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的成语故事10篇

关于马的成语故事篇1

公元前202年,项羽在垓下被汉***包围。项羽的人马少,粮食也没了。夜里从汉营里传来楚歌声,项羽伤心地唱道:“力气拔山盖世,可是时机不利,乌骓马不肯跑。马儿不肯跑,我们该怎么办?虞姬啊虞姬,我们该怎么办?” 半夜项羽突围,逃到东城时,只剩下二十八个士兵,但是追兵却有几千。 项羽说:“我起兵八年,打过七十多场仗,从来没有输过。今天这是老天要亡我!” 逃到乌江,乌江的亭长有只船,可渡一人一马,可是项羽说:“当初八千子弟随我渡江,今天只有我一个人回去。又有什么脸面见江东父老!” 最后项羽刎颈乌江边。

五代诗人汪遵写道:“在兵败、弓折、威风扫地后,项羽单***匹马杀出重围,江东已经可以看见了,可是却不能回去,英雄虽然不在了,可是他羞愧的面容忧在。”

“单***匹马”比喻一个人行动,没有别人帮助。

关于马的成语故事篇2

[中***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6)03-O007-04

在孔子思想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常会引用一个源自《论语・乡***》的经典故事,以阐明孔子“仁”的思想。这个故事的原文是:“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在马棚起火的情况下,孔子关心的是人,而非马;由此可见,孔子不仅主张“仁者爱人”,更是身体力行。这是教师教学的逻辑。但是,在今天,“问人不问马”是一个比较寻常的行为;如果哪个当权者在灾难发生时,敢于“问马不问人”,恐怕会受到不少的非议。在这种情形下,今天的学生真的能从这个故事中体会出孔子的“仁”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恐怕就要从孔府马厩中的人与马说起。

一、孔府马厩中的“人”

这个故事发生在孔子仕鲁期间,当时孔子50多岁,职位应该是大司寇。

《宋书・志第八・礼志五》载:“《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逸礼》与古文《尚书》同发现于孔子住宅壁中,其真伪历来就有争议。故此,天子驾六还是驾四,在古代长期争论不休。不过,自2002年洛阳东周王城广场地下“六马驾一车”考古遗存发现以来,“天子驾六”便不证自明。这就意味着《逸礼》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

那么,孔子该驾几匹马呢?孔子时任鲁国大司寇,其爵位有卿与大夫这两种不同的说法。按照清宦懋庸的说法,孔子的爵位为上大夫,按当时的待遇,他家的马棚,该有5辆车,20匹马。即使按照“驾三”的算法,孔子家的马棚也有15匹马。15-20匹马,需要多少人来养牧呢?

《周礼・夏官司马》记载:“凡颁良马而养。乘之,乘马一师,四圉;三乘为皂,皂一趣马。”也就是说,4匹良马需要5个人(4个圉人和1个圉师)驯养;12匹良马需要16个人(12个圉人、3个圉师和1个趣马)驯养。又载:“驽马三良马之数,丽马一圉,八丽一师。”即,16匹驽马需要9个人(8个圉人和1个圉师)驯养。以上均是针对王室之马而言。孔子身为诸侯国的大司寇,其家中之马当然无需这样精心照料。我们放宽些,假使1个圉人能照顾3匹马,孔子马棚中有15―20匹马,起码也得5-7个养马人。

这几个养马人,其身份地位如何呢?

《左传・昭公七年》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皂和圉人都是养马的奴隶。皂为马厩而有员额者,因其衣皂色得名。圉人则身处社会最底层,因为在春秋时期的人们看来,皂是第五等级,圉人则在十等之外。无独有偶,《国语・晋语四》亦云:“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隶食职,官宰食加。”皂隶和官宰作为家务奴仆,排在庶人和工商之下,居于社会最底层。由此推知,孔子家的养马人,其社会地位应该不高。

二、孔府马厩中的“马”

前文已言,孔府马厩中可能有十余匹马。这些马,对于春秋时期的人,尤其是对于孔子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1.作为“生命之物”的马

马,当然首先是活生生的一条命。在一些人看来,孔子作为圣人,理应仁爱万物,怎么能不问马呢?比如,韩愈就认为:“圣人岂仁于人,不仁于马。”当代学者马志林也认为,《论语・述而》记载:“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既然“孔子爱鱼而留有余地,爱鸟而不出其不意,更何况是作为驾车之用的马呢?”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认为,可能是句读的问题。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认为,除“乎”字下绝句,还有一种可能:“一读至‘不’字绝句”。即:“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清武亿则主张这样断句:“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第二种看法认为,“不”字应该理解成“后”。马志林主张“不”应理解为“后”,正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中的“后”应理解为“不”。无独有偶,台湾学者李敖也持这种观点。

上述两种看法虽然论证方法不同,但其结论是一致的,即:孔子先问人,后问马。但是,对于第一种看法,大部分学者认为没有训诂学上的依据。至于第二种看法,连作者都承认这“没有训诂上的先例可循”。

第三种看法认为,孔子的确没有问马,但这并不等于孔子不爱马。朱熹就是持这种主张:“非不爱马。然恐伤人之意多,故未暇问。盖贵人贱畜,理当如此。”也就是说,在朱熹看来,孔子既爱人也爱马。之所以不问马,理由有二:一,无暇问;二,贵人贱畜。

2.作为“财产之物”的马

在春秋时期,马不仅是条鲜活的生命,也是重要的财产。《论语・乡***》载:“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此事当发生在孔子官至司寇之前。因为假如他官拜司寇,朝廷会为他配置车马,根本就无须朋友馈赠。当《论语》的记述者想要拿一个东西来比喻贵重物品时,他想到的是车马。对于朋友馈赠的东西,即使贵重如车马,孔子也不去拜谢。

那么,具体来讲,在孔子所在那个时期,马贵重到什么程度呢?《史记・管晏列传》载:“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晏子是孔子同时代人。这就意味着,在当时,用一匹马可以换一个奴仆。十余匹马,就相当于十余个奴仆。

当火灾发生时,仁义的孔子关心人,而不是作为贵重财产的马,这当然也是―种合理的解释。

3.作为“礼仪之物”的马

在春秋时期,马还是贵族身份的象征。《论语-先进》载:“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论语・先进》载,当听到颜渊病死的消息,孔子非常悲痛,连呼:“噫!天丧予!天丧予!”可是,当颜渊死后,其父请求孔子卖掉车马为其置办椁木时,孔子断然拒绝了。其理由是什么呢?“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孔子当过司寇,虽然已是退职官员,但孔子一直还是以大夫自居,并以此来要求自己。

《论语・宪问》记载了同年发生的另一个故事。陈诚子弑齐简公。孔子认为这不合礼制,请求鲁哀公出兵讨伐。鲁哀公让孔子告三桓。孔子说:“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日‘告夫三子’者。”在三桓拒绝孔子的请求后,孔子再次说道:“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由此可见,孔子对自己前官员的身份是非常在意的。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最痛恨的就是礼坏乐崩。按照当时的礼制,大夫外出,需驾车马,不可徒行。因此,车马在孔子看来,重要的不是财产上的意义,而是礼制上的意义。没有车马,就意昧着丧失了大夫的身份;既是大夫,就不能没有车马,与礼坏乐崩同流合污。前文已引《论语・乡***》的记载:“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在财物(车马)和礼制(祭肉)面前,孔子重视的是后者。因此,孔子拒绝拍卖车马为颜渊买椁木,不是舍不得钱财,而是想固守礼制。

既然马作为“礼仪之物”,对孔子那么重要;那么,为什么在马棚着火的情况下,孔子问人不问马呢?这是不是因为,在孔子看来,和马(礼)相比,人(仁)更重要呢?

三、对孔子“问人不问马”的理解

考证了孔子马厩中的人和马,我们再回过头来谈对这个故事的理解。

对于这个故事,《论语・乡***》的记载非常简洁。“厩焚”,这是故事的背景。“子退朝,曰:‘伤人乎?”’这是孔子对此事的反映。“不问马”是《论语》记述者的补充之言;虽然他没有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但其实是在暗喻自己的态度。否则,他为什么不在“伤人乎”后戛然而止,非得加上“不问马”这三个字不可呢?显然,他认为孔子“问人不问马”是一件不寻常的事。他想通过“不问马”与“问人”的对比,来反衬孑L子的某种形象。

因此,这个故事的关键不在于孔子是否“仁”,而在于,如何通过“问人”与“不问马”的比较,来反衬孔子对于“仁”的认识。

人与马的比较,假使是“人与畜”的对比,这就属于“仁”的范围大小的问题,仁的对象究竟是局限于“人”(哪怕是社会地位低下、在计算财产时与马等价的人),还是要惠及万物。

人与马的比较,假使是“人与财”的对比,这就属于“仁”与“利”孰轻孰重的问题。在孔子看来,仁义重于利益。这在学术界是没有争议的。

人与马的比较,假使是“仁与礼”的比较,这就属于“仁”与“礼”孰轻孰重的问题。在孔子思想体系中,仁是核心还是礼是核心,这恰恰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那么,这个故事,是不是为我们理解仁与礼的关系提供了一个例证?

