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豹课文篇1
高新区齐大山矿第二小学 杨杰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西门豹惩治巫婆、官绅的巧妙所在。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品味人物的言行,了解西门豹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敢于破除迷信,为民办实事的好官。
3、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西门豹是怎样为民除害、破除迷信的。
教学难点
西门豹破除“为河伯娶媳妇”这一迷信的办法妙在哪里。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课文《西门豹治邺》。板书课题。
二、复习课文
师:1.请同学们回忆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课文讲述了西门豹初到邺地,发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通过调查,了解到那里的豪绅和巫婆勾结在一起为害百姓,便设计破除迷信,大力兴修水利,使邺地繁荣起来的故事。)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9自然段,谁来说一说,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相机板书:调查)这是事情的?(板书:起因)
3.这节课我们学习西门豹治邺的经过和结果。(板书:经过、结果)
三、合作探究、美读课文
(一)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师: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事情的经过。
谁愿意大声读课文10——12自然段,其他同学想一想: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2、探究方法
要想深入理解这部分内容,你想怎么学?(随机总结方法、步骤)
3、下面,就请大家用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10——12自然段,划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吧!
4、小组讨论。
5、呈现学习结果(好,下面就来展示展示大家的研究成果吧)。师适当引导,重点研读四个重点句,品析词句,边读边体会西门豹的将计就计。
A、他回过头来对巫婆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另外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客气、坚决的语气,想救姑娘)说完,他叫卫士抱起巫婆,把她投进了漳河。
巧妙之一:安排周密。西门豹先是以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为由,救出了新娘,同时又派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这样做既保护了新娘,又惩办了巫婆。(板书:惩恶)
B、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对官绅的头子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客气、着急的语气)说完,又叫卫士把那个人投进漳河。
巧妙之二:不动声色。西门豹假装客气,“麻烦”那些恶人去跟河伯“说一声”,在不动声色中坚决地将他们扔进漳河。
C、西门豹回过头来看着他们说:“怎么还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警告官绅,教育百姓)说完又叫卫士把他们扔下漳河去。这些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把头都磕破了,直淌血。
巧妙之三:假戏真做。西门豹自始至终严肃认真地演好“送送新娘”这场戏。西门豹很客气地“请”官绅们去催巫婆和官绅头子回来时,官绅们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磕头求饶”。西门豹等了很长时间才让他们回去,目的是要吓唬那些官绅们,警告他们不许再为非作歹。
D、西门豹说:“好吧,再等一会儿。”过了一会儿,他才说:“起来吧。看样子是河伯把他们留下了。你们都回去吧。”老百姓明白了,巫婆和官绅都是骗人的。
巧妙之四:用事实来惩治首恶,教育百姓
6、总结:西门豹将计就计,不动声色,假戏真做,不知不觉中惩办了恶人,教育了百姓,破除了迷信,(板书:惩恶、破除迷信)你觉得西门豹的方法好不好?能用一个词夸夸他的方法吗?(板书:巧)
(二)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西门豹送走了巫婆和官绅,破除了迷信,解决了主要问题,解除了老百姓的精神枷锁。要想彻底改变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状况,还有一个什么问题没解决?他还做了什么?
引读……“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开凿了十二条渠道,把漳河的水引到田里。庄稼得到了灌溉,每年的收成都很好。”
谁来概括主要内容?(板书:引水)此时,你觉得西门豹还是个怎样的人?
(三)回顾全文,补充题目:()的西门豹
(四)总结:这个故事虽然发生在两千多年前,可流传至今,人们会永远记住这个成功治邺的县官——西门豹。老师带来一首打油诗,借此也来表达一下对他的敬仰。让我们在朗读声中结束本课。
河伯娶媳愚弄人,无知百姓信鬼神。
人烟稀少田荒芜,邺地何时脱清贫?
西门大人来上任,巧施妙计破迷信。
话中有话语双关,一世英明传到今。
五、作业自选超市
1.知识性作业:摘录西门豹言行巧妙的语句。
2.表演性作业:跟小伙伴们一起表演课本剧。
3.趣味性作业:以魏王的身份写一份通报,表彰西门豹的功绩,号召官员们向他学习,为老百姓做好事,做实事。
六、板书设计
西门豹治邺
巧
起因 调查
经过 惩恶 破除迷信
结果 引水 尊重科学
西门豹课文篇2
关键词:品读;情感;词句;朗读;引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中、高年级阅读的要求是“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这就要求我们要教会学生品读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表达效果。
