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蒹葭篇1
1. 了解 《 诗经 》 的基本常识 ,
2. 学习 《蒹葭 》,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3.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4.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分析 《蒹葭》 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2. 把握 《 蒹葭》中的重章复唱的特点。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提问
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诗经》又名什么?有多少篇?《五经》是哪几部?《诗经》分为哪几部分?从表达方式看分为哪几种?《诗经》中的第一首诗是什么?
齐背《关雎》。
新授
(一)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出示课题,板书课题。
解题:《蒹葭》选自《诗经・秦风》。
蒹葭----芦苇。
齐读课文。
指名几位同学上黑板写出诗中难字,并理解其意。
指名学生有感情朗读全诗。
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提示:结合注释,自读为主,有不懂之处可与同桌商讨。老师巡视指导。
理清诗歌的时间脉络。边分析边板书。
时间:白露:为霜 未 未已
分析诗歌的结构,深入体会重章叠句的特点与好处。
全诗共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每章的结构相似,只有一些关键字词不同,给人回环往复之感,叠词的运用,使诗歌具有音乐的美感。
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请女生朗读诗歌)(出示页面)
明确:忧郁 惆怅 迷茫
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特点是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后出示页面:
一、蒹葭 霜露 秋水――凄清的秋景(渲染冷寂落寞的气氛)
二、伊人在水中央――可望不可即(空灵悠远的意境)
三、上下求索的青年――执著追求(怅惘迷茫之情)
作品虽未着意刻画双方的形象,但却通过主人公追求行动所显示出来的感情指向,十分含蓄地勾画了施受双方的形象特征。
伊人----高洁、可敬、可亲、可爱。
主人公----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着追求,坚贞不渝。
11、出示页面:《在水一方》歌词,老师现场演唱,学生有会唱此歌者请合唱。让学生体味歌词与所学诗歌有无相似之处,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并体味诗歌的含蓄美。
(二)深入研读,理解诗歌意蕴
1、所 谓 “伊 人 ”指的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吗?(请全体男生朗读诗歌)
引导学生挖掘体会:
“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伊人” 让我们感到希望与理想乃是一个若有若无、可望不可即的影子。
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理想追求与个体生命短促的矛盾引起的困惑,反映了人类对完美境界永无止境的追求。
2、出示页面:
关于《蒹葭》内容的几种说法:
一、***治说
诗中的“伊人”,为“知周礼之贤人 ”。今人天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反之亦然。
二、爱情说(现在人们往往将其当情诗)
诗中主人公的执著追寻,反映了纯真的爱情!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主人公陷入烦恼。
三、理想说
人们根据对“伊人”的执著追求,以及追求道路的曲折,所以就有了“理想说”,即人们追求理想的道路是荆棘丛生的,但对理想的态度应是坚持不懈的!
四、惜时说
诗歌之中反复的“白露”“流水”意象,它们有一个共同点:转瞬即逝。告诫我们要珍惜时间。
五、距离说
即为“距离产生美”。
3、总结诗歌的艺术特色
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
重章叠句 起兴手法
4、背诵诗歌。
三、拓展阅读
1 出示页面:上邪(yé)!
