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节气诗篇1
节候表征
霜降是农历九月的中气。农历九月是古人信仰中司掌霜雪的女神――青女出现的月份。“青女乃出,以降霜雪”,古人因此称九月为“青月”。同时,古人又以九月为“授衣”之月,《诗经・豳风・七月》中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之句,“授衣”意为制备寒衣;唐人徐坚在《初学记》中也说“九月季秋,亦曰暮秋……亦曰授衣”,因此又以“授衣”代指九月。
据《逸周书・时训解》记载,霜降有“三候”:“霜降之日,豺乃祭兽;又五日,草木黄落;又五日,蛰虫咸俯。”大意是说霜降这天,豺开始捕杀鸟兽,因为捕得多,一时吃不完,就陈列起来,如同人们祭祀时陈列供品一样;5天之后,草木枯黄叶落;再过5天,冬眠的动物开始蛰伏在洞穴之中。如果上述3种“候应”不能按期而至,则相应地就会出现武将不作为、阳气出现问题、百姓居无定所等异相。
除了上述物候变化,霜降节气来临之际,又是白雁飞来之时,古人称之为“霜信”。据宋人沈括《梦溪笔谈・杂志一》记载:“北方有白雁,似雁而小,色白,秋深则来。白雁至则霜降,河北人谓之‘霜信’。杜甫诗云‘故国霜前白雁来’即此也。”近代学者胡道静认为,白雁其实是一个***的雁种,也即今人所说的雪雁。
古人诗文作品中也有关于霜降节气的物象描写。唐诗人颜粲有《白露为霜》:“悲秋将岁晚,繁露已成霜。遍渚芦先白,沾篱菊自黄。”诗人写渚芦泛白,写篱菊自黄。唐诗人元稹有《咏廿四气诗・霜降九月中》:“风卷清云尽,空天万里霜。野豺先祭月,仙菊遇重阳。秋色悲疏木,鸿鸣忆故乡。谁知一樽酒,能使百秋亡。”诗中描述云尽霜降的秋景,写野豺祭兽、重阳、鸿雁悲鸣等物象,最后收笔于重阳节饮酒的习俗,悲秋之情令人神伤。
农事活动
在古人看来,霜,丧也,物遇之皆凋亡,因此取名“霜”。霜和露是阴阳二气交接的结果:“阴气胜,则凝为霜雪;阳气胜,则散为雨露。”对于自然界的生物而言,霜和露的作用也不一样:“霜以杀木,露以润草。”民众以秋季第一次霜为“早霜”或“初霜”,以冬末春初的最后一次霜为“晚霜”或“终霜”。从春初“终霜”到秋季“初霜”的间隔,就是无霜期。霜降节气的到来,表示无霜期的结束,也意味着庄稼生长期的终结。
在浙江,“寒露到,割晚稻;霜降到,割糯稻”。如果不及时抢收,就会减产,谚语说“霜降不割禾,一天少一箩”。事实上,各地农事节奏并不一样。在江苏一带,早在霜降之前稻子就已经收割完毕。据元人《吴门事类》记载:“吴俗以春分节后种、大暑节后刈者为早稻;芒种节后至夏至节种、白露节后刈者为中稻;夏至后十日内种、至寒露节后刈者为晚稻。”而在安徽武进,农谚讲“霜降到,呒老少”,意思是说霜降节气一到,田里的庄稼无论成熟与否都要收割了。
霜降节气里,人们还有其他的一些农事活动。东汉崔在《四民月令》中说:这个月人们要整理场圃,修缮谷仓、房屋、地窖,这是为贮存粮食等农作物做准备。民众也在霜降日占验天气和农事。据清代《杭县志稿》记载:“霜降无霜,廿日无霜”“霜降见霜,米烂陈仓;未霜先霜,米贩像霸王(言见霜主米贱,未及期主米贵)。”明人徐光启在《农***全书》中也说:“霜降无霜,主来岁饥荒;霜降无霜,碓头无糠。”
民间习俗
霜降节气里,民间还有其他的一些习俗活动。
俗语说“补冬不如补霜降”,因此霜降节气里人们讲究进补,传统进补的首选则是吃肉。据清代《畿辅通志》记载:重阳前后,人们设宴相邀,谓之迎霜。宴席间食兔,谓之“迎霜兔”。在闽南地区,霜降这天人们要吃鸭子,俗语说“一年补通通,不如补霜降”。元代宫廷饮膳太医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说:“鸭肉味甘、冷、无毒,补内虚,消毒热,利水道,并治小孩热惊痫等病症。”在广西玉林,霜降这天人们习惯吃牛肉炒萝卜或牛腩煲之类的补食。
除了吃补食,霜降节气前后也是柿子成熟的时候。在福建泉州,人们相信霜降吃柿子,可以防止冬季流鼻涕,俗语说“霜降吃柿子,不会流鼻涕”。同时,霜降节气前后,也是秋季蔬菜收获的时节,民众往往会腌制咸菜,以备冬季蔬菜淡季时食用。据《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霜降后腌菜,除瓜茄、芹芥、萝卜、擘蓝、箭干白、春不老之外,有白菘菜者,名黄芽菜,乃都门之极品,鲜美不减富阳冬笋。又出安肃者,每颗重至数十斤,为安肃黄芽菜,更佳。”
在广东高明一带,霜降节气里有儿童“打芋煲”的习俗。据清光绪《高明县志》记载:“霜降节将至,男孩子们聚在一起,捡拾瓦片砌成塔状,中间燃薪烧火。待瓦片烧红之后,把塔毁掉,把芋头放在里边煨熟,谓之‘打芋煲’。之后,每人手执两片瓦,一边以瓦片相击,一边向村外走去,口中念念有词,行至村外,将瓦片扔掉,曰‘送芋鬼’。”
