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10篇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篇1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

这首词大约写于淳熙元年(1174年),词的上片借景抒情:“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写出了没有人了解他雄心壮志的苦闷。词的下片借归典抒怀:他决不愿学晋代的张翰为了贪恋家乡鲈全味美就想归隐,更鄙视像三国时的许汜专为个人打算而不管国家大事。只可惜时光流逝,恢复中原却是无望,他的忧国心情也一天深似一天。词中深刻地表达了他的这种悲愤情绪。下片连用三个典故,正反两面见意,用张翰之典,既有故乡难归之慨叹,也有不忍置国事不顾而隐居的责任感,这正是作者性格的两个重要方面。许汜之典,对那些只知购田买房,自私自利的官员表示极大的鄙夷之情。结尾六句抒发举世皆浊我独醒,世无知己之深慨,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遥相呼应,章法谨严。

这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沉雄豪壮,是稼轩词风的典型代表。作者此时已35岁左右,南归不被重用,做一建康通判而已,值此登临周览之际,面对如画江山和英雄人物,壮志豪情被激发的同时写尽英雄失路之感,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筑了悲壮的基调,难怪后人评价此词“豪情浓情,一时并集,如闻垓下歌”。其抒情艺术浅析如下:

景中寓情,曲折委婉

“楚天”二句写词人登高望远,一目千里,极写秋色无边、江天辽阔,意境旷远。看似纯客观的景物描写,但联系时代背景,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作者身居闲职报国无门。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清”字蕴藉了诗人满怀的凄苦清冷之情,水天茫茫无际寄寓了诗人无尽的愁苦之绪。

移情于景,情由景生

“遥岑”三句是写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虽美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愤恨。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愁却有增无减,仿佛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因此而生动。至于愁恨为何,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情景可以意会。

“落日楼头”三句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抒情。“落日”,本常见之景,辛弃疾用来喻南宋衰颓国势;“断鸿”,是失群孤雁,辛弃疾用以自喻。辛弃疾渡江南归,原以宋朝为故国,以江南为家乡。可南宋统冶者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也不把他看作自己人,一直对他猜忌排挤,致使辛弃疾觉得自己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动作传情,淋漓尽致

“把吴钩看了”三句不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先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本是在战场上杀敌的兵器,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无用武之地的苦闷烘托出来了。

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胸中有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发泄。那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压抑感力透纸背,呼之欲出。特别是一“拍”字更一字千钧,那难以自控的沸腾热血、爱国情感及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愤恨,全都凝聚在了“拍”字上。但是一句“栏杆拍遍”形象地表现出他像屈原那样仰望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有多少帝王的玉砌雕栏都在历史的风雨中灰飞烟灭,而他,血和泪抹成的剑仍铿锵作响,走近他的词,每每会让人感到剑气逼人,未曾开剑匣便隐隐听到龙吟般的铮铮剑鸣。不敢再轻易登上那落日楼头,栏杆拍便亦枉然。只有“天凉好个秋”。

妙用典故,婉曲达意

“休说”句反用西晋时张翰见秋风起而思家辞官的典故,抒发了抗金复国的雄心壮志。“求田”三句用了三国时许汜的典故,暗寓对妥协苟安的投降派人物的鄙视。“可惜”三句用晋朝桓温的典故,表达了宝贵时光如流水一样过去,人已衰老,而祖国仍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自己杀敌复国的壮志不能实现的无奈与悲愤。

直抒胸臆,一吐为快

“无人会,登临意”及“倩何人”三句直抒胸臆,抒发了词人率***南投后报国无望,12年白白度过,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无知音,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深切悲苦之情。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篇2

2012年4月,全国高中“新课程·新课堂·新模式”同课异构暨教学研讨会上在綦江中学召开。我代表綦江中学语文组上了《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课。现将备课心得和教案整理如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和学会与人相处的终身教育思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教育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课程的五大目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展·创新”。其中“发现·创新”就是要求学生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敢于探异求新,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往的应试教育的课堂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提倡“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则提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学校在课程改革中提出了“问题式大课堂”,共包括“课前预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展示点评)“存疑答疑”“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六环节。我执教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课正是运用的此种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主线,以问题起,以问题终。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延伸问题的过程。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的一首词。此单元是培养学生对宋词的鉴赏评价能力,分析比较豪放派与婉约派在词的取材、境界和情感方面的区别。《水龙吟》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也是豪放派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主要以“英雄泪”(报国豪情和报国无门的悲愤)为主题,塑造了一个流泪的英雄形象。上阙重在写景,借景抒情;下阙用了三个典故,以典明志。围绕着“英雄泪”“英雄豪情”,我确立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认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英雄形象;2、读懂典故,理解英雄矢志报国的豪情与报国无门的悲情;3、熟读成诵,领会稼秆词的“慷慨纵横”、“ 不可一世之概”的豪放词风。

课前预习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预习时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积累文学常识;通过学习材料了解辛弃疾其特殊身份、经历,为后期学习蓄势。自主学习环节要求学生围绕上片景和下片的典故整体感知词的内容,宏观把握词作,促进学生思考并发现问题以及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围绕流泪的英雄形象,在合作探究环节,我设计了3个问题:1、上片景中有英雄泪吗?2、“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动作能否表现英雄泪?3、3个典故分别有何用意?通过解答这三个问题,让学生明白词作中“景浸英雄泪”“眼含英雄泪”“ 面洒英雄泪”的情感一步步外露,一步步深化。在展示点评时,教师再相机点拨,辛弃疾这个悲情英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也就逐渐清淅、高大起来。

当然,“问题式大课堂”模式的问题并非都是事先预设的,有很多问题是在“存疑答疑”环节中随机生成的。在这节课上,就有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当年辛弃疾加入抗金起义***队伍,现在既然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思恢复,辛弃疾为什么不取而代之呢?这问题带出了课堂的一个小高潮。通过这个问题的解答,学生更深层次地触摸到辛弃疾那颗忠君爱国的心灵,辛弃疾爱国词人的形象也更加丰满。

后面的拓展延伸和结语(栏杆拍遍悲断肠,报国欲死无战场),我仍紧扣“英雄豪情”“英雄泪”,引用的梁衡对辛弃疾的评论更是让学生久久地沉浸在英雄情怀。

教学和电影一样,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知不足,而后改进之,我们教师也正是在这遗憾中得到了成长。我校的“问题式大课堂”模式更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交流成长的平台。目前,这种教学模式,我们学校仍在践行着,且在本区推广。可以说,“问题式大课堂”模式做到了以问题为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指明了方向和重点,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学、合作、探究、创新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经历,认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英雄形象。

2、读懂典故,解英雄矢志报国的豪情与报国无门的悲情;

3、熟读成诵,领会稼秆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重难点】

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体会“英雄泪”个中滋味。

【课前预习】

一、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1、给下面划线字注音。

遥岑 玉簪螺髻 献愁供恨 求田问舍 鲈鱼堪脍 揾英雄泪

2、找出下片的3个典故

在文中是哪句话?分别与谁有关?并用一句话概括内容。

二、知人论世

1、辛弃疾其人

辛弃疾(1140-1207) _______词人。字_______,号_______, 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 派词人和爱国者。 与苏轼齐名,并号称“_______”,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其词题材广泛,善于熔铸典故,以文为词;词风以豪放为主。《稼轩长短句》存词600多首。

2、辛弃疾的特殊身份

①仕金官员的后代 ② 参加过农民起义*** ③意志坚决的主战派

3、辛弃疾的的经历

1140年,辛弃疾出生于被金占领的山东。

1162年,辛弃疾率起义***归南宋。

他曾经率领五十名骑兵冲进金***五万人的大营,生擒叛徒张安国后安然而归。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排挤陷害,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

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

4、辛弃疾自嘲姓氏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永遇乐》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孙行者---祖冲之”引出人名对子“霍去病---”

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

南宋,山河破碎,是个呼唤英雄的时代。但南宋又苟且偷安,一味求和。故英雄无用武之地,成为流泪的英雄。辛弃疾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他曾率五十骑兵冲进金***五万人大营生擒叛徒张安国安然而归。可惜南渡12年之久却没有得到过一次北伐抗金的机会,最终成为一位流泪的英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赏析《水》,看辛是如何挥洒他的英雄泪的!

二、检查预习

请大家读一读这首词,要求: 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三、自主学习

请自读课文,思考2个问题。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篇3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部分唐宋词,当时的学习要求只是读一读,背一背,了解大意,体会作家的感情而已。进入高中阶段,这种要求显然是不够的,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对语文教师的文学作品教学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适应新课程实验的新形势,力求在教学设计上下大功夫,使文学课程的教学更合理、科学,并具有艺术性。那么,在宋词教学中,教师应怎样寻求有效的切入点呢?

一、强化死记硬背,熟悉文本内容

我们平时经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话都道出了读的作用及其重要意义。读古诗词更要有这样熟读成诵,潜心涵咏的功夫。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实践也证明:强化死记硬背训练是语文教学走向成功的先决条件。学习语文如果不记不背或者记得不深刻背得不扎实,哪里谈得上会学语文呢?语感的培养和灵感的发挥又从何而来。流畅的文笔,深邃的思想岂不成了空中楼阁?

教无定法,教学古诗词尤其如此。但无论教法如何异彩纷呈,都应要求学生先将所学的古诗词背下来。词是长短句,不如诗之易读,背诵自然更难,但“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要把它们囫囵吞枣硬“吞”下来,才能谈得上赏析,因此对诵读必须给予特别的重视,那种讲过才要求背诵的做法,绝不可取。实践证明,多背诵一些具有悠久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杰出诗文,伴随着生活阅历的渐趋丰富将会转化为一笔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他们不仅给学生提供语言的滋养,而且融合在诗文中的风骨、情操、志向和智慧,还将成为青年人提升人生内涵和境界的重要力量。

二、从词的章法入手,对作品进行整体把握

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写作脉络,章法安排。一种是抓开头,统领全篇。如《念奴娇》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就为全词奠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一种是利用过片(即下片的首句)将全词连成一体。如《永遇乐》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一句是从前面的歌颂英雄转到讥讽好大喜功的失败者,为下文抒写词人的忧愤作了铺垫。另一种是利用结尾总结全词。如《定风波》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就是用最后一句概括了词人宠辱偕忘、超然旷达的人生境界。教师可根据文本的章法,选择最佳的切入点进行分析鉴赏,以起到提纲挈领之效果。

三、通过意象分析,领会诗歌境界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体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意象是构成意境的关键,就如袁行霈所说:“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那么,品味诗歌,首先要学会意象的分析,进而进入诗歌的意境。如:柳永的《雨霖铃》中明确体现感情基调的词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整首词的感情是悲伤愁苦、哀婉、凄清。将这种情感表现出来的正是一个个的意象: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泪眼、烟波、暮霭、楚天、清秋、酒、柳、风、月等,这些意象共同担负着交流思想感情的任务,进而带领读者进入到难舍难分的境界中。柳永这首词的意境,就是借助这些富有情趣的意象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

四、把握技巧,突显艺术特色

表达技巧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表达文章的内容。诗歌的表达技巧是诗歌鉴赏的主要内容。常见的表达技巧有:对比、烘托、衬托、渲染、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借古讽今、动静结合、联想、想象、象征、用典等等。比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下片用铺陈手法连用《晋书·张翰传》、《三国志·魏志·陈登传》、《世说新语·言语》三个典故,表达自己有心报国,无路请缨,英雄寂寞的悲愤。另外,有时诗人以旧事表达新意,不强求事辞相称。这就使得诗词学习者光了解典故还远远不够,还需结合语言环境认真咀嚼,力求察出诗人的新意来,否则浅尝辄止,只会云里雾里,或是错解诗人本意。如辛弃疾利用历史典故的多义性,往往匠心独运地在不同的词作中多次使用同一典故,从而收到一典数用,语意翻新、迭出的艺术效果。如同是引用西晋张翰事,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抒发了对异族入侵的仇恨和对不思复国的南宋朝廷的激愤,在《鹧鸪天·送欧阳国瑞入关中》则抒写词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到公元1181年所赋《沁园春》中却抒写其厌倦官场、归家隐居的高卧山林之志。

