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在水一方10篇

诗经在水一方篇1

其一,尊重史实,立论新稳《灵境》中许多新人耳目的见解,都是建立在对山水诗史客观而理智的逻辑描述基础之上的,摈弃了浮根之淡。例如第一编“山水诗的形成”,作者在具体分析了《诗经》时代人们对自然意识不断变化的过程之后,得出了“人们对待山水的态度也有一个从《周颂·般》的敬畏崇拜到《郑风·傣》的亲切嬉戏的变化”《灵境》,下文所引该书者,仅标页数)的结论。并进一步指出:“正是基于对人与自然的这种对应关系的认可和为了表现这种对应关系。《诗经》的无名作者们创造了‘比兴’手法”《诗经》时代人们对自然山水的认识,尽管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人们尚未将山水景物作为***的审美对象,但人们对于山水景物意识的不断增强,却为山水诗的诞生,起到了必不可忽缺的孕育作用。如此立论,都足以新人耳目而令人信服的。

《灵境》以两编的篇幅,将唐、宋两代山水诗地位定格为“第一个艺术高峰”与“第二个艺术高峰”。如此识断,是完全切合唐宋山水诗发展之实际的。尽管《灵境》是按照“四唐诗”的分期贯例来论述山水诗之历程的,但却能以“傍城心态与营构匠心”(初唐)、“情景自然的清纯意象”、“山水造境中的清发意兴与创变精神”(盛唐)、“山水诗美的两种意态”、“别有幽峭明净处”(中唐)、“诗意山水与晚唐风韵”(晚唐)等新异的发现来勾勒出唐代山水诗不同阶段的别样风采与神韵,体现出作者学术眼光之敏锐与独识。

其二,写法多元,史迹明晰《灵境》是一部多人合撰的力作,因此,该著的写法也因各人行文习惯与风格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本书采用纵横结合、点面结合、叙议结合、史论结合的写法。在横向上,力求展现出古代山水诗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基本面貌、美学特征,突出论述名家大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成就。在纵向上,尽可能清晰简明地描述古代山水诗孕育、形成、兴盛以及停滞、变化、发展的流程。”正因为《灵境》始终贯穿着多元而灵活的山水诗史之写作方法,所以,该书行文畅达而有势,疏密相间而有致,剖情析采而有味,富于理性而有情,逻辑严密而有信。而这多元灵活写法的组合,说到底是为了凸显中国古代山水诗丰富多彩的历史轨迹。这从《灵境》六大编的编目便可明察作者精合营构的高明之处:如:第一编:山水诗的形成;第二编:山水诗的第一个艺术高峰;第三编:山水诗的第二个艺术高峰;第四编:山水诗的承续与发展;第五编:山水诗的复古与新变;第六编:古典山水诗的集大成。这六条大纲,便将《诗经》时代至清代三千年山水诗史的历程勾勒得十分清晰。至于每编之内的章节设置也都极为精要而明了。如第六编共设四章。第一编:易代二臣山水诗的社会***治性;第二章:清初遗民山水诗的民族意识;第三章:顺康山水诗审美性的强化;第四章:乾嘉山水诗审美性的成熟。仅从标题看,每个时期山水诗的风貌与特征便已一目了然.具有鲜明而浓郁的诗史色彩。

《灵境》在多元灵活的叙写方法中,值得推许的是,在全书中运用得甚为普遍而恰到好处的“比较论析法”。通过不同时代不同作家山水诗的比较论析,更生动而明晰地突出山水诗创作的动态轨迹与作家的风格特征。如论述《楚辞》自然山水描写的不同特征说:“比起《诗经》来,楚辞中的自然景物描写显示了更为细致的观察力和更高级的艺术表现力。

《诗经》中的景色描写是本色的、质朴的,而楚辞中的景色描写却绮丽多彩。在楚辞中,自然景物不像《诗经》中那样仅是某种情绪或意念的揭示,而往往自身就表现为具有审美价值的意象,是诗歌意境的有机组成。宋代诗人善于学习借鉴唐诗并大胆开拓创新,形成了别有意味的宋诗特征,而作为宋诗有机组成部分的大量山水诗,其创作特征与唐代山水诗相比颇为迥异。《灵境》从七个方面加以概括:题材进一步扩大,且与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更为密切结合,更富有乡土风情与生活气息;山水诗与田园诗更趋于合流的现象;山水诗中多寓慷慨悲壮的爱国深情;山水诗中多是文人意象与书卷气息;与宋学盛行有关,山水诗中普遍含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深邃哲理,呈现出较强的理性思辨色彩;与宋代山水画的辉煌有关,山水诗与山水画更趋同步共构之表现趋势;在山水诗的表现诗体(多用绝句)、方法、意境、技巧与风格等方面都呈现出与唐诗不同的风貌。真正描绘出宋代山水诗原生态之情状,力求表现出宋代山水诗“这一个”独特的体貌,给人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在论述盛唐山水诗代表作家王维、李白、杜甫山水诗的特征时,作者结合唐代儒、道、佛三教盛行的文化背景以及诗人独自的思想与性格特征,指出他们对山水不同的关爱之心:“盛唐三大家,王维待山水以禅心,李白待山水以仙心,杜甫待山水以仁心。如此论说,虽是对“诗佛”王维、“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传统雅称的移植,但用在对三大家山水诗情怀的评价上,却是别具新意而又各得其所的。这正体现了作者慧眼独具的鉴别比较能力与惨淡经营的学术用心。像《灵境》这一类切实而深刻的比较论析,委实是作者灵光烛照、学力深厚的具体表现,它时时可见.别具魅力,是《灵境》中一道令人留连忘返的学术风景线。

三、命名类型,凸显个性学术创新的意义,在于“善命名”与“别异同”。‘.别异同”之创新特征己如上文所述。而..善命名”,则又是《灵境》难能可贵的超人之处。该书在论述盛唐山水诗时善于从纷繁复杂而丰富多彩的创作现象中,高度概括并命名为“三大系统”,即:“以吴越清丽山水为标志的江南山水诗;以秦中朴野山水为中心的北国山水诗;以西部苍莽山水为主体的边塞山水诗。”这种以地域版块来命名唐代山水诗系统的学术理念,基本描绘出了盛唐山水诗创作的形貌特征。

清代是中国古典山水诗的集大成时代,其山水诗的体裁、类型、风格、流派之多,在中国山水诗史上可谓空前绝后,在“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清代山水诗的大观园里,作者为我们命名了一系列别具异彩的山水诗人类型,例如,《灵境》第六编的第一章、第二章,将“开清代山水诗风的钱谦益”的山水诗命名为“明末审美型山水诗”,“入清***治寄托型山水诗”; 将“‘诗与人为一’的吴梅村”的山水诗境命名为“虚构型山水诗境”、“激楚型山水诗境”、“闲适型山水诗境”;将“写境兼造境的诗人吴嘉纪”的山水诗命名为“忧思型山水诗”、一审美型实景山水诗”、“审美型虚景山水诗”;等等。这一系列新颖别致的命名,不是作者的随心所欲、顺手拈来,而是对这些诗人的山水诗作悉心揣摩、反复咀嚼之后的知音之赏,中肯之评,是作者对审美对象的了然于胸、对审美主体的全面把握之后所作的点睛之笔、闪光之点。其他称苏轼为“宋代山水诗的艺术大师”,称朱熹为“山水理趣诗的杰出创造者”,称元好问为“金代山水诗的巍峨之峰”,等等。这些极具山水诗人个性特征的命名,在全书中俯拾皆是,它们犹如一粒粒闪光的珍珠,体现出颇为厚重的学术份量。

四,审美观照,揭示本质山水诗是人类对于自然景物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达到一定阶段时的产物,山水诗的美来源于自然美。自然美是山水诗美的基础,而山水诗的美是诗人对自然界的美感认同的结果,此所谓“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柳宗元语)。所以,山水一旦成为“山水诗”,它就是审美客体的“山水”与审美主体的诗人亲近融合的宁馨儿。鉴于此,《灵境》在阐析众多山水诗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审美的理念与审美眼光,既注重“山水”自然物的审美把握,又注重诗人本身性格与思想的审美理解,从而揭示出中国古典山水诗丰富的美学内涵。正如《灵境》“导言”所指出的那样:“山水诗并不限于描山画水,它还描绘与山水密切相关的其他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山水诗是诗,诗的天职是抒情。许多山水诗就抒发了诗人对山水自然美惊奇、喜爱、沉醉、赞赏之情。这种审美型的山水诗,是典型的山水诗。但中国古代的山水诗,还往往和优国伤时、怀古咏史、羁旅行役、送行游宴、田园隐逸、求仙访道等题材内容结合,抒写并非单纯审美的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山水是美的,而渗透融合了诗人之思的山水诗更具灵动蕴藉之美,其中由于时代的差异与诗人个性、思想及遭遇的不同,他们的山水诗又会呈现出不同的美学风貌。(灵境》正是就此作了颇为精彩的审美观照,以揭示出山水诗美的本质。例如第三编对苏轼影响下的几位诗人山水诗美学风格的归纳便是如此。书中称苏辙是“雅适中见深醇,’;秦观是‘.风骨俊秀,刚柔兼具”;晃补之是“凌丽奇卓,善写动态”;张未是.‘自然奇逸,雄拔疏秀”;陈师道是“质朴深挚,凝炼精工”;孔武仲是“雄丽豪迈,意气腾凌”;孔平仲是“夭矫流丽,清奇自然”;贺铸是“清刚豪放,工于发端”等等。《灵境》中还较多采用“境界”这个美学概念来阐析山水诗人的美学特征,来探论山水诗的审美价值,从而揭示山水诗的美学意蕴,委实是高人一筹的山水诗研究佳构。

诗经在水一方篇2

关键词:翟锦;诗歌;女生话题;异质书写

翟锦的诗,是典型的女性诗人的诗。它们是柔软的、小心翼翼的,同时也是质朴的、充满诚意的。在阅读翟锦的诗时,读者可以从中看到实实在在的生活本身,而女性所独有的气质又给其诗歌掺进了一些柔感与浪漫感,最终令这种实在展现得不失灵动。同样,萨福的诗作也是女性诗作的典范,一股仿佛来自本能的倾诉欲望与浪漫化的特征笼罩了她的诗作,使之坦率而优美,洒脱却轻盈。在体裁上,二者的大部分诗歌都属于短诗;在技法上,二者都擅长于创作充满女性情怀的抒情诗。这些相似的特征令两位女诗人虽处于完全不同的时代与地域环境中,却有着极大的可比性,从而给予了我们借由这些相似性来探讨差异性的可能。

一、女性话语的书写口吻:“真诚”与“坦诚”

在倾诉自己身为女性所独有的情感体验时,翟锦与萨福分别选择了相似又极为不同的“真诚”与“坦诚”这两种口吻。翟锦对待诗歌的态度是极为真诚的,正如诗人自己所言:“如果能像生意人追求金钱一样,津津乐道地/见缝插针地,废寝忘食地艟到南墙头也不回地,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地,对待诗歌∥那我早就赚得/盆满钵满了”(《启示》)在其诗《没见过一次大雪的人》中,翟锦以“没见过一次大雪的人/是我的父//他出生于一九五四年/奶奶说那年很冷很冷……这种平静和缓的口吻向我们娓娓道来着属于其叔父的故事,她并没有以“诗人”这一身份自居,而是通过诗歌的写作而对回忆进行还原,然后再把所还原的结果直率地展现给读者看。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不会再去像面对那一类遥远的诗人那样,试***去以突破自我的方式来捕获惊奇;距离感的减退是其诗歌之所以能让人感到真诚的首要原因,与此同时也能使其诗歌能在整体上呈现得“踏实”。

