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反义词篇1
特别的词语解释:不一般;与众不同。
特别的反义词:普通、一般、平常、平凡
用特别造句
1、我喜欢乡下,特别是在春天。
2、小明喜欢看历史名著,特别是《红楼梦》。
3、他特别喜欢体育运动,特别是踢足球。
4、我向往大自然,特别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
5、我的弟弟特别可爱,特别活泼。
用特别的反义词造句
普通:我们都是普通的人,却各自经历着不普通的事
一般:小明一般情况下是不会上学迟到的。网
平常:我是一个女孩,一个平常的女孩
平凡:伟大的人都曾经平凡过,平凡的人却不一定能够伟大。
【扩展阅读:特别的反义词的辨析及运用】
一、反义词就是两个意思相反的词,包括:绝对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分为成对的意义相反、互相对立的词。如:真-假,动-静,拥护-反对。这类反义词所表达的概念意义互相排斥。或成对的经常处于并举、对待位置的词。如:春-秋,黑-白,高山-平地。这类反义词没有矛盾对立关系,但对比鲜明。
二、运用反义词,可以揭示事物的矛盾,形成意思的鲜明对照和映衬,从而把事物的特点深刻地表示出来。多组反义词连用,可以起到加强语气、强调核心意思的作用。反义词可以构成对偶、映衬的句子,使语言更加深刻有力。在句子中恰当地运用反义词,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加强了语言的表现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三、恰当地使用反义词,可以把对立的事物和概念放在一起,互相对应、映衬,使人们在鲜明的对比下认清事物的是非、善恶、轻重、缓急,可以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利用两对反义词:“重和轻”、“泰山和鸿毛”对比,使人获得深刻的印象。
四、从词的性质去找。词按性质又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一对反义词的词性必须是相同的。如“黑暗”是形容词,它的反义词也应是形容词“光明”,如果用“亮光”就不对了。因为“亮光”是名词。
五、从词的范围去找。反义词所指的范围应该是相同的,如“强壮”是指人的体质,它的反义词应找“瘦弱”,而不能找“软弱”。
平凡的反义词篇2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春天里的节日;教学实践
在教学中,尤其是在文科类的教学中,常常会碰到平凡和伟大的意义分析。也就是说,怎样突出伟大出于平凡,平凡之中显出伟大的思想意义,让学生懂得平凡之不凡的道理。这时候,可能常常会使我们缠脑绕口,思维不清,很难把这些道理明白地告诉给学生。因为,平凡与伟大,从词义上看,它们是矛盾对立的,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似乎也是扰乱思维,难以统一的一对义项。鉴于此,笔者在教学《春天里的节日》(《道德与法治》小学一年级下册第六课第26页河北人民出版社)一课时,有如下几点感悟。
一、高唱伟大
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妈妈,在“三八”节的节日里给妈妈送礼物。课文首先介绍了“三八”节的来历及意义。为了突出其意义,教材向学生介绍了几位中外的伟大女性人物,如居里夫人,冰心,***,***等等。其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他们的伟大不平凡,知道他们为人类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春天的节日“三八”节里,应该纪念她们,怀念她们,为后边的送礼物做好铺垫。在给学生讲述她们的优秀事迹时,就应该利用教材给出的材料,适当加上自己的补充,充分展示她们的伟大思想精神,突出她的不平凡,把她们推重到崇高的地位,让学生产生景仰之情,为后边的平凡人物妈妈们的出场作好映衬的准备。比如,讲居里夫人,就要突出她为了人类的科学事业怎样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奋斗终生的伟大事迹与精神,讲***一定要强调她与为了中国人民的***和建设事业无私奉献的伟大思想品质,讲冰心必须突出她是世界级的文学家,写了许多诗歌和小说,为文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讲***特别要强调她的年龄,小小的十五岁,为了保护群众和***的利益,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下。如此一来,在学生的眼里心中,她们的形象和精神,就会伟大得顶天立地,不平凡的意义就凸显了出来,崇敬之情,也就油然而生了。
二、歌颂平凡
妇女中的优秀人物如此伟大,她们与妈妈们有什么关系呢?这必须得先让学生明白妈妈们的“平凡”。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他们自己的来历生长,家里屋外的灶前房后,洗衣浆衫,饮食起居,赡老携幼,种地浇园,养禽喂畜,以及做工挣钱等等大小杂事说说妈妈在这些平凡的工作中的作用,让他们认识到这些看似琐屑可又不可或缺的人类生存之必需的平凡“小事”,是妈妈们肩上手中的长年累月,反复循环终日的劳动,这些劳动是维系着我们的生活能以继续,人类得以生息的根本所在,从而懂得平凡中的不平凡,平凡而又伟大的道理。关乎着我们的生存与否,决定着人类的继续有无,还不伟大么?有什么比这还伟大的?“伟大”的妇女们因事业而伟大,妈妈们虽平凡之躯,但所从事的工作也是世界所需,人类之必有,同样伟大崇高。至此,平凡之中显出伟大,伟大寓于平凡之中的道理,学生就会明白了。
三、伟大与平凡