旧时霜降这一天,***队要祭祀旗纛。旗纛是指古代***队所用的大旗,先秦时就已出现旗纛祭祀,称为l祭。《礼记・王制》中有天子将出征“l于所征之地”的记载,也即在驻***的地方祭祀。隋唐经学家孔颖达在疏文中认为,先秦l祭是祭***神黄帝或蚩尤,目的在于壮***威。古代***队的l祭仪式传承至后世,但祭祀的对象各代又有所变化:唐代祭祀黄帝、***旗;宋代祭祀蚩尤、牙旗(古代立于***营前的大旗,因竿上以象牙为饰,故称为“牙旗”);元代以人牲衅旗;明代各地卫所纷纷建旗纛庙,内设旗头大将、六纛大将、五方旗神等7个神位;清承旧制,雍正初年定三年一祭,并遣武员戎服致礼。
官兵祭祀旗纛,民众则以观看为乐,相应地也有一些习俗活动。据清光绪《苏州府志》记载:“霜降之晨,祭旗纛,人相诫无睡,听汛炮。”另据顾禄《清嘉录》记载:“(苏州)护龙街南北,观者如云,谓之看旗纛,能祓除不祥。俗于是夜五更,相戒醒睡,以听信爆,云免喉痛。或剥新栗置枕边,至时食之,令人有力。”
霜降日又是广西大新县下雷等地壮族民众的重要节日――霜降节,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关于节日的由来,民间有两种版本:一说,古时外敌入侵,攻州破府,毁灭壮人村寨。一对壮族夫妻岑玉音和许文英率领壮族子弟与敌人激战,击退了敌人,保卫了家园。他们胜利凯旋之日正值霜降节气,当地民众大庆3天,因此定为节日。又一说,岑玉音、许文英率壮兵到福建、广东沿海一带抗击倭寇,朝廷封他们为官,他们辞官不就,回归故里。因为大败倭寇是在霜降这一天,因此定为节日。据说,清代康熙皇帝曾封岑玉音为霜降神,并立一巨型照壁,照壁上刻其功绩,建八角钟鼓楼供奉玉音像。
霜降节气诗篇2
霜降是寒露这个节气过后的节气,而在寒露的时候天气就开始逐渐变凉,也是一个过渡的节气,不知关于霜降一些知识你们了解多少呢?以下是为大家准备了24节气霜降是什么意思以及霜降的民间习俗,欢迎参阅。
24节气霜降是什么意思每年的10月中下旬,就到了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了,而霜降也是进入秋季的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冬季交替的节气。20_年10月23日是我国传统节气“霜降”,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意味着冬天的开始,霜降时节,养生保健尤为重要,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足见这个节气对我们的影响。
此时的早晚温差很大,有时夜间的温度已经达到0度以下了,地面上或植物上直接凝结成的冰针依稀可见,由此证明,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预示着天气逐渐变得寒冷起来了。
霜降过后,植物一点生机也没有了,这说明霜是无情的、残酷的。当然,霜降大部分在北方才能体现,而南方地区即使到了霜降的节气,也是没有霜可以降临的。
虽然说霜降过后,大风降温增多,气温逐渐变凉,但霜降和霜冻还是有区别的,庄稼遇到霜冻那危害就大了,而遇到霜降庄稼的危害就会小很多。因为水蒸气凝结的霜覆盖在庄稼的叶面上,不仅危害不了庄稼,当水蒸气溶化时还可能释放出大量的热能来。
霜降与农作物结成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此时,我国黄河流域已出现白霜,千里沃野上,一片银色冰晶熠熠闪光,此时树叶枯黄,在落叶了。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可见“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开始降霜。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也有把早霜叫“菊花霜”的,因为此时菊花盛开,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有诗曰:“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
霜是水气凝成的,水气怎样凝成霜呢?南宋诗人吕本中在《南歌子·旅思》中写道:“驿内侵斜月,溪桥度晚霜。”陆游在《霜月》中写有“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说明寒霜出现于秋天晴朗的月夜。秋晚没有云彩,地面上如同揭了被,散热很多,温度骤然下降到0℃以下,靠地面不多的水汽就会凝结在溪边、桥间、树叶和泥土上,形成细微的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霜花。霜,只能在晴天形成,人说“浓霜猛太阳”就是这个道理。
霜降的民间习俗1、霜降吃柿子
