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篇1
关键词:山区教育信息化;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中***分类号:G47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21-0071-02
一、山区教育信息化瓶颈
德庆县地处粤西,占地面积2257平方公里,人口38万人,下辖13个镇(街道),学校数45所,教学点128个,在校学生5.5万人,属于典型的山区县。随着创强的深入,目前德庆县所有镇(街道)已实现教育强镇全覆盖,全县中学、中心小学教育信息化水平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师机比在3.5:1、生机比达10:1以上,教师信息素养得以快速提升,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应用水平越来越高,多媒体教学课堂覆盖率均在45%以上,校园网建设逐步完善,信息化***务管理已具雏形。但同时也存在128个农村小学教学点地处偏远、学校分散、学生稀少、在校生普遍在三五十人左右、信息化设备落后、教育资源稀缺、师资力量薄弱、学科教师配套不齐全、教育信息化程度水平较低的现实,这也是制约山区小学,乃至整个县教育信息化水平提高的关键瓶颈。
二、推进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针对山区小学教学点的现状,为不让农村家庭的孩子输在成长“起点”上,通过推进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建设模式,促进教育公平和缩小城乡差距十分必要,符合当前教育发展形势。2013年12月4日,******在主持召***务院常务会议时强调的“办好必要的教学点,提升农村教育信息化水平”。去年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教育投入要往“低处”倾斜的方向,***部长袁贵仁明确提出,今后要在保证教育经费持续稳定增长和用好管好上下工夫,强化***策导向,坚持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对推进农村小学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破解山区教育信息化瓶颈来说,将是前所未有的机遇,尤其对加快农村小学教学点教育信息化建设来说,无疑将是及时雨,是一股强劲的春风。推进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需做好以下几方面:
1.加强培训,转变观念
推进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的关键是教师,抓好教学点教师培训,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十分重要。以校本培训为主,分期分批开展教师信息技术专业培训,使所有教师都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使之成为教学的基本功,让农村教师也能执行高效的学科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创新教育模式。
2.助力形势,搭建平台
古语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农村小学教学点存在信息化设备落后、资源稀缺的软肋,最好的师资也难以完成高质量的现代教育。建设具有现代教育特色的多媒体教学平台及优质教学资源是推进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的基本保证。
农村小学教学点学生人数不多,一般都在几十人左右,过百人的少之又少,开设年级一般在1~3年级,基本上每年级开设一个班。班额就更少了,一般在20人之内,少的只有几个学生,多的也就30来个学生。对于现有的教育公用经费和财***投入不断增加的形势,要解决农村小学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绝不是一件难事。在硬件上每班投入1万元左右,便可装备一套简易的、能满足教学点教学需求的46英寸一体机智能教学平台,按三个年级共3个教学班计算只要投入4万元左右,便可实现农村小学教学点“班班通”;在软件上充分利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中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以及省市县公共教学资源库的共享***策,实现教学点教学资源共享保障已经不是问题了。
3.以点带面,重在试点
在推进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中,必须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体现特色”的方针。抓好试点是重中之重,只有抓好试点才能实现以点带面,遵循“边建设、边使用、边培训”的原则,把试点学校建成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桥头堡,总结成功经验,逐步扩大推广,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农村小学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试点工作重在应用,主要体现在:一是教育资源的选择。教学点教师要熟悉在学科教学中如何应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等公共教育资源,能科学地结合实际,取舍整合,巧妙地利用教育资源,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二是教育模式的转变。把传统的“填鸭式”转变为“互动式”课堂教学,让学生占据教学的主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能在轻松学习环境中掌握知识,形成快乐学习效果。三是教师效率的提高。教学点的教师通常是在全天候上课中度过,白天能安排一点集中的时间备课对他们来说十分奢侈。“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能有效地缩短教师的备课时间,减轻压力,使教师有充沛的精力开展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篇2
配制是基础、培训是关键、应用是核心。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只是项目顺利实施的基础条件,应用才是整个工程的核心环节,其应用水平的高低是衡量整个项目实施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基于教学点不同学科课程的数字教育资源的特点,结合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经验,研究探讨农村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的教学应用模式,为各学科课程与数字资源整合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为学科教学提供教学指导,更利于优质学科数字教育资源作用和效能的发挥。
一、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的特点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提供的资源是专门针对全国6.7万个教学点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制作的。资源覆盖了小学1-3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音乐、美术和体育8个学科。具有科目齐全、模块管理的特点。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以人教版教材为主,采取“一站式”服务,根据教学进度,将课程教学所需要的软件资源以WEB课件的形式汇聚在一起,只需浏览器即可方便***使用,也可以***离线使用。每门学科的资源都包含“教师上课”“学生自学”、“拓展资源”三个模块。
二、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教学应用模式
通过实践探索,我们总结出三种资源应用模式。即直播模式、多媒体组合教学模式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如***:
1.直播模式。直播模式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按照“教师上课”或“跟我学”资源编排的顺序,来组织开展教学。直播模式分为两种,一是课件直播模式。二是视频直播模式。
2.多媒体组合教学模式。多媒体组合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和教学设计,选取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包中相关的素材,加入到自己的教学环节中,以达到分散难点、突破重点的一种教学应用模式。这也是当前教学点课程教学中应用较广的一种教学模式。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篇3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教育信息化;数字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信息技术的全面渗透以及在国家所倡导的“互联网+”社会发展前提之下,“互联网+教育”必然成为当前社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旋律。而且在这种社会背景和教育背景之下,数字资源的广泛使用和各种学习媒体的大众化,必将深刻地影响教育的发展,引起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甚至不久的将来会在教育界引起一场***[1]。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非常时期,今后一个时期,特别是“十三五”建设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期,这对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数字资源的有效利用及快速推进等方面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这也是继续深化数字教育资源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的关键期。面对农村小规模学校在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和发展问题,利用数字教育资源项目的建设来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质量,解决城乡数字教育鸿沟,促进义务教育以及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一个新的突破口[2]。因此,继续深化农村小规模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建设不容懈怠。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现状
自从《关于全面启动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通知》颁布之后,全国28个项目省份开始响应,各地积极主动、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和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首先,开齐了国家规定的课程;其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后,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开拓了视野,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安徽和湖北等地探索了同步课堂、传递课堂等针对教学点的教学组织模式,中心学校或县镇学校教师通过视频互动方式为教学点学生开设过去无法开设的国家规定课程[3];贵州印发文件指导全省教学点开展资源应用;海南组织全省教学点应用现场观摩活动;福建、宁夏等地开展了送教下乡活动向教学点无偿发放优质资源;河南建立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支撑平台”提供适用本地教学需求的配套资源;甘肃、宁夏举办了送教下乡的活动,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和投入使用进行思想指导和技术扶持;四川万源市在探索实践中形成了“人停机不停,师生堂堂用”的局面。各地自创模式、普及应用,对促进“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全面实施做出积极努力。尽管数字教育资源的使用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初见成效,但是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技术领域内作为一项刚起步的新生事物,在建设和发展运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难题,但是要实现数字教育教学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健康、科学、持续的发展,必须解决好当前数字教育资源在实践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1.教学点数字教育设施配置不理想,经费问题受到限制
