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白露节气的诗10篇

关于白露节气的诗篇1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气,知道今年白露什么时间吗?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2021白露是几月几日_今年白露是什么时间,以供大家参考,我们共同阅读吧!

2021白露是几月几日阳历时刻:2021年9月7日,17:52:46

阴历日期:八月(小)初一,星期二

开始时刻:2021年9月7日,17:52

结束时刻:2021年9月23日,03:20

关于白露的由来白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当太阳到达黄经一百六十五度时交白露节气。白露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露水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

所以,白露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这时,人们就会明显地感觉到炎热的夏天已过,而凉爽的秋天已经到来了。昼夜温差可达十多度。阳气是在夏至达到顶点,物极必反,阴气也在此时兴起。

到了白露,阴气逐渐加重,清晨的露水随之日益加厚,凝结成一层白白的水滴,所以就称之为白露。俗语云:“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处暑仍热,每天须用一盆水洗澡,过了十八天,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裸体了,以免着凉。还有句俗话:“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意思是说,白露前后若有露,则晚稻将有好收成。

“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节令。露是“白露”节气后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此时的天气,正如《礼记》中所云的:“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诠释——“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古人在《孝纬经》中也云:“处暑后十五日为白露”,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其实,气象学表明:节气至此,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阳光尚热,然太阳一归山,气温便很快下降,至夜间空气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非常密集地附着在花草树木的绿色茎叶或花瓣上,呈白色,尤其是经早晨的太阳光照射,看上去更加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煞是惹人喜爱,因而得“白露”美名。

白露古诗词《白露》

杜甫

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

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

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

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

《杂诗》

左思

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

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

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

披轩临前庭,嗷嗷晨雁翔。

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

壮齿不恒居,岁暮常慨慷。

《蒹葭》

出自《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白露》

唐·杜甫

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

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

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

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

《登北楼》

宋·吴则礼

落景孤云共,清商戍角和。

苍烟淡伊洛,白露湿关河。

牧马随鸿雁,行人击骆驼。

暮年余习在,犹欲听边歌。

《衰荷》

唐·白居易

白露凋花花不残,

凉风吹叶叶初乾。

无人解爱萧条境,

更绕衰丛一匝看。

《秋露》

唐·雍陶

白露暧秋色,月明清漏中。

痕沾珠箔重,点落玉盘空。

竹动时惊鸟,莎寒暗滴虫。

关于白露节气的诗篇2

节候表征

在古人的观念中,立秋是农历七月的节气。元人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秋,七月节。……秋,[也,物于此而[敛也。”

据《逸周书・时训解》记载,立秋有“三候”,分别有3种“候应”:“立秋之日凉风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蝉鸣。”《礼记・月令》中也有“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的记载。意思是说,立秋这天,凉风吹来;5天之后,降下白色的露水;再过5天,寒蝉开始鸣叫。如果上述3种“候应”不能如期而至,则国家就会出现***令无威严、百姓多患咳喘之疾、大臣们会以力逞强等灾异。

在古人看来,风有8种,是谓“八风”。“八风”有多种解释,一说是指8个方位的风,“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阊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又说是指8个节气之风,“八节之风谓之八风。立春条风至,春分明庶风至,立夏清明风至,夏至景风至,立秋凉风至,秋分阊阖风至,立冬不周风至,冬至广莫风至”。立秋“一候”刮来的“凉风”,从节候上说是立秋之风,从方位上看是西南之风。 秋社祭祀

二候的“白露”并非指白露节气,而是指“秋天的露水”。这与《诗经・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白露”意义相同。

三候中的“寒蝉”是蝉的一种,体型较一般蝉为小,呈青赤色,有黄绿色斑点,翅透明。东汉蔡邕在《月令章句》中称“寒蝉应阴而鸣,鸣则天凉,故谓之寒蝉也”。寒蝉是古人诗文作品中的重要意象,与蝉代表的高洁不同,寒蝉通常表达戚然之情,用以烘托悲凉的气氛和情调。

唐代诗人元稹作《咏廿四气诗・立秋七月节》:“不期朱夏尽,凉吹暗迎秋。天汉成桥鹊,星娥会玉楼。寒声喧耳外,白露滴林头。一叶惊心绪,如何得不愁。”诗以夏尽、秋即开篇,吟牛郎织女传说,诵立秋“三候”,最后收笔于“一叶知秋”的伤感,情景相融,意蕴幽深。

立秋之后,天气开始变得凉爽,但仍然会有暑热的气候出现。民众称立秋后的这种回热天气为“秋老虎”,也称“秋傻子”。清人顾禄在《清嘉录》中也说:“土俗又以立秋时之朝夜占凉燠。谚云‘朝立秋,飕飕;夜立秋,热恕。自是以后,或有时酷热不可耐者,谓之秋老虎。”民众认为,立秋的时辰与天气的凉热有关:如果早晨立秋,其后的天气会比较凉爽;如果晚上立秋,天气则会比较闷热。 贴秋膘

节令习俗

先秦之时,立秋就已经是古人生活中重要的时间节点。据《礼记・月令》记载,立秋之日,周代天子要举行迎秋的仪式。立秋之前,天子要斋戒;立秋当天,天子亲率僚属到西郊迎秋,祭祀白帝少昊。祭礼过后,天子在朝堂上要赏赐将帅和勇士。

延至东汉时,此俗发展成了帝王五郊迎气的祭祀活动。其中,立秋日帝王要迎秋于西郊,祭祀白帝和蓐收。白帝即少昊,是黄帝之子,生于穷桑,主西方之神。蓐收是少昊的辅佐神,又说是少昊之子,是神话传说中的秋神,他左耳盘一条蛇,右肩扛一柄巨斧,驾乘两龙。《山海经》上说他住在能看到日落的|山。帝王五郊迎气的祭礼在唐宋时期仍有存续,明清以来则废弛不举。 咬秋

皇家立秋日要迎秋,民间立秋日也要“标秋”。所谓标秋,就是祭祀土地的一种仪式。人们先于家中献瓜果祭祀,继而把纸幡插到田地里,祈求庄稼丰收。在有些地方,田家则干脆备办酒肉在田边祭祀。标秋其实与古人的“春祈秋报”有关。所谓春祈秋报,即在春秋两季祭祀地神,春季祈求风调雨顺,秋季则要报答地功。

立秋之日,民众也占验天气和农事。在北京,若立秋日得雨,则秋田畅茂,谚云“骑秋一场雨,遍地出黄金”;在浙江,“立秋晴,一秋晴;立秋雨,一秋雨”;在江苏,立秋日忌雷,谚云“秋礴碌,损万斛”。民间又有“睁眼秋、闭眼秋”之说,立秋交节气在白天为“睁眼秋”,交节气在晚上则为“闭眼秋”。俗信,睁眼秋兆丰收,闭眼秋主歉收。农谚说:“睁眼秋,收了收;闭眼秋,丢了丢。”

立秋是七月的节气,七月初七又是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此时的降雨也被注入了人文色彩。据北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记载,时人以七月初六日的雨为“洗车雨”,以初七日的雨为“洒泪雨”。唐代诗人杜牧有《七夕》诗,其中有“最恨明朝洗车雨,不教回脚渡天河”的咏叹。后世民间,也有以初七日降雨为“洗车雨”的。谚云:“七夕不洗车,八月依旧车。”意思是说,如果初七这一天不下雨,八月田必旱,民众就要戽水浇田。

咬秋与其他

立秋之日,民间还有其他的一些习俗。

咬秋。每至立秋,民间多食西瓜等物,认为可以免除腹泻之疾。此俗北方称“咬秋”,南方称“啃秋”。据《帝京岁时纪胜》记载,立秋前一天,京城人家在院中摆上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第二天的立秋日阖家食饮之,谓秋后无余暑疟痢之疾。事实上,“咬秋”不只吃西瓜,在山东等地,立秋吃饺子也称“咬秋”。杭州人立秋也吃西瓜。据《清嘉录》记载,立秋之时,杭州人先以西瓜祭祖先,然后全家人食用,并以西瓜馈送亲友,俗称“立秋西瓜”。

戴楸叶。宋人吴自牧《梦粱录》记载了南宋都城临安立秋的情景:“都城内外,侵晨,满街叫卖楸叶。妇人、女子及儿童辈争买之,剪如花样,插于鬓边,以应时序。”除了戴楸叶,宋代的人们还熬制楸叶膏:“立秋日太阳未升,采楸叶熬为膏,敷疮立愈,谓之楸叶膏。”

食秋桃。据近人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立秋日,杭州人家咸备秋桃,分给家人大小,人食一枚。将桃核留藏,俟除夕时置火炉烧烬。唯须守秘密,勿为人知。谓来年倘有瘟***发生,此法可免传染。

喝井花水。在宋代,称立秋清晨打上来的井水为“井花水”:“京师人于立秋日人未动时,汲井花水,长幼皆呷之。”李时珍则称为“井华水”:“立秋日五更井华水,长幼各饮一杯,能却疟痢百病。”在四川的一些地区,立秋交节之时,全家人要合饮一杯水,认为此举可以消除积暑,保秋季无腹泻之疾。