课文《忆读书》是现代女作家、儿童文学家冰心的作品,主要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回忆了她一生的读书体会,重点向读者介绍了怎样读书,读什么样的书。本文内容浅显易懂,学习本文时让学生从整体入手,抓住文章的重点:“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通过描写“多读书”的往事来说明“读书好”时,让学生浏览课文,画出有关的语句,试着用几个字来概括,深入理解“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引导学生抓住“永远”“最大的快乐”深入体会出冰心酷爱读书,“最大的快乐”指读书可以带给人美的享受,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第2~11自然段,画出能感受到读书给冰心带来享受的词句,在旁边做批注,这样设计就捋出情感线,引导学生深入读文,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起来。齐读第11段,引导学生体会“总而言之,统而言之”的意思和作用,两个词语意思差不多,为什么不只说一个,明白在这里起强调的作用。这样的教学就避免了琐碎的分析和逐个段落的讲解,又能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西门豹治邺》一文中,西门豹如何破除迷信这一部分是重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提问:“西门豹发现问题后,是怎么处理的?”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破除迷信”这一重点部分,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找一找、画一画西门豹在破除迷信的过程中的语言和动作。画出来之后,反复朗读,采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体会这些语言和动作的弦外之音和深刻含义。西门豹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这句话表面是说姑娘不漂亮,实际上有两个用意:一是为了救这个无辜的姑娘;二是为惩治巫婆找借口。“麻烦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惩治巫婆。从西门豹的语言中可以充分体会出他的智慧以及惩恶的方法之妙。“等一会儿”,表面是等,其实是做出个样子给众人看,让众人相信,连西门豹也相信有河伯。从表面上看,似乎西门豹非常相信,其实西门豹是在将计就计,是在为惩治官绅头子做准备。“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说催一催,实际上是要惩治另一个主犯――官绅头子。“站了很久”再次让人相信,西门豹是很有诚意的,好像是真在那儿等,其实是为后面教育官绅和百姓做准备。“看样子是河伯把他们留下了。”一语双关,教育了官绅和老百姓,从而体会出西门豹的智慧和才能,尤其是他破除迷信、崇尚科学的品质。西门豹为什么不直接把巫婆和官绅头子绳之以法,直接处置他们,而是采用这样的方法来教育大家呢?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展开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弄明白,如果直接处置了,没有从根上解决问题,老百姓不会心服口服,还是会相信迷信,那样的话就是治标不治本。西门豹用文中叙述的方法惩治恶人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破除了迷信,方法巧妙、有效,从根上解决了人们迷信的问题,再次体现出西门豹的才能和智慧,最后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最基本的言语能力表现为语感。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则是咬文嚼字,体味语言。叶圣陶先生讲到语感训练时也曾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而培养语感最直接的途径是让学生有效地读。通过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验语言的魅力,从而积累和丰富学生的语言。
西门豹课文篇3
[关键词]演绎 想象 文本 感悟 体验
一、体验是前提
《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述课程的新理念时,“体验”一词是使用频率较高的词之一。体验类词语,除“体验”本身之外,最多出现的词组是“情感体验”“独特体验”“审美体验”“体验情感”等。《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抛弃“理性分析”,树立“情感体验”的阅读教育观。语文教科书中很多是文学作品,文学是人学,主要是表现反映人类情感活动的。而人的丰富情感主要是通过可以被视觉,听觉等所接收的种种表现,如言语,动作,神志等表现出来的。文学作品的基本前提是直观可感,而“体验”的前提和要求也是这种以感情活动作基础的感受、感知。因此,在阅读欣赏中,体验是最基本的前提活动。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涵泳”“吟诵”“品味”“妙语”等,都包含了“情感体验”的过程。
二 我的实践与思考
例如:小学语文教材《西门豹》教学片段。
上课开始,直入正题: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西门豹到了当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他跟老大爷说,下回河泊娶媳妇,他也要去送新娘。这个消息被当地老百姓知道了,便七嘴八舌议论开:“不知这位西门大人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噢,这位西门大人同以前的那些官绅没什么区别。”……他们说的对吗?我们一起来学下面的课文。
这样开篇,犹如拉开一台戏的序幕。接着,自然地提出本课学习目标:抓住“西门豹惩治巫婆官绅”这一过程中的主要情节,想象当时人物的具体表现,自由结合排练课本剧。任务明确后,学生们读书、讨论、尝试表演,教室里热闹异常。这一环节改变了以往教学中“呈现――接受”的教学方式,屏弃了烦琐的内容分析,舍掉了不必要的提问,挤出了时间,让学生读书,让学生演绎故事。
“刚才同学们非常投入地读课文,排练课本剧,愿意把自己小组内的学习情况同大家交流一下吗?”
学生们踊跃举手,嚷着“我来,我们来!”前排的学生把手伸到了我的鼻子底下。
第一组表演以后,很多学生马上举手要求发言。这时不指名交流,而让学生打开课本,读课文,看插***,想好以后再发表意见。几分钟过后,点评开始了:
生:他们合理地创造了“新娘”的母亲这个角色,演得很好!
生:课文讲西门豹的卫士先把巫婆投进漳河,再把官绅的头子投进漳河,共投了两次,他们一组演的时候多投了一次。
生:文中写“西门豹面对着漳河站了很久。”这一点他们没表演出来。
我追问:你认为这个地方该怎么演?
生:西门豹应拱着手,恭恭敬敬的站着 ,他的诚意没有回应,因为根本就不存在河伯,他看着漳河思绪万千,还可以把他的心理想的自言自语说出来。
我微笑地听他说完,并赞许地点点头:“真不错!”
生:西门豹破除迷信后,还要带领老百姓开凿水渠呢,他们没有表演出来。
……
师(又请一组上台表演):这一回呀,是全班同学一块儿表演了,他们一组为主要演员,其他人呢,充当群众演员,把自己当成当地的老百姓,在漳河边上看热闹。表演完以后,老师还想采访一下大家!
第二组学生表演时,刚才提到的几点不足已有改进,并且在开头采用敲锣打鼓加吆喝的方式,把河伯娶媳妇那天的热闹场面渲染出来,创造性地表演了巫婆等人迎接西门大人等情景,演得较为逼真。
这时,我充当了记者,看似随机实则有意识地采访了几位“老百姓”:
师:这位大嫂,本来你的女儿今天就要成为河伯的又一个“新娘”,到漳河里去送死,现在,西门大人救了她,你有什么心理话要说?
生(作感激状):感谢西门大人救了我女儿,为了好好感谢我女儿的救命恩人,我把自家的两条咸鱼送给他。
我和其他同学情不自禁地笑者鼓掌。
师:这位大娘,听说您当初也相信河伯娶媳妇的事,今天亲眼目睹了这一切,一定很有感触吧?
生(学老大娘的说话状):是啊,是啊,原先我真以为漳河里有神,只有满足他的要求,才能保证我们风调雨顺,原来这些都是假的。
师(指着一位学生,介绍):这位就是当初西门豹大人找来了解情况的老大爷。(面向这位同学)这位大爷,不知道你看了这一幕有什么想法?
生:西门豹大人真是个清官哪,今天惩治了巫婆和官绅头子真是大快人心呀!西门大人,请授我一拜!(又是遗片笑声和掌声)
我又转向另一个学生,问到:这位小兄弟,你觉得西门大人惩治巫婆和官绅头子的办法怎么样?
生:真是太妙了!对于这些骗财害命的巫婆,官绅头子,只有这样“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才解恨!
师(转向饰演西门豹的学生):西门豹大人,你惩治了巫婆和官绅 ,破除了迷信,还想对老百姓说些什么?