“真诚”同时还体现为翟锦在处理其爱情诗时所采取的策略。在其诗集中,爱情诗占据了相当一部分的数量。她的爱情诗有着强烈的浪漫气息,然而她对这种浪漫的呈现也未曾脱离现实,坠人幻想,而是紧扣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实现的。在《还原》一诗中,翟锦写到:“流淌的雨水,是无数/从空中/到树叶草丛/到地面,滴落的汇聚//那么,你可不可以把某些诗,作一些还原,还原到最初,每个透明的文字,都起源于/并饱满地想你”这是一种朴实的浪漫,一种“接地气”的、站得住脚的浪漫,这种特质是其诗歌中较为突出的一点。再比如《蝉的情诗》一诗:“用尽一只蝉的努力,也许可以留下一小段,似有还无的痕迹,也都给你”这种对于情诗的毫不炫目的处理方式使其具有了某种可靠性。可靠,是源于真情实感的那种切切实实的可靠,当读者能够通过阅读而唤醒自己心中类似的经验,从而抵达记忆的深处和想象的边缘时,这种可靠便能产生出一定的审美效果。可以发现,诗的诞生在翟锦那里并不是多么复杂的一个过程,每一个心中有感的瞬间,对她而言就是生产出一首诗的契机。对于许多敏感而富有文学想象力的心灵来说,诗正是这种情感的自然流露,而“自然”也使这类诗人的诗歌具有了如翟锦诗一般的纯化气息。

而对于萨福而言,“坦诚”既是她的诗歌所给人的第一印象,也是她所一以贯之的写作方式。萨福的“坦诚”首先体现在她在诗歌中措辞之直白:“用你们的拳头,捶打胸膛,姑娘们――,撕裂你们的衣裳!”在说话的时候并未为了表达效果而仔细斟酌,而是凭借着心声的自然流露而说话,萨福用这样一种直接的方式写诗,一方面体现了她对待诗歌的赤子之心,而另一方面也彰显了她的豪放个性。这一特征尤其地体现在她描写爱情的诗歌里:“告诉我/在所有的人中你爱谁//更甚于,你爱我”可以说,萨福这种直截了当地问询爱人的方式,第一次发出了西方女性的平等之声,而更重要的是,从萨福的诗中,还能读到一种对于同性之间的爱情的歌颂:“害怕失去你,我慌乱地跑着,像一个/紧跟着妈妈的,小女孩子”,描写女性之美的诗歌在萨福的诗中也是很常见的,这不光对于当时的古希腊而言具有相当的突破性,即便是放在今天,也富于进步意义。

二、女性话语的意象表征:物性化的“水”与人性化的“水”

翟锦与萨福的诗中都涉及到了许多与“水”有关的意象,然而在具体的诗歌中,相同的意象又体现出了完全不同的特征。翟锦诗中的“水”多是一种与人相对立的物性化的“水”;而萨福诗中的“水”,则是一种与人相融合的人性化的“水”。“水”概念在翟锦的诗中十分广泛,既有“小”水,如泪水、汗水,也有“大”水,如江水,河水。而不论是哪一种类型的“水”,都被她的笔触凸显了“水”本身所具有的,那种外在于人自身的“物性化”特征。“大”水在翟锦的诗中始终象征着人所无法控制的力量,它们通常指涉了命运的不可抗拒性:在《号室里空着一个座位》一诗中,“河水”吞没了自己学生那年轻的生命;而在《我仅仅知道》一诗中,“水”是爱情的化身。诗人认识到,总有一些事物是自己无法改变的,比如逝去的生命,再比如当下的生活状态……这种意识使其诗歌也具有了一些“苦难”的调子,然而诗人同时也有着良好的心态:“生活把你以一片湖泊的形式/在我面前呈现……涟漪,可以只属于我的美丽,你就选择永远不回应,只当那略涨的水面,全是我一次又一次的堆积”面对大而无边,从而使人感到无能为力的生活时,翟锦知道自己任何询问生命的尝试会以徒劳收尾,她知道“一切/近乎虚无”,但是,她在意的是这场宛如“打水漂”一般的过程,这一经验对她来说“单纯而富有”,因此她的这类诗歌便具有了一种洒脱感,这是翟锦在处理诗中的“大”水时所体现出的光彩。而当翟锦退回到自己的个人情感世界中时,开始用“小”水来比喻、象征、抒发自己时,诗中原本那种洒脱的语调也就发生了一些变化:“也许前世,我就是你体内晶莹流动的/一粒盐//今生,才以眼泪的形式,无声滑落”这种抒情语调向我们吐露,在诗人心中,爱情是崇高的,而爱情面前的自己是渺小的,因此,即便是用“水”来自喻,这种“水”也是外在于诗人的水:只有当诗人面对恋人时,她才成为了这种“微型”的水:“一滴河里的水/如果某天,突然有了/流人大江的渴望……那么所谓的距离,只是相思的久久长长…―滴河里的水,是否能抵达,那片宽广的怀抱”。恋人(或者爱情)是“大江”,而自己只是其中的小小的“一滴水”,闹锌梢钥闯鍪人对自己传统女性身份的某种认同,她在这些诗中所抒发的,是一种略微保守的女性情怀。

对于萨福而言,“水”不再是一种外在于自身的客观存在物,而是成为了加斯东-巴什拉所说的“有着自己的赫拉克利特学说”的水:“起来吧,放松你柔软的,躯体,脱下你的希俄斯睡衣,象一枝百合花斜倚在,,泉水中,你沭浴吧。”有着“自己的赫拉克利特学说”的“水”,是诸种对立事物的和谐,“水”是男女两性的和谐:从宙斯化身天鹅使人间美女丽达受孕开始,天鹅在西方文化中便是一个雄性的象征,而水又具有女性的特征,当天鹅来到水边,它便成为了双性化的事物;“水”是生与死的和谐:克尔特人处理死者遗体的方式就是把死者的棺木投入水中,卡翁在水面上撑船渡亡灵――水是完全包容了死亡的一种物质;“水”是青春和衰老的和谐:“清洗”这个动作本身就具有一种创新的力量,流动的水带走泥垢,让人宛如新生,喷射的水就是一种活着的水,意味着生命的起源。在萨福的诗中,人与水融为一体,和谐相处。萨福最为独特的地方在于,并没有将水描绘成人,而是反而使人变形为植物――“百合花”,并倚靠在泉水里;而“柔软”、“睡衣”等词汇凸显了整首诗的肉感:伴随着人的变形,人的躯体也将陷入睡眠,而水容纳了人与人的活动,并使之更为融洽。肉体一旦进入水里,生命就陷入了睡眠,这种如梦非梦的感受令人有如回归母体,回归生与死的起始阶段。当纳瑟斯在水底醒来时,发现自己已经成为了一朵永恒的水仙。作为一个人而言,纳瑟斯已经死了;而作为水仙,他还在不朽地活着。因此,萨福这首诗中的水,是同时包容了人与物、生命与死亡的水。而除了“泉水”之外,其诗中的“水”还表现为“雨水”、“甘露”这类完全“属神”的水――它们均是从天而降的、象征天神旨意的水:“当她们倦了/黑夜把她那沉重的,睡眠,雨一般倾注在,她们的眼睑上”这类水本应是最外在于人的事物,然而,通过用“睡眠”为“雨”作喻,原本届神的水也褪去了神性的意味,从而成为了一种属人的事物。这是一种浪漫化的写法。人与物相融,生与死相通,而神与人之间也是相互转换的,万事万物的界限被诗人取消了,一切不可能的事物在诗中都成为了可能;一切二元关系借由诗歌这一中介,达到了至高的和谐,萨福诗中这种人性化的“水”,因此而凸显了其诗艺的独特价值。

三、女性话语的审美风格:“小”与“大”

翟锦与萨福的诗歌虽均以短小的篇幅居多,但二者仍在具体的审美风格上呈现出“小”与“大”这两种不同的特征。之所以称翟锦的诗歌为“小”诗,是因为,其许多耐人寻味的句子,也恰好来自于这些短小的诗行之中,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其歌“小”的特征。在其诗里“小”首先体现为诗歌意象与情思之小,比如,在其诗《算珠的情诗》中,诗人写到:“我要你,以一当五地/宠我…一即使滚圆不再纹路纵横那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满满当当,都是算珠――我筹划的,爱的小九九”;再比如在《嫁个小木匠》一诗中,诗人写到:“在他到外乡的日子俄仍想做他手中的那只墨斗,或是,温柔的飞扬的刨花”。从算珠到刨花,这些小小的物象体现了诗人那种略带狡黠的、小女子式的小情思。这样的表达可以说是诗人的一大特征,她一些颇具意味的诗句也出自这样的一种充满了女性意味的小情怀,比如这首《饮茶有感》:“每天一万次的浸泡,也不可能,在杯中翠绿/我还是不禁/日夜,用诗歌将自己,舒展成碧螺春的模样”虽是以未加矫饰的状态出现在了我们面前,诗人仍然从中营造出了一种适度的距离感――“碧螺春的模样”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模样?这种从纯粹中提炼出陌生性的特质是翟锦诗歌中较为可贵的一处,相同的例子还出现在《偶感》一诗中:“如果思念是一杯酒,了,你随意”。“小”在翟锦这里,体现得轻盈而颇有趣味,女性那些如水情怀的复杂性,在她的笔下呈现得真实别致。可以说,正是这些颇值得玩味的句子撑起了翟锦的“小”诗,使其“小”得精巧,“小”得别具一格。

诗经在水一方篇3

宋朝方回说王维山水诗有“一唱三叹.不可穷之妙”。法国文艺理论家泰纳说:“如果一部文学作品内容丰富。并且人们知道如何去解释它.那么我们在这部作品中找到的.会是一种人的心理”。山水涛最讲究意境的营造。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特有的重要范畴,是一种主观情意和客观物境互相融合的艺术境界。客观物境下,有什么样的主观情意是由个性化的创作心理决定的。王维山水诗的风格,空闲静寂中见清新淡雅.“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胡应麟<诗薮》).这种审美感受的产生就是包含了诗人主观审美意识的独特的创作心理的作用。前人对于王维山水诗的研究.多见于诗篇的艺术魅力、诗画意境方面.本文想试从王维个性化的创作心理的形成及其对王维山水诗风格的影响方面进行一些探讨,以求对王维的山水诗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一、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社会心理定势

人是社会的产物,诗人也是。他总要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这个时期的***治、经济、文化、宗教。道德意识、社会时尚都会在诗人的内心打下深深的烙印,影响着诗人的性格及其作品。盛唐时期的社会心理定势也深深作用于王维的心灵之上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王维的山水诗风格。

