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要点篇1
新课标对记叙文的阅读要求是:①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②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③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④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新课标关于文学作品的阅读的“评价建议”是:根据文学作品的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查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知能目标〕
①筛选并整合作品中的重要信息,能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倾向;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③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体会文学作品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形象性;④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⑤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尝试探讨;⑥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思想感情、语言特点进行赏析和评价。
〔考点解析〕
1.对关键词语理解能力的考查。这类考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个别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这种题的步骤为:(1)看清题干要求,锁定词句;(2)回到文中,还原词句位置;(3)划定语言环境,前后勾连,综合信息;(4)组织语言,完成答案。
2.对有效信息的筛选及提炼能力的考查。这类题型的命题规律是:抓住原文的一个特点,要求学生说出特点的具体内容;或者指出原文论述的某一现象,要求学生阐述形成这一现象的具体原因等。解答这一类题往往要分两步进行,第一步从一段或几段文字中去寻找归纳有用信息;第二步根据题目的要求对信息所在语句加以分析、比较、排除,然后提取。
3.对文章思路把握的考查。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文章的内容,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将叙述的过程写出来,也就是理出文章的脉络。做此类题要从两点入手,一是读透文章内容,弄清所叙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二是充分利用题目所给的提示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前后推理。
4.对文章整体感知和理解的考查。这种题主要是考查学生是否理解了文章的内涵,是否对文章的中心了然于心,其问题的设置常与文章的标题结合在一起。解答这类题要求学生在读透文章的基础上理清脉络,找出文章的线索,弄懂文章题目的表面含义和内在含义,然后组织语言,完成答案。
记叙文要点篇2
[论文摘 要] 本文通过对目前新时代的文化之全球化语境之中文学审美的快速发展以及比较文化学的深入研究的发展状况来进一步分析和探讨,叙述了电影文学的繁荣盛况以及电影审美活动亟待建构其自身的审美文化记叙学。与此同时,本文还进一步探讨了建构审美文化记叙学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以及一定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福克杩明确指出,“文学一定要和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早已出现的记叙学已经演变了很多分支,比如音乐记叙学、女性记叙学、社会记叙学、互联网记叙学等。在这种情况下,本文希冀在一全新方向与范畴之内,在文化研究此大环境之下,提出一记叙学分支之想法,这就是电影文学审美文化记叙学。由更广泛范畴来讲,审美文化记叙学依然隶属于记叙学这个整体框架之中。也就是说,其不是对记叙理论的那种重新构建,也不是对记叙理论进行全面的改变,而是在其原来的发展基础之上,做一些适应性之调整,就是对记叙学作一个全新之“变形”。
一
东西方文化融合交流形势在21世纪已是不可阻挡的趋势,文化之共荣和相互对话早已是运用频率非常高的词汇。电影作品从“辅助文化”产品向目前文学表现形式繁荣的“主要产品”,并被人民群众所接纳。在此种语言环境下,构建电影文学的审美文化记叙学是迎合时代潮流的。(1)建构原则是,电影文学审美文化记叙学需要注意记叙理论整个前进方向,应用目前记叙理论之中现有的主要理论与方法,对记叙电影作品或记叙文本来深入分析。此主要方向不能改变,不然的话,记叙学研究的那么多特点与机制会逐渐消失。可是,与以上那些记叙学的分支相同,审美文化记叙学一样有着试***增加它的研究范畴且构建其自身特有的研究方法之意***。(2)从研究范畴来说,电影文学之审美文化记叙学不但要以电影文学作品为根本,且要突破原来单纯意义上的记叙电影作品或者记叙文本,从而把它的范畴顺延到“文化国际化”语言环境中文化意义上的记叙作品,不管此种记叙作品是用何种媒介形式展现的。(3)从研究方式来说,对电影文学此特殊的研究目标,也就是记叙文本作某种东西方文化类比意义上的审美研究,这就是所提到的审美文化记叙学的重要步骤。也就是说,这要由审美意义角度对形式繁多的文化产品作记叙学研究。从此介入点审视,可把电影文学审美文化记叙学简要叫做审美记叙学,来强化它的审美价值意义。
我们都知道,在原来的记叙学研究之中,学者被要求要用一种较为客观的心态去研究所研究目标,对那些记叙作品的构造形态、记叙语法等进行客观描绘。此种描绘肯定要忽视决定所有作品艺术价值的主要因素,肯定会规避对作品所做的审美的价值评判。原来记叙学试***回避有关作品之价值意义等文学形而上学层面,且试***来规避对那些有关价值意义的问题的纠缠不清,肯定和它的学科理论特点有关。可是这样,它便忽视了一个事实,即在众多文学作品之中,有关社会价值的、审美的、心理的这些文化意义之元素随处可在,若没有这些要素,文学将会丧失其魅力,电影文学作品也就不会是文学作品。若全部舍弃审美价值评判之文学研究,不但会让研究的价值逊色,让研究之路径越来越狭窄,且会让所研究成果慢慢变得枯竭。
二
电影文学审美文化记叙学不要有片面的、机械枯燥之观念。电影文学审美文化记叙学在对研究目标作记叙学研究的时候,不但不能逃避对记叙文本之审美价值评判,且还专门探索记叙文本中所存在的此种审美价值意义,还有透过形式意义以外的那些内心的、思想意识的、社会的意义。如此一来,就能够在注重记叙学研究透彻的状况下,让此种研究显得更加深刻、透彻,不但在形式上有价值意义,与此同时也有较大范畴之内审美文化上的意义。此种研究能够在记叙学的框架中,从互相联系的各个层面去对目标进行把握,与此同时,把这么多互相联系的层面当作一个统一整体,它可由下面一些层面去对目标作审美文化意义方面的解析与探讨。