我欲与君相知, 长(cháng)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衰(cuī):衰减、断绝。陵(líng):山峰、山头
雨(yù)雪:降雪。雨,名词活用作动词。
学生朗读,理解其意。
了解久远的古代就有令人震撼的誓言,这是对爱情最忠贞的话语。
四、课堂练习:
全班齐读课后练习三《诗经》中诗歌《木瓜》,指名解读诗意,教师点拨。(珍惜友情,不求回报。)
五、总结: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请同学们课后阅读《诗经》中其他篇章,那么在以后的学习中再遇到你读过的诗歌,会有跟老友重逢的感觉,那一定无比美妙。
诗经蒹葭篇2
关键词:诗体主人公;伊人;朦胧;典型意境;多元性;同质异构
《蒹葭》是《诗经》里的名篇,百读不厌,涵咏其中,愈品愈觉美不胜收。
初读,回环婉转的是《蒹葭》的形式美
《蒹葭》共三节,重章叠唱,反复吟咏,与《诗经》中的大多数篇章一样,只是在相同句式的相应位置换用了近义词或同义词,这样既有一种整齐美,又使诗作行文富有变化而无重复呆滞之感,
读来朗朗上口,音韵和谐婉转,意境显得朦胧深邃。
再读,扑面而来的是《蒹葭》的形象美
《蒹葭》的形象美首先在于诗体主人公的精神美。面对隔水相望的“伊人”,主人公不畏艰险,一会“溯洄从之”,一会又“溯游从之”,苦苦以求,尽管所追求的对象“宛在水中央”,始终可望而不可即,但主人公依旧上下求索,道路的艰险、高远、崎岖,丝毫不能阻断其追寻的步伐,他(她)对飘忽不定的追求目标矢志不渝,表现出坚韧之精神、执著之美,他(她)也许没有得到自己所追寻的,但在这个过程中,凯旋的是一种情感的愉悦,留给我们的是一笔精神财富,这也正是《诗经》的天价所在。
其次,在于诗体主人公所追寻对象之美。“所谓伊人”年庚或芳龄几何,何许人也,是男是女,是燕瘦还是环肥,他(她)站在水边,是在等待日出,还是闻鸡起舞来见自己的心上人,统统未明,给读者无尽的遐想。还有那“伊人”的行踪飘忽不定,忽在河水边,忽在河下游,又忽在水中央,又忽在水草边,来去缥缈,扑朔迷离,使追寻的整个过程虚幻朦胧,有一种“云深不知处”的朦胧美。
细读,流连忘返的是《蒹葭》意境美
《蒹葭》共三节,每节开启句分别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苍苍,白露未晞”,“蒹葭苍苍,白露未已”,开篇就用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水域秋色***:深秋清晨,清水浩淼,芦荡苍青,露水晶莹似霜。这幅画面之中,凸显冷色调,秋的寥廓又佐之微微冷清的氛围,这对执著追求却可望而不可即的行为效益、对诗体主人公无疾而终的心理都起到一个渲染和烘托的作用,有了情景交融的艺术之美。
不仅如此,意境之美还包括由“可望而不可即”的伊人、河水、主人公“溯洄从之”又“溯游从之”的行为这三个意象元素所创造出意境的典型性。伊人“在水一方”,主人公与其以河水相隔,他(她)不顾道路崎岖遥远,矢志不渝地苦苦追寻,与“伊人”忽近忽远,就是不得,但总被“伊人”牵引,心中一直有梦。这种情境多么亲切、多么熟悉,不舍追求的我们和所欣赏的诗体主人公就如同庄周与舞蝶,坠入王国维先生的“无我之境”。这种能激起我们欣赏者共鸣的意境岂不是最美的典型意境?
品读,含蕴深厚的是《蒹葭》的主题美
有人把文学作品分为两类:一种是伟大的作品,另一种是美的作品。前者往往更多的附着上时代的色彩,而美的作品总能超越时代,与日月齐光、与星河同寿、与时间赛跑。《蒹葭》就是美的作品!