当然,以上不过是后人的分析而已。在故事记述者的眼中,马意味着什么?是畜?是财?是礼?后人不得而知。在孑孔的眼中,马意味着什么?是畜?是财?是礼?后人同样不得而知。后人所能做到的,是通过《论语》及其他文献,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对其联系进行合理的推测与想象。

四、对历史教学的启示

以上对故事的解读,除想探求该故事的意义外,更是由此想到了历史教学中的两个重要的问题。

第一,如何分析历史文本。历史材料就是文本。在解释文本时,我们既要基于文本,又要超越文本;既要考虑文本作者的意***,又要超越文本作者的立场。拿《论语・乡***》关于马厩起火这个文本来说,作者在记载孔子所做事情之余,特意补记孔子没有做的事情,这显然就是要通过有与无的对比,告诉读者他对孔子言行的看法。这是解读该故事的关键所在。但是,作者是一个拥有独特经历的人,在他的价值观中,马意味着什么,我们是无法确知的,我们也不必确知。我们所要做的,是根据作者的提示,综合考察孔子的其他言行,并将其置于当时社会背景中,对这个故事的意义作出自己的评判。

关于马的成语故事篇3

[关键词]英美文学,三源泉,语料库,文学教学。

1英美文学与古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文学作品离不开原型,也可以说原型是文学作品的大语境。原型来自于人类的‘集体无意识’,是人类从祖先那里由遗传得来并持续到现在[1]。而神话艺术是上古时代社会、文化系统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正因为神话参与建构原始人的思维模式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千百年来,它成为原型后深藏在人们的深层意识中。古希腊神话,作为希腊最早的意识形态,它是欧美民族的原始先民以特有的幻想和想象方式,对民族发韧期那艰难、悲壮的漫长历程的艺术记载,是先民在上古严酷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中为生存而进行拼搏奋斗的艺术表现,这里孕育着人类的智慧,抛洒着人类苦难的泪水[2]。从中可以触摸到希腊民族那丰满而活泼的心灵特征,更为重要的是希腊神话作为人类的童年文化,为英美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若干重要的母题,并由这些原型衍化、滋生出众多的文学作品。神话所蕴含的内核,理性的光芒,跃动的火种,以集体无意识的形式积淀在欧美民族意识的深层,影响西方作家尤其是英美作家的思维模式和创作模式。希腊神话对欧洲文化有特别大的影响,古罗马人在用武力征服了希腊后被希腊文化所征服并继承了希腊神话,于是罗马神话中的神与希腊神话中的神相混同,都被赋予了同样的经历和个性,只是在罗马神话中诸神有了拉丁文名字,于是希腊、罗马神话便融为一体,统称希腊罗马神话[3]。

英美文学作为英语语言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渗透着大量的希腊罗马神话。自文艺复兴运动开始,西方的文学家们就经常以希腊罗马神话为素材进行创作。如在英国文学当中,莎士比亚曾多次运用希腊神话为题材进行创作,弥尔顿、济慈、雪莱、萧伯纳等许多诗人和剧作家也多次在其作品中使用希腊罗马神话中的人物和故事。神话中的神和英雄们以超人的力量和顽强的意志同不公的命运和邪恶势力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故事同样启迪、激励了许多美国诗人和作家,如美国诗人朗费罗曾做诗讴歌为人类盗取天火而遭受天罚但仍顽强不屈的普罗米修斯,另外惠特曼、约翰巴斯和约翰厄普代克等都借古代希腊神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圣经》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世界尤其是在英美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文学名著[4],它在世界文学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圣经》的故事和传说等还是西方文化艺术的重要源泉,英美文学中很多伟大作品,包括诗歌、戏剧和小说都取材于《圣经》故事。英国诗人米尔顿的长诗《失乐园》和《复乐园》,拜伦的神秘剧《该隐》与王尔德的《莎乐美》,惠特曼的《草叶集》中的“亚当的子孙”,艾略特的《贤人朝圣记》等都取自《圣经》题材。有的文学作品连题目都出自《圣经》,有的文学作品更把《圣经》故事的寓意融汇到作品的情节和人物性格里,如美国戏剧家米勒表现现代人社会生存问题的名剧《堕落之后》,斯坦贝克的《伊甸园之东》等都寓意于人间并无乐园之说。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的标题取自《旧约传道书》。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直接引用《圣经》中的诗行、布道、箴言等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不了解《圣经》故事背景的人在理解英美文学作品时难免流于表面和肤浅,甚至可以这样说,不了解《圣经》就不能侈谈英美文学。 综上所述,自文艺复兴以来,英美文学作家深受这三大源泉的影响,创作了许多不朽的文学作品。不了解古代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文化,就很难理解英美文学的本质及其文化语境,目前国内还没有关于这三大文学文化语境的系统资料,为此笔者构建了一个英美文学文化三源泉的语料库。

2古代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语料库的构建

语料库可以简单地看作是用于语言分析的语言语料的集合。英国著名语言学家john sinclair认为语料库是一个存储于计算机的自然语言的集合(包括书面和口头语言材料),用来反映语言的状态和变化特征[5]。国内近年来建立了许多语料库,但大部分是用于语言学研究、语法研究、词典编纂、教材编写或某一特定领域的研究等[6]。英美文学文化语境三源泉语料库,与现有的其它语料库有较大区别。构建语料库时首先要考虑建库目标,因为它决定语料库的类型和规模,决定语料的选择和整理,其次要考虑语料的来源,另外还要考虑检索软件的选用等方面。

三源泉语料库的构建目标:本语料库中要包括比较完整的古代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知识的语料,提供比较全面的背景资料,它的构建不仅要为广大英美文学教师、学者及英美文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鉴赏、解读英美名家名作的语料源,还要为英美文学鉴赏以及研究提供一个科学的平台,并且还可以用来改进英美文学课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文学、语言修养和审美情趣,有助于英语专业学生达到《高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所提出的“掌握文学评价的基础知识和方法,开阔思维,拓展知识结构,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与文化环境的了解”[7]的目的。

语料库的语料来源:本语料库的语料来源多种多样,有的来自国内外公开出版的有关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典故的书刊、杂志,有的来自市场上公开出售的数据光盘,有的来自互联网上的相关资源,有的来自国外大学***书馆,有的来自中国知网数据库等。笔者按照建库的目标和要求对语料进行了严格的筛选和整理,构建起较为完整的英美文学文化语境“三源泉”知识体系的语料库。

语料库的结构:构建的“三源泉”语料库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①希腊、罗马神话语料库,其中包括英文语料greek and roman ghost stories,myths and legends from greek and roman sources,old greek stories,stories from greek tragedians,roman stories等,汉语语料《古希腊罗马神话与传说》、《希腊罗马神话》、《希腊罗马神话故事》、《希腊神话》、《罗马神话故事》;②《圣经》故事语料库,其中包括英文语料bible stories and religious classics,the wonder book of bible stories,wee one's bible stories,the holy bible(king james version),bible stories from norton anthology of world masterpieces等,汉语语料《圣经的故事》、《圣经事典》、《圣经故事赏析》、《基督教与圣经》、《圣经文学》、《圣经全传》等;③学术期刊语料库,主要包括近几年来国内专家学者发表的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对西方文学,尤其是对英美文学影响的论文几十篇,如“论希腊神话对英美文学的影响”、“希腊罗马神话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希腊罗马神话与欧美文化”、“圣经与西方文学”、“圣经:英美文学的创作母题”等;④网络资源库,本语料库还利用internet网的优势资源,建立与“三源泉”有关的文学背景、文学知识及文学评论的超级链接,这些链接除文字资料外,还提供一些***片、音频、视频等有关资料,如online-mythology;greekmyt hology;blueletter bible.org;geocities/athens/delphi/8991/roman.html等网站上有丰富的网络资源。“三源泉”语料库的具体结构如***1所示。

语料库检索软件的选用:目前,功能强大、使用简单的计算机检索定位软件可以从网上免费***,如英国利物浦大学mike scott与tim jones联合开发的microconcord软件,可以支持多文件多关键词的同时检索,支持通配符检索等,运行速度快,操作简单。而wordsmith软件功能更加强大,不但具有词语检索、共现上下文等常用功能,还可以计算出检索词语的统计值及统计分布规律,能识别文体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和词组等,它们都是语料库的常用检索软件。

“三源泉”语料库的构建完成之后,启动上述的定位检索软件就可以通过输入关键词进行检索等获得大量相关的文学语言实例和丰富的文化语境,同时发挥文本库的功能,这种基于语料库的操作方便、快捷、准确。

3英美文学“三源泉”语料库的应用

该英美文学文化“三源泉”语料库可以应用到以下方面:

1)“三源泉”背景知识查询。由于本语料库包括了与古代希腊神话、罗马神话和《圣经》有关的大量文本、***片、音频、视频资料、较为丰富的网络资源链接和相关学术评论文章,英美文学专业学生和爱好者可以比较容易地查询到他们在英美文学学习中遇到的与“三源泉”有关的文学文化背景知识,了解有关文学人物、原型、典故等的来源、背景和使用语境等。

