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印象篇1
岳宁老师是我们新的女副班主任,负责教我们科学和数学。听六年级的哥哥姐姐们说,岳老师很难相处,大家也不是很喜欢她。真的是这样吗?我决定好好地跟岳老师相处一天。
第四节课是岳老师的科学课,她走进教室,用高亢的声音喊着:“上课!”由于是新来的老师,大家都站得直直的,喊道:“老师您好!”开始讲课了,岳老师一一给我们讲解原理,我觉得还挺好的,不知道大家为什么不喜欢岳老师。到了快要下课时,突然听到岳老师大喊:“那位同学,讲什么话,站到后面去!”原来,是刘浩天又在讲话了。可我不明白,虽说刘浩天爱讲话吧,可毕竟这时开学的第一天啊,还是得给点面子吧!招呼两下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罚站呢?果然很凶!
吃完中餐后,岳老师叫做清洁的同学留下,其他人出去。我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出去玩,而是在观察着他们。只见岳老师仔细地指导着他们,帮他们拉桌子、扫地。虽然教室里开着空调,但我还是能清晰地看见岳老师脸上的汗珠。此时,我不由得惭愧,岳老师为什么要刘浩天站起来?应为要给他一个警告,要他以后不再犯;岳老师为什么要这么辛苦,让同学来做就好了嘛!那是因为她要教同学们,让我们的班级更加美好啊!
开学印象篇2
艺术的变革往往折射出社会生活的变化,就像文艺复兴运动标志了欧洲社会状态从中世纪向现代的转型。而“印象派”的出现,则预示了乡村文化向都市文化的一系列变化。那个时期的艺术家敏感地凭借自己的感觉,描绘出这种变化的真实状态。从他们喜爱的题材看,由于感觉的变化而导致新表现技法的产生。如莫奈画烟雾缭绕的火车站,画在不同时间和光线变化中的干草堆;他画大教堂,画开满鲜花的草坡、茂密的浓荫下有睡莲的池塘……曾经有人评说毕沙罗热衷于画那些普通的蔬菜,而对名贵植物不屑一顾,相对而言,毕沙罗确实更多的是描绘乡村的环境。但当时的毕沙罗并不像隐士般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他时不时地要离开城市到郊区去,醉心于乡野的气息……但是后来他也开始关注城市生活,画城市的花圃园林,“园中不再种有白菜、生菜和南瓜,而是一片人工种植的错落有致的花卉、树木和灌木”。这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来回“寻寻觅觅”的画作,形象地表达了当时人们对待周围环境变化的一种矛盾心理。相对于这些依旧迷恋乡村的艺术家,另外一些艺术家清楚地表达了他们对城市生活的关注,如马奈画巴黎咖啡馆和酒吧,德加画芭蕾、剧场和酒吧……雷诺阿的作品比较特殊,他画年轻女性,虽然很难确定他画的是乡村姑娘还是城市姑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些脸颊红润、健康活泼、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女性与柯罗画中的朴实而优雅的女性形象有距离,或者他梦想中的女性就应该如此――有着村姑般的健康和淳朴的表情,又有城市姑娘的韵味。
实际上,每个民族都会在不断变动的历史过程中产生新的思想和艺术形式,这些新因素的积累也往往成为下一次变革的基础或资源。比如后印象主义以及野兽派等,尽管后起的艺术流派在艺术观念上有针对印象主义的只重瞬间和过于自然主义的倾向,但还是沿着印象主义所开辟的更自由、更明朗的艺术表现方式在发展。
印象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似乎也开始于中国社会形态转变的关头,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中国社会开始步入现代进程的时候。但印象派绘画是外来艺术,中国传统绘画中没有“印象”一词,中国早期美术家对这类绘画的描述是“近看一塌糊涂,远看栩栩如生”,但“非有大天才真功力不能也”。这显示了当时中国人虽然不理解印象主义艺术,但也不太反感,而且可能和传统艺术中的大写意和狂草等观看方法有联想才有对它不俗的评价,而且从以后中国人学习印象主义的过程看,走向野兽派也是在情理之中。但当时中国知识界寄望于“科学主义”,看上去更逼真的古典主义、写实主义被中国人认为更科学。尽管印象主义也体现一种追求“客观真理”的品质,但那时中国人似乎更需要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启蒙。
这样,中国美术界对印象派的接受必然有一个过程。印象派作品通过珂罗版印刷品传入中国,一些年轻人对它也只是一个模糊的印象。中国人真正接触印象主义艺术的是留学生出国留学。1905年,李叔同(1880―1942)去日本留学,在东京美术学校师从日本油画家黑田清辉,而后者是日本的印象主义绘画的倡导者,他在教学中用印象派的观念改变了古典主义学院派教学模式。李叔同就是如此接受了印象主义,这可以从他留在学校的一幅自画像看到这种影响。如画像与背景的交接处不再清晰的用线描画,反而用相同笔触画出的彩色碎点布满画面,画面具有明显的空气感……在李叔同之后,20世纪前期的刘海粟、潘玉良、关良、陈抱一、张弦等艺术家都画有印象主义风格的作品。
但中国人对印象派艺术观念的认识相对于技法反而较为滞后,虽然沿海各地的美术院校和私人画室都教授和传播印象主义,各种展览都有印象主义风格的作品出现,但中国人大都以“西洋画”来笼统地认识它。1949年以后,中国的艺术家绝大多数都受俄罗斯艺术的影响,但同时也接受了俄罗斯式的印象主义――通过马克西莫夫的油画训练班的外光教学模式,使很多中国油画家的作品也有了天光和冷暖色调的区分,尽管有的时候因为要符合特殊的需要画得很戏剧化、色彩很夸张,但印象派观察和描绘的方法却被间接地很特殊地移植到了中国现代绘画。与很多画家喜好印象主义明朗风格不同的是理论界对印象主义的批判时起时伏。除了坚持古典主义、写实主义的一些画家对印象主义不满意而发出一些极端的言辞外,更由于斯大林时期的前苏联艺术界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批判,改变了此前中国人对印象主义的正面评价。
上世纪70年代后,以画印象派风格的绘画和展出印象派风格的绘画成为一种文化姿态。比如1979年上海的艺术家们组织的“草草社”,其中不少画家采用的风格有着印象派渊源。1979年夏天在北京中山公园开幕的“法国印象主义绘画***片展”使印象派绘画展示了真实的一面――尽管当时展出的是印刷品。而随后在1982年美国企业家韩默的私人藏画在北京的展出,印象派画家马奈、西斯莱、莫奈、毕沙罗、雷诺阿、德加、梵高等人的作品第一次阵容整齐地在中国美术家、理论家和观众面前亮相,好像时间又回到20世纪初印象主义初入中国时的状态,国人需对印象主义艺术再一次重新认识。
开学印象篇3
关键字:印象主义;印象主义音乐;德彪西;拉威尔
中***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225-01
印象主义,即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初期在欧洲唯美主义和自然主义基础上形成的文艺思潮和艺术流派。主要表现在绘画上,反对学院派的保守,主张到大自然去写生,直接获取光和色的无穷变化以作艺术表现。在绘画技巧上和用色的革新上有所贡献。但他们以“不关心主题思想”去反抗学院派陈腐的主题思想。强调瞬间印象,并把光与色作为追求的目的,使创作题材和内容受到很大限制。