关于《蒹葭》的内容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有讽刺说,有隐喻说,更多认定爱情说。其实,《蒹葭》的主题不限这些。美的作品总有包容性和多元性。《蒹葭》中的“伊人”形象的朦胧性,就成就“伊人”形象的象征性。“水”阻隔了“伊人”和追寻者,使其与“伊人”总有空间的错落感,这样水的意义就远远超越了“水”的本身,而成为同质异构事物的代表。因此,不舍心中梦想,面对艰难险阻敢于追求、不懈追求的所有主体,都能在《蒹葭》中畅饮心灵鸡汤,触摸温暖。
诗经蒹葭篇3
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有一个骄傲的性格,而不是一个势利小人。这使他们大多数人看起来很奇怪,总是从人群中脱颖而出,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雎蒹葭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关雎知识点【关雎】
关关雎(jū)***(jiū),在河之洲。
窈(yǎo)窕(tiǎo)淑女,君子好(hǎo)逑。
参差荇(xìng)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wù)寐(mèi)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zhǎn)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mào)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lè)之。
一、注释
(1)关关:雌雄两鸟的和鸣声。雎***:一种水鸟,亦名王雎,状类凫鹥,生有定偶,常并游。
(2)在河之洲:(雌雄雎***)在河中陆地上居住着。洲:河中沙洲。
(3)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淑:品德好。
(4)好逑(hǎoqiú):理想的配偶。逑,配偶。
(5)参差:长短不齐。荇(xìng)菜:一种水生植物,叶子略呈心形,浮在水面上,茎可以吃。
(6)左右流之:在船的左右两边捞。流,捞取。
(7)寤寐:这里指时时。寤(wù),醒时;寐,睡时。
(8)思:语助词。服:思念、牵挂。
(9)悠哉悠哉:意为“悠悠”,就是长。这句是说思念绵绵不断。
(10)友:亲近。
(11)辗(zhǎn):半转。反侧:侧身。
(12)钟鼓乐之:敲击钟鼓使他快乐。
(13)芼:择取。
(14)乐:同“悦”,娱悦。
二、参考译文
雎***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沙洲上。文静美好的少女,小伙理想的伴侣。
参差不齐的荇菜,顺流两边去捞取。文静美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覆去难成眠。
参差不齐的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文静美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爱慕。
参差不齐的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文静美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
蒹葭知识点一、了解与积累
(一)注释
⑴选自《诗经?秦风》。秦,周朝时诸侯国名,在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部一带。
⑵蒹葭(jiān jiā):芦荻,芦苇。
⑶苍苍:深青色。
⑷白露为霜:晶莹的露水凝结成了霜。为,……成……。
⑸所谓:所说、所念,这里指所怀念的。
⑹伊人:那人,指隐居的贤人,有人认为诗中人物收追寻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境。
⑺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一方,那一边,指对岸。
⑻溯洄(sù huí):逆流而上。
⑼从:跟随,这里是追寻的意思。
⑽阻:险阻,(道路)难走。
⑾宛在水中央:(那个人)仿佛在河的中间。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到达。宛,宛然、好像。
⑿萋萋:茂盛的样子。下文“采采”义同。
⒀晞(xī):干。
⒁湄(méi):岸边,水与草交接之处。
⒂跻(jī):升,高,意思是道路险峻,需攀登而上。
⒃坻(chí):水中小洲,小岛。
⒄未已:还没有完,指露水尚未被阳光蒸发完毕。已:完毕。
⒅涘(sì):水边。
⒇右:迂回曲折。
⒆沚(zhǐ):水中沙滩。
译文
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岸边。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险如弯绳。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二、基础知识过关
(一)、文学积累
①《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时期的诗歌共有305篇,包括风、雅、颂三部分。
②《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二)、默写过关:
1、统领全文,运用起兴手法表达小伙子对心仪的姑娘热烈追求的诗句是:关关雎***,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关雎》中是全诗的纲目,统摄全诗的句子或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贤惠的姑娘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关雎》最能体现全诗的精神,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的句子是(表达小伙子对心中恋人的爱慕之情、朝思暮想不能成寐的诗句):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4抒写了求而得之的美好愿望和喜悦心情的句子:“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5、统领全诗,运用起兴手法,既交代时令、环境,渲染凄清惆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又表达对意中人深深怀恋之情的诗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6.描写男主人公苦苦追寻之路艰险、漫长、困难重重的诗句是: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7.表现他虽望穿秋水但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是: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
8.《蒹葭》:诗中能印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寻找追求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9.蒹葭在今天被我们引用来形容所爱恋的人在远方的诗句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10.“一切景语借情语”。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于浓浓的秋凉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
三、主要问题过关:
1、《关雎》中“关关雎***,在河之洲”两句的作用是什么?
以雎***鸟起兴,来写自己对窈窕淑女的追求。
2、《关雎》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全诗通过写主人公的思慕、追求、向往,表达了对爱情的赞美之情。
3、《蒹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一个主人翁形象?意境有何特点?
