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阅读答案篇1
【关键词】激励教学法;阅读教学;动力机制
【中***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学生的阅读是一个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要与学生的学习思维相一致,才是最快捷有效的学习。因而,在阅读教学中适当运用激励教学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顿悟、灵感。激励犹如催化剂,能够激发学生成就动机,激活其内在积极性,使其经过自己的积极活动不断追求成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身潜能,形成创新能力。那么,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激励教学法来提高教学质量呢?具体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延迟评价激励法
所谓延迟评价,是智力激励法的一条原则,指问题提出后,学生回答,教师不宜过早地对学生的答案作出评价,让不同的答案互相碰撞,产生新的灵感、顿悟,形成新的发现,新的看法。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及思维空间,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例如在《海燕》一文的阅读教学中,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不像其他水鸟一样躲藏起来,而是高傲地飞翔?”
生:这是作者用水鸟来衬托海燕,突出海燕的勇敢。师:哪位同学有其他意见?生:“高傲”是贬义褒用,描绘出海燕的英姿,也表现出它对暴风雨的无畏。师:还有谁发言?生:海燕这样不顾水鸟胆怯的心情而自个儿高傲地飞上天空,是一种个人英雄主义的表现。师:(有些意外)还有另类意见吗?生:我不同意两位同学的意见,高尔基用象征手法赋予海燕人的灵性,用“高傲”一词表现它对恶势力的蔑视,对暴风雨的无惧。师:你们的意见真棒!有些很有创意,甚至连教师也想不到……
上面的例子,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没有立即评价,而是让他们启动思维、展开联想,尽管有些答案不符事实,但有创意,最后得到较准确的答案。这种延迟评价满足了学生的需要,激活了他们发现、研究、探索的创造活力,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发表***意见的思维空间,使每个学生有机会提出与众不同的真知灼见。如果教师过早地评价,就会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引出封闭性的答案,学生的创造性就会被扼杀。
二、竞赛激励法
“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阅读教学中有目的地用竞赛的形式制造有节奏的紧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大脑运转和反应都比平时明显加快,显著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在超越自我、战胜自我的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竞赛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个人竞赛,如阅读文段并概括大意的速度比赛,阅读小测比赛,找出文段重点词语、中心句的比赛,理解文段词语含义的准确度比赛等;也有小组间竞赛,如评选回答问题快、多、准的小组,争当理解能力强的小组,小组阅读积分赛等。总之,无论是个人竞赛还是小组竞赛,都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小组竞赛,可以培养组员团结合作的精神,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三、榜样激励法
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个性还没定型,因而,模仿能力较强,可塑性也较强。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选取切合学生实际的榜样来教育学生,让学生学习他们,使其受到激励和鼓舞,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性,培养其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考虑到年龄和知识经验相近,教师在学生中选取榜样最易被学生接受,也更容易产生激励作用。
例如,在阅读测试后进行评价时,对成绩较突出的同学进行表扬,鼓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竞争风气,有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或要求阅读成绩一直较好的同学作经验报告,这样既可以树立榜样,又可以使经验传播;或举一些本来阅读成绩较差,后来经过努力成绩得到较大提高的同学刻苦学习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人的发展是无限的、变化的,激发他们克服阅读难题的勇气和信心。
四、大胆推测激励法
阅读教学中,常常会遇到某句话或某个文段隐含着某种深意,而这种深意需要用较适当的词语去概括或描述。汉语中近义词、同义词较多,要准确找出某个词来概括、描述文段,并非易事。因而,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掌握方法,引导、鼓励学生,沿着某一思维方向大胆推测,寻找合适的词语。
例如,比较《散步》与课外文段《送小龟回家》所蕴含的道理有什么不同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
师:《散步》写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流露出对生活的使命感,强调的是理解和体谅的精神,《送小龟回家》充满童话色彩,那么,它与《散步》蕴含的哲理一样吗?生:(无语)师:大家看一下文段,是什么原因“我们”一家要送小龟回家?生:因为儿子看到小龟不吃东西,认为小龟想家、想爸爸妈妈了。师:好,那小龟的家是在什么地方?生:在河里。师:谁拆散了小龟一家?生:是人从河里把小龟捕出来拆散他们一家。师:回答得很好。小龟与爸爸妈妈不能团聚,可以用一个准确的四字常用词来描述,这个词是什么?(学生纷纷举手)生:家破人亡。师:小龟一家还健在,不能用“亡”字来描述。大家大胆推测一下,不要怕猜错,没关系。生:妻离子散。师:有一个“离”字,思维方向对了,大家再沿着这个方向去想。生:生离死别。师:“离”字是放在最后,并且是形容亲人被迫分开的,应该是哪个词?生:骨肉分离。师:对了,小龟与家人的骨肉分离是自愿的吗?生:不,是人为的。师:很好。现在找一个同学来总结一下《送小龟回家》所蕴含的道理。(学生纷纷举手)生:这篇短文讲了不要人为地制造骨肉分离的道理,有一种思念家园、渴望团聚的感情。
海燕阅读答案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学现状;对策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初中语文是学生要学习的一门重点课程,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以学生为根本的基础上实现因材施教,这不仅符合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还可以保证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学有所获,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学现状
1.教师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虽然提出要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是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还占据着主要地位,领导着学生学习知识,学生仍然要按照教师设计的内容与形式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在根本上没有改变师生之间的地位,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与思维的发散,也不利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2.课堂教学注重结果甚于过程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的教师在教学时往往过于注重教学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样的教学方式是极其不可取的。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思维与能力还处于发展期,教师教学的目标不仅是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技能与能力,使其可以运用这种能力自觉地获取知识,从而可以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教师在目前的教学中过于重视结果,降低学生学习信心与兴趣,导致学习效果低下。