五、提出研讨问题,指引深度交流

在古典诗歌教学中,不应该只是一味地以灌输知识为主,而更应该关心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尝试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古典诗词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一潭死水。教学中,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从自身发现问题出发,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或验证原理。例如,在教学辛弃疾的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同学们也许会发出疑问,为何两首词都提到了“英雄”一词,在当时英雄涵盖哪些内容。教师在结合时代背景与同学们交流的同时,也可向同学们发出一个探讨题材“英雄是否离我们越来越远?”同学们通过分组讨论和查阅资料的方式,分析了每个时代渴盼英雄出现的深层原因,进而扩大了“英雄”一词的涵义,具有深刻的教育和启发意义。通过这样的深度交流,学生对诗词就不仅仅停留于接近或欣赏的层面,而是上升到探究的境界。

六、注重知识牵引,深挖作品内涵

诗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渐入诗的佳境,感悟诗歌魅力,从而提高对文学艺术作品鉴赏的水平和能力。要提高鉴赏水平,首先要学会思考,学会举一反三,高中古典诗词教学就应注意这方面的训练。以李清照《醉花阴》为例,词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最受人赞赏,盖因取喻的新奇传神,言情的含蓄蕴藉。“瘦”字用得极妙,是词眼。以这首词的讲解为契机,可以引导学生去总结知识、思考问题。如,总结李清照“瘦”字的使用。李清照的词作中直接使用“瘦”字的有七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点绛唇》);“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多丽》);“鹤瘦松青,精神与、秋月争明”(《新荷叶》);“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临江仙》)。让学生从中了解“瘦”字体现了李清照独特的审美追求。

七、阅读优秀的赏析文章,尝试研究性论文写作

好的鉴赏文章可以帮助学生开阔思路,无形中学会一些鉴赏的方法和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它对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而论文写作则是引领学生在沉静深思中采摘智慧的果实。写作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情愿做的事,而要针对唐诗宋词写研究性论文更非易事。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教师可要进行多方引导和刺激。首先,让学生多渠道广泛搜集材料,占有写作素材;同时,加强写作方法的指导,提示写作角度和技巧。如何选择一位诗人,也可针对某位诗人的某一方面,或针对几位诗人诗歌的共性特征或不同之处入手,做到角度小而又能独辟蹊径。写作时可采用概括、评点、素描等不同形式。正因如此,学生觉得选题有目标,写作有思路,不至于无的放矢,无话可说。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篇4

浙江吴兴八里店,道旁有一茶亭联曰:

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尔我;

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自西东。

此联真实地道出了茶亭的作用和意义。既写眼前景物,又含佛道禅理,言近而旨远,余味无穷。

广东东川县境内有一茶亭联曰:

坐一下来呀,哪管前途山水远;

饮几杯走呗,只求世道度情长。

此联生动活泼,亲切自然,似和故人对坐,犹对过客招呼。诵读之,如临其境;泛想之,似见其形。

湖南祁东县黑熊岭凉亭联;

名为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到凉亭坐坐;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慢将笑语谈谈。

联语用顶针格,笔锋一转,把忙碌劳苦的众生推到凉亭上。虽有“笑语”,也只是“忙里偷闲”、“苦中作乐”。

贵州贵阳城外***云关山上有凉亭,其联曰:

两脚不离大道,吃紧关头,须要认清岔路;

一亭俯视群山,站高地步,自然赶上前人。

此联十分口语化,却又一语双关,既说行路之事,又指人生旅途,由眼前脚下路引发“一览众山小”的人生思考,既明白如话,又激人开拓奋进,攀登高峰,读来意味深沉。

山西恒山有半山亭,其联曰:

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须努力;

贪心不远,欲登绝顶莫辞劳。

“欲登绝顶”,须矢志不渝,持之以恒;好逸恶劳,浅尝辄止,只会半途而废,前功尽弃。登山如此,求学创业亦然。

湖南隆四县黄金井有一凉亭联:

君请息肩,老鹰坡上途犹远;

客来解蹬,洗马滩头水正清。

此联联系当地地形,以亲切的语气,道出了旅途艰难,前方路远。

浙江奉化休休亭上的对联:

行行行,行行且止;

坐坐坐,坐会何妨。

这是上下联各用五个叠字,增添了联中的幽默感,让人看后忍俊不禁,很难不坐进去歇一会儿。

湖南宁乡冷水井亭有一副对联:

冷眼看世界,富翁贫来贫者富;

水亭观过客,南人北去北人南。

这副对联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对大千世界进行了点评,颇具有生哲理。

湖南邵东县黑田铺康阜岭凉亭内有题联二副,一副以回环往复的笔法,通俗多情的语言,严谨起伏的对仗,道出了抬轿挑担者翻山越岭去谋生的艰辛劳苦和行动的不自由,奉劝坐轿者和货主们开点恩,让他们“暂坐数分钟”,“缓行几步路”,在这里“平平气”、“息息肩”。另一副则吟咏景致,抒情寄意。联中指出康阜岭“林石颇佳”,是迁客骚人“感时促物”、抒情寄意、很可流连的好地方。两副联形成鲜明对照:

上岭难平气,下岭气难平,暂坐数分钟,平平气;

抬夫欲息肩,挑夫肩欲息,缓行几步路,息息肩。

此间林石颇佳,且驻马衔环,暂洗征尘舒望眼;

自古关山难越,恰感时促物,好趁粉壁寄闲心。

广西贺县沙田到公会的路间有“明海亭”,其亭柱上留有五副对联:

从哪里业,到此不妨坐坐;

往何处支,相逢即便谈谈。

捷足先登,到此何曾止步;

会心不远,过去便是坦途。

清风明月无人管;

流水行云任所之。

四面清风皆入画;

一亭明月可宜人。

来鸿去燕知多少;

官止神行任所之。

这些对联十分工整,寓意深邃,道出了人们的心声,融洽了路人的感情。广西贺县八步到沙田公路的路段间,有一座“聚安亭”,有三副对联分别写在东门、南门、西门;

聚首谈心观过客;

安邦定国盼劳人。

聚谈莫计程途远;

安坐何须地步宽。

聚会当涂有缘法;

安排此地作清凉。

这三副对联,深入浅出地写出了“聚安亭”的形象和气派,路人至此都赞叹不已。

某地一凉亭题有回文联:

趣言能适意,

茶品可清心。

此联倒读则为:“心清可品茶,意适能言趣”,意境不变,文采娱人,实为联中佳作。

凉亭对联中,最有名的当数清代名士宋湘题于粤赣交界处梅岭驿站旁凉亭上的一副长联,上联劝人抛弃功业,下联劝人淡泊名利,飘逸疏淡,读之如沐清风:

今日之东,明日之西,青山叠叠,绿水悠悠,走不尽楚峡秦关,填不满心潭欲壑,力兮项羽,智兮曹操,乌江赤壁空烦恼,忙什么,请君***片时,把寸心想后思前,得安闲处且安闲,莫放春秋佳日过;

这条路来,那条路去,风尘扰扰,驿路迢迢,带不去白璧黄金,留不住朱颜皓齿,富若石崇,贵若杨素,绿珠红拂终成梦,恨怎的,劝妆解下几文,沽一壶猜三度四,遇畅饮时姑畅饮,最难风雨故人来。

福建福州南门外,有一茶亭,柱联写道:

山好好,水好好,开门一笑无烦恼;

来匆匆,去匆匆,饮茶几杯各西东。

此联采用顺口溜的手法写成。道出好山多情,好水无忧,置身青山绿水间,超然物外,其乐无穷,写人生美好。然而,下联写过往行客总是来去匆匆,有心饮茶,无意赏景,令人遗憾之感慨,书世态炎凉。

广东揭西罗福亭柱上的一副对联:

罗列几杯酬过客;

福星一路照行人。

联中不仅将亭名嵌于联首,还暗示了亭中出售茶水并对行路人给予了良好的祝愿。

江苏苏州需志的沧浪亭,其亭柱上有一联,格外引人注目: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遥山皆有情。

江苏连云港花果山有一茶亭联云:

香茶一杯听禽语,

美酒三盅看花山。

浙江杭州灵隐冷泉亭名联,一联多解,趣意无穷;

泉自几时冷起,

峰从何处飞来。

五岳之一的衡山,半山有亭名红茶亭,其题联曰:

红透夕阳,好趁科晖停马足;

茶烹活水,须从前路汲龙泉。

绍兴驻跸岭茶宁联则一副慈悲面孔:

一掬甘泉,好把清凉浇热客;

两头岭路,须将危险告行人。

苏州虎岳山上的茶亭联,明显为文人所题:

皎月放空聊憩息;

清风徐拂足淹留。

广西荔浦鹅瓴寺寺前寺后各有一凉亭,寺前凉亭题联寓谐于雅之中,寺后凉亭题联则禅味十足:

八千里路,惟鲲鹏不以为遥,子体倦耶,憩息稍坐;

十二万年,这天地终于有怀,君身劳矣,谈笑何妨。

佛口庵前,一对金鸡朝白象;

鹅邻寺后,两头丹凤会青龙。

湖南祁阳一凉亭有联云:

后会有期,此后莫忘今日语;

前程无限,向前须问过来人。

左文襄有题天竺冷泉亭联云:

在山本清,泉自源头冷起;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篇5

唐朝一代,诗写得也累了,言志也言得苦了,希望将一些轻松放到作品里去,因而,题材内容就有了许多的脂粉之气。八稳四平地走过了百十多年,怎么能不到中后期寻求一些形式上的突破呢?至少要寻求句式上将诗歌从方方正正的“七八五十六”“五八四十”或者是“四七二十八”“四五二十”中冲突出来,于是就有了长长短短的句子了。压韵的规矩是人定的,也就能由人来破它,谁规定了一首诗只能用一个韵,而且只能用平声韵啊?于是就有了一阕之中可换韵的新规矩;在韵脚上,也不能总是压平声了,就有了仄声还有入声的韵呢。

词,是要唱出来的。首唱成功之后的那一首歌曲,就被其他人“善搞”了――今天的人不是有“恶搞”一说吗?――唐宋的人,在搞别人的作品时,不有恶意,只是借调子一用,用老瓶子装些新酒,用老调子唱些新词,但无论你怎么“善搞”,都还是要尊重首创者的“著作权”,还是叫那首歌的名儿,只不过换一个说法,叫“词牌”。那些们,也从来不说自己是在创作,只说是“填词”。

词到北宋,有一大转折。

首先是北宋之初的那些词人们,如晏殊、欧阳修(苏教版的《唐诗宋词选读》北宋词那一专题首先就选到了这些个人),后人评价为“格高韵远”。

从内容来看,他们已经变唐五代时假装怨妇在哭诉,转为闲看他人在生活了,尽管,在他们的词里写的还是女子,与后来的苏轼的用自己的笔写自己,即“以诗入词”还不可同日而语,可毕竟从哭腔中跳出来了,将浓浓的脂粉洗掉不少了。

晏殊的《破阵子・春景》不就是这样的吗?分明是一个慈祥老者笑盈盈地看着几个少女劳动之余在游戏、在欢笑、在快乐。同样是写女子,已经由傍晚、夜晚的女子,转为写阳光下的少女,写他们简单快乐的幸福生活了。

品赏诗歌作品,必要读,朗读。品赏唐宋诗词尤应要读,放出声音来读。

传统上,咱们的前人不是读,而是“吟”的,那是像唱像念的一种发出声音来的品赏诗歌作品的方法。今天的我们,不一定还是像前人那样去摇头晃脑地吟了,但发出声音来朗读,是一定不可少的。

诵读唐宋诗词作品,自然是用现代汉语普通话。但为了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意境、作者的情绪,我常常要求学生在一些特别的地方不全用普通话的。

入声字,是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经不再存在的一个声调,分别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了,但在方言中,不少的地方还是有入声的,发音短促,不拖,拉不长。

王维的《山居秋暝》的第七句就用了一个入声字――“歇”,前六句多么清新多么舒展啊,“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而到了这第七句的结尾,一个“歇”字,如果你将它按现代汉语读成了第一声,就与前六句一样的舒缓清新,没有变化了。而一旦读成入声字,短促有力,突然一收,像是突然之间被刺激了一下,顿一下,抽了一下,为下面缓缓地读出“王孙自可留”作了一铺垫,感觉就出来了。

“不”,在古汉语中也是入声字,现代汉语中,这是一个应该根据后面一字的读音变读的字,如后面一字是去声字,它就要读成阳平;后面一个是除去声之外的,则要将这一个“不”字读成去声。读诗词的时候,将这一个字的音按古入声来读,也就是按方言的发音来读,会有特别的听觉效果。坡《水调歌头》中秋词,“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字一组,舒缓得很,缓缓读完之后,将“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中的“不”字,极短促爆破地读出,能让读的人听的人都感觉到心中的无限郁闷。

读当代台湾的诗人郑愁予的《错误》,总能读出宋词的影子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初读的时候差点使人落泪的。

这样的“错误”在唐宋词里还少吗?从温庭筠的“过尽千帆皆不是,余晖脉脉水悠悠”,到柳永的“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全是“错误”呢。

流行歌曲中,也有不少是从唐宋词中来的呢。

《十五的月亮》中“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如果读欧阳修的《踏莎行》、《蝶恋花》,还有柳永的《八声甘州》,便不难理解这种从两边来写思念之情的手法了。当年还有一首《两地歌・母子情》则更是从宋词中得到了创作的灵感了。

台湾电影《搭错车》中的《酒干淌卖无》,“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是不是从坡的《江城子》中“不思量,自难忘”中找到影子?