首先,各个教学点配置好所需的信息化多媒体设备是进行数字化教育的基础,其核心问题在于网络是否畅通无阻,如若不是,则优质教育资源就不可能达到共享的效果。但我们发现这些处于偏远地区学校的多媒体设备五花八门、来源不齐,而且使用问题也比较大;同时宽带也没有完全开通,有些开通了宽带的地区网速也比较慢,基本无法进行教育教学。还有一些交通不便的地区因为开通宽带需要学校独自承担铺设线路和维护费用,因而也没有开通,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其次,在一些学校多媒体设备安装良好、网络畅通的情况下,是否能够充分利用网络优质教育资源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教师在使用示范课程时发现,示范课程既无法***看也无法***,必须进行注册,更有甚者都不知如何使用。由此可看出,优质教育新资源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应用[4]。最后,就是关于经费的问题。由于各个学校多媒体使用的电费、网费都要学校自己承担,为此有些学校的信息化教育流于形式,有名无实,这也是一些教学点无法安装宽带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
2.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教师培训缺乏实际操作方面的内容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教师的信息化培训是决定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能否充分有效利用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在进行教师信息化培训过程中,由于数字教育资源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中缺乏经验,没能把握住教师信息化培训内容的侧重点,进而使得农村教师的信息化培训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其主要问题在于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教育教学的培训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和指导思想方面的培训,而忽视了实际操作方面的内容,进而使得教师的信息化培训脱离了实际操作。其结果便是教师在培训之后并没有真正学会对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反倒感觉使用多媒体进行教育教学难度太大、对教学没有太大的帮助[5]。由于教师信息化培训没有真正落实而流于形式,致使一些本来就不愿意使用多媒体授课的教师严重丧失了对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热情,从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数字教育资源的使用频率,造成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浪费。
3.教学点教师对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缺乏兴趣,数字教育资源应用能力低
由于地理环境的局限性,偏远地区教学点条件艰苦,缺乏优秀教师,师资问题比较多:如老龄化问题、兴趣问题、低学历问题、配置不合理问题、信息素养低等问题,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有效、合理、充分的利用。首先,教学点师资问题的薄弱性是农村教育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再加之许多客观原因,山区教学点极其缺乏优秀的年轻教师,主要还是由代课教师、转正教师以及大专毕业生构成。因此他们与正规的师范类本科毕业生具有本质上的差别,他们缺乏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以及能够满足与信息化教学相对应的学科基础。同时对信息化教学缺乏热情与兴趣,面对新生事物不够积极、不愿意去学习,在教学方面更加注重讲授。其次,教学点教师的数字教育资源应用能力低,这主要是由于其教学点教师配置不合理所引起的[6]。其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正规院校毕业的年轻教师,他们的专业知识、信息化教育教学的技能都比较全面,可以给教学点带来新的理念,促进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的发展;二是教学点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语文和数学教师比较多,而英语、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教师则严重缺乏。
4.教学点信息化教学设备缺乏专业维修的技术管理人员和指导人员
从目前农村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项目的建设来看,其共同的不足之处是每个学校几乎都没有专业的多媒体设备维修人员。所以每当教学点遇到多媒体设备的维修问题时,学校便只能上报教育局委派相关的技术人员进行处理,或者停用。根据案例中农村教学点多媒体的使用情况来看,各教学点的信息化教育设备都缺乏这类人才的引用,不能保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及时、有效、充分地利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改进策略
以目前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地分析、讨论,从而研究出相应的改进策略,是当前深化和持续发展数字教育资源建设项目的必要举措。面对基础教育数字教育资源在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我们不仅要严格按照国家项目的实施要求,同时也不能忽视在利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有效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思想的重要性。有效结合数字教育资源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的***策依据与理论依据,联系实际,把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在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作为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持续深化数字教育资源项目的建设,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从而研究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1.加强农村各教学点教师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的思想观念
加强教师积极使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的思想观念是数字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7]。特别是对于那些年龄比较大的教师,他们对多媒体教学缺乏兴趣,也不主动去尝试,甚至都不愿意去学习多媒体的使用。还有些教师只在公开课或者评优课的时候才迫不得已去使用,主动性不够。这一切教师的问题基本都可以归结为他们对于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思想观念不够积极,总觉得利用多媒体进行教育教学耗时耗力,容易让学生分心。因此,我们必须打破这种落后的思想局面,力促农村教师积极使用数字教育资源。
2.选择性能良好、操作简便一致的教育信息化设备
对于数字教育资源的设备问题,建议选择其工作性能良好、操作比较简便而且统一的信息化设备。尤其对于农村小规模教学点而言,尽可能配置新的一致的多媒体设备。统一的数字教育资源设备有利于教师之间进行使用经验的交流,促进教师对教育信息化技术的掌握。操作简单的设备可以提高教师使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同时操作简单的设备也有利于信息技术比较薄弱的教师进行教学。尤其是在教师老龄化严重的农村学校,教师的信息素养不高,学习新技术的能力相对落后,因此操作简便的多媒体设备也有利于这些年龄较大的教师学习和使用。
3.进行信息技术扶持,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针对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教师培训缺乏实质性内容的问题,建议当地教育局加强实践方面的培训,只注重理论与指导思想的培训是明显不够的,甚至可以说是肤浅的。数字教育资源建设项目的核心问题就是有效充分地利用比较前沿的信息资源,因此加强教师的信息化技术就明显重要于其理论的学习。通过理论的学习,在实际的操作中掌握多媒体设备的使用[8]。对于这种操作技术比较强的培训,应该力促一些专业人员到学校进行现场指导,开展实地操作演练。比如,近些年兴起的送教下乡,在一线教师队伍中帮助教师进行学习。
4.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的积极性
充分调动起教师和学生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的积极性才能进一步保证数字教育资源建设项目的真正落实,否则光有设备而无人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也就流于形式,多媒体设备和优质教育资源也就造成浪费。鼓励教师使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逐渐让他们感受到使用数字教育资源所带来的便捷和高效,从而充分利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大力发展农村小规模学校在“互联网+”背景之下的教育信息化强度,促进农村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以便在长期的数字资源教育工作中可以与教师相互探讨,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教学相长。同时,数字教育资源的大众化也对于农村学生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变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5.实行对口管理原则,加强多媒体设备的维修和看管力度
对于多媒体设备的维修和看管方面,必须加大培养力度。目前各教学点都缺乏相关人员,各地方教育局应该对多媒体设备实行对口管理原则,引进这方面的骨干教师和技术人员负责日常教学工作中多媒体设备的正常运行,以保证每一位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育教学时不受技术的限制。实行对口管理的另一个好处是在引进相关技术人员的同时,也引进了信息技术教师,他们不仅可以进行技术方面的扶持,而且还可以负责学生基本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如此一来,也就培养了一支促进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一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2]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0-2020年)[EB/OL].