2)文学课程教学。语料库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意识和学习能力并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研究能力[8]。语料库中除提供了英美文学文化语境三源泉的背景知识外,还包含一些***片、音频、视频片断,评论文章和链接网站等,可以为英美文学专业学生提供足够丰富的学习和欣赏资料,大大丰富了文学课教学内容。比如,在讲授英国著名剧作家萧伯纳的剧本《卖花女》时,许多教材上只有几段节选。学生在读完节选段落时,仍觉得意犹未尽,想了解得更多。利用该“三源泉”语料库,学生不但可以观看根据该剧本改编的电影片段,可以阅读作品中的人物评论及相关的学术论文,还可以从语料库中找到古希腊神话中皮格马利翁(pygmalion) 原型的动人故事,从而进行拓展阅读。这样的文学语料库在大大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另外,学生还会根据语料库中的介绍,进一步利用网络链接搜索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其它感兴趣的文学文化知识,在拓展文学课教学内容的同时使学生的学习形式丰富多彩。学生在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遇到困难时,可以方便地到语料库中去寻找、探究答案,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基于语料库的文学教学不但能为语言、文学学习者提供丰富而真实的语言模式,并且计算机的多维性、集成性和交互性以及软件的强大功能也更便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和进一步研究。

3)英美文学研究与分析。利用文学语言语料库对文学语言进行定量与定性的分析是比较方便的。语料库为文学研究提供定量分析的基础,学生和研究者可以利用语料库进行词汇、语句、典故等统计,发现语言规律、特征,可以利用语料库研究和分析一些典型的文学模式,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学生和语料库使用者可以到语料库查询,利用计算机特有的检索和统计技术对相关资料进行检索,对英美著名作家在其作品中使用希腊、罗马神话、《圣经》典故、箴言的体裁(小说、诗歌、散文、剧本等)、人物(希腊神话、罗马神话或者《圣经》中的神、英雄或普通人物等)、场合语境(具体的使用语境及与上下文的关系)和寓意(取自“三源泉”中的最初意义还是作家进行隐喻、引申、指代等)等进行具体统计和分析,以反映作家的写作风格及其受“三源泉”的影响等,大大拓展了英美文学研究的视角和范围。

在构建英美文学文化语境“三源泉”语料库的过程中,将语料库语言学知识、先进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运用到英美文学的研究和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中去,拓展了国内英美文学研究的视角和范围,为英美文学爱好者和英语专业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学习资源和研究平台,能为层次较高的文学学习者提供丰富而真实的语言基本模式,体现多媒体技术的多维性、集成性和交互性[9]。但是,笔者构建的这一文学语料库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信息量及检索手段尚须扩大与更新,要想使它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教学工具和研究平台,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努力和不断的探索,笔者会在今后的教学科研实践中使之逐步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jung c g.the archetypes an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m].london:routledge,1968:119.

2古斯塔夫施瓦布.希腊古典神话[m].曹乃云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

3陶洁.希腊罗马神话一百篇[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

4刘丛如,吴向***.《圣经》对英美文学的影响——以莎士比亚、海明威为例[j].中国宗教,2006,79(6):45-47.

5 john sinclair.corpus,concordance,colloc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6文渤燕.语料库及其作用[j].国外外语教学,2001,94(2):32-35.

7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 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关于马的成语故事篇4

忽然,群里传来了消息,是董建岭老师,说可以找马红芳老师探讨。第二天早晨,就看到了马老师接收电子稿的消息。我去上课,处理班级事务。下午的时候来了一个电话,北京的座机,立马接了电话,传来的是非常好听的声音,对方是马红芳老师。我无比兴奋激动,作为山东临沂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学老师,马老师竟然打了电话过来,详细告诉我教案的修改环节。之前我设计的教案,内容量很大:从猜谜语、猜成语导入,接下来是识字环节,让学生从诸多意思中选择合适的意思,设计了“亡”“牢”的义项选择,然后总结,让学生明白,从不同的语言环境中选择不同的意思。接下来又是生字的识记。在第三个大环节中,设计了先读故事再评价的环节。评价之前,让学生在课本上画出关键词语、句子,说体会和感觉,从《亡羊补牢》到《南辕北辙》,评价完接着总结,从关键词句中揣摩人物心理、动作、神态语气等。接下来是知事明理,得出什么道理。紧接着进行学法总结:扫除知识障碍,读文知事,知事明理。最后是以文带文,读《狐假虎威》。

当我把这些环节都一股脑儿打出来的时候,自己也觉得真是够哕唆的,量这么大,一堂课下来,不知道学生能学会什么。

现在的课堂,我们倡导“三讲三不讲”:学生自己已经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学不会的不讲。老师讲什么呢?讲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喜欢的、老师轻松的,也是最有效果的。

现在我们提倡学生大量阅读,阅读的目的是什么?是会用,是能指导人生。如果你会灵活运用知识了,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还会害怕平时的那些考试吗?

马老师建议,我把课堂删减得简洁些一一前面的生字词环节,就直接考查学生对“亡”“牢”的理解,以后遇到什么语境,就讲什么意思,一开始就不要呈现那么多。接下来的读书环节:本篇课文是寓言小故事,不存在什么感情朗诵问题,趣味和道理最主要,所以不用让孩子死板地读、背,要演,让孩子尽情地演这个故事,可以不用看着课本,用白己的语言。评价环节,让孩子演完了就直接评价。可以用成语评价成语,对学生素质的要求比较高。

马老师问我,你知道这两个寓言故事出自哪里吗?我当时愣了一下,大约知道出自以前的故事书。马老师说出自《战国策》。《战国策》里面有很多的游说家,他们都会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劝说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所以讲故事成为他们游说的一个重要手段。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就要在掌握故事所寓道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劝说别人。

我恍然大悟。我白认为比较喜欢古典文学,可当了一名小学老师,就离古典文学很远了,每天沉浸在α、o、e的世界里,沉浸在小孩幼稚简单的世界里。可是,如果你没有大山的角度,你俯瞰不了天下;如果你没有海洋一样的深度,怎能容纳下千奇百怪的生命?所以,阅读,广泛阅读,才能让你站在一个不同于常人的高度上,才有可能设计出不一样的教学设计。同时,老师在解析教材的时候,要做到知人论世,哪怕是文章的出处、作者的风格、文章里面涉及的文化等等,都要老师去认真研究。高屋建瓴了,才能俯瞰脚下的土地,感受大地的情怀。

根据马老师的建议,我当天晚上就修改了自己的教学设计――简洁、实用,以孩子喜欢为目标,调动孩子读书的兴趣。首先是字词环节,简单释题,然后学习生字词。接下来演故事,最后讲故事,推荐阅读。

我试讲了一节课,没有用自己的班级,因为和学生不熟悉,前半节课孩子听得很认真,配合得很好,最后一个环节――演、讲,孩子过于兴奋,滔滔不绝,有的站着讲,有的在台下聊天。由于生字环节用时过多,后面孩子讲故事的环节时间少。不过还是有几个孩子讲出了自己的故事,即使语言不那么精彩,声音不那么抑扬顿挫,但发言的精神已经很可嘉了。

关于马的成语故事篇5

对走马古镇最早的印象是“走马观花”。每年的阳春三月,走马镇的桃花次第开放,粉红粉红的,像片片火烧的云。这时候便有络绎不绝的游客前去观看桃花,从而有了山城的“走马观花”一说。

从***碑出发,经成渝高速,在走马镇下道,路程约30公里,也就半小时的车程。

走马古镇,确切地说叫“走马场”,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走马镇。其历史可追溯到汉代,至明代中叶开始鼎盛起来。走马古镇西临璧山、南接江津,有“一脚踏三县”之称,是重庆通往成都的必经之地,也是成渝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往来商贾、力夫络绎不绝,也留下了“识相不识相,难过走马岗”的民谚。在《巴县志》里面就有过这样一段记载:“(重庆)正西陆路八十里至走马岗交璧山县界,系赴成都驿路”。“走马岗”事实上就是走马场的别称,因走马古镇修筑于一座形似奔马的山岗之上,自古以来,又被当地人称为“走马岗”。

一下车,就能看见一棵古老而硕大的黄桷树站在古镇的入口处,郁郁葱葱,微风吹过,它会婆娑地向游客们述说着古镇的昨天与今天。穿过黄色的古城门,便是绵延800米的石板老街,在飘渺的薄雾与微雨里,似一卷展开的竹简,载满了古镇的沧桑往事。沿街的房屋全是清一色的穿斗式木结构,街道则以宜人的尺度拥抱着我,这才是街道,和大都市的街道那种尺度有着天壤之别,充满了人情味。

每月的农历初二、五、八是九龙坡区走马镇的赶场天,人来人往、肩挑马驮的场镇熙熙攘攘。鞋匠的叮当声、小贩的吆喝声,刘胡子饺子、三门口汤锅及各种传统建筑和工艺店铺,一个鲜活的古镇便展现在你眼前。“在在500多年前,走马场就是成渝古驿道上的交通要冲。”市级民间故事演讲家、走马老街关武庙戏楼茶园掌柜、70岁的刘远扬说。过去古街巷上,进出场镇的城门、过街楼、禹王庙、广东会馆南华宫、山西会馆万寿宫、客栈茶馆等酒楼戏台一应俱全。

