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稻秧脱险记篇1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小稻秧脱险记》。请小朋友把手拿出来,跟于老师一起写课题。注意“稻”的笔顺,“秧”的右边起笔位置。
[评:板书课题不忘写字训练,说明老师有很强的训练意识]
师:学这篇课文,我们有四项任务。(出示投影片,教师读)
教学目标
1.读课文,读出生字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词语的意思。
3.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险?后来是怎样脱险的?
4.写生字,要求写得正确、规范。
[评:于老师提出的这四项教学目标是在研究本课课后作业题的基础上制定的。课后作业题规定了教每课书的具体目标,只有每课的具体目标落实了,才能确保小学阶段教学总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教每课书,都要像于老师这样强化目标达成意识,围绕课后作业题来设计教学实施方案]
师:现在,先来看第一个任务。(出示投影片)这一课的生字一共有16个[注:教材是原版本,现已有所调整]。
杂 拥 拼 棵 剂 喷 器 欺 负 喘 纷 雾 吵 汹 蛮 搬 霉
小朋友注意看,这些生字哪些不要老师教,也不要看书上的拼音,你就认识?
生:我认识“棵”、“拼”。
师:这个“拼”字你是什么时候认识的?
生:我是一年级时认识的。那时有一个词是“拼音”。
生:我还认识“剂”、“吵”、“雾”。
师:对她来说,近一半的生字都认识了。你读书的时候,只把不认识的字的拼音画出来。还有哪些字你认识?
生:我还认识“杂”、“器”。
师:(老师指“纷”)这个字有认识的吗?
生:认识,这个字读fēn。
师:你是怎么认识的?
生:我是在{清明>这首诗里学的:里面有一句是“清明时节雨纷纷”。
生:我还认识“搬”。
师:你是在哪儿认识的?
生:在我们家门口墙壁上的“搬家公司”的广告上认识的。
师:那是一些“野广告”。看来,“野广告”也有好处,可以帮助你认字。作为你,还要“感谢”“野广告”。这些字有没有一个都不认识的?(学生摇头)大家要实事求是:请大家拿好书,认真地读书,遇到不认识的字看一看课后的生字表。那上面有注音。
[评:生字对学生来说并非都“生”,这是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廷相等”。在此基础上进行识字教学,这就叫实事求是]
(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师:我发现有同学已经读第二遍课文了。有的同学在读书时,把自己不认识的生字的拼音写在生字的上面。这样很好。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不认识的生字的拼音写在上面。
(学生默读,边读边写拼音)
师:读完写完后,请同学们读一读生字的拼音,并记住它。
(学生读,教师巡视指导)
师:书上生字能记住的请举手。(学生纷纷举手。出示投影片)请同学们看,哪些字记住了。
(请一同学读,其余同学跟着读)
师:注意“欺负”的“负”,单读时,读第四声。和“欺”连在一起时读轻声。请接着读。
(学生读完,老师出示投影片)
杂草 一拥而上 拼命 一棵
化学除草剂 喷雾器 欺负
喘气 纷纷 争吵 气势汹汹
蛮不讲理 搬到 倒霉
师:看一看,这些字组成的词你会不会读?(指一学生读完)还有问题吗?
生:“蛮”我读不准。
师:多虚心,有不懂的就问。谁来当她的老师?
(一学生站起来教读)
生:“气势汹汹”的“势”我读不准。
(一学生站起来教读)
师:还有问题吗?(学生摇头)看来需要老师帮助的很少很少,有些字平时就会的。第一个任务完成了。下面我们还有一个任务。请大家一边读课文,一边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
(学生读课文,画词语,教师巡视。发给部分学生小黑板。让他们把不懂的词语写在小黑板上)
师:请写好的小朋友把小黑板送过来。 (学生纷纷送来.老师把小黑板挂到大黑板上。这些词浯是: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警觉、收拾、有气无力、纷纷)请大家把这些词语读一读。
(大家读词语)
师:这些词,有的需要老师帮助,有的自己读课文就可以理解;请大家读课文,边读边想这些词语的意思。我相信,同学们能通过读课文理解这些词语。
(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读完两遍的请举手。(学生举手)好,读的时候不仅要考虑词语的意思,还要做到正确、流利,如果能做到有感情就更好了。请大家再读。
(学生继续读课文)
师:有的同学已经读到第四遍了。刚才有的同学问我(板书“蜡黄”)“蜡黄”的“蜡”的读音。请大家读字音。(师顺手在“蜡”上面加上拼音。学生读la)“蜡黄”是什么意思?就是指脸色像蜡一样黄。第二个任务基本上完成了。
[评:感悟,感悟,“感”而后“悟”。怎么“感”?主要是诵读,读得多了,学生便能借助语言环境悟出语句的意思。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已有的认识结构对于当前的认知活动会起到决定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某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时,所联系的语言环境可视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思维组块。学生凭借这个词语或句子与上下文中的其他语句的逻辑联系,便能比较容易地推知这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于老师指导学生受复诵读课文,意在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语言。从而为领悟词语或句子的意思创造良好条件]
师:哪个小朋友有把握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学生举手)三分之二的同学举手。哪些同学虽然没把握读正确,但愿意试一试?(一个同学举手)好,请你站起来。于老师很喜欢这个小朋友,因为她勇敢、敢试。请你试着读一读。
(学生读得较流利。但读到“小稻秧望着这群蛮不讲理的杂草,说……”时,“蛮”读错了,但自己意识到后,就改正了)
师:请停下来。这个小朋友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
生:“蛮”一开始读错了,后来又改正了。
师:好,你听得真认真。于老师就喜欢这样的同学,自己错了自己改正。请你再读读那一句。
(学生读完那句后,接着读下去,教师相机纠正错误)
师:哪一位同学能不让老师教,就能读得正确、流利,还能有感情?
(指一学生读。学生读得很好,老师相机表扬)
师:读得多好呀!不要老师教,你就能读好了,真不简单!
