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城市相同的守护者篇1
【关键词】留守儿童;权益;保障对策
“留守儿童”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也不是中国特有的名词。但是却在中国特有的***治经济体制下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思考。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现代化进程加快,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变身成为“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这是农民理性的选择,也是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与此同时相应的***策支持却没有跟上,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之间的壁垒存在矛盾,根本原因在于人地矛盾及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而这两个矛盾并不容易在短时间内化解。于是为了追求充裕的经济收入和更好的生活,农民来到城市,但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又使举家迁移变得不可能。大批“留守儿童”因此产生,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最近湖南卫视一档节目《变形记》将人们的视线再次引到“留守儿童”身上,该节目主要是让城市与农村的孩子角色互换,到彼此生活的地方,融入彼此的家庭,体验彼此的生活。最终使城市的一些家庭条件好的问题儿童快速成长成熟起来,同时也让农村孩子在体验了城市的繁华之后回去能够发奋读书,立志通过自身努力走出农村,改变命运。这档节目初衷是好的,但我却在观看之后久久无法释怀,我在思考这样的城市经历带给这些山村“留守儿童”的究竟是什么。在体验了城市的繁华之后,在节目组帮助下到城市见到久未谋面的父母之后,在收到来自城市家庭及城市的小伙伴短暂的资助之后,在赚取了大批观众的眼泪与收视率之后,这些可怜的“留守儿童”之后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节目后他们的生活不还是回归从前的艰辛,与父母还是不能见面,各项权益还是得不到保障,一切都和从前一样,没有人再去关注他们。《变形记》这个节目初衷是好的,它把我们的视线和关注点引到了“留守儿童”身上。在此之后,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包括***府,“留守儿童”所在地的学校及社会各界人士。
一、“留守儿童”权益保障面临的问题
本文将“留守儿童”的权益概括为三个方面:生存权益,受教育权益及发展权益。其中生存权益是指“留守儿童”要具备生活最基本的物质条件,能够保证身体健康,保证不受到歧视、***、疏忽照顾等人身侵害。受教育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指“留守儿童”要能够从监护人及常规教育机构那里接受到应有的教育,习得将来走上社会所必需的文化和社会知识,增进技能,健全人格。发展权益是指“留守儿童”有权享有促进其身体、心理、精神、道德和社会发展的条件。
由于“留守儿童”一方面失去父母监护,一方面祖(外祖)父母监护能力不足,导致“留守儿童”的各种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生存权益是人类最基本的权益,要想接受良好的教育,实现身心进一步的发展,首先要使最基本的生存权益得到保障。但是“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其他监护人如祖(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戚由于种种原因又不能将全部精力用来照顾“留守儿童”,而他们自身自理能力不足,又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所以“留守儿童”受到侵害的可能性更大,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方面。《变形记》中一个名叫小黑的“留守儿童”生病了独自一人在家,没人照顾也没人带他看医生,直到与他互换的小伙伴发现他好久没来上学,问其他同学找到小黑家才知道他生病很长时间了,几天不见小黑变得更加消瘦,脸色更是黑的吓人,节目的尾声提到小黑一直生病没能去学校。节目结束后也就没有人再记得这个可怜的孩子,他究竟得的什么病,谁来照顾他,现在情况又如何?节目之后不知可有人来关心这个问题。
受教育权益也是人类的基本权利之一。“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或监护人不重视教育可能会早早辍学。或者由于监护人文化水平较低,无法辅导其功课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而产生厌学情绪。又或者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长期思念父母无心学习,使得学习成绩下降。一些年纪稍长的“留守儿童”还要承担繁重的家务或照顾年幼的弟妹及年老的祖(外祖)父母,会分散他们的学习精力。
发展权益是更高有层次的要求。在满足了生存权益和受教育权益之后,就会考虑到“留守儿童”发展权益的实现。在这一方面,“留守儿童”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由于接受不到来自父母及学校应有的保护和教育,“留守儿童”在成长中面临的风险更多更复杂,会出现行为偏差如打架斗殴、早恋、撒谎、逃学、沉迷网络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等;也会产生心理创伤如强烈的孤独感、不安全感及寄人篱下的无归属感。这些都会给“留守儿童”今后的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留守儿童”权益保障难落实的原因
“留守儿童”权益保障面临诸多问题而难以落实有其深刻的原因。***府、学校、家庭及社会都难辞其咎。
最根本的原因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城乡二元体制下的户籍制度和相关制度如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等的制约,使得“留守儿童”权益保障难落实。首先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在各种资源的配置上也极不平衡,农民为了追求更高的收入及更好的生活不得不来到城市劳作,然而在城乡二元体制的户籍制度及其他相关制度的限制下,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及教育成本使他们不得不将子女留在家中,所以产生了“留守儿童”,与“留守儿童”相关的问题也就应运而生。其次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无论是教育水平还是医疗卫生水平都较差,国家在农村这部分资金也投入较少,地方***府为了优先发展地方经济,也没能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教育、医疗、社会保障这些领域,这也影响到“留守儿童”各项权益的保障。
从家庭方面分析,“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往往都是老人,母亲一方或者由亲戚代为照顾。这些人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办法或者没有能力履行好监护人的职责。老人妇女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家庭负担较重,监护能力低下,监护意识也薄弱。除了保证“留守儿童”的温饱及身体健康,可能在教育和身心进一步发展方面能做的事情就很少。其他亲戚由于还有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要照顾,负担更加的重,没有更多的精力去照管“留守儿童”。
从学校方面分析,农村中小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监管不到位。一方面是由于农村教育资源整合,师资力量有限,没有更多的人力物力顾及到“留守儿童”。另一方面农村中小学教育观念落后,学校管理水平低,不能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监管。再次,农村教师各方面素质较低,除了教授知识之外,可能无暇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心理健康发展情况。
从社会角度分析,我国社会组织发育不健全,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缺乏规范性和持续性。其次农村基层组织弱化,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的保护体系尚未建立。最后各方志愿组织、群众团体及协会、慈善组织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与救助缺乏长效机制,不能长期有效地为“留守儿童”提供帮助。
三、“留守儿童”权益保障对策
当前对“留守儿童”的权益保障首先缺乏法律层面的依据,一部《未成年人保护法》太过于笼统,对“留守儿童”所面临的特殊问题没有针对性。从制度层面分析,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以及由此衍生的户籍制度、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变更的。这是社会长期发展的一个结果,无论是城市化、城镇化还是城乡一体化、农村社区建设,想要完全打破城乡之间的各种壁垒,这必然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眼下我认为要想改变“留守儿童”权益受侵害的现状,保障“留守儿童”的生存、受教育及发展权益,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从学校和各类社会组织入手。
学校可以专门为“留守儿童”设立一些服务机构,配备专门的人员负责。如湖南郴州市华塘镇中心学校就设立了“留守儿童之家”,是与北湖区消防大队的武警官兵共同组建的。“留守儿童之家”里还配有留守儿童***书室、阅览室、体育室、活动室、心理咨询室等。这就是一种很好的模式,能够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来自学校与社会的关爱,对学校产生一种归属感。同时有了这样的平台,也能让学校第一时间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及心理状况,能够切实保障“留守儿童”的权益。
学校还可以为“留守儿童”与其远在外地打工的父母开通亲情专线,一方面能够帮助孩子与父母建立联系,消除他们之间心理情感的缺失。另一方面学校也能通过专业及时与父母沟通孩子的学习生活及情感状况。学校与“留守儿童”的父母共同撑起孩子健康成长的蓝天。
学校要对老师进行心理咨询方面的培训,每一个老师负责几名“留守儿童”,做他们的家长,除了学习方面,还要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心理健康的发展。及时消解“留守儿童”的不良情绪,为他们的生活、学习提供帮助。
各类社会组织如志愿者组织、工青妇联及慈善机构等可以定期与农村学校联系,走进校园帮助学校为“留守儿童”提供帮助。也可以走入“留守儿童”的家中,提供一些志愿、医疗等服务,给予“留守儿童”家庭生活上的帮助,解决他们的现实困难。
在这其中媒体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希望媒体在把大众的目光聚焦到“留守儿童”身上的同时,更多的是出于媒体人的良心,真正为“留守儿童”的生活带来改变。而不是在昙花一现、一哄而上的帮助之后,在赚取了收视率与观众的同情眼泪之后,一切还是回归从前。如果这样,这个节目也就没有意义。
“留守儿童”的权益保护问题任重而高远。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及“留守儿童”家庭携起手来,共同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与良性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刘旦,陈翔等.留守中国――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调查[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
[2] 潘小娟,卢春龙等.中国农村留守群体生存状况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 叶敬忠,潘璐.别样童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 羡毅.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护研究[J].社会观察, 2012(5).
[5] 卢文捷,李林凤.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护探讨[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6] 李小侠.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护机制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0(7).
[7] 张艳,宦吉娥.论农村留守儿童的权益保障[J].兰州学刊,2010(4).
[8] 费文斌.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解决对策的探讨[J].和谐社会,2010(1).
[9] 赵宁,李雅兴,郑波.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其对策[J].陇东学院学报,2009(5).
[10] 肖绍俊.和谐社会视角下地方***府应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3).
[11] 吴凤丽.完善农村留守儿童保护机制的法律探讨[J].乡镇经济,2007(9).
不同的城市相同的守护者篇2
(一)城市留守儿童的特点及行为问题
父母一方或双方离家外出工作,儿童在家留守的时间超过6个月,无法和父母单方或双方一起生活的城市家庭当中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即为城市留守儿童。城市留守儿童主要有三方面的特征。其一,孩子和父母之间缺乏情感的交流,为给孩子提供更美好的生活条件,年轻的父母选择外出谋生,看重的是孩子的物质要求和学习条件,忽略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的关注。其二,城市留守儿童的监护方式主要为祖辈监护,处于祖辈监护状态下的儿童多处于中心地位,父母的角色由祖父母替代。生活当中,祖辈对于儿童多度溺爱,源自于天然隔代关系下祖辈对于儿童的言行较为纵容,使得儿童愈发骄纵。其三,学习教育匮乏,祖辈多显得无能为力。由于祖辈的文化程度有限,对于儿童的教学内容多无能为力,使得对于儿童在学习上的自觉能力考虑强,表现出两极性的特征,自学能力很强,或者对于学习不在乎且伴有欺骗老师与监护人的说谎行为。城市儿童的行为问题,可分为习惯性行为问题与原发性的行为问题。前者主要是和身体相关的诸如咬指甲等习惯性的问题,后者指的是和环境相关的如说谎、与家长违拗、不服从老师等行为上的问题。
(二)儿童社会个案工作的含义和特征
儿童个案工作在个案社会工作的范畴内,专业性强,同时由于儿童有着本身的特殊性,使得儿童个案工作的含义和特点有着独特性。童个案工作工作者须具备专业的素质,有着儿童心理学、儿童生理学等方面知识并且了解儿童的社会专业工作者。儿童个案工作具有长远性,是以利于儿童发展作为基本的原则,目的在于帮助那些存在问题、需要帮助的儿童,使其健康的成长。
儿童个案工作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其一,工作对象有着较强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处于生长发育中的儿童对于问题的理解方式多不同于成年人,掌握儿童的共性,并把握好差异性是工作者基本的一项技能。其二,需要讲究方法的技术性、科学性。个案工作要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在各个环节和步骤上严格遵循规定进行,但在形式上要注意灵活变通。儿童个案工作强调方法与经验相结合,使得工作本身兼具技术性和科学性。其三,在本质上强调的是助人自助。儿童需要启发,应适当激发儿童的潜能,让儿童***思考和决策,而非进行单一的保护和照顾,避免个案工作无法进行。其四,应确保过程的系统性和工作全过程的扩展性。处于发展变化当中的儿童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儿童存在的问题由多方面原因引发,在工作中应当重视对于系统论的运用。同时,在服务过程中,应当将服务对象扩展至儿童的老师、监护人等,确保工作更为有效地进行。
二、社会个案工作法介入城市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方式
(一)针对城市留守儿童本身的问题进行直接介入
社会工作者应从实际出发采取不同的社会工作方法。例如,儿童学习的自觉性差、动力不足等等学习问题,可采用功能个案的社会工作模式帮助儿童改变;对于道德与社会行为问题,采取***模式以修正不良的行为;对于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等等问题,可采取教父模式等进行互动以促进儿童的社会关系;对于儿童的某个需解决的问题,采取任务中心模式进行服务。每一种解决模式有着较为***的使用范围,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相互协调促进,同时服务于案主。
(二)进行城市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体系间接的介入
城市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体系包含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微观层面为家庭和学校,是社会工作的重点。由于父母对于儿童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缺失,对儿童学习上的监督和辅导,心理健康引导,道德观念形成,社会行为管教等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负面不良影响。因此,社会工作者可以对家庭展开社会工作,解决教育问题。城市留守儿童在学习辅导上的缺失,社会供着可以直接进行辅导,或组织“志愿者”等进行结对辅导,并对学校介入。中观层面为社区,社区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对城市留守儿童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社会工作应以社区为依托,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进行资料的搜集、分析、和执行,并联合社区志愿者为儿童提供相应服务。宏观层面为***府的规章制度。社会工作者应使城市流程儿童相关的规章制度建设,保护儿童的权益。
三、结语
在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父母离家外出,家庭中父母的角色在儿童的生活当中缺失,儿童的委托监护人个人能力十分有限、教育方式欠缺的情况下,城市留守儿童缺乏了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判断的能力,不良因素的存在不利于儿童的正常成长与社会化。社会工作法有助于促进城市留守儿童行为问题解决。儿童社会工作乃社会工作的重要领域,城市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儿童父母外出工作,而儿童的委托监护人能力较为有限。城市留守儿童因为父母角色的缺失,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导致教育、心理、生活等等方面的方式出现偏差,造成儿童的行为异常问题。城市留守儿童出现问题时,往往无法获得学校、社区、***府等等正式体系支持,求助于社会工作者则为最为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不同的城市相同的守护者篇3
在现实社会中,倡议书的使用越来越广泛,通过倡议书可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梳理具有奉献爱心的精神,营造一个更美好和谐的社会。为了让您在写的过程中更加简单方便,一起来参考是怎么写的吧!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争做文明市民倡议书,欢迎阅读!