印象主义一词同时还指一种文学批评,称为印象主义批评,亦即感受式批评。这种批评拒绝对作品进行理性的科学的分析,而强调批评家的审美直觉,认为最好的批评只是记录批评家感受美的过程,至多指出这美的印象是如何产生的,是在哪种条件下被感受到的。因此,印象主义批评是一种朦胧的、没有明确论证的“以诗解诗”式的批评,而且往往写成散文诗的格式,文学批评就成为一种与文学创作没有本质区别的艺术门类,写这种批评文字的人往往本身也就是诗人或作家。
印象主义音乐产生于19世纪末,是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而出现的一种音乐流派。印象主义音乐带有一种抽象而神秘的色彩,是音乐进入现代主义的开端。它的音乐形式、织体、表现手法、基本美学观点以及所追求的艺术目的和艺术效果都与古典和浪漫主义有着很大的分歧与差别。由法国作曲家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首创。
古典主义音乐的创作是严谨而规整的,浪漫主义音乐则是注重情感的呈现与激情的迸发的。而与之相比较,印象主义音乐并不是通过音乐来直接描绘实际生活中的画面, 而是更多地描写那些画面所带给我们的感觉或印象,进而渲染出一种神秘朦胧、若隐若现的气氛和色调。在乐曲的形式上多采用短小且不规则的形式,以便更好地体现出印象主义音乐较为自由的特点。印象主义音乐盛行的时间不很长,它很快就被更加激进与富于变化的现代音乐所代替,但印象主义音乐却是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从此音乐艺术开始了一个具有根本意义的转变。正因为如此,印象主义音乐才得到了非常的重视,其艺术性与重要性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理解与承认。
印象主义音乐的产生是从后期浪漫派和民族乐派中演变而来的。在德彪西之前,印象主义音乐的某些因素其实已显露于肖邦、李斯特、格里格、穆索尔斯基以及瓦格纳等人的作品之中。肖邦充分认识到色彩的重要性,将其作为音乐中一种不可或缺的因素。格里格的复杂、朦胧、富于色彩的和声,亦可谓具有了一定的印象主义气质。他们对印象主义钢琴音乐有着重要影响。
克劳德・德彪西和莫里斯・拉威尔是印象主义音乐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德彪西是杰出的法国作曲家,也是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者。他曾根据马拉美的同名诗歌创作了管弦乐序《牧神午后》, 还根据比利时诗人梅特林克的同名戏剧创作了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钢琴创作是他最主要的创作, 早期的《阿拉伯斯克》、《贝加摩组曲》接近浪漫主义风格;《版面》、《欢乐岛》、两集《意象集》和《二十四首前奏曲》则为印象主义的精品。管弦乐曲《夜曲》、《大海》、《伊贝利亚》中都有不少生动的乐章。
作为印象派音乐的创始人, 德彪西的创作特点与浪漫主义一脉相承。他打破了调性的束缚,具有色彩丰富的和声,以及对音乐新的音响细腻变化的探索, 开拓了钢琴音色的奇妙世界。
另一位发展印象派音乐的法国作曲家是拉威尔. 他的代表作品有歌剧《达芙妮与克罗埃》, 芭蕾舞剧《鹅妈妈》, 小提琴曲《茨冈》以及管弦乐曲《波莱罗舞曲》。他的重要钢琴作品有:《水之嬉戏》 、《镜》 、《夜之恶魔》 、《高贵而伤感的圆舞曲》 、《在库普兰墓前》等等。拉威尔的钢琴作品同德彪西相比,是极为有限的。但是,在钢琴音乐史上,拉威尔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另外, 他还将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独奏曲《***画展览会》改编为同名管弦乐组曲, 使得此曲广为流传。
开学印象篇4
关键词:表现内容 表达手段 欣赏体验
莫奈(Monet,1840-1926)作为印象派绘画大师与德彪西(Debussy,1862-1918)作为印象派音乐大师都在各自的艺术领域开启了一个艺术的新起点。印象派绘画与印象派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二者有着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一、表现内容的相似性
印象派这一名称产生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绘画艺术领域。而印象派音乐可以说是在印象派绘画和象征主义文学的影响与促进下诞生的。印象派音乐也是从绘画艺术中借用过来的。由此看来,印象派绘画与印象派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相似性是毋庸置疑的,而这种相似性首先体现在表现内容方面。
印象派绘画与印象派音乐都以追求自然、自由之美为宗旨,以熟悉的生活场景和客观物象为主题。印象派摆脱了古典主义时期绘画艺术一度表现宗教、神化、历史的绘画内容,把视角转向自然随意地表现生活和主观化了的客观事物,标志着与传统的艺术观念、艺术表现的决裂,也预示着一个新的绘画时代的到来。印象派绘画大师把生活中人们熟知的场景、不引人注意的平凡事物纳入绘画创作中,给普通的事物增添了新的色彩,比如:莫奈的作品《午餐》、《火鸡》、《圣・拉查儿火车站》等都是截取了生活化的平常场景作为绘画的主题,使这些作品多了一份生活的气息与自然情趣。
同样,德彪西以表现自然之美为内容的作品比比皆是。比如:德彪西的代表作《月光》、《大海》、《版画》中的第三首《雨中花园》等。在这些作品中德彪西并没有象浪漫主义那样借景抒情,而是着重用音乐的语言刻画自然的神奇之美,带人们进入一个物我相忘的境界。
二、表达手段的相似性
德彪西的音乐之所以借用印象派绘画的称谓,是因为他的音乐创作手法与印象派绘画技法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光、色与音响、音色。印象派绘画热衷于追求光的变化,在创作中要求迅速捕捉到光的“瞬间印象”。他们把绘画创作从室内搬到室外,仔细研究在阳光照耀下景物的光色变化,并迅速准确地将观察到的颜色铺满画面,他们的笔触虽长短不齐但及其灵动,色彩虽让人诧异但真实活泼。莫奈在进行绘画创作时,总会在“等太阳”,描绘出不同时间光影下的物象,抓住色彩之间互相渗透与转化的关系。他画过许多不同时间的谷堆:《正午的谷堆》、《冬天的谷堆》、《落日中的谷堆》、《两个谷堆》等。正是这种真实记录光与色印象的绘画创作,造就了印象派绘画独特的艺术风格。
正如印象派绘画追求光与色一样,德彪西在作品中也突出了音响与音色,用音响的强弱和独特的钢琴音色表现了绘画中光与色的变化效果。比如:德彪西早期钢琴曲《月光》,虽然总的来说全曲都是极轻的力度演奏,但是,中间高潮渐强部分与开始、结束时的音响组合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是这种音响的交织与变化组合进而刻画出月光照射着水面,光影闪烁、波光粼粼的律动画面。正是由于德彪西对钢琴的驾轻就熟,使钢琴独具变幻的音色展露无遗,制造出柔和、闪烁的音响效果,让人难以忘怀却无以名状。