二、教学策略
1.积极引导,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要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积极高效的学习,从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实现,使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进而实现教学相长。
例如,在教学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时,我就先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一道题:“日”字加一笔是什么字?学生都异口同声地说“田”,然后我便在黑板上写出了“申”这个字,学生都很惊奇,有的学生恍然大悟,说出了“甲”,紧接着学生都充分地发散思维,说出了“田、由、电、旧、旦、白、目”等。接下来我便引导学生:“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事情的答案都不是只有一个,我们要仔细观察,才能找到不同的答案。”学生都肯定地点了点头,我便继续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也都积极地讨论探究着,课堂教学进行得十分顺利。
2.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习效果
循序渐进是课堂教学中的基本原则,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并由易到难地提出问题,以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使其在思考与探究中逐步地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课文《海燕》时,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我便指导学生将课文内容划分成几个场面,以便于学生理解。学生便按照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将课文分成了三个场景: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通过这样的段落划分与层次划分,学生的脑海中也将海燕与其他动物的表现进行了整理,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海燕的行为,明白海燕不畏风雨的勇气;然后我再让学生体会海燕的宣言,领会海燕的内心活动。通过这样的逐步分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逐渐深入透彻,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3.师生互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师生互动既是营造课堂氛围的有效教学手段,也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参与课堂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与学生进行互动,既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又可以适时地调整课堂教学的计划,使其更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有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实现语文课堂的愉快教学。
例如,在教学课文《晏子使楚》时,由于这篇课文是文言文,学生学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为了让学生投入课堂的学习中,我便以设疑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学:(1)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故
事?(2)课文中的两个人物展现出了什么样的品格与特点?学生便对照着注释一边读课文一边翻译,并在理解这篇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思考讨论,在一问一答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接下来我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扮演,学生都十分积极地投入课堂活动中,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真正地实现了愉快教学。
总之,在目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要贯彻落实课程改革,将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策略融入课堂教学中,从提升学生的能力与技能出发进行教学,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海燕阅读答案篇3
关键词:初中 散文 表现手法 细节描写 联想 想象 对比 衬托 比喻 拟人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分类号】G633.33
会分析散文表现手法是鉴赏、评价、探究作品的基本能力。它包括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语言运用等方面的技巧和方法。分析表现手法,就是教会学生分析文章在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语言运用等方面,作者采取了那些艺术手段,这些艺术手段的运用,对表情达意有什么好处等。阅读过程中,透彻地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不但有助于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提高阅读鉴赏能力,而且能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
一、细节描写
【手法特征】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优秀的细节描写往往能达到“一瞬传情,一目传神”的效果。
【解题技巧】从细节描写中来探求人物的事件的流程、性格、心理,分析对文章主题的作用,烘托环境气氛、把握对情节发展、表现作者的情感态度作用等。
【示例】请简要赏析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鲁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技巧运用】按照这个流程,似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依葫芦画瓢的去捕鸟了,隐约的也透出出捕鸟少年的心情。因为没有深刻的记忆是不会写出如此细腻的捕鸟全过程的。
【答案要点】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 这些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捕鸟的全过程,也从捕鸟活动中写出儿童的兴奋、惊喜之情,表达了“我”对这个地方的喜爱、留恋.
二、联想 想象
【手法特征】联想就是有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有关的事物,或由眼前事物回忆起以前的有关事物。想象就是作者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过程。联想与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的内容更丰富,语言更生动,更有内涵,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增添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示例一】下面划线的文字可以删去吗?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技巧运用】春天天的繁花“闭了眼”“仿佛”就可以看见秋天的果实,这是明显的想象,可从这个累累的果实推测出作者的心情。
【答案要点】作者由繁茂的春花想到累累的秋实,“闭了眼”“仿佛”告诉读者,这是想象,生动形象的表达出作者已深深陶醉在这花香中。
三、对比 衬托
【手法特征】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有密切关联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叫衬托。用相似的作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作陪衬叫“反衬”。