小城故事多

走马古镇流传着一种以“走马”(赶马)为职业的人群口头创作并传承的民间故事,人们通常将其称作“走马故事”。走马故事起源的确切年代无从稽考,但走马场建立于明末清初并很快得以兴盛,故事应与之同步发展,因此它的产生形成至少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重庆古镇自古以来都吸引着南来北往的客商,民间故事也就得到了创造和交流。

1990年,走马镇被重庆市文化局命名为“民间文学之乡”;1992年,工农村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故事村”;2007年,“走马镇民间故事”被***列入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项遗产同时进入重庆市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唯一一项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走马镇的民间文学是以民间故事和山歌为主,曾经出现过“故事家家户户讲,男人讲,女人讲,娃娃也能讲;山歌年年月月唱,台上唱,坡上唱,处处都在唱”的民间文艺盛况。据统计,走马镇能讲故事500-1000则的有3人,200-500则以上的有10人,100-200则的有15A;能唱500首以上山歌的有2人,100首以上的有6人。

目前,走马镇共采集了故事目录10915则,已采录整理了9714则,并采录民间歌谣3000余首,谚语4200则,歇后语、俗语、楹联等4000余则,录制磁带400余盒。现已出版了《走马镇民间故事》、《魏显发民间故事集》、《工农村民间故事选》。而民间故事、歌谣已陆续在全国和省市报纸、杂志发表了50余篇,并有一批故事、歌谣收AT四川省、重庆市、原巴县的民间故事集成卷和歌谣集成卷。

中国的格林兄弟

走马古镇的故事其实就是一个人的故事,他就是――魏显德老人。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魏显德“中国民间故事家”称号。他和他的兄弟魏显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中国的格林兄弟”。他们讲述的走马民间故事,当地人习惯称之为“讲圣谕”,教人行善不要作恶,堪称是走马人百年流传的家训。

魏显德老人是“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之一。14岁开始随父亲流浪卖艺,22岁时已能讲述5000多个民间故事。***后,他回到老家务农,此后他在心里进行整理,保留了1500多个具有巴渝文化色彩的故事。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调查“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时,首次授予包括他在内的10位艺人为“中国民间故事家”。在这些人中,魏显德排名第一。

魏显德讲述的民间故事,门类多,题材广,内容丰富,语言朴实,通俗上口,易记易传,形象鲜明,个性突出。他共能讲述民间故事1045则,演唱民间歌谣433首,背述民问谚语676条、歇后语271条,重庆出版社专门为他出版了―本《魏显德民间故事集》。

据当地人介绍,在他83岁高龄时,仍记忆力强,曾不假思索地朗诵了一段名为《垛子山》的民谣:“垛子山,名誉宽,前面是巴县,后面是壁山,上走北京城,下到佛***关,交通虽方便,要走好多天。站在坡脚看,戴的帽子都要翻,走在半山看,乌云遮满半边天,爬到山顶看,重重叠叠是高山,莫说人难过,雀鸟插翅也难翻……”

不幸的是,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故事大王”魏显德因心肌梗塞在2009年4月15日与世长辞,享年86岁c如今魏显德老人的坟头已是浅草初长,可他留下来的那些故事已化作春雨,洒满人间。

风雨关武庙

进入古镇,就有一座气势恢宏的关武庙戏楼。关武庙,又名关圣庙,是祭祀关圣大帝――关云长的寺庙,是巴渝地区最常见的庙宇之一。

关武庙戏楼是古镇现在唯一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代古建筑,砖木结构,构件雕刻精美。一楼一底共两层,上层是戏台,穿斗大堂式结构,单檐歇山式小青瓦屋顶,戏楼上装饰撑拱、挂落、雀替等镂空雕饰,戏台两侧有一副楹联:

古今一场戏离合悲欢毕竟为人结果;

俯仰皆身鉴飞歌恒舞漫步走马观花。

下层是茶楼,为半地穴式设计内设登台阶梯,与戏台紧密结。它是走马场最大的茶馆,可摆20多张茶桌。在茶馆的左手边有一个小小的供表演的讲台,上端挂着“走马故事会”的金额字匾。讲台两侧的木匾上刻写着一副楹联:

故事家家讲户户讲男人讲女人讲娃娃也能讲:

山歌年年唱月月唱台上唱坡上唱处处都在唱。

厅堂右侧的木柱上也挂着一副楹联:

蛟腾凤起旋看走马赴琼林:

山清水秀已见文星临艺苑。

现在茶馆里说书讲故事几乎没有了,唯一常见的只是几个耄耋之年的老人在喝茶打牌,回味着过去的故事。茶馆的老板是一个好客的中年人,他热情地接待了我,邀我一起品茶。他告诉我,每个月的8号、18号,是武庙戏楼茶馆固定的故事会时间,有时也会根据节气临时组织一些故事会,但现在听故事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

在闲聊之余,他为我讲起巴人的故事,唱起古镇旧时旅店招呼客人的歌:“楼上楼下客,耳听幺师来交接,各人的草帽衣衫各人晓得,乱摸人家要不得……”还有街上叫卖的歌谣:“黄糕粑来得哦一一老头开水,盐搽鸡蛋,芝麻干、豆腐干桂花炒蜜糖唉……”也讲述当时老街上行走的漂泊艺人如打尺梆梆(唱道情)、打花鼓、打金钱板艺人所唱的小曲,以及抬滑竿(竹竿上捆着竹椅的简易轿子)乖口打石头的号子,还表演了几段端公(神巫)的歌舞,都带有浓郁的乡土特色和神秘味道。

沿着千年的石板街往前,光武庙的身影慢慢地模糊起来,直到消失在我的视线里,心里顿时有种淡淡的忧伤。或许,天南海北地讲故事、“冲壳子”,或扯开喉咙唱山歌,已经成为了回响,尽管你有再精彩的故事,又有谁会去轻轻翻开你的邢一页。

千年古驿道

行走在狭窄的古驿道上,细碎的雨滴从两两相对的吊脚楼屋檐上落下,像是句句述说着千年的梦呓。

斑驳、狭窄的古驿道向西逶迤延伸,穿过炊烟袅袅的村庄与铺陈七色的田野,诉说着走马古镇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延绵的走马岗通向缙云山脉,那里有一片金银坡,林木茂盛,山峦起伏,古驿道边矗立着三道碑,即纪念“邑侯帖舫老父母”的德***碑、旌表营正贵之妻的贞洁碑、捐资修葺古道的功德碑,已饱经风雨的磨蚀,给人一片苍凉。“德***碑”镌刻“严正宽平”四字,寄寓了百姓对一方父母宫德***的期望,也蕴涵了峻险古驿道变坦途的向往。

沿坡而上,路边能见到两处摩崖石刻,一日“险设天成”,一日“巴县西界”,笔画道劲,浑厚庄重,颇感沧桑。我曾听到一个巴族故事:巴蔓子是战国时期巴国的将***,他噱慨刎颈换取三座城池,并留下这样的话:“巴国疆土不可分,人臣岂能私下割城。宁可一死,以谢食言之罪”,让人满怀唏嘘。巴将***的墓在重庆渝中区七星岗,离走马古镇也不怎么遥远。

关于马的成语故事篇6

《成语故事》这本书很好,它主要是将经过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人际交往中形成特有的表达方式.在表词达意方面有着画龙点睛的效果.这本书所有的字全都配有拼音,对孩子读起来更方便.对一个成语故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学到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和课堂上没有的生字.而且孩子也非常乐于接受这种学习方式有时她还会把学到的成语故事讲给妈妈听,妈妈非常高兴,她也很得意.孩子就是这样的,越是夸奖她,她就越有自信,学习也越好,我对此深有体会,以后我会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陪孩子一起看书学习.

以培养孩子对知识的理解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成语故事》里的成语故事多不胜数,这本读物,它不止有对成语由来的小故事,对其中的生僻字做了详细的解说之外,还增设了历史典故,人物介绍和小知识等小栏目.让我们在认识成语的同时对当时的背景与学者的认识加深巩固.

“妒贤嫉能”这个故事写出了项羽的愚昧,他之所以不能得到天下,这便是最主要的原因,从古至今,不赏识人才的人,都是失败者.《成语故事》里关于三国的故事也有许多,还可以一边补充对三国的认识.

有个“名落孙山”的故事让我苦笑不得,讲述的是一个叫孙山的人和同乡去考科举,结果自己最后一名,而同乡没有居榜上,结果回到家,同乡的父亲问他儿子的成绩,孙山还委婉得意的说最后一名是自己,你儿子榜上无名.趁机显露了自己的才华,但其实在别人看来,滑稽了点.

“程门立雪”更是印象深刻,因为看了《恰同学少年》的缘故,看到了***借鉴前人“袁门立雨”,在外人看来是可笑的,为什么一定要一动不动呢?特别是“程门立雪”,杨时和游酢,因为老师睡着了就一直站在门口,下雪也不进去,这种行为其实可以称为“愚昧”,其实我个人认为这种做法半对半错,毕竟是初次登门拜访,该有的礼数还是要有的,而且古代的思想和我们不一样,因此评论的话还是少说为妙,他们的老师也都被这精神感动了.

