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春天的文章篇1
随着新学期的开始,春天又一次来到我们身边,请以《今年春天,我很 》为题,写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要求:
1.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横线上可以填写“快乐、幸福、伤心、彷徨”等表达情绪、情感的词语。
2.可以用填写的词语作为文章的记叙线索,注意叙述要详略得当。
?茭写作指导
这道作文题既要展现春天的诗情画意,又要抒写个人的体验与感悟,并且还要让记叙、描写和抒情、议论有机地融合。只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春意盎然,让人意犹未尽。如何写好这道作文题,大家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认真审题,控制方向。“今年”强调故事发生的特定时间,可与往年进行对比来凸显其不一般。“春天”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文中的景物描写只是起着烘托或衬托的作用。其景物描写最好巧妙地穿插在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之中,三言两语,巧妙点染,不露痕迹。这道半命题作文,横线上最好填写具有向上情感的词语,如“快乐、幸福、自信、坚强、知足”等。在拟题上,也可填如下具有冲击力的词汇,让人耳目一新。如“‘井’(横竖都是二)、任性、有范、出彩、不一般、‘小清新’”等。拟题中所填写的词语才是行文所要表达的重点,因而诉说自我在春天里那种独特的生活体验才是写作的主要目的。因此,写此文,我们只有细心品读提示语,认真领会文题意***,才能正确立意,恰当选材,明确重点,控制好写作的方向,让自己的作文光彩夺目!
描写春天的文章篇2
一、例题回放,明确题型
首先,回顾柳州市近五年句子赏析专题试题,由感性认识进入到理性认识。
例1:
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与《年年依旧的菜园》(5)(6)段,请从语言、写作手法角度分析其中你喜欢的一个选段。(4分)(2010年柳州市中考《年年依旧的菜园》)
例2:
文中第(9)段的景物描写很精彩,与下面文段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从表现手法及其作用来比较它们的共同特点。(3分)(2011年柳州市中考《品味时尚》)
例3:
第(7)段中“他冷冷地看了我一眼,转过身,歪歪跌跌的走了”一句,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表现了李想怎样的心理?(3分)(2012年柳州市中考《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
例4:
找出一处父子俩感动“我”的细节,抄出句子,并做简要赏析。(4分)2013年柳州市中考《雨中》)
例5:
请任选一个角度(如修辞手法、词语运用、描写方法、描写角度)赏析文章第④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3分)(2014年柳州市中考《父亲的雨》)
从这些题型当中,大致可概括出考查方向有以下几种,修辞手法、词语运用、人物描写、描写方法、描写角度以及其他表现手法,归纳***表如下:
二、回顾课本,方法探究
例题1请赏析: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安静不动的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选自七(上)老舍《济南的冬天》
解答;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山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山景小巧秀丽,表现了济南温暖、舒适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放”、“安静不动”、“低声说”将小山拟人化,赋予小山慈母之情,生动形象地写出小山像慈母般的温存、体贴、慈祥,表现了济南温暖、舒适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
修辞手法的考查,是句子赏析题最重要的考点,能分辨修辞手法并熟练掌握修辞手法的作用,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也归纳如下:
例题2:
请赏析: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选自八(上)朱自清《背影》
解题:
动作描写,描写了父亲穿过铁道的情况和爬上月台的艰难情形,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年老体衰、动作迟缓、步履艰难的特点,表达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外貌描写,描写了父亲暗淡朴素的穿着,呼应了上文的惨淡家境,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私伟大的爱。
人物描写及其作用的考查也是学生在赏析句子时的重要考点,人物描写的方法及其作用,也归纳如下:
(1)外貌描写:揭示人物人份、地位、境遇,表现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2)语言描写: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
(3)动作描写:通过对人物个性化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品质;
(4)神态描写:反映人物心理变化,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5)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心理特点,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例题3:
请赏析: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选自九(上)鲁迅《故乡》
解题:
环境描写,描写了萧瑟、凋敝的故乡景象,渲染了抑郁深沉的气氛,烘托了我悲凉的心情,为下文写故乡人、事的改变作铺垫。
环境描写作用通常是: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社会习俗、时代特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②渲染XX气氛;③烘托人物的XX心情;④表现人物XX性格;⑤揭示了文章XX主题;⑥为下文XX情节作铺垫;⑦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例题4:
请赏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选自七(上)朱自清《春》
解题:
运用了生动的动词,“钻”字写出了青草冲破土层的挤劲,表现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表现了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运用了准确的形容词,“偷偷的”是“悄悄的、不知不觉的”意思,表现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嫩嫩的”写质地,“绿绿的”写颜色,准确形象的写出了春天“新”的特点,表现了春天的旺盛生命力。
词语赏析通常抓住关键动词、形容词、副词、拟声词、叠词等。
例题5:
请赏析: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选自七(下)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都通过百草园有趣的美景的描写来衬托(烘托、映衬)自己欢快、自在(高兴、惬意、舒畅等)的情感。
动静结合,“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是静态;“蝉在树叶里长吟、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是动态,动静结合,有张有弛,描绘了一个有声有色有趣的儿童乐园。
写作手法及其作用,是不少学生复习的盲点,下面归纳如下:
(1)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3)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4)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5)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例题6:
请赏析: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选自七(上)朱自清《春》
侧面描写,描写“花下”蜂闹蝶舞,侧面表现了花儿的繁荣、鲜艳和香甜,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从视觉角度描写了春花鲜艳的颜色,从嗅觉角度描写了春花香甜的味道,从听觉角度描写了蜜蜂喧闹的声音,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描写角度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还包括人的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三、方法总结
通过以上例题的分析,结合相应考点的作用,我们就能更全面的答题,总结答题方法如下:
(1)句子赏析考查角度:①修辞手法。②人物描写。③景物描写。④词语运用。⑤表现手法。⑥描写角度。
(2)解题思路:找准角度结合文本分析效果。
(3)答题格式:方法、角度(修辞、描法等)+内容(写了什么具体内容)+作用(现人、物、景的特点和主旨、感情等)。
描写春天的文章篇3
(一)描绘出景物的情趣
不论是写景状物的文章。还是记人叙事的文章,对其中的景物描写,要努力写出情趣来,使人赏心悦目,增强文章的感染力。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即用心于此,对百草园的春夏秋景物的描写充满了情趣:“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这些景物描写句句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怡乐之趣,能引起读者共鸣。
怎样写出景物的情趣呢?一是写出景物的自身特点,抓住形、质、声、色、光、影、味等进行形象地描绘,努力将静物写活。唯其活,才会情意无限,妙趣横生。如老舍《济南的冬天》中对“小雪”的描写,就令人心旷神怡:“……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的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各处的雪形态不同,而且静中有动,把静物写活了。二是写出景物之间的内外联系,使景物攀亲结缘,相映成趣。如:《济南的冬天》主要是写济南的冬天的温晴,但又写了与温晴紧密相关的“小雪”“不结冰的水”“水里照影儿的垂柳”“水里倒映的红屋顶,黄草山,树影”等许多景物。在这些景物的映衬下,济南的冬天就更加温晴了。
以上两法,都要对景物赋予情感。
(二)选择有情趣的情节,景物才会有情趣。
选择富有情趣的情节,是使文章生动感人的有效方法之一。如:《捉鱼》,大多数学生都写了捉鱼的过程,最后的收获。有一名学生却只写捉鱼时,“先捉大鱼,大鱼猛跳,未抓稳,逃之夭夭;后捉小鱼,小鱼躲闪如梭,一无所获;这时,只觉脚下生痛,提脚一看,一只大螃蟹夹住脚丫,得了个意外的收获……”这个“意外的收获”的情节,为文章的结尾增添了情趣。
选择有情趣的情节,既为了表现人物,表现主题,也为了吸引读者,但不可随意编造笑料,那样会使文章庸俗化,产生相反的效果。
(三)运用有情趣的语言
描写春天的文章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 写景作文 指导方法
[中***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8-086
