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诗句10篇

清明的诗句篇1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

1. 断魂:形容凄迷哀伤的心情。

2. 借问:请问。

3. 遥指:远远地指着。

[简析]

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有时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有时却细雨纷纷,绵绵不绝。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写出了“泼火雨”的特征(清明前两天是寒日节,旧俗要禁火三天,这时候下雨称为“泼火雨”)。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写行路人的心境。“断魂”,指内心十分凄迷哀伤而并不外露的感情。这位行人为何“欲断魂”呢?因为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大节日,照例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现在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

如何排遣愁绪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饮点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于是他问路了:“借问酒家何处有?”问谁,没有点明。末句“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语,又补充说明上句问的对象。牧童的回答以行动代替语言,行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在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梢,隐隐约约露出了一个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标帜)。诗到这里戛然而止,至于行人如何闻讯而喜,兴奋地赶上前去,找到酒店饮上几杯,获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满足等等,都留待读者去想象。

由于这首诗的广泛流传,“杏花村”三字在后世便成了酒家的雅号。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甚至时有“疾风甚雨”。但这日的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这“雨纷纷”,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竭力形容那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又平添了一层愁绪。因而诗人用了“断魂”二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接着写行人这时涌上心头的一个想法: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清明的诗句篇2

2、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4、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王禹偁《清明》

5、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黄庭坚《清明》

6、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清明的诗句篇3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墳上子孙来?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绿野晴天道。

清明的诗句篇4

关键词:清明;忠实;意境

一、 译文对比与分析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古诗的意思为: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牧童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村。

这首小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的雨中问路***。小牧童的热情指引,自然会叫诗人道谢连声;杏花村里那酒店的幌子,更在诗人心头唤起许多暖意!这首诗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

1. 译本1

The Pure Brightness Day

It drizzles thick and fast on the Pure Brightness Day,

I travel with my heart lost in dismay.

“Is there a public house somewhere, cowboy?”

He points at Apricot Village faraway.

(吴钧陶 译)

在吴钧陶英译的《清明》中,采用的韵律格式为“aaba”,韵脚分别为“Day, dismay, cowboy, faraway”,韵律优美,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在首句中,译者将清明节翻译为“the Pure Brightness Day”,此处虽然将清明节的字面意思完全翻译过来,但是没有忠实于原文的意思,不能让读者完全明白清明节的具体用途,和这首诗的整体意境没有会很好地融合。“纷纷”是用来形容初春雨滴的“细”与“密”,在生活中,常常会用“细如牛毛”来形容春的雨滴,译者使用动词“drizzle”贴切地形容清明时节的毛毛细雨。同时,译者用“thick”和“fast”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雨滴的“密”与“急”。

第二句中的“欲断魂”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此时此刻愁苦又无奈的心情。清明这个节日,本来就容易勾起出门在外的人思归之念,而春雨绵绵,更增添旅途的愁苦和艰辛。译者用“heart lost in dismay”只描绘行人内心中的沮丧,而没有贴切地描绘出行人出门在外的思归之心,以及对天气糟糕的埋怨之情。并且“travelers”的定义为“a person who changes location”,指的是旅行者。而原文中的“行人”,多指“路上匆匆返回家乡,准备进行清明扫墓的人”,而不仅仅是旅行的人或者是迁移的人群。显而易见,译者将“行人”翻译为“travelers”,并没有忠实于诗句的原意。

第三句是诗人在经历了路途的艰险和天公不作美的情况下,希望能够找到一家酒馆,能够借酒消除心中的苦闷。译者将“酒家”翻译为Public house是Pub(酒馆)的意思,然而却不符合中国的文化背景,显然不能够将原诗中的“酒家”的意义表达出来。

第四句中,译者将“杏花村”翻译为“Apricot Village”,意思是那个村庄的名字是杏花村。而原诗中“杏花村”指的是“在那天满杏花的村庄”,因此,译者此处的翻译是不恰当的。并且,译文中的“he”指代并不是非常明确,无法表达出牧童在原诗中的稚嫩、可爱的样子。但是,“point”形象地描绘出牧童给诗人之路的生动画面,诗中描绘的一切景象全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译本2

The Mourning Day

A drizzling rain falls like tears on the Mourning Day;

The mourner's heart is going to break on his way.

Where can a wineshop be found to drown his sad hours?

A cowherd points to a cot 'mid apricot flowers.

(许渊冲 译)

在许渊冲英译的《清明》中,采用的韵律格式为“aabb”,韵脚分别为“Day, way, hours, flowers”,韵律优美,句型工整,使得读者朗朗上口。许渊冲将题目《清明》翻译为“The Mourning Day”,意为“哀悼日”。清明节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也是人们怀念先祖、哀悼逝者的日子,“The Mourning Day”很贴切地表达了哀悼逝者的主题,令读者一目了然。

在第一句中,译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清明时节的毛毛细雨比喻为“tears”(泪珠),将毛毛细雨视为哀悼逝者的眼泪,非常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清明节这一天人们的日常活动,与原诗表达的意思完全吻合。