塑造了一个(痴情的男子即君子)的人物形象。
4、《蒹葭》的写景有何作用?
景物描写反衬出诗人浓浓的思念之情。
蒹葭诗中描写的景物有:蒹葭(芦苇)、露珠、霜、河水、小舟。用了这些景物起兴,引出追求"伊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情感.全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意境优美.表达爱而不得的思念之情。
5、《蒹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主人公追求、思念寻而无果的惆怅之情。(蒹葭表达出了一种贤才难觅,情人难得的怅惘,乃至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望心情。全诗流溢着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著追求以及追寻不得的失望、惆怅心情。)
【诗经文学常识】《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按用途和音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其中的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音乐,其中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其中赋直陈其事;比喻叫比;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
诗经蒹葭篇4
[关键词]黄节 蒹葭楼诗 黄节诗集 佚诗
〔中***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08)06-0152-03
黄节(1873-1935),字晦闻,斋号蒹葭楼,广东顺德人,著名史学家、诗人、学者、书法家,著有《蒹葭楼诗》、《汉魏乐府风笺》等。清末,黄节以诗鸣世,与陈洵词合称“黄诗陈词”,备受推许。民国时期,黄节远赴北京,与同光体诗派诸公往来,诗名愈大,陈三立引用杜诗“一洗万古凡马空”誉之,张尔田推其诗与清初屈大均、顾炎武并称,前后辉映,成就特大。[1] (卷首) 黄节《蒹葭楼诗》乃经其严格删订,1935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成为民国以来一本重要的诗集。在近数十年来古典诗词创作日渐式微的环境下,黄节《蒹葭楼诗》仍是近现代少数能成为后起的诗词爱好者所推重与学习的对象,对现当代古典诗坛影响很大,尤其是广东地区摹其诗者,大有人在,蔚成风气。又如著名学人吴宓生平极推许及学习黄节诗,钱仲联认为程千帆《闲堂诗存》“于并世作者,风规于蒹葭楼主人为近”等,[2] (P4) 均可见一斑。
黄节生平严格自订《蒹葭楼诗》,有很多作品被删于集外。近数十年,学者积极辑录黄节集外诗,如1936年王《黄节遗作:甲戌之蒹葭楼诗》,[3] (P22-23) 1972年木易《黄节及其蒹葭楼集外诗》,[4] (P207-211) 1983年马以君《蒹葭楼集外佚诗》,[5] 1986年程千帆《蒹葭楼集外佚诗补》等。[6](P314-316) 1989年,马以君以《蒹葭楼诗》刊本为底本,把历年所辑佚诗186首,予以编年,分插底本各诗之间,编成《黄节诗集》,成为目前黄节诗歌一个颇全的版本。后来,1992年杨玉峰《黄节佚诗三首》、[7] (P63) 1993年郭长海《黄节集外诗文拾遗》,[8] (P126-127) 陆续补辑佚作。笔者近年亦辑得黄节集外诗七首,今考述如下,以补诸家之不足。
一、《奉题沤尹先生“校词***”》
