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植物的诗歌10篇

描写植物的诗歌篇1

2、难过的时候瞥一眼窗台上你留下那盆植物,常常会觉得它像我一样没了爱情孤单无助。

3、风,从来就没有时间和纪律观念,不知名的植物,扮演风的另一面。

4、我在秋雨中,脱下穿过春天和夏天的绿色行装,赤身裸体的向着青天发出一声咆哮。

5、我窗边的树呵,夜幕降临时我把窗关闭;但永远不要拉上窗帘。

6、你像浮云一样飘忽不定,你轻巧的叶舌高声宣讲的一切,并非一切都情理至深。

7、假如你窥见我在这屋中睡眠,你会看到我也曾猛烈地被激荡,几乎被暴风席卷。

8、那天命运出于它的儿戏,把我们两个联系在一起,你受的是外界气候的影响,而我是内心风雨的荡激。

9、站在骄阳普照的稻田里,等待人们前来收集,***一切的财富,然后将残躯。

10、你像浮云一样飘忽不定,你轻巧的叶舌高声宣讲的一切,并非一切都情理至深。

11、但树呵,我曾见狂风将你摇撼。

12、接受农民的关爱,从播种到施肥,从除虫到收割。

13、生命的过程简简单单,始终与牵挂或崇敬为伍。

14、还可以做开花结果的树,以来自灵魂的真诚,接受期待和祝福。

描写植物的诗歌篇2

摘要:建安诗歌是我国文人诗歌创作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时期,魏晋风度下的三曹父子即是此时期“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诗歌具有“古意悲凉”等共性,但由于个人特质和人生际遇的不同,三人在创作诗风上又存在很大的差异。从曹操诗的古朴雄浑,到曹丕的婉约便娟,直至曹植的词采华茂,从中亦可窥见建安诗人的艺术追求。本文旨在结合三曹诗歌创作的具体作品,来分析探讨其各自的诗风特点,并对“三曹”诗歌风格的差异进行阐释论述。

关键词:古直悲凉;婉约便娟;词采华茂;诗风差异

在中国历代文学史上,三个诗人或文学家并称,能够成为文学坐标峰峦的为数并不多见,论及各时期文人,亦是依稀可数。在建安诗坛上,以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三曹”是建安乃至魏晋时期文学的重要代表,三峰并峙,璀璨诗坛。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正如李白、杜甫这样的大家一样,建安诗坛假若没有“三曹”将是无法想象的,势必是建安诗坛的一大笔缺失,亦可以说无法谈其为真正的建安诗坛了。

建安时期是一个文学繁荣发展的时期,也是五言诗迅速腾跃的时代,曹操、曹丕和曹植在五言诗创作上都具有很强的功力,尤其是曹植的五言诗,更堪称“建安之杰”。其中,曹操以其乐府诗为主,曹丕与曹植在五言诗创作上居多,曹丕在诗歌语言创作形式上另开辟了一些新的路径,如其六言、七言与杂言诗,但其三人的很多诗篇,大抵都收录在《古诗十九首》之中。虽然三人诗风由整体观之,创立于建安文学的大背景下,带有“古意悲凉”的共同特征,但其抒情诗就个性化表现层面而言,却同中有异,散发着不同的光芒。宋代以“诗评最为确论”著称的敖陶孙在其《敖器之诗话》中就有评论曹操与曹植之诗的述语,这样说道:“魏武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曹子建如三河少年,风流自赏。”足可见,曹操与曹植的迥异诗风,虽未提及曹丕,但把曹操的古直沉雄与曹植的纵逸词茂分析得恰如其分。故而,从整体建安诗坛发展流变来看,三曹的诗歌创作对文学艺术追求而言是一种进步,但由于诗人各自的气质禀赋与际遇经历的不同,其诗歌所呈现的气象与特色亦为迥然。以下将结合三曹各自具体的代表性名篇,试浅要谈及各自诗作的风格特点,并加以阐释论述。

一、曹操诗歌之古直悲凉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烈、战争频繁的动荡时代,但同时也是文学艺术自觉、诗歌蓬勃发展的时代,此时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非凡的作品,亦造就了一批天赋极高的英灵俊才。“建安风骨”的开拓者曹操便是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代表。曹操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治家、***事家和文学家各身份兼而合一的人物,他出身于宦官家庭,这就使他在年轻时就有步入仕途的机会,另一方面,他又机敏善权术,好读书练武习文。曾在东汉灵帝时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在董卓之乱时,迁都许昌,招募卒士,讨伐董卓,从而“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又经历多次战争,逐渐削平了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中原地区,建立曹魏***权。

乱世不仅把曹操造就成了一位时代英雄,也造就他成为个性独特、风格迥异的文学家与诗人。曹操志向远大,青年时期就投身于激烈的***治斗争,对长期***的现实社会有着很深的体验。由于他目睹了***阀割据的混乱局面,亲身经历了多次战争,使其诗文逐渐染上了“慷慨悲凉”之气,因此其诗歌雄壮古直,不事雕琢。他崇尚质朴,反对浮华,作为建安文学的领袖,一改东汉注重骈俪词采的传统,行文语言自然朴实,其诗风与文笔清新华丽的曹丕和词采华茂的曹植大不相同。曹操作为一名***治***事家兼文学家,其诗歌作文很多是基于治国经略和社会现实的需要。因而,其笔下的诗歌多取材于割据纷争的战乱事件,其诗歌的画面盛大,境界开阔,充满着慷慨悲凉、古朴雄浑、气势刚健的笔调。难怪钟嵘评诗时论及曹操,认为其诗颇具古直之风,甚有悲凉之句。以下试结合曹操极具代表性的名篇诗歌来分析其慷慨沉雄、古直悲凉的诗

风特点。

如其脍炙人口的名篇《短歌行》,这个我们在中学时代即诵读成章。其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首诗写于曹***在赤壁之战严重受挫的背景下,曹操一面在训练水***、e蓄力量,一面欲招纳贤士、延揽人才,创作《短歌行》的主旨亦在于此。曹操深感于人生的短暂,但他同时又是一个抱负远大的***治***事家,其对生命价值自身的体会自然也高于常人。人生之短,犹如朝露,对于曹操这样想要建功立业的人来说,是很令人忧虑的。他虽已步入人生暮年,但仍志在千里,壮心未已,于是生发出“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样的延揽贤士,为天下不平而感叹深忧的心声。《短歌行》对仗工整、一唱三叹,涵盖了对生命更广阔更深入的理解,慷慨激昂,古直悲凉,字里行间吐露着曹操沉雄、饱满的笔力,具有强烈的感染和震憾力量。

再如与《薤露行》视为姐妹篇的《蒿里行》,其云:“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首是以乐府为诗题的挽歌,主题背景是汉末董卓之乱,社会动荡不安,黎民深受苦难的场景。这首可以说是最能体现曹操“古直悲凉”之诗风的乐府诗了。古直,即诗歌语言不事雕琢,具有古朴、率直和雄浑之感。此篇《蒿里行》整体读来浑然一体,从兴兵讨伐董卓,到袁氏兄弟的拙劣称帝,使得战争连绵不断,百姓尸骨遍布荒野,此诗一路酣畅淋漓,直叙不逶迤,颇具古朴率直之感。而此诗之悲凉,正是体现在战乱不断,百姓深受其苦,作者在经历作战时所亲眼目睹的荒野遍骨的惨景。于是生发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感叹,表面文字虽浅显质朴,但所表现的思想却是宏大而深邃的,曹操诗的古朴雄浑之风便一览晓之。

二、曹丕诗歌之便娟婉约

曹丕为曹操的次子,并被立为魏太子。自幼便受其父的熏染影响,机敏好学,广读诗论,多才多艺,具有很高的文学修识学养。曹丕描写战争背景的诗篇,其气势风格相比曹操,慷慨雄浑之气略逊,深沉古凉之意不足,这大抵和其本人的经历际遇和气质特性有很大关系。

曹丕笔下的征战诗歌,多以女子角度自称,描写思妇的闺音之叹和离愁别绪,工笔细致入微,刻画缠绵悱恻、含蓄秀美、婉约有致,笔调迟缓细腻,这是同时期其他建安诗人所不能企及的。《三国志选》里就曾评论曹丕道“天资文藻,才艺兼该”。曹丕诗歌的语言融古朴与秀丽于一身,工于抒情,为后代文人墨客所称颂,体现了此时期文人由乐府诗逐渐向文人诗过渡的特点。

而曹丕在诗歌创作形式上也有有益的新尝试,其乐府诗和非乐府诗并重,除了四言诗,他在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诗方面均有开拓,大大拓展了文人作诗的途径,并被后人视为“歌行之祖”。先秦时期虽是七言诗的起源,但文人所创数量极少,直至后来汉代也并不受重视。但到了曹丕这里,一改建安诗人传统的五言诗,在七言诗亦不乏大量佳篇之作,使其逐渐列入诗歌创作的体裁行列,对诗歌发展而言是一种不可小窥的进步。曹丕最具代表性的七言诗当属《燕歌行》,它是中国古代现存最早最完整的文人七言诗,标志着七言诗的成熟。而其六言诗也有不少篇幅,诸如《寡妇诗》、《黎阳作・其四》之列。因此综而观之,曹丕诗歌既有对汉乐府诗歌发展改造的一面(五言诗与六七言、杂言诗并创);又有诗风笔法转于辞采华茂、婉约便娟的一面,对整个文坛而言具有推动的价值意义。

继曹操《短歌行》之后,曹丕亦有同名四言诗篇,是为追思其父曹操。曹丕作此篇不同于其父,他是专门抒发对父亲的怀念之情,专章独奏,哀悼抒情意味强烈。父亲的离去令他悲恸不已,另一面,他作此篇也是为了完成父亲生前的遗令。如其开篇所言:“其物如故,其人不存。”把自己见物思人、物是人非的悲绝之情写得凄婉动人。此外,像“呦呦游鹿,草草鸣霓。翩翩飞B,挟子巢栖。”这样的句子与曹公篇的诗句相仿,善用比兴手法,以大鹿呼唤小鹿来比拟父子间的亲情。而且此篇抚琴曲声唯美,文字凄怆抒情,含蓄委婉,抒发了他对生命的感慨与思考,是其便娟婉约诗风的体现。

又如以文辞典雅居称的四言诗《善哉行》,后人流传最广、耳熟能详的诗句想必是首句:“有美一人,婉如清扬。妍姿巧笑,和媚心肠。”开篇即以浅淡笔墨展现了一位顾盼生姿的美女容貌,娇美温润,妩媚生姿。“感心动耳,绮丽难忘。眷然顾之,使我心愁。嗟尔昔人,何以忘忧?”尾篇以侧面的形式―即“我”的感受,来表现对这名美丽才女的倾慕与顾盼眷恋。这首《善哉行》便是曹丕诗风的代表性作品,从这首诗亦可看出,建安诗风的古朴悲凉之气不复察觉,逐渐转为便娟含蓄之风,建安诗风在悄然间游离变化。此诗以男女情爱为题材背景,格调舒缓,绮丽和媚,清新婉转,极具典型地代表了曹丕诗歌的创作诗风。