含蓄的轮廓线与模糊的旋律线。印象派绘画在处理边线轮廓时非常含蓄,较古典派清晰的轮廓线有着明显的区别。在莫奈的作品中这一点也表露无遗。比如:莫奈的成名作《印象・日出》,整幅画面中无论是远景还是近景,乃至人物都是模糊的,形体与形体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线条都消失在网状的结构中。
象征主义诗人强调诗句的声韵,为此常常失去意义的明晰。印象派音乐也显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失去清晰分明的旋律线,进而将旋律渗透到全部织体的线条运动中。比如:德彪西的《为钢琴而作》,这部作品中印象派音乐特有的钢琴语汇开始逐渐成熟,不再有带伴奏的明显旋律线,开始逐步追求朦胧、飘逸的意境。
彩色阴影与和声色彩。印象派绘画结束了传统的酱油缸(即棕褐色调)时代,还原了不同颜色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所产生的色彩变化,突破了传统观念中“暗部即是黑或褐”的绘画观念。印象派对于黑褐色的不常使用,并不是武断地抵制黑褐色的出现,而是还原了暗部色彩的真实性。这种真实性描绘完全出于画家的切身体验与真实感受。比如:莫奈的系列作品《中午的鲁昂大教堂》、《鲁昂大教堂》、《暮色中的鲁昂大教堂》、《落日中的鲁昂教堂》。不难发现,这一描绘鲁昂教堂的系列作品中时间不同、光线不同,所产生的背景阴影效果就不同。
同样,德彪西擅于用和声色彩展现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或许德彪西对于和声大胆的丰富与创新的灵感就来源于印象派绘画中的色彩变化,这些和声的变化就是为了描述印象派绘画中的色彩变化。比如:德彪西于1903年创作的《版画》中第三首《雨中花园》,作品中将和声的色彩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从开始对沥沥细雨的模仿到最后雨过天晴后花园的描绘,使整个过程充满了动感的律动与丰富的色调变化,让人不得不对德彪西对和声的巧妙运用赞叹不已。
三、欣赏体验的相似性
印象派绘画与印象派音乐展现出相似的艺术意境。印象派绘画与印象派音乐一样,并不旨在向人们传达深刻的历史或表现神化的教义,而是将我们自然而然地带入朦胧、飘飘欲仙,宛如梦幻一般的意境中。比如:莫奈的《印象・日出》、《秋天的河岸》、《韦特伊的田园》,德彪西的《大海》、《意象集》、《欢乐岛》。作品内容简单明了,但这些或烟波浩渺或萧索清新或生机盎然的意境却是妙不可言的。在印象派的国度里,语言似乎总显得苍白了一些,让我们对作品中意境的体会是那么地明了却又无从说起,而这就是印象派,就是印象派留给后人最伟大的财富。印象派教会我们把忽略的、习以为常的事物注入艺术的雅致情趣。无论是莫奈还是德彪西都像生活中的魔术师,是他们打开了新的视野,唤醒了沉睡的耳朵,点燃了我们生命、生活中的艺术之光。
欣赏印象派的绘画与音乐都需要发挥想象的力量。想象是指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在艺术欣赏活动中,想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离开了想象,这一活动将无法正常进行。印象派的绘画与音乐由于自身独特的艺术性,更需要人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才能步入印象派艺术的殿堂。有人说,要理解印象派绘画最好采取音乐的态度。同样,我们要理解印象派音乐也可以采取绘画的态度。当我们听到德彪西的《大海》进而想起莫奈作品中波光粼粼的水面,这种音画交汇的欣赏方式对我们走进印象派的绘画和音乐又近了一步。可以说,欣赏印象派的绘画与音乐虽为视觉和听觉的不同体验,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产生的共鸣是相似的。
总之,印象派绘画与印象派音乐同开启了一个艺术的新时代,将印象派绘画与印象派音乐相互融入的相似性研究将有利于我们走进印象派艺术,走进印象派大师。无论是印象派绘画还是印象派音乐,留给我们的不仅是视觉和听觉上的体验,留给我们更多的是教会我们艺术化地看待世界,享受生活,自由表现艺术的态度。
参考文献:
[1]杨贤艺:《论印象派绘画的艺术特色》,《艺术教育》,2006.4。
[2]马栋梁:《德彪西音乐创作理念之探索》,《广西艺术学院学报》,2006.12。
[3]沈 旋:《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的生平及作品介绍》,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4]苏文婷:《从印象派绘画看艺术创新精神》,《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5.11。
[5]张晓叶:《环球美术家视点系列――法国 莫奈》,吉林美术出版社,2005。
开学印象篇5
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与视频资料,把德彪西的钢琴曲《月光》完整地演奏出来,并成功开设了《印象月光》一课,以诗画为媒介、音乐为本,运用音乐、诗歌、绘画三者的交融,帮助学生感受音乐的意境,分析音乐的要素来解读印象派音乐的语言。
一、找准切入点,初识印象音画
印象派音乐的灵感来自于印象派的绘画。因此,本课的教学,以印象派绘画切入,让学生感知画面的朦胧、模糊,再从印象派音乐《水中倒影》的片段中感受到音乐的飘忽、朦胧,让学生初步接触印象派音乐。
1.呈现画面,感受画之“印象”
法国印象派大师莫奈的代表作《日出·印象》,作品描绘了透过晨雾观看日出的瞬间印象。先不出示画作的名称,让学生欣赏并思考:画面留给你怎样的印象?结合自己的想象给画作取名。学生感受到的是朦胧与模糊的轮廓,学生给画作取名为《雾里看花》、《朦胧江景》等。最后出示画作名称《日出·印象》、印象派绘画的简介。
2.以画配乐,感受乐之“印象”
教师演奏《致爱丽丝》和《水中倒影》片段,让学生选择比较接近《日出·印象》意境的音乐片段,贝多芬的钢琴曲《致爱丽丝》,旋律线条清晰、流畅,节奏比较规则,而德彪西的《水中倒影》旋律感不强,主要靠一些音响的晃动来表现水波的荡漾,在演奏时,笔者踩了弱音踏板,音色给人的感觉比较朦胧。因此,学生都选择了《水中倒影》。通过为画配乐,让学生初步感知印象派音乐。
二、汇聚交融点,体验印象月光
在教学中汇聚了音乐、诗歌、画面三者的交融,学生在聆听、律动、吟诵、观赏活动中,在“清幽的月光——斑驳的月光——皎洁的月光——静谧的月光”中体验《月光》的诗情画意,感受印象派音乐的风格特色。
1.清幽的月光
《月光》中A段的第一部分(A1),音乐一开始是一个八度的大跳,音乐如一条抛物线般的进行,通过用手势动作来画出旋律线,让学生体验到音乐似乎有一种明月东升之感。使人联想到一句诗: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出自张九岭《望月怀远》)
学生吟诵诗句,看着画面,初步体验音乐的意境后,教师带领学生哼唱A1部分的旋律,感受音乐的复合节拍、休止符与连音线造成的延留音;磨掉强弱的棱角,打破节拍的强弱规律,并在中间插入二连音;打破拍子的规整性。音乐呈现块状结构,富于梦幻和朦胧的色彩,就像印象派绘画中一些灰色、蓝色的模糊色块,表现出对月光清幽、梦幻的一种印象。