[3]李英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科学经济导刊,2016(19).
[4]刘鲜,王瑛,晓晓东.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基础设施的发展战略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5).
[5]张文波.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问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5).
[6]郭涛,王亮.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和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2(2).
[7]肖雯.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分析[J].求实,2006(S1).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篇4
关键词:沈阳经济区;教育信息化;策略;保障机制
中***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21-0055-03
沈阳经济区是辽宁省委、省***府提出的区域发展战略。沈阳经济区以沈阳为中心,辐射沈阳市、鞍山市、抚顺市、本溪市、营口市、阜新市、辽阳市、铁岭市等八个城市,形成联系紧密的“区域经济共同体”。沈阳经济区将本着一个核心、多个副中心的都市圈战略建设,加强区域协调发展,加速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
“教育一体化合作”是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合作发展框架协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育一体化发展框架协议,沈阳经济区八城市将通过区域合作,不断完善区域教育合作交流机制和扶持机制,加速推进沈阳经济区教育要素自由流动、资源共享,建立与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相匹配的综合教育体系,把沈阳经济区建设成为国内区域教育一体化典范。
一、沈阳经济区教育的基本现状
沈阳经济区包括共有常住人口2442.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606.9万人。区域生产总值11737.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48055元。沈阳经济区教育经费合计259.4亿元。国家财***性教育经费222.8亿元,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201.4亿元;民办学校举办者投入2.94亿元;社会捐助赠经费0.06亿元;事业收入31.5亿元,其中,学费和杂费26.0亿元;其他教育经费2.15亿元(以上数据来源于《辽宁统计年鉴2011》)。
沈阳经济区内各级各类教育学校数(不含机构数)共有8370所,占全省50.9%,专任教师共有22.94万人,占全省51.1%,各级学历教育学生共有350.96万人,占全省54.5%。
学前教育:幼儿园共有4708所,入园儿童18.97万人,在园儿童45.33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82.9%,专任教师2.14万人。
义务教育:小学学校共有2214所,在校生114.47万人,小学毛入学率为108.3%,专任教师7.81万人,生机比为9.4:1,校园网覆盖率为40.8%。初中学校共有874所,在校生62.77万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116.8%,专任教师5.51万人,生机比为7.3:1,校园网覆盖率为73.5%。
高中阶段教育:共有学校447所,其中普通高中237所,中等职业学校210所。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59.78万人,专任教师2.45万人,生机比为7.4:1,校园网覆盖率为86.9%。
高等教育:共有教育机构90所,其中,科研机构12所,普通高等学校64所(含***学院12所),成人高等学校14所。普通高等学校中本科院校37所,专科院校27所,中央部委院校2所。高等教育研究生、本科和专科在校生共计68.10万人,专任教师3.35人。
二、沈阳经济区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情况
1.基础教育信息化稳步发展
沈阳经济区内教育行***部门中有26家建设了教育城域网,共有835所中小学建立了校园网络;区域内中小学已建成303个数字***书馆系统,734所学校使用了家校通平台,677所学校全部实现“班班通”。
沈阳经济区内教育行***部门共建有电子***务系统19个,办公自动化系统(OA)17个,视频会议系统15个;区域内教育行***部门共建有12个数字化***书馆,39个教育教学资源库,资源库的资源量达到1057.5TB,共有6个地区开设网络课堂,8个地区开设名师课堂。
2012年沈阳市开通“沈阳网络教育电视平台”,2013年重点打造《公益学堂》课程、中学微课程开发等项目,所有自主开发的课程资源全部在沈阳网络教育电视平台播出。
2013年,沈阳市与抚顺沈抚新城达成教科研合作协议,以《沈阳经济区教育一体化合作协议》为指导,在沈抚新城教育发展规划研制,教师队伍培训,教育教学质量的诊断、评价与提升等方面进行合作,沈抚新城与沈阳教育信息资源共享。
2.中职学校教育信息化特色突出
沈阳经济区域内中职学校中已建立21个数字***书馆,127个虚拟仿真实训系统,上网课程数486门,数字教学资源总量达到2446.14TB。区域内中职学校中有4所学校已经建立网络教学或辅助教学平台,6所学校建立校园公告系统(BBS),21所学校建有校园卡系统。
3.高等院校教育信息化全面提升
沈阳经济区域内高校已基本实现100%覆盖网络。区域内高校中有25所学校建立了网上统一校务管理系统,15所学校建成了网络教学或辅助教学平台,6所学校建立了学校网上备课平台,27所学校建立了校园卡系统,12学校建成视频会议系统,有6所高校建立校园公告系统(BBS),注册用户总数达到7.3万人。
沈阳经济区共有13所高校加入国家网络***书馆,有14所高校加入省级网络***书馆,学校能提供的***书馆电子资源总量约有3588.01TB;30所建立了校级的教学资源管理平台,15所已建立数字化的网络实验平台与资源,并运行于实验和实训教学中。共有4577门完整***课程,网络课程9726门,部级精品课80门,网上共享50门;省级精品课数量557门,网上共享数量414门。
沈阳经济区内拥有东北大学、中国医科大学、辽宁省广播电视大学三所***批准的现代远程教育试点校,他们对区域内继续教育向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沈阳经济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沈阳经济区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一直处于省内的前列,发挥了引领与辐射的作用,但在具体建设与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教育观念落后,体制、机制急待创新。目前,经济区内各级教育机构虽已成立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下设推进办,但大多是兼职机构,存在多口管理、职能交叉等问题,造成许多信息化项目没有全局观,不能很好地适应需要,影响教育信息化整体进程。二是,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均衡。义务教育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校际之间办学水平差距较大;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相对滞后;高校基本处于各自为***的局面,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阻碍了各院校之间的沟通,造成资源浪费。三是,缺少统一的标准及评价体系。区域内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普遍缺乏评价指标体系和激励机制,已经妨碍了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推动学校信息化工作的良性发展,促进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和应用效果的提升。四是,经费不足,师资短缺。财***性教育经费用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投入不足,特别是用于信息安全、设备运维、购买服务等方面更没有固定的、长期的资金支持。师资力量短缺,教师素养不足,教师队伍存在结构性矛盾,影响了新时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五是,教育资源较为匮乏。教师无实用资源可教学,网络无优秀资源可共享,直接影响了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四、沈阳经济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策略建议
1.建设较为合理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
沈阳经济区按省***府要求成立了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作为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决策参谋机构,根据信息化发展形势,制定整个沈阳经济区今后一个时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应该是:着眼信息化发展的未来,积极应对信息化的挑战,创新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加快提升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实施全方位整合、全领域覆盖、全过程应用、全社会共享,面对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