再者,以曹丕的七言诗代表―《燕歌行》为释例来探讨其诗风。《燕歌行・其二》:“别日何易会日难,山川悠远路漫漫。”首句与李商隐之《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意趣相仿,缠绵忧思,情感细腻。其后:“涕零雨面毁形颜,谁能怀忧独不叹。”意象朦胧,交代人物思念之颜色憔悴,却没有明确交代思念者之身份,有待读者去想象发现,含蓄隽永,意味深长。最后:“仰看星月观云间,飞鸽晨鸣声可怜,留连顾怀不能存。”则拾取“星月云、飞鸽”等意象,互相交融,情景璧合,把此诗所描写的飘然不定的行迹与刻骨铭心的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此细腻刻画,工于笔调,踌躇叹惋,如泣如诉,不愧是曹丕笔下传颂的名篇!因此,曹丕虽无曹操诗风的雄浑大气,但其在诗文创作上亦卓有建树,低徊委婉、便娟秀丽、宛曲细腻之风使其诗文创作成就相当突出。

三、曹植诗歌之词采华茂

曹植为曹丕同母之弟,其才思敏捷、文笔立成,文学成就相比曹丕更胜一筹。但其四十一岁的短暂人生却波澜起伏,变化很大,可以分为人生的前后两个分期。前期为建安初期,此时期经常跟随曹操从***征战,具有相当丰富的经历。再加上其自幼文学天赋与修养出众,十几岁便可吟诗成章且文采斐然,因此深得其父曹操的宠幸。曹操曾让其子每人当场作赋,曹植援笔而成,曹操非常吃惊,对曹植之文思大为赏识,难怪刘勰也有对之“思捷而才俊”的高度评价。这是曹植前期生活的境况,从其诗风之词采华茂、纵逸飘然、骨气奇高亦可晓之一二。

然其后期,即黄初、太和时期,自曹操去世之后,其兄曹丕登上王位,曹植的轻逸宠幸生活也随之结束。这时期,曹丕为翦除羽翼,先后将曹植的文人亲友杀害,曹植也被贬数次,发落边地,曹植有感于此,其诗风创作开始感慨忧伤,其数副名篇中都透露出沉郁顿挫、淋漓悲壮的诗歌风格。因而,钟嵘曾在其《诗品》中高度评价曹植,言:“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架溢今古,卓而不群。”由此可见,曹植后期诗歌创作颇能体现其“情兼雅怨,体被文质”之诗风。三曹的诗歌创作,发展到曹植这里,充分继承了其父与兄的特色,既有悲凉慷慨之调,也极富润色饰采之美。

纵观曹植的整体诗歌创作,比起曹操与曹丕,其后世流传的作品数量要多得多,他的四言诗较有特色,但最为突出的当属五言诗,不愧奇冠三曹之首,素有“建安之杰”的称号。他的诗词采华美,骨气奇高,无不渗透着建功立业、高亢进取的精神,同时又抒发个人遭遇心忧,嗟叹生平际遇,具有浓郁的个性色彩。以下将结合曹植诗赋创作的名篇进行分析探讨其诗风特点。

如其《白马篇》:“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首句便展现一幅辽远广阔的背景,读之豪气劲爽,以阳光下高大的白色骏马疾驰而去来拉开帷幕,笔法纵逸。“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将驰骋沙场之健儿的狡捷与勇剽描写的十分尽致,英姿栩栩如生,又寄托着作者自身渴望建功立业的骨气与抱负。最后以脍炙人口的诗句结尾:“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想必此句为后人所传诵成咏吧,这也是曹植意气昂扬的自我写照,把心中念念不忘的立功立德的豪迈气概溢于言表,此诗颇具“骨气奇高”之诗风。

再如其《美女篇》则是“词采华茂”的典范。整篇读来酣畅淋漓,纤柔华美,温润生姿。“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读之飘然纵逸,意境唯美。“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顾盼遗光采,长啸气若兰。”通过对美女服饰、体态、容貌和气色的细腻描写,铺叙女子的唯妙美貌,感之与汉乐府《陌上桑》笔下的罗敷极为相仿,在细节上刻画善于炼字,注重词采的华丽,声情并茂。所以,就此篇对美女的描摹,应当是曹植“词采华茂”的代表性作品,使其顾盼生姿的形象跃然纸上。但曹植作此篇又不单单是描摹其形象,重要的是笔下所寄遥深,以美女虽盛年貌美却独守空房来自喻自己壮年不被重用,表达壮志难酬的感慨叹惋。故而,一定程度上抒发了曹丕***权下自己生活艰深、不为所用的怨愤,词采华美,文质合一,雅怨之气涵盖其中,读来气势不凡。

《赠白马王彪》堪称曹植最为寒怆凄切的典型代表作品了。此文写于曹彰被曹丕害死,英年暴死的悲惨背景之下,曹植感时泪伤,愤恨而作。“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两段皆以反问句式开头,难以掩饰内心的一腔郁愤,将对曹丕独揽***权、相加迫害兄足的行为娓娓道来,同时也对自身命运担心忧虑,抒发难以被皇帝任用的愤懑。“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面对曹彰的暴死,曹植在诗中表现愤怒,进行抗争,充分展现了其自身的傲岸夤恰4耸援笔立成,一气呵成,至情至性,将难以直言的伤慨溢于言表,以沉重舒缓的笔调,表达对生命短暂、不可揣度把握的悲怨之情。因而,此诗将曹植“骨气奇高,情兼雅怨,体披文质”的心性与诗风诠释得张弛有度、一览无余。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三曹诗风进行一个纵向度的总结。由曹操诗风的古直雄浑,过渡到曹丕的便娟婉约,衍变为曹植的词采华茂、情兼雅怨,魏晋三曹诗风的主线是一路发展、不断进步的。魏武帝曹操是魏晋建安诗风的开拓者,显然,他的慷慨豪迈、雄浑苍茫,在至今文人中也是无人能及的。但是他的诗却难免有笔法偏粗的缺憾,没有细腻的文人笔调。魏文帝曹丕则一改其父苍凉雄浑之诗风,他工于笔调,善写游子思愁与离愁别绪,如泣如诉,其诗笔力迟弱、过于婉曲清秀。而陈思王曹植之诗既有词采华茂、才思敏捷的一面,又在诗中注入对个人生平际遇的慨叹和人民疾苦生活的反映,“情兼雅怨,体披文质”,兼具其父与其兄的诗风特色,难怪刘勰对之有“独冠群才”、“思捷而才俊”的高度评价,又有“建安之杰”的高冠,论文思论寄托,名副其实,当之无愧!因此,从某种程度而言,曹植之诗风可堪称为建安文学流变的杰出艺术追求与进步意义的卓越表现。

参考文献:

[1](宋)敖陶孙.敖器之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晋)陈寿著,缪钺.三国志选[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4](清)吴淇.六朝选诗定论[M].江苏:广陵书社,2009.

[5]钱志熙.魏晋诗歌艺术原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6](南朝)钟嵘.诗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描写植物的诗歌篇3

关键词:曹植诗歌 抒情 艺术特征

一、曹植的创作思想

在父亲曹前,曹植的诗歌都是汹涌澎湃、激情飞扬的。大多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比如表达英勇战士奋勇杀敌、誓死保卫祖国的《白马篇》,就是曹植的一个典型诗歌,诗中激情飞扬、感情真挚,洋溢着不朽的青春和活力。诗人通过《白马篇》来表达自己为壮烈事业奋斗的渴望。寄托了诗人有着强烈的建功立业的豪情。随着曹操去世,曹植诗歌逐渐消沉,后期作品多数表达自己壮志不愁悲愤压抑的郁闷心情。

二、曹植诗歌的抒情艺术特征及成因分析

(一)曹植诗歌的抒情艺术特征

1、精巧的叙事抒情

曹植笔下的山虫鸟兽、林木山水的内容里,涵盖着极其浓厚的思想情感,有着不同的意境,把自己的情感与周围的环境相互的联系起来,做到了真正的情景交融。这种把抒感与叙述事件、写景相互的紧密联系起来,堪称是曹植诗歌的特点。例如《赠白马王彪》,曹植在此诗之中把自己对于人生命运的感慨联系起来,又联想到任城的王曹彰、如今的白马王曹彪,二者的生离死别之痛,采用叙述事、描写景、抒相互发生的方式,再加以沉重悲痛的笔调和从不同的方位角度来抒发出自己强烈的悲伤情感,使读者都能感受到浓郁的悲痛情感。正是由此,便造就了此诗无比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建安时代之后的岁月里,文人的五言诗开始逐渐的兴盛起来。无论任何一种诗体在刚刚诞生的时候,都会面临着一种新形式的制约,因此,诗词语言推敲的重要性便会接踵而来,促使诗人们用最直接、最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身所要表达、抒感。实质上,当诗人们在对诗词歌赋不断的推敲过程中,就不知不觉的把诗体的体制、形式等逐渐的完善、完美起来了。新事物的诞生是在于旧事物的基础之上的,乐府民歌便是一个很好的体现,其便是东汉文人的诗歌五占诗的前身。

2、崇高壮美的艺术感

诗歌往往都是优美的,充满着思想,所描绘的画面有雄壮的、孤寂的等。曹植的诗歌也不例外,若是细读其抒发自身理想壮志的作品,还能感受到其内充满着无限崇高的敬意与美感。从此可以看出,古代的诗歌内,大多数都充斥着人生的感悟与思索。每个人的一生都是有限的,诗人们深入观察生活,发现与体味人生之中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这些不断冲击着诗人们的创作神经,使得诗人们激情慷慨的悲歌长鸣,这便也由此成为了一个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主题,重要模式。其中,这一个悲伤的主题在汉代的时候最为流行,也就是到了汉代文人的手里,才达到了高盛的地步。如《古诗十九首》,堪称为汉代诗歌的代表。然而与曹植相比,特别是在对于有限与无限的表现层面上,曹植更为激情四溢,更有着蓬勃向上、欣欣向荣的朝气。其间表露的是“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崇高人生理想,“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欲展露自己的人生才华,报效为国。

3、音韵华美,辞藻华丽

节奏感与韵律感称为音乐美,曹植十分的注重与推崇这种语言形式的音乐美。这在其“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等诗句是深有体现的。此类诗句语调明快,节奏鲜明,读起来使人朗朗上口,富有意蕴,别有一番趣味。细观其《斗鸡篇》:“游木极妙技,清听厌宫商。

泥人张在泥塑之上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生活,因此便有了较高的成就与声誉;而千年之前的曹植用诗歌的形式,也同样是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曹植比较的注重象征与比喻手的表现手法,并用此来增强诗作的形象性。“皎若日出扶桑,夜同白昼辉煌”,把时光岁月匆匆离去、眨眼即逝形容的准确生动。

4、反差手法抒感

所谓反差,在曹植的诗歌中主要是指情感的巨大变化。如倾盆瓢泼大雨转瞬即为风和日丽;如涓涓小溪慢慢淌忽为浊浊河水急急落;再如微风习习碧波面即变波浪滔滔丘陵石,其行为变幻莫测,觅无踪迹,甚是诡异。例如《野田黄雀行》“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阳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讴。乐吟过三爵,缓带倾庶羞。”此诗于开始之际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众人在一起饮酒食肉,歌舞助兴,鼓瑟吹笙,无比热闹欢乐的场景,但紧接着作者却笔锋一转,言之曰:“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盛时不可再,百年忽我道。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

三、总结

“曹植作为建安年间诗歌大家,在当时对诗歌的研究有很大的价值。曹植在诗歌创作上的经历、性情、天分和志向对他的诗歌创作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曹植诗歌语言华丽,手法多样,诗歌的布局也非常完美,在吸取汉乐府诗歌和古诗的创作特征之后,并加之发展,最终被后人歌颂并名垂千古,开创了我国五言六诗的新的里程碑,对我国的古代诗歌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同时,曹植诗歌在抒情艺术上也独具匠心:非常擅长借助时空之势,运用比兴手法、象征手法等,把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加上鲜明生动的语言和巧妙的章法,使他的诗歌在建安文学中独树一帜。

参考文献

[1]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5(4)

[2]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10)

[3]萧子显.南齐书EM].北京:中华书局,1974(2)

[4]萧统编,李善注.文选[M].岳麓书社,2002(9)

[5]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11)

[6]祝尧.古赋辩体[M].四库全书珍本第323册.