2.斑驳的月光
教师用钢琴演奏A2部分,让学生听辨并分析音乐的层次是单一的,还是多层次的混合。在师生的交流中通过教师的现场示范演奏,并引导学生听辨,感受低音、中音、高音三个层次,并体验各层次不同的音色。当三个层次的音色混合在一起时,音响越来越模糊,形成了一种色彩斑驳、扑朔迷离的意境。给我们的印象好像是一种“斑驳的月光”。出示画面,并吟诵: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出自王维《山居秋暝》)
在学生感知了音乐的意境之后,出示A2的五线谱谱例,分析音乐的特点。有专家曾说过,五线谱是音乐最好的***形谱。教师结合五线谱谱例与现场的钢琴演奏,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连续双八度的平行进行。在传统的和声进行中,平行八度是需要避免的,然而整个A2段中全是双八度的平行,弱化了音与音之间的倾向性,弱化了和声功能的进行,这正是印象派音乐的特征之一。
3.皎洁的月光
教师先演奏B1部分,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旋律变短了,然后演奏B1的结束部分与B2的开始部分,让学生辨别音乐的色彩的变化。通过比较,学生明显感觉到音乐的色彩变的明亮了起来。因为,音乐在这里转调了,调性从大调转至大调,调性的变化带来色彩的变化。转调后的起始旋律为两个音一组的零碎片段,这些旋律的碎片是上行的,似乎表现了月亮在云中穿行,不断往上升空。
音乐力度不断地增强,德彪西在高声部的整个乐句全部运用了三度的平行进行,这正是印象派音乐中常用的一种手法。教师在钢琴上演奏了单音与双音的区别,学生在比较中体验到高音区的三度和声音程音色明亮,似乎有光芒四射之感。三度平行进行,给音乐增添一抹亮色。仿佛月升中天,没有一丝云彩的遮掩。低声部上下流动的、密集的音型,仿佛是月光下起伏的波浪。在教师的钢琴声中,学生轻轻地吟诵如下诗句: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出自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静谧的月光
笔者演奏乐曲的尾声部分,学生思考音乐的力度与速度是怎样变化的?描绘了怎样的月光?学生很快听辨出了音乐的速度渐慢、力度渐弱:“
”, 七嘴八舌地说出了“安详的
月光”、“宁静的月光”等。
出示下***,让学生再次聆听尾声,感受音色的变化,学生借助***片感受到音色变得暗淡了,体验到月已偏西、月色朦胧,大自然的声响逐渐在梦幻的月色中消逝,东方天际微微泛白之意境。月光是如此的静谧而安详,教师引领学生吟诵如下诗句:
月落星稀天欲明(出自李端《闺情》)
当读到“天”时,抬手,“读“欲”时,抬起的手慢慢打开手臂,转向西边,读“明”时,目光遥望着天边,保持这种感觉。最后,教师演奏结束句,学生吟诵表演,音乐与吟诵同步,当音乐的力度越来越弱,音色越来越暗时,想象那月色如此的缥缈如梦,让人沉醉其中。
三、构建生长点,感悟印象音乐
分段欣赏了德彪西的《月光》之后,学生对音乐的意境和印象派音乐语言有了一定的体验,但显得有些零碎,对印象派音乐的特征还缺乏理性的认识。为了强化学生的理性认识,教师拓展欣赏了莫奈的组画《卢昂大教堂》和对《月光》音乐要素的梳理,促进学生对印象派音乐特征的理性认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的生长点,达到能感悟印象派音乐,解读印象派音乐之目的。
1.运用音画共性,构建“印象关联”的生长点
莫奈的组画《卢昂大教堂》,描绘了从清晨薄雾到落日黄昏的大教堂,不同时间段光色的变化。德彪西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印象派绘画。在简单欣赏《卢昂大教堂》之后,教师完整地演奏了德彪西的《月光》。琴声中流淌着的月光或清幽,或斑驳,或皎洁,或静谧,让学生再次完整地感受月光在不同时间里的光色变化。通过印象派绘画与印象派音乐的共性,促进学生理性地认识两者的关联,虽有音画之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构建“印象关联”的生长点。
2.分析音乐要素,构建“印象特征”的生长点
印象派音乐的特征主要体现在音乐的节拍、节奏、旋律、音色、力度等要素上,分析音乐的要素是解读印象派音乐特征的关键。通过教师演奏《月光》主要段落的片段,让音乐再现,师生一起探讨,完成以下表格的内容。
印象派音乐的主要特征
力度 以弱为主,音乐激情较少
节拍、节奏 复合节拍,打破强弱规律,不规整的节奏划分
旋律 比较短小和零碎的片段
音色 朦胧、缥缈、忽明忽暗、闪烁不定
和声 较多的平行进行,弱化和声的功能
通过师生的分析,学生能从音乐要素的多个方面,理性地认识印象派音乐,构建了“印象派音乐特征”这一知识的生长点,提升学生感悟印象派音乐、解读印象派音乐语言的能力。
开学印象篇6
2003年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成功上映,在旅游产业中激起一阵涟漪,随后“印象系列”纷纷登场。
王潮歌介绍,今年下半年和明年,“印象系列”会做室内的两场演出,一场在平遥,一场在五台山。“这两场演出大致形态跟大家想象的不同,不是大家坐在台下,前面是一个四方舞台。”
“‘印象系列’演出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实景为依托,在相对开放的空间里进行艺术的呈现。”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院长罗兹柏告诉记者,“印象系列”演出成功的关键,是将旅游资源、当地文化与艺术三者有机结合,“‘印象系列’+景区”的模式,令观众产生耳目一新的视觉体验。
“印象系列”遍布名山大川,一是因为品牌效应对景区知名度的提升力度大;二是因为“印象系列”的演出票纯粹是商业性质,可观的利润吸引景区管理者不断投资。更主要的原因是,“‘印象系列’+景区”的旅游营销模式已相当成熟,一些地方更愿意通过复制这一模式降低投资风险,走捷径获得收益。
近年来不断推出的“印象系列”实景演出本质上是旅游营销的一个手段。在成为地方***府拉动旅游收入的“香饽饽”后,“印象系列”这一营销手段的单一重复利用也引起舆论对国内旅游营销问题的关注。
开学印象篇7
摘 要:后印象对西方现代美术起到了前是继承拓展的作用,后印象主义注重如何在绘画中强调表现画家的主观情感和内心世界,不在片面追求外光和色彩效果在画面上产生的真实感觉,而是具有更为主观化的感情因素和象征性的精神观念。这种观念的变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西方现代美术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后印象主义;西方现代美术
