中渐渐掌握“单脚起跳,双脚落地”的动作。
3.巩固游戏:跳房子
教师提前布置场地,通过语言提示,结合“单跳双落”的形式,来完成跳格子的游戏,增加练习密度,巩固动作技术,并且安排学生进行相互点评,通过及时的点评和表扬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完成练习,通过相互点评和优生示范,来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4. 情境游戏:跳长河
教师创设情境,组织学生在情境中积极的游戏,通过正误对比,及时的纠正学生的错误,教师示范、讲解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分层教学,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能力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长河”,在游戏中渐渐掌握技术动作。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模仿优生,选择合适的“长河”,在游戏中,努力纠错,掌握技术动作。
5.素质练习:烤香肠
教师通过讲解、示范,说明游戏的规则,并且组织学生进行素质游戏,做好裁判的工作,让学生在安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进行游戏。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模仿,两人一组,积极游戏,在游戏中互帮互助,提高身体素质,培养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在合作中,培养学生之间的友情。
(三)结束部分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放松活动,通过口令指挥,语言提示,营造气氛,让学生在舒适、温馨的环境下进行放松。学生积极模仿,认真听口令,积极放松。教师及时地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在轻松的氛围下,结束本节课。
二、声音
课后,在互动交流中,很多老师对本堂课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在评课中,纷纷畅所欲言,让我们来听下草根们的声音:
(一)有一种声音叫“安全”
安全问题是体育课中的第一要素,无论是教学的设计、场地器材的布置还是选择体育游戏过程中,都需要始终考虑其“安全性”。任何一个环节放松安全防范,都有可能为安全事故的发生留下隐患,安全防范到位,始终如一。本节课,笔者始终把“安全性”放在第一位,各项体育教学,都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让学生在一个安全的氛围下,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的学习当中来,并且享受课的快乐。
(二)有一种声音叫“趣味”
趣味热身,组织方式恰当,笔者采用了趣味的形式进行游戏。让每一排的学生绕着不同颜色的标志点进行跑到,听到哨音后,学生们要以最快的速度停下来,并且面向老师,听教师的点评和接下来的游戏规则。趣味性逐渐增强,教师喊出数字,学生们根据相应的数字,抱成团。随后难度再次加强,以抱成团的人数为小组,并且站到标志点上。最后通过游戏,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一个“家”,同时组织学生在自己的家里,进行不同方向的跳跃。通过这个游戏,不仅起到了热身的效果,同时还解决了教学的分组,且为基本部分的教学打下了基础,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有一种声音叫“模仿”
模仿跳跃,引出课的重点。二年级的学生善于模仿,尤其对模仿各种小动物特别的感兴趣。教师通过提问“如何让自己的落地轻盈”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来进行模仿动物先前跳的游戏。通过体验,得出“脚尖着地、屈膝缓冲”能落地轻盈。然后带着这个答案,让学生再次进行模仿跳跃,从而来加深学生的印象。通过这个游戏,来导出本课的重难点,让学生带着这个“答案”来挑战接下来的游戏。 (四)有一种声音叫“清晰”
游戏教学,关联内容清晰,笔者通过“跳纸片”的游戏,来引入教学内容。首先让学生进行四个方向的“跳纸片”,最终得出向前跳最轻松。然后发挥学生的想象,提倡每人至少三种游戏方法来完成单双脚结合跳跃。教师仔细观察,通过优生示范,来引出这节课“单跳起跳、双脚落地”的教学内容。在游戏中,边教边练,通过体验,让学生体会只有单跳用力蹬地,才能跳过纸片,并且带着“落地轻盈、落地平稳”的要求,让学生在习练中,渐渐掌握单跳起跳,双脚落地。并且为接下去的教学内容打下铺垫。
(五)有一种声音叫“密度”
巩固游戏,增加练习密度,笔者通过趣味游戏--跳房子,来确保一定的练习密度,并且巩固学生的“单跳起跳,双脚落地”的动作技术,同时还能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提高身体的协调性、节奏感及平衡能力。
(六)有一种声音叫“情境”
1.动作融于游戏