关于马的成语故事篇7

教材分析

《田忌赛马》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文中人物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和根据具体情况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田忌赛马》是根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相关内容改写的。文章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大将田忌经常与齐威王及贵族们赛马,孙膑通过观察,发现众人的马脚力相当,且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从而推演出获胜把握较高的布阵方式,并向田忌献策,最后在与齐威王的赛马中获胜。课文以赛马为线索,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展开叙述。文中写孙膑的笔墨很少,但他却是整个故事的关键人物。正因为孙膑善于观察、分析,才能给田忌提供合理的策略,让他稳操胜券。因此,还原孙膑制定计策的思维过程,从而加深对故事的理解,是本课的学习的重点。教学本课时,应紧扣“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一语文要素,可以采用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依托学习单,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借助核心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习得知识与能力;搭建互动平台,实现“生生皆动”,呈现学习成果。

教学目标:

1.认识“策、荐”等2个生字,会写“赢、拳”等5个生字,会写“赏识、脚 力”等8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田忌赛马的故事。

3.小组合作探究,借助***示,前后联系,推想孙膑制定计策的思维过程。

4.抓住关键词句,读懂人物心情,体会人物性格。

重难点:

小组合作探究,借助***示,前后联系,推想孙膑制定计策的思维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基本程序【第一课时】

一、课前分享,解决疑难

1. 交流资料,初识《史记》

同学们,课前,我们在小组内交流了《史记》的相关资料。你们都是通过什么方式了解《史记》的呢?(各小组汇报)

2.教师补充,介绍《史记》

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鲁迅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根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相关内容改写的。(师相机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4.字词过关,交流方法

过渡:课前我们还自主学习了字词,相信这些词语一定难不倒大家。

(1)出示词语,学生齐读

门客引荐胸有成竹 摩拳擦掌 跃跃欲试 兴致勃勃

遥遥领先 不动声色微微一笑 出谋划策

(2)反馈疑难,交流方法

在预习时,你对哪些词语有疑问,又是怎么解决的?

(3)学生交流,关注难词

引导学生关注“门客”一词,师相机补充资料:门客是指在古代达官显贵人家中养的一些具有真才实学的能人,门客经常会在关键时刻替主人办事,解决问题。

(4)教师小结,提炼方法

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解决字词疑问的方法,如查字典、请教他人、联系课文内容等。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1.读第1段,引出问题(师相机出示第1自然段)

孙膑为何那么受到田忌的常识,他帮助田忌解决了什么问题?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组内讨论,交流内容

3.交流反馈,梳理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孙膑帮田忌出谋划策,最后赢得了比赛。

引导学生发现,这个故事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展开描写。1-2段写赛马的背景条件;3-9段写孙膑向田忌表明自己有必胜的办法;10-16段写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的经过和结果(师相机板书:献计——比赛——胜利)

4.教师小结,提炼方法:我们可以根据课文题目概括文章内容,也可以串联人物关系或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概括文章内容。

三、课中分享,合作探究

1.读懂比赛,初步推理思维过程

(1)教师设疑:孙膑究竟用了什么高招,让田忌赛马取得胜利?课文中没有直接说明,只说“孙膑把田忌请到一边,悄悄地把办法告诉了他。”孙膑到底说了什么呢?相信读了比赛的过程,我们就能猜得到。

(2)课堂作业:默读课文第11-14段,完成课堂作业本第3题的马匹对阵***

(3)小组合作:组内交流对阵***,猜测孙膑对田忌说了什么,合作演一演。

(4)交流反馈:①校对课堂作业本②小组表演孙膑和田忌的对话

③随机采访扮演田忌的同学,你听到孙膑这么说,你会怎么想?怎么说?

(5)教师小结:即使田忌什么也没有说,看了比赛之后,田忌自然什么都明白了。看来,孙膑能帮助田忌赢得比赛,排兵布阵是关键。

2.两***对比,进一步还原思维过程

(1)教师设疑:按照常规比赛,田忌和齐威王各自马的出场顺序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2)出示学习单:

①填写常规赛马对阵***

常规田忌赛马对阵***

赛马场次

齐威王的安排

田忌的安排

单场结果

第一场

第二场

第三场

最终结果

②再和孙膑献计的赛马***相比较,猜测孙膑的思考过程,并试着用“ 如果(),如果( ),就()。”的句式说一说。(3)交流反馈

3.勾连上文,深入理解思维过程

(1)教师点拨:孙膑的这一谋略能够出奇制胜,还有两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呢?读读前面的课文,找找相关句子。

(2)交流句子:孙膑看了几场比赛后发现,大家的马脚力相差不多,而且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

①再读思考:田忌赛马取胜的两个前提条件是什么?

②提取信息:马脚力相差不多,说明马之间并没有很大差距。分为上、中、下三等,说明两方的马等级没有差别。

③教师追问:为什么必须得有这两个前提条件呢?

(3)教师小结:现在你能说说,孙膑帮田忌赛马,为何能赢得比赛?(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仔细观察、善于分析、善用谋略。)

四、课后分享,延伸拓展

1.课堂小结:同学们,《田忌赛马》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故事,从古至今一直被口口相传,而孙膑这个足智多谋的人物形象也是深入人心。

2.延伸拓展:历史上有许多运用谋略取得胜利的故事,如家户晓的《空城记》、《围魏救赵》等,课后找一找相关资料,阅读更多展现思辨与智慧的故事,在小组内分享。

教学基本程序【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分享故事

1.内容回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孙膑的出谋划策下,田忌在赛马时赢了齐威王。谁能结合赛马对阵***,再说说田忌赛马获胜的原因?(引导学生说清孙膑的思维过程)

2.故事展示:上节课,老师请同学们课外阅读运用谋略取得胜利的故事,请各小组派代表展示。

二、朗读课文,体会人物

1.教师过渡: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仔细观察、善于分析、善用谋略”的孙膑,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个故事。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

(1)朗读课文:指名分角色读3-9自然段

(2)师生交流:怎么才能更好地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呢?

预设1:读孙膑的话时,读出胸有成竹的语气,师引导学生关注“请放心、一定”等词。

预设2:读田忌的话时,读出信任孙膑的语气,师引导学生关注“有些不明白,决定全听他的”等词。

(3)引发疑问:比赛前,田忌“全听”孙膑的,为什么田忌会如此信任孙膑?

预设1:田忌很赏识孙膑。

预设2:田忌看到孙膑胸有成竹的样子,决定听他的。

(4)组内演读: 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5)朗读展示:小组推选出朗读优秀的同学,在全班展示

(6)评选最佳朗读奖:师生共同评出最佳朗读奖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现人物态度的变化

(1)朗读课文:指名分角色读课文10-14自然段

(2)全班交流:赛马的时候田忌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预设:第一场田忌输了的时候,他是“不动声色,一点儿都不着急”,接着他赢了第二场,于是“微微一笑”、最后一场胜了以后,田忌“满意地笑了”。

(3)引发疑问:比赛过程中,田忌的态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预设:因为田忌听了孙膑的计策后,也已经胸有成竹了,输了第一场是意料之内的,所以他并不着急;第二场虽然赢了,但胜负还未分,所以他只是微微笑了一下;最后获胜后,他才露出满意的微笑,表示计策已经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4)组内练读:注意表现田忌态度的变化

(5)朗读展示:小组推选出朗读优秀的同学,在全班展示

(6)评选最佳表演奖:师生共同评出最佳表演奖

三、创设情境,语言实践

1.创设情境:当齐威王知道田忌赛马的计策是来自孙膑时,他会怎么想、怎么说?

2.小组讨论

预设1:齐威王会想:想不到田忌手下还有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物,竟然想出如此绝妙的计策。

预设2:齐威王说:“田忌啊,让你的门客孙膑来和我谈论一下兵法,如何?”

3.分角色练习:小组内分角色扮演齐威王和田忌,模拟表演当时的情景。

四、课后作业

1.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把田忌赛马的故事说给爸爸妈妈或其他人听

板书设计:

田忌赛马

献计善于分析胜利

孙膑善用谋略齐威王

关于马的成语故事篇8

马勃牛溲:

马勃,菌类;牛溲,车前草。意思是比喻至贱之物

马不停蹄:

比喻一刻也不停留,毫不间歇

马尘不及:

比喻趕不上,跟不上

马齿徒增:

《穀梁传·僖公二年》:荀息牵马操璧而前曰:‘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后因以马齿徒增谦称自己虚度年华,没有成就

马到成功:

意思是形容事情顺利,一开始就取得胜利

马耳东风:

意思是东风吹过马耳。比喻充耳不闻、无动于衷或互不相干。语出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之二: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

马腹逃鞭:

《左传·宣公十五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后以马腹逃鞭比喻躲脱惩罚

马革裹尸:

亦作马革裹尸。意思是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谓英勇作战,死于战场。于战场

马工枚速:

谓汉司马相如、枚皋二人为文,一工一速

马角乌头:

《燕丹子》卷上:燕太子丹质於秦,秦王遇之无礼,不得意,欲求归。秦王不听,谬言曰:‘令乌白头,马生角,乃可许耳。’后因以马角乌头比喻不能实现之事

马鹿易形:

变易马鹿的形象。语本《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后以比喻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马毛蝟磔:

南朝宋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蝟,角弓不可张。后因以马毛蝟磔形容狂风大作,气候恶劣

马牛襟裾:

意思是穿衣服的马牛。讥人不明道理、不识礼仪。

扩展阅读:关于马的祝福语

1、一马当先幸福绕,关于马的祝福语。快马加鞭上大道,致富路上吉祥照。爱情花开快乐保,无风无浪笑声高。家庭和睦无争吵,如意美满到明朝。祝马年快乐如意!