突出了伟大,歌颂了平凡,两者之间的距离就比较近了。这时,把它们放在一起比较,矛盾对立的词义就能统一协调了,两类人物的形象与精神,也能在同一线条上相提并论了。因为,伟大的女性们,思想性格超群拔萃,所做的事业益于人类集体生存发展,固然伟大无疑,令人敬仰热爱;妈妈们看似平凡卑微,但手中琐事同样是人类生存之不可或缺,当然也应该称得上伟大不平凡,自然值得尊重与爱戴。她们和她们,都是“三八”节的骄子,都是春天里的美丽风景,都是人们热爱的对象。所以,敬仰伟大的女性,热爱敬爱的妈妈,歌颂妇女,在春天的节日里,给妈妈送一份厚重的礼物,就是天经地义,义不容辞的行动了。至此,伟大与平凡,就统一和谐,也不矛盾了,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了。所以,当在教学中碰到这两个词时,先不要着急去口干舌燥地左分析右评论,把自己的思维搅得一团乱麻。首先应该突出伟大之伟大,把它推到一个至高境界,然后欲扬先抑,把平凡说得细小卑微,一般得不可再一般,让人觉得它们是生活中的最小生存单位,可这最小生存单位竟是人们生活,人类生存之必需!这样一来,平凡之伟大就不言自明了。在此基础上把两者联系起来,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因此,当遇到伟大与平凡难于讲解时,不妨试试突出伟大,然后细说平凡,最后把两者联系在一起看看。
四、教学设计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节日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知道有这样一个节日上。其实,节日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涉及自然界的发展变更、民族风俗、历史文化等内容。这次的活动借助于学生对节日的向往和对过节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探索社会文化现象及其根源的能力和善于质疑的能力。同时,也继续巩固学生对资料的收集能力、动手能力和小组合作的能力。
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让学生知道春天里有哪些节日,能初步了解这些节日并分类。2.选择自己喜欢的节日,初步学会制定研究的计划书。3.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愿望。4.锻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5.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积极参与、乐于表现的意识和乐于与他人分享的态度。
平凡的反义词篇3
毛不易也出了一张专辑,名字叫平凡的一天。含义其实隽永,虽然平凡,也属于难能可能的平凡,以前记得在书上看过一句话,说惊喜和波浪也是人生的常,按照常的理解,应该对应到平凡上。但在毛不易如日中天的歌手生涯里,这样的平凡恰恰证明了他的不平凡。
这是一个腼腆的小伙子,在明日之子火起来的时候是他占据了话题点,十几首原创就向这个听众铺天盖地的砸了过来,通过屏幕的刺激和入耳的惊醒,歌词里都是唱的人生,也有人想把他和李宗盛对比,但个人就是个人,其实谁也成不了他人。他就是毛不易,和李宗盛有什么可比性。相同的是都给歌迷们耳福,在这喧嚣的时代,有人沉静着说说真话,有人低低地唱着情歌。不迎合观众需求,反而带动了需求。有一点苹果从来不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他们做的,不是迎合,就是把自己的平凡公之于众。人们在这趟平凡里反思,在这场音乐盛宴里获得新的对人和人生的理解。
梵高说的就很好,什么是好的艺术,不是客观的美,是让人引起对人和生命的思索。看起来哲学,实际上这是一种简单而真实的策略。用一种平凡来解释我们的生活,
这平凡的一生里注定会诞生诸多的不平凡。
平凡的反义词篇4
杰出的词语解释:指有出众的才能、成就。2。指同类中出色的物品。3。特出;高耸。
杰出的反义词:平凡、普通、平常
用杰出造句
1、她怀有强烈的成功欲望,是一位杰出的女性。
2、白求恩以杰出的医疗水平和无限的爱心获得了许多称号。
3、我的偶像张杰出了一张新专辑,我很兴奋。
4、那个获得奖学金的男孩是个相当杰出的学生。
5、迈克尔是一位杰出的歌手。
6、李清照是一位杰出的宋朝女词人。
7、他的老师因为他杰出的报告而称赞他。
8、她是一个杰出的小说家和哲学家。
9、鲁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
10、一个杰出的新闻工作者,首先要学会尊重观众。
11、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12、在老师的培育下,他的成绩有了大大的提高,几年之后,他终于成为了一名杰出的绘***员。
13、爱因斯坦在坚持不懈地努力下,成为了杰出、伟大的科学家,为科学做出了出色的贡献。
14、他是个为祖国作出贡献的杰出人才。
15、在老师的辛勤培育下,我们学会怎样做人,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杰出的老师。
16、你能为你参加的任何组织做出杰出的贡献;
用杰出的反义词造句
平凡:老师们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付出的一切不会是徒劳的。
平凡的反义词篇5
10月11日,国庆彩车在天安门广场展示的最后一天,节庆气氛还依然浓浓地在广场上洋溢着,5000余名***地代表来到了庄严的人民大会堂,聆听了一场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特殊报告一首场刘义权同志先进事迹报告。
“平凡中见伟大,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集中反映了***人的高尚情操和******人的优秀品格。”这是中共中央***治局******受***委托,在接见报告团成员时对刘义权同志的评价。
的确,刘义权同志的岗位是平凡的,经历是平淡的。38年,守着同样一份职业,征集、整理、研究,在固有的工作程序中日复一日地重复着。他和我们有着相同的工作岗位,相同的工作性质,甚至相同的工作内容。为什么他却能够让众人感动,让时代震撼?难道在同样单一、繁琐、重复的工作中,他的身心感受与我们不同?难道同样的职业,在他心目中的分量与在我们心中的分量不同?难道他对“档案”两字的理解比我们更深刻一层?