校字殷勤过海虞,古人真意重踟蹰。先生别有沧桑感,难写伤心入画***。[9] (P8782)
此七绝载于龙沐勋整理的《村丛书・“校词***”题咏》之内,属常见之作,却为学者忽略。“沤尹”即著名词人朱孝臧(号村),与黄节友善。朱氏曾刻陈洵《海绡词》,专请黄节为之序;黄节亦曾请朱氏为其《曹子建诗注》题端,《蒹葭楼诗》内也有《题“霜腴***”为朱村先生寿》一诗,可知两人关系良好。据龙沐勋所记,此诗载于顾麟士所画的“校词***卷”上,而卷上有三篇***序,分别为乙卯年(1915)沈修序、丙辰年(1916)孙德谦序及无年份的张尔田序;以及有1916年郑孝胥、1917年胡嗣瑗、1918年罗、吴庆坻、1924年李宣龚诗,及无年份的陈衍、瞿鸿、陈三立、杨锺羲、夏敬观、缪荃荪、李传元、吴士鉴、金蓉镜、喻长霖及黄节诗。因此,此诗大约写在20年代初。
二、《***奉安挽诗》
龙虎江南气,寰区战伐声。碧云回法驾,石起佳城。风雨云旗集,河山草木生。地原宽禁御,神亦听和平。永绝人相斫,犹哀国有争。山丘华屋叹,松柏北邙行。望治人皆恸,遗刍泪不轻。灵来应共飨,信立可无兵。祝国占形胜,题诗太上清。绵绵思岭表,如海是乡情。[10]
此诗载于1935年2月19日《香港工商日报》(《黄晦闻先生追悼专号・上》)。诗为排律,是目前仅见的黄节排律。奉安指即1929年孙中山之灵柩由北京运回南京进行国葬一事,故此诗当作于1929年。此诗平淡浑朴,不像一般挽诗那样极度哀恸,与黄节集外《孙中山先生挽诗》及挽联的情感分别很大。① 黄节原为同盟会会员,清末孙文已有意罗致黄节为助手,而未能成功。直至1922年孙文才成功邀请黄节南返出任大元帅府秘书长,然黄节到广州后,发觉南方形势混乱不堪,不足一个月便北返。故此诗之辑录,对了解黄节与孙文之交往也有价值。
三、《留别南武同人》
棰棘歌谣恐未休,独哀行国作长游。潜龙事业羞同辈,逐鹿山河到异洲。此去欲寻黄寺,不才应敝黑貂裘。等闲头白看如许,笑我空谈大九州。[11]
此七律载于1906年9月21日的《东方报》上,署名“晦”之作。《东方报》是黄节友人黄汉莼、陈树人等所创办。《东方报》1906年9月22日又载了署名“莼”的黄汉莼《次韵晦公留别二章》,② 是佚诗之和作。南武即指南武公学堂,1905年黄节曾与杨鸿达、黄汉莼、欧阳日瑚、黄培初等人成立“南武公学会”,后又创办“南武公学堂”。此诗可能是黄节前往上海继续发行《国粹学报》(或是前往日本)而留别粤中友朋的作品,写作时间亦当在1906或1907年左右。黄节集外有诗与黄汉莼等人,如1907年《六月十三日之沪江濒行,汉莼、培初送予登舟,诗以留别》,[12] (P33) 可与此诗并读。
四、《花埭访菊》
云水天光一蔚蓝,天风吹我渡鹅潭。河山尺幅秋花影,不见题诗郑所南。[11]
此七绝载于1906年9月21日的《东方报》上,署名“晦”之作。与此诗同载的还有《东渡濒行,谢英伯出示杜莲女史“杏花画幅”属题卒成一绝》、《结习未除,华堕劫,秋声撼梦,起读〈维摩〉,时丙午八月十九夜漏将尽客上海》二诗,此二诗已见辑于马以君《黄节诗集》内,并系于1906年,[12] (P24、P26) 由是可知“晦”肯定指的是黄节。花埭及鹅潭(名白鹅潭),均为广州地名;“郑所南”即南宋郑思肖,是黄节生平颇推崇的一位气节人物,黄节早年曾校理其《冰槎集》,亦有多首诗咏及。故此诗应是黄节早年在粤的作品,写作时间亦当在1906年左右。
五、《和答颖公并乞赐教》
昌黎诗好论身世,后有柯山又不然。二子能毋怀抱恶,古人难免性情偏。每为长句公尤健,始叹奇才世已传。忧患如山吾辈在,莫将闲恨遽呼天。[13] (P44a)
此七律载关赓麟《园诗集第一种・小园集》内。关赓麟,黄节友人,著有《中国铁路史讲义》、《园诗集》。关氏在京组“寒山社”,聚集一时诗人及诗钟活动,黄节来京后亦加入寒山社,因此两人往还频密。佚诗是黄节和关氏1915年的《晦闻见读近诗颇以悬悬于讼事为嫌因答》之诗,① 后关氏又写《重答晦闻》以酬答之。②