2、灵蛇走了,神马到,好运快马加鞭,健康一马当先。财富倚马可待,事业马到成功。出行驷马高车,生活天马行空!嘿嘿。

3、最意外奖:一直想说三个字,可你知道它的分量,我怕一说出来我们就连朋友都没得做了。可我控制不住感情,鼓起勇气对你说———起床吧!

4、送走旧年的时候,也送走一年的阴郁,迎来新春的时候,也迎来新的希望。给您拜年啦!

5、马年运程零时的钟声响彻天涯,新年的列车准时出发,它驮去一个难忘的岁月,迎来了又一度火红的年华。祝新年快乐!

6、新的一年开启新的希望,新的征程承载新的梦想。年,正是我们扬鞭跃马、谱写华章的关键一年!我们将满怀信心,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我们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相信在我们大家的努力下,一定能马到功马!

7、好儿郎意志强,背井离乡去打拼;不怕日晒和雨淋,不怕风吹寒冬冷;只为做人要尊严,不受人欺负,不做牛和羊;怀揣理想的好儿郎,春节到了要回家;祝你荣归回故里,快乐团圆享幸福。

8、人生如同旅程,走走停停,才能更好地欣赏美景。生活如同朝夕,有升有落,才能更好地品味幸福。春节快到了,休息歇歇,团团圆圆,快乐马年吧!

9、茶马古道不复返,马玲响起在耳边。马蹄声声不滞前,快马加鞭建家园,祝你马年财运旺,工资奖金翻倍涨。愿你事业大发展,外汇美元兜装满。愿马年梦想成真!

10、炮竹声声马年到,万家灯火欢声高。全家举杯齐庆祝,团圆宴餐老辈笑,幸福美满吉祥耀,安康如意鸿运照。生活富裕别墅住,工资奖金分红高。祝马年康泰!

11、最可怕奖:都说流星有求必应,我愿意在星空下等待,等到马年终于有颗流星被我感动,为我划破夜空的寂静,然后载着我的祝福落在你熟睡的枕边———砸死你!

12、一马当先送祝福,万马奔腾小康路。快马加鞭事业创,马不停蹄奔前途,青梅竹马爱情路,天马行空风浪突。人强马壮吉祥安,马年幸福家和睦。祝健康快乐!

13、元旦到,蛇隐马年来,愿我的思念你能体会到,我的祝福一马当先奔向你,恭祝元旦快乐,扬鞭跃马迎马年,马到功成当属你!

关于马的成语故事篇9

一、汉字中与马有关的成语和俗语

文字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见证,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了象形字“马”,从古至今,随着汉字的演变,“马”字都有各种不同的写法。翻开书法史,不管是早期的甲骨文还是晚期的甲骨文,以及小大篆、金文、隶书、楷书,都有“马”字的具体写法。后来,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马的作用越来越大,汉字的使用越来越丰富,汉字里就出现了许多以“马”为偏旁的字,如骑、骐、骄、验、驮、驭等。

由于马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人类进步的长河中,留下了许多与马有关的成语和俗语。汉语中含“马”字的成语非常多,如马到功成、一马当先、指鹿为马、青梅竹马、老马识途、马不停蹄等等;一些与马有关的俗语有“风马牛不相及”、“驴唇不对马嘴”、“人在衣裳马在鞍”、“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将***跃上马,各自奔前程”等。

二、我国历史上或传说中的马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事活动中,马都起到过重要作用,我国古代涌现过许多与马有关的历史人物,流传着许多与马有关的历史故事。

在我国的古书上,常见车马并举。战国以前,车马相连,一般没有无车的马,也没有无马的车,故古人说的乘马其实就是乘车,驾二马为骈,三马为骖,四马为驷。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才从匈奴人那里学会了骑马之术,此后便形成了骑马之风。春秋战国时代,一车四马为一乘,按车乘的多少区分国之大小,天子是万乘之国,诸侯是千乘之国。

我国的历史上和传说中有很多名马,三国时,刘备的坐骑是的卢马,一次刘备遇难,危急之时落入檀溪中,的卢马一跃三丈,带刘备逃出了险境。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当年南征北战统一全国的六匹战马,李世民为纪念它们,将它们的形象栩栩如生地雕刻在自己陵墓的屏上。安史之乱时,在潼关之战中,忽然杀出数百骑兵,致使叛***仓皇逃窜,后来骑兵也突然消失。据守护昭陵的官员说,就在交战那天,昭陵石人石马汗湿欲滴。

《西游记》中,唐僧的坐骑叫白龙马,本是西海龙王之子,犯了死罪,后被观世音变为白马,随唐僧师徒到西天取经。汗血马,传说中的良马,它产于大宛,汗水从颈肩部流出,呈血色,一日之内可以跑千里路。

马曾为人类的生活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历史上人与马之间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如田忌赛马、王亥驯马、伯乐相马、老马识途、按***索骥、秦琼卖马、九方皋相马等。这些故事或借题发挥,警世喻人;或哲思横溢,寓理于物,皆意味深长,给人以深深的启迪。

三、民风民俗中的马

在无路无车的年代,人们的生活与马分不开,从需要马到喜欢马,再到后来的敬重马,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马是我国的十二生肖之一,每到马年来临之际,民间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欢迎马年光临人间,以示“马到功成”、一年好运之意。这一年,各类与马有关的肖形***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或悬于街边门坊,或嵌于家具衣物,形象生动,气派非凡,可见人们喜欢马之情是何等浓厚。博大精深的中国象棋中,有两颗棋子是马,而且马的走法多种多样,杀伤力特大,由此亦可窥见马在古代***事中作用之一斑。英勇善战的蒙古人民,更是和马相依相伴,乐骑马,善射术,视马为生活中最好的朋友,并以“马术”本领精湛著称于世。马给了他们生活的勇气、智慧和精神,有了马,他们才有征服草原的伟大奇迹。我国香港地区甚至有赛马节,现在赛马这一活动已经走向国际舞台,成为大家热爱的一项体育活动。

四、文艺作品中的马

在几千年人与马的交往中,马为人作出了巨大贡献,人对马也倾注了许多真挚的情感。人们在纸上画马,在弦上弹马,在石上刻马,在戏中演马,在诗中吟马……。古今中外,不同的作品中,马的形象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杜甫在他的《房兵曹胡马》中写道:“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一直是人们非常关注的话题,特别是韩愈的名篇《马说》产生后,就将马文化提升到一个极雅的层次,成为人们千百年来的美传。现代文学作品中,象臧克家的诗《老马》、周涛的《巩乃斯的马》等,都是写马的优秀作品,为大众津津乐道。

艺术作品中,有的画家就是画马的名家,如唐代的韩干、韦偃,近代的徐悲鸿等。著名的以马为题材的画作如徐悲鸿的“九方皋”、“奔马”,雕刻作品有“昭陵六骏”等。音乐作品中的名曲有琵琶曲“十面埋伏”、二胡曲“赛马”、笛子曲“扬鞭催马运粮忙”和“牧民新歌”。歌曲名作有“骏马奔驰保边疆”、“马儿啊,你慢些走”等等。

关于马的成语故事篇10

关键词: 《完美的旅行》 结构主义 角色分析 叙事模式 二元对立

蒋韵是一个较少被人关注的作家,无论是评论界还是新闻媒体都对她发言甚少。较少的关注并不是说明她的成就不高,事实上是与蒋韵的写作远离潮流,是一种边缘化的写作有密切的关系。她不属于任何一个流派,是一个无法被确切归类的作家。她以低调和特立独行的个性成为当代文坛上一个独特的存在。正如一些批评家所说的那样:“和一些作家相反,蒋韵的成就远在她的声名之上。”①

在蒋韵的众多作品中,小说《完美的旅行》虽然不能称为是最出色的,但字里行间却体现出“一种平静下的力量”。②这篇小说是富有理想主义的杰出作品。作品中所表现的人类深处最真实的情感、怜悯的心和牺牲精神,使小说意蕴深远,宛如一段情意缠绵的乐章。

近几年对蒋韵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想主题、人物形象、女性意识等几个方面。本文尝试从结构主义这一新的视角出发,对小说《完美的旅行》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完美的旅行》的角色模式分析

中篇小说《完美的旅行》以作者惯有的不张扬的风格,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美丽而悲惨的故事。小说的情节模式主要分为:家乡、城市、相遇、旅行、自杀几个部分。而相遇和旅行这两部分花的笔墨最多。在这篇作品中,作者为我们虚构了一个关于旅行的故事。一个从森林来到城市的男孩,“在他的皮肤中总是隐隐透出膻气和青草的气味”,他对城市有一种“隔膜的感觉”,③无意中他遇到了女医生陈忆珠,她“喜欢宽袍大袖的飘逸之气,有一种难得的清情和浪漫”。④他们自身健康、光明、洁净,具有仙女和天使的气质,但只要与外界发生接触,他们都会产生异常的反感,无论如何与这个世界都有一种天然的隔离,对不上接口。于是这就注定了两个人的相遇,也因此他们结伴开始了一种逃避性质的旅行。如果我们不读这篇小说的开头和结尾,就很可能以为作者是在为我们描写一种真正意义上旅行,而事实上他们只不过是在想象中行走全世界。