吞赤小豆。宋人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四时纂要》:“立秋日,以秋水吞赤小豆七七粒,止赤白痢疾。”宋代诗人范成大《立秋二绝》其二也有相同的表述:“折枝楸叶起园瓜,赤小如珠咽井花。洗濯烦襟酬节物,安排笑口问生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立秋日面向西,用井花水送吞7枚赤小豆,一个秋天不犯痢疾。

关于白露节气的诗篇3

一、仔细观赏,品味形象

诗歌的形象包括自然景物形象、客观事物形象和人物形象。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的写景常常作为后一两句抒发感情的基础。由景物的形象可以探知诗人的情感。如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看看诗中的景物:初秋傍晚,山雨初霁,空气清新;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的素练;竹林里传来一阵洗衣归来的女子的欢声笑语……诗人极力通过这些景物渲染一幅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反映了诗人追求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自然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咏物诗要托物言志,诗人写物常常就是抒写自己的情怀和节操的。如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人借蝉“垂緌”状和“流响”声,“清露”之洁、“疏桐”之高挺喻其不与流俗相同的高洁品格。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言浅而意深。一首首的诗歌,一个个的物象,诗人无不寄托自己的情怀和品性节操。

诗还会塑造人物形象,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中,诗人刻画了大雪之中,一个老渔翁,独钓寒江之上。他在寒冷的环境中,竟然不怕天寒地冻、大雪飘飞,忘掉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孤独,性格却显得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如果我们细心琢磨则不难发现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正是诗人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二、研读手法,揣摩作用

诗人把思想情感寄托在所描写的形象中,那么就涉及形象的描写,自然也就涉及怎样描写,为何如此描写等问题。而要把握诗人的感情,常常只要我们仔细揣摩作者描写形象时采用手法的作用,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写景主要是为抒情。写景自然也就涉及写作手法,而作者在运用这种手法时就有其特殊作用,这种作用常常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密切相关。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之景,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仔细思考不难看出诗人在这里采用对比的手法。那么诗人为何要用这种手法?稍加思考,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诗人的情感也就明确,他就是为了通过两相对比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表达深深的历史感悟。

托物言志诗,指的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入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所以,一首好的咏物诗,只要我们认真揣摩诗歌的手法,诗人情感就会自然表露。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第二句和第三句运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石灰临难不惧、处变不惊的不凡气度,以及石灰不怕粉身碎骨的崇高精神和甘愿献身的美,其实只要我们想想诗人这样写石灰的用意,就自可理解这是诗人的志向和理想。

又如李德裕《登崖州城作》:“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自己被***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采用用典手法,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三、揣摩题注,把握情感

诗歌是最简练的文学语言,却“言简意赅”,所以诗歌中往往没有多余的语言,这时题目和注解常常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仔细揣摩诗歌的题(题目)和注(“注”常常是诗歌后面的注释)对于把握诗人情感是很重要的。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聪明的学生一看诗题,再多点疑问和思考,主题情感或许就可明白一二。“乌衣巷”在南京,晋朝时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住此地,其弟子都穿乌衣,因此得名。这样一想自然明白“乌衣巷”原本应是繁华之地,此首诗自是怀古诗,怀古诗常常是登临古迹抒发感慨的。到底是何种感慨?结合诗句自然知晓:通过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自然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还有李好古《谒金门》:“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于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注]①李好古:南宋词人,少年时曾立志沙场杀敌,可惜功业未成。②玉关:原指玉门关,后泛指边塞。③玉楼:华美的高楼,代指歌舞之地。

关于白露节气的诗篇4

关键词:悲秋 唐诗 气象现象 心情影响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以景寄情,而景物的意象也多因诗人的情绪而变幻无穷,在简单的意象之中夹杂多种情感[1]。季节之交替,花草之凋零,千变万化的气象特征在诗人笔下也展现出不一样的风情。***治失意,凭栏而悲秋;客居异地,望月而思乡;纵情山水,怀古而言志。不同季节的天气现象,也因诗人的情怀而展现出别样的姿态。气象与诗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气候的冷暖寒暑不仅仅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而且影响着人们文化观念的形成[2,3]。古诗中古人无意识的气象描述也是研究古代气候的重要资料[4,5]。本文主要通过对唐诗三百首中不同类别的诗歌的分析,来阐释唐诗中秋季各种气象现象对诗人主观情绪关系变化的影响,从而从气象角度寻求古人为何悲秋的解释。

一.唐诗悲秋的主要类型

本文主要查阅了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其中有67首诗歌写到了秋天的气象现象,有49首涉及到了不同的悲秋情怀,从写作主题来分:写女子悲秋,表达宫怨与思念的有8首,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长相思》等;写客子悲秋,表达无限乡愁的有14首,例如韦应物的《夕次盱眙县》、李颀的《琴歌》等;写边塞将士悲秋,表达战争辛苦、征夫思人的诗歌有6首,例如王昌龄的《塞下曲》、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写离人悲秋,表达送别友人的离愁别绪的有3首,例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温庭筠的《送人东游》等。悲秋的情怀有很多种,仔细揣摩每一首有关悲秋情怀的诗歌,发现气象现象对诗人情感的变化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影响。每一首悲秋诗歌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气象描写,并且,“悲秋”之“悲”很大程度上是由秋天的清冷天气所引发的,天气的清寒,气候的多变,物候的萧条,让诗人的情绪染上了更加浓郁的悲凉与孤寂。

二.悲秋诗中的气象现象分析

为探寻悲秋情怀的唐诗中记录的天气现象与诗人情绪之间的关系,首先要对其气象现象进行详细分析,以此为基础研究这种气候环境作用于诗人的感受。下面将通过对边塞诗、羁旅送别诗和女子思怨诗三大类别的诗歌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边塞诗中的气象记录

《唐诗三百首》中,写到悲秋情怀的边塞诗有6首。这6首诗歌分别涉及到了宁夏、甘肃、***、东北等塞外地区的秋日气象[6]。塞外苦寒,集中体现在大风天气和雨雪天气上。边塞地区的秋日的疾风如刀是著名的,风就像刀口一样割拭着征人的面庞,让人感受到将士们守边的艰辛,如《塞下曲》中的“水寒风似刀”,《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的“轮台九月风夜吼”、“风头如刀面如割”,《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北风卷地白草折”,《燕歌行》中的“边风飘摇那可度”。如吼似刀的风中常常会带来漫天的黄沙或碎石,更给将士们的行***带来了更多的阻碍,如“平沙莽莽黄入天”,“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金山西见烟尘飞”,“行人刁斗风沙暗”。除了疾风,边塞地区的雨雪伴着侵入骨髓的寒冷,给边塞的将士们一个更加凄苦的秋日。“马毛带雪汗气蒸”雪花里飘扬着无尽的寒意;“胡天八月即飞雪”,“纷纷暮雪下辕门”,“去时雪满天山路”,“雨雪纷纷连大漠”,纷纷大雪更显天气寒意;“胡骑凭陵杂风雨”表现出了风雨交加的天气,更加重了天寒。

除了直接的天气描述,边塞诗中还有对植物凋落的描写,以物候现象来表现寒苦气候。由于边塞地处大陆腹地,气候较为干旱,少树多草,因而边塞诗中秋日的物候现象多表现为“衰草”,如《塞下曲》的“处处黄芦草”,《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的“匈奴草黄马正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北风卷地白草折”,《燕歌行》的“大漠穷秋塞草腓”都勾勒出漫漫衰草带来的悲凉肃杀之感。

2.羁旅诗中的气象记录

在《唐诗三百首》中,明确描写秋天的羁旅诗有14首,这些诗歌表达了客子羁旅他乡的思乡愁。秋***较特殊的气象现象就是“霜寒露重”,如这些羁旅诗中写的“霜凄万树风入衣”(《琴歌》李颀),“露草泣寒虫”(《江乡故人偶集客舍》戴叔伦),“空园白露滴”(《灞上秋居》马戴),“月落乌啼霜满天”(《枫桥夜泊》韦应物)。秋霜与秋露那入骨的凉意就是悲伤与思念的催化剂,客子如是,游人亦如是。

此外,秋季也有很多物候现象,在羁旅他乡的诗人笔下成为表达愁思的事物。大雁是古人常用的寄托乡愁的候鸟,在秋季进行季节性迁徙,雁飞是秋天的标志,大雁向南飞的状态恰似客子羁旅他乡的漂泊,掉队的孤雁那份凄凉正是漂泊的诗人心中最深的共鸣。如“阳月南飞雁”(《题大庾岭北驿》宋之问),“木落雁南渡”(《早寒有怀》孟浩然),“晚见雁行频”(《灞上秋居》马戴),“孤飞自可疑”(《孤雁》崔涂),“江上月明胡雁过”(《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刘长卿)。孤雁南飞,让客子深感旅途况味,感到秋来寂寞,情景萧瑟。