争做文明市民倡议书1亲爱的市民朋友们: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对于增强城市综合实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和提升城市品质,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创城为民、创城惠民、创城靠民、创城不扰民。我们倡议广大市民朋友们:告别不文明行为,争做文明市民。
一、文明在心中。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把创建文明城市各项要求内化于心、外践于行,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有礼__人。
二、文明在口中。
不随地吐痰,不说脏话;不铺张浪费;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接打电话;友善对待陌生人员的求助。
三、文明在手上。
不乱扔垃圾杂物,不乱泼污水;不乱贴乱画、乱拉乱扯,不乱设广告牌;不店外经营,不乱设摊点;不弄脏、损坏公物;不随地大小便;不散养畜禽,不乱溜宠物。
四、文明在脚下。
不随意踩踏草坪绿地;不乱穿马路、不闯红灯;不乱停乱放车辆、不随意调头;上下车自觉排队,不拥挤争抢座位;公共场所、公交车上主动为老、弱、病、残及特殊困难人群让座。
五、文明在行动。
积极参加文明城镇创建活动,争当文明公民,争做优秀居民。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奉献爱心,弘扬正气,倡树新风。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细节做起,从身边事做起,杜绝各类不文明行为,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提升自身修养,及时劝阻不文明行为,为创建文明城市打造美好家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倡议人:___
20__年_月_日
争做文明市民倡议书2广大市民朋友们:
市民素质是城市之魂,每一个市民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无不折射出个人的修养。创建文明城市,构建和谐__,是我们共同的期盼和责任。城市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是城市的主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保持三年大变样工作成果,让我们的家园更亮丽、社区更平安、社会更和谐。为此,我们发出如下倡议:
1、文明养成从我做起。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从点滴做起,通过自己良好的文明行为,为自己带来愉悦,给别人带来温馨,为城市增添亮色。要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自觉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养成好学习、重礼仪、讲文明、守公德的良好习惯。
2、告别陋习从我做起。
陋习不除,市容环境难改善”的行为自觉。
五、不乱停放车辆。自觉将车辆规范停放在指定车位,不挤占相邻车位,不影响其他车辆出入位,不在绿地停放,不堵占消防通道,不占用公交车专用停车泊位,不占用车行道、人行道。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细节做起,从身边事做起,杜绝各类不文明行为,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提升自身修养,及时劝阻不文明行为,为创建文明城市打造美好家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__市文明办 __市公安局
__市城市管理局 __市交通运输局
__市卫生计生委员会
____年9月22日
争做文明市民倡议书3亲爱的市民朋友们:
春城昆明是我们共同的美好家园,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高城市文明程度,让城市更具魅力、生活更加美好,是我们的不懈追求和共同期盼。从20__年至今,昆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已经走过10年的历程。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今年是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攻坚冲刺之年,为迅速掀起创建热潮,我们向全体市民发出如下倡议:
做道德风尚的传播者。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崇尚社会公德,善做好人好事;崇尚职业道德,争相爱岗敬业;崇尚家庭美德,注重家风家教;崇尚个人品德,提升自身修养。以友爱促和睦、以友好促和美、以友善促和谐,以崇德、积德的共同行为,引领时代新风尚。争当崇德向善的昆明人。
做文明行为的践行者。自觉遵守市民文明公约和社区文明守则,做到言谈举止文明有礼,不讲脏话、不说恶语,举止优雅、衣着相宜;公共场所文明有礼,不乱丢垃圾,不随地吐痰,不大声喧哗,不损坏公共设施,不在公共场所吸烟;行路驾车文明有礼,各行其道、文明礼让,不闯红灯、不翻护栏,不抢道争先、不乱停乱放;旅游观光文明有礼,文明出行、行为得体,懂礼仪、守秩序,不在景区景点涂画。争当践行文明的昆明人。
做创建活动的参与者。文明昆明,人人共享。每一位生活在昆明的市民,既是城市文明的受益者,更是文明城市的创造者。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积极参加文明城市创建各项社会公益活动,参与社区治理,维护环境卫生,参加志愿服务,勇于监督各种不文明行为,为昆明增光添彩。争当共建家园的昆明人。
文明创建路,昆明新征程。让我们迅速行动起来,以高昂的热情、积极的姿态、负责的精神,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全力投入到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之中,为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作出积极贡献!
倡议人:___
时间:____年__月__日
争做文明市民倡议书4广大市民朋友们:
倡导文明新风,共建美好家园是广大市民的共同心愿,全力维护文明城市形象,为文明城市创建增光添彩是我们每一个市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每个人的一言一行折射出城市的文明程度,垃圾入箱、排队乘车、扶老携幼、遵守交规……文明城市就是由这些一点一滴的小文明汇聚而成整个城市的大文明。当前,鹿泉区正在全力争创省级文明城区,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告别不良陋习,争做文明市民,不断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向全体市民发出如下倡议:
一、人人参与,做文明有礼的践行者。
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创建活动,自觉遵守《市民文明公约》,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身言行,做到不随地吐痰,不说粗话脏话,不在公共场所吸烟和大声喧哗;不损坏公物,不乱扔垃圾,不乱贴乱画,不踩踏草坪,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城市文明形象。
二、人人参与,做文明交通的参与者。
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维护交通秩序,不翻越护栏,不乱穿马路,不闯红灯,线内停车,不占压盲道;驾车行路按标志标线,各行其道,不乱变更车道,不争道抢行,不乱鸣喇叭,不酒后驾驶,不乱停乱放,在全区形成井然有序的文明交通风尚。
三、人人参与,做相互关爱的传播者
。热心公益事业,积极参与志愿服务,邻里互助,扶老爱幼,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真诚关心、热心帮助,让爱心、善心无处不在,齐心协力共同营造互相关爱、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和生活环境。
四、人人参与,做诚实守信垂范者。
从业者都自觉按照行业标准和经营规范,诚信经营,规范服务,注重产品质量,提升服务标准,真诚待人,诚实办事;勤奋敬业,守时履约,讲信誉、重信用,努力做到文明服务、热情待客、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做诚信经营的`垂范者。
市民朋友们,您的每一份努力,都会让我们的城市离文明更近一步;您的每一份责任,都会激起更多人文明意识的增强。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提高文明素质,争做文明市民,全面提升鹿泉区城市文明程度,让我们的生活更和谐,更美好!
倡议人:
日期:20__年_月_日
争做文明市民倡议书5广大村民、居民: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推进,我们的生活水平和居住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创造健康、文明、和谐、优美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成为广大村民、居民的共同心愿,是时代的发展要求。当前,全区正在开展“津南新风尚”全民素质提升工程和“全民动手,美化家园”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创建活动,以全面提升津南发展环境,打造津南靓丽品牌,建设充满活力、富有魅力、和谐宜居新津南。
作为咸水沽镇市民的一员,我们要迅速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以实际行动实践文明言行,积极参与环境整治活动,人人争当文明市民,为把咸水沽镇建设成“津南首善,魅力新城”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此,我们特向广大村民、居民发出以下倡议:
一、树立“美丽津南是我家,文明创建靠大家”的思想。
积极参与“全民动手,美化家园”工程,搞好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告别不文明习惯,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使素质文明提升工作成为我们的一种自觉行动。
二、以“三管好”为自律。
管好自己的嘴,不随地吐痰,不说脏话、粗话;管好自己的手,不乱扔乱画,不损坏公共设施;管好自己的腿,不违反交通规则,不践踏花草树木。
三、爱祖国、爱家园。
带头宣传和自觉践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意识,积极参加美化、绿化、净化等环境保护活动和爱国卫生运动。节约每一滴水、爱惜每一棵花草树木、爱护每一个公共设施、保护每一点公共资源,用大家的双手建设好我们美丽的家园。
四、养成文明习惯。
讲究文明礼仪,遵守行为规范,恪守职业道德,让文明变成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展示文明形象,做一名品德高尚、行为规范、尊老爱幼、乐于奉献的咸水沽人。
五、遵纪守法。
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自觉学法、知法、用法,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共同维护良好的法治环境。
六、打造诚信津南。
要牢固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观念。培养诚信精神,重信誉、守信用、讲信义,注重沟通,学会宽容,互谅互让,互敬互爱,友善邻里,勤俭持家,形成诚信友爱的良好氛围。
村民、居民朋友们,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和汗水,为创建和谐美丽的津南新城,谱写出壮丽而辉煌的新篇章。
我们坚信,只要通过大家的积极参与和努力,一个创业环境更优、人居环境更美、舒适度更高的津南新城将展现在我们面前。
倡议人:
不同的城市相同的守护者篇4
争做文明小学生倡议书1
同学们:
良好的行为影响你的一生,如果播种行为,收获的是习惯,播种习惯,收获的是性格,那么播种性格,收获的将是人生。为了让同学们改变不良习惯,养成良好习惯。我们学校双学月开展“争做文明小学生”活动。倡议如下:
1、严格按学校《三管管理制度》要求去做: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口。不随地吐痰。不说脏话。不能谩骂同学、班干部或学校检查干部。不吃零食。不顶撞老师。一定要管住自己的手。不随地乱扔果皮纸屑。不打人,不以大欺校不损坏公物。不随意乱涂乱画。不乱折花草、树木。不经允许,不得拿别人钱物。同学之间不得拉拉扯扯。一定要管住自己的脚。不把脚放在凳子、桌子横橧上。下楼时不要滑楼梯。不在墙壁上乱踢乱涂。进出教室不踢门。不扒高上低。不践踏花草树木,不沿花带。不准乱跑,不准追逐打闹。要走人行道,遵守交通规则。
2、不能违反《安全教育十条禁令》一、防车:不骑自行车;走路靠右行,走人行道;不在路上追打、嬉闹、玩耍;穿越公路时一站、二看、三通过;在路上宁等三分,不抢一秒;不准追、爬各种车辆。二、防水:不到河里、水库、水塘洗澡;不到河边、水库、水塘边玩耍。三、防火:不带引火之物,不点火,不玩火。四、防电:不触摸插头、插座、电线、电器。雨天响雷不到户外去。五、防食物中毒:不吃过期变质食物,不喝不洁净的饮料,不吃不卫生食品。六、不到游戏厅、录像厅、歌舞厅、滑冰厂玩耍。七、学生之间不准追打戏闹,乱窜乱跑,不能随意乱抛危害他人的物品。八、不准携带危及人身安全的物品如:匕首、飞镖、火***、弓箭等,不准爬低上高,不准到危险地方玩耍。遇到危险事要先求助,再求救,要确保自身安全。九、不准、吸烟、喝酒,不看、武打等心理不健康的书刊、录像。十、不准乱扔果皮,纸屑,不准随地吐痰,不得随意乱涂乱画,不准损坏公共财产。按时上学,放学准时回家。不经家长和老师同意,不准私自外出,不与陌生人接触。如有原因需离校,必须写出请假条,经老师批准,并通知家长将学生带走方可离校。学生自己需外出必须由家长带领。做好预防狂犬并传染玻
3、严格遵守校纪班规,关爱班集体,不给班集体抹黑。
4、上课前准备好需要用的书、练习本和其它学习文具,以免上课时用再寻找这些用具而影响听课效果。课堂上有纪律,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做到今日事今日毕,今日不毕不休息。在学习上要有吃苦耐劳、不服输精神。
5、要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尤其是讲究个人卫生,至少两周一洗澡(有条件一周一洗澡),一周一换洗衣服,夏天一天一换衣。不管在家还是在学校都要落物有序,不能检查时才整理物品。要养成落物有序的习惯。
文明小学生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只要我们现在从一点一滴做起,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就一定会成为一名文明小学生。
争做文明小学生倡议书2
亲爱的同学们:
“全国文明城市”是一个城市最高的综合性荣誉,是含金量最高的城市品牌。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市连续三届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今年是新一届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关键年,要实现市委、市***府提出的“高水平夺取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的重要目标,需要每一位惠州人的共同努力。作为城市小主人,共护城市文明,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此,向全市中小学生发出如下倡议:
一、以己为范,争做文明守礼的引领者。我们要牢固树立“惠州是我家、文明靠大家”的家园意识和主人翁观念,要熟记并践行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爱护一草一木、节约一点一滴、注意一言一行,讲文明语、做文明事、行文明礼,与文明同行、养文明习惯、树文明形象。我们要大力发扬青少年“开风气之先”的光荣传统,带头讲道德、明荣辱,讲诚信、守法纪,讲秩序、护环境,当好维护城市文明的先行者。
二、身体力行,争做志愿服务的践行者。我们要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积极参加文明引导、交通协管、环境保洁、市容整治和扶贫帮困、助残敬老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为维护城市文明贡献力量。我们要把志愿精神渗透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之中,让加入志愿队伍成为我们最美最帅的时尚,让参加志愿服务成为我们最酷最炫的习惯。
三、携手共进,争做文明传播的小使者。我们要以饱满的热情,倡树文明新风,争当文明使者;我们要积极宣传迎接全国文明城市复查工作,让人人知晓迎复查、支持迎复查、参与迎复查;我们要“小手拉大手”,自觉向父母和周围的亲友、同学宣传文明礼仪知识,把文明新风带进校园、带进家庭、带进社区;我们要争做文明监督员,坚决抵制和劝阻不文明言行,当好城市文明的推动者;我们要积极参加“文明使者‘微’行动,我为创文添光彩”主题教育活动,为城市纠错字、为市容找不足,并通过 “随手拍、随手传”,展现文明风采,传播阳光正能量(搜索并关注微信公众号“惠州文明使者微行动”)。
维护城市文明,需要我们积极参与;培育道德新风,需要我们践行引领。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建设文明幸福新惠州,贡献我们的青春、智慧和力量!