围绕这一故事,运用格雷马斯在《结构语义学》中提出的六个行动位的模式分析文本,⑤这六个行动位被划分为三种互相对立的成分,他们分别是:主体和客体、发者和受者、对手和帮手。角色两两之间构成二元对立关系,其基本关系为:发者引发主体的行动,主体的行动指向一定的客体。在此过程中通常受到对手的阻挠,通过助者的帮助,主体最终克服困难,获得客体。这些角色形成了一个结构性的固定模式,并揭示了各种现象间的关系及各种角色在叙事结构关系中的功能。

主体:刘刚

客体:自由、完美的旅行

助者:陈忆珠

对手:李淑、张桂香

在叙事角色中,主角刘刚是中心人物。刘刚是一个从小在“旷世寂寞的天空”⑥之下成长的孩子,对世界有一种天生的隔膜和错觉。他被父母带到了城市,这是他一个漫长旅行的开始,抛弃了他所爱的家乡的旅行。他不喜欢这个冰冷的城市,不习惯这里的一切,不习惯这嘈杂、拥挤和肮脏,这里丝毫不给人温暖和柔和的感觉。因此他出走去寻找他那美好的家乡,开始他完美的旅行。在整个故事的进行中,陈忆珠都起到帮助刘刚的作用。两人在火车站相遇了,就像是灰姑娘遇到了仙女,刘刚遇到了他的“仙女”。陈忆珠用想象的旅行帮助这个迷途的孩子,她是助者。而刘刚的亲生母亲李淑和“向阳院”的院长张桂香是阻挠刘刚重新获取自由的力量,是为对手。正是角色之间交错的关系,推动故事顺利的发展,主体在助者的帮助下,克服对手的阻挠,并最终获得自由的状态。

格雷马斯把上边角色的行动模态划分为四个,即产生欲望、具备能力、实现目标和得到赏罚,从而建立了叙事语法。⑦这四个阶段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是具有逻辑关系的,其中实现目标是它们的核心。下面按照格雷马斯的叙事语法加以分析,先将全文分为五个部分,每部分的大意如下。

第一部分:刘刚被父母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离开了清新、温暖的家乡,他不习惯这个冰冷城市里一切,决定出走回到他梦中的家乡。

第二部分:很多事情都是在车站发生的,在这里他遇到了具有仙女气质的陈忆珠。

第三部分:在这个超越母子的纯洁交往中,两人结伴开始了这个具有逃避性质的旅行,在这里他似乎找到了暗淡冷漠的城市中唯一亲切明亮的角落。

第四部分:刘刚亲生母亲李淑和“向阳院”院长张桂香的出现,打破了这完美的旅行,刘刚、陈忆珠两人纯洁、高尚的友谊则成了众人眼中污秽的“畸恋”。

第五部分:陈忆珠用自杀的方式保全了尊严的美丽,而刘刚再次出走,从这个冰冷的城市中消隐了。

在格雷马斯表层结构的四个阶段当中,核心部分“实现目标”对应的是故事的第三部分。刘刚和陈忆珠的相遇,俩人结伴在非地理和非空间意义上的旅行,使刘刚找到了城市里唯一温暖、明亮的角落。这构成了一个从无到有的变换,实现的目标则是对美好生活的拥有。相对于父母家里的痛苦生活来说,陈忆珠的生活环境清新、阳光似的明亮则是一种幸福。任何一个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一个施动者,这里的施动者也是刘刚自己。但是只有施动者还不够,还要又一个实现目标的推动者,也就是什么使主人公产生了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的想法。这样,故事就需要一个“产生欲望”阶段。在《完美的旅行》中“产生欲望”阶段对应了故事的第一部分,正是在父母家里所受到的冷遇,使孩子萌生了想要摆脱这个冰冷世界的想法。母亲没有对孩子有过真正的关爱,面对孩子的隔膜感,她只会粗暴地把孩子轰进澡堂,试***洗去孩子身上的“异味”,而恰好孩子与陈忆珠相遇,有了改变处境的机会。为了目标的实现,主人公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这种能力往往来自于外界的帮助,即所谓的辅助者,作品中陈忆珠的出现正好符合这一要求。陈忆珠备齐了进行想象旅行的地***,使孩子能够实现他远离城市的愿望。目标的实现并不是故事的结束,在这之后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转折。这在故事的第四部分,刘刚亲生母亲李淑和“向阳院”院长张桂香的出现,打破了这场完美的旅行,丑恶的人们把他们逼向绝境,轻而易举地摧毁了这两个孤独的人。

由此可见,通过格雷马斯的归纳和提炼,叙事作品的故事就如语言中具有普遍语法结构的句子一样,成为可以进行语义分析的对象。

二、《完美的旅行》的叙事模式分析

以结构主义为基础的结构主义叙事学把作品看作是一个***于外界的完整自足的体系,研究其深层的结构及模式。在结构主义学者看来,同类型叙事性的文学作品,无论是从共时还是历时的角度看,其内在的结构是不变的,而变化的只是人物、环境或故事情节等因素。普洛普就用结构语言学方法打破了传统的按人物和主题对故事进行分类的方法。在他看来,句子主语与“故事”中的人物、谓语和“故事”中的行为是可以类比的,“故事”的基本单位不是人物而是人物在“故事”中的“行为功能”。受普洛普对民间故事形态的研究启发,格雷马斯认为文学叙述与语言学的句子一样,可以加以语法分析,一个叙事文本可以看成是一个被扩展了的句子。虽然叙事作品千差万别,但就结构而言,它们有着共同性。

在叙事性作品中最常见的叙事结构是:故事中一个平衡向另一个平衡的过渡,于是构成一个最小的完整情节,典型的故事总是以四平八稳的局势开始,接着是某一种力量打破了平衡,由此产生不平衡的局面;另一种力量进行反作用,又恢复了平衡,第二种平衡与第一种相似,但不等同。⑧通过这个叙事结构,我们可以明白,看似千变万化的故事内容,其形成规则却是有限的。

按照上面格雷马斯的叙事结构,可以大致得出以下几个叙事程式。

1.刘刚在家乡平静快乐地生活。(平衡状态)

2.一个陌生男人的出现打破了刘刚的生活,把刘刚接到了陌生且冰冷的城市。(打破平衡)

3.刘刚与陈忆珠火车站的相遇形成一种反作用,两个人超越母子的纯洁友谊使刘刚又找到了在家乡中才有的柔和、清新的生活。(恢复平衡)

4.刘刚亲生母亲李淑和“向阳院”院长张桂香的出现,打破了这场完美的旅行,同时也摧毁了孩子美好的希望。(打破平衡)

5.陈忆珠为了尊严美好地死去,孩子刘刚失望地再次出走,使这个“向阳小院”和这座城市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恢复平衡)

在上面的叙事程式之间,时序和因果上是连接的,而在内在的逻辑上则有一种转化关系。故事开始的时候刘刚拥有平静的生活,可是外来者进入将原来的平衡打破,至此故事还没有达到高潮。刘刚与陈忆珠火车站的相遇似乎使这种不平衡状态得到缓解,但故事并没有俨然而止。最后,在一群丑恶的人的逼迫下,陈忆珠为了尊严美好地死去,孩子刘刚失望的再次出走,故事到这里达到了感情上的最高高度。他们的离去使生活又恢复到以前的平静,新的平衡建立。然而最后的平衡与第一种相似,但不等同。

三、《完美的旅行》的“符号矩阵”分析

格雷马斯在他的文学符号学理论中最著名的是“符号矩阵”,⑨它源于对亚里士多德逻辑学中命题与反命题的诠释。格雷马斯认为:“结构主义语言学意义只有通过二项对立才能存在。”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扩充,提出了解释文学作品的矩阵模式,即设立一项A,它的对立一方是反A,在此之外还有与A矛盾但并不一定对立的非A,又有反A的矛盾方即非反A,通过不是对立就是否定的行动素来说明叙述的普遍模式和叙述的语法本质。也就是说,文学故事起于A于反A之间的***,但在故事进程中又引入了新的因素,从而又有了非A和非反A,当这些方面因素都得以开展,故事也就完成。

符号矩阵基本模式如***:

在小说《完美的旅行》中,首先来界定一下符号结构中的四项行动素。首先是刘刚,一个具有“食草动物的气息”的孩子,与城市的生活格格不入,和他的亲生母亲李淑产生了巨大的矛盾,这个女人没有给孩子真正的关爱,两个人之间具有很深的隔膜感。而陈忆珠的出现,使孩子看到了希望,孩子找到了城市中仅存的那么一点亲切明亮的角落,两人共有的精神特质——“善良的食草动物的气息”,⑩使两个人不可避免地建立起纯洁的友谊。然而两人的纯洁交往却引起了亲生母亲李淑德强烈嫉妒,她不仅不感谢这个陌生的女人给孩子带来的快乐和幸福的转变,反而感到自己作为母亲而对孩子应有的“占有权”和“支配权”受到威胁。他们的友谊在众人眼里是污秽的“畸恋”,这不仅激怒了李淑,更引起了“向阳院”院长张桂香的“关注”。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看到了两大阵营的尖锐矛盾。于是我们可以将故事中的要素组成下面一个矩阵***。