在我国的一些地方,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在当地人看来,这样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时还能补筋骨,是非常不错的霜降食品。泉州老人对于霜降吃柿子的说法是: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有些地方对于这个习俗的解释是:霜降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个冬天嘴唇都会裂开。
柿子虽然美味,但一定注意不要空腹吃;吃的时候也要适量,每次最好不要超过100克;未熟的柿子不要吃;患有糖尿病、慢性胃炎、排空延缓、消化不良等胃功能低下者不宜食用。
2、霜降登高
霜降时节有登高远眺的习俗。登高既可使肺的功能得到舒畅,同时登至高处极目远眺,心旷神怡,可舒缓心情。天高云淡,枫叶尽染,登高远眺,赏心悦目,但也要有所讲究。
登高的时间要避开气温较低的早晨和傍晚。登高时,要沉着,速度要慢,以防腰腿扭伤;下山不要走得太快,以免膝关节受伤或肌肉拉伤。登高过程中,应通过增减衣服来适应温度的变化;休息时,不要坐在潮湿的地上和风口处;出汗时可稍松衣扣,不要脱衣摘帽,以防伤风受寒。
对于老年人来说,应带根手杖,这样既省体力,又有利于安全。在爬山时要注意力集中,并注意脚下石头是否活动,以免踏空。在陡坡行走时,最好采取“之”字形路线攀登,这样可缓解坡度。
霜降节气诗篇3
霜降是属于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而霜降节气也是寒露节气之后的节气,那你们知道霜降三候有哪些?共同阅读吧!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有关霜降三候都有哪些_霜降节气气候如何,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霜降三候都有哪些一候豺乃祭兽
“豺乃祭兽”这个词最早出现在《逸周书》中:“霜降之日,豺乃祭兽”。又曰:“豺不祭兽,爪牙不良”。意思是说此节气中豺狼开始捕获猎物,并以先猎之物祭兽,以兽而祭天报本也,方铺而祭秋金之义。如同人间新谷的收获,用以祭天,以示回报,并以此祈祷来年风调雨顺。是兽之义,也是人之本也。
二候草木黄落
秋尽百草枯,霜落蝶飞舞。秋天,西风漫卷,催落了叶,吹枯了草。逐渐寒冷的气候,将大自然所有的生命力进行了一次次毁灭性的摧残。翠减红消,雁影无踪。而人的情感,也进入深沉的低谷。离愁别恨,凄风苦雨,尽皆展示深秋的悲苦,触及人心。
三候蜇虫咸俯
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此时的大自然,是一种寂静的美。经过了生机勃勃的春,热闹蓬勃的夏,收获喜庆的秋,生命的轮回,又进入休眠的状态。蜂蝶不见踪迹,蜇虫无声,都为经历漫长的冬天而作准备。那是以修行的姿态,期待来年的新生。
霜降节气气候如何秋天的主要气候特点是干燥,气温渐渐转冷。霜降是反映气温变化的节气,天气渐寒始于霜降,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意味着即将进入冬天。霜降后,昼夜温差更大,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则比较热,秋燥明显。霜降过后,植物渐渐失去生机,大地一片萧索。
用科学的眼光来看,“露结为霜”的说法是不准确的。露滴冻结而成的冻露,是坚硬的小冰珠。
霜,是指贴近地面的空气受地面辐射冷却的影响而降温到霜点以下,在地面或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
而霜冻是指由于温度剧降而引起的作物冻害现象,因此,发生霜冻时不一定出现霜,出现霜时也不一定就有霜冻发生;
但是,因为见霜时的温度已经比较低,要是继续冷却,便很容易导致霜冻的发生。
霜降节气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前后。这时节冷空气南下,天气越来越冻,我国南方地区早晚较冷;
而北方部分地区早已入冬,部分地区温度已降到0摄氏度以下,如东北地区的北部、内蒙古东部和西北地区大部平均气温已在0℃以下。
霜降的诗词有哪些山中晓兴
河汉降玄霜,昨来节物殊。
愧无神仙姿,岂有阴阳俱。
灵鸟望不见,慨然悲高梧。
华叶随风扬,珍条杂榛芜。
为君寒谷吟,叹息知何如。
水调歌头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
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
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