在写作过程中,无论是写人还是记事,都需要运用景物描写,或渲染环境氛围,或烘托人物心情,抑或抒发思想情感。综观当前学生的写景作文,常常会发现,许多学生写景时胡乱编造,层次不分明,重点不突出,无法抓住景物的鲜明特征。因此,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加强学生写景作文的指导,让学生在写景中受到美的熏陶,体验到描写成功的喜悦,从而启迪思维,升华情感,提升写作能力。
一、调动感官,细致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征
写景作文离不开深入细致的观察,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要教给学生观察景物的方法。一方面,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他们全面细致观察,学会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观察和感受景物特征,需要借助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不仅要观其形和色,更要嗅其味、听其音。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景物的形态、颜色、气味、大小、数量等主要特征,让景物描写绘声绘色。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有序观察,把握写景的顺序,学会移步换景,写出层次。世界上的景物千姿百态,观察角度和顺序不同,其观感也有所不同。一般的,在描写景物时,可以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进行,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由整体到局部,抑或移步换景,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井然有序地开展,从而使景物描写层次分明,条理明确。
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烟台的海》一文,作者按照“冬―春―夏―秋”的时间顺序,写出了烟台的海一年四季不同的鲜明特点。冬天时海的凝重,人的不畏严寒;春天时海的活泼,人的勤劳播种;夏天时,海的宁静,人海相依;秋天时海的高远,人的充实忙碌。文章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如一幅幅立体画面,读来让人流连忘返。
二、巧用修辞,展开合理想象,增强语言感染力
在描写景物时,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往往会使文章语言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让人读后印象深刻,回味无穷。因此,在进行写景作文指导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好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运用,并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联想,从而让景物描写活灵活现,有血有肉,富有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比如,描写春风时,有学生这样写道:“春风像一个心灵手巧的少女,用她那灵巧的双手染绿了柳枝,染红了桃杏枝头,染黄了簇簇的迎春花。”以少女作比喻,写出了春风的美好。再如,写夏天:“夏天是热情的,在激情的旋律中展现着她的青春活力。”学生借助拟人手法,写出了夏天的热情与活力。写小草:“小草长在风里,摇曳多姿;小草长在山里,挺秀坚韧;小草长在水里,充沛盈盈;小草长在我的心里,只要有信念,就层层不穷。”排比的巧妙运用,增添了小草的生机勃勃。这样,通过巧用修辞,展开合理想象,景物描写将更生动、形象,更具韵味。
三、意在笔先,注意动静结合,实现情景交融
在进行景物描写时,要想使笔下的景物鲜活起来,教师既要指导学生写出景物的静态,又要写出景物的动态,做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从而增强画面的动感,使作文情趣盎然。同时,需注意的是,写景作文离不开抒情,写景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写景而写景,更重要的是为了抒发作者心中的思想情感。因此,在指导学生描写景物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渗透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表达出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让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
譬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杜甫的《绝句》一诗,览景悦心,借物传情,诗人在描写景物背景、营造画面意境时,将“黄鹂”“白鹭”的动态画面与“翠柳”“青山”的静态事物巧妙地结合起来,色彩鲜明,有声有色,营造了灵动、唯美、清新的意境,展现了春天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反映了诗人做诗时的愉悦、欢快心情。
总之,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积累写作素材,巧用修辞,结合事物展开合理想象,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并注意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使文章更具活力和灵性,从而不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 参 考 文 献 ]
[1] 杨晓红.浅谈如何指导小学生写好写景作文[J].新课程:小学,2014(8).
[2] 荀道艳.浅谈小学语文写景类作文写作[J].作文成功之路(旬刊),2015(12).