六、《题关颖人〈饴乡集〉》(按:诗题为笔者所拟)
一轮月照双人面,风雅能追静御堂。得句最惟惊独客,泛湖闻已过泉塘。云鬟香雾休言别,椎髻山妻未足量。徙倚明河望今夕,羡仙宁不似鸳鸯。[14] (卷首)
此七律载关赓麟《园诗集第四种・饴乡集》“题词”内。《饴乡集》为关氏辑其与夫人张纤云于1918年至1919年间所写诗作,并附友人和作。观卷首有吴士鉴戊午(1918)孟秋之序,及卷末关氏己未(1919)二月之识语,故黄节题诗的写作年份大约在1918年底左右。黄节集内涉及关氏诗有《宿潭柘寺与同游诸子拈韵分得佳字》、《九月二十五日京师蝗》、《雪朝》等三首。不过,黄节晚年自订诗稿时,曾删去一些与关赓麟有关的诗作,此诗也可能因此被删除。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安装 原版全文
七、《伯任先生属题“春还堂***”》(按:诗题为笔者所拟)
去官尚作三年住,独为梅花惜别颜。留得旧时堂畔月,有人相识道春还。[15] (P87)
此为七绝题画诗,稿载吴瑾《潘: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伯任,为陈越字,广东南海人。时陈氏任广东四会县长,在任职间曾访得前清四会知县闽人黄任的“静镜堂”故址,并重修名曰“春还堂”,更请黄节友人潘作“春还堂***”。后陈氏请黄节题卷首“春还堂***”四字及上述题诗一首。下款曰“乙丑十月”、“伯任先生属题”。乙丑,即民国十四年(1925),时黄节在北京。“去官尚作三年住,独为梅花惜别颜”,即黄节追述1923年2月应孙文邀请南下任元帅府秘书长而不一月辞职北返之往事,时距题诗约三年。1930年,黄节有《为陈伯任题“沙亭谒墓***”》,亦为陈越题画,可备参考。
[参考文献]
[1]黄节. 蒹葭楼诗[M]. 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2]钱仲联. 闲堂诗存序[A]. 程千帆. 程千帆全集・闲堂诗文合抄[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3]王. 蒹葭楼遗诗记[A]. 逸经(第8期)[C]. 上海:人间书屋,1936.
[4]木易. 黄节及其蒹葭楼集外诗[A]. 香港商务印书馆编. 艺林丛录(第3编)[C]. 香港:商务印书馆,1961.
[5]马以君辑. 蒹葭楼集外佚诗[M]. 顺德:手抄油印本,1983.
[6]程千帆辑. 蒹葭楼集外佚诗补[A]. 钱仲联主编. 明清诗文研究资料集(第一辑)[C].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7]杨玉峰. 黄节轶诗三首[A]. 国际南社学会丛刊[C]. 香港:国际南社学会,1992.
[8]郭长海. 黄节集外诗文拾遗[A]. 马以君主编. 南社研究(第4辑)[C].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
[9]朱孝臧辑校,龙沐勋整理. 村丛书・“校词***”题咏(第10册)[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0]香港工商日报,1935-02-19.(北京:中华全国***书馆文献缩微中心,1988年)
[11]东方报,1906-09-21.(显微资料,广州:广东省立中山***书馆,1992年)
[12]马以君编. 黄节诗集[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13]关赓麟. 园诗集第一种・小园集[M]. 南京:中国仿古印书局铅印本,1935.
[14]关赓麟. 园诗集第四种・饴乡集[M]. 南京:中国仿古印书局铅印本,1934.