(一)从形式上
形式美乃是审美研究之中的有机且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电影文学作品之形式“具象”比别的表现形式的文学作品更加直观。记叙学深入记叙文本内在的组织构造,研究它具备的形式上的构造和组合,所有部分怎样起作用,所有部分融合在一起怎样有功效。此种研究,自身就有形式审美之重要意义。仅仅是在原来记叙学研究之中,此种研究被当作研究目标和终点,而在电影文学审美文化记叙学中,它被当作一个非常重要方面,可不是惟一方面。
一般情况下,我们在研究各个阶段的文学现象的时候,唯有切实落实到较为稳固的文学形式上,才可以描绘一个阶段的文学演进规律和它独有的审美内容。例如,史诗是古代的文学形式之一,对《奥德赛》之记叙研究早已是后来人研究文学形式的一个典范: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文学形式是诗歌和话剧。所以,在研究此种特殊的记叙作品时,形式方面自身一样是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形式一直就不是某种表面的文学象征,而是在较深程度上展现社会历史的原有本质。通过记叙文本形式审美这个层面,我们能够从里面挖掘出审美意义上愈发多的更深层次的内容。我们能够在形式方面的基础之上,把有关探究持续下去并且进一步发扬。
(二)从历史角度
所有记叙文本,都是存在于人们所生活的时空之中,它不但是被人类创作,也是为人类而创作、为人类所存在的,然而人类是历史地存在的。所以,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但具备永远的审美艺术之价值,也是和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分不开的,乃是特定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中的产物。我们不用故意割断记叙文本和诞生其社会历史关系以及和历史上的人相互间的联系,可以把对记叙文本之中的形式审美逐渐拓展,在研究它“怎样说”的时候,再去研究它“为何这么说”此类的问题。例如,在说起我国传统小说作品的时候,众所周知,所说零聚焦记叙在历史长河中一直是一统天下。记叙作品里的记叙者大都是以第三人称展现,经过那种先知先觉的记叙者来进行记叙。就是那种自传性的记叙文,大都也是用第三人称替代第一人称。在古代小说家蒲松龄的很多小说作品中,记叙者常常在结束时用作者自身身份和语气发表意见,此时的记叙者一样不用第一人称这个形式,把自己叫做“异史氏”,用“异史氏曰”当做引语。此种状况的出现是和我国传统的“中庸”思想道德观是不能分开的,和老子“道可道,非常道”这种事实真相只可以作暗示而不可以直露展现的思想观是相连在一起的。把此种哲学和道德观应用到现实生活之中,就寓意着所有方面要适当;把此种思想观念应用到美学之中,就说明最重要的不是艺术家展现得如何翔实,而是运用细节能表达出怎样的启示。开诚布公地、直露地、详细地谈论自己,和我国传统思维和美学方式不相符合的,与我国的传统思想道德观不一致,这也是我国传统继续作品之中运用第一人称比较少,但第三人称记叙者非常流行的重要原因。
在现今电影文学作品中,记叙角度也就包括“全知形式”“限制性形式”和“认为角色形式”三种。全知记叙者几乎都用第三人称,比如《西雅***夜晚》等。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运用“我奶奶”这样的称呼开头,《铁达尼号》也用第一人称运用限制性形式记叙。并且,当今电影文学中也类似卡夫咖、武尔福、福克纳、乔一思等现代主义大家的那种没有结尾、不去做结尾或结尾很多的相关作品,如《人之本能》《天使过界》等。因此,电影文学的记叙是极具有现代时代特点的,是原来人类全部记叙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与运用。
(三)从心理角度
在心理角度可以由两个方面来做研究。一是与作者文学创作的内心因素有关,二是与读者对记叙作品所接受的心理因素,它基本和审美体验有关。在记叙学研究之中,长时间以来都试***割断作品和创作者之间联系。展现在记叙作品之中,这些观点长时间处于核心地位,这乃是非主观的、非人格化的彰显此种记叙方式要比别的让作者或者其可信的记叙者直接出现的方法要高。可是事实上不管作者选取何种方式来讲故事,他或者她和作品的密切联系都不能割舍,“尽管作者能在某种程度上挑选其伪装,可他不可能一直选择回避”。“无论一位非人格化的作家是暗藏在记叙者之后,还是观察者之后,犹如《尤利西斯》一样的多重视角,还是犹如《青春时代》或康浦盾———博内特的《爸妈和孩子》相同的非主观表面性,作家不是一直默不作声的。”虽然我们不能把记叙作品的讲述者和作者有联系,乃至把讲述者和作者画等号,可是作者和作品创作者的联系是毫无疑问的。在进行记叙作品创作的时候,创作者运用何种形式,应用何种讲述者,用何种方式来讲述故事,不但和特殊时代有关系,也和创作者的内心因素有关。对于欣赏人在阅读记叙文本时所感受的审美体会,也一样局限于记叙作品的特殊形式。例如,记叙作品中所展现的是一位让人相信的讲述者还是一位不让人相信的讲述者,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讲述者还是一位加入到故事之中的人物讲述者,对于人们来讲,会有不一样的内心感受与不一样的审美体会。
(四)从文化积淀上
所有文学艺术形式全是特殊社会历史背景下长时间文化积累的产物,在电影文学记叙作品之中也是一样。此种文化积累导致不一样的历史文化条件下的各个国家与地区会出现那些特殊的文学艺术表现形式,或一种表现形式大行其道而别的表现形式却被钳制。因此,人们常常能够看到各个地区、各个文化背景下所展现的各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和内容丰富的记叙文本。
三
电影审美文化记叙学还能由别的有关的各个层面对记叙文本作研究,在研究之中让此种新的记叙学愈发完善、愈发具有科学性。所有理论不但都有它特殊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此理论自身也是一个开放的兼容并包的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审美文化记叙学研究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除了表现形式之外,都在削弱原来的经典记叙学得以生存的二元对立法则的根基,还有一些人故意设计之限定。唯有去除这么多组成原来记叙学理论中必备的根基与限定,才有可能让记叙学理论与研究在理论之大潮中能够高效而又有成果地持续进行下去,而记叙学理论与实践实际上早已在其众多“变体”之中被确认是极具生机和活力的。在目前跨文化研究此种理论大潮的情况下,电影文学审美也需要在记叙理论的发展与实践中有其小天地,且慢慢展现出它自己独有之魅力。
[参考文献]
[1] 王宁.比较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
[2] 蔡圣勤.论科技进步与文学介质的变迁趋向[j].科技创业月刊,2005(05).
