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高考满分作文篇1
《红楼梦》是中国历代以来唯一以一本书的研究,而建立起一门专门学问的作品,这就是大家所称的“红学”。进入“红学”圈子的人,上至高层官员,国学大家,著名作家,下至普通的研究者,人数之众多,可与西方的“莎士比亚学”相比美。特别令人困惑的是,不论***治权力如何变化,不论意识形态如何“操控”,《红楼梦》的文学经典地位不可撼动,不像其他作品那样在权力的更替和意识形态的变动中起起伏伏,可以说《红楼梦》是经典的“长青树”,这里究竟存在什么奥秘?
一 《红楼梦》的艺术品质与文学经典第一极
《红楼梦》作为中国十八世纪的一部古典小说,其后成为文学经典的“长青树”,首先是它的艺术品质非同寻常。它所描写的是当时一个大家族的兴衰和一个爱情悲剧,题材并没有什么独特的地方,但他的描写、叙事和抒情,却带有高度的艺术印记。
《红楼梦》的艺术品质可以就以下四点来谈:
1、《红楼梦》艺术描写的重大突破。它把客观性的描写和主观性的描写艺术地融合在一起。《红楼梦》对生活的描写,就像生活本身那样原始、丰富、多样和复杂,可以说达到了浑然天成的地步。虽然大体而言《红楼梦》只写了一个大家族的生活,但涉及的生活面是很宽的。我们甚至于可以说,生活有多么辽阔,《红楼梦》描写的世界就有多么辽阔。问题还不完全在作者反映生活的辽阔上面,而更在对待生活的忠实把握上面。即作者尊重生活固有的逻辑去写,“尊重”笔下每一个人物自身的性格轨迹,不把他们当傀儡,不把自己的好恶强加到人物上面,随意进行褒贬,哪怕就是对贾***、王夫人、王熙凤作者也能很客观地加以对待,让他们说他们所说,做他们所做,充分写出了他们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论作者同情谁,厌恶谁,决不把自己的感情倾向表露出来。作者喜爱林黛玉、贾宝玉、晴雯、鸳鸯等,但他尽力把这种喜爱隐藏起来;作者厌恶贾母、贾赦、贾珍、贾琏、王熙凤、薛宝钗等,他也尽力把这种厌恶隐藏起来。诚如曹雪芹自己所说的:“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循踪,不敢稍加穿鑿,至失其真。”
《红楼梦》描写的客观性又不是“冷”的,它是“热”的。或者说它的描写又是最主观的,因为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诗情画意的审美体验,充分地艺术地渗透进对生活的描写中,形成了“冷眼深情”的艺术特征。或者说,作者通过对描写素材的进行了熔铸和提炼,加以审美化和诗化,似乎每一回都留下了曹雪芹诗人的体温,灌注了他的心血,让人感受到所描写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生气勃勃的,趣味盎然的,读者不能不为他的描写所感染和感动。诚如作者自己所云:“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这“字字是血”我们可以《红楼梦》中从字里行间体会出来。
最客观又是最主观,在《红楼梦》中形成了一个具有张力的冷眼深情般的艺术悖论,正是这艺术悖论,是《红楼梦》的生活世界既超越了客观的世界,又超越了主观的世界,真正寻找到艺术的世界。
2、“言情”小说模式的重大突破。中国古代描写爱情的小说很多,为什么这许多爱情小说都经不起历史和时间的筛选,《红楼梦》独能“脱颖而出”,二百多年来赢得无数读者的青睐,在文学史上获得崇高的地位,成为永远不被摧垮的文学经典呢?这里我觉得有三点是其他言情小说无法达到的:第一,《红楼梦》创造了言情小说的新范式。我们注意到,此前的小说、戏剧和诗歌也有不少描写爱情的优美篇章。但是,其范式是这样的:“才子”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遇到了“佳人”,或倒过来“佳人”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遇到了“才子”,两人一见倾心,瞬间产生了感情,于是暗中传递消息,表达彼此爱慕之心。但他们的心思或行动终于被人发现,因为违反礼教而受到阻绕,“必旁添一小人拨乱其间”,彼此相思、痛苦,其状十分令人同情。最后必是“才子”科甲及第,一般是中了状元,皇上知道了事情原委,终于赐婚,有情人终成眷属。这种范式的写法构成了一个“文学社会”,如著名的《西厢记》、《牡丹亭》等,都属于这个“文学社会”,连朝鲜的《春香传》也无比如此。更不要说那些比这些作品更差的言情作品。有清一代所产生的言情、人情世态、才子佳人小说很多,如《林兰香》、《金云翘传》、《女开科》、《平山冷燕》、《情梦拆》、《风流配》、《春柳莺》、《玉娇梨》、《好逑传》、《吴江雪》、《定情人》、《玉之玑》、《赛红丝》、《锦香亭》等等,这些作品都是这样或那样地重复这个范式,而落入窠臼,逐渐湮没无闻。在这个范式里面所演出的各种各样的小说的意义都是有限的。《红楼梦》则冲破了这个陈旧的“范式”,开创了言情小说的“新范式”:贾宝玉与林黛玉则因经过长期的相互了解,并因都反对“仕途经济”而相互爱慕。可他们的爱情终因违背了封建礼教的规定而遭到封建卫道士的扼杀而失败,并酿成了悲剧。林黛玉死了,贾宝玉出家了。这个爱情“新范式”的要点是:男女主人公的相爱乃是由于共同的思想感情的基础,和相互之间长期的了解和爱慕,但由于反人性势力的压迫或由于无法避免的原因,最终造成了悲剧。这个新范式容纳了现代爱情悲剧的要素,因而具有现代意义。实际上,《红楼梦》的爱情新范式一经流行,那种“才子佳人”式的“文学社会”就被拆解,而一个以《红楼梦》言情新范式的故事框架的“文学社会”就被确立起来。不论哪为作家,只要他写的是现代的爱情悲剧,就自觉不自觉地、或多或少地加入《红楼梦》新范式的“文学社会”中。鲁迅的《伤逝》、张爱玲的《金锁记》、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差不多都是《红楼梦》新范式的变异。可以肯定,我们今后还会有新的“爱情小说”,特别是爱情悲剧,不论如何创造,很难跳出《红楼梦》新范式的“窠臼”,真是写不完的《红楼梦》。
3、典型、意境和意象同时并现。一般的作品或者创造典型,或者营构意境,或者塑造意象。唯有《红楼梦》三者兼而有之。《红楼梦》创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许多典型,已经是十分可贵。但同样可贵的是,它还营造诗一般的意境.读者走进大观园,就会走进有情景交融所构成的或热烈或温馨或凄凉的或悲哀的意境中,让人体验到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情感,使人达到物我皆忘的境界。在《红楼梦》还有那奇怪的写满字的石头,有绛珠草,有贾宝玉生下来就挂在脖子上的玉,有“太虚幻境”,有“正册”、“副册”……这些象征意象,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其中的文化和哲学意味都耐人寻味,至今仍是未能解开之谜。典型属于“知”的领域,意境属于“情”的领域,意象属于“意”的领域,《红楼梦》是人的全部心理功能的全部展开,是人的智慧的结晶。
4、汉语白话的成熟形态。《红楼梦》所使用的语言是白话。它的白话是最纯净的,最典范的,最丰富的,最生动的,最具有表现力的。《红楼梦》之前,没有产生这样的白话;《红楼梦》之后,白话则因受东洋和西洋文化与语言的影响,各种意识形态的影响,遭到各种“标准化”的影响,而遭到“污染”,失去了纯净的丰富的品质。我们现在很难想象还有谁能超越曹雪芹用纯熟的白话写出新的小说来。
以上四点,是我对《红楼梦》艺术品质的看法,应该说多数人都这样那样地肯定过《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只有著名的“红学”家之一的胡适尽管拿《红楼梦》的考证来宣传他的研究方法,可他对《红楼梦》的文学价值缺乏认识的,甚至认为“《红楼梦》在思想上比不上《儒林外史》,在文学技巧上比不上《海上花》(韩子云),也比不上《儒林外史》――也可以说,还比不上《老残游记》。”①这只能证明胡适并不十分懂文学或他持有文学偏见。他的这些说法与鲁迅等绝大多数人的看法相反,因此他的观点无法掩盖《红楼梦》的艺术光辉。
文学经典有两极:一极是作品的艺术品质,即作品的艺术原创性、意义的丰富性、艺术描写的特点、艺术展现的辽阔空间和艺术语言的生动性等。只有高度的艺术品质所产生的艺术魅力,才能征服一代又一代的接受者。这才能保证作品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冲刷而作为文学经典保留下来。一部艺术品质不高的作品,可能因一时的权力推崇和意识形态的推波助澜而喧嚣一时而成为经典,一旦推崇它的权力和意识形态过去,那么它就必然要跌回非经典的地位。《红楼梦》之所以能成为文学经典的长青树,是因为它的艺术品质这一极是经得起严格的审美检验的。离开这艺术品质这一极,无论谁权力多大,鼓吹得多么卖力,都无法保证《红楼梦》的文学经典地位。
二 “红学”与文学经典第二极
文学经典的成立不仅需要文本的艺术品质第一极,还需要“文本接受”这第二极。如同“接受美学”所阐明的那样,当一个文本未被阅读之前,还不能成为审美对象,文本的艺术品质再高,也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当文本被读者阅读之后,其艺术世界被具体化之后,那么文本才构成审美对象,才真正成为作品。对于文学经典来说,它必须经过历代作者的持久的阅读、评论和研究,特别被一些具有权力的人、具有学者资格的人所评论和研究。《红楼梦》成为文学经典的长青树,就是它的艺术品质被众多读者所评论和研究,并非常幸运地形成了“红学”,从而使这第二极变得十分强大。因此考察几代“红学”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考察它们从哪个角度切入《红楼梦》的艺术世界,对于解开《红楼梦》的文学经典长青树之谜,是十分重要的。
然而,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从《红楼梦》的意义空间说起。《红楼梦》实际上围绕着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描写了一个大家族贾府由烈火烹油之盛到“落了个白茫茫一片真干净”般衰败的过程。中国封建社会是由家族为单元的。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意味着,“家――国――天下”是一个链条,可以透过一个“家”看一个“国”,透过一个“家”与“国”再看一个“天下”。这样,曹雪芹的《红楼梦》由家族描写所展开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超越了许多小说。从这一个意义上看,《红楼梦》历史地具体地生动地描写了一个“家族”,其意义的多义必然是多元的,说不尽的。人们必然可以从中解读出不同的东西来。诚如鲁迅所言:对于《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才子看见缠绵,***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②
大家知道,乾隆年间,曹雪芹家道中落后,他在北京住了下来,化了十年时间,默默无闻写出了《红楼梦》前八十回,正如他自己所言“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乾隆56年(1791年),高鹗续成了120回本,并两度印刷。在冲破了封建统治阶级以“***书”为名最初的“焚书毁版”灾难之后,《红楼梦》开始盛行,遍及海内。当时有“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此后,有所谓“索引派”的“旧红学”的解释,有胡适、俞平伯的考证派的所谓“自叙传”观点“新红学”,有1954年受到***支持的“***红学”,还有更为激进的“***”红学,有“***”后的五花八门的新新红学,……,虽然对《红楼梦》的意义发生了争论,各种意识形态在这里角力,赋予《红楼梦》各不相同的意义,但它们都不能不说是这样或那样地抓住了《红楼梦》部分意义,而《红楼梦》作为“文学经典”地位则不但始终没有受到冲击,反而在争论中更更见灿烂和辉煌。各种意识形态都承认《红楼梦》是文学经典,都从《红楼梦》里发现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而且都有其一定的理由和说服力。这难道是偶然的吗?这说明了作品本身的辽阔意义空间,引来不同读者对文本的不同接受,这是《红楼梦》建构为文学经典的另一极。
那么,具体说来,各派“红学”都是如何来接受和阐释《红楼梦》的呢?这种阐释是否都是勉强的?他们把自己的意识形态投射给《红楼梦》的时候,根据的理由是什么呢?
我们首先来看最早产生的“索引派”。“红学”中的索引派是把《红楼梦》中的本事与历史上某些实有的人物与事件相互比附。那么这种比附是否能从《红楼梦》的描写中找到它的道理呢?原来红学索引派的产生确有作品本身的某些原因。《红楼梦》第一回引作者的话说:“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裤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者.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这段话对于一般的读者可能会觉得毫无疑义。但对于研究《红楼梦》的人来说,其意义是巨大的。作品中的确有“甄士隐”和“贾雨村”两个线索人物,看来作者的确是把真事隐去了,用假语村言写出来了,那么作者隐去的“真事”是什么呢?这就不能不使人去推测而想揭示其真事。其中又有“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裤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等忏悔的话,似乎用此书回忆一个曾经兴盛过的家族的往事。这样,就怪不得有人去猜测这是否是写清初一个大家族的兴衰过程。于是早期索引派的“明珠家事”说、“傅恒家事”说、“和坤家事”说、“张侯家事”说相继问世。这些索引派总是通过小说人物与现实人物的所谓“关合处”,使小说与历史构成某种“互文”关系。
“红学”索引派的文化蕴含在于古文章的一种风尚,即所谓“文人感事,隐语为多;君子忧时,变风将作”。就是说,文章做法有隐有显,隐是一层,显又是一层。隐为谜底,显为谜。用今天的话来说,即通过文章的隐语来暗指某人某事,已发泄心中的感情,成为一种文化传统。所以索引派对于《红楼梦》的“真事隐去”、“贾语村言”特别加以关注,并由此切入展开对《红楼梦》的影射对象的解读,是有一定根据的,是中国写作传统的一种延续,根本不为足怪。至于说到后期的索引派,如蔡元培的《石头记索引》,明确提出《红楼梦》是一部***治小说,就更有另一重理由。那就是“排满”。蔡氏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持民主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以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义”。如“书中红字多影朱字,朱者明也,汉也。”即“红”字影“朱明”王朝;“宝玉有爱红之癖,言以满人而爱汉族文化也;好吃人口上胭脂,言拾汉人唾也;小说中之人都以生活中人为依据,并有象征的作用,如贾宝玉“言伪朝之帝系也;宝渔者,传玉玺之义也,即指胤初。”③这种解读中已经隐含“反满”的意识形态,这对于“反满”、“反清王朝”的一代知识分子来说,自有他们的批评眼光,也与《红楼梦》所写的事件与细节有某些“暗合”。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胡适、俞平伯的曹雪芹“自叙”说,相对于索引派的“旧红学”,被称为“新红学”。他们认为《红楼梦》是作者的“自传”。他们通过大量的曹雪芹家世的考证,力***说明《红楼梦》所写的人与事不过是曹雪芹自身的家世,是他的亲历亲闻亲见。应该说,这种“新红学”是有一定根据的。从大量的考证来看,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是当时***府的重要官员,曾任“江宁织造”,很有权势也很富有,但后来获罪,最终被抄家,全家被勒令回北京。家族的这一由盛而衰的变故,对于少年的曹雪芹印象极深,体验极深,严重影响其日后的人生出路。 “新红学”从考证《红楼梦》作者的身世出发,得出结论:“《红楼梦》是一部隐去真事的自叙,里面的甄、贾两宝玉,即是曹雪芹自己的化身,甄贾两府即是当日曹家的影子。”④作者以“自然主义”之笔墨,展现了一个封建世家由盛及衰的过程。这应该是一种“洞见”,它揭开了《红楼梦》“写实”的精神⑤,揭开了作品所展现的艺术世界与作者亲历亲闻、切身体验的密切关系,认为可以从曹雪芹家事的考证中,获得了解《红楼梦》的钥匙,为《红楼梦》的研究开辟了新路。胡适和俞平伯的“自传”说与《红楼梦》所描写的场景大体契合,也就具有了相当的价值。当然,这种研究是具有“五四”时代的意识形态性的,即从“五四”的新精神,特别是“个性***”出发,更多关怀个人的身世变化,而与“索引派”往往关心影射某个家族不同。
1954年在批判胡适唯心主义的运动中,胡适和俞平伯的“新红学”遭到严厉的批判。而当时青年教师李希凡、蓝翎为代表的“***红学”观点则得到***的支持。从今天的观点看,对胡适、俞平伯的“新红学”的批判并不恰当。“新红学”一派观点完全可以存在和继续发展。但我们这样说的时候,又不能否定以李希凡、蓝翎为代表的“***红学”。李希凡、蓝翎的“红学”观点当然是充满***治意识形态含义的,那就是到了封建社会运转到了后期,封建贵族阶级已经不配有更好的命运,他们的没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从这种意识形态催化出来的“***红学”,也自有合理之处,也贴近作品本身,也成为一种“洞见”。李希凡、蓝翎最早的评红论文《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⑥写道:“红楼梦出现在满清帝国的乾隆盛世,并不是偶然的现象。乾隆时代正是满清王朝行将衰落的前奏曲。在这一巨变中注定了封建官僚地主阶级不可避免的死亡命运。这恶兆首先是有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崩溃开始。曹雪芹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他的封建官僚家庭在这时代的转变中崩溃了,使他不得不过着贫苦的生活。自然,作为在富贵荣华中生长起来的曹公子,在‘贫穷难耐的凄凉’的生活中,对‘当年笏满床’的盛世是不无惋惜怀念的。作者通过书中许多人物的对白,时常流露出追怀往昔的哀感,这正是作者世界观中的矛盾所在。像其他伟大的现实主义大师一样,曹雪芹的同情虽然‘是在注定要灭亡的那个阶级方面’,但是他从自己的家庭遭遇和亲身生活体验中已预感到本阶级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他将这种预感和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崩溃的活生生的现实,以完整的艺术形象体现在红楼梦中。把封建官僚地主内部腐朽透顶的生活真实地暴露出来,表现出它必然崩溃的原因。作者用这幅生动的典型的现实生活的***画埋葬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历史命运。尽管这是一首挽歌,也丝毫未减低它的价值。”我之所以要不厌其烦地引用这段话,是因为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概括出“***红学”的基本观点:1、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必然灭亡论;2、阶级论;3、作者亲身体验论;4、挽歌论;5、现实主义论。应该说,“***红学”的这些观点几乎统治了半个世纪,至今仍有它的价值,这是为什么呢?显然,这些观念尽管是充满***治意识形态的,但也是符合作品的实际的。从《红楼梦》具体感性的描写中,我们的确可以看到“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崩溃的活生生的现实”,的确可以感受到作者用一幅“生动的典型的现实生活的***画埋葬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历史命运”,的确可以感到作者的描绘是“从自己的家庭遭遇和亲身生活体验”得来的,的确感到这是作者为自己所同情的阶级唱起了“一首挽歌”,的确可以感到作者整个描写是“现实主义”的。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关于作者亲身体验的观点,与胡适、俞平伯的“新红学”观点并无二致,实际上是把“新红学”的考证的结果原本地接受过来,这说明了“***红学”与“新红学”之间的联系,而且是密切的联系。
从索引派的“旧红学”到“新红学”,再到“***红学”,它们的意识形态的支持是完全不同的,“索引派”背后的封建社会写作文化传统,或者是“反满”的意识形态;“新红学”背后的意识形态是“五四”时期所形成的启蒙主义思想,“***红学”背后的意识形态是在中国***领导下的马克思主义阶级论和唯物史观,但它们都支持《红楼梦》作为文学经典,都形成了对于《红楼梦》经典的“洞见”,都揭示出《红楼梦》所蕴含的某种意义。不同意识形态却都支持同一部文学经典,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首先,这三者都指向“一个家族的兴衰”,可见“家族的兴衰”对于中国社会历史面貌的一种缩影,具有广阔的意义空间,不同的观点都可以从“家族的兴衰”中作出不同的解读。当然,描写家族的兴衰的作品不止《红楼梦》一部,还有别的作品也写“家族的兴衰”,为什么就不能获得与《红楼梦》相同或相似的阅读效果呢?