2.重点改善沈阳经济区内教学点办学条件,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沈阳经济区内共有教学点12个,根据***《“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技术方案》总体要求,以改善教学点办学条件,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为目标,按省级要求完成区域内教学点的设备改造、教师培训、资源应用任务,力争与中心学校开设同步课堂,提高教学点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3.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
按照国家标准,结合省级“校校通”工程建设方案为沈阳经济区内院校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并接入宽带网络,努力探索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数字化教学与管理。到2015年,宽带网络覆盖各级各类学校,其中乡镇中心幼儿园、村小学和教学点接入带宽达到10M以上,中心校以上学校接入带宽达到100M以上,其中普通高中实现500M以上光纤接入;中等职业学校接入带宽达到200M以上;高等院校接入带宽达到1000M以上,基本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
4.促进数字教育资源应用,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
沈阳经济区内各级教育行***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积极组织、大胆实践,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实用、好用、管用的资源应用模式,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提高优质资源使用率。到2015年,基础教育中心校以上学校建成校园网络,村小学搭建局域网网络环境。乡镇中心幼儿园以上和中小学校每个班级都有多媒体设备,其中交互式多媒体设备占50%以上。
5.对接省级教育资源和管理两大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教育决策能力
根据省级教育资源和管理两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度,完成沈阳经济区的平台基础架构建设,实现区域内教育行***电子化、管理决策科学化、公共服务系统化,为加强教育监管,支持教育宏观决策,全面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能力提供支撑。建立区域内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倡导校标间网络课程互选,鼓励名校开设网络学校、网络选修课,通过办好教育软件制作大赛等活动,有效支撑区域内各级各类学校对优质、特色数字教育资源的需求,建成区域内高水平的优质教育资源库,提高使用率,为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服务。
6.加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实现学习空间人人通
按照省教育厅制定的“***府规范引导、企业建设运营、学校购买服务”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运营机制以及“教师率先使用、职教率先部署、发达地区率先示范”的原则启动实施沈阳经济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到2015年,全部教师拥有实名的网络学习空间并开展教学与教研活动;初中以上学生拥有实名的网络学习空间。
7.加大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力度
按照省级教育行***部门、专业机构和学校管理者的定期培训制度及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定级标准,着力沈阳经济区内教育信息化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抓好区域内各级教育行***部门领导和学校校长教育信息化发展领导力的建设,加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力度,普及应用信息技术,为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提供人力支撑。
8.参照省级标准,建立健全信息化评价体系和技术支撑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根据省级教育信息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技术服务和管理标准规范以及教育系统信息安全标准规范,制定沈阳经济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统筹协调沈阳经济区技术支撑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工作;建立一支区域内上下联动、步调一致、技术精湛的专业化技术运维保障队伍,建设区域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专业人员队伍,确保沈阳经济区域各级各类教育系统稳定、安全运行。
9.推进教育信息化试点地区与学校建设
目前,***已颁布第一批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名单,沈阳经济区内共有11家单位入选,其中区域信息化试点2个、中小学信息化试点6个、职业院校信息化试点1个、本科院校信息化试点2个。按***和教育厅工作总体部署,扎实推进沈阳经济区内教育信息化试点建设工作,带动引领沈阳经济区的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重点完成部级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的实施工作,配合教育厅,确定区域内省级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
五、沈阳经济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机制
1.建立教育信息化的管理保障机制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综合性工作,必须加强领导,做好协调,必须加强机构和人员的建设,加强对教育信息化的统筹规划、任务实施、设备运营、系统管理、安全监督、组织协调工作等。
2.建立教育信息化投入保障机制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和应用系统的建设、完善和维护等都需要稳定的经费做保证。沈阳经济区内的中、高等院校要保证信息化经费的基本投入,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远程教育、人员培训所需经费可纳入公用经费,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的公用经费的一定比例可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
3.建立教育信息化***策保障机制
沈阳经济区要统一建立完善的***策保障机制,保证教育信息化依法、依规的健康发展和应用。包括:教育信息化发展应用、机构人员编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学科的教师配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和认证管理,信息数据标准等***策意见。
4.建立教育信息化技术保障机制
要始终把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与应用作为评价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水平的出发点和归宿,切实提高应用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效性。要在沈阳经济区范围内建设高水平的专家队伍,切实加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要加快各级技术服务网络平台建设,确保信息化设施的正常运行,建立教育信息化技术保障机制。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篇5
关键词:资源配置;资源共享;教师队伍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促使人类越来越努力,不断地完善自己,而人才的培养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一直为各界所关注。但是,由于我国城乡之间的差距,使很多的教育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国家推出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这一举措,主要是为了使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得到有效改善,让每个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都是平等的。尤其是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体现在中小学办学水平、学校的师资力量等等,为了使教育资源在全国得到全面覆盖,网络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要想使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全面覆盖,需要整合的方面还是很多的。本文主要从几个方面阐述了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具体措施。
一、统筹教育资源配置,进行教育体制改革
