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诗词10篇

霜降诗词篇1

霜降作为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天气渐凉,秋燥明显,燥易伤津,那么为了方便大家,共同阅读吧!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二十四节气霜降诗句诗词大全最新,欢迎阅读!

二十四节气霜降的诗句1、霜降水自落,春浓花欲迷。

——姜特立《偶题·霜降水自落》

2、念兄适吴越,霜降水初冷。

——苏辙《次韵子瞻颍州留别二首》

3、九月霜降后,水涸为平地。

——白居易《大水》

4、大火流兮草虫鸣,繁霜降兮草木零。

——张衡《定情歌》

5、桃李与荆棘,霜降同夜萎。

——白居易《读汉书》

6、霜降向人寒,轻冰淥水漫。

——元稹《咏廿四气诗·立冬十月节》

7、船到岳阳应渐稳,洞庭霜降水如油。

——孙蕡《下瞿塘》

8、家在水中霜降早,船行林半鹭飞低。

——吴嘉纪《九日寄徐式家》

9、暴流没马不加减,霜降石出不加增。

——何梦桂《愚石歌》

10、霜降百物肃,御冬必此须。

——李复《种菜》

11、火烧寒涧松为烬,霜降春林花委地。

——白居易《谪居》

12、霜降明朝节,坐雨声,红闪一灯如血。

——赵熙《秋思耗》

13、雪凝霜降不肯春,花神岂类妇人仁。

——李曾伯《又用韵·雪凝霜降不肯春》

14、霜降水泽枯,岁晚木叶落。

——仇远《予久客思归以秋光都似宦情薄山色不如归意浓·威凤巢深林》

15、看松好待严霜降,试玉宜将烈火烧。

——王禹偁《放言·贤人虽学心无闷》

16、霜降菊丛折,守根安可存。

——苏辙《和子瞻记梦二首》

17、霜降红梨熟,柔柯已不胜。

——苏轼《梨》

18、潦收沙衍出,霜降天宇晶。

——张九龄《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

19、凄清早霜降,淅沥微风起。

——白居易《玩止水》

20、微霜降而下沦兮,悼芳草之先蘦。

——屈原《远游》

21、田深狡兔肥,霜降鲈鱼美。

——苏辙《登南城有感示文务光王遹秀才》

22、霜降水痕收,迅池塘犹暮秋。

——高明《商调·二朗神》

23、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

——叶梦得《水调歌头·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

24、山中有流水,霜降石自出。

——文天祥《山中感兴三首·山中有流水》

25、霜降水泉涸,风紧草木枯。

——舒岳祥《送达善归玉塘》

26、季秋甫强半,霜降才应律。

——王鏊《壬戌九月·季秋甫强半》

27、霜降幽林沾蕙若,弦惊翰苑失鸳鸾。

——钱起《送李九贬南阳》

28、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

——苏轼《南乡子·霜降水痕收》

29、露深花气冷,霜降蟹膏肥。

——王冕《舟中杂纪·其十》

30、气当霜降十分爽,月比中秋一倍寒。

——耶律楚材《过夏国新安县》

31、去年霜降斫秋荻,今年箔积如连山。

——苏轼《和子由蚕市》

32、家贫禄尚薄,霜降衣仍单。

——岑参《送李翥游江外》

33、霜降百工休,把酒约宽纵。

——黄庭坚《次韵晋之五丈赏压沙寺梨花》

34、巴江暮秋末,霜降千林空。

——晁公溯《巴江》

二十四节气之霜降的诗词《露》

【唐】徐寅

鹤鸣先警雁来天,

洗竹沾花处处鲜。

散彩几当蝉饮际,

凝光宜对蚌胎前。

朝垂苑草烟犹重,

夜滴宫槐月正圆。

怵惕与霜同降日,

频繁思荐独凄然。

《重九日宴江阴》

【唐】杜审言

蟋蟀期归晚,茱萸节候新。

降霜青女月,送酒白衣人。

高兴要长寿,卑栖隔近臣。

龙沙即此地,旧俗坐为邻。

《读《汉书》》

【唐】白居易

禾黍与稂莠,雨来同日滋。

桃李与荆棘,霜降同夜萎。

草木既区别,荣枯那等夷。

茫茫天地意,无乃太无私。

小人与君子,用置各有宜。

奈何西汉末,忠邪并信之。

不然尽信忠,早绝邪臣窥。

不然尽信邪,早使忠臣知。

优游两不断,盛业日已衰。

痛矣萧京辈,终令陷祸机。

每读元成纪,愤愤令人悲。

寄言为国者,不得学天时。

寄言为臣者,可以鉴于斯。

《谕友》

【唐】白居易

昨夜霜一降,杀君庭中槐。

干叶不待黄,索索飞下来。

怜君感节物,晨起步前阶。

临风踏叶立,半日颜色低。

西望长安城,歌钟十二街。

何人不欢乐,君独心悠哉。

白日头上走,朱颜镜中颓。

平生青云心,销化成死灰。

我今赠一言,胜饮酒千杯。

其言虽甚鄙,可破悒悒怀。

朱门有勋贤,陋巷有颜回。

穷通各问命,不系才不才。

推此自豁豁,不必待安排。

《大水》

【唐】白居易

浔阳郊郭间,大水岁一至。

闾阎半飘荡,城堞多倾坠。

苍茫生海色,渺漫连空翠。

风卷白波翻,日煎红浪沸。

工商彻屋去,牛马登山避。

况当率税时,颇害农桑事。

独有佣舟子,鼓枻生意气。

不知万人灾,自觅锥刀利。

吾无奈尔何,尔非久得志。

九月霜降后,水涸为平地。

关于二十四节气之霜降的谚语夏雨少,秋霜早。夏雨淋透,霜期退后。

秋雨透地,降霜来迟。

秋雁来得早,霜也来得早。

风大夜无露,阴天夜无霜。

今夜霜露重,明早太阳红。

霜重见晴天。

严霜出毒日,雾露是好天。

浓霜毒日头。

霜后暖,雪后寒。

霜降播种,立冬见苗。

坝里霜降点。

寒露种菜,霜降种麦。

晚麦不过霜降。

霜降前,要种完。

麦不让霜。

湿地无晚麦。

霜降拢菜(白),立冬起菜。

霜降拔葱,不拔就空。

霜降萝卜,立冬白菜,小雪蔬菜都要回来。

地冻萝卜长。

复收拣起地里粮,积少成多堆满仓。

丰收第一收,精收第二收,复收第三收,三收才算收。

复收一亩数量少,万亩复收不得了。

宁可吃到肚里,不可瞎到地里。

庄稼老汉不知闲,放下锄头拿扁担。

扁担不扎,两头溜塌。

秋天弯弯腰,强似冬天转三遭。

出门带镰刀,回来挑一挑。

上洼不空手,回来不空篓。

霜降见霜,小雪见雪(粤)。

霜降打了霜,来年烂陈仓(湘)。

霜降见霜,米烂陈仓(苏、浙、甘)。

霜降有霜,稻像霸王(苏)。

霜降不割禾,一天少一箩。(华南)