第二句中的“break”是形容在路上匆忙赶回家的行人的心将要碎了,体现出诗人以及行人心中的哀愁与路途的艰辛,使得读者体会到“断魂”的真实感受。

第三句中的“wineshop”使用确切恰当,与原诗中的“酒家”的意义和用途完全一致。同时,“drown his sad hours”意思为度过他难过的时光。也写出了诗人苦寻酒馆的意***,希望能够借酒消除内心的哀愁。

第四句中,“cowherd ”的选用非常贴切,意为放牛娃儿。在乡村的放牛娃儿给诗人指路,该意象的表达非常“接地气”,更加有助于营造清明时节乡村生活的清幽氛围。同时,诗人在译文中使用“a cot 'mid apricot flowers”描绘出在那开满满杏花的村庄里有一家酒馆的美妙景象。该译本与原诗的意思及意境都十分吻合,译者笔下的译文充分忠实于诗句原本的意义。

译本3

In the Rainy Season of Spring

It drizzles endless during the rainy season in spring,

Travelers along the road look gloomy and miserable.

When I ask a shepherd boy where I can find a tavern,

He points at a distant hamlet nestling amidst apricot blossoms.

(杨宪益、戴乃迭 译)

在杨宪益、戴乃迭英译的《清明》中,采用的无韵体诗,句子结构比较完整,句意明了,重在表达原诗的诗意。杨宪益、戴乃迭将题目翻译为“In the Rainy Season of Spring”,只注重春季的天气状况,没有将清明节的习俗表达出来,使得译文的重点完全发生改变。

第一句中,“endless”的定义为“seemingly without end”,意思是不知何时停止的,重在描述雨不知何时停止,而没有表达出清明时节的毛毛细雨,从而更无法表达作者心中的苦闷与路途的艰辛。

第二句中,“gloomy and miserable”只是描述了路上行人的沮丧与不幸,没有将原诗中的“欲断魂”的情感基调表达出来,读者将无法体会性热的沮丧和不幸与清明节有何关联。

第三句中,译者将“牧童”翻译为“a shepherd boy”,意思是一个牧羊童。原诗中的“牧童”指的是放牛娃儿。仅仅从意思上来说,译者已经改变了原文中的意象,并没有忠实于原诗中的“牧童”。

二、译文分析对比

《清明》是一首即景叙情诗,描写诗人清明春的雨中所见所感,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

在三首译文中,原诗的动词分别被译为“纷纷”(drizzles, falls, drizzles)、“问”(无, 无,ask )、“指”(points, points, points)。译文1中,吴钧陶的英译本虽然韵律优美,但是没有将原诗中的意境充分表达出来。译文2中,许渊冲的英译本不仅将原诗中的意境表达得非常完美,而且用词得体恰当,充分忠实于原诗所表达的意义。并且译文韵律优美,句式工整,在写诗风格上也与原诗高度一致。然而,译本3中,杨宪益、戴乃迭的英译本只注重春季的天气状况,没有将清明节的习俗表达出来,使得意象完全发生改变。

三、 结语

通过上述从文体学的角度对《清明》三个译本的对比与分析,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原诗意思的进行深入的理解,能够熟练运用翻译的策略与方法,使得译文在忠实于原诗的基础上,能够达到韵律优美、句型工整的“雅”境界,从而使译文达到文体得当,使得读者完全理解译文及原诗所表达的意思。译者需要从文体学的角度审视和度量译文的得体与否,更好地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古诗词。

[参考文献]

[1]黄懿. 唐诗省略现象与英文翻译[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报,2007(8).

[2]姜莉. 论唐诗英译的意境传达[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

[3]唐晓华. 浅论唐诗英译的方法[J]. 读与写杂志. 2009(6).

清明的诗句篇5

[关键词] 《山居秋暝》 意境 铺排 感受

王维是盛唐的山水田园诗大家,他的诗歌开创了山水田园诗的新境界,相比开创了山水诗的谢灵运而言,他的诗上承陶渊明诗的古拙、典雅传统,下启宋朝杨万里等田园诗人的创作,其诗歌创造的宁静淡远、纯美的情感历来为人称道。

《山居秋暝》很鲜明的体现了王维诗歌的特点,无愧苏轼所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称赞。

1、 意境之美

《山居秋暝》全诗由雨、秋、明月、松、清泉、石、浣女、莲、渔舟等意象组成,这些实体经王维的生花妙笔点染,都变成了富于感官性的诗的意象,处处给人一种秋高气爽,天清气朗的感觉。

第一句“空山新雨后”,细雨洗涤大地后,万物都一片新生的气象,空山中更是一派崭新之象,空气中带着雨后的微凉,给人一种“清凉”之感。接着第二句“天气晚来秋”,过了酷暑难耐的夏季,秋天本来就给人一种爽朗的感觉,空山的傍晚更是别具一种“清爽”的氛围;第三句“明月松间照”,月光皎洁、明亮,从树影中间泻下给大地洒下一片清辉,在夜晚树影婆娑,随风轻摇,明月照亮了大地,一派“清亮”之景就浮现眼前。第四句“清泉石上流”,雨后清泉水渐长,泉水汇聚成小溪欢快的向前奔流,遇到岩石发出“清脆”的声音,读此一句,仿佛听到泉水叮咚的歌声。