诗经蒹葭篇5
重章叠句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其中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蒹葭篇6
2、出自:《诗经 · 蒹葭》
3、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诗经蒹葭篇7
2、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4、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5、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6、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7、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诗经蒹葭篇8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和学生学习实际,为使文言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作了尝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构文言知识体系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文言文语言大多简约、精深,学生读时有涩口感。故教师教学时势必要挖掘教材中新颖、趣味性强的教学内容。笔者在教《岳阳楼记》时,制作了课件。出示一幅幅迷人的洞庭湖、岳阳楼风光***,配以悦耳动听的音乐,再配以精当的解说词,就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来感受此番美景。果不其然,学生热情高涨,迫不及待地问:“老师,这是哪里?真美!”“洞庭湖!”“岳阳楼!”老师再用富有激情的语言鼓励大家:“让我们登上岳阳楼,与范仲淹一起领略这美丽景色吧!”接着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岳阳楼景色句子,“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这样的情境,学生觉得很有兴味,从而建构起能灵活运用的有关文言知识,如“际涯”“朝”“夕”“气象万千”。
2.引导学生自主研读,建构相关的文化知识体系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又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和发展的平台。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个人或小组搜集材料,筛选信息。这个教学过程中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够让学生共享探索的成果,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比较全面、正确的了解,最后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如建兰中学孔晓玲老师在教学《公输》时,介绍了有关墨子及墨家的知识。为了让学生更易建构起墨家思想主张以及在春秋战国时地位影响等文学常识,孔老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墨子为什么叫墨子?他有什么长处?我们可由此联想到哪个成语?孔老师让学生去搜集资料,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补充一些知识如孟子对墨子的评价、墨家以后的发展等。如此,学生就能建构相关的文化知识体系,了解了一段历史,又能了解一个远去的历史人物。
3.理解文本材料,建构起对文本的整体认识和相关的审美能力
学生要主动地参与,处于一种激动、亢奋的状态,然后让自己凭借已有的知识去体悟。如教学《诗经》时,教师要介绍有关《诗经》的常识,如创作年代、手法、地位和影响等,借此来引导学生去热爱这一民族文化遗产。其实,我们也不需介绍很多先秦时代文化灿烂的背景知识,只要围绕《诗经》创作年代即可设置情境,足以震撼学生。让学生把《诗经》与《在水一方》的主题歌歌词进行比照,再让学生查查资料:在《诗经》创作时,世界上其他的民族是否也有了不朽之作?学生通过查资料、作比较,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语文课的民族精神教育,就水到渠成了,同时学生也做好了认知的积极的心理准备。
此外,我们教师还要充分利用文本的美学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李海林先生在《言语教学论》中写道:语文知识的学习是实现语用能力的手段,思想***治教育是实现语用能力目的的“附带的效果”,文言文教学势必要渗透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本身也是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文言文教学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浅易文言文能力,但它终极目的则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众所周知,文言文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最丰厚的载体。这些文质兼美的作品,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被赋予了美,是美的终结者,富有较强的审美价值。它们或记述作者经历,或歌咏壮美山川,或抒情言志,或阐发哲理,这些都能表达出古人的执著追求。
教学《诗经・蒹葭》时,笔者设计了比较朗读情境,将“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改成“蒹葭苍……蒹葭萋……蒹葭采……”,然后学生朗读,对比体悟它们的音乐效果和表意效果。当然,学生在反复朗读过程中更爱叠词的朗读节奏美与音律美。又如《爱莲说》,可从品析文章语言入手,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爱的句子,并说说从这些语句中可读出了多少美,悟出了多少美。经过教师的点拨,最后归纳出:语言美、形态美、品质美、情感美。教师在此基础上继续点拨,写花即写人,咏花即咏作者的志。作者通过描绘并赞美莲花的外在形态,赋予莲一种高洁品格。这样的朗读,这样的点拨,会使学生体悟到文本中写的物是美的,而且还会把学生的思想引向更广阔更深远的地方――这里的物仅仅是物吗?作者的意***又是什么呢?