特定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完成指定的动作,并且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本节课,设计了“跳长河”情境游戏。在地面上设置了一道“长河”,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并且本节课学习的动作融入到游戏之中,让学生不断地去尝试和体验越过“长河”。同时采用分层教学,重视个体差异。在这个游戏中,设计了不同远度的“长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选择挑战的难度,从而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2.问题在游戏中解决
当学生沉浸在游戏的氛围中时,很多动作的呈现都是最真实的。这时教师仔细观察,及时地发现学生的成功和失败,及时指出成功的秘诀和失败的原因,以便于更好地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如在“跳长河”的游戏时,很多同学出现了跨过去、双脚起跳、单跳落地等情况。这时,教师及时的指出错误的动作,并且让学生进行示范,通过正误对比,及时解决问题,然后再次进行游戏练习,这样就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技术动作。同时,教师要及时地对学困生进行指导,可以适当的降低游戏的要求及条件限制,以保证学生顺利的完成任务,体验游戏成功所带来的快乐,从而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七)有一种声音叫“均衡”
素质练习,作用均衡明显,本节课主教材内容主要是对学生下肢力量的练习。副教材中,笔者设计了“烤香肠”的游戏。其游戏方法是两人一组,一位同学先作为“香肠”,另外一位同学,先在“香肠”下钻过去,再从“香肠”上跨过去,一轮之后,进行轮换。通过爬行,来发展学生的上肢力量。同时游戏,组织方法简单便捷,增加了上肢力量的练习密度,让学生均衡发展。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提高他们团结协作的能力。
三、透视
每一堂课的教学,都有成功、精彩之处;同时也存在着失败、欠缺之处。笔者对本节课有针对性地选编游戏教学来进行透视,谈谈自己的教学反思:
(一)游戏教学,精彩纷呈
1.笔者采用了“趣化内容”,让每个孩子体验运动的乐趣,让一个原本枯燥的练习变得津津有味;让一个沉闷的教学变得生气盎然。并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小主人。在整节课的游戏中,学生们尽情的投入。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练习次数和时间,同时为学生学习技术动作提供了“量”的保障。
2.本节课,把“安全性”放在了课的第一位,并且始终如一、贯彻全课,让学生在安全的氛围下学习。每一个游戏的选择都是有明确的目的性,体现在教学手段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并且层层递进,让学生渐渐地掌握动作技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身心发展来选编游戏,体现了其“科学性”。通过“游戏化”教学,来解决课的重难点,让学生在游戏中逐渐完成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实效性”。
(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本节课对正确把握教学的时机还不够。因为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往往是比较投入的,所以要正确的把握打断游戏教学的时间和次数,不然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同时,还要抓住重点,并加以点评和纠正,让学生努力纠错,掌握正确的动作。
本节课对思想品德教育还不够。因为体育教学与思想教育是紧密结合的,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思想教育。教师要及时地指出游戏中,出现的一些犯规的行为,并且进行教育,纠正学生的错误。同时,还要表扬优生,给学生一个“正能量”。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游戏中掌握动作技术,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随想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游戏成为了学生锻炼身体的工具,可以实现有效教学;同时,游戏又是一种娱乐的方式,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得到了身心的愉悦。因此,我们体育教师要根据课的内容,有目的、安全、科学的选择针对性、实效性、趣味性强的体育游戏,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同时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任务的完成。
参考文献:
[1] 于素梅.对“对体育游戏”选择“针对性”的思考[J].体育教学,2014.8.
[2] 蔡绪光.技术视角下水平一单元计划的构建与教学反思[J].体育教学,2014.10.
[3] 杨正云.试述体育教学中的体育游戏与教学[J].体育教学,2002.6.