刘义权同志的事迹令我们感动,更让我们反思。
38年,走遍25个省市区,300多个市县,外出征集的时候还穿着冬衣,回到家时树都发芽了,这样的付出换回了83万余件珍贵的***事档案归入馆藏,相当于每天征集60件,刘义权同志无愧于“***档收集第一人”的称号。而这样的工作量和工作成果,仅仅凭借热情是做不到的,这种执着和坚定需要依靠神圣的责任和牢固的信念来支撑。
身患绝症,却仍旧把工作和事业作为生命的支撑点,依然奋战在中美***事档案合作的第一线,刘义权同志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顽强拼搏和无私奉献的深刻含意。
不看重一切功名利禄,从不向组织提额外要求,甚至把分配给自己的住房都主动出让给别人,值班的时候连办公楼的大厅都要打扫……虽然都是一些小事,但要做到这一切,仅仅用“好人”一词是不足以概括的,这其中体现出了刘义权同志的崇高品德和高尚情操。
平凡的反义词篇6
摘 要:扬雄《方言》中古鲁国表达“重”之义时使用“锤”这种说法;但今天的鲁西方言中表示“重”的含义已不再用“锤”这个词,而是使用“沉”和“坠”两种说法。那么,“锤”“沉”“坠”这三个词之间古今有什么样的联系呢?本文将在语音、语义方面,就这三个词的来源以及它们的同源词之间的联系进行引证比较,由文献分析,发现它们之间有必然的联系,是一组古今同义词。关键词:文献;联系;古今同义词中***分类号:H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2-0132-02扬雄生于西汉宣帝甘露元年(前53年),卒于王莽新朝天凤五年(18年),所著《方言》全称《■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是今见第一部集释方言词语的专著,也是我们上古鲁方言的重要文献。《方言》涉及地域甚广,称名除汉代实际地名外,还有汉代习用的秦以前的国名地名。东起北燕朝鲜、东齐海岱、吴越东瓯,西至秦陇凉州、梁益蜀汉;北起燕赵秦晋北鄙,南至沅湘九嶷。《方言》中的鲁与春秋时的鲁,疆域大体一致,即以曲阜为中心的泰山以南今山东省西南的汶、泗、沂、沐流域。所以,今天所指的鲁西南地区大致指《方言》中的鲁国。在《方言》卷六:“锤,重也。宋鲁曰锤。《广雅・释诂三》:锤,重也。王念孙疏证:锤之言重也,下垂故重也。”[1]所以《方言》中“锤”表示“重”的含义,但今天的鲁西方言中表示“重”的含义已不再用“锤”这个词,而是使用“沉”和“坠”两种说法。如:“这个东西很沉”;“这个东西很坠手”“这个东西有多沉”;“这个东西不沉”。但在表示“锤子”“击打”之意时仍然使用“锤”这个词。那么,“锤”“沉”“坠”这三个词之间古今有什么样的联系呢?经文献查阅,发现它们是一组古今同义词。本文将在语音、语义方面,就这三个词的来源以及它们的同源词之间的联系进行如下引证比较。一、语音方面的联系根据《广韵》得知:“锤”直垂切,平支澄。又驰伪切,歌部。“沉(沈)”直深切,平侵澄。又直禁切。侵部。“坠(■)”直类切,去至澄。微部。三个词在语音上反切上字相同,反切下字音相近。即同为“澄”声纽,且韵相近,古今读音相近,所以在语音上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二、语义方面的联系“锤”、“沉”、“坠”三个词及它们的同源词之间在语义上相通,为一组古今同义词。由以下分析可为证。(一)“‘垂’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像草木生土上花叶下垂之形,就其为物来说,是花朵;就其为形来说,是下垂。《说文・土部》:‘垂,边远也。’其本义是指国境边疆的地区。由于‘垂’承担了使花叶下垂的含义,故又表示1)自上缒下;东西一头往下挂着。2)低;低下。3)流传下去。凡从垂取义的字皆与“垂下”等义有关。以垂作声符兼义符的字:锤、棰、捶、■、陲、■、等。”[2]“‘锤’,形声兼会意字。篆文从金,垂声。垂也兼表下垂之意。《说文・金部》:‘锤,八铢也。从金,垂声。’1)本义为古重量单位。后借用作‘■’。2)古代一种柄上有个金属圆头的兵器。3)引申指像锤的东西:秤锤4)引申泛指用来捶击的工具:锤子、钉锤。5)用作动词指用锤敲打:千锤百炼。”[2]《方言》卷六:“锤,重也。宋鲁曰锤。《广雅・释诂三》:锤,重也。王念孙疏证:锤之言重也,下垂故重也。”[1]所以,“锤”的语义的演变皆与含有“重”的含义有关。如:“‘棰’,1)同‘捶’,敲打。《集韵・纸韵》:‘捶’,《说文》:以杖击也。或从木。2)同‘■’。鞭子,马鞭。《正字通・木部》:棰,同■。”[3]无论是“敲打”还是“鞭子”都与下垂,用力有关。“‘■’”,在《玉篇・人部》中解释为‘■,重也’。