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的诗句古诗篇1
原文: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译文:春天的夜晚,即使一刻钟也价值千金。花儿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月光在花下投射出朦胧的阴影。远处高楼上,官宦贵族们还在尽情地享受着歌舞管乐,架设著秋千的庭院正沉浸在幽寂茫茫的夜色中。
2、唐代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
原文: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译文:青山隐隐起伏,江水遥远悠长,秋时已尽江南的草木还未凋落。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
3、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原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的诗句古诗篇2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同学们在学习中有意识地积累古诗文。所谓“积累”就是指在诵读古诗文时要有意识地牢记所学的古诗文。
近年来的中考基本上是将《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背诵的80篇优秀古诗文作为默写出题的范围,所默写的诗文名句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代表某种物象或描写景物的占诗文名句。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雪”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写“鸟”的名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抒发感情的古诗文名句。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发忧民之情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表达心志的古诗文名句。如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表达诗人胸襟的名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试题演练
一、在下列各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
1.不愤不启_____。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2.采菊东篱下,_______。(陶渊明《饮酒》)
3._______,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4.居高声自远,_________。(虞世南《蝉》)
5.______,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
6.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7.______,在河之洲。(《诗经》)
8.______,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9._______,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0.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崔颢《黄鹤楼》)
11.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12.小大之狱,_____,_____。(《曹刿论战》)
13._____,_____。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14.______,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15.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杜牧《赤壁》)
16.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17.感时花溅泪,______。(杜甫《春望》)
18.明月松间照,_______。(王维《山居秋暝》)
19._____,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己亥杂诗》)
20.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1.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22.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3.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______?______。(朱熹《观书有感》)
二、根据题目的提示,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
1.王国维在《人间同话》中提到了治学的三种境界,其中第三境引用了辛弃疾《青玉案》中的句子:“______,蓦然回首,那人却在_______ 。”
2.为人处世要洁身自好,高雅庄重,应像《爱莲说》中的“莲”那样“_______,_______”。
3.在古诗文中,“萧”常表示萧索、萧条之意,如“______,洪波涌起”;“箫”则指一种乐器,如“_________,衣冠简朴占风存_________”。
4.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描写月映水中、云霞飘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5.诗人总能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中得到启发:朱熹面对一池碧水,感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龚自珍凝视一地花瓣,顿悟__________,__________。
6.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咏雪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7.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表明作者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杜甫在《春望》中表达思亲人、盼音讯的心情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出师表》中表明诸葛亮淡泊名利的性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忧国忧民情感和寄托美好愿望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以落花为喻、表明心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王湾《次北固山下》中以“一帆”小景,写出大江直流、平野开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14.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真挚而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国势危急和个人命运坎坷的诗句是:“______,_____”
三、根据题目的要求。写出相关的诗文名句。
1.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______,______。”