惠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惠州市教育局
2017年7月11日
争做文明小学生倡议书3
创文明校园,争做文明学生,我做到:
1、创建文明城,谈吐文明我先行。广大师生带头讲文明礼貌用语,不讲脏话粗话;尊重他人,以诚相待,互相谦让。
2、创建文明城,仪容整洁我先行。广大师生带头在公共场所着装整洁、仪容端庄,讲究个人卫生,养成良好习惯。
3、创建文明城,爱护公物我先行。广大师生带头自觉爱护和保养公共财产,不损坏、偷盗市***设施,不踩踏花坛草坪。
4、创建文明城,爱惜市容我先行。广大师生带头不乱扔果品纸屑,不随地吐痰;遵守学校大门“门前三包”责任制,不乱摆乱放,不乱贴乱挂。
5、创建文明城,诚实守信我先行。广大师生带头自觉遵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自觉抵制制假售假、期瞒诈骗、赖账拖欠、虚假广告、盗版侵权等违法经营行为。
6、创建文明城,文明交通我先行。广大师生带头文明走路、文明行车、文明停车,遵守交通规则,不乱穿斑马线,共同打造安全、和谐的交通环境。
7、创建文明城,举止得体我先行。广大师生带头保持公共场所整洁卫生,遵守公共场所秩序,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主动排队,主动让座,不喧哗吵闹。
8、创建文明城,文明用餐我先行。广大师生带头做到绿色消费,理性消费,按需点菜,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做到不剩饭不剩菜,吃不完就打包。
不同的城市相同的守护者篇5
为全面准确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生存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与迫切需求,20__年***农民工办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列为前瞻性研究课题,全国妇联为此联合有关专家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问题与对策进行研究。
一、研究目标与方法
1.研究目标
我们将本次研究的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第一,进一步全面准确地把握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和基本特征;第二,深人研究不同年龄和性别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发展状况和问题,认识农村留守儿童的分层特征与需求差异;第三,认真总结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经验和不足,为有效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落实和发展相关***策服务。
2.研究方法与特色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全面考虑儿童生存发展需求的多面性与特点,本研究将“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为: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
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定量研究⑴主要是通过对20__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推断,把握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在数量、区域分布、年龄、性别、受教育状况、监护人情况等方面的总体状况和发展趋势。
定性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了解***府机构相关人员、儿童和家长及其他监护照料者的认识、需求和看法,客观准确地判断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二是总结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与挑战,进一步提出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的对策建议。
本研究的特色和切入点在于:
一一按年龄分层,将农村留守儿童分为幼儿(0--5周岁)、义务教育阶段儿童(6--14周岁)和大龄儿童(15--17周岁)三个部分,了解其各自面临的问题和需求,并根据他们的不同需求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一将性别作为贯穿年龄分层与问题分析的一个基本视角和主线,认识并揭示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与需求的性别差异。
一一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以定量研究为基础,把握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状况和主要特征。通过定性研究了解不同留守儿童群体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讨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解决的***策制度环境,探讨针对不同年龄、性别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需求的对策建议。
现将课题研究的主要发现与结论介绍如下。
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现状与基本特征
本研究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的分析,以258万人口抽样数据为依据。抽样样本采用简单随机抽户的方法从20__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中抽取。本报告引用的所有数据资料均为加权之后的结果。
本研究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筛选,根据人口抽样资料提供的儿童的个人记录及其所在户的其他个人信息逐个进行。
1.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规模和发展变化
按照前述定义,根据20__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可以确认0--17周岁留守儿童在全体儿童中所占比例为21.72%,据此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和20__年相比,20__年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增长十分迅速。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农村留守儿童已非常普遍。
2.农村留守儿童的结构和分布
各年龄组所占比例随年龄增长先缓慢上升后下降。从0周岁到15周岁,各年龄组的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基本呈随年龄增长缓慢上升的趋势,但从16周岁组开始的比例迅速下降。在按年龄划分的学龄前(0-5周岁)、小学学龄(6-11周岁)、初中学龄(12-14周岁)和大龄(15-17周岁)四组中,各组所占全部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分别为27.05%、34.85%、 20.84%和17.27%。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约3000多万。各省农村留守儿童的年龄构成情况基本接近。大部分省份的农村留守儿童中,小学适龄儿童较多,如:四川、安徽、广东、湖北、江苏、重庆等;但河南、湖南、广西、山东等省区的幼儿更多;初中以上适龄儿童比较多的省份是四川、安徽、湖北、河南、广东、湖南和江西等。
性别比偏高,特别是在低年龄组,大部分省份的农村留守男童多于农村留守女童。在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男孩占53.71%,女孩占46.29%,性别比为__.75。从各年龄组的性别构成上看,各年龄组的男孩数均多于女孩数,而且年龄越小,性别比越高,这种趋势表现得十分稳定。总体看,各省农村留守儿童的性别比差异,与当地儿童的性别比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大部分省份的农村留守男童多于农村留守女童,农村留守男童少于农村留守女童的省(市、区)只有北京、上海、内蒙古、宁夏、***。
农村留守儿童集中分布在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等省。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分布十分集中,而且多数居住在中南部的省份。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和江西6个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总量中所占比例超过半数,达到52%。除上述六个省外,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排名前十位的还有广西、湖北、贵州和江苏。农村留守儿童分布集中的十个省份中,多数属于典型的劳动力输出大省,但广东、江苏由于省内劳动力流动,从而也产生了一定规模的农村留守儿童。
3.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
超过半数的农村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中的任何一方在一起生活。按其监护类型,农村留守儿童目前的家庭结构如表2-1。
在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父母一方外出留守儿童占47.14%。父母双方外出留守儿童占52.86%,如表2-2。
不同年龄组儿童的家庭结构有一定差异。从不同年龄组的分析可以发现:年龄越大的农村留守儿童中单亲外出留守的比例越高。在更加详细的分类中发现,随着农村留守儿童的年龄增大,“和母亲单独留守”、“和父亲单独留守”的比例都增大,但和父母亲一方以及祖父母一起生活的比例却在降低,而在年龄更小的儿童中,双亲外出留守的比例反而更大。表2-3中的数据显
示,双亲外出并与祖父母一起留守的儿童中,0-5周岁所占比例最高,达40.19%。 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并非“年迈体弱”,但受教育程度偏低。通常认为,留守儿童被留在家乡由“年迈体弱”的祖父母照顾,但从数据上看,情况并非完全如此。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农村留守儿童祖父的平均年龄为61岁,祖母的平均年龄为59岁。绝大部分祖父母年龄在50一70周岁之间,其中50一59周岁的祖父、母分别占43.19%和47.64%。留守儿童祖父母的受教育状况主要为小学或者未上过学,留守祖父的受教育程度比祖母相对稍高,祖父中只念过小学和未上过学的比例为74.96%,祖母的该比例为84.02%。
4.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状况
农村留守儿童接受小学教育的机会基本能得到保障,接受初中教育的机会尚未得到完全保障,但其受教育状况仍然好于农村其他儿童。
绝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念书,男孩在校的比例为92.58%,女孩在校的比例为92.01%。男孩未上过学的比例为1.75%,女孩的这一比例为1.82%。
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男女留守儿童受教育机会的差异极小,男孩的在校比例仅比女孩高0.48个百分点。比较而言,各个年龄组农村留守儿童的在校比例都高于全部农村儿童的在校比例,特别是15-17周岁年龄组,农村留守儿童的在校比例仍然达80%,而农村儿童的在校比例只有70%。
部分中西部省份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应该受到重视。部分中西部省份的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相对较差,辍学比例较其他省份高。
5.农村留守幼儿状况
我国0一5周岁农村留守幼儿占全国农村同龄儿童的比例为30.46%。
农村留守幼儿集中分布在中西部人口大省。农村留守幼儿的数量超过100万的省份有四川、安徽、河南、湖南、江西、贵州、广东,这7个人口流出大省学龄前留守儿童总和占全国学龄前留守儿童的65.97%。
监护类型以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为主。农村留守幼儿隔代监护最为常见,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留守男童比例为37.38%,女童比例则更高一点为38.73%。在单亲监护中,和母亲一起生活的比例高于和父亲一起生活的比例,男童和母亲单独留守或者和母亲及祖父母一起留守的比例为42.1%,女童相应的比例为40.03%,和父亲单独留守或者和父亲及祖父母一起留守的比例很小。
6.大龄农村留守儿童就业状况
三分之一的15一17周岁农村留守儿童初中毕业以后开始外出打工。数据显示,15-17周岁组的农村留守儿童在校比例虽然较高,但与小学和初中学龄儿童相比出现较大幅度下降。三分之一的大龄留守儿童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
绝大部分已经就业的农村留守儿童依然从事农业工作。15一17周岁农村留守儿童中在业的比例为12.53%。在业农村留守儿童中83.15%为土地承包者,其他还有一些在私营企业工作,有些为个体工商业者等。男性务农者多于女性,而女性进私营企业者多于男性;女性雇员多于男性,而男性自营劳动者多于女性。
三、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
1.农村留守儿童易产生的问题
一一亲情缺失问题。相关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33%的父亲、25%的母亲外出5年以上。而且60%一70%以上的父母是在外省打工,30%的父母每年回家一次,打电话成为留守儿童与在外父母联系的主要方式,但也有约2%的父母与孩子常年无联系。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儿童在面对自身变化、学习压力、人际交往等问题时,缺少父母的关怀,容易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
一一生活抚育问题。由于部分农村家长缺乏科学的喂养知识,家庭的饮食习惯还基本是有啥吃啥,特别是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幼儿,科学喂养更是缺乏。据留守儿童营养与健康状况的相关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体格生长发育指标水平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低体重率和生长迟缓率高于非留守儿童。
一一教育监护问题。从整体情况看,多数留守儿童与祖辈共同生活,由于老人文化教育水平较低,加之还有近一半委托监护人同时监护几个儿童,老人监护往往主要是照料孩子的生活。由于家庭将更多的教育监护责任“转嫁”给学校,但对于学校而言,由于教育资金不足,专业资源匮乏,面对留守儿童特殊需求,学校、老师常常是有心无力。
一一安全保护问题。相关调查显示,有56%的临时监护人经常关注并采取措施预防留守儿童意外伤害发生,但也有34%的人只是有时会注意,还有8%明确表示顾不过来。一些农村大龄留守儿童离开了学校,脱离了正规组织的管理,处于无人监管,自行其事的状态,容易侵害他人或受到侵害。留守儿童溺水、伤亡事故也时有发生。据有关部门反映,被拐卖儿童中,流动儿童居第一位,留守儿童居第二位。
2.不同年龄段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迄今为止,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和工作更多地侧重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占全部农村留守儿童40%以上的留守幼儿和大龄儿童问题一定程度上被农村留守中小学生问题所掩盖,以致对留守儿童问题认识一定程度上存在普遍化的倾向。目前,农村留守儿童中学龄前儿童、小学学龄儿童、初中学龄儿童和大龄儿童均已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儿童在不同的年龄段,其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和需求不同,所面临的问题也存在较大差异,只有分别加以关注,才能针对不同年龄儿童的特点开展更为扎实有效的工作。因此,本研究对不同年龄段留守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
(1)农村留守幼儿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一科学喂养问题。近20%的务工父母在儿童1岁前外出,其中30%在儿童出生1一3个月外出,相当数量的农村留守婴儿由于母亲外出得不到足够时间的母***喂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一一情感和社会性发展问题。0一5周岁留守幼儿有55%和祖辈或其他人一起生活,由于缺少父母亲情呵护与亲子交流,对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发展都会有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一一接受正规学前教育的机会少。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托幼机构数量有限,农村幼儿接受正规学前教育的机会明显少于城市儿童。留守幼儿在家庭教育上的不足得不到正规学前教育补偿,早期发展受到局限。