植物凋零也给羁旅他乡的游子带来更深的乡愁,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落叶”,如“木落雁南渡”(《早寒有怀》孟浩然),“红叶晚萧萧”(《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许浑),“落叶他乡树”(《灞上秋居》马戴),“无边落木萧萧下”(《登高》杜甫),“淮南木落楚山多”(《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刘长卿),落叶萧萧就像是客子的浮萍般聚散离合的人生。此外,还有“芦洲白”(《夕次盱眙县》韦应物),“陇头梅”(《题大庾岭北驿》宋之问),“井梧寒”(《宿府》杜甫)也是勾起诗人思乡的重要意象,这些季节更替的植物变化,尤其让人触景生情。

3.女子思怨诗中的气象记录

秋天不仅是思乡怀人的季节,亦是深闺宫院内徘徊缱绻的无限愁思。在《唐诗三百首》的悲秋诗中,有7首唐诗主要表达了女子思愁。

在这些关于秋天的宫怨闺怨诗里,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8首当中有7首都写到了秋夜之景,秋季多晴朗天气,秋夜是赏月的好时候,空对逐渐变圆的明月,有无限的缠绵与思念徘徊在心头,如“行宫见月伤心色”白居易的《长恨歌》;白居易的《琵琶行》“别时茫茫江浸月”;“卷帷望月空长叹”(《长相思・其一》李白);“玲珑望秋月”(《玉阶怨》李白)。

与羁旅诗相似,落叶这一秋日的物候现象,也会勾起女子的感伤。李白《长干行》里有“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的描写;白居易的“秋雨梧桐叶落时”渲染了一种冷寂湿寒的氛围;“九月寒砧催木叶”(《古意呈补阙乔知之》沈全期)中,落叶的败落是时光流转的象征,在一年一年秋日的落叶里,一位思妇看到了时光的渐行渐远,因而引起了她更加迫切更加浓烈的对丈夫的思念。

三.结语

凄清萧瑟的秋日气象在唐朝诗人笔下勾勒出绵绵长长的情丝,从上述诗歌分析中发现唐诗中悲秋情怀的诗,可以分为边塞诗、羁旅诗和女子思怨诗,各个类型的唐诗均有对秋天各种气象现象和物候现象的描述。诗人身处秋天天际空旷、万物衰败、天气渐寒之时,满目秋景触动诗人伤感情怀,由此诗人借助对秋风、衰草、落叶、流萤、雨雪的描述,抒发了悲秋情怀。如是种种,在不同诗人的眼中呈现出不一样的情韵,大漠边塞,那里疾风吹着边塞将士的悲秋情丝;路途漫漫,那里大雁带走游士的浮萍失意;深院宫墙,那里空寂秋夜闪烁着女子的自哀自怜。气象现象影响着人的思绪与情感,古人的伤春悲秋里包含着着他们的多愁善感,也包含着变化万千的气象现象记录,由此还需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注 释

[1]唐永泽.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秋”意识[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6,(2).

[2]李忠明,朱秋娟.气候灾异与吴嘉纪诗歌风格的形成[J].阅江学刊,2009(3).

[3]王东.气象书写在中国古代诗歌欣赏中的意义[J].名作欣赏,2012(11).

[4]满志敏.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

[5]竺可桢.中国过去在气象学上的成就[J].气象学报,1951,22(1).

[6]雒海宁."盛唐气象"与盛唐边塞诗[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3(2).

关于白露节气的诗篇5

东方卫视的大型益智类文化节目《诗书中华》围绕“诗礼传家”“诗教家风”的主题,以“诗入寻常百姓家”为核心思想,展现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和意x。参与者上到80岁老人,下到5岁小朋友,既有盐田工人,又有核能博士……无论是年龄、职业,还是阶层、国界,各不相同。在古典诗文的美妙诵读中,在父慈子孝的其乐融融中,清风明月般诗意而温馨的人生纷纷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诗礼传家

与其他答题类文化节目不同,《诗书中华》以家庭组合形式进行对战,通过“家有诗书挑战赛”和“君子之争对战赛”的环节选出每期擂主。在比赛过程中,每组家庭的两位成员或是手牵手相互安慰,或是相互商量的“你说或我说”,每个细节都流露出家人之间的爱惜与温情。

一对来自突尼斯的混血兄妹,妹妹玛利亚年仅六岁,字都认不全,然而唐诗宋词张口就来,还总不按计时器提前抢答,急得哥哥多次拉住妹妹“等一下”,还一本正经纠正妹妹发音,眼里尽是兄长的疼爱。

左东煜扶着75岁高龄的父亲左占盛登场,父子俩无论是单独答题还是和其他组家庭对战,都互相用拥抱来鼓励对方。为了感恩父亲多年的照顾,早产且从小体弱多病的左东煜在舞台上感激涕零,千言万语融合在一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里。

家庭是每个人传统文化教育的起步,许多人学的第一首古诗是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教的,而传统古诗文在传承的过程中也承载了家风、家训、家史。“汉服迷”俞露是华东师范大学诗社成员之一,她对古诗文的热爱是因为爷爷的言传身教。83岁的爷爷是中国第一代航天人,不仅教她学习古诗文,还教她如何创作诗词。

君子之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提炼。当两组家庭“君子之争对战赛”前,都会相互赠诗以表礼仪。才女李芸芸以一句“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称赞突尼斯混血小兄妹,混血哥哥王子西则以“小荷才露尖尖角”谦虚回谢,左东煜更是感叹大家因诗会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古诗文所蕴含的意象、审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举止言谈、品性修养、礼仪规范,甚至是生活情趣。著名学者钱文忠说:“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所有人的不懈努力,将文化落实为文明,将教育落实为教养。”

素材运用方向:《诗书中华》更像是热爱诗书的家庭派对,不为一争输赢,只把中华文化熏陶下的优秀家风广泛流传。在“教育与教养”“传承古代文化”“和谐家庭”等作文中可运用本文的小故事。

旗袍姐妹

温婉美丽的表姐妹周立言、俞文洁,作为唯一亮相过米兰世博会的中国绣娘,不仅将旗袍做到了极致,更将唐诗宋词的诗情画意融入旗袍设计中。

“锦衣旗袍诗,曼玉花样人。”周立言、俞文洁来自古城姑苏,出身书香门第,自幼痴迷传统文化。周立言设计的每件旗袍都浸润着古典文化意蕴,诗句化成了一件件旗袍。在《诗书中华》的舞台上,周立言的白旗袍由绫、罗、绸、缎中的“罗”所做,出自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故名“霜露白”;俞文洁的青色旗袍,取自词牌名《柳梢青》。

85后的周立言从小受古典文学熏陶,平日里琴习曲泼墨写意,更能背诵上千首古诗词。2011年,她获得“寻找中国美”旗袍赛冠***。两年后,她不顾父母反对,告别大学教师生涯,转型为设计师自己创业,将美丽诗韵融入一件件苏绣旗袍。她说:“人生为一事而来,为一事而去。不想留下遗憾。”俞文洁以表姐为荣,大学一毕业,就毫不犹豫地跟随姐姐投入到旗袍文化事业中。

2015年,“旗袍姐妹”接到邀请,带上20件旗袍去参加米兰世博会,短短10天里,工作室的女孩们每天16小时加班,画***、做衣、刺绣,充满了对旗袍走向世界的期盼。这一名为“姹紫嫣红”的旗袍系列如期亮相米兰世博会,让许多外国人羡慕不已。

她们的旗袍之美掀起的中国风,至今已吹过了美国、英国、日本等许多城市。周立言说:“旗袍是一种艺术品,很能表现东方女性的美丽。一针一线,勾勒如花美眷;一裁一缝,静享似水流年。”“我不希望旗袍只显示出外在,我希望它更多的可以和文化联系在一起。脱离了旗袍的本质,可能旗袍只是一件衣服,就和一个美人一样,美人表面的美是经不起时光推敲的,唯独气质和内涵却可以历久弥新。”

素材运用方向:旗袍浸润诗味,传统赋予神韵。“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化的价值”“追求理想”等文章不妨运用这对姐妹花的故事。

老夫聊发少年狂

来自浙江嵊州的80岁老人吴孝琰与儿子吴健民一同登台。老人曾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刚出场便用浓郁的嵊州口音介绍自己,举手投足间精气神满满。老人热爱生活热爱古诗文,平时会对着花花草草吟诗作对,现在的他正在实现“环游世界”的梦想。他操着一口浓重的乡音说:“我退休后有两大愿望。一是我已走了近20个国家,希望能去南极;二是靠诗词登上电视节目,没想到今天机会来了。”

儿子虽然抱怨当年父亲逼迫自己背诗,但也承认受益匪浅。在门槛赛中,老人和儿子相配合,连闯五关,父子俩的默契搭配令人羡慕。老人不仅利用多年积累的古诗词经验轻松答题,还在念诗文“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时,特意用嵊州口音将“绝”读成四声,诗句结尾上翘的语调和用方言巧妙念诗的口音,使得评委嘉宾钱文忠大赞他的发音完全符合古律:“用普通话念,‘千山鸟飞绝’好像还有鸟,老人家这么一念,一只鸟都没了,把这首诗的味道全读出来了。”网友纷纷点赞老人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不忘留下地道的方言:“原来古诗文还可以用方言读出来,这样更有利于把读者带到诗人写诗的情境中,吴孝琰老人家真的很厉害。”