<庄子·善性>中讲:“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不当命而大穷乎天下.此存身之道也”。这种达通穷退的做法是中国文人士大夫习惯的生活方式,自然也是王维的一种心理积淀。儒家的一贯主张是积极“入世”。但<论语·子路、冉有、曾皙、公西华侍座》却很明白地表示出孔子最赞同的是“浴乎沂,风乎舞霓,咏而归”的生活方式,这就又使中国文人的哲学观念、生命方式中又浸润了一种“功成身退”的思想。退就是隐逸.这种隐逸当然不是完全遗世,而是在求一种闲静清幽的环境和淡泊寡欲的心态。可见.对于生命,不论过程如何,在结果上.中国文人有大体一致的趋同:相忘于江湖。这种心理状态.再与个人的的生活状况相结合.就形成了文人亦官亦隐的流俗。所以虽然盛唐的最强音是建功立业,但王维的一生还是有了三度隐居。嵩山、终南山、辋川.却始终没有解印挂冠。即使在他晚年“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也是在退朝之后。这种生活方式的心理背景极大地影响了王维的山水诗的创作。王维的诗,虚实相间,空灵恬适,于空山古木、水尽云生的表层的美外,还有一种对生命方式的认知、探求和选择的心理括动。如<自石滩>:“清淡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沙明月下”。色彩明丽.清爽如画.又富有生活气息,读者可以触摸到诗人对自然、纯真的美的追求。又如《竹里馆》:“独坐幽笪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却另有一番空明澄净、清幽绝俗的美.让人顿生一尘不染、万缘皆灭之心。

王维的绝大部分生命是在盛唐时期渡过的,安定的社会环境、统治阶级的默许使佛学大兴.王维的母亲也是一个忠诚的佛信徒.这就使王维深受佛学尤其是佛学中的南北禅宗的影响。王维在<请施庄为寺表>中自言,“褐衣疏食.持戒安掸,乐往山林.志求宁静”.足见诗人浸研佛学之深。王维还有“诗佛”的称号.可以算是佛学影响其山水诗创作的明证。王世祯在<渔洋诗话>中评价王维的山水诗是“字字入禅”.确实.王维的大量山水诗中都呈现出伟样的风貌。如<过香积寺)“薄暮空潭曲.安排制毒龙”。“毒龙”之典,出自<涅经>.指内心妄念。这是直接以禅语入诗;<归辋川作):“谷口疏钟动。渔樵稍欲稀。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这里的牧童、钓者、远山、自云.都是自由自在地生活着;各得其所。这种美与佛家进入样定时轻闲安悦、怡然自得的心理状态相仿.这使诗里充满了禅悦;《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近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大自然的一切并非枯寂乏味的。而是宁静中富有生机。且人与自然完全合为一件,这是佛家“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境界,这使诗中又有了掸的理趣。

二、本人的人生遣际和生存境遇

人们所以能清楚地在作品中看到作者的生活,是因为作者的生活对作品内涵有着一种显著的影响。王维以山水诗表现其对生命的认识和自我价值的理解,是从山水到人生的影现。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生存境遇、对沧桑人世的认识感悟对他诗的创作心理的形成及山水诗的风格显现出强烈的作用力。

王维21岁进士及第,也有“强学干名利”(《赠从弟司库员外求>)的抱负.也曾有“得意遂志”的时节。公元737年,王维去凉州劳***,滞留了两年多,天高地阔的草原、浩瀚苍凉的大漠,迥异于长安的塞上风光不仅开阔了他的视野,而且使他的心胸为之宽广。他笔下描摹山水的诗句也一变而为激昂豪放雄浑的格调.表现出热烈、积极、奋发的人生态度。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奇丽壮观的自然景色如在目前。又如“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陇西行》,紧张的气氛中是镇定、自信的情绪。开元28(公元740年)年,王维又去襄阳主持考试,长江的惊涛拍岸。一泻千里的奔腾之态使他的山水诗也显现出磅礴的气势。“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汉江临眺》)极写水的波澜壮阔,浩荡无涯。可谓诗家俊语。“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日暮时分,烟水苍茫,江潮幕天席地的汹涌情状仿佛如见。很明显,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生经历便不会有这种只有阔大山河才能激发出的逸兴豪情。自然,王待也少了一个丰富的层面。

仕宦的得意是暂时的,王维的心里更多体验自0是失意的落寞。诗人仕途坎坷,做官不久即被贬.有r隐居的萌芽。三十多岁后,因张九龄举荐,诗人始获一个稍展才华的机会.回到长安,不久,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又取代了张九龄为相,王维自然不肯与这样的人同流合污,少年的热血也渐渐冷却。“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寄荆州张丞相)).诗人再生退隐田园之意。只是并没马上付诸行动。直到天宝3年,他才选定_r处世之道:结魏阙于山林,著冠带而掸诵。这种选择包含多种因素。《后汉书·逸民传序》中有一段谈隐居之圈的话,“或隐居以求其志,或瞄避以全其道,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其安,或垢俗以动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情”,多少也道出了王维的部分心理。王维传世的山水诗.大都写于他在终南山、辋川隐居期间,可做他心路历程的证明和反映。“欲知禅坐久。行路长春芳(<过禅师兰若》),反映了诗人耽于禅境中从而获得生命智慧之道的愉悦。“古人非傲吏交.自阙经世务,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漆园》~诗在解释自己亦官亦踌的行迹时悄然抒发了自己的无奈黯然之情。

天宝l5年,王维在安史之乱中被迫受伪职,虽蒙赦免。但至此,他心中便常被犯罪意识萦绕,“岂不自愧于心。……内省,无地自容”。这种内愧的心理使他不得不“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l2号又示裴迪))。而悠然与否,其实是不说也罢的。隐居桃花源.一方面借自然的清静忘掉身边的纷芸俗事和不堪回首的往事以求心安,另一方面,诵经参禅,在佛的救赎中求得一种解脱。王维的另一题为‘叹白发)的诗中有一句“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正好可以做这些山水诗的心理旁注。“几许伤心事”不仅包括事伪这件事,也是他一生人生遭际和生存境遇的概括。而销心空门则使王诗的主体格调呈空闲凄清、深沉冷寂的美。王维中年丧妻,无子。独自一人生活,更深尝孤独凄苦的滋味。也加剧了诗人静中求寂的心理,其诗也多用闲静孤寂的景物点染出一脉或浓或淡的幽冷凄寒,如“落花啼鸟纷纷乱,涧户山窗寂寂闲”(<寄崇梵僧)),“森森寒流广。苍苍秋雨晦”(<答裴迪>),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归蒿山作))之类的诗句,在王维的山水诗中触目可见。三、独特的美感经验和审美哲学

王维的山水诗中,诗情、画意、禅境合而为一。构成独特的风格。法国布封说过:“风格就是整个的人”。可见,有着独特风格的诗作。其作者必然有着独特的灵魂。独特的美感经验和审美哲学可为独特灵魂的一类具体显现。

王维的心里有佛家寂灭一切的观念,但也有庄子“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焉”(《知北游>)的山水观念。求禅.使诗人不执著于“有”,对于荣华名利淡泊许多。惮宗讲究“即心即佛,见性成佛”.又使诗入不执著于“空”,不讲求剃度、缁衣、吃斋等空门的外在形式上。老庄的“天人合一”也影响着诗人,吸引着诗人将自己的生命投入到生生不息的宇宙生命中去。分享其中的永恒和宁静。王维的思想兼合佛道,这又决定了他的审美意识、审美倾向,这就使得诗人主动地选择了自然山水作为一种亲近和交往的对象,而山水诗也就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崇向山水林泉的审美哲学使王诗呈现出“静”的主要格调。“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青溪)).“明朋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瞑》),“谷静惟松响.山深鸟无声”((游感化寺》)等等诗句,营造了不同情调的幽静氛围。

人作为个体,在与自然的交往中比其在与社会他人的交往中更为远离是非功利得失和矛盾冲突。自然有慰籍心理的作用。它的空秀宁静能够把个体的负重、疲惫从世俗纠纷喧嚣中释放出来.使之慢慢归于平和安静。王维是山水的获益者.他的诗也因之表露出一种宁静恬淡、安祥平和的意蕴。“经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临湖亭>)。全诗色调明快.读者可以想见波平风软、碧天无际、闲云悠悠的湖光山色并体味主人轻舟迎客、平湖把盏。吟诗交谈的悠闲情趣。言为心声,这首涛也是诗人平静、淡泊心态的一种证明。

谷鲁斯在<人类的游戏》中说:“我们会把自己内心同情产生的那种心情移置到对象上去。”常常带有一种孤寂心境的王维,其诗中的景物也多见孤寂的一面。“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诗人采用摄影的长镜头,从花扔发红萼写到鲜花盛开再写到花缤纷谢落。开也寂寞.落也寂寞。以花的开落之动反衬出山涧的幽静,而花的自歌自舞自开怀又不免让人生出“年年岁岁花相似”之类的感叹。诗中流淌着宁静寂寞的美,也有对孤独、对生命流逝的无奈。

诗人在与自然的相亲中内省、静悟.并通过个体对自然的感受去领悟宇宙和人生的无限与永恒。循着这样的心理.我们就可以了解诗人的这些诗句,“新家盂城口.古木余衰柳。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孟城坳))。“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华子冈))。前~首诗中有一种新旧兴废永恒循环的时间意识.后一首诗中有一种意境辽阔杳无边际的空间意识。这些诗里有超越的绝对的时空连续,正是这种超越使诗人生旷达、闲静、淡泊之心。“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以一个有限空间来吸收无限时间的延续,时空聚敛浓缩,构成人与物默然契合悠然神会的意境,透出高蹈出尘的光辉。

曹日昌(普通心理学>认为:“一切心理现象按其产生的方式来说都是反射”。王维山水诗作为他C·理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必定反射出他的心理。从其浑然天成的意境来看,主要表现了诗人在空寂清幽的环境下求平稳闲静和超脱的心理。“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云霞成伴侣,虚白待衣巾”(《戏赠张五弟))。诗人跟中的景色。经过他耽禅的心态,化成时而寂灭时而超然的诗境。这种诗境也是他心灵“无念”,“自性清净”的写照诗人的个性气质、艺术修养有别,形成的审美哲学、美感经验也会大相径庭.表现的诗境就有高低。

王维是南宗画派之祖。又精通音律,书法造诣也颇深,艺术的相通使王维对美的理解、鉴赏高于世俗,也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他以画家的眼光选择意象人诗.又以音乐家的听力捕捉音韵在诗里予以表现,这使他的山水涛。读之如观画听曲,“松禽风声里,花对池中影”,“细枝风乱响,疏影月光寒”,形成“诗中有画”和“百转流莺、宫商迭奏”(赵殿成《史鉴类编))的风格。

一边居官尘世,一边念念不忘参禅.王维的性格是软弱沉静的。选择在热闹红尘和寂寞空门的中间——山水林泉作常居之所实际是他在人境中追求孤独寂寞心理的一种外映.山水诗是这种心理的文化证明。诗人是个喜欢独处的人,他的涛中常常提到闭门,“虽与人境接,闭门成隐居”(《济州过赵叟家宴》),“闲门寂己闭,落日照秋草”(《赠祖三咏》),“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关”(《淇上即事田园》)。以一门一户将自己和喧闹纷逐的人世相隔。这种淡泊闲静避世的心态使王维的山水诗既凄清静谧又阴净空灵。如“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答张五弟》),“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辋川闲居赠裴迪>)等诗句。

诗经在水一方篇4

她在电话那边微微沉默了一下,然后说,第一,采访了给哪些媒体;第二,你带上相关证明起码是个人证明;第三,带上你曾经采访过的一些作品。

说句实话,在太原这个地方,我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精明的丫头。

什么都较不过一个认真

诗水的防骗网正式成立是在2006年,那个时候的诗水,是新起点职业技术学院的讲师,收入高,工作轻闲,而且26岁的她,还有一份美好的爱情。

诗水是倔头,这个名号是妈妈给她起的,干任何事情都太认真。但学习成绩却并不是太好。老师给她的评语是,这孩子不聪明,是那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学生。学习虽然很刻苦,但是天分有限。