霜降晴天,冬不冷(云)。

霜降晴,风雪少;霜降雨,风雪多(赣)。

霜降无雨,暖到立冬(粤)。

霜降无雨露水大(赣)。

霜降有雨,开春雨水多,霜降无雨,冬春旱(广西)。

霜降下雨连阴雨,霜降不下一冬干(鄂、湘)。

霜降诗词篇2

霜降的霜是地面的水气遇到寒冷天气凝结成的,所以霜降不是降霜,而是表示天气寒冷,朋友们知道霜降三候是什么吗?共同阅读吧!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有关2021关于霜降三候是什么,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2021关于霜降三候是什么一候豺乃祭兽

“豺乃祭兽”这个词最早出现在《逸周书》中:“霜降之日,豺乃祭兽”。又曰:“豺不祭兽,爪牙不良”。意思是说此节气中豺狼开始捕获猎物,并以先猎之物祭兽,以兽而祭天报本也,方铺而祭秋金之义。如同人间新谷的收获,用以祭天,以示回报,并以此祈祷来年风调雨顺。是兽之义,也是人之本也。

二候草木黄落

秋尽百草枯,霜落蝶飞舞。秋天,西风漫卷,催落了叶,吹枯了草。逐渐寒冷的气候,将大自然所有的生命力进行了一次次毁灭性的摧残。翠减红消,雁影无踪。而人的情感,也进入深沉的低谷。离愁别恨,凄风苦雨,尽皆展示深秋的悲苦,触及人心。

三候蜇虫咸俯

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此时的大自然,是一种寂静的美。经过了生机勃勃的春,热闹蓬勃的夏,收获喜庆的秋,生命的轮回,又进入休眠的状态。蜂蝶不见踪迹,蜇虫无声,都为经历漫长的冬天而作准备。那是以修行的姿态,期待来年的新生。

霜降过后穿什么衣服1、多备几件,随增随减

常言道:“若要安逸,勤脱勤着”,添衣与否应根据天气的变化来决定,不宜添得过多,以自身感觉不冷为准。建议多备几件秋装,做到酌情增减,随增随减。

2、少穿化纤类衣物,避免静电

秋季风干物燥,容易发生静电。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老年人,容易受静电影响使病情加重或诱发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的发生。因此,在干燥季节,室内应保持一定的湿度,必要时可用加湿器,对于老年人,应选择柔软、光滑的棉织或丝织内衣、内裤,尽量不穿化纤类衣物,以使静电的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霜降古诗词有哪些赋得九月尽

唐·元稹

霜降三旬后,蓂馀一叶秋。

玄阴迎落日,凉魄尽残钩。

半夜灰移琯,明朝帝御裘。

潘安过今夕,休咏赋中愁。

岁晚

唐·白居易

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

冉冉岁将宴,物皆复本源。

何此南迁客,五年独未还。

命屯分已定,日久心弥安。

亦尝心与口,静念私自言。

去国固非乐,归乡未必欢。

何须自生苦,舍易求其难。

咏廿四气诗·霜降九月中

唐·元稹

风卷清云尽,空天万里霜。

野豺先祭月,仙菊遇重阳。

秋色悲疏木,鸿鸣忆故乡。

谁知一樽酒,能使百秋亡。

九日登李明府北楼

唐·刘长卿

九日登高望,苍苍远树低。

人烟湖草里,山翠县楼西。

霜降鸿声切,秋深客思迷。

无劳白衣酒,陶令自相携。

泊舟盱眙

唐·常建

泊舟睢水次,霜降夕流清。

夜久潮侵岸,天寒月近城。

平沙依雁宿,候馆听鸡鸣。

乡国云霄外,谁堪羁旅情。

列岫亭

宋·江定斋

倚槛穷双目,疏林出远村。

秋深山有骨,霜降水无痕。

天地供吟思,烟霞入醉魂。

回头云破处,新月报黄昏。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宋·苏轼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舟中杂纪其十

元·王冕

老树转斜晖,人家水竹围。

露深花气冷,霜降蟹膏肥。

沽酒心何壮,看山思欲飞。

霜降诗词篇3

宋・陈亮

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

作者简介:

陈亮(1143―1194)原名汝能,后改名陈亮,字同甫,号龙川,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婺州以解头荐,因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孝宗淳熙五年,诣阙上书论国事。后曾两次被诬入狱。绍熙四年光宗策进士第一,状元。授签书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行而卒,谥号文毅。所作***论气势纵横,词作豪放,有《龙川文集》《龙川词》,宋史有传。

作品赏析:

百花之中,梅花以其清韵幽香、冰雪之姿而独具标格,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南宋的陆游、辛弃疾、陈亮等爱国文人,都爱以梅花的标格比拟自己。如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以梅花的劲节自比,辛弃疾的“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以梅花的仪态自比,这些写法,着重于抒情,以情韵胜,而陈亮的这首《梅花》诗,则侧重于说理,以义理胜,在咏梅诗词中别具一格。

首联描绘梅花的形态。稀疏横斜的梅枝上绽放着清瘦的梅花,花色洁白如玉,枝头上点缀着含苞的花萼,如同玉珠一样泛着光彩。诗人以疏枝横玉写已开的梅花,以小萼缀珠写尚未开放的梅萼。“瘦”以表现梅花的清姿;“光”以表现梅萼的俊采。

颔联刻画梅花的品格。梅花在冬天开放,当百花还在沉睡当中,梅花却最先苏醒。不管是在水边篱落、雪后园林,只要一朵冲寒先放,马上就带动全树次第开放。它香在百花之先,不与百花竞艳。它是品性高洁,冷艳幽香,赢得了诗人的赞赏。

颈联赞扬梅花的精神。数点梅花天地心,见到梅花开放,人们便有春已归来的感觉。它不怕冰风的摧折,不怕寒雪的埋藏,这种傲雪凌霜的精神,正是梅花品格高贵之所在。

霜降诗词篇4

或许是记忆出现了断层,或许是岁月流失的迷茫。直到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曹丕《燕歌行》的出现,历史的天空悠悠飘落的白霜才又凝聚在萧瑟秋风摇落的草木上。一位***盛年的独处和月下伤情的衷肠,伴随鸣琴和皎月,一韵到底,一气呵成,婉转而悠扬。无论是溯游追寻的迷茫,还是独守空房思念的忧伤,都是由清澈的露珠化为洁白的冰霜,感情的“风”与“歌”一路有霜。