诗的首联和颔联为我们展现了一派大自然纯美的诗境,但我们总感觉到缺少了一点生机,王维在第五句写道“竹喧归浣女”。古人以女子温柔娴静为美,窈窕淑女历来为诗人所欣赏,西施浣纱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传颂了近千年。王维把浣女置于寂静的群山中,使整首诗具有了一种人的活气,生命的气息开始在这里流转,照亮了整个山谷。浣女“清丽”曼妙的身影也融入了读者的心中;接下来一句“莲动下渔舟”,一叶扁舟在荷塘中划过,本就具足了诗情,加上荷叶轻摇欢舞,为诗增加了灵动的色彩,“轻灵”之感油然而生;颈联两句把主体的人引入作品中空寂的环境,达到了自然美和人情美的高度结合,但这还只是作者传情达意的方式尾联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中,“随意”二字显出作者恬淡宁静的心意,“芳歇”意旨百花已凋、草木将落“清寂”之感涌现出来;“王孙自可留”一句,于自由自在中显露一片“清逸”之情。

意境之美可见一斑。

2、 铺排之巧

古人作诗,一向强调“情因景生,景以情美”的效果,因此景物的铺排、情感的表达二者的统一就成了判断诗人水平的标准之一。王维的《山居秋暝》充分展现了他深厚的艺术功底。其铺排之巧,令人惊叹。

作为一个有着禅心,半隐半仕的诗人,他率性自然,醉心于美景、流连于山水的感受都是为了展现他的隐逸情怀,《山居秋暝》中更是以曲折有致的场景铺排表达了这种情感。

诗中八句,我们可以把它分成四幅***画:

秋雨初晴***、明月照水***、浣衣归来***和莲动渔舟***。每一幅***都传达了特定的情感。

第一副“秋雨初晴***”,可以看作诗人情感的萌芽之处,它的主要作用就是为诗歌提供了一个总体的环境,这个环境可以引发人多重的情感体验,由秋之时节,可以引发人悲秋之感,“伤春悲秋”也是古代诗歌中比较普遍的情感。但是雨后初晴又会给人一种清凉、舒畅之感,作者更趋于哪一种呢?这是读者一定要猜测的,而王维要作的就是一步步凸现自己的情感,使之具体化、明朗化。

第二幅“明月照水***”中,作者先用松的四季常青为画面增加了一种色彩,明月的皎洁又给***画增添了亮度,使画面处于明暗和谐的状态,而流水从石头上流淌所激起的声音的联想又给流于空寂的画面增加了热闹喜庆的气氛,使其不再孤单。这时,诗的情感基调逐渐远离了“悲秋”的古人传统,向后一种情感方向靠拢。

第三幅“浣女归来***”很可能是虚景,由作者想象而生,浣女的倩影与西施浣纱的传说给全诗带来了魅力,使人产生美好的联想,舒畅、清凉的感觉已经不能概括他的欣喜,向往、追求的感觉从心底涌起。

第四幅“莲花渔舟***”中,莲花的轻柔动态与浣女轻松的脚步,柔美的身姿一致,自然让人陶醉。这种逐层深入的铺排自然地突出了最终的情感表达,即“陶醉”。“王孙自可留”不仅是情感,更是结局。隐逸的情怀获得了最后的归属和认同。

3、 感受之妙

王维的诗不仅以“境”见长,感受的微妙更胜一筹,《山居秋暝》中不断流转的情感更使作品美不胜收。

试想第一句“空山新雨后”,雨后初晴,推开门走出户外,感受空气中那清亮的气息,自有一种惊奇、喜悦之情。雨后的视觉自然而然转化为嗅觉的享受,清新的空气入肺,整个人都神清气爽。第二句“天气晚来秋”,人对时间的主体感受与肌肤体验、身体体验合二为一,由清新的空气想到秋的到来,主观感受和客观环境也合二为一,水融。不动声色地过渡到了“无我之境”。接下来两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随着时间的流逝,有傍晚渐入夜晚,明月透过云围,给大地洒下一片清辉,人们眼前一亮,眼前恍惚的美景却敌不过清泉击水的感觉在读者听觉中产生的影响,这就像一部摄影机在游移拍片,镜头中晃动的树影渐渐模糊,一种宁静、闲散的情感渐起并不断上升。紧接着,下两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则与刚才由视觉到听觉的情感呈现相反方向,它由竹篮之声,联想到浣女洗衣后归家,进而看到了富灵动色彩的画面,――渔舟轻摇、莲花微动,从听觉到视觉双方面再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谐交融的自豪感和欣慰感。随着情感的渐入高潮,这些所见、所听、所感、所想随着“芳菲已歇”的清秋之境转入了清寂,作者淡泊的情怀又从内心升起,一句“王孙自可留”既承接了宁静淡远之意,又表现了王维率性而为的真性情。