作者简介:钟丽颖,女, 江西赣州人,1983年出生,南昌工程学院助教,籍贯江西赣州。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一、后印象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后印象主义后期印象派”一词是英国艺术批评家罗贾・佛莱(Roger Fry)首先提出,用于描述文森特・梵高、高更和保罗・塞尚等为代表的一群画家以及画风的。1911年伦敦举行塞尚、凡高、高更等人的画展之际,罗贾・佛莱首先称他们为后期印象派。事实上,在1911年时,塞尚等三位画家早已逝世了。换句话说,在他们三人死后他们才被称为“后期印象派”。我们今天谈的后期印象派的画风,则是指1878年塞尚离开了印象派之后,到19世纪末叶及20世纪的一段时期中,塞尚、凡高、高更等三人创作的总括。
在艺术表现上,后印象派更加强调构成关系,认为艺术形象要异于生活的物象,用作者的主观感情去改造客观物象,要表现出“主观化了的客观”。他们在尊重印象派光色成就的同时,不是片面追求外光,而是侧重于表现物质的具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
三位画家最初都是学印象主义。塞尚和高更还参加过印象主义画展,凡・高虽然没有参加过印象主义展览,但他一直自称是印象主义。后来他们三人都认为绘画不能仅仅像印象主义那样去模仿客观世界,而应该更多地表现画家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他们虽有共同的创作倾向又有各自鲜明的艺术个性。
塞尚一生的创作活动都是为了追求心目中永恒性的形体和坚实的结构,以创造形象的重量感、体积感、稳定感和宏伟感,最后达到简单化和几何化的效果,这使他成为后来的立体主义和抽象主义的始祖。高更主张不要面对实物,而凭记忆作画,提倡综合的和象征的美学原则。凡・高的新画风,可以说是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日本的浮世绘版画融合在他个人气质中的产物,是东西方绘画合流的结果。凡・高的画,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强烈地表现了自己的个性。有人说,他的画都是他的自画像。塞尚在1877年参加印象派展之前,作品仍属于追求外光理念的印象派画风,但在翌年他即毅然离开印象派。并从巴黎回到家乡,以马赛附近的地中海岸以及普罗昂斯的山河为题材,完成了《圣维多山》、《勒斯达克的海》等雄浑的风景画创作。1880年之后,以人物画为主,完成《浴女》、《赌牌者》等名作。他运用极强烈的主观色彩,把视觉以外事物的精神表现了出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反对印象派的过度分析,对反射光的滥用和色的分解。他表现的是画面坚牢的构成,不是仅在描写事物,而是表现事物的感觉,以“多元的观点”从事物表象的变形,来显现物象存在的感觉。
凡高是位生于荷兰的害家,1886年他到巴黎,大受印象派的影响。不过在1888 年之于,他开始获得了独自风格。以激烈的个性把自己内在热情,随心所欲的表现在画面上,被称为表现主义的先驱。他的画最特别的是以色彩去求统一,那燃烧热情的色彩表现,并不是属后印象派对光与色的追求,而是属于他自己内在精神的光与色。因此他画面上的强烈色彩就等于是他内心迸发出来的火焰。他那带神经质的笔触,反映了异常兴奋与深刻的感觉,主观性极为强烈。《星夜》就是这位被称为“火焰画家”的代表作之一,原作现藏于纽约现代美术馅。
高更1888年曾与凡高有过一段密切的交往,但后来由于两人性格上的冲突,不久便分离了。他厌倦巴黎文明生活,憧憬原始的自然与生活,在1891年远渡到大洋洲东南部的塔希堤岛,与土著人生活在一起。岛上原始生活以及从当地残存原始基督教艺术(初期罗马艺术的一个系统)的启示,使他对印象派的怀疑转为根本的嫌弃。在真实生活的体验中,他在孤岛上发现了自我的王国,作品脱去外形的束缚,强烈地表现出自我的感受,画面充满原始的自然的姿态。
他们三位都是从印象派走出来,再去反对印象派。他们反对印象派和新印象派,认为印象派对光与色的描写太偏于视觉的写实,从而忽略了对象本身。并且印象派过分注重客观的表现,而否定了主观的表现。所以他们反对印象派的自然主义,在作画时以表现个人对物象的思想情绪为主,趋向主观的抒情表现。
二、后印象主义的代表作品
塞尚的《坐在红扶手椅里的塞尚夫人》是为他夫人画的肖像。在这一作品中,塞尚完全不考虑西方传统肖像画所要表现的人物性格、心理状态以及社会地位等等。在表现手法上,也不是用传统的以光影表现质感的方法来描绘的。而是采用色彩造型法达到他一生追求的色彩与形体的结合。色彩与形体的表现便成了塞尚一生所追求的“造型的本质”。他的这种重在艺术形式的追求的创作倾向,对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高更的《海边的两个塔希提妇女》是他远涉重洋初到塔希提岛以当地土著民族为对象创作的绘画。这一作品首先给予人们的印象是带有原始的异国情调和由强烈的色块组合所形成的装饰性。西方传统绘画所注重的画面的空间感被画面的平面性所取代。高更的这种单纯而强烈的色彩画法,包含着画家强烈的主观情感。这对后来野兽派和表现派绘画有重要的影响。
梵高的《星月夜》是一幅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的作品。画家以奔放的类似火焰般的笔触,描绘了夜空中奇特的月亮和星星。那一大片陷入蓝色和黄色的旋涡之中的天空,好像已经变成一束反复游荡的光线的一种扩散,使人头晕目眩。这是凡高的躁动不安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其中也包含着画家身受精神创伤后的某种非理性的成分。梵高的这种强调主观情感的表现,充分发挥了色彩的情感因素。与印象主义绘画只是停留在描绘客观世界外表的光与色的美有着根本的区别。
三、后印象主义的特征
从后印象主义的发展和其代表作品可以看出,后印象主义反对印象派完全客观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而更多地赋予绘画主观表现色彩。使作品能够先自己主观的感情,表现自己的主观情绪,而这种色彩是否是客观物体的原来色彩已经不重要了,更重要的是用这种的物象来表达人类自身内心的一种主观情感,所以这种画派更多的是认为不能像印象主义模仿世界,而是表达画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
同时他们都不同程度地打破了视觉艺术的写实规范,在画面中加入了一些象征意味的元素,并且三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日本浮世绘的影响,尤其是高更和梵高,将东方元素结合在自己的作品中,令人耳目一新。
四、印象主义对西方现代美术的影响
现代美术的产生和发展是沿着必然规律运行的,西方艺术自远古产生始就注重实用、物质性的再现,经历不同时代的发展和完善,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已达高峰西方传统美术讲究的是宗教、伦理,所画的事物没有人的特征,表情呆板,木讷,文艺复兴时期,以达・芬奇为首的歌颂人性作品出现,但是从17世纪后期开始印象派的塞尚,莫奈,西斯莱等人崇尚自然美,后来的毕加索等人就开始了现代派,抽象为主题,更个性张扬。其发展的过程中后印象主义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 后印象主义对西方现代美术在表现对象上的影响