【解题技巧】在描述主要人、事、物时,写到其他人、事、物,一般可以从对比、衬托的角度思考、分析。分析时,先要指出对比、衬托的对象(是衬托的,要分清主次),弄清对比点,最后,还要指出对比、衬托的目的,即对比、衬托的表达效果。
【示例】文中描写海鸥、海鸭、企鹅的表现对文章中心有何作用?
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高尔基《海燕》
【技巧运用】从他们与海燕在暴风雨来临前截然不同的表现可以知道,主角是海燕,其它都是反衬。
【答案要点】以海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英勇无畏,***乐观主义精神。
四、比喻 拟人
【手法特征】比喻,描写事物(或人)阐述事理时,用与之相似的事物来打比方。拟人,根据想象,把事物当作人物来写,赋予事物人的言行、思想、情感等。
【解题技巧】比喻句的分析,要紧紧把握喻体与本体之间的相似点,借此概括事物的特性、阐述事物的道理,还要指出比喻之法在使事物生动化、事理形象化方面所起的作用。拟人句的分析,要抓住人格化过程中的动词,把握事物特性、作者情感以及拟人手法在使事物生动化、事理形象化方面所起的作用。
【示例】简要分析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 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白花,好象日本看护妇。
②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技巧运用】①雪后的矮松头顶的白雪,被比作白花,顶着一髻白花的矮松也和看护妇相似,静止的雪、树似乎一下子有了生命,而且能给人以温暖。②傍晚时分,被夕阳暖调的阳光照射的山腰上的白雪,有了夕阳的粉色,和害羞的少女相似,表现出雪后小山的可爱,作者对济南的热爱也流露无遗。
【答案要点】这两句运用比喻和拟人,写出济南冬天的温情和雪后小山秀丽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济南的热爱。
海燕阅读答案篇4
一、读透原文
读透原文是解题的关键,考生接触文章以后先测览文章1-2遍,先求“通达”,即对文章中的基本名词术语例如人名、地名、官职名以及其他文化习俗名要心中有数,接着可凭借设题内容进一步确定文章中的精读,跳读部分(设题部分要细读、防陷阱;未设题部分可粗读、不多纠缠),据此文章的基本情节,内容已经有了粗略了解,可再次借助最后一个题点的设题内容,进一步解决尚未落实的疑难情节。这时,解题的时机基本成熟,可进入作答各题点阶段。
二、明确考查内容,谨防设题陷阱
1、考查常用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
一般实词在不同语境中所表达的意义是不尽相同的,而命题者通常将甲语境中的义项移用至乙语境从中混?考生视觉,造成错误。例如“尝置二簿识民善恶”(《资治通鉴》)“识”;识别。在古汉语中“识”有两音,念“shi”时有“知道”,“识别”“见识”等义项;而念“zhi”时有“记住”、“标志”等义项,本例题中的“识”应念“zhi”取“记住”义项。又例如2002年高考第11题“(广)专以射为戏竞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古汉语中“竟”有“竟然”、“自始自终”等义。要判定其正确义项,只要把备选义项代入原文原句,结合上下语境义,如果造成上下语意不畅或矛盾者,那么可断定使用该义项必然有误。如将上例中的“竞然”义代入原句,全句意思为“李广竟然因此死于射箭”,显然与后文“李广自杀身亡”矛盾。
由于部分实词的词义古今有较大差异,命题人有意将古义译为今义而迷惑考生:
例如“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家”家庭,这里明显用今义取代古义。春秋时期,大夫受封的城邑,叫采邑,这便是大夫的家。原句中的“家”是指大夫的采邑,而非现代汉语中家庭的“家”,所以,“以御于家邦“应译成进而治理自己的采邑和邦国。”解答此类考点,一般考生总是先确定词汇的现代汉语义,用现代汉语义去估测句子的语境义,这种思维容易形成一种定势难以自拨,我觉得解题还是要立足文章的整体才有较大的视觉能力,在字词前后语境上多分析就不易出错。
2、考查常用文言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作用
该题点设题通常采用如下形式: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身我立尽
今以钟磐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己失期
C.既出塞,出东道
始皇既没,余威震干殊俗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2002年高考第12题)
这种设题形式的四组备选句子,每组各有一句出自考生熟知的教材中,命题人有意让学生凭借已有的思维优势去推断查核另一陌生的知识内容,体现了“课本知识,课外设题”的精神,这说明平时文言文字、词教学要严谨到位,学生学习要务实勤奋。
3、理解并直译文中关键性句子
2002年高考该题点考查形式由往年的客观选择改为主观直译且置于Ⅱ卷中的笔试中进行。直译文句对考生无疑加大难度,因为以往的客观选择题,考生往往不排除利用猜押的思维心理得出答案的可能,而主观直译却要求考生要具备娴熟的语言表达基本功,否则译文非不通达即不得体。
一般说来,翻译句子有提供比较详细的语言背景,如2002年高考文言译句是Ⅰ卷中语段内容的延续,所以译句子对考生来说实际上是在原有的思维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思维,具体说就是对古汉语字词的再度考查,如何译好句子,我认为:
(1)译好古义:
例如“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曹刿论战》)要译成“下了战车、察看齐***战车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掺望齐***败逃情况。”如果把“下”译为“俯下身子”、“登”译为“登上车前横木”就错了。
(2)译出字词的活用义
例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齐策》)要译成“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句中“美”由原先的形容词活用为意动词“认为美”,“私”由原先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偏爱,如果译文没有体现这种变化,就错了。
(3)要译出某些虚词的语气
例如“技盍至此乎!”(《庖丁解牛》)译文①技术非常高明译文②技术怎么高明到这样的地步。“盍”在句中表达一种强烈的赞叹语气,而译文①译成一般陈述语气,大大削弱了原句的赞叹力度,而译文②则十分贴切译出原文的语气。一般说来,实词译得准,能传真虚词译得好,能传神,但要达到传神境界,实属不易,但做为教学方向,可深思力求。
(4)注意译文的规范与简洁
译文规范,即用规范的现代汉语直译原句,遣词造句要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规律。
如“君子哉若人”(《论语•公冶长》)按古汉语语序译是“君子啊,这个人!”但这不符合现代汉语语序,应译为“这个人是君子啊!”所谓译文简洁,指译文不得?唆,拖泥带水。例如2002年高考第16题(2)“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译文是“到死的那天,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有些考生译文冗长,加上许多无关的内容,既不准确也不得体而因此失分。
4、赏析作品中的形象意义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择与时***热点不无联系,设题内容有以下几种倾向:
(1)表现人物除恶打黑当仁不让
(2)表现人物勤于***务孜孜不倦
(3)表现人物用兵神算锐不可当
(4)表现人物怀柔有方夷狄归顺
作品中的人物或文官或武将都以肯定颂扬正面立论为主导,为此命题人通***采用与题干无关的信息“鱼龙混杂”以假乱真而迷惑考生。
例如2001年高考第15题:以下句子分别偏为四组,全部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①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②乃令甲卒皆伏,便老弱女子乘城。③遗使约降于燕,燕***皆呼万岁。④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由此益懈。⑤牛尾热,怒而奔燕***,燕***夜大惊。⑥燕***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解答此题,首先必须明确成语“兵不厌诈”义即“作战时不排除使用欺诈策略手段迷惑对方。”据此可以排除①项(燕王行为),A、B项不可选,⑤、⑥项都是“田单用计的结果而非用计手段”,故排除D项,答案为C。一般说来,解答此题,可用反问思维法去排查与题干无关的项,即可快速准确选中答案。
5、综合评价作品思想内容:
此题为文言阅读最后一道题点,侧重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全面把握,一般说来通常有两种没题陷阱。