西门豹:乡亲们,今天这一幕大家都看到了,以前是巫婆和官绅在愚弄,欺骗大家,其实漳河里根本没有神,给河伯娶媳妇与漳河发大水没有任何关系!要过上好日子,不能再迷信,要靠科学,要靠我们的双手。我看,咱们得好好治理一下漳河,明天起,我们集中劳力开凿水渠。
我紧接着叙述:打这以后,漳河再也没发过大水,庄稼得到漳河水的浇灌,年年都得到了好收成,当地的老百姓从此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连逃到外地避难的都陆陆续续搬回来了。那个地方呈现出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下面请同学们把老百姓看了西门豹巧妙地破除迷信,惩治巫婆和官绅的反应写下来,可以抓住典型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写。
此时,学生成竹在胸,当堂就洋洋洒洒地写起来。
三、我的解读
有人曾形象地指出:“与日常生活相脱离的学校如同一个不可思议的子宫,‘一到放学时间与学年结束之时,便将学生排泄而出,直至最终将他们逐入社会’。”确实,我们的课堂教学如果仅限于非日常生活世界,将知识与生活剥离,断了与生活联系的筋脉,知识将显得枯燥乏味,学习也不再是一种自然生发于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亲历性经验的积累,学生的地位由“学习者”降格为“受教育者,其单向被动承受之意便凸现出来。这样,课堂便失去了那份生活中的自然,学生恭恭敬敬地坐听,小心翼翼地答问,如何焕发生命的活力?再者,如果课堂教学不关心人的精神世界,不关心人日常生活,不关心真实的生活问题,这样的学问又有几份真实,几份真诚呢?我们努力将学习贯通其生活领域,贴近学生现实生活,联系生活实际,就是要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课文生动的内容,并真正受动。另一方面,阅读教学的又一个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懂得生活,理解生活,而且善于生活,充满生活的活力,进而能不断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本课教学中,学生读文后进行课本剧表演,就必须在读的基础上调动多种感官,并运用自己已有的思维能力,语文能力(如表演,想象)以及生活经验,去感知课文中的有关语言文字,并在表演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就在本节上,有小组在分配角色时,一个女学生因不愿意演巫婆而哭了,问他原因,她直率地说:“巫婆那么坏,我才不演她呢!”原来她早已联系课文,联系旧知识,了解了巫婆这一角色,并且真切地产生了憎恨她的情感,这种源自生活的体验远非教师的反复演讲,灌输所能替代。
提昌语文课堂成为生活的课堂,特别注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生活的主人,特别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老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是阅读行为的发动者和操纵者,而且自始至终决定着阅读目标的认定,阅读方法的选择和阅读效果的达成。本堂课的教学,没有将现成知识或“标准答案”填塞给学生,而是通过课本剧表演,把全体学生带入“有我之境”,把课文学习与“自我”联系起来,让学生主动调动已有知识和经验,“潜心”进入课文情境,进入各类角色,再从中走出来,让学生演演、评评,再议,在这过程中学生还灵活转换视角(如文中原型人物,评价者等),进行移情体验,让学生全方位,多层面地获取真切感受,做到“我心入我书,书入我心”这样的主体内化,主体自语,能真正实现对学生生命的唤醒、点拨与鼓舞,并促进学生主体的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1]语文教育学导论.
[2]语文课程标准.
西门豹课文篇4
三、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契合感悟文章内容、四、让学生进行实践应用
关键词: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创造性研读
中***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4-181-01
创造性研读就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对课文进行积极的、主动的、参与性的、个性化的研究性阅读,从中获得更新的、更富有启发性的、富有教育性的语言感受和深刻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创造性研读呢?笔者结合实践谈谈自已的做法和体会。
一、放手让学生进行直觉的评述
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开成了“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评”的固定模式。然而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如何促使学生自主参与,进行创造性研读呢?放生让学行进行直觉评述是提高阅读效率的有效方法。直觉评述是学生根据自已的年龄特征、语文知识素养、社会生活经验和心理素质对所阅读文章进行个性化解读,主观性的评述。例如小学语文第六册《西门豹》一文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凭自己的主观感受对“西门豹”这个古时候的地方官做人物评价,并阐明理由。这时全班学生各抒已见,踊跃发言,思维异常活跃,课堂气氛也十分高涨。如有的学生这样评述:西门豹是个好官,他破除封建迷信,兴修水利,尊重科学,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使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真是个为民做主的好官;而有的学生说:西门豹很有计谋,他将计就计使巫婆、官绅有苦说不出,但又在不动声色中把巫婆、官绅扔入河中,这一点过于残忍了。学生的回答,反映了他们对事物认知的差异,这是很自然的。而做为教师,则必须注意适当的及时地予以评价,启发诱导,帮助他们认识课文内容,形成正确的观点。如这位学生的评述所说的西门豹手段残忍显然不合文章的主题,但从中却表现出了学生们的活跃的思维。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继续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研读:西门豹是否过于残忍?从课文中找出依据来讨论。结果大多数的学生进行批驳:巫婆、官绅贪财害命,使邺城这个地方田地荒芜,人烟稀少,他们罪有应得。西门豹果断地处死他们是惩办首恶、教育胁从、教育老百姓要破除迷信,尊重科学,也是为民除害的根源,所以西门豹的手段不残忍。这样课堂的形式显得生动活泼,而且在这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语言文学、人物形象就会有活生生的感受,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当然对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应容许他们保留自己的意见,尊重学生阅读的权利,让他们主动地接受知识、获取发展。采用学生主动进行直觉评述的教学方法能逐渐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研读习惯。
二、引导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
文章的作者大都依据当时当地的情景和自身的生活体验把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创造成语言文学的,而读者就要靠想象把语言文学的内涵充分再现出来才能对文章的思想有深刻的理解。在教学中,如果只停留在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而没有引导学生对文章所描绘的情景进行想象,那么学生不可能对文章内容、思想有深刻的、主观的体会。例如《丰碑》一文中“冰砣”这个词概括了云中山的环境特点。我就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读了这个词,你们脑海中将浮现出什么样的景象呢?就有学生这样描述:刺骨的寒风呼呼地刮着,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往下落,整个世界一片白茫茫,一队人马踩着没膝的积雪,艰难地向上爬。以上的想象把抽象的语言文学还原成好像在影片中见到的活生生情景,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乐于学习语文,有利于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研读的习惯。