教师节游戏篇8
关键词:幼儿园;音乐活动;游戏化教学
中***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9-0255-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9.163
2012年***颁布的《3到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将音乐与游戏、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幼儿的学习像游戏一样快乐,在教学活动中习得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笔者结合有关音乐和游戏的研究,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总结出了一些经验,与大家分享。
一、 游戏的定义
游戏的历史没有尽头,有了人类就有了游戏,从这个角度来说,游戏更是先于文化的。国内外专家对游戏有着各种界定,在这里,我们结合多种观点将幼儿园的音乐化游戏定义为:游戏者在某一固定的时空内,遵守一定的音乐学习规律和游戏规则,平等、自主、自愿地进行,伴有愉快的情绪和游戏体验,能习得一定的音乐知识以及学习习惯的活动。
游戏作为幼儿最主要的学习方式,是具有教育功能的,能够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和社会发展,能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和人格品质。
二、幼儿园音乐与游戏的结合
(一)音乐与游戏结合常见的误区
1.缺乏必要的规则和约束,相互干扰
幼儿天生是喜欢游戏和音乐的,但是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却需要一定的规则。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往往没有和幼儿一起探讨并决定最终的游戏规则,如注意倾听音乐的节奏并根据乐曲的节奏来进行游戏等。如《找朋友》,这是一首常见的歌曲,非常适合将音乐和游戏结合在一起。但是越是熟悉的内容,幼儿却越是“自由”,于是有很多幼儿根本无视歌曲的节奏和旋律,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玩游戏。班里表面热热闹闹的,实则一片混乱,教师只好摇铃让幼儿停止,但是音乐一起,幼儿又是一片混乱,没有办法只好草草结束这个游戏。这就是幼儿在没有任何规范性要求下进行游戏的时候容易出现的相互干扰现象。出现这样的误区,是因为部分教师担心规则会约束幼儿的自主活动。这种观点实际是错误的,在集体的舞蹈中,事先与幼儿探讨制定一套可行的规则非常重要,可以对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有一个约束。这样既能维护秩序,又能提高学习效率,使幼儿真正得到自主发展。
2.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对重点的突破
教师在教学中常常采用传统的三段式的教学方法,也就是在开始部分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或者一个简单的律动,或者一首歌曲做导入,引入教学;中间部分,就是教幼儿一首新的歌曲,跳一段新的舞蹈;结尾部分就是回顾或者是复习一下前面的内容。这样的教学活动开展的好处就是有教师容易掌握,有规律可寻,但是整个教学活动,没有互动,没有评价,教学活动比较松散,重点不突出。
三、运用游戏化策略进行音乐教学活动的策略
什么样的游戏是高质量的音乐游戏呢?我们认为:一需要调动幼儿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兴趣,二需要帮助幼儿掌握音乐知识,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一) 注重音乐游戏的音乐性和游戏性,选好音乐游戏
幼儿音乐游戏教学的灵魂是音乐,音乐游戏须伴随着音乐才能达到目的。教师要引导幼儿在音乐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的流动、旋律节奏、音色变化、速度统一与变化等,要让幼儿根据音乐做出反应。幼儿在游戏中会学会旋律、速度、节奏、节拍等音乐的基本要素,达到音乐学习的目的。
音乐游戏的第二个特点就是游戏性。好玩和好动是幼儿的特点,教师在选取音乐材料的时候,可以尽量选择生动、幽默而夸张,能够引起幼儿兴趣的。音乐游戏的玩法也要丰富多样,富有变化和新意,能够让幼儿保持长久的兴趣。
因此,教要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以及兴趣需要来选择适合本班幼儿的音乐游戏,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水平,根据教育的目标和要求进行适当的筛选和改编。
(二)根据幼儿的特点以及音乐学习的要求,确定音乐游戏有无规则
音乐游戏可以分为无规则和有规则的游戏。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和音乐学习的需要,确定是选择无规则游戏还是有规则游戏。
如,在小班,一般是无规则游戏,强调好玩,强调音乐教学能激发幼儿的音乐学习兴趣与冲动。如,结合韵律教学的一些象征性游戏,展现眼前没有的事物和生活情境。这些伴奏音乐多独小、方整、节奏鲜明,旋律便于幼儿哼唱,动作以基本动作为主,节奏简单、多重复、变化规律明确、易学易记。如,模仿动作――打鼓、吹号、鸟飞、缝衣服、摘果子等,模仿自然现象或者是社会生活现象的简单、重复性动作。
在中班和大班,则可以引导幼儿按照预先规定的规则进行游戏。在这里要注意,教师要把握好教与学的度,既要避免无指导而导致活动的无序,又要避免指导过度影响幼儿游戏的自由度。那教师的指导和评价什么时候介入才合适呢?我们认为:幼儿在音乐游戏中违背游戏规则致使音乐游戏无法正常进行时应予以指导;幼儿在音乐游戏中遇到困难,依靠自己或者是伙伴无法解决的时候应予以指导;幼儿对音乐游戏失去兴趣的时候,教师要适时地丰富音乐游戏的形式和内容。
(三)提供正确的示范
幼儿有模范的天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幼儿提供正确的、富有表情的,能够正确体现音乐形象的示范。这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避免走向极端,也就是不能只是让幼儿进行机械的模仿,这会严重束缚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的示范动作只是起到一个引导和激发的作用。每一个幼儿都是***的、有自我思考能力的、有创造潜能的,我们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幼儿发挥主动能动性找到自己的发展潜力和创造需求。
四、结语
音乐的游戏化,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让幼儿愉快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在愉快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和情感体验,而且能够帮助教师组织教学,使教学更加自然和得心应手。我们要高效使用音乐游戏,以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颖,邓李梅.幼儿园音乐有效教学的策略探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8).