穿越两晋,走过***的南北朝,秋霜在纷乱中来到大唐。“霜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秋霜似乎落在了狱外那薄薄的蝉翼上,一代才子骆宾王不满武则天的统治,坚守正统始终是历代文人追求的理想,更何况牝鸡司晨,迟早会毁掉来之不易的李唐。谁曾想为他人操刀,骂得狗血喷头,只落得个美人一笑很欣赏。这个世界是由男人和女人共同组成的,千万不要小瞧了女流之辈,历史证明一代女皇风流业绩开创了前所未有的辉煌。看来“知了”的翅膀真是太单薄了,“鸣蝉”虽然不失为一代有实力的歌手,但《讨武曌檄》最终也只能是一时的绝响。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薄谁与共?”再也不是“芙蓉帐暖度春宵”的时候了,一个曾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封建繁荣的皇帝,所谓的“明皇”可做了一件糊涂事 ,马嵬坡前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女人,即使尘埃落定,再回到金碧辉煌的大殿,鸳鸯瓦上浓重的霜华,翡翠薄衾又怎能遮得住内心的悲凉与失落?我佩服大诗人白居易的想象,一曲爱情长恨之歌,至今仍像一枚红红的霜叶胜过二月美丽的鲜花。

当秋霜落在江南夜半的枫桥之上,一个落第的举子恰逢其时的停泊在这里。“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一首诗成就了一位诗人,一首诗留下一段传说。姑苏城外,寒山寺里,那幽幽的霜钟,如洗的清亮,又岂止传到客船上孤寂的人儿心中。我想每当游人撞响寒山寺的洪钟,那钟声一定会穿破历史的烟云,响彻在辽远而深邃昊天长空。

江南的霜真是太薄了,只会增加些落第文人心头的凄凉和寺庙钟声些许的清亮,哪比得上北国塞下寒霜的凝重。“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我仿佛看到,夕阳残照,孤城紧闭,我仿佛听到繁霜满地里悠悠羌管的独鸣。一位将***,迎风而立,问家家万里,问功在何许?一杯浊酒化作了两行清泪,经年的风霜,早已铸成了寒风中将***头上那灿然的白发。一个国家的软弱,一个***府的无能,即便是胸有壮志,雄才大略,心忧天下,又该如何?

这种人生的风霜还曾落在诗仙李白的镜子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这天真似的发问,又怎能掩盖得住诗人内心的酸苦与悲凉。这种霜还曾落在诗圣杜甫的酒杯里,“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酒杯淹没了苦恨,繁霜染白了双鬓,饱经风霜的生活,才换来了一部部史诗。这种霜也曾落在一代词人苏东坡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鬓微霜,又何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无论多少坎坷,无论多少风霜,一蓑烟雨,不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秋霜何处落?它落在了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的路上,“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它落在了李商隐送别的诗行里,“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它落在了白居易《春夜》的旅行中,“霜草苍苍虫切切”“月明荞麦花如雪”;它还落在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里“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当然,它又回到了苏东坡的《赠刘景文》一诗中“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里。

老天是公平的,“霜降”属于二十四节气之一,自然规律没有谁能够超脱。“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现在常常比喻只管自己的那一份,不管别人的事情。其实,能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已经很不错了,“他人瓦上霜”也不是自己能管得了的,即便是自己能管,也不一定别人要你管,我还是提倡先个人清扫好自己的门前雪,家家门前无雪阻,基本上也就做到了路路通。

霜降诗词篇5

关键词:英美诗歌;语气定义;语气应用

一、语气在文学中的定义

语气,在文学中被定义为作家的或说话人对他的主题,他的观众,还是他自己的态度。这是感彩,或情感意义的工作,是一个完整的意思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口语中表示为说话人的声音的语调。例如,如果一个朋友告诉你,“我明天就要结婚了,”该声明的事实可能根据语音语调有很大的不同。基调可能会是欣喜若狂的(“好极了,我明天就要结婚了!”)它可能是怀疑的(“我简直不敢相信我明天就要结婚了!”)它可能是绝望的(“恐怖,我明天就要结婚了!”)显然,正确解释的基调将是理解的全部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甚至可能有很重要的后果。如果求婚时一个女人说“不”,该名男子对她语调的领会可能确定他是否要求她再次考虑下或开始追求其他对象。

在诗歌中基调是同样重要。我们不能真正理解一首诗,除非我们有正确理解了诗歌的语气,是活泼或庄重、嘲讽或虔诚、平静或激动。在诗歌中像外延、比喻、意象、讽刺、夸张等修辞都能反映出语气,所以没有一个简单的公式帮我们认知语气,我们最多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去描述。

二、语气对比与作品分析

在诗歌中即使表达内容相同的作品,但其语气不同,所产生的效果就会截然相反。理查德・埃伯哈特和艾米丽・迪金森都是美国二十世纪的伟人诗人,在他们的作品《为羔羊》和《毫无惊喜》中,都表现了同一个主题。都描写了有生到死为一个自然的过程。并且两者都采用了比较的手法一生与死、无辜与破坏,欣喜与悲剧。但两首诗在语气上却截然相反。第一首贴近与服从现实,语气有些悲伤但不悲观,它所持的态度是积极乐观的;第二首虽然表面上充满幻想,实际则冷酷忧郁甚至有些猖狂和狰狞,语气是惊恐的,给人以悲观萧条的景象。本节通过分析这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从而更好地了解语气分析在诗歌中的重要意义。

第一首从标题看去《为羔羊》,“羔羊”圣经中说众生是羔羊,上帝是牧羊人。正如人家公认的羔羊在自然界中代表纯洁和无辜,这一标题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纯洁、欢乐的气氛。于是我们期待文中温和的描述,但当“腐烂”一词出现时我们为此而震惊,语气一下子发生了变化。虽然作者运用拟人手法使羊羔具有认的某些特征如“脸庞”“枕头”,但事实是不可否认的,“羔羊的肠子却做了牛的饭中羹”。在此不免有些伤感。第二节,自然界是一个新陈代谢的物理过程,羔羊死去了,它的尸体会腐烂然后归于大地,这正合文中的描述达成了一致。“微风轻轻的吹着,发出嘶嘶的声音,好像羔羊在轻轻的悲叹”作者幻想着也许羔羊并没有死应该在某个地方,化作了风儿或是雏

第二首诗,同样在欢快无辜和残酷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第一首最主要的不同在于后者明确提出了引起破坏的杀手是“泛黄的霜降”而前者羔羊是在睡眠中死去,枕着翠绿的草地,鲜花簇拥着毫无痛苦的表情。第二前让人惊悚的是当霜降落在在玩耍嬉戏的鲜花上使它死去的那一刻,自然界没有任何事物为此而打搅,为此引起注意,一切都一如既往的进行。太阳“也不为所动,照常东升西落”。没有任何事物为此停留片刻。即使是上帝,那个被人们公认的大慈大悲的上帝,也默认了发生的一切,毫无悲伤的表情。要知道是他创造了霜和花儿!最具讽刺的是用“透明”和“洁白”来形容“杀手”霜。这一破坏性的“间谍”是出自上帝的杰作,所以由此说来是上帝杀死了花儿。此时作者为此震惊,更为震撼的是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事物为此感到震惊。这发生的一切好像是宇宙中的一条规则习以为常。最后作者由花的死亡联想到了人类的死亡,不禁为之悲叹……

