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与母亲记忆深刻的事篇1
关键字:创伤记忆;家人;和解
中***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3-0079-01
人生经历的创伤记忆曾经成为奥尼尔的精神负担,却又在他的坚强生命的支撑下,将其转化成一种创作的资源。在前后不到39个月的时间里,他先后失去了父亲、母亲和兄长。这是奥尼尔创伤记忆中最为刻骨铭心的一段。创伤(trauma)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是指心灵在无法期待和恐惧中对一个事件的抵抗,先前的知识结构无法为它作好准备,而创伤事件留下的记忆是深刻而弥久的。奥尼尔戏剧创作与创伤记忆相容相成,《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奥尼尔通过对于家人的复杂关系的描写以及反思,描绘了自己家庭的历史和隐秘的痛苦,试***实现和解的努力。
故事发生在1912年夏天,主要人物有父亲詹姆斯・泰隆,母亲玛丽・泰隆,儿子杰米和爱德蒙。该剧以玛丽毒隐重犯,爱德蒙染上肺结核这两件事为线索,通过对演员泰隆一家从早晨到午夜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的详尽描述,反映了这个普通又特殊的中产阶级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爱恨交织,埋怨与理解,责怪与宽恕不断循环的关系。
一、母亲形象
她牢骚满腹,悲苦愤世,只有当她沉入吗啡所营造的精神迷雾时,她才将自己深深地隐藏在内心深处。清醒时,她又因偷偷***而内疚,常常陷于紧张、恐惧、绝望。她在自己周围筑起一道墙,让人无法接近,常常忘掉了家人的存在。为了使自己在精神上能获得一定程度的解脱,奥尼尔常常在自己的剧作中渲泄自己对母亲的感情。在这个角色中他注入了自己母亲的受折磨的灵魂,并聚集了母亲的一切品质:神经过敏和孤僻、近乎疯狂、冷酷无情的毁灭性和长期痛苦的忍受。但是,奥尼尔对母亲外表的描写也渗透着他对母亲的爱怜、同情和欣赏。以前“美丽绝伦”、“楚楚动人”的玛丽美丽依旧,却令人哀伤。艰难的岁月、生活的艰辛毁坏了过去的美,使她变得极端的神经质。
二、父亲形象
作品中父亲形象的描写也显示了丰富性与复杂性。父亲詹姆斯是一个矛盾体:身上有着一种迟钝粗鲁的农民气质,却掺杂着一种多愁善感的忧郁,偶尔还会出其不意地表现出一种直觉的敏感。他与妻子玛丽在精神气质上形成强烈的反差。在第四幕中,奥尼尔对父亲的揭露越来越尖锐,到了白炽化的程度。因为在他心里他对于父亲要送他去州立农庄***肺结核这件事始终耿耿于怀。埃德蒙终于懂得了父亲也可以举出许多理由来解释自己的行为,也会对生活是怎样亏待了他以及他为了轻松地赚不花力气的钱又怎样辜负了生活感到极大的失望。这真是一个悲剧性的沉痛时刻,也是奥尼尔开始理解父亲的时刻。在父亲患肠癌病逝世前,奥尼尔和父亲的关系刚有了缓和。当他们开始真正交流时,上帝却把父亲带走了,奥尼尔的遗憾可想而知。因此,作品是对辛酸往事的回顾,也是剧作家对父亲的缅怀。只有在遭遇了至亲失去生命的创伤时,奥尼尔才忽然有了一种大彻大悟,他带着同情、怜悯,怀着深厚的人性试***去理解他们生前所做的一切,并逐渐在创作中理清思绪,谅解他们。
三、哥哥形象
剧作中,奥尼尔真实地再现了他的哥哥杰米――蒂龙家最可悲的一个。他几乎已经到了失去灵魂的地步。他愤世嫉俗,玩世不恭,他的生命似乎取决于母亲的情况。正因为对母亲深切的爱和母亲带给他的失望和伤害,他对母亲的批评也显得毫不留情。在杰米的生命中,他试***抓住母亲成为他无目的生活的稳定中心。如果这个中心消失,他脚下安身立命之地也就没有了。但是,杰米对弟弟的感情是复杂的。在嫉妒和仇恨的表面是深厚的手足之情和友谊。当奥尼尔知道了藏在外表下的真相后,他不得不接受哥哥的新形象。作品中对哥哥杰米的描述体现了剧作家奥尼尔的谅解。这时的奥尼尔已不再是因为哥哥不念亲情独吞财产而不愿去看一眼不久于人世的哥哥的奥尼尔,也不再是心怀怨恨不去参加哥哥葬礼的奥尼尔。我们从文本里读出,只有在真正原谅了哥哥杰米之后,奥尼尔才能还原一个真实的杰米,一个对弟弟充满了爱和友情、嫉妒和怨恨的杰米,一个既期待弟弟成功又千方百计想毁掉弟弟的杰米。
《进人黑夜的漫长旅程》则孕含着奥尼尔毕生的体验和经历,积淀着他对人生历程的返顾与长期思考,可以说是奥尼尔毕生对家探索的结晶,是他关于家的一部带有总结性的作品。面对过去,奥尼尔终于找到了理解它的钥匙,并且用戏剧形象成功地再现了过去生活中的人事关系。当他在《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中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叙述了那阴霾笼罩、令人窒息的家庭生活后,压抑心中的大石头才终于掉地了。此时的奥尼尔到达了一个新的阶段:一个可以真正直面过去不堪回首的一切、一个可以理解、谅解家人的种种行为的阶段。
自己与母亲记忆深刻的事篇2
记忆中妈妈总是最唠叨的。妈妈总是把话挂在嘴边,不停地在我的耳边唠唠叨叨,一直认为很烦,也总是无情地丢弃、漠视母亲的用心。母亲的爱,像水一般,温柔细腻,这份唠叨中是母亲的关心与满满的爱意。在唠叨中我们长大成人,却没有领悟母爱的伟大。或许,只有当自己远离了家乡,远离了母亲以后,才会来回忆这令人怀念的、充盈着温存与爱意的唠叨吧。
