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清明节的古诗句10篇

有关清明节的古诗句篇1

我国的传统节日可谓丰富多彩,自古文人墨客也多有借传统节日绘景、抒情或砺志的名篇佳作,并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仿照示例,写出你所积累的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文名句。(任选三个节日)

示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试题解说:

这类试题的特点是:(1)鲜明的主题性。提供一个默写的主题,要求考生围绕主题默写出三至四句古诗文名句。上述试题的主题是“传统节日”。(2)答案的开放性。此类题的答案是不唯一的、多元的、开放的,只要是符合主题要求的古诗文名句即可。上述试题的参考答案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元宵节)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七夕节)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节)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节)

这类默写题给我们的启示是:(1)在平时的古诗文背诵中要进行相关专题的背诵,如“荷花”、“黄河”、“长江”、“水”、“和谐社会”、“关心民众疾苦”、“人生”、“爱国”、“诚实守信”等等,由一句而联系出相关的多句。(2)学会整合归纳,要善于把平时散乱的积累整合归纳成相关主题。

模拟练习:

1.在下面横线上默写出六句古人关于修身养性的诗文名句,并注明作者。

例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例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了光辉灿烂的中国古文化。同时,历史上也留下了许多描绘和歌颂黄河的美好诗篇。请你写出四句描写黄河的古诗文名句,并在句后括号内注明作者。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请默写出四句体现作者宽广胸襟或宏大抱负的古诗文名句,并注明作者。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古诗文中有许多体现作者关注国家命运、关心民众疾苦的名句,请你默写出四句,并注明作者。(课内外均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创建和谐社会主要体现在社会、家庭、自然等方面。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通过他们的诗篇生发了这种和谐思想(如社会稳定、人间关爱、家庭温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请你默写出体现和谐思想的古诗文名句四句,并注明作者。

例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例二:“不忧一家寒,所忧四海饥。”(魏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请默写出古诗文中有关亲情的名句四句,并注明作者。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2006年2月10日,中华民族千年奔月之梦――“嫦娥奔月”开始启程。假如有一天,你乘坐“嫦娥奔月”宇宙飞船登上了月球,你能情不自禁地吟出四句描写月亮的古诗词名句吗?请写在下面横线上,并注明作者。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水是地球的血液,水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历代文人与水有着不解之缘,悠悠流水,拨动了几多情思。请调动你的文学积累,写出四句与水有关的古诗词名句,并注明作者。(课内外均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饱蘸母亲的***汁写就了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恋情。请你默写出四句描写长江的古诗文名句,并注明作者。(课内外均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常见于文人的笔下。请你默写出四句含有“舟”的古诗词,并注明作者。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有关清明节的古诗句篇2

关键词:中国古诗话批评论纲理论体系源流正变理论辨析

近年来,关于古代诗话研究的著作已经出版了很多,如宏伟《法式善〈梧门诗话〉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程小平《〈沧浪诗话〉的诗学研究》(学苑出版社,2006)、王术臻《〈沧浪诗话〉研究》(学苑出版社,2010)等,都是选择一部诗话进行的专门研究;有人研究中国诗话的外传情况,如张伯伟《清代诗话东传略论稿》(中华书局,2007);有人对中外诗话进行比较,如权宇《中日诗话比较研究》(延边出版社,2010);有人甚至专门研究外国的诗话,如郑判龙《韩国诗话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1997)和任范松《朝鲜古典诗话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等。这些著作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外诗话的若干特点进行了探析,取得了各自的成就。跟这些作品相比,温州大学张一平教授的《中国古诗话批评论纲》(以下简称《论纲》)一书则是对中国古代诗话全景式的研究。笔者现就个人读书所感,谈几点看法。

其一,宏观的视野,完整的体系。跟一般的诗话研究著作相比,《论纲》最鲜明的特征是视野的宏阔和结构的严密。第一章《诗话者何谓?所话者,诗也》是对诗话文体本身的考察;第二章《目见者易远,足践者必近》关注了诗歌评论的方法;第三章《格谓品格,韵为风神》、第四章《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分别对诗话中的神、韵、格、调以及气、味、趣诸术语一一加以梳理;第五章《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文辞也》论述了诗人及其所处的时代与其所创作的诗歌之间的关系;第六章、第七章《八体虽殊,会通合数》(上、下)具体对清淡、自然、含蓄、绮丽、新奇等五种风格进行了阐述;第八章《更能识诗家病,方是我眼中人》不仅对古人的诗病进行了研究,而且结合具体例子对以禅喻诗、穿凿论诗的得失加以评价;第九章《文章得失寸心知,千古朱弦属子期》探讨了诗话作者之间的共鸣现象;第十章、第十一章《言合典谟则列于风雅》两章分析的则是评论诗歌的标准问题。就这样,全书以11章的结构建筑了一个宏大而完整的理论体系。这样“体大而虑周”的宏伟体系,不仅开诗话研究之新风,即使在其它文学研究中也是不多见的,恰如其分地体现出书名里“论纲”一词所具有的特征。