读词,将不同词家的不同作品参照起来读便能体悟其妙。比照的时候,还要注意调动读词人的不同感觉器官去读的。

读李易安的那首著名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就可以和东坡居士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结合起来体悟。

都是在写风雨。一个是直接在风雨之中,那是东坡居士,不仅在风雨之中走着,还“雨具先去”;一个则是不在风雨之中,心却始终不离窗外的风雨。东坡偏不直接说有风雨,而是从“穿林打叶声”中写出了刚才之势猛,他也在乎这风雨,却在对别人更是对自己说,“莫听”,话说给别人听的,倒是在壮着自己的胆的;易安居士一直不曾直接走到风雨中去,天气不好,从昨天晚上就在借酒浇愁了,或许是想借着酒劲儿能好好地昏睡一场,将白日里清醒时的烦忧全都抛开忘记,可是不行,酒也没少喝,睡意也似乎不是不浓,人或许已经在昏睡,心却无法有半刻摆脱清醒,雨点儿直落下来的时候听得清楚,风大了,雨点儿的声音疏落了的时候听得更清楚。

这就是宋词。这就是词人。

总觉得咱们中国的诗人词人都是电影导演中的高人,当代影视艺术中的一些手法,早在千年之前的唐宋诗词中就有了较多的运用。

比如“空镜头”,就是没有人物出现,只有景物的镜头。没人,却更好地表现了人的情绪、交代了时间背景、推进了故事情节、表达了作者的态度。

“雨横风狂三月暮”,不就是空镜头?“杜鹃声里斜阳暮”不也是一个空镜头?

空镜头其实一点儿也不空,人不在其中,却始终不离其中。

论说这空镜头的使用,唐代的白居易是第一高人,用得最多的就在他的《琵琶行》里,送别之际,酒也不能浇去离愁,更不能免去一别,作者立即用了一句“别时茫茫江浸月”,看天,不让泪流,可天上的月却又是沉在水中的,低头无语。一曲琵琶弹过,使在场的众人都有了共鸣,情绪还感染了周围的人,“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还是从水中的月来言。

回过来,还是要说宋词的。只举一个例子,传说是岳武穆的那首《满江红》走上来就将情绪渲染到了极致,“怒发冲冠”,还能有什么更好的句子接下去?不写人,只写“潇潇雨歇”。

审题,不是空话一句。首先就要从作品的标题审起。

还是以前面说到的辛稼轩的几则作品为例来说。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在江南镇江的一个亭子上怀古,亭曰“北固”,看到的只是“峰火扬州路”中的“一片神鸦社鼓”;《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建康,乃六朝故都,此亭偏曰“赏心”,而登亭所见全是“伤心”。

词人都是讲究搭配的高手。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暖色调与冷色的搭配多么的和谐!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篇6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治***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tuo1)胄当***,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采桑子 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浣溪沙 偕叔高、子似宿山寺戏作

花向今朝粉面匀,柳因何事翠眉颦?东风吹雨细于尘。

自笑好山如好色,只今怀树更怀人。闲愁闲恨一番新。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 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清平乐

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 检校山园书所见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阮郎归 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太常引 建康中秋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穑罕话住⑵廴四魏危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西江月 示儿曹以家事付之

万事云烟忽过,百年蒲柳先衰。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

鹧鸪天 戏题村舍

鸡鸭成群晚不收,桑麻长过屋山头。有何不可吾方羡,要底都无饱便休。

新柳树,旧沙洲,去年溪打那边流。自言此地生儿女,不嫁金家即聘周。

鹧鸪天 鹅湖归病起作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鹧鸪天 送人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鹧鸪天 代人赋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玉楼春 戏赋云山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渡,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鹊桥仙 山行书所见

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醉扶孤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

东家娶妇,西家归女。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

踏莎行 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踏莎行 和赵国兴知录韵

吾道悠悠,忧心悄悄,最无聊处秋光到。西风林外有啼鸦,斜阳山下多衰草。

长忆商山,当年四老,尘埃也走咸阳道。为谁书到便幡然?至今此意无人晓。

定风波 暮春漫兴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定风波 送卢提刑,约上元重来

少日犹堪话别离,老来怕作送行诗。极目南云无过雁。君看,梅花也解寄相思。

无限江山行未了。父老,不须和泪看旌旗。后会丁宁何日是?须记,春风十日放灯时。

破阵子 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祝英台令

晚春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倩谁唤、流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心期,才簪又重数。

罗帐灯昏,呜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将愁归去!

采桑子 书博山道中壁

烟迷露麦荒池柳,洗雨烘晴。洗雨烘晴,一样春风几样青。

提壶脱裤催归去,万恨千情。万恨千情,各自无聊各自鸣。

采桑子此生自断天休问,独倚危楼。独倚危楼,不信人间别有愁。

君来正是眠时节,君且归休。君且归休,说与西风一任秋。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如何?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浪淘沙 山寺夜半闻钟

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

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老僧夜半误鸣钟。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

东坡引花梢红未足,条破惊新绿。重帘下遍阑干曲。有人春睡熟,有人春睡熟。

鸣禽破梦,云偏目蹙,起来香鳃褪红玉。花时爱与愁相续。罗裙过半幅,罗裙过半幅。

露天晓角

旅兴吴头楚尾,一棹人千里。休说旧愁新恨,长亭树、今如此!

宦游吾倦矣,玉人留我醉。明日万花寒食,得且住、为佳耳。

卜算子修竹翠罗寒,迟日江山暮。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知无数。

只共梅花语,懒逐游丝去。著意寻春不肯香,香在无寻处。

鹧鸪天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衤詹]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女足]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鹧鸪天 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春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鹧鸪天着意寻春懒便回,何如信步两三杯?山才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早催。

携竹杖,更芒鞋,朱朱粉粉野蒿开。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

鹧鸪天 和子似山行韵

谁共春光管日华,朱朱粉粉野蒿花。闲愁投老无多子,酒病而今较减些。

山远近,路横斜,正无聊处管弦哗。去年醉处犹能记,细数溪边第几家。

鹧鸪天一片归心拟乱云,春来谙尽恶黄昏。不堪向晚檐前雨,又待今宵滴梦魂。

炉烬冷,鼎香氛,酒寒谁遣为重温?何人柳外横斜笛?客耳那堪不忍闻!

鹧鸪天困不成眠奈夜何!情知归未转愁多。暗将往事思量遍,谁把多情恼乱他?

些底事,误人哪,不成真个不思家。娇痴却妒香香睡,唤起醒松说梦些。

生查子

游雨岩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高歌谁和余?

空谷清音起。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生查子漫天春雪来,才抵梅花半。最爱雪边人,楚些裁成乱。

雪儿偏解饮,只要金杯满。谁道雪天寒?翠袖阑干暖。

生查子

去年燕子来,帘幕深深处。香径得泥归,都把琴书污。

今年燕子来,谁听呢喃语?不见卷帘人,一阵黄昏雨。

浣溪纱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殷勤谢却甑中尘。

啼鸟有时能劝客,小桃无赖已撩人。梨花也作白头新。

贺新郎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残雪。

要破帽、多添华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

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

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

南乡子

舟中记梦欹枕舻声边,贪听咿哑聒醉眠。变作笙歌花底去,依然,翠袖盈盈在眼前。

别后两眉尖,欲说还休梦已阑。只记埋冤前夜月,相看,不管人愁独自圆。

南乡子好个主人家,不问因由遍去[口茶]。病得那人妆晃了,巴巴,系上裙儿稳也哪。

别泪没些些,海誓山盟总是赊。今日新欢须记取,孩儿,更过十年也似他。

定风波 再用韵和赵晋臣敷文

野草闲花不当春,杜鹃却是旧知闻。谩道不如归去住,梅雨,石榴花又是离魂。

前殿群臣深殿女,赭袍一点万红巾。莫问兴亡今几主。听取,花前毛羽已羞人。

青玉案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粉蝶儿 和晋臣赋

落花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

甚无情,便下得、雨?]风?u。向园林、铺作地衣红绉。

而今春似轻薄荡子难久。记前时、送春归后。

把春波都酿作、一江醇酎。约清愁、杨柳岸边相候。

千年调 蔗庵小阁名曰卮言,作此词以嘲之。

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

滑稽坐上,更对鸱夷笑。寒与热,总随人,甘国老。

少年使酒,出口人嫌拗。此个和合道理,近日方晓。

学人言语,未会十分巧。看他们,得人怜,秦吉了。

最高楼 醉中有索四时歌者,为赋长安道,投老倦游归。

七十古来稀。藕花雨湿前胡夜,桂枝风澹小山时。

怎消除,须[歹带]酒,更吟诗。也莫向、竹边孤负雪。

也莫向、柳边孤负月。闲过了,总成痴。

种花事业无人问,对花情味只天知。笑山中,云出早,鸟归迟。

最高楼 吾拟乞归,犬子以田产未置止我,赋此骂之。

吾衰矣,须富贵何时?富贵是危机。暂忘设醴抽身去,未曾得米弃官归。

穆先生,陶县令,是吾师。待葺个、园儿名佚老。

更作个、亭儿名亦好。闲饮酒,醉吟诗。

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休休休,更说甚,是和非!

新荷叶 和赵德庄韵

人已归来,杜鹃欲劝谁归?绿树如云,等闲借与莺飞。

兔葵燕麦,问刘郎、几度沾衣?翠屏幽梦,觉来水绕山围。

有酒重携,小园随意芳菲。往日繁华,而今物是人非。

春风半面,记当年、初识崔徽。南云雁少,锦书无个因依。

丑奴儿近 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

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画?