(1)无中生有:选项中所陈述的信息内容在文章中压根就无,纯属子虚乌有,而命题人却有意识地利用句子中部分有多种义项的实词来个移花接木,让学生不知所措。说明白些其实质仍然是查检字词。
例如《元史.儒学》有这么一段话“程万海方显贵里,其家气焰熏灼,即违法,不不敢呵问,其树外门,侵官道,长孺亟命撤之。”命题者这样表述“……长孺秉公***,亟命权贵程万海砍掉侵占官道的门外大树。”学生没有读透末字“撤”的意义,很显然“长孺不是撤树”(文意不通),而是“撤去他侵占官道而修建的外门。”命题人巧将文中的“树”译成名词“门外种的树”,却不知在这里是动词“建造”。因为设题十分精巧,陷阱隐蔽极深,考生若不细致分析上下语义,深入思考,极易上当。
(2)混杂信息:
命题人往往将某人为官前后的***绩,或一个人在不同地点的行为,或多个人的行为品质混杂一团以惑视听。考生在作答思维时由于对原材料信息把握不准容易在视屏上出现“雪花点”如同电视收视屏上出现的干扰信号,觉得表述的信息似是而非却又难以判定,最终凭运气。会形成这样的结果,主要原因是没有读透文章。因此考生在阅读过程中要克服草率通病,对有设点的文中信息的阅读宜细不宜粗,而在枝节情节上又不必过分搅缠而造成思维疲劳。
高考文言文阅读设题由来已久,早在“”前,无论是高中文言文教学还是高考文言文考查,都被列为重点。恢复高考至今20几年来,高考试卷的命题形式与内容要求始终在不断的变化完善之中,但我觉得唯有文言文阅读这块天地,操作性极强,比较现代文学作品赏析,文言文阅读固然有一定的语言文字障碍难度,但学生的得分率却不低,其原因就是文言文阅读的实在可操作性。
海燕阅读答案篇5
关键词: 小学阅读教学 现状 教学策略
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为阅读,其属于复杂的思维过程之一。其在认知世界、搜集信息、审美体验的获得、思维的发展等方面意义重大。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主要强调文本、教师、学生三者心灵的对话,其在语文的教育当中占有显著地位,因此对其进行探讨意义重大。
1.小学阅读教学现状
虽然近些年国家及各学校都致力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阅读教学的被动型较强。部分教师在认同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在实际课堂上还是以自己的讲解为主,怕遗漏了句子、词语、生字导致学生在考试时不会答,因此学生接受知识多较为被动,同文本较少对话,亦较少理解与运用知识[1]。其次,淡化甚至忽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小学生具有较少的自主阅读机会,通常教师用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替代学生对于文本所具有的思考和感悟,虽然增加了生生对话与师生对话,使课堂较为热闹,但是学生同文本较少对话。
2.解决当前小学阅读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2.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有效构建生成性的课堂。
构建阅读教学新模式,也就是说教学设计要遵循粗线条弹性设计原则,即注意板块花、框架化、条理化,该课堂教学设计具有较强的现场性、较大的思维强度、较长的解答答距、较宽的问题问域。例如你认为文段中哪一句较为精彩?通过阅读本文,你有什么感受?此类开放性问题可将选择余地留给学生,进而引发小学生对相关讨论进行主动、积极的参与。通常学生热烈地将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展示出来。同一则的教案于不同课堂将生成不同局面,先前预设目标可以调整,因为是否达到预设目标并非课堂教学质量的评定标准,包括充分尊重学生多样、自由的思维方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弹性成分随时纳入目标中,主要看目标是否及时生成。生成之后情境应该较为缺乏,此时可以通过文字描述、***片、配乐等形象合理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轻松地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不再局限于唯一的标准答案。小学阅读课堂教学属于动态发展过程之一,当师生进入情境后彼此会互动与交流,需要按照具体教学内容构建与生成有效课堂。例如教学《秋天的树》这篇文章时,由于其情感性较强,因此可通过角色朗读方式引导小学生进入到文本的情境中,有效获取真切的语言实践和情感体验。
2.2激发小学生合理的想象,养成个性化的阅读习惯。
具有较高阅读效率的学生可将活动展开细节、活动、文中人物充分“看见”,但是阅读效率较低的学生通常存在阅读障碍,无法充分想象文本。学生学习中重要的材料为教材,进行阅读无法脱离文本,亦无法离开每一位学生主动且积极的参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相关提问,该提问可充分带动整篇课文的阅读中心,在引导学生往文本中走进的同时感知整体,使学生产生独特的感受,进而发表创造性较强、合乎逻辑的见解。在引导学生合理想象的同时使其勇于表达个人情感性较强的感悟与理解,促进个性化阅读[2]。比如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时,讲完第五段后,教师可问:“陶罐的话是否说完?”学生回答:“没有。”此时教师可问:“你从哪儿可看出还没说完?”学生就可发表见解,答案可能很多。此后教师还可以问:“那么陶罐最想说的话是什么?”引导学生充分想象陶罐和铁罐之间的感情有没有发生变化?主要的感情变化是什么?又说了些什么话?再现文章中心。
小学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表达看法,且表达应该有个性。例如教学《小桥流水人家》这一课时,任课教师可问学生看到标题之后你脑海中的画面是什么?学生A回答:“人家、流水、小桥之间关系和谐?”学生B回答:“人家煮饭用的水在流出来时都应经过小桥。”学生C回答:“此处具有较好的环境,有人家、水和桥。”显然学生B的回答与教学内容不相符合,然而创新性较强,此时教师不可批评学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可这样评价:B同学的答案很有创新,值得表扬,然而此篇文章要围绕三个实物所构成的一个美好景象角度考虑。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重要环节为阅读教学,因此教师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究性,促使学生通过阅读不断丰富自身精神世界,进而对学生全面发展起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海燕阅读答案篇6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竟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9.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 相同的一首是( )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今年高考诗歌鉴赏题中的唐诗部分,所选诗歌短小浅显,明白如话,没有多大难度,大多考生都能读 个大概,然而对诗中关键词语及意境的理解,则因考生知识面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层面了:一般考生能读通诗句 ,稍有能力者能读懂作者心声,能力较高者除此之外还能读出诗中远近推移、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等。对不同 层次的考生而言,同样的试题在他们眼中便成了“拦路虎”或“一碟小菜”等不同的物什。就该题而言,一般 考生如何能得满分呢?我们不妨运用解题技巧,根据命题的一般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地解答这两道试题。
大家知道,人们在认识某个事物时,往往要遵循由表及里,由先及后,由上及下,由简及繁、由此及彼的 规律,命题者在命题时往往也要遵循这个原则,因此,当我们局限在原题上不能得出题意时,可根据这一命题 原则沿波溯源地寻求答案(要有两个以上围绕同一母题的子题为条件)。如上述第8题中,对该诗分析不当的项 为c。这题较有迷惑度。它难就难在对“风灯”一词的理解上。诗中的“风灯”即桅灯是行业术语,因过去桅灯 外面要加上纸罩避风,故名。细想之下,由上文“江月去人只数尺”可知,其时江上并没有风,否则江水也不 会那样宁静,江月也不会那样清晰近人了。然而大多数考生不懂“风灯”这个行业术语,对命题者有意望文生 义的曲解“江风吹打桅灯”也就无从察觉、无可奈何了。而除此外,这四项乍看上去均切合题意,都没有破绽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必急于作答,可静下心来先看下一题。在命完第8题的基础上,命题却又顺势出了考查 写法的第9题,细读第9题可知,上诗“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 于是题目的破绽便出现了。这里说第二句写了“灯”景,而上题中分析这句则说写了“江风吹打桅灯”,不是 成了“风”景么?由于下文是题于表述,显然无误,因此上题选项c作为答案把握就大了,理由有三:①即刚才 分析的“风灯”的真实内涵;②全诗四句写景,一、三、四句开头第一个词“江月”、“沙头”、“船尾”都 是偏正式合成词,作为精通格律的杜甫,不可能把“风灯”当成述宾短语看待,因此只能是偏正关系,这样就 与题意吻合了;③全诗前三句写静景,第四句以动衬静,写出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a、b、d项分析一致。这 种得出答案的方法即“由下及上”法。