为了使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全面的覆盖,对教育资源和教育体制也要进行变更,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城乡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为了使每个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都是平等的,首先要合理配置一些教育资源,使乡镇的学生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不会出现重点学校或者是重点班级的情况,使学生不会在升学考试后出现择校难的现象。实行就近入学。尤其是孩子在进入小学之前,都会接受学前教育,因此我们要支持示范性幼儿园的创建,使孩子有足够的知识或能力进入小学。对于义务教育学生标准化建设也需要大量资金的扶持,使贫困地区的学校接近城市的平均水平,实现全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办学水平,让每个学生都有一样的教育条件。在教育信息化的作用下,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也有更大的进展,实行教师轮岗制度,不同学校的教师可以轮流到其他学校教学,但是教师的档案隶属关系不会发生变化,使学校间的人力资源互通并配置均衡,在教育信息化的条件下,这种轮岗制度更加方便有效。
二、网络下教育资源的共享
为了扩大教育资源的覆盖区域,网络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随着网络在城镇中被广泛使用,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达到有效共享,通过网络连接,使一些优秀的课程可以通过网络***开放,突破了传统课堂模式,使传统课堂与网上课堂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通过教育信息化数字的实施,使农村学校与试点学校的资源得到大幅度共享,有“名师课堂”和“名校课堂”等一些优质教育资源,通过网络平台,让教师与教师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有一个更为宽阔的网络空间,可以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变革,使学生更快更早地掌握最新的教育资源。信息化下教育资源的统筹配置,大大地改善了我国贫困地区的教育环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教育信息化的实行,让教师的教学方法更加多样,使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更多,接受到更为先进实时的教育信息,让学生学习到更多有用的知识。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育是离不开老师的,所以教师的选拔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随着教育数字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扩大,教师的招聘制度也越来越严格。全面公开的招聘制度,使教师队伍越来越强大,教师的专业性也越来越强。教育资源信息化的实施,首先要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教师资格的认证中,尤其是教师职称的评定和考核,通过国家监督,使教师的能力得到真正提高,这对教育事业的贡献是很大的。尤其是对于一些比较优秀的教师,可以选派到优质学校进行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创新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使教师之间相互交流教育思想,使教师的教学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通过教育数字信息化的有效实施,尤其是对教师的评估也更加严格,而通过信息系统的进入,加强了国家的教育监督,使学校和教师得到更为实质性的进步。
综上所述,教育信息化的实施,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又向前更近了一步,通过网络这一平台,不仅缩小了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使所有的学生都能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同样也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更多样的人才。
参考文献: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篇6
“三通”:
网络校校通——所有学校接宽带,完善学校的基础信息化硬件和网络设施。
资源班班通——实现班级授课资源的上传***,重点建设网络课堂等相关业务。
学习空间人人通——师生共享教育资源和拥有可互动的个人网络学习园地。
“两平台”: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主要承载班班通、人人通。
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各类教育系统的内部管理系统,提高教育系统内部信息化办公水平,内部管理信息化建设。
移动“教育云”鼎力支持“三通两平台”,一是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学生、家长、教师、学校及教育机构实现专属的学习空间并使各班级、学校间的教育资源可以互通与共享;二是全面开展全疆“校校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采用基于互联网运营的模式,结合“校校通”的发展要求和目标,将开展全疆范围内校园互联网建设工作。
***移动以丰富多样的信息化产品助建兵团数字校园,为兵团师生打造舒适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
校园WLAN实现兵团校园无线网络覆盖,让兵团师生随时随地快捷接入互联网,建立高效沟通、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数字校园网()为兵团师生带来开放式的互动交流平台,校园一卡通让兵团学生“一卡在手通行校园”,教育办公系统提升办公效率。
校园WLAN
***移动WLAN无线上网服务,为兵团师生提供高速稳定的无线网络。用户通过笔记本电脑、手机、PAD等支持WLAN功能的设备,在中国移动WLAN网络覆盖区域内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畅享移动高速互联,让校园生活更精彩!
数字校园网
***数字校园网站()为兵团学生营造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为学生、老师、家长提供短信、网络等全方位、多方式沟通的良好氛围。学校在这里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站,以学校博客、班级博客的形式展示学校特色教学及教育成果!
校园一卡通
***移动推出的“校园一卡通”让兵团师生“一卡在手通行校园”。将就餐卡、借书卡、考勤卡、医疗卡、购物卡、洗浴卡等校园生活中的各种卡片合而为一,一张SIM卡就能通行无阻,还能享受借书通知、食堂账单等增值服务。
现在,石河子大学的12000余名学生吃饭、借书、洗浴、进出校园只需一张卡片就搞定。校内食堂、澡堂、超市都有“一卡通”的终端机,学生们在终端机消费时,数据库与终端机双向核对及时共同更新。学生们可以随时查询自己的消费情况,学校管理也更加统一。
教育办公系统
教务教学管理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学校需要通过建立教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教务管理效率,并配合传统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篇7
摘要:文章从对数字***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情况出发,对乡镇和社区对接数字***书馆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探讨,结合林甸县花园乡的实际情况,对乡镇区域实践推广数字***书馆的有效做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中***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10-0095-03
1数字***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情况
1.1存取自由度高
从根本上讲,数字***书馆是建立在电子信息技术基础上的虚拟***书馆。***书馆的馆藏资源,就是与数字***书馆的电子***书和文献资料进行资源对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现今的数字***书馆已经开放了多种登录渠道,可以同步支持会员在多种登录渠道中进行多种方式的自由阅读。由于技术的进步,每一名会员的阅读记录都可以被缓存留档,方便会员自由读取。
1.2城市覆盖率高
据统计,由2009年开始实施的“数字***书馆推广工程”已覆盖全国40所省级***书馆、479所市级***书馆,服务辐射2,900所县级***书馆,实名用户超过655万人,用户分布在内地、港澳和部分海外地区,各服务系统年均点击总量超过12亿次。从数字***书馆的建设情况来看,数字***书馆的建设需要建立在完善的网络技术环境基础上,在前期的发展建设过程中,高校***书馆、公共***书馆以及网络环境比较稳定的城市区域是数字***书馆建设较好的地区。
1.3资源共享度高
我国开始大面积推广数字***书馆的建设,就是在“数字***书馆推广工程”的带动和影响下开始的。在相关工程的开展过程中,各地都采取了以下措施:①构建分布式公共文化资源库。②组建以各级数字***书馆为节点的数字***书馆虚拟网。③搭建优秀中华文化集中展示平台、开放式的信息服务平台和国际文化交流平台的“一库一网三平台”的工作方案。
1.4用户满意度高
数字***书馆的建设所需要占用的社会资源并不大,但是数字***书馆建成之后能够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和帮助却是非常巨大的。正因如此,在数字***书馆的投建过程中,各地数字***书馆的注册用户对于建设完成的数字***书馆的满意度比较高。如:贵州数字***书馆在建成之后就实现了以IP范围为限制,向全省读者免费提供数字资源服务,为社会提供“一站式”检索服务。***书馆服务的推出,实现了读者异地借阅、随身携带和随时随地的阅读,有效解决了数字***书馆在偏远地区的农村无法覆盖的问题,对农村居民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2乡镇和社区对接数字***书馆的可行性