无论从情、景、意的铺排还是从语言上看《山居秋暝》都是一颗珠圆玉润的明珠。

作者简介

清明的诗句篇6

刘敞(1019——1068),北宋经学家,字原父,世称公是先生,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庆历进士,官吏部南曹、集贤院学士,判南京御史台。长于春秋学,开宋儒批评汉儒的先声。在北宋那个年代,文人的地位很高。刘敞精通史学、经学,虽为官不高(曾任扬州、汝州知州),却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当时他与弟弟刘攽,被诗界称为“二刘”,死后唐宋家之一的欧阳修曾为其撰写墓志铭——《刘公墓志铭》,可见其分量。刘敞的存作不多(多已遗失),通过阅读他的作品,笔者觉得他是个心思细腻、技术圆融且博览群书的人,其诗清新雅致,颇有画派中的“文人画”特征。

微雨登城

雨映寒空半有无,

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

一片江南水墨***。

现代的人经常以为古人写诗都是一挥而就,那样才潇洒,才显示出才思敏捷。以笔者现有的经验,事实并非如此,写作之前、写作之时,还是要静思默想、构思谋篇的。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与他所观、所感,还是有差别的。有时还会因为艺术需要,因为诗篇诗句的需要,剥离当时的情境与情节的。这可以说是创造,也可以说是艺术上的小花招。特别是古典诗歌,我们的传统文化、前人诗句的描绘早已赋予许多词句特别的意蕴。比如城郭、高楼、秋日、明月、秋雁、春日等等,许多时候无须更多修饰,一看便知他要说什么。这样一种象征和暗示,早已深入自小习诗的莘莘学子内心,何况是一个老辣的诗人。所以,阅读这首诗,笔者觉得作者刘敞仍然借用了许多前人的作诗技巧,或者因袭了前人的“传统”——雨(秋日还是春日?)在寒冷的空气中“半有无”,这个“半有无”,与“半江瑟瑟半江红”是不是有相似的地方呢?这是一种技巧的联想。记得卡尔维诺说过,艺术家所掌握的技巧其实非常少,甚至所学会的比喻也非常少。许多比喻其实是其他比喻的变体。只是有些跳跃远一些,有些比较近一些。有些是暗喻,有些是明喻,还有的用了借喻。那么这个“半有无”,是不是那一句的联想呢?不言而喻。第二句“重楼闲上倚城隅”,无须多言,是前人许多类似诗句的化用。句意熟悉而词序略感陌生。笔者这样说毫无贬低这些诗句的意思,而是讲一个诗人作诗有小秘密。那么,前两句连起来,放在一起,便颇费诗人心思了,应该说这是诗人对时空背景的交代,所思所想,氤氲在一起,有点欲言又止的意思。如果用现代汉语翻译,这两句的大意便是:“秋日的雨丝,清清亮亮,与清澈的寒空相映照,若有若无;闲暇时,我,一个假定的我(或者任何一人),悠然地登上城楼,倚靠着城隅。”这不是有点文人式的矜持吗?这并不奇怪,许多古代文人的情景描述都这样。这是人文情怀的虚写,并非描绘实景。

其实比较有特色的是后两句:“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浅深山色高低树”是对前两句的意境的补述与勾勒,如果前两句描述的是中景,那么这句便是描写近景和远景。如此一来,一幅生动的山水画便跃然纸上。但还需一句更大的补句:“一片江南水墨***”。很多时候写诗其实非常忌白:忌讳过于直白的语言。但刘敞在这里,却反其道行之,一句类似点题与告白般的语言,起到了情景交融又跳开全诗进行一番自然表白之感的作用。

清明的诗句篇7

摘要:小学古诗教学,要仔细推敲,抓住诗中的“眼”,进行精妙解读,从而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也加深教师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古诗;诗眼;诗句;解读

俗话说,文有文言,诗有“诗眼”。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许多诗中 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或使 诗句形象生动,或增强诗句感染力, 这些词,往往被称为“诗眼”。 诗歌形 象的鉴赏,意境的把握,思想内容的 评价以及表达技巧的分析,都离不 开对关键词的把握和理解,把握“诗 眼”,常常成为解读诗歌的钥匙。凡是“诗眼”,用字都很高妙。就应学会巧抓“诗眼”和体会“诗眼”,这样才能更好地领悟诗的丰富含义和感受诗的无穷魅力。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古诗两首》这篇课文,我在教学时就进行了尝试,巧抓“诗眼”,对古诗进行了精妙解读。

第一首: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在细读这首诗后,我找出“和”是这首诗的诗眼。“和”即“和谐”之意。全诗围绕一个“和”字写出了洞庭湖的水色和秋天的月色交融在一起,互相辉应,显得多么和谐自然。无风的湖面平静得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铜镜。从远处看,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就好像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青螺 ,相得益彰,就像是一件绝妙的意思书品。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湖光秋月两相和”,第一句是写湖光与月色的“融和”。它们交相辉映,恰如其分的融合在一起。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如月光;皎洁明亮的月光,柔似水;水中有月,月融水中,那么和谐,那么自然。

“潭面无风镜未磨”,第二句是写湖水的“柔和"。湖面上一丝风也没有,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湖面的光线既不刺眼,也不昏暗,而是那么“柔和”,朦朦胧胧,隐隐约约,如同仙境一样。让人陶醉,令人神往。这两句诗形象生动地写出来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面风平浪静的景象。诗人置身于岸边,仿佛自己就是那景中的一份子,浑然忘我,天人合一。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第三、四句是写洞庭山水的“巧和”。在如水的月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远望去,君山就像一枚小巧玲珑的青螺放在了银色的盘子里,恰到好处,惹人喜爱。在这里作者把洞庭湖水比作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洞庭山水相得益彰,巧妙结合,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让我们不由得想把它捧在手中,把玩不已。