在《集韵・■韵》中‘■’,镇也。一曰揣量物重也。或曰■。”[3]“‘■’,《说文》:■,坚土也。物体下垂的样子。《篇海类编》:‘■,又果实下垂貌。如果物体轻下落就会被称为飘落,所以“■”则指达到一定重量的物体的下落。”“■”,《广韵》直追切,平脂澄。与“垂”有同样的韵部和声纽,且含义相同只是用字不同,所以以“追”作声符的字也有下垂、重之义。如:缒、槌、■、■。“‘■’,1)槌子。俗称榔头,也作‘锤’。《玉篇・金部》:‘■,铁■也。’《抱朴子・内篇.仙药》:‘以铁■锻其头数十下乃死。’2)古兵器,柄端有一金属圆球。3)打;击。唐惠琳《一切经义考》卷14:‘铁■,或作槌。《集训》云:‘打也。又作椎’。《考声》:‘击也。’”4)同‘锤’。秤砣。”[3]“‘缒’,1)用绳悬物往下送。《说文》:‘缒,以有所悬也。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16:‘缒,又作■,谓悬重曰缒也。《通俗文》‘悬镇曰缒’是也。《左传》:‘夜缒而出。’杜预注:‘缒,悬城而下。’2)绳索。”[3]“‘槌’,1)捶击的器具。2)同‘■’,掷。今本《法言.问道》作‘■’”。[3]“‘■’,1)投掷;抛弃。2)敲击;捶打。《字汇》:‘■,击也。’又棒槌。”[3]“‘■’,1)坠落,绳端系石使之下坠。《广韵》:‘■,落也’2)同‘■’,敲击。[3]所以,“锤”的同源词有“重”“下坠”之义。(二)“坠(■)”从土从队,会意字,队也兼表声,1)本义指从高处落下。2)引申往下沉。3)进而引申系在器物上垂着的东西。“‘队(■)’,会意字,甲骨文从阜(墙上供上下的脚窝),从倒人,人从高处坠落之意。金文将人改为一头捆缚的猪,并且下边另加土,表示猪从高处坠落到地上。《说文》:‘■,从高坠也。’本义坠落[3]。所以凡以队表义符或声符的字皆与下落,下垂有关。如“隧”,通“■”。坠落。《集韵》:“■,《尔雅》:‘落也’。或作隧。”(三)“‘沉’,甲骨文像把一头牛丢进河中形,本是古代祭祀的仪式,金文用从水■声的‘沈’来表示。‘■’本义指挑担长行,引申泛指行进,也表示担子,长久和沉重。由于‘■’作了偏旁,沉重和长久之义则借‘沉’表示。因其本义从‘■’取得其义,故‘沉’表示‘沉重’:‘这担子真重’;有引申特指感觉沉重:‘醒来头感到发沉’。《方言》卷一:‘沈,大也。’有‘大,分量重’的含义。”[2]凡从■取义的字皆与担、重、久等义有关。以■作声符兼义符的字有:■、■、沈(沉)枕、耽、眈等。如:“■”,重。《集韵》:“■,重也。”[3]所以,“沉”的同源词也有“重”之义。“所谓同源词,孟蓬生在其著作《上古同源词语音关系研究》中指出汉语同源词的定义:‘汉语同源词是由同一词源派生因而在音义两方面都相互关联的词’[4]。他着重指出‘在音义两方面都相互关联’是指在语音上相同或者有流转关系,在意义上相同或者有引申关系。”[5]所谓同义词指的是意义相同或者相近的词,在上述分析中,凡从“垂”取义的字皆与“垂下”等义有关,如:“锤”、“棰”、“捶”、“■”、“陲”、“■”等;凡以“队”表义符或声符的字皆与“下落”,“下垂”有关,如:“隧”等;凡从■取义的字皆与担、重、久等义有关。以■作声符兼义符的字有:“■”、“■”、“沈(沉)”“枕”、“耽”、“眈”等。所以,综上所述,“锤”、“坠”、“沉”三个词以及它们的同源词从语音上,利用古音学进行分析,发现它们在语音上相近;语义上利用同源词比较分析,在语义上都有“重”之义,可以说它们是一组古今同义词。古鲁国,也就是今天的鲁西南方言中,尽管“锤”这个词不再作为形容词“重”来使用,但是表示“锤子”“击打”之意时仍然使用;而“重”的含义则由“沉”“坠”来表示,如“很沉”,“很坠手”。所以表达同样的含义,古今会使用不同的说法,它们是发展变化的,但它们在语音、语义等方面都是有一定必然联系的。参考文献:[1]华学诚.扬雄方言校释汇证[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429-430,426-427.[2]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362-363,759,86-87.[3]徐中舒.汉语大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1232,179,4234,3429,1252,1920,2444,4148,4180.[4]孟蓬生.上古同源词语音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王超.历史比较语言学“语音对应”原则对汉语同源词研究的意义[J].西安社会科学,2010,(5):155-156.