[评:感悟是指学习主体对语言材料的能动感受与领悟。感悟的效果取决于学习主体的内因,也就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于老师长于激励、善于调动,是其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下课)
第二课时
师:我们读了一节课的书,黑板上的词有些同学肯定都读懂了。如果还有不懂的,请听于老师读,听后再读两遍,我想大部分词语都可以读懂。
(老师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学生不时发出赞叹声:师读完后.同学们禁不住鼓起掌来)
师:怎么样三
生:好!
师:请像老师一样读。
(学生像老师一样有感情地读.老师不时地进行表扬)
[评:课文内容怎么才能懂?反复诵读才能懂,所谓“披文以人情”。诵读得充分,才能感悟得深切]
师:读到这里,我想,“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肯定懂了。谁知道“气势汹汹”是什么意思?
(老师喊了几位举手的同学到前面来)
师:这几位同学都懂了,没有懂的同学请看我们表演:我当小稻秧,你们几个当杂草。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你们应该怎么站?
(学生从四面把老师围住:笑声)
师:“你们要干什么?”
生:“快把营养交出来:”(声音低)
师:你们没有读懂。要凶,声音要大,把腰卡起来。生:(卡腰,大声,凶恶地)“快把营养交出来!”
师:“我们刚搬到大田不久,正需要营养,怎么能交给你们呢?”
(学生不知所措)
师:(问全体同学)他们应干什么?
生:他们应上前抢营养。
师:对,要抢。营养在地里,快! .
(“杂草们”一拥而上,抢起了营养。稻秧没精打采地垂下了头,下面的学生哈哈大笑)
师:杂草厉害不厉害?凶不凶?(生:厉害,凶)这就是“气势汹汹”。杂草野蛮不野蛮? (生:野蛮)讲理不讲理?(生:不讲理)这就叫“蛮不讲理”。杂草让小稻秧发言吗?(生:不让)这就叫“不由分说”。各位“杂草”请回去。 (笑声)
(老师拿下小黑板,学生读上面的词语: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
[评:这几个词语处理得很高明。高明就高明在不是老师一厢情愿地去灌输,而是借助情境启发学生去自悟。词属于第二信号.只有当它与第一信号——即它听代表的客观事物联系起来时,这个词才有意义:于老师进行词义教学,就是让学生在这两种信号系统之间建立起联系]
师:(指“警觉”)看来这个词语要老师帮忙了:谁不需要?
生:“警觉”就是灵敏的意思。
生:“警觉”就是感觉到了什么,然后他抬头看看。
师:有一点意思,但没说清楚。下面老师表演一下。看了老师的表演,你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但也不一定说得出。
(老师请两位同学一起表演。一学生读书,一学生当喷雾器大夫,老师当杂草)
生:“突然,一阵毛毛雨从天上飘下来,一棵杂草警觉地抬起头,看了看天说——”
师:(表演“杂草”警觉地抬起头,看了看天)“不对呀,大晴天怎么会下雨呢?”
生:“这时,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来——”
生:(表演喷雾器大夫)“这不是毛毛雨,而是化学除草剂——”
师:“你是谁?”
生:“我是喷雾器大夫。平时,你们欺负小稻秧,现在轮到你们倒霉了。”
师:什么是“警觉”,你们看到了吗?我们再表演一下“警觉”,请大家看清楚。
(师生又表演了一次)
师:懂了吗?这就是“警觉”的意思。不要说,体会一下就行了。(拿起小黑板)请大家读——
生:警觉,警觉;
[评: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只要“意会”一下就行,不一定要“言传”。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老师在教学词语时,常常将“教参”或词典上的解释一字不漏地抄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以便在考试时不丢分。这样做既加重了学生负担,实际效果也不好。于老师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1
师:再看“收拾”。这个词谁读量子?
生:“收拾”就是欺负我。我就打你。
师:请你读读书上的最后两节:
(生读书)
师:懂了吗?
生:就是把你打死:
师:是我吗?(笑声)
生:就是把杂草毒死。
师:对,“收拾”在这里就是这个意思:你是怎么懂的?
生:我读了后面的课文懂的,后面写“杂草纷纷倒了下去”。
师:倒下,就是完蛋了,被消灭了。这下你是真的懂了。
师:大家再听我说一句话:“早晨,妈妈对我说:‘把你的房间收拾一下,下午有客人来。”这里的“收拾”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把房间弄干净。
生:就是整理的意思。
师:两个同学都明白了,第二个同学表达得更好。词语一定要联系课文来理解。谁能把杂草的话读一读,让人感到它已经是有气无力了?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声音大)
小稻秧脱险记篇2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紧密联系的,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在安排材料、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独具匠心,能对学生起示范作用。我们在进行单元整体有序教学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专题学习,让学生把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学到的表达方式,运用到习作中去;也可以抓住教材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让“写”进入课堂,进行随堂练笔。
一、示例模仿,抓仿写
儿童都有着天然的模仿能力,仿写是从阅读到***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形式。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可模仿的例子,指导学生进行仿写,降低习作的难度,激发他们习作的兴趣,进而提高他们的习作能力。
我在教学阅读课时,努力用一些构段方式较典型的段落让学生分析,并让他们“照葫芦画瓢”地进行仿写训练。例如《荷花》一文的第二自然段,作者采用先总写后分述的构段方式,写出荷花绽放的各种姿态,用“有的……,有的……,有的还……”这样的句式。我分析完段落,让学生了解段落结构的特点后,又指导学生仿照这样的结构特点进行写段的训练。仿写分两个阶段进行:首先,出示填空题:“桃花岛的桃花千姿百态,有的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有的还_____________。看着这些美丽的桃花,我仿佛_____________。”让学生把题目补充完整,这不仅降低了写的难度,消除了他们的恐惧心理,而且激起了他们的写作欲望。然后,再出示下面的总述句:“每到节假日,大街上可热闹啦!”要求学生围绕这个总述句进行情景写话,从而将刚才学到的知识进行巩固、迁移。
在语文课文中,还有很多典型构段形式,有总分总结构,有分总结构,还有中间过渡的。遇到这些典型处,我都会及时地引导学生“画瓢”,甚至遇到一些典型句式会引导学生说上一两句。如在《石榴》这篇课文中要求用“甚至”造句。“甚至”是一个表示递进关系的词语,学生不太容易理解,我就随即设计了这么一个填空练习:
(1)河水真清啊,甚至?摇?摇?摇?摇?摇?摇。
(2)小明做作业可认真啦!甚至?摇?摇?摇?摇?摇 ?摇。
这个练习使学生一眼就知道该怎样写,很快掌握了“甚至”一词的用法。
通过这样有步骤的从读到写的训练,有效地形成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能力结构,使学生写作文“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二、空白之处,抓扩写
教材中有很多课文会留有艺术“空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这就有了课后出现的小练笔。对这些“空白”给予补充,进行“写”的训练,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中心、人物品质、人物思想感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小练笔”是提高作文水平的经常性的练习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的同时,灵活处理、合理使用教材中的“空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空白”进行富有个性色彩的对话,进行“写”的训练。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如《日月潭的传说》的第四自然段,只写“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从阿里山的山洞里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教学到这里时,教师可让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大尖哥和水社姐是如何翻山越岭,披荆斩棘的?遇到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通过这一“补白”练习,让大尖哥和水社姐这两个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中更加丰满、伟大,更加激起学生的敬佩之情。