从上面的矩阵***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多组二元对立关系,它们对于理解文本的多层次的深层含义具有重要的作用。文中的二元对立关系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人物设置上的两大阵营

在文本中存在着两组人物的对立,刘刚——李淑、陈忆珠——张桂香。刘刚、陈忆珠代表了一种自然的、浪漫的、与现代城市生活格格不入的古典情怀,是这个城市中的“异类”;他们不同于凡俗,不同于身边的大多数,必然会被社会强势群体的力量所淹没。李淑、陈忆珠正是现代文明生活中愚昧、冷漠的集中代表。伴随着科技的发达、文明的进步,城市中的人们也失去了许多宝贵的属于自然和精神上的东西,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些自然的、与生命本原有关的东西将理所当然地难以存在。从这两组人物的对立中,我们体味到了作者对人类现代文明的明显质疑。在小说的结尾,我们看到T城本来有一个机会,可以使自己变得柔软、洁白,但T城却不知道珍惜。陈忆珠的死去、刘刚的出走使T城失去了最后的机会,这暗示了人类文明中美好、自由的失去。

2.主体意蕴的对立

我们在阅读蒋韵的《完美的旅行》中很容易发现完美的旅行和不完美的生活这组二元对立关系。刘刚与陈忆珠的美丽邂逅是这个故事的核心,当出走的刘刚被陈忆珠牵着手走在他所熟悉的田野中时,这个原本属于自然的孩子,在被陌生和冰冷的城市禁锢中变得身心僵硬后,终于又回到自然地怀抱,这个孩子在木盆里完成了来到城市后第一次快乐而放松的沐浴,他们在虚构的世界里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旅行,他们在想象中行走全世界。然而这段无血缘关系的母子之间的纯洁交往,却被现实中丑陋的力量所扭曲,陈忆珠只是在虚幻中带着刘刚作一种出逃,最后却付出了死亡的代价,完美的精神之旅,却以残酷之旅而告终。这种强烈的对比,使我们读后感慨万千。

四、结语

叙事作品是一个结构的系统,通过发现作品的深层结构,可以得出其中的深意。本文正是运用结构主义方法的相关理论,通过对小说《完美的旅行》的叙事模式及结构的分析,对文本有了一个全新深入的认识。

注释:

①蒋韵.心爱的树—李建***评论[M].北岳文艺出版社,2011.

②张溪潺.从《完美的旅行》中解读蒋韵[J].时代文学,2008(2).

③④⑥⑩蒋韵.心爱的树—麦地丛书[M].北岳文艺出版社,2011:117.

⑤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M].吴泓渺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125-145.

⑦⑧⑨邱云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56.

参考文献:

[1]格雷马斯.符号学与社会科学[M].徐伟民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

[2]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邱云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5]蒋韵.行走的年代[M].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12.

[6]戴红稳.蒋韵小说女性悲情书写及其文学意义[J].小说评论,2008(4).

[7]郭海玉、史玉丰.蒋韵小说近三十年研究综述[J].天中学刊,2009(1).

关于马的成语故事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关于马的成语故事10篇

学习

开学黑板报资料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开学黑板报资料10篇,内容包括开学黑板报内容大全,开学黑板报简单漂亮。我把整块大黑板平均分割成一个“田”字型,正好每块占四分之一。等张知阳和许少鸿的资料拿来,再找四个字写得好的同学每个人抄上一块,不就把黑板报出好了吗

学习

中秋节的灯谜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节的灯谜10篇,内容包括中秋节灯谜美篇,中秋节的灯谜简单。中秋节灯谜及答案谜面:外圆正割垂直线,积分开方斜角边。(打一传统节日)谜底:中秋谜面:山旁隐现横空日,雨下埋香寂寞人(打一传统节日)谜底:中秋谜面:六点一分东方明,有望

学习

秋冬季养生汤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秋冬季养生汤10篇,内容包括秋冬季养生汤有哪些,秋冬季养生汤补气血。同时可多饮汤水以渗湿健脾、滋阴防燥,将进补物制成汤水食用更佳,如:萝卜排骨汤、百合冬瓜汤、鲫鱼豆腐汤、猪尾骨花生汤、板栗瘦肉汤、陈皮雪梨大骨汤、虫草

学习

小学校长师德总结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校长师德总结,内容包括小学校长个人师德师风总结,小学校长师德师风总结。二、我校成立了师德学习领导小组如何抓好学校班子师德师风建设?抓好学校班子师德师风建设,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工作。因此可以这样说,有什么样的班子成

学习

国庆诗歌大全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国庆诗歌大全10篇,内容包括国庆节诗歌10篇,国庆70周年诗歌。五星红旗似彩霞.光辉历程世瞩目,神州大地遍地花.改革开放扬起帆,祖国跃上千里马.今日再展战洪***,灿烂前景世人夸.视如今,风雨过后更神气.关于国庆的朗诵诗歌二龙

学习

广告策划怎么写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广告策划怎么写10篇,内容包括广告策划思路怎么写,广告策划怎么写范文模板。一份完整的广告策划书至少应包括如下内容:1、前言;2、市场分析;3、广告战略或广告重点;4、广告对象或广告诉求;5、广告地区或诉求地区;6、广告策略;7、广

学习

王冕苦读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王冕苦读10篇,内容包括像王冕那样苦读的人有哪些,短文叙述了王冕苦读的哪两件事。1.借助文本,在读懂描写王冕言行内容及环境描写内容的基础上,学习“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和“揣摩言外之意”的阅读方法。2.懂得王冕是一个孝敬

学习

翻译文章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翻译文章10篇,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最美十篇古文翻译,翻译短文100篇。4、多多练习,熟能生巧。(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家长送给老师节祝福语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家长送给老师节祝福语10篇,内容包括家长送给老师教师节祝福语大全,家长写老师节的祝福语。4、中秋节祝福语送老师:不计辛勤一砚寒,桃熟流丹,李熟技残,种花容易树人难。幽谷飞香不一般,诗满人间,画满人间,英才济济笑开颜,辛苦了,亲爱

学习

中秋节主持人台词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节主持人台词10篇,内容包括中秋节主持人结束语台词大全,中秋节主持人台词大全。一、活动主题游园·赏月·联欢二、活动目的通过活动来感染凝聚广大流动***员,寓教于乐,传递温暖,扩大宣传,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

学习

背包客吧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背包客吧10篇,内容包括背包客部落,背包客今日话题。空姐小丽戴着红袖箍,挥着小旗,拿着扩音筒:“都别挤,排好队。里面的,就是你,别在那儿发愣啊!往里挤挤。你,你票呢?没买票就上来了,罚10块。什么?你是王机长他老舅,那什么……算了,进去

学习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内容包括中国建筑的特征原文及教案,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实录。2.引领学生走进建筑,熟悉建筑,完成对建筑的基本特征的“扫盲”。3.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闪存”(闪电存储)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课本,结合

学习

网站销售方案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网站销售方案10篇,内容包括网站销售专题策划案例范文,网站销售策划书模板范文。0引言据搜博网数据显示,近几年来,互联网总销量呈直线上升趋势,2011年中国互联网总销量为150亿左右,比2010年增长了将近60%。但同时,所存在的安全隐

学习

初二地理会考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初二地理会考10篇,内容包括初二地理会考100题必背含答案,初二地理会考100个简答题。2、文理兼顾,初一需要打好全科基础根据最新***策,按照文理兼顾原则,在历史、地理中择优确定1门,在化学、生物中择优确定1门。但是,也不建议同学

学习

短篇成语故事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短篇成语故事10篇,内容包括短篇成语故事十篇左右,成语故事短篇高中。作家的叙事能力正在衰退,维持小说往前走的,往往是经验的新奇感和故事的吸引力。很多小说家都成了故事的奴隶,仿佛他们写作的所有意义就是为了向读者讲述一个

学习

中华成语故事10篇

阅读(10)

本文为您介绍中华成语故事10篇,内容包括中华成语故事300个合集,搜索十篇成语故事。这本书的成语故事太多了,我最喜欢<<囊萤映雪>>这个故事。从前有个小孩,他家里很穷,买不起油,没法看书,他就用一个小袋子装萤火虫来看书;还有一个小孩家里也是

学习

成语故事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成语故事10篇,内容包括成语故事十篇作文,成语故事十篇简短。东海之鳖来到井边,左脚还没进去,石膝已经被卡住了。东海之鳖慢慢退了出去,然后对这只浅井青蛙讲述了大海的样子:用千里之遥这样的字眼儿,不足以说明大海的广阔;用千仞之

学习

经典成语故事10篇

阅读(50)

本文为您介绍经典成语故事10篇,内容包括十篇字最少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读后感十篇。苻坚除了一系列减省奢侈品、鼓励农业、停止征战外,更建立学校,重视文教,尤其留心儒学。苻坚曾下令广收学官,郡国学生只要通晓一经或以上就获授职,亦表彰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