平生豪气安在,沈领为谁雄。
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
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
秋怀奉寄朱补阙
上苑繁霜降,骚人起恨初。
白云深陋巷,衰草遍闲居。
暮色秋烟重,寒声牖叶虚。
潘生秋思苦,陶令世情疏。
已制归田赋,犹陈谏猎书。
不知青琐客,投分竟何如。
送惠雅法师归玉泉
只到潇湘水,洞庭湖未游。
饮泉看月别,下峡听猿愁。
讲不停雷雨,吟当近海流。
降霜归楚夕,星冷玉泉秋。
祝牛宫辞
四牸三牯,中一去***。
天霜降寒,纳此室处。
老农拘拘,度地不亩。
东西几何,七举其武。
南北几何,丈二加五。
偶楹当闲,载尺入土。
太岁在亥,余不足数。
上缔蓬茅,下远官府。
耕耨以时,饮食得所。
或寝或卧,免风免雨。
宜尔子孙,实我仓庾。
江西逢僧省文
闽地高僧楚地逢,僧游蛮锡挂垂松。
白云逸性都无定,才出双峰爱五峰。
高僧不负雪峰期,却伴青霞入翠微。
百叶岩前霜欲降,九枝松上鹤初归。
风生碧涧鱼龙跃,威振金楼燕雀飞。
想得白莲花上月,满山犹带旧光辉。
采桑子·性珠莹彻禅天月
性珠莹彻禅天月,三界流光。四海呈祥。气会神交降玉霜。
灵芽匀渍金花绽,透体清香。麝喷明堂。历劫宗风道化昌。
九日寄徐式家
清波晃荡荻花齐,徙倚衡门独杖藜。
家在水中霜降早,船行林半鹭飞低。
凶年酒贵乡人醒,返照村空寡妇啼。
浦溆黄昏君不见,凉风衰柳思凄凄。
和子由蚕市
蜀人衣食常苦艰,蜀人游乐不知还。
千人耕种万人食,一年辛苦一春闲。
闲时尚以蚕为市,共忘辛苦逐欣欢。
去年霜降斫秋荻,今年箔积如连山。
破瓢为轮土为釜,争买不翅金与纨。
忆昔与子皆童aa3,年年废书走市观。
市人争夸斗巧智,野人喑哑遭欺谩。
诗来使我感旧事,不悲去国悲流年。
舟中杂纪 其十
老树转斜晖,人家水竹围。
露深花气冷,霜降蟹膏肥。
沽酒心何壮,看山思欲飞。
霜降节气诗篇4
2.霜降,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冬天的开始,天气渐冷,初霜出现。霜降时节,养生保健最为重要,关爱健康,注意时节天气变化。
3.时至霜降,祝你事事如意好运降。工作顺心事业火,爱情醉心比蜜甜,学习称心学问高,生活宽心身体健,朋友知心情谊深,日子开心家兴旺。
4.知道什么是霜降吗?好事喜事“双”降,平安健康“双”降,快乐舒心“双”降,吉祥顺利“双”降,霜降节气马上到,做好准备过“双”降吧?
5.霜降来,天气凉,一年一节又来到;降风吹,温度低,问侯朋友把衣添;心情好,保健康,祝愿快乐无烦恼。霜降时节祝福送朋友开心乃福气!
6.消费没有钞票不行,炒股没有胆量不行,电视没有广告不行,工作没有领导不行,其实这些都没什么,关键是霜降就要到了,没祝福你绝对不行,霜降快乐!
7.霜降!霜降!除了霜什么都不降!人气不降,股票不降,霉运不降,最重要是心情不降!霜降到来之际!祝:开心每一天!霜降时节快乐。
8.一缕阳光,开启最平凡的一天;一阵清风,送去最真诚的祝福;一个微笑,展开最开心的快乐;一个信息,传递最唯美的祝愿,愿你快乐每一天!
9.风轻云淡,霜林枫晚,夕阳染醉红尘;微露晨曦,红叶挂珠,清新秋光千里;菊香柚黄,清香盈袖,吉祥频频暗送;霜降时节,传递祝福,彼此相知无限。
10.戴上幸福的手套,抓住诸多的好运。穿上平安的外套,接住众多的吉祥。披上温暖的围巾,揽住繁多的如意。祝你万事顺利,霜降节气快乐。
11.桂香散去,滴露成霜,寒气来袭,夜难以寐。霜降时节,温馨提示您,早晚注意天衣保暖;保持好睡眠,享受好心情,让暖暖的心,驱散天气的寒凉!
12.霜降来临,气温骤降:降下好事成双,降下福寿双全,降下财运双至,让霜降得更猛烈些吧!
13.晨起眠不足,晚来闲暇长。岁月摧人老,锻炼能寿延。暑期斗炎热,冬季战风寒。品得此中味,人生赛神仙。
14.庭院风吹落叶黄,又逢霜降天渐凉,一条短信暖君心,句句祝福传真情,天寒莫忘加衣裳,小心感冒勿着凉,健康饮食好身体,早睡早起休息好,抛开烦恼心舒畅,神清气爽度霜降。
15.人到深秋多思念,霜降来临要祝愿;一片真情挂心间,默默惦念心最甜;平常问候最温暖,无声短信御霜寒;我的祝福很简单,天凉注意多保暖!
16.萧索的是季节,喧嚣的是心意;寒冷的是天气,温暖的是情意;无缘的不相逢,有缘的会相聚。霜降到,把祝福遥寄,跨越思念的距离,愿你快乐幸福永续!
17.今日霜降,我的朋友,秋风里阵阵寒意,勾起了缕缕情意,祝福总是那么几句,快乐才是重要目的,问候是因为友谊,祝福是因为想你,思念的窗户不关闭,问候就会紧跟而至,霜降到了,愿你注意保暖,勿忘添衣。
18.纯洁的冬天悄然流逝,多变的永远是天气,不变的永远是心情!愿淡淡的寒气轻拂您一生的疲惫,飒飒的北风传递我衷心的挂念:冬天里注意保暖!艾客莱酒店漫天飞舞的雪花,银装素裹的枝条,白雪覆盖的大地,携手相随的男女,多浪漫的冬季!虽从不曾经历,却是最真的希冀!所以我喜爱一般人不喜欢的寒冷的冬季!