(2)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一安全和青春期教育缺乏。父母外出导致对孩子的监管弱化,留守儿童特别是留守女童受到侵害的风险更大。
一一寄宿制教育需加强和规范。目前寄宿制学校在一些地方还不能满足农村儿童包括留守儿童的需求。部分已建立的寄宿学校由于管理薄弱,教育资源有限,监护范围、监护现状也达不到要求。
一一流动儿童在城市生活面临困难。国家规定的以公办
中小学和流入地为主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策,在一些地方尚未全面落实。受各地课程设置、教学质量及升学制度制约,部分流动儿童难以适应城市教育。
(3)农村大龄留守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一父母流动对学业完成具有一定影响。数据显示15一17周岁的农村留守儿童中,在校比例大幅度下降,辍学比例上升。而目前流入地***府有关促进流动儿童就学的配套***策基本以小学阶段的教育为主,初中阶段以后流动儿童的就学存在不少***策限制。中考高考制度、城乡教材和科目设立的不同等,也阻碍着留守儿童跟随父母进城就读。
一一多数农村大龄留守儿童就业层次较低、缺乏社会保障。部分农村大龄留守儿童在结束了初中教育之后即进入了劳动力市场。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低,学历上处于劣势,多数只能进入非正规劳动力市场,子承父业或延续低层次就业和边缘化的社会地位。他们中近9成的人工资收入低、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
一一大龄留守女童的害问题值得关注。留守女童除了面临和其他留守儿童相同的安全问题之外,还有着特殊的困扰与危机,近年来,留守女童遭受害的案件屡有曝光,而家庭、学校及社区往往缺乏对留守女童的有效保护以及性安全防范意识的教育。
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建议
在***中央***高度重视下,近年来,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建立了由******府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构,完善了相关***策,开展和深化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关爱活动,逐步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监护网络,扩大和强化了宣传范围及力度,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针对研究中发现的农村留守儿童及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特提出对策建议如下:
1.强化***府的主导作用。
建议把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纳入国家和各地区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工作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部门工作规划,置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之中。要把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与各级***府实施儿童发展纲要结合起来,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各项权益保护列入纲要实施的监测评估体系。把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作为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以***府为主导,动员社会力量,确保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
2.推进相关法律***策的不断完善。
要加大对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法律保护力度,确保《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的有效实施。要完善留守流动儿童的各项权益保障,强化法定监护人责任,完善委托监护制度,建立以家庭监护为主,以社区、学校或其他人员监护为保障,以国家监护为补充的监护制度。要积极推进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和住房、教育、卫生等相关法律***策的不断完善,逐步消除与户籍管理相联系的就业、医疗、教育等***策障碍,促进城乡、区域、部门之间相关***策的衔接与配套,保障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在流入地和流出地都能平等分享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资源。
3.重视对家长和其他监护人的指导培训。
建议在***府部门实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等项目中,增加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增强家长作为第一监护人的责任意识。要发展各类家长学校,全面建设农村家庭教育网络,拓展城乡家庭教育渠道,通过远程教育网络、农村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加强对监护人特别是祖父母的培训指导,不断提高他们的监护意识和能力。
4.加强相关调查研究和***策研究。
要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的支持力度,使研究成果更好为国家和***府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农民工问题以及“三农”问题服务。当前要特别加强对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研究,及时对各地经验进行总结和提升;加强相关创新性***策制度的可行性研究,积极探索农民工社会保障、探亲休假等制度;加强对农村留守流动幼儿以及大龄等儿童问题的研究。
5.针对不同年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开展更加扎实具体的工作。
要克服过于笼统、表面和形式化的倾向,针对不同年龄和性别农村留守儿童的需求、状况和问题,因地制宜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工作。要加强对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档案数据库的建设和管理,建立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动态监测网络,及时掌握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分层信息,为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和相关***策决策服务。
(1)解决农村留守幼儿突出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一完善留守幼儿的计划免***和保健管理。提高预防接种服务水平,提高留守儿童保健的系统管理率;抓住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有利契机,确保农村留守幼儿享有应有的基本医疗服务。
一一加强农民工流出地和流入地的学前教育工作,将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之中。***府要加大对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投入,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托幼机构。城市流人地***府应扩大对流动人口子女入托、入园的接收能力,并提倡形式多样的托幼服务方式。
(2)解决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突出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一加强教育监护网络建设。大力发展和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等适合农村学生需求的教育管理模式,规范管理。要以***府为主导,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作用,建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校外辅导站”等,对留守儿童进行关护,努力构筑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监护网络。
一一加强心理健康、法制与青春期教育。学校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加强心理咨询和疏导工作,加强安全知识与青春期教育;社会综合治理等部门要加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宣传法律知识,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行为,同时做好乡村、学校治安防范。
一一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和均衡化发展。要改革教育内容、课程设置等相关教育制度,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制度。消除义务教育内容的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改革高中报考和高考制度,保障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能够与城市儿童平等享有教育资源和服务。
(3)解决农村大龄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建议
不同的城市相同的守护者篇6
论文关键词 留守儿童 监护现状 法律完善
一、留守儿童的产生原因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尤其注重农业作业的机械化和新技术的推广,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减少。加之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本来就十分有限的耕地变得越来越紧张,农村人地矛盾突出。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中,为了生存,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涌入城市寻找就业机会,而由于户籍制度、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已为人父母且子女尚未成年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不得不丢下子女长期在城市艰难地打拼着,他们的孩子们组成了中国一个特殊而又令人心酸担忧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二、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
监护是对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一种民事法律保护制度。其中,履行监督、保护职责的人,称为监护人;而被监督、保护的人则称为被监护人。关于留守儿童的监护问题,我国尚未制定清晰具体的法律、法规予以明确规范,目前,只能适用《民法通则》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相关规定。然而,现实中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却显得比较特殊,原因在于留守儿童的父母既没有死亡,也不是没有监护能力而无法履行监护职责,而只是由于他们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从而导致不能行使监护权,因此在法律意义上留守儿童的法定监护人依然是他们的父母,但是实际上具体履行监护职责的却大多是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的亲戚朋友,甚至还存在少数留守儿童完全没有人监护的情况。对于接受委托对留守儿童行使监护权的人,我国还没有相关法律、法规对他们的资格、权利、义务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也没有专门的制度保障那些完全无人监护的留守儿童能够及时得到救助和监管,这种法律与现实的脱节,制度与实际需求的不配套,使得我们在关注留守儿童,关注留守儿童监护问题的时候多少有些尴尬。
根据当前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并且按照监护主体的不同,可以将我国留守儿童的监护分为五种,分别是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上代监护、同代监护及自我监护。
1.单亲监护。父亲或者母亲一方在外务工,留下的一方负责履行对子女的监护职责。这种类型的监护实际上与单亲家庭对子女的监护基本相同,都是只有父亲或者母亲一方长期地照顾、教育孩子。这影响影响了留守儿童积极性格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2.隔代监护。由于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而将子女交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监护,从而形成爷孙两代共同生活的状态。这种类型的监护在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中是最为普遍的,同时也是不利因素最多的。一方面,一般情况下祖父母、外祖父母大都年事已高,有的还体弱多病,造成祖辈的负担过重,这样对儿童的监护也是要大打折扣的;另一方面,由于祖父母、外祖父母文化水平偏低、思想保守,忽视对儿童思想道德及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积极引导和培养,同时也缺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导致监护不到位。
3.上代监护。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将子女交由与父母同辈的人照看,大多情况是交由叔、舅、姑、姨实际履行监护职责。这种类型的监护容易使被监护的儿童产生寄人篱下的自卑感,他们通常过于内向、孤僻,而且做事格外小心翼翼,比正常的同龄儿童显得成熟内敛。
4.同代监护。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由已经成年的兄、姐来照顾尚未成年的弟、妹。这种监护方式可以说几乎没有,但如果已成年的兄或姐身体有残疾不宜外出打工,比如聋、哑,或者肢体虽有残疾,但经过长期训练能够照顾自己和他人饮食起居的,可以担任未成年留守儿童的监护人。
5.自我监护。没有上述四种监护条件,父母又迫于生计不得不外出务工,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儿童只能自己照顾自己。由于留守儿童属于未成年人,在法律上他们无行为能力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不具备监护资格,因而自我监护实际上就是无人监护。
至此,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令人堪忧,而要改变这种状况,那么就要追根溯源,究其原因,然后再对症下药。
三、留守儿童监护不力的原因
关于造成留守儿童监护不力或者缺失的原因有很多,但各方意见不甚一致,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立法缺失。一方面,我国现有的涉及未成年人监护内容的法律、法规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简称《民通意见》),而其中的相关规定要么过于原则化,要么不能适应当前监护形势的发展需要,在现实生活中缺乏具体的操作依据,可执行性差。例如,有关监护人的资格、委托监护的条件、非法定监护人的权利义务以及监护监督等问题在现有法律中都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几年才日益凸显出来的社会问题,公众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才刚刚开始,而对该群体监护现状及监护制度的思考也只是处于讨论探索阶段,尚未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统一的法律或制度构想,因此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的法律规范除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六条的一句原则性规定外,再无其他法律依据可循。立法的不完善,甚至缺失,使得留守儿童监护问题被搁浅于法律之外,没有依据,没有保障。
2.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的种种壁垒。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由来已久,最能够体现“二元”,同时也是该体制下最为基础性的第一道壁垒就是户籍制度。我国的户籍制度按照地域和家庭成员关系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这样的划分首先造成了农民工和城里人身份地位上的不平等,进而在住房、消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资源共享等方面也体现出三六九等,而造成农民工子女不得不留守农村的主要因素就是教育不公。同时,陈旧的户籍制度以及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其他各种制度壁垒就这样无情地将农民工与其子女分隔两地,客观上直接导致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形成,继而引发留守儿童监护不力或缺失问题。