诗水清晰地记得1992年临近春节前几天。小城的街道上人来人往,那天,随妈妈买年货的诗水,忽然就被街头的一群人吸引。她挤进去,就看到了那个骗子,口若悬河,拿出了一种药,说是治红伤特别有效,然后就用小刀把自己胳膊上拉了一道口子,眼看着鲜血流出来,他拿出药粉撒上去,马上止住了血。

很多人当时都看好,诗水却说,这是骗术。因为她记得爸爸就上过这样一次当,拿回去的,只是红砖粉。当时那个骗子就急了,质问诗水,但当诗水拿起骗子的小刀,说,我再拉你一刀试试,如果可以的话,我买二十包。

当时每包价格是十元,二十包就是二百元,在1992年,二百元对于12岁的诗水而言,是一笔根本不可能的支出。她有些心虚。

但是骗子更心虚,恶狠狠地瞅了诗水几眼,便不再提这种药粉。

后来,有人问诗水的名字和学校,诗水就随口告诉了他。再后来,就有人写表扬信到学校,诗水一不小心,就成了太原二完小的名人。

她说,什么都较不过一个认真,其实这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骗术,但是骗子就怕较真。

尴尬的笔记本电脑

诗水大学读的是经济贸易专业,在北方一所三流学校里。虽然是很一般的专业,但是在所有的堂兄弟姐妹中,她是第一个上大学的人。

家里的人都以她为骄傲,尤其是疼爱她的叔叔。叔叔结婚后没有孩子,对诗水一直很好。

诗水大四的那年,叔叔到学校里看她,当时陪同叔叔去的还有一个同事。一起吃饭时,诗水发现叔叔吞吞吐吐,言谈很不自然。

原来,叔叔来之前,想给诗水带件礼物,凑巧从一份小报上看到了一则广告,大致是为了回报客户,公司特意举办活动等,原价八千多元的笔记本电脑,只需八百多元就可以买到。

叔叔对这种事确信无疑。于是,就寄去了八百多元。没想到十几天后,东西寄过来了,打开一看,差点没气晕过去。所谓的笔记本电脑,原来只是一个普通的学习机。市面上的价格,也就二百多元钱。

愤怒的叔叔打电话过去,却被告知就是这样,退钱不可能,投诉随便。不得已,叔叔只好带了这所谓的“笔记本”来到了学校,想,即使是学习机,说不定诗水也有用处。

诗水当场就愤怒了。叔叔的损失由自己而起,虽然找那些骗子很不容易,但是此时的诗水,萌生了一个念头,就是要把这些骗子的骗术公布于众。

那个时候,博客还刚刚流行。于是诗水在万情博客网站注册了名字,随后,把叔叔的遭遇发了上去。仅仅是十天的时间,点击量就超过了一万――要知道,在2003年,一个大家都不会太注意的个人博客,超过一万是什么样的概念。

网站的网管打电话给诗水,要她继续写。于是诗水发动了身边的同学,让他们将自己受骗的经历讲给她听,然后由她发到博客上。一时间,诗水的博客点击量大增。

但是过了不久,诗水自己登录博客时,发现已经链接不上,打电话问网站客服,说是博客被删掉了,原因可能是她揭露的那些骗术有真有假,网站怕影响自己的声誉。

诗水坚信,绝对不会是这个原因,很可能是有人给了网站一些钱。但是,又有什么办法,自己借用别人的地盘,一开始协议上就签好了,网站可单方删除可能危害社会安全的一些言论。这个时候,诗水就想成立一家防骗网站了。

但资金成了问题,2003年,一个普通的网络空间加域名要一两千元,刚刚毕业的诗水,哪来这笔钱?于是,这事情就被搁置了下来,成了诗水心里的一个梦想。

我能做到我想做的事

诗水毕业时,太原市一家专营医药的公司向她伸出了橄榄枝。

刚进单位,诗水是负责拉单的业务员。诗水至今还记得那段时间自己的矛盾,因为业务上的一些东西实在是她所不喜欢的,送礼,黑幕,医院医生的回扣,重重叠叠,但是不这样做还不行。

最让诗水不能接受的是,业务员要在订货会以及推销行为中,将药品的功能夸大。这是一个老业务员教给她的,其实医生以及订货方都是心知肚明,这样做的目的,也只是让消费者信任。

但诗水不行,她觉得自己做不到这些,而且如果自己坚持这样做下去的话,做不好不说,势必会触及自己的底线,会让自己崩溃。那个时候的她,十分犹豫,晚上睡觉总做噩梦,梦到很多病人朝她冲过来,大声斥责她为什么骗人。

醒来后,诗水一头冷汗。再往后,她发现自己由于整天处于这种环境之中,开始掉头发。于是就在次月的头一天,诗水郑重其事地找到了经理,说了自己的苦恼,而且递上了辞职报告。

经理认真地听她说完,笑了,说,报告我不批准,但是我想给你换个工作,你去做财务吧,那里需要的就是你这样认真的人。

诗水没想到经理会极力挽留自己,感动之余,她就跑去做了一名小小的填单员。而这个时候,诗水也遇到了一份爱情。男孩比她大3岁,是财务副总,很快,诗水的热情和认真就打动了他。

填单是一件不用太动脑子的事,只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就可以。虽然说薪水并不高,但是诗水很满足。

诗水想,一直在这种很满足的环境里生活下去,自己可能很快就嫁做人妇,生儿育女,但是没想到,一件事触发了她曾有过的想法。

2006年3月的一天,她与同事逛街,走到桃园路那里,看到围了一群人。好奇的她凑上前看,结果看到地上坐了一位老太太,哭得伤心无比。知情者说,老太太本来是到太原城里找儿子的,结果遇上了骗子,骗子不仅把钱骗走了,而且还骗走了老人的包,里面记有儿子的地址和电话。

找不到家的老人,只好坐在街边伤心痛哭起来。那一刻,诗水也恨得咬牙切齿,蒙胧中,自己那个防骗网站的理想突然间浮了出来,就如沉在水底很久的火山,有点儿迫不及待地想喷发。

网站的口号她都想好了,就是:看到我们,请讲给他们,为了让这世界更纯净一些,我们都要出一份力。

后悔其实是一种很浅薄的行为

很快,诗水在网上申请了空间、域名,然后找了以前大学里学计算机的同学,紧锣密鼓的准备之后,网站很快开张了。

但是开张之后就要有资料,而且骗子们行骗的方式方法也不一样,如何才能收集到更多的信息,成了诗水面临的重要问题。诗水想到了一个主意,就是走上街头,问问行人以及各种店铺的老板。

但是,当她按自己的计划去实施时,才发现身边的环境里,人与人之间是多么微妙的一种关系,你出于好心,向别人问经验时,别人往往会把你当成骗子。这种感觉让诗水大为沮丧。

但到底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半个月下来,诗水多多少少也收集了一些被骗的遭遇,于是,她把这些统统放到了网站上。起初,网站的访问量并不大,但一天一天,积少成多,慢慢地,网站也有了一定的规模。在她的论坛上面,也有些人开始将自己的一些被骗经历发上去,以警示大家,他们之间互称防友。

但没想到,此时发生的一件事,又让诗水跌入了人生另一个低谷。

起因是诗水听一个朋友讲了医药诈骗的事情,诗水听完后,就整理了资料,次日发到了网上。

但没想到,两天后,经理却把诗水喊到办公室,脸黑得吓人。诗水不明就里,经理却气呼呼地把电脑打开,并且打开了诗水的那个网站,问,这是你发的?

诗水点点头。经理瞪了她几秒钟,然后说,三天之内,你必须将这个网页删除,你看看你发的都是什么?!

诗水仔细回忆了一下细节,才发现,朋友讲的这个经历,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是确实与自己现在的公司有关。而且在药品的性能、价格等相关因素上,直接就指向了自己的公司。

诗水从经理室出来后,觉得左右为难,如果删掉了,那么,自己的底线也就此放弃,但如果不删,就有可能发生很多不可预料的事情。那几天,诗水再一次感觉到了人生的困顿。她问男友,怎么办?没想到男友毫不犹豫地说,删,别人的咱们不管,但是自己的一定要删。

诗水吃惊地看着这位自己交往了半年的男人,似乎忽然不认识他了。

晚上,诗水闲来无事,上论坛,看到那么多热情的防友,心里一瞬间就决定了。

三天后,经理再一次把她喊到办公室,说:杨诗水,我们的庙太小了,容不下你这尊神,对不起,从今天起,你另谋高就吧。

诗水微笑着说了再见,与此同时,也与男友说了再见,她实在不能理解,一个男人的底线,竟然能到这种地步。

诗经在水一方篇5

关键词: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

王孟二人作为山水田园诗派的奇葩,由于审美趣味上的部分共振,以及陶潜崇拜等原因,王孟诗歌在题材上,以山水田园风光、Ⅲ园生活作为审美观照对象,乐山乐水。风格上也有一定的交集,清淡自然,并且有同属于“澄澹精致派”的性质。《颜周诗话》说:“孟浩然、王摩诘自李杜而下,当为第一。”到明代过后,王孟并称已经成为诗评家的共语。王孟为“忘形之交”,二人都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其风格都是清淡自然并甯柯真意。

一、题材上的相同之处

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王维孟浩然这两位大家都爱以山水入诗,田园入歌。把山水田园、或田园生活、隐居生活作为审美对象,以一种“澄怀味象”的审美心胸观照自然与生活,倾注了各自的非凡热情,讴歌山水,享受田园之乐。

王维的“北宅湖水北,杂树映朱栏,透色南川水,阳火青林端”(《北宅》),偶露的一曲朱栏与山水一体,浑然相融。“古木无处境,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月色冷轻松”(《过香积寺》),深幽的山烘托香积寺的空寂。而“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最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则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诗中的三种境界:空寂、灵动、无情有性。除了大量的山水之作,王维还有部分田园之作。“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缓。依仗柴门前,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夏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这是何等的心境,寥寥几笔,田园生活的画面跃然纸上,徜徉于田园生活之中的姿态,在简约的语言中流露。

山水田园诗在孟浩然的创作中也随处可见。“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场而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和淳朴的农村生活,赞美淳朴真挚的友情之意寄予在这短短的小诗中。“水回青嶂合,云渡绿阴溪。坐听闲猿啸,弥清尘外心。”(《武陵泛舟》)勾勒出深幽空远的诗境。

二、风格上的异曲同工之处

王维孟浩然履行了当时山水叫园诗的三大审美追求:巧言切状,雅重景真情真;讲究理趣,于有限中追求无限;创造了气象空灵,余韵无穷的意境美。两人以山水为媒介,在各自的诗歌世界蹈舞,进一步认识宇宙与自我。世界万物经过诗人心灵的涤荡,化为审美意象,花是花,花非花,树是树,树非树,万物在诗人的审美观照下变得和谐,人与自然的界线消失。在诗中创造了自然禅机静境。如王维笔下的“古水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过香积寺》)

孟浩然笔下的“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诗人的冥想与深思自然地游离在诗句之间,用虚静澄明的心去关照大千世界,物我两忘,富有禅意。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有云起时。”(《终南山别业》)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淡远含蕴,耐人寻味,诗意无穷。王孟之诗这种诗中有禅机的静境恰恰契合了中国古代“澄澹精致派”的艺术风格。