记忆中父亲的手是最温暖的。父亲有一双大而有力的手,总能带给我很多启示与温暖。在一次考试失利后,我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与外人交流,是父亲的手带给我力量,让我脱下心灵的枷锁。就如高尔基在《童年》中写道:“在她没有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小时候,这双手把我高高举到肩头;在遇到困难时,这双手会及时给我力量;在失意时,这双手会搭在我的肩头,让我深深感受到父亲灼热的关爱。这双手虽然不美,但却带给我无穷的感动及温暖。
记忆中姐姐的笑是最美的。邻家的姐姐是一个聋哑人,但她不向命运屈服,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那个夏天,她不停地练习绘画,汗水浸透了衣襟,可她毫不在意,一刻不停地练习。终于,她靠自己不懈的努力考入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美术学院。接到通知书时,她笑了,笑得那样开心,那样美,让人不禁感叹到原来生命可以如此坚强。生命之花在我心中不再是一个名称,它忽然变得立体丰满了起来。
记忆中爷爷做的“木剑”是最有趣的,奶奶包的水饺是最好吃的,和兄弟姐妹一起抓蛐蛐是最开心的……
记忆是一条长河,而我们所经历的这些事就像躺在河床里的鹅卵石,五光十色,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人生。那些幸福以及带给人温暖与智慧的记忆请让它牢牢扎根在河床里,这样我们就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鼓励我们去追求、创造;而那些痛苦与无奈的记忆请让它随波逐流,这样才可能走进新天地。记忆是一条长河,流淌着我们的欢乐;记忆是一条长河,鞭策着人们前进。请不要让记忆之河枯竭,要让记忆之河流淌在每个人的心中。
简评
自己与母亲记忆深刻的事篇3
以前听过一些讲座,说人在婴儿期是没有记忆力的,一般在三岁之后,才开始有记忆力。回忆起来好像真的是这样,三岁前的事情基本没什么印象了,但是通过观察,我发现婴儿不但是有记忆力的,而且从一出生,记忆力就是存在的。想想,刚出生的婴儿会因为饥饿而四处探头找,如果这时候我们做一个实验,我们在左侧放一个奶瓶,他会很快地找到奶嘴并如饥似渴地吮吸,如果三次我们都是在同一个方向喂奶,那么第四次的时候,小婴儿很自然地就会向左侧寻找食物。这就是与生俱来的记忆力。
再举个例子,很多小婴儿出生之后习惯被一个人抱着,这个人可能是妈妈,也可能是奶奶或者姥姥,甚至可能是保姆,谁的怀抱最温暖他是非常有感知的,于是会出现宝宝喜欢被谁抱的情况,这也是记忆力的一种表现。
而且,婴儿每当成长一步,都会根据记忆力的探索去进步,如果记忆力不存在的话,今天学会的技能明天就会忘记,恐怕是永远学不会长大的,而且三岁才有记忆这件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两岁11个月的时候还都没有,一到三岁就立刻全独有了吗?
有这样一个故事,国外有一个凶杀犯,曾经创造了疯狂杀人的记录,当他被逮捕的时候,却发现他只是一个很平凡的人,看上去还有点害羞,丝毫跟我们想象中的杀人狂魔无法画上等号,然后,经过审讯,罪犯对杀人的事实供认不讳,法官找了心理师为他做了心理辅导,通过催眠等手段才得知原来这个罪犯还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母亲曾经跟当时的父亲闹过分手,于是想通过各种方式杀死这个小胎儿,比如说热水烫,高处跳跃等方式,胎儿在肚里强烈地感觉到了一种可怕的危险,这种恐惧一直随着他的降生跟随他一生,而整个童年期,这个罪犯都处于一种被害的假象状态中,因此造成了他性格的软弱,内向和扭曲,成年后,他再也无法忍受这种情绪的困扰,在一次无意的机会杀死了嘲笑他的人,结果发现自己给了自己很大的勇气,于是,慢慢的,他发现从谋杀别人中能得到一种奇怪的安全感,于是一发不可收拾……看来,不但婴儿期有记忆,就连胎儿期,也是有记忆存在的,只不过时间久了,很多微小的记忆会被遗忘而已。
很多犯罪的心理都是可以追溯到童年,婴儿期,甚至是胎儿期的,因此,只要我们开始孕育了这个生命,就开始了我们漫长而艰难的探索的过程,有的父母总觉得婴儿根本没有意识,没有记忆的,因此无论在说话方面还是行为方面,都很不注意,给孩子造成了很坏的影响,等后悔的时候就已经晚了。
说一个身边的真实案例。
自己与母亲记忆深刻的事篇4
我的第一任老师——我的母亲!
当我呱呱坠地的那刻开始,母亲就给了我最无私的爱,用她甘美的***汁哺育我长大,从我记忆那刻起,母亲便是我心中的女强人,用她那颗慈善的心。聪慧的大脑。操持着这个支离破碎的家,用她的臂膀呵护着儿女健康成长,记忆犹新的是有年夏天,我得了一场大病,深受病痛无情的折磨,医治了半个多月却毫无起色,反而更加重了,母亲看到我憔悴的面色,落下了一颗颗硕大晶莹的泪珠,此刻的我百感交集,心如针刺般疼痛,又被母亲无私的爱而深深地感动,曾多少个春秋年华,母亲爱我胜过了爱她自己,呵!这与生俱来的母爱,是世间最真挚。无私的感情,母亲。因为有你,而有感动!
