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李清照篇1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我不知读了多少遍。俏皮的李清照大姐姐,一定是父母宠上了天。晚宴归来,连回家的路都不认得了,在小舟上荡呀荡,清风徐徐,飘来一阵阵荷花的清香,兴许是陶醉了,小舟不知不觉驶入了荷花深处。在荷花丛中栖息的鸟儿,被这突如其来的小舟吓坏了,“哗”地从荷花中飞出来。此情此景,李清照一定也在兴奋得拍手叫好吧。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此词写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后,对丈夫深深的思念,这种相思之情难以排遣,才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千古名句了。
我突然想到,每次爸爸出差,妈妈不是也常常一个人发呆吗?她一定是想爸爸了。有时,妈妈还会一天问我几次:“舒雅,今天几号了?你爸不是说今天回来吗?”“妈,我都告诉你N次了,爸爸是明天回来,是明天!”原来自古到今,天下的女人都是一样的。
《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是何等的壮烈!这像是出自于一个柔弱女子笔下的吗?垓下之战项羽虽败,但他在我心中仍是一个豪气冲天的大英雄,想必在李清照心中也是如此。我在《渔家傲》中还读到这样的词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是何等的气势!丝毫不逊于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气概!
我眼中的李清照篇2
关键词:朱淑真 李清照 接受心态 叛逆原动力
谭正璧在《中国女性文学史话》中说:“任哪个研究文学的人,一提到《漱玉词》的作者李清照,便会想起那位苦命的女诗人――《断肠词》的作者朱淑真。”[1](P272)的确,在以往学者笔下,关于朱淑真与李清照二人对比的研究可谓比比皆是,但多侧重于二者闺阁怨词、作品特征及诗词中女性形象等方面的探究,而关于二者在宋代文人中的接受状态的研究较为零乱,笔者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从叛逆的原动力入手分析,探讨二人在宋代文人视野中的不同接受状况。
一
男性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坛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女性文学往往为人所忽视,然而值得庆幸的是,在逆境中的女性文学没有消沉,李清照和朱淑真的存在即是其真实体现。二人的代表作《漱玉词》和《断肠集》堪称中国女性文学之双璧。她们以出众的才华、强烈的生命意识和女性意识,成为女性的骄傲,也让男性为她们竖起了大拇指。正如,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赞叹道:“她俩都是闺阁文章之伯,女流翰苑之才。”近代词人况周颐说:“词学莫盛于宋,易安、淑真尤为闺阁隽才而皆受奇谤。”[2](P704)
然而,在宋代文人的视野里,二者却有天壤之别,李清照炙手可热,而朱淑真却冷冷清清,可谓一显一晦。朱在《平洲可谈》中赞美李清照:“本朝女妇之有文者,李易安为首称。易安名清照,元v名人李格非之女。诗之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词尤婉丽,往往出人意表,近未见其比。”[3](P603)朱熹也说:“本朝妇人能文者,只有李易安和魏夫人。”(宋)魏庆之在《诗人玉屑》中亦说“今代妇人能诗者,前有曾夫人魏,后有易安李。”[4](P460)即使是后人张端义,在评论宋孝宗淳熙年间的女性能文者也只是说:“淳熙间有二妇人能继李易安之后,清庵鲍氏、秀斋方氏。”[5](P75)由此可见,李清照在宋代尽人皆知,而朱淑真却不被认可,被宋代的士大夫排斥在文坛之外。正如黄嫣梨所说:“现存宋代的文献及有关的资料,未有载述朱淑真的事迹与诗词,与她同时代的文人亦未有提及她的,她的文名显然不彰。”[6](P50)与此截然不同的是李清照的名字和别号在《宋史・李格非传》中记载,她的著作也在《宋史・艺文志》中著录。尽管朱淑真是“我国元代以前留下作品最多的女作家之一”[7](P372),但也无法改变她在宋代文坛中的地位,尤其是在主流士大夫眼中如此沉寂的现实。若不是“旅邸中好事者,往往传诵朱淑真词……予是以叹息之不足,援笔而书之”[6](P50),我们恐怕很难见到朱淑真的诗词。
二
朱淑真与李清照同样是留下众多诗词著作的宋代才女,但在当时一个如此为人所漠视,一个如此为人所推崇;一个如此沉寂,一个如此显赫;一个如此冷冷清清,一个如此炙手可热,其原因值得深思和探讨。
或许后人为朱淑真这位“生亦不幸,死亦不幸”的才女感到不公,都想对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探究竟。学者王兆鹏认为家庭和文坛背景是其主因。[8](P183)他指出李清照无论是夫家还是父家都对其文学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朱淑真的创作环境封闭,没有文坛大腕的举荐,无法为文人所赏识。演妮则从情感道德评判、接受男性规范的熟练程度、现存资料的完备程度、才华实力四方面论述:[9](P139)认为朱淑真不仅偏离了男性文学这一文坛评价的主要杠杆,不符合儒家诗教规范,而且连最基本的研究材料都严重不足,加上才华稍逊,必然不被宋代文人所欣赏。牛春俐也另从题材范围及写方式方面略加论述。[10](P120)指出淑真题材狭窄,局限于闺阁,及个人化的、纯女性的书写方式,难以让封建士大夫认可。总之,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必然是众多偶然因素与必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笔者认为二人在宋代文坛地位差异之大,还应该从其叛逆的原动力方面加以解释。