三、审美趣味与陶潜崇拜的影响

审美趣味在诗人的创作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审美趣味影响着诗人的审美观照方向,价值取向,因此这也是审美物象形成的动机。一方面出于对事物的纯粹喜爱,另一方面由于诗人的心理的“移情”,不同生活经历的王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山水、叫园写作为自身言志抒情、表现审美趣味的载体。栖心山林,终日沉溺存虽然清寂但却不失高雅的隐逸情趣的品味之中。诗人找到了自身与宇宙的交叉点,怡然自得,其中的情趣真意,非为凡人所解。“行到水穷处,坐有云起时”,“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是诗人审美趣味的写照,王维孟浩然审美趣味有着交集,艺术创作上某些共同点也便油然而生。

再者,盛唐时期,学习陶渊明已蔚然成风,王维对陶渊明的归隐表示了赞美:“酌醴赋归去,其知陶令贤。”(《奉送六舅归陆浑》),“陶潜任天真,其性颇耽酒,自从弃官来,家贫不能有。”(《偶然作六首》其四),剔除华饰,平淡自然,有蕴含是陶诗给予王维最大的影响。孟浩然一生仰慕陶渊明,“我爱陶家趣,园林无俗情”(《李氏园林卧疾》),并且孟浩然早年经历似陶渊明,因而和陶在志趣追求上相契合,有意向陶渊明学习,并且努力地体悟,发挥陶诗的精髓。同样受到陶潜的影响,仰慕崇拜陶,又使得王孟在诗歌创作上难免有交叉点。

参考文献:

[1]杨荫深著,《王维与孟浩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诗经在水一方篇6

论文摘要:论述了韦应物的诗歌风格沿着陶渊明所开创的平淡之风发展,指出诗人在汲取前人创作成就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即冲淡平和。得出这种风格的形成与使人生活的时代和诗人的性格倾向以及审美倾向有很大关系的结论。

盛唐诗坛,百花争艳,姚紫嫣红,独创风格,摇曳多姿,其最诱人的莫过于李白之豪放飘逸,杜甫之沉郁顿挫。而伟大的艺术探求者常常知难而进的,他们并不因为高峰挡路而畏葱不前,而是披荆斩棘,独辟蹊径去创造最新最美的风格。韦应物诗歌“冲淡平和”的艺术风格就是其在学古通变中达到的新高峰。所谓冲淡,就是平和、淡泊。司空***在《诗品》中把冲淡列为一格,释之为“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茬再在衣。阅音修篡,美日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稀。脱有形似,握手已违段话道出了“冲淡”的本质,冲淡强调的是一种人生态度,表达的是一种人生观。只有经过沉静的思考,在内心达到真正冲淡的境界,才能写出冲淡的作品。正如法国古典作家莫泊桑所说:“风格就是商标”,韦应物的商标就是“冲淡平和”。

冲淡含有闲逸、静默、淡泊、深远等特点;平和更加侧重于心态的平静、心平气和,即使是激愤的情感也是以淡泊之音表现出来。冲淡平和,即淡泊,既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也是人的一种精神状态,是指心灵的宁静、情感的柔和。作为一种人生态度,是对人生经历中发生的挫折与不幸的坦然面对和接受,表现出一种随遇而安的旷达处世态度;作为一种艺术精神,则表现为对和谐的情境、冲淡的气韵和悠闲简洁的艺术风格的追求。从前言的生平简介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一生多次闲居精舍,或者佛寺,早已习惯那种较少人间烟火气的生活方式,因此,在描写山水或寺庙生活时常显得闲适而恬淡,空旷而平和。韦应物诗歌的这种特点随处可见。如:

青苔幽巷遍,新林露气微。经声在深竹,高斋独掩扉。憩树爱岚岭,听禽悦朝晖。方耽静中趣,自与尘世违。(神静师院)野水烟鹤峡,楚天云雨空。玩舟清景晚,垂钓绿蒲中。落花飘旅衣,归流澹清风。缘源不可极,远树但青葱。(游溪)

北望极长廊,斜扉映丛竹。亭午一来寻,院幽僧亦独。唯闻山鸟啼,爱此林下宿。(行宽禅师院)}这些诗不仅出现了静、清、远、幽这些冲淡的字眼,也出现了冲淡的意境。映人诗人眼帘的是幽幽青苔、微微露痕、野水烟鹤等一系列自然风景。诗人似乎完全沉醉在自然的美境里,远离尘世,忘情于自然。但自然美并非美在物的自然属性,而是人类在欣赏自然美时,往往通过物的自然形态复现自己,从而在自然界中直观自身。诗人在饱览自然美的时候,将自己的经历、处境移情于自然物,将个体精神与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诗人完全融合于自然。此时,诗人迫求的是忘我,无我的空寂境界。这种空寂实际上就是一种冲淡。

韦诗的冲淡不仅表现为对一种空灵境界的追求,还表现为心灵的宁静,情感的柔和,这才是冲淡的根源。诗人的思虑仿佛屡经生活激流的冲刷,已经磨尽了一切棱角和激情,清净无为,不汲汲于利禄,不营求于荣华,诗人往往以一种无牵无挂,与世无争的眼光去静观世象人生。不管外界发生多***折,总保持着内心的平衡。这种心灵的宁静,情感的柔和在诗歌中也有充分地体现。如:万木丛云出香阁,西连碧洞竹林园。高斋犹宿远山曙,微报下庭寒雀喧。道心淡泊对流水,生事萧疏空掩门。时忆故交那得见,晓排间阖奉明恩。(寓居洋上精舍寄于张二舍人寝扉临碧涧,晨起澹忘情。空林细雨至,圆文遍水生。永日无徐事,山中伐木声。知子尘喧久,暂可散烦缨。(西涧即事示卢险)

湛湛嘉树阴,清露夜景沉。悄然群物寂,高阁似阴岑。方以玄默处,岂为名迹侵。法妙不知归,独此抱冲襟。斋舍无徐物,陶器与单袅。诸生时列坐,共爱风满林。(善福精舍示诸生》

上面几首诗中的“道心淡泊对流水,生事萧疏空掩门”、“寝扉临碧涧,晨起澹忘情”、“法妙不知归,独此抱冲襟”几句无不体现出诗人不作惊人语,不崇尚夸饰,不豪情满怀,也不执著现实,不留意生活的纷争,而是洁身自好,孤身静处,独善其身,寄情山水,始终保持内心的和平与淡泊。

所以,韦诗风格的冲淡平和主要表现为对和谐的情境、淡然的气韵的艺术境界的追求,以及对心灵的平静、情感的柔和这样一种精神状态的追求。

韦应物这种冲淡平和风格的形成,是他曲折生涯的显现,是他的一生经历和思想各个方面的统一体。仕途的坎坷、亲友的病故、社会的丧乱,这一切惨痛的经历在其他诗人身上也有可能发生,但这一切又是如何成就了韦应物的冲淡平和风格呢,这其实是个普遍性的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等时代文化特征,如何通过诗人心态这个中介转化为具有特定风格的诗歌。在韦应物身上,中唐士人特有的危机感和失落感都有充分的反映。这种反映的独特性表现在他对出处进退的矛盾心态上。但这种矛盾心态最终达到平衡,创作出具有冲淡诗风的诗歌与诗人受禅宗思想影响不无关系。

中唐世风浅薄,诗人处于各种矛盾斗争的漩涡中。危机四伏的现实使他产生了深重的忧虑。***治失意、生活困窘的诗人对社会、人生有着深刻的体认,却又无力改变污浊的现状。敏感多情’、灵思活跃的诗人更倾向于安定、祥和的生存氛围,他们要寻觅的是安顿心灵的清静世界。

怎样才能既不放弃现实生活,又可以解脱精神烦恼与痛苦;既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又可保持节操而不会招致祸患,中唐以来,道教的衰败使得神奇富丽的仙境远离了苦难中的诗人,这种仙境再不能给诗人们提供忘怀尘世的超脱高,的空间了,而禅宗却应运而生。对诗人来说,离相定心、凝神静思的禅定功夫与诗人的创作心理状态相吻合。在此基础上,禅宗的内心领悟提供给诗人超脱尘世纷扰的空间,它“更能似乎长久地保持某种诗意的温柔、牧歌的韵味。而它所达到的最高境界的愉悦也是一种似乎包括愉悦本身在内都消失溶化了的那种异常淡远的心境;。禅悦的境界,往往通过对山水自然的感悟来实现,从而达到超越功利的主客观浑然一体的状态和对一切愿望、欲求淡化的心理。这种淡泊深微的心境已与诗人“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李商隐《北青萝)的渴望相契合。

当宦海浮沉与洁身自好、人格***、心理平衡发生冲突时,江海山林、佛寺精舍便成为诗人赖以栖息的精神家园。所以,韦应物屡次闲居佛寺(在《前言》中,笔者对韦应物罢官后闲居的地点已一一注明),并且诗人曾与琼公、良史、温上人等僧人结交(在附录四:韦应物交游录中有统计)。这表明他对佛寺清境原本就有一种认同感,他把这个重门高宇的所在当作超凡脱俗的另一世界。与僧人交往,表明诗人对那种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和人格精神的认同和钦羡;每次闲居时,居于精舍佛寺表明诗人对那里的环境的J憧憬。韦应物不仅对佛道思想表示赞同,而且身体力行的研究佛理。如《寄恒璨》:“独寻秋草径,夜宿寒山寺。今日郡斋闲,思问楞伽字”,其中“楞伽字’,指佛经文字,佛经有《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或译《大乘人楞伽经》,简称《楞伽经》。这种从思想上认同到行动上体验,二者之间是一个很大的飞跃。这个飞跃对韦应物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使韦的诗风显得与众不同。禅宗思想又是如何影响韦应物的呢,

首先,禅宗的熏陶使韦的生活有别于一般诗人,“山花夹径幽,古瓮生苔涩。胡床理事徐,五琴承露湿。朝与诗人赏,夜携禅客人。自是尘外踪,无令吏趋急”(花径)这是韦独特生活的真实写照。这里没有世俗的喧闹与枯噪,诗人可以沉浸在虚静的状态中。“盟漱忻景清,焚香澄神虑”(晓坐西斋》)、“物幽夜更殊,境静兴弥臻”(秋夕西斋与僧神静)这种精神状态对诗歌创作是极为有利的。“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贵在虚静,疏沦五藏,澡雪精神”。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可以进行真正的艺术构思。而这种虚静、平和的氛围恰恰又是形成韦诗冲淡风格的关键。

其次,禅宗非常喜欢大自然,喜欢与大自然打交道。它所追求的那种淡远心境和瞬刻永恒,经常假借大自然使人感受或领悟。所以,韦应物对山水自然格外关注,诗人真诚地拥抱自然。“行迹虽物检,世事澹无心。郡中多山水,日夕听幽禽”(南园陪王卿游瞩)韦应物的大部分闲暇时间都在山水中徜徉。“野水烟鹤峡,楚天云雨空。玩舟清景晚,垂钓绿蒲中。落花飘旅衣,归流澹清风。缘源不可极,远树但青葱”(游溪)诗人在大自然中漫步,用心体悟大自然的一切。自然界的山山水水在诗人独特的心情观照下,呈现出清新活泼的特色。