通过想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空白进行创造性的理解和填补,感悟人物的品质,自身情感也随之发生变化。学生在与文本的心灵碰撞中,唤醒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真正实现有效阅读。
三、变换角度,抓改写
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织,重新表达,既可以帮助小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为学生创造练笔的机会,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古诗教学中,可经常采用这种方法提供学生练笔的机会。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大多是浅显易懂的,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可引导他们把自己当做诗人,将这些古诗改写成自述式的现代文。如教学《村居》这首古诗时,在学生理解了“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句诗后,我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这首诗变成一个故事。孩子们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不一会儿,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跃然纸上。可见有效的练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其中,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又丰富他们的语言。
四、奇思妙想,抓续写
小稻秧脱险记篇3
到现**年将任职以来履行职责情况报告如下:
一、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分管工作成效显著
(一)围绕农村经济建设中心,大力开展农业招商
围绕加快推进xx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村经济建设,我把农业招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以支农资金为撬动,吸引县外资本投资xx农业,招引大项目、做强优势产业,加快推进xx农业产业化进程。在农业招商中,我充分发挥我县的土地、劳力、***策等优势,始终坚持招大项目,招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项目,招能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的项目。重大项目谈判、签约、建设、督促检查全程参与,确保每一个项目都能按合同、按计划实施。今年以来,共引进农业项目15个,计划投资4.2亿元,已到位1.3亿多元。其中,西南岗引入资金4700多万元,建成畜禽养殖小区5个,龙头企业4个。
(二)创新工作思路,科学实施高效农业产业项目
在工作中我力求创新,争创佳绩,在创新中探索,在创新中完善。在高效农业项目建设中,我提出了“64631”发展思路:优选出“水产、稻米、畜禽、蔬菜、林果、蚕桑”六大高效农业产业;突出做好“水、山(岗)、林、路”四篇文章;主张大力实施“产业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专业市场建设、农产品质量建设、农民培训”六大工程;强调“***策、技术、组织”三个保障;明确到“十一五”末,实现“全县高效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65%”的一个目标。每个高效农业项目的确定和建设,我始终坚持要明确投资主体,放大建设规模,扩大辐射带动面,紧抓质量和进度两个关键,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我都坚持每周现场督办1次以上。
目前,xx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高效农业产业蓬勃发展,现已建成全自动、现代化蛋鸡养殖场2个,每个存栏蛋鸡都在20万羽以上,在建的两个,其中青阳镇的康源蛋鸡养殖场建成后,存栏蛋鸡50万羽,其科技含量、养殖规模全省之最;全县肉牛存栏5万多头,其中上塘镇大也牧业肉牛养殖基地,全部建成投产后,年可出栏肉牛3000头,养殖规模全省之最;在车门乡建成标准化蚕室1000多栋,规模、标准全省之最;充分利用林地,扶持发展生态肉鸭养殖,仅林地养鸭上半年已出栏400多万羽,投资1.3亿元的双沟泽民禽业,拥有160台套孵化机的孵化厂即将投产,占地160亩、年出栏肉鸭300万羽的生态肉鸭养殖小区正在紧张建设中;已建成规模奶牛养殖场13个,存栏奶牛5700头。
(三)立足群众所需所想,实事实干求实效
一是认真落实惠农***策。按照各项惠农***策要求,严格兑现***策不走样,先后实施了水稻良种补贴、水稻直补、粮食综合补贴、能繁母猪补贴、农机补贴等,惠及全县千家万户。在每样补贴落实工作中,我都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协调解决补贴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分析、总结问题产生的原因,深入乡村督查、检查工作开展,确保***策完全兑现。
二是大力推行农业保险。农业保险是新生事物,在我国还是处于试点阶段。由于我县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农业灾害频发,我敏锐地抓住农业保险在我县试点的契机,将六个试点乡镇扩大成在全县全面推行农业保险。目前,全县23个乡镇全部办理了水稻种植保险,承保面积达71万亩,有14万农户受益,共收取水稻种植初始成本保险保费(农户承担的25%)178万元,承担风险总额1.42亿元。小麦保险、生猪保险正在进行中。
三是深入开展气象服务。气象灾害是我县农业、农村频发性的自然灾害,加强气象灾害的预测预报、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率,是减少气象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为此,我立足xx现有的气象测报条件,进一步加大对气象预测预报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在全县布点建设20个自动气象测报站,通过手机短信气象预报信息,在沿湖乡镇的交通道口、学校设立气象预报电子显示屏15块(计划100块),有效提高了我县气象预报的能力和气象信息的覆盖面、快捷度。
四是全力组织抗洪抢险。xx位于淮河下游,境内有淮河、怀洪新河、新汴河、新濉河、老濉河、徐洪河、西民便河等7条流域性河道穿越县境,总长191公里,承泄上游豫、皖、苏三省14.8万平方公里的来水;有10条区域性河道,总长277公里,流域面积1976平方公里;境内拥有洪泽湖湖岸线196公里,其中防洪堤165公里。加上流域性、区域性河道堤防,全县防洪堤总长达1100公里。此外,还有172个圩区,全市39座小水库全部分布在我县10个乡镇,是名副其实的“洪水走廊”,防洪任务非常艰巨。
我是分管水务工作的,组织抗洪抢险义不容辞,今年7月1日第一场暴雨后,我立即深入全县各灾害现场,详细了解灾情、雨情、水情、险情,立即启动各项防汛预案,指导防汛排涝、抗灾救灾。在此次防汛排涝中,全县322座泵站、833台套排涝动力先后投入运行,并投入临时排涝动力1800台套,累计投入排涝电力480万千瓦时、柴油500吨,投入抗灾经费约2000万元。累计投入三袋23.5万只、木材20立方米、土工布及彩条布3.64万平方米、民力21.8万人次,完成土方15万方。共转移安置灾民9657人,发放方便面、纯净水、蚊香等救灾物资94.6万元,保证了灾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五是扶贫济困送温暖。扶弱济贫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我坚持把扶贫济困送温暖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积极响应县委关于结对帮扶的号召,组织所分管的各部门领导,先后多次走访结对帮扶户,研究、制定脱贫致富计划,开展了以“制定一个脱贫致富计划,推广一个农作物和畜禽新品种,传授一项农业实用新技术,提供一条致富信息,帮扶一个致富项目”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一”活动,让困难群众切实感受到***的温暖。
(四)着眼农业长远效应,努力打牢农业基础