八旬老人如此高龄能过着精彩诗意的人生,引来无数人的钦佩,“看到吴爷爷手舞足蹈的说话就觉得他精气神十足,80岁梦想还在发光,古诗文信手拈来,精神世界很丰富,真的要向老人家多学习了。”

素材运用方向:老骥伏枥,壮志不减。吴爷爷的故事可以用在“老当益壮”“方言的魅力”“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等文章。

[延伸素材]

读书故事

范仲淹是个勤奋读书的典型。“断齑 (jī,捣碎的姜、蒜、韭菜等)画粥”的典故生动反映了他的苦读。青年时期的范仲淹曾到山东醴泉寺求学。读书心切的他把醴泉寺丰富的藏书都借了出来,然后把自己关在山洞里,足不出户,潜心阅读,看书通宵达旦。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他每天晚上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上凝成冻后,划成四块,早上吃两块,晚上吃两块,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就这样坚持三年,终于读完了寺院所有的书。

读书有法

读书要勤奋,但也要讲究方式方法。

凡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盖手动则心必随之。虽览诵二十遍,不如钞撮一次之功多也。(李光地《家训・谕儿》)

每日所读之书,最好分两类:一类是精熟的;一类是浏览的……精读之部,每日指定某时刻读它,读时一字不放过,读完一部才读别部,想抄录的随读随抄。另外指出一时刻,随意涉览,觉得有趣注意细看,觉得无趣,便翻次页。(梁启超)

【素材演练】

书本就像是海洋,在那里,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生命,会欣赏到各种各样的风景,自然,也会得到林林总总的收获。在读书的过程中,你有过怎样的思索,在看到《诗书中华》这个节目时,哪位参与者又最打动你?请写下自己的真实感受,字数不少于600字。

【佳作示例】

腹有诗书气自华

江苏省如皋初级中学 顾瑾仪

她们像一泓清水,不争不抢,只是静静地站着,微微地笑着,就让人感到惊艳。那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惊艳。

她们是唯一亮相过米兰世博会的中国绣娘,是东方卫视《诗书中华》的参赛者,是著名的旗袍姐妹――周立言,俞文洁。她们有着白净的脸颊,灵动的眸子仿佛清水中养着的两颗珍珠,姣好的唇角微微翘起,仿佛有无限话语掩藏其间,一人衣青,一人衣白,清清白白,占尽春色。诗书气韵自成芳华,我惊异于这样不加修饰、浑然天成的美。

是什么造就了她们?

诗入寻常百姓家,传统的古典文化是中华文明宝藏中的一颗明珠,旗袍姐妹的美莫非也是这样锻造出来的?

古人云,女子无才便是德。然而真正的美却是由内而外透出来的。那美是气韵,是内涵,是灵魂。红颜易逝,青春难留,唯有经过诗书锤炼过的美才经得起时光的玩味,经得起世事的蹉跎。于是捧起一卷书,细细赏读。是“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的旷远塑造了平和宁静的气质;是“水声山色锁妆楼,往事思悠悠”的忧愁凝成了至纯的性灵;还是“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的柔情结出了欲醉的美好;抑或是“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壮阔成就了无限的豪情?这些我仍未可知。但,诗词的美怕是不仅仅止于此。

真正的诗词之美不仅仅是女子之美,它可以是雄伟男儿不羁的豪情,可以是忠臣良将发自内心的慨叹,甚至那垂髻小儿偶有的无忌童言都包含着中华诗词凝结数千年的精魂。难道这样的诗词,还不是中华儿女旖旎的、不灭的情怀吗?旗袍姐妹因为爱诗词,而将诗句化作一件件典雅端庄的旗袍,白是霜露白,青是柳梢青。

她们说:“旗袍是一种艺术品,很能表现东方女性的美丽。一针一线,勾勒如花美眷;一裁一缝,静享似水流年。”这是她们的痴迷。

她们还说:“我不希望旗袍只显示出外在,我希望它更多地可以和文化联系在一起。脱离了旗袍的本质,可能旗袍只是一件衣服,就和一个美人一样,美人表面的美是经不起时光推敲的,唯独气质和内涵却可以历久弥新。” 这是她们的坚持。

原来诗词让人如此之美,是气韵,是内涵,是灵魂。这种美不再流于表面,而是真正的深入,耐得住推敲,禁得起品味,堪得了蹉跎,只因 “腹有书气自华”。

关于白露节气的诗篇6

《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见诗歌的吟咏是出于一种自然的情感反应。往往我们在不同的时间吟同一首诗,由于处境与情绪的不同,所吟咏出来的感觉也不尽相同。既然吟诗是自然而然的情感抒发,因此吟诗并没有所谓固定的套谱,乃是依照诗句文字的平上去入自然发挥,使其产生抑扬顿挫的声调。

每个人声音禀赋有所差异,吟诗不妨各依其性发挥,首先,咬字要准确,然后要能掌握诗中的意境与情感,再按照诗句平仄抑扬的特性自然吟出。只要能正确读出文字的声调以及掌握吟唱时的节奏与情绪,相信每个人都一定更能体会,诗的吟唱是一种近乎天籁的音乐。

平仄抑扬

传统诗原本就是具有音乐性的文学,吟诗时要依照字声的平仄,自然表现出诗的节奏感。所以吟诗者不仅要领会诗中的情境与意涵,也要了解字声的平仄,吟诗时才能充分流露出传统诗的韵味。

不论吟唱近体诗或古体诗,大体而言:凡遇平声字则声音拉长,展现悠扬之美;若遇仄声字则声音较短,展现顿挫之美。值得留意的是,遇平声字拉长声音时,以自然悠扬为原则,切忌花俏矫饰,倘使吟诗者中气不足以延续长久,则勿以断续缀连的声音来延长,一气嗬成才能表现吟诗的韵味。

呼吸调整

吟诗时,气自丹田发出,切勿强用喉咙放大声量。吟出起句之前,先作深呼吸,然后吐出声音。吟诗时一面吟诗,一面调整气息。遇到诗句的情境转为高亢激昂之前,先作深呼吸换气,再将声音迸出!试以魏武帝《短歌行》为例说明:

短歌行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在起句「对酒当歌吟出之前,先作深呼吸,以凝聚起句的力量。吟诗时一面调整气息,例如可在「惟有杜康之后换气,再徐缓吟出「青青子衿一段。

「月明星稀以下八句应是全诗最为慷慨激昂之处,所以在吟罢「心念旧恩一句后应作深呼吸,然后冲出「月明星稀以下四句。吟至「何枝可依之后,气息又已将尽,因此在「山不厌高之前再深呼吸,以推出下一个高潮!

押韵变化

吟诗时以押吟唱平声韵的作品较好表现,遇平声韵脚处即予拉长,表现出悠扬的韵味;若遇仄声韵脚,仍然不宜将韵脚拉长,为避免呆板,可在仄韵韵脚前的平声字加以变化。试以柳宗元《江雪》为例说明: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簑笠翁,独钓寒江雪。

首句「千山鸟飞绝韵脚的「绝字不宜拉长,所以「飞字特意延长,以求变化;同理,次句韵脚「灭字不宜拉长,所以特意延长「踪字;转句「孤舟簑笠翁的「翁字虽非韵脚,却仍延长吟唱;结句的「雪字也不拉长,所以在「雪前面的「江字来变化。

近体诗吟唱举例说明

绝句与律诗平仄格律整齐,尤其能表现出传统诗的音乐特性,所以尤须体会诗句中平仄交叠的特性,所以要先认清这首诗是平起或仄起,然后才能掌握平仄抑扬顿挫。(由于近体诗各句的首字的平仄往往有所变化,所以平起仄起,以首句第二字为准。)。一般而言,吟诗时平声较长而仄声较短,但是平声之中长短亦有区别,以在节奏点以及韵脚处较为延长。平起、仄起二式各有其节奏点,在此以各举一首绝句为例,说明其吟诗要点。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此诗为平起,第一句起头「朝辞二字俱为平声,但是仅在第二字「辞字处拉长。第六字「云字也是节奏点,应该拉长。「间是韵脚,宜悠远绵长。

第二句首字「千字平声,放在原来仄声的位置,所以不须太过延长。「江陵二字俱为平声,但是仅在第四字「陵字处延长。「还字韵脚,特意拉长。

第三句「猿声二字俱为平声,但是仅在第四字「声字处延长。第五字「啼也是平声,也要延长讽诵。末尾「住字仄声,不宜拉长。

第四句开始「轻舟二字都是平声,但是仅在第二字「舟字处拉长。第六字「重字也在节奏点,应该拉长。「山是韵脚,宜特意延长。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诗为仄起,第一句「桥边二字俱为平声,但是仅在第四字「边字处延长。「花字韵脚,特意拉长。