[2] 姚琛.幼儿园音乐教学游戏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教师节游戏篇9
关键词:学前;音乐游戏教学;应用
所谓音乐游戏是在歌曲或乐曲伴奏下进行的游戏,游戏中的动作要符合音乐的内容、性质、节拍、曲调,并有一定的规则。音乐游戏具有音乐和动作相结合的特点,对学前培智儿童心智康复、动作的发展、音乐的感受力以及活泼乐观情绪的培养都具有积极的作用。音乐有效教学将音乐教育渗透到游戏过程中,使学生在音乐中进行游戏,在游戏中学习音乐。
一、音乐游戏训练
音乐素质训练游戏。将游戏活动与音乐要素的听辨训练结合起来,在愉悦的游戏中提高对音乐语言中各种基本要素敏捷的反应力、记忆力和整体感知力。如音高游戏,将不同音高的乐音与一定的节奏组合在一起,学生根据辨别的音源、音高、音色等,编配相应的形体动作;速度和力度游戏,改变音乐的速度或力度,变换相应的游戏情节,可以得到不同的情绪感受,如击鼓传花游戏、音色游戏,以不同音色代替不同的音乐形象,以音色的变化来、创造变化的艺术形象和故事情节。
音乐表现形式游戏。可以分为表演游戏和操作游戏等类型。如表演游戏可以由学生扮演各种人物,或模仿各种动物,随着音乐开展游戏活动。很多儿童歌曲具有鲜明的描写性或简明的故事性,教师可以在开始阶段教给学生一些音乐游戏中常用的步法、动作及模仿小动物时的经典动作,然后设计、描绘音乐情节。如欣赏普罗科菲耶夫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小提琴代表小彼得,长笛代表小鸟,黑管代表小鸭子,圆号代表大灰狼……音乐就是按照故事情节展开的,教师可以先介绍故事梗概,然后让学生根据音色的变化自己编舞蹈故事。
二、音乐游戏创编原则
全体性原则:设计过程应考虑到制订游戏规则、分配角色、确定玩法、设计动作、变化队形、分层训练等各个环节,使教学过程有序;学生在游戏中需要相互配合,协同参与。
均等性原则:给每个学生均等的机会,对每个同学一视同仁。
充分性原则:提髙音乐活动的频率,扩大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空间和密度,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处于活动的中心位置,自由地发挥个人潜能。
知识性原则:必须有音乐性。游戏是手段,学习音乐是目的,音乐是游戏的灵魂和核心。但知识性标准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紧密结合教学目的。
创造性原则:留够即兴创作的空间。要多设计一些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多给学生一些游戏的自主权,鼓励学生创造性设计游戏情节。备课时可以将某个环节留给学生创编,在游戏中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也可以改变座位排列形式,适当地选择马蹄形、圆形、共字形、半圆形、正方形等,扩大学生活动区域和交流空间。
趣味性原则:一是选择的音乐教材应幽默、诙谐、夸张;二是游戏玩法应起伏、变化,有游戏性。游戏是学前学生天生的喜好和生活,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集体荣誉感。
综合性原则:音乐游戏涉及范围广泛,可能侧重音乐素质,可能侧重表演形式,甚至细分到某些音乐的知识点,一个教学目的也可能设计出多个游戏。应该以其独特的音乐语言功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可操作性原则:游戏要充分考虑教学环境和条件,如场地、时间等,与课堂教学环节一致。还应在教学设计中仔细介绍游戏目的、游戏方法、游戏规则等内容。
另外,学生在聆听歌曲、学习歌曲、演唱歌曲时,会不断获得对歌曲的情感体验,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能使歌唱教学顺利、有效地开展。在初步聆听歌曲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插***、播放相关录像,并使用恰当的语言对歌曲的情绪、意境进行描述,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如见其景的感受,激发他们的直接兴趣和情感。在学习歌曲时,教师可以抓住歌曲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方面的特点,与学生展开讨论,使他们加深对歌曲的认识和歌曲情感的理解。在演唱歌曲、表演歌曲时,教师富有激情的语言、具有感染力的肢体动作或表情、充满艺术性的歌唱或演奏等,都能唤起学生的表演热情,使他们的情感在歌曲中得到淋漓的表现和抒发。因此,把音乐教学改为音乐游戏教学是学前培智儿童教学的必要形式。也就是把音乐同他们的生活、游戏融为一体,通过唱唱跳跳、动动玩玩的游戏活动轻松愉快地学习。
教师节游戏篇10
误区一:游戏主体错位——强化了教师,闲置了学生。