平凡的反义词篇7
【关键词】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利凡诺尔;引产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3月确诊为16~27周的宫内妊娠自愿要求终止妊娠者200例,以往月经正常,经临床诊断妊娠14~20周之间,无药物禁忌证。年龄24~33岁,平均(26.4±2.5)岁,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体征、怀孕时间等指标上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观察组用药方法:米非司酮第1天晨50 mg顿服,晚25 mg,第2天晨25 mg,晚50 mg顿服,总量150 mg,每次服药后均禁食2 h。于第3天晨起空腹***后穹窿放置米索前列醇100μg,同时舌下含服米索前列醇50μg/20 min,总量为0.6 mg,服药1h后可进食。第3天用药后住院观察,并详细记录规律宫缩出现时间、胎儿娩出时间、宫缩强度及出血情况。若用药后24h未排出胎儿可再次舌下含服米索前列醇50μg/20 min,总量为0.6 mg。对照组经腹利凡诺尔100 mg羊膜腔内注射,孕妇排空尿液,平卧,查清宫底高度,消毒皮肤,铺无菌洞巾。在宫底与耻骨联合中点胎儿肢体侧,局麻下用20~21号穿刺针垂直快速剌入羊膜腔,抽出羊水后,换上已抽好药之针简,将药液缓常注入羊膜腔,术毕快速退针,用无菌纱布压迫2~3分钟,胶布固定。有条件时,可在超声指引下进行,则更为安全可靠。
1.3疗效判定标准成功:用药后72 h内胎儿、胎盘排出;失败:用药后72 h以上仍未见胎儿、胎盘排出。
1.4数据统计将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5.0进行处理,两组之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前后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24小时均引产成功,成功率100%。对照组72小时内引产成功79例,成功率79%;失败21例改服米非司酮。观察组组织排出时间、自然排出率、宫口扩张情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一次清宫率、再次清宫率、清宫时人工流产综合反应发生率及不良反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3讨论
米非司酮是一种受体水平的抗孕激素药物,米非司酮是受体水平的抗孕激素制剂,通过竞争性与靶细胞胞浆中的孕激素受体(PR)结合而阻断孕激素的生理效应【1-2】。米索前列醇是前列腺素的衍化物,具有兴奋子宫平滑肌,抑制子宫颈胶原的合成,有扩张和软化子宫颈的作用【3】。故此两种药物配伍应用,产生协同作用,使妊娠物排出完整,时间短出血少【4】。利凡诺尔已广泛应用于妇产科临床, 有较强的直接刺激宫缩作用,有效剂量安全范围大(安全量100mg、反应量120mg、中毒量500mg【5】),且药物有较强的杀菌作用,感染率低,常被采用【6】。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24小时均引产成功,成功率100%。对照组72小时内引产成功79例,成功率79%;失败21例改服米非司酮。观察组组织排出时间、自然排出率、宫口扩张情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一次清宫率、再次清宫率、清宫时人工流产综合反应发生率及不良反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中期妊娠引产方法优于利凡诺羊膜腔穿刺引产,且简单安全有效,操作简便、安全, 术者痛苦小,产后出血少,胎盘胎膜剥离完整,清宫容易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辉.米非司酮配伍利凡诺尔羊膜腔内注射中孕引产218例临床观察.中国医药科学 .2011/07
[2]袁茂勇; 陈娅玲; 揭小兰; 宋欢.小剂量利凡诺尔配伍米非司酮用于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的临床观察.实用临床医学.2011/01
[3]刘永连; 白永韬; 李雪梅.米非司酮联合利凡诺尔用于中期引产的效果观察.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12
[4]倪秀花; 马惠娟.米非司酮联合利凡诺尔用于中期妊娠引产疗效分析.宁夏医学杂志.2010/12
[5]罗密娥; 胡敏红.利凡诺尔联合米非司酮配伍米索用于中期引产的临床分析.亚太传统医药.2010/10
[6]朱连红.米非司酮联合利凡诺尔用于疤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50例观察.医学信息(上旬刊).2010/10
作者简介:康芳萍,女,(1967.9-),山西省临汾市隰县,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妇产科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引产资料比较
平凡的反义词篇8
关键词:高考作文;异议
中***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9-085-01
高考作文由于写作时限性强,写作氛围紧张,参与人数众多等特点,又加上写作高考作文的目的是考核,因此高考作文命题的要求就必须是严格的,坚持“基础性”、“实用性”、“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也是必须的。
2011年江苏高考作文题:
以拒绝平庸为题。不避平凡,不可平庸。为人不可平庸,平庸则无创造,无发展,无上进;处事不可平庸,因此,要有原则,有鉴识,有坚守。不少于8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我觉得今年江苏高考的作文试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而在“基础性”“创新性”上显得不足。理由如下:
其一,试题在审题上存在一定的模糊性,让学生很难做到思维清晰。