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

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沁园春 灵山齐?赋,时筑偃湖未成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

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

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雨蒙蒙。

沁园春 带湖新居将成

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

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东冈更葺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

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沁园春

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

于今喜睡,气似奔雷。汝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浑如此,叹汝于知己,真少恩哉!更凭歌舞为媒。

算合作平居鸩毒猜。况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

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则须来。

汉宫春 立春日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

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

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满江红 江行和杨济翁韵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曾识。是梦里、寻常行遍,江南江北。

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笑尘埃、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拆。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

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满江红 游南岩和范廓之韵

笑拍洪崖,问千丈、翠岩谁削?依旧是、西风白马,北村南郭。

似整复斜僧屋乱,欲吞还吐林烟薄。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

呼斗酒,同君酌。更小隐,寻幽约。且丁宁休负,北山猿鹤。

有鹿从渠求鹿梦,非鱼定未知鱼乐。正仰看、飞鸟却应人,回头错。

满江红

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

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

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最苦是、立尽月黄昏,栏干曲。

满江红 暮春

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

流水暗随红粉去,园林渐觉清阴密。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

庭院静,空相忆。无说处,闲愁极。怕流莺***燕,得知消息。

尺素如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慢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

满江红 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攻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革是]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水调歌头 舟次扬洲和人韵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高搂。

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骨高]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

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

水调歌头

盟鸥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履无事,一日走千回。

凡我同盟鸥鸟,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

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荫少,杨柳更须栽。

水调歌头 和马叔度游月波楼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

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野光浮,天宇回,物华幽。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

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

水调歌头

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摩娑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

有客骖鸾并凤,云遇青山、赤壁,相约上高寒。酌酒援北斗,我亦虱其间。

少歌曰:神甚放,形如眠。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

欲重歌兮梦觉,推枕惘然独念,人事底亏全?有美人可语,秋水隔婵娟。

八声甘州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

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年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念奴娇 书东流村壁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划”左边多一横)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

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轻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旧恨春江流未断,新恨云山千叠。

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念奴娇 赋雨岩

近来何处有吾愁?何处还知吾乐?一点凄凉千古意,独倚西风寥廓。

并竹寻泉,和云种树,唤作真闲客。此心闲处,不应长藉邱壑。

休说往事皆非,而今云是,且把清尊酌。醉里不知谁是我,非月非云非鹤。

露冷风高,松梢桂子,醉了还醒却。北窗高卧,莫教啼鸟惊着。

念奴娇 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

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

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木兰花慢 席上呈张仲固帅

兴元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位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

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

木兰花慢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

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嫦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木兰花慢 滁州送范?y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

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

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歹带]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摸鱼儿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

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

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h英雄泪!

水龙吟 为韩南涧尚书寿甲辰

岁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

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

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尘,平章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水龙吟 过南剑双溪楼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

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沧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贺新郎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贺新郎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一尊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臼,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贺新郎 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

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

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贺新郎 用前韵送杜叔高

细把君诗说:怅余音、钓天浩荡,洞庭胶葛。千尺阴崖尘不到,惟有层冰积雪。

乍一见、寒生毛发。自昔佳人多薄命,对古来、一片伤心月。金屋冷,夜调瑟。

去天尺五君家别。看乘空、鱼龙惨淡,风云开合。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

叹夷甫、诸人清绝!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

贺新郎 赋水仙

云卧衣裳冷。看萧然、风前月下,水边幽影。罗袜尘生凌波去,汤沐烟江万顷。

爱一点、娇黄成晕。不记相逢曾解佩,甚多情、为我香成阵。待和泪,收残粉。

灵均千古怀沙恨。恨当时、匆匆忘把,此仙题品。烟雨凄迷?]?u损,翠袂摇摇谁整?

谩写入、瑶琴幽愤。弦断招魂无人赋,但金杯的砾银台润。愁[歹带]酒,又独醒。

贺新郎 赋琵琶

凤尾龙香拨,自开元《霓裳》曲罢,几番风月?最苦浔阳江头客,画舸亭亭待发。

记出塞、黄云堆雪。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宫殿孤鸿没,弦解语,恨难说。

辽阳驿使音尘绝,琐窗寒、轻栊慢捻,泪珠盈睫。推手含情还却手,一抹《梁州》哀彻。

千古事、云飞烟灭。贺老定场无消息,想沉香亭北繁华歇。弹到此,为呜咽。

鹧鸪天 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之

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

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

归休去,去归休,不成人总要封侯。浮云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

玉楼春

三三两两谁家女?听取鸣禽枝上语。提壶沽酒已多时,婆饼焦时须早去。

醉中忘却来时路,借问行人家住处。只寻古庙那边行,更过溪南乌桕树。

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零泥上絮。

镜中已觉星星误,人不负春春自负。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蝶恋花 送?之弟

衰草残阳三万顷。不算飘零,天外孤鸿影。几许凄凉须痛饮,行人自向江头醒。

会少离多看两鬓。万缕千丝,何况新来病。不是离愁难整顿,被他引惹其他恨!

临江仙金谷无烟宫树绿,嫩寒生怕春风。博山微透暖薰笼。小楼春色里,幽梦雨声中。

别浦鲤鱼何日到,锦书封恨重重。海棠花下去年逢。也应随分瘦,忍泪觅残红

临江仙

手拈黄花无意绪,等闲行尽回廊。卷帘芳桂散余香。枯荷难睡鸭,疏雨暗池塘。

忆得旧时携手处,如今水远山长。罗巾?爬岜鸩凶薄>苫缎旅卫铮?写θ此剂俊

一剪梅记得同烧此夜香,人在回廊,月在回廊。

而今独自睚昏黄,行也思量,坐也思量。

锦字都来三两行,千断人肠,万断人肠。雁儿何处是仙乡?来也?j惶,去也?j惶。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篇7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共收录柳永、苏轼、辛弃疾和李清照等人的词作8篇,分别是:《望海潮》、《雨霖铃》、《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和《醉花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的第四单元是古典诗歌。其中,第17课主要编排了宋词,它们是:《雨霖铃》、《念奴桥・赤壁怀古》、《声声慢》、《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辛、柳、李这四位词人是宋词的集大成者,分别是宋词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教材所收录的这几首词既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集萃,又是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的典范。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从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三个方面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品读和鉴赏宋词,自然而然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一、品味语言美

(一)语言的音律美

词与诗的最大区别就是词与音乐的关系密切,词在产生之初就是配合音乐吟唱的,因此词是一种具有音律美的文学体裁。词的语句长短参差,韵律错综变化,看似无诗之韵律规整,实则富有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李清照《声声慢》用了不少双声叠韵字。如“将息”、“伤心”、“黄花”、“憔悴”、“更兼”、“黄昏”、“点滴”等,都是双声:“冷清”、“暖还寒”、“盏淡”、“得黑”等,都是叠韵;“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组共十四个叠字。《望海潮》中多有《望海潮》中多有由数字组成的词组,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了”、“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或为实指,或为虚写,均带夸张的意味,读来也琅琅上口,颇具韵味。

(二)语言的***画美

词的语言细腻形象,词的篇幅也很短,必须用最精练的语言,寥寥几个字把人物、景物以及情感展现出来,同诗一样,词的语言也具有画面美。但是词比诗篇幅略长,词所呈现的往往不是一张***画,而是一幅画卷。比如《声声慢》,“最难将息”,首先看到的是个未能入睡的女子,“晚来风急”,天渐晚渐冷,这个女子独自人“三杯两盏淡酒”依然无法消除寒冷,“守着窗儿”,倚在窗边的她,看到“雁过也”,还看到了“满地黄花”,听着细雨滴滴答答。这样顺着词句塑造起一个孤独凄婉的女子形象,不仅具有静态的画面感,更有动态的镜头感。读者的脑海中浮现出一组动态的镜头,仿佛身临其境,自然而然就能体会到那种“怎个愁字了得”的愁苦情感。

二、感受意境美

意境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是经过作者的心灵化之后的物我合一的体验状态。宋词是一种诗歌体裁,它以语言文字承载着诗人的思想与心灵世界,王国维认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在宋词的教学中,语文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感受词的意境美,因为意境的创设直接影响到作者情感的表达,是激发学生审美情感的重要突破口。宋词的意境幽深婉约,最能言说人生复杂细腻的情思。

(一)把握词的意象

在词的创作中,意境创造的前提是意象的设置,意境是情与景、虚与实的不同层面的有机结合,只有了解了词的意象层面,然后以此为基础,才能好好地品味词作的意境美。比如《雨霖铃》,教师要先让学生找出文中出现的客观景物,“寒蝉”、“长亭”、“都门帐饮”、“兰舟”、“暮霭”,这些单独的客观景物描写并不能引发学生的感情,教师应该把它串联起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解读各个意象,并在意象解读中带领学生带着自身情感体验一步步进入到组合成的整个意境里,去揣摩那山水间蕴含的深厚情感。

(二)掌握词的艺术手法

感受宋词的意境美,还要掌握宋词中艺术手法的表达作用。宋词在艺术上融诗文辞赋于一炉,表情达意的艺术手法更加精湛,铺叙用典、对比反衬、比喻象征等手法是宋词的一大特色。如《醉花阴》中比喻的巧妙运用是这首词广泛传诵的重要原因。下阕写菊,并以菊喻人,但全篇却不见一“菊”字。“东篱”、“把酒”、“暗香”、“黄花”,或用典或借代,“菊”的色、香、形态俱现纸上。最后一句“人比黄花瘦”更是以花喻人的千古佳句。词中比喻不着痕迹,有烘云托月、藏而不露的韵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连连用典,上阕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阕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最后还借廉颇自况,抒发未能实现自己怀抱的感慨。《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望海潮》用铺叙的手法展现了杭州的繁华、西湖的秀丽和市民的游乐场景。《声声慢》里用“秋风”、“过雁”、“残菊”、“梧桐”、“细雨”等景物和“寻觅”、“喝酒”、“望雁”、“观花”、“独坐”等动作反衬出作者极度孤寂与悲凉的心境。这些艺术手法的运用营造出宋词旷达幽深的意境美,是语文老师要重点讲解和引导学生感受的部分。

三、体味情感美

宋词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占据一席之地,不仅在于它细腻生动的语言和旷达幽深的意境,更重要的是词中充盈着作者丰沛的情感。相比诗,词的形式、题材和世俗性,都使词能够自由地释放人的全部情感,如果说唐诗显示了中华民族的雄大气度,那么宋词则充分表露了国人的内涵和底蕴。宋词中一些伤春悲秋、离愁别绪、怀古思今之作往往蕴含着词人伤生伤世、忧国忧民的深厚情怀和对人生万物的通达感受。以生活中随意碰触到的一景、一物、一事为载体,把它们联想刻画成或美丽壮阔、或清幽凄幻的各种形象,来承载词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宋词虽然年代久远,但它所表达的情感内容与现代人的情感体验具有共同性。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完全能够体味词中情感美,教材选取的几篇宋词都体现了古人有代表性的人格理想和生命感悟,学生对这种情感的把握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

(一)生活情感

词起源于民间,属于民间文学,多以世俗生活为题材。进入文人阶层之始,是一种由歌妓们在樽前花间配合着丝竹演唱的小曲,一度成为抒发儿女之情的专门文学体裁,后来爱情与相思成为词的一种重要题材。柳永和李清照均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词将儿女情长表现得淋漓尽致。《雨霖铃》以种种凄凉、冷落的秋天景象衬托和渲染离情别绪,活画出一幅秋江别离***。作者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的人分手,这双重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使他感到格外难受。整首词情景兼融,时间的层次和感情的层次交叠着循序渐进,一步步将读者带入作者感情世界的深处。

李清照作为闺阁中的妇女,在封建社会的种种束缚下,她的活动范围和生活阅历有限,却将闺怨词发展到极致,是我国最伟大的女词人。《醉花阴》是作者早期和丈夫分别之后所写,它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声声慢》写于作者晚年,丈夫去世后作者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晚年孑然一身,寄人篱下,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抒发了作者极度孤寂和悲凉之感。

过去我们认为儿女情长难登大雅之堂,高中语文教材却选了三篇与情爱有关的经典宋词。除了这三首词语言和情感的表达非常自然优美外,我们现在能够正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追求美好的爱情是灿烂人生的一部分。要让学生懂得真正的爱情是灵魂和肉体的完美结合,是事业前进的动力,是生活美满的象征。同时引导学生珍重亲情和友情。生活中的爱情、亲情和友情是完美人生的组成部分,有了这三种情感,即使物质贫困,精神上也是富有的。

(二)生命情感

宋代的文人善于站在哲学的高度对生命和人生进行理性的思考,把对生命无常的了悟、对人生缺憾的醒觉、对历史烟云的感叹寄予在诗词作品中。苏轼是这方面的翘楚,他的诗词具有浓厚的思辨色彩。《定风波》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一切归于自由、和平、宁静、恬然自适。

苏轼的很多词在超逸脱俗之外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语文老师可以适当拓展,比如我们熟知的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所表达的既生于现世又超脱现世的洒脱情怀。宋词中这种通达的人生感悟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重要意义。我们常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只有坚持对自身的超越和完善才能获得真正的人生自由,在一种寓意于物而不守制于物的精神状态下,领受大千世界的无穷之美。

(三)爱国情感

在宋朝南渡之后,词中忧家忧国的感慨多了起来,辛弃疾便是“爱国词派”的代表人物。他对国家的前途命运密切关注而又满心担忧,词中满溢着对家国的忧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些慷慨激昂的词句,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人们至今犹可强烈地感受到词人心中翻滚的那一股爱国热忱。

说教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早已引起学生的反感,但辛词所包含的深厚的爱国情感却是对学生自然而然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范例。现在的学生生活在和平发展的年代,狼烟四起的峥嵘岁月对他们来说太过久远。物质生活的丰富,随之而来的是享乐主义的滋生,对国家民族责任感的淡漠,辛词中充满着慷慨激昂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传达出来,对他们有着振聋发聩、扣击心灵的巨大作用。

宋词洒脱、多情、与音乐相和,是更具美感的文学形式,赏析宋词是一种审美娱乐过程。我们在讲解宋词的时候,不能单纯地把它当作古诗文的篇目来解读,还要通过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翁晓君.刍议高中语文教学中宋词的审美鉴赏[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05).