迪金森的这首表现了人生终归是一个终结,极具悲观情绪。而埃伯哈特却认为人生是一个循环,死亡与美丽都最终回归于然界然后循环往复,是永恒的。两首诗表面上看来很相似,实则具有天壤之别。

三、结语

对于中国文学而言,语气也许没有那么重要。但是,语气对于英美诗歌意义特殊。语气作为隐匿于文学作品中的作者情感,已经成了英美文学的重要概念。在英、美等国所使用的文学理论教材中,通常都设一个***篇章,专门研究文学语气特征。

因而语气特征是我们在英美诗歌鉴赏或教学中所不应忽视的。

参考文献:

霜降诗词篇6

关键词:王崧舟;诗意语文;语文味;

中***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72-01

在一些人的研究视野中,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是缺少语文味的,其实不然。王崧舟老师倡导诗意语文的学习,他的课堂充满着的是诗意的语文味。他的代表课《枫桥夜泊》就是如此。在这节课中,王老师紧扣“语文味”,教的内容是语文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是语文的,从三个方面展开教学。

一、文字层面,诵读中体会诗歌神韵

诗到语言为止,在古诗教学中,很多老师常见的方法是字字落实,让学生能够把整首诗翻译成现代的白话文。诚然,这样做对学生解释诗歌、阐释诗歌是有一定帮助的,可是一旦语言变了,整首诗的神韵也就没有了。“诗活在诵读下,诵读保护着诗的存在,诗即诵读。”因此,古诗最主要的教学策略就是诵读。王老师的这堂课,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这首《枫桥夜泊》的“味道”与“感觉”。

王老师在指导学生读的过程中,注意让学生变换朗读的形式,如让学生自由读、齐读、个别读、师生合读、教师范读、配乐读。通过这样多形式贯穿于整堂课的读,培养学生语感,增加学生对于这首诗的兴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使诗歌具有音乐性,而大多数小学生,正是由于这音乐性而喜欢上诗歌的。而我们教师要做的,正是通过对古诗的诵读,引导学生进一步领悟古诗的文字之美。当然,小学生在诵读古诗的过程中,是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字词的。这首《枫桥夜泊》算是浅显易懂的,王老师主要抓住了两点有可能被学生误读或忽视的地方。一个是“霜满天”,另一个是“对”,王老师不是单纯的解释字义,而是带领学生融于诗歌的意境中去。在“霜满天”的解释上,王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和《静夜思》的对比,从而感受到霜满天,并不是作者真的看到满天满地的寒霜,而是作者当下的心境给他造成的一种感觉,注重了知识了迁移,学生也更容易接受。解释到“对”的时候,王老师先出示了词典上关于“对 ”的含义,可他的目的却不在于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个,而是引导学生意识到,诗人对的应该是朋友的陪伴,妻子的温柔,可是现在呢,对的却只有愁绪满怀。王老师恰当的创设了情境,引导学生去感受作者的神伤,走进张继的内心世界,和张继一起惆怅。

二、文学层面,意象中饱含诗人愁情

中国传统诗歌特别强调意象,在古诗的教学中,意象的解读自然就成为了教学重点。意象不是简单的景物形象,也不是抽象的人的思想感情,而是寓“意”之“象”。

在这首诗意象的教学中,王老师首先让学生反复诵读学生,继而问学生“读出了什么感觉,什么情绪”,让学生“用一个词来表达”。学生们回答,他们读出了“忧愁、清幽、凄凉、悲伤”,紧接着,王老师又问学生,“为什么会读出这些感觉”,“想一想,诗的哪些地方、哪些词语向你传递着这样一种情绪和感觉”。在学生默读完之后,王老师问“这个晚上,在枫桥边,诗人张继睡着了没有”。学生们得出结论,“这是一个无眠的夜晚”。接下来,王老师让学生“按照诗的顺序说说诗人在这个晚上看到了一些什么?”由此,自然过渡到诗歌的意象上。

在这首诗中,为了表达诗人之“愁”,诗人选择了“月落、乌啼、霜降、渔火”等意象;可是如果仅仅只说这些意象,把它们从诗中剥离出来,它们只是一个个词语罢了,只有诗人把这些词语构成一个整体、营造成一种意境的时候,意象才具有它特有的形象与韵味,而诗人的愁情,才会由此体现。王老师不仅仅让学生找出这些意象,就词论词,就意象论意象,而是把学生带入那个“境”中,让学生去品味意象。例如当一个学生回答到“渔火”时,王老师进一步让学生“想想看,看到了怎样的渔火”,学生们在王老师的启发下回答到,看到了“星星点点、闪闪烁烁、若隐若现”的渔火,让学生意识到,在这里,渔火既是一种象,同时又是一种情。张继的愁绪与愁眠,就像这点点渔火一样,忽明忽暗,闪闪烁烁。整首诗确实在写愁,但是是愁而不伤,它是一种淡淡的绵长的愁。

三、文化层面,钟声中蕴含文化韵味

曹明海主张,“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民族文化,就是学习民族文化的思想和精神、民族的生活和历史,就是呵护炎黄子孙圣洁的心灵和智慧的大脑”。王老师的这节课,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感受到、理解到文化。《枫桥夜泊》文化张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愁眠”,二是“钟声”。王老师由“愁眠”引出意象“月”,结合学生们熟知的诗句,月这一意象已成为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已成为作者愁绪的寄托。接下来,王老师又由“月”的消失引出了意象“钟声”,“从此,在中国诗人的心头,又多了一种寄托愁绪的美好景物,那就是钟声”,至此,点明了“钟声”的文化含义,中国人愁情的寄托不仅仅是月,还有钟声。王老师列举了从古至今关于钟声的诗句,从唐朝的张继,到宋朝的陆游,明朝的高启,清朝的王士祯,再到如今的陈小奇,这些钟声带给学生的,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王老师的这堂课由钟声而起,又由钟声而终,这“钟声”穿越时空,悠悠回荡,不仅回荡在张继、陆游、高启等的心中,也回荡在课堂上学生的中。难道我们不能说,这钟声里包含的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深远的文化吗?王老师让同学们设想“你以后如果有机会到苏州去的话,我想你一定会去看一座桥,枫桥;到了这座桥上,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到一个人,张继;想到张继你一定会轻轻地吟诵一首诗《枫桥夜泊》”,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让学生受到一次心灵上文化的熏陶与感染。