“唯有源头活水来”,韦应物诗歌的冲淡平和继承了魏晋文人的优秀传统。魏晋文人不染尘俗,同封建权贵作斗争的精神,对安静、美好的理想境界的憧憬,是形成冲淡的一个重要原因。陶渊明是冲淡的开山祖,“开千古平淡之宗”。[71他在《饮酒诗》中所写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就意味着他的无限情思是融于淡泊之中的。然而,他并未完全脱离自然,什么都不关心,而是在淡泊中曲折地流露出他那不平的情绪。并且这种冲淡之中包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的。这一切深深地吸引着韦应物,在韦诗中有不少效陶的作品。如《与友生野炊效陶体》,《效陶彭泽》等。真正得陶诗“三昧”真谛的还是诗人的一些山水田园诗和寄赠酬答诗。

如诗人的《郊居言志》:“负暄衡门下,望云归远山。但要搏中物,余事岂相关。交无是非责,且得任疏顽。日夕临清涧,逍遥思虑闲。出去唯空屋,弊赞委窗间。何异林栖鸟,恋此复还来.世荣斯独己,颓志亦何攀。唯当岁丰熟,间里一欢颜”,此诗颇得陶诗之精神和风韵。而《寓居永定精舍》:“***拙欣罢守,闲居初理生。家贫何由望,梦想在京城。野寺霜露月,农兴羁旅情。聊租二侵田,方棵子弟耕。眼暗文字废,身闲道心闲。即与人群远,岂谓是非婴”塑造了诗人另外一副模样,此时诗人穷困潦倒,狼狈不堪。与陶诗中的“饥来趋我去,不知竟何云。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乞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如《东郊》,《郡中对雨赠元锡兼杨凌》等诗,都在学陶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所以清人施补华《晚佣说诗》云:“后人学陶,以韦公为最深,盖其襟怀澄淡,有以契之也。”

诗经在水一方篇7

关键词:山水文学 隐逸之风 玄学 庄子 佛学

山水文学是在东晋时期新兴起的一种文学现象,它的出现必然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社会***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文化的创新离不开社会,可以说,魏晋时期的社会既阻碍了山水诗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山水诗的兴起。

一、隐逸之风盛行

当时社会动荡,永嘉乱起,士大夫纷纷南渡,对文人内心受到的震撼是很大的。经历了八王之乱的同时又受到了外族的侵略,此时的文人已经感到了处于***时的身不由己与凄惨悲凉,因此产生了浓厚的“出世”思想,妄***追求一种安静、恬淡的生活,在山水自然间获得心灵与精神的慰藉。当此之时,隐逸思想出现,使文人士大夫们可以从纷乱的社会中全身而退。西晋统一后,知识阶层的生存危机略趋缓和,隐逸也不像以前那么强烈。但此时却兴起了另一种隐逸,即“朝隐”:“朝隐使‘隐’和‘仕’的界限从理论上和形式上都消失了,朝廷与山林的距离从心理上消失了。只有在这种特殊的隐逸形式下,传统隐逸中孕育的对自然山水的热爱,才真正成为蔚为浓郁的时代风尚。人们进入山水,不全是为了隐逸,还有陶冶精神。”[1]文人大多因为现实的失落和理想的失意而滋生隐逸思想。左思、张载就是其中的代表,投身山水,寻找精神寄托。《招隐诗》就体现了这种态度,“白雪停阴冈,丹葩曜阳林。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纵情于山水之间,得到的是心情的放松与闲适。所以隐逸对于山水诗的贡献是很大的,山水无处不在,即使是普通人,处于山水之间,也会心旷神怡,不由自主抒发一下感情,更何况是内心失意、感情郁结于内的士人。诗人将自己封闭在小天地中,恣意创作与享受,由此促进了山水文学的兴起。

二、玄学的推动

东晋的文学主流是山水与玄言的杂糅,玄言诗兴盛于东晋,是一种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玄言诗的兴起一方面是魏晋玄学及清谈之风兴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东晋***局及由此形成的士人心态有关。当时的文人视山水为“道”,士人悟道谈玄,喜欢在山水自然中放松自己的心情,达到最接近自然的状态,从而做出许多与山水有关的大量诗句,进而悟出玄道。自然中无处不体现着“道”,所以玄言诗的描写也有大量景物蕴含其中。玄言诗与山水诗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不能说“玄言诗孕育山水诗”。玄学和玄言诗一度兴起,山水诗的发展因而受到冲击,可见玄言诗也曾阻碍过山水诗的发展。自然山水景物从人们观照的对象转变为人们自觉的主位审美对象,有一个过程;同时,山水诗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它既是受魏晋南北朝时的玄学影响的结果,更是对以往文学成就的继承和发扬,是人类自觉审美实践的结果。[2]山水诗与玄言诗应是相互促进、相互映衬的。以孙绰为例,在《秋日诗》中写道:“疏林积凉风,虚岫结凝霄。湛露洒庭林,密叶辞荣条。”借山水来抒情,此诗写仲秋时节万木萧条的景物和作者的感慨。“抚菌悲先落”写悲秋之感,寓人生短促之意,“垂纶在林野,交情远世朝”直抒厌世之情,体现了老庄的避世思想。玄言诗以老庄为思想基础,老庄主张无为、逍遥,这正好符合当时士人的心态。山水诗中也多生成这种思想,所以可以看出老庄思想与山水诗的兴起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三、老庄思想的影响

一种新的文学现象的形成势必与多种因素有关,对于山水诗的兴起与老庄思想的关系,历来存在争论。“庄老告退,山水方滋”是刘勰对于二者关系的看法。这样的看法似乎割裂了二者的联系,使二者对立起来了。“说山水诗是玄言诗的改变,毋宁说是玄言诗的继续”[3]。老庄并没有告退,只是以另一种姿态存在于山水诗中罢了。像后来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谢灵运的诗文,既刻画了山水,又隐隐表现出出世的思想与人生态度。随着社会的变迁,士人心态的变化,文学中老庄的思想渐渐不表现得那样明显了,这就给山水情怀以更大的发展空间,所以山水诗逐渐有兴盛之态。况且,老庄思想大多是避世的、消极的,当时的文人若大多信仰这种观念,就势必不会对出仕抱有过高的想法,反而寄情山水,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时间去领略山水,勘探自然之美,自然有了很多山水诗,山水之风日盛。所以,笔者认为,老庄思想从侧面为山水诗的兴起做了一个铺垫。

四、佛学的促进

在推动山水诗兴起的众多因素中,不可忽视的还有佛学。在魏晋时期的玄言诗的发展中,佛学在玄言诗的土壤上“散播新的种子,结出新的果实”,出现了佛理、玄理与山水相结合的形式。[4]山水中蕴藏着佛性,置身于山水自然间,可以亲身体验佛学中所阐释的道理。佛教徒与山水有着不解之缘,释道安的弟子慧远及其道友、文友,开始以佛入理,如慧远的《庐山东林杂诗》,在写山水游乐的同时,抒发佛理。许多在学佛过程中难以理解的道理与意象,在山水中却能找寻到答案。所以很多诗人在佛学中徘徊的时候,就会寄希望于山水,一方面能得到心灵的暂时***,另一方面也能把山水与佛学联系起来,从中得到灵感。因此,大量含有佛学思想的山水诗产生,客观上促进了山水诗的发展。

五、结语

山水诗的产生,标志着人对自然美的认识加深了。大自然已经从作为陪衬的生活环境或作为比兴的媒介物变成具有***美学价值的欣赏对象。山水诗启发人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即美学的角度去亲近大自然,发现和理解大自然的美,这无论在文学史上还是美学史上都有重要的积极意义。[5]偏安的***局、玄学的兴盛、老庄的思想,这些都在改变着东晋文人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他们的处世心态。这种人生境界、生活情趣的变化,促使了文学创作的变化,从而产生了具有时代特点的山水诗。

注释:

[1]韦凤娟:《试论魏晋朝隐之风对山水诗的兴起》,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1期。

[2]刘从访:《山水诗产生于玄言诗?》,语文学刊,2005年,第4期.

[3]王瑶:《中古文学风貌》,棠棣出版社,1952年版,第71页。

[4]钱仲联:《佛教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梦召庵论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

诗经在水一方篇8

海德格尔在阐释荷尔德林诗歌的某一顷刻写道:人应该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后来它一度成为美学领域的流行话语而被无数次地重复。这至少寄寓了三重的象征意义:一是这句话昭示出深刻的美学真理—人对于世界的本能性和必然性的依恋,因为“大地”隐喻着人的生命存在的还乡性和回归母体的深厚情感;其二是,人永远是自然中的一个可能性结构,他在山水之中充分展示自我生命活动中的无限可能性;最后,人不仅仅作为感性主体而存在于世界之上,更应该获取空灵的诗意,上升为诗性主体,从而使生命状态达到美学化的完满。其实,海德格尔的这番高论,在我们极其富有生命智慧和诗意情怀的古人眼界里,只不过是一种无须言说的常识而已。从几千年前诗歌总集《诗经》到“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瑰丽浪漫的《楚辞》,再到精细地体物***貌的《汉赋》,流变为魏晋时期的山水诗的审美***,形成唐宋时代的山水诗的琳琅满目和艺术高峰,金元时代的承续,明代的复古和新变,最后到清代的集大成。中国古典山水诗的历史轨迹无不证明了华夏民族的诗意栖居的美学传统。陶文鹏、韦凤娟主编《灵境诗心:中国古代山水诗史》(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气象卓苹,洋洋大观,全书以近百万字的篇幅,以宏阔的历史主义眼光对中国古代的山水诗进行富有诗意的描述与阐释,形象而深刻地回应了海德格尔的美学召唤:人应该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

像黑格尔的哲学一样,黑格尔的美学也充满辩证的历史感和历史理性,作者以历史主义的动态描述将艺术的历史发展过程给以符合逻辑的揭示。陶文鹏、韦凤娟主编的《灵境诗心:中国古代山水诗史》也以富有历史感的逻辑结构,以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文本和作家相结合的写作策略,勾勒出中国山水诗的动态历史过程,揭示其各个发展阶段的基本面貌和审美特性,呈现重要诗人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并且能够展现出不同历史时代的美学传承。著作将文本分析放置在历史场景进行解读,从而让文本焕发出历史主义和人文精神的光彩。第一编“山水诗的形成”,首先,精细地描述和分析《诗经》和《楚辞》的经典文本,清理出中国山水诗的源头,并且探究出它们所寄寓的中国古人的审美意识,奠定了理论叙述的逻辑起点。其次,对汉赋中山水自然观和景物描写予以精湛的解读,展示出古典山水诗的历史演变和文体转换的潜在关系。再次,以“建安文人与自然山水”、“正始文人与自然山水”、“西晋文人与自然山水”、“东晋文人与自然山水”的时间脉络,顺理成章地勾勒出魏晋山水诗的客观社会条件和主体存在的双向合力。最后,深入地分析东晋山水诗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阅读与阐释山水诗派的开拓者谢灵运及其鲍照、谢眺等重要诗人的作品,使诗歌的历史发展和文本解读达到符合逻辑的审美统一。第二编“山水诗的第一个艺术高峰”,以唐代诗歌为对象,从初唐的傍城心态与营构匠心到盛唐的情景自然的清纯意象、山水造境中的清发意兴与创变精神,再从中唐的山水诗美的两种意态到别有幽峭明净处,最后过度到诗意山水与晚唐风韵,以对这些密切联结的诗歌对象的考察,深人揭示出中国山水诗的美学隐秘。第三编“山水诗的第二个艺术高峰”,则以宋代诗歌的流变衬托出山水诗的艺术风貌和审美魅力。先以唐风笼罩中的北宋清新气息过渡到宋诗风调的激扬,再以北宋后期的艺术高峰的崛起为重点,最后描述南宋三个时期的山水诗演变,从初期的流连光景到忧国伤时,从中期的山水诗的再度繁荣到后期的唐风和宋调的对立与调和,在这种历史文化背景的描述之中,包含着深度的理性逻辑和形式阐释,鲜明而生动地勾画出宋代山水诗的时间轨迹和美学风范。第四编“山水诗的承续与发展”,则以辽、金、元三代为研究对象,著作没有因袭以往陈旧之论,作者经过详细考证,认为金代山水诗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从初期的太祖到海陵朝,由宋人金的文人借助吟咏山水抒发故国情思和隐逸冲动,散发出追忆的感伤和生命的苍凉;中期的山水诗则偏重于塞北风光的描写,呈现激越豪迈的气象;后期则从优游林泉到忧念苍生,完成螺旋式的历史上升。第五编“山水诗的复古与新变”对于明代山水诗的情结和艺术变法的状况进行探索,尤其是对于“性灵派”和“公安派”的山水诗创作分析,从历史境况与文本风尚、艺术实践与诗学理论的关系上阐释,获得诸多新颖见解。第六编“古典山水诗的集大成”,对于清代山水诗的发展演变作出清晰梳理,从社会***治性、民族意识、审美性的强化和成熟等方面,揭示其思想意蕴和审美形式的不同风范。动态的历史感和辩证理性贯穿于著作的整个过程,从社会的***治、经济、文化、伦理等意识形态的交叉结构之中显露出山水诗的精神路程和审美轨迹,这是该著的显著特色之一。

