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审计报告篇1
关键词:***府综合财务报告;离任干部;自然资源责任审计
引言:当前理论界对于自然资源离任审计方式有两种观
点,其一是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为审计对象的模式,其二是以资源环境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结合得拓展模式。笔者认为,第二种审计方式只是当前的权宜之计,对离任干部自然资源责任的审计最终落脚点还是基于***府综合财务报告的审计,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之于***府综合财务报告就如同资产之于资产负债表。所以,探索基于***府综合财务报告对离任干部自然资源责任的审计是及其必要的,本文通过分析离任干部自然资源责任的审计的路径导***,并提出基于***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离任干部自然资源责任审计的相关建议。
一、基于***府综合财务报告对离任干部自然资源责任的审计的路径导***
本文在查阅相关***策文件和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府综合财务报告对离任干部自然资源责任的审计路径导***,设计此***的目的在于理清自然资源离任审计与***府综合财务报告之间的过渡关系和审计路径,为离任干部自然资源责任审计模式探索提供试行思路。
本文路径设计***的精髓在于:
(一)明晰***府综合财务报告的框架。此路径***基于***策解读的基础上,非常清晰地阐述出了***府综合财务报告的框架,使读者一目了然。从框架体系中,我们可以明确看到综合财务报告包含了资产负债表(国家层面)、收入费用表、附注、***府财***经济状况章节、***府财***财务管理状况章节等内容。
(二)厘清了***府综合财务报告和离任审计之间相关关系。本文在查阅相关制度文件和理论文献后,厘清了相关思路并制定出上述路径***。此路径***由上而下,清晰地厘清了***府综合财务报告、国家资产负债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和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四者之间的关系。由***可知,***府综合财务报告的资产负债表即国家资产负债表。自然资源类资产负债表仅仅是国家资产负债表下的一个“元素”,自然资产负债表详细资料只能在***府综合财务报告附注中列示。国家资产负债表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构成离任干部自然资源责任的定量审计,属于离任审计的重要部分,***府综合财务报告作为国家资产负债表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集大成者,必定成为离任干部自然资源责任审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创新性地将自然资源离任审计的两种审计方式融合,定性定量结合审计。一直以来,学术界对于离任干部资源责任审计的方式都是割裂开来看待的,或是出于当前现实情形所困而提出的权宜做法,或是出于理想化的标准理论探讨。但实际上两者的并不能割裂对立。本文的路径***创新性地将自然资源离任审计中资产负债表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这两种审计方式融合在一起,形成基于定性和定量的审计模式。一方面,这是当前实际情形形式所致,另一方面,脱离了定性的定量审计无法阐述宏观的绩效环境,脱离了定量的定性审计无法形成强有力的说服力。
二、建议
(一)加快推进***府综合财务报告研究和编制工作。本文探索基于***府综合财务报告对离任干部自然资源责任的审计虽然是大胆的假设,但是***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编制是预期可实现的,同时本文的理论探索侧面说明了其编制的必要性。
(二)加快研制基于***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离任审计指标体
系。仅仅依靠传统指标是无法客观地判断一个地区干部施***和治理的状况,如果企业能建立起一套以企业财务报表为基础的考核体系,反映企业高官的受托责任,那么,理论上也能建立起一套基于***府综合财务报告的考核指标体系。
(三)审计工作按照“试点先行,成熟优先”的原则开展。编制***府综合财务报告不是一蹴而就的,核算内容也不是同时满足核算标准的,就目前务实的做法而言,本文建议以“试点先行,成熟优先”的原则开展离任审计工作,试点先行指的是挑选审计试点的地方选择一定要是自然资源市场成熟的地区。成熟优先指的是能够准确核算的自然资源应当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优先纳入离任审计范畴。之于那些市场不成熟,尚未达到核算要求的自然资源,应当在附注中详细列示,暂且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审计,比如大气资源按照污染天数考核等。
能源审计报告篇2
关键词:审计延迟;内部审计职能的质量;内部审计职能的贡献
中***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2002年颁布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中,第404条款要求完成对财务报告审计的时间显著增加了。作为公司内部控制的内部专家,内部审计职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财务报告的过程,因此会造成审计延迟。另外,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帮助公司管理层保持有效的内部控制并协助外部审计人员进行财务报表审计,在这个过程中,外部审计人员对内部审计职能的依赖,即内部审计职能的贡献,是否会缩短审计延迟呢?
二、内部审计职能的质量、内部控制和审计延迟之间的关系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由公司管理层而非内部审计人员负责。然而,只要内部审计人员保持其客观性,就可以帮助公司管理层进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IIA 2004,3)。1992年9月,COSO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提出内部控制包含五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监控和信息和交流。IIA(2004,2011)一直主张,企业管理咨询与内部审计职能一起解决框架中的所有要素。在担任管理咨询顾问的角色中,内部审计职能帮助公司管理层评估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监督。在其传统的监督职能下,内部审计人员评审和测试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如果内部控制被认定有问题,内部审计人员应当评估管理计划并纠正存在的问题,纠正之后还要执行后续评审。最后,内部审计职能还负责确保进行的内部审计活动的结果传达到相关的信息使用者。
高质量的内部审计职能必然会伴随着有效的财务报表内部控制,减少财务报告中的错误,从而缩短完成外部审计的时间,即缩短审计延迟。当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更有效,外部审计师也有可能会更加依赖于这些内部控制。外部审计师对公司内部控制的依赖,会减少其进行实质性测试,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年底。即使外部审计师不打算更多地依赖于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也必然会使年终测试期间较少的异常情况发生。检查和解决审计异常往往会增加审计完成过程中审计资源的消耗。在某种程度上,更高质量的内部审计职能会提高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质量,相应地,会降低控制风险。因此,内部审计职能的质量越高,完成财务报告审计过程中所耗费的资源越少。
尽管有学者早就认识到内部审计职能可能对内部控制质量产生影响,但也是近几年才开始提供这一关系的直接实验证据。Prawitt et al.(2009)用一个全面的替代变量来度量内部审计职能――应计项目,并发现内部审计职能的这个全面的替代变量和盈余质量之间存在正向关系。Lin et al.’s(2011)研究结果表明,某些内部审计活动(使用质量保证技术、财务报告的审计活动和后续监测)可以有助于防止重大缺陷的发生。而其他的活动则提高合规流程。
内部审计职能的关键作用是帮助公司管理层维持有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相应地降低控制风险并减少财务报表错误。有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表明内部审计职能的质量应当与年底完成审计工作所需要的资源数量负相关,因此会造成审计延迟。如果外部审计师由于公司具有有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而每天分配很少的资源去完成审计工作,这种关系就不成立。Abbott et al.(2012)在134个上市公司样本中并没有发现内部审计职能的质量(用内部审计花费的时间度量)和审计延迟之间存在关系。然而,他们的内部审计职能的质量只是从内部审计人员的经验这一方面度量,并没有考虑其他与内部审计职能质量相关的重要因素,比如客观性、实际工作质量和审计范围等。因此,我们认为,内部审计职能的质量越高,审计延迟越短。
三、内部审计职能对财务报表审计的贡献和审计延迟之间的关系
外部审计标准一直承认,在财务报表审计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是一项有潜在价值的资源(AICPA,1991;PCAOB 2004,2007a)。这些标准允许外部审计师依赖于内部审计人员***完成的相关工作或者说在外部审计师的指导下完成的相关工作,只要内部审计职能质量被认为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依赖内部审计职能相关工作可以提高外部审计的效率和效果(Schneider,2009)。根据PCAOB (2005,11),“审计人员适当地使用其他相关人员的工作成果可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整体效率。”PCAOB还提出,外部审计师未能使用他人的工作成果是审计效率低下的一个原因(PCAOB 2005,2007b)。为了使SOX404条款更加有效率,PCAOB通过允许外部审计师使用他人的工作作为主要证据来增加外部审计师依赖内部审计职能的机会(Fogelman、Peterson、Heninger & Romney,2007;PCAOB 2007a;Woodlock,2007)。
内部审计工作贯穿全年,到年底,可能影响审计完成的时间。相关临时的内部审计职能工作可以减少外部审计师在年底必须完成的实质性测试。
Abbott et al.(2012)认为,内部审计职能在年底提供的帮助对审计延迟有特别显著的影响。到了年底,事务所通常面临人力资源的约束,因为年底是检查、确认和重新计算资产负债账户最有效的时间(Arens、Edler & Beasley,2010;Lambert et al,2014)。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执行相关程序和任务来帮助事务所缓解年底的人力资源约束。例如,内部审计可以协助事务所审计人员进行库存数量和应收账款的函证等相关工作。Knechel and Sharma(2012)提供的证据表明,了解与客户相关的信息可以有效地减少审计工作完成的时间。
很少有实证研究直接测试审计投入和外部审计师使用内部审计工作成果的程度两者之间的关系。Stein et al.(1994)采用金融服务行业中108家审计公司作为样本,衡量了内部审计职能的贡献与外部审计师花费的时间和费用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与他们的预期相反,内部审计职能的贡献与外部审计师花费的时间呈正相关,但与审计费用无关。在一项有70家公司的研究中,Felix et al.(2001)用外部审计师的观点和看法由内部审计职能完成的百分比来衡量内部审计职能的贡献。研究结果与他们的预期一致,他们发现外部审计费用会随着内部审计职能的贡献而减少。Prawitt、Sharp & Wood(2011)采用GAIN的数据,选取了235个样本,用内部审计职能致力于提供外部审计援助、审计年度决算、财务报告所耗费的时间来度量内部审计职能的贡献。审计援助措施(用于度量直接援助)与审计费用显著负相关。第二个措施(外部审计师依赖于内部审计职能的工作的变量)与审计费用无关。这两项研究表明,当外部审计师使用内部审计职能所执行的工作时,外部审计师在完成财务报告审计过程中需要耗费的外部审计资源相应的减少,因此审计费用也降低。审计延迟给审计费用提供了一个有用的互补的变量,因为它既反映了内部资源的消耗也反映了外部资源的消耗,并且它不受来自“低价揽客”、交叉补贴以及其他定价***策等因素所引起的测量误差(O’Keefe et al.1994)。
Abbott et al.(2012)在134家样本公司中为内部审计职能在审计延迟中所起的作用提供了有用的证据,然而在度量内部审计职能的贡献时有一些限制。他们用内部审计职能对外部审计师提供的直接帮助和对分支机构的财务报表审计所耗费的时间来衡量IAF的贡献(Abbott et al.2012)。直接援助是SAS No.65中指定的衡量内部审计职能贡献的两种方法之一。外部审计师也可以使用由内部审计职能***执行的相关工作,但目前尚不清楚内部审计职能致力于子公司财务报表审计的时间(Abbott et al.2012)。花费在审计子公司的时间可能反映子公司的数量,但不包括在假设检验的控制变量中。Abbott et al.’s(2012)第二个限制因素是样本数据,来自于2005年以后,这是行业的巨大动荡时期。Bronson et al.(2011)发现,审计延迟平均从2003年的49天增加到2005年的68天;Ettredge et al.(2006)报告说,SOX404实施后,一般纳税人审计延迟增加了34天。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如果外部审计师采用内部审计职能的工作成果帮助其自身完成审计工作(不管内部审计职能提供的帮助是***完成的还是在外部审计师的指导下完成的),那么审计延迟将会缩短。
四、内部审计职能的质量和内部审计职能的贡献之间的关系
如果内部审计职能的质量被认定为很高,那么外部审计师可以只依赖于内部审计职能的相关工作。内部审计职能的质量由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客观性以及完成工作的有效性决定。之前的实验和调查研究通常采用外部审计师对内部审计职能的质量各方面的相对重要性的看法的排名,但这并不与外部审计师对内部审计相关工作的依赖性相关。一个显著的例子是Felix et al.(2001),他发现外部审计师对内部审计职能的整体质量的看法和对内部审计职能的贡献的看法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关系。我们认为,应当采用多维度的客观衡量内部审计职能质量的指标,这个指标基于内部审计人员的经验、培训、首席审计师的报告和其他的客观指标。与Felix et al.(2001)和审计标准一致的是,我们认为外部审计师对内部审计职能工作的依赖的可能性随着内部审计职能质量的提高而增加,于是我们认为内部审计职能的质量越高,外部审计师使用内部审计职能的相关工作完成财务报表审计的可能性越大(不管内部审计职能的工作是***完成的还是在外部审计师的指导下完成的)。
五、小结
一般而言,投资者、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不仅仅关注财务报告的质量,也关注其公布的时间。财务报告中所包含的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对于投资者、债权人等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下,尽可能地缩短完成对财务报告审计的时间显得尤为重要,即缩短审计延迟的时间。本文就此提出,可以通过提高内部审计职能的质量以及加大内部审计职能在外部审计师对财务报告审计过程中的贡献两大方面,缩短审计延迟,从而使财务报告所包含的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有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主要参考文献:
[1]江锋,唐均,于荣霞.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实践探索[J].全国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优秀论文集,2013.