小时候,母亲总会做我最爱吃的饺子,为我做最华丽的衣裳,每当我离开家时,总能听到母亲字字句句的叮嘱,那熟悉的声音,至今萦绕心头,感动不已,母亲的爱无时不刻地浇灌着我成长,在岁月的流逝中,我长大了,已成二十岁的小伙,可是啊!母亲。您却老了,看着您布满皱纹的容颜,我的心仿佛在微微颤抖,从心灵深处对您肃然起敬,回想以前那快乐美好的时光,我的美好童年,是您用双手编织起来的,想起有一次,我和姐犯了让您心痛的事,您狠狠的打了我们一顿,吓得我们不敢回家,同时,我也听到了您痛心的声音,撕心的热泪,您那颗深深爱儿女浓浓的爱意,让我感动的泪几欲而出,好想对您说一声,我爱你,妈妈!
想起这易得难失的母爱,我感到自己好幸福,说不完的母爱,道不尽的恩情,时时刻刻牵动着儿女的心,母亲,您真的很伟大,您处事的态度,做事的沉着,一颗明理的大脑,令儿子深深地叹服,您为了儿女,为了这个家,付出了自己的青春,这伟大的恩情,我此生永不忘怀,从心灵深处发出由衷的感谢,母亲,您是儿女的明灯,我们永远爱您,我暗暗告示自己,等到您年迈的时候,儿定孝敬您,以报您的养育之情,妈妈,祝您平安!儿永爱您!
渭南市三贤中学高三:赵文杰
自己与母亲记忆深刻的事篇5
关键词:饥饿的女儿;好儿女花;母亲形象
中***分类号:1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一、索要――《饥饿的女儿》
写《饥饿的女儿》时,虹影 35 岁,却是以极度缺爱,在家中、学校包括社会受尽排挤的小女孩口吻进行叙述,而对于一个身心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说,母亲的粗暴和冷漠是极为记忆深刻的。因此,这部小说是用少时的口吻叙述的故事,刻画当时在作者心里留下阴影的母亲形象。由于年龄、个性、周围环境的影响,作者对母亲的解读不可避免地流于误解和夸张。我总结这一阶段是处于一种对于爱的索要状态。
二、给予――《好儿女花》
十年后,《好儿女花》问世,讲述的是母亲去世后,作者回家奔丧那三天发生的故事。她通过亲戚的讲述和对自我情感的梳理还原了母亲的真实,此时44岁的她也已然成为一名母亲。女儿的出生也使得她和母亲的和解最终达成。那时,作者生父早已去世,而母亲的离世对她来说意味着生活的破碎,她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根源被切断,这种无根的焦虑以及身为人母的双重体验作为一股强大的内力驱使她回忆被年少的她有意无意误读或者遮蔽的母亲慈爱的事实。我把这段理解为想要给予爱的状态。
所以在我看来,从《饥饿的女儿》到《好儿女花》当中,虹影所刻画的母亲形象从冷漠到温情的变化,正是因为她内心对于爱从不停索要到想要给予的转变。
三、从冷漠到温情的变化
如果说在《饥饿的女儿》中,虹影和母亲似乎隔着距离,那么在《好儿女花》中,这种距离感完全隐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女人对女人的理解、母亲对母亲的认同。两部小说的创作之间隔着十年的距离,生活的经历让作者更加理性和平和。正如虹影说“生活给我上了严酷的一课又一课,教会人成长。”
在虹影的这两部半自传体小说中,对母亲形象的刻画经历了很大变化:《饥饿的女儿》中,她在爱的方面是“饥饿”的,作者更多的是着眼于母亲对“我”的冷漠、脾气的暴躁、因劳苦造成的年老色衰、与多个男人间的情感纠葛,虹影这段对母亲的认识更多的是距离与怨恨。而母亲形象的不够慈爱贤淑,皆因感受不到来自母亲的呵护和关爱。
小时候的六六是个有些自闭多疑的孩子,当母亲因为每月只有28块钱的津贴不能供起20块钱的高考复习费,让六六放弃考大学时,六六气得起身离座,搁了饭碗,就往阁楼走。提到自己十八岁生日的时候,也是“只要是我的事,她总不屑于记在心”的语气和态度。书中多次提到对母亲的感受,比如:
“我感觉到我在母亲心中很特殊,不是因为我最小。她的态度我没法说清,从不宠爱,绝不纵容,管束极紧,关照却特别周到,好象我是个别人的孩子来串门,出了差错不好交代。”
形容干活归来的母亲是“她的右手垂落在床当头,双腿不雅观地张开。房间里响着她的鼾声,跟猪一样,还流口水。我把她垂下的手放回床上,厌恶得把脸掉转到一边去。”
“我左眼右眼挑母亲的毛病:她在家做事放东西的声音极重,经常把泡菜坛子的水洒在地上;她说话声音高到像骂人,这些我都受不了。”
正是这样的现实,造成了母女的隔阂与想要爱而不得的心理状态。因为自己的索爱状态,致使自己从有记忆起,就从未见母亲美丽过,甚至好看过。正如她自己所说,“或许是我自己,故意抹去记忆里的母亲可能受看的形象。”
而在续篇《好儿女花》中,母亲不再是《饥饿的女儿》中被“我”异化、误读的悍妇,作者追忆母亲的笔墨明显浸满了对母亲深切的理解与同情。母亲形象得到了大大的改善,是另一番模样 :“家里少有的发黄黑白照片中,倒有母亲穿着旗袍和高跟鞋烫发的照片,她高额头,忧郁娴静,嘴角微带笑意,很妩媚。眼睛深情地看着什么地方,不见多幸福,确是焕然一新的亮堂,一派韵味。想来,少有人能抗拒这种美。”这里的母亲美丽、端庄。
这部作品中,对母亲智慧的赞扬不时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虹影说 :“母亲是懂得幽默的人,她知道如何说话,少一个音,间隔一个字,提高或降低一个词,效果完全不同,从这一点讲,母亲是个语言艺术家。”母亲也是一个天生的诗人,她会说 :“菩萨保佑六妹,给她白合曼陀罗,给她利剑长江水,给她巫山云和雾,给她我的心、我的命……”