当然,这与《红楼梦》的艺术品质相关,与《红楼梦》的意义空间是否辽阔相关;但更为重要的是与文本接受状况相关。文本接受的权威性、普及性很重要。像《红楼梦》接受的权威性和普及性,是任何作品无法比拟的。如索引派的存在,与乾隆的阅读参与有关。索引派中的“明珠家事”说,广为流传,据说与乾隆有关。据《能静居笔记》作者赵烈文回忆,他曾听说过:“曹雪芹《红楼梦》,高庙末年,和坤以呈上,然不知所止。高庙阅而然之,曰:‘此盖明珠家事也。’”⑦这条记载的可靠性如何,很难断定。但起码有此传说,则是无疑的。另外***对《红楼梦》的阅读、评论是大家都知道的,以他领袖地位和在国内外的崇高的威望,他的正面阅读参与和文本接受,使《红楼梦》的文学经典地位更为稳固,也是在情理中的。“新红学”的创始人也非平凡之辈,胡适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在学术界颇有影响。更令曹雪芹感到幸运的是,他的《红楼梦》获得普通百姓的欣赏,自一百二十回的程甲和程乙本印出来后,不胫而走,红楼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这就回答了为何以一个“家族的兴衰”的故事写的小说,而获得大家都认同为经典原因。由此也说明,***治意识形态对于文学经典的建构,不完全都是负面的,不都是偏见,有时候倒构成一种研究的视野,而生发出对经典作品的一种真知灼见,那种认为意识形态只是一味“操控”的看法并不是完全妥当的。
三 《红楼梦》研究视野与文学经典化两极的连接
前面我们以《红楼梦》研究为个案,阐明了文学经典化的两极。但是“艺术品质”这一极与“文本接受”这一极不能连接的话,那么文学经典的建构仍然是不可能的。那么文学经典化这两极如何才能连接呢?这是一个必须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我们知道有不少作品艺术品质并不差,但因文本接受情况不好,而不能成为经典。反之,有些著作文本接受情况很好,却因艺术品质差,而难以成为经典。这里的问题关键仍然是作品本身的思想意义是否开阔,可供挖掘的东西是否深厚,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某部作品是否“说不尽”,总之仍然要“回到文本本身”。只要是作品的思想意义无限辽阔,可供人们挖掘的东西很多,那么虽有意识形态风暴和文化权力的横行,也可能出现作品的意义“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情形,而在“文学经典”里立稳脚跟。最典型的就是西方的莎士比亚和中国的曹雪芹。如上所述,曹雪芹的《红楼梦》由于它所描写生活的广度和深度达到极致,艺术表现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所产生巨大张力等,因而是一部具有辽阔阐释空间的超越性的作品。它经得起不同意识形态的冲刷和解释,也经得起研究视角的探索与挖掘。换句话说,由于作品本身的艺术品质,它以多元的召唤结构,可以向各种研究视野敞开,从而形成文学经典化两极的对接。
“红学”流派除了上面所举的“旧红学”、“新红学”和“***红学”之外,也许更重要的还有王国维开始的《红楼梦》批评,这种批评的视野和价值取向显出更为多样的形态,从这里也许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两极”连接的桥梁。
例如,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与前述的索引派和考证派专从作品外部下功夫不同,它力***回到《红楼梦》自身的价值结构。王国维评论的视野是叔本华的生命哲学。曹雪芹乃中国18世纪作家,叔本华是德国19世纪哲学家,他们之间有何关系呢?曹雪芹的“色空”观念与叔本华的生命哲学有和关系呢?但是王国维在熟读了《红楼梦》之后,在理解了叔本华之后,终于在生活与欲与痛苦三者为一的生命哲学,与《红楼梦》“之人有与生活之欲相关者,无不与痛苦相始终”的现实之间,实现了一次顺理成章的连接。
又如,夏志清的《〈红楼梦〉里的爱与怜悯》一文,也是着眼于《红楼梦》的内部的“爱”与“情”的层面。但《红楼梦》的中的“爱”与“情”会与基督教的教义有联系吗?当然一般人根本不会从这个视野去考察《红楼梦》。然而,夏志清的上述文章就是从基督教的教义的视野对《红楼梦》作出诠释。夏志清说:“《红楼梦》虽是一部言情小说,它最终关怀的‘圣爱’(agape)原胜于‘爱’eros,是怜悯与同情远胜于情欲。”这种诠释对于《红楼梦》提出的“意***”的确可以对接起来。
我们来说说王蒙的“红学”研究。我们读王蒙的《红搂启示录》,觉得王蒙把《红楼梦》读活了。似乎他把红搂人物和事件看成是我们身边的亲戚、朋友、同学、同行等,他似乎在评论《红楼梦》,又似乎在评论我们经历过的生活本身。为什么会这样呢?曹雪芹曾想到二百多年后,会有人这样来解读他的书吗?按照我的观察,王蒙是按照现实的人、人的生活来理解《红楼梦》的。在王蒙那里,生活里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到《红楼梦》中去寻找答案。印象非常深的是,他曾写了对王夫人的分析,我读后,就觉得他是对照某个年生的人和事来写的。但王蒙否认这一点。他说他只是照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本来的样子分析王夫人。王蒙提问:“为什么《红楼梦》偏偏提供了歧义性?同是著名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怎么就没听说过被研究成‘密码’,‘缩微’,‘***是信息’?外国文学瑰宝多矣,怎么也没听说这种独特命运?”王蒙自己回答:“说来说去还是由于《红楼梦》相当全面、真实、丰富、准确、而又包罗万象地、规模宏大地反映了生活,反映了人。人们对《红楼梦》的兴趣就是对于世界、对于生活、对于人自身的兴趣。”⑧看来王蒙对于《红楼梦》的研究,也就是对于现实人生自身所存在问题的研究,他觉得红楼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不过是现实生活中的一种角色。我们可以通过《红楼梦》种种人物来理解现实生活中的角色。王蒙的“红学”研究是通过人、生活本身在《红楼梦》文学经典两极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
上面所举三例,研究的视野完全不同,但都可以“艺术品质”和“文本接受”两极实现连接。这就说明对于文学经典化过程的两极,可能会因作品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连接。我们不能肯定那种一概以外部的所谓权力作用、意识形态的“操控”的单一视野,来解释文学经典化问题。在文学经典化问题上,充分理解这两极及其连接是十分重要的。对于目前正在进行的文学经典问题的讨论,我们理应有更具说服力的精微的思考。
参考文献
① 《胡适红楼梦研究论述全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90页。
② 鲁迅:《〈绛洞花主〉小引》,见《鲁迅全集》第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419页。
③ 蔡元培《石头记索引》中认为:“《石头记》者,清康熙朝***治小说也。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意。”见《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卷》上,第319页,中华书局出版社1963年版。
④ 胡适:《红楼梦考证》(改定稿),《胡适红楼梦研究论述全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08页。
⑤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红楼梦》“盖叙述皆存本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见《鲁迅全集》第8卷,第19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⑥ 李希凡、蓝翎文章发表于《文史哲》1954年第9期,《文艺报》同年18期加以转载。
红楼梦高考满分作文篇2
关键词:红楼梦魇;张爱玲;红楼梦;曹雪芹
《红楼梦魇》是张爱玲丰厚作品系列中唯一的学术著作,意在评点和考证《红楼梦》。红学大家周汝昌为此专作《定是红楼梦里人》一书,从学术层面对该书进行过再评点和详解。但笔者认为《红楼梦魇》的价值并不在其学术范畴。目前,我国大陆的研究注意力聚焦于张爱玲的文学作品,疏淡于她为之倾注了10年功力和心血的著作,这也可算是它的价值真的不在学术范畴的佐证。《〈红楼梦魇〉自序》(以下简称《自序》中是张爱玲真实再现自己与《红楼梦》情缘的写实之作,它为我们解构张爱玲与《红楼梦》渊源关系提供了重要视角。
一、诉情文本:情感归宿的同向度
真正的学术研究当是心境清雅醇正其间全无杂念,既不受世局与外缘的影响,也不被内心情态所支配,即所谓“惟偏蔽之务去,真理之是从”[1]的审慎,但张爱玲并非如此。她移居美国后,沉潜10年于《红楼梦》文本及版本繁琐考据,自设疑点,多版本比较,校勘辨伪,大胆假设加小心求证,以“一个字看得有笆斗大”的辞简义丰用字完成了她的“张看”。关于书名,她在《自序》里写道:“我寄了些考据《红楼梦》的大纲给宋淇看,有些内容看上去很奇特。宋淇戏称为Nightmare in the Red Chamber(红楼梦魇),有时候隔些时就在信上问起‘你的红楼梦魇做得怎样了?’我觉得这题目非常好,而且也确是这情形——一种疯狂。”在1967年秋天丈夫赖雅去世前,她已经着手于《红楼梦》的考证,1972年,台北幼狮文艺研究社出版的“幼狮月刊学术丛书”《红楼梦研究集》第30卷40期上发表了她的最早成果“红楼梦末完”,接下来几年,各专论陆续问世。这些论作均各有所得,各臻其妙,直至结集而成《红楼梦魇》。张爱玲是将经年痴红的“疯狂”情愫,转嫁到“学术研究”的特殊形式中。如果说曹雪芹将《红楼梦》原创作为直接诉情文本,那么张爱玲则是将《红楼梦》考证作为间接诉情文本。
张爱玲的学术研究具有明显的“作家之学术”特征,她以作家的气质与才情感受作家与作品,在抉幽探微之中获得“诗眼文心”“莫逆暗契”[2]的艺术感应。在任职加州柏克莱大学的中国研究中心的1969年之前,张爱玲曾在哈佛燕京***书馆与柏克莱的加大***书馆借书时,她看到“脂本红楼梦”,对近人的考据,《自序》中披露“都是站着看——来不及坐下”。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她考证的着迷入神、紧迫焦渴,二是她能找到的考核和例证资料相当有限。第二个问题事关学术真伪深浅,她解决的办法是“唯一的资格是实在熟读红楼梦”,用这样最单纯的方法直奔第一手材料,反倒使她有“采铜于山”的意外清新收获。张爱玲对《红楼梦》文本的熟悉,达到了“不同的本子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点的字自会蹦出来”的境界。《自序》是我们解构张爱玲与《红楼梦》的渊源的重要视角,对这3 000字启篇语的释证,正是陈寅恪先生的“以诗证史”的文学研究的另一面——以史证诗。我们在通解《自序》的研究基础上,得其写作的真相,这与旨在学术范畴的考察立场是完全不一样的。
《红楼梦》研究和《红楼梦魇》写作,两者之于张爱玲的意味非比寻常。《红楼梦》是她凡俗世界之外的别样境界,一个令她“确实什么都不管”的“真喜欢”的境界;“偶遇拂逆,事无大小,只要‘详’一会红楼梦就好了”,《自序》里所写到的“详”《红楼梦》,是她暂时摆脱世俗烦扰,享受精神安宁愉悦的生活内容和方式。她在《自序》里所说的“在已经‘去日苦多’的时候,十年的工夫就这样掼了下去,不能不说是豪举”,既有完成某个壮举的富足和自豪,更有了却某桩宿愿的超脱和快慰。“十年一觉迷考据,赢得红楼梦魇名”,她用这两句诗为《自序》作结,再恰当不过了。
张爱玲家学深厚,自幼酷爱文学,对《红楼梦》痴迷有加。据说她12岁时读《红楼梦》,读到80回以后,只觉得“天日无光,百般无味”,可见她对此书的艺术感觉之了得。她在《存稿》一文中,追忆自己14岁那年,写了个纯粹鸳鸯派章回小说《摩登红楼梦》,还像模像样地拟订共计五个回目。在《红楼梦魇》第一部分“红楼梦未完”的开篇,张爱玲写道:“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不记得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的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从她“下意识”将《红楼梦》作为生命最强烈情感的归宿,到“有意识”地为之沉潜十年理性考证,可以说,《红楼梦》这部作品里的艺术元素与张爱铃的生命元素融结为一体了。对《红楼梦》的研究,考据的名义下的是她对《红楼梦》的诗艺渊源、审美情趣、风格意蕴等“诗眼文心”的入迷,甚至影响到她自己作品的叙事模式。张爱玲创作中的爱情婚姻题材选择,饮食男女琐事铺陈和心理描写、形象塑造和语言风格等文本构成因素,都可以确证她和它之间的千丝万缕联系。所以,周汝昌先生盛赞《红楼梦魇》,也用了一句性情中语:“只有张爱玲,才堪称雪芹知己。”
二、末世情怀:文人品格的共同构型
“纵观史乘,凡士大夫阶级之转移升降,往往与道德标准及社会风习之变迁有关。当其新旧蜕变之间际,常呈一纷纭错杂之情态,即新道德标准与旧道德标准,新社会风习与旧社会风习并存杂用,多是其是,而互非其非也。”[3]陈寅恪先生关于“士大夫阶级”与时代社会的关系的论述,照应了曹雪芹和张爱玲共同精神气质的种种现象。
曹雪芹对颓败了的贵族世家感情复杂,“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与“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共享《红楼梦》的情感空间,同情、无奈的末世喟叹与悲愤、质疑的否定批判共存于文本中。曹雪芹没落贵族的宿命思想和深刻的悲观主义,诉之于这部家族史和情爱史中。甚至有学者认为,曹雪芹“对没落贵族的哀叹和惋惜要大于其对没落贵族的批判和讽刺”。[4]张爱玲于20世纪40年代横空出世,以女性命运的多种形态和生命的欲望为创作视觉,对女性时代人生的境况进行深度自省和反思。研究者习惯把张爱玲的《金锁记》与《红楼梦》放在一起审视,并对前者给予过极高的赞誉:“我们的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5]
张爱玲感性与理性经验里所获得的末世之感,是她和《红楼梦》及其作者形成精神气质契合的渊源。她的末世之感主要是从这两种经验中离析出来的。一是早期经验里的失败感与没落感。根据弗洛伊德还原式的解梦法,追根溯源的童年创伤是梦的隐义,对她产生重要影响的是早期经验里充满失败没落感,即便是1952年避居香港后的多种经历,也与她的早期经验构成连带关系。1937年17岁那次逃离父亲家,是她第一次迎受生命冷酷真相;1939年因太平洋战争爆发将英格兰求学之梦改到了香港,是她对命运的委曲求全;1942年从沦陷的香港退回到出生地,是她人生至此最无选择的选择。1940年《西风》杂志刊出了她的应征作品《天才梦》,其中很出名的一段话是:“……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噬性的小烦恼,生命只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这样的句子,出自一位19岁少女的笔下,不能不说她性格里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敏感、忧郁、成熟、世故,过早涉入悲凉的世事已给她的心灵铺上了灰暗、苍凉的底色。二是对日渐式微的社会的危机感和忧患感。经过“五四”的扫荡,旧生活方式和文化形式已经沉沦,新的生活轨道并未完全形成,这是一个新旧之际的“末世”和乱世。加上世界范围内的战争危机,普通人的生存已面临严重威胁。张爱玲曾在《五四遗事》一文中说:“像‘五四’这样的经验是忘不了的,无论湮没多久也还是在思想背景里。”香港和上海是张爱玲生活和书写的两个重要场景。作为新旧社会转形期的都市,这里是自由经济与传统文化共同产生作用的地方,交织着现代化的喧嚣和传统的没落多种元素。她曾在《传奇再版序》中表述过自己的困扰和恐慌:“如果我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张爱玲以这样“末世”创作心理,审视文化败落时期的人生状态和情感心理,表现人性在危机时代的扭曲变态。