3.社会责任缺失。之所以将留守儿童监护不力的原因之一归结为社会责任的缺失,这是因为留守儿童是我国在特殊时期、特殊背景下产生的特殊群体,不会长期存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问题会因为重重制度壁垒的破除而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也有人提出将留守儿童的监护问题上升为国家责任,由国家出台法律或者***策予以解决。其次,各地***府在落实国家***策、法律的过程中也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执行方案,并且需要时间适应,才能熟练运作。因此,我认为,由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存在的暂时性和当前其监护问题解决的紧迫性决定,目前,在相关比较成熟的***策法令出台之前,社会公益慈善组织更适宜承担起解决留守儿童监护问题的责任,将留守儿童的监护问题当做公益慈善事业来做,由社会成立专门的关爱留守儿童公益慈善基金,用于建立留守儿童监护机构及相应的监督体系,以防止因问题久拖不决而引起其他次生的社会问题。
四、留守儿童监护制度法律完善的几点建议
关爱留守儿童,妥善解决留守儿童监护问题,除了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破除各种制度壁垒,强化社会责任等途径外,还有一个极为必要的途径就是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监护的法律体系,把留守儿童的监护制度上升至法律层面,以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来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强化留守儿童法定监护人的监护地位和职责。留守儿童的父母作为留守儿童的法定监护人,其监护是具有亲权性质的,任何他人都无法替代,即使父母因外出务工或者其他原因与子女长期分离,也不能完全免去其监护职责。相反,父母应尽一切可能对留守子女的生活学习、心理情感等进行指导、关心和抚慰,而不能不管不问。法律应当强化未成年人法定监护人的监护地位和职责,对与子女长期分离的父母的监护职责做出明确规定,例如,父母应当及时支付子女在学习生活上的各项花费;务工地离家距离比较近的,父母应当经常回家看望子女,务工地离家距离远的,父母也应当经常与子女保持联系,询问学习生活情况,表达关切;对父母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故意逃避监护责任的,法律也应当规定相应的惩治措施等等,以切实保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
2.在法律的框架内建立规范的委托监护制度。首先,明确适用委托监护的条件,即必须是父母外出务工且没有条件或者不宜将子女带在身边的,或者因其他原因父母不得不长期与子女分离的,才可以将子女委托他人监护。其次,明确被委托监护人的资格和范围。被委托监护人除了应当是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人以外,还应当具备一定的能够提供监护的经济条件,身体健康、品行良好,有足够监护儿童的精力;被委托监护人的范围应当是除因各种原因根本无力或者能力有限的人以外的关系亲密的亲属、朋友,并且近亲属优先。再次,明确被委托监护人的监护职责。被委托监护人应当负责保障被监护人的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障被监护人基本的生活学习和休息娱乐的正常进行,在此范围之外的涉及财产、管教、民事活动、诉讼等问题,应当在书面的委托协议中做出明确约定。此外,法律应当赋予被委托监护人要求合理的监护报酬的权利。
不同的城市相同的守护者篇7
(一)农村经济落后
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悬殊,导致农村大部分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同时留下大量的留守儿童。经济发展存在的差异也为教育带来了严重问题,大部分农村的教育基础投入非常少,硬件设施无法满足教育的需求,教育资源严重匮乏,教育质量不高。
(二)户籍制度的缺陷
目前,我国的户籍制度导致城乡居民身份存在很大差异,农民工要将子女留在城市接受教育需要花费更多财力,这种城市、农村户口上的不公平待遇,让农民工不得不将孩子留在农村学校。
(三)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监护人自身经济条件和文化素质等因素的局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很多盲区。目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大多是隔代教育,监护人多为祖父母。祖父母一般对孩子过于溺爱,缺乏必要的心灵沟通和社会道德教育。加上农村思想观念落后,很多农村家庭错误地认为学习无用,只有打工才能挣钱。同时,农村的教育质量较低,毕业后学生失业率较高,这也是导致家长不愿子女接受继续教育的原因。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推动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逐渐消除城乡原有的二元结构,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发展,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方法。***府要建立促进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城乡经济统一发展。***府要从相应***策及资金投入等方面,积极推动农村贫困地区自身的经济发展,投入更多资金支持农村义务教育,保证农村劳动力能够在附近区域就业,逐渐缩小城乡经济差距,最终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二)改革户籍制度
通过对传统户籍制度的不断改革,逐渐消除城乡存在的隔离制度,有效保证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相关***府部门还要针对具体情况制定各种优惠***策,落实配套措施,为农民工提供法律保证,保证其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接受农民工子女的监督工作,实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确保相关***策和制度真正落实,避免城市对农村子女存在歧视以及各种乱收费现象。
(三)重视家庭教育
要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有效家庭教育。首先,村委会要重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对留守儿童具体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定期组织探访,积极鼓励留守儿童参与各种活动,给与其更多关爱。其次,提倡留守儿童的父母履行监护职责,让其清楚自己需要承担的教育责任和义务,鼓励他们与子女长期保持沟通、联系和交流。另外,在信息技术逐渐发展的时代,还可利用各种媒体、电视、网络等形式,宣传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以及有效措施,推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逐渐完善。
(四)注重对监护人的指导
***府等相关部门应该更加注重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正确指导,增强家庭教育的实施力度。由于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留下长辈履行对儿童的监护责任,监护人具有的文化素质直接影响儿童身心发展。因此,组织监护人的指导及培训工作十分必要。只有监护人掌握正确的教育方式,才能真正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五)重视学校教育
学校应开展一系列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设置相应的心理教育课程,组织多种形式的校园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并在活动中进行教育引导,促进其健康成长。教师应更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和成长情况,对他们进行家访,了解其具体情况。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都缺乏家庭关怀,渴望得到他人的关心和爱护,所以教师不仅要成为儿童教育的引导者,更应该像亲人一样,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及时解决其心理问题。
三、结语
不同的城市相同的守护者篇8
今年,全国妇联《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报告指出,留守儿童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安徽、广东、湖南等劳务输出大省。以上五个省份留守儿童在全国留守儿童总量中占到43.64%。可见,农村留守儿童广泛分布于中西部省份,同时也分布于江苏、广东等东部发达省份。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0余万,占全国儿童的20%左右,我国有超过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或者经商,14岁以下的留守孩子占到86%以上。这些数据的背后告诉我们,有很多的留守儿童,他们正在缺失父母的关爱,他们正在孤独,他们正在冷漠偏激……
相比物质,他们更渴求情感
“留守儿童”这个词出现在大众眼里,恐怕是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开始,随着出国热的兴起,出国的父母把孩子留在家中,由隔代监护,或者由其他亲戚朋友抚养,这部分留守儿童集中在大中型城市。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民工进城务工,成了当今的主流大***。于是,孩子的家庭教育和监护权由最亲的父母变成了有溺爱倾向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隔代监护占到80%以上,也有的是亲戚朋友或者不确定的人员代为监管。这些监护人大多不懂教育,要么一味地溺爱,要么不教育,除了能够给孩子提供一日三餐外,监护人平时也就只是强调孩子要好好学习,过问一下孩子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罢了。
笔者在山区支教12年,曾经教过一个班共53名学生,其中一半属于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一年回家一两次,回来也大都是为了抢种抢收,忙完田间地头,又匆匆踏上进城的路,还有的家长几年才回家一次。这些孩子缺失亲情,性格大多变得孤僻和抑郁。很多还是咿呀学语的幼儿,就离开母亲的怀抱,他们稍稍长大一些,心里对父母这个词充满了美好的憧憬,但是,真正见了父母面,却觉得父母竟是这么陌生,甚至把父母喊成叔叔阿姨。留守儿童大都有一个共性:喜欢一个人玩,不愿和其他同学交流,内向,冷漠,缺乏同情心,有三成以上的留守儿童,出现了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这些孩子,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与自己的父母团聚,他们对情感的需求,其实远远大过对物质的渴望。“好久没人牵我的手,好久没人摸我的头,冰凉的小手发烫的额头,生病时是最想你们的时候……”;“我有一个美丽的布娃娃,她和我一样都是一个人在家,因为我没有见过她的爸爸妈妈,也没有见过她给他们打电话,布娃娃、布娃娃,你想不想你的爸爸和妈妈,天黑的时候你会不会孤单害怕……”;“妈妈,你在东莞还好吧……我认真地想过了,最爱的玩具不要了,最爱吃的鸡爪不要了,妈妈,你莫怕莫怕,你快快回家,回家……”当你读了这些留守儿童的心声时,相信每个人都会禁不住地泪流满面。
亟需全社会关注
面对留守儿童问题,可能大家太习惯去责备这些家长了,为什么不把孩子带在自己身边呢?为什么不把孩子接到同一座城市里读书呢?可是,那些在外地打工的家长,他们难道就不想这样做吗?很多留守家长不是不想把孩子带在身边,而是考虑到孩子在城市读书太难了,转学程序繁琐,隐性收费让人吃不消。曾经有位家长,发现孩子在家由爷爷奶奶“带坏了”,于是想把孩子带进城。结果,在办理手续时累死累活,还遭到学校的拒绝,最后只能托关系,孩子才勉强进了学校。在新环境里,孩子学习成绩跟不上,班主任和主科老师三天两头地打电话找家长,家长只要看到老师的电话来了,就全身直冒汗,夫妻间相互推让,都让对方接听电话。家长去学校挨了一顿批回到家中,抓住孩子就是一顿打,孩子在自己寝室里写下这样一句话后,独自出走了:“爸,妈,我不想活了,对不起。”这位家长到处找不到孩子,报了警,结果发现孩子坐在一座正在建修的高楼顶上,看到自己的母亲晕倒在楼下的坝子里,孩子方才醒悟。不到一个月,这位家长又把孩子送回到了班上……
不把孩子带进城,绝非父母所愿,农民工在城市里没有稳定的工作,没有平等的市民待遇,无法享受到与城里人相同的社会福利待遇,他们就无法也不敢将孩子带到城里。其实,国家早已确立了解决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但原则归原则,不少学校一直为农民工子弟设置种种障碍,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把孩子接到城里读书,便成为农民工无法逾越的鸿沟。虽说孩子在老家读书很方便,又不怎么花钱,父母把孩子给老人一扔,自己安安心心地挣钱,好回家盖新房什么的。但是,因为常年在外,每年才回来一两次,有的甚至连过年都没回家,就造成了亲情的严重缺失,孩子的健康、心理、教育等问题都会结伴而来。留守儿童,大多也是问题儿童,这是家长甚至整个社会都应该正视的问题。
据调查,初中的留守少年中,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优秀的不到10%,学习和生活习惯差的儿童占了30%左右,在有“问题儿童”中,留守儿童竟然占到了80%。青少年期正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最关键的时期,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对他们的健康发展起到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作用。而这些留守孩子,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和关爱,有烦恼了,不愿向人倾诉,有困惑了,不想积极解决,越来越消沉,甚至自卑和冷酷,长期积累的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严重影响着孩子们的身心健康。用金钱来代替对孩子的爱,这是最坏的方式,这样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就会习惯用钱解决一切问题,缺乏人情味,更谈不上有正确的人生取向了。
说到留守儿童问题,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感慨,这是“家庭教育问题”啊!是的,这的确与家庭教育有关,可家长也有自己的无奈。以笔者个见,要减少留守儿童,要减少留守儿童的悲剧发生,最根本的是要为长期稳定在城市就业的农民工和他们的孩子提供和城里人一样的待遇,不因他们是农民的孩子,就得多花钱,就得受别人的歧视。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父母与孩子长期分开,便将成为常态;留守儿童的悲剧,也许还会上演。
随着各界人士对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的关注,报刊杂志、新闻媒体等舆论的有力宣传,关于留守儿童的话题越来越多,很多地方专门为留守儿童建立了托儿所、***书馆、游戏室等,特别是山东等地,率先成立了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室,
不同的城市相同的守护者篇9
90年代中期以来,城市中不断增长的流动儿童问题,特别是农村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引起了***府、新闻媒体和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密切关注。很多关于农民工子女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里的农村流动儿童少年到底有多少?他们在城市获取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什么?作为吸收农村流动儿童入学主要渠道之一的打工子弟学校的情况怎样?他们怎样生存和发展?毫无疑问,这些关注和研究对于我们了解农村流动儿童的基本情况非常有帮助,为解决农村流动儿童在城市所遇到的种种问题起到了积极的***策干预作用。然而,这些研究和干预主要关注了那些跟随农村流动父母到城市的孩子,而另一个庞大的农村打工者子女群体,即那些被外出打工的父母遗留在家里的孩子——农村留守儿童却被忽视。这些孩子是农村社会转型时期和农村大规模劳动力到城市就业后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或者父母双方都在城市打工,或者父亲或者母亲单方在外面打工。这些孩子或者与他们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住在一起,或者与亲戚、朋友、邻居生活在一起,也有很大一部分孩子自己***生活。虽然目前没有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数量的统计数字,但是,根据我们在北京的抽样调查推断,从局部或者某些地区来看,农村留守儿童的群体规模远远超过跟随父母居住在城市的流动儿童的数量。2000年夏天,我们在北京朝阳、丰台、石景山三个区对619个流动农民家庭的问卷调查发现,这些流动农民家庭的903个学龄儿童中,只有35%的孩子跟随父母在北京读书,65%的学龄儿童被他们的父母留在了家乡。2003年2月我们在5个省的个案访谈中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这些农村的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身体和身心健康等等方面都有突出的影响。本项研究旨在对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少年的上述影响做进一步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本项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农村流动父母的决策选择:作为流动农民的父母亲是怎样决定是否将孩子带在身边或留在家乡的,他们为什么要做出如此艰难的选择;(2)在父母监护和关爱缺失的情况下,这些留守儿童、少年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和困境是什么;(3)探讨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后对这些留在家的儿童少年的生活、教育、性格行为和安全等等方面的主要影响。本项调查始于2004年6月底,至2004年10月结束。并于2005年1月进行了续访和部分个案的回访。我们共访谈个案150名。其中,访谈在北京打工的农村流动父母81名,农村留守儿童69名。