众所周知,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性格方正,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显赫一时的散文家;清照的母亲也有很高的文学修养,能作文。因此宽松的环境,浓厚的文学氛围,使李清照才学广博。正如王焯所说:“自少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词采第一。”[11](P64)此外,她的丈夫赵明诚对她疼爱有加,他们“夫唱妇随”“不羡鸳鸯,不羡仙”,从而使李清照较为大胆泼辣,多了几分男性的豪爽与刚直,于温婉中带有男儿的豪气和不服输的勇气。故而李清照有与男子一争高下的刚强性格,她所追求的是在文坛中占有一席之地,扬名后世。正如李调元所说:“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之班。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12](P611)试看其“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的豪情与气魄;《鹧鸪天》咏桂词中“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的不服输精神的表露;“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渔家傲》)有着积极的浪漫情怀,充斥着女子的豪情。所以李清照的叛逆是在一切顺利的条件下展现自我的一种工具,是自然而然的、儒雅的、积极的叛逆,并且在这种叛逆中有着理性的反思的眼光。在她的叛逆中女性特征被弱化,男性特征被强化,表现出了士大夫的襟怀和意志。
而相比之下,朱淑真却没有李清照那么幸运。她虽然家境富裕,衣食无忧,但却所嫁非偶。在我国古代,男子是女子的天,是女子唯一的寄托。“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要求“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仪礼・丧服》)。因此求得一位理想夫婿是每一个深闺少女的梦想。正如黑格尔所说:“爱情在女子身上特别显得最美,因为女子把全部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都集中在爱情里和推广成为爱情。”[13](P327)爱情婚姻的悲哀和对真爱向往却求之不得的矛盾,导致朱淑真在逆境中挣扎,她的叛逆是出于对自身美好爱情的追求,是被迫的、无奈的,是痛苦的、扭曲的,同时也是偏激的、冲动的。她要爱就彻底地爱,要恨就彻底地恨,喜怒哀乐尽现词中,大胆无畏,纵然有世俗鄙夷的眼光,铄金的流言,重重的藩篱,她依然我行我素,坚守着自己的那片天地。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她酣畅淋漓地发出了“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宜。东君不为花做主,何以休生连理枝。”(《愁怀》)的一腔怨气;她自信满满地展现出了“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由能爱此工。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黄花》)的至死不渝的追求;她永不服输地表达了“凌冬不改青坚节,冒雪何伤色转苍。”(《竹》)的钢铁意志。她的叛逆更多是因爱情不如意而产生,抒发着女子怨情,伤春悲秋,自哀自怜自悼,表现着内心的悲苦。她的叛逆,是从女性立场出发的,是女子对爱的追求,是女性特质被强化的叛逆。她但抒胸臆,只着眼于自我,而不顾其他,从来没有考虑过她所在的社会和当时文人的心态。
同为叛逆的女性,李清照叛逆得儒雅,朱淑真叛逆得偏激。同样的约会词作,却有不一样的风情:
试看李清照的《浣溪沙》: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14](P9)
朱淑真的《清平乐・夏日游湖》:
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
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15](P251)
李清照羞涩矜持,朱淑真却是毫无顾忌地大胆倾吐。在那样的年代,这样的风月之事即使是男性也恐怕会难以启齿。故缪钺在《论朱淑真生活年代及其<断肠词>》中说:“中国古代女子在作品中倾吐爱情,以民歌最为大胆。如《子夜歌》:‘宿昔不梳头,丝发披两肩。婉伸郎膝上,何处不可怜。’至于有文化教养之女子,大都是出以含蓄蕴藉之笔法,像朱淑真《清平乐》词这种毫无顾忌而大胆倾吐者,可谓绝无仅有。”[16](P3)
当我们探究了朱淑真与李清照叛逆原动力的不同、叛逆特征的不同,就很容易理解吴衡照所说的“易安‘眼波才动被人猜’矜持的妙,淑真‘娇痴不怕人猜’放诞的妙”[17](P2423)了。就能更清楚地看到从情感道德、封建伦理道德、受众的审美趣味方面解释朱淑真没有李清照在宋代文人眼中地位高的原因。这是因为,在我国传统的道德要求女性“幽娴贞静”“含蓄蕴藉”,要求“阳以刚为德,阴以柔为用,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班昭《女诫》),以此观之,显然是李清照更合要求,更有“温柔敦厚”的传统诗学特征,更为士大夫所赞赏。与此同时,李清照的士大夫襟怀和意志也使她的作品有双面的特征,而不仅仅只是闺阁气。恰如杨慎《词品》中对李清照的评价“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18](P605);与对朱淑真“其诗浅弱,不脱闺阁之习”[19](P1543)的评价对比。
三