家族盛衰之变是作家复杂情愫的重要源泉。和曹雪芹相似的是,张爱玲也有着显赫的家世,祖父张佩伦是清末“清流派”的重要人物,任李鸿章的幕僚,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祖辈的煊赫遮掩不了父辈的衰落。她对自己的贵族渊源是刻骨眷念的,“我没赶上看见他们,所以跟他们的关系仅只是属于彼此,一种沉默的无条件的支持,看似无用,无效,却是我最需要的。他们只静静地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我爱他们。”这是《对照记——看老照相簿》里的一段话,这部书是张爱玲去世前的两年将自己的很多老照片配以文字,出版的最后一本书。书里共收照片54幅,大多是她的个照以及与家人朋友的合照,除此之外,最多的就是她祖父母的照片。张爱玲在书中说:“满目荒凉,只有我祖父母的姻缘色彩鲜明,给了我很大的满足,所以在这里占掉不和比例的篇幅。”到生命的最后,张爱玲都坚守信念:祖辈的贵族尊贵感与荣耀感,是自己一生最“需要”的精神支柱。
有学者评价说,“张爱玲是晚清的中国士大夫文化走向式微与没落之后的最后一个传人,……同时又生存于贵族文化的没落时期而携上了浓重的末世情调……”[6]张爱玲的经典人物如曹七巧(《金锁记》)、白流苏(《倾城之恋》)、顾曼桢(《半生缘》)等,她们对家世奢华迷离生活的怀旧眷恋,泄露了作家没落贵族的常见宿命论心理。和曹雪芹一样,张爱玲终其一生也没有完成对颠覆了的时代的超越。
三、悲剧意蕴:时代人生的共同观照
《红楼梦》持久地震撼历代读者心灵的文本魅力,还是在于它的悲剧意蕴,它是“悲剧中之悲剧”,[7]其人物无不与痛苦相始相终。曹雪芹将美好被毁灭的过程进行一咏三叹的描述,全然没有给读者任何传统阅读上的情感抚慰和满足;读者在怜惜、诧异、激愤的复杂情感中,完成对这曲悲剧的审美体验,深深体味作家的末世悲哀,同时,“人们对《红楼梦》的兴趣就是对于世界、对于生活、对于人自身的兴趣。”[8]张爱玲与生俱来的贵族文化,因时代的没落而濡染了末世情调;但她的末世情怀不止于个人命运,而是“许多人的命运”,是“更广大的”伤世情怀;她创作里的种种病态人性世界,也是时代整体意义上的悲剧世界。 有人说张爱玲“破坏佳话,所以写得好小说”,[9]灰暗的人物色彩,扭曲变态的人性,堕落沉沦的文明,“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被破坏的佳话,无不是她悲观人生和悲剧意识的书写。
夏志清认为张爱玲是一个深刻描写“颓废中的文化”的“彻底的悲观主义者”;[10]对满是疮痍的人生竟然能继续下去,张爱玲在小说《倾城之恋》给出的解释是:“人是活在一个时代里的,可是这个时代却在影子似的沉下去,人觉得是被抛弃了。”在被抛弃的生存危机里,人唯一的念头是惟有活下去才是真实的。张爱玲深受《红楼梦》悲剧意蕴的影响,1943年至1945年,她出版的小说集《传奇》和散文集《流言》,最能代表她的创作意识和创作风格,也是她与《红楼梦》之间渊源关系的确证。不可逃离的困境,无可奈何的式微,无能为力的挣扎,是贯穿于张爱玲作品的深沉悲叹。优秀的作家总是和他的人物合二为一,难分彼此,同曹雪芹类似,张爱玲将生命感受键入到了她的人物命运之中,她在《传奇再版序》里表述自己生存受到的严重威胁的体验:“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张爱玲用时代的故事,印证了曹雪芹的“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悲剧归宿的永恒意味。在新旧交替的时代,绝大多数作家以自觉的意识和积极入世精神,呼唤新生活或抨击旧世界,而张爱玲却专注于乱世中俗人俗事,将世俗的丑陋冷冷地撕毁给人看;读者在这一幕幕人间悲剧中观照各自人生,这个“审丑”的过程和阅读《红楼梦》的“审美”过程是异质同构的。
按照大部分红学家的基本共识,曹雪芹是自觉触及到了悲剧的本原,张爱玲的《红楼梦魇》中也有专论主张《红楼梦》“是创作不是自传”。张爱玲对人性与时代的彻底否定,是从她对人世的敌意和对人与事的否定情绪中离析出来的,因此,她的创作总是弥漫着苍凉的情调。面对生活,她的人物永远都是被动的参与者,平庸、消极、不思进取、听天由命,构成了天底下碌碌无为的平民生活。张爱玲曾在《自己的文章》一文中,剖析了自己的文学观与人生观,其中,既有她对“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这个时代的总量”的深刻认识,也有她对“时代却在影子似的沉下去,人觉得自己被抛弃了”的悲凉观感。早年的失落于家庭,又与家庭一起失落于时代,与时代一起失落于历史,这些都使她复杂的心灵更为沉重。“对笼罩着这个家的‘昏睡’、‘沉下去’以及‘懒洋洋灰扑扑’的气氛的真切感受,是张爱玲捕捉到的最重要的信息”。[11]
张爱玲的叙事策略也无不深受《红楼梦》末世奢华铺陈的影响。精致的摆设、华丽的服装、讲究的起居、高雅的欣赏,张爱玲在这些生活细节上流连忘返,将它们与爱情、婚姻、家庭、金钱的叙事扣在起来,字里行间满是对奢华的叹息。“玫瑰紫绣花椅披桌布,大红平金五凤齐飞的围屏,水红软缎对联,绣着盘花篆字。梳妆台上红绿丝网络着银粉缸,银漱孟,银花瓶,里面满满盛着喜果。帐檐上垂下五彩攒金绕绒花球,花盆,如意,粽子,下面滴溜溜附着指头大的琉璃珠和尺来长的桃红穗子”,《金锁记》里对这些陈设不厌其烦的把玩,背后是她对颠覆了的时代的忧和怨;贵族家世到张爱玲的经验世界里,就只剩下了这些奢华形式的无限遐想了。
陈寅恪先生说:“转移升降之士大夫阶级之人,有贤不肖拙巧之分别,而其贤者拙者,常感受苦痛,终于消灭而后已;其不肖者巧者,则多享受欢乐,往往富贵显荣,身泰名遂。”[3]曹雪芹和张爱玲都有末世的“苦痛”,综观他们的作品,张爱玲对时代现实毫无幻想,比曹雪芹来得更绝望、冷漠。
虽然张爱玲在《忆胡适之》一文中,表示“像(对)一切的潮流一样,我永远在外面的”,但她无法超脱“文本的历史性”(the historicity of text) ,在文史互通的规律作用下,她的作品共同构成了她的文化背景,包括这部学术专论。张爱玲将《红楼梦》读得通透,读得物我莫辨,它既是她没落贵族精神气质的母体和根系,又是她悲剧意识的消解和终极皈依。
参考文献
[1]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304.
[2] 钱钟书.谈艺录(补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4:346.
[3]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M].北京:三联书店,2001:85.
[4] 陈东林.质疑《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与社会价值——兼批红学研究的种种误区[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1):14.
[5] 柯灵.遥寄张爱玲[A].柯灵60年代文选1930——1992[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382.
[6] 余凌.张爱玲的感性世界——析《流言》[J].读书,1991(7).
[7]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296.
[8] 王蒙.红搂启示录[M].北京:三联书店,1991:258-259.
[9] 夏志清.张爱玲的短篇小说[J].台湾:文学杂志,1957(2):4.
红楼梦高考满分作文篇3
本台音乐会共15首曲子,包括《红楼梦》序曲(合奏)、《紫菱洲歌》《红豆曲》、《晴雯歌》、《红楼梦》组曲、《题帕三绝》、《枉凝眉》、《分骨肉》、《叹香菱》等。其中器乐部分五首,声乐部分十首。器乐部分全部由民族乐队演奏,声乐部分又分为独奏、齐唱、混声合唱、朗诵等多种形式。纯正优雅、民族特色浓郁的演奏和丰富的表现形式,淋漓尽致而又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乐曲的内涵以及《红楼梦》这部传世名著的无穷魅力。
当年录音时,考虑到经费、时间、电视剧的实际需要等因素,采用的是管弦乐队、民族乐队组成的混合乐队来演奏。此次演奏,有80%的演奏员是当年原班人马。这次音乐会,乐团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用纯正的民族乐队的形式,对乐曲进行了编配,使乐曲在保留原有的旋律风格和和声部分的同时,更显悠扬、枯朴、婉约、细腻,具有纯正独特的中国负味。据电影乐团副团长王书伟介绍,采用民乐形式来演绎中国名著《红楼梦》,是一次对《红楼梦》全版主题音乐的“恢复原貌“,这将更加贴近原著的需要,一定会使这台音乐会具有独特的韵味,观众能够在音乐中更加完好地解读《红楼梦》。
电视剧《红楼梦》的音乐是著名词曲作家王立平的代表作品之一。1995年,《红楼梦》的音乐作为套曲入选了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红楼梦》音乐的成功在国内外引起了轰动。经王立平改编的八段器乐组曲,由***乐团、香港中乐团、新加坡乐团都举了公开演奏,受到了当地听众的热烈欢迎。
红楼梦高考满分作文篇4
【关键词】《红楼梦》研究;索隐;考证;思想内涵;艺术成就
《红楼梦》一经问世就引起了文人学士的极大兴趣,研究、评论《红楼梦》开始盛行,点评是研究《红楼梦》的最早形式,点评者人数众多,点评者旨趣也不尽相同,其中最重要最神秘的是脂砚斋,其点评已成为《红楼梦》的一部分,是研究《红楼梦》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资料。至光绪年间,关于《红楼梦》的研究已成为显学,随着《红楼梦》的广泛流传,对《红楼梦》的研究日益发展。“清末的民族主义思潮,激励着索隐红学的兴盛,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民族与科学精神,激励着新红学的诞生……1954年由***亲自介入并领导的批俞运动,使得红学的显学地位达到空前的显赫状态。此后,学者、作家、艺术家、学生乃至普通读者都以论红、评红为时尚”。(陈维昭《红学通史》)
1 《红楼梦》研究之红学派别
《红楼梦》它以一部小说成就了一门学问即“红学”。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去研究《红楼梦》,产生了不同的红学派别:
1.1 索隐派
1.1.1 顺治董鄂妃故事说。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说《红楼梦》“全为清世祖与董鄂妃而作,兼及当时的诸名王奇女”。并且说董鄂妃是秦淮名妓董小宛,本是明末名士冒辟疆的爱妾,后来清兵南下把她掠夺了去,送到北京,得到了清世祖的宠爱,封为贵妃,后来董妃夭亡,清世祖非常悲痛,就跑到五台山做了和尚,遂以为宝玉即清世祖顺治帝,黛玉即是董小宛。
1.1.2 民族主义小说,影康熙朝***治状况说。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认为:“《石头记》者,清康熙朝***治小说也,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意,当时既虑触文网,又欲别开生面,特于事本之上,加以数层障幕,使读者有‘横看成岭侧成峰’之状况。”主张贾宝玉即为康熙帝废太子胤礽,金陵十二钗为拟清初江南之名士。书中“红”字多影“朱”字,“贾”字为斥伪朝。
1.1.3 历史小说,影康熙诸皇子争储说。寿鹏飞《红楼梦本事辨证》认为:以余所闻,则《红楼梦》一书……,与其谓为***治小说,毋宁谓为历史小说,不如迳谓为康熙季年宫闱秘史之为确也,盖是书所隐括者,明为康熙诸皇子争储事,只以事涉宫闱,多所顾忌,故隐约吞吐,加以障幕,而细按事实,皆有可证。
1.1.4 明珠家事说。陈康祺《郎潜纪闻》、钱静方《红楼梦考》认为:《红楼梦》一书即记故相明珠家事,宝玉即纳兰成德,成德乃康熙朝宰相明珠之子,金陵十二钗,皆纳兰侍卫所奉为上客者也。
1.1.5 金陵张侯家事说。周春《红楼梦随笔.》认为:“相传此书为纳兰太傅而作,余细观之,乃知非纳兰,而叙金陵张侯家事也。忆少时见《爵秩便览》,江宁有一等侯张谦(一说张勇),上元人,癸亥甲子间,听父老谈张侯家事,约略与此书相符,再证以《曝书亭集》、《池北偶谈》、《江宁通志》、《随园诗谈》、《张侯行述》诸书,遂决其无疑。”
1.2 考证派:曹雪芹自传说。胡适《红楼梦考证》,说《红楼梦》记的是曹雪芹的自叙传,贾***即是曹頫,宝玉即是曹雪芹。雪芹一生的事实,原是很合乎全书的故事的,作者在卷首自己也这样说:“因曾经历过一番幻梦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又云:“今日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厌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已告天下。”主张贾宝玉即曹雪芹缩影,书中事迹,乃备记其身历风月繁华之盛。考证派代表人物还有俞平伯、周汝昌、顾颉刚等。
1.3 新索隐派:***结束,红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红学也呈现出市场化、普及化、大众化、消费化的特点,各种新旧流派纷纷登场,其中最引人注目、在社会上不时引起轰动效应的是索隐红学。新索隐派的代表人物是霍国玲和刘心武。索隐红学与曹学合流成为这一时期索隐红学的新趋势。
1.3.1 雍正、曹雪芹、竺香玉故事说。霍国玲的《红楼解梦》将《红楼梦》索解为雍正与曹雪芹和香玉三人之间的故事:康熙朝,曹雪芹家三代四人袭任江宁织造之职,享尽荣华富贵,雍正即位后,不仅结束了曹家的富贵荣宠地位,而且在雍正六年抄了曹家,雍正八年宫中选秀女,又把曹雪芹倾心爱恋的竺香玉夺入宫中,纳作妃子,后封为皇后。为了抗议这种***,曹、竺二人合力将雍正毒死,最后香玉以身殉情。
1.3.2 曹雪芹家族参与皇权争斗说。《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索隐出的“本事”则是曹雪芹家族参与康、雍、乾三朝宫廷内部争夺皇权的故事:《红楼梦》中秦可卿的生活原型,就是康熙朝两立两废的太子胤礽的女儿。曹家与胤礽关系密切,为了潜在的***治资本,将废太子胤礽的女儿偷运出来,藏匿曹家,并隐瞒其身世。而曹家当选为王妃的女儿,即书中的元春,为了保护家族和自己的地位,向皇帝告发了“秦可卿”身世秘密,这位废太子的女儿只好上吊自尽。后来曹家又参与了谋刺乾隆的“弘皙逆案”,事败,王妃“贾元春”被缢杀,曹家遭到毁灭性打击。
除上述红学派别外,还有运用西方哲学和文学理论对《红楼梦》的思想性、艺术性、主题、人物、语言等进行研究者,代表性作品,如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李长之的《红楼梦批判》、李辰冬的《红楼梦研究》、王昆仑的《红楼梦人物论》等等。
2 我对《红楼梦》研究之拙见
索隐派是《红楼梦》早期研究的主要派别,但他们既不讲究科学逻辑,也不尊重客观事实和材料,他们可以把事实和材料任意剪裁、组合使其成为符合自己主观需要的东西,甚至可以制造出事实和材料,以证明自己的主观猜测。他们用测字猜谜的方法,牵强附会地构想出人物和事件的某种关系。正如刘梦溪先生所说,索引派是“起于猜测,止于猜测,辗转相传,缺乏论证”。胡适先生认为,索隐红学属于“附会的红学”,其索隐工作是“猜笨谜”。王昆仑先生说:“《红楼梦》索引派不是从作品内容去说明作者的创作思想和人物故事的真实意义,偏要按照书中人名、故事、用字用语,穿凿附会,证明他是影射清初某些***治历史上的个别事实,或怀着善良的动机,力求说明作者以民族思想侧面宣传反对满清皇朝统治中国,这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治意义,可是毕竟武断的歪曲了作者自己的写作目的,抹杀了她的社会的艺术的价值。”