[2]冉龙飞.关于加强集团公司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思考[J].国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优秀论文集,2013.
[3]尹顺达,曲世友.对提高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质量的思考[J].商业会计,2012.2.
[4]付文妹.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研究[J].财会通讯,2011.9.
能源审计报告篇3
1.1机构方面缺乏与企业的沟通与对接;免费培训项目少。节能服务机构在对企业进行能源审计、清洁生产审核的同时要关注温室气体核算方面的工作,服务机构作为主管部门与用能企业之间的桥梁,应该发挥服务机构的灵活性,在与企业的项目对接过程中,增加在低碳环保方面的专业培训,让企业认识到,节能工作、环境保护与企业的利益息息相关。
1.2社会方面广大民众对低碳环保的认知问题;低碳成为口号,与己关系不大。举办与大众相关的低碳讲座,在每年的节能周中不单要做企业的节能宣传,与百姓相关的节能低碳小常识也要进行推广。
2开展碳核查工作的重点
核查机构对被核查单位审核的重点:厂区平面***;生产工艺流程***;工厂用化石能源的使用量汇总表及与之相对应的证据:月报、季报表;或发票及库存盘点记录;或台帐;含碳物料的使用量(或产量)汇总表及与之相对应的证据:月报、季报表;或发票及库存盘点记录;或台帐;各种化石能源的热值、碳含量、碳氧化率和含碳物料(白云石、石灰石等)的相应组分等相关的证据:企业自测检验报告,或企业送第三方检测报告,或供货商提供的检验报告;(电力企业)厂用电量、发电量、供电量的汇总表及与之相对应的证据;(钢铁、石化企业)外购电力量和自产供电量及与之相对应的证据:相关数据、监测仪器清单列表:如皮带秤、气体流量计、电表等;其他要求填报的数据,根据企业实际选择报表、台帐、发票、检测报告等获取有关信息。
3开展碳核查的步骤
核查策划:制定核查计划,包括核查时间表、核查程序、记录管理。核查机构与企业签订核查协议,明确各自责任和义务。核查实施:文件审核;现场核查;编制核查报告;报告内部复核。核查报告:核查报告应由核查工作负责人、核查组长、核查小组成员和技术审查员签字,加盖核查机构公章并提交主管部门审核。对核查过程中的全部记录和资料整理归档,形成核查记录存档,以备市***复核、查阅。其中检查实施环节颇为重要,文件审核包括:能源审计报告、能源利用状况报告、能源统计报表、能源平衡表;主要耗能设备清单;能耗消耗日记录及月记录;能源进货验收单据、能源计量器具一览表,计量设备统计台账;电力消耗结算单、外购热力发票、其他移动源消耗量记录、购买记录;能源检测报告。识别排放单元与排放源是否准确,核查主要耗能设备及能源品种。交叉核对:对月度统计台账数据与年度数据交叉核对;至少抽取2个月的日运行记录与月度数据交叉核对;至少抽取2个月的能源购入凭证与月度统计台账进行交叉核对。发现异常数据,要求企业提供相关证据。核对企业不同排放单元的监测报表和统计报表。碳排放状况报告、初始碳盘查及碳核查报告。现场审核要检查相关计量器具情况;审阅台账、原始凭证等材料;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抽样方案;与能源管理人员进行面谈;总结并记录核查情况。
4开展碳核查对环境保护及节能工作的影响
4.1实时跟进碳核查工作最新动向,依托合理用能评估、能源审计工作,开展低碳、节能、降耗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组织相关人员参加碳核查培训工作,碳核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企业的环保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碳核查工作与环境保护息息相关。
4.2在能源审计的基础上对企业碳排放数据进行统计、核查,在能源审计报告与碳排放报告中找差异,及时解决统计中出现的问题。能源使用和碳排放互相影响、制约,只有提高能源利用率、推行清洁新能源的使用,才能有效缓解碳排放问题,碳排放问题又牵制着环境问题,近年来,由于工业、农业和城镇化进程,温室气体浓度持续升高,环境方面的压力也是主管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做好碳核查工作,一方面能够了解企业温室气体排放家底,另一方面可以根据这个基础数据进行必要的节能改造和环境治理工作。
4.3从完善和“做实”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入手,能源管理和环境管理密不可分,能源利用率的提高会对环境保护工作带来积极促进作用。
4.4根据万家企业“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万家企业需定期开展节能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及***策培训,提高各用能单位对低碳发展、节能环保的认识。
能源审计报告篇4
【关键词】 国家审计; 环境审计; 审计结果公告
【中***分类号】 F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09-0120-04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与经济发展相伴随的即是中国社会正合乎逻辑地进入了一个深刻的转型时期,生态环境恶化开始制约经可持续发展。随着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领域大量财***资金的投入,环境审计已纳入各国审计机关的发展规划,并将成为未来审计机关参与国家治理乃至全球治理的重要工具。***的十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旋律。国家审计机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力量,环境审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大有可为。为守护好生态环境这一重要资源,2015年7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关于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试点方案》和《******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提出要强化环境保护“******同责”“一岗双责”[1],这一系列规定的出台将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重视,遏制掠夺式、破坏式开发自然环境等谋取眼前利益的短视行为。
事实上,环境审计结果公告可以追溯至审计署2004年7月30日的《部分城市基础设施国债项目建设效果的审计结果》,围绕审计结果公告基本情况、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审计处理及整改情况等进行了相应披露。环境审计结果公告已历经12年,***府环境审计具备哪些基本特征?环境审计结果公告反映了何种违规问题?针对以上疑问,选择审计署2004―2015年环境审计结果公告为研究样本,统计分析审计结果公告基本特征与审计发现问题,进而提出环境审计改进思路,引导环境审计发展趋向。
二、***府环境审计结果公告特征
(一)环境审计结果公告数量特征
自审计署2003年12月的第1号审计公告开始,截至2015年12月共239份审计公告[2],与环境审计事项有关的共有24份,约占审计公告总数量的10.17%,见***1。
由***1可见,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是目前审计结果公告的主要类型,其数量占审计结果公告总数量的一半以上,***府环境审计结果公告数量相对有限;各年度***府环境审计结果公告并没有呈现出相对稳定的数量特征,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相比,***府环境审计实践明显滞后。可能的原因在于***府环境审计在现阶段尚未被列入审计署常规审计类型中,更多的隶属于专项审计范畴。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监督力量,***府环境审计常态化与高频化势在必行。
(二)环境审计结果公告内容特征
***府环境审计结果公告主要围绕审计基本情况及评价建议、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审计处理及整改情况、审计建议等内容展开,见表1。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环境审计项目内容的差异性以及特殊性,审计署对环境审计结果公告的构成要素会进行适当调整。例如2006年第2号《青藏铁路环境保护资金使用情况审计调查结果》中,特别列示了审计调查的评价依据[3]。从内容上来看,***府环境审计重点关注***策、资金、项目等内容,具体来说,主要涉及到环境***策和规划、项目的划定、各级组织和区域对***府环保法规的执行、现行环境***策和工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环保管理系统的有效性、环保预算、***府和外援环保投资的运用、主要项目的成本效益和绩效、环保资源分配的有效性和实施成果、环境报告或相关报告中会计信息的真实、财务收支的合规、环保活动的业绩等。
三、***府环境审计实践类型
(一)根据环境审计内容分类