朱淑真与李清照两位才女,在宋代文人的接受心态中差别如此之大,是一个值得探究的现象。我们在为朱淑真感到惋惜的同时,也应该对此种现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一方面,我们要相信“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二者各有各的闪光之处,应该以公正的眼光、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给她们一个合理的评价,尤其是朱淑真,我们更应该多看她率真无畏的情怀,***自强的意识,永不言输的批判精神。在封建社会的一片漆黑中,坚持自我的朱淑真正是以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代价,昭示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扼杀,体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在我国女性文学的发展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朱淑真远远地超出了她那个时代,为女性***和女性文学的发展扬起了不朽的风帆。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识时务者为俊杰”,要在当世立功扬名、有一席之地,必须顺应时势,不脱离那个时代,朱淑真的悲剧“构成了历史必然的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的冲突。”[20](P41)
朱淑真和李清照在宋代文人中不同的接受心态,折射出南宋的两大文学思想,一是“爱国情怀和亡国悲愤”,这是宋代文学思想光辉而悲壮的结尾,二是“重视作家的道德人格修养和文章的实用价值”,这又正是宋后期正统文学的突出特点。朱淑真远远背离了这两大文学思想,而李清照则与文学思想保持一致,因此朱淑真在宋代文人中注定踽踽独行。
注释:
[1]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话》,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272页。
[2]孙克强:《唐宋人词话(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704页。
[3]孙克强:《唐宋人词话(上册)》,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603页。
[4]魏庆之:《诗人玉屑・卷20》,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460页。
[5]张端义:《西台集・贵耳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75页。
[6]黄嫣梨:《朱淑真研究》,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2年版,第50页。
[7]冀勤辑校:《朱淑真集注》,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72页。
[8]王兆鹏:《古代作家成名及影响的非文学因素――以李清照、朱淑真为例》,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第183页。
[9]演妮:《探究朱淑真其人其作备受冷落的原因》,大众文艺,2010年,第18期,第139页。
[10]牛春俐:《朱淑真诗词接受史解析》,名作欣赏,2010年,第18期,第120页。
[11]王焯:《碧鸡漫志・卷2》,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64页。
[12]孙克强编著:《唐宋人词话(上册)》,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611页。
[13]朱光潜译,黑格尔著:《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27页。
[14]郭时羽注,李清照著:《漱玉词》,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9页。
[15]冀勒辑校:《朱淑真集注》,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51页。
[16]缪钺:《论朱淑真生活年代及其<断肠词>》,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3期,第3页。
[17][清]吴衡照:《莲子局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423页。
[18]孙克强:《唐宋人词话(上册)》,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605页。
[19]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四《集部・别集类存目一》,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543页。
我眼中的李清照篇3
凑了一个空隙,去登金华八咏楼。不为别的,因为这里有一代词人李清照的足迹。
郑振铎先生曾经很真情地评说:“李清照是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诗人!”
将“最伟大”这样的形容词放在这样一个古代女性身上,这是绝无仅有的事。刘小川先生也说得真切:“历史的星空,尽管女人寥寥,但总算有一个李清照,光辉不让须眉。文学史为她辟专节,‘等级’仅次于李杜苏辛,却并非勉强提高妇女地位。如果李清照缺席,事情将很麻烦:把蔡文姬、薛涛或花蕊夫人提到一流作家的位置,难免凑份之嫌。”
这样的大词人在此驻足,来到金华,不登八咏楼,是为一生的遗憾。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楼台亭阁,有文人墨客登临赋诗,自然会名扬天下。金华的八咏楼不仅是个精致的古建筑物,而且它跟诗人的名篇、英雄的故事融合在一起,所以风流千古。
八咏楼原名玄畅楼,后改名元畅楼。位于金华市城区东南隅,坐北朝南,面临婺江,楼高数丈,屹立于石砌台基上,有石级百余。此楼系南朝齐隆昌元年(494年),东阳郡太守、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沈约建造。竣工后沈约曾多次登楼赋诗,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有一首《登元畅楼》云:“危峰带北阜,高顶出南岑。中有凌风谢,回望川之阴。岸险每增减,湍平互浅深。水流本三派,台高乃四临。上有离群客,客有慕归心。落晖映长浦,焕景烛中浔。云生岭作黑,日下溪半阴。信美非吾土,何事不抽簪。”并在此基础上又增写了八首诗歌,称为《八咏》诗,是当时文坛上的长篇杰作,传为绝唱,故从唐代起,遂以诗名改元畅楼为八咏楼。