描写春天的文章篇5
也曾听过各种各样的公开课,也曾听过许多同事们的随堂课,学到了许多,但感觉也有点遗憾。也许鉴于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与现实竞争激烈的中考形势,有的是热热闹闹的表演秀,课堂的确形式丰富多样,合作探究,对话呀,拓展呀,***片呀,却忽视了学生与文本深入的探究,忽视了学生的语言品味、积累,忽视了学生的审美享受。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是这种课最大的特色。课完了,一切都成过眼云烟,留不下多少痕迹。更有个别极端的例子,把课文上成单纯的“阅读训练课”,功利地讲解答题要点方法,单纯地做阅读训练,把语文课上得毫无滋味与美感。以上两做法,前者曲解了新课程理念,认识极其肤浅;后者则完全背离了语文课的规律,忽视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正的文本阅读是对语言的意义理解和对语言的运用之妙的感悟结合起来。”此话让我产生了共鸣,我认为这样的语言教学才算落到了实处,这才是语文课的本色。一堂真正的阅读教学课,一重文本语言的意义功能。意即要力求使学生懂,全面完整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二重文本语言的运用之精妙。即要求老师在使学生领悟语言之妙上多下工夫。当然这一切必须通过语文实践来实现,说得明确一点,就是通过听、说、读、写的实践来实现的。下面是我上《春》这一课的尝试:
备课时我确定了教学重点:美读和品味课文的语言美和画面美。具体的教学过程:用抒情的语言创设意境,让学生酝酿情绪。然后是多种方式朗读,在朗读中感知文意,理清行文思路后,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段落精读,这个时候教师加以方法的指导:要求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品位其精妙之处。对语言的品味欣赏可以是多角度的: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可以从描写的角度,可以是描法,可以是你因此产生的联想等。接下来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品味,并要求在书上圈点勾画点评。
学生在充分欣赏文章之后,就进入这节课的主要环节,即全班同学的交流。第一个举手的同学选的是“春花***”,她赏析了“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血”,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个排比比喻句写出春花开得多么的艳丽。为了让整个课不显得那么凌乱,接下来,让喜欢这个画面的同学一起来赏析这一段。有的抓住了“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中的“让”字,也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了花开得热闹,充满生机,并联想到我们学过的课文《紫藤萝瀑布》中“花朵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我就顺势引导他们联想小时候一起推挤的场面,这个时候大家都感受得这些花儿特别可爱,就像一群天真顽皮的孩子一般。有的抓住一个“闹”字,从描写角度指出了写蜜蜂蝴蝶是为了烘托花的艳丽和多,还给我们描绘了花下热闹的景象。也有同学特别细心,抓住一个“还”这个副词,指出这个词用得很巧妙,妙在写出了作者对野花的喜爱。同学们在课堂上都争着把自己的发现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在他们的赏析中,大家都陶醉在这美妙的花的世界里。赏析完了词句后,同学们一起朗读,这次朗读,因为有前面的铺垫,学生这次朗读情绪饱满,读得很投入。看着意犹未尽的他们,突发奇想,何不带他们重新去“看看”春天呢?于是就让学生回顾描绘春天里看到花儿。这下学生热情高涨,一位同学说:“春天的时候,我们小区的桃树远看就像一位美丽的少女,在轻风中跳起了曼妙的舞蹈。”一位同学描绘道:“鹿山村的桃花远看就像一片片云霞,就像一群可爱的小孩在推推挤挤。风一吹,花瓣纷纷飘落,特别的浪漫。”孩子们在课文中学到的修辞手法以及对花儿的感受很快就运用到写作中去了。还有同学描绘了外婆家门前的桃花随水漂流的样子,也有同学用放牛坪的梨花印证了“白的像雪”的美景。在同学们诗意的描绘中,我们仿佛被带进了融融的春日,看到了漫山遍野的花儿。快要下课了,同学们的热情似乎还很高,我也就趁热打铁布置了随笔练习,请同学们模仿在“春花***”中学到的写作技巧描写一幅秋天的***画,学生都高高兴兴,跃跃欲试。
描写春天的文章篇6
一、欣赏自然美
在文学领域,有着不少描写自然之美的篇章,或华丽,或朴实,或清新,或炽烈,无论是哪一种描写方式,都表达了作者对所看到的、所联想景色的欣赏与赞叹,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世界的憧憬与向往。此时,教师就需要教授学生如何通过对文字的阅读理解和分析体会,去感知那些美景,使自己也有身临其境般的感受。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整体的感受以及字眼的分析,来感受作者所描绘的春天。作者描写了春天的青草、花朵、春风、春雨以及活动着的人们,这些春意盎然、万物复苏的景象,无一不是在表达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画面。此时教师让学生通读课文、用心感受,当读过几遍文章之后,学生可以自然而然地明白这篇文章是在描绘春天的景色,抒写了大自然的魅力。然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抓住关键的字词,来对文章中的自然美作进一步的感受。例如“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这一句把春天拟人化,使所描写的对象变得生动起来,当教师对这些词句进行解读与分析时,学生可以产生更加强烈的感受,从而在深度与广度上都能够对文章有较好的把握,进而使得自身的审美能力不断得到培养。