三、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契合感悟文章内容
契合感悟就是对课文中那些符合学生经历、生活体验之处,引导学生投入其中,细心品味、感悟。“假如我是文中的XXX”是契合感悟中最常用、最恰当的表达方式之一。例如小学语文第九册《钓鱼的启示》一文的教学中,当学生读到“父亲划着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我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细细体味:如果你是文中的父亲,此刻面对这么诱人的鲈鱼,但又面对“捕捞时间未到”这一难题时,你会怎么想,怎么做?有的学生说:“假如是我,我一定坚持原则,把鲈鱼放回湖中”有的学生说:“假如是我,一定受不了诱惑,把鲈鱼占为已有,”通过学生发表出自身体验,让学生体会到父亲所做选择可贵之处。当读到“我再次向父亲投去了乞求的目光”及“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时引导学生想象:假如你是文中的“儿子”你会如何乞求?假如你是文中的“父亲”,你会“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通过这样的创造性研读,把学生带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心灵,感悟文章的思想,让学生们把自已的情感与文中人物合二为一,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西门豹课文篇5
在不久前的成都车展期间,我再次见到了捷豹路虎大中华区总裁高博先生:一身浅色的衬衫,袖口随意挽起,显得轻松随意。与很多赶赴成都的车企高管不同,高博在四川的行程从雅安天全县的捷豹路虎希望学校开始。
在这所捷豹路虎捐助的学校里,高博与众多爱心人士为同学们带来了丰富生动的“启梦课堂”,而高博也兑现了一年前在成都车展雅安地震捐赠仪式上的承诺:为同学们主讲新学期的第一节英语课。
“当我还是个英国考文垂的小男孩时,我最喜欢两样东西:汽车和橄榄球……”高博从童年时对汽车的喜爱开始,讲述了自己在捷豹路虎30年追寻汽车梦想的故事,用真实的经历鼓励孩子们忘掉灾难带来的悲伤,寻找心中的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可是就在几个月前,当我第一次看见高博时,感觉他是一个非常威严的英国人:个子高高大大,话不多,表情十分严肃。在整个交流过程中,也几乎看不到笑容。然而在雅安的孩子们中间,他的脸上却始终挂着和蔼可亲的笑容,俨然一个很有爱的英国“老头”。
出生于英国考文垂市的高博是捷豹路虎的“老兵”。自1985年加入捷豹路虎以来,他先后担任多个销售和市场部门的管理职务,包括中美洲和阿根廷的驻外工作。2010年就任捷豹路虎中国总裁。2014年4月10日起,高博就任捷豹路虎大中华区总裁,全面领导捷豹路虎在大中华区市场的战略发展以及各区域的资源整合。正是在他的带领下,捷豹路虎在中国市场加速前进,2014上半年,捷豹路虎在华累计销量达到62479辆,同比增幅高达48.2%。
提起捷豹路虎,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可能会有一种很“硬”的感觉:粗犷、硬朗,很有冲击力和攻击性;再加上高昂的价格,以及曾经风传的高额加价,总有些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架势。
高博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多次交流中,“责任”与“爱”是他言谈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从上任开始,高博就在尝试通过一系列在社会责任领域的举措,“柔软”捷豹路虎的品牌形象。他要向外界传递一个信号:捷豹路虎是一个有责任、有爱心的企业。
2014年5月,捷豹路虎中国与中国***基金会在人民大会堂携手设立“捷豹路虎中国青少年梦想基金”,计划在三年内投入5000万元,专注于国内青少年儿童的成长与发展,立足快乐体育、交通安全、人才培养、社会关爱等四大领域。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高博每天的工作中,有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查看捷豹路虎热线电话记录。有时候,他甚至会亲自接听,与消费者直接交流,并尽全力解决消费者面临的问题。当我问他为何对热线电话如此重视时,他告诉我,要了解中国市场,融入中国市场,最重要方法的就是“倾听”。
的确,对于任何一个想要扎根中国市场的汽车品牌,本土化战略可不仅仅是带来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更重要的是理解中国市场,融入中国社会,并用“责任”与“爱心”打动中国消费者。而这正是身为五个孩子父亲的高博带给捷豹路虎的最大改变之一。
西门豹课文篇6
孙见喜(著名文艺评论家):豹隐先生笔耕40多年,曾经出版过20多本著作,这次由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孙豹隐文集》共五卷,囊括了他的文艺评论、理论研究、小说、散文、剧本、传记、杂文、时评、随笔等,近两百万言,洋洋大观,为陕西乃至全国文学艺术的大库房增添了新的不动产。
留在我手头随时翻阅的文集第二卷,集中收录了他的戏剧评论。这里有对陕西以及全国许多院团重点剧目扶持的心血,也有对编导者和青年艺术人才的褒奖和指点,还有对老一辈艺术家终生成就的盘点和关爱,比如对编剧陈彦、霍秉全等,比如对青年演员李梅、李东桥、李小锋、任小蕾、李娟等,比如对老艺术家马健翎、任哲中、李瑞芳、马友仙等,赞其灼灼之华,举其芳菲之秀,浓烈的笔墨、热诚的心意,读之心海沸腾,思之启迪后学。
豹隐先生的艺术评价体系筑基于中华民族的道德判断。如他评价同州梆子戏《继母情》:“当代艺术家当然有必要在新道德的建设上努力运作,然而这种新道德的建构离不开传统道德的前提和基础。”评话剧《又一个黎明》时说:“我们所面临的经济转型时期,崇高是社会的需要,呼唤道德的回归、道德的构建和重建是人民所期盼。因此,在文艺作品中能否高扬起公民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旗帜,用艺术的感召力推动人与社会的全面进步,是一个十分突出的课题。”在这里,豹隐先生将道德判断作为人文精神的自觉意识,认为这是文艺作品的思想含量中最具铁质的东西。他还积极地续接中国戏曲“高台教化”的社会功能,如在《陕西省第三届艺术节新创剧目巡礼》一文中说:“作为综合艺术,戏剧作品又能以它浓缩一个时代的经济、***治、文化、道德水平的特点以及艺术家前瞻性的思维、表现特征,而起到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作用。”他不讳言自己这种评价体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内容之一的戏曲,它承载中华文明,抒发中华民族的情怀,呈现民族的审美心理,张扬着中华艺术精神与艺术创造业绩,洋溢独特的艺术魅力。”(见《21世纪中国戏曲发展论坛文集》序)他还在多篇文章中,不止一次地发出要继承“文以载道”的传统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呼唤。
他这种评价体系的另一个基点是时代精神。他在评论眉户现代戏《留下真情》时说:“该剧在反映我们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伟大的时代精神方面锐意进行了深切地开掘,从而更加响亮地弹奏出一曲颇富时代风采的主旋律。”在评论《迟开的玫瑰》时,认为该剧的“成功首先在于其思想内容与时代合拍,同观众相通。在平凡中升华伟大、于普通中开掘崇高。”在评论辽宁人民艺术剧院的《基石》时也说,该剧的成功在于:“把传统与现代通过戏与人生的置换结合起来。”他还看重的一点就是作品的人民性:“社会主义的舞台创作就是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成一切审美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营造和谐的人文生态环境,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培育真善美的道德情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当成创作的动因。”