[2]朱少山.高中语文宋词的教学策略[J].语文月刊,2013,(03).

[3]杨奕蓉.论宋词对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7.

[4]周桦.论宋词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3.

[5]林霓.浅析宋词教学中审美情感的培养[J].文学教育,2010,(04).

[6]唐致文.宋词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教师教育研究,2010,(02).

[7]张常清.谈谈宋词教学的着力点[N].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01).

[8]李桂萍.由“诗庄词媚”谈宋词教学的显与隐[N].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04).

[9]买丽娜.在审美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宋词的兴趣[J].考试周刊,2009,(27).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篇8

论文摘要:感物、会心、畅神构成了古代山水诗主体创作心理的三个重要环节。感物是审美创造的肇端,会心是审美心理的超越,畅神是审美活动的结果。由此表明,古代山水诗除了“言志”、“抒情”以外,还应有“畅神”一族。由于主体创作心理的活动及变化直接影响到山水诗的意象创造及其美学效果,所以,准确把握创作中主体心理活动的规律,对于古代山水诗审美价值的理解和认识、审美趣味的欣赏和品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山水诗的主体创作心理,古往今来的探讨持续不断。人们在天人和谐思想大文化背景下提出了“感物”、“比兴”等一系列重要范畴,揭示了山水诗创作中主体心理与客观物象之间的密切关系。但总体看来,这些探讨及其成果还显得比较零散而不够系统,特别是对于山水诗创作中主体自理活动的走向和轨迹及其与作品中艺术意象、美学效果的内在联系,还缺乏富于逻辑性和整合性的探索与揭示。如果我们从这方面加以思考和探究,必将进一步深化对山水诗审美价值的认识,并为山水诗的欣赏提供新的寻幽探胜的途径和审美想象的空间。

众所周知,“感物”、“会心”、“畅神”,都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理论体系中的重要范畴之一,浸透了中国特色的文化精神和审美经验。笔者注意到,从起初的“感物”(应物斯感),继而“会心”(境与意会),以最后的“畅神”(怡情快意),恰好构成了古代山水诗创作过程中主体心理活动及变化的链条上的重要环节。

一、感物—对自然美的惊见

在诗歌创作中,感物是指诗人(主体)对客观现实(客体)的感受。我国先秦时期的典籍《乐记》云: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这是我国文艺思想史上最早的比较完整的感物理论的描述。

就山水诗的创作而言,感物是艺术创作的发端,直接影响到诗人创造性灵感(感兴)的勃发。刘群《文心雕龙·物色》:“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钟嵘《诗品序》:“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萧子显《自序》:“若乃登高目极,临水送归,风动春朝,月明秋夜,早雁初莺,开花落叶,有来斯应,每不能已也。”都认为客观景物是文学描写的重要对象,创作开始于主体对四季景物不同变化的感受。

不仅如此,诗人感物既是对自然美的惊见,便往往有偶发性的特点。南宋诗人杨万里有一首《舟过谢潭》(其三):

碧酒时倾一两杯,船门才闭又还开。好山万皱无人见,都被料阳拈出来。

写诗人在缓缓行舟中安闲从容地边饮酒边观赏两岸的景色,也许是因为酒喝多了些,也许是因为感到两岸的景色再无新意而有点“审美疲劳”,刚要掩上舱门小憩,然而就在这瞬间里,他意外地瞥见了令人振奋的奇异景观,于是再度推开舱门远望,只见在斜阳的映照下,好山如画,以其万千褶皱显示出无比新颖生动的美感。

毫无疑问,正是由于客观景物在这瞬间的触发,诗人才诗兴蓬勃,欣然命笔,写出这么美的诗来。难怪杨万里曾现身说法般地在《答建康府大***库监门徐达书》中这样描述主客体彼此感遇的原发性和偶然性:

我初无意于作是诗,而是物是事适然触

于我,我之意亦适然感乎是物是事,触先焉,

感随焉,而是诗出焉。

充分表明诗人从当初的无意作诗到随后的产生创作冲动而不由他不作出诗来,外界事物的偶然触发作用(“适然触于我”)是至关重要的。

二、会心—物我两忘的妙契

感物是艺术创造的基础,没有感物所获得的最初主体审美体验,诗人就不会产生艺术创作的欲望和冲动,也就不可能产生诗歌的意象。然而感物毕竟只是艺术创造的初始阶段,决定艺术创造成败高下的关键,还是要看诗人能否在感物的基础上完成一次审美的超越,进人更高层次的艺术境界,即进人“会心”的阶段。

所谓“会心”,是指土体审美感受的一种超乎物我界限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境与意会,神与物游,心灵和大自然达到微妙的精神契合。这在《老子》里被描述为“恍忽”「’叫,到《庄子》更以“庄周梦蝶”的离奇故事明确提出了“物化”的概念[lil(piu)。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中也有一个精彩的例子:

简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着重

号为笔者所加,下同)处不必在远。昏然林

水,便自有涤、膜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

亲人。”

这里,人与自然高度默契,心会神融。人们确信,假如审美主体以这种精神状态去作画,就会白然天成,所谓“当烟雨灭没,泉石幽深,随所欲而发之,悠然会心,俱成天趣"lz)(w6)f假如审美主体以这种精神状态写诗,则必然生意盎然,所谓“大块中景物何限,会心之际,偶尔触目成吟,自有灵机异趣”,而不必“拘以寓意之说。

有意思的是,在小诗《独坐敬亭山》中,李白也曾现身说法般地为我们生动再现了审美主体是何以在主客浑融的精神状态中进行艺术创造的: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唐汝询《唐诗解》评:“模写独坐之景,非深知山水趣者不能道”。所谓“知山水趣”,如果反证一下,就是钟惺《唐诗归》评这首诗时所说的“胸中无事,眼中无人”,亦即黄叔灿《唐诗笺注》所解,就是作者只“与敬亭山对若宾主,共为领略”。正因为创作时进人到了人与自然心会神融的审美境界,所以这首《独坐敬亭山》便很自然地传达出了一种李白所特有的风神气韵,所谓“宛然‘独坐’神理”。明代的胡应麟对于李白的五言绝备加推崇,认为“唐五言绝,太白、右垂为最”,却批评这首《独坐敬亭山》“太分晓”,不够“含蓄ff [5](pil6),因而被清人讥为“非善说诗者”。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胡应麟忽略了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宛然‘独坐’神理”。这种“神理”是在“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样看似直白的言说中表现出来的,未必合乎“含蓄”的标准,然而却是最为难能可喜、可遇而不可求的。

三、畅神—澄怀得理的愉悦

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曰:“不***为乐之至于斯也。‑[6](p323)这表明孔子感受到了美妙音乐的巨大魅力。至南朝[宋王微则曰:“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虽有金石之乐,挂璋之深,岂能髻鬓之哉,} ff [77(f26)认为欣赏山水画可使人神思飞荡,所获得的愉悦和满足又不是听音乐及做高官能比拟的。而略早于王微的宗炳更认为“山水以形媚道” “万趣融其神思”,因而有观赏山水画可以“畅神”的提示。所谓“畅神”,即是指在观赏绘画作品时所获得澄怀悟道基础上的审美愉悦。

其实,观赏实在的自然山水亦可以产生类似观赏山水画一样“畅神”的美感。早在东汉时期,张衡就曾在《归田赋》中以充满诗意的笔触勾勒了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自然景象与田园风光,堪称赏心悦目、其乐无穷,所谓“于焉逍遥,聊以娱情”,表明对自然美的欣赏可以使人获得娱情适性的。更为完美的表述还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

湍,映带左右……。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

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

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所谓“极视听之娱”,绝非仅指生理层面的感官刺激而已,而是指心理层面的审美愉悦。这使我们联想起宗炳《画山水序》中“眷恋庐、衡,契阔荆、巫,不知老之将至”的自述,以及《南史》本传中关于他“每游山水,往辄忘归”的记载,表明他也是早在观画之前,面对实在的自然山水时就曾产生了类似“畅神”的审美体验的。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王羲之的描述中还揭示了这样一层关系,即主体之所以感到极大的,恰是因为他此前已进人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置身于高山、流水、修竹、惠风之中,在俯仰观察之间忘却了自我,个人的生命意识渗透在了深邃的宇宙精神之中,从而感受到了一种“在对象世界中直观自身”的精神上的陶醉与满足。

同样,古代的山水诗中也真实地反映了这样一种主体创作心理现象。王羲之与上述《兰亭集序》同时所作的《兰亭诗》中即云:“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仰望碧天际,俯瞰绿水滨,寥朗无压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亲。”其群品寓目、万籁适我的惬意与满足溢于言表,可与序文对读。它如:

惊风扶轮毅,飞鸟翔我前。……遨游快心意,保己终百年。(曹王《芙蓉池作》)嘉会欣时游,豁尔畅心神。吟泳曲水濒泳波转素鳞。(王肃之《兰亭诗》)清晖能娱人,游子赡忘归。……披拂趋南径,愉悦僵东扉。(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事既多美,临眺殊复奇。……山中咸可悦,赏逐四时移。(沈约《钟山诗应西阳王教》)

都从侧面启示我们:从“感物”的体验开始,经由“会心”的默契,“畅神”实为山水诗创作中主体心理活动及变化的链条上的第三个重要环节。

不言而喻,作为审美主体的诗人,在应物斯感、境与意会之际油然而生怡情快意之感,因而“欣然命笔”,以表达自己对美(“人化的自然”)的享受与陶醉,原本就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事。《消寒诗话》载,一位诗人“在兰州,一日出袖川门循龙尾山麓行数里,梨花极盛,垂杨掩映,青帘飘摇,流泉屈注,间以古寺,颇壮丽。悠然会心,得诗六”,其一酉:

略钓横溪小径料,孤村杨柳可藏鸦。山路转红泉隔,不见居人只见花。lvl(ncxn)由对自然景物的“壮丽”之感,到与繁花绿柳、酒旗飞泉心有戚戚的物我冥合,此时的诗人已然沉醉在一种情怡神畅的惬意与满足之中,这就无怪乎诗人竟一口气吟咏出六首诗来!