霜降节气诗篇5
例1
(2010年上海市中考试题)为节能环保,***规定机关、商场等单位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 )。
A 14℃
B 18℃
C 22℃
D 26℃
解析:空调机制冷降温,设置的温度越低,消耗的电能就越多。为了节约能源,实现低碳环保生活,所以要求蜷、商场等单位的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6℃。
答案:D
点拨:节能降耗,低碳环保是现代生活的要求。
二、生活现象,考物态变化
例2
(2010年潍坊市中考试题)对下列四幅***所描述的物理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 凝重的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放热
B 缥缈的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吸热
C 晶莹的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放热
D 洁白的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吸热
解析:(1)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结成的水冰粒。(2)雾是空中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3)温度在0°以上,空气中多余的水汽凝结成水滴附着在地面物体上形成露。(4)当小冰品增大到能够克服空气的阻力和浮力时,便落到地面,这就是雪花。
答案:C
例3
(2010年金华市中考试题)江西省的庐山以秀美的风景闻名于世,唐代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讲的是太阳照射在庐山的香炉峰上,山间升起了缭绕的白雾,像一片片紫色的云霞;远远看去,飞落的瀑布像长长的白练挂在山前。湍急的流水从高高的悬崖上飞驰而下,好像是璀璨的银河水从高高的九天降落到人间。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对这首诗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形成“烟”的过程是放热过程
B “炯”是液化形成的
C 形成的“烟”是液态水汽化形成的气态水
D “飞流直下”的水的重力势能在减小
解析:诗中的“烟”就是“白雾”,而雾是空中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属液化。液化要放热。
答案:C
点拨: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是一个放热过程。
例4
(2010年安徽中考试题)下列现象中,用物理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
A 风吹过,人便感到凉爽,主要是因为流动的空气加快了人身上汗液的蒸发
B 吃冰棒感觉凉爽,是因为升华要吸热
C 物体的温度高,是因为它具有较多的热量
D 运载火箭的燃料采用液氢。是因为液氢的比热容大
解析:液体上空空气的流动快,蒸发就快,而蒸发要吸热,有致冷作用。吃冰棒是融化而不是升华。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只能说吸收或放出多少热量,而不能说含有多少热量。运载火箭的燃料采用液氢,是因为液氢的热值较大。
答案:A
点拨:蒸发的快慢与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上空空气的流动有关。液体上空空气的流动快,蒸发就快,而蒸发要吸热。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是一个过程量,只能说吸收或放出多少热量,而不能说含有多少热量。
三、体现课标。考探究能力
例5(2010年大连市中考试题)在“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装置如***所示。
(1)水沸腾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气泡。则气泡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_________。引起体积变化的因素除了压强以外,还有_________的因素。
(2)实验结束后,撤去酒精灯,水继续沸腾一会儿才停止。则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盖上纸板,减少热量散失,从而缩短加热时间。水沸腾时产生的气泡上升是因压强减小而体积逐渐变大。撤去酒精灯后,石棉网的温度仍高于水的沸点。
答案:(1)大汽化;(2)撤去酒精灯后石棉网的温度仍高于水的沸点,水还可以继续吸热,所以沸腾还能维持一会儿。
点拨:水沸腾的快慢与水的多少、水的初温、大气压高低、供热及散热情况等有关。在水的多少、水的初温、大气压高低、供热情况等都相同时,散热越少,沸腾越快。气泡上升时压强减小体积变大,此外,沸腾越激烈气泡越大。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并继续吸热,则能继续进行。
四、身边物理,考语言能力
例6 (2010年大连市中考试题)冰箱冷冻室里的冻肉块,其表面通常会有一层霜。请解释这层霜是怎样产生的。
霜降节气诗篇6
我国的清明节在每年的4月5日前后,它既指节气,又指节日。在漫长的岁月中,清明逐渐形成了一些有趣的文化,值得品味。
清明诗 为诗海中的一束浪花,历来文人墨客多有吟咏。宋代黄庭坚的《清明》诗:“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南宋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诗:“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这些清明诗佳句如画,情趣盎然。在吟咏清明诗中,本文由收集整理最为人们熟悉的当推唐代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篇意境迷蒙,自然流畅,余味无穷,堪称千古名诗。
清明词 历代文人墨客不仅写下了大量清明诗,也留下了不少清明词。如南宋黄孝迈的《湘春夜月近清明》词:“近清明,翠禽枝上消魂。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念楚乡旅宿,柔情别绪,谁与温存!空樽夜泣,青山不语,残照当门。翠玉楼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摇荡湘云。天长梦短,问甚时、重见桃根?这次第,算人间没个并刀、剪断心上愁痕。”全词感情细腻,词风柔美,颇有“清明词”多伤感的特点。而宋代词人晏殊的《破阵子》词:“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跳出了清明词伤感的意境,显得笔调欢快,格调清新,可谓别出一格。有趣的是,有人将唐代杜牧的《清明》诗,改成清明词,更富雅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也有改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联 为联苑中一朵奇葩,引人注目。如:“
风起大寒,霜降房前成小雪;日临端午,清明水底见重阳。”上下联虽景观不同,却对比鲜明,可谓构思巧妙,独具匠心。“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联语既有感时之作,又有应景之对,颇具韵味。“清明高粱小满谷,芒种芝麻夏至豆。”上下联中各道出了节令与农作物的关系,联语化俗为雅,新意迭出,更见工巧。