第二句起头「乌衣二字俱为平声,但是仅在第二字「衣字处拉长。第六字「阳字也是节奏点,应该拉长。「斜是韵脚,宜绵长。

第三句第二字「时字处应予延长。第五六字俱是平声,但仅在「前字延长。末尾「燕字仄声,不宜拉长。

第四句「寻常二字都是平声,但是仅在第二字「常字处拉长。第七字「家是韵脚,宜特意延长。

个人所吟唱的李白《清平调》三首,虽为入律的绝句,但是带有乐府诗的性质,所以吟诗时,另有特殊变化之处,特别举第一首首句加以说明。

清平调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云字特意拉长,表现绵长的韵味;「想字稍作短暂停顿;「衣裳二字俱为平声,但是仅在第四字「裳字拉长;第五字「花字平声,再拉长;第六字「想字,再一次短暂停顿;末字「容字为韵脚,因此再度延长吟唱。首句「云想衣裳花想容隔着两个「想字暂顿,分为三段讽诵。

关于白露节气的诗篇7

露存在的时间短暂,于是它常被人们用来形容人生短促,曹操所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感叹人生短暂、人生无常,含有悲凉的意味,所以露的意象与秋景也就难解难分。大约是露水及秋日黄昏的迟暮、无常意蕴有以致之吧。但我总觉得用露比喻人生别有意味:人生虽短而可以圆润无比。

我们的二十四节气,与露相关的占了两个:白露、寒露。露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不容小觑。白露是秋天到来的象征,《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逸周书・时则训》也有“白露之日鸿雁来”之说。白露为农历八月的节气,白露以后,阴气渐重,清晨的露水也一天厚似一天,凝结成一团团的、白白的水滴,因此叫“白露”。杜甫有诗句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民间认为白露日,平时乖巧的鹭鸶会发野性离巢而飞,所以养鹭鸶的人家白露这天,绝不将鹭鸶放出笼外。鹤在这一天,也会发出高亢的鸣声,似乎是在告诉人们秋天的来临。

寒露,是农历九月的节气,寒露,顾名思义,是天气寒冷使空气凝结成露水的意思。农谚有云:“寒露百草枯。”此时惟有不畏霜寒,绽放出美丽的花朵。寒露时节宜种麦,所谓“寒露至霜降,种麦莫慌张”。从前有一种说法,寒露期间,“雀人大海为蛤”,雀大约是一种候鸟,深秋天寒,飞到南方温暖地带越冬,古人发现原来熟悉的这种鸟突然都飞向海边,由于他们没有关于候鸟迁飞的认识,直观地以为这些雀变成了海中的蚌蛤。

露水还是高洁的向征,常为高沽之人所饮用,《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蝉,在古人看来是清高的,汉代人把蝉的形象作为贵官冠上的装饰,为什么呢?因为蝉“饮露而不食”、“居高食洁”。

古人很早就赋予露水延年、长生的功能。庄子笔下的飘然不群的邈姑射之山的神人,就是饮风吸露而成。后来的汉武帝好神仙,于神明台上,立铜人张开手掌以接甘露,以为饮之可以红颜常驻甚至长生成仙。《汉书・郊祀志》:“其后又作柏梁、铜柱、承露仙人掌之属矣。”《艺文类聚》引《三辅故事》云:“汉武帝以铜作承露盘,高二十丈,七围,上有仙人掌,承露,和玉屑,欲以求仙也。”

三国时代魏明帝仿效汉武帝,于芳林园置承露盘。陈思王曹植还写了《承露盘铭》。

《神异经・西北荒经》云:“西北海外,有人长二千里,两脚中间相去千里,腹围一千六百里,但日饮天酒五斗。”(原注:“张华曰:‘天酒,甘露也。”’)

《洞冥记》也说汉武帝时,有所谓吉云国,出一种草叫积云草,人吃了可以长生不死。太阳照在吉云草上时,上面有五色露水。东方朔得到黑、青、黄三露,各盛五个盒子,献给汉武帝,汉武帝把这些露赐给群臣饮服,群臣的疾病因而治愈。

开元时代,定唐玄宗生日八月初五为千秋节。这一天,百官向皇帝献承露囊,囊用丝结成。民间此日也仿制为节日礼品,互相馈赠。

后世医家,虽不相信饮露可以成仙,但在他们看来,露水也是治病、延年的吉物良药。

《本草纲目・水部》云:“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禀肃杀之气,宜煎润肺杀祟之药,及调疥癣虫癞诸散。”

“百草头上秋露,未唏时收取,愈百疾,止消渴,令人身轻不饥,肌肉悦泽。别有化云母作粉服法。八月朔日收取,摩墨点太阳穴,止头疼,点膏肓穴,治劳瘵,谓之天灸。”

赋予美的自然物以正面的实用功能,是我们文化的特点之一。我感到很有意思的是露水的实用功能也关乎美,陈藏器说“百花上露,令人好颜色”。唐代的杨贵妃据说每天要吸饮花上之露水,所以才成绝色美人。

《续齐谐记》载,司农邓绍,八月朝(初一)入华山,见一童子,用五彩囊袋承取柏叶上的露珠,采得满满一袋。邓绍问之,童子回答:“赤松子先生取以明目也。今人八月朝作眼明袋,象此也。”

取秋日的露水用以洗眼,并演成民间风俗。江苏有些地方人们八月朔日,一定要起个早,取来草头上的露水,然后用露水磨墨,点在小孩的额头及腹部,以祛百病,谓之“天灸”。湖北一带,“天灸”日为八月十四日,民间用朱水点小孩的头,俗信可以去灾。人们还以锦彩做“眼明囊”相互馈送。从前露水与百姓生活关系密切,从这些风俗可推知,我想这样风俗的形成不必因为赤松子的存在,而是民间认识到露水的美与清洁而加以利用的结果吧。比之帝王、贵族以露水求长生,民间的作为要智慧得多了。

将露水神化的极致是甘露之说的出现。甘露顾名思义指的是甜美的露水。《老子》上说:“天地相合,以降甘露。”《管子・小匡》:“时雨甘露不降,飘风暴雨数臻,五谷不蕃,六畜不育。”《汉书・宣帝纪》:“元康元年……甘露降未央宫。大赦,以甘露连降,改年为甘露”这是了不得的大事,因为甘露的出现被视作祥瑞,它昭示的是天下的太平,帝王的有德。《尔雅正义》引《援神契》云:“德及于天,斗极明,日月光,甘露降;德至深泉,则黄龙见,醴泉涌。”所以古代多有宣称天降甘露,并郑重加以记载者,甚至以甘露为年号者,如东汉明帝时代曾因天降甘露,而昭告天下,策告宗庙,遍赐群臣。以甘露为年号,除了汉宣帝的公元前53至公元前50年,尚有三国魏曹髦(高贵乡公)的公元256年至260年;三国吴孙皓(末帝)的公元265年至266年;前秦苻坚的公元359年至364年;五代东丹王耶律倍(辽义宗)的公元926年至936年。帝王禅代之际,常有人声称甘露普降,如曹操的儿子曹丕欲称帝,各地纷纷上奏降下甘露。晋代魏的时候,同样的事情就又大量发生了。

不仅帝王之德,臣下的德***也可以招致甘露等祥瑞的出现,如过去的史书说,东汉吴郡的陆闳,做颍川太守,“致凤凰、甘露之瑞”。同为吴郡的沈丰,做零陵太守,到官一年,甘露降所属五个县,“流被山林,膏润草木”。山阳百里嵩为济南相,甘露降于郡。作为嘉奖,汉安帝拜他为大鸿胪。

直到清代,贤人致甘露的观念仍不绝如缕,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一云:“方文襄尝与王青萝、邓敬所、何古林讲学西樵。甘露连降三日。青萝诗云:‘同德之磋,如气之和。同心之涵,如露之甘。…

甘露又与醴泉并称,醴是甜酒,醴泉谓泉味如甜酒,也就是甘泉了。《礼记・礼运》:“圣王所以顺而弗悖也,故天降甘露,地出醴泉。”东汉王充则把醴泉与甘露看成是同一种东西,他在《论衡・是应》中说:“《尔雅》又言,‘甘露时降,万物以嘉,谓之醴泉。’醴泉,乃谓甘露也。今儒者说之,谓泉从地中出,其味甘若醴,故日醴泉。”

王充是疾虚妄的具有科学精神的学者,他认为古人所称的甘露犹如滋润长养万物的 甘雨,这种甘雨,“非谓雨水之味甘也”。甘露也是这样,它使土地“滋润流湿”,万物“洽沾濡溥”(普遍得到滋润),所以人们称为甘露,不必露水味甘也。王充还指出的确有一种露水甜如蜜糖,但这种露水常附着于树木,而不附着于五谷,这种甘露不能使万物丰熟,灾害不生。可见他对甘露祥瑞的说法已经有所保留了。