描写植物的诗歌篇4

关键词: 曹植诗歌 艺术特点

曹植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悲剧遭遇,是与他和曹丕的争为太子的经历密切相关的。他少时以才思敏捷而深得曹操的宠爱,一度曾被立为太子,但由于他放纵不羁,缺乏***治家的成熟与老练,最终在与曹丕的明争暗斗中失败。由于有这样一段经历,所以在曹后,他的日子便很不好过。曹丕继位后,他位为藩侯,但曹丕对他颇多猜忌,屡屡更换封地,加上曹丕的部下多方谗毁,他受到了严厉的迫害,名为侯王,行动却不得自由,动辄得咎,行同囚徒。魏明帝即位后,他希望改变自己的地位,多次上书,力***得到任用,但仍得不到信任,最终郁郁而终,死时年仅四十一岁。

曹植的诗歌今存八十余首,辞赋、散文四十余篇,就其创作经历来看,大致以建安二十五年曹丕即位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曹植由于受到曹操的宠爱,显得志满意得,昂扬乐观,充满自信,富于浪漫情调。《白马篇》可说是前期作品的代表,诗中所写慷慨赴国难的侠少年,实际上是作者的自我化身。其他作品如《? 篇》等也都充满豪迈气慨,洋溢着自信自负的少年意气。后期的创作,由于是在曹丕父子的猜忌、迫害下忍辱求生,心情极为悲愤苦闷,所以其内容与风格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品中那种豪迈自信、昂扬乐观的情调没有了,代之出现的则是深沉的愤激与悲凉,作品集中抒写的是对个人命运、前途的失望,对曹丕集团的怨恨,对自己在碌碌无为中空耗生命的哀伤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赠白马王彪》可说后期作品的代表。

曹植诗歌的价值,除了内容上的充实外,对后代影响最大是他的诗歌艺术。他的诗歌做到了气骨与丹彩的完美结合,故钟嵘说他是“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他诗歌上的创造性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他的诗歌抒情性增强,个性更加鲜明。就诗歌体裁来看,曹植诗作中有不少乐府诗,但是他运用

乐府体裁,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在诗中更多地注入了个人的感情,从而将乐府诗的以叙事为主,改变为以抒情为主。所以王瑶先生说:“他诗中的抒情成份加多了,有了鲜明的个性,因此独成大家”。比如他的《美女篇》,从形工上看是模仿汉乐府《陌上桑》。但汉乐府叙述的是彩桑女巧妙地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以叙事为主,而《美女篇》主要表现是美女盛年未嫁的苦闷,他以此美人迟暮的苦恼,寓托他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这样就注入了诗的感情,具有了诗人自己的个性。在这一点上,他较曹丕的单纯模仿民歌胜出一筹,因为曹丕的诗好象总是在替别人诉说哀肠,看不到自己的个性。

第二,他的诗在结构上更讲究,尤其是发端往往很精警。汉乐府诗往往以气为主,自然道来,无意于工巧,而曹植诗则更注结构的安排,他常常以带有强烈的主观感彩的景物描写开头,渲染气氛,笼罩全篇。如他的《赠徐干》:“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圆景光未满,众星粲以繁。”以白日西归,星月忽至来写时光的流逝之速;《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构其波。”以激烈动荡的景象,暗示作者心境地的不平和处境的险恶,等等。所以沈德潜说他“极工于起调”(《说诗??语》)。

第三,他更注重诗歌的艺术技巧,尤其表现在注重对偶以及锤炼字句上。曹植诗歌中对偶句极多,这一特点是魏晋诗歌趋向骈偶化的开始,而曹植是将这一手法运用到诗歌创作中的诗人。如“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缘池。”(《公宴》),“阊阖启丹扉,双阙耀朱光”(《五游》),再如炼字的句如“清风飘飞阁”(《赠丁仪》),“明月澄清影”(《公宴》),“清激长流”(《公宴》)等,经过诗人的精心锤炼,便达到了十分警醒的效果。这为后来南北朝文人诗歌注重修辞技巧开了先河。

描写植物的诗歌篇5

关键词: 古诗词 生物学知识 生物教学 价值 应用

五彩缤纷的生物世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谱写出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词,牵动着人们的情感世界。在生物课堂教学中适时适量地运用一些诗词歌赋,挖掘这些诗词歌赋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更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有效性。

一、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

很多古诗词中蕴含着生物学知识,分析一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描写植物方面知识的:如“春色满院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西湖春色归,春水绿如染”……

2.描写动物方面知识的: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一猪生九崽,连母十个样”、“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3.描写生物与环境关系方面知识的: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二、古诗词在生物教学中的价值

1.帮助理解生物现象。

如在学习七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时,可以让学生分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等诗句,说出影响生物的某些环境因素:温度、光照、生物……

又如,学习七下“人体的神经调节”时,引用“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等,让学生体会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的区别。

2.具有极佳的教育价值。

生物使自然界充满着勃勃生机,诗人们则借它们谱写出名篇佳作,抒发自己的情怀,表达自己高远的志向及对人生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例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通过对小草不畏恶劣环境、勇于抗争的顽强生命力的描写,表达作者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勇于拼搏精神的赞美之情;“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借枫树等生物描写了生态系统的美,抒发了自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体会科学与人文的交融。

许多伟大的诗人都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他们的诗中关注百姓的疾苦,有的则反映了更广泛的人类永恒的美好情感,如亲情、感激、同情、敬畏、坚毅等。例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忙”。“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等等。

这些诗词所着意的角度,与生物学研究着眼的角度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些诗句中所反映的人文情怀,是经过千百年的文明积淀,潜存于人类内心的永恒的情感。而这些精神,是以往的生物学教育中并不太关注的,需要通过教育去开启、唤醒和提升。

三、古诗词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1.诗词导入,开门红。

用诗词导入新课,会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精神饱满,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

如在讲八上生物学的第一课“多姿多彩的植物世界”的时候,引用三个诗句“垂杨拂绿水,摇艳东风年”、“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让学生在诗句中找出描述的植物,引出课题“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学生从生物学的角度回味古诗词,从而兴致盎然进入新课学习。

又如,在讲述青蛙的生殖发育时,用宋朝诗人赵师秀的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导入新课,先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咏诗时的心情,勾画诗词表现出来的意境,然后提出问题:①诗词描写了怎样的环境?②蛙的鸣叫与环境有怎样的关系?③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和求知欲望,为上好这节课奠定基础。

2.诗词设疑,学新知。

如学习“植物芽的种类和结构”相关内容时,可引用“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设置如下问题:二月的春风似剪刀,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植物的嫩枝和叶将来发育成什么呢?这样一幅优美的画面,你有何感受?这一系列的问题悬念,既让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又能感受春天大自然的美。

再如讲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时,可引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诗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大自然中的物质循环和水循环的道理,让深奥的生物学知识变得浅显易懂。

3.诗词结尾,乐学习。

课堂小结是师生对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的归纳和梳理,有利于巩固识记。课堂小结要形式多样,再次触发学生的思维,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以诗词结尾,既寓教于乐,让学生深化所学知识,又能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浓烈的情感氛围中受到鼓舞和教育,产生余音缭绕、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例如在学完《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后,引用辛弃疾的诗词:“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丰年”与“蛙声”之间的关系,深化本节的主题,使学生更重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

又如学完《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所有内容后,让学生辨析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中,诗人是否有失当之处,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知识分析生物现象,从而获得成功的和学习的乐趣。

形象生动、隽永悠长的诗词歌赋,在生物教学中适时引用,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美、语言美和生命之美,而且能使学生深刻理解古诗词中蕴含的生物学道理,促使学生的生物知识正向迁移,并且能够分析和解决生物实际问题。

总之,古诗词在生物课堂中的恰当应用,使得生物课堂诗意盎然,成为生物教学中的又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加荣.科学与哲学的对话.

[2]林建华.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生物学教学,2006(10):36-37.

描写植物的诗歌篇6

    京都大赋起于汉代。先有扬雄的《蜀都赋》,夸赞其乡土,继有班固的《两都赋》为此1文类树立了典范。嗣后,张衡模拟班固写了《2京赋》。到晋代左思历时310余年,写成万言以上的《3都赋》,成为赋中巨制。《3都赋》虽然是京都大赋带殿后性的辉煌,但其后都邑赋仍然以较短的篇幅,相对省净的形式,绵延不绝(明代大赋仍多)。直到清末,还有程先甲以《金陵赋》着名。

    京邑赋,尤其是历代京都大赋,有很强的***治性,它1般都在国家统1稳定时出现。“体国经野,义尚光大”(《文心雕龙·诠赋》),藉对宫殿壮丽、财阜民康、仪礼完备的描写,宣扬朝廷的功业与威德,起到使4方向慕,人心归顺,加强国家统1安定的作用。班固写《两都赋》,背景是东汉王朝建立后,“京师(东都洛阳)修宫室,浚城隍,起苑囿,以备制度。西土(西都长安)耆老,咸怀怨思,冀上之睠顾,而盛称长安旧制,有陋洛阳之议”(《两京赋序》),于是班固乃作赋,批评西都的奢侈,赞扬东都的法度,为东都作为稳定的***治中心,制造了强有力的舆论。左思的《3都赋》作于晋统1之后,这时需要有大着作来宣扬作为国家安定统1象征的京都,以京都位居中心,覆盖全国的***治经济形势,稳定和鼓舞人心。左思在赋中,代表方隅的西蜀公子、东吴王孙夸赞蜀吴两地,而代表统1的魏国先生发表宏论,陈述魏都优越,指出冒号“正位居体者,以中夏为喉,不以边垂为襟也。长世字甿者,以道德为藩,不以袭险为屏也。”于是吴、蜀2家为之折服。从而表现了人们对于3国归1的认同,这正适合西晋初年的***治需要。《3都赋》之引起轰动效应,其主要原因,亦即在此。京邑赋对于京都的盛夸,使京都优出于其他城市之上,而手法是以宾衬主,即使对处于宾位的城市,也是以侈丽宏衍之笔,展现其繁盛阔大,因而总体来讲,仍然是“极众人之所眩曜”,显示出国家之广大,包含之无所不有。京邑赋除写帝京、陪都外,历代还有许多写地方州郡城市乃至边疆城邑的。如汉代扬雄的《蜀都赋》、曹魏时刘劭的《赵都赋》、唐代张嵩的《云中古城赋》、明代黄佐的《粤会赋》、丘浚的《南溟奇甸赋》、徐杜的《郑州揽胜赋》、清末程先甲的《金陵赋》。这些,或出于对家乡风土的热love,或出于对异地风光的惊异,也是以生花妙笔,写京都以外州邑胜概。如扬雄《蜀都赋》不仅写山川的险峻,矿物的丰富,动植的繁多,灌溉的发达,闾阎的密集、纺织的精致,等等,甚至还写到了川菜的香美,读之对蜀中的环境和生活,无限向往。丘浚的《南溟奇甸赋》则写了海南岛风物的奇特。

    京邑赋围绕京都和地方名城重镇,从历史到现实,展开多方面铺写,内容往往包括历史沿革、地理形胜、郊甸环境、都市规模、楼台建筑、动植物产、工商贸易、闾阎风情、宗教礼仪,等等,实为1城1市的综合介绍与礼赞。这在古代,大大增长了人们的知识,扩展了人们的眼界,具有很大的认识作用。在今天,仍然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与资料作用。如张衡《2京赋》除以上提到的1些方面外,还写到西京平乐馆中的杂技魔术表演有举重、爬竿、钻刀圈、翻筋斗、走绳、幻术、驯兽、马戏,等等,成为中国杂技史的珍贵资料。《2京赋》还写到国际交往,成为外交史上的重要记录。