豹隐先生的高眼还在于他不为平庸之作浪费笔墨。不少研讨会上,他可以坐在那里一动不动、闭口不言。他不发言就是发言。遇有佳构,他言之滔滔非壶口可比,他语速急快嗓音嘶哑仿佛万千块垒一朝打开,就高峡泄洪风雨倾盆使人应接不暇,他思想的冲击力、艺术的概括力如电闪雷鸣,创作者的灵感之思往往就在他这瞬间的高温中被准确点燃了,之后的艺术烈焰就不可阻挡地燃烧起来。平庸之作死于他,杰作佳构生于他,这就是孙豹隐。
曹天富(戏剧评论家)翻检《文集》,其涉猎之广泛,论述之深邃,文字之精妙,令人不舍搁置。这里,我只是着重谈谈他的《戏剧评论》一卷所张扬出来的风采。
黑格尔曾经指出,戏剧是一个民族走向成熟的标志。因此,自古以来,世界上许多顶尖级的哲学家都把目光注视到戏剧上,特别是致力于悲剧的研究。豹隐早在他正式踏入戏剧界之前,就涉入这一领域。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学术界掀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关于悲剧问题的讨论,并涉及到恩格斯关于悲剧的论述。豹隐写了《也谈恩格斯关于悲剧的论述》一文,坦诚地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得到了理论界知名人士的支持和认可。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雷特》中的重要人物都相继死去,这种“尸体上摞尸体”的悲剧,“可谓天下之至惨也”(王国维语)。而豹隐却从哈姆雷特“伸张正义”、先王之“尽善尽美”,以及奥菲利娅的爱情和霍拉旭的友情中,看到了“一线光明的希望”,认为《哈》剧是一部“悲壮而不悲观的悲剧”。这显然是用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解读这部经典名著,给人以启迪。
悲剧和喜剧是戏剧的双翼。豹隐对社会主义喜剧的研究也多有贡献。社会主义喜剧从上世纪50年代老舍先生的讽刺喜剧《西望长安》就拉开了序幕,“***”一结束,这一颇受群众喜爱的戏剧样式又勃然兴起,涌现出一批优秀之作,我省商洛花鼓戏《六斤县长》就是其中之一。然而当时的社会主义喜剧理论还处于相对滞后状态。在这种背景下,豹隐写出了长达万余字的论文《试论社会主义喜剧艺术的几个问题》,提出了“喜剧艺术中正面人物形象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社会主义喜剧中的正面人物的特点”“认真总结已有经验,深入探讨适合我国国情喜剧艺术创作的规律”以及“如何正确地、恰当地运用好喜剧的基本表现手法”等四大课题。无论是对理论研究还是创作实践,都有其重要价值,尤其对当时刚
转贴于
刚兴起的我省喜剧小品创作和演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除宏观的理论研究之外,豹隐这部《戏剧评论》,更多的是对一些新创作的优秀剧目的评介。戏剧界有一句行话,叫做“不通技莫谈艺”。豹隐担任过省戏曲研究院院长多年,曾组织、参与了多部精品戏剧生产的全过程,并写过电影文学剧本,因此,他是“通技”的。加之他在艺术美学、理论方面的素养,他的“谈艺”更能高屋建瓴、抓住核心,既能宏观论述,又能细微点评。比如,他用“丰赡时代精神”六个字,来概括精品之作眉户现代戏《迟开的玫瑰》之思想内容,不能不说是简洁而又准确。他对我省的众多创作剧目,如歌剧《张骞》《司马迁》,话剧《又一个黎明》《钟声远去》,眉户戏《留下真情》,秦腔《蔡伦》《凤鸣岐山》《大树西迁》等等,都有恰当的评介,其中也多有中肯的批评和建议。同时,他的目光又不限于我省,而是着眼于全国,许多外省优秀作品他都不遗余力地进行评介,如河北梆子《女人九香》、评剧《我那呼兰河》等等。这些文章,对我省戏剧事业的繁荣发展、戏剧新人的培养,自然也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豹隐对演员表演和演唱的点评,也多有可圈可点之处。比如,他对著名表演艺术家李东桥的表演,概述为“雍容大方、细腻活脱、生动多姿、节奏起伏、变化有致。尤其是走步有神,动作健美利落,传递出一种美的动感,进发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对两度获得“梅花奖”的表演艺术家李梅的演唱,他如此表述:“忽若山谷轰鸣,骤然飞瀑流湍,乍似银瓶进裂,突如珠落玉盘。”寥寥数语,情采飞扬,神形皆备。
豹隐博学多才,文思敏捷,笔如奔马。他的这部《戏剧评论》,融戏剧诸多元素于一体,各有精妙之论。无论是从事戏剧工作的专业人员,还是普通观众,读之,皆可大获裨益。
杨云峰(陕西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戏剧评论家)
知道孙豹隐先生大名还是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的事。作为文学青年,我在同龄人中,较早知道在陕西文坛,作家群中有陈忠实、贾平凹、路遥、邹志安等一大批活跃在小说创作领域的作家:评论界有肖云儒、王愚、刘建***、李星、畅广元和孙豹隐诸位先生,对外称作“笔耕”小组,专门从事文学批评。”笔耕”小组在当时文坛的名气之大,恐怕在全国也属翘首。而孙豹隐先生就是其中的一员主将,后来专注于戏剧评论,且在90年代初成为一名文艺行业的领导。
多年的行业行***领导生涯,使豹隐先生有着从事职业艺术研究人员所不具备的行***资源和***治见识,同样也有着从事艺术行***领导工作所不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这在当今日寸代是极为难得的。这就使得他的戏剧评论之见识,远远高出同行业的朋友而具有了***治上的指导意义,而这种指导意义又不仅仅限于戏曲(戏剧)行业。数十年的行业行***领导经验,在为他积累了丰富的专业实践知识的同时,也为他对行业的运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行***资源。这就使得他的理论评论,不仅具有理论上的高屋建瓴和举一反三的认识价值,而且在实际操作中也具有指导意义。
由于对舞台造型规律的稔熟和剧本表、导、演、音、美、服、化、道诸门类的深刻认知,对舞台表现综合性艺术的整体把握,豹隐先生的理论评论文章总是能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加之他深厚的国学基础和对古今中外戏剧文学的深入了解,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理论的深入研究,加之博闻强记,总能在一出看似简单的戏曲(剧)作品中深化出深刻的理论价值。戏曲(剧)是***治、历史、经济、***事、文化的集中表现形式,也是最能唤起观众热情和引发观众感情投入的综合性艺术形式。鄙人一直认为,专业戏剧理论评论工作者不仅要有对戏曲(剧)舞台的专业学识,还要有对中国社会***治历史哲学宗教经济文化***事等多方面的知识。唯有如此,戏曲(剧)理论评论才不致陷入为批评而批评的尴尬。而豹隐先生正是这样一位对子史经籍稔熟、深悟中西方文艺理论要义、对世界及中国***治、历史、宗教、***事、文化都有着广泛了解的学人。因而,他的戏曲(剧)理论评论,既有对剧作的***治历史深入肌理的分析,也有对艺术层面的真知灼见。
在豹隐先生的戏曲(剧)评论中,所涉及的层面非常广阔。不仅有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理论的深刻阐释,有对莎士比亚名作的深邃见地,还有对传统戏曲作品的独到点评和新创作剧目的精彩解读;不仅有对当代戏曲作品深入细腻的分析,也有对当下创作状况的全面概括和深入的理论总结。他的目光不仅关注陕西,也有以对全国戏剧创作状况的熟悉了解进而指导着陕西的戏剧创作。他不仅对陕西的地方戏有如数家珍的清醒认识,也有着对诸如京剧、豫剧及其他地方戏剧种和旗帜性作家、表演艺术家的广泛关注,他不
西门豹课文篇7
一、营造自由的课堂氛围
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认为,创造力的发挥,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对于课堂来说,自由就是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给其表现自我的机会,安全就是对于儿童的奇思妙想不做批评和挑剔,使其毫无顾忌获得创造的安全感,敢于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作为教师,在学生们展开想象、各抒已见的过程中,不能做自我权威的维护者和教材的代言人,而应成为孩子积极发言的引导者和欣赏者,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孩子们畅所欲言,精神上处于自由、放松的状态,在这种氛围中,孩子们的想象力会插上翅膀,自由自在地飞翔。
二、理解课文,丰富想象