诗人内心的“平和”。月光下的洞庭湖水清澈空明,与明朗的月色交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波光闪动,像一面没有磨过的镜子。在作者眼里一切都是平和宁静的,山水有情,心中有爱,远远望去,湖中翠绿的洞庭山,多像白色银盘中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呀,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只有诗人内心充满了祥和恬静。一幅和谐宁静的洞庭月夜***就才会呈现在我们眼前。景由心生,这是作者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第二首古诗: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此诗的诗眼是“流”。全诗围绕一个“流”字描写了峨眉山的月色、秋夜、江水等自然景色,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全诗优美动人,充满诗情画意,思绪波澜起伏,恰似流不尽的滔滔江水,绵延不断,诉说着诗人无尽的思念。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啊!

“峨眉山月半轮秋,' 首句是写月亮随着时间的推移“移动”(流)。作者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的夜晚。雄伟的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半轮”秋月而非一轮,并且它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行船的前进,那“半轮”月也在渐渐地变化。月儿时而钻进云里,时而躲在山后,影影绰绰,扑朔迷离。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 影入平羌江水流。”次句是写月亮的影子随着江水而“流动”(流)。“影”指月影,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缓缓流去;而随着月影的晃动,江水也在徐徐地流动。正可谓月随水流,水随月动 。一幅变换迷离的景色呈现在我们眼前。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绝妙。

“发清溪向三峡,”第三句是写诗人的行踪在“变动”。他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由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人马不停蹄,行色匆匆,甚至都来不及仔细欣赏,用心品味周围的美景,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展现在读者面前。

清明的诗句篇8

水光漱艳睛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是传颂千古的绝句,所作时间晚于上一首一年。唐宋诗人中吟咏西湖的诗作中有不少名句,而苏轼的这首诗,是所有西湖诗中最脍炙人口、传诵最广的一首。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及西湖的晴姿雨态。丽日照射下,光影满湖,晴天的湖景是美好的;山色迷蒙似隔着轻纱,反衬出了湖上风光的层次,雨天的湖景也是极为奇妙的。从这两句诗可以想见在不同的天气下的湖山胜景。阳光满浙,又忽然山水间云烟迷蒙。可见万物万象,生意欣欣,山水空流,自在无羁,大自然是这样永恒神奇,这就是佛性真如妙体的显现。下两句把西湖比做美人西施,在此诗人以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遂成为西湖定评。这可以说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所以王文诰评曰:“此是名篇,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公凡西湖诗,皆加意出色,变尽方法。”

由此可见,这种西湖初晴后湖光山色的迷茫朦胧优美奇丽,充分写出西湖的神秘奇谲,所以自然带着富有的禅味。

又如《月夜与客饮杏花下》

杏花飞帘散余春,

明月入户寻幽人;

蹇衣步月踏花影,

炯如流水涵青苹。

花间置酒清香发,

争挽长条落香雪;

山城酒薄不堪饮,

劝君且吸杯中月。

洞箫声断月明中,

惟忧月落酒杯空;

明朝卷地春风恶,

但见绿叶栖残红。

这诗写明月下幽淡小景,前两句描写暮春之夜,随风漂落的杏花,寂寞的月,透过花间,照进庭院,来寻觅悠闲雅静的人。“步月”代表月光,“踏花”是月影;“炯如流水”是月光,“涵青苹”是指月影,这两句描写了一个清虚、宁静、空灵而飘渺的超尘境界,颇具禅味。“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写出了赏花与饮酒的强烈兴致。“山城”二句突出爱月之心,“洞箫”两句中凸现作者的“惜月”之情。最后二句,月落空杯,夜将尽矣,在此句中寄寓了人生命运的感慨。此诗情景交融,富有理趣,“明月入户寻幽人”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可见表现明月无人之景,有空灵、清凉之感,无禅语而颇有禅趣。

清明的诗句篇9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唐代以前已有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它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不同,应属古体诗一种。

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南北朝后期有一部分诗作开始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体到近体间的过渡形式,或称“新体诗”。附:

宣州谢眺楼①饯别校书②叔云 【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③,中间小谢又清发④。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⑤。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释:①谢眺楼:谢眺任宣城太守(今安徽省宣城县)时所建的一座楼。②校书:官名,校书郎的简称。③蓬莱: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建安骨:建安时期诗人的诗作,风格刚健清新,后人称为“建安风骨”。④小谢:指谢眺。清发:指清新秀发的诗风。⑤览:同“揽”。