一是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利是农业的命脉,xx是水利大县,但水利基础设施落后,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适应高效农业的迅猛发展。为改善水利落后面貌,我先后多次带领县水务、农林、开发等部门相关同志,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对全县的机电泵站进行全面维修、更新,有针对性的疏浚县级河道6条,乡级河道25条,全面开工建设怀洪新河影响工程、淮北大堤加固、小水库除险加固等水利建设重点工程,西南岗水源规划已批复,正在准备开工建设。
二是大力开展农业综合开发。xx有三分之一的耕地属于中低产田,土壤贫瘠,适耕性差,是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县。近年来,国家和省每年都投入大量的开发资金,加强对中低产田的改造治理。如何发挥这些资金的最大效益,确保中低产田改造一片成功一片,造福一方,作为分管这项工作的领导,我不断深入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保证每个项目确定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实用性,确保了所有扶贫开发项目设计科学、质量优良,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充分发挥。
三是广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xx的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45%左右,低于全省10个百分点,加强农业适用技术培训、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是xx从农业大县成为农业强县的关键。作为分管领导,我始终坚持科教优先,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广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亲自审核培训计划,亲临培训一线检查指导。今年,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累计已达11.5万余人次。
四是康居示范村创建。康居示范村创建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分管该项工作以来,多次深入拟建村,调研、分析各村的基础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文环境等,力求创建方案的科学、实用。启动了青阳周李、车门朱庄、魏营涧圩、上塘垫湖等7个康居示范村建设。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新建楼房278户,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铺设道路2.82万平方米;下水道5200米;完成绿化5000平方米;路灯34盏;完成“一池三改”600户,康居示范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在康居示范村创建中,我坚持抓住“三个三”,即:总体部署上抓住“三个点”――科学规划的重点、示范建设的亮点、规范管理的关键点;创建策略上抓住“三个相结合”――康居示范村建设与农村综合整治相结合、与农村新五件实事相结合、与项目建设相结合;推进动力上抓住“三个依靠”――依靠群众主动参与、依靠村组干部落实、依靠县乡***府推动,来加快康居示范村建设进度、确保建设质量。
二、与时俱进,廉洁自律,理论学习和廉***建设常抓不懈
1、继续加强理论学习,理论水平进一步提高。为了适应岗位需要,不负组织的重托和人民的厚望,我始终把学习放在重要位置,尽量减少应酬,腾出时间学习,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并能学以致用。一是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治素质。二是加强***策学习。对中央和省、市出台的***策,通过学习文件、阅读报刊、收看电视、上互联网,及时掌握,并用于指导工作。三是加强业务学习。从提高决策和工作水平出发,主动学习市场经济、法律及分管范围内的业务知识。同时注重向领导学习、向班子成员学习、向群众学习,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和领导艺术。通过学习,提高了驾驭市场经济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2、时刻牢记廉洁自律,把廉***工作放在首位。始终把落实***风廉***建设责任制作为一项重大***治任务来完成,能够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做到自重、自警、自省、自励,自觉加强***性修养,筑牢防腐“大堤”,提高自身“免***力”。牢记自己是一名***员,是人民公仆,在工作中始终保持和发扬***的先进性,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求实、务实、扎实,始终和下属及基层群众打成一片。同时注意管好自己的亲属、子女,不让他们插手公务,加强对分管部门工作人员行使权力的监督,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
三、正视存在不足,创新工作方法,再创工作新局面
小稻秧脱险记篇4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越来越多,种田的农民不断减少和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在一些地方,通过土地流转,出现了一批种田大户,实行规模经营,走集约化、产业化的路子,他们用行动证明,规模种田也“赚钱”!崇州市白头镇甘泉村的叶志祥和广汉市连山镇坞木村的冷世模就是其中的两个代表。
“规模种田有效益”
“我来承包这片土地。”2003年,崇州市白头镇甘泉村***支部书记叶志祥看到村里绝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在外打工,村民承包的责任田要么由留守在家的老人种着“应付田”,要么请别人代种,无暇顾及的就只得撂荒,心里十分着急。“只有让村民从农田的束缚中彻底解脱出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他们才能安心外出打工赚钱。”他以每亩一年275公斤大米的市场价格从村民手里流转了90多亩地,以后逐年扩大规模,目前已增加到300多亩,专门从事小麦良种示范和水稻制种,并在地里间种蘑菇。
“实行规模经营,便于加大科技投入和田间管理,播种、栽插和收割便于机械作业,既节省了劳力,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经营风险,也提高了种植效益。”叶志祥说。今年,他请来农机操作人员教抛秧,还买了两台插秧机,仅抛秧、插秧一项,他承包的300多亩田就省下近4万元。
在叶志祥的带动下,甘泉村和邻村的几个大户也纷纷从农户手中承包土地。2006年9月,他联合9家种粮大户,成立了天鹰种植业合作社,共集中经营土地1300亩。合作社统一购买种子、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因购买量大,价格也较便宜,进一步降低了成本。
合作社制种的稻谷全部由种子公司收购。“制种稻谷每亩产量250公斤。1公斤制种稻谷相当于4公斤普通稻谷,收购价格高于市场价格15%~20%,规模种田有效益!”叶志祥算着一笔笔细账。
“当然,规模种田也离不开***府的支持。”叶志祥说。他希望***府能采取措施,帮助种粮大户解决资金、烘干储存设备等困难。
“我的人生舞台在田野”
“变龙上天,变蛇钻草。我的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我的人生舞台就该永远在田野。”广汉市连山镇坞木村―组村民冷世模说。在当地,冷世模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2007年12月,他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大户”称号,受到农业部的表彰。
小稻秧脱险记篇5
一、创设情境,品评词语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和讨论,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的见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以下是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小稻秧脱险记》中 “稻秧据理力争,杂草气势汹汹抢营养”的教学片断:
师:“团团围住”“气势汹汹”是什么意思?(老师喊了几位举手的学生到前面来。)
师:这几位同学都懂了,没有懂的同学请看我们的表演,你们看了就懂了。现在,我当小稻秧,你们几个当杂草。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你们应该怎样站?(学生把老师团团围住。)
师:你们要干什么?