母亲还会在端午节念着“长命缕,续命缕,五色叠五色,辟兵及妖鬼,吉运高高照,命人不病瘟。”为大家祈福。而在笔者看来,这是想要给予母亲女儿的爱,就像是叛逆的孩子过了青春期一样,发现了母亲的可敬可爱之处。包括上部提到母亲和多个男人的情感纠葛,在下部通过姐姐们的口说出后,六妹是沉默的,不再是指责或是批判,正如她在书中最后写到的那样“我有什么权利指责我的家人,指责这个世界?我们每个人都是参与者,每个人都是有罪的。”这种变化,正是从索要爱到给予爱的转变。
四、自省到救赎――母亲形象转变的动因
这种转变从外部来看,是虹影从女儿到母亲身份的转变,重新对母亲加以审视和解读,发现了母亲“小桃红”这些年所承受的痛与苦,正如好儿女花的本质一样:最易生长,生命力强,但同时也最卑微。在缺憾中看到了母亲身上的力量,看到了母亲的不易,多了一份理解和宽容。
而从内里深究,可以说母亲的去世是造成这份自省意识的主要力量,一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所以通过亲戚的论述与自我的情感梳理,对母亲的晚年生活是否如兄弟姐妹所说那般美好提出质疑。是否真的就是“恐怕大观园的贾母,也不会有母亲的好福气!像家里人经常告诉我的一样,母亲的晚年过得如此有规律,丰富多彩,她的生活令周遭邻居,尤其是老太太嫉妒。”作者开始思考歪货牙医做的假牙是否很受罪,就像看春晚的时候,母亲幽默的评价怎知不是处心积虑的营造气氛?这里女性思维的缜密已超越了珍惜这个字眼,自我的反思与内省、对亲子关系的重新定位、对回忆的加工,如一把手术刀将现实裸地剖开,发人深醒。
正是这样的自省心态,造成了救赎的心理意识,一种“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般的情怀,不止敢于直面惨淡,也敢于承认错误。这种深入发掘内心深处的自责、歉意与隐秘,才有了这两本书的问世,血淋淋的写出自己的身世秘密和家丑。这样一种警示世人的告诫,何尝不是救赎的诠释?冷静笔调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心理的动荡与波澜。
结语:
从对母亲的隔膜、反叛到理解、同情再到忏悔、深爱,虹影读懂了母爱的深沉与伟大。《好儿女花》的结局:“一个小蝌蚪在水里游,一个大蝌蚪跟着小蝌蚪身后。他们在宽阔无比的江里努力游向对岸。小蝌蚪对大蝌蚪说,真好,前一世你是我的女儿,这一世你是我的母亲,我们俩永远在一起,永远不分离。”这样的轮回更深切地写出了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与眷恋。尽管过程是残酷的,虹影却最终找到了回家的归途。
参考文献:
[1]冯阳,李阳.建塑自我,以母之名――解构虹影《饥饿的女儿》中的母亲形象[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年第9 期
[2]姜畅.历史的遭际,记忆的温情――论虹影小说中的母亲形象[J].作家杂志,2012 第9期
[3]蒲慧宁.人到中年的成熟与爱的书写主题的变迁――虹影: 从《饥饿的女儿》到《好儿女花》[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自己与母亲记忆深刻的事篇6
记忆不会因时间流逝而老去
人如水中之鱼,游在记忆的长河之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命运碰撞所引起的心灵的微微跳动。虽言世事白云苍狗,沧海亦会变桑田,却终会有记忆的港湾中停靠着的那些无言的心灵之船,记载着它们的伟大,传播着它们的精神。
让记忆的洪流为那些伟大的心灵作证,让真正的伟大永远放射着夺目的光辉!
依旧记着邰丽华那无双的舞姿,于胳膊间勾勒出生命的华美,那一刻她的倔强与坚定写满了脸颊,她的意志与不屈,被写进了关于人坚强意志与不屈信心的记忆中去;依旧记得越战时美国士兵汤普森面对战友对无辜平民即将进行的屠杀所做出的感人壮举——他将自己的***口指向战友,大声宣读他会让后人铭记的一句:“谁敢杀死他们,我就杀死谁!”记忆在那一刻被放进所有人的心灵深处,因为他们知道,这是真正的伟大。
记忆不会因时间流逝而老去。秋风萧瑟,卷起枫林的片片生灵,每一片枫叶“都会有其最终之归宿”,正如乔伊斯所说。每拣起一片叶子,细细观察它的脉络,你都会发现它与其他叶子的不同之处,因为他们各有各记忆深处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它的伟大,每一片叶子都有其撩人心弦的地方,也许这便是“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最本质所在呢。
时间像远方暴虐的风,吹倒树木,吹散尘沙,但却永远吹不断人心与记忆之间那根永恒的线。正如一个孩童身上的胎记,一旦印上,便将随你永生。
“人会老,心不老”,徜徉在人世久了,总会感到一丝空虚,这时,请翻开你的记忆,品尝往事艰辛,给心灵放个假,也是对即将前往的地方作一番展望,将自己的人生用记忆串连起来,会让人生更有目标,充满真诚的喜悦。
守住你的记忆,让人生在记忆的海洋中体味伟大,体味永恒的精神。
守住你的记忆,让生命在记忆的道路上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攀上更高的山峰!