    都邑赋作为文学艺术中的1枝奇葩,可算出现最早的具有代表性的都市文学,它固然以其自身特有的艺术美,获得广大读者,同时还以其芳泽沾溉其他文学艺术品种。它对都市的描写,从谋篇布局、到内容材料、音韵词藻,积累了多方面的经验,为诗词文等文体的都市题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中国文学通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至唐朝时诗取代赋居于中心地位。唐代前期,国势强盛,未能产生如汉代的京都大赋,但诗为了表现盛唐气象,却从汉赋所体现的炎汉气象中受到启发。唐京都的长篇歌行,从1定意义上讲,是对汉赋的继承与移植,因而有“赋体歌行”之称。骆宾王的《帝京篇》、卢照邻的《长安古意》便是其中代表。《帝京篇》开头冒号“山河千里国,城阙9重门。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旨意与班固等人的京都大赋完全1致。真是“读宾王长篇,如入王都之市,璀灿夺目”。清徐增《而庵说唐诗》云冒号“宾王此篇,最有体裁,节节相生,又井然不乱。首望出帝居得局,次及星躔山川,城阙离宫,次及诸侯王贵人之邸第,衣冠文物之盛,车马饮馔之乐,乃至游侠倡妇,描写殆尽;后半言祸福倚伏,交情变迁,总见帝京之大,无所不有。”所列举的用铺叙串合方式展开种种繁华景物,正是京都大赋的写法。闻1多说冒号“卢骆的歌行,是用铺张扬厉的赋法膨胀过了的乐府新曲。”“以大胆代替羞怯,以自由代替局缩,所以他们的歌声,需要大开大合的节奏,他们必需以赋为诗。”(《4杰》)指明了卢骆的长歌对赋体的吸收。唐诗如此,而到了宋代,写都市的词,如柳永《望海潮》咏杭州,王安石《桂枝香》咏金陵,也同样吸收都邑赋的营养,借鉴都邑赋的写法。

    在各种文体中,赋以描写见长。并且往往不是1般的3言两语,而是“铺陈描写”。面对纷繁复杂的事物,让诗去描写,不免显得呆板笨拙,缺少诗意诗韵的婉转流动,而赋之“控引天地,错综古今”,“1经1纬,1宫1商”(《西京杂记》卷2)的布局和写法,正是适合于对付“纷纭挥霍,情难为状”(陆机《文赋》)的局面。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篇说冒号“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刘熙载《赋概》说冒号“赋起于情事杂沓,诗不能驭,故为赋以铺陈之,斯于千态万状,层见叠出者,吐无不畅,畅无或竭。”非常精要地讲出了赋体的长处所在。传统的57言诗侧重于表达社会生活在人情感上的反映,它基本上是线性的推进,面对“情事杂沓”,“千态万状,层见叠出”的情事或对象,诗难以发挥所长,长于铺叙的赋,却能“吐无不畅,畅无或竭”,毫无滞碍,酣畅淋漓地全部见于笔端。京都巨邑“千态万状”,以之作题材,也就只有赋这1体裁最为相宜了。都邑赋作为与都市最为契合的文学样式,跟单纯朴实的农村之宜于诗歌正好对应。

描写植物的诗歌篇7

古典诗歌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诗圣杜甫的话道出了古典诗歌的巨大魅力。

吟读古诗,让我们感受到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孟浩然的清新、白居易的平易通俗、王维的诗情画意;吟读古诗,如同面对良师益友,让我们可以聆听教诲,受到启发;吟读古诗,如同徜徉在花海,让我们感受到艺术奇葩的芳香,得到艺术雨露的滋润。

过年时,我们吟: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雨时,我们吟:清明时节雨纷纷;中秋时,我们吟:明月几时有;思念时,我们吟:每逢佳节倍思亲;送别时,我们吟:劝君更尽一杯酒;喜悦时,我们吟:漫卷诗书喜欲狂;感叹时,我们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激越时,我们吟:凭栏处,潇潇雨歇……下面,让我们一起漫步古诗苑,去感受中华诗词源远流长的历史风貌,领略它多姿多彩的创作风格,含英咀华,共同接受一次古典文化洗礼。

【活动内容】

一、分门别类话古诗

(一)自然界的颜色丰富多彩,赤橙黄绿青蓝紫。这个世界因为有了色彩,才更加美丽。现在我们就来填一填古诗词中的颜色名称。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3.(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4.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5.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6.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二)下面诗句中含有植物的名称,我们来填一填古诗中的植物名称。

1.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5.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三)很多同学家里都养过小动物,小动物既可爱又好玩,在古诗中那些动物更是活灵活现。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这些诗句中写的是哪些动物。

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2.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3.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5.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四)南京、开封、洛阳都是大家熟悉的地名,古诗中也会出现地名。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些含有地名的诗句。

1.(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白帝,今位于重庆市奉节县)

3.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三秦,今陕西省一带)

4.(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姑苏,今江苏省苏州)

5.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二、成语出自古诗

1.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不拘一格)

2.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扑朔迷离)

3.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青梅竹马)

4.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心有灵犀)

5.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春风得意)

6.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桃花)

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暮年,壮心不已。(老骥伏枥)

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无可奈何)

三、醉月赏花唱古诗

请你来点歌,男女生各选唱两首,看谁唱得好。

歌曲1:但愿人长久(王菲)

歌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今夕是何年……

歌曲2:相见时难别亦难(徐小凤)

歌词: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

歌曲3:满江红(张明敏)

歌词: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四、灵活巧妙用古诗

下面是一位同学巧用古诗写的作文片段,请结合语境补写诗句。

(1)有幸去杭州,正赶上江南的雨季,阴雨绵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提起了我的兴致,竟决意去冒雨游西湖。

(参考: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2)今年的中秋节不比往年,我是“_________________”了,古诗云“_________________”,这真是一点儿也不错的。

(参考: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跟踪训练】

一、全班分组,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抽签背诵相关主题,每小组背出相关主题的2首诗,就可获得基本分100分。

1.描写春、夏、秋、冬的诗词。

2.抒发爱国情怀的诗词。

3.含(写)月的诗词。

4.描写离别情愁、相思苦的诗词。

5.描写边塞生活的诗词。

二、各组每轮派一人参加抢答诗歌,答题者不能重复,答对得一分,答错不得分。

(一)猜一猜

1.唐朝虞世南有首咏物诗:“的历流光小,飘弱翅轻。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请问此诗所写何物?

2.表达不断进取、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诗句,你记得有几首?

(二)悟一悟

3.新事物终究要取代旧事物,用刘禹锡的话来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书读得越多,写起文章来就越顺手,诚如杜甫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教师节,你和同学去看望小学老师,买了一张贺卡,要在上面写上赞美的话。你可以用哪些诗句来表达你对老师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呢?

三、默写古诗。

1.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_。

2.葡萄美酒夜光杯,_________________。

3.江山代有才人出,_________________。

4.海日生残夜,_________________。

5.深林人不知,_________________。

6.苍苍竹林寺,_________________。

7.国破山河在,_________________。

描写植物的诗歌篇8

龙》的说法:

暨建安之初,五言腾踊。文帝陈思,纵辔以骋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并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

此其所同也。(《明诗》篇)

自献帝播迁,文学蓬转;建安之末,区宇方辑。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

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时序》篇)

这两段话,由于受骈体的限制,有的地方表述得不很清楚,也不尽符合建安时期文学创作的实际。

首先,建安时期诗歌的内容和题材范围,并不都是“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之类。试想,一班吟风弄月、流连光景,只顾在诗歌中述说恩宠荣耀的际遇,描绘宴集酣饮的盛景的诗人及

其创作,怎么可能是“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产物,这种诗的情辞格调又怎么会“梗概而多气”呢?很显然,在这里,刘勰除忽视了时间上的阶段性和文体上的发展演变以外,他在《时序》篇提出的“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关于文学和现实关系的~系列精辟见解,并未完全贯穿到对于建安诗歌的论述中去,他没有着眼于这一时期诗歌的发展变化,而把“建安之初”和“建安之末”混为一

谈。

其次,刘勰不提魏武对建安诗歌的开创之功,只讲他“雅爱诗章”是不够的。对“文帝、陈思”的评述,也过于笼统。“建安之初”,曹氏兄弟尚在童年时期。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丕仅十岁,曹

植只有五岁。即使史籍中关于曹丕“年八岁,能属文”,曹植“年十岁余,诵读诗文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的记载是事实,也不能把他们列在“纵辔以骋节”的领衔地位上。就是到了建安中、后

期,曹丕、曹植也不能一概而论。曹丕最大的贡献不是在写作五言诗上,甚至可以说不在诗歌方面,主要是在文学理论的建树上;曹植虽然大量写作五言诗,但他最好的五言诗即不是“建安之初”写的

,也不是建安年间写的,而是在魏文帝黄初至魏明帝太和年间产生的。

再次,“建安”作为年号纪年是二十五年,即公元196年至220年,但作为文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它的上限应早于196年,而下限应延长至魏明帝太和年间,即曹植去世为止,大约有四十多年。在

这段时间内,社会***治、经济等各方面都有很大变化,同样,在文学上,也有一个衍变过程。

建安诗歌的衍变过程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汉灵帝中平年间(公元185年至189年)开始。这一阶段的时代特点是:“中平以来,天下乱离,民弃农业,诸***并起,率乏粮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

掠,饱则弃余,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袁绍在河北,***人仰食桑葚,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赢,民多相食,州里萧条……”(《资治通鉴》卷六十二)。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曹操应运而生。

曹操是历史上罕见的桢干之材。《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称他是“运筹演谋,鞭挞宇内”的“非常之人,超世之杰”。鲁迅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而已集’魏

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他兼并群雄,统一了北方。他思想先进,忧时悯乱,对***治与社会问题的感受和见解敏锐深刻。又是一个“雅好诗书文籍,虽在***旅,手不释卷”(《三国志·魏书》卷

二《文帝纪》裴注引),长年勤学专思的人。得力于此,他才能写出《蒿里行》、《薤露行》、《苦寒行》、《却东西门行》一类作品。钟惺评《薤露行》说:“道尽群雄病根……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古诗归》卷七)刘履说《苦寒行》是曹操“御***三十余年,手不舍卷,横槊赋诗”(《选诗补注》卷二)而成的“乐章”。《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等则是作者进取精神、理想及胸襟的

艺术表现。对于曹操诗的特色,历代诗论家们几乎众口一词地用“自然沉雄”(周履靖)、“沉雄俊爽,时露霸气”(沈德潜)、“古直悲凉”(方东树)等词语加以称许。曹操这种诗风的形成是与他的思想

境界和生活态度分不开的。胡应麟概括曹操其人其诗说:“魏武雄才崛起,无论用兵,即其诗豪迈纵横,笼罩一世,岂非衰运人物。”(《诗薮》外编卷一)而“建安七子”中的王粲、刘桢、陈琳等人的

早期创作,则与曹操的诗风相近。

王粲“文若春华,思若涌泉”(《曹集铨评·王仲宣诔》)。《三国志·魏书·王粲传》也称他“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著诗、赋、论、议

垂六十篇。”王粲十三四岁在长安时,受到左中郎将蔡邕的赏识。说他“有奇才”,蔡氏“倒屣迎之”,把家藏的书籍文章,都送给了他。他是汉朝三公之胄,但他生不逢时,十六七岁时,从长安逃到