以胡适先生为代表的考证派,其实与索隐派没什么本质区别,二者都认为《红楼梦》作品中隐匿或如实记录着历史事件,企***从作品中还原出历史本事来,只不过索隐派提出了所谓“明珠家事说”,“顺治董鄂妃故事说”,而胡适提出了“曹雪芹家事说”罢了。黄乃秋先生认为:“胡君考证《红楼梦》,范围限于著者与本子,不容以史事附会书中之情节。”“然胡君虽以此律人,其自身之考证,顾仍未出此种谜学范围,如谓甄贾两宝玉即曹雪芹,甄贾两府即曹家,又谓两府之接驾,皆曹家事。”“其以不相干的零碎史事来附会《红楼梦》的情节”,与索隐派如出一辙,只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文学创作要求的不是简单的记录生活,不是简单的生活真实,而是艺术的真实,艺术的真实不等于生活的真实,艺术的真实是作家认识生活、概括生活的产物,正如***同志所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作家对生活真实进行选择、加工、提炼的结果,是通过艺术形象所反映出来的生活本质的真实,是生活真实的概括与升华,所以文学作品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它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李辰冬先生也说:“以创作家的惯例而论,他们的著作绝不是实际事物的抄写。”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要塑造一个典型人物或安排一套故事,并不拘泥于生活真实,不一定仅仅根据一位模特或一件实在的事件照抄下来,他需要观察许多同类的人物和同类的故事。当他开始之时,可能是从一位模特或事件观察起,但久而久之,观察思考得多了,就会把原来真正的模特或事件忘记了,而只凝成为一个普遍的共性的典型人物或典型事件。所以对于一部伟大的作品的典型人物和故事,固然无从考证出其模特是谁,故事是哪一实事,即使作者自己恐怕也难于确凿的指出来。高尔基曾说:“文学者描写他所熟悉的商人、官吏或工人……如果作家从二十个至五十个,不,从几百个商人、官吏或工人每个人当中,抽出最特质的阶层特征——习惯、趣味、动作、信仰、言论等,而能够将他们统一在一个商人、官吏或工人身上,那么,作家就会由这样的手法而创造成典型。”鲁迅先生也曾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也一样,没有专用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像这样,我们如何叫鲁迅先生能如实的指出他的“阿q”或“孔乙己”的模特究竟是谁来呢?曹雪芹在下笔写《红楼梦》之前,他一定不知观察和研究过多少实在的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以及一切其他人物,然后才能产生他想象的笔下的人物,所以你现在想指出他们的生活原型是谁,那是徒劳无益的。
夫《红楼梦》者,小说也。他只是一本由许多素材综合而成的小说,而不是为一家一人作传,贾宝玉是许多贵公子性格所组成的典型,他代表着不热衷功名、贪***安乐、为祖母所宠爱的聪明温柔的贵族公子。这里面有纳兰容若、有和珅的公子玉宝,有其他我们所不知道的人物,也有部分是曹雪芹自己。这部混合体的伟大人情小说,目的只是寄托作者自己的出世的消极的愤慨,以及幻想的繁华梦。他是一本小说,一本利用各种材料和想象组织的小说,不是传记,也不是历史。所以李渔说:“凡阅传奇必考其事从何来,人居何地者,皆说之痴人,可以不答者也。”
不少研究者指出,“《红楼梦》只不过是一部小说”,“ 《红楼梦》首先是一部小说”,呼吁回归到《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上来,回归到《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和文化中地位研究,回归到作品的艺术分析,把《红楼梦》当小说来读。启功先生说:“我以为与其费劲炒作这种没有意义的发现,还不如好好读读《红楼梦》本身,体会一下书中丰富的内容。”如果抛开作品本身而去研究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去索隐作品影射谁,这是本末倒置,舍本而求末。离开了《红楼梦》这部小说,研究其它又有什么意义?研究曹雪芹及《红楼梦》版本对帮助作品的理解有一定作用,但没有弄清曹雪芹及其家族史,并不会影响《红楼梦》成为一部伟大作品,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由作品本身的成就所决定的。至于索隐是自传说、顺治董小宛故事说等,这原本偏离了小说的研究,这样的研究完全没有实际意义,对小说的研究也没有任何作用。如果研究某一部作品都要这么研究的话,那么“阿q”是不是也要研究一下影射谁,“孙悟空”又是影射谁?吴俊升先生认为:“我们所以读此书,是因为艺术之美的欣赏,而此书美之所在,并不在乎勾心斗角,影射史事,而在乎即此人,即此事,写的入情入理,为深刻呈露的表现。所以读此书,只要就其本体欣赏,已便得其神髓,不必另下索隐的功夫。”
当然为满足公众对古典文学的娱乐需求,作为一种娱乐、消遣,就好像听故事,这种索隐也未尝不可,如刘心武先生的《揭秘红楼梦》。但这仅仅是一种娱乐,就好像“戏说”一样,不是学术研究,已偏离了学术研究的范围。
3 结语
《红楼梦》首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他伟大就伟大在有深邃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鲜明的人物形象、复杂的结构、写实的手法、个性化的语言。作为文学作品的《红楼梦》,对它的研究应该重在研究作品的本身,重在研究它的思想意义、艺术成就、语言、结构、人物塑造、文化内涵等等。正如黄乃秋先生所说:“是故居今日而读《红楼梦》,首当体会其所表现之人生真理,如欢爱繁华之为梦幻,出世解脱之为究竟……。次当欣赏其所创造之幻境,如布局之完密,人物之敻绝,设境之奇妙,谈话之精美等。不此之务,而尚考证,舍本逐末,玩物丧志,于己徒劳,于人鲜益。”冯其庸先生也明确指出:“把《红楼梦》作为一部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社会内涵的文学作品小说来研究,而绝不是把它当做‘清宫秘史’或‘谜语大全’,文学就是文学。”
参考文献
[1] 吕启祥,林东海.《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 何安萍.《红楼梦研究abc》.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
[3] 李长之,李辰冬.《李长之李辰冬点评红楼梦》.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
红楼梦高考满分作文篇5
当我刚刚接触《红楼梦》一书时,便被文中那些蕙质兰心、情韵雅洁的清纯少女迷住了,于是,我开始做一个梦,一个绚丽的、凄美的梦。梦越深,情越浓,越难以自拔;梦越深,梦中的红楼就越发美丽。可当梦醒了,迎来的却是心碎,眼睁睁地看着一朵朵绚烂的开在四月的花枯萎和凋零。当最后一片花瓣落下来的时候,没有泪,没有色彩,只留下一片空白,空虚的白。
梦初
贾府是一个在冠冕堂皇的外表下充满了污浊丑恶的封建大家庭。在这里有美丽的女儿国,而贾宝玉是这个“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红楼女儿国里唯一的男性。在这个小小的红楼女儿国短暂的几年中,充满了“花招秀带,柳拂春风”之美,充满了青春的笑和泪,爱和怨,诗和酒。宝玉在这里享受到了很有限、又很难得的极其例外的自由。
噩梦
噩梦,是宝玉和他妹妹林黛玉、姐姐薛宝钗之间的爱情纠葛。黛玉是“世外仙姝寂寞林”,性格中含有几许叛逆。宝钗是“山中高士晶莹雪”,尤其符合当时社会贤德媳妇的标准。爱与不爱,宝玉坚持了自己的选择,但是娶谁做妻子,宝玉一点选择的权利也没有,只能听从父母长辈之命。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最后也只能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含恨而亡的凄凉结局。可她与宝玉的爱情超越了躯体,获得灵魂的永恒,不仅仅是阳春白雪,不仅仅是风花雪月,他们的爱情在一年年的花开花落中流传着。
环绕三人的还有一群少女。被父母送入牢狱般宫廷的贾元春;青春守寡的李纨、史湘云;出嫁一年便被丈夫折磨死了的贾迎春;远嫁番国的贾探春;悲观绝望年少出家的贾惜春;跳井而亡的金钏;被斥逐羞愤而死的晴雯;被强盗抢去的妙玉……她们都是“薄命司”册子上注定没有好结局的人物。她们是同样的美丽,她们是同样的清纯,却又有同样悲惨的命运。可叹:痴情不改,红楼已远;花开几度,蕊冷香残。
梦醒
红楼一梦,恍如梦一场。曹雪芹用女儿国女子们一生的泪水酿成了芳醇甘洌的艺术之酒。《红楼梦》中,有封建婚姻制度的噩梦,有封建道德礼教的噩梦,有封建暴力女性的噩梦……在《红楼梦》中,女性的地位是那样低下,命运是那样悲惨,她们却又那样的不屈不挠。我对她们又敬又爱,为她们又悲又愤,我更对那些“须眉男子”深恶痛绝。人类的“渣滓浊沫”并不是对女性十分尊重的宝玉,而是那些像贾琏、贾环、薛蟠之流,那些恣意玩弄女性,奴役女性,在女性面前自命清高,丧失人性与尊严的可恶的男人。
梦醒了,只觉得它美,美在人间挚情,美在人格尊严,美在精神永存。红楼之美,繁花绚烂,春风抚人,一如残花散尽的枝头空留余香阵阵。
我在纸上推敲着这些文字,只是想用我的心去思考《红楼梦》。或许现在的我才能领悟到噩梦红楼中最神圣的情感――爱。
点评
红楼梦高考满分作文篇6
前世的情缘,后世来还。一段神话,揭开了尘封的记忆;一块宝玉,勾出如烟如云的世事,如醉如痴的想念;一脉情思,让我们回味再三。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红楼梦笔记,供大家参考。
红楼梦笔记1《月凉潇湘——品红楼》
几点落花残丽,开始渲染宁静,你烧焚了所有记忆,转身去赴约另一场梦境。
窗外细雨丝丝,风拂柳翠;屋内灯影朦胧,平静淡然。我手捧一本《红楼梦》,随林黛玉去寻已没的潇湘。
你目下无尘,孤高自许,背叛这个腐朽污浊的世界,却最终逃不开、挣不脱这一层层封建的束缚。红楼梦断,梦断红楼,你可知这不是你命运的插曲,而是整个贾府走向没落的悲哀。
你告别病中父亲踏上离乡之路。尽管是锦衣玉食,珍馐贵器,可寄人篱下的生活还是让你柳眉长攒。你不爱富贵,也不贪名利,你有自己追求的宁静一方。在这个充满艳俏的深府中,你的玉洁总显得那样“格格不入”,你只渴望一颗心能与你紧紧相依,在凉月下共品《西厢》。
你深爱着潇湘馆前的那片竹韵。这个“花柳繁华池,温柔富贵乡”的大观园,在你眼中却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牢狱。所以,你将满腹柔情寄语绿竹,让它们生成竹海,一表心中坚决。就算在清幽的大宅中过着“青灯照壁人初睡”的日子,你的心都依然充实。
你的笔墨与泪结成诗书,只希望以诗词歌赋觅得知音。可只怜岁月易逝,历经沧桑后,却只能饮恨焚稿,“葬花魂断”。
梦走着走着,又断了。几点落花残丽,开始渲染宁静。你烧焚了所有记忆,转身去赴约另一场人生,另一场梦境。
灯影下,我依旧捧着《红楼梦》。可不同的是,此时纸张间煽动的墨香,仿佛构成了一卷极美却又易碎的梦……
红楼梦笔记2奴今葬花人笑痴,他日葬奴知是谁?
------题记
早知你是一个惊艳了世俗的女子,在这个寂静的午后,一本书籍中与你相遇,从此我走近了你……你就像一朵变幻多姿的花,诉说着不同的花语。
玫瑰-----高贵迷人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初次与你相遇时,刚进贾府的你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玫瑰,尖酸刻薄却又已初显美丽动人。你的刻薄不免让人惋惜不已,但世上又有哪些事物是十全十美的呢?玫瑰的刺不也是为了抵御敌人从而保护自己吗?可是,它在防御敌人的同时不也拒绝了朋友吗?相比之下,宝钗的圆滑处世就让人欢喜不已了。而且你虽有闭月羞花之容,沉鱼落雁之貌,但你的体弱多病却让人垂怜,更多的是担忧啊!
茉莉-----芳香四溢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不可否认,你是一位多愁善感的诗人。从情到景,而又触景生情;从人到花,而又借花喻人!你不就像那茉莉吗?散发着不可抗拒的才情与魅力。虽有些许哀愁,但你的才华横溢却是无人可比的。你的哀愁,如你的才情一样绵延不断……
昙花-----一现之美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你的爱情却似昙花,昙花的花语是:刹那的美丽,一瞬间即永恒。而这不正好印证了你和宝玉的爱情悲剧吗?人们都说,有情人终成眷属,可你们却阴阳两隔。也许是你们的郎才女貌让上天都嫉妒了吧?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红颜薄命的你注定要承受这不可言说的痛苦吧……
玫瑰般高贵迷人的容貌;茉莉般芳香四溢的才华;昙花般一现之美的爱情,就构成了一个你啊!
一阵风起,满地落英,花开花落间,找不到过去的曾经……
轻轻捡起一地残花,静静地聆听,一个绝世的女子,诉说着一个凄美的故事……-----后记
红楼梦笔记3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香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题记
清朝小说家曹雪芹,早年经历富贵繁荣生活,后来家道中落,生活日趋贫困。他有感于统治阶级的腐朽凶残和内部的分崩离析,在评定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完成了《石头记》(即《红楼梦》前八十回的创作)。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后来,乾隆年间进士高鹗,续写了后四十回,保留了贾府被抄,黛玉病死,宝玉出家等悲惨结局,但贾府又终于复兴,则违背了原作的本意。
读过《红楼梦》以后,感觉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无异于《刘姥姥进大观园》了。刘姥姥进大观园时正是贾府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鼎盛时期,而刘姥姥则凭着自己的花言巧语,把贾府上上下下哄得团团转,更加客观的披露了贾府的奢靡腐败之风。
《红楼梦》最突出的艺术成就在于对众多人物成功的塑造,而每一个人物又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凤姐精明能干,办事有条有理,但一生作恶多端;贾母体贴周到,和蔼可亲;贾宝玉自由散漫,痴情重情;薛宝钗知书达礼,美丽大方……但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内慧外秀、惹人怜爱、楚楚动人、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她的美不仅体现在外在,而且还体现在才华横溢和具有浓郁的诗人气质。林黛玉有一张利害的嘴,正如薛宝钗所说:“共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把世俗粗话撮其要,删其繁,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很多人认为,这是林黛玉“气量狭小”,“小肚鸡肠”的表现,但我觉得,这不过是林黛玉借机说出了事情的真相,道出了自己寄人篱下的感觉而已,更显示出她纯真、耿直的个性。
鲁迅曾经说过:“读《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才子看见缠绵,流言家看见了宫闱秘事……”而在我眼下,却看见了宝、黛、钗三人的婚姻悲剧,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族的腐朽……
《红楼梦》包罗万象,生动的为我没们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真实面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高尔基说:“书记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历史的沉淀在吟唱:到书里去吧!《红楼梦》的精彩之处实在太多了,值得我们读百遍!
读好书如饮甘露,文学巨著的魅力是言之不尽的,值得我们用心去体会!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红楼梦笔记4如烟往事,在指问打翻,惹尘埃四起;
如歌岁月,在风中吟唱,激水面涟漪;
如梦人生,在掌心玩转,醉思醒红尘…—— 题记
月华如水,悄然浸满窗楣。捧起一本《红楼梦》,倚窗而坐,轻轻翻开书页,一处胜景映入眼帘,我悄悄地走进了书的世界……
迈入荣宁二府,浏览华贵的大观园,瞥见群芳的芳容与斗才,见证大家族的兴与衰。不知何时我被深深吸引,因其欢欢喜喜,因其悲悲戚戚。犹记得黛玉提着花囊,拿着花锄,在潇湘馆一般清泉流过的沁芳闸,用纤纤细手撒落花瓣,悲吟道:“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书外的我为此紧锁眉头,多愁善感的女子,自命清高的黛玉,怎能不让人牵肠挂肚?