记叙文要点篇3
一、先议后叙
在记叙文的开头,先写一段议论说理的文字,点明记叙的中心和文章主旨,能使读者开篇明义,对理解文章的主题有着重要的意义。如《章伯伯二三事》一文是这样开头的:
章伯伯光荣退休了。他人虽退休,思想却没有退休,经常在食堂里帮忙,为食堂修锅灶。
这篇文章开头先对章伯伯的优秀品质进行议论,然后再具体记叙了章伯伯继续帮助学校的事迹。开头的议论使读者开篇就明白了下文记叙事件的意义。
不过,在记叙文具体写作中,先议后叙的这种形式不好操作,一般不建议采用这种形式。
二、夹叙夹议
夹叙夹议,这种形式指文章各段落一边记叙、一边议论,记叙与议论密切结合,贯串始终。夹叙夹议的文章,议论与记叙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不仅可以增强文章的条理性,而且能使文章逐层深化,增强文章的说理性。 如李汉荣的《转身》一文用的就是这种形式:
冬天,已经很冷了,西伯利亚寒流远道而来,遭遇袭击的当然是穷人,最可怜的是乞丐。乞丐不多,但不多的乞丐也常常有力地触动和唤醒我们冬眠的良心。在南大街路口,我看见一位衣服褴褛的中年乞丐,我急忙赶回家,拿上我去年穿过的那件防寒服找他,可是来到南大街,已看不见他,于是我在东大街找他,又在北大街找他,都没有找到,最后我来到丁字路口,还是没有找到他,却遇到了一个老年乞丐,一转身,苦难交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但苦难的身价没有改变,都是苦难。于是我把防寒服披在这位贫苦老人的身上,希望他下降的体温稍稍回升,希望降温的人性稍稍回升。我由此想到,亚洲的穷人,非洲的穷人,全世界的穷人,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转身,他们到哪里去了?而文明,你能否追上去,轻轻拉起那褴褛的衣襟,或者握起那空空的手,仔细看看他们的眼睛?他们到哪里去了,一转身?
这是文章的第四自然段的内容,作者记叙了自己在一个冬天拿衣服去送给乞丐的事情,随后发表议论,表达对穷困的看法和对文明的思考。这些议论精湛而又深刻,富有教育意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理性色彩,加深了力度。
三、先叙后议
先叙后议,这种形式是指文章先集中笔墨,对人物或事物进行详细记叙,然后再发表议论。先叙后议的文章,议论是对记叙对象或内容的进一步阐述,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考、感悟与评价,因此它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够揭示、深化文章的主题。如夏衍的《包身工》一文在结尾写道:
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这几句议论是对上文写《包身工》一天的经历的概括性总结,意在点题。它对全文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突出了中心,使整篇文章熠熠生辉,真可谓是妙笔生花。
四、首尾相议
记叙文要点篇4
记叙文的线索是指自始至终贯穿全文,连接全部材料的一条主线。它是贯穿整个情节发展的脉络,它把文章中的各个事件联成一体。在写作中,用一根线把事件按一定顺序连起来,让这些材料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使之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说记叙文是一条光彩夺目的珍珠项链,那么素材就是珍珠,而线索就是串起珍珠的彩线。离开了线索,素材再熠熠闪光,也只能七零八落、散乱无序,不能成为一件珍品了。
一、记叙线索有哪些类型
写记叙文,可以用人物作为记叙的线索,如杨振宁的《邓稼先》,以“邓稼先”为线索,记叙了“邓稼先”的生平及伟大的贡献,使我们意识到邓稼先不是一位普通的人物,而是一位历史人物,对祖国、对民族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有的记叙文也可以用事件作为记叙的线索,如张之路的《羚羊木雕》,以“要不要羚羊木雕”为线索,展现了一家三代对物质和友谊的不同看法,引发了我们对这类问题的深深思考。记叙文也可以用一个具体的事物作为记叙的线索,例如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以“第一本书”为线索,回忆了“我”儿时上学的乐趣、同学的友谊,也表现了生活的艰辛和人间的温情。记叙文还可以以情感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如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就有明暗两条线索,一条是爸爸种的夹竹桃花落了,一条是爱花的爸爸去世了;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也是明暗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一是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相别,一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两条线索把庞杂的内容有机地连在了一起,突出了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
采用明、暗两条线索,可以使故事更加曲折,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人物的情感更加复杂。在写作时,明线一般是指呈现于文章情节发展表面的线索,读者往往很容易能从文章中直接找出来;暗线则是隐藏在情节发展内部的线索,常常要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才能得出。在写作中巧妙地实现明线和暗线的叠合,不仅可以营造动人的情境,还可以打造精巧的结构,丰富故事的内容。
具体地讲,记叙文线索的类型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种。
1. 以人物作为记叙的线索。如胡适的《我的母亲》,以“母亲”为线索,记叙了在“我”的童年、少年时代,母亲对“我”影响较大的几件事。
2. 以事情发展顺序为线索,就是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的顺序。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就是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发展顺序为线索来写的,先写爬悬崖的原因,再写爬悬崖的经过,最后写在爸爸的帮助下爬下悬崖。
3. 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就是把事情发展过程中比较明显的时间写出来,并叙述在此时间内发生的内容。如茨威格《伟大的悲剧》,重点记叙了英国人斯科特征服南极那几天发生的事,作者清晰地标注了时间顺序,既把各种复杂的人与事串起来,又为我们阅读提供了方便。
4. 以地点变换的顺序作线索。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两个地方的转换,抒写了作者由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过程。
5. 以具体的事物为线索。如萧乾的《枣核》,文章以“枣核”为线索,通过友人索要枣核以及蹊跷的用途初步设置悬念,等到友人见到枣核如获至宝来加深悬念,最后友人说枣核是为解乡愁,解开了悬念,作者在文末通过议枣核深化了主旨。全文以“枣核”为线索,充分表现了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6. 以情感为线索。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就暗含了一条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作者写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写仙台医专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写弃医从文,都是围绕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条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7. 以中心事件为线索。中心事件在文章中起主干作用,围绕它来写一些相关的事。如莫怀戚的《散步》,以“散步”为线索,回忆了“我”和家人一次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情景,表现了尊老爱幼的情怀,同时表达了中年人身上的责任。
二、如何设置记叙线索
记叙线索是文章思路的体现,因此,写作时思路一定要清楚,正如美学大师朱光潜所说的,“思想不清楚的人作出来的文章绝不会清楚”。要做到思路清楚,就要在动笔之前想清楚自己要表达什么,用什么材料表达,分几个层次表达。思路清楚了,才谈得上设置线索。从理论上说,作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地设置记叙线索;但是,仍然有一些限制和要求值得注意。