上午八时半许,我与毛友登上八咏楼,却空无一人。凭栏远眺,蓝天万里,白云朵朵,南山连屏,双溪蜿蜒,尽收眼底。新建的“八咏公园”横伸在八咏楼与双溪江(即婺江)之间,绿荫成林。八咏楼现存建筑共四进。第一进为主体建筑,重檐楼阁,歇山屋顶,翼角起翘,石砌台基。沈约的八咏诗勒于石碑,所以登上八咏楼,首先见到是一个墨绿色的石像,这就是沈约。穿过一个厅堂,拐过屏风,一尊白色的雕像静静伫立着,这就是李清照。郭沫若书写的“一代词人”的横匾挂在门厅上。李清照的雕像显得有些高挑,据说是因为李清照的身材在古代女子中是属于修长的一个。
李清照不但长得高挑,而且也长得非常漂亮,完全称得上美女,这有她的《减字木兰花》词为证: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横。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李清照敢与鲜花比美,充分说明她的确生得漂亮。她清瘦而高挑,属于那种“骨感美人”一类。换句话说,她长得比较现代。性格活泼而含蓄,又十足的古代。
李清照的家世不同于一般,用有现在的话说是“官二代”,用传统的话说是书香门第。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为著名学者,曾任礼部员外郎等职,博通经史,能诗善文,是苏轼门下有名的“四学士”之一。而且李格非藏书甚富,李清照秉承家学,从小打下了良好的文学基础。
当然李清照可没有像有的“官二代”那样,沉迷于梳妆打扮,K歌娱乐,蒸发青春,挥霍钱财。而是崇拜杜甫,向往李邕的风度,晋唐宋诗人,都被她收入眼帘,在当时是相当有才华的“官二代”少女。
“诗言志词言情”、“词为艳科”都是对宋词创作主流倾向的归纳。宋词的题材集中在伤春悲秋、离愁别绪、风花雪月、男欢女爱等方面,与“艳情”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贪***享受,人所难免,兴动,形诸歌咏。宋人事后又觉得不合雅趣,有失颜面。于是“去俗复雅”作为宋词创作的主要努力方向,从不自觉到自觉,从零星的努力到形成创作流派,把宋词推向文学的高峰。
李清照的词固然少不了“艳料”,但更多的却是“真情”。
李清照不但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而且她的词作又别具一格,独步一时,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文学来源于生活,诗词的创作离不开生活本身。李清照之所以能创出流传千古的词作,与其一生中经历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生活有密切关系。
李清照一生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生活优裕,十八岁那年又嫁给官宦之后太学生赵明诚,夫妻二人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志趣相投,生活美满。这一时期李清照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且看小令《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袜剗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袜剗犹剗袜,不穿鞋。正在后花园里打秋千的李清照,忽见有客人来,于是连鞋也顾不得穿,和羞走,金钗溜,走到门边却回头,瞧那客人怎生模样。并且掩饰,低头嗅青梅。青梅本无味,实是少女心中有滋味。少女的那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羞涩之态跃然纸上。
所以有人说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对异性相当敏感。若说《点绛唇》尚不足为证,我们再看《蝶恋花》: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柳眼梅腮春心动。酒意,诗情,春心,三种可以燃烧的东西混为一团,然后逼出带着身体特征的急切追问:谁来与共?
没人来。于是少女掉眼泪,“夜阑犹剪灯花弄。”床上翻来覆去的,想呀想呀,春心欲胀破,枕损钗头凤。
此情多敏感,此欲多炽烈!
历史的真相大约是这样:李清照原本性早熟,情炽烈,而她读的那些闲书,那些“艳科”作品,又使得到强化。她的艺术天分使她能用语言给出异于一般女孩子的情状。礼教给她张力,修养使她含蓄,她赢得了一个能让宋代士大夫认可的表达空间。这也许是后人赋予她“婉约派”代表人物的一个原因吧。琼瑶的言情小说风靡大陆,“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是缘于琼瑶对宋词有相当深的研究。“词言情”,此话不假。
文学创作唯有进步才是硬道理。李清照婚后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李清照二十一岁那年的重阳节,两宋婉约词绝唱《醉花阴》问世了。李清照把它寄给在外当官的丈夫: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喷薄纸上。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赵明诚拍案叫绝,又仰天长叹。夫妇二人,从此分出高下。陆德夫的点评传遍京师,后世传为佳话。宋元明清的各式书斋,多少儒生捋须而诵,多少名媛捧心而吟。