“哟,老祖宗,”王熙凤是人未到而声先闻,“我可想死你了!”精明的人儿带着甜甜的嘴巴一同倒在贾母的怀中,喜得贾母乐不可支。只可惜“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胭脂里的英雄竟落得可悲下场!“露轩影,惆怅离情,落月成孤倚。”
“莺儿,送这个给林妹妹,倘不够,再来拿。”宝钗牵挂着黛玉的病,虽然黛玉对自己总是冷嘲热讽。啊,真不愧“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难得如此大气,难得如此宽容,不愧是我之最敬。“声声催,忆当初辉,新月几流星。”
眼前掠过睛雯撕扇子做千金一笑,宝玉称“姐姐”叫“妹妹”地哄,香菱痴迷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湘云“襁褓之间父母违”的身世与青石板上酣然的睡态……“一声弹,指浑无语,独自立瑶阶。”
有人看《红楼梦》望出了轮回的悲苦;有人亲眼见证了世代的变迁;有人为大家族的兴衰而遗憾心头。而我,同样如此,痴迷其中自拔,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三生石前,黛玉得以甘露滋润,脱草胎成人形时,为报灌溉之恩下世为人,“我把这一生的眼泪给了他,便也偿还得过他了……”故所谓“冷月葬花魂”,花魂是谁?是黛玉自比罢!她仿佛早已预料到自己的结局,看到了落花尽头穷途的幻灭。
《红楼梦》,我的心之所想,心之所向。我爱你把凡尘看的透彻,爱你把人物写得多姿,爱你把“荒唐”写得入木三分。一把辛酸泪,把我的生活也化作甘甜。正如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红楼梦》,我魂牵梦萦的世界!
红楼梦笔记5红楼梦——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中国四大名著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文明史上的明珠,它以深邃的思想,精湛的文笔勾画出了一位又一位英雄人物与感人故事......
读完了《红楼梦》让我觉得像是做完了一场梦。梦中,有喜,有乐,有哭,有忧。林黛玉,多愁善感,却又生性聪明,有着“潇湘妃子”的称号,最后的结局却是因为宝玉与宝钗成亲而大受打击,含恨离世。贾宝玉,从小聪明伶俐,性格乖张,但行为偏僻,总是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到女儿便清楚,见到男子便觉得浊鼻逼人。”有着“怡红公子”称号,科举考试时高中第七名举人,后来,却是因为看破红尘,出家为僧。
红楼梦高考满分作文篇7
关键词: 歇后语; 语用功能; 元语用; 语用缓和; 语境联系
中***分类号: H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3-0190-01
一、引语
歇后语是俗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独特的结构、形象生动的表现形式和耐人寻味的表达效果而受到大众的喜爱。它由含有关联的两个部分构成,前一部分像谜面,进行形象的比喻描述,后一部分像谜底,对前面的比喻做出解释说明。运用时形式非常灵活,既可前后文并列,也可隐去后文,以前文示义,还可隐去前文,加强联想。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歇后语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富于深刻的哲理和浓厚的民族气息,在形容或描写事物时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不仅广泛应用于日常口语中,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也极为频繁。《红楼梦》的歇后语形式富于变化,不拘一格,根据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格,力求形式和内容的一致,从而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并实现了理想的交际效果。本文试***从语用学的角度,对《红楼梦》中具体的歇后语语料进行分析,根据它们在交际中的具体运用以揭示歇后语在不同语境下的语用功能。
二、歇后语在《红楼梦》中的语用功能分析
语用学是以语言使用和语言理解为研究对象的学问,主要研究语言在使用中的语境意义,或语言在特定语境条件下的交际意义,关心的是语言被用来交际的方法,而不是语言组成的方式。Verschueren(2000)提出的顺应论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不断地进行选择的过程,这种选择通常具有不同程度的意识性,既包括语言形式也包括交际策略,并要顺应不同的交际对象和环境,以确保交际的圆满成功。因此,在Verschueren顺应论的框架内,《红楼梦》中歇后语的使用是一个在言语交际中对语境和语言结构做出动态顺应的过程,它的出现体现了不同的语用功能。
1.元语用功能
语言具有元语言功能,即语言可以用来谈论语言本身,这样的功能表明人类能谈论“说话”,也能思考“思考”。言语交际是一个具有意识凸显性的顺应过程,所有的语言选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意识性和目的性。在交际中,元语用意识指导人们做出语言形式和语用策略的选择,对语言选择的指导和调控作用最终会在语用层面上得到表现。《红楼梦》中歇后语的使用不管是在语言形式上还是交际效果上都体现出强烈的元语用意识。例如:
(1)鸳鸯听说,立起身来,照他嫂子脸上下死劲啐了一口,指着他骂道:“你快夹着嘴离了这里,好多着呢!什么‘好话’!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都是好话(画)儿。……”(《红楼梦》第四十六回)
这是一个典型的双关型歇后语,前一部分“宋徽宗画的鹰,赵子昂画的马”都是当时比较有名的,这样的形象描述可得“好画儿”。而“画”的谐音是“话”,得到后半部分“好话儿”。“宋徽宗画的鹰,赵子昂画的马”是对后半部分的具体描述,“好画”是对前半部分的理解解释,它们在结构上相互依存,在语意上互为说明,互相行使了元语言功能,这充分体现了语言的元语用功能。并且,“好话”和“好画”在语意上原本毫不相干,没有任何联系;“好画”只是从另一个角度对两人的画进行评论,毫无深意,但在利用同音现象和前半部分联系起来之后,便通过深层意义产生了特殊的交际效果。无疑,折射出来的是歇后语的元语用功能。
2.语用缓和功能
语用缓和存在于冲突际事件中,指为了避免和减少话语可能带来的矛盾、冲突、交际失败等负面结果,说话人在其元语用意识的指导下对话语进行调控,以保持人际和谐并达到交际目的。《红楼梦》中,说话人常使用歇后语作为一种语用缓和策略来调控面子威胁程度,将其作为人际关系和交际场面的剂以保持人际和谐并达到交际目的。例如:
(2)宝钗笑道:“……我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一些。咱们也算同病相怜。你也是个明白人,何必作‘司马牛之叹’?”(《红楼梦》第四十五回)
《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载,“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通无”)’”。故宝钗提到的歇后语“司马牛之叹”后半部分为“无兄无弟”。这里,宝钗和黛玉做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宝钗想安慰黛玉,表示对她的同情,却又深知黛玉高傲自赏多愁善感的性格。若直接提到“无兄无弟”,必然严重伤害黛玉的自尊,导致交际的失败。而宝钗虽然有薛蟠这么一个哥哥,却不断地招惹出是非,有兄亦如无兄,因此,宝钗先采用了语用移情的策略,使黛玉明白两人拥有共同的立场,再借助歇后语作为语用缓和策略,劝黛玉不必作“司马牛之叹”,省却了后半部分“无兄无弟”,不把话说满,给黛玉留下了思考的余地。至此,歇后语作为语用缓和策略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可见,《红楼梦》中歇后语这一语用缓和策略是人际与交际的最佳平衡点,它对面子威胁程度进行了有意识的调控,构建并维护了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
3.语境关联功能
语境是指在语言选择过程中影响话语处理的一切因素,包括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交际语境因素包括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以及物理世界。作为语境的焦点,交际双方在话语的产出和话语的解释起着不可分离的作用,而其中最重要的是交际双方的社会角色而不是生活中的具体人物。《红楼梦》中歇后语运用取得了极佳的表达效果,原因之一就在于在语言选择过程中集认知、社会、文化等因素为一身,不断顺应交际双方的社会世界,加强了语境关联。例如:
(4)因此刘姥姥看不过,乃劝道:“姑爷,你别嗔着我多嘴,咱们村庄人,那一个不是老老诚诚守着多大碗儿吃多大的饭。”(《红楼梦》第六回)
例(4)中,刘姥姥是一个生活经验丰富却只字不识的实诚农妇,她所使用的歇后语顺应了她的文化背景和性格。作为贾府的穷亲戚,身处底层,处境艰难,她对民间歇后语使用得得心应手,“守着多大碗儿吃多大的饭”,虽然言语粗鄙,却趣味横生,自然朴实,浓烈的乡野气息扑面而来。从以上分析可看出,《红楼梦》中歇后语的使用贴合人物的社会语境,在加强语境关联性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这种顺应语境的语言选择形式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使得作品带上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推动了交际的顺利进行。
三、结语
作为一种语言选择,歇后语在言语交际中明显地体现了对语境极富意识的顺应。尽管前人对歇后语进行了诸多研究,但针对歇后语的语用功能所进行的研究并不多见。通过对《红楼梦》中歇后语在交际中的具体运用分析,可发现《红楼梦》中的歇后语用得流畅生动,切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是人物在不同语境下充分发挥歇后语语用功能有意识地进行顺应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Brown,P. & Levinson,S.(1987).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Verschueren,J.(2000).Understanding pragmatic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3]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4] 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5]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红楼梦高考满分作文篇8
《红楼梦》是古典小说史上的巅峰巨著,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学艺术顶峰。这本书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生动描述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淋漓尽致的反映了一个封建大家族的方方面面,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高度结合的伟大杰作。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学生红楼梦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中学生红楼梦读后感1书,是寒冷冬日里一缕温暖的阳光;书,是那炎热夏日里一缕凉爽的清风;书,是那醇美的香茗,令人回味无穷;书,是人类神圣的阶梯,引领人们攀登上至高无尚的知识宝座……我喜爱读书,我愿伴着钟情的书成长。
在暑假里爸爸给我买了一本《红楼梦》之书。读着、读着,书中的精彩片段时而让我高兴,时而让我忧伤,时而让我愤怒,时而让我感慨万千,更让我思绪万千、浮想联翩。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做人也如此。最让我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最终得到是凄凉的结局。《红楼梦》是一本百科全书,读后会让你爱不释手。
《红楼梦》以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宝、黛、钗三人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广泛的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转衰的过程。小说刻画了一个个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大到府中夫人,小到不起眼的丫鬟,我想书中的每个人无不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林黛玉留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便是他的才华。一句“偷来梨蕊三分白,界的梅花一缕香”:一句”质本来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一句“冷月葬花魂”;一句“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黛玉,你就如水,生命似水的蔚蓝,心志似水的灵动。正是因为你又如水的娇弱,最终还是在真爱与他人的良辰之时泪尽而逝。“木石前盟”伴着如雨般的泪水,化为永久的遗憾。
《红楼梦》真是本奇书,读完它,我得到了《红楼梦》带给我的精神上的洗礼。而今年暑假,是我第一次读《红楼梦》
读《红楼梦》让我悟到了更多,宝黛的爱情悲剧始终如清澈的山泉,纯洁无暇,发自内心,两人更多的是在彼此理解的基础上情投意合,两人也互相猜忌过,争吵过。但历经这些矛盾,两人最终达到了灵魂深处的信任与默契,《红楼梦》博大精深,常读常新,人人有感,次次有悟,这才是它的不朽魅力。
中学生红楼梦读后感2“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题记
大观园里斑驳的树影,寂静的幽亭犹在,却觅不到曾经的绯影衣香,一颦一语,漫天落英的飘散,诉说了谁的忧伤。花开,一个美丽的开始;盛,一个繁荣的象征;谢,一个个生命的离开;葬,一段感情的消逝,更是一个家族一个王朝的陨落。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梦里花落的多少日夜,是谁感叹又是谁无奈。花会再开亦会再败,谁也扭转不了这世间的生死轮回,我忧伤,等依安慰。依不在,谁能懂我心扉。多么美的青春,多么美的人世,却没有你的陪伴,我惶恐,我徘徊,我等待,说不完的故事,诉不完的情丝,断,给悲伤一个完美的终结。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未被温。”桃花散去千秋梦,也换不回曾经一点情。酒不醉人人自醉,心不颤抖人自颤,潇湘馆的声声夙怨,怡红院的阵阵叹息,淹没了一个世界的温情。青灯照壁,泪眼朦胧,任雨敲打着窗,我沉沉入睡,听不见耳旁你的呼唤,你的叹息,我就这样离开,不,我没有离开,我从未离开。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泪已隔绝了我们的世界,我在这头葬花,那一边是谁的欢声笑语浸入耳边,鲜血揉满手帕,我已无力再去挣扎,花瓣翩翩飞满天,我给她自由,给她寻找幸福的权利。满头的悲愁,剪不断,理还乱。焚诗、葬花,为你而牵挂,那漫天的桃花又是怎样的孤独。花落于天思寄土,人落于情不妄人。我将离去,你挽留不了,我亦留不住脚步,就由时光带走一切,从此不见、不见……
美梦终究成为一场空,韶华落尽,黛玉离开,宝玉出家,金簪葬雪,人泪葬花,空留宝钗独守空房,昔日遗腹已长成人,今日谁与相告,一切已非旧时风景。家族堕落,更变朝代,人已逝,梦已空。“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梦里几度回红楼,诉不完离殇,剪不完忧愁,还是年少,只能懂所谓的落魄忧愁,也许只有人到中年,才会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受吧!
中学生红楼梦读后感3这几天,《浙江教育科技台》正在如火如荼的播放着新版《红楼梦》,我不禁又拿起《红楼梦》,再一次地细细品味起来,和电视一结合,还真有一种让我欲罢不能的感受。每每读到佳句,欢喜的紧,读到伤心处,泪眼连连。
《红楼梦》以贾府衰亡为主要线索,全书以贾府为中心,描写上至朝廷,官场,下到市井、乡里的人情世故和风尚习惯,可谓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最吸引我的就是上至宝玉,金陵十二钗,下至丫头都是那么的具有才华,个个都出口成章,让我刮目相看,更让我崇拜得五体投地。印象最深的就要数黛玉和宝钗了。
黛玉或许是从小体弱多病,又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因此养成了她多愁善感的个性,她的眼泪总是又多、又细、又长。空有了一颗玲珑心和无人可及的诗情才艺,真是让我倍感遗憾啊!
反之,宝钗从小就在大户薛家出生,又有母亲和哥哥的疼爱,她的性格就大家闺秀所具备的大气了,因此也更得长辈们的喜爱了。更是“是非面前绕道走”,连丫头们都喜欢她。而我又觉得她虽然表面上是风光了,但做每件事都要思前想后,肯定是件特累的事。
《红楼梦》里对每个人都是刻画得入木三分,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心思,读了以后真是受益匪浅,更感到世态炎凉,真真假假,到头来都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红楼梦》引人入胜的地方数不胜数,真不愧为是文学史上的瑰宝啊!