1. 线索的安排要根据表达方式来安排
① 以叙事为主的。这类记叙文,有叙述事件全过程的,也有写几个侧面的,还有只取一点来写的。不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都要交代清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线索一般以中心事件、时空转换为线索。
② 以记人为主的。这类记叙文,有完整地写人的一生的,也有取几个片断来写的。一般总是通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以及他的外貌、行动、语言和心理等描述来展开的。这类文章一般以人物、情感等为线索。
③ 以状物为主的。这类记叙文,往往先要对事物的特征作一番描摹和介绍,然后转入正题。它不同于说明事物性质、状态的科学作品,并不对事物作全面解说,而是根据作者的目的,就其中的某些特征加以详尽的描述,旨在借物明理,或托物言志。这类文章一般以作者在其中所寄托的思想为线索。
2. 线索的安排要考虑到人称
安排线索,要注意文章是运用第几人称来叙述的。所谓人称,指的是叙述者的观察点,以及叙述者与其中的人物或读者之间的一种关系。第一人称是以“我”或“我们”来叙述的,作者介入所叙述的事件中。第一人称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历、所闻。但有不同情况:“我”写我自己、“我”作为一个访问者、“我”是其中不可少的人物。第二人称是以“你”或“你们”来叙述的。第三人称是以“他(或她)”“他(或她)们”来叙述的。第三人称是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客观地反映现实,不受时间、空间等方面的约束,叙述灵活自由。
记叙文多以第一人称、第三人称为主,严格地讲,没有第二人称的叙述。
3. 选择什么类型的线索,常常受到文章叙述方式的影响
记叙中不论是叙事、写人、状物还是写景,都有一定的顺序。安排线索要根据不同的结构顺序进行安排。
如果文章大量使用倒叙、插叙,简单的时间、空间线索就很难使文章内容有序、集中,需要另设事物、事件或其他类型的线索。例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以“花”为线索贯穿全文,甚至借“花”进行时空的转换衔接,避免了多次使用插叙手法可能造成的“乱”和“散”。
① 顺叙。顺叙是按事物变化的固有次序和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程序来进行叙述的。有按事件发生过程来安排线索的,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有按作者的行踪来安排线索的,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有按人物变化的过程来安排线索的,如《狼》;还有的文章按认识的过程来安排线索,如曹文轩的《孤独之旅》,等等。顺叙是最基本的顺序,最为常见。采用这种方式写的文章,其叙述线索、层次结构同事件发生、发展和终了的过程基本一致。
② 倒叙。倒叙是打乱事物的固有顺序,把最后的结局或发生过程中的某一突出事件提到前面,再从头顺次叙述的记叙顺序。倒叙的目的是为了强调主要内容,突出中心思想,造成强烈悬念,激起读者寻根究底、饶有兴味地读下去。由于倒叙改变了记叙的程序,安排线索时要特别注意倒叙和顺叙交接处的句段,这是分段和情节逆转的地方,要特别注意。
③ 插叙。插叙是在叙述进行的过程中,掐断原来的叙述线索,插叙其他事件的记叙顺序。插叙结束后,再恢复原来的叙述,它相当于主干的旁枝。例如《羚羊木雕》,其中写到与万芳交换礼物时就有插叙。插叙的作用,除了补充、丰富原有的叙述外,还起对比或衬托作用,在安排线索时要特别注意,不能乱。
④ 补叙。这是在叙述的过程中,对读者感到困惑的一些问题,或对有关的人和事,作必要的解释和交代。补叙是十分简短的,不打断原来的叙事线索,也不扩展原来的情节,只是作一个补充和说明而已。如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最后关于二黄毛的交代。
补叙和插叙的区别在于:补叙是带有注解性的,一般较为简短,删掉了也不影响情节的连贯;插叙是情节的扩大和发展,篇幅有长有短,删掉了则会影响结构的完整性,以致在情节上出现破绽。
⑤ 分叙和合叙。在同一时间或同一地点发生两件或更多的事,涉及两个或更多的人,在记叙时则花开两朵,话分两头,先叙其一,后叙其二,这就是分叙。分叙完毕,再把两个人、两件事合起来叙述,这就是合叙。例如施耐庵的《智取生辰纲》,先叙杨志之智,再续吴用之智。合叙实际上是两条(或更多)叙述线索合并成一条。安排线索时要分清分叙和合叙,有助于文章记叙的次序和重点,以及文章的细密层次。
⑥ 环叙和交叙。以一事、一人、一物、一景为叙述的圆心,一环扣一环,围着圆心展开,这叫环叙。两条记叙的线索交替进行,或在一条主线上穿插一条副线,在一条明线上安排一条暗线,两线交杂在一起叙述,叫做交叙。交叙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两条线索穿插叙述。交叙近似一种麻花形结构,能够把复杂的事件或散漫的事件串起来。阅读时要注意作者是如何把几条线索交叉在一起,组织得有条不紊,缜密、紧凑,不露隙漏。
4. 文章内容的复杂程度不同,常用的线索类型也有所不同
文章内容多,篇幅长,往往使用情感等不太具体的线索,而且常常设置双线索(明暗、主次)。例如《故乡》的情感线索,从“悲凉”开始,归于迷茫中的希望、希望中的迷茫。在“月下刺猹”和“厚障壁”处达到两个性质、方向不同的情感高潮。文章不像一般小说那样情节跌宕多姿,却又有起伏错落之美。
记叙文要点篇5
一
首先,《初中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的阅读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3)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其次,中考记叙文阅读大致包括以下题型:
(1)理解记叙的要素。
(2)理清记叙的线索。
(3)说明记叙的顺序。
(4)分析记叙的详略。
(5)概括全文内容。
(6)划分文章层次。
(7)领会全文主旨。
(8)感受人物形象。
(9)理解的中心句。
(10)理解文中的过渡句。
(11)概括事件内容。
(12)感受人物语言。
(13)理解词句的含义。
(14)对表达方式及文段作用的理解。
(15)对文中疑难之处的辨析。
(16)对文章艺术特色的欣赏。
二
我们在记叙文阅读教学怎样才能做到根据《标准》的要求,扣住考点,又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对语文课常保持一种期待心理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整体感知。
记叙文阅读教学第一个环节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其步骤大致分为:①理清记叙的六要素,这样一来,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故事中的人物,以及起因、经过、结果全都明了,能基本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②理清记叙的顺序,记叙的顺序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倒叙往往出于作者表达的需要,或是为了结构的变化,使叙述有波澜;或是为了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有两种:一是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线索中断一下,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二是对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叙述完了,仍按顺序叙述。③理出记叙的线索,记叙文在写人叙事中都会有一个纲,把事件串在一起,这就是记叙文的线索,抓住了线索,就能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主旨,感受文章的情感。记叙文的线索有多种,如以时间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见闻感受为线索,以地点转换为线索,以感情变化为线索等。
下面以《背影》为例来说明记叙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时进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第一,要求学生在自读课文后,查资料,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并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概括出文章写了哪几件事,其中作者重点写了哪件事?
