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距怎么设置10篇

行距怎么设置篇1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打开需要设置行间距的Word文档,用鼠标选中要设置行间距的文本。

2、点击鼠标右键,选择“段落”。

3、在间距中根据需求选择段前段后的行数,点击行距下方的三角形。

行距怎么设置篇2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又将迎来新的工作,新的挑战,是时候开始制定计划了。计划到底怎么拟定才合适呢?下面是给大家准备的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位置与方向二》教案范文,供大家阅读。

更多关于教学工作计划的内容请点下方链接

五年级语文下册《清贫》精选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面积》精品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范文大全

小学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

小学三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位置与方向二》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

(1)能绘制平面示意***,通过制作平面***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2)通过绘制平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目的

一、复习引入

合作绘***、练习巩固

目的是通过看***回答问题,复习、巩固有关***上方向、角度、距离等知识,为下面自己绘制平面***作准备。

(1)停车场在广场的 方向,距离大约是 米。小红家在广场的 偏 方向,距离大约是 米。

(2)地铁站在广场东偏南45度方向,距离广场100米。你能在***上标出地铁站的位置吗?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1、出示学校的录相或***片

问:学校中有哪些建筑?现在有一些数据,能根据这些数据将这些建筑物在平面***上标出来吗?出示数据:教学楼在校门的正北方向150米处。***书馆在校门的北偏东35度方向150米处。体育馆在校门的西偏北40度方向200米处。活动角在校门的东偏北15度方向50米处。

2、小组讨论:你们打算怎么完成任务?有什么问题要解决吗?

3、小组汇报完成平面***绘制的计划,教师进行梳理:

(1)绘制平面***的方法:

先确定平面***上的方向,再确定各建筑物的距离。如果学生没有说道,老师可以进行引导:你们打算怎样在***上表示出150米,200米和50米?从而帮助学生确定比例尺,和***上距离。

(2)小组合作完成,可以怎样分工,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务。

4、小组活动,绘制平面***。

5、展示各组绘制的平面***,集体进行评议。

(1)评价绘制的正确性,如果平面***有问题,说一说问题是什么,应该怎样确定位置。

订正后交流:你们组认为在确定这点在***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教师小结:绘制平面***时,一般先确定角度,再确定***上的距离。

(2)比较各个平面***,为什么有的***大,有的***小?

小结:1厘米表示的大小不同,***的大小也不同。

练习:

1、完成书上习题21页3、4题并订正。

2、在纸上设计小区,并说明各个建建筑的位置。

老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建筑物的***片:如医院、学校、商店、银行、邮局、药店等。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位置与方向二》教案范文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2.学会通过测量描述物体在平面***上的具体位置。

3.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根据描述物体在平面***上的具体位置。

教具准备:直尺、量角器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交流例题1中有关台风的消息。

⑴同学们听说过台风吗?你对台风有什么印象?

⑵教师叙述有关台风的消息:目前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距离A市600km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时的速度沿直线向A市移动。

师:听到这侧消息,你有什么感想?

启发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关注台风的位置和动态。

2.导入新课

现在台风的确切位置在哪里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确定物体位置的知识。

[板书课题:位置与方向(一)]

二、探究新知

㈠教学题例1

1.小黑板出示例1的相关内容。

学生从***中提取信息?

(启发学生观察时关注以下几方面的信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哪里;以哪里为观测点;***中台风中心的个体位置在哪里。)

2.交流确定台风中心具体位置的方法。

⑴让学生尝试说说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

⑵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引导。

提问:东偏南30°是什么意思?

(东偏南30°表示的是台风中心位置相对于A市所在的方向,也就是台风中心位置与A市的连线和正东方向的夹角是30°,即正东方向往南偏30°。)

⑶小结确定位置的方法。

提问:如果只有一个条件,能够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吗?

引导学生得出:要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必须知道两个条件,即物体所在的方向和物体在这个方向上距离观察点的距离,简单地说就是要用“方向+距离”的方法来确定物体所在的具体位置。

3.组织计算:

师:现在我们知道台风中心所在的具体位置了,那台风大约多少小时后到达A市呢? 学生***计算,组织交流。

600÷20=30(小时)

4.练习:教科书20页做一做。

三、作业:练习五的2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知道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关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

板书设计

位置与方向(一)

确定观测点

确定物体在观测点的什么位置

确定物体距离观测点的距离

第二课: 位置与方向(二 )

教学内容: 教材第20、21页相关内容及练习题

教学目标:

1.学会根据描述在平面***上画出物体的具体位置,掌握画***的方法。

2.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根据描述标出物体在平面***上的具体位置。

教具准备:直尺、量角器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名师点拨第二题。

二、教学例题2

1.教师叙述例题2中一段文字,并小黑板出示题目。

提问:在例题1的***中,B市、C市的具体位置应该标在哪里呢?请你在例题1的***中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

2.尝试画***。

⑴学生***思考怎样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

⑵小组交流作***的方法。

⑶尝试画***。

教师巡视交流,参与部分小组讨论,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3.组织全班交流。

展示学生完成的作品。

组织交流和评议,通过交流明白在***上标出B市、C市位置的方法。

B市:先确定方向,用量角器量出A市的北偏西30°(量角器中心点与A市重合,量角器0刻度线与正北方向重合,往西量出30°);再表示距离,用1cm 表示100km,B市距离A市200km,在***上也就是2cm。

C市:先确定方向,直接在***上找到A市的正北方向,再表示距离,用1cm表示100km,C市距离A市300km,在***上也就是3cm。

4.算一算。

台风到达A市后,移动速度变为40千米/时,几小时后到达B市?

200÷40=5(小时)

5.总结画***的基本步骤。

交流:你们认为在确定物体在***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总结:

(1)确定平面***中东、西、南、北的方向。

(2)确定观测点。

(3)根据所给的度数定出所画物体所在的方向。

(4)根据比例尺,定出所画物体与观测点之间的***上距离。

6.练习

教材第21页“做一做”。

学生***进行画***。

三、作业

练习五7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知道在平面***上标明物体位置的方法是先确定方向,再以选定的单位长度为基准来确定距离,最后画出物体的具体位置,标出名称。

板书设计;

位置与方向(二)

确定平面***中东、西、南、北的方向。

确定观测点。

根据所给的度数定出所画物体所在的方向。

根据比例尺,定出所画物体与观测点之间的***上距离。

第三课: 位置与方向(三)

教学内容: 教材第22页相关内容及练习题

教学目标:

1、能用语方描述简单的路线***,并能根据描述画出具体的路线示意***。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用语方描述简单的路线***,并能根据描述画出具体的路线示意***。

教学难点:能根据观测点的变化灵活描述路线。

教具准备:量角器、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

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知道了要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哪几个条件?分别让学生说一说。

(确定物体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确定物体相对于观测点的距离。)

2.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位置与方向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位置与方向(三)]

二、探过新知

㈠教学例题3。

1.出示台风的大致路径***。

(1)让学生在路径***上分别找一找:台风生成地、A市、B市、路径***上的方向标。(2)指名汇报。

2.提出问题。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台风的移动路线吗?

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进行如下适当启发:

台风生成以后,先是沿正西方向移动 km,然后改变方向,向西偏北 方向移动

了km,到达A市。接着,台风又改变了方向,向 偏 30度方向移动了 km,到达B市。

3.组织交流。

指名汇报,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通过交流活动让学生明白台风到达一个新的位置后,要以新的位置作为观测点来判断台风运行的方向。

4.小结描述路线的方法。

描述路线时要讲清楚“从哪里出发”“沿什么方向”“移动多少距离”“到达哪里”。

(二)出示教材第22页“做一做”。

1.提出要求。

根据下面的描述画出路线示意***

2.小组讨论画***方法。

⑴学生小组讨论怎么样画***。

教师巡视,参与个别小组讨论。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位置与方向二》教案范文三科

数学

年级

六年级

教学内容

位置与方向1

备课人

袁友平

教材解读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2.学会通过测量描述物体在平面***上的具体位置,并会根据描述在平面***上画出物体的具体位置。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掌握画***的方法。

4.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根据描述标出物体在平面***上的具体位置。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 学 过 程预习

导学案

预习

引导

自己理解台风的有关知识,知道在播报台风消息时,是怎样播报的?