本项研究从多个角度探测了留守儿童的生活和生存状态。我们的调查采取了多种方法,不仅有个别访谈,有焦点小组座谈,而且大量采取了参与式活动,也与课堂教学结合,通过学生作文、给父母写信等方式与这些留守儿童沟通。这个沟通的过程不仅是了解他们的过程,更是给予他们心理辅导的过程,是帮助他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多方面透视他们的生活和需求。我们发现,虽然留守儿童没有像流动儿童那样引起同样的社会关注,但是,这个群体其实更加弱势。不论从生活状态看,还是从心理状态看,他们都经历着冲突。这是一种双重的冲突。他们更需要关注。
二、留守儿童的人口特征
(一)非直接访谈的农村留守儿童
被访谈的81位农村流动人口共有166个子女。有两个子女的家庭占大多数,达到65%左右。最多的家庭有5个孩子。调查显示,留守子女多于随带子女,留守子女占被访谈者子女总数的61%。
儿童的性别比比较低。166位留守子女中,留守男孩子为71位,留守女孩子为95个,性别比为75。农村流动父母具有重男轻女的倾向,在有选择地决定哪个孩子留在老家时,他们更倾向于把女孩子留在老家,而把男孩子带到城市里来。访谈个案也显示,农村流动农民一般也倾向于把最大的子女留在家乡,如果最大的子女是女孩子,这个子女毫无疑问地会被留在家乡,但当大子女为男孩子而其他子女为女孩子时,他们更倾向于把大儿子带到城市里来。
从留守儿童的年龄分布看,他们的平均年龄为12岁。其中女孩子的平均年龄为12.5岁,男孩子的平均年龄为11.3岁。从教育分布看,6~15岁小学和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总数近90%左右,只有10%的留守学生在高中或者技校和职业高中读书。
从农村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打工后的留守时间看,他们平均在家乡的留守时间为5.5年。父母全部外出打工后,88%的农村留守儿童已经在老家留守3年和3年以上的时间。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般是留守儿童的父亲先外出打工,在他们的生计需要帮手或有能力帮助妻子在城里又找到一份工作的时候,他们会把妻子再带出去。在很大一部分父母全部外出的农村留守儿童中,他们一般是先由单亲父母监护一段时间,然后再变成父母全部外出的留守儿童。由此看来,如果把父母有一方外出时也计为子女的留守时间的话,农村留守儿童在家乡的留守时间会更长。
一般情况下,80%的留守儿童2个星期左右的时间能接到父母的电话,70%左右的儿童一年中能见到父母两次,其他30%一年只能见到父母一次。
(二)直接访谈的农村留守儿童
我们共直接访谈了69名留守儿童。在河北省涿鹿县保岱和矾山两所中学,我们共访谈了59名父母全部外出打工的农村留守学生,其中28名男生,女学生31名。被访谈对象全部由学校帮助寻找和确定,他们是1-3年级的学生。其他10名留守儿童是在北京和其他地方寻找的样本。
这些学生在家乡的平均留守时间为4.9年。留守时间最长的学生为14年,自出生半年后父母就全部到北京打工。留守时间最短的为1个月,2004年9月份刚刚被父母从北京送回老家读初中。一般情况下,95%以上的孩子一年中只能见到父母两次,他们或者在暑假或寒假的时候去父母打工的地方,或者父母在农忙或春节的时候回老家几天。
三、留守的决定因素
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个体层面看,农村流动父母在城市中职业特征和就业状态,以及他们较低的经济地位决定了其很多子女的留守状态。流动农民子女在城市教育中所接受的不平等的低质量的教育也对其子女的留守状态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制度层面上来讲,九十年代末期开始实施的对流动儿童的教育***策以及***策设计与***策执行的巨大不平衡,对农村留守儿童这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的产生和增长起着催生剂的作用。农村留守儿童这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的存在,一方面折射出流动农民在城市中经济和社会的弱势地位,同时也呼吁体制、特别是教育体制的全方位改革。
(一)收入因素
根据我们的个案调查,被访谈的80%左右的农村打工者的家庭月平均收入为1000~1600之间,其中,约一半的打工者的家庭月平均收入为1000~1300元左右。虽然家庭月收入低于1000元的情况很少,但要高于1000元以上的收入,流动农民要付出巨大的艰辛和汗水。一位卖菜的流动农民告诉我们“现在的钱是越来越难挣了。我们卖出一斤菜只能挣一毛多钱。夏天的时候不能存菜,有时候一斤菜也就挣几分钱。能挣几个钱全靠耗时间了”(朝阳—个案)。一位经营水果的农民说“我们卖水果风险太大,天一热就不敢多进货,担心卖不出去水果烂在自己手里。夏天水果多,但挣钱难。夏天经常一天要在市场上呆十三、四个小时”(海淀—父母个案)。被访谈者家庭月收入高于2000元以上的农村打工者很少,他们主要是从事家庭装修的包工头或在建材市场经营建筑材料。
调查显示,流动农民在城市里的消费支出主要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住——房租,另一部分是吃——食物。一般来讲,大部分被访谈的农村打工者家庭每月的吃、住花费在500~800元之间。最大的经济负担还是住房,大约每月在300~500元之间。在我们访谈时,一些流动农民感叹和抱怨最多的是北京的住房太贵,不到十平米的简易房或地下室,每个月房租就要三、五百元钱。在父母焦点小组讨论时,一位流动农民说“要不是房租这样贵,我们每个月可以多节省三、五百元钱。每个月要是再多出这三、五百元钱的钱,孩子带出来上学就够了。说到底,就是俺们挣钱太少”(农村流动父母焦点小组讨论,朝阳区)。流动农民吃、住每月花费超过一千元的家庭很少。所以,除去这些能够维持最低生存状态的费用,大部分农村打工者家庭每月的净收入剩余在500-800元之间。由此可见,对于大部分农村打工者来说,他们依靠每天超负荷的工作和维持最低标准的生活来获取有限的打工收入剩余。如果他们的孩子在城市读书,除了城市较高的生活费用他们难以承受,城市学校高昂的学费更使他们无力承担。
流动农民的经济状况决定了他们很多学龄子女只能是留守儿童。一位在朝阳区团结湖的打工者说“我们两口子也想过要把儿子接到这里上学,只是北京的消费太高了,再加上还要交什么借读费,一年要好几千,只好作罢,因为我们挣得钱少,供不起。孩子自己倒是挺想过来上学,这样还可以跟我们生活在一起。我们没钱,没办法。要是每月能拿个两千、三千的,就可以考虑把孩子接过来……近两年,肯定不会考虑这个问题,因为自己的工作都没保障……现在的工作不好找,弄不好,自己也得回去”(朝阳—个案)。另一个把两个女孩子都放在老家的父亲说:“我的俩个女孩一个16岁,一个13岁,都没有把她们带过来上学,不是因为她俩是女孩,是因为这儿花费太大,都过来养不起。她俩也想过来,只是说说而已。老二懂事,一想想爸爸挣钱不多,唉一声说,还是在家里上(学)吧”(朝阳—父母个案)。
一位把两个儿子接到北京而把女儿留在老家的打工者告诉我们“叫儿子过来时,我也打电话叫女儿过来上学,我跟她说,你想过来就过来吧,我们不在乎三百五百的,要不你以后说让你两个弟弟过来上学不让你来,怨恨我们。她不肯来,说这儿花钱多,挣得少,怕我们挣的钱撑不住他们三个上学,她说不怨恨我们。说实在的,如果三个孩子都在北京读书,我挣这点钱确实供养不起”(海淀—父母个案)。
在进行农村流动父母小组讨论时,很多家长把子女留守家乡归结为经济和收入的原因,他们在进行讨论时发言说“我的女儿是10年前回老家上学的。那个时候我孩子在北京读书,要交纳很多的借读费,我们两个孩子都在北京上学负担不起。所以把大女儿送回老家”,“孩子带来照顾不过来,钱也不够花”,“把孩子都带过来上不起。小的孩子去年刚带来。大的三年级了,来这里怕语言不熟悉,耽误学习,住的地方太小,带过来经济上也跟不上”,“孩子在北京打工子弟学校读到小学毕业就回老家了。因为打工学校没有初中,当地初中借读费太高,还有学校服装费等等,我们上不起。卖菜一斤就能挣1毛多钱,挣钱太少。老家上学便宜,一个学期只有100多块”,“北京挣不到钱。一提起老二就想哭,不知道她现在长多高了,身体是什么样,现在3年没见到她了。她一直得不到父母的关心,我们很惭愧。要是经济许可的话,我们准备今年底把她带到我们身边。一家人苦也在一起”,“如果把两个孩子都带出来,负担太重,吃的和住的都花费太大,负担不起。而且我们卖菜,早起晚归,根本没有时间管孩子”(农村流动父母焦点小组讨论,朝阳区)。
很多农村打工者用“负担不起”,“经济上跟不上”,“钱不够花”,“挣钱太少”,“挣不到钱”,“供养不起”等等跟收入和经济相关的词语来解释其子女留守的原因,充分说明农村打工者在城市较低的收入和经济地位是其子女留守的最根本原因之一。
(二)职业因素
我们的调查显示,70%以上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者主要从事买卖蔬菜、水果、鱼、肉、面食和其他小商品生意。他们工作时间超长,绝大多数人每天平均工作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管理和教育孩子是很多农村打工者把子女留在家乡的重要原因之一。以经营蔬菜者为例。他们每天早晨4~5点之间离家骑三轮车到批发市场打菜,7点左右就要开始在自由市场卖菜,一般在晚上7、8点收摊,夏天时收摊要更晚。职业特征和就业状况迫使他们不得不把子女留在老家。有些打工者的孩子一直留在家乡,有些孩子带到城市后又被迫返乡变成留守儿童。
一位在朝阳双花园小区卖菜的安徽老乡告诉我们“我有两个孩子。2001年初时,大孩子放在老家,老二跟着我们在北京。我们每天凌晨2:00起床到通州区的八里桥批发市场去打货(进菜),由于小孩子没有人看(5岁),只得带上,有时背在背上,有时放在车里。进来菜以后,拉到市场上去卖,小孩就放在菜摊那里照管。一般卖菜到晚上7:30以后才收摊。由于我们想念留在老家的孩子,2001年6月,我们回老家去把大孩子接到北京来住了一个月。由于我们干活的时间长,孩子经常不能按时吃上饭和睡好觉。我们苦苦撑了一个月,根本没有办法照顾这两个孩子,只得把两个孩子都送回老家。送回去的时候,孩子哭得像个小泪人,哭着喊着要跟着来北京,我们也哭。但是生活所迫,我们不得不出来谋生”(朝阳—父母个案)。
谈到自己留在家乡的孩子,一位在北京师范大学附近经营小餐馆的母亲含着眼泪说“我又何尝不想把女儿带在身边,但是把孩子带在身边谁来照看啊?!我们每天从早晨忙到凌晨,像个机器一样不停的转,自己有时都顾不上吃饭,别说照顾孩子了。有的时候孩子放假来北京,我们也不能陪她玩,她就自己蹲在小店的门口看着过往的行人,有的时候很晚了还有客人,我们不能收摊,女儿困的实在不行了,就在空着的小餐桌上趴着睡着了。每当看到女儿这可怜的样子,我这当妈的心里就像刀割一样的痛”(海淀—父母个案)。
在进行父母焦点小组讨论时,很多家长也把子女留守的原因归结为:“我们工作忙,工作时间长,孩子到了北京根本没有人管”,“我们天天在外打工挣钱,晚上回家时孩子已经睡觉,早晨离家的时候孩子还在睡觉,几天下来有时候跟孩子也说不了几句话。有时候不知道孩子在做什么。北京的治安不及家乡好,还是送回老家放心”,“我们也想过要么把孩子接过来,可是再仔细想想又不现实,我们现在都是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孩子来了住哪?到哪里上学?谁来照顾她?这无数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让我们感到绝望啊!”(农村流动父母焦点小组讨论,朝阳区)。
虽然打工者职业影响其子女留守,但不同的职业影响也不同。一般来讲,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者的职业和经营场所相对稳定,也有自己狭小的***居住空间,他们比从事雇工的打工者稍微有条件把子女带在身边。而从事雇工的大多数农村打工者没有自己***的居住场所,他们工作的流动性较大、不稳定,时间长则半年或几个月换一个工作,时间短则会在一个月内就换几个工作,或者是在几个月内没有找到任何工作。这些雇工的职业主要包括装修、洗车、开电梯、家***服务和餐饮服务等等。工作和居住特点使他们更没有条件把子女带到城市,而只能把他们留在家乡。有一些雇工职业如保姆,虽然有一些已婚保姆的丈夫也在北京打工,由于她们要与雇主生活在一起,夫妻两人实际上却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在北京并没有一个固定的住处。这种状况也决定了其孩子只能是留守儿童。
(三)城市打工学校条件差
访谈中,他们经常听到流动农民把孩子留在老家读书的原因归结为“农村的教育质量比北京学校好”。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流动农民所指的“农村的教育质量比北京好”有两层含义。一是流动农民所指的北京学校并不是北京的公立学校,而是那些大都没有被***府批准的打工子弟学校。根据我们的调查,北京目前有300多所该类学校,正式注册的学校只有几所,大部分都没有被纳入北京市正规的教育体系。据统计,这类学校接收了近50%左右的农村打工者子女。北京市朝阳区有适龄流动儿童少年8万人,约占全市总数的1/3。其中,在公办中小学借读的学生数为4.3万,在未经批准的打工子弟学校就读的有3.5万人。朝阳区现有打工子弟学校101所,除已批准的两所学校外,其余都未得到合法办学批复。流动农民视这些坐落于城市里并为他们子女创造了学习条件的打工子弟学校为北京的学校。
虽然这些学校为农村打工者子女提供了最基本的接受教育机会,但他们却普遍存在着教学管理不规范、教师流动性大和教学质量低的问题。访谈发现,一些打工者之所以把其随带学龄子女又送回老家变成留守儿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类学校的条件差。在流动家长小组焦点讨论时,许多家长反映打工子弟学校质量不好,孩子在这些学校读书学到的东西太少,不少老师也没有教师证。而老家的学校比打工子弟学校正规,教学质量有保证,课程设置也全面。
一位山东的打工者在儿子读3年级时把他从打工子弟学校转回老家读书,他是这样解释的“我们老家的学校正规些,教学质量有保证,不像这里的打工学校,孩子跟我们说,他们一学期要换好几个老师,这肯定对孩子的学习有影响。北京的教育质量不行,但学费很贵。在这,孩子上小学每学期学费要三百多,老家就二百来块钱,将来孩子参加中考也必须回老家去考,这样,我们两个一合计,就决定把孩子送回老家。那时孩子也懂事了,不用俺娘操多大心”(海淀—父母个案)。
一位在海淀万寿路卖肉的安徽的老乡告诉我们,因为其中一个老乡发现了打工子弟学校的质量问题,很多老乡都把孩子转回老家读书。他说“我老乡的孩子在北京打工学校读了3年书,每次考试都是成绩很不错。可送回老家读书时让他做三年级的卷子,他竟平均才考了40多分。没有办法,老乡只有让孩子再从二年级重新读。这件事情对我触动很大。本来我和爱人工作太忙,一天工作10多个小时,根本没有太多的时间照顾儿子的学习和生活。这样考虑了几个月,才决定把孩子送回老家。我们老乡今年夏天因为那个事情的关系(孩予回家后跟不上学习),有几个人都把孩子送回了老家”(海淀—父母个案)。
一位在2004年9月份刚刚把女儿从北京送回老家读书的打工者说“女儿上学后就回老家了。孩子非常不愿意回去,并不是北京条件好,主要是因为想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但我们还是把她送回了老家。在北京上学的费用太高,而且课本与家乡用的也不一致。我们家乡也有部分孩子随父母来北京在打工学校上学,但转回老家后,什么也不会,功课跟不上。北京的教学质量还不如老家好”(朝阳—父母个案)。
在城市教育体制没有给农村打工者子女教育留出就学空间的情况下,打工子弟学校为这些孩子教育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但是,由于这类学校的管理水平低,师资力量薄弱和教学设施落后等等问题,导致了学校的教育质量低下,使很多打工者子女接受着城市的边缘教育,迫使一部分打工者子女不得不把随带子女送回老家变成留守儿童。在北京,农村打工者子女近一半在这类学校读书。***府应该加大对这类学校的管理和扶持,把提高打工子弟学校的教育质量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使农村打工者子女也能在城市接收优质的教育。
流动农民所指的“农村的教育质量比北京好”的另外一个含义,是指北京和全国其他地区使用的课本和学制不统一,导致一些打工者孩子从北京公立学校或打工子弟学校转回老家读书后跟不上当地学校的教学进度。全国大部分省份在义务教育阶段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课本,而北京市在义务教育阶段大都使用北京出版社的课本。北京市除了海淀区外,其他区、县的小学学制是小学6年,初中3年,而被访谈的一些流动农民家乡的小学学制是5年,初中4年。所以,他们中很多人认为,北京市的课本内容简单,北京小学用6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在家乡5年就能完成的学习。
一位在海淀区打工但孩子在大兴公立学校读书的老乡说“北京公立学校(大兴)开的课程和我们老家的不一样,比我们老家的课要浅的多。以前我们孩子在老家读书时一直占前一、二名,当然在北京也占一、二名。但是,等孩子再回老家读书,孩子的成绩明显下降,滑到几十名。说真的,如果不是在北京折腾这一年,说不定我们家孩子都上初中了(回家后复读了一年)。现在想起来我们都有点后悔,是我们不明智的决定,耽误了孩子的学习。况且将来孩子参加中考还必须回户籍所在地,考试命题也是根据老家的课程设置的,综合各方面因素,我们决定把孩子送回老家。当时下这个决定我们也挺犹豫的,毕竟孩子还小,担心孩子一旦离开我们适应不了,我们也不忍心,但为了孩子的学业我们也只好出此下策”(海淀—父母个案)。