在分析、理解课文后,课文表达的意境、故事情节会历历在目。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要注意引导学生把词语和句子联系起来,再联系现实生活启发学生进行想象,从中观察学生的想象能力。如教学《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反复诵读,理解诗句的意思。接着,精读诗歌,体会意境。提问:“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请同学们想象自己就是诗人,说一说。”“你最喜欢诗的那一句?”“这一句让你想到了什么?”这时候,学生可能会说:诗的第一句“日暮苍山远”让我们看到了天色渐黑时的一幅风景***,青色的山峦在暮色中显得更远了。第四句“风雪夜归人”写得很有意境,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大雪飘飞之时,夜间回来的人姗姗而至,这样,提高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使学生想象出诗歌表现的意境,从而丰富其想象能力。
三、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为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
宋学家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就告诉我们,要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得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阅历丰富的人,表象储备才丰富,而表象储备丰富才利于通过粘合、夸张和联想等方式创造出更多的想象。因此,要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机会走进大自然,去观察山川河流,去观察草木鱼虫;引导他们接触社会,去体验人间冷暖、去感受世态炎凉;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捕捉形象、积累表象,让学生为自己插上想象的翅膀。
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懂得文章的谋篇布局,而且可以间接地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为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打下基础。因此,有目的的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很重要的。如中国的《西游记》、《聊斋志异》,外国的《骑鹅旅行记》、《鲁滨逊漂流记》、《一千零一夜》等文学作品,都是开启学生智慧、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训练器材”。2001年云南省文科状元孟涓涓从小就是一个嗜书如命的人,她读过许多中外名著,能够背诵很多名篇名句,长期的积累不仅使她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而且很好地发展了她的想象力,她的高考作文能获得满分难道不是得益于文学素养、“厚积而薄发”吗?
四、借助有感情的朗读,想象情境
在教学《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时,学生在完全理解这篇课文以后,让学生再进一步体会感情,让学生会上课本,教师配乐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辅之以有感情的语言描绘,还可以配上一些画面,学生边静听边发挥想象,让现实与回忆的画面清晰地反映在脑海中,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这样一来,学生的情感自然地就与读者、作者以及文中的人物情感融为一体。
五、借助结尾,延伸想象
好的文章总能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许多课文的结尾都很耐人寻味,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教学时可以借助结尾,引导学生进行延伸想象。
如:《西门豹》一课,可以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一年后,西门豹来看望老百姓,此时人们安居乐业、丰衣足食,昔日的荒凉之地如今已是一片繁荣,如果你是老百姓,此时此刻你最想对西门豹说些什么?通过延伸想象,使西门豹这个心系百姓、高大的清官形象树立在同学们的面前。
西门豹课文篇8
一、思而疑――发现问题
要使学生善于提问,首先要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亦即“生疑”能力。归根结底,“疑”从“思”来,“思”而生“疑”,可见“思”又是“疑”的前提。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要注意创设问题的意境,引导学生思而生疑,并允许学生大胆假设,允许不同假设并存,锤炼学生发现问题、追索问题的能力。?如教课文《捞月亮》,教师在揭示课题前,先教生词“捞”。教师从桌上拿起课本问学生:这是捞吗?学生说不是,只能是“拿”。教师又从地上捡起一个粉笔头,学生说:这叫“捡”或者“拾”,也不能说“捞”。于是教师问:“捞”怎么解释?学生说:从水里取东西叫“捞”。这时再在“捞”的后面写上“月亮”二字,通过这番诱导思考,学生发现了问题:月亮是挂在天上的,怎么能从水中去捞?抓住这个关键问题,教师就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分析课文。这样,就能使他们产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
二、疑而问――提出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当学生的各种疑点被激发起来后,所提出的问题往往显得乱而琐碎,甚至离奇古怪,模糊暧昧,但这是学生的思维处于亢奋状态,注意力都集中到学习上来了,只要教师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就能把学生的积极性纳入到预定的教学轨道。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有目的地逐步引导,对学生的各种提问不能采取否定、批评的态度,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熄灭学生的思维火花,而要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去质疑问难,这就是“导疑”。如教《草船借箭》,为了一下子抓住课文中心,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诸葛亮在三天之内得十万支箭,为什么说他是神机妙算,妙在何处?教师又让学生特别注意文末这样一句话: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学生因疑而生问:三天之内得十万支箭,这能行吗?再神机妙算恐怕也有困难。教师联系课文内容,稍加点拨,解决了学生的疑点:诸葛亮料事如神,且顾全大局,联合东吴共同抗曹,他又深知曹操的性格和用兵特点,还预知三天后长江上必有大雾,自信计划一定能实现。诱使曹操误送十万支箭,又加上周喻的计划以败而终,促使“三天之内得箭十万”的计划得以实现。这样学生因疑而生的问题得到了解决,真正做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学得集中,学得主动。?但是学生在质疑问难时,往往找到不准这关键的“一发”之处,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示范,逐步引导,反复训练学生将问题提到点子上。
三、问而寻――探索问题
因疑问而进一步寻求疑问,培养学生探索、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达到进一步探索、创新的目的,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小学生限于经验和知识,只能解决一些初步或表象的问题,还缺乏进一步发现、发展、探索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教者鼓励学生潜心读书,精思寻疑,启发他们在看似平凡之处寻曲折,进而深入质疑,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如教《西门豹》一文,教师可指导学生了解西门豹到邺这个地方来,主要调查了哪四个问题(①田地荒芜人烟稀少,这是怎样造成的?②不给河伯娶妻,漳河就要发大水,这话是谁说的?③新娘是哪儿来的?④漳河发过大水吗?),然后组织学生思考置疑:师:西门豹问这四个问题有什么目的?