第三课时教 学 设 计

学习小组

活动设计

学情设计

(必须手写)

学习案

激趣

利导

1.交流例题1中有关台风的消息。

⑴同学们听说过台风吗?你对台风有什么印象?

⑵播放有关台风的消息:目前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距离A市600km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时的速度沿直线向A市移动。

师:听到这侧消息,你有什么感想?

启发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关注台风的位置和动态。

2.导入新课

现在台风的确切位置在哪里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确定物体位置的知识。

板书课题:位置与方向(一)

“四互”悟导

㈠教学题例1

1.投影出示例题1。

学生观察情境***,交流从***中信息?

(启发学生观察时关注以下几方面的信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哪里;以哪里为观测点;***中台风中心的个体位置在哪里。)

2.交流确定台风中心具体位置的方法。

⑴让学生尝试说说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

⑵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引导。

提问:东偏南30°是什么意思?

(东偏南30°表示的是台风中心位置相对于A市所在的方向,也就是台风中心位置与A市的连线和正东方向的夹角是30°,即正东方向往南偏30°。)

3.小结确定位置的方法。

提问:如果只有一个条件,能够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吗?

引导学生得出:要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必须知道两个条件,即物体所在的方向和物体在这个方向上距离观察点的距离,简单地说就是要用“方向+距离”的方法来确定物体所在的具体位置。

4.组织计算。

师:现在我们知道台风中心所在的具体位置了,那台风大约多少小时后到达A市呢?

学生***计算,组织交流。

600÷20=30(小时)

(二)教学例题2

1.投影出示例题2。

提问:在例题1的***中,B市、C市的具体位置应该标在哪里呢?请你在例题1的***中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

2.尝试画***。

⑴学生***思考怎样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

⑵小组交流作***的方法。

⑶尝试画***。

教师巡视交流,参与部分小组讨论,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3.组织全班交流。

投影展示学生完成的作品。

组织交流和评议,通过交流明白在***上标出B市、C市位置的方法。

B市:先确定方向,用量角器量出A市的北偏西30°(量角器中心点与A市重合,量角器0刻度线与正北方向重合,往西量出30°);再表示距离,用1cm表示100km,B市距离A市200km,在***上也就是2cm。

C市:先确定方向,直接在***上找到A市的正北方向,再表示距离,用1cm表示100km,C市距离A市300km,在***上也就是3cm。

4.算一算。

台风到达A市后,移动速度变为40千米/时,几小时后到达B市?

200÷40=5(小时)

5.总结画***的基本步骤。

交流:你们认为在确定物体在***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总结:

(1)确定平面***中东、西、南、北的方向。

(2)确定观测点。

(3)根据所给的度数定出所画物体所在的方向。

(4)根据比例尺,定出所画物体与观测点之间的***上距离。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知道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关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在平面***上标明物体位置的方法是先确定方向,再以选定的单位长度为基准来确定距离,最后画出物体的具体位置,标出名称。

习得

固导

1.教材第20页“做一做”。

这道题物体所在的具体方向和距离都没有直接给出,需要学生自己测量和计算。

⑴让学生***进行测量、计算、填空。

⑵组织交流。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测量方向的,怎样计算距离的。

2.教材第21页“做一做”。

⑴学生***进行画***。

⑵投影展示,组织评议。

⑶交流画***的方法。

作业案

长江作业本相应练习

板书案

板书设计;位置与方向(一)

确定观测点

确定物体在观测点的什么位置

确定物体距离观测点的距离

反思案

第二课时

学科

数学

年级

六年级

教学内容

位置与方向2

备课人

袁友平

教材解读

教学目标

1.能用语方描述简单的路线***,并能根据描述画出具体的路线示意***。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3.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能用语方描述简单的路线***,并能根据描述画出具体的路线示意***。

教学难点

能根据观测点的变化灵活描述路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 学 过 程预习

导学案

预习

引导

我们知道了要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哪几个条件?

第三课时教 学 设 计

学习小组

活动设计

学情设计

(必须手写)

学习案

激趣

利导

1.复习。

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知道了要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哪几个条件?

分别让学生说一说。

2.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位置与方向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位置与方向(二)

“四互”悟导

(一)出示主题***。此次台风的大致路径如下***。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台风的移动路线吗?1.分段描述,理解移动路径。

(1)师:从台风生成地到第一站,台风是怎么变化的?

师:沿正西方向移动,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师:移动了540 km,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师:从台风生成地到第一站,我们把哪个点作为参照点?

生:把台风生成地作为参照点,发现台风向正西方向移动了540 km。(PPT课件演示:台风生成以后,先是沿正西方向移动了540 km)

(2)师:到了第一站之后,台风改变方向了。(PPT课件演示:然后改变方向)。它是怎么改变方向的、移动了多少距离呢?

生:向西偏北30°方向移动了600 km,到达A市。

师:西偏北30°方向是怎么看出来的?移动600 km又是怎么知道的?

师: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把哪个点作为参照点了?

师:同意他说的吗?再请个同学来说一说。(PPT课件演示:向西偏北30°方向移动了600 km,到达A市。)

师:我们刚才描述台风第一次移动时是把哪个点作为参照点的?我们发现两次移动,描述路径时,参照点是不一样的。

(3)师:到达A市后,台风又改变方向了,接下来是怎么变的呢?(PPT课件演示:接着,台风又改变方向。)

生:向北偏西30°方向移动200 km,到达B市。

师:同样他说的吗?再请同学来说一下。

师:这次把哪个点作为参照点?(PPT课件演示:向北偏西30°方向移动200 km,到达B市。)

师:最后又改变方向了,怎么移?(PPT课件演示:最后又改变方向了,向正西方向移动100 km。)

2.完整描述移动路径。

同桌两人一组,看着***,互相说一说台风的移动路径。

全班交流说一说。

(二)出示教材第22页“做一做”。

1.提出要求。

根据下面的描述画出路线示意***。

2.小组讨论画***方法。

⑴学生小组讨论怎么样画***。

教师巡视,参与个别小组讨论。

⑵组织交流汇报。

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画***的步骤:

①定下出发时的位置。

②标出示意***的方向标。

③用量角器量出方向。

④确定比例尺,计算出***上距离,量出***上距离。

3.学生***画路径***。

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4.展示汇报,交流评议。

交流时分别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画的。

教师要适时指导学生,特别是如何确定比例尺,也就是***上每一格代表实际的距离是多少。更

(三)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如何描述这样的路线***。(出示课题:描述路线***。)在描述台风移动路径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每移动一次,参照点都发生改变,要根据新的参照点来描述它的移动方向和距离(PPT演示)。

习得

固导

1.教材第23页“练习五”第3题。

这道题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测量,体会观测点的不同,引起方向的不同,从而懂得物体位置的方向是相对的。教学时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

在中国地***上找出北京和哈尔滨的位置;

分别以北京和哈尔滨为观测点,画出“十”字方向标;

(3)连一连,量一量;

(4)说一说北京在哈尔滨的什么方向上,哈尔滨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5)你发现了什么?(物体位置方向是相对的)