2.“树”是文人雅士笔下的爱物,请任意写出古诗词曲中带有“树”字的两个连贯的句子:“______,______。”
3.诗言志。从李白“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的诗句中,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客居洛阳的思乡之情:从杜甫“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中,我们能领悟到诗人身处茅屋却心怀苍生的济世情怀。
4.月亮的圆缺象征人间的离聚。白居易在《望月有感》中,发出“共看明月应垂泪,______。”的悲苦慨叹;而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吟唱“______,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借月抒怀,尽显洒脱旷达。
5.古诗常以景寄情。同是秋景,刘禹锡笔下“自古逢秋悲寂寥,______”充满了豪迈乐观之情:而范仲淹诗句“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流露出淡淡的忧伤之感。
6.乡村美景,总是令文人墨客流连忘返。请写出古诗词中描写乡村美景的句子(连续的两句1:“______,______。”
解析指导
在古诗文积累考查中,最常见的失误表现为写错别字。写错别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误解诗文的意思而写错别字,如将“何当共剪两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烛”写成“竹”,将“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中的“行”写成“形”。
2.没有准确理解诗文意思而用同音字替代。如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尽”写成“进”;将“人生自古准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的“汗”写成“汉”。
3.没有准确理解诗文的意思而与形近字混淆。如将“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中的“冽”写成“洌”,将“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中的“掣”写成“擎”。
月的诗句古诗篇3
【关键词】鉴赏;意境;语言;修辞;内涵;抒情;描写;表现
1 汉代的《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对古诗的欣赏需要培养一种趣味,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实际上,知,好,乐是欣赏艺术的三个层次,首先是知,其次是好,在这两者基础上才是乐。 如何具体去做,才能把欣赏古诗作为人生的一大乐趣?我认为作到以下几个方面有利于我们对古诗的欣赏和理解。 例如,刘禹锡的七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首句便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这里的巴山楚水是诗人被贬官地区的代称,二十三年则是被贬官的时间。那么诗人为何被贬官呢?为何回来后已是物是人非,作者却仍能保持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吟出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诗句?如果查阅以下诗人的身世经历,我们会很容易发现刘禹锡是因在贞元二十一年(805)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参与王叔文变法失败后被贬官,这期间宦海沉浮二十多年,虽历经坎坷,但诗人那种达观向上,倔强不服输的性格却没有改变。 这还可以从他的另外两首诗中看出。一首是815的《元和十年自朗州承诏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中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朝廷有人想起了他,结果他回长安写了这首诗,刺痛了当权者,再度被贬为连州刺史。另一首是十四年后在回长安,写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的性格从这两首诗中可以明显的表露出来,所以在这首诗中,他能从前四句沉郁中奋起,振作。了解诗人的经历可以更深入的理解诗歌的内容,还可以从诗人的人生境界中受到启发。
2 形象内涵、文化意义
中国古代诗歌的作者大多为饱学之士,他们身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化为一种精神,自诗歌中信手拈来,表达一种情怀。 20世纪心理学大师荣格曾研究人类的“集体无意识”。实际上我们民族的诗人受传统文化熏陶日久,他们继承了许多民族性的文化信息,在诗歌中广泛应用,从而增添了诗歌的意蕴,但同时也给今人解读古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对于这一类的文化信息,我们必须了解、归纳、掌握,从而成为一种解读诗歌的手段。 例如,古诗中登高,望月与思乡的关系,可以说包含了我们这个民族一种独特的文化心理,有人曾从“原型”批判的角度对诗歌中的一些文化信息和民族心理作了非常精当的分析,如傅道彬的《晚唐钟声――中国文化的精神原型》一书中对月亮及其艺术象征作了分类研究,他认为中国文化中月亮最基本的象征意义是母亲和女性。《礼记、祭器》中说大明生于东,月生与西,此阴阳之分,夫妇之位也”,《说文》中释月“阙也,太阴之精”。中国第一位女神女蜗,又是月神,这些都证明了这一点。同时,月亮的时圆时缺,周而复始,启发人们对宇宙的思考,从而又衍生出许多象征意义。如月亮是孤独失意的象征,月亮是美的象征,月亮同时象征着和谐静谧的中国智慧和超群脱俗的士大夫风范。因而在诗歌的审美意象中,月亮被赋予多层含义。月亮意象反映着古代文人寻找母亲世界的和谐统一的心理,因而和思乡主题和旧梦重温有着必然联系。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 体味诗眼,解读诗歌
古人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句诗一方面表明古人写作构思之辛苦,另一方面也表明古人写诗词很讲究练字。因练一个好字、好句,是全句、全诗游龙飞动、生气盎然的,就是“诗眼”。它可以是一个简练传神的字,也可以诗作体现主旨的精彩与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时,若能从诗眼入手,可更深入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句像一幅巨大的风景画,形象的描述了塞外辽阔苍凉的景象。“直”字展现了一种挺拔坚毅之美,落日之圆衬托在万里戈壁的背景上,则给人以茫茫之感。二字将直线之美誉浑圆之美融为一体,面目壮观,别的字确实难以替代,这“直”和“圆”正是该似的诗眼。杜甫的《蜀相》中的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自”和“空”就是该句得诗眼。杜甫的《旅夜书怀》中的“危樯独夜舟”中的“独”就是诗眼。 注意:诗歌中的一些形容词、副词和动词往往就是诗眼。找到诗眼,有助于正确把握诗歌意境。
4 把握特色,重点突破