中学生红楼梦读后感4《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
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中学生红楼梦读后感5书籍就像灰灿灿的瓦房,溜出了各式各样纯真的童年,有青绿色的荷叶,有为人遮风挡雨的黄雨伞,有飘扬在胸前的红领巾,还有妈妈那双牵挂的黑眼睛;书籍就像一首甜美的歌,常常带着一双想象的翅膀飞翔在蓝天上,让人总感觉到天上的星星会说话,让人总感觉到山间的小溪会唱歌,让人总感觉到山上的竹子会飞翔;书籍就像一把开启知识之门的钥匙,把朦胧中的孩子解脱出来,让他们在知识的殿堂里尽情地吸收,让他们在智慧宫里尽情地吸取,让他们在聪明海里尽情地摄取。天天看书已成为我的习惯。在一缕缕金色的阳光下,我坐在石头上,靠在大树旁,静静地阅读了《红楼梦》,读后,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红楼梦高考满分作文篇9
【关键词】红楼梦;戏曲;西厢记;探析
在中国的传统文体学中,不同文体如诗、词、曲、赋、小说等所表现的文学内容和个人情感是不同的。而明清小说在表现社会生活时常常楔入诗词曲赋,在《红楼梦》中,诗词曲赋和小说叙事主体融为一体,成为表现小说情节的有机部分,是一部“文备众体”的古典小说。小说中有关戏曲的提及和描写对于小说文化意蕴的构成和人物形象塑造、小说情节发展有重要作用。
一、《红楼梦》中的戏曲描写及其特点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它兼备各种文体,据相关研究统计,诗词曲赋及其他各种韵文总计二百余篇,其中诗八十余首,对联二十余副,词十八首,曲十六首。这些具有高度艺术表现力的诗词曲赋等形式的运用,不仅与小说的叙事融为一体,而且对于塑造典型性格、展示人物内心思想、推动情节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曹雪芹在《红楼梦》描写中大量地穿插了听书看戏的情节。据笔者统计,在《红楼梦大辞典》中,“戏曲”一编里写到的戏曲词语条目多达80余条。从回数上的分布来看,第1回到93回,前后有30回,占全书四分之一中写到的戏曲名目40余种。其中第17-18回、第22-23回、第29回、第54回的戏曲描写尤为集中突出,可以说戏曲穿插其间,甚至以演戏看戏成为重要内容。
第一、买优伶,养戏班。养戏班在宋代就出现了,被称为“家乐”。《红楼梦》中荣宁二府是“钟鸣鼎食,诗礼簪缨”的世族之家,所以逢年过节,喜丧大事,家集宴庆等都是必要摆酒唱戏的。小说第17-18回中,为迎接元妃省亲,喜讯一传出,立即派人南下姑苏去买优伶进行排练。
第二、点戏看戏。第18回写元妃归省,大典之后题诗,然后是看戏。在点戏时提到了《游园》、《惊梦》等八出戏,表演了六出戏;第22回写贾母要为薛宝钗过生日,“便自己蠲资二十两,唤了凤姐来,交与他置酒戏。”生日当天在贾母内院搭了家常小巧戏台,先后点了《西游记》、《刘二当衣》、《鲁智深醉闹五台山》等戏,从这些描写可以看出当时主要的流行戏曲。
第三、谈论戏曲。小说中有多处通过小说人物之口谈论戏曲,并且通过不同人物引用戏文或是戏中人物、故事和诗词典故等。如在小说22回中写宝钗生日唱戏时,林黛玉信手拈来《妆疯》一折戏来讥讽宝玉的得意忘形,使在场的史湘云也笑了。在54回中有一段贾母论戏的描写,通过贾母论戏的描写来说明这位出自名门的老太君看戏着实很多,把《西厢记》、《牡丹亭》等背得烂熟。
二、《红楼梦》中对《西厢记》的提及和描写
《西厢记》是关于崔莺莺和张生的恋爱故事,它起始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后经苏轼、毛滂等人的传播,流于民间,成为民间说唱文学的题材,再到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和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使崔莺莺和张生两人的恋爱故事广为流传。小说中不仅写了《西厢记》中很多戏曲名目,甚至有时还作为回目,如第23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惊芳心”。据笔者粗略统计,小说中提及《西厢记》书名、人名、诗词名句等达20余处。
首先,对于书名的提及。在第23回中写到《西厢记》(回目)、《会真记》;其次,对于《西厢记》中人名的提及。在第1回和51回中提及红娘,在第2回和35回中提及崔莺莺(或双文),在54回中提到惠明。第三,对于戏名的提及。第49回写到“闹简”,第54回写到“惠明下书”和“听琴”。最后,对于戏词名句的援引和对戏曲的议论。小说中有多处引用《西厢记》中的唱词来展示人物之间的对话。如第23回中宝玉说:“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第26回中黛玉吟“每日家情思睡昏昏”,宝玉对紫鹃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等,这些都是从《西厢记》中信手拈来的现成句子。
小说中不仅嵌入了如此多的《西厢记》中的人物和戏曲名句,还通过人物之口对其进行评议。如在小说第23回中写宝玉在烦闷中偷读《西厢记》,黛玉经过发现后亦拿来读,在宝黛心目中,《西厢记》“真真这是好书”,读后“余香满口”。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西厢记》写情、唱情与《红楼梦》中所写宝玉黛玉之间的恋爱融为一体,并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宝黛产生了共鸣。因此,宝玉不断引用《西厢记》中的戏文来试探黛玉的心迹,而黛玉内心充满着剪不断理还乱的痛苦矛盾,所以亦用里面的戏文表达自己的自叹自怜,倾述自己的春困幽情。
三、《红楼梦》中《西厢记》等戏曲的审美功能
中国古典戏曲对于小说创作的影响和文化渗透在于戏曲动作化的叙事思维丰满了小说人物形象的可观、可感、可触。戏曲的情感化,即描写人物的真情实感,创造典型的艺术境界,也改变过去的静态描写,从而用动作来揭示人物的心理状态,以展现人物的内心情态,使小说故事、人物更具美感。《红楼梦》中戏曲描写的审美价值及其功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展现了《红楼梦》时代的风尚。小说写的是世族荣宁二府,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上层社会对戏曲的偏好情景,通过作品中一些人物之口说出贾府和一些王公贵族都养戏班、蓄优伶,使我们看到了当时社会的一种风气。可以说《红楼梦》的戏曲描写真实而典型地再现了清代前期的时代风貌。
第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和环境氛围的渲染。如对于《西厢记》的描写,小说第40回中写黛玉在行酒令时脱口说了一句《西厢记》中的“纱窗也没有红娘报”,当时只是宝钗看了黛玉一眼,并无下文。但到了第42回,宝钗竟由此“教训”了黛玉一番,迫使黛玉大作“检讨”。在情节安排上,前回故事留与后回说,发展了故事情节,完善了故事情节。
第三、通过对《西厢记》等故事的描写来升华小说的主旨。《西厢记》中崔莺莺与张生在爱情婚姻上是处于男女不平等的地位。而《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婚姻观是建筑在男女完全平等、自由的基础上。宝黛的爱情是双方在生活中不断了解、倾心、自愿决定的。《西厢记》中的爱情婚姻是向现代爱情婚姻发展的萌芽阶段,而《红楼梦》中所写的男女结合则是以共同理想、共同的人生信仰为基础的思想观念。这种变化是《红楼梦》对《西厢记》的继承与发展的结果。
四、结 语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几种文体往往是相互交融、彼此渗透的。《红楼梦》中对戏曲的描写,尤其像对《西厢记》、《牡丹亭》等家喻户晓的古典著名戏曲的引用和融入,使小说在叙事上更简洁精练,更形象具体地传达出人物的思想性格,从而使《红楼梦》得以成为一部内容广博、思想深刻的鸿篇巨著。
【参考文献】
[1](清)曹雪芹,(清)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2]胡文彬.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M].北京:中国书店,2005.
[3]冯其庸,李希凡.红楼梦大辞典[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4]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0.
红楼梦高考满分作文篇10
左 赞
仿佛是冥冥中注定,随着“林妹妹”陈晓旭的香销玉殒,喧嚣一时的“红楼风波”也尘埃落定。
曲终人散,回首一年来走过的路,曾因执导《雍正王朝》《汉武大帝》《乔家人院》而名噪一时的导演胡玫想必感慨良多:从一开始宣布重拍《红楼梦》就受到争议,旋即甄选演员的“红楼选秀”被指铜臭逐天,再到被曝同选秀主办方以及演员之间关系纠缠,继而放弃选秀胜出演员,打算另起炉灶,并最终从《红楼梦》的拍摄中抽身而退。至此,这位在如今这个选秀时代也赶了回潮流的著名导演,好似跨上了一匹原本温顺而在半道突然脱缰的野马,再无驯服之力,身负争议又回到了原点。 高调开端,黯然收场,其间起伏跌宕,掺杂了几多是是非非,无怪乎有人调侃:建议影视界有识之士赶紧拍一部《红楼是非录》,有明争、有暗斗,有文人相轻,有女人暗战,还有眼下最时髦的选秀风云,附带渲染一下黑幕、潜规则,保证收视大热。
胡玫打算重拍《红楼梦》即引争议
作为―个知名的女性导演,胡玫以她的理性和对作品的高要求以及女性特有的感性而为人所知,被人称为“铁腕柔情”的新锐女导演。比如在《雍正王朝》这样严肃的正剧中,因为有了她这个导演,使这部正剧多了几分柔情与细腻,并赢得了相当高的收视率。
主办方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盛宴般的重拍《红楼梦》启动仪式,并宣布用当下时髦的选秀方式在整个华人世界内遴选贾林薛凤等主要演员。然而此举一出,与华彩霓虹齐来的却是观众和网友的非议。
反对的原因很简单:对大多数人来说,王扶林导演的1987年版的《红楼梦》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已经在观众心目中根深蒂固了,陈晓旭主演的《红楼梦》代表了一个时代的人对林黛玉的最美好想象,在广大观众眼中,87版《红楼梦》是部名副其实的经典剧作,任何人要想超越这部经典都将面临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一时间,反对重拍红楼的声音成为坊间的主流,在一家门户网站的调查中,反对的网友超过了6成。新版《红楼梦》的总制片人韩三平谈到重拍的初衷时说:“老版《红楼梦》的拍摄时问是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拍摄有不可避免的遗憾,如镜头的剪接、机位的转移等。重拍既是向这部不朽的名著致敬,也是为了用更新的技术条件、更宏大的篇幅将《红楼梦》这样的中华精粹推向海外。”
也许是反对的声音山乎意料,胡玫在谈到此次选角标准时也出言谨慎:“老版是我心中的经典,老版的人物形象在观众脑海中挥之不去。所以此次选角也将参照老版,力求选出令广大观众都能接受的演员。”
胡玫在选秀时代中“走钢丝”
随即,旨在遴选演员的大型选秀节目“红楼选秀”隆重启动。孰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除去对重拍经典的忧心忡忡,观众又开始对通过选秀方式挑选红楼丰要演员指责不断。
广人观众几乎发出了同一个声音:他们想要弄明白的一个首要问题是,在这个“我行我秀”“草根英雄”泛滥的时代,是不是大众性刘姥姥式选出来的宝黛钗都可以横行大观园呢?
在大多数观众看来,胡玫始终走的是一条精英的、高端的经典路线,而红楼选秀却是一种纯利益的大众化草根性经济运作方式路线,这样选出来的演员必定和胡玫的导演思想、观众诉求背道而驰,胡玫这样做,无疑是在选秀时代中“走钢丝”,危险异常。
除此之外,更多的观众认为,“没有人可以超越陈晓旭,如果单纯地模仿她,也不会像”。除陈晓旭外,87版《红楼梦》中的很多人物――贾宝玉、王熙凤、晴雯、史湘云等等――都给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对此,深知选秀之道、日益成熟的观众不免要问:通过表面热闹实质空洞的选秀,还能找到那样―些容貌气质都符合书中原昧的妙人儿吗?
当然,事情并没有按照“民意”的方向发展,尽管反对声不绝于耳,红楼选秀依然“盛装登场”,且人有雄踞国内选秀活动之首之意。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从最终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陈笑旭,恬静、秀美,略带忧郁,这和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是如此贴切,再看选出来的李旭丹则失去了原著里黛玉的味道。而欧阳奋强饰演的宝玉则眉如墨画,日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视而有情,完全是读者心目中理想的宝玉形象。而选秀出来的前三甲宝玉,拿胡玫的话来说都是过于阳光,缺乏古典和忧郁气质,不是原著中的宝玉形象。
至此,我们回过头看,终于可以理解到,聪明的胡攻在针对《红楼梦》选秀最后结果所作的陈述词中的“不出意外的话”颇有深意,这个“意外”一定会发生,否则,胡玫将再也不是那个走高端精英路线的优雅胡玫了。
选秀恶果:留下“悬案”一桩桩
尽管非议不断,但红楼选秀还是在历经一年“磨难”后,如期在今年初夏尘埃落定,结果黛玉、宝钗两大主角被北京赛区的李旭丹和姚笛摘走;意外的足宝玉一角未能从23万选手中杀出重围,金陵其余“十钗”、刘姥姥等重要角色,更成为一桩桩没头没脑的“悬案”。
“悬案”远不止于此,正因为组织混乱、过度炒作、铜臭逐天,在整个选秀过程中,胡玫与主办方的关系也是分分合合、扑朔迷离。
6月9日,“红楼梦中人”决赛上演,新版《红楼梦》“宝黛钗”的选拔结果甫出,旋即再遭“炮轰”。
结果既已公布,虽然选秀的公平、公正和结果饱受非泌,但是广大观众还是期待这位“铁腕柔情”的新锐女导演能够力挽狂澜妙手同春,为大家呈献一部与众不同的红楼经典。然而一则出现在各地媒体文娱版面头题的新闻,再次打破了观众这个美好而简单的愿望:胡玫将另起炉灶拍“红楼”!
尽管对选秀的组织模式、商业炒作早有微词,但在市场经济下,任何个人在商业资本面前都是赢弱无力的。在参加电视剧《客海往事》会于媒体的追问下,胡玫透露她已经和红楼选秀方没有关系,将由自己的制片公司在明年来拍摄另一部《红楼梦》。而她本人并没有从红楼选秀中获得任何经济利益,也从未与选秀方签订任何承诺性的合同。
此言一出,风云又起。
事实上,此前早些时候,在宝钗角逐中进入前20名且与胡玫交往甚密的选手田玉(化名)就曾向媒体透露,是时胡玫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很可能重新寻找投资另起炉灶,筹拍一部《石头记》,与新版《红楼梦》叫板。田玉进一步透露,至于另拍《石头记》的打算,是因为胡导演对选秀这种乱哄哄的局面极其不满,艺术和商业的过度嫁接很可能以伤害艺术为代价。在胡氏《红楼梦》中,胡玫肯定不会起用选秀敲定的几个主角,但不排除使用前几名选手担纲重要角色的可能。闻听此言,红楼选秀主办方随即放出“狠话”:“如果新版《红楼梦》的导演最后还是不用选手,那就有可能换导演了。”
胡玫和“东家”彻底“决裂”后,互联网上再度出现了激烈的争论,网友明显分为两大阵营。支持胡玫的网友认为,“选秀与电视剧创作本来就是两码事,从选手资质看的确无法令人满意,尤其是黛玉和宝玉至今备受争议,胡玫导演说对选手不太满意很正常。”而部分网友十分同情主办方的尴尬处
境,“胡攻导演既然已经在决赛上宣布了黛钗人选,就说明她们目前是最合适的,这样一再出尔反尔会对选手造成很大的伤害”。如是云云,莫衷一是。
李少红VS胡玫?
在胡玫宣布另起炉灶之后,新版《红楼梦》制片方也不甘示弱,迅速做出回应:导演李少红不久前正式成为新版《红楼梦》总导演,相关协议已经签署。而新版《红楼梦》同样将于明年开机。
红楼选秀主办方对李少红同样表示充分信任。对于胡玫将另立门户,自己拍摄《红楼梦》的缘由,毛办方称是胡玫的个人意愿。随后,李少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承认,之前的确与“选秀版”《红楼梦》制作方有过联系,正在考虑接拍事宜,也与多位对《红楼梦》有研究的人士有过接触。而主办方则高调向媒体透露,李少红版《红楼梦》已经获得拍摄许可证,定为50集,将会在明年年底开机。演员方面全部起用选秀选手,明年10月他们将如经典版“红楼”剧组一样,聚集在一起闭关培训。
“李版、胡版明年同时开拍”、“李少红接棒Vs胡玫”,当这样的字眼再次出现在媒体上时,不少观众和网友开始意识到这一系列举动注定将成为“一场闹剧”。网友大多对李少红的唯美风格表示认可,对胡攻坚持自己艺术主张也表示支持。最大的争议依然停留在演员上,不少网友依然对“红楼梦中人”选秀出来的演员表示不满:“估计李导最大的考验是怎么解决林妹妹的脸比面若满月的宝姐姐脸更大,年龄更显老,城府更深的问题。”
当经历了太多变故,人们对新版红楼失去耐心和期待的时候,就不惮以“看闹剧”的心态来看事态的前进了。事情的再次发展满足了大家的心态,就在接收到“李少红接班拍红楼”的讯息后,胡玫立即又高调表达了自己的新想法:抽身而退,不跟李PK。
在何东博客采访胡攻一文中,胡玫言语间几乎是愤怒的。胡玫表示自己绝对不可能在同一时间段拍摄另一版本的《红楼梦》,“我在参加《客海往事》会的当时,还不知道少红已经正式签约拍摄新版《红楼梦》的消息。现在了解此事属实,我就绝对不会再同时投人拍摄另外一版《红楼梦》。我跟少红当年在电影学院是同窗好友;现在又是很好的朋友;少红既然接了《红楼梦》,能帮上忙的我就帮忙,需要支持的我一定支持。我怎么可能跟她去‘血拼’和‘PK’呢?”“绝对没有撞车的可能。如果我明年拍不了,时间就一直往后推,什么时候完全准备妥当我再拍,两年不成、三年不成,到大家觉得不撞车、不‘血拼’、不‘PK’了,我再拍还不成吗?”