2.教材第26页“练习五”第9题。

(1)先根据描述,把公共汽车行驶的路线***画完整。通过这个小题,让学生巩固画路线***的方法。

(2)再根据路线***,说一说公共汽车沿原路返回时行驶的方向和路。通过这个小题,感受物体位置方向的相对性。

作业案

长江作业本相应练习

板书案

位置与方向㈡

描述路线:从哪里出发沿什么方向移动多少距离到达哪里

定下出发的位置。

标出示意***的方向标。

画路线***的方法: 用量角器量出方向。

行距怎么设置篇3

一、去除文档中的“”标记

因为工作关系,我们经常需要从网上***一些资料,当这些资料保存在WORD文档中后,有时在段落后会有“”的标记,这些标记是一种人工换行符,也叫手动换行符,类似于回车键的换行符,这往往会影响到以后排版的效果,要是一个一个的删除的话太过繁琐,那么怎样才能很快地消除它,通过实践我总结了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就是在打开word粘贴时,可以选择:编辑-选择式粘贴-无格式文本。

但是这种方法只能粘贴无格式的文本,如果资料中包含表格或***片就无法保存,那么对已经保存到WORD当中内容怎样删除这些标记呢?可以采取以下步骤来实现:

(1)首先选中要查找替换的文本内容。

(2)执行“编辑”——替换——单击“特殊字符”按钮——打开“特殊字符”列表。

(3)从“特殊字符”列表中选择“人工换行符”,在查找内容中会出现“^l”标志。

(4)在替换内容框中单击鼠标后,什么内容也不输入,单击——全部替换,即可删除“”标记。

(5)如果想换成普通的段落标记,则在替换内容框中选择特殊字符——段落标记——全部替换即可。

二、删除空行

对于文章中的空行,手工删除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其实想一下空行的特点,也就是多个“段落标记”连在一起,那么我们用Word2000的替换功能就可实现删除文章中的空行。打开“”菜单中的“替换”对话框,把光标定位在“查找内容”输入框中,按下“高级”按钮,选择“特殊字符”中的“段落标记”两次,在输入框中会显示为“^p^p”,在“替换为”输入框中用上面的方法插入一个“段落标记”,即“^p”,然后按下“全部替换”按键,可删除单行的空行,对于多行空行,可进行重复替换,直到删除全部的空行为止

三、WORD文字排版

在WORD文字排版时,设置段落缩进时,使用“厘米”作为度量单位有时不直观,在WORD中可以设置“字符”作为度量单位。那么如何修改设置呢,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具体的操作步骤:

(1)在打开的WORD软件中,执行“工具”——“选项”命令,在弹出的“选项”对话框中,选择“常规”选项卡。

(2)选中“使用字符作为单位”复选框,单击“确定”即可。

这样再打开文档进行设置时,度量单位就是字符了。

四、关于页眉页脚

1、怎样使WORD文档只有第一页没有页眉,页脚?

(1)选择文件—页面设置-在“版式”选项卡中设置页眉和页脚,选中“首页不同”。

(2)选择视***—页眉页脚—将鼠标放在页眉页脚处,删除页眉和页脚的文字,应用范围选择“段落”。

(3)单击确定之后,首页就不再显示页眉页脚了,此方法同样可以用于首页和其余页设置不同的页眉页脚。

2、如何删除页眉线?

默认情况下,添加文档的页眉页脚之后,在页眉底部会出现一根单线,称为页眉线,如果想修改或移除页眉线可以采用以下步骤:

(1)视***—页眉页脚命令,出现页眉区。

(2)打开格式—边框和底纹对话框,选择“边框”选项卡。

(3)在“边框”选项卡中,选择“无”选项,除去页眉线,也可以从“线型”“宽度”列表中选择其它设置来修改页眉线。

(4)在“应用范围”下拉列表中选择“段落”。

(5)单击确定按钮,单击“页眉页脚”工具栏中的“关闭”按钮,返回文档即可。

五、关于双面打印文档的设置

有的文档,如书籍、讲义等需要执行双面打印。可以进行如下设置:

(1)打开要双面打印的文档。

(2)单击“文件”—“页面设置”,选中“对称页边距”复选框,调整左右的页边距,以便当双面打印文档时,对开页的内外恻页边距宽度相等。

(3)打开“打印”对话框,在“打印”下拉列表中选中“奇数页”选项,单击“确定按钮,先打印奇数页。

(4)打印完后,将纸重新放入进纸口,打开打印对话框,选择“偶数页选项,单击“确定”,再打印偶数页。

以上方法适用于大量文字打印时,以节省时间。如果只是少量文字的话,只要在“页面设置”对话框中,设置好“对称页边距,再在“打印”对话框中选择“人工双面打印”复选框,打印时再逐页放回进纸口即可。但是如果没有设置好的话,会使双面打印的效果不理想。

六、其他几个常用的设置

1、快速将WORD中有关内容进行大小写的转换,比如一句全大写的转为全小写的。首先选中要更改的内容,执行格式—更改大小写—小写。

2、用word写东西时字距老是变动,有时候自动隔得很开,有时候进入下一行的时侯,上一行的字距又自动变大了,这是为什么?怎么纠正?是因为自动对齐的功能,格式—段落—对齐方式可以选。还有允许断字的功能如果选上,就不会出现你说的情况了。

3、在使用WORD的样式之后,如标题1、标题2之类的,在这些样式前面总会出现一个黑黑的方块,虽然打印的时候看不到,但看着总是不舒服,有没有办法让它不要显示呢?“视***”—“显示段落标志”,把前面的勾去掉。

行距怎么设置篇4

关键词: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设置;层次性

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已经基本形成,如何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习兴趣更好地保持?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各个阶段问题的设置与解决,能够促进个体在思维能力、创造力、行动力的进一步发展。

一、把教学知识问题化,问题设置尤为关键

1.把课堂上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问题化,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例如,在“功”这节课中,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什么时候有力无功?什么时候有距离而无功?第一个问题比较容易,第二个问题就需要学生进行适当的讨论,列举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进行说明,使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从而体现出初中物理密切联系生活的特点。

2.设置的问题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此时问题的设置不能拔高。如,学习滑动摩擦力的定义时,应逐步提出问题:(1)不相互接触的物体能否产生摩擦力?(2)大家感触一下,手在桌面上向前滑动时,手是否受到阻碍向前运动的力?这样提出的问题能够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摩擦力的产生与方向。如果直接问:摩擦力的方向如何?近半数学生会茫然不知所措。

3.设置的问题要有适当的深度。在绝大多数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出的问题要适当增加难度,使学生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如,在教学“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静态的成像规律学生已经能够很好地记忆,“U>2f时,成像性质,像距的情况,应用;2f>U>f时,成像性质,像距的情况,应用;U

4.设置的问题要使相似的知识进行比较,注意知识的灵活应用。如:拦河大坝为什么建造的上窄下宽?为什么所形成的斜面在有水的一侧?这个问题学生的理解会出现偏差,很多学生以为是“增大底面积减小对地面的压强”。若同时提出:盖高楼时为什么地基做得很宽?两个问题进行对比,讲解拦河大坝的主要功能后,播放三峡大坝开闸放水时的视频,提出一个较简单的问题:开闸放水时为什么水能喷出100多米远?该问题迎刃而解,通过对比,学生对该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同时能锻炼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主要知识点。

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判定一节物理课好与不好,不是老师讲得有多好,而应该是学生学得有多好,一节课的知识很容易掌握,但是很多学生掌握了知识却不会应用,因此,在问题的设置环节要注意逐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1.在处理基本知识的过程中,要紧扣相关的物理问题,要让学生理解该知识应如何应用。如,在学习“二力平衡”时,学习了什么是“平衡状态”“二力平衡的条件”后,可以提出问题: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粉笔盒的受力情况怎样?用力压在墙壁上静止不动的木块在竖直方向上的受力情况怎样?在水平面上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受力情况怎样?在竖直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受力情况怎样?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受力情况怎样?利用测力计测物体重力时测力计的示数为什么等于重力?测滑动摩擦力时为什么拉力的大小等于摩擦力?这一系列的问题几乎把初中阶段平衡力的问题全部囊括,通过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学生对“平衡状态”与“二力平衡”的理解与应用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2.在处理一些物理题目时要适时地提问与题目相关的基本知识。如:一艘轮船从大海中驶入淡水河里,会( )