从高考命题的角度看,高考鉴赏的古代使更多是写景、咏物、咏史的作品,因此我们在把握诗歌之前,还要掌握已写诗歌的反战以及分类的知识。诗歌按照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分,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按语言字数,可分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诗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咏物诗、咏史诗、边塞诗、咏怀诗等;还可分为律诗和绝句。古代律诗中的四联,古人归纳为起、承、转、阖。从层次上分,往往可以分为两层,一层写景,一层抒情或议论(即卒章显志的写法)。 如:题竹石牧牛(并引)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理解分析可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竹、石、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 3 感想。简析:这是一首题画诗,作于元三年(1088)。诗人以游戏的笔调把画中景物写得活灵活现,并且发挥想象,写画中之物几乎全要动起来了,以致于诗人不得不出面关嘱。这样的写法,既再现了画面的生动,诗人对画作的赞赏喜爱之情也溢于言表。 前四句高度概括画面的内容:石、竹、牧童、牛。“峥嵘”、“绿”、“觳觫”等形容词用以代指事物,诙谐有趣。后四句寄理于形象之中,涉笔成趣,余味隽 。
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高中生,应该有一定的研读鉴赏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诗歌研读中就应该抓好以上的鉴赏方法,这些只是我个人对古代诗歌鉴赏的一些浅见,毕竟中国古代诗歌博大精深,还需要我们好好学习和深刻挖掘。
(指导教师:大连经贸高中 张帅)
参考文献: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宋诗选注》(钱钟书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3] 《中国高考年鉴・语文卷》(中国致公出版社)
月的诗句古诗篇4
一、说教材
《古诗词三首》中共有三首诗词,分别是《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宿建德江》是一首思乡之作。诗人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羁旅之思。第一句点题,也为下面写景抒情作了准备;第二句中“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最后两句,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写得恰切逼真。此诗前两句为触景生情,后两句为借景抒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了诗人在望湖楼所看到的暴雨急来急去的壮观景色。诗人将一场变幻的风雨写得十分生动,前两句写了暴风雨急来时的景象,后两句描写了雨后一派温柔明媚的风光。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全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了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二、说教学目标
1.会写“德、鹊、蝉”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感受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对于诵读的重要性,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思维处于正在发展的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记忆力也最为活跃。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加强诵读、品读从而达到对古诗词的识记。教学中让学生在朗诵古诗词的同时注入自己的感情,加强理解,真正了解古诗词的文化。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创设情境入诗境——想象画面解诗意——吟诵诗词品情感”的教学方法,注重***文结合,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真正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中“以读为本”的理念,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词优美精湛的语言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孟浩然的古诗,因此对这位诗人并不陌生。教师通过复习导入的方式,先请学生回忆一下学过的孟诗,从而自然引入新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学生借助拼音初读诗句,画出生字,多读几遍。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诗句,检查生字认读、古诗朗读情况。对易读错、写错的字让学生交流识字写字方法,帮助识记、书写。
(三)学习《宿建德江》。
1.首先欣赏诗歌的插***,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2.具体解释每个字词的意思,读懂诗句。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交流反馈:
(1)师:读完这首诗,你的脑海里呈现出什么样的画面?(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读完之后你有什么感觉?(孤独、凄凉)诗中哪个字最触动你的心?(愁)
(2)“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思乡之愁)你是怎么知道的呢?从诗中哪一个字看出来的?(客)客是指谁?(诗人)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此时他身处异乡。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王维的那首诗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思亲我们都能够理解,那此时是什么勾起了孟浩然的思乡之情呢?(日暮)
(3)诗人独自一人夜宿在建德江,他看到了什么?(空旷的原野和江面)如果你是诗人,你这时候会想到什么呢?(如果我能和家人在一起多好啊;如果这时候有人陪我说说话多好啊)
(4)诗人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月亮)独自一人,只有天上的月亮相伴,这是何等的苍凉、孤寂,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课文。
5.指导感情朗读,背诵。
(四)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解题:请学生说说从诗题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会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醉书”意思是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诗句,给古诗划分节奏。
3.想象下雨前的画面,理解“翻墨、未遮山、跳珠、乱入船”的意思,学习前两句诗运用的比喻的修辞手法。
4.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三、四句所描绘的画面。
(五)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解词题。
一起读题目《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是什么?“夜行黄沙道中”又是什么?让学生了解:“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
2.注重点词句,解词意。
自由朗读,读完之后学生交流有没有不懂的字词。老师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见”相机理解“茅店、社林、溪桥”,从而感知词句意思。
抽生说说自己喜欢的画面,师相机点评并指导朗读。
3.想象画面,景中悟情。
4.联系生活,内化感情。
请学生说说从“路转溪桥忽见”中感受到什么?