荆州,投奔刘表,在那里滞留15年,不受重用,深昧奋进之路被阻之苦。《七哀诗》“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和《登楼赋》“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

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较深刻地反映了动荡的社会现实,抒发了他的坎坷不遇和内心痛苦,以其与曹操的作品相比,尽管有壮阔、纤巧之别,但胸襟怀抱、思想格调确有相通之处。可以说,归曹以

前,王粲的诗是具有“建安风骨”的。无疑,陈琳的代表作《饮马长城窟行》也属同一类。

刘桢是一个很有个性的诗人,钟嵘誉之为“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诗品》卷上)。这既是刘桢的诗格,也是他的人格。个性是艺术的灵魂。但人们常常以此对刘桢评价不高

。其实这是不当的。我们并不推崇类似孔融的那种疏狂、迂腐的个性,也不能提倡那种带有某种个人主义色彩的所谓的自我表现。但是不能不承认刘桢的《赠从弟三首》一类诗,是宏响铮铮,动人心魄

的。其中第二首:“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写得质朴自然。诗中临风傲霜的松柏,正是那个因“独平视”甄氏,

被曹家以“不敬”的罪名判处死刑,后来又改作劳役的诗人的写照。这种“真骨凌霜”的气势,雄健挺拔的格调,也是建安初期诗风的一个特征。

建安13年(公元208年)冬,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建安诗歌也随之发展到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延续到建安末年。以“三曹”、“七子”为中心的邺下文士集团的形成和消亡,标志着建安诗坛的兴衰

和诗风的演化。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说:“邺中新体,共许音韵天成”(《幽忧子集》卷六《南阳公集序》),是看到了这一文学新体的特点和诗风的变化。陈琳是曹操击败袁绍后,约在建安六、七年

归附的,曹操使与阮璃俱管记室。这说明阮璃是在此之前入曹幕的。建安八年或稍后刘桢归曹。建安十一、二年前后徐斡、应瑒分别归附曹操。“七子”中,王粲归曹幕最晚,是在建安十三年曹操战败

刘表之后。同年,邯郸淳及书法家梁鹄、音乐家杜夔等,也相继喁喁归向曹幕。此时,曹丕、曹植兄弟也已成长,并显露文才。邺中文坛出现了“俊才云蒸”,“彬彬之盛”(钟嵘《诗品序》)的局面。

这时,经济恢复、生产发展,社会环境相对安定,诗歌内容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如对战争的描写就与曹操不同,暴露性的内容已被颂武、凯旋所代替。建安十二年,陈琳《神武赋》、应瑒《撰征

赋》是颂扬曹操征乌桓事。十三年秋,曹丕随父征刘表,有《述征赋》。同年,陈琳、杨修、应瑒、王粲等均有《神女赋》,称颂是年曹操征刘表取胜,记置酒汉滨事。十四年,繁钦从曹操征孙权,有

《撰征赋》。十六年,徐斡有《西征赋》。十九年,曹操东征,杨修有《出征赋》,曹植守邺,有《东征赋》。二十年曹操西征引***还邺,王粲有《从***诗》一首,以美其事。次年征孙权,王粲又有《

从***诗》四首,内容大都是对曹操的称誉。

在邺中文人笔下,不仅描写战争的诗以美操为主,其他内容亦大致如许。以王粲为例,他的诗风就与前期大不相同了。归曹后,曹操的文治武功使他倾慕,更因曹公对他“以腹心委之”(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八);《七哀诗》中原有的“下泉”之悟,转化成了颂圣之辞。葛氏指出:“操以建安十八年春受魏公九锡之命,公知众情未顺,终其身不敢称尊。而粲诗已有‘愿我贤主人,与天享巍巍’

之语”(同上)。诚然,王粲《公宴诗》的“愿我贤主人,与天享巍巍。克符周公业,奕世不可追”,以及《从***诗》其四的“筹策运帷幄,一由我圣君”等,完全是对曹操的颂扬。刘桢作于建安十四年

的《赠五官中郎将》四首其一“昔我从元后,整驾至南乡,过彼丰沛都,与君共翱翔”的“元后”指曹操。这当然也是一首颂诗。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不要一般地去否定颂诗。曹操受命于危难之秋,对

国家的统一大业做出了贡献,是值得称颂的。至于建安诗歌中的那些应景诗,对当代和后世产生的某种消极影响,那是另一码事,二者不能相提并论。

建安十六年,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曹氏兄弟与邺下文士相处友好,***局辑定,诸人游宴过从,吟诗作赋。曹丕《与吴质书》追忆说:“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至

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邺下文士生活优裕,诗歌多为欢宴赠答而作。建安十七年春,曹操率诸子登铜雀台,曹丕、曹植并有《登铜雀台赋》。植下

笔成章,美捷当时,“太祖甚异之”(《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可以想见,露才扬己的曹子建,是时好不得意。

这期间,诗歌的题材比前一阶段有所扩大,特别是以曹魏为主体的上层统治者的生活,在诗歌中得到普遍反映。只有在这时才可能出现“怜风月,狎苑池,述恩荣,叙酣宴”的五言诗“腾踊”的局

面。曹植《名都篇》描绘的“宝剑值千金,被服丽且鲜。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脍鲤胎鰕,寒鳖炙熊蹯”的京洛少年,恐怕就是他那个生活圈子的人,或者是自身

的写照。这种五光十色的贵族生活是邺下诗歌的主要内容,尤以同题赠答为甚。曹丕曾命陈琳、王粲并作《玛瑙赋》,他如《槐赋》、《柳赋》、《出妇赋》等也都竞相制作。建安十七年,曹丕于西园

宴宾客,作《芙蓉池作》一诗。同年或稍前,阮、王、应等均有以《公宴》为题的唱和。写得较好的是曹氏兄弟和刘桢的三首。

同是《公宴诗》,上述王粲的一首其状卑乞,管弦、佳肴落人老套。刘桢的:“月出照园中,珍木郁苍苍。清川过石渠,流波为鱼防。芙蓉散其华,菡萏溢金塘。灵鸟宿水裔,仁兽游飞梁。华馆寄

流波,豁达来风凉。”诗中不仅没有谀辞,也没有通常宴飨中杯盏、珍羞散发的酒肉气,倒是一首清新别致的风景诗。曹植的同题诗与刘桢的一样,都是曹丕《芙蓉池作》的和诗,二者除了清新流畅的

共同特点外,曹诗用字工巧,写得更讲究。单是“朱华冒绿池”的“冒”字,竟惹得潘岳、陆机、颜延之、谢灵运、江淹等摹拟不已。“神飙接丹毂,轻辇随风移”二语,方东树称为“神到之句”(《昭

昧詹言》卷二),宝香山人说“写得出,画不出。”(《三家诗》曹集卷一)这位宝香山人很有眼力,“画不出”的诗更富于神韵。“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曹植《七哀》)这一联的下旬,恐怕也“

画不出”。“丹青难写是精神”。这类句子可以说是景语的升华。刘桢的《公宴诗》句句是实景,曹诗虚实间出,似是刘诗的转续和发展。那么,写景日多,情景交融,形神兼备,是建安诗歌衍变到第

二阶段上的特征之一。

假如把曹氏父子对比一下,可以看出上述一、二阶段诗风的明显不同。在治行理事方面,曹丕和曹操不一样,他效法汉文帝,想作仁君,放弃了乃父摧抑豪强的***策,当了七年富贵平安皇帝。一个

事业上不求进取,生活中随意享乐的人,纵有“才秀藻朗,如玉之莹”(《曹集铨评·文帝诔》)的文采,也难以写出曹操的那种述志报国、蒿目时艰的诗章。他作品的题材狭窄,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在《杂诗二首》中虽有“郁郁多悲思”的句子,但那只是望乡之悲,与“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蒿里行》)的断肠之痛,是两种味道。“欢愉之词难工”的说法,

在一定意义上是成立的。曹丕诗的内容多半是流连光景,宴饮赠答,佳人怀远,游子思乡;与曹操描写的生杀予夺,步艰履险的场景大相径庭。

曹氏二祖的诗除了题材内容的差别外,与此相关联的艺术风格也大不一样。他们都写过《短歌行》,曹操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有股生气、霸气;曹丕的“仰瞻帷

幕,俯察几筵。其物如故,其人不存。神灵倏忽,弃我遐迁。靡瞻靡恃,泣涕涟涟……我独孤茕,怀此百离。忧心孔疚,莫我能知。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一何早”却写得悱侧静约。同是

《善哉行》,曹操张口伯叔让国,闭口“齐桓之霸”;曹丕却是:“有美一人,宛如清扬。妍姿巧笑,和媚心肠。知音识曲,善为乐方。哀弦微妙,清气含芳。流郑激楚,度宫中商。感心动耳,绮丽难

忘。离鸟夕宿,在彼中洲。延颈鼓翼,悲鸣相求。眷然顾之,使我心愁。嗟尔昔人,何以忘忧。”表现出了“武帝之武,文帝之文”(《古诗归》卷七);或称一则“强梁跋扈”,一则“中正和平”(黄子

云《野鸿诗的》)。用沈德潜的话说就是“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古诗源》卷五)。刘桢《赠五宫中郎将》有“君侯多壮思”句。如果把其中的“壮”字,理解成强壮、雄壮,把“壮

思”解释成雄浑壮阔的意思,那就与曹丕的诗风不合了。这里的“壮”字是肥硕之意。《礼记·月令》谓仲夏之月“养壮佼。”孔颖达疏:“壮谓容体盛大。”曹丕的诗联想丰富,立意委婉,构思精密

,韵味隽永。这种种特色的组合,不正是接近于“容体盛大”的引申之意吗?所以沈德潜说的“悲壮”和刘桢所说的“壮思”,尽管都有个“壮”字,含义却完全不同。这正是曹操、曹丕诗风区别之所在

曹丕的诗歌与曹操不能类比。《观沧海》和《燕歌行》都是好诗,前者恢弘,后者细腻,格调迥别,在《薤露行》、《蒿里行》与《杂诗二首》、《燕歌行》之间,另有一种区别。这种区别表现在

前者“过于质野”(许学夷《诗源辨体》卷四),仿佛只是一种社会历史资料,是对史事的刻板记叙,埒于史乘,而缺少诗情。诗在特定意义上犹如心灵的足音。淋漓尽致的感情抒发、细致入微的心理刻

画,比写实性的描摹外界生活,更符合诗美的要求。处在“文学的自觉时代”,又属于“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曹丕,无疑是认识到这一点的。所以,他提出“

诗赋欲丽(《典论·论文》)的主张。他的诗不再是枯燥的叙事、言志,而是非常讲究语词的娟秀、抒情的和婉。这样的诗自然能够陶冶性情。沈德潜称之为“便娟婉约,能移人情’’(《古诗源》卷五)

。从艺术上看,这是诗歌发展的一种进步表现,也可以说曹丕的诗比曹操,由古直到丰润,由外表向心灵深处扩展了。对比一下《薤露行》和《燕歌行》,是不难看出诗艺的进展的。

曹丕与曹植相比,看来可以同意钟嵘赞美曹丕“‘西北有浮云,十余首,殊美赡可玩,始见其工”(《诗品》卷中)的说法,但不能附和王夫之的“子桓天才骏发,岂子建所能压倒”(《姜斋诗话》卷

下)的话。曹植的诗不仅思想内容比曹丕充实深刻,艺术性也比曹丕的高。只是在某种表现形式方面,曹丕有所独创。比如,他不仅工于五言诗,六言、杂言也写过,《燕歌行》还被称为“七言之祖”(