“平庸”一词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中的解释为:平凡,没有突出之处。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出版社)中的解释为:寻常而不突出;平凡。
有专家是这样解释的:“写《拒绝平庸》,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平庸’,平庸小于等于平凡。平庸和平凡有许多重叠的地方:普通,寻常,有‘俗’性。平庸和平凡又有不同的地方:平凡的人实实在在地做好本职工作,并有某种心灵追求,主客观条件成熟了可以升华为优秀和卓越;平庸的人有两种毛病,一是‘混’,不求上进,二是‘笨’,有所事却总是干不好,它向上可融入平凡,向下可沦为庸俗、恶俗。以上鉴别是写好今年高考作文的重要环节,否则,就容易张冠李戴了”。其实平庸可以说是靠近庸俗的平凡,平凡则是一种和神圣相对的概念,也就是说,平凡是体现了一种平常人生的价值观,平庸则低于通常的价值观,流于“俗”,偏于“人性”之中比较低下的东西。在提示语中已经表明,作文需要辨析这两个概念,即“平凡”与“平庸”。其实,若稍微深想,还包括“平庸”与“庸俗”,以及“平凡”与“平常”、“平淡”等等。这也是颇有难度的。可见《拒绝平庸》试题本身就包含着颇有深度的思想内容,审题是有相当的难度,就算考生在审题上慎之又慎,也很难确保切题。难怪一些参加高考作文阅卷的老师反映,阅卷过程中发现许多考生即使勉强成文,可是文章中对“平庸”一词的理解十分含糊不清,往往只能写一些套话,空话,语言表达不够流畅,思路也不够清晰。
其二,试题立意很高,与学生的思想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难以达到实际效果。
“实用性”指的是现在或将来,确实有它的社会需求(或反映社会,或反映个人的生活与感受)。高考作文命题非常注重“实用性”。《拒绝平庸》这个题目会给考生以很多的启发,也很有针对性,它实际上就是对生活的一种反映,命题者希望考生们能够审视我们过去生活中有哪些平庸的东西会阻碍我们的创造发展,在未来的生活过程中我们该如何去拒绝它,使生活更好地得到发展。还希望考生能对当前社会上各种庸俗、低级趣味的现象,有辨别能力,有抵制能力,试题有一定的警世功能。要做到这些,就要求考生必须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必须具备两种思维模式,即辩证思维和逆向思维。从辩证思维的角度来说,需要理解平凡不等于平庸,不平庸但可以平凡。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分析,拒绝平庸的反面是追求创造,发展,上进,卓越,崇高等等,可是就当前中学生而言,他们的思想水平很难达到如此高度,他们中的大多数更喜欢生活中的标新立异,拿到这个题目怕是大多数学生热衷于歌颂自由、个性、***、新潮名词,而生活中行为的张扬并不能说明一个人不平庸,反而在这样一个人人都张扬的时代,你可能仍然只是一个平庸的张扬者,有理想有原则的人,才可能是真正拒绝平庸。但是对于尚在校门之内的考生往往很难领悟到这一深度,想写出拒绝平庸的文章实属不易。
其三,试题缺乏新意,难以具体,全面地考察考生的真实水平。
高考作文命题所谓的“创新性”,即“个性”。一般指的是提倡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写自己的见闻和见解。拒绝平庸这个题目,是个动宾短语,从题目本身的意义上看限制在“拒绝”二字上,大多数考生很可能落实不了这个重点,而会只专注于“平庸”,也就是说,生活中的平凡的人与事往往都成了考生拒绝的对象与目标,而这就恰恰背离了命题的意***。
有人说《拒绝平庸》一看就有文体导向,倾向性很明显,似乎更容易写成议论文,但是事实是这样的吗?《拒绝平庸》本身是个正确的命题,颇似标语口号,作文成为论证其正确性的一项任务。所以给考生一个明显的导向:容易写议论文。这个题目的提示语也存在一些问题,若不具体分析,仅仅从写文章的角度来看,有点把考生的思路引导或者说限制到议论文上去了。但是,写议论文又是很不容易的,从实际写作的角度看,这个题目入手容易,展开很难,想写出“出彩”的文章更不容易。就文体来说,虽然试题规定除诗歌外,各种文体均可,但是从实际情况看,限于试题本身的内涵外延,此类文章大体上还是适宜于“编述故事”,偏重于记叙文体;如要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见解,发表属于自己的议论,而不是抄别人想出的结论,实属不易。倘若处理不当,极有可能写成文体不清的文章。这对检验考生灵活驾驭各种文体的应变能力也是不够准确,不够全面。就更谈不上写作的创新了。可以想见,那些写作基本功扎实,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考生因为受试题本身的限制,很难写出佳作。
平凡的反义词篇9
1.立足新课标、教材和学生实际 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和切入点,充分了解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问题的“广度”应围绕着教学重点展开,目的明确,中心突出。
2.富有情趣,激活思维 注意提问“角度”的变换,使之有新鲜感,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探究、理解和运用。
3.难易适度,有条有理 问题的“梯度”立足学生知识经验的“最近发展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4.面向全体,关注差异 注重学生的整体发展,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地、最大限度的发展。
5.适度开放,鼓励质疑 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问题的开放性和答案的多元化,激励学生***思考和交流合作,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师生互动生成。
教学案例: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有关巴黎和会的探究问题设计:
1.播放视频《巴黎和会》,要求学生从视频内容中提取有效信息(时间、背景、与会国家、签订条约内容等),为探究学习做好准备。
2.探究问题一:“参加和会的主要国家有哪些?他们以什么身份参加会议?是否有平等的权利?”