师相机引导: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面对困难、挫折,不退缩不畏惧,勇往直前,那么,前方将充满光明与希望。
(六)课堂总结。
这三首古诗词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宿建德江》中后两句是借景抒情,通过描写空旷辽阔的原野,倒映在清澈江水中的明月,表现出诗人孤寂、愁闷的心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前两句诗人通过生动描写暴雨来袭时的景象,表达了赏雨的愉悦心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中词人从视觉、听觉、嗅觉三方面描绘了黄沙道的夜景,展现出夏夜乡村田野的幽美景色,情景交融,表达了词人对丰收年景的由衷喜悦。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本课的三首古诗,都属于写景抒情之作。因此我抓住诗中描写的景物及表现的感情进行板书,提挈古诗内容,便于学生记忆、背诵。
黑云
像
墨水
雨之急、大
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醉书
白雨
像
跳珠
大风
忽
吹散——去得快
湖水
水
如天——奇(景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景:以动衬静(迷人)
热爱大自然
月的诗句古诗篇5
【关键词】幼儿园 古诗教学 点滴体会
古诗是我国文学发展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代表了我国古代的文明程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汉语,尤其是学习我国的古诗文化,对婴幼儿早期智力发展有很大的帮助。7岁之前,孩子学习偏重于右脑,且右脑又被称做是音乐脑,韵律优美,对仗工整,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的古诗能充分刺激孩子的右脑发育,要是再配以优美的古典音乐会效果更佳,这样也适应了孩子的学习、认知特点,对孩子的语言、音乐、空间运动及记忆、想象力的发展也大有益处。以下是我古诗教学中的尝试、体验和心得。
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于幼儿学习古诗非常有效。由于古诗的含义深刻,古诗中都蕴涵着作者的情感,再加上当时的时代背景,使得孩子们很难理解、记忆,从而使得古诗教学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多种方法的尝试,我领会到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非常有效。在教贾岛的古诗《寻隐者不遇》时,开始我反复的领读了数十遍,孩子们也没记住,还表现出了厌烦的情绪,我也有些丧气了。为了激发孩子们学习,便于孩子们理解记忆,我将这首诗的内容制成了***片,让幼儿观察并讲述其内容,幼儿们描述时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然后我将孩子们的描述,古诗的内容与***片衔接起来,这样一来,孩子们很快理解了古诗的内容并记住了古诗。通过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这种方法对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与理解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开发作用。
将古诗的词、句转化为幼儿易于理解的话,便于古诗的学习。古诗教学时对于一些不便于通过绘画来帮助幼儿学习的古诗,我将其内容转化为孩子们能理解的话,或编成孩子喜欢的故事情节讲给孩子们听,降低了孩子学习的难度。但要注意的是要一句一句的解释,让他们初步体会古诗的句子与现代语句的联系和不同,为孩子理解更多的古诗词打下基础。
古诗教学应遵循“循序渐进,温故而知新”的原则,这样有利于孩子牢固的掌握。进行古诗教学时,应采取由简入繁、由浅入深的方法。刚接触古诗的孩子,应选择一些简单浅显的古诗,如五言、五律诗,每首只有两句或四句,如王维的《相思》、孟浩然的《春晓》等,便于幼儿理解学习,慢慢的增加到六句或八句,如孟郊的《游子吟》,然后加入七言、七律古诗,如杜牧的《清明》,这样幼儿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大量的古诗。
学习古诗还要注意复习巩固,不能让幼儿学习新内容而忘了前面学过的诗。可以在早晨、饭后、离园前活动时对学习的古诗进行复习,也可以采取分组对诗的方法进行复习,既有趣味性,又能很好的复习,这样幼儿才能牢固的掌握所学的古诗,而不会像黑熊掰玉米掰一个扔一个。再有就是利用好家长资源,我们在班门口设立了古诗栏,将学过的古诗打印出来张贴在其中,让家长利用接送孩子的时间和幼儿一起复习,效果很不错。通过长期的学习,幼儿的记忆力、理解能力都有了显著的提高,过去学习一首古诗需要反反复复诵读很多遍,现在我们班的孩子学习古诗读几遍,讲解一两遍内容就能记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出古诗的含义。
学习古诗时应让幼儿充分发挥想像,这既利于学习古诗,又有利提高幼儿的理解能力。进行古诗教学时,幼儿会经常接触到不同的***片和不同的诗句,那么我们也可以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选择利用一些容易理解的山水诗,或描述动物和风景的诗,让幼儿根据诗的内容绘画,表现诗的内容。在幼儿学习骆宾王的诗《咏鹅》和柳宗元的《江雪》时,我尝试了这种方法,将诗句及内容描绘给幼儿让幼儿发挥想象来绘画,很多幼儿想像力非常丰富,通过画面将诗的内容和意境活灵活现的展现了出来,还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效果非常好。在之后的教学中我经常使用这种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幼儿的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大多数古诗有着优美的韵律,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幼儿学习和咏唱,如杜甫的《绝句》等诗,对幼儿乐感的培养有无法比拟的作用。有些诗是诗也是优美的歌曲,幼儿在学习时既有诵诗的感觉也有欣赏音乐的感觉。有些古诗也可配乐欣赏和朗诵,能更好的表现出古诗的意境,给人以美感。这样长期的学习,幼儿不仅掌握了古诗还增强了乐感,岂不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以上就是我多年的对于古诗教学的一些体会,今后我将继续深入的开展幼儿园的古诗教学,让更多的孩子通过学习古诗,提高表达能力、想象力以及记忆力等各方面的能力,更好的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
【参考文献】
[1]乌兰***雅.搞好幼儿古诗教学之我见.论苑新声.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年12月。
月的诗句古诗篇6
一、整体感知诗意,应从诗题着手