文学研究的流弊之一就是喜好坐而论道,以空疏的抽象理论和烦琐概念进行主观逻辑的演绎,以自我的虚假理念和想象主体的想象活动代替对于作家与文本的具体考察,文学史往往沦落为文学家的虚构活动的伪劣产品。陶文鹏、韦凤娟主编的《灵境诗心:中国古代山水诗史》摈弃如此的做法,该著每一编都精心选择各个历史时期的山水诗的代表作家和作品,给予详细的阐释。著作以丰富翔实的资料,对于富有典型性意义和独特审美趣味的文本展开细读和评点,揭示山水诗发展历程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诗体演变和修辞方法、思想意蕴和审美形式、传统承传和变革创新、风格流派和审美理想等方面的丰富内涵。

《诗经》和《楚辞》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作为孕育山水诗的母体,一方面反映出古人的自然美意识,折射出中国人诗意栖居的美学魂影;另一方面,弥散着心灵飘泊的乡愁情绪,显现古人对于自然的饭依,对于故国山水的崇拜与眷恋。著作以对两种文本的精细鉴赏,令人信服地证明山水诗作为诗歌题材中最古老最重要的结构之一,它的发源是历史文化和审美活动的必然性果实。对于汉赋中的山水景物描写,侧重从诗歌文体角度发掘它独特的富有美感的象征符号。魏晋时期迎来山水诗的一个高涨,著作着眼于从建安、正始、西晋三个历史时间的文人和自然山水的密切联系,揭示山水诗和主体觉醒、历史语境与审美精神的逻辑因果。唐代山水诗作为中国山水诗的艺术高峰,前人的探究比较充分和深人,似乎留给我们思考和言说的空间有限。陶文鹏、韦凤娟主编的《灵境诗心:中国古代山水诗史》却能够独辟蹊径,一方面对唐代山水诗进行全景式的宏观描述,揭示出它们各个发展阶段和演变序列中不同的美学特点和艺术风格,另一方面对于以往被忽略的部分诗人的作品加以细读,给予合理公允的评价。一部学术著作仅仅沉醉于现象的描述而遗忘理论的提炼,势必造成其境界的欠缺。该著在对唐代山水诗的描述之中,始终瞩目于审美的阐释和理论的提升。如通过对王昌龄的诗论分析获得盛唐山水诗的审美意识的特质,从“二张山水”到“小谢清发”,从“造境清纯的诗人群落”到“岑参笔下的精确山水和边塞风光”,归纳出盛唐山水诗的三大美感系统:以吴越清丽山水为标志的江南山水诗;以秦中朴野山水为中心的北国山水诗;以西部苍茫山水为主体的边塞山水诗。再如对宋代山水诗的不同艺术风格和美学气象的分析,清理出唐风和宋调的对立与调和的特质,对宋代山水诗的丰富多彩的思想结构和审美旨趣都进行合乎事实的归纳。

宏阔的历史视野和丰厚的文本材料构成《灵境诗心:中国古代山水诗史》的显著特色,而敏锐精细的作品分析和艺术风格的逻辑归类,以及理论上的精心提炼,都使该著在赏心悦目之余具有美学的滋味和优雅的诗意,尤其是著述之中流淌着心会山水的浪漫情怀,令人感受到诗意生存的乐趣。同时,字里行间贯穿着以山水与诗歌心会古人的审美冲动,让阅读者分享到古典主义的审美快乐。

诗经在水一方篇9

关键词:中学课本;《诗经》;李杜诗歌;渊源

《诗经》是我国古典诗歌的最大源头。唐诗是我国唐代文学的代表,有继承和学习《诗三百》的传统。作为唐诗双璧的李白和杜甫,他们的作品跟《诗经》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选入中学课本的李杜诗歌和《诗经》的渊源,以一斑而窥全貌。

历代大家论《诗》无非在于三个大的方面:一、“诗言志”;二、《诗经》的赋比兴艺术手法;三、《诗经》的“温柔敦厚”的审美功能。李杜的诗歌也具有《诗经》里体现的这三方面的特征。我们从以下的具体分析便可知李杜诗歌和《诗经》的渊源。

首先,虽然不同的时代对“诗言志”有不同的理解,但“志”一定包含诗人的情感,道德评价。《尚书·尧典》中记舜的话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①《诗经原始·序》里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千古学《诗》要言。”②杜甫的《石壕吏》、《兵车行》和《诗经·魏风·葛屦》都是体现了“诗言志”的作品。

杜甫的《石壕吏》,清代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③诗人对破坏劳动人民生活的战争进行揭露,以客观冷静的叙述,真实地揭露了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诗人愤怒地控诉了安史叛***的血腥暴行,同时也揭露了唐王朝残暴的兵役徭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极大苦难。诗人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魏风·葛屦》也是借女奴控诉之口揭露剥削者的残酷。诗的末尾两句“维是褊心,是以为刺!”④直露的写出剥削者的残酷。“要之襋之”⑤客观写出女奴的辛苦,和杜甫的《石壕吏》表现的是同样的主旨。可见杜甫对劳动人民的仁爱之心都是从《诗经》传承而来。《小雅·节南山》也是这类诗。这首诗通过尹氏误国,矛头间接指向周王,表现作诗者强烈的忧国忧民。杜甫的诗句沿袭《诗经》诗言志的写法,多写忧国忧民之志。中学课本上《秋兴八首》第一首也是反映忧国忧民的作品。杜甫的这种忧国悯民的感情,这一对人类大爱的理性精神不能不说是从《诗经》沿袭而来。人们从西周时代幼稚地祭奠神灵请求神灵庇护,到了开始觉醒,开始逐步从崇尚神的庇护转为对人自身的关爱,开始闪现以人为本的理性精神之光。《诗经·周颂·清庙》里赞美的祖先的文德,就包含祖先对人类自身的关爱。这是人类爱自己的意识觉醒,到了唐代的李杜,这种理性精神在逐步加强。唐代的李杜在唐帝国危难之际,就发出很多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的呼声,这也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的觉醒。这种觉醒我认为是受《诗经》这一源头的影响。人类总是在从愚昧走向自觉,有了《诗经》这一源头里理性精神的照耀,人类不是觉醒得更快吗?

对朝***的忧患是历代正直的知识分子体现儒家仁义的内容。古代知识分子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意识就具体表现在对朝***的忧患。从《诗经·小雅·十月之交》表现出的对权奸祸国的忧虑,到汨罗江上含冤而去的屈原对楚国朝***奸佞祸国的深深愤慨,再到唐代李白在《古朗月行》中表现出的对大唐帝国的忧虑,我们可以看出最原始的诗歌中朴素的社会责任意识一直沿袭至今。李杜的诗歌里表现出的对当时国事的担忧也是从《诗经》沿袭而来。《小雅·十月之交》中写道:“日有食之,日月告凶。”⑥这首诗里诗人用日食暗指奸臣乱***,幽王之妻褒姒祸国。李白的《古朗月行》中用“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暗示唐玄宗晚年沉迷女色,权奸当***,边将自拥,朝***黑暗,岌岌可危。这些无不透露着李白对国事的忧患。《诗经·小雅·小旻》中也充满了对周王朝的深深担忧。从“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维迩言是听,维迩言是争”⑦这些句子中写出诗人对国事表现了极大的忧惧。作为儒家道德典范的杜甫在他的《蜀相》《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两首中都表现了对唐帝国的深沉担忧。这些诗都体现了古人论诗中“诗言志”的金科玉律。也更体现了李杜的诗歌从《诗经》这一源头而来。

其次,在艺术手法上,也可看出李杜诗歌里运用的赋比兴手法主要从《诗经》而来。《诗经》里众多的篇目都运用了赋比兴手法。兹举几篇为例。如《周南?芣苢》就很典型用了赋的手法。方玉润《诗经原始》曰:“殊知此诗之妙,正在其无所指实而愈佳也。夫佳诗不必尽皆征实,自鸣天籁,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无限。若实而按之,兴会索然矣。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⑧还有《小雅·采薇》中“昔我往昔,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⑨也巧妙运用赋的写法达到情景交融。诗人杜甫在他作品中也多用赋这一手法。例如他的五言古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就多有用赋。在诗的第一部分采用赋的手法,叙述诗人平生之志,去国之情,用了大量笔法,“须用一片大魄力读去”⑩(《读杜心解》22页)。《诗经》中用比的篇目如《周南·螽斯》。诗中借螽斯比子孙众多。这种手法在李杜的诗歌中更常见了。如:李白的“床头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不知明镜里,何处是秋霜”,这些经过时间考验的名句都散发着《诗经》里的文学色彩的气息。《诗经》中运用兴这种手法的篇目也很多。如《唐风·枤杜》以枤杜的形貌来起兴,慨叹独子孤立无援。在李白的七绝《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也运用了兴的手法。“杨花落尽子规啼”就是用起兴的手法,首先渲染一种愁情,再叙述朋友的离别。这正印证了刘勰《文心雕龙·比兴篇》中“兴之托喻,婉而成章”11的妙处。还有《小雅·沔水》一诗中“沔彼流水,朝宗于海”12,以东流入海奔腾迅急的流水起兴,寓局势的动荡。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也是以巫山巫峡肃杀气氛,波浪汹涌的峡江流水起兴,寓示着国家的***局动荡不安。

最后,《诗经》有美学功能。从《诗三百》中,我们可以感法意志,考见得失,相互切磋,讽谏上***。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3例如,《大雅·板》中就叙述了一位老臣对国事的忧伤之情。这位老臣深感周厉王的惨痛教训,作此诗以警诫之。《毛诗序》曰:“凡伯刺后王也。”14还有《小雅·青蝇》、《小雅·雨无正》都含有美刺之意。中学课本上杜甫的《蜀相》不也是一片忧国深情吗?杜甫的《兵车行》和《石壕吏》也都有美刺之意,李白的《古朗月行》也隐约写出对国事担忧。李杜的这些诗歌中表现出的美学价值很多从《诗经》学习而来。这样他们的作品在《诗经》的基础上有了新的高度,这两位诗人也不愧为古典诗歌史上的双璧。

参考文献:

①《诗词十六讲》朱自清 吴梅 闻一多著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9年10月第1版

②⑧方玉润《诗经原始》中华书局出版1986年2月第1版

③⑩浦起龙《读杜心解》中华书局出版1961年10月第1版

④⑤⑥⑦⑨⑿《诗经》,刘毓庆、李蹊译注 中华书局出版2011年3月北京第1版。

11《文心雕龙》王运熙 周锋译注 上海古籍出版2010年8月第1版

13清·刘宝楠撰 高流水点校《论语正义·阳货第十七》中华书局 1990年 3月第1版

14张启成著《诗经研究史论稿》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

诗经在水一方篇10

1. 了解 《 诗经 》 的基本常识 ,

2. 学习 《蒹葭 》,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3.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4.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分析 《蒹葭》 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2. 把握 《 蒹葭》中的重章复唱的特点。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提问

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诗经》又名什么?有多少篇?《五经》是哪几部?《诗经》分为哪几部分?从表达方式看分为哪几种?《诗经》中的第一首诗是什么?