生:(大声但没气势)快把营养交出来。
师:你们没有理解“气势汹汹”这个词。你们要凶,声音要大。
生:(大声、凶恶)快把营养交出来!
师:我刚搬到大田来,正需要营养,怎么能交给你们呢?(学生不知所措)
师:(面向全体学生)他们应该干什么?
生:他们应该去抢营养。
师:对,要抢。
生:营养在地上,快抢。(“杂草们”一拥而上,“小稻秧”没精打采地垂下了头。下面的同学哈哈大笑。)
师:杂草厉害不厉害?凶不凶?(厉害,凶)这就是“气势汹汹”。杂草野蛮不野蛮?(野蛮)讲理不讲理?(不讲理)这就叫“蛮不讲理”。杂草让小稻秧发言吗?(不让)这就是“不由分说”。
在这里,教者充当小稻秧,学生表演杂草,通过动作的指点、语言的点拨,师生再现了“稻秧据理力争,杂草气势汹汹抢营养”的情景,使学生真切理解“团团围住、气势汹汹、不由分说、一拥而上、蛮不讲理”等词语的内涵。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学习语言,要让词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
二、激疑问难,优化教学过程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要在教育教学中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对学生难能可贵的创造力要给予更多的关注,鼓励学生质疑。如教学《生命桥》的最后一个章节时,我在“秩序井然”“顿时”“眼花缭乱”三个词语上设置难题,提升学生的问题层次:“在同一个时间节点下,既说‘秩序井然’,又说‘眼花缭乱’,这样的描述难道不自相矛盾吗?既然一眼就看出来是矛盾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呢?”如此追问,学生在矛盾冲突中思考,在矛盾中激辩。通过思考和辩论,学生了解了“秩序井然”描述的是稳和准,“眼花缭乱”说的是又快又多。正是这样的描写,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生命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
三、巧妙探究,与文本对话
钱学森在谈到中国的教育问题时提到:“中国目前最缺的是创新型人才。”原因在于,我们的教学过于关注分数,而没有联系实际生活,学生纸上谈兵。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乌鸦看到瓶子边的小石头,将石头放到瓶子里时,我们一般会这样教学:老师先演示一遍,将小石头放到瓶子里,然后要求学生照做。这样的结果是学生没有自己的思考,完全跟着老师走,假如下次碰到的不是小瓶子,而是一口大水缸,他们也许会照搬老师的方法,结果还没有喝上水,就已经渴死在水缸旁了。也有可能存在这样的教学情况:老师先让学生思考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学生一筹莫展,然后老师提示:将小石头放到瓶子里试试。学生恍然大悟,但下次碰到别的情况时,还是无法开动脑子。怎样才能像乌鸦一样,运用脑子喝到水呢?我觉得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可行的:(1)先让学生分析乌鸦喝水时遇到的不利因素,为了消除这些因素,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2)乌鸦的方法为什么可行,有什么样的好处?这个方法可以运用到生活的哪些方面?通过精心设计,学生变成了发现者、探索者,有效促进了师生同文本的对话。
四、内外延伸,凸显语文活力
小稻秧脱险记篇6
瑞士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皮亚杰曾说过:儿童的发展是以发展主体的自我调节为机制的自我演变过程。也就是说,儿童的发展和认识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的主体活动是获取认知的首位。而儿童的活动则包括思想活动、语言活动及肢体活动。思想活动的产生是由于外界刺激的影响,而语言活动及肢体活动则是思想活动的主观体现。
所以,在小学课堂中,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充分表现在语言活动和肢体活动中。因为小学生心理认识及感官发展的特点,语言在有些时候并不能使学生随心所欲且正确地进行表述。而这时,人类最原始的肢体语言就会成为学生正确理解和表达的第二种语言。
肢体语言能帮助学生迅速并牢固地记忆课堂上的新授知识,激发学生们的课堂参与意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将双手平放胸前表示“坐正”,一只手在胸前画一个大圈表示“一起来”,双手在胸前交叉表示两个“互换”,右手张开放在耳旁表示“听”等。当学生们熟悉这些肢体语言时,思维会活跃起来,他们已经进入了学习状态。因此他们参与课堂的情绪自然就提高了。实践证明学生的参与意识强,学习效果就好。语文教学中模仿特殊的动作特征,学生们耳濡目染,学习兴趣就被激发起来,学生的学习情绪就高涨了,知识掌握就牢固了,课堂充满活力。
如在教学生标点符号时,让学生通过动作从座位起来表示文中的标点符号,理解文中句子的意思。像让学生从座位上跳起来表示感叹号,理解带感叹号句子的意思。每只手伸出两个手指头表示引号等。使学生理解引号的几种用法。这样的学习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速度,使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字、词、句的含义等。
记得我的一次公开课――《陶罐和铁罐》,引导学生理解一短句“时间在流逝”,口语表达:时间过去了;时间飞走了,虽说有其意,但表达不出“流逝”一词的动态感、后来我让一个学生,用她的动作表达了一下,她手势在胸前轻轻划过,许多学生跟着“哦”的一声,我相信此时他们和我一样已从那手势中感受到时间像流星一样瞬间划过不留痕迹,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接下来的那堂课,活跃着同学们各式各样的肢体语言,如解词:奚落,傲慢地问、轻蔑的神气、和睦相处……
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五册18课《小稻秧脱险记》这篇童话时,教学重点要学生在理解“气势汹汹”、“不由分说”等词语的基础上,感知当时小稻秧与杂草争抢而寡不敌众、危在旦夕的情景。所以,在教学时,我在安排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前提示“气势汹汹”、“蛮不讲理”该用怎样的语气,“不由分说”、“一拥而上”又该会是怎样的动作,然后让学生自主朗读、体验角色,接着找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这样,让学生在做“一拥而上”等动作前,先理解了其字面的意思,然后再请扮演杂草的同学做“一拥而上”的动作。这时,课堂迎来了第一个高潮。周围的几个同学同时向扮演小稻秧的那个同学扑上去,不等“小稻秧”说话,“杂草们”挥舞着拳头,拼命地和他抢“营养”。由于这几个同学表演生动、形象,坐在下面的同学也不由地站起身来,一起关注着小稻秧的可怜的命运。而这时,课堂教学达到了第二个高潮。在这样的情景中,学生们纷纷“声讨”蛮不讲理的“杂草们”。而他们也进一步真切体会到了杂草的“蛮不讲理”及“小稻秧”处境的危险。这样,通过语言与肢体的结合,情境的体验,使得学生的感悟水到渠成。
肢体语言在课堂中发挥的作用显而易见。然而,在我国许多地方的课堂上,仍然是“1、2、3,要坐端,4、5、6,手背后”。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思想活动的唯一体现方式就是用嘴说。但学生的语言储备毕竟有限,表达能力的发挥受到了限制。如果能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从座位上走出来,手舞起来,将语言及肢体相结合,用这两种语言一起理解和表述,效果会更好。