胡玫这次表态再次占据媒体文娱新闻首要位置后,至此,历经一年纷纷扰扰的“红楼风波”终于暂时风平浪静,尘埃落定。反观整个事件,胡玫和红楼选秀主办方双方“是否起用选秀演员”方面的争执,是一系列风波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暴露了当前国内选秀活动的低俗和“草根秀而英雄”理念的荒诞不经。
编 辑 杨铁***
胡玫:梦里花开知多少
韩柄权
考入北影导演系与“大龄青年”张艺谋同学
胡攻的父亲是***队里著名的指挥家,母亲在当年是知名的歌唱演员,这样一个音乐世家,让她从小能歌善舞会弹钢琴,始终以来更像是被捧在手掌心里般备受疼爱。从小受到艺术氛围熏陶的胡玫,对于那些“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的艺术有着极好的感觉。
“”期间,她的世界变了。
“从那时起,我就在家里拼命地翻书,接触了很多西方文学,都是我爸爸当初藏起来的,我想同时是因为我一直记得爸爸叫我读书,心想,我只要好好读书,爸爸就会回来,所以管它看得懂看不懂,反正就是看。可是,爸爸始终没回来。”
“大家都说第五代导演的作品特别有生命力,也特别沉重,是的,因为我们曾经经历过这些事情,就是它打在我们的人生、性格里,或者我们性格形成历程上的烙印太深了。沉重变成我们人生的基调,不管之后涂上任何颜色,它终究无法抹去,它终究是你的基调。”
或许是因为这样的体验吧,让胡玫用很两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方面的,她知道珍瞄,要求自己要认真,必须珍惜生命的每一分钟。另―方面,她却又非常有游戏意味。因为反正人生无常,“比方当年要真撑不下去,就上法庭嘛,也挺好的啊,多了一种人生的体验”。
1978年,北京电影学院招收“”后第一批大学生,父母都鼓励女儿去报考表演系。他们认为,胡玫有着多年的话剧舞台感受,有良好的表演基础。自认不漂亮却痴迷表演的胡玫,也跃跃欲试想去报考表演系。就在胡玫填写报名表时,她突然发现排在表演系表格前面的导演系。“写小品、讲故事,这不正是自己的专长吗!”她脑子一热就改填_广导演系。
通过考试,胡玫顺利地成为北影“七八班”的一员,她在日记上得意地写下了二个大字:“我来了。”
在北影的那段日子,胡玫有几个非常要好的同学,其中“大龄青年”张艺谋给她的印象最深刻。有一次,张艺谋的作业涉及―个乡土题材,同学们几乎都是生活在城市里的青春张扬的年轻人,大家都认为这个题材太乡土太悲情,但胡玫看到作品后却表示出极大的兴奋,对张艺谋说:“哎呀,大哥,太棒了!”张艺谋对这个聪明的学妹非常有好感,一来二去,两人大有英雄相情的感觉,自然而然成了“铁哥们儿”。
若干年后,胡玫和张艺谋这对“铁哥们儿”成了中国影视界响当当的人物。
以女性的视角解读男人,她成功地找到了另一个自己
不得不承认,胡玫之所以让所有男观众钦佩,正是基于她以女性的视角读解了男人,而这样的细腻、丝丝入扣却是身为男人所当局者迷的。回头看看,从影之初的胡玫也曾以为女人是最了解女人的,就从女人的角度拍女人的戏,譬如《女儿楼》、《昨夜长风》。
胡攻的作品有一种从容不迫的驾驭感与大气厚重。在与历史人物的对话中,人物命运在历史背景下的那种大悲大喜、生死沉浮,对她的人生阅历产生了影响,而由此也使她的领悟力有了与以往不同的深刻。
“作为电视剧的导演,你的作品占用了多少人的生命、时间,仅仅让人哈哈一笑是浪费人家的时光,我希望作品能带给人们多一点儿思考。历史戏应更多地关照现实,进而引发观众的共鸣。”胡玫感慨地说,“随着阅历增加、视野的开阔,我不再满足于拍男欢女爱的故事,而喜炊有内涵有深度、能触及人性层面思考的作品,历史剧能让我有这种。”当然,如果有机会能开掘关注社会问题的现实剧,对她而言也同样具有诱惑力。
无论足《雍正王朝》还是《汉武大帝》,直到后来的《乔家大院》,胡玫都以其霸气、犀利、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一个个生动的形象,创造了一个个收视高潮。在男人的世界里,她肆意驰骋,在男人的世界里,她就是让所有男人折服的女王,在男人的世界里,她的温柔成了最有杀伤力的武器!从女人到男人,她成功地找到了另一个自己!
在她的戏中,男人是霸气的,无论是汉武帝,还是雍正;在她的戏中,男人是温柔的,无论是对女人的感情,还是对兄弟、亲情的处
理;在她的戏中,男人是智慧的,指挥作战或者商场斗争;在她的戏中,男人是脆弱的,会落泪,会崩溃,也会在瞬间白头。这一点,陈宝国有发言权,张国立有发言权,陈建斌有发言权。她的戏之所以男人更欣赏,是因为她比男人更了解男人。
很牛的导演,很菜的群众演员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能拍出《乔家大院》《雍正王朝》《汉武大帝》这样厚重而恢宏的历史故事的女导演,恐怕也是那种端着大茶缸子、披件***大衣、大嗓门儿洲人的“女光棍儿”,而胡玫却认为存一个剧组之巾,作为一个女性导演恰恰要通过女性特有的方式来开展工作。
胡玫挑男演员很有谱,从《雍正王朝》《忠诚》《汉武大帝》《乔家大院》,这些清一色的男人大戏,焦晃、陈宝国、陈建斌都在胡玫的调配下成就了自己演艺生涯最丰盛的大宴。
焦晃和胡玫聊角色时,喜欢把脸朝上扬,然后来回摆,胡玫一乐:“不愧是晃啊,当心脸抽筋啊。”谈到脸,焦晃发现,胡玫拍戏时脸能发绿!接触时间久了,他才知道那是胡玫拍戏进入状态了,只顾琢磨着情节和角色,饭也不知道吃了,脸就没个正色了。一次胡玫琢磨出个情节应该加点肢体语言,都半夜三更了,摸起手机就给焦晃打过去:“晃啊,有戏了!”于是剧组开胡玫的玩笑说:“导演脸又发绿了,准有好戏了!”演员们心疼这位可爱的女导演,常有集体“逼宫”的事件发生:逼着胡玫按时吃饭。
作为导演,胡玫对演员总是非常理解。陈宝国到《汉武大帝》剧组后一直处在一种很抑郁的状态中,有20多天,他一个人不足满面愁容,就是对月长叹,还不理人。有人对此表示不满,认为他是摆谱,嫌弃拍摄环境艰苦。一天,陈宝国又独自闷思时,胡玫找到他,开口就说:“怎么样,皇帝压抑与痛苦的感觉找到了没有?”
陈宝国一惊,佩服地说:“知我者胡导也!”原来陈宝国正在寻找角色的感觉,以便尽快进入状态。之后进入状态的陈宝国将角色内心深处的焦虑、压抑以及权力背后的不安演绎得淋漓尽致。
报考电影学院导演系之前,胡玫是总***话剧团的一个普通演员,学表演曾经是她的梦想,走卜导演这条路多少有些阴差阳错的意味。在临时需要群众演员又不能马上找到合适人选时,胡玫也会自告奋勇地再过一把“演员瘾”。结果却是“惨不忍睹”:她不是把老太太演成小姑娘,就是把宫女演成霸王花。尤其是她在《汉武大帝》中饰演一个小角色的时候,当时所有的女演员全笑得趴在地上。最终,她不得小将这镜头亲自剪掉了。因为她不断制造“笑场”气氛,嬉笑中,演员反而更能把握角色,拥有最佳的感觉和状态。
“你可以说我偏中性,但我绝对不是什么大女人。”
无论是描述高高的围墙下、深宅大院中一段浓缩着晋商发展的传奇历史的《乔家大院》,还是铸造铁腕统治汉朝54年的汉武帝刘彻雄才大略的形象的《汉武大帝》,抑或讲述推行新***、抑制官绅敛财和宫廷内部斗争的雍正历史的《雍正王朝》,胡玫都将这些被称为“男人戏”的历史大剧演绎得震撼人心。
于是,许多人猜测胡攻一定是个大女人!“你可以说我偏中性,但是我绝对不是什么大女人。”胡玫认真地说。
有一次,胡玫当着众人的面叫助手把睫毛液取来,并叫苦说出门忘涂睫毛液,感觉十分不舒服。助手将睫毛液送来后,胡玫一丝不苟地做着补妆的工作,并郑重说道:“拍戏只是我的工作,不是打仗,它只是我生活的一郝分。拍戏不能让我丧失做女人的感觉,更不能让我丧失对生活质量的要求。”
陈宝国说:“我原来以为胡玫一定很凶,相处久了才发现,原来胡玫是如此温柔,我从来就没看见她在片场发过脾气或粗暴地批评过谁。”当演员马伊俐被胡玫请进房间聊角色时,马伊俐非常惊讶:胡玫一身漂亮的体闲衣服,画着淡妆,蓝宝石的耳环、戒指、项链,脚上一双缎子拖鞋,斜靠在沙发里,慢悠悠地说话。在她身上丝毫看不出一个被剧组众多男性同化的大导演的影子。
胡玫长年在外拍戏,短则几个月,长则一年半载,但每个月都要见儿子一面。拍《汉武大帝》的时候,儿子来看胡玫,小家伙立刻扑进胡玫怀里大喊了一声:“阿姨!”这直叫得胡玫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掉!
后来在拍《乔家大院》时,胡玫的儿子还客串了一回陈建斌的孙子。说也奇怪了,满剧组取的人小家伙就认陈建斌,每次开戏就扑到陈建斌怀里叫“爷爷”!碰上陈建斌答应了,小家伙就撒手;碰到不理,他就一伸手把陈建斌的道具胡子揪一把下来,然后乐滋滋地跑开,整个现场被小家伙逼得笑声一片。胡玫不厌其烦地把儿子在剧组闹的笑话一个不漏地转播给好友,那种当母亲的快乐和满足溢于言表!
同多数女性一样,胡玫也是―个爱逛街的人。她走进商场,往往是大袋小袋地往家拎。每次一拍完戏,她一定冲到商店,即使在法国,她也是乐颠颠地四处出击,买化妆品、淘便宜货。合朋友狂聊美容、按摩等女人话题,更是她拍戏后的―大放松方式。她除了用这样的方式犒劳自己,补偿儿子也是重头戏,比如带孩子出去疯玩,哄儿子睡觉讲《格林童话》《丑小鸭》等等。
这就是胡玫,一个与陈凯歌、张艺谋同窗的第五代导演,一个热衷化妆、购物、为儿子讲童话的女人,―个以女性视角描绘大时代脉络的女导演,一个在片场戴着墨镜呼呼小睡的弱女子。这些角色哪一个才是真实的她呢?
编 辑 杨铁***
李少红:有多少梦可以重温
桃 然
少女时代:梦想缘于倔强的个性及特殊的经历
对于如何走上导演这条道路,我们似乎可以从李少红的少女时代获得一点信息。1955年7月17日,李少红出生于一个电影家庭,她生性倔强,骨子里有股与生俱来的叛逆,以至于生活中的她一直被大人们当作“假小子”来看待。1969年冬天,14岁的李少红揣着父亲写给某***区副***委的一封信独自一人上了火车,离开家,去了部队。
少女时期的李少红很快体会到了当兵的辛苦。第一次野营拉练她就食物中毒,接着又患贫血,但这一切她都没有告诉家里,当了14年独生女的她,极力要用顽强来证明自己。而这段经历也造就了李少红坚强的性格。后来拍戏的时候她从不喊累,她说有了那个年代的经历,现在对她来说已经没有了苦可言。“我的处境其实算不错的了,在那个年代里没有‘苦’这个词,因为你身边的人都和你经受着同样的历练。”回首这段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当被问及这段生活是否令她失望,李少红摇摇头,“能够给我多一个选择,让我从此踏上与那时大院里的孩子小一样的路,我心中只有感激。”
进了部队以后,作为一名新兵,李少红被分到宣传科,成了一名放映员,也是从那时起,李少红的电影梦想开始渐渐形成并催促她前进。谈到那时的经历,李少红特别提到样板戏《龙江颂》,说那是她第一次领略影视戏剧的魅力,经常会看得入神而忘记换本。再后来,70年代中期开始有了罗马尼亚电影、南斯拉夫电影、朝鲜电影,还陆陆续续解禁了一些老片子,李少红一下子被这个光影的世界所
吸引。这种新颖的小同于文学作品的表现方式,让李少红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情感,想通过电影来描摹人们的生活。
踏入北影:梦想成真的同时也捕获了爱情
“”结束后,北京电影学院恢复了招生工作,这给了李少红一个实现梦想的契机。1978年,初中都没毕业的李少红,由于各科成绩突出,被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破格录取。和她同班的是后来在中国电影界声名鹊起的张艺谋、陈凯歌等“第五代”导演们。李少红也在电影学院中遇到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也就是她现在的先生――著名摄影师曾念平。
曾念平比李少红高一届,认识李少红时,已毕业留校任教,李少红与曾念平的相识缘自一次意外的借书。跟随同学去借书的李少红一下子就被英俊潇洒、博学多才的曾念平吸引住了,而曾念平对这个漂亮而又与众不同的女生也开始留意起来,两人的交往越来越密切。
1982年,李少红毕业被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当导演,曾念平则成了北京电影学院“”后的第一批研究生。他俩去街道办事处领了结婚证。婚后,曾念平继续念研究生,而李少红开始拍片生涯。当大家都以为这对电影伉俪将会大展身手的时候,一件计划外的事发生了――李少红怀孕了。幼小的生命打消了李少红马上施展拳脚的念头,李少红为了孩子当了3年的全职太太,而这3年正是张艺谋、陈凯歌等第五代导演们陆续成名的时候。
1988年在家带了3年孩子的李少红重新出来***拍片。虽然比别人起步晚,但是李少红三年的生活体验还是给她提供了一个良好发展的基石。1988年李少红执导第一部影片《银蛇谋杀案》,那是一部艺术性、观赏性很强的电影,还获得了不菲的票房收入,1990年~1991年她执导的电影《血色清晨》也引起了专家及评论界的普遍关注。正是从这部电影开始,李少红重新回到第五代导演的行列。
也正是在这段时间,李少红的导演风格和女性视角开始慢慢形成。“我觉得这是一个视角的问题,女人有着对自身的认识,传统意义上女性忍辱负重的角色都是男权社会规定的,那是男性的视角。而我需要女人的。”从《红粉》开始,李少红就已经在悄悄启动她个人化的初步创作尝试了,本来一个大而化之“改造”的剧本故事,翻手就被她拍成了展示两个底层女性个人不幸命运的凄婉叙事。而到改编《雷雨》时,她更是将一部男作家的名著,彻底改变为一个女导演眼里的“繁漪造反”的疯狂故事。在《红粉》、《雷雨》中,我们总是看到女主角们的初恋被演绎得美好而渴望,而每当她们对整个男性社会发出痛彻的埋怨、谴责甚至表示愤怒时,又从来都是那样凄凉和无奈。虽然无奈,却不灰心;虽然埋怨,却还理智。
《大明宫词》:李家班重现“盛唐”时光
1995年,李少红和丈夫曾念平还有从小的玩伴李小婉筹划成立了北京荣信达影视艺术有限公司,李少红是导演,曾念平是摄影师,李小婉是制片人。《大明宫词》的横空出世则让所有人记住了李少红,记住了“李家班”。很少有哪部电视剧作品能在开播之前即引起各方面人上的关注,《大明宫词》是个例外。
《大明宫词》仿佛是凭空而来的,完全不同于《还珠格格》式的荒唐闹剧和《雍正王朝》式的肃穆沉重,与其说是一部电视连续剧,不如说它更像一首长诗。它用独特的视角和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唐宫闱生活的美丽画卷。“舞裙香暖金泥凤,画梁语燕惊残梦”。在《大明宫词》中,精致如诗的对白、气势恢弘的背景、华美飘逸的服饰都让观众获得了一次新历史剧的体验。
从《大明宫词》、《橘子红了》到《恋爱中的宝贝》,李少红和她的团队获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谈到三部剧的创作,李少红说她要感谢的人太多了。她总是希望能够获得一种新的体验,希望能够带给观众一个新的李少红。所以在很多时候,这种思想给支持她的人带来了麻烦。说到这里,不得不提的一个人就是李小婉。谈到李小婉,李少红言语间满是混杂着感激与内疚的深情,特别是李小婉在拍摄《大明宫词》时给予她的几乎无条件的支持更令她慨叹。“为了配合剧本风格的变化重新做各种造型,是小婉最艰难的时期。要改,前期已付出的投资怎么办?后面超支怎么办?我想她掩盖下的青缝继续在变白。我开始痛恨自己,真的把自己的头往墙上撞!可我不能看着穿这样装束的人说出那样的话,演绎出那样的故事,一切不都成了笑话?小婉当时不一定完全明白我的狂想,但是她懂我,我们之间有着基本坚实的信任感。”《大明宫词》就是这样一次冒险的产物。
2003年李少红经历了她迄今最艰难的一次创作。拍《恋爱中的宝贝》的整个过程是她和年轻人的一次艰难的对话,一次全新的尝试。在摄制过程中李少红力***找到一种全新的叙述方式,但试了好多次都没有成功。这时,作为丈夫兼摄影的曾念平默默地在一旁,细心听取妻子描述她理想中的那种“感觉”,然后开始做几种新尝试。仿佛是长时间“吵”出来的感应,有一天,当李少红在片子里终于看到了她想要的那种“感觉”的时候,她一把抱住身边的曾念平,激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凡是跟李少红合作过的人都被她这种执著追求的精神感动过。合作过两次的黄觉说:“她有一种男人都不及的勇敢,我始终都找不出一个很贴切的词语去形容少红导演,她是一个集理性和感性于一身的人。”周迅说李少红很女人,但是像个爸爸一样。“她知道演员的潜力在哪儿,然后她给调出来,我自己都不知道。她毫无保留地把一些东四告诉我,真心希望我好。”正因为如此,每一位和李少红合作过的演员似乎都在她的镜头中光彩熠熠:归亚蕾的雍容美丽,赵文的儒雅细腻,周迅的灵气动人……
与“红”结缘:无论是红还是梦,李少红都有了一次机会
2007年lO月30日,新版电视剧《红楼梦》正式肩动暨***首次会隆重举行,总制片人韩三平正式官布李少红为新版电视剧《红楼梦》总导演。然而,自从传闻李少红替代胡玫接手《红楼梦》以来,就一直是非不断,焦点也无外乎集中在这两位女性导演究竟谁更适合接拍《红楼梦》以及将如何带领红楼选秀的明星来演绎这部经典之作。面对诸多的质疑,李少红均以一贯淡定的笑容来面对。
从《疵色清晨》到《红粉》、《红西服》再到《橘子红了》,乃至如今的《红楼梦》,虽然李少红从未承认她有什么“红色”情结,但是我们看到“红色”总是与李少红形影相随。李式风格、女性视角总是不断地在其作品中展现。李少红之所以在这样的风口浪尖下接手这个可能吃力不讨好的活,也是因为她觉得自己向来与“红”有缘,不但名字中有“红”字,《橘子红了》等电视剧也曾火遍全国,“接手新版《红楼梦》应该说是一种缘分吧。”
李少红在会之后的某次采访中这样说,“我觉得(最终接)拍《红楼梦》,其实有很大的冲动还是因为它能够反映历史文化的风貌,而不是去给它做商业的包装。如果这种东西还是能作为文化传承的方式,感染更多观众的话,可能比
某一个项目的商业意义大得多。也许是这样的冲动,让我觉得如果不足那么强化它的商业包装的话,如果真是把它里面的有文化含义的东西,让现代的年轻人,让世界都能了解到,它的那种精美,那种精致,其实我们(所做的就)还是有点意义的。”从她的话语中不难看出,李少红依然会继续她对美的追求,在唯美中描绘那一群大观园中的绰约仙子。我们也相信,以其对女性情感题材把握上的先天优势及独特的艺术感觉不会让这部大制作的重拍片流于平庸。
编 辑 马 甜
一台好戏 两套班底
历 伊
“红楼梦中人”这一路秀下来是风波不断,最终造成投资方与导演胡玫的矛盾不可调和、李少红取代胡玫执导新《红楼梦》的变故。
起初传言胡攻会另起炉灶,去拍她心目中的那版《红楼梦》。然而,在获悉李少红接棒选秀版《红楼梦》后,胡导很快表态,她与李少红是同学,为支持老同学拍好新《红楼梦》,她宁愿缓拍自己的那部专业版的《红楼梦》,而李少红也表示,不弃用李旭丹,因为李旭丹是胡攻最喜欢的黛玉候演人,这也算是一种友好吧!在这种状况下,两位导演似乎都显示出了男人般的大度,于是乎,那些等着这两位情谊深厚的老同学PK或者“血拼”的看客们怕是遂不了心愿了。
目前,少红版的《红楼梦》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已确定2008年年初开机,8月8日关机,2009年年初播出,总艮50集,投资5000万元人民币。胡玫版的《红楼梦》虽然延期,但终究应该还是会拍的吧。虽然嘴上大度,心里怕是已经PK上了。胡玫虽然是个女流,可并不弱势,也不窝囊,强硬足她一贯的作风。为了捍卫自己的执导尊严和水平,只有将其所谓的专业版《红楼梦》拍出来,才能证明给人民大众看:我胡玫不拍选秀版是对的!否则心愿难了,怒气难平啊!