A.上浮一些 B.下沉一些 C.保持不变 D.无法确定

该题涉及的物理知识有:“物体漂浮时的受力情况”“阿基米德原理”。应用的物理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在处理该题时,可以提示性地设置有关的知识问题:“轮船从海水中进入淡水后,所受的浮力怎样变化?”“上浮一些或者下沉一些,表现在排开水的体积是怎样变化的?”这样使学生逐步解决问题。

三、平时注意搜集生活中遇到的事物,并设置成问题,应用到实际物理教学中

比如“矿泉水瓶”,在学习“大气压”的时候,设置问题:怎样利用矿泉水瓶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在学习“内能的转化”时,盖上瓶盖,用力拧瓶身,挤压里面封闭的空气,然后突然打开瓶盖,瓶内为什么会充满“白气”?……这些实验的设计和问题的提出无疑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及动手操作的欲望,这样就达到了物理教学的目标。

总之,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的设置要照顾大多数学生,贴近生活,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设置的问题必须有明确的目标,设置的问题要有层次性,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行距怎么设置篇5

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猜想与假设

从生活走向物理,结合学生生活体验,提出物理问题,引领学生猜想与假设。例如,教课版八年级《 平面镜成像》实验的教学,从学生熟悉的照镜子出发,提出“平面镜到底能成什么样的像?像和物大小一样吗?像和物到镜子的距离如何”等诸多问题。引导学生结合平时照镜子的生活体验,进行猜想成像性质,于是各种猜测就出现了。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内心的假设,虽然猜测很简单,表达不甚准确,但是,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充分地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得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二、让学生制定计划,动手设计实验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了猜想与假设之后,就要验证是否正确。引导学生观察《平面镜成像》实验装置进行思考,让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什么?

2.为什么要找两支相同的蜡烛?

3.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有什么关系?

4、平面镜成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5.平面镜如何放置最好?

6.两只蜡烛是否都需要点着?

7.都需要记录哪些数据?

8.实验操作程序是什么样的?

根据上述问题和猜想,明确实验原理、实验目的,让学生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由于学生刚刚开始学物理,教师组织学生对设计方案进行交流,针对探究的方案进行指导,并做出适当的评价、归纳和总结。引导学生对自己提出的实验方案进行改良,从而确定了实验方案。

三、选择器材,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动手实验前,教师帮助学生设计完成探究步骤,同时提醒学生在进行实验时,怎样才能保证器材安全,怎样减小误差,怎样让实验更方便操作等等。让学生尝试选择探究所需器材,比如使用什么仪器才能测量像距、物距?为什么选择平板玻璃而不选择不透明的平面镜?让学生形成综合分析各种因素选择实验器材的意识,逐步提高全体学生选择实验器材的能力。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学生在桌子上平铺白纸,在镜前点燃蜡烛,但手不能伸到镜子里去,自然的想到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在玻璃板的后面放上一只没有点燃的蜡烛,移动位置观察到了和点燃的蜡烛完全重合的像,看到蜡烛燃烧但没有点燃,得到了平面镜成虚像的事实。

实验数据是形成科学结论的证据。因此,一定要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实验中去,认真收集数据。同学们观察、记录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得到多组实验数据,并记录在表格中。学生有了探究欲望与勇气,他们还要继续探究平面镜斜放成像如何?等等。虽然平时有些学生不爱动手,但在其他同学的影响、老师鼓励下,也踊跃的参与到探究中来。这样的探究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还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的分析概括、交流及科学探究能力。

五、根据实验,得出结论

科学探究目的,是为了通过探究发现客观规律。学生进行实验后,各小组根据实验记录数据及实验现象,分别综合、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平面镜成虚像,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大小相等,像和物对应点连线与平面镜垂直。通过科学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同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性实验,使学生产生紧迫感,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研讨、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从而产生1+1>2的效果。

六、让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已经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摆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因此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实验的结果是否理想,更要关注学生对探究过程的自主参与程度。不管实验结果如何,在得出实验结论之后,都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探究过程的有关问题:

1.你的猜想和实验结论是不是相符?

2.你的结果和其他同学相比有没有差异?

3.在探究过程你是否发现了新问题?

4.你对这个实验装置是否满意?如果不满意是否有新的改进?

行距怎么设置篇6

一、去除文档中的“”标记。 

因为工作关系,我们经常需要从网上***一些资料,当这些资料保存在WORD文档中后,有时在段落后会有“”的标记,这些标记是一种人工换行符,也叫手动换行符,类似于回车键的换行符,这往往会影响到以后排版的效果,要是一个一个的删除的话太过繁琐,那么怎样才能很快地消除它,通过实践我总结了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就是在打开word粘贴时,可以选择:编辑-选择式粘贴-无格式文本。 

但是这种方法只能粘贴无格式的文本,如果资料中包含表格或***片就无法保存,那么对已经保存到WORD当中内容怎样删除这些标记呢?可以采取以下步骤来实现: 

(1)首先选中要查找替换的文本内容。 

(2)执行“编辑”——替换——单击“特殊字符”按钮——打开“特殊字符”列表。 

(3)从“特殊字符”列表中选择“人工换行符”,在查找内容中会出现“^l”标志。 

(4)在替换内容框中单击鼠标后,什么内容也不输入,单击——全部替换,即可删除“”标记。 

(5)如果想换成普通的段落标记,则在替换内容框中选择特殊字符——段落标记——全部替换即可。 

二、删除空行 

对于文章中的空行,手工删除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其实想一下空行的特点,也就是多个“段落标记”连在一起,那么我们用Word 2000的替换功能就可实现删除文章中的空行。打开“”菜单中的“替换”对话框,把光标定位在“查找内容”输入框中,按下“高级”按钮,选择“特殊字符”中的“段落标记”两次,在输入框中会显示为“^p^p”,在“替换为”输入框中用上面的方法插入一个“段落标记”,即“^p”,然后按下“全部替换”按键,可删除单行的空行,对于多行空行,可进行重复替换,直到删除全部的空行为止 

三、在WORD文字排版时,设置段落缩进时,使用“厘米”作为度量单位有时不直观,在WORD中可以设置“字符”作为度量单位。那么如何修改设置呢,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具体的操作步骤: 

(1)在打开的WORD软件中,执行“工具”——“选项”命令,在弹出的“选项”对话框中,选择“常规”选项卡。 

(2)选中“使用字符作为单位”复选框,单击“确定”即可。 

这样再打开文档进行设置时,度量单位就是字符了。

四、关于页眉页脚 

1、怎样使WORD文档只有第一页没有页眉,页脚? 

(1)选择文件—页面设置-在“版式”选项卡中设置页眉和页脚,选中“首页不同”。 

(2)选择视***—页眉页脚—将鼠标放在页眉页脚处,删除页眉和页脚的文字,应用范围选择“段落”。 

(3)单击确定之后,首页就不再显示页眉页脚了,此方法同样可以用于首页和其余页设置不同的页眉页脚。 

2、如何删除页眉线? 