何焯)。曹植写得最多最好的是五言诗。兄弟俩都没有写出像他父亲《观沧海》那样好的四言诗。三曹的长短是相对的,不好笼统地说谁压倒谁。前人说“魏文资近美媛,远不逮植’,(徐祯卿《谈艺录

》)。如果这是就作者气质与创作关系而言,有一定的道理。曹丕像美女,其诗妍丽。曹操是英雄,其诗“沉深古朴,骨力难侔”(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曹植则兼得父兄之长,文采风流,雄姿英发

。胡应麟和成书倬云分别把三曹做了比较,说曹丕“高古不如魏武,宏赡不及陈思”(同上外编卷一);“魏诗至子建始盛,武帝雄才而失之粗,子桓雅秀而伤于弱;风雅当家,诗人本色,断推此君。”(

《多岁堂古诗存》卷三)。曹操开创的“建安风骨”,在曹丕、曹植身上发生了嬗变。

随着“七子”的零落、曹操的死、曹丕的称帝,建安诗歌继往开来的任务便落到了曹植的肩上,第三个阶段(从黄初元年到太和七年,公元220年至233年)的代表人物,只能是曹植。

曹植是建安诗人中最年少的。以建安25年(公元220年)曹操去世为分界线,曹植的创作可以划分为前后期。前期从出生算起有28年,属建安诗歌发展的第二阶段。后期约13年,属第三阶段。

对于曹植在建安文学中的地位,历来有不同看法。刘勰曾站在曹丕方面打抱不平,认为“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竞

于先鸣。而《乐府》清越,《典论》辩要,迭用短长,亦无懵焉。但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文心雕龙·才略》)刘勰一方面回护曹丕,.一方

面又高度评价曹植。“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这一说法,言之符实。《明诗》篇又说:“若夫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五言流调,则清丽居宗。华实异用,惟才所安。故平子得其雅,叔夜含

其润,茂先凝其清,景阳振其丽。兼善则子建、仲宣,偏美则太冲、公干。”无疑,这是把曹植推举到四言诗之“本”,五言诗之“宗”的地位,说他兼有张衡之“雅”,嵇康之“润”,张华之“清”

,张协之“丽”。这是对曹植诗的一种很高的称赏。

比起刘勰来,钟嵘偏爱曹植。《诗品》把他列为上品,说:“魏陈思王植。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诗人能够得到一个有见地的诗

评家这样的评价,十分光宠。由于曹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所具备的这种“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点,与沈约论建安文学“以情纬文,以文被质(《宋书.谢灵运传论》

)的观点是一致的,正是建安诗歌发展衍变到第三阶段的主要特征。

说到这里,又回到开头提出的问题上。由于人们没有注意到刘勰在论述建安文学特征时表现出的笼统、含混等毛病,认为他的话对这一时期的每个作家同样适用,又认为“建安风骨”只是指那些反

映世乱民瘼、表现进取精神,情辞慷慨、格调刚健的作品。所以在评论曹植时,为了证明他具有“建安风骨”,就把《泰山梁甫行》、《门有万里客行》、《送应氏诗二首》(其一《步登北邙阪》)拿来

,说这些歌唱时代乱离的诗篇是曹植的贡献,言外之意是这几首诗最重要。但是,从诗歌的发展和流变上分析,这是对其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的一种机械理解。无非认为这些诗思想性高罢了。我认为曹

植在文学史上的贡献,不在于他那些描摹外部世界,给后代留下了一些时代灾难的影像的作品所显示的认识价值,而在于他展示内心世界时进发出的精神力量;不在于思想多么进步、理想多么远大,而

在于他的思想善于凭借文学的彩翼驰骋翱翔。曹植地位的确立主要的不是靠上述作品,而是靠《洛神赋》、《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美女篇》、《杂诗六首》等等。不是说曹植身上没有“

慷慨”、“磊落”的特点,只是说曹植的这种特点,主要不是通过《送应氏诗》、《泰山梁甫行》等反映的。《赠白马王彪》表达的“恨”与“愤”,正是作者对残酷现实的揭露;《野田黄雀行》塑造

的拔剑削罗的少年形象,也寄寓着作者反抗迫害、渴望冲出罗网的抗争精神……这些难道不都是对于早期“建安风骨”的继承和发扬吗?如果把三曹的诗作一个总体比较,那么,在曹丕那里,难得找到一

点一般意义上的“建安风骨”,而在曹操、曹植那里,“建安风骨”的具体内容,又是很不一样的。诗歌内容的这种多样性和多变性,除了时代背景和作者方面的原因外,诗歌自身的运动规律是不可忽

视的。客观世界的任何事物都在发展变化,建安诗风也不例外。曹植诗的内容和风格就是对其父兄的变异和发展。遗憾的是刘勰论建安文学,尽管看到了诗歌内容、风格的多样性,却没有充分地注意到

“时序”的不同、“世情”的变化,以及诗人的差异、诗风的演进,因而在理论概括上,就产生了笼统、含混,甚至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现象。理论一旦脱离了实际,那么它一定会表现出某种欠

缺和谬误。高明的刘勰也不能幸免。

对于三曹诗的异同,前面作过比较。这里再引述陈祚明的一段话:“子建既擅凌厉之才,兼饶藻组之学,故风雅独绝,不甚法孟德之健笔,而穷态尽变,魄力厚于子桓。要之三曹固各成绝技,使后

人攀仰莫及。”(《采菽堂古诗选》卷六)这段话以变化的眼光看待三曹,又能抓住各自的主要特点,是可取的。同时,这里的“凌厉之才”、“藻组之学”与《诗品》的“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又何其

相似。应该说钟、陈都准确地指出了曹植诗的两个方面的特点。

但是,对钟嵘从“骨气奇高”和“词采华茂”两方面揄扬曹植是有不同凡响的。一般在肯定曹植“骨气奇高”时,没有顾虑,认为这正是“建安风骨”的同义语。而在涉及“词采华茂”时,却有两

种值得注意的现象。一是把六朝以来出现的形式主义倾向归罪于曹植。这是贬低曹植一派的做法,当然是错误的。另一种是褒曹(植)派的做法。为了维护曹植的“名声”,这一派不敢理直气壮地说曹植

“词采华茂”,仿佛要替他隐恶的样子。这是对建安诗歌和曹植的一种片面理解。如果只讲“慷慨”、“磊落”,那么建安诗人就只有曹操和早期的王粲等人,以及半个曹植,曹丕根本配不上。论曹植

假若只讲“骨气奇高”,不谈“词采华茂”,曹植就不是在文学史上留名的问题,他会不会被人误解成一个硬骨头的英雄,也未可知。当然这是题外话。作为一个诗人,被冠以“词采华茂”这是桂冠,

是钟嵘真心实意的称誉。文学研究工作者不应该惧怕或者瞧不起“词彩华茂”这个词。一个诗人能够“摛翰振藻”(《南齐书·丘巨源传》),写出词采华茂的诗章,不是短处。同样的道理,对“错彩镂

金”也应具体分析。像有的人不喜欢富贵裱艳的牡丹花一样,你可以不喜欢文学上“错彩镂金”的绚烂词藻。但不能把它理解成一个贬义词。在建筑上只有能工巧匠才有错彩镂金的本领。这个词的原义

就是指雕绘工丽的建筑物。钟嵘在《诗品》卷中引汤惠休,把谢灵运的诗比作出水芙蓉,把颜延之的诗说成错彩镂金,只是说明在诗坛上颜谢“词采齐名”(《宋书·颜延之传》)而异趣,并不是要否定

颜诗。至于用“词采华茂”来形容曹植,联系他的最富盛名的《洛神赋》一类作品来理解,会感到再恰切不过了。这说明钟嵘在评价建安文学最有资格的代表人物时,是从作品的实际出发,不带框框。

如果我们再玩味一番“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叶落何翩翩!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顾盼遗光彩,长

啸气若兰”(《美女篇》)这种情辞柔媚的诗句,就会感到钟嵘对曹植的评价是多么中肯。

描写植物的诗歌篇9

摘要和歌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在拟物与拟人的修辞技法运用上,人的“物化”与物的“人化”相得益彰,既表现出自然界的微妙也表现出作者细腻的感受。《小仓百人一首》中展现植物形象的作品,既有华丽优雅的大和美景,也有缠绵悱恻的火热恋情。通过对和歌作品中植物形象的分析,本文力***从不同角度展现日本人细腻优美的审美观念。

关键词:百人一首 和歌 植物

中***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在日本古典文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题材。《古今集》时代歌人对自然表现出比较自觉的关心,不是客观描写自然,而是将主观投入自然。自然被歌人们融于日常生活,渗透于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识。植物遂成为文化的一部分,体现着日本民族特色。经统计, 《小仓百人一首》中共出现植物15种,分别为红叶(5首),花(7首),苇(3首),稻(2首),松(2首),草木(2首),若菜(1首),原(1首),首原(1首),(1首),さしも草(1首),藻(1首),浅茅(1首),真木(1首),さねかづら(1首)。

在自然观方面,东西方存在很大差异:西方文化由于受古希腊和希伯来文化的影响,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与主宰。在自然面前表现出人类的优越感和崇高感,属于典型牧场型文化;而东方文化在“天人合一”等古老思想的影响下,对自然怀有深切的亲近感。西方艺术本质是通过人本身再现人的主观活动,即为拟人主义;而东方艺术主要是通过自然去表现人的内心情感,自然本身就是一种语言、暗示和象征,即为拟物主义。

一 植物的叙景功能

和歌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以自然为主,直接描摹景物,貌其本荣,得其物理,讲求人对自然的被动感受,掩主体于客体之内,寓情语于景语之中;另一种是同拟物主义相反的拟人主义,人在自然场景里不再甘于幕后的寂寞,不再力***逃遁自我或舍弃主体,讲求人的“物化”,并将物的“人化”,人的喜怒哀乐、嗜好情欲、风趣诙谐甚至世态人情巧妙地注入自然,使读者从自然画面中明显地感受到人的呼吸与律动,形成“有我之境”。

1 红叶

公元794年,日本迁都平安京后,贵族文人远离大自然的怀抱,成了寂寞空虚的“城里人”,他们笔下的自然多为庭园山水或者凭空虚构,作歌的动机也往往是为了在宫廷歌合上取胜,进而达到***治上的目的。和歌从广阔的自然生活走进了贵族的文艺沙龙,视野变得十分狭窄。同时,由于贵族文化的日益成熟,和歌创作技巧变得更加成熟而丰富,“绿词”“绿语”作为高度的语言技巧被广泛使用,万叶时代雄浑纯朴的歌风渐渐消失,出现了一种优美纤细,含蓄优雅的新风格。如:“もみじ”原指树叶入秋后变成红色(红叶)或黄色(黄叶),现代日语中特指“枫”。

あらし吹く み室の山の もみぢばは

田の川の 锦なりけり (第69・能因法师)

歌意:飒飒飘红叶,秋风三室山。清波成锦绣,斑斓成龙田。

本歌从仰视、俯视两个角度,将三室山和龙田川两处景色融为一体,构成一幅色彩斑斓、光艳照人的大和红叶***。日语中“红叶”的本意是变色的草木叶,黄色等枯叶色也是主色调之一,歌中的“锦”也不仅仅是红色的。从本歌意境来看,三室山的深秋色彩斑斓、绚丽多彩。另外,王朝时代的人们追求华美风格,欣赏色彩绚丽的景物,大自然中的红叶被人们看作是典型的代表,将红叶隐喻成锦缎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三室山这一称呼中带有神圣的含义,以山上红叶为素材勾勒出的神圣之美,在人们心目中也就更加不一般。与歌中华美的意境相反,本歌在修辞技巧上并无非凡之处,用的是最常见的主谓结构,叙述简洁、朴实无华,朴素的修辞烘托出作者奇妙的灵感,使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在对诗歌意境的品味上。