霜降节气诗篇7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一名有文学素养的地理老师可以将诗词歌赋信手拈来,为我所用,达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完美结合,极大地提升地理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地理文学素养。只要我们平时注重积累,在这两大方面体现地理原理与规律的诗词歌赋都可以为我所用、为地理教学服务。
一、诗词歌赋与气候的联系应用
案例:“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的语文意境是:秋空中的阴云终日不散,飞霜的时节也迟了。留得凋残的荷叶,让人们在夜里去听那雨打荷叶的秋声吧!完全是一派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境界,令人心酸而又别出心裁。作为语文老师,我想大多只关注字里行间蕴藏的情意,很少会挖掘其中所蕴藏的地理学原理。所以即使学生能参透其中的感情,我认为仍是不求甚解。
“秋阴不散”四字表明当时的天气现象是连续几天阴雨不断,“霜飞晚”则是“秋阴不散”的结果。用地理专业术语来讲,如果夜晚阴天且云层密度大,那么大气逆辐射就较强,能较多地补偿地面的热量损失,大气的保温效果就强一些,所以阴天时的夜间降温速度与幅度较晴天时都要小得多,地面温度不至于很快就降到0℃以下,自然也就形成不了霜了。“留得枯荷听雨声”则是对降雨天气的描述,因为连续的阴天不仅会延迟霜的到来,还会产生降雨。
二、诗词歌赋与地形的联系应用
案例:“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从语文的角度来讲, 这里晴雨的“晴”是用来暗指感情的“情”,“道是无晴却有晴”也就是“道是无情却有情”。从地理的角度来讲,此诗所描述的降雨属于对流雨,这种现象在气象上称为降水量水平分布的不连续性,夏季尤为突出。由于下垫面受热不均匀,导致地面上空热空气的上升运动强弱不一,受热较多的地方空气上升运动强烈,遇冷成云致雨,相反受热较少的地方则不会产生降水,因此就形成了局部小范围内此时此处有雨而不远的彼处却是晴天的现象。诗人巧借地理现象明确但又含蓄地表达了少女微妙的感情。
三、诗词歌赋与水文的联系应用
案例:“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讲水循环的时候可以引用该诗句,引导学生思考其地理内涵及其严谨性。
从地理的角度来讲,本组诗反映了水循环的原理。海水经蒸发变成水汽,水汽通过大气环流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在一定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补给黄河水,这就是所谓的“黄河之水天上来”。然而,根据水循环原理,“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说法是不够严谨的,因为流入海洋的黄河水可再次参与海陆间水循环,即跟海水混为一体的黄河水会重复以上水循环过程,再次成为黄河水的补给水源。如果黄河水真的“不复回”的话,我想黄河可能早就不存在了。
四、诗词歌赋与地球运动的联系应用
案例:“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升春又来。”(杜甫《冬至》)
霜降节气诗篇8
今年的立冬在11月7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代表着自此进入了冬天,处在着干湿、光照、气温等过渡的节点上。今天整理了关于立冬节气的诗句_立冬节气古诗词大全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立冬诗句
1.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释文珦《立冬日野外行吟》
2.立冬犹十日,衣亦未装绵。——方回《九月二十六日雪予未之见北人云大都是时亦无》
3.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王穉登《立冬》
4.立冬前一夕,聒地起寒风。——周南《十月十日立冬》
5.潜发枯草萌,乱起蛰虫伏。——苏辙《立冬闻雷》
6.昨日立冬雨,内河中夜雷。——范梈《九月二十八日,济上作》
8.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钱时《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
9.自立冬,将残腊,雪片似江梅,血点般山茶。——马致远《双调·新水令·题西湖四时》
10.惟立冬之初夜,天惨懔以降寒。——夏侯湛《寒苦谣》
11.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钱时《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
12.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仇远《立冬即事二首》
13.羁旅立冬时,凄风擗面吹。——李英《立冬客馆病坐》
14.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陆游《立冬日作》
15.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仇远《立冬即事二首》
16.立冬前一日,雷电蛰虫惊。——陶安《癸卯九月二十一日作》
17.立冬犹十日,衣亦未装绵。半夜风翻屋,侵晨雪满船。——方回《九月二十六日雪予未之见北人云大都是时亦无》
18.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紫金霜《立冬》
19.立冬九日如此寒,敲日玻璃碎成屑。——赵熙《沙市雪定,三用前韵》
20.黄杨倔强尤一色,白桦优柔以半疏。——紫金霜《立冬》
21.立冬杀气凝,清霜会晨朝。——刘攽《观猎》
22.立冬前未冷,已是放梅时。——屈大均《从石涛禅师乞花插瓶·其六》
23.倏忽秋又尽,明朝恰立冬。——冯伯规《岁晚倚栏》
24.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李白《立冬》
立冬诗词
1.《立冬》
【唐】李白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2.《立冬日作》
【宋】
室小财容膝,墙低仅及肩。
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
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
平生师陋巷,随处一欣然。
3.《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
【宋 】钱时
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
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
4.《立冬》
【明】王稚登
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
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
5.《立冬节斋宿竹宫悼姚高士》
【宋】程公许
金鲫鱼犹涵藻涧, 玉蕤香未破梅花。
人生转眼皆泡幻, 勘破须饶老作家。
6.《立冬日野外行吟》
【宋】释文珦
吟行不惮遥,风景尽堪抄。
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
饮虹消海曲,宿雁下塘坳。
归去须乘月,松门许夜敲。
7.《立冬》
【元】陆文圭
早久何当雨,秋深渐入冬。
黄花独带露,红叶已随风。
边思吹寒角,村歌相晚春。
篱门日高卧,衰懒愧无功。
8.《立冬夜舟中作》
【宋】
人逐年華老,寒隨雨意増。
山頭望樵火,水底见漁燈。