第二,主要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要求能叙述出来。
第三,弄清记叙的顺序及叙事的线索。
第四,弄清事与事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文章所写的“背影”是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出现的,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过程中体会到浓浓的父爱。
(二)在学生对文章内容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对重点文段的鉴赏,以便更加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仍然以《背影》为例。在整体感知中,学生已经明白,文章的中心事件是“望父买橘”,而“回家奔丧”,“送我到车站”只是为写“望父买橘”作铺垫。重点分析“望父买橘”的每一个细节,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父爱与儿子对父亲的感情。重点文段要让学生反复朗读,尽量能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结合文段重点词句,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在整体感知和重点文段鉴赏之后,再回头理解作者如何处理材料的,包括文章的选材、剪裁、详略处理等。
如对《社戏》这篇课文,要研究作者选材的匠心,就要讨论作者是怎么写社戏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待学生讨论后,再让学生思考平桥村是乐土,是因为哪些事,等学生答出是四件事(得到优待、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钓虾放牛可以看到社戏)后就引导学生研讨作者为什么要写前三件事。讨论之后,学生们就能认识到,这些乐事为看社戏作了铺垫,突出看社戏是在平桥村的最大乐事。同样《背影》一文在重点刻画“望父买橘”的背影之前,为什么要写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变卖典质,以及父亲亲自送“我”到车站?让学生明白,那是为描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也是为描写“背影”作铺垫,让“背影”出现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和特定事件中,这样更能打动读者。
(四)分析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记叙文的表现手法有:
(1)过渡。主要从两方面入手分析:用词语、句子或段进行过渡,然后要了解过渡的作用:承上启下。
(2)照应:内容与标题照应、首尾照应、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3)欲扬先抑或欲抑后扬。
此外还有衬托、铺垫、对比、象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五)分析关键词句的作用,有利于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如《背影》一文中写“我”流泪的四个句子,父亲过铁道去给我买橘的动作描写的词语,都要作认真的分析。
(六)主题和写作借鉴的归纳。
概括文章主题时,要引导学生抓住主要事件,体会作者的情感倾向及事件的社会意义。如《背影》望父买橘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是在歌颂真挚无私的父爱。
记叙文要点篇6
一、初中英语记叙文写作内容分析
要上好一堂英语写作课,就必须有的放矢地让学生知道写作的内容、写作的要求,因此,对记叙文写作内容的分析是势在必行的。记叙文是初中英语写作过程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文体,所谓记叙文,就是以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为主的一类文体形式,一般来说,记叙文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写人物为主的,围绕人物来组织材料的文章,这类型文章可以以人物为中心叙述一件事情或者几件事情;二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记叙文,即围绕事件来组织材料,一般可以以事件为中心去写一个人的活动过程或几个人的活动过程;三是以写景状物为主的记叙文,这类型的文章主要以“物”为中心,来记叙一件事情。在英语写作训练中,要写好记叙文,需要掌握以下几点:1.要写清楚记叙文的“四要素”,即人物、时间、地点、事件。2.写作时要明确中心,突出重点。3.记叙文要按照一定的叙述顺序进行,一般可以按照故事或者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叙述。4.英文的叙事有时态之分,因此,记叙文一般为记叙过去发生的事情,所以,通常用一般过去时进行叙述,但是也要按照具体要求、具体情况而定。
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要注意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并要围绕这个“人”的某一性格特点或者品质特点进行描写,这样才能有所突出的进行记叙。
以写事为主的记叙文,就要注意交待事情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物、原因、结果),应该注意描写先后顺序以及记事的相对完整,注意把握好事情的开始、发展、高潮及结局;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应该注意景物的主要特征,景物描写的层次,以及人与物的情感交融;以状物为主的记叙文,通常是借物喻人,主要是通过状物来表达作者的自我感受。
在写作过程中,对主题要审准,审清,经过细致观察后,按一定顺序和层次进行切题的叙述,大部分叙述文依据某事的发生、发展过程和经过进行叙述。对人、地和物的描写要注意由表及里的描写,如对人物,应客观上描写其外貌,在此基础上,突出其才能、特点、外表及内心是描绘其特长及心理素质方面的内容。对事物的描写,可由近到远,或由远到近,也可按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方向进行。
二、初中英语记叙文写作指导方法
以下将以“My Best Friend”为题目,分析如何进行写作指导。
首先,采用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先复习七年级上册《Good friends》一课的重要词汇及短语,并利用多媒体展示于同学们面前,如:gentleman- gentlemen,enemy―enemies, behave, honest, I agreed with…;Will you please not do sth.?/ Will you please do sth.?…(并让学生跟着进行朗读,加深印象。)
然后再引入写作话题,我们已经学习了《Good friends》一课,刚才也复习了文章的重点词汇及短语,相信大家对“friends”的概念已经不再陌生,那么,今天我们要进行的写作训练,就是围绕着“My Best Friend”为题目,进行的写作训练。请大家先拟好提纲,然后,我们一起讨论一下你们自己最好的朋友――他/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写作的要求为:介绍一下你选择朋友的标准,并描述你一位最好的朋友,运用你学过的一些形容词的比较级,60词左右。
接着让同学纷纷进行发言,先作口头语言的交流练习,有同学开始发言:I like to have friends who are different from me, because we can learn from each other. 又有同学接着说:My best friend is Li Hai. He is taller than I, and I am heavier than he. 还有同学接着说:My best friend is more outgoing than I. We both like sports and we like playing basketball, so we often play basketball after school.经过这样的口头练习,学生就能掌握作文的基本脉络及内容,在进行写作训练时,则会下笔如有神了。
记叙文要点篇7
一、整体感知
理清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一般来说,每篇记叙文都应具备这六要素,把这些要素交待清楚,内容才显得完整,眉目才清楚。
理清记叙的顺序。记叙的顺序有三种:顺叙、倒叙和插叙。倒叙往往出于作者表达的需要;或是为了突出中心;或是为了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是为了结构的变化,使叙述有波澜;或是为了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有两种:一是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线索中断一下,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二是对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叙述完了,仍按原线索继续叙述。
理出记叙的线索。线索是文章的纲,抓住了这个纲,就能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作为叙述线索,可以有多种,如以时间发展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某人为线索,以见闻为线索,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以感情为线索等等。如2006年浙江温州市中考试题《不落别处》一文的第一题“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本文是以“奖券”为线索,只要通读全文,联系文题,理顺内容,此题不难作答。