然而好景不长,公元1127年,金兵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地打击和极大的痛苦。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赵明诚又病死。李清照从天堂一下子跌落到孤苦的境遇。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这为她创作诗词提供了充沛的素材。所以她后期的词作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如《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悲秋之意,悲愁之苦满眼都是。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觉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
颠沛流离的生活和多劫多难的遭遇,促使了李清照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她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她不追求砌丽的藻饰,而是提炼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度八音律”,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在她的词作中,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水融,浑然一体。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以致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成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
因此,有很多人把视点都停留在李清照的“婉约词”上,而真正的李清照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她不仅有卓越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而且有高远的理想,豪迈的抱负。她词作中的笔力横放、铺叙浑成的豪放风格却往往被人忽视。而评价李清照的“最伟大”之处,也正鉴于其刚柔相济的词风和那颗巾帼不让须眉的爱国之心。
李清照在南渡初期,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痛快淋漓,表达对宋王朝的愤恨。
李清照读了著名的《读中兴颂碑》诗后,当即写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和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两首。此诗笔势纵横地评议兴废,总结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兴败盛衰的历史教训,借嘲讽唐明皇,告诫宋朝统治者“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一个初涉世事的少女,对国家社稷能表达出如此深刻地关注和忧虑,不能不令世人刮目。因此,宋代周的《清波杂志》认为,这两首和诗“以妇人而厕众作,非深有思致者能之乎?”明代陈宏绪的《寒夜录》评此两诗:“奇气横溢,尝鼎一脔,已知为驼峰、麟脯矣。”
所以当李清照避难到金华,登上八咏楼,感慨地写下《题八咏楼》诗:“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悲宋室之不振,慨江山之难守,其“江山留与后人愁”之句,堪称千古绝唱。
多年的背井离乡,使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伤痕累累。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残害。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
我眼中的李清照篇4
关键词:李清照;经历;性格;词的创作
中***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0-042-02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卒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以后,她曾自述:“有易安室者,父祖皆出韩公门下。”她祖父和父亲的官位可能并不高,但负有文名。李格非,字文叔。约在元祐六年(1091)前后,李格非与廖正一、李禧、董荣亦从苏轼游,号“后四学士”。李格非能诗,亦曾在文学批评上发表自己的主张说:“文不可以苟作,诚不著焉,则不能工。”所谓“诚著”就是诗文要有真情实感,“字字如肺肝出”。王灼《碧鸡漫志》就曾指出,易安居士“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用今天的眼光看,就是说她敢于冲破封建蕃篱的束缚,说具体一点就是大胆地抒写性灵,追求个性的自由,清代陈景云称“其文淋漓曲折,笔墨不减乃翁”,确是道出了个中关系。
李清照的母亲在当时也是一位颇有文化素养的妇女,李清照之母也是名门之女,《宋史?李格非传》说她“亦善文”;《祖国名媛录》说“工词翰”。在诗文创作方面,她当是女儿的第一位良师。这些都使李清照自幼耳濡目染,更兼其资质聪颖,浓厚的文学氛围及深深的爱好培养了她的艺术才华。
自古以来,李清照的创作分期都被限定在二分中,即以南渡为界的前后两期。但为了更清楚地展现其性格转变历程,更清晰地描述出其词的发展轨迹,我觉得分为三个时期将更有利于研究她性格转变过程对词的拓展。古代妇女受社会制度的束缚,其自身生活环境受到极大制约,所作诗词不外乎就是男女恋情,婚姻生活之类的主题,抒写自身的喜怒哀乐,题材相当狭窄,境界难以开拓,与男性相比,至少在题材的广阔性上,思想意义的深刻上相形见绌。但李清照却开了先例,她的作品内容冲出了女子家庭生活的藩篱,闯入了男性作家所涉及的社会生活,国家、民族、历史的主题进入了李清照的作品之中。接下来,我们就从李清照的少女词、词、孀妇词来解读其作品和性格之间的关系。
一、我们先来看少女时期的李清照