后印象主义对西方现代美术的影响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后期印象派虽是印象派后期的一个阶段,没有实际组成一个绘画运动,但它却含有反印象派的自然主义的意义,给予现代美术运动的启示很大。欧洲自从自然主义兴起之后,各派都努力描写肉眼所见,而忽视心眼所见的物象。直到后期印象派始从单纯视觉的画风中致力自我的表现,把主客观巧妙融合的表现出来。印象主义是以当时光学理论的启发下得以兴起的,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发展到新印象主义更是将光学原理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若从艺术是情感的产物的角度来讲,它们就偏颇了艺术,从艺术最本真的出发,后印象主义才真正是算是艺术,一如印象派对传统的反叛一样,后印象熔铸了个人的情感,思想,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后印象主义绘画偏离了西方客观再现的艺术传统,启迪了两大现代主义艺术潮流,即强调结构秩序的抽象艺术(如立体主义,风格主义等)与强调主观情感的表现主义(如野兽主义,德国表现主义等)。所以,在艺术史上,后印象主义被称为西方现代艺术的起源。
2、 后印象主义对西方现代美术在表现形式上的影响
后印象主义专注物质的具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的表现,对色彩和明暗作沉着而深入的分析。作品中抽象视觉的分析影响到立体主义的出现,毕加索的〈亚维农少女〉被看做第一件具有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这件作品的创作正是受到塞尚对物象体面结构的研究、对几何形结构美的追求观念的启发
反对分割颜色,注意提高色彩的强度,明度和张力,把色彩和线的表现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追求单纯感和表现力:作品充满对生命的爱,倾诉了内心强烈的感情。这些直接影响了现代主义中野兽主义的诞生。
主张舍弃细节及特征的描绘:使艺术具有力感和率直性,并具有普遍的象征意义,也对野兽主义的诞生起到一定影响。
开学印象篇8
(一)理念上的契合
从以上对罗杰?弗莱美学思想的概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主要强调形式对美的核心作用,认为美本质上来自形式。为了支撑他这种哲学观点,也为了发扬他心目中真正美的艺术,他将自己的目光转向了后印象绘画,力***以后印象画作来阐明自己的美学观。因此他积极向英国引进法国的后印象画作,并力排众议举办了多次后印象主义画展,极大地促进了后印象主义绘画在英国以及整个欧洲大陆的传播,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丰富了美的表现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罗杰?弗莱对法国后印象派影响的扩大功不可没。而他对后印象绘画的强调和研究也在很大程度上佐证了自己的形式主义美学观,完成了理论建构和支撑的依据。后印象主义也称印象派之后或后期印象派,是法国美术史上继印象主义之后出现的美术主张。该词最早就是由罗杰?弗莱本人提出的,后来的英国和美国的艺术评论家都用这一词语来描述和研究梵高、高更和塞尚等画家的画作和画风。长期以来,法国和欧洲的艺术评论家并没有将塞尚等人的画作画风同莫奈等画家的印象主义加以严格区分,但是罗杰?弗莱却敏感地看到了塞尚等人的画作同以往典型的印象主义的区别,提出用“后印象主义”这一术语来描述和研究梵高、高更和塞尚这三位画家,而且指出了他们与以前的印象主义的区别。后印象主义画家的创作理念离不开印象主义,离不开对光与色彩的强调,但他们并不满足于这种强调瞬间性光色变化的印象式作品,力***使自己的创作能反映更广阔的内容和更深层的美,因此这些画家更注重绘画中的形式因素,注重探讨绘画中的精神价值。而罗杰?弗莱作为形式主义美学理论家和批评家,更看重反映在视觉艺术中形式方面的因素,强调形式和线条的相关性,逻辑性与和谐性等。他并不重视艺术作品本身所反映的主题事件与内容。在他看来,形式是艺术最具本质的因素,是美最根本的来源。而他的这一观点和后印象主义的美学理念基本上是契合的。因此他大力推进后印象主义在英美以及欧洲大陆的传播,推广他的形式主义美学观。
(二)《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
这是罗杰?弗莱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对后印象主义进行研究的典范之作。在此书中罗杰?弗莱对塞尚的画作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究并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这也成为形式主义美学的伟大理论着作之一。塞尚本人作为一名画家提出了很多具有***性的艺术见解,如他主张在绘画中剔除情节性和文学性,转向发挥绘画语言本身的表现力,这给当时的欧洲带来了纯绘画观念的流行,也促进了形式主义绘画的发展。塞尚还强调把自然界存在的客观物象进行条理化、秩序化和抽象化,在处理客观物象时,要用球体、圆柱体以及锥体来进行,借此表达物象之中超越自然的理想概念。塞尚这些独特的艺术主张和创新精神,受到20世纪西方艺术家和评论家的普遍重视,塞尚本人也赢得了很高的荣誉。很多其他方面的艺术家也在他那里吸收了不少营养,他的某些艺术主张和见解,如否定绘画的文学性、情节性,注重绘画的形式等,也被20世纪欧美一些艺术家吸收并加以发展,以此丰富和改善了形式主义理论。塞尚的作品和艺术主张在当时虽然具有***性的意义,但长期以来并未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甚至塞尚本人也把自己的画作同印象主义画家的作品放在一起公开展览,整个西方艺术界对塞尚的贡献都认识不足。但罗杰?弗莱改变了这种情况,他对塞尚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了他的独特价值,也确立了塞尚在西方艺术史上的地位。在当时对传统审美观进行挑战需要极大的勇气,而罗杰?弗莱避开了直接与其发生冲突,而是强调塞尚画作中的原创性,强调他在绘画中对小平面的运用,强调具有高度统一性和平衡型的结构之美,开辟了对塞尚画作研究的新方向。罗杰?弗莱据此提出的“造型的色彩”[2]的概念,对绘画本身的发展起到了***性的推动作用。这是其对现代美术发展的巨大贡献之一。《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一书是对塞尚艺术作品进行的经典性研究,也是西方美术史上的具有重要地位的杰作。由于罗杰?弗莱本人就是一名画家,所以他对塞尚作品的研究非常敏锐,看到了其中的独特之处,并加以褒扬。弗莱作为一名形式主义美学家对当时流行的自然主义美学理念并不赞成,在他看来形式才是艺术最本质的表达元素,是美的根源所在。而塞尚的创作理念是对自然的一切赋予形式方面的表达,这与弗莱的美学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在本书中,弗莱既对塞尚画风及艺术观念的发展进程作了探讨,同时又对个别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因此完成的对塞尚艺术风格的研究是非常全面的,这部作品也是研究塞尚的重要资料。