二、分析综合
分析记叙文的表达方式。采用综合表达方法是记叙文的主要特点之一,即除了以记叙为主之外,还要运用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描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以及环境进行描写,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说明是记叙的一种补充,它要交代解释记叙文中需要加以说明的部分;议论是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直接发表作者的见解,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抒情是指在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抒发作者难以抑制的感情。弄清这些特点,有助于提高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分析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
①过渡。主要从两方面入手分析:第一,分析过渡的方法和规律。常见的过渡方法有用词语过渡、用句子过渡、用段过渡。第二,了解过渡的作用。人们常说,写文章要承上启下,这就离不开恰当的过渡。穿针引线,组织成篇,可以说是对过渡重要作用的恰当比喻。
②照应。阅读时要注意分析作者的照应技巧,做到四看:一看起段与题目的照应,二看开头与结尾照应,三看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层层推进,多处照应,四看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复叠式照应。复叠式照应对突出文章中心,标明文章线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③悬念。悬念是写作中为加强表达效果,吸引、感染读者常用的手法之一。
把握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是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含义。二是试用同义或近义词语替换作比较,理解词语的含义。理解得对不对,还可通过朗读体味,通过工具书来查证。三是注意句中隐含的意思(即言外之意)。如沈阳市2006年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题《献你一束花》一文中第4题“选文第⑿段中‘奇异的力量’指什么?”此题考查对文中短语的理解,这类题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不能简单地割裂地理解词语。
三、鉴赏评价
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还可以从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有些作品除了中心人物之外,还有其他人物,分析时我们既要抓住中心人物,又要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
分析写作技巧。分析记叙文的写作技巧,除了注意体裁的特点之外,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从文章的取材方面看,选择材料是文章写作过程中的重要步骤,有的文章,作者善于紧紧围绕中心选择材料。从文章结构布局方面看,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要着眼于全文的整体构思,理清文章的思路、脉络,分析文章各部分的内在联系。
从文章的表达方式看,可以研究其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综合表达方式运用得怎样,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对括描写、心理描写以及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怎样为表现中心思想服务等。从文章的语言运用看,可先看遣词造句的准确性、形象性、鲜明性、生动性,成语典故的运用,句式的变换,修辞方法的运用等等。还有语言风格,有的朴实自然,有的清新流畅,有的含蓄蕴藉,有的通俗晓畅,有的幽默辛辣等等。
如河南省2005年中考试题《宝石项圈》中的第二题“从第六段第七段的甲、乙两处句子中任选一处,具体分析其在表达上的好处。”做这类题目要求答全两个方面:一是句子运用的手法,二是表达的内容。回答此类题,学生很可能只答一个方面,或仅说明使用的手法,或单纯说明句子的作用,使答案不全面,而不能得满分。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了解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对文中描写对象是歌颂赞美还是批判讽刺,是喜爱同情还是厌恶憎恨。
记叙文要点篇8
把散文写得有点像议论文,是一种备受推崇的文体――议论性散文;把记叙文写得有些像议论文,却是不规范的记叙文。
不规范的记叙文的具体表现是:
(一)借用议论文的框架
用议论进行开头和结尾,中间叙议结合是议论文的框架。记叙文借用议论文框架的典型特点是开头和结尾的议论,而致命的是开头的议论,让文章首先摆出“议论”的架势。如有的记叙文用这样的开头:
1.古今中外,唯有正确认识自己,相信自己,你才会知道你会不会成功。
2.有时候,跨越雷池,就会实现质的飞跃。当成绩止步不前了,当生活感到无聊了,你有没有想过去跨越雷池?
这两段议论是很好的议论文的开头,都能提出中心论点,如第1句的中心论点是“正确认识自己,相信自己”,第2句的中心论点是“跨越雷池”,阅卷老师已经做好了阅读议论文的心理准备了,接下来却是记叙某人或某事以及结尾的再次议论,实际上已经导致记叙文的不规范。
(二)兼用读者的身份
读者在阅读过后会对文中人物的特点进行总结,如孔乙己的自命不凡,孤芳自赏、讲信誉、看不起劳动者、以读书自傲、质朴、善良等议论性的文字。但是文章中却丝毫没有这些抽象的字眼,而是用具体形象的文字进行表现,因为总结是读者的事,不是作者的事。兼用读者的身份进行记叙文的写作,就会弱化记叙文的文体特征。如:
1.我的性格一般比较外向,和熟人玩熟了也就会打得火热,但是我的缺点就是遇到人多了就会不知所措,而且还很不自信,总认为自己不行,只会气馁。
2.我接受了他们的教育方式,我做了个乖乖女,做了一个邻居称道的女孩,可我并不快乐,我的心在躁动,是那么地强烈。
这样的语言应该是读者通过作者具体形象的记叙对“我”进行的评价,讲笑话似的“自讲自笑”剥夺了读者的评价资格倒是次要的,主要的是使记叙文具备了议论文的特征。
技法讲解
把记叙文的开头进行记叙的纯化,就能避免“瓜田李下”之嫌。小说是最纯的记叙文,如果考场上记叙文的开头能“小说化”,就能纯化记叙文的开头,规范记叙文的文体。鲁迅的小说就是最规范的记叙文,我们可以学习鲁迅小说的开头。
(一)叙述开头
在叙述中交代记叙的某些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等。这种交代很巧妙,因为 “交代”二字,给人以循规蹈矩的呆板感觉,但是用叙述的方式,就能自然地体现出记叙要素,而且使记叙文的文体纯粹,内容引人入胜。
《狂人日记》的开头: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校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
《孔乙己》的开头:鲁镇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头发的故事》的开头:星期日的早晨,我揭去一张隔夜的日历,向着新的那一张上看了又看的说:……
《故乡》的开头: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白光》的开头:陈士成看过县城的榜,回到家里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了。……
《兔和猫》的开头:住在门后进院子里的三太太,在夏间买了一对白兔,是给伊的孩子们看的。
《鸭的喜剧》的开头:俄国的盲诗人爱罗先珂君带了他那六弦琴到北京之后不多久,就向我诉苦说:……
以“叙述”的方式开头,多是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起因。
(二)描写开头
表达方式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中,议论和说明是两种文体,记叙是过程的表达,抒情在开头是无本之木,只有描写最适合作记叙文的开头。在小说的开头的描写中,主要是景物描写,其次是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
1.景物描写
《药》的开头: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祝福》的开头: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现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风波》的开头: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渐的收了他通黄的光线了。场边靠河的乌桕树叶,干巴巴的才喘过气来,几个花脚蚊子在下面哼着飞舞。面河的农家的烟突里,逐渐减少了炊烟,女人孩子们都在自己门口的土场上泼些水,放下小桌子和矮凳;人知道,这已经是晚饭的时候了。
用景物描写开头,除了巧妙地交代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等,还有着画面感,起到了渲染烘托的作用。
2.语言描写
《明天》的开头:“没有声音――小东西怎么了?”