第9题是根据诗中的写法,在其他四首诗中找与此相同的一项。命题思路是由此及彼,扩大了诗歌鉴赏的信 息量。我们答题时不妨由彼及此地溯源而答。先具体分析“彼”即四个选项中的诗歌创作手法,然后对照题意 ,选出符合要求即“此”的答案。题目中a项一、二句以骈偶句式写登楼所见,三四句以流水句式写登楼所感。 b项一、二句用非骈偶句式写所见,三四句以流水句式写所闻。c项一、二句以骈偶句式写“江山”、“花草” 之景,三、四句又以骈偶句式写“燕子”、“鸳鸯”之物。d项一、二句用非骈偶句式写所见,三、四两句以流 水句式写渔翁独钓的画面。从这四项分析可知,c项写法一句一景且全用骈偶句式,与其他三项有所不同。这是 “彼”。再看“此”,即《漫成一首》的写法则是四句分别写了四种景物,而且一、二句三、四句分别构成对 偶,各句之间似无关联,不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之类有目的等关系,这种写作方法在绝句中是有名 的“一句一绝”的格调,它起源于晋代的《四时咏》:“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一般情况下较难把握,但写得好,不仅能使写景生动,律对精切,还能形成一个统一完美的意境,使句与 句前后照应、融为一幅完整的画面。因其难于把握,故写此调的人不多,唐代唯杜甫喜用此律。如大家熟悉的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即依此调而成,对照题意,该题答 案也是c项。这也是杜甫写的一首绝句。首句写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次句以和煦的 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春光;第三句写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 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紧扣首句作动态描绘;第四句写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春天的温暖,在 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也紧扣首句作静态描绘。整个四句以江山、花草、燕子、鸳鸯四景构成了一幅色彩鲜 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其写法与《漫成一首》一样,体现了杜诗摹物清丽雅致,浑然无痕的 艺术风格。
今年高考诗歌鉴赏题考一首唐诗,一首新诗,共3个题目计9分,其分值比往年增加,约占整个卷面总分的 三分之一,可以说与词语运用、语言连贯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一导向启发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 二多”:
一、多读一些名家的诗篇。今年高考唐诗鉴赏题明为一诗,实际上却考了五首诗歌,阅读量相当大,这些 诗有的是课本上学过的,有的是课本外未学过的,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不能局限于课本,而要指导学生以 书本为范例,多涉猎一些与课本有关的名家的作品,如这次高考考了杜甫、艾青的诗,中学课本中也收录了他 们的作品,如果我们在课外适当地收集些他们风格不同的作品引导学生阅读,学生就能在总体上把握某作家的 创作风格,以便形成知人论世,知人论诗的评价鉴赏能力。这方面吉林省特级教师赵谦翔进行的“语文教育与 人的教育”教改课题为我们作了有益的探索。他在讲到某作家作品时,把该作家写的诗文代表作及别人评价, 介绍该作家作品的文章集中汇编成专题进行阅读教学。实践证明,这是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行之有效的 方法。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再也不能满足于以前就书讲书、死搬教参、死做题目的教学方法了。
海燕阅读答案篇7
我在专题复习法中,尝试“读读讲讲”相结合的方法,瞄准高考命题的价值取向,紧扣考试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立足教材,保证专题复习课的质量。
一、“读”与专题相关的教材内容
引导学生课前阅读与专题相关联的教材内容,是温故知新,为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准备的重要前提。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掌握,是提高分析说明综合能力的关键,为防止学生在答题时出现基础知识不扎实、胡编乱造、不着边际等问题,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读教材,让学生明白高考地理无论怎样突出能力,试题无论怎样千变万化,但考试“以课程标准为依归,以教材为依据”不会变(必须紧扣考纲),“题在课外,理在书中”不会变(必须瞄准这一高考命题的价值取向),切勿因高考侧重对能力的考查,而偏废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如2007年全国高考文综卷Ⅰ第40题第(3)小题“说明燕京城城址选择的有利自然条件”和第(4)小题“说明燕京在区际联系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其***直接来自于九年级地理课本插***,两题都直接考查书本知识,就是最有力的明证,可见读教材不可忽视。
为了提高阅读效率,在阅读前,教师可以列出与专题相关的编目或条目,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材料,出示相关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并归纳提炼核心内容,形成知识网络。这样,通过课前阅读,既巩固了第一轮复习的成果,为提高课堂效率做好了准备,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二、“读”专题复习学案
引导学生课堂上阅读专题复习学案,是学生学会提纲挈领迅速生成能力的保证。专题复习对于教师来说没有现成的方案,对于学生来说也没有现成的教科书,为使学生搞好专题复习,做到有的放矢,在组织专题复习过程中,可分专题编写专题复习学案,印发给每位学生,作为学生专题复习的蓝本,供学生上课时使用。学生可以边听讲、边看提纲和学案,做到“手中有学案,心中不惊慌”。
三、“讲”主干知识
纵观近几年的文综试题,总体平和朴实,突出对学科主干知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比较贴近学生的实际。如2011年福建高考文综卷地理部分的主干知识:第1—2题中国的影响农业区位变化的因素;第3—4题中国的人口迁移对城市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第5—6题城市的功能分区及其影响因素;第7—9题等值线的判读及综合分析;第10—12题等压线***中风向的判断、地球运动、晨昏线特征、昼夜长短计算;第37题科罗拉多河大峡谷的地貌、植被、气候,河流的水文特征,沿岸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选修题第41题,A.【选修2—海洋地理】海洋表层海水温度分布规律、动态变化与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B.【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南方冰雹灾害多发季节、形成原因、危害及其防御措施。可以看出,试题紧抓气候、河流、地貌、农业及城市区位、人口结构及特征、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主干知识,没有脱离教材实际,面对这样的试题,学生可以从容应对,安心答题。
专题复习综合性强,容量大,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这时,应指导学生找到一条合理的线索,对零散知识进行整理、连接、综合、归类,围绕这条线索拓展延伸形成一串知识链,即“抓主干,理脉络”。可以将主干知识融合到各个专题中,帮助学生理清脉络,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讲”复习方法