由此可见,由于城市里的打工子弟学校条件差以及城市与农村学校学制与教学内容的差异,迫使一部分打工者子女由流动儿童又变成留守儿童,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增加。
(四)义务教育的城乡分割
从制度层面上看,义务教育的城乡分割是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产生的重要因素。在城乡义务教育分割的制度制约下,流动儿童教育***策设计的偏差与不合理,以及***策设计与***策执行的巨大不平衡,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数量的不断增加。
1. 流动儿童教育***策设计的偏差与不合理
***府相关部门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视和关注大致始于九十年中期以后。一系列***策法规颁布的目的是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积极解决流动儿童少年的就学问题。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体制以及相关的教育***策法规是与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相联系,一些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策规定仍然没有也很难跳出户籍制度的制约,它的某些***策规定和条款不可能从根本上帮助解决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而且,它对今天农村留守儿童这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的产生起着催生剂的作用。
相关***策规定对留守儿童群体的催生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农村流动人口子女跟随父母流动权利的限制。相关***策条款明确规定,流动儿童少年常住户籍所在地人民***府应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外流;流动儿童少年中凡在户籍所在地有监护条件的,应当回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对携有流动儿童少年者,应查询其户籍所在地有无监护子女上学的条件,公安机关应积极予以配合。第二,对父母来北京打工不足半年或没有办理暂住证的打工者子女教育权利的限制。《北京市对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暂行办法》指出,户籍所在地没有监护条件,且其父母在北京居住半年以上并已取得暂住证的,可以申请在本市中小学借读,接受义务教育。很明显,很多来北京打工不足半年或者没有办理暂住证的农村打工者,他们的子女在城市就学不符合***策规定的条件,被排斥在了学校的大门之外,只能回家乡接受教育,变成留守儿童。第三,对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收取费用的不平等。北京市的相关***策规定,流动儿童少年符合在本市借读条件的,由其父母持户籍所在地乡 (镇)级人民***府出具的该儿童、少年及其父母的户籍证明、其父母的身份证、在本市的暂住证和外来人员就业证等证明材料向暂住地所在的街道办事处或乡 (镇)人民***府提出申请,上述主管部门经核准同意后,为其开具“在京借读批准书”。流动儿童少年可持“在京借读批准书”和原就读学校出具的学籍证明,到暂住地附近学校联系借读,经学校同意后即可入学;流动儿童少年在本市公办中小学借读,学校可按照有关规定向其收取借读费和相应的杂费。
流动儿童的教育***策对农村打工者子女的留守决策起着极大作用。相关***策规定对农村流动人口子女跟随其父母流动权利和其他方面的制约,没有给农村打工者理性决定其子女是“随带”或“留守”提供自由选择的制度空间。同时,由于***策中收取“借读费和杂费”的相关规定,给城市部分收取流动儿童的公办学校高收费和多收费提供了***策性的保护,把一些农村打工者子女被排斥在公立学校的大门之外。根据相关的文件规定,北京市的借读费和杂费标准是:流动儿童在小学就读的费用是每学期300元,初中每学期500元。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对该***策的执行没有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城市学校对流动儿童入学收费巧立名目,收取的费用几倍甚至十几倍高于规定的标准,使很多农村打工者对城市学校望而生畏,或者把子女送进打工子弟学校,或者使子女变成留守儿童。
在朝阳区修鞋的农民老成的故事:老成来北京打工已经11个年头,他的妻子在距离不是很远的另外一个摊位修鞋。他的儿子在北京出生,也在北京长大。 2002年时,儿子六岁了,到了该上学的年龄,这可愁坏了老成夫妻,因为他们知道,外地孩子在北京读书要交纳很多的钱。他们硬着头皮先是到附近的一个公立学校问了问情况。这一问,可把他吓坏了,学校要求一次***纳两万元钱才肯接受孩子入学。老成说,这一笔钱将是他们在外打工5、6年的积蓄,拿不起啊!夫妻俩商量了一下,决定等孩子再大一岁就送他回老家读书。第二年真要送孩子走的时候,他们夫妻又不舍得孩子了,最后把儿子送到了附近的一所打工子弟学校读书。半年后,这所学校搬家了,附近又没有找到这样的学校,再加上老成认为这类学校的质量也不过关,他们一狠心就把儿子送回了老家。老成说:“为儿子上学的事情可折腾了我不少钱。儿子刚刚回老家时他妈不放心,在家里陪了他一个多月,看着儿子习惯后她才回来。如果北京的学校能少收点费用,我省吃俭用也能交上,怎能舍得把儿子送走呢!”(朝阳—父母个案)。
一位先是把女儿带在北京后来又把她送回老家的打工者告诉我们“为了能让孩子接受到正规学校的良好的教育,我们不惜金钱,想方设法把孩子弄进北京公立学校(丰台某小学)读书。当时孩子9岁,读三年级。后来我们只让孩子在北京上了一年学就把他送回老家了。原因很简单,是因为在北京公立学校读书花费太大,什么借读费、赞助费、学费、兴趣班、课外活动费等等,这些费用超出了我们的支付能力。我记得非常清楚,我和孩子是2002年正月初八来北京的, 2002年十二月份回的老家,这十一个月整整花了我们一万两千多块钱”(海淀—父母个案)。另一位两个孩子都在北京出生,但到了上学年龄把孩子送回老家的流动农民说“我家两个孩子都是在北京生的。大女儿7岁时就送回家读书了,当时这附近没有打工子弟弟学校,北京的正规学校要交很多的赞助费、借读费,要几千或上万块,我们上不起。第二年,二女儿也送回家读书了。两个孩子都交给我爸我妈照看”(海淀—父母个案)。
在由32位农村流动父母参加的两次焦点小组讨论时,有近一半(15位)的父母把孩子留守的原因归结为“公家学校手续多,借读费太高,上不起。孩子要上学只能到打工子弟学校或是老家上”(农村流动父母焦点小组讨论,朝阳区)。由此可见,流动儿童教育***策设计的不合理,是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的制度原因。
2.***策设计与***策执行的巨大不平衡
2003年,***办公厅转发了***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明确规定,农民工子女就学应该以流入地***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简称该***策为“两为主***策”)。为了全面贯彻***文件精神,很多地方也出台相应的***策规定,并相继取消了对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借读费”***策。北京市***府规定:全日制公办学校应该成为接纳流动儿童入学的主渠道,对来京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在京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与北京市户籍学生一视同仁;自2004年9月新学年开始,全市实施义务教育的公办小学和初中,对符合来京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条件的借读生免收借读费;来京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入学程序为:家长或监护人申请、开具“在京借读证明”、联系就读学校。来京务工就业农民应持“在京借读证明”,到暂住地附近的公办小学、初中或经批准的民办学校联系就读。
毫无疑问,“两为主***策”的颁布以及城市“借读费”的取消,是流动儿童教育***策的巨大改革和进步,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原则。同时,也为更多的农村留守儿童改变留守状态创造了有利条件和制度空间。实际上,“两为主***策”也是建立在城市教育资源承受能力的现实基础上。以北京市为例。最近几年来,由于北京市小学的生源锐减,很多小学被合并。根据《北京青年报》(2003年3月25日)的报道:“近三年来,由于生源锐减,北京一直在进行小学结构布局的调整,每年撤并100多所学校,更多的北京户籍儿童少年能够享受优质的中小学教育。另据该报3月26日的报道:“昨天来自市教委的消息,北京今年将有12万多名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比去年的15.7万人减少约3.5万人”。
显而易见,近几年来,农村打工者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的空间越来越大。一方面,***府的关注和***策干预为打工者子女教育提供了制度上的空间和保障。同时,由于近几年一些城市小学生源下降,教育资源有很大的利用空间,这为农村打工者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提供了硬件的保证。如果城市能够把对城市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农村打工者视为他们一员的话,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和教育资源来帮助他们解决子女的教育问题。但是,由于***策设计与***策执行的巨大不平衡,现实情况并非如此。我们的调查显示,一部分打工者子女仍然被排斥在公办学校大门之外。某些北京的公办学校在教育资源闲置的情况下,置国家***策规定和流动农民子女的前途于不顾,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垄断城市的教育资源,通过多收费、高收费和乱收费的方式,把一部分农村流动儿童和渴望由留守儿童变成流动儿童的农村流动人口的子女排斥在城市学校的大门之外。根据我们的调查,北京市在2004年9月份取消“借读费”后,某些学校却打着别的旗号对外地孩子高额收取费用,每个学生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最高的是要求一次***纳3万元。如果外地人不能交纳这些额外费用,学校就以没有名额或座位为借口拒绝接受外地孩子。农村打工者告诉我们,北京有些学校也明确指出“借读费”已经取消,但他们要收一点学生课桌费或赞助费,否则,就说没有位子。
一位在朝阳区双花园小区经营蔬菜的打工者气愤地告诉我们他的经历“从报纸上知道北京的学校今年秋季不再多收取外地孩子的钱了,我就想把孩子接出来读书。我8月10日就到附近的小学申请,可学校说没有位子了。但他们又说,如果我们能多交纳3000元钱,还说不给发票,孩子就可以来读书。还说这不是什么借读费或赞助费,是自愿交纳的学校建设费。我一听就明白了怎回事,这还是对外地孩子多收费。不多交钱,他们宁愿把课桌空着。我一年也就能挣上三、四千块钱,剩不了钱我出来打工受这苦干啥?算了,不接孩子出来了”(朝阳—父母个案)。
另一位在海淀收废品的流动农民也告诉我们“如果北京学校不多收我们外地孩子的钱,我们挣得还能凑合着抗住让孩子来城里读书。我们知道9月份不多收钱的***策后,几个老乡合计着要把孩子接出来读书。去找学校时,学校不让我们老乡几个人一起进办公室,要一个—个人的谈。结果还是要我们多交钱,说学校经费不足。我们两个老乡一下子都拿不出两千元,只有一个掏了钱的老乡的孩子被接受……,其实那个学校的质量也不怎样”(海淀—父母个案)。
五、留守儿童对“打工”与“留守”的评价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对“打工”及“留守”生活的评价充满矛盾。从他们对“打工”的评价上看,一方面,留守儿童对“打工”本身并不持肯定评价,另一方面,他们又高度认同父母做出的外出打工决策;从他们对“留守”原因的理解上看,一方面,他们绝大多数人都希望跟随父母到城市而不愿意离开父母自己“留守”家乡,另一方面,他们又对父母的“留守”决策持理解和支持的态度;从他们对个人留守生活的价值判断上看,虽然他们不愿意过留守生活,但他们并不认为留守生活只有消极影响和痛苦记忆。
(一)农村留守儿童眼中的“打工”
留守儿童是我国流动农民家庭迁移不断增加所产生的一个特殊的派生群体,没有自八十年代开始的大规模的农民跨区流动和外出打工,也就没有今天群体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那么,在父母因为外出打工而位置缺失的情况下,留守儿童本人是怎样看待和认识自己父母外出打工的呢?在保岱和矾山两所中学进行的留守儿童的小组讨论中,我们首先让他们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认为什么是打工?父母为什么外出打工?”。
(1)“什么是打工?”
“打工就是受人剥削”(矾山组)
“是父母迫不得已的选择”(保岱组)
“父母在城市工作,受别人的气”(矾山组)
“就是出去受苦挣钱”(保岱组)
“到外地工作,维持家庭生活”(矾山组)
“去城里人的工厂工作,维持家庭生活”(矾山组)
“就是养家糊口”(保岱组)
“家里地少,出去挣钱”(矾山组)
“去外面挣钱,供孩子上学”(矾山组)
“是挣钱,让孩子过上幸福的生活”(保岱组)
“不在本县内工作”(矾山组)
(2)“父母为什么外出打工?”
“有时在外打工比在家种地收入高”(矾山组)
“让自己家比别人家更富裕”(矾山组)
“外出打工是为了还债”(保岱组)
“为了过好日子”(保岱组)
“不去打工,家里生活会很困难”(保岱组)
“不去打工的话,仅仅依靠种地和在农村做活,根本挣不了钱”(保岱组)
“供应子女上学”(矾山组)
“让我们有更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矾山组)
“打工可以使孩子有很好的前途,让孩子上大学”(保岱组)
“父母不外出打工,姐姐就没有办法上大学,我也没有办法继续读初中”(保岱组)
(保岱和矾山中学农村留守儿童焦点小组讨论资料)
从农村留守孩子们以上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打工”本身的定义和父母为什么外出打工持双重评价的态度。很多孩子都对“打工”持一种否定评价的态度,他们用“受人剥削”、“迫不得已”、“受别人气”、“受苦挣钱”等等字眼来描述和界定“打工”。一个矾山中学的学生在作文中写到“我讨厌打工,是它抢走了我的父母,是它让我享受不到了同龄人所拥有的父母之爱。打工拆散了我和父母在一起的家。我现在拥有的家,它不是远方的那个家,也不是家乡的这个家,而是一个心家,懂吗?一个在我和爸爸妈妈每个人心里的三口之家,一个不管分隔多远而分不开的家”(矾山,学生作文)。在对“父母为什么外出打工”的评价上,留守儿童基本上持一种积极评价的态度。他们大多数人认为,父母外出打工是为了“过好日子”、“比别人家更富裕”、“比在家种地收入高”、“打工可以使孩子有很好的前途,让孩子上大学”、“让我们有更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等等。由此可见,从个体利益上讲,农村留守孩子们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和希望父母离开自己外出打工,但是,为了家庭的整体利益,他们充分理解和积极支持父母的外出打工选择。
(二)留守儿童心中的“留守”原因
留守儿童本人又是怎样来看待和评判自己父母做出的留守决策呢?在留守儿童的焦点小组讨论中,孩子们自由表达了他们自己的看法。
“父母为什么要把我留在家乡?”
A.矾山组:
1. 在城里上完初中非回老家,没法上初中;
2. 城市里人生地不熟,找不到初中;
3. 因为那里读书特别贵,要交纳借读费;
4. 一是我自己愿意留下,二是父母在外没有定居生活;
5. 父母没有固定的工作,东奔西走,怕影响我的学习成绩;
6. 那里的学费太多,还要交纳借读费,家中的经济不是太好;
7. 在老家学习稳定和质量好;
8. 城市坏人多。上学要交纳借读费;
9. 父母在城市是临时工,我在农村读书可以节约一些开支;
10. 父母在城市工作不会分心。在城市什么费用都比较贵,他们的工作也不是很稳定。家中有姥姥和爷爷奶奶,我在家能够照顾他们;
11. 北京上学费用太高;父母在城市特别忙,照顾不上我,也没有固定的居住地点;
B. 保岱组
1. 因为把我们做子女的带到城市开销太大,而他们赚钱少,学费又高,要交纳借读费,所以没有带我们去城里;
2. 因为父母挣上钱很不容易,又没有时间照顾我;
3. 因为没有时间照顾我;
4. 不想连累我;
5. 我认为父母把我留在家乡是为了让我好好学习,***生活;
6. 因为父母怕我在外受苦,所以不让我出去;
7. 那里开销大,读书要交纳借读费;
8. 因为他们怕我到那里不习惯;
9. 因为城市里的消费太高;
10. 因为城市消费特别高,比工资还高;
11. 为了多挣钱,养家糊口;
12. 他们怕我到那里不习惯,受城市孩子欺负;
13. 城市开支大,花销多;
14. 父母让我在家无忧无虑的生活,不在外面受气;
15. 他们太忙。
(保岱和矾山中学农村留守儿童焦点小组讨论资料)
由孩子们的上述讨论可以看出,留守儿童心中对外出打工父母做出的“留守”决策主要有三方面的理解。一是打工父母的工作特征决定了他们的留守状态。二是流动父母的经济状况决定了他们的留守状态。三是因为城市里的“借读费”迫使他们留在家乡。另外,有的孩子把留守原因归结为为了避免城市人对农村人的欺负和歧视,认为父母只所以把他们留在家乡,是因为“他们怕我到那里不习惯,受城市孩子欺负”,“父母让我在家无忧无虑的生活,不在外面受气”。
从孩子们的讨论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虽然孩子们被打工父母留在了家乡,但他们中没有一个人表现出遗弃感,也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对外出父母抱怨和不满。相反,他们对打工父母的“留守决策”持积极肯定、理解和支持的态度。我们认为,这种对父母留守决策的积极认同变成了农村留守儿童“孤留”家乡的精神支柱。
(三)留守儿童对留守生活的评价
父母外出打工使农村留守儿童经历着父母关爱、照顾和培养教育等等方面的缺失,给他们的生活、学习和性格行为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那么,农村留守儿童个人是怎样评价自己的留守生活,怎样评价父母外出打工后对他们的影响呢?