甘露到底为何物?李时珍《本草纲目・水部》解说甚详:“按《瑞应***》云:‘甘露,美露也。神灵之精,仁瑞之泽,其凝如脂,其甘如饴,故有甘、膏、酒、浆之名。’《晋中兴书》云:‘王者敬养耆老,则降于松柏;尊贤容众,则降于竹苇。’《列星***》云:‘天***一星明润,则甘露降。’已上诸说,皆瑞气所感者也。《吕氏春秋》云:‘水之美者,三危之露;和之美者,揭雩之露,其色紫。’《拾遗记》云:‘昆仑之山有甘露,望之如丹,着草木则皎莹如雪。’《山海经》云:‘诸沃之野,摇山之民,甘露是饮,不寿者八百岁。’《一统志》云:‘雅州蒙山常有甘露。’已上诸说,皆方域常产者也。杜镐言:‘甘露非瑞也,乃草木将枯,精华顿发于外,谓之雀饧。’于理甚通。”

关于李时珍首肯的杜镐说的雀饧,宋代王陶《谈渊》云:“杜镐博学有识,都城外有坟庄,一日,若有甘露,降布林木。子侄惊白于镐,味之,惨然不怿。子侄启请,镐日:‘此非甘露,乃雀饧,大非佳兆,吾门其衰矣。”’(《说郛》三四)

这种所谓的“雀饧”,大约由露水与植物所分泌的淀粉类物质所合成,故有甜味,后人不解,遂致神化,然后世医家,已多不信。

以露水、甘露为求仙之神水的观念,大约与《山海经》的记载有关,《海外西经》:“轩辕之国在此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此诸夭之野,鸾鸟自歌,凤鸟自舞;凤凰卵,民食之;甘露,民饮之。所欲自从也。”

《大荒西经》也云:“西有王母之山、壑山、海山。有沃之国,沃民是处。沃之野,凤鸟之卵是食,甘露是饮。凡其所欲,其味尽存。”

关于白露节气的诗篇8

秋天的早晨走在田野的小路上,看着那一望无际的橙黄色的稻谷,农民伯伯在辛勤劳动着,正是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换来我们的美好生活。

《悯农》这首诗不正说明了农民伯伯的辛苦吗?所以我们要节约粮食,不能白白浪费农民伯伯的汗水。

秋天的早晨我们走在田间小路上,看着那碧绿青翠的青草培育着一颗颗晶莹透亮的珍珠——露珠,脚在青草与露珠间划动便也就沾上了那晶莹透亮的珍珠,并还带着一丝丝凉意,呼吸着那清新的空气,使人感到心旷神怡,心情开朗,充满着精神并散发着那青春蓬勃的朝气。

秋天的早晨,是充满朝气的,是快乐的,是美丽的,是喜悦的,是丰收的,清凉的。

相关链接:

古诗《悯农》一 唐 李绅

古诗《悯农》二 唐 李绅

《秋天的雨》关于描写秋天的学生作文

关于白露节气的诗篇9

古诗语言精练,篇幅短小。诗人一般不会交待写诗的目的和当时的社会背景,这就必须向老师、家长或书本求教,为理解诗意、体会意境扫清障碍。如学习《梅花》一诗,如果了解到这首诗是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复杂心情的表露,那么你对诗中梅花凌寒独自怒放的意境就会有更为深刻的体会。

二、理解词句

要进入诗的意境,必须准确理解字词句的含义。古诗的意境,往往是由表现力强的词语构设的。因此抓住这类词语,分析、理解其所蕴涵的意义,就能进入诗的意境,打开诗人情感的大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为人所称道,为什么?如果换用其他词,有没有“绿”字那么形象、生动?一个“绿”字,让人似乎看到一阵春风刚过,随即出现一片翠绿,整个大地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从中折射出诗人思念春光旖旎的江南,急欲回乡的心情。此类例子很多,如“月出惊山鸟”的“惊”,“僧敲月下门”的“敲”等,不胜枚举。由此发现,富于表现力的词语大多数是动词。因此在鉴赏时应多注意动词。优秀的古诗中一般有脍炙人口的名句,这些名句往往是理解全诗内容的关键。

三、想象补白

诗歌的思路具有跳跃性的特点,这给理解诗意和体会意境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同学们要善于借助想象来填补因“跳跃”而形成的句与句之间的空白,从而更好地“入情悟境”。如学习《寻隐者不遇》一诗,针对“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一句,大家可以提出“谁问”“问什么”“言者是谁”“‘师’是何人”等问题进行补白。

四、品析修辞

古诗中有不少诗句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从而使抽象的思想感情具体化。如《暮江吟》中“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同学们应仔细品析“露似珍珠月似弓”这一比喻,从而领悟全诗的意境。

五、赏析体会

关于白露节气的诗篇10

摘 要:汉代古诗中开始出现“白杨”意象,并且与死亡和坟墓相伴。自此之后,挽歌、悼辞中多用白杨来寄托哀思,这种风气经过魏晋的发展,在唐代达到鼎盛。“白杨”意象在汉诗中产生时就具有鲜明的特点,在后代文学中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但白杨意象的内涵一直比较固定,对后世的文学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所有的人生都是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之下。“一受其成形,不化以待尽”①是人生不可避免的悲哀。中国重视丧祭的思想由来已久,但在汉代以前,对死亡的文学表现很少,大多采取回避的态度。在汉代出现了有明确记载的挽歌《薤露》和《蒿里》,同时代还有相当数量的表现死亡和坟墓的诗歌涌出,这是汉代诗歌生命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古诗十九首》中有两首诗歌出现“白杨”意象,都是与死亡或坟墓相关。自此之后,挽歌、悼辞、墓志中多用白杨来寄托哀思,这种风气在唐代达到鼎盛。本文以这两首诗歌为引,分析“白杨”意象的内涵,并追溯此意象的由来及其对后世文学与文化的影响。

一、汉代诗歌中的白杨意象

在被誉为“一字千金”②的《古诗十九首》中,有两首古诗含有“白杨”意象: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③

以上两首诗中出现的杨树,都是和坟墓在一起。《文选》李善注在“松柏夹广路”之下注曰:

《白虎通》曰:庶人无坟,树以杨柳。楚辞曰:风飒飒兮木萧萧。仲长子《昌言》曰:古之葬者,松柏梧桐以识其坟也。④

从《文选》注中可以看出杨柳、松柏、梧桐都是埋葬死者时种植以识别坟墓的。这两首诗歌皆是遥望坟墓,吟叹生死,有一种向死而生的清醒感,同时又有浓得化不开的沉痛。吟诵这样的诗歌,真可以体会到其中无限浓重的死亡之悲。

第一首诗歌共有九句,前四句由眼前的坟墓之景联想到死亡,中间三句抒写出在永恒的死亡压力下所感觉到的人生短暂,最后两句则为短暂的人生寻求享乐的安置。诗中描绘的情景大约在春夏之际,天气晴好之时,“驱车”出去,本为游玩,却偏偏从上东门出去。上东门是东汉洛阳城的十二城门之一,是东面最北门。汉代旧俗死人多葬郭北,洛阳的郭北是邙山,习称“北邙”,不但当时是聚葬之地,而且后来成了坟墓的代指。所以出了城门,就远远看到了城北的墓群。坟墓之地,白杨郁郁葱葱,风吹树叶萧萧作响,悲风低回;松柏森严肃穆,伫立在大道的两旁,哀思无限。“墟墓之间,未施哀于民而民哀”⑤,不由得悬想起死亡的可怕,阴阳殊隔,地下的世界黑暗如同漫漫长夜,死去的人如同睡去,却千载都不会醒来。诗歌用“长暮”、“潜寐”和“不寤”来描绘死亡。汉代挽歌《薤露》中哀叹“露??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⑥已表现出生命不可重复,死亡是有去无归的,但疑问的语气仍透露出执迷和幻想的成分,“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的肯定句式则像是对疑问的回答,透露出的是打破幻想的清醒感,哀伤的情绪一变为沉痛。与永恒之死亡相对比,生命就像朝露一样短暂,挽歌中不是唱“薤上露,何易??”吗?比之如朝露仍觉意之不尽,进而又说“人生忽如寄”,将人生比为寄居。“忽”字在这里表达的意思如同“白驹过隙”之迅速。在《古诗十九首》中“忽”字共出现六次,都是用来表现生命易逝的,其他五次如: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行行重行行》)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青青陵上柏》)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今日良宴会》)

白露?野草,时节忽复易。(《明月皎夜光》)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回车驾言迈》)

可见在当时,人生苦短的确是一种普遍的情绪,无比沉重的人生紧迫感都凝聚在一个“忽”字上。

《驱车上东门》中,用“朝露”、“寄”正比,用“金石”、“千载”、“万岁”反比。对生命短暂死亡永恒已经不抱任何幻想了,就连当时服丹药以求成仙这样很流行的信念,也被为药所误的现实所打破。然而愈是清醒就愈是沉痛,面对连圣贤都不能逃脱的死亡命运,人生当如何度过呢?生命短暂到无论如何度过都觉得浪费的程度,不如饮美酒、披美服过着享受当下的生活吧!对于诗歌的后四句,王国维评价说“写情如此,方为不隔”⑦,情绪自然流露,不加掩饰地道出,正是直出人心又直入人心,所以“不隔”。在生命短暂的重压下,许多人都产生了人生当及时的紧迫感,《古诗十九首》几乎每首都流露出这种紧迫情绪,有选择及时行乐的,如“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有选择及时取得荣名的,如“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也有盼望夫妇及早团聚的,如“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这些主题集中在古诗中,正道出了“人同有之情”⑧,所以至今读来,依然感人至深。