诗题就是古诗词的眼睛,也是古诗词心灵的窗户,正如“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只要我们从诗题入手,就可以具体感知到诗的大概内容。例如从《赠刘景文》一诗中,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对秋天美景的描绘,从而抒发了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从《山行》一诗中,我们可了解到这也是诗人对山中美景的赞美之情;从《回乡偶书》一诗中,我们可以知道这是诗人抒发热爱家乡的千古名诗;从《赠汪伦》一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诗人成功地写出了汪伦对李白的情深义重,从而抒发了作者十分珍惜友情之感。其它如《夜书所见》《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诗词、诗题与内容也有关系,因此,古诗词教学必须从诗题着手,我们应舍得在诗题上下功夫。具体的可以通过诗题,让学生在课前整理资料,了解诗人写诗时的时间、地点、与他人的关系,包括描写对象的相关材料。
二、抓住诗句中的重点字词,理解诗句。
小学教材中的古诗词浅显易懂,一般来说,对诗句的理解,学生只要借助于书中的注释,借助于字典、词典,自己应该会懂,我们这里讲的重点字词,提的就是那些需要教师指点的,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疑难字词,还有就是一些虽然是常见词,但在特定语境中有特殊的含义的那些字词。如:“停车坐爱枫林晚”这一诗句,教师应有意识帮助学生弄清“坐爱”的意思,“谁言寸草心”重点应放在解释“寸草心”这一词。请看下列教学片断:
师:请大家找一找,诗中体现诗题意思的是哪句,请认真读一读,体会它的意思。
生: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你们知道“坐爱”的意思吗?“红于”又是什么意思?
生:“坐爱”是因为喜爱的意思。
生:“红于”就是比什么还红的意思。
(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红于”深秋枫林的画面,让学生形象感知)
师再出示文中插***,让学生“寒山”“白云生处”的地理位置。
师问生:你这样标出的根据是什么?
生: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说“寒山”,白云飘浮的地方。
学生从这两个重点词的解决,较好地理解了这两个诗句的意思。
三、品赏佳句,体会意境
古诗词中有许多名词,这些名句如同镂精绣,炫转荧煌,让人玩索不尽,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它们有的想象丰富,情感饱满,如“一年美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有的清疏泉永,激人联想,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有的哲理深蕴,耐人咀嚼,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些句子脍炙人口,神韵悠远。教学时,应让学生反复吟读,领会其意思,并熟读成诵。如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教学,我们可以还诗句从为一下几个具体景物,具体形象,具体画面:江河两岸上猿猴的叫声清晰悦耳,江中的小船却飞快地向下奔流,早已绕过一座又一座数不尽的大山了,虽然两地远隔千里,但坐船却一天就能一个来回,这些画面可以让学生脑中有诗人目驻神驰的情态,从而体会到诗人官复原职的快乐的心情。又如诗句“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教学,可以通过解决“诗人拿什么跟什么比较?”和“诗人为什么会感到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天里的鲜花还更红艳?”两个问题,来体会诗句的哲理意蕴,小学教材诗词中的佳句是不可少,如“野火烧不尽,春天吹又生。”“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目边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山村水路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些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却需要我们教师给予指点迷津的,让学生多读多背,铭记于心。
四、吟诵诗词,体味声律美
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充分说明了吟读诗词的重要性,古诗词讲究用韵,特别是韵律诗,对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还有严格规定,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有声,琅琅上口。对小学生来说,可以通过大声吟诵来体味其中韵律的和谐之美,教师指导朗读时,重点应放在怎样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韵,为此我们可以结合看***,边读边联想,感悟诗句中的含义,在诵读中,结合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诵读时,必须注意把握好停顿,把握好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律,一般地说,七言绝句诗要把握好四、三停顿,五言绝句诗要把握好二、三停顿。
如: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对小学生而言,指导朗读还要注意读的方式要多样化,比如,全班读、分组读、男女生对读、分角色读、范读、领读、配乐演读……等等。
五、拓展学习空间,博闻强记在心间
中华上下五千年,古诗词浩如烟海,璨若繁星,文本中那些古诗词只能是沧海中之一粟,仅仅依靠书本中那几首诗词的学习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把古诗词教学置于古典文学的大文化背景之中,注意对课堂广度的拓展延伸,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优秀古诗词,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古诗,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举一反三,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古诗词阅读,如下面的教学片断:
师:请大家再读读《无题》,把你由此想到的告诉给大家,(先读古诗,看插***,联想)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生:我想到了李清照的《秋思》,(接着高声地读了起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文天祥《过零丁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师:你读得真是太棒了,把它写在黑板上。请你领着同学们读一读,好吗?