记得在教学《李广射虎》这篇课文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李广射虎时的动作和气力有更深的体会,认识这位力大无比的“飞将***”,我让学生边看插***,边读李广射虎的句子,然后画出表示射虎动作的词,再让同学学李广做出射虎的动作。这时,有很多同学已经站出了座位,他们向前迈开弓步,将手紧紧握成拳头,用力地向后拉开手臂,像李广一样“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这一系列的动作,同学们连贯地完成,切身体会到当时李广看到老虎时的机敏、果断以及射虎时的一气呵成。很多同学在做完射虎的动作之后,纷纷发言,说虽然没有看见李广射虎的英姿,却体会到了这位将***的无比神勇及用箭时的速度之快、气力之大。
小稻秧脱险记篇7
新课改要求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表达,让学生在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中培养创新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态度
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因此,要培养学生从小就有一种创新态度,不人云亦云,要***自考,敢于表现自己的***意见,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创新。如教学声母b时,按照教材中的***画――小女孩听广播来教“b”的发音,这是一般的做法。而我让学生结合生活自己想办法去记住b,当时学生想了很多办法,一位小男孩站起来说:“我很爱吃菠萝,一看到这个字母,我就想吃菠萝,所以我记住它的发音了。”可见孩子的能力不可忽视,从小就要培养孩子这种创新态度。
二、鼓励提问,开发创新潜能
创新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发现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自主质疑,以增强学生勇于提出不同见解的能力,“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如教学《春雨》一课时,当学习最后一段时,同学们围绕“大家争论什么,春雨为什么下得更欢了?”学生展开了激烈地讨论,有的同学说:“因为落到了草地上草绿了……这都是春雨的功劳,因此春雨下得更欢了。”又有一名同学说:“春雨还可能有什么颜色?”同学们纷纷抢答,“春雨是白色的,你看,落在柳树上,柳絮变白了;春雨是绿色的,你看,落在大地上,大地变绿了;春雨是紫色的,你看,落在丁香树上,丁香花紫了。”在这种想象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激发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参与到教学中来,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是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的有效途径。
三、鼓励想象,培养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这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是创新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可见想象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孩子充满了想象,他们是想象的天使,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如教学《夕阳真美》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通过想象扮演课本剧。第二天精彩的课本剧上演了。一位男同学裹着头巾扮奶奶,一位女同学贴着胡子扮爷爷,另一名女同学扮小孙孙。爷爷奶奶拉着小孙孙的手慢慢地走着,小孙孙说:“傍晚,爷爷和奶奶带着我去看落日。”三人走了几步,爷爷抬起头向西边天空看,用苍老的声音说:“太阳已经西斜,收起了刺眼的光芒。天空一片深蓝。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奶奶眼望西边天空,说:“太阳慢慢地往下沉。它那圆圆的脸涨红了,把身边的云染成了黄色、红色、紫色……”小孙孙眼望西边天空说:“太阳的脸变得更红了。它轻轻地走向西山背后,把灿烂的霞光留在遥远的天边。爷爷满面红光,望着奶奶说――”这时爷爷望着奶奶,奶奶望着爷爷说:“夕阳真美呀!”这样的表演赢得了学生的阵阵掌声,并使“死”的背诵变成了有生命的对话了。这样的想象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激发兴趣,营造创新环境
小稻秧脱险记篇8
关键词 自主 合作 探究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实践性很强,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语文教学必须致力于优化语文实践功能。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充分实践,学以致用,不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开发学生创新素质。
一、引导自主,归还自由素质
自由是创新的前提,自由也是儿童的天性,语文教学应顺应儿童的天性,应让儿童自主地听、说、读、写,让儿童自由地学习、生活、游戏。为此,需要重新定位师生在教学中的关系:
1 教师角色――主导、辅导与“配角”。布鲁斯强调:“教师在教学中,是主要辅导者,而且是学生的榜样。”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以教师为中介,有计划有目的地创造语文教学情境,让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融合、互动,产生连通、感应、共鸣。
例如,在《黄山奇松》教学中,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①读一读,你打算怎样朗读课文;②查一查,弄懂你不明白的词句;③想一想,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④说一说,黄山奇松究竟奇在哪里。紧接着放手让学生读课文。当学生争先恐后地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时,答案丰富多彩,课堂井然有序。教师只是学生成功的欣赏者,教学秩序的维持者。
2 学生定位――主体、主人与“主角”。学生只有以主人翁的姿态进入学习活动,真正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用自己的心学习语文,感受语文,这时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得到充分呵护。
例如,一位教师教授《地球清洁师》一课时,让学生完全自学,学完后学生不约而同地要求表演自己心目中的“清洁师”,自主的急切之情溢于言表。教师顺水推舟。提出了相关细节要求。表演很成功,认知、理解、运用等教学目标落到了学生表演之中,使语文课教学成为学生兴趣盎然的自主表演活动。
二、倡导合作,挖掘合作素质