这又启发我们不能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古代诗歌中是否存在着这样一类作品,它们的主要目的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言志”或“抒情”,而是“畅神”—即重在表达主体对自然山水“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之后的一种物我两忘的审美愉悦,而不必都有什么高深的“寓意”。毋庸赘言,回答是肯定的。即如宣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人名山游”的李白《望庐山瀑布》绝句:‘旧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们说它是“言志”,是“抒情”,固然都无不可,但总觉在理解、体悟上有点牵强。其实,作品主要表现的还是作者在雄奇壮美的自然风光面前所获得的那一份澄怀适性的审美愉悦和心理满足。李白的另一首同题五言古诗就更加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篇9

安史之乱意味着唐代由盛而中的转变,经过大历诗人的彷徨与惆怅,在经过短暂的元和中兴之后,士人逐渐调整自己的心态,开始寻找新的人生寄托。概言之,这里有两个转向:(一)由出而处的转向:即从兼济天下到独善其身的转向。白居易的“中隐”是这一转向的典型模式,它不再是盛唐的京官加别业的大隐,当然也不是彻底远离官场、隐于山林的小隐,而是东都与闲官相结合的中隐。(二)由外而内的转向:即从君王苍生转向个人生活,从社会现实转向一己身心,即李泽厚所说的“不在马上,而在闺房,不在世间,而在心境”[1],此即学界经常谈到的中国文化的内倾性。这种转向意味着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如何建构个人生活成为士人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换句话说,普通的日常生活如何成为士人修身养性、独善其身的承载场所,这是中唐士人必须迫切解决的问题。

大和至会昌年间,以白居易为中心,在东都洛阳聚集了诸多分司闲官①,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上述两种转向。本文尝试以他们为对象,探讨这种生活方式以及其思想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美学意蕴。②

宴集:私人生活的诗意化

东都士人的主要生活方式是宴集与游赏。先说宴集。选择闲官意味着拥有大量的闲暇时间,因此,宴集成为东都士人的一项重要活动。“世事闻常闷,交游见即欢。杯觞留客切,妓乐取人宽。”(白居易《初夏闲吟,兼呈韦宾客》)本文所引唐诗,主要依据贾晋华辑校:《汝洛集》、《洛中集》及《洛下游赏宴集》,载《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下编,以下不再一一说明。如同园林逐渐演变为封闭的壶中天地,宴集同样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私人空间,参与者多为东都闲官,有一个远离世事的群体自觉。“洛城无事足杯盘……坐中收拾尽闲官。笙歌要请频何爽,笑语忘机拙更欢。”(刘禹锡《和乐天洛下雪中宴集寄汴州李尚书》)无事之闲官是类似宴集的前提条件,忘机之拙则是笑语之欢的基础。这一切,又是相对于官场的机心与忙碌而言。“竹桥新月上,水岸凉风至。对月五六人,管弦三两事。留连池上酌,款曲城外意。或啸或讴吟,谁知此闲味。回看市朝客,矻矻趋名利。朝忙少游宴,夕困多眠睡。清凉属吾徒,相逢勿辞醉。”(白居易《张常侍池凉夜闲宴赠诸公》)此诗前半段着力写宴集之“闲味”,后半对则刻画“市朝客”的忙碌与辛苦,明确将东都闲官与趋利之官对立起来,闲散之趣相对于忙碌之苦,正是在“市朝客”的背景下,游宴、眠睡等等才有特殊的趣味。

宴集的主要内容是诗酒、歌舞。“会昌五年三月二十一日于白家履道宅同宴,宴罢赋诗。”(白居易《七老会诗序》)其参与者主要是七位年逾七十的退休官员,虽非仍在任上,但其表现的思想情趣与东都其他士人完全一致,故解读于此。刘真《七老会诗》曰:“垂丝今日幸同筵,朱紫居身是大年。赏景尚知心未退,吟诗犹觉力完全。闲庭饮酒当三月,在席挥毫象七贤。山茗煮时秋雾碧,玉杯斟处彩霞鲜。临阶花笑如歌妓,傍竹松声当管弦。虽未学穷生死诀,人间岂不是神仙。”“垂丝”与“朱紫”,说明年高位也高,赏景与吟诗、饮酒与挥毫、山茗煮与玉杯斟、花笑如歌妓与松声当管弦,这是东都士人宴集的主要内容。

诗中提到的“七贤”应指竹林七贤,在出处问题的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指出:“‘竹林’时期虽然是短暂的,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却有突出的地位。这是因为士大夫阶层与集权制度、仕与隐、自然与名教等中国封建社会中意义重大的矛盾经过长期酝酿,特别是经过东汉中后期以来的催化,至‘竹林’时期而达到近于激化的程度。”(《园林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205页)较之于嵇康等人的彷徨、抗争,“七老”自比竹林七贤当然殊为不类,但这也可看出士人在集权制度下的自我调节。嵇康式的激烈抗争已被证明是不可行的,只能是在名教与自然、社会与个人、出与处之间寻求平衡,这种平衡大多表现为抗争精神的丧失、对个人生活的关注,也就是本文开始所说的两个转向。所以在大历士人短暂的错愕与迷惘之后,中唐士人的私人生活异样繁荣,作于中唐时期的《唐国史补》云:“长安风俗,自贞元侈于游宴,其后或侈于书法***画,或侈于博奕,或侈于卜祝,或侈于服食。”[2]也许可以说,这是出处矛盾影响下的产物。“遁迹岂劳登远岫,垂丝何必坐谿磻。”(张浑《七老会诗》)这是从魏晋兴起的大隐思想,到了中唐,白居易进而改造为中隐。在东都的宴集上,虽无远岫、谿磻,却同样可有遁迹、垂丝之趣。“更无外事来心肺,空有清虚入思神。”(郑据《七老会诗》)虽然外面的社会已是危机四伏,百弊丛生,却无碍丰富多彩的私人生活。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宴集也是宇文所安所说的私人天地中的重要内容。

正因如此,东都士人热衷于宴集,从《汝洛集》、《洛中集》与《洛下游赏宴集》可以充分看出这一点。裴度《雪中讶诸公不相访》:“忆昨雨多泥又深,犹能携妓远过寻。满空乱雪花相似,何事居然无赏心?”这是说,上次雨天路况很差,刘、白二位都能来访,今日雪景如此之好,二位“居然无赏心”?刘、白均有酬答之作。裴度另有一首诗,题曰:《予自到洛中,与乐天为文酒之会,时时构咏,乐不可支,则慨然共忆梦得,而梦得亦分司至此,数惬可知,因为联句》。仅看这样的题目,就可以想见东都文士对宴集的热情。类似的诗题还有很多,如,刘禹锡《吴方之见示独酌小醉首篇,乐天续有酬答,皆含戏谑,极至风流,两篇之中并蒙见属,辄呈滥吹益美来章》、白居易《长斋月满,携酒先与梦得对酌,醉中同赴令公之宴,戏赠梦得》、白居易《对酒劝令公开春游宴》,诚如白居易所说:“又无宾客至,何以销闲日?”(《懒放二首呈刘梦得、吴方之》)在热闹喧嚣的宴集中,闲日被销,私人生活得以充实。白居易的《夜宴惜别》充分表现了东都士人对宴集的近乎疯狂的热情:“笙歌旖旎曲终头,转作离声满坐愁。筝怨朱弦从此断.烛啼红泪为谁流?夜长似岁欢宜尽,醉未如泥饮莫休。何况鸡鸣即须别,门前风雨冷修修。”这似是近于古诗十九首中秉烛夜游式的人生态度了。《与牛家妓乐雨后合宴》更是研究者多有引用的:“玉管清弦声旖旎,翠钗红袖坐参差。两家合奏洞房夜,八月连阴秋雨时。歌脸有情凝睇久,舞腰无力转裙迟。人间欢乐无过此,上界西方即不知。”这已是近于***靡了,历来论者多有批评。但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近于放荡,但并非纯粹纵欲享乐的人生态度,此“牛家”是牛僧孺,与裴度都是中唐时期有名的宰相,都曾有积极进取、甚至是匡扶社稷的丰功伟业,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同样如此。面对中唐时局,他们不愿与腐朽势力同流合污,又无法实现兼济之志,只能转向对个人生活的全力经营,在私人天地中安顿自己的身心。

游赏:由山水而园林的转向

与宴集一样,东都士人的游赏活动也是在出处矛盾的背景下展开。“丈夫一生有二志.兼济独善难得并。不能救疗生民病,即须先濯尘土缨。况吾须白眼已暗,终日戚促何所成?不如展眉开口笑,龙门醉卧香山行。”(《秋日与张宾客、舒著作同游龙门,醉中狂歌,凡二百三十八字》)正是在此意义上,东都士人在游赏中体悟的往往并非山水景色本身,而是这种游赏之乐。

游赏分为户外与园内两种:(一)户外。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滨序》云:“开成二年三月三日,河南尹李待价以人和岁稔,将禊于洛滨。前一日,启留守裴令公。令公明日召……一十五人,合宴于舟中。由斗亭,历魏堤,抵津桥,登临泝沿,自晨及暮,簪组交映,歌笑间发,前水嬉而后妓乐,左笔砚而右壶觞,望之若仙,观者如堵。尽风光之赏,极游泛之娱。美景良辰,赏心乐事,尽得于今日矣。”这颇为类似东晋时期王羲之等人的兰亭集会,但在精神境界上却有高下之分。兰亭序洋溢着发现宇宙万物的欣喜,对生命短暂的哀痛;此序则充满洋洋自得的夸耀,既无美景也无深情。下面试选取两次聚会的诗作进行对比:

洛下今修禊,群贤胜会稽。盛筵陪玉铉,通籍尽金闺。波上神仙妓,岸傍桃李蹊。水嬉如鹭振,歌响杂莺啼……(刘禹锡《三月三日与乐天及河南李尹奉陪裴令公泛洛禊饮各赋十二韵》)

地主观山水,仰寻幽人踪。回沼激中逵,疏竹间修桐。因流转轻觞,冷风飘落松。时禽吟长涧,万籁吹连峰。(孙统《兰亭诗》)[3]907

松竹挺岩崖,幽涧激清流本文由收集消散肆情志,酣畅豁滞忧。(王玄之《兰亭诗》)[3]911

刘诗一开始即自觉的将此次聚会与兰亭集会相比,但从后面的几句即可看出,物质的奢靡,感官的享受,是此次聚会的主要特点。不要说兰亭集会相比,甚至与石崇的金谷集会,似也有相逊之处。这是不正常的,从思想上讲,刘禹锡作为永贞革新的成员,其进取、入世之信念,即使是屡遭贬谪、受尽磨难,也未见消沉,如有名的《浪淘沙》之八:“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从艺术技巧上讲,刘禹锡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早有定论。那么,为什么会有如此平庸浅俗的作品?其原因也许主要即在于东都士人的生活方式。在相对封闭、以安逸闲适为目的的东都,士人主动远离现实,拒绝动荡,对一切触目惊心、引起情感变化的事物自觉排斥,必然导致思想境界的平庸,艺术手法的浅俗、雷同,这并非某一个诗人的偶然现象,而是东都诗歌的整体特征。

也许是兰亭集会在历史上的影响太大,白居易另有一首游赏、宴集合一的诗作《游平泉宴浥涧,宿香山石楼,赠座客》,同样是自觉与兰亭、以及金谷相比较:“逸少集兰亭,季伦宴金谷。金谷太繁华,兰亭阙丝竹。何如今日会,浥涧平泉曲。杯酒与管弦,贫中随分足。紫鲜林笋嫩,红润园桃熟。采摘助盘筵,芳滋盈口腹。闲吟暮云碧,醉藉春草绿。舞妙艳流风,歌清叩寒玉。古诗惜昼短,劝我令秉烛。是夜勿言归,相携石楼宿。”文人之间的游赏、宴集不仅是简单的游宴,更是同类相求、彼此慰藉的重要形式,因此,从金谷到兰亭,再到东都,文人游宴一直在延续。金谷与会者,多为汲汲功名之俗子;兰亭与会者,多为超越玄远之名士;东都与会者,则多为追求独善之闲官。较之于金谷,东都更多文人雅趣;较之于兰亭,东都更多物质享乐。金谷太俗气,兰亭太玄远,东都则介于二者之间,力***实现感官享乐与精神境界二者的统一。不仅如此,从兰亭的超越、萧散,到东都的世俗、享乐,士人精神境界由超越而中庸,这既是包弼德《斯文》所说的士族到庶族的变化,也是陈寅恪所说的新进士人之人生观的反映,同时也折射出哲学思想上从传统佛学到南宗禅的演变。就出处问题而言,这也是出处矛盾从尖锐到缓和、从动荡到稳定的发展过程。同样是面对大厦将倾,独木难支的社会现实,兰亭士人尚在玄学、山水中探索思考,东都士人则已在歌舞、妓乐中沉迷享受。