《离婚》的开头:“啊啊,木叔,新年恭喜,发财,发财!”
“你好,八三,恭喜恭喜……”
“唉唉,恭喜!爱姑也在这里……”
“啊啊,木公公!”
用语言描写开头,有一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先声夺人的效果,且留下悬念。
3.心理描写
《幸福的家庭》的开头:“……做不做全由自己的便;那作品,像太阳的光一样,从无量的光源中涌出来,不像石头,用铁和石敲出来,这才是真的艺术。那作者,也才是真的艺术家。――而我,……这算是什么?……”他想到这里,忽然从床上跳起来了。
心理描写开头,细致地描绘出人物的内心感受,烘托了现实。
鲁迅小说的开头,是例子,也是典型,可以窥一斑见全豹。即使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开头也是声音描摹:“汤姆,你在哪里?汤姆,你在哪里?”
牛刀小试
1.请以“橡皮泥”为题,用“叙述法”写出记叙文的前两节。
2.请以“问路”为题,用景物描写法写出记叙文的前两节。
3.请以“妈妈生我的时候”为题,用“语言描写法”写出记叙文的前两节。
4.请以“我看你时你看我”为题,用“心理描写法”写出记叙文的前两节。
示例:
橡皮泥
有一个小男孩,他非常淘气,所以老师总是批评他。
“妈妈,老师为什么总是批评我呢?”小男孩问他的妈妈,“是不是老师不喜欢我啊?”
问路
小路,是坎坷不平的石路,蜿蜒没有方向。牛车,是旧的牛车,车身泛着长年磨损后的淡淡的光泽,有一种软而清疏的声音。牛已经很老了,一步一停,喘息着,车上载着酒缸,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香。
车里的人倚在酒缸上,浅灰的布袍浸透了那芳香的液体。人无声,雾迷蒙了脸庞。车停了,车歪了,酒缸碎了。人站起来,眼前是河水汤汤,寒波涌涌。
妈妈生我的时候
“你就从来没把我的事情放在心上!”
我愤怒地喊出这句话,然后满意地看到它所引起的妈妈错愕的表情,愤怒又使我冷冷地抛出下一句:“我真怀疑我是不是你生的。”
我看你时你看我
记叙文要点篇9
【关键词】高中,记叙文,教学策略
阅读与写作是一种文体思维,不论是阅读还是写作, 文体感均至关重要。当下中学生写作文体混乱的现象令人担忧。2011年福建高考作文明确规定要写成记叙文或者议论文,可见命题专家对问题的重视。虽然记叙文是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文体之一,但记叙文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已经日渐尴尬。高中生写作记叙文的数量在减少,水平在降低,主要是因为高考作文命题、作文教学、文体本身等原因造成的。因此,教师要制定和施行科学有效的记叙文写作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也就是说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各个环节中使用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记叙文写作教学策略应该界定为:就记叙文叙述、描写生活中人、事、景、物等具体现象的文体特点,把充实学生生活、发展学生人格、提高学生能力这些内隐的教学观念外化,将如何把记叙文写具体、写充实这一目标系列化,生成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使之具有可操作性,运用到实际的教学情境活动中去,实现教学策略在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之间的沟通和转化。教师在记叙文的写作训练中既授学生以“法”,更引导其“练”,既使学生“知”,更使学生“行”,把传授知识和指导实践连成一线,溶成一体,真正教会学生作文,在记叙文的写作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个性人格。高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策略的实施步骤如下:
1.整合教材
语文老师普遍认为写作教学缺乏可操作的教材,人教版教材为我们提供了教学的依据。人教版写作部分编排分成了三个系统:①写作专题每册4个。共20个专题,每个写作专题,都包括“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写作练习”三部分内容。既讲“写什么”,又讲“怎么写”,这样安排,符合形式服从内容,写法服从题材的写作规律,可以使学生在人文素养和写作能力上同时得到提高。②与阅读结合,主要是笔记作文。③与梳理探究结合――语文活动。显然,人教版依然按照传统文体训练的模式,但是要在一学年完成那么多的写作活动是勉为其难,有必要对写作专题进行整合。北京教育学院的苏蓉对记叙文的整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例子。她以必修一、必修二中的8个写作专题为依据,对新高一第一学期的写作训练做了重构和整合。第一学段以写人记事为主,第二学段在写人记事的基础上尝试虚构。6次作文的训练重点分别为:写事(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记叙要选好角度), 记人(写人要凸显个性),绘景(写景要抓住特征, 学习描写, 学习抒情)构思(记叙文的一种结构模式:类比引申式), 名著读书报告(名著导读)和创编虚构(学习虚构)通过6次作文训练,让学生学习复杂记叙文的写作,巩固、强化已具备的写作技能,尝试、熟悉新的有关记叙文的写作要求,要让学生的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法。
2.要加强记叙文写作过程的指导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对学生进行的写作指导就好像黑夜中的“电棒”,教师将写作过程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揭示一下,学生是会受到启发的,并且以后能举一反三。例如,郑桂华老师“作文构思”课例中,郑老师针对学生思路打不开的普遍现象,进行构思训练,郑桂华老师这节“作文构思”课,将“作文构思”训练这个点分解为三个步骤:“发散开去”――“寻找路径”――“理清层次”,环环相扣三个环节完成作文构思训练。郑老师的高明之处是不笼统地讲写作秘诀,而是运用教学策略,将内隐的思维过程化为有程序的方式方法,使之具有可操作性,运用到实际的教学情境活动中去,实现教学策略在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之间自然而然的沟通和转化。
记叙文通过叙述和描写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生活的,它要告诉人们人、事、景、物的本来面貌和情态,记叙文的概念就决定了记叙文的叙述性和具象性特点,也决定了记叙文有记事类、写人类、写景状物类这几种不同的类型,根据不同的写作内容,可以分成叙事类、写人、写景状物等不同类型的记叙文,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类别的记叙文实施相应的写作教学策略,而远离记叙文的本身的特点谈记叙文写作教学,那必然是虚妄之谈。不同类型的记叙文教学策略如下:
2.1 记事类记叙文的写作教学策略。记事一类的记叙文,要把事情、情节的过程具体地表现出来。教师指导教学生如何把零碎的材料集中起来,或者把哆嗦的材料删去,把事情、情节的阶段性、完整性呈现出来,写成规范的记叙文。
2.2 写人类记叙文要体现出人物形象的丰满性。要使人物能够站起来,具有一定的个性,人物的活动自然是重点。因而,除了作者的叙述交代外,要让人物在自身的活动中展示自己。要从多方面(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等)进行描述。描写是记叙文最重要的表达方式,是记叙文写作的常用技巧,无论是叙事表情达意还是写景状物抒情,描写都是最重要的手段。我们怎样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呢?