默认情况下,添加文档的页眉页脚之后,在页眉底部会出现一根单线,称为页眉线,如果想修改或移除页眉线可以采用以下步骤: 

(1)视***—页眉页脚命令,出现页眉区。 

(2)打开格式—边框和底纹对话框,选择“边框”选项卡。 

(3)在“边框”选项卡中,选择“无”选项,除去页眉线,也可以从“线型”“宽度”列表中选择其它设置来修改页眉线。 

(4)在“应用范围”下拉列表中选择“段落”。 

(5)单击确定按钮,单击“页眉页脚”工具栏中的“关闭”按钮,返回文档即可。 

五、关于双面打印文档的设置 

有的文档,如书籍、讲义等需要执行双面打印。可以进行如下设置: 

(1)打开要双面打印的文档。 

(2)单击“文件”—“页面设置”,选中“对称页边距”复选框,调整左右的页边距,以便当双面打印文档时,对开页的内外恻页边距宽度相等。 

(3)打开“打印”对话框,在“打印”下拉列表中选中“奇数页”选项,单击“确定按钮,先打印奇数页。 

(4)打印完后,将纸重新放入进纸口,打开打印对话框,选择“偶数页选项,单击“确定”,再打印偶数页。 

以上方法适用于大量文字打印时,以节省时间。如果只是少量文字的话,只要在“页面设置”对话框中,设置好“对称页边距,再在“打印”对话框中选择“人工双面打印”复选框,打印时再逐页放回进纸口即可。但是如果没有设置好的话,会使双面打印的效果不理想。 

六、其他几个常用的设置 

1、快速将WORD中有关内容进行大小写的转换,比如一句全大写的转为全小写的 。首先选中要更改的内容,执行格式—更改大小写—小写。 

2、用word写东西时字距老是变动,有时候自动隔得很开,有时候进入下一行的时侯,上一行的字距又自动变大了,这是为什么?怎么纠正? 是因为自动对齐的功能,格式—段落—对齐方式可以选。还有允许断字的功能如果选上,就不会出现你说的情况了。 

3、在使用WORD的样式之后,如标题1、标题2之类的,在这些样式前面总会出现一个黑黑的方块,虽然打印的时候看不到,但看着总是不舒服,有没有办法让它不要显示呢? “视***”—“显示段落标志”,把前面的勾去掉。 

行距怎么设置篇7

例1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的实验

“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

师:学生,老师手中有一个碘锤,下面我们来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先给碘锤加热,观察其现象,然后停止加热,观察其现象,在碘锤的一侧滴几滴冷水

生:学生开始分组实验

评:整个过程中,怎么做,做什么,全都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然后学生按照老师讲的去做一遍,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学生能理解吗?老师可能是流于形式,因为课本上也是这样设计的,“在密封的锤形玻璃泡内装有少量碘的颗粒,对玻璃泡微微加热并仔细观察,碘的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老师应先让学生观察碘锤中碘的状态,然后提出问题:若要改变碘的状态应该怎么办?学生可以用加热,也可能用降温的方法.给学生足够的器材让学生去试一试.这样对升华是吸热还是放热学生会记得更深.

“停止加热,观察其现象,在碘锤的一侧滴几滴冷水”,为什么要滴几滴冷水,难道不滴冷水实验现象就不明显了吗?课后我不断重复了多次,实验现象都很明显,只是碘不能集中在某一个位置.教师在设计的时候也过于形式,为什么不能让学生自己去对比实验呢?

老师可以先让学生“停止加热,观察其现象.”观察再次出现固态碘的位置,(大部分碘的位置在没有加热的那边)同时问:在你观察的现象中,有没有出现液态的碘?

生:没有,

师:气态的碘遇冷后又变成了固态的碘,要使变成的固态碘集中在某一位置怎么办?(教师启发注意遇冷,使某处的温度降低.)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再启发学生想一想我们前面学过的知识,什么可以致冷,这样学生自然就能想到汽化或熔化)

师:我们现在再来做一次这个实验,这一次停止加热后在碘锤的一侧滴几滴冷水,再观察此次实验现象与上次有什么不同之处.

[学生再次分组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然后再总结实验结论.]

评:这样的实验设计,虽然在时间上比上面的例子要多一点时间,但我觉得,这样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的空间,学生会记得更深.同时也把汽化、熔化吸热能降低周围的温度得到巩固.

例2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中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的实验.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的实验,大部分老师在设计这个实验时,也都是按照课本上的步骤:用铅笔在白纸上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再描下棋子A和棋子B的位置,画出它们的连线,并用刻度尺分别测出两棋子与镜面的距离.下面是某一节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及活动.

师:固定好玻璃板,以玻璃板的前面为边画一条直线,(评:为何要以玻璃板的前面的边)学生动手画线.

[WTBX]

师:固定好棋子A,然后移动棋子B,使之与A的像完全重合,画出棋子A和棋子B的位置(评:棋子A和棋子B的要不要画整个位置)学生动手描下A、B的位置.

师:拿走玻璃板,连接A、B(评:A、B的位置那么大,连接它们的哪个部位)

学生不知如何去连,连A、B的什么位置,聪明的学生知道在A、B的位置上取对称的点,有的学生就随手连接,也不管是否对称.

师:连好了吗?

生:好了.

师:现在用刻度尺分别量出A、B到玻璃板的距离,并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学生量距离,相互之间交头接耳,好象问题很大.

师:解释出现这么大的差距是因为实验中有误差.

师:我们分析一下黑板上实验数据然后得出实验结论.

评:这里的原因是误差吗?能这样一概而论吗?课前有没有认真备课,认真的研究器材,是为了完成实验而做实验吗?这样的实验还不如不做,学生学到了什么?实验的结论真的是通过实验探究出来的吗?

在这个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因为玻璃板是透明的,能看清玻璃板后面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同时玻璃板又有一定的厚度,会有两个反射面出现两个不太清楚的像,为了使其中一个像更清楚,在玻璃板的一面渡了膜,实验过程中看到的清楚像就是以渡了膜的面为反射面而形成的像,但难区分渡膜的面,所以出现了有的组的实验数据较准(画线面正好是渡膜的面)有的组实验数据相差很大(画线的面不是渡膜的面).

这说明老师在备课时对实验器材就没有认真研究,课堂上也没有采取应对的措施,只是为了告诉学生实验的结果而了事了.

课后我询问这位老师,他告诉我的结果和我想的基本一样.

评:教师在开始实验的时候就告诉学生玻璃板有两个面,玻璃后面所成的像是哪个面成的呢?让学生思考并想办法解决.(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开动学生的脑筋)

方法很简单,可以让学生以玻璃板的两个面分别画线各做一次,先找出玻璃板的反射面,(用笔在上面做个记号)然后再完成下面的实验.

在描下棋子A、B的位置时,可以让学生想一想如何做比较准,要不要把棋子A和棋子B的位置全部描下来,聪明的学生很快就知道,根本不需要描下整个A、B的位置,其实只要用笔在玻璃板前面点个点A,然后再在玻璃后找到这个点的像B并用笔把它画,移走玻璃板,连接A、B,用刻度尺分别测出A、B到镜面的距离.

师:A、B的连线与镜面必需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后,大部分学生能想到A、B的连线与镜面相互垂直.

这样的一个过程学生有个思考的空间、探究的过程,好的学生有了动脑的机会,中等的学生有了理解的过程,差的学生也知道的探究的过程.

行距怎么设置篇8

xp系统的电脑设置定时关机的方法 xp系统的电脑设置定时关机的方法:设置电脑倒计时关机 点击电脑右下角的“开始”按钮,在出现的菜单中点击“运行” 这时会出现一个设置命令框,在里面输入““Shutdown.exe-s -t 3600”---意思是3600秒后电脑会自动关机(这个数值你可以自己设定)。然后点击“确定”。 这时就会出现一个倒计时关机的提示框,显示你的电脑距离关机还有60分(3600秒)。 这样就设置好了,到时间电脑会自动关机。如果你想取消自动关机,可以点击“开始”---“运行”---在设置命令框里输入“shutdown -a”。

这时,倒计时关机的提示框消失,自动关机取消。

xp系统的电脑设置定时关机的方法 设置电脑到规定时间关机 (这种方法成功与否,取决与你的电脑时钟的设置。所以,有的不能成功。这时要调整一下你的时钟设置)

同第一种方法,点击电脑右下角的“开始”按钮,在出现的菜单中点击“运行”

这时会出现一个设置命令框,在里面输入““at 22:00 Shutdown -s”---意思是22:00时电脑会自动关机(这个时间你可以自己设定)。然后点击“确定”。

好了,这样就设置完了。这样,到了时间,电脑就会出现“系统关机”对话框,默认有30秒钟的倒计时并提示你保存工作。

以上关机方法只适合windows xp系统的电脑,windows 2000系统的电脑要想实现自动关机,需要复制一个Shutdown.exe文件,直接复制到系统目录下即可。

看了“xp系统的电脑怎么设置定时关机”的人又看了

1.xp系统怎么设置定时关机

2.xp电脑设置自动关机怎么设置

3.xp系统怎么定时关机

4.电脑如何设置定时关机

行距怎么设置篇9

一、寻找根源

1.在农村地区,不少人总有这么一个观念,学习数学,只要能满足日常买卖使用即可,也就是上街买卖东西算数时候不出现严重错误即可.大多数人在实际生活应用中没有数学的概念,甚至错误地把学习数学当作应付考试和升学之必须.