根据审计内容不同,***府环境审计主要分为环境财务审计、环境合规审计、环境绩效审计、环境责任审计四种类型[4]。环境财务审计主要反映环保资金预算、拨付、使用等是否科学、及时、合法;环境合规审计主要评估企业经营活动或工程项目是否已经遵循有关环境***策及相关法律制度;环境绩效审计主要针对被审单位或项目环境管理活动(包括资源开发利用、污染防治、生态平衡状况等)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定。环境责任审计是由审计机关实施的,以与环境治理有关的经济决策和经济活动为载体,依据相关评价标准,审视领导干部环境责任履职情况。详见表2。
需要说明的是,环境审计结果公告往往同时揭示环境财务问题、环境合规问题、环境绩效问题、环境责任问题等方面内容。例如2013年第16号《10个省1 139个节能减排项目审计结果》既揭示了少数企业和项目实施单位通过提供虚假信息、编造虚假资料等方式违规申请并获得专项资金属于环境财务审计的问题,又揭示了该项目未达到预期的节能减排效果属于环境绩效审计的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环境审计结果公告内容多以财务审计为主导,如表3所示。
可见,在环境合规审计、环境绩效审计、环境责任审计结果公告数量中涉及环境财务问题的审计结果公告均占半数以上,环境审计结果公告体现出以环境财务审计为主导的综合审计特点,缺乏对环境合规问题、环境绩效问题、环境责任问题的***审计,国内环境立法和***策的遵循与监督、环境绩效评价体系以及环境责任履职与考核等内容仍不完善,从而影响环境审计效果。
(二)根环境审计对象分类
根据审计对象不同,***府环境审计主要分为水资源、自然资源(植被、野生动物、湿地、土地)、能源消耗、大气四种类型,详见表4。
可以看出,自然资源是***府环境审计的重点对象,其中主要涉及到森林植被、野生动物、湿地以及土地资源。在单项资源审计中水资源审计数量最多,表明水环境安全是现阶段我国环境审计的重点。与之对比,大气环境审计结果公告数量仅占8.33%,说明大气环境审计并不是审计实践的主要范畴,显著滞后于雾霾治理的***策导向。事实上,早在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就已经提出中央财***设立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但针对大气环境的专项审计仍然未全面展开。
四、***府环境审计发现与整改反馈
(一)环境审计发现违规违纪问题
将2004―2015年***府环境审计结果公告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分为三大类,其中环境资金审计类8份,环境项目审计类11份,环境资源审计类5份,具体分析如下:
1.环境资金审计类
环境审计结果公告揭示的资金审计类常见违规违纪问题主要包括会计核算、财***补贴申报、项目经费管理、涉嫌违规违法等方面。如***2所示。
可以看出,依据违规违纪具体表现形式区分,涉嫌严重违规违法的财务收支问题以及环保投资落实情况是环境审计领域高频度发生的违规违纪现象;财***补贴申报、项目经费管理和职工津贴发放等方面也是常见问题。具体而言,部分企业存在多个违规违法现象;部分企业存在编制虚假会计账簿和财务报告、虚报冒领中央财务补贴、未经***同意自行调整预算等问题;对部分环保工程企业免除债务的***策未能全面落实。
2.环境项目审计类
环境项目类的违规违纪问题主要集中在项目防污处理超标、运营效果差、损失浪费严重等方面。如***3所示。
由***3可知,部分环境工程项目不能正常运营和未达到设计能力,设备闲置问题比较突出,未能执行《招投标法》、未能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理工程建设前期各项手续等。环境工程项目审计中最严重的问题存在于项目防污处理不达标,究其原因,这可能与项目监管不严格,擅自减少项目工程内容,降低废水废气排量标准有关,严重影响了项目运营效果,工程项目管理领域的具体内部控制措施亟待进一步加强,改善此类问题也是国家审计契合“反腐、改革、法治、发展”总要求,实施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必然选择。
3.环境资源审计类
环境资源审计类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各省市和相关企业水资源污染防治工作、节能减排情况、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具体违规违纪现象见***4。
不难看出,部分省市和企业在保护环境资源方面仍然存在资金征管使用不规范、相关部门对其监管不力,淘汰落后产能设备处置不彻底等诸多问题。其中,资金征管问题主要涉及排污费、废水废气处理费征缴问题、部分专项资金未完全按规定用途使用、部分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等。由此可见,资金的使用和征缴是各类环境审计相对突出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环境审计建议与整改反馈情况
环境审计结果公告审计建议的出具均含列在环境审计结果公告中,而整改反馈情况的披露则分为两种形式,含列在环境审计结果公告中的非***披露和采用附件或单独整改报告的***披露,见表5。
绝大部分环境审计结果公告中都出具了相应的审计建议。对于整改情况的披露,有4份公告采用***披露方式,其中3份为附件形式,只有2011年第38号《20个省有关企业节能减排审计调查整改结果》为***的整改报告。说明环境审计整改反馈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审计治理功能存在缺失,可能影响环境审计效果。
五、***府环境审计改进建议
审计署2004―2015年度环境审计结果公告的分析结果显示:环境审计结果公告数量严重不足,***府环境审计实践显著滞后于生态文明战略部署;从审计内容来看,环境审计实践呈现出以财务审计为主导的综合审计,缺乏针对环境合规、环境绩效和环境责任的***审计,环境绩效评价与责任考核等内容仍不完善;从审计对象来看,***府环境审计以自然资源和水资源作为重点审计对象,大气环境审计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难以适应雾霾治理与国家审计监督全覆盖的***策导向;从审计结果来看,环境审计整改反馈情况存在缺失,影响审计治理功能发挥。此外,环境审计结果公告主要反映了三类违规违纪问题,环境资金审计问题主要集中在会计核算、财***补贴申报、项目经费管理、涉嫌违规违法等方面,环境项目审计问题主要集中在项目防污能力、运营效果、成本损失浪费等方面,环境资源审计问题主要集中在各省市或企业水资源污染防治工作、节能减排情况等方面。
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规范审计结果公告,实现环境审计监督全覆盖。契合生态文明建设***策导向,环境审计亟待成为国家审计常规类型,进而拓展环境审计内容与范围。环境审计结果公告不应局限于财务审计范围,理应将环境***策执行情况、环境影响评估结果、环境资源配置情况等纳入审计结果公告,进而提高环境审计信息透明度,发挥审计结果公告的信号传递作用。
第二,扩大绩效审计范围,规范环境绩效评估。环境绩效审计是***府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内容拓展的现实需求,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事实上,2010年的《国家审计准则》第六条就指出审计机关在监督财***财务收支的效益性时需要考虑环境效益问题。围绕环境绩效审计目标,开发适应我国资源环境特点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合理测度环境绩效审计标准,形成以***府审计为主导的多元化环境绩效审计监控体系。
第三,加强责任审计力度,构建环境问责机制。***的十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环境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审计机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环境责任审计能够扭转单纯以GDP为核心的施***绩效考评体系。审计署2009年的《关于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意见》已经明确了***府环境责任审计内容,要求加强***府履责绩效的分析[5]。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单位开发、使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为基础,将环境责任审计内容细化为环境决策责任、环境执行责任、环境监管责任与环保效果责任,逐步完善环境责任问责机制,促进环境审计功能实现。
第四,强化环境审计治理功能,落实审计整改反馈机制。长期以来,国家审计在“摸清家底,揭露问题,促进管理”等方面发挥正面效应的同时,也出现了“屡审屡犯、屡犯屡审”的负面效应,这一根源在于国家审计治理功能缺失,环境审计也不例外。在环境审计结果公告中要及时披露审计建议,明确环境审计整改责任主体、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建立环境审计整改问责与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审计整改报告,建立审计整改跟踪检查机制,确保被审计单位有错即改。
【参考文献】
[1] 马志娟,梁思源.大数据背景下***府环境责任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路径研究[J].审计研究,2015(5):28-34.
[2] 李璐,张龙平.WGEA的全球性环境审计调查结果分析与借鉴[J].审计研究,2012(3):33-39.
[3] 董中超.从审计公告信息视角看环境审计实务[J].财会月刊,2012(1):63-66.