经常翻翻你的记忆,为自己的生命护航。
当记忆流经奥斯威辛
当历史的年轮压过奥斯威辛,听到的是男人的怒吼与女人的尖叫,看到的是母亲的哭泣与孩子的惊恐。而今,奥斯威辛的天空湛蓝而且透明,一排排高耸的建筑直插云霄,似要打破这里的宁静。
难道时间已将历史风化,坚忍的犹太民族已似“一笑泯恩仇”。没有!不但犹太人没有忘记那曾经的苦难,德国人民也没有忘记。每当犹太人纪念日那天,德国***总是跪在营前,默默悔过。男儿跪地惊天动地,何况***,而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忘记。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任时间长河滚滚不息,他们没有忘记。犹太人没有忘记,因为他们知道知耻而后勇,于是在诺贝尔奖面前,他们经常是胜利者。德国人没有忘记,因为他们把昨日的罪过,当作今日的教训,防止明日的错误。全世界的人民都不会忘记,因为和平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渴望。
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谁都不想让奥斯威辛的哥特式建筑真正打破世界的宁静,但这也不会影响到我们记忆中的伤痕,它只会作为我们的一个和平的标志,以示警钟长鸣。现在犹太民族早已得到了公正的对待,但他们也未曾将自己的历史忘掉,即使那是一段令人不堪回首的记忆。
古人云“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行。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佩乎塞苍溟”。犹太人正是凭着这一股浩然之气,将心中的愤怒转化为一股复兴民族的决心。不要以为不声不语的他们已将历史忘却,时间永远不会使有些记忆风化,就像叶延滨永远不会将荒野无灯的感触忘记一样,奥斯威辛也永不会讲屈辱的历史遗忘,即使时间不断轮回。
那天,奥斯威辛警钟长鸣;那天,犹太人民饱含热泪;那天,记忆流经这和平的世界;那天,和平在向极端的功力者和道貌岸然的战争者宣判:胜利的钟声会在和平者的心中响彻整个胸膛。
时间永远不会将奥斯威辛风化在记忆底层!
阿锦的黑白记忆
阿锦摊开那本泛黄的相册,周边的角被岁月磨出了须线,她定定地望着里面夹的黑白照,岁月竟将它装订得如此拙劣,落下斑驳的印迹。她忍着泪,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本就是一本太过仓促的书,唯有自爱,此生不老……
阿锦对这个世界开始有认知的时候,她就觉得这个世界挤满了黑与白的单调色彩,黑白的电视,有常年晃动的“雪花”;笨重的黑色收音机,吱吱送出美妙的音乐;还有就是父亲最珍视的全家福黑白照片,被镶嵌在精致的镜框里,挂在墙上。父亲吃力地抱着微胖的自己,欢悦地指着照片的人儿给自己辨认,阿锦眨巴着自己水汪汪的大眼睛,摇摇头,转向一旁的毛绒玩具,父亲微微嗔怒,却也无可奈何。阿锦还小,无法将家的概念一针一线的纳入她的心底,这时刻的阿锦对于黑白照的第一抹印象,尚未在她的心里撩拢出动人的涟漪,她哪里会晓得,一张小小的照片,牵绊住了往后的岁月,绊住了那颗敏感的心。
阿锦渐渐长大,她开始渴求穿上漂亮的小花裙,欢心雀跃地跑去相馆,倚在父母怀里,照上一张全家福。她嘟着嘴,卖力地摇着父亲的手臂。父亲皱了皱眉,照上一张相,就该意味着这个月的饭菜无法合乎阿锦的心意,倘若她眼泪涟涟,嚷着要吃肉的话?父亲望望撒娇的阿锦,宠溺的眼神不言而喻,他弯下腰去,搂抱起阿锦,说:好,阿爸周末带你去照相!阿锦的牙齿亮白得像一道闪电,她狡猾地笑着,这世上最爱自己的人,愿意摘下最美星星给自己。那个周末,阿锦如愿拍下自己想要的全家福,她的笑靥如花,被定格在那个黑白岁月,即使日子艰苦,父母们愿付出一切去爱她的岁月。
自己与母亲记忆深刻的事篇7
【关键词】文化身份 中国文化特质 身份危机 文化冲突
【中***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0-0069-02
华裔女作家谭恩美非常擅长讲述华裔女性的故事。她的作品往往以华裔女性为中心,以中美文化冲突和母女关系为主线,重现华裔女性的历史和经验。其中华裔女性双重文化身份的定位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话题。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这是谭恩美笔下众多的华裔女性所面临的文化身份定位的问题。林英敏在《两个世界之间》一书中说道:“不论是中国移民还是美国出生的华裔,都发觉他们生活在两个世界之间。”[1]以在美国长大的华裔女儿为代表的第二代移民面临着身份危机的困扰,即一方面疏远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又不能完全融入主流社会的错位感。[3]故事中她们对自己双重文化身份的认同的过程也是中美两种文化由冲突走向融合的过程。
《接骨师之女》是当代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2001年3月推出的第四部长篇小说。与谭恩美的前三部小说一样,《接骨师之女》也是围绕华裔移民母女两代人的矛盾与隔阂展开,最后都以母女相互理解的大团圆结局。小说《接骨师的女儿》中,从小在美国长大的女儿露丝认为自己是美国人。同时,受东方主义的影响,她也把母亲茹灵视为美国主流文化之外的他者。[2]多年来,因为文化价值观的不同,露丝和母亲茹灵之间一直冲突不断。直到母亲开始丧失记忆,在帮助母亲找回记忆的过程中,露丝了解了母亲的过去和痛苦,也终于理解了母亲。同时,她也发现了流淌在自己身体里的中国根,从而接受了自己的双重文化身份。
露丝从小在美国长大,接受的是美国式的文化教育。她说一口标准的美式英语,有着美国式的生活方式。她认为自己除了拥有一副亚洲人的脸孔之外,自己是地地道道的美国人。而她的母亲茹灵则依然保留着中国式的观念和习惯。露丝的美国化也导致了她与母亲之间的冲突与隔阂。她抗议母亲偷看她的日记,认为母亲侵犯了她的隐私权,而母亲则认为女儿不该有秘密瞒着自己。露丝在多次抗议无效之后,改用西班牙语等母亲不认识的语言和符号来写日记,甚至写一些恶毒的话来激怒母亲。在母亲指责她抽烟时,露丝大声抗议:“我是美国人,我有隐私权,有权追求自己的幸福,我活着不是为了满足你的要求”。[5]