语文学习合作既包括师生之间的狭义合作,又包括语文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广义合作,既涵盖学习活动的全部过程,又包容社会生活的全部过程。师生之间的狭义合作,是语文学习活动经常出现的形式。它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构建“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配合通道,于举手投足中共享学习的信息,在心领神会处完成学习的目标,从而挖掘语文学习的合力资源。
例如,于永正老师执教《小稻秧脱险记》时。处处设难布疑,时时点拨指引。小稻秧遇险脱险那扣人心弦的场景。喷雾器大夫如同天兵凭空出现的镜头,都成为师生受教育的“点睛”之笔。师生在互动中惟妙惟肖地成功表演了小稻秧脱险,体验了文本唯美的语言,领悟了现代科技的威力。
语文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广义合作,是语文学习与社会实践相联系的过程。深化语文学习的广义合作,有利于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例如,教学《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时,如果我们只根据课文内容罗列课堂教学目标,就事论事,也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若将其与社会实践相联系,设计出“①调查:我们身边的环境状况;②走访:人民群众对环境的意见;③总结:评价环境状况,提出整改意见;④交流:个人心得体会,集体研究成果”等问题。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认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治理的紧迫性的同时,语文素养也因参与社会实践而得到历练,得到提高。
三、指导探究,整合探究素质
探究学习是从现象到本质不断深化的进程,语文的探究学习就是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表面现象”,深入研究,把握本质,领会言语内外的无穷之意,进而加工整理,合成自己的语言素质。指导学生探究,整合探究资源,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1 探究具有导向性。学习本身是一种方向性极强的活动,探究应具有鲜明的方向,让学生跟着既定的方向进行探究。探究的方向切不可模棱两可,莫衷一是。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庐山的云雾》时,本意是想让学生寻找云雾的特征,探究其来源,但设计的探究问题却分成了历史上的庐山云雾线、寻找云雾特征线和游客游览感受线,几个问题交叉重叠,学生仿佛坠入学习的“庐山云雾”之中。
2 资源符合科学性。小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经历还处在人生的起步阶段,容易被外在事物和影响所迷惑,轻信盲从,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我们为学生选择、设计探究资源时,要剔除封建迷信、崇洋以及时代积垢的渣滓,古为令用,洋为中用,彰显语言的科学性。
小稻秧脱险记篇9
关键词 理答 激励性 诊断性 发展性
一、激励性理答,顺学而导
激励性理答,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用语文方式积极回应学生,采用激励性手段,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思考问题,深入探究,主动解疑。有位教师在教学《变色龙》这篇课文变色龙外形时,是这样顺学而导的,请看教学实录:
师:“请大家自由读第9小节,仔细看看变色龙的外形,并完成填空题。”师:“同学们读书都很认真,谁来交流填空题。”学生交流。师:“下面大家一起读填空题,思考这是按什么顺序写变色龙外形的?”生1:“作者按照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来写变色龙外形。”师:“好极了,概括得很好。我们观察一种小动物,往往就是先感受整体。仔细读读文章,找出相关语句说说变色龙给我们留下的整体印象。”生2:“我找到了第4小节的‘冷冰冰’一词,这是说我们触摸变色龙皮肤的感觉。”师:“好极了。”生3:“我找到第7节‘绿莹莹’这个词,这是写变色龙全身的颜色。”生4:“我补充,这节中的‘30厘米’是写变色龙的身长。”师:“同学们真会读书,找得非常准。作者写变色龙的整体外形,就是抓住了变色龙的触感、颜色、身长等来写的。那么,变色龙的局部长相又是怎么写的,请大家仔细找找每一部分的特点,然后试着画一画简笔画。”师:“让我们一起来说说它的怪模样,让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变色龙的简笔画吧。”师:“变色龙长相古怪,作者先整体写,再具体写,每一部分都写得生动形象,而这正是由于作者细致观察的结果。学写小动物,我们也要学会细致观察,有条不紊地写作。”
作者写变色龙的外形,条理清晰。在教学时,教师并没有简单地告诉学生这样的写法,而是让学生充分读书,梳理课文内容,理清观察动物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然后顺应学情,引导学生细致读书,感受变色龙整体模样,简笔画画出变色龙的怪相。最可贵的是,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采用积极理答的方式,用充满语文味的激励性语言,连连予以肯定,有效引导学生深入感受变色龙外形古怪的特点,透彻地理解整体到局部的写作手法。
二、诊断性理答,化教为学
诊断性理答,是教师对学生不同的回答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给学生指明方向,明确思路。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底气不足,对于学生回答错误的地方含糊了事,往往不实事求是地做出诊断性判断,致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模模糊糊。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特级教师于永正在《小稻秧脱险记》当中的经典片段:
师:“读到这里,我想你们对‘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肯定已经懂了。谁知道‘气势汹汹’是什么意思?”老师喊了几位举手的同学到前面来。师:“这几位同学都懂了,没有懂的同学请看我们表演:我当小稻秧,你们几个当杂草。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你们应该怎么站?”学生从四面把老师围住。师:“你们要干什么?”生:“快把营养交出来!”师:“你们没有读懂。要凶,声音要大,把腰卡起来。”学生凶恶地说:“快把营养交出来!”师:“我们刚搬到大田不久,正需要营养,怎么能交给你们呢?”学生不知所措。教师问全体同学:“他们应干什么?”生:“他们应上前抢营养。”师:“对,要抢。营养在地里,快!”“杂草们”一拥而上,抢起了营养。稻秧没精打采地垂下了头。师:“杂草厉害不厉害?凶不凶?这就是‘气势汹汹’。杂草野蛮不野蛮?讲理不讲理?这就叫‘蛮不讲理’。杂草让小稻秧发言吗?这就叫‘不由分说’。各位‘杂草’请回去。”
伴随着学生的笑声,老师拿下小黑板,学生读上面的词语: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三年级的学生理解词语“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的意思,还是挺有难度的。在这个教学片段中,于老师通过师生合作表演,借助情境启发学生自主感悟。
三、发展性理答,因学设教