当今文综高考地理试题,尤其是主观题的设计,都是以热点材料为背景,然后进行设问,侧重考查学生对书本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的理解掌握,试题灵活、多变,但“材料在外,答案在内”,2007年高考全国卷Ⅰ文综的地理题印证了这句话。如第36题第(2)小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区不断扩展,要求西部工业区中的焦化厂、水泥厂搬迁的呼声越来越大。为什么?”从其答案组织看,主要就是来自于书本“工业的区位选择”这部分知识的迁移和变换,第(1)小题:“判断东部工业区的选址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直接考查书本的重要原理的运用;第37题第(4)小题:“分析五台山年降水量高于郑州年降水量的原因。”没有设置审题的障碍,主要考查两地降水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地形原因)。因此要提高主观题的得分,不仅要熟练掌握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而且要学会灵活运用,有效迁移。
当然,在做好做实“读”和“讲”的同时,还应当注意落实好“练”与“评”两个环节,即进行适当的、有针对性的练习及练后评析。总之,只有做实了“读读讲讲”,充分有效地利用与专题相关的课内外材料,不断训练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才能确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广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使学生紧张的高考复习变得有趣愉快而又高速有效。
参考文献:
海燕阅读答案篇8
《雪》答案
积累运用
1、粘烁旷褪弥
2、(1)漂亮艳丽
(2)学识广博
(3)消融,溶化
3、野草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阅读理解
(一)
4、江南的雪“滋润美艳”,充满生机;朔方的雪***不羁,撼天动地.一是优美,一是壮美。
5、坚决、果断的语气。代指前半句描述的朔方的雪桀骜不驯而又孤独的品格和操守。
6、对寒冷环境的反抗,也是对不屈的、斗争的品格的歌颂。
7、《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塑雪罗汉仅仅是一笔带过,而《雪》中却对塑雪罗汉的过程
进行了生动的措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塑雪罗汉主要是为了反衬雪地捕鸟的
乐趣,而《雪》中写塑雪罗汉则是通过塑雪罗汉的一种缺憾美来为下面“朔方的雪”的出
场作铺垫。
(二)
8、百合之所以要“开出美丽的花朵”,不是为了炫耀自己,而是为了向世界默默地奉献“美
丽”,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存在”的价值。
9、表现了百合信念坚定、执著追求的性格。
10、不好。标题以“心田上”三字来修饰“百合花”,强调了百合花“触动”人们“内心那纯净温柔的
一角”的作用,突出了百合花精神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抒发了作者从内心深处流露
出来的赞美之情。改动后的标题则没有这样的表现力,而且“一株”与文末“满山的百合花”
等情景不符,“顽强”则不能完全概括其特征。
11、读出了野草嫉妒的心理,看到了野草狭窄的心胸。第二问言之成理即可,示例:我会鼓
励百合说:“既然已经确立了正确的人生目标,那就坚定地走好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
吧!”我会批评野草说:“看到别人有了成绩,千万不要嫉妒,更不能肆意诋毁,要有宽
广的胸襟,要学会欣赏和鼓励别人。”
体验探究
12、(1)示例:①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③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④白雪却嫌春*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⑤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⑥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对雪》)
(2)示例:喜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
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
大雪来得急骤,而且传达出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
壮美意境,富有浪漫色彩。
《雷电颂》答案
积累运用
1、虐秽咆迸犀
2、(1)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2)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行礼时,
跪下,叩头到地。
(3)摆布。
3、B
4、(1)屈原历史(或“话剧”)内心独白
(2)舞台说明
阅读理解
(一)
5、(1)反问和比喻。反问的表达效果:以责问的语气,怒不可遏地斥责无德无能的统治
者;比喻的表达效果:形象生动地揭示了***统治者是一切黑暗的罪魁祸首。
(2)反复。表达效果:表现了诗人无比高昂的战斗激情和彻底的斗争精神。
6、诗人以“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人世间无德无能、昏庸腐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7、表现了屈原鞭挞一切污秽、横扫一切*的顽强战斗精神,体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
的浩然正气。
8、不好。用第二人称不仅符合屈原被囚禁在神像林立的东皇太一庙正殿这一实情,而且使屈
原对黑暗势力的斥责更加直接,与黑暗势力的矛盾更加激烈,更能表现屈原怒不可遏的斗
争情怀和短兵相接的战斗勇气。
(二)
9、窒息、惊恐。
10、写听觉:鸟儿唱着欢乐的歌。
写嗅觉:艳丽的玫瑰花散发出阵阵芳香。
作用:给人以多方面的感官刺激,让人强烈地感受到景色的美好,领略到大自然多姿多
彩的美。
11、前者比喻瓢泼大雨,后者比喻小雨。
12、意在衷现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和谐的美。
体验探究
13、(1)农历五月初五,即端午节。相传为纪念屈原,因为屈原是在这一天投江而死的。
(2)《离*》、《九歌》。主要写了屈原一生忠于楚国,最终为楚国而死的事迹。
《短文两篇》答案
积累运用
1、阵轮面撮
2、(1)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会成为黑暗
的寒冷世界。
或: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是会成
为黑暗的寒冷世界的。
(2)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不可以使
这已死的星球再生。
3、示例:(1)写日:①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②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④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
⑤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2)写月: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④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⑤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⑥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⑦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4、龙•虎•狗《家》、《春》、《秋》或《雾》、《雨》、《电》
阅读理解
(一)
5、抓住了月光寒冷的特点来写。如:“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月光冷
得很”、“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等。
6、“冷”、“死”感*彩强烈,形象地传达出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憎恶与不满。
7、因为妲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
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姬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8、示例:她看到了自己的面影。追求光明、追求美好事物的她,以月亮为明镜,要用这明
镜照出自己的影子。(本题答案开放)
(二)
9、(1)指人世间的不幸者。
(2)指老音乐家的眼泪。
10、这三件事虽然互不相关,但人物的境遇相似,他们凝望星星时都得到无上的安慰,都存
在着信心和希望,所以放在一起并不感到凌乱。
11、光明永远在“我”心中,“我”追求光明的理想永远不会改变。
12、星星象征着痛苦中的安慰和黑暗中的希望,而这种安慰和希望是永存的。
体验探究
13、(1)示例:①先生虽去,精神永在!