2.其他科目占用时间.综观先行课程设计,上级增加了许多科目,原来有些科目也增加了课时.如体育课从原来每周两节增加到现在每周三节;为了应付检查,现在增设了计生课、法制课等这也挤掉了一部分所谓“正科”的课程.

3.在当前学校评价指标死死盯住合格率、优秀率的环境下,出现了优生人人爱,后进生人人痛恨的局面.从学生成为学困生的那一刻起,教师的放任与歧视,使他们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更失去了对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 做乐观教师,与学生愉悦相处

中学生还是半个小孩, 其听课情绪往往与自己喜好兴趣及对教师认同有关,他喜欢某一门功课或认同(喜欢)某一教师甚至崇拜的话,就会采取积极认真的态度来听,反之就不听或者不认真听,继而厌恶甚至放弃.试想,如果教师愁眉苦脸地在讲台上上课,在台下听课的学生又怎么能提起兴趣来听课呢?又怎么能在课堂上开心得起来呢?既然课堂上没有兴趣可言,没有乐趣可言,那么课堂上肯定是死气沉沉,又怎么能让学生接受知识呢?况且,初中学生年纪很轻,生活的阅历本来就非常有限,如果我们教师的生活态度不积极,不阳光,不能给他们带来学习知识的快乐,就不可能引起学生去热爱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更不能说要引起他们对数学的感情之共鸣.我在上课时,曾设计了一个“我对数学说悄悄话”的数学综合性活动.具体要求是:每次在完成作业之后,在自己在作业簿上写下学生的要求和感想.如,对数学知识的看法、领悟、理解、总结、困惑.另外,还可以写一些向科任教师求教的解题方法;向教师提出的教学意见;甚至是学生内心感受.每一次交上来的作业,我第一要看的便是这些“悄悄话”,我对这些悄悄话都能够做到一一写评语.其实就像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通信.从中我似乎感觉到,我找到了了解学生内心深处的一种独特的途径,我和学生的距离拉近了,我和学生的心灵越来越融合了.同时,学生也从活动中寻找到了许多快乐,如有的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虽然学的知识不多,但是我很快乐!”

三、再现情境,唤起生活体验

知识,总免不了枯燥乏味.特别是逻辑性很强的数学知识尤其如此,因为数学知识本身就是一种演绎或原理.可是,当我们将这些理论、原理、演绎、公式等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做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不仅教师容易操作教授教学内容,学生学习起来也较容易,容易理解就容易看清体验数学朴质的美.比如,我在教授有理数的加减内容的时候(《七年级数学(上)人教教育出版》),我就曾经“用学生贴切实际生活的做生意的盈亏”来代替课本中“用数轴来表示方法”,这样既减少了画数轴的时间,又能让学生学起来觉得简单易理解.如,我在教学“近似数与有效数字”一课时,我曾采用问题情境方法:

1.数数你身上上衣有多少颗扣子.看看各自身上的扣子数,这是实际的数字,就是实际数,是有效的数字.

2.估算一下你的座位距离黑板有多少米?用目测距离的远近,不用度量工具测量,得到的数值就是约数,就是近似数.

在教学数轴知识时,我又设计了问题:冬天气温零度在数轴的什么位置?零下30℃在什么位置?夏天摄氏37℃在什么位置?请同学们在数轴上画出来.

四、适应不同学生的各自要求,设置多种教学目标

数学抽象,这谁都知道.然而,有一个现象我们不能忽视,小学生的数学成绩并不差,怎么升初中之后,数学成绩突然一落千丈?有人说,小学阶段考试科目少(三门)内容浅易.这固然是一个方面,但透过现象背后看问题的实质,我想在农村初中,没有多种教学目标是最能伤害学生积极性的一个因素,尤其是数学科.从小学升入初中,随着数学知识的加深,就可能有一些同学学习起来感觉到吃力,感到困难.如果在一个班级里,只有一种教学目标,也就是不分学生的学习情况,接受水平,都一律要求他们一定达到一个统一的目标,就违背了“跳一跳摘到桃子”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长期够不到“桃子”的同学,必然丧失自信心,甚至自我放弃,成绩自然不断地下滑.

行距怎么设置篇10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经历观察、比较、列举、概括的探索加法运算定律的过程,培养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累从具体感性素材抽象出运算定律的经验,增强探究意识,培养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探索并准确概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课前思考:

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是运算的基本定律。本节课所学习的加法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整数,也适用于有理数。加法运算定律与乘法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加法交换律已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例如:在1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一幅***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笔算加法中,通过验算方法的教学,学生已经知道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和不变。在以前的教学中,教材对加法结合律也有一定的渗透,比如,凑十法的解题思路,填括号……这些学***验构成了学习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认知基础。另外,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有了较大的发展,已经具备从具体素材中逐步抽象概括出定律的能力。

教学中,我遵循教材安排采用探究式的教学策略,从现实的问题情境出发,经历猜想、验证、归纳和概括,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抽象出加法运算定律。不仅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规律,更重要的要以加法运算定律为载体,增强学生的研究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谈话导入

师:咱们班有多少同学会骑自行车?(许多学生举手。)

师:这么多同学呀!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生:我曾经从家骑自行车到植物园。

生:周末,我和爸爸骑车一起通过松花江大桥到太阳岛公园玩。

师:同学们,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现在有许多健身爱好者还喜欢骑自行车去旅游呢。这不,李叔叔就准备骑车旅行一个星期。(课件出示主题***。)

2.提取信息

师:从***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今天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

3.提出问题

师: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

生:一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设计意***: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自然地生成问题意识,提供给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一)解决问题

师:(板书在黑板上)这个问题对同学们来说很容易解决,请你快速在练习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生***列算式计算。)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生1:40+56=96(千米),40 是上午骑的距离,56是下午骑的距离,把上午骑的距离和下午骑的距离加在一起,就是一天骑了96千米。

师: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怎样解决?

生2: 56+40=96(千米),用下午骑的距离加上上午骑的距离也是一天一共骑的距离。

(二)探索规律

1.观察算式

师:再来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两个算式都有加数56和40,只是两个加数调换了一下位置。

生:这两个算式都表示1天行驶的距离,无论是上午路程加下午路程还是下午路程加上午路程,和相等,都是96。

师:说得多好呀!那这两个算式我们可以写成40+56=56+40。

2.列举例子

师: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请每个同学自己在练习本上,仿照黑板上的算式,再写两个例子。写好之后,观察这些算式,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生***完成,小组交流。)

3.交流反馈

生:我写的算式是100+10=10+100 ,这个算式就是把两个加数交换一下位置,和都是110。

生:我写的算式是39+26=26+39, 两个加数交换一下位置,和不变,都是65 。

生:我写的算式是1000+2000=

2000+1000 , 两个加数交换一下位置,和不变,都是3000 。

师:(指黑板上的算式)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随学生回答板书: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师: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一个数,也是这样吗?