二、发现对比美
在文学作品中,对比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把两种对应的事物进行对照比较,使得描写的对象更加鲜明、特征更加突出。学生在学习文学作品中,既可以感受美,也可以认识丑,作者的笔下既有鲜花,也有荆棘。此时,教师就需要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让学生能够在事物的对比中发现美,能够从表面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加强。例如,臧克家的《有的人》中那一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通过对两种人性品格的鲜明对比,将鲁迅先生的高尚品格充分体现出来,使得诗歌达到了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怎样使用对比的手法来描写对象的,帮助学生不断发现对比美,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三、感悟人性美
描写春天的文章篇7
景物描写是以描摩事物的式样为主的表达方式,好的表达方式对表达文章的中心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对推动情节的发展,烘托人物的心情,表现人物的生活环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我们可以看出景物描写要写的好,写的生动,写的丰满,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以一景为主选择与其相关的景物来加以表现,这样会使所写的景色更加丰满和生动。
特别是有的景物描写,不好进行描摹,如刮风 下雨 天冷 天热水清等自然现象,采用此法最为有效。刘熙载《艺概 诗概》中云:“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雾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就要求我们以相关的景物来描写
突出中心景物。
我们看几段景物描写:
[一]柳条有气无力的低垂着,仿佛要钻进地皮,躲开酷热的太阳。鱼儿在河底发闷,钻出水面透透气。哪知道,河面都发烫了,大个水花,赶紧逃了回去
这一段是描写天气的炎热,作者不说今天气温达到了多少度,而是选择了一种植物-柳树,通过写柳树的形态,表现了天气的酷热;选择了一种动物-水中的鱼儿,通过鱼儿在水中的活动,也可以看出天气的酷热。这里“天气的酷热”是描写的中心,而“柳条”“水中的鱼儿”则是与之有关的景物。
[二]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得,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打着卷:枝条也动也懒得动精打采的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老高,跟天上的灰气连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的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晒化了。 老舍
本段文字也是写天气酷热的,作者选择了“柳树”“柳树的叶子”“柳条”的形态来表现:又选择了“便道上的尘土”给人的感觉来表现:接着选择了有生命的“狗”“骡马”和“小贩们”的反映来表现天气酷热的:最后选择了无生命的“柏油路”“铜牌”来表现。这样,天气酷热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景物描写来共同反映同一中心。
二、景物描写最有效的方法是融入人的活动,赋予景物以人的行动。这样可以丰富景物内容,使笔下的景物充满生机和活力,富有立体感,成为人物活动的背景。
1 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朱自清《春》
本段是朱自清描写春草的,描写完春草后,加上人的活动,更加突出春草的可爱。
2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摸着你。风里带来些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的响着。
本段是朱自清描写春风的,描写完春风后,加上牧童的活动,突出了春风显得柔和宜人。
三、五官通感在写景上的运用。人身上的五种器官即眼耳 鼻 舌 神,在感受自然界的景物时产生的感觉,被称谓“五官通感”。我们在进行景物描写时,不仅要写眼睛看到的,也要写耳朵听到的,鼻子嗅到的,舌头品味到的,身体接触到的。这样调动人的多种器官,来写景物可以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1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摸着你。2 风里带来些翻得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 3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 4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的响着。
这一段的第1句就是从触觉方面写的,第2句就是从嗅觉方面写的,第3 4句就是从视觉听觉方面写的。
四、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可以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征。
1蝉噪林俞静,鸟鸣山更幽。
此句以“蝉噪”衬“林静”,以“鸟鸣”衬“山幽”,以动衬静。
2万籁此俱寂,但余肿磐音。
以“钟磐音”衬空山的寂静。
五、恰当的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增加文章的色彩,增加文章的色彩,增加文章的生动形象性。