能源审计报告篇5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审计声誉与审计质量的关系,并且结合我国审计实务分析了我国审计市场的声誉价值及其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审计声誉在我国审计市场没有经济价值,审计师可能没有建立高质量审计声誉的动机。
审计声誉与审计质量密切相关,审计师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在提供审计服务时,必然会把审计声誉的经济价值作为提供审计质量决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一、审计质量
WattsandZimmerman(1981)andDeAngelo(1981)给审计质量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他们把审计过程简单二分为发现过程和报告过程。审计质量就定义为审计师发现客户会计信息系统中某一违约行为并且对已经发现的违约行为进行报告的联合概率。因此,审计质量可用公式写为:
审计质量=P(审计师发现违约|存在违约)×P(审计师报告违约|审计师发现违约)
第一个概率是在违约存在时,审计师发现违约的概率,这个概率依赖于审计师的努力程度、技能、能力等等,反映了审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第二个概率是审计师在发现违约时,他报告违约行为的概率。这个概率反映了审计***性。这两个概率都必须非0,如果有任何一个概率为0。那么审计师就没有价值。如果审计师被预期为不会发现已经存在的违约或者不会报告任何已经发现的违约,则没有任何理由需要聘请审计师。
从上述审计质量的公式我们可以看出,公式的右边以发现和报告这两个审计程序来反映了审计工作的过程,而公司的左边以概率的形式反映了审计工作的结果,其概率的含义就是对于含有重大错报的财务报告,审计师不会发表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概率。因此,WattsandZimmerman(1981)andDeAngelo(1981)的定义确立了审计质量的分析标准:首先,一个重大的错报必须被发现,其次,被发现的错报必须对外披露。
二、审计声誉与审计质量
声誉常指获得社会公众信任和赞美的程度,通常由知名度、美誉度和信任度构成。高质量审计的声誉则可以认为社会公众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予以信任和赞美的程度。既然审计质量可以理解为审计师发现并报告客户财务报告错报的概率,如果一个会计师事务所想要获得高质量审计的声誉,他就必须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比如发现并且报告更多客户财务报告的错报。发现更多的财务报告错报信赖于审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和投入的审计资源。如果想提供更好的专业胜任能力就必须聘用更为优秀的人才,更为优秀的人才也必然会要求更高的报酬,从而会增加审计成本。
在一定的专业胜任能力前提下,如果想发现更多的错报,审计师就必须寻求更多的审计证据,而审计证据又与审计成本成正比,更多的审计证据必然要求投入更多的审计资源进行审计,如更多的审计工作人员,更长的审计工作时间等等。
此外,发现更多的财务报告错报仅仅是审计质量的一个方面,高审计质量还要求审计师报告所发现的错报。但是,因为公司是财务报告的提供者却不是财务报告的消费者,而审计质量又表示审计师发现并报告所审计公司财务报告错报的概率,因此公司对审计服务的需求并不一定是对高质量审计服务的需求,也就是说公司可能不希望审计师报告所发现的客户财务报告中的重大错报。
但是,在审计师由所审计公司委托的情况下,如果审计师报告了客户财务报告中较多的错报,也就是说审计师保持较高的***性,拒绝与管理者合作,这时,管理者就可能会解雇这个不合作的审计师,转向其它更为合作的审计师,此时,审计师就会失去与此客户相关的审计收入。
因此,审计声誉要求审计师提高审计质量,但是更高的审计质量对应更高的成本,这种成本包括更高的审计成本以及可能失去与客户相关的审计收入。
三、我国审计市场声誉价值与审计质量
审计师之所以愿意承担高质量审计的成本,是因为高质量审计的声誉能带来更多的收益(更多的客户、更高的收费)以补偿其成本。
在西方国家,如果审计师提供的审计质量获得了社会公众的信任,那么他凭借高质量审计的声誉价值,可以拓展更多的客户资源或者提高审计收费。如在西方审计市场,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凭借其卓越的审计声誉,占据了审计市场上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并且与非国际四大相比,收取了更高的审计费用。
但是,我国高质量审计的声誉价值可能不大。从审计收费来说,高质量的审计应当收取更多的审计费用,以体现优质优价的原则、弥补其增加的审计成本。审计的定价理论上也应遵循成本加成的原则,反映在审计收费的价格制定上则是各会计师事务所主要考虑自身的成本加上预期的利润就初步构成了产品的价格。
但是,以我国目前的审计收费现实来说,不管是监管部门还是企业都认为审计产品是一个无差异的产品,反映在价格理念上就是对于无差异的产品适用的是统一的收费标准,因此大多数城市的监管部门都曾经为会计师事务所制定了所谓的收费标准,该标准一般以资产或资本总额等等指标为参照,而很少考虑客户的复杂程度、审计风险等因素。
为此,笔者专门去查询了一下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公布的审计收费标准,发现各地的会计师事务所公布的审计收费标准都是沿用以前各地物价局核定的审计收费标准,归纳起来大概有二种,一种是以资产规模的一定比率作为审计收费价格,一种是以审计人员的工作小时数来核定审计费用,其中又以资产规模的一定比率作为审计收费标准的占大多数;而笔者在走访实务中的审计人员和企业后发现,实际的审计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审计收费与上述规定的标准相比都打了很大折扣,并且会计师事务所与企业之间审计费用的商定往往依赖于个人的关系而不是会计师事务所供应的审计质量。
刘峰、张立民、雷科罗(2002)对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被撤消以后的客户流向进行分析后发现,就连大名鼎鼎的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审计市场都没有显著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除了长安汽车(有B股)以外,从中天勤事务所转向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水平和转向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水平没有显著差异。
因此,我们似乎可以认为在目前中国审计市场中,高质量审计并不能带来更高的审计收费,如果事务所执行更高质量的审计标准,那么对事务所来说,就意味着成本的增加和利润的减少,所以从审计收费的角度来说,高质量审计没有声誉价值。
如果说高质量的审计声誉不能体现在优质优价上,那么高质量审计的声誉能不能有助于会计师事务所获得更多的客户资源呢?
从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看,答案明显是“不能”。李树华(2000)研究了我国审计市场***性和会计师事务所市场份额的关系,发现***性的提高与审计市场呈现出明显的背离关系,随着会计师事务所***性的提高,其审计市场份额反而明显减少,“***性高”成了会计师事务所获取客户资源的障碍。
审计师***性越高,就越有可能报告他所发现的客户财务报告的错报,但是审计师的委托人是所审计的公司,如果审计师保持较高的审计质量标准,拒绝与所审计公司合作,那么谁愿意委托这种审计师呢?刘峰、张立民、雷科罗(2002)对原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的客户流向进行分析时发现,客户对会计师事务所的选择与审计声誉无关,原中天勤的客户中有三分之二选择了审计声誉不高的本地事务所,而本地事务所的***性更容易受到影响和干预;超过三分之一的客户选择了原签字会计师加盟的新事务所,即与其签字会计师“共进退”。这说明“人脉关系”而不是事务所的声誉,是影响上市公司事务所选择的重要因素。
总之,从事务所开拓客户资源来看
,高质量审计的声誉没有价值,反而会妨碍审计师发展新的客户。
综上所述,在我们国家,如果审计师选择追求高质量审计的声誉,那么他不仅要面对审计业务利润的减少,还要面对客户的流失,并且审计声誉没有什么经济价值,它既不能帮助它开拓新的客户,又很难据此提高审计收费。此外,审计市场禁止广告宣传,高质量审计的声誉只能通过口碑相传这种形式建立起来,那么,就算是高质量审计的声誉具有经济价值,这种声誉的形成也将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但是从长期来说,我们都将死去(凯恩斯,1935),在急功近利的今天,我国审计市场谁愿意去建立这未来经济利益遥遥不可及的审计声誉呢?因此,国内审计市场审计质量普遍较低的现状也就不足为奇了!
参考文献:
1.李树华.2000.审计***性的提高与审计市场的背离.上海三联书店
能源审计报告篇6
摘要:随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数量的大幅增加,社会责任报告存在的质量问题也逐渐暴露,社会责任审计应运而生。本文首先分析了《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G 4版的先进性与创新性,然后结合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现状,提出如何运用《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G 4版指导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
关键词:G 4 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审计 社会责任审计标准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经济大国之一,但是,近年来,“雾霾天气”、“黄浦江死猪奇幻漂流”和“禽流感”等事件在我国的发生提醒着企业应当提高对社会责任的重视。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致力于社会责任审计标准的研究,但由于社会责任审计标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我国不可能照搬国外的审计标准,因此,参考国外的社会责任审计标准,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指导我国企业开展社会责任审计显得尤为重要。运用由全球报告倡导组织(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简称GRI)在2013年5月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G 4版,可以更好地指导我国企业开展社会责任审计相关事项。
(一)国外社会责任审计研究综述
Howard Bowen(1953)在《企业的社会责任》一书中首次完整地描述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在社会责任审计概念方面,Homer H. Johnson( 2001) 教授将社会责任审计看作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用来鉴别、测定和报告组织的伦理、社会和环境影响的标准。
在社会责任审计内容方面, 2006年,全球报告倡导组织出台了《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G 3版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指出社会责任审计的内容包括:经济业绩指标、环境业绩指标和社会业绩指标等。2013年,全球报告倡导组织出台的G 4版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指出,社会责任审计的内容包括:企业对供应商进行环境及社会评估的百分比、企业采取的应对措施等。
国际上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标准很多,影响广泛的包括道德规范国际标准SA 8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AA 1000、产品质量管理体系 ISO 9000、关于环境保护体系的 ISO 14000、社会责任标准ISO 26000,以及以全球报告倡导组织为代表的社会团体所建立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等。
虽然社会责任审计出现的时间不长,但社会责任审计的研究在西方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最初的对社会责任审计相关概念的研究过渡到对审计标准的研究,这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国内社会责任审计研究综述
与国外相比,我国学者关于社会责任审计的研究相对比较落后。由于社会责任审计理论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如果直接照搬国外的理论研究成果,必然会不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本土的社会责任审计研究的重要性便日益突显。
在社会责任审计概念方面,阳秋林、李冬生(2004)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是为了审查和监督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以维持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由专门的审计机构积极、主动地接受***府、社团和社会个人的委托,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手段,对企业所履行的各种社会责任进行有效审计。