(这位学生领读了几遍,学生达到人人能背的程度)
月的诗句古诗篇7
对古诗词的教学,叶圣陶曾经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需要繁重冗长的讲话。”我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诗歌都充满了诗情画意,它们就像一串串灿烂的明珠,在世界艺术宝库中放射着独特的光辉。古诗词的教学,一定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教出古诗词的诗情画意。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总结出了几点方法:
一、描述***景,入景入情
古诗词大都是抒情诗,而抒情方式以间接抒情为主,即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方法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以情景交融为最高境界,所以有“一切景语皆情语”之说。教师应教会学生在还原古诗词的***景的基础上唤醒自己的情感体验,用准确、概括的语言描述出***景的特点和感受,真正读懂诗词。例如王之涣《登鹤鹊楼》一诗中,诗人用粗线条勾画了落日、晚山、黄河、大海等景物,显示出登高远眺的特点,同时通过“依”、“流”几个动词使自然景物活了起来,赋予自然景物以活泼的生命和神态。鉴赏这首诗时,应引导学生在还原作者笔下之景(落日、晚山、黄河、大海等)的基础上,描述出登高远眺之下自然景物活泼的生命和神态的特点,将自己置身于千里黄河归大海的壮丽景象之中,从而感受到诗人积极向上的情绪。
二、调动经验,展开联想
诗歌鉴赏是一种以联想、想象为主的再创造。我们知道古诗词中意象具有积累性和传承性,一些艺术感染力很强的意象,往往被不同时代的诗人一再袭用,表达的却是一种情感。古诗抒情言志有些共同的套路,如写送别、离愁等用“折柳”,写征人思归离不开“关”和“月”两字,表达情爱经常会用“比翼鸟”、“连理枝”等,因而在指导学生鉴赏古诗词时,应引导学生运用以往的审美经验,展开合理的联想、想象,再造美的形象,充分享受古诗词的艺术美感。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脍炙人口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应引导学生调动以往的经验,展开联想,就会发现十个名词构成的偏正短语代表了几种具有鲜明性的典型景物,它们将早行的情景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透过这幅雄鸡报晓,残月未落的早行***,学生体会到了道路的艰辛,羁旅的愁思,领悟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最高境界。
三、把握诗眼,品味诗意
有些诗看似言浅意近。细读则蕴含深意,甚至一字定乾坤,这一字就是“诗眼”,往往是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诗眼传神精辟,构成意境,以意胜而不以字胜,往往着一字而境界全出,也就是说,有了它,不仅能起到推进诗歌感情的作用,且诗歌的意境陡然宽广。那么抓“诗眼”显然是鉴赏古诗词的一把钥匙。如宋祁《玉楼春》中脍炙人口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国维说“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用一“闹”字,夸张地描绘出红杏花盛开怒放,绚丽鲜艳,热烈如火,以杏花的盛开托出春意之浓,抓住这一“闹”字很容易品出诗中的喜悦热闹之情。再如刘方平的《月夜》,前两句“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南干南斗斜”点出夜已深,南斗、北斗里都已横斜,写法没什么特别之处;后两句“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用一“透”字突出“虫声”的力度,顿显出一种生命力的动感美,描绘出了春天月底幽美静谧而生机勃勃的境界。
月的诗句古诗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多媒体技术;应用
古诗文字凝练而又富有意境、语言含蓄而又寓意深邃,是文学作品的艺术瑰宝。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数十首优秀古诗。但由于小学生知识储备不足,生活阅历浅,对古诗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生疏,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而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小学古诗教学,可以凭借绚丽的画面、悦耳的音乐和生动的视频等来拉近学生与古诗的距离。下面笔者结合实例,谈谈多媒体技术在古诗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情
古诗最独特美妙的地方在于意境,它是诗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诗意空间。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往往比较牵强。原因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很难从诗句中领略诗情画意。利用多媒体,能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如临其境。以教学《江畔独步寻花》为例,这首古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如:花的姿态、彩蝶的动作、黄莺的啼叫等等。如此丰富的信息若仅凭教师的口头叙述,是难以给学生一个立体、形象认识的。因此,我根据诗意绘制了一幅活动的幻灯投影片。画面上,小路上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压垂了枝条。彩蝶在花间嬉戏流连,黄莺啼叫得婉转动听。画面生动地再现了古诗中“花满蹊”、“压枝低”、“时时舞”、“恰恰啼”等精炼语言中所蕴含的情境。教学时诗画对照,为学生的再造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使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情境之中。教师相机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的形象思维迅速展开,各种形象纷至沓来,学生把刚才看到的和合理想象到的,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这样的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二、品词析句,融入诗境