清明的诗句篇10

关键词: 元功能语言学 人际功能 英文诗歌

1.引言

元功能(metafunction)是由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韩礼德(Halliday)所提出的。韩礼德在其导师弗斯和马林诺夫斯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观察与实践,提出了语言系统的三大元功能。在Halliday看来,每一个小句都表达了三种不同的意义,称之为元功能: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这三种功能既有关联,又有不同的关注点和体现形式。人际功能由语气、情态、评价体现。元功能语言学理论可用于分析英语和汉语的语言特点。除此之外,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的对比研究可以细化到不同的语言层次,并把两种语言在类型学方面的异同作为研究重点[1]。笔者在文中仅通过三大功能之一的“人际功能”角度对A Red Red Rose和《清明》这两首脍炙人口的中英文诗歌进行赏析。作者旨在通过对A Red Red Rose和《清明》这两首诗歌进行人际功能分析,从另一角度理解诗歌的含义和语言的特点,同时,力***验证用人际功能分析诗歌体裁的适用性。

2.人际功能

韩礼德的人际功能是在人际交往模式的基础上所发展起来的,并被分为三个主要的范畴。它们分别是语气功能、语体功能和美学功能[2]。

语气功能主要是指交际双方对某事物的情感态度与语气;语体功能主要是指由语式、语场和语旨这三个变量共同作用所体现出来的人跟人之间的社会等级关系;美学功能是指在语用学基础上,通过调整策略,对语篇的生成过程起支配作用,并透过语篇体现出来的美感因素。

3.语气功能

英语中的词汇、短语、小句甚至语篇都可以表现人际交往的语气情态意义。英语在词汇上可借助动词辅之以助动词的形式来表示语气功能。而汉语不同于英语,汉语词汇本身意义丰富,其中表示语气的词非常多,有能愿动词、语气助词等,它们的使用相对***,不受限于动词。

我们先看以下这首英文诗歌,再欣赏《清明》这首唐诗。

A Red Red Rose by:Robert Burns

O,my Luve’s like a red,red rose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

O,my Luve’s like the melodie,

That’s sweetly play’d in tune.

As fair art thou,my bonnie lass,

So deep in luve am I;

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my dear,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my dear,

And the rocks melt wi’ the sun;

I will luve thee still,my dear,

While the sands o’ life shall run.

And fare-thee-weel,my only Luve!

And fare-thee-weel,a while!

And I will come again,my Luve,

Tho’ twere ten thousand mile!

这首诗出自《主要用苏格兰方言写的诗集》,是Robert Burns流传最广的一首诗。在诗中,诗人歌颂了恋人的美丽,表达了诗人的炽热感情和对爱情坚定不移的决心。前面的句子均为陈述句,只有“And fare-thee-weel,my only Luve!And fare-thee-weel,a while!”这两句,诗人运用祈使句。英语祈使句有表示请求、命令、叮嘱、邀请、劝告等功能。作者在此加上呼语“my only Luve”,旨在表达暂时告别爱人、叮嘱爱人不要担心的恋恋不舍又不得不走的复杂情绪。

这首诗中还有三个助动词“will”,根据韩礼德对情态词的描述:

英语小句的所属成分中的情态谓语动词[3]

Will属于中量值。“will”和“I”结合表明诗人对爱人的忠贞不渝。

呼语放在句末时,通常可以确定或保持或增强和受话人之间已经存在的社会关系[4]。诗中第二节到第四节末尾的呼语多是“my love”或是“my dear”,明确了受话人和诗人的关系事实。

再看以下这首唐诗: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由唐代晚期著名诗人杜牧所作。诗人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活现的雨中问路***。小牧童的热情指引,杏花村酒店的幌子,多少扫去了诗人本因清明无法归家扫墓,异乡途中奔波偏遇雨水打湿的伤感,更让人心头平添许多暖意。

从语气来看,诗中第一、第二、第四句都使用了陈述语气,提供给读者许多信息: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而第三句则使用了疑问语气,诗人询问路人酒家的地点,用疑问语气体现了交际功能。第三句中“借”这个字,它的情态意义是“礼貌与客气”,也交代了诗人与牧童间的人际距离。第四句牧童“指”这个手势语,虽然没有语言直接表达,却用行动来回答第三句的“问”,这句话正是整篇的精彩所在。它使全诗由低而高,上升,最后达到高潮顶点。问答之间体现了人与人的沟通交流,而诗歌的语气功能也通过这些情态词和语气词体现了出来。

4.语体功能

所谓语体,指一个阶列形式的连续体,第一个语体成分都起到向上或向下推动语体的作用,根据向上和向下成分的数目可以大致决定话语的语体幅度[5]。语体实际上是人的权势关系和人的心理距离,它的远近存在于所有的社会等级和平等关系之间[6]。总之,语体主要是由语式、语场和语旨共同作用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心理距离或社会等级距离。

(1)语式,是指情景的正式性语式即交际活动的渠道或媒介,如口语或书面语。在A Red Red Rose这首诗中,“luve”和“dear”表示对爱人呼语;“come again”,“gang dry”和“melt”等词都是生活中常用的词,属于一般词汇。诗中句子结构简单,运用了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强调对爱人的爱情不渝。《清明》这首诗讲述的是诗人杜牧自身的际遇,其中,有问有答、白描手法的运用令人印象深刻,看似平淡却有暖暖的感动。