在社会责任审计内容方面,完绍芹等(2008) 认为,审计内容不仅涵盖社会责任素质评价、企业行为审查、企业员工个人的品质和企业对社会的贡献价值审查,还包括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制度审计等。毕立华(2012)根据我国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 4 号――社会责任》,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包括四个维度,分别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责任、安全生产责任、产品质量责任、促进就业与员工权益保护责任,并对各部分的责任作了详细的规定。
在社会责任审计标准方面,王茂祥(2013)认为我国社会责任审计标准包括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如《劳动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公益事业捐赠法》、《环境保护法》等,以及一些部门的规范文件,如 2007 年深交所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2008 年***的《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等。目前我国只有纺织工业协会制定了行业标准,但没有统一的社会责任审计标准。
(三)观点评述
针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由于国情等存在着差异,研究并未取得一致性结论。虽然企业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并对其进行审计这一思想首先由国外提出,而且国外对于社会责任审计的理论研究比国内更深刻、更完善,但是国外社会责任审计标准的研究仍然有大幅度提升的空间。国内社会责任审计研究起步较晚,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标准还不够重视,这给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发展设立了阻碍,但GRI的一系列《可持续发展指南》特别是G 4的出台将会给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带来新的挑战。
二、《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G 4版的变化
在社会责任审计标准出现以前,我国企业在社会责任报告中的披露具有自愿性和随意性,社会责任报告审计工作也难以真正的开展,社会责任审计标准的出现,使得企业进行社会责任审计具有了可操作性,让社会责任审计有制度可依,有制度可循。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报告指南是目前全球应用最为广泛的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G 4版本的,无论是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一)增加了“实质性议题”
1.按照实质性要求进行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必须反映那些对利益相关者的评估和决策具有实质影响的经济、环境以及社会等方面的信息。包括披露对经济、环境以及社会等因素具有实质影响的指标,解释对企业有实质影响的这三大因素是如何管理的。
2.按照实质性进行披露的流程。G 4版的《可持续发展指南》不仅增加了实质性议题,而且具体地阐述了按照实质性的要求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的流程,这样使得社会责任审计标准的操作性更强。
第一步,根据可持续发展背景和利益相关者参与原则,识别出与机构的活动、产品、服务产生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影响相关的议题和方面,而考虑产生的影响包括机构内部和机构外部。
第二步,根据实质性和利益相关者的原则,确定识别出相关的议题和方面的重要性,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程度和经济、环境、社会影响的程度进行量化,根据量化的结果进行排序,从而确定在报告中的披露。
第三步,根据完整性和利益相关者原则,由相关内部高级决策者批准确定是否所有应当披露的实质性方面都将披露,以及确定每个实质性方面披露的描述是否完整。
第四步,根据可持续发展背景和利益相关者原则,回顾在前一报告期具有实质性的方面,为下一报告期确定实质性方面提供信息和参考意见。
(二)指标方面的变化
1.经济方面指标的变化。首先,将G 3版中用来说明市场占有率的指标“向当地供应商采购支出的比例”单列出采购行为,起到强调作用;其次,对于没有变化的“经济绩效”、“市场占有率”以及“间接经济影响”等指标在考虑其是否有实质性影响的基础上,才提供有关的标准披露项和指导,同时,在每个指标中增加了相关性、编制要领、定义等的阐述。
2.环境方面指标的变化。将G 3版中用来说明能源方面的指标“按主要源头划分的间接能源耗量”和“按主要源头划分的直接能源耗量”改为“机构外部的能源消耗量”和“机构内部的能源消耗量”,并且增加了“能源强度”指标;将G 3版中用来说明生物多样性方面的指标“监控机构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现实行动、战略和未来计划”删除;G 4版增加了用来说明排放物、污水及废弃物方面的指标“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增加了供应商环境评估和环境问题申诉机制;对于没有变化的“物料”、“水”、“产品和服务”、“法规”、“交通运输”的“整体情况”等方面在考虑其是否有实质性影响的基础上,才提供有关的标准披露项和指导,同时,在每个指标中增加了相关性、编制要领、定义等的阐述。
3.社会层面指标的变化。在劳工措施及体面工作中,在雇佣方面,G 4版增加了“按重要运营地点划分,不提供给临时或兼职员工,只提供给全职员工的福利”指标和“按性别划分,产假,陪产假后回到工作和保留工作的比例”指标;在劳资关系方面,G 4版删除了“受集体议价协议保障的雇员百分比”指标;在职业健康和安全方面,G 4版增加了“从事职业病高发职业或高职业病风险职业的工人”指标,同时删除了G 3版的“为协助雇员、雇员家属或社区成员而推行,关于严重疾病的培训、辅导、预防、教育与风险监控计划”指标,此外,G 4版增加了“劳工问题申诉机制”及“供应商劳工实践评估”。
在人权中,G 4版增加了“评估”、“供应商人权评估”和“人权问题申诉机制”等指标。
在社会中,在公共***策方面,G 4版删除了“对公共***策的立场,以及在发展及游说公共***策方面的参与”指标。此外,G 4版增加了“供应商社会影响评估”和“社会影响申诉机制”指标。
在产品责任中,在市场推广方面,G 4版删除了“为符合规划市场推广的法律、标准及自愿守则而设的计划”指标,取而代之的是“禁售或有争议产品的销售”指标。
对于G 3版一些没有变化的指标在考虑其是否有实质性影响的基础上,才提供有关的标准披露项和指导,同时,在每个指标中增加了相关性、编制要领、定义、公式等的阐述。
三、G 4的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影响分析
(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开展审计业务的数量不足
随着企业社会责任越来越受到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数量越来越多,社会责任审计不完善的问题也进入了人们的视角,缺乏公信力的社会责任报告和缺乏审计的社会责任报告都容易使企业处于一种自娱自乐的状态。根据金蜜蜂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截至2013年10月,搜集到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多达1 525份,相比2012年同期增长幅度为14.1%。但是,经第三方专业机构审验的报告仅占7.6%。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开展审计业务的数量与我国企业出具的社会责任报告迅猛增长严重不匹配。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开展审计业务的质量不高
目前很多企业对社会责任报告进行审计的动机不正确,有些是为了达到上市目的,有些是为了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还有些是为了应付有关监管部门的监督。这些不正确的动机导致企业所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质量差,重形式而轻实质性,从而导致社会责任审计对于实质性方面的缺失。我国社会责任报告普遍对关键绩效数据披露不足,实质性方面的披露仍需进一步增强,定性描述过多,定量描述少,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审计质量有待提高。
(三)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标准多样化,没有形成系统性
***制定的《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的《中国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社会责任指南》、中国银监会的《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企业社会责任指引》、深交所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等都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和其编制做出了规定。这些规定介绍的信息披露原则和方法都较为粗糙,更多的用定性分析来描述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缺乏定量分析的指标,用其作为企业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标准存在一定的困难。另外,行业内得到广泛应用的除了《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纲要》和《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验证准则》以外,并没有一个可以媲美国际化标准又同时适用于我国的具有行业通用性的审计标准。
四、完善我国社会责任审计的建议
(一)相关***府机构鼓励企业对社会责任报告开展审计业务
《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G 4版,为更好地开展社会责任报告审计业务提供了保障。针对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增长速度快、而社会责任报告进行审计的数量不足的问题,我国***府和有关机构应当采取激励或惩罚的措施鼓励企业开展审计业务。
(二)定期开展对企业领导人员社会责任方面的培训
企业对社会责任报告进行审计的积极性和质量不仅与宏观环境、***府采取的措施有关,更重要的是与企业领导人员对企业为社会带来的责任、对社会责任给企业带来的收益与成本利益的权衡意识有关。由于社会责任观念引入我国的时间较晚,社会责任给企业带来的收益远远大于其所付出的代价这一观点尚未深入人心,所以定期开展对企业领导人员的社会责任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应特别加强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有关G4版“实质性议题”的培训,逐渐形成对于“实质性议题”高度重视的企业文化,使得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反映那些对利益相关者的评估和决策具有实质影响的经济、环境以及社会等方面的信息,从而提高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开展审计业务的质量。
(三)尽快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审计标准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开展审计业务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缺少适合我国国情的、通用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审计标准。为此,我国企业应当根据G4版的要求和规定,作出相应的调整,社会责任报告。而在社会责任报告编制问题上,为了使利益相关者真正受益,应当按照G 4的要求,作出实质性分析,公布那些与核心业务相关的指标。在社会责任审计时,也要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否进行实质性分析的鉴别。X
参考文献:
1.Howard R.Bowen,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M].The Committee on Economic Development,1953.
2.HomerH.Johnson.Corporate Social Audits-This Time Around[J].Business Horizons,2001,(516):29-36
3.G 3[S].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2006.
4.G 4[S].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2013.
5.阳秋林,李冬生.建立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构想[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11):11-13.
6.完绍芹,郑***.企业社会责任审计与评价[J].中国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7):133.
能源审计报告篇7
关键词:***策跟踪审计;实施流程
一、引言