古诗用字准确、传神,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反复推敲。领悟诗人用字的精妙是古诗教学的难点。而多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的视听材料,有利于学生抓住含有深刻意义的字词,来体会诗人用字的妙处。如在教学古诗《春夜喜雨》中“随风潜入夜”一句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潜”字的精妙,可通过录像展示春夜雨景,在这寂静的夜晚,春雨随风悄悄地飘洒下来,使花草树木和庄稼都得以发芽、生长,为大地创造了生机,给人们带来了希望。看着那春雨灌溉滋润万物的画面,听着那春雨淅沥沥的节拍声,学生不觉被带入了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学生能够细细地品味诗中的语言美,很快领悟到了“潜”字的神韵。
三、指导朗读,品味诗韵
古代诗歌具有对仗工整,平仄押韵的特点,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学中若采用旋律优美的音乐来配乐朗诵就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比如,在教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让学生欣赏歌曲《九月九的酒》,利用饱含思念之情的乐曲将学生带入古诗意境。紧接着教师再播放配乐朗诵的音频,为学生在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做示范。学生听完后很快能明白第一句中的“客”字应读重,读慢,以突出诗人孤身一人在异乡的孤独寂寞。第二句中“倍思亲”要做到吐字强劲、响亮,以增强气势。第四句中“少一人”在读的时候声音需要适当拖长,以突出诗人对自己身在异乡、远离家乡亲人的感叹。在学生基本掌握读的技巧的基础上,接着再让他们跟配乐试读,孩子们很快就与诗人同忧同愁,读出了诗的抑扬顿挫。
四、联系拓展,迁移诗境
月的诗句古诗篇9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要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并对每个学段提出具体要求:一二年段学生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三四年段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像,领悟内容;五六年段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那么,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理解古诗诗意呢?笔者认为可以用下四种方法。
一、充分地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有助于理解古诗的内容,领悟只能意会而无法言喻的意境和韵味,是综合感受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古诗朗读教学要抓准韵脚、节奏、语调等诸多要素,引导学生读好诗韵,读准诗意,读出诗境。诗韵是古诗朗读中潜在的情感语气,它主要依赖于读准平仄音,表现好韵脚韵音等得以实现的。因此要让学生明白,朗读古诗要想表现出诗韵,要按“一平(― /)二平、三四仄(V\);二二一二、有节奏;遇平拉长、遇仄短;”这种平仄吟诗法将平仄音读正确。如《泊船瓜洲》中的“间”字是仄音 jin ,如果读成平音jiDn,就会损伤音节的谐和效果。其次要注意将各韵脚的音节读得正确中肯。古诗中的绝句和律诗一般情况下奇数句不押韵,偶数句押韵,一押到底,不变韵。朗读时对韵脚要恰当重读,非韵脚音读得轻佻一点儿,使上下句音节谐和对应,这样才能产生沁心感怀的韵味效果。此外,诗歌朗读是介于读和唱之间的形式 ── 吟诵,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诗的韵味,朗读时不能太短促,有的字音要适当拖长些,从整体上表现出古诗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音韵美。如《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 “光、色、、奇、湖、宜”这几个平音要拉长,特别是“宜”要拉至三拍。这样反复地吟诵出诗词平仄押韵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完全陶醉于诗情画意中,深深地体会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创设情境
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反复冗长地讲说。”古诗的教学,讲究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情画意地教古诗,诗情画意地学古诗。如何创设出符合诗意的诗境呢?一是在绘画中想像诗词情境。很多诗歌都是融情于景,诗中有画,极富绘画之美感。教学中,我们把“诗”与“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景象,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诗句的描写,充分发挥想像,通过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从而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布局。通过绘画,能有效地让学生体会诗中的美丽景象和作者内心的感受,受到美的熏陶,加深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同时更加彰显了学生的个性,进一步激发了学生阅读、鉴赏古诗词的兴趣。二是在表演中再现诗词情境。很多古诗词的内容富有生活情趣,蕴含着哲理美。若引导学生尝试品味古诗词所描述的意境,再把它表演出来,既符合学生好动的特点,张扬学生的个性,又能让学生深入体验作者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再现诗中的情境,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以及耐人寻味的哲理,都会深深地印入学生的脑海中。
三、扩展阅读
在学完一首古诗词后,可以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
1.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如,学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孟郊的《游子吟》,教师可提问:你是否还知道其他思乡、思念亲人的诗?学完白居易的《忆江南》后,教师建议学生开一个“春天吟诗会”,把自己最喜欢的诗献给春天。学生兴致盎然地背起了许多熟悉的关于春天的诗。同类题材作品的拓展,可以帮助学生对以前阅读的古诗词进行系的梳理,沟通了课堂内外的教育资源,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
2.向整篇(部)著作拓展。如学习《春江花月夜》的前面四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然后引导学生去阅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其他部分。
月的诗句古诗篇10
[关键词] 小学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