虽然不会同期在各电视频道打上擂台,但两套班底的比较是不可避免的。不如让我们先预测下两版《红楼梦》的创作班底,看看“李少红PK胡玫”究竟会如何?
李少红
李少红是一位出色的电影导演,她独特的女性视角让她的电影无论是惊悚还是文艺都带着别样的精致风情,同时她拍摄的电视剧也是收视神话的有力缔造者。她拍摄《红楼梦》的优势在于,第一,她能够吸引强大雄厚的制作班底加盟;第二,她在女性情感题材的把握上有先天优势;第三,她有区别于其他创作者的艺术感觉。不过,我们也稍稍有点担心,少红导演向来喜欢大做女人文章,骨子里无时不透露着一种不安分的因素,她的创作态度是极端的,因此可千万不要将大观园吲里的绰约仙子刻画成・群心肠歹毒而又诡异的女子呀。
胡玫
如果说旧版红楼主要足女儿的天下,那胡导演的新版则可能在男人戏上做出新文章。胡导演对红楼中诸多大场面的演绎也值得期待,但是胡导向来不是个婉约派,也没有拍过纯正的女人戏,希望胡版红楼不会演变成一场华丽无比的宫廷悲剧,那样好看是好看,原著的精神就被大大扭曲了。
总摄影/摄影指导
李少红版曾念平
曾念平是李少红的丈夫,《大明宫词》等剧的唯美画面都是出自他的镜头之下,近水楼台先得月,这个人选基本没有疑问。以李少红追求完美的脾气,希望这次也可以和曾摄影师擦出火花,拍出理想中的“感觉”。
胡玫版
随着胡玫御用摄影师池小宁的去世,胡氏新版红楼的摄影师人选成了―个未解之谜。但是看胡导本人的一贯做法,这个摄影师一定对大场面和长镜头有着娴熟的掌控能力。拭目以待吧。
美术指导/服装设计
李少红版叶锦添
叶锦添的设计功力有日共睹,但是设计惯了架空历史题材的他能否驾驭红楼呢?不用担心,昆曲《长生殿》的服装同样出自他的手笔,你在其中看到任何背离传统的影子了吗?叶锦添将与北京电影制片厂置景部门强强联合成为新版《红楼梦》的美术中坚力量。
胡玫版毛怀清/陈同勋
这个组合可不是杜撰出来的,前者是《汉武大帝》的美术指导,后者是《乔家大院》的服装设计。从胡导演・向严谨稳妥的行事来看,两个人很可能同时加入。
文学策划
李少红版郑万隆及红学专家
“秀版”《红楼梦》的导演更换了,中国作协副***黄亚洲写的剧本也被换掉了。李少红表示,现在有许多红学家正在编写剧本,要到年底才会完成。
郑万隆(一位非常关注影像元素又注重叙事元素的资深作家)率领的拍摄本编写团队目前正投入工作,中国著名红学专家张庆善、孙玉明(《红楼梦学刊》常务副主编)、沈治钧(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作为文学统筹也给剧组逐字逐句分析、讲解小说中的每一个情节和人物。
胡玫版
铁打的导演流水的编剧一向是胡导演的法则,所以谁来担任这个职位还很难说。
化妆设计
李少红版 毛戈平/杨树云
李少红的作品一向以唯美精致闻名,她镜头下的女人个个美若天仙,要达剑这样的效果,或许这样的黄金组合才能胜任吧。
胡玫版 苏红/刘晓东
纯属猜测,因为胡导演手下的化妆师也屉流水一样的。但是以她一向中规中矩的影像风格来看,启用这两位历史剧常用化妆是极有可能的。
作曲
李少红版 谭盾/林海
道理很简单,既然胡玫拒绝接受原有班底,那这个世界级的音乐家无疑就落到了李版红楼剧组里。当然,仅仅气势磅礴是不足以做好全剧音乐的,要想推陈出新,不落窠臼,林海飘逸柔美的现代风民族音乐是不错的选择。
胡玫版 王立平/张宏光
还是为了稳妥起见,同时照顾观众的怀旧情绪,胡攻把老菜肴炒出新感觉也不是不可能发生的事。至于后者,这还是跟胡导演一贯坚持历史感的作风有关。《贞观之治》和《贞观长歌》两部历史大戏的主题曲都出自他的手笔,实力如何不用多说了。
主要演员
李少红版 选秀加专业
日前,新《红楼梦》剧组正在全国进行演员遴选工作,范围包含演艺行业专业人员、剧团演员、艺术院校在校生、全国各经纪公司所属演员,而之前“红楼梦中人”选秀活动中的优秀选手也是新剧演员的来源之一。剧中除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一线主角外,其他重量级角色,如贾母、王熙凤、贾琏、贾***、工夫人等的扮演者将在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演员中产生。新版《红楼梦》在完成初期选角工作后,将对遴选出来的演员进行集中培训,而在训练的过程中,还会有人员遭淘汰,经过不断筛选和考量,最后才能确定演员人选。
胡玫版 一律专业
胡玫有她自己的视角和拍摄思路,演员方面,她已决定弃用李旭丹和姚笛等选秀选手,而全部选用专业演员。不过。从专业演员里找出适合宝玉和黛玉角色的人选也并非简单之事。但愿胡导众里寻“宝”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话说回来,李少红PK胡玫,其实结果还真说不准。两人各有各的优势,李少红清新婉约,胡玫磅礴大气,前者如同小
家碧玉,后者犹如大家闺秀。李少红擅长用细腻的手法表现角色复杂的内心情感世界,而胡玫更能以大社会背景下人物的悲欢离合以及各种情感碰撞来表现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红楼梦的主线虽说是那段历史,胡玫把握起来相对得心应手一些,但贾府里万千错综复杂的各种情感戏份,却足李少红的强项,也足最大的市场卖点。当然,不能说情感戏就是胡玫的弱项,只是说两人的落脚点不一样,将来的评论的时候,恐怕双方都难得到一致的认可。从观众的角度看,李少红恐怕更胜一筹,但在史学家和红学专家眼里,胡玫应该更受青睐。
无论如何,新版《红楼梦》终究是要开拍r,这对期盼已久的红迷们是个好消息,只希望新剧的制作水平能与制片方的炒作水平一样高!对于观众来说,现在所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无论是哪家班底制作,希望拍出来的作品都能对得住这部经典,也希望在面对那一场华丽的声色大餐时,我们真的可以从中获得享受!
编 辑 李 颖
经典再造的痛与乐
林 溪
历时一年的“红楼梦中人”选秀以明年年底开拍两个版本的《红楼梦》而告一个段落。胡玫导演计划另起炉灶,胡版《红楼梦》不使用“红楼梦中人”选出的“宝玉”、“黛钗”;而接替她的李少红导演则将在李版《红楼梦》中悉数接纳选秀选手。尽管两位导演风格各有所长,但是不同版本《红楼梦》之间的PK也为选秀明星的出路加上了“尴尬”的注脚。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它的经典性是毋庸置疑的;87版的《红楼梦》电视剧,随着时间的流逝也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成为又一种经典;选秀,是快餐文化炮制的产物,有人说它是现代“中国梦”衍生出来的一种新的文化思潮,能在最短时间内刺激人们的神经和吸引足够的眼球。当经典遭遇选秀,不可避免就会呈现出某种不可调和的矛盾。“红楼梦中人”的电视选秀,让《红楼梦》这部经典的著作连同87版的《红楼梦》电视剧“两个经典”因为选秀的“某种意外”而遭受了来自各界的否认和质疑。
重拍《红楼梦》,这本身不是一件大惊小怪的事情。从文化学的角度看,任何一部经典都逃脱不了被反复阐释的命运,经典在不同的时代、在不同的接受者心目中必定会拥有不同的注解。所以,我以为,重新拍摄《红楼梦》和重拍其他经典作品一样是不需要什么特别的理由的,《红楼梦》可以、应该、甚至注定要被重新拍摄许多次。
再造经典,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尝试才会有新的突破。“红楼梦中人”的电视选秀正是基于这种目的的一个尝试。《红楼梦》中的女子,那是怎样的一种灵秀、超凡脱俗,她们就像是散落在民问的天使,需要一个机会和舞台将她们集合起来、展示出来。如何才能寻找到她们呢?这确实是一个难题。近年,随着“超级女声”等选秀节目的成功,人们似乎看到了一丝“曙光”:是不是《红楼梦》中的女子也可以通过这样的一种民间选秀的形式选出来?一些电视人尝试了,努力了,结果却不是很令人满意,选出来的林妹妹、宝姐姐众人是否定的多,赞许的少。
演员是新版红楼梦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选出来的演员很难胜过当年的陈晓旭和张莉,人们在第一个环节的较量上似乎就预见到了重新拍摄的《红楼梦》将无法超越多年前拍摄的版本,实际上,类似的比较恐怕根本就是没有意义的,彼此之间也未必具备可比性。一百个读者心中就有一百个林妹妹,对于演员的标准本身就是一种见仁见智的事情。既然不存在完全透彻地了解受众需求的权威,那么,只要无损大局,为什么不可以多为受众提供一种选择呢?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选秀结果虽然不是很令人满意,但是正是这样的一次实践。也让新版《红楼梦》在通往经典的道路上又多了一个成功的筹码。事实证明,许多经典在问世之初未必就能得到出版商和受众的青睐。经典的先锋性质常常迫使它不得不经历一段痛苦的缄默或者是因为离经叛道或格格不入而遭遇来自世俗的批判。一部经典的确认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些社会学家的统计表明,至少要横穿20年的阅读检验而未沉寂,这样的书籍、剧作才有可能被尊为经典。这是一个严峻的时间差。
当下,值得欣慰的是,当胡玫导演在演员问题上存在着类似的疑问时,她没有屈服于规则。相反,她有直面问题的勇气,她敢于打破这种规则,以自己的眼光和原则来严格要求每一个细节。而李少红接过这个烫手的山芋更是需要勇气,她们两个人都为了各自经典版本的实现而努力着,两者都让人肃然起敬!
快餐文化的意***是取悦一时,一次性消费,事后的抛弃并不是什么遗憾或耻辱。但是,以经典的要求来拍摄出来的作品不仅是要铭刻于当下,而且必须能够指向未来,能够永世长存,导演们只有能够理解这层含意并能够时刻严格以锻造经典的规范来要求自己,要求演员,要求整个团队,那么,他们在通向经典的道路上所付出的努力和呈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将永远值得后人借鉴和发扬。
或许有人会问:有多少经典可以重来?我们可以很明确地告诉他,经典的出现不亚于披沙拣金。尽管如此,追求经典仍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虽然可能会因为力所不逮而倒毙中途,但是经典文化的庄重和深刻已经被当成了至高无上的典范。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更为尊崇和欣赏的,是那些为锻造经典而默默承受来自社会各界压力但仍乐此不疲的先驱和奋斗者。
我们不应该以红楼选秀结果的“意外”而幸灾乐祸,也实在没有理由嘲笑那些前辈们为经典再造而付出的努力和敢于接受世俗嘲笑的勇气,媒体只有在批判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督促,对于经典的再造才会起着促进的作用而不是扼杀或者是羁绊的反作用。当下,媒体是不是应该好好反思一下:在经典再造的过程中你们所扮演的是何种角色?
编 辑 杨铁***
何时唱罢“红楼秀”
小 庄
我们这个时代是多元化的时代,在文化行业表现得特别突出,不管是高雅的还是低俗的,都能在这个时代找到一席之地。
基于这种文化转型所呈现出来的特征,朱大可指出,“哄客”就是针对文化丑角的新式消费群体,它类似以往的歌迷会,却分为三种截然不同的群体:要么赞美和结盟(这是“赞客”),要么嘲笑和毒骂(这是“骂客”),要么只是发出乐不可支的笑声(这是“笑客”)。尽管角色不同,但其功能却完全一致――享受丑角和“呕像”带来的狂欢,并且通过收视率和点击率进行投票,完成对商业炒作的市场支撑。哄客们是电视和互联网的消费主体,他们的趣味构成“丑角经济学”的支柱,并充当了娱乐型社会的精神路标。
这个时代总有许多事让人忘记,所以为了我们的健忘,要时不时地炒作或闹一下绯闻。对名人而言,这也是一个容易被人遗忘的时代,因此都在想方设法留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这也无可厚非,毕竟我们进入了哄客时代。前段时间,“黛玉”换人了!导演李少红亲口承认已经正式接拍新版《红楼梦》,该剧定于2008年1月在北京开拍。这不算新闻,但却是越闹越厉害,据媒体报道,剧中所有演员角色将重新“洗牌”,宝钗组冠***姚笛很可能从李旭丹手中夺过“黛玉”一角,黛玉组冠***李旭丹则可能出演丫鬟袭人,一位知情人更是透露,与胡玫对李旭丹的青睐不同,影视风格趋向唯美的李少红更偏爱姚笛。
确实,轰轰烈烈的“红楼选秀”一路“秀”过来,是是非非早就引发几轮审美疲劳了。这部闹剧情节之拖沓冗长丝毫不亚于那部著名的又臭又长的韩剧《看了又看》。可是,戏要拍得嘛,料就得接着爆。放眼当下影视***,有几部戏是安安静静拍出来的?尽管这样说,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文化怪圈,更是当下急于被别人承认并赞同的心态在作祟。
我们不妨回忆一下,当年那些炒作很火的电视剧(它们的名字不举也罢),如今还有几部被人记起_,不是观众健忘。不是演员不够好,实在是这样的戏,炒作了那么一下,也就是火那么一下。看经典电视剧作品,我们难免会有一种别样的慷慨:俱往矣,还看作品的好坏。其他的呢?大都是扯淡的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红楼梦高考满分作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