李清照少女时代生活在人杰地灵的绣江。有诗盛赞绣江之美:“长白山下绣江水,展放荷花三十里”,生活在这优美的环境里,她的诗词创作颇得“江山之助”。 李清照这一时期的词,主要通过闺中生活的写照,表现出她对幸福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和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少女时代的李清照不仅是个天真活泼的少女,而且稍带疏狂之气。她不但爱划船,荡秋千,尤其喜欢“打马”之类的“闺房雅戏”。这些表现在词中,则是清新隽永与潇洒疏落并存的风格。这在她的少女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表现尤为突出。
篇首以“常记”二字统摄全词,“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花深处”这才向读者交代了溪中丛丛荷花;而后又在“争渡”的喧嚣声中,点出“惊起一滩鸥鹭”的自然景象,读完这首词,不是被迷人的景色所吸引,而是为主人公内在跳跃的心绪所感染。她充满了青春的欢乐,充满了任性豪逸生命活力,表现出李清照作为妙龄少女的青春骚动。个中又可见词人未褪的童心,实是一般词家不可比的。
还有一首《怨王孙》,词中以少女特有的审美情趣歌颂了大自然风光。明明是她爱“水光山色”,却偏说“水光山色”与人亲近,一个活泼好玩的少女若在眼前。随着年龄的增长,微妙的爱情在李清照的内心萌动了。大胆描写少女爱情是李清照词的又一特点,“多情自是多沾惹”,“眼波一动被人猜”,“月移花影约重来”都是她描写少女爱情的名句。在她笔下,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健康可爱,天真活泼,开朗自信,矜持而又有些调皮,多情而绝不轻佻,而且她更长于将主人公的外形美与内在美相结合,以生动细腻之笔写出富有特征的动作。
二、接着我们再来看李清照的词
我眼中的李清照篇5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策略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生古诗词阅读材料的数量和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在古诗词教学时,我们看到很多教师只是一味地让学生简单地读古诗、说意思,最后再背一背,就匆匆了事。对于这样一个十分尴尬的教学状态,很多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只停留在诗歌表层意思层面的感知上,难以进一步挖掘诗歌深层的含义,从而无法领悟到作者在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感情内涵,学生就不能品味到古诗词语言的精炼和诗词意境的优美。
针对这一问题,我认为阅读古诗词,应该讲究一定的策略,为此,笔者引导学生抓住以下三个层面,来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领悟诗歌的思想内涵。
一、读通诗,感知古诗大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朗读是学习语文最有效的方法,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指导学生朗读好作品,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作品内涵,受到作品强烈的艺术感染,而且可以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古诗词讲究对仗工整、平仄有律,具有独特的节奏美和音律美。朗读时应注意诗的节奏和韵律,享受阅读。朗读古诗是整体感知古诗、体味古诗语言、感悟古诗意境的前提,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投入到古诗的学习中。在指导阅读时,要让学生百分之百全身心地投入到诗词的情境之中,让大脑接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最真实的、最鲜活的情感信息,把握作品的整个感情基调。
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把我们领进了一个景色宜人的春天:两只黄鹂正在碧绿的柳树上唱歌,几只白鹭排成一行飞向蔚蓝的天空。透过窗户,远处是千年不化的积雪,水面上停着船舶。在教学时,让学生朗读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要引导学生读出画面,读出色彩和声音。之后再让他们去读一读“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会发现,这两句一动一静,有声有色,把春天的一幅美景描写到了一种极致。作者使用的对仗十分鲜明,如第二句中的“窗”对“门”,“含”对“泊”,“西岭”对“东吴”,“千秋雪”对“万里船”,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明快,边读边想,不知不觉中画面就在头脑中呈现出来了。
二、读懂诗,体味语言之美
在语文课本所收录的这些诗句中,诗人讲究一个“炼”字,往往用词精妙。如果教学时能引导学生认真揣摩、品味,并加以赏析,就能使学生体味语言之美,提高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由于当今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对古代语言接触的不多,对诗词中的一些字或词语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要想准确把握全诗的内涵更是难上加难。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和技巧,如记住一些通假字或古今意思有别的古今字,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等来帮助自己理解。更需要教师站在一定的高度,引导学生捕捉关键字词,即诗眼或词眼,因为这些字词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对学生整体感悟全诗的景物、情感或意境有着独特的作用。