我国审计机关对跟踪审计的探索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但在随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种审计方式并未得到广泛应用。但近年来,随着我国转型升级力度不断扩大,一批批重要的改革举措以***策措施的形式颁布并实施,其中涉及教育、医疗、创业创新、环保、新型城镇化等各项内容。而地方各级机关单位对相关***策措施的执行效果有强烈的关注以及了解***策执行现状的迫切需求。我国对***策跟踪审计的需求不断增加,审计的内容不断扩充,范围不断加大。在2016年9月2日的《审计署绩效报告(2015年度)》中指出:通过持续开展***策落实跟踪审计,推动资金落实、项目实施、***策落地和追责问责,促进了国家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可见,***策措施落实跟踪审计已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内国家审计的重要内容。但我国对于***策跟踪审计探索的时间还很短,实践经验并不丰富,学术界对于***策跟踪审计的文献较少。因此,笔者选取了我国各省、市的6个***策跟踪审计项目,分别为:审计署稳增长等***策跟踪审计、上海市审计局对援疆***策的跟踪审计、青海省抗震救灾***策跟踪审计、南京市保障房工程跟踪审计、北京市平原地区造林工程跟踪审计以及浙江省特色小镇***策跟踪审计。通过梳理这6个***策跟踪审计项目的实践,从审计实施流程和评价内容两个方面对我国***策跟踪审计的经验进行总结与思考,以期为后续的***策跟踪审计的实施提供切实、可靠的参考。
二、审计实施流程
通过对6个项目分析发现,***策跟踪审计路径主要从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三阶段展开。(如***)具体而言:
(1)在审计准备阶段,使用深入梳理***策、整合各方资源、实施审前调查、制定审计方案四步进行,即在选择重大审计项目的基础上,利用各方审计力量梳理各部门根据基本***策制定的各项措施,并通过问卷、访谈、调查等方法实施审前调查,从而制定适合实务的审计方案。由于审前调查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审计方案的设计,而审计方案的合理性、科学性对于该项目的顺利开展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审计署稳增长项目、稳增长等审计组经过专家指导以及一段时间的审前调查后,才能制定详细、准确的审计方案。在南京保障房***策审计准备阶段,因保障房***策涉及巨大的财***支出,同时也受到***府和群众持续、高度的关注,故保障房***策的审计被列为南京市审计局的审计项目。审计组人员对保障房***策进行收集,梳理出相关要求和标准,经专家组共同讨论,结合历年审计结果,编制具体可行的审计方案。浙江特色小镇审计组,采取***策措施清单、研讨会、相关部门面谈、专家咨询等多种形式,不断加深对***策的学习和理解。同时,对高校资源、***府资源、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各要素的最佳调配,发挥协同效应,从而提高审计效率,最大化地利用社会资源。在此基础上,审计人员挑选几个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小镇,赶赴现场观察建设情况,获取第一手资料。如在2016年4月,审计组对绍兴黄酒小镇实施审前调查,实地考察了小镇的建设情况以及小镇的规划内容,对小镇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资金、人才、土地等各方面的情况详细地询问并多方求证,并以该调查的结果结合之前的分析,设计了一系列的填列表格,也为审计方案的确立打下基础。平原造林工程是一项改善人居环境、造福广大群众的民生工程,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北京市审计人员与农林方面专家进行讨论,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案。而青海省审计厅在地震灾害发生后,立刻将抗震救灾***策的审计列为当下的重要审计项目。审计组以收集的相关救灾***策为判断依据,将救灾资金和物资作为审计的重点,经专家和审计组人员共同讨论,编制了审计方案。
(2)在审计实施阶段,使用发放审计通知书、整理基础资料、实施现场审计、定期汇报交流四步进行,即审计组先通过现场等方式发放审计通知书正式开展审计工作,再利用网络、问卷等收集并整理相关资料,随后实施多次或反复的现场审计(主要包括提前沟通、进点会议、实地查看项目建设情况、个别约谈、获取审计证据、制作取证单及工作底稿等内容)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小组内部定期交流以保障审计顺利实施。如审计署稳增长审计小组人员通过发放审计通知书将审计的基本情况告知被审计单位,随后特派办与各省审计厅会对不同地区进行审计并定期相互交流,以实现特派办之间信息互通,减少审计实施过程中的偏差,保障审计的顺利实施。在保障房***策审计实施阶段,从保障房开工建设开始,南京市审计部门先后组织了16个审计小组、72名审计人员,对四大片区保障房项目进行审计。通过一次次的实地调研,在专业工程师以及审计专家们的共同协助下,对施工设计、材料计价、材料采购的招投标过程、财务制度的建设、资金的收支和管理等进行重点审查。特色小镇审计小组在4月12日就印发审计通知书,将审计信息传递给各相关单位。北京市审计局在平原地区造林***策跟踪审计中,重点审查土地利用、资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建设程序的合规性、施工建设管理等情况。同时向各镇派出驻场审计人员,在种植期间对工程质量、安全、进度实施现场监管,并公布驻场审计人员联系方式,方便现场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沟通。青海省审计厅对资金的来源、数额、分配去向、用途和管理使用情况等进行审计,以确保救灾资金的有效使用。救灾资金包括青海省级财***拨付的8000万元、玉树州财***拨付的4800万元和玉树州民***局发放的118万元得到审计人员的确认。
(3)在审计报告阶段,使用撰写征求意见书、相关方进行反馈、出具审计调查报告、审计资料整理归档四步进行,即审计组先撰写征求意见书与相关方进行协商,使其提出不同意见并进行调查,从而最终出具审计报告并进行资料归档。如审计署每月将稳增长等***策审计报告公布在其网站,目的在于揭示当前***策执行存在的问题。在2015年12月报告明确指出,江苏、吉林、陕西等省的民生保障工作落实不到位、项目进展慢、未按时完成节能环保方面工作任务。这促进了这些省份进行改革,真正发挥了审计报告的价值。在浙江特色小镇审计报告阶段,征求意见书寄送至各特色小镇所在市、县***府和13个省级部门后,各单位及时将送达回证和反馈意见寄回。青海省审计组人员将获取的资金使用、物资发放、遇难人数等可靠信息向相关部门进行汇报,促使救灾***策进一步落实。南京市审计部门从保障房开工建设开始,先后组织了16个审计小组72名审计人员,对四大片区保障房项目进行审计。通过一次次的实地调研,在专业工程师以及审计专家们的共同协助下,对施工设计、材料计价、材料采购的招投标过程、财务制度的建设、资金的收支和管理等进行重点审查。
三、结论与启示
1、结论
***策跟踪审计实施主要从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三阶段展开。在审计准备阶段,使用选择审计项目、深入梳理***策、整合各方资源、实施审前调查、制定审计方案五步进行,即在选择重大审计项目的基础上,利用各方审计力量梳理各部门根据基本***策制定的各项措施,并通过问卷、访谈、调查等方法实施审前调查,从而制定适合实务的审计方案。在审计实施阶段,使用发放审计通知书、整理基础资料、实施现场审计、定期汇报交流四步进行,即审计组先通过现场等方式发放审计通知书正式开展审计工作,再利用网络、问卷等收集并整理相关资料,随后实施多次或反复的现场审计(主要包括提前沟通、进点会议、实地查看项目建设情况、个别约谈、获取审计证据、制作取证单及工作底稿等内容)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小组内部定期交流以保障审计顺利实施。在审计报告阶段,使用撰写征求意见书、相关方进行反馈、出具审计调查报告、审计资料整理归档四步进行,即审计组先撰写征求意见书与相关方进行协商,使其提出不同意见并进行调查,从而最终出具审计报告并进行资料归档。
2、启示
通过对我国6个***策跟踪审计项目实践的总结,笔者认为在***策跟踪审计实施时需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以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首先,在审计准备阶段要重视对***策理解,深化思想认识。对于所审计的相关***策要多次讨论、深入理解才能真正了解***策意***,才能确定正确的审计目标和审计对象,并及时发现问题。其次,在审计实施阶段,绝不能忽视基础资料的整理工作。***府审计的特点之一就是其审计对象的特殊性和报告的严肃性,基础资料作为出具审计报告的重要依据,必须保证基础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对基础资料的审核要求应非常严格。最后,在审计报告阶段,必须重视审计成果的展现,充分体现审计价值。随着***策跟踪审计浪潮来袭,社会各界对审计报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必须着力提升***策跟踪审计成果运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浙江省人民***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浙***发〔2015〕8号,2015年4月27日。
[2]史吉乾:***策跟踪审计的重点和方法探究[J].审计研究,2016(01):17-19.
[3]谭志武:***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若干问题的认识———基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跟踪审计的实践[J].审计研究,2012(06):19-23.
[4]宋依佳:***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若干问题探讨[J].审计研究,2012(06):10-14.
能源审计报告篇8
关键词:审计供给侧改革 审计成果 开发利用
一、审计成果的内涵及分类
审计成果是审计工作的产品和结晶,即审计机关投入审计资源,依法***实施审计程序获得的有效产出。审计成果集中体现了审计工作产生的效果和发挥的效用。从实践来看,即在审计中查明情况和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工作和完善制度的措施和建议,促进问题的解决,实现审计成果的利用和转化。
审计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和重要保障,从根本上讲,审计成果就是审计发挥基石和保障功能的反映和体现。一是从微观上披露审计查出的问题,依法做出审计决定、提出审计建议,督促被审计单位整改存在的问题,直接体现出审计成果的经济价值。二是从宏观上对审计项目进行综合分析,向******府提交综合报告,建议出台***策措施、完善规章制度,为宏观决策提供参考,间接体现出审计成果的应用价值。三是从审计机关内部讲,对审计工作中积累的大量信息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系统分析,对形成的审计组织方式、审计方法及理论成果等进行总结和应用,体现出审计成果对审计工作的指导和借鉴价值。
从当前审计成果的载体来看,审计成果一般包括:审计报告制度、年度审计结果报告和工作报告制度、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审计发现违规事项处理制度、审计信息报告制度、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制度、案件及违纪线索移送制度。有关审计情况的各种报告制度是审计成果利用的主要方式,也是比较成熟、规范化程度较高的一种方式。审计发现问题的处理处罚和案件线索移送制度是审计成果利用的重要方式,这既是审计机关的法定职责,也是凸显审计监督成效的有效途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形成较晚,但是在扩大审计监督影响范围、推动审计结果利用公开化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审计成果的形成方式,审计成果又可以分为自然成果和衍生成果。审计自然成果是指审计机关实施审计取得的直接产出,包含所产生的各类统计报表、审计报告、审计建议、审计决定等。审计衍生成果是审计自然成果转化而来的成果,是指对分散在审计报告中的具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对审计过程中积累的有效信息等进行归纳综合和“二次加工”而形成的成果。通常包括审计信息、审计要情以及年度综合报告等。衍生成果具有全局性和宏观性的特征,通过深入挖掘审计成果的价值为领导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二、审计工作新常态对审计成果利用提出的新要求