3.探究问题二:“帝国主义大国的外交立场是否一致?”分析各国外交***策,增强情感体验,加深对帝国主义实力外交的认识。(1)展示***片《巴黎和会“三巨头”》,简介“三巨头”。(2)讨论交流,列表归纳英法美意日等国的外交立场。(3)课堂活动:结合《巴黎和会“三巨头”》***片,模拟“***会话”,给***片中的人物配上台词,选拔学生代表结合台词表演。(4)分析英法美意日等国外交出发点上的共性,引导学生认识:“列强以实力为后盾,为分赃争霸而斗争,为共同利益而勾结,最大限度地宰割战败国,掠夺弱小国家的利益,夺取最多的利益。”
4.探究问题三:“为什么说《凡尔赛和约》是牺牲弱小民族利益、宰割战败国的掠夺条约?”综合运用历史***片、地***、表格和影视资料等,讲述《凡尔赛和约》主要内容,揭示《凡尔赛和约》的实质。(1)展示***片:《凡尔赛和约》的签署,明确条约签署时间:1919年6月28日。(2)结合***片《一战前后德国的领土》,介绍列强针对德国领土处理的不同意见,概述和约对德国的领土处理。(3)结合地***讲述《凡尔赛和约》在***事、***治和赔款等方面的基本规定,简要分析和约在***事和***治上对德国进行限制的原因,介绍二战前德国在哪些方面对和约的突破和撕毁。(4)结合英法日在海外占有殖民地的地***,讲述英、法、日等国以“委任统治”形式瓜分原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分析“委任统治”的实质——瓜分战败国殖民地。(5)结合巴黎和会关于中国山东问题的规定,回顾山东问题的由来,设问:“巴黎和会关于中国山东问题的规定对中国历史有何重要影响?”播放电影《我的1919》中顾维钧在签署《凡尔赛和约》时陈词的视频,增强情感体验,激发民族情感。(6)列表归纳《凡尔赛和约》在领土、***事、***治、殖民地和赔款等方面的内容,归纳出条约的实质,引导学生认识《凡尔赛和约》是牺牲弱小民族利益、宰割战败国的掠夺条约。
5.探究问题四:“巴黎和会的实质是什么?”,“如何评价凡尔赛体系”。归纳和运用史实,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1)列表概述巴黎和会对奥、匈、土、保等国的和约,明确凡尔赛体系的构成。(2)展示***片《一战后领土的变化》,讲述一战前后欧洲、西亚和非洲领土变化情况,明确凡尔赛体现确定了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秩序。(3)出示列宁和福熙的评论文献,设问探究,组织讨论,评价凡尔赛体系:巴黎和会缔约的过程和结果反映出巴黎和会的实质是什么?巴黎和会上列强存在哪些矛盾?凡尔赛体系的实质是什么,它能给世界带来和平吗?(4)总结讨论意见,形成本质认识: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争夺霸权、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凡尔赛体系虽然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但却种下了战败国民族复仇的心理,导致战胜国之间、战胜国与战败国、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这决定凡尔赛体系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反思评价:本教学案例力求将情境创设与问题探究紧密结合,以明确史实——组织探究——引导点拨——分析归纳——拓展延伸为基本教学程序,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注意探究问题的梯度和开放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促进意义建构。首先考虑到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最近发展区”,在播放视频,提取信息的基础上,从与会国入手,让学生了解会议由少数几个帝国主义大国所操纵,带有强烈的霸权争夺色彩。然后通过讨论交流和模拟“***会话”的课堂活动,分析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策,加深对帝国主义实力外交的认识。对于《凡尔赛和约》的讲解,通过历史***片、地***、表格和影视资料的综合运用,直观呈现文本内容,实现了知识讲解、能力培养与情感教育的有机结合,并注重新知旧识和中外历史之间的联系,做到条理清楚,分析得当,结论易得。
此外,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在组织问题探究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品质,指向明确,有启发性,能够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不能因害怕学生“答不出”或“答不好”,就一味降低难度,把师生之间的有效“对话”变成快速“对答”。
2.预设问题要有梯度和开放性,能够促进师生互动和生成,历史的课堂需要有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探究活动不能形式化,简单化,低龄化,如果课堂没有生成,学生不能提出一些新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难以持久,历史知识中“经验”和“智慧”就很难深度开发,历史教学会失去灵魂。
平凡的反义词篇10
关键词: 扬雄 《方言》 成就
一、扬雄和他的《方言》
《方言》十三卷,原名《殊言》,全称是《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是中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著作,西汉扬雄撰。扬雄,字子云,四川成都人。西汉时期的文学家、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少好学,博通群籍,多识古文奇字,长于辞赋,早年作《甘泉赋》、《羽猎赋》等。后来以为“辞赋非贤人诗赋之正”,谓为“雕虫篆刻,壮夫不为”,遂鄙薄辞赋,转而研究哲学和语言文字学。著有《法言》、《太玄》等。
二、《方言》的渊源