《如梦令》是李清照早期写的一首词,画面丰富,词境优美,表现了李清照的愉悦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词人只用了33个字,就使整个意境有跃然纸上之感,这就是词——凝练、含蓄。正因为如此学生理解起来才比较困难,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捕捉关键词,也就是“词眼”,来理解全词。其实这首词可以浓缩为一个字——“醉”,围绕“醉”字,来解读全词。在教学时,还可以借助插***,引导学生品悟。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品味文字,在品读中紧扣“醉”字,把学生引入“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的情境中,用想画面的方式丰富认知、感悟材料,感悟李清照为美丽的景色而陶醉,为美好的生活而陶醉。抓住这个词眼后,再去理解后面的诗句,就水到渠成了。
三、读透诗,领悟言外之意
我国古典诗词讲究“意在言外”,而作品的意境就是由作者的主观生命情调和客观自然景色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因此学生如能诵文现景、入景生情,就一定能跨越时代、民俗、社会和情感的障碍,与诗人一起进入意境,品味浓郁的诗情,与诗人达到情感的共鸣。
我眼中的李清照篇6
曾有人说,真正有大智慧的女人,当兼有小女儿的情态和大女人的情怀。遍阅青史,李清照可当之。
她出生于一个文学气息极其浓厚的家庭。父亲李格非官任礼部员外郎,是唐宋家苏轼的门生,工于辞章。其母王氏乃是状元郎王拱宸的孙女,颇得家风,文学修养极高。
遗传自父母的天分,加上后天的耳濡目染,年纪轻轻的李清照已经显示出异于常人的才华,她的小清新,掀起了“易安风潮”。
二九年华,李清照成长为一个美丽明媚的女子。那一年,她嫁给了赵明诚,门当户对,郎情妾意。胡适曾说,中国式婚姻是盲婚哑嫁,全凭运气。那么,这一次,李清照的运气不算差。
初嫁后的日子,满满的幸福感流淌在秋千、薄酒、花钿间。两个人月下酌酒,花前对诗,赌书泼茶,红袖添香。她耗尽所有运气,赢得满腹才华和约20年的甜蜜优渥,却在成婚几年后,被迫接受命运不留情面甩过来的第一个耳光。
先是父亲被卷入******之争,且牵连到后代,李清照与赵明诚被迫分居两地。几年后,李格非被解除圈禁,李清照夫妻也久别重聚。本以为苦尽甘来,公公赵挺之却因与蔡京争权而被罢官,然后病发猝死,连子孙的荫封也被褫夺。赵明诚丢了官爵,在京城无处安身,便和李清照一起返回老家,过起了陶渊明笔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几年的动荡,换来了此后数年的平和。两个人虽然日子过得不如从前富裕,但是相互扶持,倒也算得上现世安稳,岁月静好。
如果生活沿着这个轨迹一直走下去,那么,李清照这一生,倒也称得上圆满。不过,“靖康之变”发生了,动荡不安的年代里,没有人能够幸免于难。
北方局势紧张,为了保存她和赵明诚半辈子的收藏,她遴选了15车的书籍器物准备南下。没过多久,青州兵变,她留在老家的古籍尽数被焚毁。
不久,赵明诚身患重病,与世长辞。山河破碎,战火四起。她和赵明诚花半生心血收藏的文物,大部分未能幸免。
处于困境中的李清照,偏偏又碰上了不安好心的张汝舟。他觊觎李清照的珍藏,于是利用她的孤苦无助而取得她的信任。然而,当婚后发现她没有多少财物时,他便暴露了本性,对李清照破口谩骂,甚至拳脚相加。
尽管宋律规定,妻告夫,要坐牢,李清照仍然以营私舞弊为由告发了张汝舟,并要求离婚。事情查明后,张汝舟被罢官,李清照获准离婚。
我想,她是一个坚韧的女子,命运接二连三的打击并没有使她倒下。没有了儿女情长,没有了家国安宁,她从苦难中挣脱并升华,将眼光关注到家国大事之上。
我眼中的李清照篇7
——游聚沙园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来到了梅李镇上的聚沙园游玩。这聚沙园可真难找,我们找了一个小时,才找到了公园。
公园门面宽敞美观,大门两旁有一对石狮守护,左壁上有“聚沙园”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进入大门,迎面有一块花岗石照壁,上面刻有“聚沙成塔”四个大字,照壁前还有两层不规则的六角形喷水池。喷水池前有许多美丽的盆花,组成了“节日快乐”四字。
绕过照壁,岸边临水处有一座小巧玲珑的小假山,旁边的林荫道上有一个小碉堡。妈妈说:“日本鬼子侵略中国的时候,红***就是钻在这个碉堡里打日***的。”我点点头,说:“原来是这样,怪不得碉堡上有个大洞哩!”我们沿林荫道继续往前走,一棵巨大的银杏树映入我眼帘,爸爸说:“聚沙公园内有景观:屏山听泉、梧桐踏月、濠濮间想、古木清风、聚沙塔影、荷蒲薰风、曲径寒梅、梅李风云。这棵古银杏应该就是景观中的‘古木清风’吧!”这棵银杏树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它高大挺拔,堪与古塔争雄。它像一位老士兵守护着千年古塔!古银杏前有清澈的湖水,湖边有绿树环绕,那些婀娜的柳枝和聚沙塔的倒影正在水里比美呢!阵阵清风吹过,如镜的湖面荡起层层银波,小鸟在天上送来美妙的歌曲,我和妈妈情不自禁地在此处合影留念。
塔院内那座聚沙塔是梅李镇上的一座标志性著名古塔。聚沙塔,全称为“聚沙百福宝塔”,坐落于梅李集镇东市梢,临常浒河。梅李原地处长江江滩,常遭水侵袭。聚沙塔作为镇江之宝,镇潮水冲激,故取名“聚沙塔”。这座整修一新的聚沙塔,居高临下,俯视着千百年来人间的风云变幻,它是梅李镇历经沧桑的见证,聚沙塔的整体构造很有特色,塔座窄而塔身宽,佛学谓称“须弥座”,全国各地仅此一处。聚沙塔有八个面,七层,高二十二米。这千年古塔,年深月久,几经修葺,至今仍保留了宋塔形制和部分完整构件,不但具有极高的观赏性,而且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赏完古塔,我们找了块石头坐下,我们抬头看见,离我们不远处有一座大假山坐落在池塘里,假山上有一座小亭子。我觉得这景象十分有趣,就跑到假山边,我猫着腰钻进了假山洞。嘿,这洞不大,但里面全是水,我在洞里找了一条登上亭子的捷径,登上了亭子。原来这亭子就是“眠云亭”。我站在亭子里放眼远眺,整个聚沙园尽收眼底,一阵凉风迎面扑来,我仿佛听到了悠扬的歌声。我站在亭子里远望四周。园外波光粼粼的梅塘河水浩浩荡荡向东流去。假山底下的妈妈拿着照相机,按下了快门。
我眼中的李清照篇8