***的十以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成为新形势下国家治理的重要纲领。国家治理的需求决定了国家审计的产生,国家治理的新目标和新要求使得审计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审计工作的产品和结晶,满足国家治理的新需求,充分发挥国家治理的基石和重要保障作用,都对审计成果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审计工作“高定位”对审计成果的层次和水平提出了高要求。***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从“全面依法治国”的高度,历史性地把审计监督从行***监督中剥离出来,作为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的监督之一,将审计监督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折射出审计职能地位的重大转变。审计工作“高定位”必然对审计成果的层次和水平提出高要求。要从体制、机制方面,揭露审计查出问题的原因,对该类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特别是当前要充分发挥审计促进国家重大决策部署落实的保障作用,必须要形成系统的、更高层次的审计成果,切实当好***策落实的督查员。
(二)审计工作“全覆盖”对审计成果的质量和产出效率提出了新挑战。审计监督全覆盖,就是要求把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以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全部纳入监督范围。特别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组织部门的委托和审计计划的制定通常都是集中时间密集安排,这些任务往往时间紧、任务重、关注度高、决策需求急,并逐渐呈现出常态化的趋势。这些新任务和新要求都对当前审计工作提出了挑战。特别是审计资源的稀缺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审计成果质量和审计工作效率的矛盾。审计监督全覆盖应当是有深度、有成效的全覆盖,这就要求必须正确处理好质量和效率的关系,切忌为全覆盖而一味追求数量而牺牲质量。
(三)审计工作“新领域”对审计成果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了新需求。国家治理的新需求拓展了国家审计的范围和内容。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以及《***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都指出要探索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随着《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方案》的正式实施,对领导干部进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正成为越来越多地方审计工作的重点内容。2015年以来,山东省在青岛和烟台两个城市进行了试点,尝试摸清海洋资源规模、质量、数量及其变动情况,形成审计成果利用的问责机制。同时提出要把自然资源资产作为重要内容,嵌入到所有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中,综合评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提高审计成果的层次和水平。
(四)审计“新技术”“新知识”等提出的新要求。目前很多卓有成效的审计成果已经将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的技术方法应用到审计一线,没有更先进、更复杂的利用技术,很难对这些审计成果进行更进一步的加工。另一方面,诸如***策落实跟踪审计、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新兴审计项目,对其审计成果的利用就不能仅仅依靠财务知识,必须是管理学、经济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三、审计成果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审计实践来看,审计成果的开发和利用,就是审计机关要向***、***府、其他行***部门、被审计单位以及社会公众提供他们各自所需的审计产品。
从供给层面来看,通过审计署近两年来公布的绩效报告不难发现,审计机关产出的审计成果数量丰富。2013年,审计署共审计707个单位,促进财***增收节支和挽回损失等审计成果为2 752亿元,每个审计人员平均审计成果为8 665万元;2014年,审计署共审计1 361个单位,促进财***增收节支和挽回损失等可用货币计量的审计成果总计3 090.17亿元,审计人员人均实现审计成果9 274万元。除此之外,审计机关还提供了大量不可用货币计量的审计成果。
从需求层面来看,不同主体对审计成果的需求是各异的。当前审计成果的利用主体主要包括审计机关自身和其他外部主体。从审计系统内部来看,主要是由审计业务部门作为生产者来提供审计成果,其他综合部门对审计产生的自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加工,推动审计成果的转化和利用。审计系统外部而言,首先最直接的利用主体是被审计单位,利用审计成果进行纠错和整改,提高管理水平、完善规章制度;再者是***、***府和其他部门,利用审计成果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还有就是社会公众,利用公告的审计结果,履行知情权和监督权,形成强有力的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当前审计成果的利用主体主要是审计机关和被审计单位,限于审计成果的层次和水平以及审计结果公告力度有限等原因,其他主体对审计成果的利用尚显不足。
(一)审计质量控制有待加强,审计成果层次水平需要提高。当前在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常态下,任务重与人员少的矛盾比较突出。一方面是效率对质量的直接冲击。面对不断增长的审计监督需求,审计资源紧张、审计力量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推进审计全覆盖,必须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为适应当前全覆盖需求急切的形势,审计项目现场实施时间通常被压缩,审计项目安排也由于压榨而使得成果提炼和分析总结的时间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另一方面是审计组织方式对质量保障提出了挑战。在当前的审计组织模式下,审计资源通过统筹审计机关、内部审计和社会专业审计服务来保障。审计组内部以及不同审计组之间的专业力量不平衡性难以避免。并且审计项目进行人员搭配时经常出现临时组队的情况,审计组成员的流动性通常使得内部熟悉和磨合耗费一定时间。无论是时间成本还是人力资源都对审计质量提出了挑战。这样就容易造成审计成果“粗加工多、深加工少”,自然成果多、衍生成果少的局面。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只有把好质量关,审计工作产出的审计成果才能提升层次、提高水平。
(二)缺乏审计公告披露,审计成果转化效率低。从根本上讲,审计成果的开发和利用就是审计产品的供求平衡问题。审计成果作为信息类产品,需要通过一定的传播载体提供给需求者。从审计实践来看,审计报告、审计决定等提供给被审计单位,审计信息、审计要情及审计专报等提供给******府,移送处理书等提供给公安、纪检监察及主管部门,审计结果公告提供给社会公众。审计成果是否能够得到充分利用,首先必须畅通上述这些沟通渠道,以便需求者充分掌握审计披露的重要信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审计公告力度比较有限,难以满足社会公众对审计成果的迫切需求。
(三)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有待加强。 《***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深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着力检查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情况。审计监督的领域由单纯的经济监督延伸到对权力运行监督的各个方面。经济责任审计的受托性决定了其需求的特定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尤其是“全面从严治***”的要求对经济责任审计提出了迫切需求。经济责任审计占据大量审计资源,经济责任审计成果集中产出的现实情况下,审计机关产出什么样的审计产品,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怎么用好审计成果,都是待解的课题。此外,审计项目安排的“受托性”影响了审计资源配置的效率。较之审计机关,组织部门在审计项目的安排上缺乏科学性和专业性,审计项目的交叉重复等情况影响了审计资源的合理配置,制约了审计监督的效率。
(四)强调审计成果外部利用多而审计机关自身利用不够。 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石和重要保障,审计监督“高定位”和“全覆盖”对审计机关自身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要求。审计成果作为审计工作的产品和结晶,既是审计机关能力和水平的体现,又为适应“审计新常态”、把握“审计新使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自然成果。但当前大量的审计信息资源和成果却被闲置,审计案卷归档封存后缺乏有效开发和利用。而这些实践积累的大量成果不仅是满足审计机关的外部需求,在审计机关的自身建设上同样能够发挥应有的效用。特别是在审计项目的计划安排、审计项目的总结评估、审计机关的绩效管理等方面都有着切实需求。
四、加强审计成果利用的对策建议
加强审计成果运用,是提高审计工作水平、提升审计监督成效的需要。在审计实践中,审计机关已经积累起一些审计成果开发利用的经验和做法,努力提高审计成果的转化水平、利用水平和审计信息资源的共享水平。为适应审计工作新常态提出的新要求,深入推进审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审计成果的开发与利用,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提高审计成果的层次和水平,增强审计成果开发利用对新常态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切实提升审计监督的成效。
(一)加强审计调研,坚持成果导向。在审计监督全覆盖的现实需求下,处理好审计监督效率和质量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的成效。这就要求审计工作要主动适应、运筹帷幄、提前谋划,在工作设计上要有高度。坚持把审计调研工作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准确把握******府和社会各界对审计的需求,合理确定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审计重点,提高审计监督的服务层次。确定审计项目是开展审计工作的首要环节,为切实提高审计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就要从审计立项的源头入手,坚持成果导向,以能不能出成果、预期成果的层次和水平怎么样作为确定选题和审计内容的重要标准。只有做到科学有效选题,找准审计切入点,才能把好审计项目立项关,实现审计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扩大审计公开力度,形成利用审计成果的监督合力。从根本上讲,审计成果作为公共信息产品,其最终需求者是社会公众。******府、其他行***机关等直接需求者,都是为最终实现人民利益而履行监督职责。要进一步扩大审计成果信息的报送范围,畅通与其他监管部门的沟通渠道,利用多部门的力量,加大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力度,最大程度发挥审计成果外部利用的效力。要构建起审计成果共享平台,实现审计信息资源共享,增加审计工作透明度,将审计监督和其他监督结合起来。例如,对被审计单位及有关人员有违纪、***纪行为的,审计机关应当及时移送纪检***门;涉嫌犯罪的,应及时移送司法机关;组织人事部门应将审计结果作为干部年度考核和综合考评的重要依据之一,并将审计结果报告等情况存入干部本人档案。另外这些职能部门应当充分利用审计成果,修改制定完善有关法规,促进规范管理。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社会公众的审计结果公告力度,切实满足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的需求。实践中尤其是迫切需要修订完善审计公告的相关法律法规,处理好审计结果公告与保密法之间的衔接,细化公告的内容、公告的方式、公告的时间、公告的批准程序等具体操作问题。促进各需求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形成利用审计成果的监督合力,实现审计成果的充分利用。
(三)加强审计系统内部利用,提升审计工作能力和水平。从审计成果的形成过程来看,审计业务部门是审计成果的直接生产者,产出的自然成果再经过审计综合部门的加工和提炼形成衍生成果。为提升审计成果的层次和水平,创造更多更高水平的衍生成果,就要加强审计业务部门和综合部门的协调配合。要定期组织人员对安排实施的项目进行综合性分析,形成年度项目综合性报告,为***府决策提供依据,同时为审计机关制定下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指明方向与重点。要建立审计组长和业务骨干工作交流制度,提炼审计成果,形成具有实际运用价值的分析报告和经验材料,指导后期审计工作,达成资源共享的效果。
(四)建立成果利用长效机制,督促整改落实到位。 审计要达到的效果不仅仅是监督行为本身,更重要的是确保问题得到整改。审计机关应在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等送达之日起在一定时期内对审计整改情况进行跟踪检查,重点检查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决定的情况、采纳审计报告意见及建议情况。对未执行审计决定的,应查明原因,及时督促落实。对重大项目审计结果的跟踪检查和督促落实情况,应及时向本级人民***府报告。同时,审计整改工作应列入***府督查工作事项。
(五)进一步拓宽审计成果利用渠道。在原有审计成果利用方式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努力拓展适应新形势的审计成果利用渠道。一方面尝试进行多渠道电子信息共享。依托审计信息资源数据库,加速实现审计成果资源的电子化、信息化。在此基础上,利用***务信息网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审计成果资源共享,通过更多层次和渠道,使审计成果在行***监督、干部管理和宏观管理等领域得到深入应用。另一方面探索新的审计成果利用渠道。例如可以探索将审计结果纳入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的廉***档案和人事档案;探索召开领导干部参加的审计情况通报会;探索将经济责任审计作为领导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等。Z