②巴金先生的离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③您走了,却在世上留下了一盏明灯。
④有的人死了,轻如鸿毛;有的人死了,重如泰山。
(2)示例:①理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就舍沐浴在理想的光辉
之中。
②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在于接受,也不在于索取。
③每个人应该遵守生之法则,把个人的命运联系在民族的命运上,将个人
的生存放在群体的生存里。
④现在,我的座右铭是:尽可能多说真话;尽可能少做违心的事。
(3)示例:这副对联巧妙地把巴金的名字嵌在中间,生动贴切。上联化用唐人诗句“共
话巴山夜雨时”,暗喻巴金为蜀中奇才;下联赞颂巴金的文章激情澎湃,
犹如“金石”之声,饮誉海内外。
《海燕》答案
积累运用
1、怯翡蜿熄
茫窜沫掠
2、(1)叫喊
(2)呻吟
(3)号叫
(4)呼叫
(5)吼叫
3、(1)象征气焰嚣张的沙皇***势力。
(2)比喻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
4、(1)不能。“掩藏”是遮盖、掩避的意思,而“躲藏”则指把身体隐藏起来。
(2)不能。“恶狠狠”是贬义词,而“使劲”是中性词,难以表达对狂风的谴责。
阅读理解
(一)
5、(1)象征无产阶级***先驱者
(2)象征人民
(3)象征***势力
(4)象征假装***和害怕***的人
6、通过声音(如呻吟)、动作(如躲藏)、外形(如肥胖)、心理(如恐惧)等方面,作者
将海上群鸟害怕暴风雨的各种丑态揭露无遗。通过群鸟对待暴风雨的不同态度的对比,突
出海燕的英雄形象。
7、(1)善于透过现象看本厦,具有敏锐的预见性和洞察力。
(2)具有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
8、这是胜利的预言家海燕向人民发出的***号召,它表达了无产阶级埋葬旧世界、创造新世
界的强烈愿望,显示了***战士不畏*、顽强战斗的高贵品质。
(二)
9、它的飞行时间之长、速度之快、动作之敏捷,堪称鹰中之最。
10、(1)雕鹰出生后不久,就要经受千百次残酷的训练,否则就不能获得食物。
(2)母鹰把幼鹰从高处摔下,胆怯的幼鹰便被摔死。
(3)母鹰折断幼鹰翅膀中的大部分骨骼,并将幼鹰再次从高处推下,有很多幼鹰成为飞
翔悲壮的祭品。
11、(1)“这样”指折翅飞翔训练。
(2)“翅膀”指激情、意志、勇气和希望。
12、示例:不管外界条件如何,成功最终靠自己。
体验探究
13、示例:低吟浅唱的小河小桥流水的江南
《组歌(节选)》答案
积累运用
1、拗肖嵌躁塾
2、(1)匮馈
(2)梓悼
(3)燥躁
3、(1)海誓山盟
(2)长吁短叹
阅读理解
(一)
4、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象,艺术地描蹬了“雨”的生活,表现了对人生的积极思考.
5、(1)抓住雨线闪亮的特点,描写形象、贴切,表达了对纯洁、高尚、正直的“雨”的
喜爱之情。
(2)“清晨的女儿”、“偷”:以特有的视角写出了活泼可爱的情态;“镶嵌”一词形象传神,
增添了美的意蕴。
(3)用拟人手法,赋予花草人的动作和性格特征,生动揭示了“雨”以其高尚无私的奉献
和给予为世界带来了生机与美丽,富有表现力。
6、不是。作者托物寓意,把自己热爱生活的情感全部倾注到“雨”这一富有生命力、充满灵气
的艺术形象中,以此来表达自己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
7、“鹰”象征***勇士;“蛇”象征满脑袋市侩哲学的庸俗小市民。
8、为了自由和光明与*英勇战斗的生活.流露出无比自豪的战斗豪情和对苟安者的蔑视.