一、前言
一直以来,古诗词文化在我国历史潮流中都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古诗词逐渐加入语文教学内容中。如今,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质量就必须采用正确、有效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1、以朗读来领略古诗词的意境美
小学语文古诗词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具有许多流传千古的名句,句意唯妙唯俏,值得学生领会其中蕴含的深意。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诵的方法,读懂句中词语的含义。比如唐代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四句诗词的含义简洁明了,使朗读的学生一目了然就能够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一幅景象,“蓬头稚子”指的是可爱、懵懂的孩子,言简意赅地表达了在实际生活中诗人对垂钓儿童的形貌不加粉饰,描绘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真实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生动形象。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诗人只是为了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教师应该利用诗人对人物的刻画与描绘,来向学生传达出古诗词的意境美。
2、营造古诗词情景中的画面美
古诗词能够表达诗人对现实事物的寄托和赞美,教师可以通过古诗词句子中所要描绘的画面,把学生代入画卷,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人此刻的心情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比如,唐代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七言绝句描绘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诗人以一个“望”字贯穿全文,“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在近处观望所看到的景色;“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通过眺望所引人遐想。虽然都是描绘望中景象,但差异却又各有千秋。近景唯美、别致;远景迷蒙、绮丽。通过诗人的描绘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流连忘返。
3、通过整体阅读解析作者情感
中国的大部分古诗词都能直接体现出诗人的情感、思想、灵魂,小学语文教师要掌握好古诗词诗句中的要点来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记忆与理解能力,因此可以采用整体阅读分析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对古诗词中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比如,宋朝诗人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第三句“千门万户日”,刻画出太阳的光芒普照到千家万户,用“”表现太阳升起时光芒万丈的景象,象征着前景具有无限的光明与美好。“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相扣,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万象更新的景象。这首诗主要刻画了一幅新年元旦佳节喜庆、欢快和万象更新的生动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治的思想感情。
4、名句赏析体会诗词中的哲理
我国的诗词种类繁多,其内容既涉及言志、抒情、咏物又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教师可以通过对小学语文古诗词进行解析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古诗词交流互动之中。比如,明代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人于谦既是一位与岳飞齐名的民族英雄,又是一位廉洁正直的清官。这首咏物诗的价值在于诗人每一言每一句都以石灰自喻,通过石灰来表明自己磊落坦荡的襟怀和崇高的品质。“烈火焚烧”意指使用熊熊烈火对石灰石进行炼石焚烧。“若等闲”从字面上意思是指就像做平常的事情一样,让人联想到志士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艰难的考验,都能够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粉身碎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石灰石化为石灰粉的过程,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直接表明了诗人立志要做一个廉正清白的人。
三、结语
我国古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它既能够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文化代表,又在我国历史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古诗词是古代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描绘与寄托,拥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和情感精神,是非常值得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普及运用。所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新课改的实施,小学语文应该重视对古诗词教学进行探究分析,并实施正确、有效的教学方式来传递古诗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使学生能够体会到我国古代历史的人文气息,从而提高小学语文的整体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代礼田,代明勇.浅谈新课改下小学的古诗词教学[J].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9(11).
[2]林巧燕.古诗词教学也应彰显语文教学本色[J].黑河教育.2011(06).
[3]吕冬梅.试论小学语文古诗词的审美教学[J].语文学刊.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