生:是。

4.总结概括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的是数学领域里重要的加法运算定律。(板书课题:加法运算定律。)

师: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

生:加法交换律。

(齐读、男女生对读加法交换律。)

5.字母表示

师:加法交换律要这么多的文字描述。可以用什么样简单、方便又能让大家看清楚的方式表示出来呢?现在就请聪明的你们开动脑筋,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学生汇报:甲+乙=乙+甲

a+b=b+a

+=+

师:这些表述方式都正确。打开书28页,看一看书中是用什么办法表示加法交换律的。

(三)巩固练习

1.运用加法交换律填上合适的数

65+145=( )+( )

109+ 31=( )+( )

44+98 =( )+( )

346+273=( )+( )

(课件出示,指名汇报。)

2.对口令

师:同学们,我们玩一个对口令的游戏,我说一个算式,你利用加法交换律也说一个算式,看谁的反应最快。

师:35+46。

生:46+35。

…………

3.学生***完成数学书P28页做一做,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设计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通过观察算式、列举例子、交流反馈逐渐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尊重学生的个性思考,引导学生用符号字母表示加法运算律,既简洁又利于学生理解。填空、对口令游戏等习题设计及时巩固了加法交换律。】

三、探索加法结合律

(一)解决问题

1.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师:例1 的问题我们解决了,看看李叔叔前3天行驶的距离(课件出示主题***)。谁来读一读?

生:第一天行驶88千米,第二天行驶104千米,第三天行驶96千米。

师:看来,刚才例1我们解决的是李叔叔第一天行驶的距离,看了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三天一共行驶多少千米?

2.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自己解答这个问题。

(教师巡视,发现两种不同方法,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

师:老师请来了两位小老师,请他们讲讲自己是怎样解答这个问题的。

生1:88+104+96

=192+96

=288(千米)

我用第一天行驶的距离,加上第二天行驶的距离,再加第三天行驶的距离就是三天一共行驶288千米。

师:你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计算的?

生1:我是按照从左往右,第一个数加第二个数再加第三个数的顺序计算的。

师:谁是用这种方法计算的?请举手。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个同学是如何计算的。

生2:88+(104+96)

=88+200

=288(千米)

我是用第二天行驶的距离,加上第三天行驶的距离,再加第一天行驶的距离就是三天一共行驶288千米。

师:你是按照什么顺序计算的?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呢?

生:我先把后两天的加在一起,再加第一天的。因为104+96能凑成200,这样计算起来比较方便。

师:还有谁也是这么计算的?(生举手)你们也是这样想的吗?

生:是。

师:这两种方法你更喜欢哪一个?

生:两种方法都正确,但是第二种方法计算更简便一些,所以我更喜欢第二种方法。

3.观察比较、猜测规律

师:的确是这样。大家再来观察88+104+96、 88+(104+96)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两个算式里都有88、104、96这3个加数,只不过第一个算式先把前两天距离相加,再加第三天距离;第二个算式先把后两天距离相加,再加第一天距离。

生:得数都一样,都是288千米。

生:这两个算式都表示三天一共行驶多少千米。

师:那我们可以把这两个算式用等号来连接。[板书:88+104+96=88+(104+96)。]

生:我发现3个数相加,先加前两个数再加第三个数,和先加后两个数再加第一个数,得数一样。

师:你的意思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是我们猜测出来的规律。真的是这样?这个规律符合所有的数吗?(师板书:?)

生:是。

4.列举实例,验证规律

师:但是只通过一个例子,就得出结论未免太早了。我们应该怎样证明自己的发现是正确的?

生:多举一些例子试一试。

师:好,我先举两个例子,计算一下,看看是不是符合我们的发现。

课件出示:

(69+172)+28

69+(172+28)

155+(145+207)

(155+145)+207

(学生***计算,汇报。)

生:通过计算我们发现这两组算式的结果都一样。所以我认为3个数相加,先加前两个数再加第三个数,和先加后两个数再加第一个数,得数一样。

师:现在,我们看到已经有了3个例子符合这个发现,我们还要举更多的例子说明这一点。请每一个同学在练习本上再写出这样的一个例子,来试一试。

生:我写的是(100+200)+300=

100+(200+300) 结果都是600,所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生:我写的是(34+20)+1000=

34+(20+1000) 结果都是1054,我也认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师:每个小组同学都互相交流一下,看看大家写的例子是否符合我们的发现。

(小组交流。)

师:大家的例子都符合我们的发现吗?

生:符合。

师:我们全班有40个同学,写了40个算式,如果写更多的例子,也符合吗?

生:符合。

师:看来这个发现是正确的。(把黑板上“?”擦掉)请首先发现这个规律的学生带着大家把这个重要的发现大声读一遍。

(生领读。)

5.揭示规律,符号表示

师:这个发现也有自己的名字,叫做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谁来说说,什么叫做加法结合律?(指名回答。)我们一起来看一下P29中的总结,一起大声读一遍。

师:用符号怎么表示呢?请大家在书上补充完整。

生汇报,师板演:(+)+=+(+)

(a+b)+c=a+(b+c)

师: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生:可以表示任意一个数。

【设计意***:从问题出发,经历观察、猜想、验证、归纳和概括,抽象出加法结合律,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研究获得的结论,并用符号表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提高知识技能,积累学习运算定律的学***验,同时获得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熏陶。】

四、巩固练习

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总结了加法的两条运算律,分别是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其实,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早已运用了它们,如在学习笔算加法时,我们的验算方法就是运用的加法交换律。现在运用这种方法验算一下书上的P31 第2题。

2.不计算,连一连

96+415 54+(63+37)

135+42+58 415+96

(54+63)+37 135+(42+58)

56+278+44 278+(56+44)

说说每组连线的依据是什么。

【设计意***:概括出加法运算规律后,引导学生用新知识去理解以前学过的内容,比如交换加数的验算方法是应用了加法交换律。这样,学生就找到了以往做法的依据,更深入地认识了原来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这种“再认识”对于加强新知识的巩固和记忆,也是很有帮助的。连线练习,应用了运算定律,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并为后面学习简便算法打下基础。】

五、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发现总结了哪些加法运算规律?

生: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师:这些运算规律是怎样总结归纳出来的?

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猜测了规律,又举了大量的例子,验证了规律,最后总结出来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师:观察、猜测、验证、概括是我们总结规律、探讨知识的一种重要学习方法。希望以后我们运用这种方法进一步学习更多的知识。

师:同学们,你们可不要小看这两条加法运算定律啊,他们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今后我们要应用它们解决许多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总结学习内容,回顾学习方法,明确数学思想方法。】

反思:

“运算定律与简便算法”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加法运算定律”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从知识的角度,我们知道本课教学内容是揭示加法运算的最基本定律,本节课的学习方式也为后面学习乘法运算定律以及简便算法积累一定的学***验。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创设现实问题情境,提供运算定律原型

两个加法运算定律的发现概括过程,均是在教材安排的主题***中借助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在解决“李叔叔一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李叔叔三天一共行驶多少千米”的具体问题中发现运算定律的原型,初步体会运算规律。同时,学生在理解规律时,也可以借助现实情境的素材来理解运算定律。如,在探索加法交换律时,学生就是借助“无论是上午路程加下午路程还是下午路程加上午路程,和相等”来理解加法运算定律。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问题中经历从偶然中发现必然的过程,进一步激发研究的欲望,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积累感性认识,探索加法运算定律

运算定律比较抽象,对于学生的理解、归纳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如果只通过教材中的一个学习素材就得出结论,显然不科学。“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让每个学生都动笔写一写、算一算、说一说,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不断加深表象,使“加法运算定律”数学模型逐渐清晰起来,总结归纳定律变得水到渠成。“我们全班有40个同学,写了40个算式是这样的,如果写更多的例子,也符合吗?”让学生认识到虽然是不完全归纳,但是也适应与我们现阶段数的运算范围。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结论一定是建立在广泛实例的基础上归纳总结的。