9、通过对蛇生活的阴暗、腐臭的峡谷的环境描写,反衬热爱在广阔、自由的美好天空战斗的
鹰的光辉形象。
10、一个热爱自由、向往光明、渴望战斗的英雄形象。
海燕阅读答案篇9
【考法归类】
诗歌鉴赏题注重对意境的考查,其考查的题型较为稳定。鉴赏诗歌创设的意境,常见的命题形式为:①这首诗(或×联、×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②这首诗描写了××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③请简要赏析这首诗中描写景物的××两句。④诗中描写了××时的哪些景象?渲染了怎样的意境?⑤××句与××句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⑥在诗人眼中,××之地环境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请简要说明。⑦××和××这两首诗均描写了××,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表达的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⑧这首诗(或×联)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或氛围?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进行赏析。
【应考思路】
无论是考生平时的模拟考试情况分析还是高考的考情分析,相对于语文学科的其他试题,诗歌鉴赏题的失分率一直比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考生在答题时思路模糊,所写的答案不够规范。
鉴赏诗歌意境题的步骤为: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是要忠实于原诗,二是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对原诗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考生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幽深静谧、生机勃勃、沉郁忧愁、开阔苍凉、高远辽阔等,注意选取的词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第三步,揭示作者的思想感情。考生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该答出作者为什么而感伤,如“表达了诗人感叹时光流逝、惜春伤春的感伤情怀”。
鉴赏诗歌意境题的答题思路:
1.诗歌意境=***景画面+氛围特点+思想感情。
2.这首诗(或×联、×句)描绘了一幅××的画面(结合诗歌具体描绘),营造了一种××的意境(或氛围),抒发了(或抒写了)作者××的情感(或××的心情、××的心境)。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
1.描绘***景画面。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2.概括氛围特点。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
3.分析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4.用标准的模式拟写答案。
答案
这首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本诗营造了一种明净绚丽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过关突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润州听暮角
李涉
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
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
【注】唐文宗时,诗人曾因事流放康州(治所在今广东德庆),此诗很可能是作于贬谪途中,是羁旅之作。
这首诗写景气势苍凉,意境高远,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诗人伫立船头,眼望江面茫茫一片,耳听边地幽怨悲切的乐调;暮角声起,江边沙滩上的鸿雁惊起,飞向远方。作者通过对茫茫江水、暮天飞雁、幽怨边曲的描写,营造了苍茫空寥的意境,抒发了思念故乡的绵绵情思。
鉴赏古诗词中的画面
考情分析
关于鉴赏古诗词中画面的作品主要选自唐诗宋词,该题型多为简答题,历年来考查的分值相对稳定,考查频率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设问方式
1.这首诗(词)围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3.这首诗(词)的第×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作者是怎样将景与情结合在一起的?
答题策略
1.描绘***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情景。考生在描述画面情景时要忠于原诗,可以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对诗句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生动。
2.概括氛围特点。根据景物构成的画面概括诗歌营造的氛围,例如冷清、恬静、雄浑等。
3.分析思想感情。写景是手段,抒情是目的。考生在分析***景中诗人寄寓的思想情感时务必要做到具体化,严防空洞无物。
答题模板:这首诗(词)运用××的修辞手法,描写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精题示例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技法印证】
1.描绘***景画面。这首诗的前四句句句写景,众多的景物交织成一幅气势宏大的画面。诗中描写的景物有汉江、支流、中原、急流、险滩等,考生在描绘这些***景时要使用动词或形容词对其进行适当的修饰,力求准确优美。
2.概括氛围特点。诗歌描写的是汉江壮美的景色。作者远望汉江万里滔滔,水势如同九条巨龙蜿蜒入海,它在中国的大地上肆意横行,即使一路上遇急流和险滩。由此考生可以概括出诗句营造的氛围特点:宏大、壮阔。
3.分析思想感情。诗歌重点描写汉江之水纵横大地、不可阻挡的滔滔气势,作者由眼前之景自然联想到大唐盛世的景象,心中难以掩饰的自豪和对盛世伟业的歌颂之情溢于言表。答题时,考生要具体描述此情此景,切忌空洞,比如仅答出“表达了诗人由衷的歌颂之情”是不妥的,应答出“表达了诗人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业的歌颂之情”。
海燕阅读答案篇10
一、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的平台
1.精心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预习课文。课前让学生自主预习课文,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设置并抓好课前预习性自主学习环节,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机会,对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为重要。学生提前熟读课文、自己查工具书、资料,解答《导学案》及自己确定的目标,积累知识。坚持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一番***研究,为课堂学习新内容做好铺垫。长期坚持课前自主预习,学生的语文成绩将会大大提高。
2.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在于为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借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
3.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在学习时喜欢***思考,有的学生则喜欢与人交流。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偏爱的较为稳定的学习方式。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要创设一个较好的问题情境,通过教师设计的《导学案》中的问题,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自己去想办法,自由探讨积极思维,大胆地提出质疑,选择不同的方式解答问题。
二、以合作交流、讨论作为课堂学习主要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1.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精神饱满的投入学习,要善于思考质疑并提出个人独到的观点,有价值的见解,能引发同学们思考。课堂上学生根据预习自主学习的情况及教师设置的问题,互相讲解、争论质疑。
2.教师要为学生合作学习设计恰当的问题。合作学习要使学生讨论交流有气氛、热烈,教师必须设计适当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教师要把问题看成学生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生学习过程的主线,把学生学习的过程看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中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合作学习中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相互切磋、相互沟通共同发展,促使学生有更多机会表达想法。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始终把学生置于主人的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学习的大部分时间、空间还给学生,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学相长。教师要以普通一员的身份加入与学生一起互动,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交流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及时给予引导和点评。
三、运用探究式教学展现语文高效课堂魅力
1.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探究性学习,就是对学习材料、学习问题的探索研究、探寻追究。这种学习方式突出了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求知,它能极大地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使其经常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
2.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如教学《海燕》一课,设计如下问题(1)高尔基笔下的海燕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刻画海燕形象的?(2)本诗中借海燕形象赞美无产阶级***的先驱者,这是一种什么手法?(3)文中还有许多事物,是否也具有象征意义?(4)本诗主要塑造海燕形象,为什么还要写海鸥、海鸭、企鹅?(5)“大海、狂风、乌云、闪电”的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些问题不是学生一下子就能明白的,他们需要查资料认真读课文、分析探究才能发现。因此,这给了学生极大的探索空间。探究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开放性决定了探究学习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高效课堂本身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课堂,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都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这就为学生探究学习提供了条件。
3.课内外相结合,引导学生多实践,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精神。探究学习要贴近学生生活,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语文学习实践中,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质,强化能力。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才能补充学生知识的不足,构建他们网状知识体系。各抒己见、张扬个性、善质疑、敢怀疑,养成***思考的习惯。这样,通过一系列的探究,展开学生的个性,让语文学习变得活泼,具有思辨性、开放性。
4.尊重个性思考,促进自主探究的创新。在语文教学中,要将感受、领悟、欣赏、批评的权利交给阅读的主体――学生,让他们在发现、讨论、申辩中张扬个性,发现自我,从而体验创造的乐趣。充分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探究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这也是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语文高效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学习积极性,这一教学重视了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和内在学习动机的激发,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的精神状态。“自主合作”学习重视学法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思维,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从而适应现代社会和个性发展的需要,真正体现变“教我学”为“我会学”的“自主合作学习”为核心目标的教育教学思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