(三)罗杰?弗莱对后印象绘画的形式主义分析
在对塞尚进行研究的同时,罗杰?弗莱也时刻注意宣扬他的形式主义美学观。在这部书里,弗莱将塞尚对艺术形式的推崇运用于文学批评中,使形式主义批评广为人知,也标志着瓦萨里的批评方***的终结。对自然科学的重视使罗杰?弗莱把自己的眼光从文化人类学的艺术态度转到了形式主义审美观念上,在他看来艺术与科学的共同点之一就在于艺术中最高级的愉快与科学中最高级的愉快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来源于形式。罗杰?弗莱推崇的是在艺术作品中发掘形式的美,通过抽象形式向自然主义美学观的对自然的逼真再现进行挑战,更对在绘画中体现的文学性和情节性进行反驳。后印象派的绘画创作忠实地实践着罗杰?弗莱的这种理论,因此被他拿来为自己的形式主义批评做依据。通过对塞尚及其他后印象派画作的研究,罗杰?弗莱找到了形式主义美学观及批评方法的支撑点,在此基础上他反复强调形式在美和艺术批评中的作用,使形式主义批评在欧美的影响力达到了顶峰,因此他在现代艺术批评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对文学批评的影响也是空前的。而且他通过研究塞尚的创作,发现了现代主义绘画的原则——即“视觉与设计”[3]的关系,对后来现代主义绘画及艺术发展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罗杰?弗莱既成为了后印象派绘画的早期研究者和命名者,也为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开辟了理论道路,同时他在研究后印象画作中反复强调的形式主义美学观也成为了现代美学史的主流思想之一。
开学印象篇9
关键词:印象派;色彩;特点
后印象主义画派,是在印象主义后期出现的一个思潮和派别,是印象主义的一个支派,流行于1880年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在光学科学家的试验原理指导下,乔治-修拉同原来学建筑的保尔•西涅克密切合作,共同进行色彩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创建了新印象主义画派。后印象派的画家们把印象派表现光、色的技法加以发展而且将其推向了新的高度。
一、后印象派的色彩表现的方法
1.印象派绘画的视觉性
印象派在色彩的观察方法上更注重个人的情感,因为主观色彩从对自然色彩的描绘到对主观感情的表现都最能体现个人的风格。在刚开始的风景写生过程中,提倡的是把握客观色彩并正确地运用色彩,但要求把握大体的色彩倾斜,这也和印象派画家如西斯莱在风景画中采用的方法是一样的。在大体上把握住事物的颜色也很符合初学油画的学生,这一方法很适合在户外风景写生当中。对着所画的景色在落笔之前,先观察比较,眯缝眼睛观察明暗变化,留心色彩对比,区别反光。
印象主义画家在色彩运用方面做出了创新意义的贡献。在作画时,色彩尤其是最值得仔细观察的,而且要认识到阴影本身是有颜色的,不仅仅是比物体局部的颜色略暗的色调。因此在他们的画中一棵树或一片绿色叶子的阴影也会呈现出浅蓝色,如果我们仔细地观察会发现其中的变化也会接近紫色。这些颜色的变化都来自画家的亲身观察。改变以过去宗教神话等主题内容的灰褐色调,印象主义淡化了景物的体积感,强化了色彩因素,不再依靠明暗和线条形成空间距离感,而依据光色反射原理,用色彩的冷暖形成空间。印象主义的作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鲜明与生动,也表明色彩既有综合的、也有纯粹的表现力。但从光学和染色化学的角度来看,虽然每个阴影中包含很多的色彩,有些却是人的肉眼所察觉不到的。印象派画家以光色混合原理解决油画的色彩问题,采用原色并列、重叠和补色手法,把红、黄、蓝三原色并列,时而重叠,并把红和绿、黄和紫、蓝和橙互补对比,使色彩在强烈视觉冲击中产生新的和谐。根据太阳光谱所呈现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相去反映自然界的瞬间印象,对色彩变化耐心细致的观察。
2.力求真实地刻画自然
19世纪后半期,一些青年画家对统治欧洲艺术的种种清规戒律表示不满。在科学证明“颜色是物体反射出来的光线”的启发下,主张户外写生,他们从画室里走出来发现了千变万化的大自然。在描绘自然景色时,他们重视光、色和大气的表现,他们把光看作是“绘画的主人”,光的强弱变化在印象派画家的作品里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他们大多用原色作画,因此色彩特别清新、明亮。他们努力去观察自然,要达到的目的是“对自然既有力而又有敏感的移植”。
二、后印象派色彩形式语言特征
1.对外光的重视
在印象主义出现前,绘画上的光多为画家按自己的需要在室内制造的人造光,即使是风景画也是先在野外写生后再回到室内完成的。自从光学和色彩学出现后,印象主义的画家开始从室内走向室外,在阳光下作画,故印象主义的前期又称“外光派”。1870年他们公开宣称:走出人工光线的画室,弃掉画廊的调子与褐色的颜料,到明亮的日光中去作画吧!左拉在以马奈为模特的小说《创作》中借主角克罗特之口说,太阳、空气与光明,新的绘画,是我们所要求的。放太阳进来!在白天的日光下作画吧!为研究外光对色彩的变化,莫奈曾描写过15幅不同光线下的《稻草堆》,甚至只是把对象看成受着光的影响的物体。凡是有光的地方他们都认为可以找到好的题材,把光看成是画中的主人,被称为光的诗人,因而印象主义被称为“外光派”也被称为“光彩派”。
2.重视视觉混合
重视觉是所有造型艺术所共有的普遍性规律。印象主义的重视觉,除造型艺术的普遍性规律外,指的是本身特有的“视觉混合”。重视觉即重“视觉混合”的简称。
印象主义知道色彩来自光并非物体所固有,因而他们否定固有色,不在调色板上进行色彩混合,而是把不同的颜料并列在画布上,使观众欣赏作品时自动地在视觉上进行调和。这一点在新的印象主义绘画中表现得最为明显。绘画发展到印象主义时才真正进入到纯绘画的视觉艺术时期,即把反应的对象看成是光与色的载体。重视觉和重瞬间是相互关联的,彼此互为条件和结果。
印象派新的“光色”技法形成了新的绘画语言,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派的画家给我们的启示不仅在颜料的系统排列上,更在于色彩的和谐运用上。印象派的绘画艺术不仅在创作题材形式上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和氛围气,脱离宗教题材的束缚多描绘身边的人和事物。在色彩运用打破了固有色的说法在色彩上强调从对自然色彩的描绘到对主观感情的表现中运用的较多的是高纯度和高明度的色彩。在技法运用上将挫、拍、揉、扫、跺、刮、点、砌、擦、抑等方法运用到一幅画中,都适合我国的美术教育,其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参考文献:
[1]编写组.外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1997,220.