乡镇和社区是居民生活的基层一线,社会文化建设的任务重、基础薄,常规的宣传教育手段收效不大。在乡镇和社区全面铺设数字***书馆的成本不高,维护难度不大,能够为乡镇和社区的基层文化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具体说,在乡镇和社区建设开通与城市区域的数字***书馆对接的数字***书馆的可行性,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2.1扎实的技术支持
在乡镇和社区建设的数字***书馆,同样是承担着公共***书资源共享、居民文化教育等艰巨任务的虚拟公共设施。数字***书馆的建设和运行工作,主要是在乡镇和社区进行高速稳定的网络铺设工作和在适当的场所进行公共服务器的运行维护。这些工作和数字***书馆在城市区域的建设工作之间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只要相关的运营企业能够定期参与维护,就能够在技术层面上实现乡镇和社区对接数字***书馆的可行性。
2.2旺盛的客户需求
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城镇和社区居民了解社会文化、融入全新发展的社会文化的内心需求非常强烈。数字***书馆建成之后,可以让他们在现有的生活节奏下,在不增加经济负担和生活压力的情况下,按照自己的学习意愿和生活习惯,自主地安排自己的文化学习和活动,有效地迎合了乡镇和社区人们的学习需求。
2.3适宜的服务环境
数字***书馆与传统***书馆的存在形式不同,这就决定了在数字***书馆的运行过程中,为会员提供的服务方式也不同。对于乡镇和社区的居民来说,只要学会了利用关键字进行搜索,就可以在数字***书馆进行资料搜索和查阅;对于数字***书馆的会员来说,学习数字***书馆的使用方式的过程,也是成长和进步的过程。
2.4强大的***策支持
为了全面提升我国社会文化综合服务水平,我国***府制定了一系列强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的重大文化发展建设策略。在相关策略的带动下,我国现已建成一个国家中心、33个省级分中心、2,840个县级支中心、28,595个乡镇基层服务点和60.2万个行***村基层服务点。各级文化服务机构的建立,快速有效地建立起一个系统覆盖全国、省、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六级服务机构的服务网络,这种服务网络的建立,为数字***书馆的推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从***策支持的角度来看,我国***府已经开始重视对乡镇地区人口的社会文化普及和教育工作,而这项工作的主要诉求和乡镇及社区建设数字***书馆的根本诉求是一致的。鼓励性的***府指导***策的出台,为乡镇和社区数字***书馆的建设奠定了扎实的***策基础。
3乡镇和社区对接数字***书馆的实践探索
林甸县花园乡在前期的发展建设过程中,通过积极的引导和教育工作,实现了劳动力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的转移。应当说,花园乡的前期工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但实现劳动力的转移,必须要建立在劳动力素质普遍提升的基础上。所以,花园乡也积极地进行了数字***书馆的实践活动。
3.1林甸县花园乡的发展建设情况
花园乡是林甸县的下辖乡镇,全乡共有11个行***村和78个自然屯。全乡面积67.89万亩,其中耕地面积只有28.5万亩,草原面积有30万亩;全乡共有人口3.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576人。因劳动力产业结构比较传统,为了更好地促进花园乡的发展,当地***府把劳动力结构的调整工作作为主要工作。目前,全乡共有劳动人口1.7万人,占总人口的54.8%。其中从事奶牛养殖业的劳动人口有5,200人;从事绿色、特色种植业的劳动人口有800人;从事商业、餐饮、服装、建筑、运输、贩运等行业的劳动人口有3,400人。从目前林甸县劳动力行业分布情况来看,大多数劳动力都在从事着比较基础的劳动工作。这些工作传统、简单,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有限,但事实上,随着社会劳动力水平的不断提升,参与各项社会劳动所需的文化知识水平已经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无论是传统的农业种植还是农畜养殖,先进的科学知识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劳动者的劳动效率和劳动效益。如:我国奶牛养殖业就已经实现了奶牛喂养管理的机械化以及牛奶制品加工生产的自动化,我国的奶牛养殖业已经依靠科技进步进入现代化发展的新时期。但是在林甸县花园乡,参与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知识文化水平仍然比较落后,能够参与专业文化知识水平要求较高的行业工作的劳动力数量非常有限,这说明林甸县的劳动力的总体文化水平迫切需要得到提升。
郭敏:数字***书馆资源在乡镇和社区的延伸服务研究与探索3.2林甸县花园乡的实践状况
在发展过程中,花园乡***府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发展趋势与自身的建设发展工作形势紧密结合起来,将数字***书馆的建设工作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开展与数字***书馆的普及工作结合起来,以数字***书馆的建设工作为切入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工作探索:①按照土地区域的功能用途,将全乡土地区域进行网格化划分。分别划定居民生活活动较为集中的居住区、农工项目开展较好的农业区、种植业项目发展较好的种植区和草原区等多个主题区域模块。②以有线网络线路铺设全面覆盖居住区,无线网WiFi信号基本覆盖农业区、种植区,手机信号全面覆盖草原区为目标,实现网络信号和手机通信信号在全乡高密度覆盖。③投建数字化***书馆的运行服务器,将服务器设置在乡***府、学校以及农机站等场所,以农业主题为主要范围,建设一个与大庆市的城市数字***书馆系统全时空对接的数字***书馆。④组建教育小队,在全乡范围内组织开展“数字指导生活”的专题教育活动,每周三活动一次,在乡***府以及各村村委免费开设数字***书馆使用方法的主题教育公开课,为广大劳动者进行数字***书馆的应用推广教育工作。
3.3花园乡实践活动的成功经验
首先,关注社会文化建设,促进数字***书馆发展。数字***书馆的投建,将会对地方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花园乡的数字***书馆投建实践过程中,当地***府就注意到数字***书馆与地方文化环境发展之间的微妙关系。在投建数字***书馆的同时,对***书馆所在地的城市功能板块进行合理划分,顺应数字***书馆的建设和开放,为地方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将数字***书馆对各地方文化发展的积极效用放大。其次,只有夯实技术基础,才能取得积极投建效果。数字***书馆的投建,离不开基本的技术支持。由于花园乡的有线网络铺设技术条件不够成熟,数字***书馆的正常运行只能在无线网络技术的支持下才能顺利完成。花园乡***府在投建数字***书馆之前大力推动无线网络覆盖的工作,有针对性地解决了花园乡居民的实际需要,有效地解决了花园乡网络技术基础薄弱的问题,让馆内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再次,多服务器同时运行,保证客户的使用效果。由于花园乡***府在投建数字***书馆之前,就对全乡进行了功能区域的划分,设立多台同时运行的数据服务器的做法,既增强了数字***书馆运行平台的稳定性,又提高了数字***书馆用户的使用感受,为数字***书馆能够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进行优质的推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最后,专职教育团队的存在,保证了***书馆的推广效果。数字***书馆的建设,会对社会文化产生重要影响,只有专题教育活动的开展,才能将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生产力,才能真正将数字***书馆的积极作用充分调动起来。
4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字***书馆的建设,在全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下进一步提高了社会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花园乡的实践活动,充分考虑了数字***书馆投建的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重点照顾了数字***书馆的用户的使用需求,充分结合了自身的发展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数字***书馆推广工程”的落实。从实践活动取得的效果上看,数字***书馆的建设工作有效地提升了乡镇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文化水平,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艳慧.浅析数字***书馆的现状与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24):233-234.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篇8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体,以提高学校管理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以开放、系统、共享、多元、安全、高效的网络思想为指针,根据国家、省、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部署,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我区教育信息化新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组织实施过程中,要结合现代化学校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创建达标工作,统筹规划,统一标准,防止重复建设,避免浪费,提高整体效益。