4.挖掘文本的文化内涵,建构文本相关的人文知识体系
整个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利用情境、协作和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展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从而使学习者有效地实现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的建构。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技能,达到能力的迁移和思维的发展的目标。
教学《小石潭记》时,教师会分析小石潭景色,再探究柳宗元的内心世界。这基本上完成了文本内容立意建构。我们可继续提出一研究性问题:文中“潭西南而望”,柳宗元在望的时候会想些什么呢?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会说到前途、理想等。教师再补充有关作者的资料,让学生对作者、文本有个高度的认识:山水走不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教师再出示藏头诗《江雪》,让学生朗读体悟作者心情,再进一步提示学生:《江雪》很好地印证了柳宗元心情――千万孤独。虽山水走不进他的内心世界,可山水接纳了他。美丽的自然风光开阔了柳宗元的心胸,给了他创作灵感。他写出了许多山水游记,其中最著名的是文笔清峻、富有诗情画意的《永州八记》。写山写水,写草写木,都能化工肖物,神妙入微。
教学《〈论语〉十则》,在疏通文意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带领学生掌握语录所包含的思想家、***治家孔子“仁”的思想核心。“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文字的梳理是极易的,关键是看它如何体现儒家思想的“仁”。孔子认为,终身行之的那字是“恕”了,就是说用自己的心去揣度别人,最直接最简单方法便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是推己及人,“仁”的体现。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这几则语录走进儒家,走进儒家思想的文化境地,认识它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从而让学生积淀传统文化,逐渐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熏陶。
诗经蒹葭篇9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2、《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3、唐伯虎《桃花庵歌》
桃花坞裏桃花庵,桃花庵裏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4、李商隐《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5、李商隐《霜月》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6、李商隐《归墅》
行李逾南极,旬时到旧乡。
楚芝应遍紫,邓橘未全黄。
渠浊村舂急,旗高社酒香。
诗经蒹葭篇10
碧影荷塘风簌簌,依依杨柳蒹葭。寒秋霜露染清华。
佩弦曾立处,红袖拾芦花。
黄叶萧萧如蝶舞,熙春路满枝桠。华灯映水化烟霞。
冷香披鹤氅,纤月笼轻纱。
生查子・端午
榴花映脸羞,五月晴光好。一地落英飞,约取风来扫。
江头喧鼓雷,碧玉归家早。臂系彩丝娇,角黍包金巧。
这首《临江仙・夜游清华园》词,是荣获“中华好诗词”优秀作品奖的作品。按旧体诗的要求,王泽南的诗词在意境和词语运用方面运用很精到,具有一定的旧体诗功底。此诗是作者造访朱自清(佩弦)先生笔下的荷塘月色,夜游清华园的有感而发。
北京秋天的夜晚,风大露重。朦胧月色下的荷塘别有风韵。虽已入秋多时,仍然如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荷塘深处,是佩弦先生的雕像,恍惚间,作者似乎看到很多年前的那个晚上,先生也像作者这样立在荷塘边,在淡淡的月光下,对着这一池碧影,久久不能平静。
又一阵风乍起,荷塘畔蒹葭杨柳簌簌起舞,一朵洁白的芦花飘到脚下,作者缓缓拾起,随口吟出了“佩弦曾立处,红袖拾芦花”。从荷塘畔走出,一路黄叶纷飞,熙春路上,被风吹折的树枝落了一地。道路两旁光怪陆离的闪烁,映在路旁的水中,恍若天边的残霞。忽然瞥见道旁不知名的野,如不经意间遇到的行人擦肩而过的微笑,让人心头一暖。作者此时又想起刘禹锡的“仙人披雪氅”和姜夔的“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莞尔一笑。此时抬头遥望,一弯新月仿佛笼着一层薄纱,自然而然写出“冷香披鹤氅,纤月笼轻纱”。
蒹葭影里,荷花塘畔,一曲新词,一弯新月,便串成一串古典的浪漫……
《生查子・端午》这首小令是作者在河北卫视《诗词王中王》节目现场的即兴之作。彼时,正值端午。作者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将端午节的所见依次写出。
晴空万里的五月初五,火红的榴花映着娇羞的面庞,树林间落英缤纷,女主人公想着不如邀约风来扫。这句词也是全词的“诗眼”,寓情于景,看似活泼俏皮,却也暗含着时光易逝的淡淡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