综上所述,王崧舟的《枫桥夜泊》 教学处处充满着语文味,使语文充满着诗意境界。这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诗意语文没有语文味的看法,证明了诗意语文存在的价值与魅力。

参考文献:

【1】王崧舟.诗意语文课谱[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于漪.王崧舟讲语文[M]. 语文出版社 2010年版

【3】王崧舟.王崧舟诗意语文七讲[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王崧舟.文本细读与文本诗意的开掘 [J].语文教学通讯 2009.7~8

霜降诗词篇7

兵弊于楚,功不成于周,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与之矣。”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买其鹿。”桓公即为百里之城,使人之楚买生鹿。楚生鹿当一而八万。管子即令桓公与民通轻重①,藏谷什之六②。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③而铸钱于庄山。令中大夫五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主之所以赏有功。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楚也。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楚民即释其耕捉而田鹿。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致生鹿二十,赐予金百斤。什至而金千斤也。”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楚之男子居外,女子居涂。隰朋教民藏粟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管子曰:“楚可下矣。”公曰:“奈何?”管子对曰:“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修谷。钱五倍,是楚强也。”桓公曰:“诺。”因令闭关,不与楚通使。楚王果自得而修谷。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籴四百。齐因令人载粟处芊④之南,楚人降齐者十分之四。三年而楚服。(选自《管子?轻重戊》)

「注①通轻重:这里指做买卖。②什之六:十分之六。③白徒:民佚。④芊:这里指齐楚交界的地方

楚王对金钱的看法是怎样的?

「答案楚王认为金钱是“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主之所以赏有功”的宝贝。

管子“战斗之道”的关键是什么?

「答案贵买楚鹿,诱使楚国放弃了农业。

危冠广袖①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自把玉钗敲砌竹②,清歌一曲③月如霜。

「注①“危冠广袖”是一种高冠宽袖窄腰的南方的贵族女装。②砌竹,阶沿下的修竹。以钗击节是唐宋人歌吟的习惯。③清歌一曲,即吟歌一首。

诗中最后一句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答案用了比喻的手法。

霜降诗词篇8

关键词:唐代 李益 边塞诗 胡乐器 月意象

唐代的边塞诗篇慷慨雄放,精神昂扬激越,有真切动人的感情,其中中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苍凉。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从繁盛的顶峰上跌落下来,诗人在诗歌中饱含对庸懦朝廷的辛辣讽刺,有时也发出悲愤的叹息和凄凉的哀怨。中唐边塞诗的主题是边愁乡思及对征戍之苦的控诉,李益的边塞诗可以说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代表。十五六年的兵间生活,使得李益边塞诗的内容相当丰富,在与盛唐边塞诗传统一脉相承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唐代是胡乐传入中原的鼎盛时期,唐代边塞诗中出现了许多描写西域少数民族歌舞艺术的乐舞诗。笛、胡笳和琵琶,角、鼓等胡乐器大量出现在唐代边塞诗创作中,而李益边塞诗中胡月器和“月”意象的频繁使用则构成了其独特的审美特征。

一.笛声哀婉、月光清冷表达征人之苦

笛,宋代陈《乐书》中记载,大横吹小横吹并竹为之,笛之类也。律书云:“横吹,胡乐也,昔张博望(张骞)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但1978年长沙出土的马王堆三号墓(公元前168年)的文物中,有两支笛类乐器,由此可见,笛类在我国流传已久。南北朝以后,笛被称为横笛或横吹,到唐朝,已成为横吹乐的代表乐器。笛善表现凄凉、哀婉之音,音色悠扬、清冷。“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在这首《从***北征》中,用笛子所奏的“行路难”既表达了征人戍边之苦,又以笛声传达征人心中之苦,另外笛声的响起也引起了征人群体性情绪的波动。“一时回首月中看”则体现出征人在听到笛声的凄凉后望月思乡的感伤情怀。

二.角声悲壮、月光孤寂表达征人之哀

角,古代的吹奏乐器。《晋书・乐志》云:“角,说者云,蚩尤氏帅 魅与黄帝战于涿鹿,帝乃始命吹角为龙鸣以御之……胡角者,本以应胡笳之声,后渐用之横吹,有双角,即胡乐也。”汉代流行于北方的游牧民族,因最初用动物天然的角吹奏而得名。西汉初期,随鼓吹乐传入中原,是一种仪仗乐器,用于壮***威,也用于***事的集合,是横吹乐中的主要乐器。李益在《听晓角》中这样写道:“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听晓角》没有直接描写音乐,而是把吹角作为众多意象如边霜、塞鸿、秋风中的一个,来描写整个有声有色的环境,烘托出意境的悲凉,而此诗中则以“汉月”怀古喻今,是比较特别之处。当然,无论是汉月还是作者所见之月,都是孤月,这种孤月更衬托出了征人孤独寂寞的哀伤。

三.芦管悲怆、月光凄凉表达征人之思

芦管,陈《乐书》记载;“芦管之制,胡人截芦为之。大口,与篥相类。出于北国者也。唐宣宗善吹芦管自制《杨柳枝》、《新倾杯》。”芦管是纳西族及西南各民族常用的乐器,管身竹制, 擅于演奏节奏较慢、缠绵悱恻、哀伤动人的乐曲。《夜上受降城闻笛》可以说是李益的代表作,“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此诗是用音乐感受来刻画人物,“月”意象同样也是寄托一种乡思,寒沙、冷月描绘出边塞的凄清,而芦管声在夜空中回荡会使思乡之情突然迸发,诗歌籍此刻画了一个站在受降城上听笛的征人在如此情景下深切的思乡之情,同时也写出了士兵的厌战情绪,表达了作者对于唐王朝的不满,也可以说是淡淡的哀怨。

霜降诗词篇9

中国的古诗浩如烟海,犹如一颗颗明珠,装点着中国的文坛。一首诗,就是一幅水墨风景画;一首诗,就是一个憾人心灵的故事,一首诗,就是一种凝结的思想。让我们一起步入诗的海洋!