生:他想知道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
师:了解这个事实的真相是什么?(板书真相)问第二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生: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人是谁。
师:很好,但不能说是主要人。
生:主谋。
师:哎,真好(板书主谋),这位同学很会动脑筋。那么问第三个问题的目的呢?
生:了解受害者的情况。
生:(水到渠成地)第四个问题是西门豹想知道河伯显灵没有。
西门豹课文篇9
一、课文直通车。
《观潮》片段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们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 ),( ),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 )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 ),( )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这段话是按照(
)顺序来写的。
A.由远及近
B.由近及远
2.这段话从(
)、(
)。两方面来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使人感到身临其境。
3.在段落中的括号内填写恰当的词语。
4.这段话中分别把浪潮比作(
)、(
)和(
)。
5.画线的句子写的好吗?为什么?
二、课文直通车。
《走月亮》片段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有时,阿妈给我讲月亮的故事,讲古老的传说;有时,却什么也不讲,只是静静的走着,走着。阿妈温暖的手拉着我,我嗅得见阿妈身上的气息。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啊,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多美的夜晚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1.在括号里填写合适的词。
(
)
(
)
的月亮
的夜晚
(
)
(
)
2.联系课文内容写出你对“走月亮”的理解。
3.文中明明是“我和阿妈走月亮”,为什么作者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4.
写出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第二单元:
三、课文直通车。
《蝙蝠和雷达》节选
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
)一根极细的电线,它(
)能灵巧地避开。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实验。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科学家又做了两次实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1.从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灵活—(
)
敏捷—(
)
清晰—(
)
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3.下面选项中能体现蝙蝠习性的是(
)。
A.夜里飞行
B.眼睛特别敏锐
C.捕捉飞蛾和蚊子
D.避开障碍物
4.为了弄清蝙蝠夜里飞行的秘密,科学家做了(
)次试验,试验得出的结论是:
第三单元
四、课文直通车。
《爬山虎的脚》片段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1.给下面句子中的“一”选择正确的答案。
A.数量一
B.一律,没有例外
C.满、全
D表示最少
(1)叶尖一顺儿朝下(
)
(2)不留一点儿空隙(
)
(3)一阵风拂过(
)
(4)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
)
2.这篇文章的作者是(
)。
3.作者通过(
),发现了爬山虎的脚生长的(
)、(
)和(
)。流露出作者(
)的之情。
4.如果划线的句子去掉“漾起波纹”,好不好?
五、课文直通车。
《蟋蟀的住宅》片段
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它用前足(
)土,还用钳子(
)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
)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
)到后面,倾斜地(
)开。
工作做得很快。蟋蟀钻到土底下,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着外面,触须轻微地摆动。不大一会儿,它又进去,用钳子和耙继续工作。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住宅的重要部分快完成了。洞已经挖了有两寸深,够宽敞的了。余下的是长时间的整修,今天做一点,明天做一点。这个洞可以随天气的变冷和它身体的增长而加深加阔。即使在冬天,只要气候温和,太阳晒到它住宅的门口,还可以看见蟋蟀从里面不断地抛出泥土来。
1.“蟋蟀盖房子”实际上指的是(
)。
2.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写的动词是(
)。
A.扒
搬
踏
推
铺
B.推
搬
踏
扒
铺
C.扒
踏
推
搬
铺
3.这几段主要写了。
4.“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
)
A.蟋蟀不辞劳苦、非常勤劳。
B.“我”是个非常热爱研究昆虫的科学家。
C.“我”不太喜欢蟋蟀,看久了就不耐烦了。
5.蟋蟀的生活栖息地,本来是小小的、简朴的,作者为什么写得如此生动?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第四单元:
六、课文直通车。
《盘古开天地》片段
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1.这段话用到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运用其中的一种写句话。
获取更多资源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小学名师联盟
仿写:
2.文中围绕一个“变”字展开,表现了盘古的神力。请展开想象描述。
3.你还读过哪些像《盘古开天地》这样的神话故事呢?把故事名称写下来。
七、课文直通车。
精卫填海
炎帝(
)之少(
)女,名曰(
)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
)而不返(
),故为卫精,常衔(
)西山之木石,以堙(
)于东海。
1.本文选自《
》。
2.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3.解释句子加点字以及句子的意思。
(1)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卫精
(2)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4.人们通常在什么情况下赞扬精卫填海的精神?
第五单元
八、课文直通车。
《麻雀》片段
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在它看来,猎狗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啊!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猎狗愣住了,它可能没料到老麻雀会有这么大的勇气,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2.这段话主要描写了什么?
3.对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
A写出了老麻雀飞下来时快疾的样子。
B写出了老麻雀一心想拯救幼儿的急切心情。
C写出了老麻雀的果断勇敢坚定的形象。
4.“一种强大的力量”指的是什么力量?
第六单元
九、课文直通车。
《牛和鹅》片段
就在这时候,池里划来了一只小船,捉鱼的金奎叔从船里跳上岸。金奎叔是个结实的汉子,他伸出胳臂来比我的腿还粗。他飞快地走了过来,一把握住了鹅的长脖子。鹅用脚爪划他,用嘴啄他,可是金奎叔的力气是那么大,他轻轻地把鹅提了起来。老雄鹅害怕了,好不容易挣脱束缚,张开翅膀,连飞带跳“啪啪啪”地落到了池中。这一下,别的鹅也怕了,纷纷张开翅膀,跳进池里,逃命了。
金奎叔给我穿上鞋,拾起书包,用大手摸摸我的头说:“鹅有什么可怕的!会把你吓成这样。”
我说:“鹅,因为鹅把我们看得比他小呀!”