浪影生千叠,沙痕没幾稜。
峨眉欲還觀,須待到晨興。
9.《立冬即事二首》
【宋】仇远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
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
奇峰浩荡散茶烟,小雨霏微湿座毡。
肯信今年寒信早,老夫布褐未装棉。
10.《立冬》
【宋 】紫金霜
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
黄杨倔强尤一色,白桦优柔以半疏。
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
拟约三九吟梅雪,还借自家小火炉。
立冬古诗
冬景
宋-刘克庄
晴窗早觉爱朝曦,竹外秋声渐作威。
命仆安排新暖阁,呼童熨贴旧寒衣。
叶浮嫩绿酒初熟,橙切香黄蟹正肥。
蓉菊满园皆可羡,赏心从此莫相违。
烟雨馆立冬前一日
宋-葛绍体
已过重阳种菊花,留连秋色带霜华。
休言明日朔风起,肠断天涯人怀家。
立冬即事
宋-仇远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
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
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
宋-钱时
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
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
岁晚倚栏
宋-冯伯规
倏忽秋又尽,明朝恰立冬。
细倾碧潋滟,喜对白芙蓉。
问信迟宾雁,催寒有响蛩。
暝烟都不见,闻得望晚钟。
《九月二十六日雪予未之见北人云大都是时亦无》
【宋】方回
立冬犹十日,衣亦未装绵。半夜风翻屋,侵晨雪满船。
非时良可怪,吾老最堪怜。通袖藏酸指,凭栏耸冻肩。
枯肠忽萧索,残菊尚鲜妍。贫苦无衾者,应多疾病缠。
《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
【宋】钱时
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
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
《立冬闻雷》
【宋】苏辙
阳***不收敛,半岁苦常燠。禾黍饲蝗螟,粳稻委平陆。
民饥强扶耒,秋晚麦当宿。闵然候一雨,霜落水泉缩。
荟蔚山朝隮,滂沱雨翻渎。经旬势益暴,方冬岁愈蹙。
半夜发春雷,中天转车毂。老夫睡不寐,稚子起惊哭。
平明视中庭,松菊半摧秃。潜发枯草萌,乱起蛰虫伏。
薪槱不出市,晨炊午未熟。首种不入土,春饷难满腹。
书生信古语,洪范有遗牍。时无中垒君,此意谁当告。
《论语·阳货》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何言:说过什么?
四时:四季。行:运行。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四季照样运行,万物照样滋生。
《左传·昭公四年》
冬无愆阳,夏无伏阴,
春无凄风,秋无苦雨。
《书周易·革》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何言:说过什么?四时:四季。行:运行。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四季照样运行,万物照样滋生。
《论语·阳货》孔子语
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
愆阳:过于温暖。伏阴:夏寒。凄风:寒风。苦雨。久下不停 的雨。
《左传·昭公四年》
霜降节气诗篇9
[关键词]古典诗词 菊花 意象
菊花,虽没有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它傲霜抗寒、高洁幽雅,引动了诗人的情思,激活了诗人的心智,促使他们写下了一曲曲借菊传情、托菊言志的颂歌。早在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就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从此,菊花被历代文人所咏叹,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篇,而菊花意象也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一、隐者的超然洒脱
古代的诗人大多怀有报国安邦的雄心壮志,但现实往往并不如人意。许多诗人在受挫时感到尘世的不如意,并受道家逍遥哲学的影响,寄情于山林风物,渴望清净无争的生活,于是菊花也便具有了隐者高士的意象。这一类的诗歌数量很多,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在这首诗中,菊花是远离尘俗、孤芳自赏的隐士生活的写照,也是诗人洁身自好、高标独步的人格情操的映射。将菊花的这种品性发扬光大的是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据载,陶渊明在担任彭泽县令时,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解绶还乡,隐耕田园,一直过着“击壤以自欢”的生活。劳动之余,他特喜爱菊花,用菊花的清雅倔强,来操守自己的君子之节。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传诵千古的佳句,诗人融情、景、理趣于一体,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了一位至诚至静的自在之人陶然于田园之乐的那种无拘无束的情态,感受到了那种出诸自然、浑然天成的美好境界。《和郭主簿》一诗中也写到:
芳菊开林耀, 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 卓为霜下杰。
诗人高度赞赏“霜下杰”,以这菊花的品格和气质自励,后人因陶渊明有此不慕荣利,志存隐逸的品格,尊称他为靖节先生。
二、游子的感时伤怀
古人有重阳佳日登高望远、饮酒赏菊的习俗。诗人历经战乱,辗转漂泊,或思乡怀人,或悲愁叹老,或伤时忧民,常常借助重阳登高、饮酒赏菊一吐胸中块垒。如岑参的《行***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杜甫的《九日》: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最著名的莫过于女词人李清照的重九《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是李清照在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思念自己的丈夫所作。最后三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极为脍炙人口。这三句用西风吹卷帘幕,露出比黄花更为憔悴的***面容,形象地抒写了相思之苦。她选择不求浓丽、自甘素淡的菊花加以自比,这既是就眼前取景,又反衬出作者不同凡俗的高标逸韵。菊花在九九重阳应节而开,李清照在佳节重阳思念远在外地做官的丈夫,因思念而消魂憔悴得比秋风摧残下的菊花还瘦。语言清丽高雅,文雅优美。
三、志士的坚贞高洁