(二)园内。这主要是指在私人庭园中游赏。东都士人大多在住所内叠石理水、经营花木,构建自己的私人庭园。“坊静居新深且幽,忽疑缩地到沧洲。宅东篱缺嵩峰出,堂后池开洛水流。高下三层盘野径,沿洄十里泛渔舟。若能为客烹鸡黍,愿伴田苏日日游。”(白居易《题崔少尹上林坊新居》)“深且幽”是此后中国园林的根本,只有如此,才能在并不宽敞的、有限的空间腾挪转移,幻化出开阔的、无限的空间。“缩地到沧州”也就是芥子须弥、壶中天地的思想,中唐士人园林对中国园林、乃至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即在于此。通过借景,新居将宅东的嵩山、堂后的洛水与自己融合为一。“野径”、“渔舟”说明虽住于城市,而能有江湖之野趣。在私人园林中,士人涤除庙堂之风尘,舒展屈辱之身心,获得出处之平衡。对此,学界论之已详。周维权在评价白居易的洛阳履道池台时说:“造园的目的在于寄托精神和陶冶性情,那种清心幽雅的格调和‘城市山林’的气氛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当时文人的园林观——以泉石竹树养心、借诗酒琴书怡性。”[4]贾晋华说:“士大夫们朝是官,回到模仿自然山水的私家园林中就是隐士,在那里他们可以放任心性,矜持人格,游赏景物,吟诗作画,歌舞作乐,饮酒狎妓,仕与隐、出与处也就大致获得了平衡。”《唐代集会总集与士人群研究》,144页。另请参见***《园林与中国文化》、任晓红《禅与中国园林》(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4年)、林继中《唐诗与庄园文化》(漓江出版社1996年)、李浩《唐代园林别业考论》(修订版)(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正因如此,东都士人热衷建造自己的庭园。且不论裴度高大轩敞的绿野堂、午桥庄,白居易情趣幽雅的履道里,仅仅是李德裕的平泉庄就引人深思。作为“牛李***争”的主要人物,李德裕终身处于***治斗争的漩涡中,仕途越是艰险,就越是需要园林的调节。平泉庄是李德裕在洛阳营建的私人园林,但他一生并未真正退隐,故很少涉足。越是如此,平泉庄就越是艰险仕途的一个必要补充、必要调节,正因如此,平泉庄成为李德裕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就以李德裕现存于《全唐诗》者为例,一百三十九首中题为‘忆山居’、‘思平泉’之类竟占七十二首之多!”《唐诗与庄园文化》,漓江出版社1996年,67页。另,林先生对李德裕的平泉庄情结有极为精审之论,参见该书64-67页。不仅如此,李德裕在探讨出处矛盾的《知止赋》中认为:“怀绮皓而披素卷,想瀛洲而观画***。何必尚遍游于名岳,蠡长往于五湖!”(《全唐文》卷六百九十七)也许他自己就是将平泉庄入画,随身携带,时时披阅,神游于平泉庄的泉石花木间。就美学史而言,山水画在中唐时期的兴盛也许与此有一定关系。

比较而言,东都士人对园林的感悟高于对户外山水,园林游赏诗的成就高于户外山水诗。其原因正如林继中所说,中唐士人的目光已从田园山水转向身边的庄园,故对园林更为亲切,更为熟悉。从田园山水诗自身的发展而言,东都士人与盛唐王、孟有很大区别。白居易有一首《秋游平泉,赠韦处士、闲禅师》,其中有这样几句:“心兴遇境发,身力因行知。寻云到起处,爱泉听滴时。” “寻云到起处”与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似有延续关系,但王是让山水说,周裕锴说:“‘入禅’之诗中的‘我’似乎消解于观照对象中,一切只是‘物原如此’的直接呈露。和其它流派诗歌相比,王、孟派的‘入禅’之诗有以下两个特点:一、诗人视点的失落;二,诗人情感的消亡。”《中国禅宗与诗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111页。另外,孙昌武先生在《禅思与诗情》中有与此相近之论述,参见该书84-90页,中华书局1997年。白则完全相反,诗人视点无处不在,诗人情感直接表现,山水只是一个抽象的存在,几乎看不到具体的景物描写。王与白都热爱登山临水,但王是融自我于山水,白是融山水于自我。王可说是境遇心兴发,重在境;白是心兴遇境发,重在心。王是在山水中忘我,白是在山水中有我,确切的说,是在我中忘山水。林继中说:“统观白居易闲适诗,田园景物的体味、刻画比王、韦要少,要粗浅,而自我内心想法的剖白倒是大大增多了,很有‘议论化’与‘叙述化’的倾向。至此,盛唐田园诗自足、自在的神情已被‘安全感’所取代。”(《唐诗与庄园文化》,87页)

思想基础:南宗禅影响下的中隐观

除了诸多现实原因之外,东都士人的这种生活方式必然还有其思想基础。最重要者应当是南宗禅,对于南宗禅与白居易等中唐士人的关系,学界已有充分讨论,本文于此只略作探讨。中唐时期,南宗禅逐渐占据佛教主流,其“不即不离、不粘不滞”的禅修观不仅承续郭象哲学,进一步涤除出处之别,而且融禅修于日常生活的方式导出“生活禅”的思想。马祖道一云:“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5]黄檗希运云:“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6]《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载《大正藏》第48卷,385页下。这是从般若空观出发,破除对立,不落两边,从而将深奥的佛法理论、艰难的佛法修行落实于最普通、最轻便的日常生活中。对于士人而言,这意味着既可以尽情享受世俗生活,又能有超越、玄远之精神意趣,方外与方内相融为一。白居易《自咏》:“白衣居士紫芝仙,半醉行歌半坐禅,今日维摩兼饮酒,当时绮季不请钱。”醉歌与坐禅并不矛盾,甚至是相即相融,醉歌即坐禅。刘禹锡《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曾向空门学坐禅,如今万事尽忘筌。眼前名利同春梦,醉里风情敌少年。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撩乱碧罗天。心知洛下闲才子,不作诗魔即酒颠。”因为“坐禅”,所以能“忘筌”,所以能放下种种束缚,纵情享乐。本应是森严、枯燥的清规戒律,却因其破除各种对立、分别、执著的不二法门,从而导出对日常生活的不即不离。在禅门弟子那里,也许只是在佛门生活中农禅并作、棒喝交加;在士人这里,却是在世俗生活中任运自然、声色大开。

其次是中隐的出处观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影响。作为东都士人的核心人物,白居易不仅积极倡导安逸闲适的生活方式,而且在理论上有较为充分的表述。《分司洛中多暇,数与诸客宴游,醉后狂吟,偶成十韵……章公》:“性与时相远,身将世两忘。寄名朝士籍,寓兴少年场。老岂无谈笑,贫犹有酒浆。随时来伴侣,逐日用风光。数数游何爽,些些病未妨。天教荣启乐,人恕接舆狂。改业为逋客,移家住醉乡。不论招梦得,兼拟诱奇章。要路风波险,权门市井忙。世间无可恋,不是不思量。”因为与时远、将世忘,才有游与宴;荣启期和接舆都是有志而未酬者,分别选择了乐和狂的生活方式,又都是孔子所认可的;改业、移家是在兼济不得之后为自己开辟的新的人生道路;最后四句是沉痛而无奈的告白,并非自己主动选择逋客与醉乡的生活方式,对于现实社会,不是不思量,实在是风波险、市井忙,只能是无可恋。这首诗也许可以作为东都士人心迹的典型表白:选择东都的生活方式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既然通向兼济之路险且忙,则只能转向独善生活的安逸与闲适。白居易云:“朝蹋落花相伴出,暮随飞鸟一时还。我为病叟诚宜退,君是才臣岂合闲。可惜济时心力在,放教临水复登山。”(《春来频与李二宾客郭外同游,因赠长句》)自己是病叟,所以选择闲、退;李二宾客是才臣,且济时心力都在,不应选择这种“临水复登山”的生活方式。由此可以说,东都士人的生活方式只是限定于年迈、病退者,并不具有普遍性。

美学意蕴:日常生活审美化

东都士人的生活方式对于中国美学具有重要影响。(一)茶。从佛寺开始,茶逐渐进入文人生活中。“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半夜邀僧至,孤吟对竹烹。碧流霞脚碎,香泛***花轻。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其馀不敢费,留伴读书行。”(李德裕《故人寄茶》,《全唐诗》卷四百七十五)这是多么清幽淡雅的生活方式!茶与诗思紧密相联。“诗情茶助爽。”(刘禹锡《酬乐天闲卧见寄》)较之于酒的迷狂,茶更为清醒,更为幽雅。“昨晚饮太多,嵬峨连宵醉。今朝餐又饱,烂漫移时睡。睡足摩挲眼,眼前无一事。信脚绕池行,偶然得幽致。婆娑绿阴树,斑驳青苔地。此处置绳床,傍边洗茶器。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沫下麹尘香,花浮鱼眼沸。盛来有佳色,咽罢馀芳气。不见杨慕巢,谁人知此味。”(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白居易有数十首饮茶之诗,此诗典型表现了文人饮茶的品味所在。

(二)词。对于中晚唐词的兴起,以及刘、白与词的关系,学界已有充分探讨,本文于此只略作论述。宴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妓乐歌舞,在歌舞流连之际,文人自己填词入曲是极其自然的事。刘禹锡评价白居易说:“制诰留台阁,歌词入管弦。”(《酬乐天醉后狂吟十韵……》)将白居易早年作为中书舍人的制诰与晚年感官享乐的歌词并列,说明无论是兼济还是独善,白居易都能从容应对,享受其中。此诗的最后四句为:“欲向醉乡去,犹为色界牵。好吹杨柳曲,为我舞金钿。”在东都士人追求感官享乐的生活中,词是必然而有的一种文艺形式。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篇10

寄畅园是中国山麓别墅园林的代表。它位于惠山东麓,占地I4.85亩。该园虽小,却能利用山水地形,精心布局,巧妙运用借景,将惠山、锡山秀色揽人围内,以有限的空间,造无尽的意境,从而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典范。1988年寄畅园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寄畅园历史沿革和得名由来】

关于寄畅园的创建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它的前身是秦氏家园,故名“秦园”。此园第一代园主秦金,号凤山,是宋代着名文学家秦观的后裔。在明嘉靖年间,他曾先后任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等五部尚书,为告老还乡,颐养天年,利用原惠山寺“南隐”和“汇寓”两僧舍,初步奠定了园林的雏形,因秦金号“凤山”,故初名“凤谷行窝”。

到了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第三代园主秦耀因失意于官场而被解职,从而驱使他寄情于山水之间,先后花了七年时间,在“民谷行窝”的基础上建成20景。新园建成后,取王羲之的诗句“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清冷涧下濑,历落松竹林”,而命名为“寄畅园”。

清代顺治十四年(1657年),秦氏后裔秦德藻专门请了造园名家张南垣设计改造,并由他的高徒侄子张武负责施工,在园内精心叠石,引入惠山泉。经一代名家张南垣的创意,寄畅园的风光更美了,名声也更大了。

康熙、乾隆两朝帝王对寄畅园更是十分垂青,在100年间,他们祖孙两人分别六下江南,每次都要到奇畅园游览。康熙还特意为寄畅园题写了“山色溪光”、“松风水月”刻石。乾隆更是不惜耗费巨资,以寄畅因为蓝本,在北京万寿山建了一座“惠山园”,就是如今在颐和园中的“谐趣园”。