齐背《关雎》。

新授

(一)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出示课题,板书课题。

解题:《蒹葭》选自《诗经・秦风》。

蒹葭----芦苇。

齐读课文。

指名几位同学上黑板写出诗中难字,并理解其意。

指名学生有感情朗读全诗。

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提示:结合注释,自读为主,有不懂之处可与同桌商讨。老师巡视指导。

理清诗歌的时间脉络。边分析边板书。

时间:白露:为霜 未 未已

分析诗歌的结构,深入体会重章叠句的特点与好处。

全诗共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每章的结构相似,只有一些关键字词不同,给人回环往复之感,叠词的运用,使诗歌具有音乐的美感。

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请女生朗读诗歌)(出示页面)

明确:忧郁 惆怅 迷茫

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特点是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后出示页面:

一、蒹葭 霜露 秋水――凄清的秋景(渲染冷寂落寞的气氛)

二、伊人在水中央――可望不可即(空灵悠远的意境)

三、上下求索的青年――执著追求(怅惘迷茫之情)

作品虽未着意刻画双方的形象,但却通过主人公追求行动所显示出来的感情指向,十分含蓄地勾画了施受双方的形象特征。

伊人----高洁、可敬、可亲、可爱。

主人公----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着追求,坚贞不渝。

11、出示页面:《在水一方》歌词,老师现场演唱,学生有会唱此歌者请合唱。让学生体味歌词与所学诗歌有无相似之处,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并体味诗歌的含蓄美。

(二)深入研读,理解诗歌意蕴

1、所 谓 “伊 人 ”指的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吗?(请全体男生朗读诗歌)

引导学生挖掘体会:

“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伊人” 让我们感到希望与理想乃是一个若有若无、可望不可即的影子。

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理想追求与个体生命短促的矛盾引起的困惑,反映了人类对完美境界永无止境的追求。

2、出示页面:

关于《蒹葭》内容的几种说法:

一、***治说

诗中的“伊人”,为“知周礼之贤人 ”。今人天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反之亦然。

二、爱情说(现在人们往往将其当情诗)

诗中主人公的执著追寻,反映了纯真的爱情!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主人公陷入烦恼。

三、理想说

人们根据对“伊人”的执著追求,以及追求道路的曲折,所以就有了“理想说”,即人们追求理想的道路是荆棘丛生的,但对理想的态度应是坚持不懈的!

四、惜时说

诗歌之中反复的“白露”“流水”意象,它们有一个共同点:转瞬即逝。告诫我们要珍惜时间。

五、距离说

即为“距离产生美”。

3、总结诗歌的艺术特色

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

重章叠句 起兴手法

4、背诵诗歌。

三、拓展阅读

1 出示页面:上邪(yé)!

我欲与君相知, 长(cháng)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衰(cuī):衰减、断绝。陵(líng):山峰、山头

雨(yù)雪:降雪。雨,名词活用作动词。

学生朗读,理解其意。

了解久远的古代就有令人震撼的誓言,这是对爱情最忠贞的话语。

四、课堂练习:

全班齐读课后练习三《诗经》中诗歌《木瓜》,指名解读诗意,教师点拨。(珍惜友情,不求回报。)

五、总结: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请同学们课后阅读《诗经》中其他篇章,那么在以后的学习中再遇到你读过的诗歌,会有跟老友重逢的感觉,那一定无比美妙。

诗经在水一方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诗经在水一方10篇

学习

艺术作品分析论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艺术作品分析论文,内容包括艺术作品赏析1000字论文,艺术管理案例分析论文。音乐艺术的理性认知与审美有利于深化观众在音乐艺术欣赏过程中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从音乐艺术所涵盖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作品内在情感思想等对作品进

学习

中国梦绘画作品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梦绘画作品10篇,内容包括中国梦儿童绘画作品,共绘中国梦绘画作品。目前像《红楼梦***咏》、《点石斋画报》等仕女画***谱早已成为国内春秋两季拍卖会上“古籍善本专场”的抢手货。如在2010年1月下旬江苏省拍卖总行举办

学习

高职英语教学论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高职英语教学论文,内容包括高职英语教学论文,高职英语教学参考文献***。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强调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理应摒弃传统教学观念,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养与职业能力,建设优质的英语学习环境,为提高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质量,

学习

吸烟的危害性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吸烟的危害性10篇,内容包括吸烟的十大危害的经典内容,吸烟的危害十个字左右。何谓三手烟呢?人们在室内吸烟后,吸烟者已离去,空气中二手烟的烟雾也已散去,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烟雾中可吸入细微颗粒沾染在衣服、头发、沙发、地毯、家

学习

交通事故处理协议书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交通事故处理协议书10篇,内容包括交通事故私下和解协议书,交通事故快速处理协议书3篇。联系方式:__-__-_x住址:_省____乙方: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身份证号码:_______x联系方式:__-__-_x住址:_省____x__年_月_日,甲驾驶粤B__X号车辆

学习

谁的青春不腐朽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谁的青春不腐朽10篇,内容包括谁的青春不腐朽2免费,谁的青春不腐朽经典语录摘抄。正如故乡是用来怀念的,青春就是用来追忆的,当你怀揣着它时,它一文不值,只有将它耗尽后,再回过头看,一切才有了意义DD爱过我们的人和伤害过我们的人,

学习

荀攸传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荀攸传10篇,内容包括荀攸传怎么读,荀攸传英语版。“荀攸(157—214)字公达,彧从子也”[1]P286。荀攸追随曹操鞍马前后,二十年里,南征北战,行事周密谨慎,计谋百出,贡献奇策十二,深受曹操称赞。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荀攸死于曹操伐吴路上

学习

文静女生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文静女生10篇,内容包括关于女生文静的文章,文静女生的介绍文案。记得有一次,因为体育老师有事,所以我们班班主任就来给我们上课。听老师讲着这乏味的课文,再想着不能在操场上尽情地玩耍着,唉,心里真不是滋味,哪还有心思听老师讲课

学习

实践科学发展观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实践科学发展观10篇,内容包括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达到的目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参考手册。学贵致用。实践是检验学习成效的唯一标准。在学习掌握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之后,如何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成了学习实践活动能否取得实效的

学习

工作文章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工作文章10篇,内容包括关于工作的文章和范文,工作励志文章。开展创先争优建功立业活动是各级教育工会服从服务于***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以及教育改革发展大局的重要举措。各级教育工会要***思想,开拓创新,不断探索出具有教育系统

学习

企业财务共享模板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财务共享模板,内容包括企业财务共享方案设计,财务共享企业名单模板。2.1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分析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是一种新型的组织管理方式,其特点在于进行合作战略的优化,将其使用在企业中,目的是为了整合企业内部业务组织

学习

理想丰满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理想丰满10篇,内容包括理想丰满与骨感,理想太丰满的例子。这本书的写作,仍然采取口语体,恰逢万通20年,公司内部先后组织过近20次讲座,听众都是从网上报名来的员工,历时5个月,总计有近400人次听讲,这是我和公司员工最广泛的面对面交

学习

英语课堂教学评价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英语课堂教学评价10篇,内容包括怎样评价英语课堂教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一、当前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我国当前的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活动尚存在显著的不足:首先是量不足,评价是教学活动的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评价本应融入

学习

母亲的唠叨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母亲的唠叨10篇,内容包括母亲的唠叨的经典句子,母亲总唠叨的坏处。刚走进家门:孩子在学校考试了吗?母亲这急切的语言就突然向我砸来,而我便满不在乎的答道:考过了。接着母亲又穷追不舍的问:考得好吗?&ldq

学习

诗经爱情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诗经爱情10篇,内容包括诗经爱情篇,诗经爱情的句子。齐风・102甫田:褚斌杰:少女恋慕少年。程俊英:思念远人。朱熹:以戒时人厌小而务大,忽近而***远,将徒劳而无功也。姚际恒:此诗未详……《猗嗟》亦云“猗嗟娈兮,清扬婉兮”也。按《诗

学习

试论《诗经》中的许穆夫人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试论《诗经》中的许穆夫人,内容包括许穆夫人载入诗经的诗,许穆夫人在诗经中的文章。作者简介:胡君奇,男,1985年12月14日出生,山西省忻州市人,西南民族大学古代文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许穆夫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女诗人

学习

《诗经》发微:麒麟意象的审美迁移

阅读(41)

麒麟为人心营构之意象,经过千百年的审美积淀,麒麟意象已具有丰厚的审美文化内涵。从某一角度讲,麒麟文化是几千年华夏文化的一个缩影。在麒麟意象的审美取向迁移过程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始终,从而形成有意味的麟文化,因而麟文化反映着一

学习

《诗经?七月》教学之管见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诗经?七月》教学之管见,内容包括诗经七月全文,孔子对诗经的评价原文。作者简介:魏琴(1965.07—),女,河北宣化人,宣化科技职业学院中学高级教师,学士,研究方向:语言文学本文针对在教学《七月》中遇到的诗句“九月授衣”“同我妇子”

学习

《诗经·小雅·采薇》艺术美之探析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诗经·小雅·采薇》艺术美之探析,内容包括诗经采薇中的艺术特色,赏析诗经小雅采薇的艺术特色。【摘要】《小雅·采薇》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征役诗,后代文人给予极高的评价。本文着重从戍边征夫的形象美、富于变化的结构

学习

《诗经》“威仪”说

阅读(19)

《诗经》中“威仪”一词有三个义项:一指礼容,二指符合礼仪节文的言行表现,三指能起表率作用的言行、德行。在《诗经》中,威仪都与德行有关,被认为是道德精神的表现。威仪的这种用法在《尚书》中也存在。金文资料中,威仪用例含义和传世文献中的

学习

论阎连科小说《风雅颂》对《诗经》精神的解构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论阎连科小说《风雅颂》对《诗经》精神的解构,内容包括阎连科风雅颂在线阅读,风雅颂阎连科全本txt。作者简介:李颖颖,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本文主要从“小说故事的层层解码”探析小说与《诗经》精神的内

学习

《诗经.邶风.谷风》与《美狄亚》的弃妇形象解读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诗经.邶风.谷风》与《美狄亚》的弃妇形象解读,内容包括邶风谷风弃妇形象,卫风氓与邶风谷风弃妇形象比较。《诗经・邶风・谷风》与《美狄亚》是“痴心女子负心汉”这类文学题材的代表作品。它们描述了古代女性的相同困境,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