小时候,老师总会一字一句的教我们念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现在想起,那些朗朗的诗声仍在脑海里回荡。

上了中学,老师仍然教我们唐诗宋词,“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让我们感受世间的喜怒哀乐。

从小学直到现在,我们已经学到了不少的唐诗宋词,以前我一直觉着学古诗很乏味,但是读到了杜甫的《春望》让我感受到作者深深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读到《汉乐府》中的《长歌行》又让我感到时光的流逝,读到梅尧臣的《鲁山山行》,又让我领略到深秋之时,霜降林空之时的种种风光。特别是学到苏轼的《水调歌头》,听到语文老师和音乐老师那动听的音乐让我对古诗更加喜爱。

霜降诗词篇10

关键词 古代文学;二十四节气;文化底蕴

作者简介 崔玉霞,(1966-),女,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江西南昌 330046)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进行观测、探索、总结的结果,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在二十四个节气背后,蕴含着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习俗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诗词曲赋,无不鲜明地带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特色,成为我国农耕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据悉,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1天为夏至,最长的1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到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24节气的概念。

从天文上讲,二十四节气就是把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起名,这就是24节气由来。

二十四节气与季节、温度、降水及物候有密切的联系,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广泛的影响,无论是文人还是民间百姓,多有通过诗词歌赋来反映二十四个节气的变化和习俗的,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二十四个节气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便于人们记忆和传诵,人们还把二十四个节气编成一首歌谣在民间传唱: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署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

这首诗前四句是二十四个节气缩略的集成,依次称为:

立春、雨水、惊蛰、眷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署、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后四句为各节气的时间。通过“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这两句对仗巧妙,指出了如果以阳历来推算节气的日期,那么7月份以前,每月两个节气的日期,多在阳历6日或21日,下半年每月的两个节气多在阳历的8日或23日。有时也相差一两天。所以口诀中又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一句。

此诗的巧妙之处在于把二十四个节气取其中的一个字贯穿起来,组成一首七言律诗,同时指出了节气之间的间隔规律,简单易记,朗朗上口。

二、二十四节气与谚谣

谚语源远流长,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的文献里就有不少“引谚”的实例,在《易经》、《尚书》、《左传》、《战国策》、《国语》、《孟子》、《史记》等古籍中,都提到并且记载了谚语,宋代以后还出现了关于俗谚的专著,如《古今谚》等。

由于我国是农业发达的文明古国,对农业社会的人而言,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是一年中的大事。因此对气候与季节变化,须有一套准则或方法来遵循,二十四节气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制定出来。为了便于记忆,智慧的劳动人民还把有关节气的内容加工总结、凝练压韵,形成民谚民谣用以指导农业生产和生活。这些民谚民谣形式多样,活泼生动,意象鲜明,流传甚广。例如“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惊蛰一犁土,春分地如筛”“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清明下种,谷雨栽秧”“立夏小满,雨水相赶”“立夏不下,犁耙高挂”“立夏三朝遍地锄”“过了芒种,不可强种”“夏至进入伏天里,耕地赛过水浇园”“进入夏至六月天,黄金季节要抢先”“小暑惊东风,大暑惊红霞”“大暑大落大死,无落无死”等等。这些农家谚语短小精练、实用具体,至今还在农村流传和使用。

比民谚形式更高级的形式是民谣,关于节气的谣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特点。如有一首五言节气歌,将每个节气中的典型物候与景色以及农业生产、民风民俗编在一起,通过阳气转、乌鸦叫、滴水干、封河等外在景物描绘出鲜明的季节变化,通过种粟、种大田、动刀镰提醒农民到季节该进行的农事活动。大家乐、不着棉、忙买办、要过年写出不同季节的民风民俗。全诗如下:

“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滴水干。清明忙种幕,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大家乐,夏至不着棉。小署不算热,大暑在伏天。立秋忙打垫,处暑动刀镰。白露快割地,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严。失雪芟冬月,冬至数九天。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

流传于四川地区的《节气百子歌》,则每句以“子”结尾,描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民风民俗:

说个子来道个子,正月过年耍狮子。二月惊蛰抱蚕子,三月清明坟飘子。四月立夏插秧子,五月端阳吃粽子。六月天热买扇子,七月立秋烧袱子。八月过节麻饼子,九月重阳捞糟子。十月天寒穿袄子,冬月数九烘笼子。腊月年关四处去躲账主子。

这首诗一共写了十二个月,每个月份中重点选取有代表性的节气民俗,其中吃麻饼、吃捞糟烘笼子等习俗带有浓郁的四川地方特色。

三、二十四节气与诗词

由于二十四节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广泛和深刻,在中国浩如烟海的诗词中,涉及到二十四节气的诗词很多,多愁善感、触物兴情的诗人们对季节的变化尤其敏感,通过诗词借景抒怀,驰骋想象,施展才华,表达不同阶层,不同时节的情感,反映不同历史不同地区的生活生产和民风民俗,写出情景交融并深刻体现民族文化传统的佳作。

二十四节气诗词主要表现的内容有:

一是反映炎黄子孙在不同季节从事劳动生产的场景和农家生活的场景。

这些诗词宛如一幅幅优秀画卷,不同朝代的不同农耕***和农家乐组成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清明上河***”。我国最早的一首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诗歌是《诗经》里的《七月》。作为《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七月》描写了先民们随一年四季节气的变化所从事不同的农事活动。诗歌从一年最寒冷的十一月、十二月“无衣无褐”的冬日生活起笔,写了“春日载阳。鸟鸣仓庚庾”的春天万物复苏景象;接着写夏季芒种的繁忙;然后的秋收冬藏,一年四季不停歇的劳作。其中写道“六月食及,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寿眉。七月食瓜,八月断壶。

九月叔苴。采茶薪樗,食我农夫。”这一段写先民在不同的季节采食不同的果实,丰收喜悦的情景。

农事诗在此后各朝都有杰作出现,田园诗人陶渊明、孟浩然、范成大都有与节气相关的农事诗佳作。宋代陆游的《时雨》也是不可多得的一首节气诗佳品,“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香,处处菱歌长。”文字短小精焊,清新自然,不仅写出了节气时令、物候现象,而且突出地渲染了田家插秧、采菱时的繁忙与欢畅。

第二类是通过描写农家生活的艰难和辛苦,反映我国农民吃苦耐劳、辛苦劳作的精神及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事活动是国人生存根本。很多文人出身就是农家,也有的是躬耕垄亩的田园诗人,对农村生活有切身的感受。而中国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怀也让他们特别关注农民的悲苦,关注百姓的生活。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白居易的《观刈麦》,诗歌开头就写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垄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一段非常逼真地写出了芒种时节田家麦收的劳累和辛苦。为了抢时收获,全家老少一起出动,脚踩滚烫的热土,头顶炎炎的烈日,不顾劳累,不怕流汗的精神。

范成大是宋代著名的田园诗人,其晚年所作《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如其三十五“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写农夫被租税所迫无力买田耕种,只好在七月采菱为生的困苦和愤怒。

这类反映农家被剥削和压迫的诗歌在历朝历代都有新作,从中可以看出我国诗人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爱民的情怀。

第三类是随景寄情、四时感怀之作。

战国公孙尼子《乐记,乐本篇》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感物说是中国古代诗学中最基本的艺术创作触***。“感物说是建立在中国古代的”“气本原之说上的。”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古代文人从二十四节气的变化中感受到季节更迭、时间的流走、人世的变迁、年华的逝去,由此触感,他们通过节气诗或抒发感慨、寄托心志,或吊古伤今、怀乡念友、或人生悲愁、忧国忧民等等,情感均随诗词表达出来,为诗词领域增加了丰富的内容。