(2)语场,指语篇涉及的社会活动,包括该活动的性质和话语的主题。A Red Red Rose中,诗人用玫瑰花,用音符来比喻爱人,把对爱人的无限的爱用海枯石化这种夸张手法来呈现,喻义丰富,立体地表现诗人对爱人的爱情之火不灭。《清明》一诗的语场是诗人在清明时节落雨时分向牧童问路,从而获悉前方有杏花村的经历。“雨纷纷”“欲断魂”表达了诗人在清明节无法回家扫墓,在异乡途中奔波却偏下雨的悲伤落寞之情,这些词的使用令读者感同身受。

(3)语旨,指交际双方的角色关系和交际意***。A Red Red Rose这首诗中的交际双方很明显是诗人及其爱人。在第三节中,诗人用海枯石烂来描述自己的爱情不渝,用夸张的手法让人感受到诗人炽烈的爱。《清明》这首诗的交际意***是询问酒家在哪儿。诗人与牧童的关系有一定人际距离,因而诗人用词也比较礼貌客气。

5.美学功能

美学功能指在语用学原则和策略对语篇生成过程的支配作用下通过语篇而体现出来的美感因素[7]。著名学者辜正坤说:“其实,诗词存在的主要功能是要给予人审美,不一定非要给予人思想上的启示……像任何别的艺术一样,诗歌有自己特定的审美功能,它不必过多侵犯别的领域如哲学、戏剧、小说或***治学之类。当它试***什么都像的时候,它就肯定什么都不像,甚至什么都不是。”[8]@里笔者仅从用韵角度来欣赏这两首诗,英文诗歌通常用一个重读音节和一个或两个轻读音节并按照一定的模式搭配起来,有规律地反复出现。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音步”。常见的音步有几种:①抑扬格,即-轻-重。②扬抑格,即-重-轻。③抑抑扬格,即轻-轻-重。④扬抑抑格,即重-轻-轻。A Red Red Rose这首诗中,O,/my Luve/’s like /a red,/red rose/,O,/my Luve/’s like/the melodie,/都是用了四音步抑扬格。/That’s new/ly sprung/in June/,/That’s sweet/ly play’d/in tune.都是用了三音步抑扬格。抑扬格的使用,读来使人觉得是在轻声哼唱一首旋律优美动听的民间歌曲,使整首诗的音乐感显露无遗。

再从押韵来看,这首诗采用交叉韵的方式,前两节为abcb的韵式,①三句不押韵,②四句押韵。后两节为abab的韵式,①三句一个韵脚,②四句一个韵脚。这样的押韵方式,使读者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烈。

中文诗词在用韵上与英文诗歌在用韵上很明显是有差别的。中文诗词主要以相同的韵母为韵脚,辅音发音更响亮和持久,经常是一韵到底,让读者的听觉和情感随着声音的不断重复而加强。《清明》这首诗的韵尾“纷”“魂”“村”都押韵,看下这首诗的平仄模式: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这首诗采用的“平起平收”的模式,让读者在感观上有一种美的愉悦。

6.结语

本文主要从元功能语言学的人际功能角度,通过分析A Red Red Rose和《清明》这两首诗,分析了中英文诗歌所表现出来的语言学方面的特征,这里笔者仅谈了这两首诗歌语言各个层次单位的功能和意义,也证实了用元功能语言学角度更精确地分析中文诗词的可能性,以期窥一斑而见全貌,为中英文诗歌的理解和翻译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黄国文.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中的整合[J].中国外语,2009(1).

[2][3]彭宣维.英汉语篇综合对比[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19,122.

[4]Biber,D.,Johansson,S.,Leech,G.,Conrad,S.and Finegan, E. 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112.

[5]程雨民.英语语体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57.

[6]Brown & Gilman.The pronoun of power and solidarity(表权势和等同关系的代词),吴玉文译,祝婉瑾主编.社会语言学译文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60:179-196.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清明的诗句10篇

学习

大学社会实践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社会实践10篇,内容包括一次社会实践作文十篇,社会实践十篇。在大学里学的不是知识,而是一种叫做自学的能力。这次实践后才能深刻体会这句话的含义。除了计算机操作外,课本上学的理论知识用到的很少很少。刚开始去的时候,还

学习

社会消费论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社会消费论文,内容包括关于消费社会的期末论文,关于日常消费的论文。一、媒介化社会的到来大众传播时代起始于19世纪30年代以后,以大众报刊的出现为标志,其后不久,电子媒介迅速发展起来。接触大众传播媒介,遂成了现代人的重要生

学习

校内实习个人总结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校内实习个人总结,内容包括毕业实习个人总结范例6篇,实习鉴定表个人总结怎么写。想想时间过的真的好快,此时的我已经是一个快毕业的大三学生,一方面我还是在学校学习当个正常的学生,但是另一方面我也要为自己的未来作作考虑了

学习

行距怎么设置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行距怎么设置10篇,内容包括行距怎么统一设置,电脑怎么设置行距。2、点击鼠标右键,选择“段落”。3、在间距中根据需求选择段前段后的行数,点击行距下方的三角形。4、选择“行距”,点击“确定”,单击鼠标,行间距设置成功。(来源:文