阵寒气扑向大地,刮进校园,钻进窗框上没有玻璃的教室,同学们坐着感到有点寒意。为了赶在寒潮到来之前把玻璃装好,校领导发动各班同学自己动手安装玻璃。
下午,我带着小铁锤,飞快地向学校跑去。一进校门,啊!各班都提前行动了。只见楼上楼下,一片繁忙:女同学忙着擦玻璃,把一块玻璃擦了又擦,对着光这边照照,那边瞧瞧,像绣花似的;男同学把擦好的玻璃小心翼翼、稳稳当当地安上窗框,有的站在窗下,有的爬上窗台。整个大楼窗前都站着人。洁白的墙壁和闪光的玻璃窗衬托着各种各样的姿势,给这深秋的校园带来不少生我看他额角渗出了汗珠,就说:“李平,歇会儿再干吧!”
他微笑着,轻声回答:“我真想亲手把自己过去打碎的玻璃全装好。”说时,眼里流露出痛悔的神情,左眼角的一条小虫似的伤疤也不由得抽搐了一下。
听着李平同学的话,望着他眼角的伤疤,我想起了几年前的事情:李平在小学和我同班,开始连续几个学期被评为“三好学生”。可是后来他变了,变成了一个百发百中的“弹弓手”。只要把左眼这么一眯,弹弓一扬,“啪”——灯泡、玻璃立刻粉碎。老师批评他,他却头一歪说:“你管不着!”有一次,一股寒风从被他打破的玻璃窗口袭来,一块碎玻璃飞在他脸上,留下了左眼角这块伤疤。 ’,
想着,想着,我突然明白了:李平是在用行动来弥补自己损坏公物的过失。
同学们手中的锤子敲打着钉子,轻轻碰撞着玻璃,发出清脆的响声,像是在欢唱。
明亮的玻璃齐崭崭地安装在窗框上。窗,仿佛睁着大大的眼睛,对着我们欢快地笑着。
我眼中的李清照篇9
进入章丘市区,路边随处可见的清泉牵引着我们投八百脉泉的怀抱。百脉泉为济南72名泉之一,名列第二,位于明水(济南章丘市驻地)的百脉泉公园内。章丘以泉水众多而有“小泉城”之称。百脉泉在梵王宫殿下,由南北两组涌泉汇成,中架拱桥相通。池底涌出数不清的水泡,缓缓地浮上水面,好像滚动的珍珠,有“百脉寒泉珍珠滚”之称。
进入百脉泉公园,只见眼前波光潋滟,好像有一束束强烈的光芒从水里发射出来。百脉泉自古以来就颇有盛名。北魏《水经注》说:“水源方百步,百泉俱出,故谓之百脉泉。”曾做过济南太守的唐宋家之一曾巩云:“岱阴诸泉皆伏地而发,西则趵突为魁,东则百脉为冠。”明代戏曲家李开先《游百脉泉》诗云:“水劲无过济,脉泉更著名。不霜清见底,漱石寂无声。颖颗如珠碎,比镜平。不能容小艇,但可濯长缨。”百脉泉水质极好,味美甘甜,且水温常年保持在18℃左右令人不得不佩服自然造化之神奇。
现在的百脉泉是一个长方形水池,长26米,宽14.5米。池岸由青石垒成,其中北岸镶嵌着诗词,楹联,花卉石刻,其中“百脉泉”三个大字最为突出。东西向架着一座彩虹似的桥,横卧于碧波之上。泉水从数不清的脉孔里冒出来,好似百条水脉,故名“百脉泉”。池底涌出无数气泡+
串串如珍珠轻轻滚动,漂向水面,所以当地人又叫它“珍珠泉”。
站在泉边,看那泉涌,会觉得脚下的土地不是呆板的,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躯体,泉珠就是它舒缓的气息。正是那绵延不绝的地气,变幻成这同样绵延不绝的泉珠。难怪有诗赞其“空明近地脉,活泼见天机”。
百脉泉公园内的明水湖,湖光潋滟,由百脉等数泉组成。水中疏疏朗朗的藻体,壁上密密实实的苔藓把池水染的碧翠。水中锦鱼戏游,生机盎然。泉壁和梵王宫大殿墙上镶嵌着诗词,楹联
石刻。湖南端有“龙泉”,湖西边有“墨泉”,湖西南角有“龙湾泉”。泉水多得让人目不暇接,惊喜连连。在湖边建有“汇泉阁”,登阁可俯瞰园林湖色全貌。还建有“濯缨”,“漪漪”两亭,休憩亭下赏泉水滨,情趣盎然。
有人说,百脉泉公园是中国北方独具特色的泉景公园。的确如此。这是一座集中国南北园林风格于一体的公园,既有北方园林的雍容大气,又颇具南方园林的优雅灵动。公园景点布局因地缘势,顺水流向,逐次展开,设计独特,构思巧妙,1997年5月,又在园西北隅建成清照园,占地1.8万平方米。园内设李清照纪念馆。走进清照园,首先会看到李清照的塑像。她双眉紧锁昂然远瞩,似乎一腔忧国忧民之情正要喷薄而出。
清照园建筑高雅,楼轩巍巍。楼台亭榭,曲径游廊,依泉架构,环水而建,园内有“吟风榭”“感月亭” 有“漱玉堂”,“海棠轩”等景点,还有模拟李清照夫妇生活起居,赋诗作词的卧室“燕寝凝香”。园内1500平方米的水面由漱玉,龙潭,梅花三泉汇合而成。园中匾额,碑碣雕塑***画等大量精湛高超的书法,艺术作品,均出自国内著名书法家和美术大师之手,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此外,百脉泉公园北部还有龙泉寺雄踞。龙泉寺为济南著名佛寺,始建于1450年,近年来多次复建。殿内佛像金碧辉煌,壁画形象生动,栩栩如生,为章丘佛教文化的一处名胜。
我眼中的李清照篇10
梦中,与你相遇,你如诗如画、风姿绰约……
现实,与你相遇,你亭亭而立、仪态万千……
春天的夜晚,微风阵阵,花香袅袅。我躺在床上,眼睛渐渐模糊了……
眼前似乎朦朦胧胧的,又似乎清晰可辨。耳畔渐渐响起悦耳的鸟鸣声,阵阵花香随着微风在我身边环绕,眼睛的余光里,大自然的色彩使疲劳的双眼复苏了……
我走在大自然美丽的花衣上,穿过清澈的河水,在一块横匾下停下了脚步。我抬起头,便望见了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梅李聚沙塔。我走进大门,远远望见聚沙塔高挑的身姿和那波光粼粼的湖泊。它们在夕阳的映照下,可谓是湖光塔影、风情万种。我再走近一点,眼前却渐渐模糊了。我下意识地揉了揉眼睛……
再睁开双眼,湖光塔影却变成了我的卧室。原来,只是个梦!
不!那不是梦!
梅李聚沙塔,我来了!
一个凉爽的下午,我坐在车上,车子竟在梅李聚沙塔大门前停下了……
走到大门前,我惊呆了。这,和梦中的一模一样!我拖着几乎没有知觉的腿,迈进了大门……
依旧是那样!聚沙塔仍然保持着高挑的身姿,湖泊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点点波光。我,不知所措了……
走过江南特有的“小桥流水”,我来到了聚沙塔跟前。听说,这座塔建于宋昭兴年间。它,经历了多少沧桑,多少风雨?!这近千年的历史,怎会被重新整修的新塔抹去?它,依然是当年那座“聚沙百富宝塔”啊!
我站在塔下,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它,是梦是真?“它,似梦似真……”好像是山,好像是水在这样回答。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我眼中的李清照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