2 花

《古今集》春部(上・下)共收录和歌134首,其中咏樱花的和歌就有70多首。除了“春”部之外,“贺”、“恋”、“哀伤”等部也多有咏花歌。汉诗中的理趣可谓是真正的说理之趣,哲理之趣。而《古今集 》中的理趣主要是推理之趣,机智之趣,或者说是理智化的风趣,带有浓厚的思辨和想象色彩。作者不是以对客观景物诗意感受的深刻见长,而是以观察和思考的敏锐、机警取胜。

もろともにあはれと思へ山樱花よりほかに知る人もなし(第66・前大僧正行尊)

歌意:山樱幽处见,彼此倍相亲。世上无知己,唯花解我心。

大僧正行尊在晚春四月进入大峰灵山修行。樱花一般在三四月份盛开,此时的人世间樱花早已凋落,可是山里的樱花开得正盛。本歌与白居易在庐山香炉峰大林寺所作《大林寺桃花》一诗有异曲同工之妙。“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山里山外的这种强烈反差,映射出诗人(歌人)内心与尘世变化的强烈反差。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的意境深邃,富有情趣。

晓牧(1990)对《古今集 》中出现的咏花歌做了统计,排在前五位的是:花(无特定对象)、樱花、梅花、女郎花(败酱草)、菊花。而《小仓百人一首》中的咏菊歌(29)和咏梅歌(35)都只有一首。

心当てに 折らばや折らむ 初霜の

おきまどはせる 白菊の花 (第29・凡河内躬恒 )

歌意:欲采白菊朵,今朝初降霜。霜花不可辨,满眼正迷茫。

深秋时节,第一次下霜的清晨,作者想到庭院中采摘白菊,可是白菊与白霜浑然一体,分不清是霜还是花。《古今集》时代,推崇夸张的诗风,主张咏物诗要将形象与观念结合起来,本歌体现出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将白菊比作白霜并非本歌的专利,白居易的《重阳席上赋白菊》中就曾写到“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刘禹锡的《和令狐相公玩白菊》中也有“家家菊黄尽,梁国独如霜”。王国维(《人间词话》)认为: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既有生动逼真的现实生活景象,又体现出一种审美观照和审美情趣,即为和歌的理趣之道。

3 水稻

夕されば 门田の稻叶 おとづれて

芦のまろやに 秋风ぞ吹く (第71・大纳言经信)

歌意:暮色门前降,满田何朦胧。摇摇鸣稻叶,芦舍临秋风。

这首和歌是作者住在京都西郊山庄期间外出时的作品,触景生情,即兴而成。落日余晖,稻叶轻响,秋风清凉,为读者带来了视觉、听觉和触觉上的享受,这在当时是一种新奇的写景手法。水稻是日本农业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和歌中是秋的季语。除了经信这首反映稻田秋色的田园歌之外,天智天皇也在其“悯农歌”(《百人一首》第1首)中表现了农民收获水稻时的艰辛。作为开篇之作,它主要表现了天皇以九五之尊在田边结庐而居,因茅屋不堪重露,其衣袖被打湿。这表明统治阶级已经认识到农业的重要性。另外,定家将天智天皇与持统天皇父女之作开篇,以后鸟羽院和顺德院父子之作收尾,其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二 植物的抒情功能

1 表达爱情

《百人一首》中恋歌有43首,占全书的近半篇幅。歌人为情而生,为歌而死,对恋的领悟,更有独到之处。《百人一首》编入了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状态下的恋情,如忍恋、痴恋、悲恋、苦恋、热恋和空恋等,甚至还收录有男性歌人假托女性创作的闺怨歌。经统计,《百人一首》中利用植物形象表现爱情的和歌共有7首,分别为19(苇),25(さねかづら),39(浅茅,原),51(さしも草)58(原),88(苇),97(藻)。

君がため 春の野に出でて 若菜つむ

わが衣手に 雪はふりつつ (第15・光孝天皇)

歌意:原上采春芽,只为献君尝。犹见白双袖,飘飘大雪扬。

为了你,我冒着纷纷的春雪,到原野上采摘春芽,我宽大的衣袖上,落满了雪花。万叶时代晚期,赠送礼物时附上一首和歌表达心意成为一种习俗。如此写来给人亲切之感。对比《诗经・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之……”。作者以丰富而圆满的想象来填充眼前无可排遣的相思,“乐而不***,哀而不伤”。光孝天皇的歌,外向、直率、热烈,具有万叶歌风,这在《百人一首》43首恋歌中是不多见的。歌中白色的春雪和绿色的嫩芽形成鲜明对比,给人明快亲切之感。

2 感物伤怀

古代歌人偏爱凄清无常的表达,究其原因有二:首先是人生无常等佛家思想的影响大,但似乎对奈良文学并无很大影响,直到古今时代佛教无常意识才逐渐渗透于和歌创作。如第9首小野小町的作品就利用了樱花的绚丽易逝来感叹自己青春易逝,韶华难留的情感;其次,摄关***治下,众多贵族为免受***治迫害,只能寄情于飞花落叶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前途渺茫的不安之感。如第34首藤原兴风的作品中,歌人利用播磨国长寿松的葱郁,喟叹自己衰老残年孤独寂寞,以及自己一生的坎坷与沉浮,这种表现手法也是独具一格:

八重 しげれる宿の さびしきに

人こそ见えね 秋は来にけり (第47・惠庆法师)

歌意:野草千丛茂,幽深庭院荒。年年人不见,寂寞又秋光。

草,俗称拉拉秧、拉拉藤,一年生或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本歌中指的是野外杂草。“の门”和“の宿”指庭院里长满杂草,指代家境贫寒、衰败、荒废。秋天又到了,当年穷奢极欲的豪华园林已经变得满目凄凉。杂草枯荣,花开花落,事过境迁,繁华不再。歌人在枯草森森之中,悟出了“人世无常、盛者必衰”的哲理。

3 表达友情

受到汉学思想的影响,《万叶集》时代的人们对梅花的执着胜过了对樱花的爱慕。如没有特别说明,在《万叶集》中的“花”即梅花,在《古今集》中的“花”即樱花。

人はいさ 心も知らず ふるさとは

花ぞ昔の 香にひける (第35・纪贯之)

歌意:悠悠羁旅客,问君可曾知。故里桃花发,幽香似旧识

你看这盛开的梅花依然幽香如故,犹如我那不忘旧年相识的心。表示自己虽然疏于问候,却不曾忘记故交。受汉唐诗人的影响,日本的歌人们也创作了大量的咏梅歌,以《日本咏物诗》(1776)为例,全书收录133首咏花歌,其中梅花歌29首,牡丹45首,菊花13首,樱花6首。本歌中,纪贯之以梅花的“幽香”来比喻作者与客舍主人的友谊深厚。除此之外,《古今集》中还出现了梅花与衣袖、月色、黄莺组合描写梅香的手法,可谓是和歌的独到之处。另外,第16首原行平的作品中,还出现了用因幡国的松涛声象征亲友对自己的牵挂之情的用法。

综上所述,植物在《小仓百人一首》的和歌中无论是不是表现的主题,都起到了重要的背景或抒情功能。由于思维观念和时代背景的差异,我们不难看出汉诗与和歌的明显差异。百位歌人,百首作品,篇篇都是精华。读懂和歌,能使我们看到古代歌人们追求的至善至美的艺术创作,进而更好地体会到和歌的艺术魅力。

注:本文系黄冈师范学院科学研究项目(09CB077)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ブリタニカ国际大百科事典》,シャ一プ制の电子辞书,2000年版。

[2] 《谷山茂等新订国语总览》(第二版),京都书房,2001年版。

[3] 刘德润:《小仓百人一首:日本古典和歌赏析》,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版。

[4] 潘小多:《和歌汉译中形式的选择与信息的增减――以〈百人一首〉为例》,《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年第4期。

[5] 武德庆:《日本古典诗集〈小仓百人一首〉的意韵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6] 潘小多:《风霜雨露凝结的诗文――论“百人一首”中的气象诗句》,《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年第3期。

[7] 铁***:《“百人一首”的山情结》,《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年第1期。

[8] 刘利国:《中日“日暮诗”的意象分析――〈唐诗三百首〉与〈新古今和歌集〉之比较》,《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第6期。

[9] 刘汉璞,沈阳:《和歌集“百人一首”译介(1-9)》,《日语知识》,1997年第12期。

[10] 李濯凡:《〈小仓百人一首〉中的咏春歌》,《日语学习与研究》,1995年第1期。

描写植物的诗歌篇10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 季节表现 中古诗歌

中***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0-0387-01

前言

季节感是一种非常特别的抒情表现方式,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被应用的相当广泛,广为流传的名句佳作中不乏各种典型例子。季节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特色,是由我国诗歌的结构和抒情方式决定的,古人在进行诗文创作的过程中,很容易在不自觉间运用到季节元素,中古诗歌就是其中的典范。

一、中古诗歌中的季节表现分析

1.先秦时期诗歌分析

现在一般认为诗歌最早起源于上古时期,当时的诗歌中已经体现出了一定的季节性。比如《麦秀歌》中对于野黍的描写,已经开始联系夏秋季节,初步体现出了季节特性。但是由于上古时期的民歌篇幅一般不长,而且多为概括性提及,其中的季节性并不十分显著。相比起上古民歌,先秦时期的《诗经》以及《楚辞》中对于季节有着十分丰富的表述,内容里面涉及到了大量的季节性描写,诗歌中体现出了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无论这些描写是作者不自觉的还是有意为之,季节性表现显著增强了却是不争的事实。在部分诗歌中,季节表现与诗人的情感实现了有机融合,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也就是说,我国的诗歌在发展之初,就具有了较为鲜明的季节感属性。这种季节感对于《诗经》和《楚辞》的艺术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对后来者的诗歌创作形成了一种指引,使得季节表现和情感表述愈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文化传承,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讲,先秦时期的优秀诗歌作品,比如《诗经》和《楚辞》,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季节表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作出了成功示范。

2.汉魏晋时期诗歌分析

先秦时期的诗歌作品中虽然有了初步的季节表现意识,但是整体并不十分强烈,由其诗文中不难看出,多数情况下作者并不一定是有意识的在诗歌表述中穿了季节性,而是一种无意识行为,属于不自觉的情感表述。直到汉魏晋时期,季节性意识才得到了显著的增强,根植于诗人的创作思想中。汉魏晋时期的诗歌中,诗人逐渐开始有意识的进行季节氛围的营造和渲染,通过设置季节情境,为情感表述创造有利条件,达到感染读者的效果,便于进行诗歌情感的正确理解。也是在这个时期,季节感逐渐被诗人所重视,成为这段时期诗歌作品中一种比较常见的表达方式,贯穿于诗人的整个构思过程中。在开始的时候,诗人主要还是在学习和模仿古代传承下来的手法,季节在他们作品中通常只是作为比喻的形式出现,一般是一种季节对应一种情感。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季节表现逐渐开始以景物刻画的形式出现,其中蕴含的情感也更为丰富和深刻,逐渐成为诗歌的重要辅助,类似于诗人情感的伴奏曲。汉魏时期的诗歌作品中,无论是诗歌水准还是优秀作品,其季节表现的成就都要远超先秦,其中出现了大量的、系统的季节刻画,可以形成一个具体的情境部分,而不再是散碎的片段。这一时期的诗歌抒情与季节感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3.南北朝时期诗歌分析