《去者日以疏》一首表达的哀愁更为凝重难解。海德格尔说:“只消人在,人就处于死之无路可走中”⑨,面对死亡,人总是处于四面受敌的困境中,无可逃离,连短暂的及时行乐也无法消融对死亡的恐惧。首句用“去”与“来”、“疏”与“亲”的对比,表达出对生死的强烈感受。生命日短,死亡日近,丘坟已迫在眼前。眼前坟冢累累,然而死亡永恒,坟墓却不是永在,“千载墓平”⑩,古墓变为良田,用来标识墓地的松柏也被斫为薪柴,死去万事皆空,连留下的最后一点痕迹也被无情地抹去。冢墓之间,白杨树随风呜咽,悲风摇人心志,哀愁难解,此情此景,使人想要归还故土,埋骨桑梓,却又无路可走,归还故里的念头也受阻。生命处于双重的困境中,郁结之痛,溢于言外。

这两首的白杨意象都是与坟墓相伴出现,白杨萧萧,其声音透露着死亡的肃杀和恐怖。这种意象在后世凝固下来,白杨成了坟墓的借代。

二、白杨意象的生成原因

白杨意象的形成与古代的丧葬制度有关。《周易·系辞下》云:“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11}上古的丧葬是在野外积薪掩盖尸体,既不封土堆坟,也不植树来做标识,而后世圣人则改变,用棺椁包掩尸体,又封土为丘坟、种树以分别。古时“坟”和“墓”二字是有区别的,坟高而墓平。春秋以前对于死者一般“墓而不坟”,据现有文献来看,孔子是有明确记载的封土为坟的第一人。《礼记·檀弓》记载孔子合葬其父母以后说:“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12}从这里可以看出自孔子始坟墓形式有了改变,之前的丧葬多为不封不树,孔子因为四处游说讲学,所以要在父母墓上聚土为坟,以作为标志,从此也改变了传统。春秋后期至于战国,封树制度逐渐形成并固定下来。

墓树在古代又称为“墓木”、“宰木”、“冢树”等。先秦文献中就有涉及墓树的记载,如《周易·大过卦》:“九二枯杨生?,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13}清人黄宗炎在《周易象辞》中解释“杨”字:“杨非江南杨柳,乃西北白杨,盖冢墓间树植之木,古诗所云‘白杨风萧萧’、‘白杨多悲风’者是也,其枝条劲直,迎风作响,声甚哀切。……墓木已拱,寒暑迁改,昨日之枯杨,而今又生?矣。”{14}再如《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载秦穆公曾对蹇叔说“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可以看出先秦时已有墓上植树的习俗。坟墓的大小和墓木的品种都有一定的规定,如“天子树松,诸侯树柏,大夫树杨,士树榆”{15},或有不同说法,如《封氏闻见记》引《说文》云“天子树松,诸侯柏,大夫榆,士杨”{16};《周礼注疏》疏中引《春秋纬》的说法是:天子树松,诸侯柏,大夫栾,士槐,庶人无坟,树以杨柳{17}。不同的说法是因为在不同时代制度略有改变,而大体上因仍前代。由以上规定可以看出杨树在不同时期分别是大夫、士或庶人的墓树,属于相对较为下层的阶级,这类人数目最多,白杨作为墓树的形象因此越来越流行。以上两首著名的汉代诗歌在遥望坟墓给予感慨之时,均借白杨渲染氛围,说明在汉代白杨作为墓树已非常流行,并形成了具有固定内涵的诗歌意象。

三、白杨意象对后世文学与文化的影响

自汉代以后,挽歌、悼辞、墓志中多用白杨来寄托哀思。挽歌产生之初,是送葬时所唱的歌,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挽歌已经突破了送死悼亡的实用性,成为抒情性极强的诗歌,并为时人所尚。魏晋挽歌诗有一些是以死者口吻来描绘人对于死亡的感受,如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拟挽歌辞》其三: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B?C。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18}

诗歌以死者口吻,设想出殡的情景。首句用荒草茫茫和白杨萧萧渲染墓地的气氛:萧条、荒凉、凄冷。死亡是有去无归的,死去万事皆空,惟留下坟墓高耸,马悲鸣,风萧萧,墓门一旦关闭,阴阳隔绝,永难再回到人世。这样的命运,连贤士达人也无可奈何。死者已经永远被关闭在墓中,却还设想送殡的人返还家里,这样的设想正表达出对生的无限留恋。亲戚或者还有些悲伤,他人却已经完全忘却死去的人,开始继续享受自己的快乐了。末句则蘧然转变态度,果断地放下对生的留恋和死的悲伤,把死亡看作返归青山。这和他在诗句“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中表达的思想是一致的。

仔细对照可看出这首陶诗受古诗《驱车上东门》的影响很大,不但也用白杨萧萧来渲染墓地的气氛,而且诗中表达的对死亡的感受也是与古诗一样的:古诗中把死亡比作“长暮”、“潜寐”,并说“千载永不寤”,陶诗把坟墓看作关闭的“幽室”,而死亡也是“千载不复朝”;对于死亡,古诗中说“圣贤莫能度”,陶诗则说“贤达无奈何”,所表达的意思几乎完全一样。

汉代两首古诗中无论“白杨何萧萧”还是“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都用“萧萧”来渲染气氛。《岁寒堂诗话》中说:“古诗‘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萧萧’两字处处可用,然惟坟墓之间白杨悲风,尤为至切,所以为奇。”{19}(卷上)受这两首古诗影响,后代诗歌常将“白杨”与“萧萧”连用,来渲染墓地萧条阴森的氛围。陶诗“白杨亦萧萧”即是一例,再如鲍照的《代边居行》:“边地无高木,萧萧多白杨。盛年日月尽,一去万恨长。”{20}有时或不用“萧萧”二字,但用白杨意象时,也常常描绘白杨的风声,以声音表达萧索荒凉的气氛。比如北周无名法师的《过徐君墓诗》:“日尽荒郊外,烟生松柏中。何言愁寂寞,日暮白杨风。”{21}

白杨意象在这一时期除了用于挽歌诗外,还比较普遍地用于怀古,常见的是过古人之墓,发思古之幽情,比如上面的《过徐君墓诗》,徐君是春秋时期人,吴季札对其有挂剑之义,并留下佳话。再如陈代陈昭《聘齐经孟尝君墓诗》:“憔悴古松栽,悲随白杨起。”{22}

另外,白杨意象在这一时期还用于临终哀歌,在汉代也有不少临终诗,但当时还没有出现白杨意象。在南北朝时期的临终歌中出现白杨意象,也是受到汉末古诗的影响。梁简文帝萧纲有《被幽述志诗》,是其被囚后临终所作:“?U忽烟霞散,??松柏阴。幽山白杨古,野路黄尘深。终无千月命,安用九丹金。阙里长芜没,苍天空照心。”{23}北魏孝庄帝元子攸也有《临终诗》:“权去生道促,忧来死路长。怀恨出国门,含悲入鬼乡。隧门一时闭,幽庭岂复光。思鸟吟青松,哀风吹白杨。昔来闻死苦,何言身相当。”{24}

魏晋诗歌中“白杨”与坟墓、生死相伴出现,主要表达的是面临死亡的悲凉心情和对生死的思索。而从一些典故中也可看出白杨作为墓树在当时具有不祥意味,《宋书》上记载,萧惠开曾将住处的花草铲除改种白杨树,并对人说:“人生不得行胸怀,虽寿百岁,犹为夭也。”以表达不得志到几欲求死的郁结之情,后来“发病呕血,吐如肝肺者甚多”{25}。从专门记载下来的这个故事也可看出,当时白杨树有不祥的意味,是不宜种植在庭院之中的。

在《太平御览》中有一段唐代的故事,也可以看出“白杨”被视作墓树,不宜栽种在居处附近:

唐司稼卿梁孝仁,高宗时监造蓬莱宫,于诸庭院列种白杨。将***契?何力铁勒之渠率也,于宫内纵观。孝仁指白杨云:“此木易长,三数年间,宫中可得荫映。”何力一无所应,但诵古诗“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意谓此是冢墓间木,非宫中所宜种。孝仁遽令拔去更树梧桐。{26}

这则故事还多次出现在其他典籍中,如《新唐书·诸夷蕃将列传》《册府元龟》卷八百三十二都有记载。

同时,用白杨意象来寄托哀思的风气在唐代达到鼎盛,挽歌、悼辞或墓志中频频出现,尤其是在诗歌中。据笔者粗略统计,《全唐诗》中“白杨”意象出现约七十次,且都是用来追忆逝者或表达哀思,都与坟墓相关。这说明在汉代诗歌中所成的“白杨”意象,到唐代已经非常固定了。