在露丝眼中,母亲是被排斥在美国主流文化之外的“他者”,与周围的环境和生活总是格格不入。茹灵的英语是洋泾浜,完全没有语法和时态可言。因此,母亲在与别人交流时总是困难重重。很多时候,露丝都不得不扮演翻译者的角色。外出买东西或与邻居交涉时,茹灵总会让露丝出面。除此之外,茹灵还相信鬼的存在,“在她妈妈看来,一切都跟鬼魂扯得上关系:打碎了碗,狗叫个不停,电话接起来没有声音,或者听筒里传来沉重的呼吸声,都是鬼魂作祟。”[5]她甚至相信露丝能与“宝姨”的鬼魂交流,家里或经济上的大小事情总会让露丝通过沙盘向“宝姨”询问。因为母亲蹩脚的英语和中国式的传统观念,因为母亲“他者”的角色,露丝很多时候不由自主地想要同母亲撇清关系,以此来证明自己的美国身份。在学校,当其他人问露丝“那是你妈吗?她叽里咕噜地那是说什么呀?”露丝拼命地摇头,大声说“她不是我妈妈!我不认识她!”。[5]
尽管露丝把自己定位为美国人,但作为一名华裔,她还是感受到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露丝深知被当成局外人的那种尴尬感受,她从小就经常遭人排挤。打小搬过八次家的经历使她非常清楚地体会到那种格格不入的感受。”[5]甚至她与男友亚特同居10年,依然得不到亚特家人的认可。“露丝能感觉到,卡门夫妇希望她只是亚特生命中的匆匆过客。他们从来不知道该怎么介绍露丝,每次都只是说,‘这位是亚特的……露丝’”。[5]相反,卡门夫妇(亚特的父母)却对前儿媳――美国人米莉安钟爱有加。这更加让露丝觉得自己被排斥在外。她感到自己不属于任何人而陷入失落和身份危机感。
在母亲茹灵患了老年痴呆症而逐渐丧失记忆的时候,露丝偶然找到了母亲原来写下的过去的生活故事。露丝认为只有帮母亲找回记忆才能防止病情恶化。通过阅读母亲的文稿,露丝了解了母亲的过去和痛苦经历,还有母亲性格偏执的原因,也知道了母亲嘴里念念不忘的鬼魂“宝姨”原来是自己的外婆。母亲在那些苦难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强和聪慧给露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这才发现自己对母亲了解的太少了。多年来,露丝一直很不喜欢自己的名字“露丝”和中国名字“如意”。而在知道了母亲的故事,知道了这两个名字是为了纪念母亲的好友时,露丝这才明白母亲在这两个名字中所寄托的深刻的感情。故事结尾,露丝终于打听到了外婆的姓名。“露丝不禁落下泪来。外婆的名字找到了。她叫谷鎏信。她确实曾经生活过,宝姨有她的姓氏家族,茹灵也属于这个家族,露丝也是。这个姓氏始终都在身边……因而宝姨的名字也曾瞬间闪过她的心头,就像流星划过地球的大气层,燃烧着,在露丝的心上刻下不可磨灭的印记”。[5]直到这时,露丝才认定了自己身上的中国文化,中国根;才发现她对自己的族裔在中国的历史和经历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感。在找回家族姓氏后,露丝从身份危机中解脱出来,也因此认识她身上不可泯灭的中国文化特质;肯定了自己同时拥有美国和中国的双重文化身份。
谭恩美在她的多部小说中都遵循了这一主题。在她的笔下,主人公经历了由身份危机,到了解族裔历史,再到把中国文化特质当作自己文化身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美国文化价值观的女儿与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移民母亲之间的疏离与和解,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4]正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第二代华裔找到并确定了自己的双重文化身份。而《接骨师之女》中所展现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主流文化由冲突走向融合的过程是多元文化社会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Ling, Amy. Between Worlds: Women Writers of Chinese Ancestry[M]. New York: Pergamon, 1990: 20
2 陈爱敏.母女关系主题再回首[J].外国文学研究,2003(3):62
3 郭晓光.难以消泯的中国文化特质――解读小说《接骨师之女》中露丝的文化身份[D].上海大学,2008
自己与母亲记忆深刻的事篇8
小时候怨恨您
我在家中是长女,身下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妹妹比我小三岁,弟弟比我小五岁。三岁之前的我曾是个宠儿,那时母亲温暖的怀抱就是我最美的天堂。然而伴随着妹妹和弟弟的先后出世,我感觉自己就像一株无人问津的小草一样总是默默地立在家中的某个角落,有好吃的好玩的,父母总是会先拿给妹妹和弟弟,我也只能是在一旁暗自流泪。幼小的心灵中总有一个念头萦绕在我的心里:为什么爸爸妈妈不爱我了呢?正是弟弟和妹妹的出现,夺走了爸爸妈妈本该给予我的那份爱,我的心中积压着一股怨恨,久久不能散去。
上学之后我爱您
八岁时我就背着新书包美滋滋地去上学了。书包里装得满满的:书、本、花花绿绿的铅笔、橡皮,这些东西引起了弟弟和妹妹的浓厚兴趣。每天放学后,当我趴在桌子上写作业时,他们两个淘气包就在我的书包里好奇地翻啊,看啊,叽叽咕咕的说个不停,这时妈妈总是及时地出现在了我的身旁,以阻止他们的侵略行为。“去,出去玩,别影响到姐姐的学习”。弟弟和妹妹马上就撅着小嘴不情愿地离开了。值得一提的是:那时因家家户户都不算富裕,有时逛街妈妈只给我自己买新衣服。记忆中有一次妈妈给我买了条“布拉吉,”穿上它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就像个美丽的公主,心里特美。而身边的小妹却不高兴地跑去找妈妈了。妈妈这样和她解释:“姐姐已经上学了,姐姐穿小了这件衣服就是你的了。”小妹一脸无奈,可当时我的心中确实是乐开了花,兴奋喜悦之情实在是难以言表。那一刻我感觉到了妈妈对我深深的爱,这份爱足以使我感动。牢记着妈妈的叮咛,我埋头苦学,学习成绩自然很是优异。尤其是在高考之前的那段日子,妈妈一直给我自己单独开小灶,每天调着花样给我做好吃的,晚上还把饭菜热到锅里,好等着我半夜学习完了饿了再吃。这种超高级的夜宵待遇,使我更深深地感受到了妈妈对我无言的爱!