南北朝时期的诗歌是季节表现最后完善的时期,这个时期的诗歌作品是对于前朝经验的传承和发扬,集中了优秀的部分,并且比前朝更加深刻,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季节表现得以定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多追求田园生活,在其诗歌作品中也更加注重形式美感。因此,这一时期涌现出的大批优秀作品中,诗人不仅对于季节性事物进行了全面描述,对于细节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通过使用华丽的词句,对于季节美进行了深刻的表述。

自南北朝以后,中国古典诗歌抒情结构中的季节表现作为一种特性被保留了下来,并在后世的诗歌作品中得以延续和发扬。从表面来看,诗歌作者们对于季节表现的手法进行了丰富和细化,将其个人特色融合于诗歌作品中,因此,这一时期的诗歌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季节感十分浓烈,并且刻画更为细致和逼真。从深层角度来看,季节表现不仅发挥着触发抒情的重要作用,还可以充当写景要素,以季节衬托诗情,以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特性是情感抒发,利用季节表现结合抒情结构的方式,或者将季节用作比喻,均可以利用季节要素增强情感抒发的效果。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比较复杂,南北朝时期的诗人更加关注季节,不仅季节意识根植于思维深处,在其作品中也有着极为丰富的展现,季节要素在其作品中几乎随处可见。总体来讲,魏晋时期的诗歌作品中有着大量的季节要素,对于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二、中国古典诗歌中季节表现方式探讨

从上文中不难看出,中古诗歌中的季节表现在逐渐发展和完善,从大的方面来讲,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季节表现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四种表现方式:

1.直接点明

所谓直接点明,顾名思义就是明确指出季节的表现形式,最早出现于先秦时期。直接点明的季节表现方式一般可以细化为三类:一、使用季节词。在古典诗歌中,有不少的作品中出现了“春”、“秋”等词汇,直接点明了季节,还有的更具体至“初春”、“早秋”等。二、使用阴阳五行相关词汇来代称季节,有的是各种以四色搭配季节词使用,比如“朱夏”和“素秋”等;还有的诗歌中以“八卦”、“声律”等指代四季。从先秦诗歌到南北朝时期的作品中,均有阴阳五行相关的衍生词汇被用于诗歌的季节表现中。三、使用时间词汇指出季节。其中一种类型的词汇通常形容的是时间流逝,一般多用于岁初、岁末;还有一种可以是月份和日期,比如汉乐府《孤儿行》中的“三月蚕桑”,这类词语一般不是普通日子,多是某个节日。

直接点明季节的表现方式,具有简单明了的特点,通常是开门见山式的指明季节,但是也正是由于季节描述过于直白,通常并不能为营造诗歌的审美意境起到太大作用。

2.描绘景物暗示季节

描绘景物暗示季节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一般是描述某个时令景物指代季节。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很大一部分作品中,诗人并不直接指出季节,而是借助景物描绘体现出季节。诗人在进行创作时,通过观察周围环境和场景,获取相关的季节信息和时令景物状况信息,通常会在诗歌中将其表现出来。在中古诗歌中,以景色指代季节的方式非常多见,是先秦至南北朝时期诗歌中最为常见的季节表现形式。

3.描写社会生活或使用前代典故

这两种方式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也有所体现,占得比重并不算太大,但是表现效果并不逊色。描写社会生活的表现形式指的是对于当时人类活动的描述,其中蕴含了季节信息,包括生产活动和节日习俗等,透露出浓浓的季节感。社会生活描写看似与季节无关,但是透过人类的活动,也体现出了季节特征,同时也是对于当时社会现状的反映,属于典型的间接表现形式。

中国古典诗歌具有显著的承续性特征,诗歌作品从形式到内容均带有明显的继承性质。比如,古代诗歌中比较常用的使用典故的表现形式,就是对于前代作品的引用和肯定。古代诗歌不乏一些艺术造诣极高的作品,其中某些词语用的极为精妙,甚至可以说是诗人赋予了词汇某方面的特质。这些词语往往具有典型的浓缩性特征,用于诗歌表现中言简意赅,可以传递出非常明确的信息,对于营造季节氛围助益极大。

三、结语

中国古典诗歌是一种具有历史感和民族特色的文体形式,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内涵。我国古典诗歌中普遍采用了结合季节进行抒情表达的手法,诗歌作者将其用于背景勾勒和情感烘托中,能够为情感表述渲染气氛,增强诗歌的感染力,从而创造了一种美学意境,使得平淡的诗歌内容可以传递出更为丰富的内涵。

参考文献

[1]范丽萍.中国古典诗歌的民族魅力[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5,(02):173-174.

[2]陆翔.从语篇象似性视角解读中国古典诗歌[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31(04):69-72.

[3]张艳存.论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情感本体的迁移[J].青年与社会:下.2014,(11):362.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描写植物的诗歌10篇

学习

语文阅读方法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语文阅读方法10篇,内容包括语文阅读100种方法,语文阅读如何提高。充分的课前准备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必定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对于准备工作我们还要从教师的备课和学生的预习两方面抓起。我们都知道,要达到高效的教学目的,一

学习

高考满分作文及点评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高考满分作文及点评10篇,内容包括高考作文尺子精简点评,高考议论文满分范文及点评。

学习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真题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真题10篇,内容包括2022初级会计实务真题,浙江省会计从业真题。关键词会计从业资格管理与服务改革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会计行业进一步成为热门行业,作为进入会计行业“敲门砖”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也逐渐成为大

学习

赏月说说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赏月说说10篇,内容包括赏月的唯美句子说说空间,赏月的句子经典语录有哪些。4、单身久了,你才知道逛超市一个人逛,跑步,喝酒,看电影,看演唱会,夜游,赏月,睡觉,出门只有一条还不是单身的狗陪自己​​​。5、水上月色溶溶,若论赏月,这里当

学习

中国梦教师梦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梦教师梦10篇,内容包括中国梦我的梦教师梦通讯稿,中国梦我的教师梦演讲稿。我,也曾在这课堂上放飞过自己的遐思,五彩各异的梦想,唯独“教师”最坚定。细想起来,我的伯父是一名乡村教师,16岁从教,我听他说,那时做教师很艰辛,家里

学习

手握一滴水10篇

阅读(49)

她褪去了浓妆淡抹总相宜的姿态,呈现出晚倦梳头的哀愁,镜中的两鬓不知又白了多少独上兰亭,一日复一日,小船过了一搜又一艘,那一艘是心上人所乘坐的?雨落下了,而她原本憔悴的脸上也滑落了一滴泪,滴落在手中,不仅浸透了她的心~~苍茫的...

学习

减肥晚餐吃什么好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减肥晚餐吃什么好10篇,内容包括晚餐吃什么减肥又营养,减肥的晚餐越简单越好。我身高162cm,体重常年维持在65kg。在别人眼中我是个十足的胖妹,也常常因胖而受到各种歧视,最不堪的是每次去买衣服时售货小姐对别人殷勤相待而对我

学习

安全评价师论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安全评价师论文,内容包括安全评价师论文,安全评价师学霸笔记。一、校本课程中对教师的评价教师的档案袋的评价制度。教师的隐形因素(对职业的耐心、对学生的爱心、对教育的忠心)作评价。建立教师师德档案袋包含内容如下:1.撰写

学习

秦兵马俑课件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秦兵马俑课件10篇,内容包括小学生介绍秦兵马俑ppt课件,秦兵马俑ppt完整版。引导学生自主分析:秦始皇―秦朝,第一个统一了中国的朝代。秦始皇,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陵―皇帝的坟墓,这里指秦始皇的坟墓。俑―古

学习

如何安全用电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如何安全用电10篇,内容包括如何才能安全用电范文,如何安全用电的心得体会。摘要:电梯作为高层建筑主要的交通工具,如何安全乘坐电梯,安全乘梯时应注意哪些安全,发生意外时如何进行自我保护或者救援,这都是我们亟需关心的,只有对电

学习

成熟的稻谷会弯腰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成熟的稻谷会弯腰10篇,内容包括成熟的稻谷会弯腰读后感,成熟的稻谷会弯腰出自于哪篇文章。记得有一个学期的晚上,我们晚自习下了课后,我独自一人走回家,走到楼下时便看到再微弱的路灯灯光下,有一个身影。我走进一看,原来是一位驼

学习

工作年终总结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工作年终总结,内容包括绿化管理工作年终总结,城市管理工作年终总结。年工作总结及年工作规划通防队年12月21日年度工作总结及年工作规划年临近岁尾,回顾一年来,本人及团队在总工程师的正确领导、分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区队同仁

学习

生命站立成树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生命站立成树10篇,内容包括关于让生命站立成树的名句,让生命站立成树。远处,在蓝天与雪山衔接的地方,浮现出一片生动百态的海市蜃楼:静立的楼阁,游动的船队,野兽追逐,水鸟戏飞……可是,亘古以来,昆仑山没有树,在汽车未进入拉萨河谷之

学习

宿新市徐公店诗意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宿新市徐公店诗意10篇,内容包括宿新市徐公店最简短的诗意,宿新市徐公店的诗意和诗人简介。

学习

植物的现代诗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植物的现代诗10篇,内容包括关于植物的现代诗精选10首,植物的现代诗小报。

学习

描写草原的诗句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草原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描写草原美景的现代诗句,老舍笔下描写草原的诗句。1古人描写草的诗句与人类寄托于草的情感古代文人墨客对小草的描写作品不计其数,笔者只撷取几个典型诗句即可窥见人们在小草上寄寓的复杂情感。

学习

描写春天的文章10篇

阅读(56)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春天的文章10篇,内容包括描写春天的100个文章,描写春天的文章有哪些。1.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横线上可以填写“快乐、幸福、伤心、彷徨”等表达情绪、情感的词语。2.可以用填写的词语作为文章的记叙线索,注意叙述要详略得

学习

描写心理活动的成语10篇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心理活动的成语10篇,内容包括形容心理活动的成语100个,描写心理活动的成语200个四字。3、怒不可遏欢欣鼓舞怒形于色痛快淋漓4、容光焕发呆若木鸡忧心忡忡心事重重5、神采焕发欲哭无泪心驰神往张皇失措6、大发雷霆平心静

学习

冰心的现代诗歌10篇

阅读(29)

一滴露珠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片落叶预示着萧索的秋天,一瞥紧蹙的眉头容纳万缕情思。新诗中的小诗就是这种以小见大的诗歌形式。而冰心的“小诗”就像开在现代诗歌花园里的一朵清新淡雅却永寓芬芳的小花,让人闻之沁人心脾、芳香醉心。使人观

学习

中国当代诗歌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当代诗歌10篇,内容包括中国当代诗歌文选,中国当代诗歌精华大全。我就分开说了,我看到的文章很多总像是按照中学作文写作大纲来写的,诗也是像八十年代朦胧派的风格,我们可能都太怀旧了,还是压抑着不敢突破,还是一想到诗,就一个

学习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10篇

阅读(55)

本文为您介绍诗歌鉴赏表现手法10篇,内容包括高考诗歌鉴赏复习表现手法,初中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直抒胸臆是诗歌情感表达最直接的方式,这种表现手法在诗歌内容中表现比较直接,通常有强烈的、明显的感情词汇。例如,在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中

学习

描写风景优美的句子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风景优美的句子10篇,内容包括描写山水风景的优美句子,描写果园风景的优美句子。3、站在这里一看,真怪,山简直变了样,它们的形状与在平原或半山望上来大不相同,它们变得十分层叠、杂乱,雄伟而奇特。往上仰望,山就是天,天也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