学习

荆轲刺秦王原文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荆轲刺秦王原文10篇,内容包括荆轲刺秦王原文前十段,荆轲刺秦王战国策翻译及原文。表面看来,是因为司马迁对荆轲的偏重。在《刺客列传》中,描写荆轲的文字最长,他一个人的篇幅,超过了其他四个人的总和。并且,司马迁在描写荆

学习

反思自己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反思自己10篇,内容包括反思总结自己,反思自己的句子。回过头发现,那条大黄狗,正狂啸着来的陌生人,我笑了,它正认真着履行自己的义务,或许和我一样,如梦初醒了吧?人有时就是这样,烦闷、迷茫,但认真的反思后,就会觉得,我太辛运了,能诞生

学习

办公室创新工作思路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办公室创新工作思路,内容包括开拓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办公室开拓创新工作方法。“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行为”。思路和观念,归根结底是靠思想来体现的;出路和行为,归根结底是由思想来决定的。现在人人都在喊***思想,有些只停

学习

四年级体育教学计划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四年级体育教学计划,内容包括四年级体育教学工作计划表,四年级体育教学计划教案。2、四年级学生安静时脉搏均值比三年级相对减少;女生血压指标10岁时增长迅速;肺活量均值男女生都有递增但差异不大,男生稍大于女生。3、四年级

学习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做一个有道德的人10篇,内容包括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很难吗,做有道德的人的自我激励。有道德的人应该是热爱国家、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这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公民基本的道德规范

学习

母亲与我最新10篇

阅读(21)

母亲呵!我的头发,披在你的膝上,这就是你付与我的万缕柔丝。这样的母女正是女性主义者在“母亲的花园里”追寻的最理想化母女。在冰心的意识里,母亲永远是女儿的避难所,是最坚实的依靠,“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

学习

物业交房工作总结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物业交房工作总结,内容包括物业交房感恩总结,物业工作总结汇报业主。乙方:(以下简称乙方)根据市人民***府年第次和第次市长办公会议精神,为了加强我市小区楼房的物业管理工作,经市***府研究决定成立市房产物业管理公司,对我市小

学习

校运会解说词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校运会解说词10篇,内容包括校运会解说词50字内总结,校运会各个项目解说词。乙:十月的我们放飞理想,绽放多少纯真的希望。甲:乐曲阵阵,彩旗招展。乙:群情激昂,龙腾虎跃。甲:一片欢乐的海洋,乙:一方神奇的热土。甲: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一面

学习

营销推广工作计划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营销推广工作计划,内容包括全年营销推广计划模板,市场推广方案与营销计划书。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社会亟需大批优秀的营销策划人才。如何能缩短学校与企业社会需求的差异,如何能使我们的营销策划课堂更具职业性,是高职教

学习

班组愿景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班组愿景10篇,内容包括智慧小组班组愿景范例范文,班组长个人工作愿景短句。

学习

教师节诗句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节诗句10篇,内容包括教师节诗句古诗,教师节精美的诗句。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4、仰止弥高,钻之弥坚。5、桃礼不言,下自成蹊6、一日为师,终生为父7、山下禅庵老师在8、他年应记老

学习

雪的唯美诗句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雪的唯美诗句10篇,内容包括雪花的诗句唯美句子,雪与春的唯美诗句。4.雪来了,奶茶也喝了,栗子也吃了,烤地瓜也在怀里啦。5.冬天穿棉袄,下雪不摔倒。6.好想变成雪啊,这样就可以落在先生的肩上了…“若是先生撑了伞呢?”“那就落在

学习

绿的诗句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绿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绿的诗句大全100首,带有绿的诗句10个。【前言】《齐安郡中偶题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牧的组诗作品。这是两首秋景诗。第一首诗写秋日暮景,通过落日烟柳之景,绿荷西风之状,组合成一幅意象清幽,情思蕴结的***画

学习

带有风的诗句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带有风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带有风的诗句飞花令,带有风和人的诗句大全。作为晚唐体的诗人,林逋承袭了唐代贾岛、姚合诗风,多描绘山水风光,其言必透清冷萧涩,着意雕刻字句,似轿作之嫌。但细细地品味却渐显其不同之处,正如“于细处见

学习

月的诗句古诗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月的诗句古诗10篇,内容包括月是故乡明的诗句古诗,含有月的诗句古诗二年级。2、唐代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译文:青山隐隐起伏,江水遥远悠长,秋时已尽江南的

学习

赞美老师诗句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赞美老师诗句10篇,内容包括赞美老师诗句古诗,李商隐赞美老师诗句。3、人的理性粉碎了迷信,而人的感情也将摧毁利己主义。——海涅4、芸芸众生,孰不爱生?爱生之极,进而爱群。——秋瑾5、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无利可***

学习

关于大自然的诗句模板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大自然的诗句模板,内容包括感受大自然放松心情的诗句,有关大自然的古诗或名言。清初文坛领袖王士祯论诗以“神韵”说独标一帜,杨绳武《王公神道碑铭》有言:“盖自来论诗者或尚风格,或矜才调,或崇法律,而公(王士祯)则独标神韵”

学习

描写春天美景的诗句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春天美景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描写长安春天美景的诗句,春天夕阳西下的美景诗句。作者:孟浩然年代:唐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赏析:孟浩然《春晓》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十分优美。诗人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