发展性理答,是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一次回答不正确或不完整时,教师对这位学生继续发问,或向其他学生转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交流问题,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拔节。以下是一位老师执教《诺贝尔》这篇课文中的一个片段:
小稻秧脱险记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语感能力;培养
对语感如何进行培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与默读,需要学生诵读的一定要求学生诵读,以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据此,正如名人所言:“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定能驾驭文字。”“讲解使人了解,朗读使人感悟。”那么如何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教师范读,模仿感悟理解
在朗读训练中,教师进行示范性朗读非常重要,可以给学生做标准的朗读示范,让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受到熏陶感染,掌握朗读要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课文《二泉映月》,整篇文章情景交融,和谐统一,阿炳的坎坷经历与他对音乐的热爱、对命运的抗争在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但阅读时学生对大部分内容尤其是第四自然段体会得还是不够到位,多次点拨效果不明显,这时我进行了示范朗读,作为男教师,虽然在朗读中的语言和神情比不上女教师,但是我的音调、表达方式深深打动了学生,他们都被我吸引住了。阿炳那不同时代的特殊遭遇得到了学生们的同情,大家在感悟中纷纷模拟朗读,人物的形象在脑海中立体丰满了,上课结束,学生们的情绪还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对文本的理解也更深入、透彻。
二、角色演读,深化感悟训练
针对中年级学生兴趣广泛、想象力丰富、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分角色演读能满足他们自我表现的欲望。占教材中比例较大的童话、寓言故事通俗易懂,情节生动有趣,形象栩栩如生,而且故事中往往安排很多对话,适合学生进行分角色表演朗读,以便更深刻地体会与探索人物的性格,并通过语言与动作上的表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记忆。如《小稻秧脱险记》一课,第一部分内容教学中小稻秧就遇到了危险,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杂草们与小稻秧争抢营养时的蛮不讲理,我先让学生利用体态语解读“团团围住、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等词语的意思,然后通过朗读与角色表演相结合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在解读词语的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独有的阅读感受充分表达出来;然后再进行角色表演,借助表演情境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通过生动形象的表演,学生很快理解了这些词语的含义与课文的内容。第二部分内容教学重点是小稻秧如何脱险,在朗读时,我采用“边读、边演、边评、再读”读演结合的方法,但还是以读为主,在熟读的基础上分组让学生自编自演,精心设计角色的动作、神态及语气。通过充分的准备,每一组在角色表演中的神态、动作、语言都非常传神。在充满情趣的表演中,巩固了已学的知识,培养了朗读的兴趣,发展了语感能力。这其中教师通过创设角***境、揣摩学生心理引导学生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与文章融会贯通,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境界,使学生的语感能力在感情朗读训练中逐步得到提高。
三、通过想象,品味语言魅力
文章由单纯的语言文字构成,其表达的情境、塑造的形象看不到、摸不着。教师如何做才能让学生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言的“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呢?叶圣陶先生自己做了解释:必须驱遣想象,才能达到这个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理解语言文字描写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文章的情境。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想象非常有必要。如文章《***神》的主要内容是写在“求治―术前―术中―术后”的种种表现,根据文章的内容,我引导学生以“自读―分角色读―教师陈述与提示―评读――再分角色读”的形式进行朗读,帮助学生一步步建立表象,使课文内容逐渐出现在学生脑海中,从而身临其境,感悟、体会伟大的人格力量。合理的想象有助于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
四、反复背诵,孕育语言能力
随着对课文的反复朗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逐渐深刻。当对课文有一定感情时,再要求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会适得其反,因为学生这时反而兴趣减弱,需要高层次的活动。所以,对那些好的文章、诗词或优美的片断要让学生尝试背诵。经过熟练背诵,一些精美的段落、文字就会积淀下来。久而久之,内化为学生自己语言的一部分。背诵可以说是一种比朗读更积极的阅读过程,它要求大脑更加积极地活动;同时背诵还是学生自我检查的过程,可促进他们对文章的更深一步的理解。如《但愿人长久》一课,文中内容只涉及苏轼《水调歌头》全文的后半部分。在教学中,我把课文与整首词进行融合,词文对照,并要求学生背诵《水调歌头》,加强对古诗词的积累。学生通过有感情地背诵对文章有了更深的理解,进一步体会到苏轼关心亲人的真挚情怀与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豁达胸襟。
总之,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而作为身处一线的语文老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利用好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让小学生的语感培养从阅读教学做起,让学生认真细致地读,坚持不懈地练,不断提高语感能力,最终提高小学生们的语文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斌.如何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新语文学习:教师版,2010(02).
[2]韩琴.浅谈小学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06).
[3]杨桂林.威州民族师范学校.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N].四川民族教育报,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