试以《全唐诗》中李白、杜甫和白居易这三位大诗人的诗歌来看,出现的白杨意象分别有五次、三次、七次。

李诗中五次出现,其中一处是借乐府旧题《上留田》描摹墓地情景抒发死亡之悲;二处是怀古抒怀,有叹逝之情;另有一处写景;一处为挽歌。这几处大体都不出古诗中白杨意象的内涵,显然受到古诗的影响,而且其中三首也都写到白杨之悲风,使得诗歌中白杨与悲风的结合更为固定,如:

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上留田》)

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在悲风愁白杨。(《劳劳亭歌》)

磊磊石子冈,萧萧白杨声。(《自广平乘醉走马六十里至邯郸,登城楼览古书怀》)

杜诗中出现的三次白杨意象,皆与死亡有关,比如:

杜曲晚耆旧,四郊多白杨。坐深乡***敬,日觉死生忙。(《壮游》)

这几句指诗人晚年时,友朋多已去世,因此觉得周围都是墓上之白杨。因年老而为乡***敬重坐居上列,却每天都觉得生命日渐匆忙、死亡日渐迫近。杜诗中的“日觉死生忙”所表达的意思正如古诗中所说的“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

白诗中有二处是墟墓之处写景,抒怀的意味较淡;另外三处是经过或听得他人经过坟墓,感伤墓主的生平,写下的怀古之作;另外二处抒情意味最浓,都是悼念朋友的挽歌。要言之,七处都与墟墓有关,三处与“风”相随,明显也和汉代古诗中的白杨意象一脉相承。

四、结论

由以上分析看出,自从汉代两首古诗中“白杨何萧萧”和“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句出现,白杨意象就形成了固定的内涵和表现方法:一是后代文学作品中的白杨多是墓树,所以常和坟墓相伴出现;二是所表达的内容常常是哀悼、怀古、叹逝等触及生死的问题;三是在表达方法上多写白杨的风声,而且常用“萧萧”来描绘。白杨意象的形成与古代的丧葬制度有关,自从春秋后期坟墓树封习俗形成之后,白杨成为比较普遍的墓树,到了汉代白杨作为具有鲜明特色的抒情意象开始出现在诗歌中,魏晋南北朝时期,陶渊明、鲍照等的诗歌继承使用此意象,尤其是陶诗影响甚大;到了唐代,随着诗歌的繁荣,用白杨意象来寄托哀思的风气也达到鼎盛。

① 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p46.

② [梁]钟嵘著,周振甫译注.诗品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8.p32.

③⑥⑩{18}{20}{21}{22}{23}{24}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④ [梁]萧统编.文选[m]. 北京:中华书局,1977.p903.

⑤{11}{12}{13}{17} 十三经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⑦ 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⑧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m].续修四库全书本.

⑨ 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p159.

{14} [清]黄宗炎.周易象辞[m].四库全书本.

{15} [宋]李?P等撰.太平御览[m]. 北京:中华书局,1960.

{16}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m].四库全书本.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关于白露节气的诗10篇

学习

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10篇,内容包括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全部,清明节的节日习俗有哪些。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

学习

滴水穿石的启示读后感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滴水穿石的启示读后感10篇,内容包括滴水穿石成语故事启示,滴水穿石的启示的读后感。当我读完课文的题目时,我不禁惊奇地说水滴那么微不足道的力量竟然把石块滴穿了!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地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

学习

赞美老师的话真实点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赞美老师的话真实点10篇,内容包括赞美老师的话真实点,赞美老师的话最佳简短句子。师:我猜这掌声里一定饱含赞美之意,但我更想听听你们的心里话。生:周老师,我觉得您如果不做老师的话,一定能当歌星。师:哟哦,你过奖了!谢谢!生:老师,您唱

学习

进修学习总结10篇

阅读(19)

此次前往******总医院进修学习,见到并亲手操作了很多先进的仪器。例如超声刀、温毯机、回路电极、骨科和神经外科的导航系统、神经外科开颅电钻和气钻、神经电刺激仪、快速消毒锅、低温消毒锅、器械超声清洗锅、环氧乙烷消毒锅。总医院手

学习

这里的冬天不下雪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这里的冬天不下雪10篇,内容包括不下雪的冬天日记全篇,这里的冬天下雪吗小说最新章节。我最爱雪,我想看到大雪纷飞的样子。那簌簌的雪花哦,柳絮难比她的轻柔,白玉难比她的纯洁,梨花难比她的灵秀。那么一直落,一直落,落在山上,像黄衫

学习

宿新市徐公店诗意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宿新市徐公店诗意10篇,内容包括宿新市徐公店最简短的诗意,宿新市徐公店的诗意和诗人简介。

学习

生命站立成树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生命站立成树10篇,内容包括关于让生命站立成树的名句,让生命站立成树。远处,在蓝天与雪山衔接的地方,浮现出一片生动百态的海市蜃楼:静立的楼阁,游动的船队,野兽追逐,水鸟戏飞……可是,亘古以来,昆仑山没有树,在汽车未进入拉萨河谷之

学习

档案七五普法工作计划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档案七五普法工作计划,内容包括档案局七五普法总结汇报,档案局七五普法存在的问题。(二)制定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为扎实推进“七五”普法工作,我局本着早计划、早行动的精神,根据全县档案系统“七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和

学习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阅读(50)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内容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推荐,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500字。2常见心理问题2.1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从重庆大学心理咨询机构选取2009年度四月和五月份做心理咨询的同学119人,以来访者的登记的基本资料

学习

食品卫生安全工作计划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食品卫生安全工作计划,内容包括食品安全和卫生工作计划8篇文章,食品安全管理工作计划7篇文章。食品卫生安全是幼儿园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于广大师生员工的生命安全,是维护幼儿园和社会稳定的大事。为认真贯彻落实***

学习

红楼梦高考满分作文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红楼梦高考满分作文10篇,内容包括红楼梦满分作文全国甲卷,红楼梦高考满分作文范文。《红楼梦》作为中国十八世纪的一部古典小说,其后成为文学经典的“长青树”,首先是它的艺术品质非同寻常。它所描写的是当时一个大家族的兴衰

学习

播音主持高考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播音主持高考10篇,内容包括播音主持高考前十,播音主持高考辅导培训内容。Keywords:radiohost;quality;personneltrainingmode一、高等院校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播音主持专业知

学习

电力施工工作总结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电力施工工作总结,内容包括电力施工工作当日总结,电力施工月度工作总结。12014年伊始,县经信委、安监局、供电公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多部门联合在春节人才招聘会上发放印有电力设施保护宣传知识的《春风行动》手册10

学习

七夕话语简单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七夕话语简单10篇,内容包括七夕话语大全免费,七夕话语大全简短。3.对你的思念太重,压断了电话线,烧坏了***,掏尽了钱包袋,吃光了安眠药,唉!可我还是想见你。4.这年头聚会,喜鹊搭桥,不牢靠;若搭公交,冒热泡;乘坐高铁,总迟到;坐上轮船,

学习

描写植物的诗歌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植物的诗歌10篇,内容包括描写植物的诗歌10首,描写植物的诗歌大全100首。4、我在秋雨中,脱下穿过春天和夏天的绿色行装,赤身裸体的向着青天发出一声咆哮。5、我窗边的树呵,夜幕降临时我把窗关闭;但永远不要拉上窗帘。6、你像

学习

顾城的诗门前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顾城的诗门前10篇,内容包括顾城的诗门前原文,顾城的诗推荐语。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顾城《避免》2、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顾城《远和近》3、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

学习

赠汪伦的诗意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赠汪伦的诗意10篇,内容包括《赠汪伦》的诗意,赠汪伦的诗意。2诗词翻译3故事传说4作者介绍5写作背景6诗词赏析7诗词鉴赏8相关词条9参考资料《赠汪伦》-诗词正文《赠汪伦》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

学习

赞颂母亲的诗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赞颂母亲的诗10篇,内容包括赞扬母亲的诗大全,写母亲的诗10首。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劝孝歌》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一百岁,常念八十儿

学习

刘禹锡的诗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刘禹锡的诗10篇,内容包括刘禹锡的诗风格,洞庭湖诗刘禹锡。首先是刘禹锡着意于尚俗求新,转向民俗题材,为乐府诗开辟了新境。罗宗强先生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曾指出,中唐诗人“一变盛唐诗歌那种风骨远韵、那种多层意境、那

学习

励志的诗句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励志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励志的诗句文案,励志学习的诗句。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5、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满江红》)6、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学习

关于秋的诗句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秋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秋的诗句100个,带秋的诗句有哪些。关于秋季的词语秋;秋天;秋日;秋季;金秋;三秋<书>(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九秋<书>(九秋风露);劲秋<书>(悲落叶于劲秋);雁天<书>;旻天<书>;旻序<书>(请尊对旻序,高宴有余欢);阴中<书>(秋为

学习

关于月的诗句古诗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月的诗句古诗10篇,内容包括月诗句古诗,关于十一月的优美诗句古诗。二、我们要关注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从语义的层面去把握诗意其实,读懂任何一种文本,我们首先都要知道这种文本区别于其他文本的特殊性所在。那么,古代诗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