春有梅花秋有月,夏有清风冬有雪,一年四季景物的变化都会引起诗人无限感怀,伤春、苦夏、悲秋、枯冬均成为文人创作的由头和契机。五代南唐后主李煜借春分日来写离愁,其在《清平乐》中这样写道:“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该词撷取春分天最易让人伤感的落花来融情人景,情景交融。春风吹又生的春草在作者看来却成了离恨的象征,将无形之离恨化为有形之春草,生动而贴切,富有创意。

“自古逢秋多寂寥”,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我国文学中的传统主题。而在四时感怀的节气诗词之中,悲秋的诗词所占份量最多。“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诗人触物兴词,以白露季节水边的秋景营造出凄清哀婉之氛围,烘托出为追求爱人历尽艰辛而不得的怅惘和凄苦的心境,全诗情中有景,景中有情。

在以悲秋为主题的诗作中,杜甫的《秋兴八首》被誉为律诗中的精髓,是“裘领之作”,是“一生心神结聚之作”。其第一首诗:“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该诗通过悲自然之秋来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全诗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愁,含义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第四类写节气变迁时的自然之景及百姓在不同节气里民风民俗。

在二十四节气中,民间特别重视立春、清明和冬至等几个节气。这也许是这几个节气物候变化较明显,其中关于这几个节气的传说更多、习俗更多、其所蕴藏的文化底蕴比其他节日更深。在涉及到二十四节气的诗词中,也尤以这三个节气的诗词为多。

立春在每年的2月4日。据资料记载,历代王朝对立春这一节气都相当重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以农业立国,对立春的到来寄予了厚望。在《礼记・月令》中记载:“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齐。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返赏公卿大夫于朝。”后世历朝历代都有不同形式的迎春活动,有的朝代还举行隆重的迎春大典。到唐宋时期,立春日还有盛大的春祭活动,从京师到县城都特修专供祭春用的宽阔的“春场”。立春这天,人们穿着同一颜色的春服。打着旗、幡、伞盖,牵着纸糊的春牛春象,用彩杖鞭打,意为打春”,送小春牛,载歌载舞;明清以来,又发展了民间食青菜,迎土牛,浴蚕种,喝春茶等习俗。立春这一天,民间还有吃春卷的习俗。据说这是为了祭奉春神句芒,请他督促耕牛努力干活,催促庄稼快快成长的意思。

苏轼在62岁时被贬到海南儋州,对于一个年近古稀老人来讲,海南这样一个荒蛮之地已近乎是葬身之所了。但我们从达观的坡《减字木兰花・立春》词中,看到的却是欢欣鼓舞,清新活泼的春的气息:“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与春工,染得桃花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胜雪花。”全词写春风吹暖,桃花盛开的春日景象。词中还写了农人在立春日举行鞭春牛插春幡等民俗内容。

清明在阳历每年4月5日前后,是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开始的。据《岁时百问》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据统计,《全唐诗》《全宋词》中,内容中包贪“清明”“寒食”字样的作品有850多首。有些诗词已成为妇孺皆知的千古名篇,如杜牧的《清明》诗,几乎家家尽知,无人不晓。

清明节的主要习俗是祭祖扫墓,清明前后,他乡游子不论多远都要返回故里,到祖先亲人墓前祭祀洒扫,寄一腔哀思,以慰地下亡灵。唐戴叔伦的《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就是写清明及清明前一日寒食节的习俗的。“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传镜看花发,持杯话故乡。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在外为官的戴叔伦为仕途羁绊不能回乡,清明之日送儿还乡祭扫,离别时说到家乡触动思乡之情,忍不住泪湿衣襟。诗中“晓厨新变火”一句指的是我国寒食节习俗: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是日禁火,家家冷食。至次日清明方举火做饭。此习俗传说为纪念春秋时期的忠臣介子推。

清明又是一个郊游踏青的好日子。古代民间有植

树、插柳、放风筝、打秋千、蹴鞠(踢球)、斗鸡等多种有趣的民俗活动。宋代吴惟信的诗《苏堤清明即事》写苏州清明美景“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表现了万人郊游、尽兴方归的宏大场景。

冬至古称“至日”、“日短至”。冬至在阳历的12月21或22日。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自昼最短的一天。 在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

冬至节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文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冬至诗以唐宋时期为最多,宋黄公度《至日戏题天福寺》“去年至日老夫家,呼儿具酒对梅花。今年至日空奔走,岂止无花亦无酒。薄宦驱人无已时,客怀牢落强裁诗。君不见杜陵老诗伯,年年至日长为客。”全诗运用对比手法,写去年冬至过节的欢乐及今年过节的冷清,抒发宦游生活的无奈。通过由已及人,想到杜甫遭遇的对比,突出诗人寻求自我安慰的心理。宋范成大的《满江红・冬至》借写冬至日节序的变化,抒发一种对时光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寒谷春生,熏叶气、玉筒吹谷。新阳后、便占新岁,吉云清穆。休把心情关药裹,但逢节序添诗轴。笑强颜、风物岂非痴,终非俗。清昼永,使眠熟。门外事,何时足。且团奕同社,笑歌相属。著意调停云露酿,从头检举梅花曲。纵不能、将醉作生涯,休拘束。”

四、二十四节气与曲赋

由于二十四节气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广泛影响,清末同治、光绪年间,苏州著名弹词艺人马如飞还新颖别致地用节气和戏剧名称编写一首《节气歌弹词》,作为弹词的开篇进行演唱,深受广大听众欢迎。其词云:

西园梅放立春先,云镇霄光雨水连。节气名:立春、雨水;戏目名:《西园记》、《霄光剑》。

惊蛰初交河跃鲤,春分蝴蝶梦花闲。节气名:惊蛰、春分;戏目名:《跃鲤记》、《蝴蝶梦》

清明时放风筝误,谷雨西厢好养蚕。节气名:清明、谷雨;戏目名:《风筝误》、《西厢记》。

牡丹亭立夏花零落,玉簪小满布庭前。节气名:立夏、小满;戏目名:《牡丹亭》、《玉簪记》。

隔溪芒种渔家乐,义侠同耘夏至间。节气名:芒种、夏至;戏目名:《渔家乐》、《义侠记》。

小暑白罗衫着体,望湖亭大暑对风眠。节气名:小暑、大暑;戏目名:《白罗衫》、《望湖亭》。

立秋向日葵花放,处暑酉楼听晚蝉。节气名:立秋、处暑;戏目名:《葵花记》、《西楼记》。

翡翠园中零白露,秋分折桂月华天。节气名:白露、秋分;戏目名:《翡翠园》、《折桂记》。

烂柯山寒露惊鸿雁,霜降芦花红蓼滩。节气名:寒露、霜降;戏目名:《烂柯山》、《惊鸿记》。

立冬畅饮麒麟阁,绣襦小雪咏诗篇。节气名:立冬、小雪;戏目名:《麒麟阁》、《绣襦记》。

幽闺大雪红炉暧,冬至琵琶懒去弹。节气名:大雪、冬至;戏目名:《幽闺记》、《琵琶记》。

小寒高卧邯郸梦,一捧雪飘空交大寒。节气名:小寒、大寒;戏目名:《邯郸梦》、《一捧雪》。

冬去春来天渐暖,白兔鸟飞又一年。戏目名:《白兔记》。

作者马如飞原籍苏州,清代咸丰、同治年间苏州弹词艺人。原名时霏,字吉卿。一署沧海钓徒。江苏苏州人。’马如飞一生致力于弹词《珍珠塔》的加工和曲调的研究,此外还创作了不少弹词开篇。此节气弹词即为开篇演唱之作。此曲的妙处在于,词人不但把二十四节气名和二十六个戏目名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嵌入句中,语意双关,联缀成篇。而且从中既可见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和人事,也可知清代咸丰、同治年间戏曲的流行情况。全篇文词典雅,天衣无缝,含蓄有致,别有风味。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霜降诗词10篇

学习

植树的牧羊人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植树的牧羊人10篇,内容包括植树的牧羊人精彩段落,植树的牧羊人的文学常识。一、人与自然:栖居共存生态美学是从生态整体主义的视角出发,研究人与生态的一门学科。它着力营建良好的生态体系,使物种与物种之间实现良性共存。人作

学习

节约用水的宣传语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节约用水的宣传语10篇,内容包括节约用水的宣传语照片,洗手间节约用水宣传语。②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水资源相对短缺;我国水资源利用低;我国水资源浪费严重等。③开发并推广使用节水设备;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植树造林,保

学习

关于雪的诗句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雪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关于雪的诗句10句,关于雪的诗句大全100个。散作上林今夜雪,送教春色一时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望雪银花珠树晓来看,宿醉初醒一倍寒。已似王恭披

学习

每日一句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每日一句10篇,内容包括每日一句十个字,每日一句十句话。(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护士长计划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护士长计划,内容包括护士长手册最新电子版,护士长月计划怎么做。2、加强专科技能的培训:各科制定出周期内专科理论与技能的培训与考核计划,每年组织考试、考核2—3次,理论考试要有试卷并由护士长组织进行闭卷考试,要求讲究实效,

学习

乘风破浪会有时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乘风破浪会有时10篇,内容包括乘风破浪的励志文章都有什么,乘风破浪会有时的文案。(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卫生工作汇报材料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卫生工作汇报材料,内容包括卫生健康工作汇报材料,卫生工作总结精选18篇。在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中,我镇广泛发动,采取树立宣传牌、发放宣传单、悬挂宣传横幅等多种宣传方式在全镇范围内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共树立大中小型宣传牌

学习

质数和合数的概念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质数和合数的概念10篇,内容包括质数和合数的讲解十分钟,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大全。

学习

机械设计与制造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机械设计与制造,内容包括机械设计与制造学习资料,机械设计与制造论文讲解。主办单位:辽宁省机械研究院出版周期:月刊出版地址:辽宁省沈阳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际刊号:1001-3997国内刊号:21-1140/TH邮发代号:8-131发行范围:创刊时

学习

秋天最走心的精辟句子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秋天最走心的精辟句子10篇,内容包括秋天最走心的精辟句子怎么写,秋天的感悟精辟句子。老马家五个儿子,为大家熟知的只有马良,马谡哥俩。马良的确才华出众,为刘备坐稳西川出了不少力,可惜死得较早。马谡虽说智商较高,也一度取得诸

学习

勇攀高峰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勇攀高峰10篇,内容包括登山勇攀高峰软文,勇攀高峰对联。1991年,来自东台城脚下的农民儿子梅志勇进入江苏省东台中等专业学校化工专业学习。在校期间,他并没有因为中考的失利而颓废,“在哪里跌倒了还得在哪里爬起来!”这是支撑他

学习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没有规矩不成方圆10篇,内容包括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故事感悟,没规矩不成方圆的来历。圆圆脸蛋圆圆眼,长大定能当城管。小时候,我最喜欢的就是拿着奶瓶吸着圆圆的奶嘴,有一种无与伦比的满足,都说爱吃奶嘴的孩子缺乏安全感,我想我就

学习

未来世界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未来世界10篇,内容包括未来世界简短的内容,未来世界的真实故事。未来世界,空气、水源等都不会受到破坏。污染空气的汽车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太阳能汽车,太阳能汽车靠太阳发电,所以不会污染空气。未来的世界,天空永远是那么的蓝,空

学习

你是我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你是我10篇,内容包括你是我的散文诗集,你是我的美篇。听话哲学,有其不合理之处:一直被要求听话的孩子,他的精神生命正逐渐被扼杀;也有其合理之处:若孩子不听话,很多家长就会觉得生不如死。2014年4月4日,四川省广元县发生一桩悲剧,一

学习

月亮的诗词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月亮的诗词10篇,内容包括月亮的诗词10句,月亮诗词大全100首。2.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4.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5.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6.月落

学习

中秋的诗词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的诗词10篇,内容包括中秋相关的诗词合集,中秋的诗句精选十篇。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适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02《秋宵月下有怀》唐孟浩然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

学习

古诗词三首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古诗词三首10篇,内容包括完整的古诗词10首,经典古诗词三首及翻译。传金柝()云鬓()辔头()3.下列句子与“出门看火伴”一句结构不相同的一项是()A.对镜帖花黄B.不亦说乎C.雄兔脚扑朔D.路转溪头忽见4.请仔细辨析下面每句中的多义词,并解释其含

学习

立春的诗词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立春的诗词10篇,内容包括10首立春诗词,立春祝福语诗词。4、《春运》(杜甫)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日长雄鸟雀,春远独柴荆。5、《相思》(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6、《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

学习

初中语文古诗词论文模板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初中语文古诗词论文模板,内容包括小学语文古诗词论文题目,初中经典古诗文拓展论文。2教师诗词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能正确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鉴赏的为数不多,即使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涉及到古诗词,也不能深层次地引导学生鉴赏,更

学习

大雪节气诗词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大雪节气诗词10篇,内容包括大雪节气经典诗词,大雪节气观日出诗词。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

学习

描写战争的诗词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战争的诗词10篇,内容包括关于南诏天保战争的诗词,跟战争有关的诗词。4、如何一别朱仙镇,不见将***奏凯歌。——于谦《岳忠武王祠》5、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杜甫《房兵曹胡马诗》(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关于梅花的诗词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梅花的诗词10篇,内容包括赞美梅花的诗词大全,赞冬雪梅花开的诗词。“乌台诗案”以后,苏轼的人生观、艺术观、生活情趣都发生了变化,体现在其诗歌作品中,特别是在梅花诗歌的创作中,主要表现在他已经不是单纯的对梅花幽雅形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