开学印象篇10
一、印象派绘画概述 印象派是19世纪末兴起于法国的一个流派,其代表人物有马奈、莫奈、雷诺阿、德加等人。印象派中“,印象”一词,来源于法国的著名画家莫奈创作的一幅风景油画,这幅画的名字叫做《日出印象》,本来是带有讽刺意味的称谓,后来却演变成为了影响整个绘画史的创新运动,而“印象”这个称谓,也由讽刺变味了尊敬。这个流派的主要艺术特点为重视一种主观精神的表达,认为绘画应当走出画室,来到大自然之中,描绘光影下的大自然的景物的变化,然后再用奔放的笔触和没有调和的颜色直接创作,形成了一种冷暖色调对比强烈的画风。 印象派的历史价值在于。首先它推动了绘画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在印象派绘画之前,绘画中的对于“形”的追求,已经近乎完美,但是对于色彩的表现,却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特别是对户外光线下的色彩,一直没有十分深入的探索。印象派绘画就是沿着这个方向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现在看来,印象派绘画中有一些的中国画的味道,强调的绘画的写意性,用独特的绘画语言,创作出了几乎颠覆了的人们审美观念的作品。正是这种大胆和坚持的尝试,才引起后来的多种的画风,推动着油画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其次,印象派绘画是美术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在印象派之前,美术历史上先后出现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风格和思潮,但是这几种风格和思潮,在照相机的面前却十分的胆怯,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而印象派却以照相机的出现为契机,认为照相机虽然可以记录现实,但是却不能艺术的表现自然界事物的光色变化,于是将人们的欣赏焦点,转移到了纯粹的视觉感受方面,宣告了与传统绘画的决裂。这次决裂也成为了西方古典绘画和现代绘画的分水岭,从此之后,西方绘画进入了全面的革新时代。 最后是形成了波及多个领域的印象主义思潮。印象主义的在绘画中得到宣扬之后,随即影响到了其它的艺术门类。比如文学,产生了以马拉为首的印象主义文学;音乐上,产生了以德彪西为代表的印象主义音乐;摄影上,产生了的以罗宾森为首的印象主义摄影。从这一点上来说,印象派不仅仅是对绘画,对于整个人类艺术的发展进程,也是具有推动之功的。 二、印象派绘画的精神价值和对当前绘画的启示 一百多年之后的今天,印象派的绘画仍然受到人们的尊重和肯定,是因为印象派绘画的不仅开阔了人们的审美视野,呈现出深刻的精神价值,更重要的是能够给今天的绘画以启示和借鉴。 1、印象派绘画的创新精神。在印象派绘画之前,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统治了整个欧洲画坛,想要的创建一种全新的绘画风格,要需要多大的勇气?但是印象派的创新成功了,不仅仅是凭借着勇气。当时的社会背景是欧洲的工业大发展时代,印象派画家们敏锐的感觉到了社会的变化,城市化进程前所未有的加快,照相机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普及着,仿佛一夜之间,绘画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所以绘画必须要的做出革新,否则这门艺术就有消亡的可能。锋芒针对古典画派和浪漫主义的印象派,虽然是以创新的姿态登上法国画坛,并引起世界艺术形式大变革,但是印象派画家的创新是在吸收了写实主义绘画营养条件下的创新。于是他们提出了用光色表现大自然的主张,创造出了充满阳光和色彩的全新的视觉样式,并直接推动了绘画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绘画题材上,他们主张走出画室,来到大自然中,以直接写生的方式,来扑捉光影变化下的自然景物。每一件原本平淡无奇的事物,都在他们的笔下散发出了夺目的光彩。在绘画语言和绘画技巧方面,他们认为先有了光,才会有了颜色,颜色随光线的变化而变化,而他们的创作,就是事物或人物一瞬间的光影变化,这跟古典主义绘画的要求尊重客观物象和浪漫主义侧重主观情感的抒发,都有着明显的不同,体现出了他们的自信和坚持。现在看来,正是艺术创造中的创新精神,才有了印象主义的诞生。当前的社会是一个创新的社会,作为绘画创作者来说,要积极的观察生活,深入生活,用一双艺术的眼睛去发现的可以创新的素材,这种创新是艺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绘画者的责任和使命。 2、艺术创作的个性和执着印像派画家,特别是早期的马奈、莫奈等人,是备受人们尊敬的。除了源于他们的创作的艺术观念的和精湛的绘画技法之外,这种尊敬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们的人格魅力。在当时的艺术环境之下,想要另辟蹊径,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艺术风格,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一开始的时候,印象派的作品就遭到了主流画家们的轻视,甚至“印象”这个名字,也都是带有讽刺意味的。然而印象派的画家们没有动摇自己探索的决心,始于探索中,发展于探索中,从印象派、新印象派到后印象派,一路走来,直至开启了20世纪多元美术的大门,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对于自己创作个性的尊重和艺术理想的坚持。他们认定了绘画发展的方向,几十年中对自己的艺术理念毫不动摇,告诉我们艺术创作中的个性和坚持的重要性,尽管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但是只要是坚持,就一定会有回报的。反观我们当前的绘画创作,各种风格和主义层出不穷,让很多创作者无所适从,今天学习现实主义风格,明天又学习后现代主义的风格,结果一路下来,自己的创作没有丝毫的风格性可言。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形成自己的绘画理念,更没有坚持下去。很多时候有了灵感和新鲜的想法,也最多就是简单的画上几幅作品而已,没有深入研究下去的意识,更不敢想象自己的这种想法会发展为一种风格和流派。这种勇气和探索精神的缺失的,也是我们当前创作中“千人一面”和精品匮乏的主要原因。 3、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印象派绘画虽然没有明确的提出这种主张,但是却是这一理念的忠实践者。首先是他们热爱生活,认为生活的是最大的表现素材,生湖中的美无处不在,我们经常会看见一些生活中最平淡无奇的人物和事物,出现在的他们的作品中,不禁的为之惊叹,原来的这些事物还有如此光彩照人的一面。同时因为他们对于普通生活的关注,也让他们的作品受到了普通民众的欢迎,客观上推动了绘画的普及。其次他们热爱大自然,主张创作应当走出画室,来到大自然中,和大自然充分的融为一体。用写生的方式的来扑捉待自然的光色变化,这跟其它流派先搜集素材,然后用素描进行先期的描绘,再到画室中具体的创作有着本质的不同。印象派的大师们和他们的作品,无疑就是大自然的馈赠。给与我们的教益则是,任何时代,都要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它们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我们本身,我们的创作,也都是大自然和生活的一部分。#p#分页标题#e# 综上所述,印象派画家们崇尚自然,主张走出画室,深入生活,用色斑斑斓的色彩美,代替了原有绘画中单调的“酱油色彩”的调子,使欧洲的绘画走上了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我们今天对于印象派画家和作品的分析,除了技法方面的学习和借鉴之外,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的艺术精神,对于其精神价值的学习,能够给我们当前的创作以更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