2.注重实效。各校要加强对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制定年度推进计划和具体实施措施,以服务为导向,加强应用建设,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源共享,为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技术支撑。
3.示范引领。要重视创建过程,充分调动创建积极性。要从学校实际出发,有效引进新技术,整合应用系统和优质资源,建设具有校本特色的学校数字化综合应用平台,充分发挥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主要目标
1.校园环境数字化:完善组织机构,健全管理制度;提升教育装备水平,中小学生机比达到5:1,师机比达到1:1;完善校园网络基础设备建设,实现校园网络千兆快速交换和校园安全无线漫游,完成网络中心标准化改造工作,建成具有技术先进、高扩展性、高安全性和覆盖全校的校园数字化环境。
2.教学资源数字化:加快校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校园门户网站和特色专题网站建设,建立内容丰富的学科教学资源平台,打造教育影院品牌,实现教学、教研和学习模式的转变,进一步增强教师共建共享意识,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作用。
3.教育管理数字化:在现在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全区教育OA系统建设,实现校园OA无纸化办公;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综合系统建设,建成区域监控安保系统,学籍管理系统,教师信息管理系统,采用单点登陆方式,基本实现教育管理数字化应用全覆盖。
4.教学应用数字化:加强教学应用综合平台建设,实现教务、教科研、网络备课、教学等功能;加快德育、体卫艺、实验室和***书馆数字化管理系统建设;定期开展师生信息技术专题培训和创新大赛活动,全面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专题培训。
到2015年,创建不少于25所区级数字化校园示范校,10所市级数字化校园示范校,基本建成覆盖全区各级教育行***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教育管理、教育内容、教学组织与手段的现代化,使教育信息化各项指标和应用水平位居全市前列。
四、重点工作
1.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行动
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按要求配足配齐电脑,教师实现人手一机标准,学生用机比达到5:1;进一步完成网络设施布局建设,实现信息点校园全覆盖,采用裸光纤组网技术,主干速率达千兆及以上,千兆到桌面,带宽利用高。学校建成无线网络,实现校园无线漫游,方便师生各种教学和管理应用。
2.网络中心机房建设提升行动
学校网络中心机房建设应符合《区中小学网络中心机房建设标准(暂行)》,用五年时间,全面完成学校网络中心机房标准化建设工作。建有上网行为管理系统和防病毒系统(***互联网出口学校还应建有防火墙系统、入侵防护系统、网络监控系统)等组成的网络安全体系,拥有满足各类应用服务、核心数据实时备份的服务器群和高性能存储阵列,全方位保证数据安全。
3.教育信息化建设达标提升行动
进一步加强我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达标创建工作,到2012年,全区中小学全部通过“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达标创建评估”一、二类标准,其中一类学校通过率不低于50%,位居全市前列。通过达标创建工作,进一步提升中小学信息化应用水平,真正起到“以评促用”的目的。
4.校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行动。
进一步加强校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制定“区中小学门户网站建设标准”,完善校园门户网站的各项功能,集成学校各种信息资源,及时、有效地提供各类信息服务。并以学校门户网站为主要载体,实现校务公开,融合信息、资源、研修、博客等分类应用,成为学校对外宣传的主要窗口。
5.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提升行动。
积极开展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工作,围绕教师研修网和瑞博数字化平台开展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工作,不断完善学科教学基础资源,满足不同层次的教学需求。通过采购、交换和录制等多种办法收集优秀的资源,打造“教育影院”品牌资源库,鼓励学校和个人筹建校园资源网站和学科专题资源网站,积极做好省市各类教育资源网宣传和应用工作,增强教师共建共享意识,充分发挥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
6.学校OA系统应用提升行动
不断完善区教育局OA系统的各项功能,全面实施校园OA办公系统建设工作,实现校园OA与教育局OA系统无缝对接,并通过OA系统实现不同系统的单点登陆,整合短信平台的短信提醒功能,提高办公效率,实现校园低碳无纸办公。
7.教育综合管理系统建设提升行动
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系统建设,不断满足教育管理的各项需求,逐步建立***的校园智能广播系统、校园安全监控安保系统、教师信息人事系统、教科研管理系统、学生学籍管理系统、***书馆数字化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等应用系统,基本实现教育管理数字化应用全覆盖。
8.教师网络研修平台应用提升行动
以教师研修网为主要平台,以学科组为载体,有组织的开展网络研修活动;以协作组为活动单元,鼓励教师自主交流、自主研修;以名师名校长为骨干,建立名师网,整合各名师工作室的研修活动,进一步提升网络研修的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优势资源网络辐射作用。
9.教学应用平台建设提升行动
加强教学应用综合平台建设,实现网上排课、学生选课、网络备课等多种功能,并以瑞博数字化平台为载体,开展网络教学,实现网上授课、网上辅导答疑和网上批改作业等功能,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教师分层教学创造条件。
10.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行动
定期开展师生信息技术专题培训和创新大赛活动,全面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达标培训工作,全方位提升教师数字技术运用的能力、教学软件选择与制作的能力、数字环境下驾驭课堂的能力、利用数字技术进行课外交流与指导的能力,到2015年,要求80%的教师达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五、具体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进一步完善教育信息化组织机构建设,明确分工和职责。学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数字化校园建设领导小组,所有中学和24个班级以上的小学要单独设立“教育信息技术处”中层机构,配足配齐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建立专业技术人员有效工作机制,制定各类信息化管理制度,为数字化校园建设和管理提供制度和组织保障。
2.加大经费投入
进一步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经费投入,坚持财***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区教育局将设立数字化校园建设专项经费,每年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各中小学也要建立数字化建设配套经费,确保数字化校园建设顺利进行。
3.建全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吸收符合资质要求的企业加入服务平台,建立区、校和企业多层次的支撑服务体系,为全区教育信息化提供及时、快速、高效的服务,全面做好教育信息化设备的管理、维护工作,进一步提高设备的使用率。
4.加强考核督查
要结合各类达标创建及评先工作,加大对数字化校园创建学校的考核督查力度,把数字化校园建设作为现代化学校、示范学校、办学水平督导评估内容之一,并纳入对学校和校长的年度考核之中。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篇9
一、建立教育信息化管理改革机制,
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
一是思想管理改革,确立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构想。渝北地处两江新区中心,两江新区内的数据交换中心、云计算产业园、仙桃数据谷将形成“智慧重庆”的核心,助推重庆市建设成为内陆开放高地和云计划重要基地。为发挥良好的信息化大环境优势,渝北教育确立信息化发展战略构想:遵循“网络全域化、资源集成化、使用普及化、运维优质化”的总体思路,抓住迎接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检的契机,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为出发点,以中小学网络全覆盖为基础,以师生应用能力提升为核心,以教育资源开发应用和管理现代化为支撑,以创新建设机制和服务模式为关键,努力实现“三通两平台”建设和应用目标,加快全区教育信息化和教育装备标准化建设,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二是组织管理改革,落实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机制。渝北区***府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工作;区教委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区教育信息化的规划、建设、管理、应用、研究和师资培训等工作;成立由校长挂帅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本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开展。这些举措形成了以区信息化领导小组为管理主体,以各学校计算机人员为技术支撑,学科骨干教师为信息资源支持,全区师生为应用核心的运行机制,开创了“区***府抓统筹保障、区教委抓宏观指导、区技装中心抓技术服务和学科资源整合应用、各学校抓具体落实”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新格局。