突然想起了一句话:如果说孩子是一只自由飞翔的风筝,那母亲期盼的目光就是那根不会断的线,母亲永远会牵挂着、祝福着她的儿女。孩子也永远不会飞出母亲的视野。那时母亲为我倾注了无数的心血,让我感受到了妈妈真挚的母爱!
现在我思念您
弹指一挥间,我已经四十岁了。这期间我磨去了许多少年时的幻想,也磨去了许多青年时的冲动,现在我唯一磨不去的却是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母亲已经离开三年了,我想对母亲说:“妈妈其实我一直都很爱您!但我从来没有说过这句话,妈妈我爱您呀!”但母亲却永远也听不到女儿的心声了。
最爱我的人已不在了。此刻思念对我来说却是一种别样的痛苦忧伤。
那是十四年前,我刚结婚两年。那时的我每天都乐此不疲地为生计奔波忙碌着。年幼的孩子只能托付给母亲照管。我则在学校对面支起了一个炒冰果的摊子。那时确实无暇顾及父母及孩子。清晰地记得:有一天妈妈手中抱着孩子,背上背个包气喘吁吁的出现在了我的面前,尽管当时已经算是夏末秋初有些寒凉,母亲却依然是满脸的汗珠。我马上接过母亲手中的孩子,我既吃惊又很心疼的望着母亲:“您怎么来了也不告诉我一声啊?我好去接您,看把您累的!”母亲微微一笑:“来看看你,再让你看看孩子,你看丹丹长高了没有啊?我是不放心你,你天天忙,饥一顿饱一顿的,我还给你烙了许多张单饼呢!对了,这是你爸爸刚做的蒜茄子和糖蒜,那个兜里还有一瓶酱呢!赶快吃吧孩子!”我的心里猛地一颤,母亲抱着孩子拿了这么多的东西,还坐了这么远的火车来看我。瞬间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我含着泪水咬了一口饼。“好吃,真的好吃!”妈妈笑了。我却怎么也咽不下去了。母爱如海啊!多想再依偎在您的身旁,感受您那慈母般的温暖和爱,多想在看您一眼,哪怕您骂我几句都成。此时一股强烈的思念之情如潮水一般在我的心中翻腾。
一直以来我的心中总是难以平静。我现在最爱做的面食是烙单饼。我迷恋它是因为我在这个过程中能重温到母亲当年给我亲手烙单饼的感觉。思念至极,竟会忘记了眼前的事:油入了锅,我却没有把饼放进锅里,那一刻我想起了有关母亲的点滴,眼泪不自觉的流进了锅里,一阵霹雳扒拉响声促使我想起自己是在烙饼呢,随后马上就把饼放入了锅内。
自己与母亲记忆深刻的事篇9
相信在座的各位,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过"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自己会功成名就、衣锦还乡,可以从容尽孝。可是,我们却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岁月的无情,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生命的脆弱。其实,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真的不是生与死,而是父母的爱就在身边,我们却不懂得珍惜。
亲爱的各位,你还记得你来到这个世界时的那一刻吗?那一刻,是母亲和死神挣扎的时刻,是母亲用生命和鲜血给予你生命的时刻,你知道吗?当母亲睁开她疲惫而苍白的双眼,做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把你紧紧的搂在怀里,亲吻着你的额头,她在心里告诉自己,无论今生吃多少苦受多少累,都要保护好你,哪怕用她的生命,也不允许任何人伤害你。
亲爱的各位,你知道么?当你和朋友要花几百上千过一个生日时,你可知道儿的生日娘的苦日。那时,你可曾问过一声"妈妈,今天你过得好吗?"衣服不想穿就扔,鞋子不想要就丢,你是否知道留在家里的衣服,爸能穿的爸穿,妈能穿的妈穿,他们都说着同样一句话,"我们老了,不要好,年轻人爱美,你们穿吧,我们没关系"。你可知道这就是爱呀!
亲爱的各位,你知道么?就在你坐在这里的时候,父母或许正在为你祈祷、祝福。儿行千里母担忧。想一想在你第一次出门的时候,母亲为你收拾行囊,为你准备好路上吃的喝的,又偷偷塞给你点钱,"孩子,穷家富路,爸和妈在家怎样都能过,你出门不能没有钱,到了给妈来个信,别让妈担心啊",还记得母亲声声的叮咛吗?你像鸟儿一样飞走了,也带走了爸爸、妈妈的心。每次看电视,爸爸一定要看看你所在城市的天气预报,他怕你冻着,怕你热着。只要碰到从你所在城市来的客人,妈妈总是喋喋不休,问个没完。多少次妈妈梦见你回家的脚步激动的从梦中惊醒,多少次妈妈梦到你生病无人照顾而泪湿枕巾……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年轻人交了女朋友。为考验他的忠诚,女孩要求他把妈妈的心给她。母亲听儿子的要求,一句话没说,把心掏了出来。路上,儿子摔倒了,听见妈妈的心在问:"孩子,你摔疼了吗?"这就是无私的母爱!父母把一切都给了孩子!各位,不要以为这只是一个故事,想想那个和父母吵架,摔门就走、要离家出走、叛逆任性的孩子就是曾经的你啊!请摸着您的心口,想一想,您的心里还装着多少他们!你长大了,但是在他们心里你永远是个孩子,永远为你操劳、为你牵挂!