《do re mi 》教学片段: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玩游戏,老师已经在三个音符上方标了相应的数字。老师唱到哪个音符就小朋友竖出相应的指头数。
1 2 3
Do re mi
师唱音符,学生竖相应的指头。
师:请小朋友注意,老师要加大游戏难度了。
3 2 1
Do re mi
师唱音名,学生边思考边竖相应的指头。(do re mi 的巩固环节)
整个活动,孩子在教者精心设计的竖手游戏中忙得不亦乐乎。这种看似顺应孩子天性的活动,实则远离了设计此游戏的目标达成。尽管老师不厌其烦的一遍又一遍的唱这几个音,学生忙不迭地竖起了相对准确的手指。但细细思量,本游戏最大的“受益者”是老师,老师反复地巩固着本课教学的重点内容:do re mi,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习得的反而是与教学,内容背道而驰的竖手指。此时。游戏的最大功能则是检测谁竖的手指准确而非谁将do re mi 读的准确。此设计忽视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应该在教者精心设计的游戏活动不断强化新知,以达到内化、掌握、运用的价值旨归。这样强化游戏形式,弱化游戏功能的学习活动与其运用,不如不用,可谓本末倒置。
误区二:游戏价值退位——热闹了课堂,缺失了目的。
我们都知道节奏是旋律的骨骼,音乐的灵魂,更是音乐的脉搏。它是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任何音乐都离不开鲜明的节奏,识谱教学更是如此,仅仅有单纯的旋律没有节奏,学生就无法感受旋律的美,这样唱起来也没有美感。于是很多老师为了让学生形象生动的感受节奏,出发点是好的,但最后在热热闹闹的游戏中似乎学生还是不能很好的掌握节奏。可谓是游戏时风风火火,拍打节奏时一头雾水,不知玩的目的何为,从老师层面看,只知道为他们提供游戏素材,没能理清游戏与节奏的内在关联。
以上所列,只是游戏教学中的一些伪游戏、泛游戏的典型现象。这些教学现象很好地呈现了游戏在课堂中的存在状态:有游戏策略,却忽视了游戏的价值实现。要走出繁荣游戏的泥潭,我们必须立足游戏的精神实质,从游戏的目的、功能入手,从学生对游戏的需求出发,对本应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课堂游戏”进行“深度耕犁”,让游戏在凸显情境的同时达成“游戏为教学服务”这一终极目标。
一、定位好游戏的主体性与实效性
还以《do re mi》教学为例,我们不妨换个方向: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玩游戏,老师已经在音符的上方标了相应的数字。老师说到哪个数字就请小朋友们迅速地唱出相应的音符。
1 2 3
Do re mi
师说数字,学生反复唱音名
师:请小朋友注意,老师要加大游戏的难度了。
3 2 1
Do re mi
师继续说数字,学生反复唱音符。(音符的巩固环节)
如果教者能够这样换个角度来设计此游戏,从发挥该游戏的终极目标出发,很快就能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由于教者心中有了清晰的目标意识:是让学生反复巩固唱名,提高学生的唱谱能力。师生在融洽的“老师竖指头,学生唱音名”的游戏中直抵本课的学习目标,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游戏的策划者,我们还可以让同桌两人轮着不竖手指头,让每个孩子都能经历反复强化唱谱的历程。这样的形式既强化了学生是游戏主体的本源,又春风化雨般地强化了游戏的新知内化功能。游戏的主体性和实效性在师生、生生的多维互动中走向融通。
二、平衡好游戏的趣味性与目标性
将游戏应用到课堂中,我们要做很多的工作,使游戏同时具有游戏和学习的机能。课堂中使用游戏,必须在趣味性与学习性之间找到平衡。如果过分注重学习,那么游戏就会变得无趣;如果过分注重趣味性,那么将会扰乱课堂秩序。
听过我们老师的一节音乐欣赏课《铁匠波尔卡》,一开始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打铁的游戏情境场面:听一段音乐,打铁时大锤子和小锤子分别发出怎么样的声音,一起模仿一下,并且老师出示节奏让学生按节奏模仿铁匠们打铁的样子(这时的游戏就没有失去音乐性),这样能使学生注意力更为集中,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对音乐有效的感受力。
三、落实好游戏的交往性与发展性
我们体校是从五年级开始招生的,因为其学习性质的特殊性,来自各个不同的学校,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再加上他们都是些体育特长生,文化学习相对薄弱,识谱能力也很差,一开始上音乐课我就用七个音符帮他们起名,并且慢慢的让他们知道自己在五线谱上的位置,音乐课上我也是用琴来叫他们的名字,久而久之学生对音高有了一定的概念,这样的话,识谱也就不再是望而生畏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