我们通过两段文字的对比,可以看出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的妙用。
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的开着,有的打着朵儿。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2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枭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来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漠漠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朱自清《荷塘月色》
通过两文的比较, 我们可以看出加以下划线的句子,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增加文章的色彩。
六 必须按派好写景的层次,即由上到下或由下到上,由远及近,由点到面或由面到点。
到了铁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副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的屏风。正在叹赏不绝,忽听一声渔唱。低头看去,谁知那明湖业已澄净的同镜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那楼台树木,格外光彩,觉得比伤透的一个千佛山还要好看,还要清楚。这湖的南岸,上去便是街市,却有一层芦苇,密密遮住。现在正是着花的时候,一片白花映着带水气的斜阳,好似一条粉红绒毯,做了上下两个山的垫子,实在奇绝------《大明湖》
描写春天的文章篇8
一、按时间发展变化的不同来划分。
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的记叙文,宜抓住表示事件发展的关键性词语或者句子,分出不同的阶段,从而划分出段落层次来。
例如,分析杨沫的《坚强的战士》,只要抓住时间词语的这条纵线便可以分出段落层次:
“过一夜”(领起第一部分)----------“第二天上午”(领起第二部分)------------“夜晚”(领起第三部分),抓住这三个起领段落的词语,也就划分出文章的三个段落。
二、按事情的发展阶段的来划分。
叙事的文章,事情的发展的总会有较为明显的发展阶段性,这一特点,也总会在文章中体现出来。注意仔细分辨事件的发展阶段,就能划分出这类文章的段落层次来。
比如,鲁迅的《故乡》,全文有三个发展阶段,即:
“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按照这个思路划分文章的段落,就有了明晰的依据。
三、按地点的转换来划分。
叙事文章,所描述的事情,常常不是发生在同一地点,而是发生在多处地点。这类文章,可以从地点的转换入手来划分段落层次。
例如,冰心的《小桔灯》,按照地点的转化,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①第一段,叙述在“重庆郊外的一个乡公所楼上”发生的事。
②第二段,叙述在“小姑娘家里”发生的事。
③第三段,叙述在“我的朋友家”的谈话。
④第四段,交待“离村后”的情况。
四、按内容变化点来划分
有的文章,看上去,整个部分好象是难于找到可分点。但是,只要我们仔细地辨读,还是可以按照记叙历程的变化划分层次结构。
比如,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游历的地方非常多,似乎很难找到一条线索,但如果我们考虑到“雨中”这条线索,就可以把它分成两个大的场景:“岱宗坊”和“黄岘岭”,即这两个地方虽然分别有许多个景点,但可以按照大的的描写对象,表现内容来划分。
五、按照表述角度的不同划分。
有的记叙文,描述的角度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这样就需要按照不同的角度去考虑化分段落层次。
例如,朱自清的《春》,可以看作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而写的:
①盼春-------②描春--------③颂春
其中的②描春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出来不同层次:
a、写春风-----b、写春花-----c、写春草------d、写春雨------e、写春天里的人们的活动。
六、按思想感情变化来划分。
有的记叙文,比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由此,便可以找到划分段落层次的依据。比如,杨朔的《荔枝蜜》,全文以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描写春天的文章篇9
一、境由心生:白马也是马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评价学生,要注意学生内心的个性感受,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和理解。如在执教《紫藤萝瀑布》时,我让学生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然后思考:本段主要是从哪方面来描绘紫藤萝的?其特点是什么?
通过读文,学生很容易总结出主要是从花形来描写紫藤萝的,其特点是“像一条瀑布”。其中有总写:“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也有细写:“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但也有个别学生对把紫藤萝写成“瀑布”感到不解,尤其是最后“每一条紫色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更显紫藤萝亮丽可爱、玲珑剔透,既富动感又充满情趣,和阳光相映成趣。他们认为,紫藤萝作为花朵,属于静态的植物,又如何成为动态呢?