相传我国远在周秦时代,天子为了体察民情风俗,博通天下名物,在每年秋后的农暇季节派遣使臣到民间去搜集歌谣和方言异语。这些材料:“皆藏于周秦之室,及其破也,遗弃无见之者”。应邵在《风俗通之》序里有这样一段记载;周秦常以岁八月遣轩之使采异代言,还奏籍之,藏于秘室。及羸氏之亡,遗弃脱漏,无见之者。蜀人严君平有千余言,林闾翁孺才有梗概之法。扬雄好之,天下孝兼卫卒交会,周章质问,以次注续。二十七年尔乃治正,凡九千字。
《方言》成书的具体年代不易确定,只知道它在东汉末年才普遍流行。汉末晋初的人都说是扬雄所作,如应邵的《风俗通义》和常璩的《华阳国志》都这么说。但是《汉书・艺文志》和《汉书・扬雄传》都没有提到扬雄作《方言》。根据刘歆和扬雄的书信往来可知,在扬雄编撰《方言》时,刘歆就写信向他借看,但遭拒绝。刘歆得不到《方言》,在编《七略》时也就不载此书。这也许是《汉书・艺文志》和《扬雄传》未加著录的原因。
根据上段所述周代记录的资料其残编一千多字及其编撰条例,在西汉末为严君平、林闾翁孺所得,传授给了扬雄;扬雄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以周秦旧资料为起点,进一步收集和整理各地的活方言,经过二十七个寒暑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方言》十三卷。扬雄能不为文献记载所限,而注重直接调查;能不为文字形体所蔽,而取借字标音、创字标音的文法。“其语之转”说启示人“循声探源”“因声求义”的方法。
三、《方言》的体例
《方言》在体例上和《尔雅》相近,把每类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或词排列在一起,然后用一个当时比较通俗的说法去加以解释,并列举了各地不同的说法。如第一卷第一条:“***、晓、哲、知也,楚谓之***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所不同的是《尔雅》十九篇每篇都有篇目,《方言》不列篇目;《尔雅》着重解释“古字古言”,而《方言》则着重于当时的殊方异语。我们知道,《尔雅》的体例按意义排列,把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排列在一起。可是,在语言中意思完全相同的词是很少的,有些词意义虽大体相似,但在修辞上或用法上往往有细微的差别,《尔雅》的处理方法是只注意到同义词意义上的近似,而没有反映出同义词的修辞色彩和用法方面的不同。扬雄《方言》则非常注意同义词大同中的小异。如卷一:“延、永,长也。凡施于年者谓之延,施于众者谓之永。”另外《尔雅》着眼总是字,而扬雄则是从实际语言出发。在《方言》中可以看到许多由两个字组成的双音词。如“恒慨、羞绎、纷母”,既广又大也,荆扬之间凡言广大者谓之恒慨,或谓之“羞绎、纷母”(卷二),其中“恒慨”间谓之“羞绎”、“纷母”都是存在于当时实际语言中的复音词。由于扬雄记录的是当时的实际口语而当时又没有一套记录语言的符号,于是就只好把汉字当作标音符号来使用。因此研究《方言》不能墨守文字,而忽略了语言。
四、《方言》的内容
《方言》广泛收纳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的方言,还收集了当时少数民族的语言。十三卷不标明门类,但大致采用分类编次的方法,把内容相关的词收在一起。如卷四全收有关服饰的词,卷八收录有关动物的词。
《方言》所记,包括古方言、今(汉代)方言和一般流行的普通话。其说解均有专称:
说“通语”、“凡语”、“凡通语”、“通名”或“四方之通语”的都是普通话。如卷一说:“嫁,逝,徂,,往也。自家而出谓之嫁,由女出为嫁也。逝,秦晋语也;徂,齐语也;,宋鲁语也。往,凡语也。”
说“某地某地之间通语”的,是通行区域较广的方言。另有四方之通语、四方异语而通者之说。如卷四:“覆结谓之帻巾,或谓承露,或谓之覆采,皆赵魏之间通语也。”
说“某地语”或“某地某地之间语”的,都是不同地域的方言。
说“古今语”或“古雅之别语”的,都是古代不同的方言。
说“转语”或“语之转也”的指词语因声音有变转而别为一意义相同的词语。
五、《方言》的价值
《方言》在中国语言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但为语言史提供了一些资料,而且在语言发展的规律和方言的性质上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主要的有如下几点:
第一部以个人力量进行全国性方言调查的著作,开方言研究之先河。不受文学著作的拘束、以字记音、注意综合时间和地域,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可称为一部不朽的著作。
大致勾勒出汉代全国方言***,可以从中大体了解汉代方言区域分布的大概情况,为后人了解汉代普通话提供了依据。
是沟通古今词汇的桥梁,在汉语词汇方面有其独特的见解。古代汉语单音词占优势,也存在一部分双音词。但我们在古籍中常见的双音词以叠音词或联绵字居多。而《方言》中出现的双音词,除双声叠韵者之外,还有既非双声又非叠韵的地道的双音词,如“恒慨”“羞绎”之类。
对古方音的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也是训诂学的要籍。
说明了方言分歧不妨碍民族共同语存在,并且论证了方言可以发展为共同语。
此外,《方言》中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如卷三“藏、甬、悔、获,奴婢贱称也”一条,可以知道蓄养奴婢在汉代是很普遍的事;由卷四所记衣履一类的语汇,可以知道汉人衣著的形制;由卷五器皿、家具所记蚕薄用具,可以知道养蚕在当时已很普遍。从研究文化史的角度来看,它也具有重要价值。
《方言》从汉代留传到今天,以它突出的成就,一直受到学者的重视。晋代郭璞称《方言》“洽见之奇书,不刊之硕记”。它不仅在中国方言学史上,而且在世界方言学史上也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后代学者为《方言》作注疏的著作有多种,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方言注》《方言疏证》和《方言笺疏》等。
参考文献:
[1]扬雄.扬雄集校注[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
[2]周祖谟.方言校笺:附索引[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3.
[3]吴树平.风俗通义校注[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