参考文献:
能源审计报告篇9
(一)审计信息 审计与信息有着天然的联系。信息理论者认为审计的产生源于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因为审计的结果可以使信息更加可靠,减少财务信息的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潜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审计的本质在于增进财务信息的价值,即提高财务信息对信息使用者决策的有用程度。其中,审计的结果就是一种审计信息。
什么是审计信息呢?一些学者给出了若干审计信息的定义,如陈建明在其所著《***审计规范论》中将审计信息理解为审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蔡春在其所著的《审计理论结构研究》中认为,广义的审计信息是审计事物的各种变化与特征的描述或反映,是经过传递而再现的审计事物之各种变化与特征状态,而狭义的审计信息又称之为直接审计信息,是直接生成于审计行为活动中的信息,其内容可以概括为审计证据与审计判断、审计报告与审计意见、已审计经济信息。上述定义对审计信息的界定范围各不相同。笔者认为,审计信息包含两层涵义,一是审计活动本身具有的信息,如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审计行为、审计管理等方面的信息;二是因为审计活动而产生的信息,或称其为审计结果信息。这是一类与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相关的信息,通常在审计报告中反映。如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被审计单位的经审计的会计信息、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对被审计单位提出的整改意见等信息。对***府审计而言,前者是审计机关作为***府部门履行行***职责的信息,后者是审计机关作为监督部门行使监督职权的结果而形成的信息。
(二)***府审计信息披露 审计信息披露是审计活动链上重要的一环。***府审计信息披露是***府审计工作中的重要要素。社会契约论的观点认为社会公众与***府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委托关系,***府应履行社会公众所赋予的公共受托责任。在委托模式下,***府审计的信息披露能成为连接人和委托人的沟通桥梁,改善委托人和人双方信息不对称情况,从而打破了人的信息垄断,有利于激励委托人参与国家监督的动力,抑制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同时,***府审计信息披露具有信号传递功能。除了***府审计本身所具有的增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实现社会资源有效分配的功能之外,在审计信息披露过程还能产生一种无法直接了解的信号,向公众传递出超越审计内容之外的信号,如高审计质量的信号、国家民主法制进程的信号、审计机关较强***性的信号、服务公众的信号。(张立民、丁朝霞,2006)。另外,***府审计信息披露也来源于***府实施控制的需要。***府要实现对下级人(下级***府部门)的控制,也需要获得有关下级***府部门使用公共资源效率和效果的信息。
二、***府审计信息披露现状
***府审计信息披露是由国家和地方审计机关实施。本文以国家审计机关的信息披露为研究对象,理由是国家审计机关的信息披露方式、信息量等均走在地方审计机关信息披露前方,能代表我国***府审计信息披露水平和程度。
(一)审计信息披露方式 在数字时代,***府审计信息披露的途径多样,如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公共媒体向社会披露,通过专业期刊杂志刊载,举办新闻会等。而审计机关披露***府审计信息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审计工作报告。《审计法》第四条规定“***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审计机关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同时要求“***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府应当将审计工作报告中指出的问题纠正情况和处理结果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通常的做法是,***委托国家审计署向人大***会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报告披露的信息主要包括:以前审计工作报告中反映问题的整改情况,预算执行与其他财***收支审计情况,加强预算和其他财***收支管理的意见等。第二种是审计结果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审计机关公布审计结果准则》等法规规定审计机关可以向社会公布审计管辖范围内重要审计事项的审计结果。第三种是中国审计年鉴。中国审计年鉴披露的信息以审计机关和审计活动的信息为主,主要包括国家审计机关的信息、相关科研学术团体信息、审计工作信息、财经审计法规信息、审计科研成果信息、审计案例信息及审计工作统计数据等。
(二)以审计结果公告为样本的审计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本文以国家审计署网站公布的审计结果公告为样本进行分析。
能源审计报告篇10
[关键词] 知识管理 审计报告 作用 要素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管理作为重要的管理思想越来越多地受到组织的关注。但知识管理审计却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致使知识管理项目的成功率大打折扣。而针对知识管理审计报告研究更是闻所未闻。笔者“小试牛刀”,以期抛砖引玉,丰富知识管理理论。
一、知识管理审计报告的定义
虽然知识管理审计已经开始在一些组织中实施应用, 但知识管理审计报告却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审计报告是指“审计师根据审计准则的要求,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发表意见或无法发表意见的书面文件。”根据这个定义,笔者认为知识管理审计报告也至少应该体现审计依据、审计对象、审计时间等基本要素。目前知识管理审计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使用较多有HyA-K-Audit、Delphi Group 的KM2、F. W. Horton 的InfoMap 法等。知识管理审计的对象是组织内的知识、知识工作者、知识环境、知识的收集、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审计时间对于财务审计来讲一般都是事后审计,而知识管理审计事前、事中、事后都可以。因此笔者认为,知识管理审计报告就是审计师依据一定的审计方法,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被审计项目发表审计意见或无法发表审计的书面文件。此处提到的“无法发表审计意见”是因为审计师可能受到主观或客观因素的影响而无法收集到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支持审计意见的情形。
二、知识管理审计报告的作用
1.防护性作用
知识管理的实施已经掀起一股热潮。然而当前的统计数据表明,知识管理项目的成功率最多只有15%。产业分析家预测, 到2003 年仅财富500 强就会因为知识管理项目的失败损失315亿美元。审计师通过出具不同类型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可以提高或降低企业决策者对知识管理项目的依赖或期望程度。帮助组织了解到底需要哪些知识以及如何管理这些知识。因此,知识管理审计报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被审计单位的财产、债权人和股东的权益及企业利害关系人的利益起到保护作用,能够对知识管理部门盲目的或缺乏效果、效率、经济性的项目起到制约作用。
2.建设性作用
知识管理审计报告着眼于组织管理部门的战略、控制、目标、结构及决策的最优性,它是在对公司知识资源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考察和评估的基础上提出诊断性和预测性的审计意见。知识管理审计报告应该指出知识及其管理的症结所在,如决信息超载、重复劳动造成的交流成本高、效率低下等问题,揭示信息供给方面的差别和信息流程中缺失的环节,帮助组织识别信息需求并将其与组织的信息资源相匹配,提高知识管理实践,显示价值链在人、组织和顾客中形成的过程,指出通过知识共享和组织学习应用杠杆作用的方式和途径。
三、知识管理审计报告的要素
根据详略程度,审计报告可以分为简式审计报告和详式审计报告;按照使用目的可以分为公布目的审计报告和非公布目的的审计。笔者认为知识管理审计报告主要用于指出知识及其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帮助组织改善经营管理,故应当属于详式审计报告和非公布目的的审计报告。根据审计文书的基本要求,其要素应该包括以下八项:
1.标题。全面的知识管理审计报告的标题应该为“关于+(被审计单位)+(时间)+的+知识管理审计报告。专题知识管理审计报告的标题应在(时间)后面加上专题名称。被审计单位的名称应该写全称,避免引起误解;时间可以是被审计事项已经或将要发生的时间,也可以是正在发生的时间。
2.收件人。审计报告的收件人一般是业务的委托人或授权人。如果是外部审计,委托单位与外部审计机构一般会签署业务约定书(合同),此时的收件人应是审计师按照业务约定书的要求致送审计报告的对象;如果是内部审计,则审计项目往往是管理部门授权审计,此时审计报告的收件人为授权人。
3.引言段。知识管理审计报告的引言段应当依次说明审计立项的依据;被审计事项的性质和范围;审计事项的要求和执行时间;其中审计对象的范围至少应当指明知识管理项目实施的时间和部门;审计事项的要求和执行时间是业务约定书或授权人的具体要求。
4.范围段。知识管理审计报告的的范围段应当说明已经实施的审计工作;所依据的审计标准;审计责任等。审计工作应当按照相关的技术标准计划和实施了审计程序,这些审计工作足以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支持审计师的审计意见。审计责任应当指出知识管理审计报告属于诊断性的管理建议,仅供管理部门内部参考,因使用不当造成的后果与审计师和审计单位无关,即不承担法律责任。
5.意见段。意见段应该是知识管理审计报告的核心部分,因而也就占据了审计报告的最大篇幅。一份审计报告的质量高低主要取决于意见段。这一段应该具体说明以下三个具体内容:
(1)对被审计事项的基本评价。审计师应当描述知识管理在组织中的战略地位、知识管理的基础建设、知识管理实施模式或战略、知识管理实施现状、知识管理部门的人力资源、知识管理实施的安全性和效益性等。进行了上述有关内容的说明以后,审计师对被审计事项做出了基本的评价,总括性的说明被审计事项的优劣。在基本评价的基础上对成绩、问题进行分析。
(2)主要成绩和问题。知识管理的事后或事中审计要说明主要经验和成绩、不足和缺陷。审计报告应当描述知识收集、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的情况及意识;描述信息流的有序性和及时性;评价学习机制、商务智能和知识储备途径等;说明在知识管理实践过程定的人对特定的知识资源拥有的安全和权限级别;评价知识获取的安全性和及时性;评价知识管理人员素质和知识管理绩效等。在分析的基础上肯定成绩,总结经验;指出问题,吸取教训。
知识管理的事前审计要分析组织的知识基础和知识需求,找出知识差距和知识流,并判断它们对经营目标的影响,以确定组织知识管理的战略或知识管理的实施模型是否科学合理。报告最后要说明知识管理项目的可行性,提出预测性的报告。其目的是减少决策失误,实现决策科学化。
(3)改进意见和建议。这部分内容不是必须的,即如果项目可行或实施效果良好,则可以省略。但如果知识管理项目存在重大缺陷,此处应该是知识管理审计报告的重要内容。此时审计师应该针对审计项目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意见和建议,包括: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采取的措施、可供选择的方案等。但此处应当说明,这些建议仅供内部参考、不具备鉴证作用。
6.审计师签名盖章。知识管理审计报告应当由项目负责人(或审计组组长)签名盖章。社会审计还应该加盖事务所合伙人或主任会计师的章。
7.审计机构及地址。审计报告应当载明审计机构的名称及地址,并加盖审计机构的公章。
8.报告日期。审计报告最后应当写明审计报告日期。审计报告日期为审计工作完成日,即应当实施的审计程序均已经实施完毕。
四、知识管理审计报告的编制要领
知识管理审计报告的编制人应当是项目负责人或审计组组长。由于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环境千差万别,因此以上八个要素在审计报告中地位、所占篇幅不尽相同。审计师应该根据实际需要来表达这些内容。为了保证权威性,在写作中应该注意以下要领:
1.要根据知识管理的审计目标进行严格选材。它包括陈述的真实性、优劣性、差距性和潜在性的各种题材。要有事实、有数据、有比较、有分析。
2.要依据审计报告的基本要素安排好报告的结构。因为结构是报告的骨架,是科学组织报告材料的必要手段,既要体现出完整性,又要顺理成章。防止公式化倾向。
3.注意措辞。知识管理审计报告在本质上属于管理审计范畴,其语言应体现出“评价和建议”。意见段的开头应该使用“我们认为”的术语,而不宜使用“我们确信”或“我们保证”等绝对化的语言,“绝对可行”、“完全正确”会误导管理部门的决策。同时也应避免使用模糊不清、态度暧昧的语言,如“大致可以”、“基本可行”等,这样的语言会降低审计报告的权威性和可信性。
4.审计报告提交或出具之前,应充分听取知识管理专家的意见,使审计报告的内容经得起推敲,更令人信服。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