针对学生的迷惑,我没有直接批评,而是作为一个教学的契机,及时地鼓励学生提问;然后抓住关键语句,让学生用心与文本对话。每个教师要注重学生独特的内心世界,以平等心态和学生交流,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读文本,允许他们拥有不同的阅读理解,只有这种宽容的心境才能使学生个性之花绽放。
二、霜叶胜花:另只眼睛看世界
莱辛说:“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学习《春》这一课时,我采取分组形式,让学生自由选择朗读内容。
1.配乐齐读
明确:盼、来、近总领全文,启开下文――概写初春的山、水、太阳――细致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
2.美文欣赏
(1)小声读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填在表格中并写出喜欢的理由(以“春草***”的描写为例)。
(2)分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说出喜欢的理由(老师参与在一个小组内)。
(3)全班交流,学生先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理由,最后师生交流并总结。
3.精彩***
(1)同写一首诗:仿照“春天像……”写一首含比喻或拟人的句子,看谁写得好。
(2)同绘一幅画:用一张白纸,共同描绘美好的春景***(重点读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然后描画)。
(3)同唱一首歌:《春天里》,唱完后,让学生谈感受(口头作文)。在以上的阅读教学片段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激励功能,注重语言的赏识性评价,用发展的目光看待每一个孩子、激励每一个学生。师生之间不断互动,既有言语沟通,又有心灵交汇,打造出了一个和谐完美的课堂。
三、一苇渡江:少成若天性
孔子曾经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阅读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
在教学实践中,我着重训练学生灵活运用以下的阅读形式:1.初读,整体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2.精读,准确地把握文章重点部分的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3.跳读,快速有选择地浏览阅读某些章节语句,把握文章的前后联系及认识文章的结构,了解作者的表现手法。4.批注,把握文章的重点词句及相互联系,记录自读自悟的初步结果以及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等。5.美读,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美词佳句,领悟表达效果。
四、你是天使:欣赏使人美丽
古希腊大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没有一种方式比师生的对话更能提高沟通能力、更能启发思维技能。”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全盘否定。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反思。评价要理解和尊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描写春天的文章篇10
初中语文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学方法得到了大幅度地改善,课堂效率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作文教学可以说成了中学语文教师公认的难题。而学生呢,对于作文,普遍存在畏难情绪,"作文难、作文难,难于上青天!"这是中学生对写作文的普遍感受。怎样打破作文写作的尴尬的局面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一个人在上学年代里就爱上书籍、学会从书籍里认识周围世界和认识自己的时候,他在毕业后自我教育才有可能。"是的,作为初中语文老师,不仅自己要爱读书,而且要引导学生爱上读书,而且要让他们在读书中获得甜头。
初中生需要阅读的名著共有12本。本人只举初一名著――《伊索寓言》、《童年》、《繁星・春水》为例,力求在名著与写作之间挖掘一条大运河,让学生汲取名著的营养,滋润枯涸的写作之地。
1.发挥联想和想象,积累作文素材,让学生有话可说