3.精心运用教学方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运算定律的教学方式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大量列举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一类是从具体现象出发,经历猜想、验证、归纳和概括,抽象出一般的数学结论。对于本节教学内容的学习,我不仅把目标定位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规律上,更重要的是以加法运算定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对例1加法交换律的教学我是采用第一种教学方式。因为,加法交换律是学生首次学习运算定律。学生在大量列举后自然产生了用语言描述这种具有普遍性的运算特点的需求,从而很容易地概括出规律。而例2加法结合律则采用第二种教学方式。因为学生在例1的学习基础上已经有了提炼新的运算定律的意识,所以在解决问题,比较算法时就会有部分学生尝试概括加法结合律。但由于感性信息积累不够,所以仅能对运算定律进行初步的体会或感知。作为教师,我没有以个别学生的认识替代全体,轻易地加以认同。因为这些学生可能只知道结论,并不知道结论产生的过程以及隐藏在结论背后的思想方法,我继续引导他们去了解结论是如何产生的并获得一般的方法。在师生广泛验证的基础上,对加法交换律逐步加深认识与理解,最终概括出准确的运算定律。这样,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更是数学思想和方法上的渗透和引领,精神和文化上的熏陶和浸润。

4.抽象运算定律,建立符号感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行距怎么设置10篇

学习

荆轲刺秦王原文10篇

阅读(50)

本文为您介绍荆轲刺秦王原文10篇,内容包括荆轲刺秦王原文前十段,荆轲刺秦王战国策翻译及原文。表面看来,是因为司马迁对荆轲的偏重。在《刺客列传》中,描写荆轲的文字最长,他一个人的篇幅,超过了其他四个人的总和。并且,司马迁在描写荆

学习

反思自己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反思自己10篇,内容包括反思总结自己,反思自己的句子。回过头发现,那条大黄狗,正狂啸着来的陌生人,我笑了,它正认真着履行自己的义务,或许和我一样,如梦初醒了吧?人有时就是这样,烦闷、迷茫,但认真的反思后,就会觉得,我太辛运了,能诞生

学习

办公室创新工作思路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办公室创新工作思路,内容包括开拓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办公室开拓创新工作方法。“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行为”。思路和观念,归根结底是靠思想来体现的;出路和行为,归根结底是由思想来决定的。现在人人都在喊***思想,有些只停

学习

媒体艺术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媒体艺术,内容包括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艺术论文。其实新媒体艺术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也并不是无本之木,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受杜尚影响颇深的观念艺术(conceptart)、早期未来主义宣言(futurismmenifesto)、达达式行为(da—da

学习

早发白帝城古诗意思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早发白帝城古诗意思10篇,内容包括早发白帝城诗词意思,早发白帝城古诗每句的解释。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释义清晨告别五彩云霞映照的白帝城,千里外的江陵一日就能到达。江两岸的猿声

学习

安全与健康论文模板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安全与健康论文模板,内容包括健康与安全的论文1000字,健康安全环保论文。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本章节笔者试***从下列方面阐述如何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1优化心理健康课程,同时配备相

学习

个人营销工作总结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个人营销工作总结,内容包括营销工作总结和计划怎么写,个人营销工作总结。(二)业绩分析:1、促成业绩的正面因素:①调整营销思路,对市场费用进行承包,降低新客户的合作资金门槛。虽然曾一度被人背后讥笑,但“有效就是硬道理”!我公司

学习

校内实习个人总结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校内实习个人总结,内容包括毕业实习个人总结范例6篇,实习鉴定表个人总结怎么写。想想时间过的真的好快,此时的我已经是一个快毕业的大三学生,一方面我还是在学校学习当个正常的学生,但是另一方面我也要为自己的未来作作考虑了

学习

社会消费论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社会消费论文,内容包括关于消费社会的期末论文,关于日常消费的论文。一、媒介化社会的到来大众传播时代起始于19世纪30年代以后,以大众报刊的出现为标志,其后不久,电子媒介迅速发展起来。接触大众传播媒介,遂成了现代人的重要生

学习

大学社会实践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社会实践10篇,内容包括一次社会实践作文十篇,社会实践十篇。在大学里学的不是知识,而是一种叫做自学的能力。这次实践后才能深刻体会这句话的含义。除了计算机操作外,课本上学的理论知识用到的很少很少。刚开始去的时候,还

学习

清明的诗句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清明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清明寄思的诗句,清明思故人诗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注释]1.断魂:形容凄迷哀伤的心情。2.借问:请问。3.遥指:远远地指着。[简析]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

学习

四年级体育教学计划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四年级体育教学计划,内容包括四年级体育教学工作计划表,四年级体育教学计划教案。2、四年级学生安静时脉搏均值比三年级相对减少;女生血压指标10岁时增长迅速;肺活量均值男女生都有递增但差异不大,男生稍大于女生。3、四年级

学习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做一个有道德的人10篇,内容包括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很难吗,做有道德的人的自我激励。有道德的人应该是热爱国家、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这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公民基本的道德规范

学习

母亲与我最新10篇

阅读(25)

母亲呵!我的头发,披在你的膝上,这就是你付与我的万缕柔丝。这样的母女正是女性主义者在“母亲的花园里”追寻的最理想化母女。在冰心的意识里,母亲永远是女儿的避难所,是最坚实的依靠,“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

学习

学校岗位设置方案模板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学校岗位设置方案模板,内容包括学校工作岗位设置,学校竞聘岗位设置方案。(一)专业技术岗位高级教师岗位拟设置为30人,实有高级教师31人,聘为高级七级岗位31人;一级教师岗位拟设置为77人,实有一级教师50人(其中1人聘为中级八级岗位,4

学习

磊科路由器设置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磊科路由器设置10篇,内容包括磊科路由器防蹭网设置,磊科路由器如何设置桥接。3、连接后会看到输入相应的登陆用户名密码;4、进入操作界面,点击设置向导;5、进入设置向导的界面,选择进入上网方式设置;6、可以看到有三种上网方

学习

论文页码设置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论文页码设置10篇,内容包括word论文页码,论文怎么编制页码。2、将摘要、前言、大标题设置成标题1,小标题依照次序设置成标题2、标题3以此类推。3、在首页和摘要中间,目录和正文中间插入分页符。4、双击摘要的底端,插入页码,设置

学习

小学课程设置10篇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课程设置10篇,内容包括小学生课程设置方案最新3篇,小学课程设置的特点具体案例。艺术在无形中使我们了解自然,了解万物,感受到美。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美术被包含于艺术之中,故美术在我们生活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美

学习

浅谈公路涵洞设计与设置

阅读(283)

本文为您介绍浅谈公路涵洞设计与设置,内容包括公路波纹管涵洞设计,公路涵洞纸基础知识。本文简述了公路涵洞的类型、型式选择、功能等一些基本常识的同时,对一般公路涵洞的设计及设置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以期望与各位同行共同探讨。关

学习

察尔汗盐湖氯化钾的生产技术及安全设施的设置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察尔汗盐湖氯化钾的生产技术及安全设施的设置,内容包括盐湖氯化钾储量,察尔汗盐湖氯化钾储量。随着我国氯化钾市场的发展,国内投资氯化钾项目的不断增加,企业面临的安全生产问题日益增多。本文通过对氯化钾用途的简单介绍,阐述

学习

管道支吊架的选用及设置

阅读(71)

本文为您介绍管道支吊架的选用及设置,内容包括管道支吊架的位置选取方法,管道支吊架安装记录填写范本。摘要在工艺装置的管道设计中,进行支吊架设置的设计时,应正确遵循设置方法和选用原则,使支吊架间距不超过管道刚度允许值并满足柔性要求

学习

消防电梯的作用及设置

阅读(54)

本文为您介绍消防电梯的作用及设置,内容包括消防电梯的作用,消防电梯专用按钮的作用。消防电梯的作用是为消防队员登高创造有利条件,使消防队员在发生火灾时能迅速到达起火层进行扑救工作,以减少火灾损失及其人员的伤亡。高层建筑防火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