三是规划管理改革,制订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行动蓝***。教育信息化的规划管理要从单纯的技术设计向整体的综合规划转型,使之成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区域性、战略性行动蓝***。渝北以建设“智慧校园”试点实验学校和“区域教育云平台”为切入点,绘制了“一年时间内立项规划,三年时间内实践推进,五年时间内成熟推广”的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行动蓝***。渝北区用地区发展优势支撑渝北教育信息化领先地位,在“理念更创新、条件更成熟、设施更先进、模式更完善、领导更重视”的大环境下,开启“渝北大教育模式”,整体推进渝北教育跨越式发展。
二、建立教育信息化建设升级机制,
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
一是加快教育信息化能力建设升级,促进基础教育师资均衡发展。渝北区制订了切实可行的信息技术培训计划,启动了教育信息化能力建设升级工程。以2014年为例,首先是组织150名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参加“***一中国移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部级培训项目”的培训,并指导他们将培训所得应用到各自的教育教学中,带动一批教师参与到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中来。其次是组织149名农村学校义务教育教师参加国培,项目涉及“重庆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者培训”“重庆市农村义务教育教学名师跨省脱产研修”等。然后是按要求组织教育系统电教机构人员、中小学实验人员、***书人员、信息技术教研员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骨干教师参加全市义务教育教师培训。最后是组织区科技教师参加相关部级、市级、区级培训。
二是加快教育信息化装备建设升级,促进城乡基础教育信息化条件均衡发展。渝北区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和经费投入,加快教育信息化装备建设升级进程。以2014年为例,区财***投入专项资金3425万元,支持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及仪器、***书馆(室)以及宽带网络租用、网络安全、“三通两平台”等的建设。目前,全区拥有教学计算机12411台、网络多媒体教室26 143间、数字资源量329200GB,促进了城乡基础教育信息化条件均衡发展。
三是加快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升级,促进基础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其一是实施教育城域网资源全覆盖工程。作为2014年“全面改薄”中的相关实施项目,渝北区教学点资源全覆盖工作,已按重庆市的要求完成了相关项目设施设备的招标采购工作,并顺利通过验收。至此,辖区内104所公办学校(包括7所教学点)全部接人教育城域网。其二是新建、扩建学校教育信息化装备,目前辖区内中小学校除村小外“班班通”覆盖率达100%。其三是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工程建设已规划招标,开始启动实施。其四是推进了教育资源和管理“两平台”的建设和运用。其五是积极推进数字校园管理系统的应用,支撑教育管理改革,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公共服务系统化、学校管理规范化,实现中小学学生学籍、师生考勤、学校财产管理等全面信息化。积极推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计划,购买200G的教育教学资源供全区学校共享***,确保农村远程教育项目学校按时***中小学资源,注册使用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资源和市公共资源服务平台所提供的资源。同时,充分发挥“国家教育公共资源服务平台”资源作用,配合市技术装备中心做好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技术支持与服务工作,引导教师自觉应用这些资源,服务于教学。
三、建立教育信息化教学创新机制,
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
一是坚持多层面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专题讲座、经验交流、专项赛教、优质数字资源征集等系列活动,为教师搭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交流展示平台,引导各校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应用上。同时,积极鼓励教师深入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有效课堂教学改革,依托教育信息化着力打造有效课堂、优质课堂和卓越课堂。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篇10
【中***分类号】 G42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2―0034―01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建设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汇聚百家企事业单位、万名师生开发的优质资源,生成特色鲜明、内容丰富、风格多样的优质资源,为学习者享有和使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供方便快捷服务。我县以被确定“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专项试点地区为契机开展了先行试点工作,同时积极参与“甘肃省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临泽县教育资源云平台”的建设和应用,并以国家平台“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晒课活动为应用载体,在充分利用各级教育资源平台提供的优质教育资源和教学应用着力打造中小学教师高效优质课堂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现就具体做法作以阐述,以飨读者。
一、用好“一师一课”优质资源
为贯彻落实***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2014年7月,***办公厅下发通知启动了2014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活动以应用为导向,以资源共享为纽带,以教师课堂应用为中心,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教育质量。截至目前,全国教师已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晒课300多万节。晒课评选出的“优课”覆盖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各年级各学科各版本。平台汇聚的这些“优课”资源(包括课堂实录、教学设计和相关教学资源)将为教师个人课前备课、课中上课和课后评价等高效课堂建设的各个环节提供示范、参考和借鉴。同时汇聚的“名师”及“优课”资源为教师专业成长、常态教研开展、教学竞赛参加等活动提供了丰富、生动、高效、优质的资源素材,为教师建设高效、优质课堂提供了资源保证。
二、用好平台提供的教学应用系统
我县通过下发通知、组织培训等多种途径,及时向师生推介使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甘肃省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最新上线的各类教学应用模块,如仿真实验、优学360、易题库、互动学习、快乐英语等。这些教学应用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交互、自主以及个性化的教学环境,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如,“***学习”教学应用模块,集成了网络“教”与“学”的环境,汇聚了教育名校精品课程资源,在教学中合理、有效应用这些教学应用模块,将会使高效课堂建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用好“畅言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和“畅言教师助手”
“甘肃省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畅言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和“畅言教师助手”是科大讯飞公司为教师量身定制的备授课一体教学工具,它以覆盖全学科成体系正版电子教材为内容核心,同步提供到书到课的优质资源以及各种功能强大的信息化教学教研工具,其场景化教学、统一监管、语音支持、应用百宝和云端一体五大特色功能助教师轻松达成教学教研目标。我县在积极考察了解国内各种主流多媒体教学应用系统的基础上,在全县中小学推广使用“畅言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和“畅言教师助手”教学软件,为全县中小学及部分教学点安装“畅言交互式多媒体教学软件”200多套,开通“畅言教师助手”帐号150多个。教师可利用能听会说的电子课本、到书到课的优质资源及快捷交互的学科工具进行备授课,有效推动了高效课堂的建设。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