很多诗人喜欢菊花,看重的是它历尽风霜而坚贞不屈的高尚品格。杜甫曾说“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元稹说得更直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这两句诗抒写了自己的爱菊之情,盛赞菊花的坚贞品格。东坡一句“菊残犹有傲霜枝”,既赞菊花的品格亦隐喻自己的情操。郑谷的《菊》则赞颂菊花的高风亮节。“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一、二两句对比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初步点出菊的高洁。三、四两句诗人以池塘岸边的菊花与高屋瓦上的矮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作对比,意在表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奉献芳香;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 宋代诗人郑思肖的《寒菊》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一句则借菊言志,菊花宁可一直守在枝头,何曾被北风吹落在尘土泥沙中,菊花此时成了高尚人格的写照。
四、勇者的豪情壮志
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又赋予了菊花新的内涵。他曾写过两首有关菊花的诗歌。第一首《题菊花》这样写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纵观全诗,诗人实际上是以花喻人,托物言志。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扬他们顶风傲霜的生命活力,又为他们的处境、命运而愤愤不平,立志要彻底改变,让劳苦大众都能生活在温暖幸福的春天里。第二首是《菊花》,又题《不第后赋菊》,大概是黄巢科举落第后的泄愤之作。全诗这样写:“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在这首诗中,诗人也是借开满京城、占尽秋光的菊花来渲染起义***大获全胜,笑逐颜开的喜悦。全诗表达的应该是一种对起义必胜的坚定信念和美好憧憬。
南宋爱国诗人郑思肖的诗中也有一种凛然傲骨。郑思肖在南宋亡后,隐居苏州,但时时不忘故国。他在《画菊》一诗中托物言志:
花开不并百花丛,***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他借菊花独自开放,宁可枯死枝头也决不落地的高尚品格,表示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决不向元朝统治者屈膝投降的崇高的民族气节。
菊花是幸运的,它能得到中国文学史上伟大诗人的赏识,与之为伍。花之形和诗人高尚的灵魂融为一体,造就了永恒的美。千秋万代,士人百姓,不论是否知道屈原与陶渊明,读过还是没有读过他们的诗作,都可通过凌霜盛开的菊花,与诗人的灵魂相晤,走进一个个鲜活灵动的心灵世界。
参考文献:
[1]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霜降节气诗篇10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气,知道今年白露什么时间吗?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2021白露是几月几日_今年白露是什么时间,以供大家参考,我们共同阅读吧!
2021白露是几月几日阳历时刻:2021年9月7日,17:52:46
阴历日期:八月(小)初一,星期二
开始时刻:2021年9月7日,17:52
结束时刻:2021年9月23日,03:20
关于白露的由来白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当太阳到达黄经一百六十五度时交白露节气。白露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露水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
所以,白露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这时,人们就会明显地感觉到炎热的夏天已过,而凉爽的秋天已经到来了。昼夜温差可达十多度。阳气是在夏至达到顶点,物极必反,阴气也在此时兴起。
到了白露,阴气逐渐加重,清晨的露水随之日益加厚,凝结成一层白白的水滴,所以就称之为白露。俗语云:“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处暑仍热,每天须用一盆水洗澡,过了十八天,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裸体了,以免着凉。还有句俗话:“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意思是说,白露前后若有露,则晚稻将有好收成。
“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节令。露是“白露”节气后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此时的天气,正如《礼记》中所云的:“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诠释——“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古人在《孝纬经》中也云:“处暑后十五日为白露”,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其实,气象学表明:节气至此,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阳光尚热,然太阳一归山,气温便很快下降,至夜间空气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非常密集地附着在花草树木的绿色茎叶或花瓣上,呈白色,尤其是经早晨的太阳光照射,看上去更加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煞是惹人喜爱,因而得“白露”美名。
白露古诗词《白露》
杜甫
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
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
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
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
《杂诗》
左思
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
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
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
披轩临前庭,嗷嗷晨雁翔。
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
壮齿不恒居,岁暮常慨慷。
《蒹葭》
出自《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白露》
唐·杜甫
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
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
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
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
《登北楼》
宋·吴则礼
落景孤云共,清商戍角和。
苍烟淡伊洛,白露湿关河。
牧马随鸿雁,行人击骆驼。
暮年余习在,犹欲听边歌。
《衰荷》
唐·白居易
白露凋花花不残,
凉风吹叶叶初乾。
无人解爱萧条境,
更绕衰丛一匝看。
《秋露》
唐·雍陶
白露暧秋色,月明清漏中。
痕沾珠箔重,点落玉盘空。
竹动时惊鸟,莎寒暗滴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