素材是作文的前提,亦是表达中心的载体,它好比一块布料。好的作文就像一件款式优美的衣服。只有好的布料才能制作出精品衣服。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鲜活的素材从哪里来呢?生活。生活之戏每天都在上演,可是,我们又如何引导学生搜集相关的素材呢?我们可以通过《伊索寓言》来唤起我们的相关经历。《伊索寓言》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有趣而富有哲理的故事。每个故事中都能折射出当今的社会人生。读这部名著,我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发挥联想和想象,联系生活实际写一个相关的例子,并且要抒发自己的情感或看法,汲取生活的智慧,这样就可以积累很多作文素材了。比如有的学生在读到《农夫和蛇》的故事时,很自然地联想到当今社会中很多帮助别人却被讹诈的事情。再比如,学生在读《苍蝇与蜜》时,联系到现在的腐败官员因为贪得无厌,最后晚节不保……
学生积累了素材之后,怎样才能把这些事件写得生动传神呢?苏联语言大师高尔基来帮忙了。他在《童年》中传神的描写就很值得学生们借鉴。
2.迁移精彩的描写,让文章灵动起来
一部自传体小说《童年》中,有大量精彩的描写片段,可以让学生分类收集、背诵、迁移。
2.1 积累精彩的外貌描写。"他那一对快乐的眼睛紧紧地闭住,像两枚圆圆的黑铜钱,他的和善的面孔发黑,难看地龇着牙吓唬我。"( 这是描写死去的父亲的)
"她的灰色的眼睛肿得仿佛要融化似的,大滴大滴的泪水直往下滚。她身躯高大,挺直,面孔发黑,铁似的冷静,粗大的浅色辫发像王冠似的盘在头上。"(这是描写母亲的)
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雪白的牙齿,她的头发多得出奇,密密地盖着双肩、胸脯、两膝,一直垂到地上,乌黑乌黑的,泛着蓝光。外祖母像一个又黑又软的大皮球,从屋子里滚出去又滚进来。( 这是描写外婆的)
"他穿着一身黑色的长衣服,胡子是赤金色的,有着一个鸟嘴鼻子和一对绿莹莹的小眼睛。"( 这是描写外公的)
他又瘦又黑,眼睛像龙虾似的突出。( 这是描写雅科夫舅舅家的萨沙)
"他的牙长得很难看,全从嘴里露了出来,上颚长两排牙。"(这是描写米哈伊尔舅舅家的萨沙的)
学生可以背诵这些精彩的段落,然后迁移到自己的作文当中。学习起于模仿。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我的学生在描写同学的眼睛时,就用上了"刘璐璐的眼睛黑得像黑樱桃似的,睁得圆圆的"、"李勇同学像一个又黑又软的大皮球,从屋子里滚出去又滚进来。"(因为他长得胖而矮。)
在模仿这些精彩语段的基础上,我还让学生自主学习,提炼出人物描写的方法:(1)抓住特征;(2)善用修辞;(3)按照顺序;(4)在描写的过程中加入精炼的抒情和议论等。我在上评优课时,上的就是《名著阅读与人物的外貌描写》,通过出示外貌描写的精彩片段,让学生猜《童年》中的人物,并追问学生是如何判断出来了。从而总结外貌描写的方法并当堂练笔――让他们写自己熟悉的同学。课堂上,同学们大显身手,妙语连珠,不仅抓住了所描写同学的外貌特征,而且语言生动形象。
2.2 摘录精彩的景物描写。如:"伏尔加两岸被秋天镀上一层金,又缝上了绸缎。驳船是灰色的,样子像一只土鳖。翠绿的山好似大地的富丽衣服的华美褶儿。"在上《名著阅读与景物描写》中,我让学生寻找《童年》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合作赏析美在哪里,然后总结出景物描写的方法:(1)调动多种感官;(2)善用修辞;(3)按照顺序;(4)动静结合等。最后让学生利用所学描写春景。
我班的于振业同学这样描写春天:春姑娘悄悄地走了过来,一不小心惊动了大地。小草探出头来,四处观望,小树睁开了双眼,长出了翡翠般的嫩芽。刘璐璐同学是这样描写的:春风姑娘走到冻结的河边,轻轻地亲吻了沉睡的河流,小河苏醒了,伸了一个懒腰,然后开始唱起了清脆悦耳的歌。
通过名著阅读中的专项训练,学生们逐渐掌握了描写方法,作文也变得文质兼美了。
素材有了,精彩的段落积累有了,生动形象的描写方法学会了,还需要画龙点睛,,升华主题。冰心女士的《繁星・春水》来帮忙了。
3.摘录并背诵点睛之笔,深化文章主题
在初一学生需要阅读的三部名著(《繁星・春水》、《伊索寓言》、《童年》)中,最值得背诵的是《繁星・春水》中的小诗。《繁星・春水》中有对母爱和童真的歌颂、对大自然的崇拜与赞颂、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这些诗句语言凝练、内蕴丰厚、发人深省。很适合学生用在写作当中来升华作文主题。如:"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这句话完全可以用在歌颂母爱的作文结尾来升华主题。
4.鼓励学生自己动笔,写生活日记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描写春天的文章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