朋友们,你有多久静下心来想过这一切,你有多久没有好好的留意一下,父母今天的变化。现在,请你回忆一下你的父母亲,想想他们头上的白发,想想他们穿的衣服。看看你的父亲,在你的记忆中,顶天立地,无数次用双手把你举过头顶的爸爸,而此时出现在你面前的这位老人,你敢相信吗?头发已经花白,脊梁微微的弯曲,走路的步伐变得缓慢了,他的双手再也没有力气把你举过头顶……再好好的看一下自己的妈妈,一个曾经年轻美丽的母亲啊,自从你来到这个世界之后,妈妈就放弃了她所有的爱好,没有再去唱过歌,没有再去跳过舞,上班的路上想着你,下班的路上也想着你,你是否知道妈妈的头发何时开始已经变得花白?你是否留意到妈妈的额头已长满了深深的皱纹……再把父母那双手捧起看看吧,在你记忆中,父亲那双强劲而有力的手,母亲那双红润而灵巧的手,此时已经变成了一双双青筋,长满了老年斑,微微发抖的手,当你捧着这双手的时候,你记得起这双手多少次为你洗衣、做饭,多少次为你梳头、洗脸。多少次抱着你,是你熟睡的摇篮,多少次跌倒将你扶起,为你掸去身上的灰尘……可我们为他们做了什么?今天您的爸爸、妈妈,他们过得好吗?他们有没有因为你这个孩子的长大而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而享受晚年的幸福呢?就在此时此刻,这个严寒的冬天,可能你的父母还正在工作的岗位上,辛勤劳动着,你知道吗?
这么多年父母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从来没有在妈妈最难的时候说一声:"妈妈,我爱你。"最仅仅是因为你不好意思。甚至有些孩子还经常抱怨你的父母:你为什么不是老板,你为什么不是当官的?为什么我的父母没有别人的父母强?学员们,难道这些都是应该的吗?当你这样说话的时候,我告诉你,当爸爸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强呢!你做到了吗?所以今天我们要学会爱的表达,学会感恩,请打开双臂,拥抱我们的母亲吧!告诉她,我们懂得她的爱,懂得他的付出,请献上一束康乃馨,用双手捧着他们的脸颊,深情的真诚的告诉他们:"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我爱你们!"这是父母期待已久的、应该得到的报答!
想想你自己为他们做了什么,想一想你有什么资格这样对待生你养你爱你亲你的父母亲?他们为你付出了多少辛酸与艰辛!
今天,你贪***享受,爱慕虚荣,跟别人比吃比穿,什么是你可以懒惰的资本,
在这一话题即将结束之前,请在座的各位,伸出你的双手,把对父母的爱化作最热烈的掌声,献给全天下的父亲!母亲!你们辛苦了,祝爸爸妈妈健康长寿!
自己与母亲记忆深刻的事篇10
――题记
儿时的思想是天真的,对一些新鲜的事物都有着极大的好奇心,像画册上的动物,邻居伙伴的积木,还有小伙伴们从城里买来的各色的陀螺……时光苒茬,那些早已被记忆摔成碎片,而最能影响我的就是它。
那年我七岁,当母亲把这个崭新的大家伙推回家时,我开心极了。围着它欢呼雀跃。从此,这辆自行车便占据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母亲每次上街都会用它载着我。我坐在上面,得意洋洋,因为它还是崭新的。母亲便在这时教我如何把自己的腿放好,怎样抓紧她的身子,并不断回答我突如其来的问题。
八岁那年,母亲又载着我上街去了。我像往常一般的兴奋,像一只唧唧喳喳的小麻雀。当路过一排高高的楼房时,我用孩子狡猾的眼神诧异地问母亲:“妈妈,为什么我们家的房子比他们的矮呢?”,面对这个猝不及防的问题,母亲顿时竞无语凝噎,片刻之后。母亲便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如果以后,豪豪长大了,能成一个有用的人,我们也能住上大房子。”我那时还不懂母亲的弦外之音,我便欢呼着像个男子汉般地向母亲保证:“长大后,我一定会做个有用的人,让妈妈住上大房子。”母亲脸上顿时浮出了赞许的笑容。这虽然是一个儿时的戏言,但一直激励我至今。
上初中后,我猝然发现母亲憔悴了许多,仿佛一夜之间,哦,因为母亲每天都骑着它工作――我这才明白,每次周末回家,家里再也看不到母亲和它的身影了。我便开始为母亲和它担心起来。特别是在刮风时、下雨时、天黑时、我思念他们时。他们会安全回来吗?我脑海中此时便浮现出母亲为我摸黑在冰冷的池水中洗衣服时模糊的背影,想起母亲忍受我极度的不耐烦时反复唠叨的深情,想起母亲在雨中、风中骑着它缩成一团时的情形……当一阵清脆的铃声振动我的耳膜时,我悬着的心便放下了。我习惯地赶快为他们开门。迎接他们的回归。为此,我会开心一阵子。因为这会减轻一份我对母亲的愧疚。增添一份对母亲的爱意。
母亲和它感情很深。但它实在是太破旧了。身上已是千疮百孔。载着一个人都会发出“吱吱”的喘气声,似乎说明它老了。但母亲就是不肯换一辆新的。说它还行。它便像一位忠实的老奴,即使已老态龙钟了,却一直随着母亲风里来雨里去。对比它,我自愧弗如。我不仅没有多陪伴母亲,反而在与她在一起时顶撞她、伤害她;而就是这样一个冷冰冰的物体,却又是这样让人温情脉脉。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自己与母亲记忆深刻的事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