各位游客:寄畅园的历史就介绍到这里,下面随我到园中去参观。

【凤谷行窝大厅—秉礼堂—含贞斋—九狮台—邻梵阁】

各位:在门厅右侧墙壁上,嵌刻的是明代石刻《寄畅园记》。过门厅,天井里两块刻石,右边是康熙题写的“山色溪光”,概括国内景色;左边是乾隆题写的“玉戛金从”,赞美园内八音洞的美妙泉声。往前是“民谷行窝”大厅,三门敞厅正中悬挂朱妃瞻所题写的匾额。凤谷行窝是寄畅园最早的名字。寄畅园第一代主人秦金,号“凤山”,惠山俗称龙山,以“凤山”相对,指出此地是“凤藏龙山”的风水宝地。现在的大厅是清雍正年间改建的,厅前柱子上挂着无锡金石家高石农篆书翁同龢的楹联:“杂树垂荫,云淡烟轻;凤泽洁畅,气爽节和。”走廊东门叫“侵云”门,“侵云”为锡峰塔的别名,出此间可望锡峰塔影。酉门为“碍月”门,可眺望九龙山峰,因峰高阻碍月色,故名“碍月”。

从“碍月”门出来,是一座苏式小庭院,中间是小水池,用太湖石围砌。周围红柱回廊连接整个庭院,廊的两端各有一个月洞门,分别叫“凝翠”和“含秀”。在廊壁上嵌有一部分《寄畅园法帖》石刻。院子南面的“秉礼堂”,古朴典雅,装饰扇木格子落地长窗,共有18扇。这里是执掌礼仪的场所,据说此堂题名是为纪念关公。关羽被曹操软禁后,为试探关羽,只给他一间房,关羽把房让给嫂嫂,自己站在门外,借月光读书到天明。曹操为此佩服至极。园主人更是敬佩关公,题名“秉礼”,即秉烛达旦,遵守礼节之意。

从北面出小院,坐西朝东的三门古屋,是“含贞斋”,这里原是明代园主秦耀读书处,这位官场失意的园主喜欢吟咏“盘桓抚古松,千载怀渊明;岁寒挺高节,吾自含我贞”的诗句,因此斋名也就叫作“含贞斋”。屋前两棵银杏树,高大挺拔,在它的后面种植着大片桂花树。穿过树林,看到的是“九狮台”。

九狮台是座大型假山,整座假山看上去像九只用太湖石叠成的巨大的雄狮。据说这是根据元代无锡大画家倪云林的《九狮***》画稿堆砌而成的。登上狮首,是全国最高点,整个园林一览无余。

从九狮台南行,不远就到了“邻梵阁”。梵界即为佛界,阁建在假山上,因紧靠惠山寺,故名“邻梵阁”。原来的建筑已毁,现在的阁是在80年代初根据明代王稚登《寄畅园记》的记载重建的,游人登临眺望,锡山风光尽收眼底。

【美人石—锦汇漪—郁盘亭—郁盘长廊】

各位游客:我们继续向东走,在快到尽头的高墙前,这座三米多高的湖石,它倚墙而立,像窈窕淑女,在方池前以水为镜,梳理发妆。所以人们都叫她“美人石”。石前这个长方形的池塘,叫“镜池”。游客欣赏“美人石”一定要站在方池的西南角,少女楚楚动人的神态才能惟妙惟肖地展现在您的面前。石前的御碑亭里有乾隆的御笔。乾隆来此游览时,认为此石巍然昂首,有大丈夫气魄,将它改名为“介如峰”。园主人为此特意把乾隆的题字和题诗刻成石碑,立在镜池前面。各位游客,大家看一下石的南墙角,有一块不显眼的石头,好像一只癫蛤蟆,对着美人石张口垂涎,真像癫蛤模想吃天鹅肉。

从美人石的碑亭向北看,这片碧波荡漾的水面是“锦汇漪”,因为它汇集全国锦绣景色而得名。而整个寄畅园的风景正是围绕着这一流池水为中心而展开的。“锦汇漪”南北长,东西狭,面积仅有2.5亩,却显得开阔明朗。东面是临水亭廊,西面地势高处造假山,水面上筑有石桥,使水面成为不规则的巨大镜面,把周围的山影、塔影、廊影、亭影、树影、花影和人影汇集在池中。

从“锦汇满”东岸沿长廊向北,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六角小亭,亭名“郁盘”,取自王维《辅川园记》中“郁郁盘盘,云水飞动”之句。亭中青石圆台和石鼓凳是明代遗留下来的秦氏旧物。郁金亭还有一个民间传说:清朝惠山寺有位老和尚,棋艺高超。乾隆游惠山时,便和他在青石圆台上对弈。结果,乾隆连连得胜、他想:我的棋艺远不如老僧,为何反而连连得胜?无非我是皇帝,他不敢取胜罢了。后查明果然不出乾隆所料,因此乾隆虽然获胜,仍郁郁不欢,后人就把此回台取名“郁盘”,亭就叫一郁盘亭”了。

由郁盘亭向北的长廊叫“郁盘长廊”,为秦耀改造园林时所建。旧廊前后古木成荫,郁郁葱葱,墙上漏窗外竹石花木若隐若现。游客仔细看会发现,这里的廊柱特别高,这条长廊也特别高敞。因此在廊内举目四望,“锦汇漪”对面的高大树木,以及雄伟的惠山也能一览无遗。

【知鱼槛—鹤步滩—七星桥—涵碧亭】

顺着长廊向北,只见有一方亭伸入水中,此亭名叫“知鱼槛”。它三面环水,是当年秦耀改建寄畅园时建造的。建成以后言主人常常在此凭槛观鱼,怡然自得。亭中的匾额是张辛稼所书,中间悬挂着吴永康画的观鱼***。

“知鱼槛”对面是“鹤步滩”。它是园中的主山,用当地山石围叠,并用土夯实。造园者把这里的假山当作惠山余脉来处理,使它们气势相连,假山脚下有弯曲谷道,洞水顺流而下,水石相谐,情趣盎然,好似成群白鹤栖息漫步,因此取名“鹤步滩”。

“锦汇漪”上的石桥,用7条石板直铺而成,因名“七星桥”。七星桥东面临水的是飞檐翘角的“涵碧亭”。亭后的古樟,已有400多年历史。

【嘉树堂—八音涧—明清古樟—《寄畅园法帖》石刻】

嘉树堂是寄畅园最北面的一座建筑,1993年全面翻修,恢复明代硬山式建筑风格。游客站在堂前,南面秀丽的锡山,山顶的龙光塔和园中的知鱼槛、郁金亭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山地塔影”的奇妙景象。这是寄畅园小中见大建园风格的体现。

嘉树堂东面是“浣绿”廊门,而出西边“闻韵”廊门,便到了“八音涧”。此涧是根据晋代左思“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的名句而命名的。八音洞用黄石堆砌而成,上面种古树,下面清泉流淌,洞水引自“二泉”水,人行其中如行幽谷中。

八音涧边假山群中的这些古树,都是有二三百年树龄的古樟,它们枝繁叶茂,最大的胸围有4米。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10篇

学习

感谢老师的信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感谢老师的信10篇,内容包括感谢老师的信300字左右,幼儿园毕业感谢老师的信。此致敬礼!XXXXXXX年XX月XX日感谢老师的感谢信范文二陈老师:您好!在来达内之前,一直很颓废,觉得生活没有一点的意思,来此之后,让我觉的生活还可以这么的

学习

药学史论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药学史论文,内容包括药学论文题目参考综述,药学发展史论文怎么写。改革开放以来,医学史作为全国医药卫生重要研究领域,其发展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影响之大,是此前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的,而且,很多研究成果在深度和广度上也有了极

学习

我国第二大岛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我国第二大岛10篇,内容包括我国第二大岛是什么,关于中国第二大岛知识。其中,第一岛链是指北起阿留申群岛、日本、琉球群岛,中接我国台湾岛,南至菲律宾群岛、大巽他群岛的链形岛屿带。第二岛链北起日本群岛,经小笠原诸岛、火山列

学习

啦啦队口号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啦啦队口号10篇,内容包括打球啦啦队口号,最火啦啦队口号。3、落花流水,秋意无限,独领风骚,为我机电。4、与时俱进,奋力拼搏,齐心协力,争创一流。5、强身健体,立志成材,6班6班,非同一般。6、卫鑫、卫鑫,奥运之星,今夜卫鑫,耳目一新。7、

学习

假期计划表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假期计划表10篇,内容包括暑假假期计划表,假期计划清单内容怎么写。1、"我的时间我做主"假期时间安排表评选。紧张忙碌的一学期过去后,是该轻松轻松了。可是,也别忘了,得好好利用我们的假期时间拓展我们的阅读面,开阔我们的眼界,

学习

负数的认识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负数的认识10篇,内容包括负数的初步认识所有知识,1-1认识负数。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

学习

名人故事手抄报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名人故事手抄报10篇,内容包括名人故事手抄报特别简单,名人故事手抄报五年级。生性耿介的陶潜本来已十分痛恨官场黑暗,想离开这个肮脏之地。现在听说这个督邮就是本县的富豪,靠精于吹牛拍马得到太守宠爱,竟然也成了自己的上司,还

学习

作文国庆节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作文国庆节10篇,内容包括写国庆节的作文,二年级国庆节作文。你瞧,大街小巷人流如织,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公园里、大路旁摆上了无数盆鲜花,组成了一个个美丽的花坛,把郑州装点得犹如五彩缤纷的大花园。公园里平时很少显露身姿的喷

学习

餐厅班长工作总结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餐厅班长工作总结,内容包括餐厅班长工作总结,餐厅组长的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1、直接上级:总经理2、直接下级:餐饮部副经理二、任职要求1、具有大专以上的学历,受过系统的餐饮管理培训,有8年以上的餐饮管理经历。2、具有丰富的

学习

爱护花草树木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爱护花草树木10篇,内容包括爱护花草树木的内容和要求5条,关于爱护花草树木的稿子。

学习

花开无声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花开无声10篇,内容包括花开无声解说,花开无声处全文。我蹲在书桌旁,仔细地观察小虫的一举一动。起初,小虫奋力的挣扎着,挥动着数不清的手脚,但胶水仍然把它牢牢地禁锢在这大海中。过了一会儿,小虫的动作渐渐慢了下来,最后停止了挣

学习

酒店宣传语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酒店宣传语10篇,内容包括春天酒店宣传语,酒店精酿宣传语。3、天天美食,美食美刻。4、潮州名肴甲天下,美食家的好去处!5、美好的明天,从今晚长城开始!6、系出名门,一脉相连。7、叙友情,常相聚,福满楼!8、雍容华贵,皇朝气派!9、粤菜世界,

学习

快乐家庭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快乐家庭10篇,内容包括快乐家庭生活日记,快乐家庭推荐理由。刚开始是几个人在那里跳,后来,许多人都聚在那里,做着不同的姿势,翩翩起舞。有时,我也会下去凑热闹。在那里跳舞的大多数是老年人,他们有的手拿两个扇子,挥来挥去,活像一个

学习

一本二本三本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一本二本三本10篇,内容包括一本二本三本简单介绍,一本二本三本的区别。已有上海(2016起)、山东(2017起)、海南(2017起)、浙江(2017起)、天津(2018起)、广东(2018起)、辽宁(2018起)等地将一本二本合并录取。2018年8月23日,北京市教委正式公

学习

辛弃疾水龙吟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辛弃疾水龙吟10篇,内容包括辛弃疾最有名的水龙吟,辛弃疾水龙吟的知识点。《水龙吟》上阙有大段写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景象壮观阔大,描写笔力遒劲。紧接着三个短句“遥岑远

学习

赏心悦目的“流沙画”

阅读(52)

孙悦个性简历生日:1973年6月29日出生地:哈尔滨身高:164cm体重:51.5kg血型:A型家庭成员:父母、兄长排行:老二个性:开朗最大缺点:太实在初恋年龄:19岁座右铭:诚恳诚实最喜欢的服装:休闲装最喜欢的季节:春天最喜欢的音乐:流行音乐最喜欢的歌手:惠特妮・休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