金奎叔说:“让它这样看好了!可是,它要是凭这点来欺负人,那咱们可不答应,就得掐住它的脖子,把它扔到池里去。记着,下次可别再怕它们了。”
我记着金奎叔的话,以后一直不怕鹅了。有什么可怕的!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怕它干吗?果然,我不怕它,它便不敢咬我,碰到了只是“吭吭”叫几声,扇几扇翅膀,就摇摇摆摆走开了。看到牛,我也不再无缘无故欺负它了,尽管它把我们看得比它大。
直到现在,我还记着金奎叔的话。
1.根据选文填一填。
(1)“我”怕鹅的原因是。
(2)“我”听了金奎叔的话之后,再也不怕,也不欺负。
2.读一读画线的句子,我们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老雄鹅此时的表现?
3.从金奎叔的话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第七单元
十、课文直通车。
凉州词
唐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1.古时描写战争的著名诗句很多,如()朝( )写过: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A.宋、岳飞
B.元、戚继光
2.这首写战争的诗,不写( )而写( ),表现了边塞战士在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下,过着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
A.激烈的战争场景、将士们开怀痛饮
B.悠扬的民族音乐、优美的大漠风景
3.这首诗写的事情是()
A.边疆的将士奋勇杀敌,伤亡惨重
B.边疆的将士在开怀痛饮,尽情酣醉
4.假如你当时就在即将出征前的现场,你会有什么感慨?
十一、课文直通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片段
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沈阳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有人干脆这样回答。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1.
文中的“那位同学”名字叫。
2.下面的句子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人物的?
(1)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描写
(2)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描写
(3)他睁大眼睛。()描写
3.对“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为了不让同胞受欺凌,要挽救民族危亡而努力
B.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C.这句话寄托了***的宏伟志向和远大抱负
D.因为***看到中华不振的很多事实,所以立下了这个志向
4.如果老师问到你“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你会怎样回答?
第八单元:风和水
十二、课文直通车。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
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本文出自《
》。
2.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和整个句子。
(1)常与诸小儿游。
(2)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3)取之,信然。
3.这个故事使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十三、课文直通车。
《西门豹治邺》片段
西门豹面对着漳河站了很久。那些官绅都提心吊胆,大气也不敢出,西门豹回过头来,看着他们说:“怎么还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说着又要叫卫士把他们扔下漳河去。
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把头都磕破了,直淌血。西门豹说:“好吧,再等一会儿。”过了一会儿,他才说:“起来吧。看样子是河伯把他们留下了。你们都回去吧。”
老百姓都明白了,巫婆和官绅都是骗钱害人的。从此,谁也不敢再提给河伯娶熄妇,漳河也没有发大水。
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开凿了十二条渠道,把漳河的水引到田里。庄稼得到了灌溉,年年都获得到了好收成。
1.找出文中描写官绅害怕的两个词:
2.西门豹真的是想让官绅下河去催一催吗?他的目的是什么?
西门豹课文篇10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兴趣教学 激趣
小学语文兴趣教学,是运用启发、想象等有效的途径,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求知欲望,调动其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变被动地要我学为主动地我要学。同时还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此,下面针对小学语文兴趣我谈几点肤浅的看法仅作参考。
一、了解兴趣点,推进课堂教学
兴趣点明显的要利用,兴趣点若暗或完全隐蔽的要靠教师激发。在了解学生对一些课文的厌学之后,就要利用教学刺激物来排除阴力调动起学习情绪,打开学习兴趣的大门。学生不喜欢小珊迪这篇课文的主要原因是看不大懂,怎样才能激起学生兴趣呢?关键是通过教学变不懂入手,初读课文后先提问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主要写谁目的是让学生清楚文章里出现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然后就让学生说说哪些地方读不懂,理解起来有困难。学生阅读障碍比较集中在小珊迪一次又一次请求先生买他的火柴上。为什么只是求这位先生,而不去其它地方卖一卖。了解难点,我和学生一起探讨研究这些难懂的地方,鼓励他们学会读懂。同时提醒他们注意一下由不懂到懂的过程,以及使用的方法,学生的情绪高涨起来,建立了信心。当疑点转化为兴趣点,阻力也就变成动力了,接着,我组织学生一边读那段描写,一边分析人物在不同环境下的不同的神态。然后引导学生抓住这段描写来展开讨论。我问:珊迪为什么要紧紧地缠住"我"其目的是什么呢?一步步启发学生认清事物的本质,最后让学生谈谈珊迪是个怎样的孩子。通过探讨认识到珊迪是孤苦伶仃的孩子。学生从中也悟出这段描写很形象地展示了在饥寒交迫中苦挣扎的穷孩子形象,也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无比腐朽没落的缩影。同时为下文表现诚实这一品质做了伏笔。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类课文的写法感到阅读有成效,反过来就产生了学习兴趣,发展了阅读技能。
二、利用文中插***,提高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插***,这些插***是课文内容的缩影,它往往形象生动的把课文的重点、难点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因此充分利用插***,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文对照,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能提高他们深究课文的兴趣,所以对于插***的运用我是非常重视的。例如《海滨小城》一文中,作者抓住了海滨小城的特点,语言优美流畅景色迷人。我先出示了海滨小城的挂***,让学生从视觉角度欣赏***画中色彩斑斓的海滨美景和玲珑整洁的小城,指导他们细致观察,然后把课文中重点的段落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让学生***文对照进行填空,品味海滨小城的语言美和景色美。这样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海滨小城之中,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这海天辽阔,小城玲珑,美不胜收的海滨小城发出由衷的赞叹,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情境,以情激情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都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感人的故事,如果单纯地进行字、词、句、篇的教学,师生游离于情感之外,文章就显得形散神离,枯燥无味了。因此要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情境,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用环境去渲染,以情激情,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全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成为课堂的主人。如:在教《当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这篇课文时,我从"情"入手、抓住文章的感情线索来组织教学。一方面用教师有感情地范读来激情,一方面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使他们入情。读完后,学生还沉浸在课文的情境里。教师和学生相视了片刻后,我才让他们说说他们心理的感受,他们毫不掩饰地说他们的心里一直很激动。我接着问,是什么使你们如此感动和激动。学生回答,是祖国人民对国旗那种深深的依恋和强烈热爱感动着他们。我再来问我是着怎样的感情来朗读这篇课文的?我在感情的表达上有没有不同的地方?学生回味了一下,分析我对三次"当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处理不同,一次比一次表达得更强烈。我又追问:为什么这样读,由此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主要采用朗读与品词句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由动情一入情一激情,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四、以演助学,提高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