首先要总结描写步骤,使描写具体形象。郑桂华老师认为描写的句子往往有三个步骤:叙述――形容――比喻,通过这三个步骤达到把事物写清楚、写具体、写形象的目的,这种看法很有道理。“叙述”主要负责介绍人、事、景、物的基本情况,大体经过以及重要背景,让人们认清事情的大体轮廓,它回答的是“有什么”的问题。叙述的写作要求是“写清楚”,“形容”主要描绘人、事、景、物的基本特征,让人们更细致更清晰地了解它,它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比喻”负责把描写对象的某一部分特征同常见的某种事物进行比较,让人们更直观更形象地把握它,它回答的是“像什么”的问题。一般说来,有了这三个步骤,对该对象的介绍就比较具体、生动、形象了。当然,具体到不同的描写,却又是千变万化的,不会刻板地遵循上述规则。写记叙文、塑造人物形象时,教师有必要教会学生用上外貌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中的两三种,一定要尽可能把文章写得具体、生动、形象,向读者传达最准确、最翔实的信息,用自己的审美的眼光来裁剪生活中的“美”。要想通过描写这一表达方式,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而不是为描写而描写,我们需要教学生在描写时注意抓住对象特征,刻画出人物的精神。这不但是教学生观察,更是教学生思考。对象的特点,就是所要写的对象的个性,也就是其本质的属性,即该写作对象区别于其他写作对象的特殊的地方。只有以典型的例子作为教材,指导学生如何抓住对象特点描述,再进行适当的练习,学生的记叙文写作水平才会逐步提高。
2.3 写景状物类记叙文要引导学生注意抓住景物在特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在作者特定的感情支配或感受下所形成的特定画面或形象。这一类记叙文,写景状物不是作者的目的,仅仅是抒情的凭借,要引导学生能够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在学生作文内容充实、思想深刻的前提下,适当教写记叙文写作技巧,比如,悬念、抑扬、意外巧合、张弛、虚实等手法。
总之,写作指导课教师要重视教学策略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把教学策略包含的教学观念外显为实践操作方法。教师通过内化教学观念,形成个体化的观念和体验,结合自己的经验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生成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运用到实际的教学情境活动中去,完成从教学观念到行为的转变。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授学生以“法”,更引导其“练”,既使学生“知”,更使学生“行”,把传授知识和指导实践连成一线、溶成一体,真正教会学生作文,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个性人格。
参考文献
记叙文要点篇10
一、整体感知类题型的阅读方法
1.指导学生理清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一般来说,每篇记叙文都应具备这六要素,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把这些要素分析清楚,文章内容才显得完整,眉目才清楚。
2.指导学生理清记叙文的顺序(包括顺叙、倒叙和插叙)。倒叙往往出于作者表达的需要,或是为了突出中心;或是为了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是为了结构的变化,使叙述有波澜;或是为了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插叙有两种:一是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线索中断一下,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二是对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叙述完了,仍按原线索继续叙述。
3.指导学生理清记叙文的线索。线索是文章的纲,抓住了这个纲,就能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作为叙述线索,可以有多种,如以时间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见闻为线索,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以感情为线索等。
二、分析综合类题型的阅读方法
1.指导学生分析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文的表达方式除了以记叙为主之外,还要运用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等表达方式。描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以及环境进行描写,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说明是记叙的一种补充,它要交代解释记叙文中需要加以说明的部分;议论是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直接发表作者的见解,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抒情是指在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抒发作者难以抑制的感情。
2.指导学生分析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①过渡。主要从两方面入手分析:第一,分析过渡的方法和规律。常见的过渡方法有用词语过渡、用句子过渡、用段落过渡。第二,了解过渡的作用。人们常说,写文章要承上启下,这就离不开恰当的过渡。穿针引线,组织成篇,可以说是对过渡重要作用的恰当比喻。②照应。阅读时要注意分析作者的照应技巧,做到四看:一看起段与题目的照应;二看开头与结尾的照应;三看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层层推进,多处照应;四看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落复叠式照应。③悬念。悬念是写作中为加强表达效果,吸引、感染读者常用的手法之一。④“抑扬”的表现手法。抑扬是使笔底波澜陡起、摇曳生姿的常用手法之一。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可以贯串于作品整体,也可以出现于作品的局部,但作者同样根据目的与手段安排好了轻重、主从、详略,阅读时应指导学生注意把握。⑤衬托。衬托是用一些别的人或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某一人或事物的写作手法。
3.指导学生把握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应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一是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含义。二是试用同义或近义词语替换作比较,理解词语的含义。三是注意句中隐含的意思(即言外之意)。对此,教师要先举例指导分析方法,然后精选题型进行训练。
4.指导学生归纳记叙文的中心。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从分析标题入手。二是从分析材料入手。三是从分析段首入手。四是从分析篇末入手。五是从分析文中议论、抒情入手。六是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
三、鉴赏评价类题型的阅读方法
1.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还可以从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有些作品除了中心人物之外,还有其他人物,分析时,我们既要抓住中心人物,又要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
2.指导学生分析写作技巧。分析记叙文的写作技巧,除了注意体裁的特点之外,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从文章的取材方面看,选择材料是文章写作过程中的重要步骤,有的文章,作者善于紧紧围绕中心选择材料;从文章结构布局方面看,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要着眼于全文的整体构思,理清文章的思路、脉络,分析文章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从文章的表达方式看,可以研究其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综合表达方式运用得怎样,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对话描写、心理描写以及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怎样为表现中心思想服务等;从文章的语言运用看,可先看遣词造句的准确性、形象性、鲜明性、生动性,成语典故的运用,句式的变换,修辞方法的运用等。还有语言风格,有的朴实自然,有的清新流畅,有的含蓄蕴藉,有的通俗晓畅,有的幽默辛辣等。
3.指导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要求学生了解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对文中描写对象是歌颂赞美还是批判讽刺,是喜爱同情还是厌恶憎恨。开放式的联系实际的题目很多,对这类题型,教师必须让学生表达出真实的感受和体会,要表达得自然真挚才有说服力。
当然,无论是哪类题型的记叙文阅读,必须建立在熟读文章的基础之上,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必须让学生先养成熟读文章的习惯。一般来讲,教师至少要求学生把文章读两遍,做到能熟练复述文章内容为止。而且,无论哪类题型,教师都必须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专题训练,直到学生掌握这类题型的阅读方法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