父母外出打工对我们有哪些影响?
保岱中学焦点小组讨论
好处:
1. 可以培养我们果断的判断力;
2. 可以锻炼我们***生活能力,例如说洗衣服、做饭;父母外出打工了,我们就会去地里多做活;
3. 父母不在家里,孩子遇事可以自己解决,学会为人处事与朋友交往;
4. 遇到困难能自己解决。
坏处:
1. 遇事没有可以诉说的地方,心里的话跟父母说不上,心里很难过,毕竟只有父母才能懂孩子的内心。有苦无处诉说,有心事和受气也无处说,孩子遇到困难无处求助;
2. 大了父母和孩子间的距离;长期见不到面,感情疏远,没有人照顾;
3.没有人告诉我们行为的对错;
4.不能和父母在一起,不能和父母共享快乐或者悲伤;不能与父母共享自己开心的事情以及自己的新发现;不能与父母共享自己成功的喜悦,例如说好成绩、得到老师的表扬等;也不能向父母倾诉自己失利时的痛苦;
5.孩子很想自己的父母,每次回家不能见到父母,只能看到照片,心里很难受。看其他的孩子都能和父母在一起,心里很失落。尤其到节假日的时候;
6.在学习上得不到父母的帮助和指导,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分神,光想他们;
7.生病没有人照顾,吃饭吃不好,和别人在一起不自由;
矾山中学焦点小组讨论
好处:
1.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总是想着自己的行为要为自己负责;
2.生活和学习稳定,不用跟着父母在外四处奔波;
3.照顾家里的爷爷奶奶,有帮助于父母在外专心工作;
4. 磨练自己的意志;
5. 什么事情都会认真更好地做出判断,没有依赖;
坏处:
1. 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会产生我们与父母的距离;从小离开父母,让我们感受不到父母的关心;
2.父母不能亲自教育我们;约束力变小;父母不在家,没有人管自己,会有些放纵;
3.想念父母时上课不能专心听讲,学习成绩下降;学习上遇到不懂的问题,没有人帮助我,对我的学习没有了督促。上课时老走思想,想和父母在一起时候的开心事情;有时也是一种激励。当想到父亲在工地上那样辛苦为了给家里挣钱,自己却没有好好学习,便觉得对不起父亲;
4. 心里事情没有办法告诉父母,只有自己放在心里;
5. 精神上影响不小。使我们变得有些孤僻,觉得让我从很高的地方落下来,无依无靠。
(保岱和矾山中学农村留守儿童焦点小组讨论资料)
从农村留守儿童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个小组的孩子们都能用非常客观和辨证的观点去评价留守生活和父母外出打工对自己的影响。虽然父母缺位对他们的负面冲击是巨大的,但是,很多孩子都能够清楚地指出留守生活对他们积极的影响。
转贴于 六、留守儿童生活的特殊形态
(一)留守儿童的监护者
农村流动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后,意味着留守儿童父母监护位置的缺失。那么,这些留守孩子跟谁生活在一起,由谁来关心、保护和照顾他们呢?访谈中我们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后,一般来讲,绝大多数留守孩子与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通常情况下,留守儿童需要搬到这些祖辈的家里,如果祖辈一直与他们住在一起,留守儿童就不需要搬家了。有时候,留守儿童要从自己的村庄搬到另外一个村庄去。如果这些老人需要照顾几个儿女的留守孩子,为照顾方便,孩子们一般都要搬到老人家里去住,或者在那里吃饭后再回到自己家独居。
也有一部分留守孩子是住校生,一般是两个星期才回家一次。据家长和留守孩子们反映,寄宿是解决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问题的好办法之一。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留守儿童都有资格住校。在我们的调查地点,小学基本上都是走读生,离学校5里远的初中生才符合住校条件。
在父母外出打工后,农村留守儿童有四种被监护方式。一种是隔辈监护,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他们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主体,在我们访谈个案中,他们占监护者总数的90%左右。他们的年龄大都在60岁以上,年龄最大的是82岁,最年轻的是53岁。这些人绝大多数人都是文盲,文化水平最高的一个监护人曾经当过小学教师。第二种监护方式是上辈监护,监护的主体是叔叔、婶婶,舅舅、舅妈,姑姑、姑父,姨、姨父,干爹、干妈。这类监护在我们的访谈中所占的比例不是很大,约5%左右。但是,这种监护方式存在着监护权比较频繁流动的问题。也就是说,留守儿童的生活不像跟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居住在一起那样稳定,他们有可能因为这样和那样的原因,如监护人也要外出打工、或者被监护者与监护者本人或是跟他们子女之间的矛盾冲突等等原因而更换监护人。第三类是同辈监护,监护者是哥哥、嫂嫂或姐姐、姐夫。这类监护者一般是年纪较轻,文化水平也较高,如果有就业信息或机会,他们随时都会外出打工。所以,该类监护者也存在着监护权不稳定的问题。最后一种是监护缺失,也就是农村流动父母外出打工后,把监护权交付给了留守儿童自己。这类留守儿童往往除了要自己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外,他们还要承担起农业劳动力的角色—照顾好自家的农田。
(二)留守儿童的逆向监护
我们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访谈中发现,一些孩子把他们被留在家乡的原因之一归结为能够照顾爷爷奶奶或是姥姥姥爷。在对农村流动父母的访谈中也发现,他们一部分人把孩子留在家乡的原因是能跟老人做个伴或帮帮家里老人。虽然大部分的监护者能够给留守儿童在生活上提供一些支持和帮助,但是,由于一些监护人年龄偏大、身体有病、生活不能很好地自理等等原因,他们不但不能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些生活的照料,相反,留守儿童在洗衣、做饭、买药看病等等方面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照顾监护人,这类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实际上变成了逆向的监护。
一个留守儿童个案这样写到“爸爸打工走了,剩下我和奶奶两个人一起孤伶伶地生活。这是我必定要经历的日子,因为家庭条件差,一年地里的收入也很少,我又要读书,花钱很多,使父亲承担了很大的负担,不得不去打工挣钱……爸爸临走前眼含泪对我说,我的好孩子,你要听话,留在家乡,我去外地打工照顾不上奶奶了……你现在是我们家的支柱,你要照顾好奶奶……”(矾山—儿童个案)。
留守儿童生活的逆向监护主要有两类情况。一类是阶段性的逆向监护,比如一些孩子提到爷爷奶奶或者是姥姥姥爷患有肺病、哮喘、胃病等等,到了冬天就容易犯病,不能出门,不能下地,这时照顾老人的重担大部分就落在留守儿童肩上。有时候为了照顾老人,他们被迫由在学校住宿变为阶段性的走读。留守儿童告诉我们“奶奶好像是59岁,身体不好,有时候还很厉害,好像是肺结核。厉害的时候,连饭也不能做,我在家,就我做,我不在,就爷爷做饭”(保岱—儿童个案)。“奶奶经常生病,一年四季都吃药,冬天还要输液,这个时候我就要从学校赶回来帮忙”(矾山—儿童个案)。“奶奶生病后,一家三口的饭都是我做。奶奶给我传授了不少的手艺呢。每到周末的时候,我会改善一下伙食,包些饺子吃。当然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多包些给同院住的大伯大娘也送些过去,毕竟在平时大伯和大娘也给我了很大的帮助”(保岱—儿童个案)。“我的衣服自己洗,回家也给姥姥姥爷洗,太大的我就洗不动了。也去地里帮他们干活,我能锄地、拔苗,反正能做的就尽量做”(保岱—儿童个案)。
另一种是长期和持久性的逆向监护,比如有的留守儿童的亲人长期患有慢性病,需要留守儿童持续性的生活护理。一位父亲在外打工,母亲患有精神病的女孩子告诉我们“爸爸出去打工后,家里的一切都由我一个人挑了起来。我早晨5点多起来给我和妈妈做早饭,同时还要把妈妈的中饭做出来放在电饭锅里,因为我中午不能回家吃饭。下午放学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收拾家,然后开始做饭、伺候妈妈,去地里干活,等一切都忙完了,也就9点多了,一天天这样下来,我已经什么精神都没有了,学习也因此受到了影响。妈妈神志清醒的时候总会一遍遍的重复连累了我,不能给我做饭,不能给我做衣裳,还要我伺候她。妈妈心疼女儿的心情我理解,但是我一点也不觉得妈妈连累了我。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保岱—儿童个案)。
留守儿童生活的逆向监护不但给他们的生活增添了很大的负担,而且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他们替代父母照顾老人的生活,在很小的年纪就过早地承担起成人的责任和义务。这一切对他们现在和将来的全面成长和发展都是很不利的。
(三)留守儿童的“动态留守”
访谈中我们发现,约有一半左右的农村留守儿童都有过跟随父母在城市流动的经历。这里的流动不是指孩子对父母的短期访问,而是指他们跟随打工父母在城市生活或学习半年以上的经历。留守儿童的留守不是静止的,而是一种动态的留守。一般来讲,在小学阶段,留守儿童的留守处于动态活跃阶段,他们经常处在流动—留守或留守—流动不断交替的过程中。在进入初中阶段后,儿童留守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很少有在初中学习阶段再发生流动。这种现象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在小学阶段孩子自律能力较差,很多家长反映把孩子放在老家不放心,一旦城市的条件允许,他们便会选择把孩子带在身边。待孩子四、五年级稍大后再把他们送回家乡。二是初中阶段的孩子自律能力大大增强。流动父母认为,孩子上了初中后就是大孩子了,很多事情自己可以做,也能自己管好自己,在老家父母不用太操心。另外,初中阶段城市的教育花费太高,绝大多数农村打工者承担不起,而打工子弟学校的初中部又很少,质量也太差。所以很多打工者几乎都选择在这个阶段让子女留守家乡读初中。
根据访谈,我们发现有三种类型的农村留守儿童。一种是留守—流动—再留守型的留守儿童。即父母全都外出打工后,起初是把孩子留在家乡,等父母在城市稍微站稳脚跟后,再把留守孩子接到城市(一般来讲,如果这时候孩子已经读到初中或高中,流动父母是不会再把孩子接到城市来的)。后来由于某种原因,孩子又被送回农村老家留守。第二种是流动—留守型的留守儿童。即留守孩子出生在城市或者父母外出时就被带到城市,他们很多人在城市完成小学教育,在即将读初中时才被送回老家留守。我们在对留守儿童的访谈中发现,这类孩子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他们在讨论时敢于发言,也很自信。他们的言谈举止时时刻刻流露出对城市生活的留恋和向往。在同伴的眼里,他们是半个城市人,也是见过大世面的人。第三类是从未有过流动经历的留守儿童,他们大多也去过父母打工的地方,但这只是短期滞留,而不是长期居住。与他们谈起对城市的印象,他们抱怨城市的空气不好,他们也不喜欢城市的家“又小又破,睡觉也太拥挤”(保岱中学留守儿童焦点小组讨论)。他们也感到孤独“在城里没有同学和朋友玩”(保岱中学留守儿童焦点小组讨论)。
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农村留守儿童在留守—流动或流动—留守不断变换和交替的过程中成长。这种生活的动荡和学习环境的不稳定状态对他们的生活、教育等等方面都会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
结 语
不同的城市相同的守护者篇10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在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由于经济、教育等问题儿童则留在农村,形成了弱势群体的一种社会现象。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
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近年来,随着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疾病的现象日益严重,社会各界开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给予关注和研究。根据研究,我国劳动力输出较多的省份如河南、安徽、湖北、江西等地留守儿童群体数量较多,农村留守儿童心理亚健康状况主要有孤独、焦虑、自闭等。根据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峰的研究表明,有47.5%的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而非留守儿童则为9.5%;留守儿童在人际关系紧张(47.5%)、心理承受力差(57.5%)、适应性差(44.6%)和情绪失调(46.8%)等方面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在焦虑、偏执、躯体化因子上均达到了35%以上。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日常生活和学习缺乏安全感。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城市打工,与其他同学相比,留守儿童往往感觉到生活无依无靠,没有父母的心理疏导和帮助,他们不愿意与别人交流,时常感到孤独无助,性格多愁善感,长此以往,甚至发展成为内向、抑郁。其次,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因此对感情呵护的渴望之情比较强烈,许多农村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抚养或由其他亲属抚养、监护,由于他们的爷爷奶奶年事已高,对其缺乏足够的监护能力。而由其他亲属抚养的留守儿童,心理更敏感和脆弱,往往在幼小的心里感受到寄人篱下的拘束感,通常要看监护人的眼色,缺乏在父爱、母爱关怀下的自由感和无拘束感,由此导致留守儿童心理负担较重。更为严重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表现在留守儿童的抗挫折能力较差,许多儿童面对困难时表现得很脆弱和无助,悲观情绪严重,更有甚者以结束生命来逃避挫折。
二、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策略
要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求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给予更多的关心与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关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国家要从***策上关怀和照顾。国家要加强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校园环境与师资力量。同时当地***府应当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要大力发展区域经济特色,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当地就业,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其次,要重视学校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农村留守儿童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内度过,学校的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学校应当配备心理辅导教师和心理健康课程,引导学生心理健康、阳光发展。同时学校应当组织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意识,避免学生孤独、内向、抑郁。
总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注,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都应当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铺垫一条光明之路。
参考文献:
[1]张维新.关于留守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的探讨.安徽农业科学,2010(30).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不同的城市相同的守护者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