其二,侧重对源流正变的考证是《论纲》的突出特征。体系的宏大,意味着《论纲》里包涵了数量众多的具体研究对象。如果没有很好的章法结构,就会出现散乱而头绪不清的缺点。令人欣喜的是,《论纲》的调理非常清晰,这主要归因于作者对每一个具体研究对象的源流正变的考察。第六章《八体虽殊,会通合数》(上)分析的范畴有清淡、自然、含蓄三个,对这三个范畴,作者都进行了认真的追溯和考证。如第一节在对“清淡”的叙述里,作者先从陶渊明的诗风谈起,将其作为清淡风格的源头;之后,作者又引出唐代司空***《二十四诗品》中的“冲淡”一品、宋代苏轼评价柳宗元诗所用的“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一句、明代杨慎《升庵诗话》卷九对庾信清新诗风的分析、胡应麟《诗薮》外编卷四对“清”的描写、清代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以“浙中庖”比喻清淡诗风等,这样,中国古代诗话对清淡的论述就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了。在此基础上,作者又进一步考察了古人对清淡诗风的评价和重视现象,并且将平淡与拙易拉开了距离,最终归结为清淡出于华丽纤,将处理清淡与绚丽的关系看作把握清淡风格的重要因素。其下二节对自然、含蓄的分析,也大体沿着同样的思路,只是在详略取舍上有所不同。如第二节在追溯自然风格的源头时,作者从《周易》里关于伏羲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说到《老子》里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说到庄子的“天籁”思想,说到东汉王充《论衡》以“自然”名篇,说到齐梁时期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强调“自然之文”,说到钟嵘《诗品》倡导“自然英旨”,说到司空***《二十四诗品》中专立“冲淡”一品,说到宋代朱弁《风月堂诗话》里主张“自然天工”等等,这样就把自然风格的来龙去脉说清楚了。可以这样说,不论谈到哪一个范畴,作者都会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取舍,但考察其来龙去脉时会有其共同的地方。

其三,严谨的理论分析是《论纲》的又一重要特征。诗话虽然以诗歌为谈论对象,但往往伴随着一些有趣的故事,这也是被称为“诗话”的根本原因。可以说,诗话本来是不甚重视理论分析的。可是,《论纲》尽力洗去了其中的故事性,而将其写成一部理论体系完整的学术性著作。表现在具体章节中,则无论哪一部分都有很强的理论分析色彩。如第二章共有三节,第一节针对历史上曾经出现的“作与识原是一家眷属”观点进行了认真的解读,认为这其实是批评史中的逆流;第二节谈论的是批评诗歌的不同方法;第三节认为诗歌评论中要强调客观性;第四节则以后人对李、杜二人的评价为例,通过解剖麻雀的方法来阐释前面的理论。这几节内容结合起来,有破有立,有点有面,有理有据,全面阐释了作者对该问题的理论思考。又如第六章第三节在分析诗话对含蓄诗风的重视时,作者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的:“第一,重视诗风的含蓄。”“第二,诗话将含蓄风格与《诗经》写作方法联系起来,并以此来批评诗人及其作品。”“第三,古代诗话以含蓄为基础,探求如何写诗的规律。”“第四,含蓄所涉之讽刺当温柔敦厚。”通过这样逐层深入的分析,古代诗话对诗歌含蓄的认识便一一呈现出来了。

此外,《论纲》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优点,即所有的章节标题均取自他人的成句。全书正文11章,概莫能外。如第一章大标题“诗话者何谓?所话者,诗也”,出自郑方坤为王士《五代诗话》所作的例言;第一节标题“夫观文章宜若悬衡然”,出自柳宗元《答吴秀才谢示新文书》;第二节标题“言诗者日多,而诗道日晦”,出自汪沆为杭世骏《榕城诗话》所作之序;第三节标题“诗话作而诗亡,缘拾宋人道学唾余”,出自张晋《达观堂诗话》。如此众多的标题均取自他人成句,不仅反映了《论纲》作者知识的渊博,而且表现了其驾驭问题的能力之强。

《论纲》一书虽然有很多的优点和长处,但由于理论性太强,对初学者来说阅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而且,该书在校对上也还有个别错误,如第65页引用陈与义的“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语声中”一句中,“语”字乃“雨”字之误;第250页“苏子瞻在黄州,上数欲甩之”句中,“甩”字乃“用”字之误;第261页“少陵‘州月’一首”一句中,“”字乃“”字之误等等。当然,瑕不掩瑜,这些小小的缺欠并不能掩盖《论纲》的价值。对于古代诗话研究来说,《论纲》的价值固不待言,其影响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里曾感叹:“知音其难哉!”对于古代的诗话作者来说,张一平先生亦可谓千古知音了。

参考文献:

有关清明节的古诗句篇3

古诗词是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更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瑰宝,古诗词以其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旋律、真挚的情感被一代代人传承下来,千古流传,成为我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面对如此优秀的文化遗产,该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呢?《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是语文古诗词教学应达到的标准。但是古诗词的产生时代久远,学生在语言方面存在着理解障碍,再加上学生深入领悟其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非常不易的。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提高诗词教学的效率。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由于初中生文学素养有限,对凝练、含蓄的古诗词很难产生直接的兴趣。同时古诗词距离现在较远,用语方面与现在有差异,要深入理解这些诗词,对初中生来说,不是一件易事,因此,教师必须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比如有音乐、画面、故事等。

学习古诗前,先不要让学生接触课文,而是让学生听歌曲《涛声依旧》,让学生思考歌的内容与哪一首古诗相关,学生通过回想,大都能说出张继的《枫桥夜泊》。然后教师可以再举一些学生熟悉的歌曲中的歌词,告诉学生只是一些诗句做了改动而已。引导学生明白古诗词与我们的生活离的很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诗词教学中介绍诗词涉及的典故、诗人轶事、故事等,有助于拓宽学生视野,满足学生好奇心。如教学李清照的《醉花阴》时,教师可以讲述词人创作的故事: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她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就遍览群书,思维敏捷,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特别擅长写诗。18岁时嫁给了赵明诚,郎才美貌,志趣相投,生活十分美满。但赵明诚由于职务所限很快离京而去,从此分居两地。没有丈夫的陪伴,李清照感到寂寞,她经常独坐高楼,思念丈夫。这年的重阳节,庭院里飘来了阵阵菊香,她想到往昔丈夫的陪伴,可如今只能独守空房,心情黯淡下来。夜间翻来覆去无法入眠,披衣到窗前,看到了在风中摇曳的,形如自己瘦弱的身影,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醉花阴》。这样的故事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注重诵读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有犹如神”。由此可见,诵读在学习古诗词中的重要性。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含蓄为美,其诗词虽然言简意赅,但寓意深远,不熟读更是不能够领悟到其中的真谛。自有诗歌起,诗就与音韵、节奏结下了不解之缘,富于音乐美,通过音韵、节奏来传达情感是它的主要特征。可以说,欣赏古诗词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诵读,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中读出诗的节奏、韵律,感受其音乐美,体味诗人的情感,感知诗的内容。因此,在高中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应该特别注重和强调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可通过各种手段来引导学生朗读古诗词,如通过声音的高低、情感的悲喜、节奏的缓急或播放高水平的朗读录音或配乐朗读等诸多形式来引导学生深入其境地去感受和领悟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和寄托,让学生在享受听觉美感的氛围中自觉融入到诗词所描述的场景中,在朗读中获取情感共鸣,在朗读中得到审美愉悦。其次,在充分熟练朗读的情况下需要引导学生背诵一些古诗词,以此更好地去已W知识和艺术感知,从而进一步体验作者的情感,并让其审美感受升华。

三、品味意境

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中国古诗词贵在意境。“意”就是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是诗人理解和认识生活的基础上典型感受;“境”就是诗人所描绘的客观事物,即鲜明的生活***画,是从大量生活现实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征的艺术形象;“意境”即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他所描绘的生活***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而能否引导学生进入这个境界,就意味着能否使学生体味到古诗词的美,这也可以说是古诗词教学成败的关键之所在。体会意境,把握古诗词的情感,是古诗词鉴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即深入挖掘诗词所选取的意象和抓住含有“诗眼”的词句。

有关清明节的古诗句篇4

关键词:风向;季节;意象;情感

中***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4-036-01

在古诗词阅读、鉴赏中,风作为一种意象分外张扬——诗(词)人往往以风向言时令,借风向诉衷情,使风这种随季节而恒定转换的自然力因诗(词)人的慧心妙手而极富感染力和表现力。在新课标中学语文教材里,所选古诗词篇目中已次第出现了“西风”、“北风”和“东风”三种不同方向的风。为了让学生对这种已成为古诗词意象物的“风”有较清楚的认识,我在讲授时编了一个小小的顺口溜“春夏秋冬季,东南西北风”,特浅析如下——

一、东风

在古诗词里,“东风”作为春的借代物,真可谓俯拾皆是。它常与花、树、月、雨等意象物相伴而言春。如李商隐《无题》诗中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之句,“东风无力”与“百花残”相缀,既点明时令为暮春,又蕴含叹春色将尽、伤韶华易逝和悲生离久别等复杂情愫,使人读之如品嚼青橄榄,酸、涩、苦三味俱全。又如曾巩《咏柳》诗中“乱条犹未变初黄,借得东风势更狂”句,诗人截取了早春鹅黄的柳条在骀荡的东风中狂舞这一“片段”,窥一斑而观全豹,拟人化地张扬了早春万物勃发的个性。再如李煜《虞美人》中“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借东风言春天又来到江南故国,但物是人非,昔日的繁华不再,现实的伤感难消,亡国之痛在明媚的春光里尤剧!由此可见,“东风”在古诗词里不仅表时令,而且蕴含着诗(词)人的百般心境、万种情愁。“东风”因此而成为我国古诗词中一个频频闪烁的亮点。

二、南风

在古诗词中,南风表夏季,多与夏季所含月份傍依成句,言时令的表征最为明显。如:

1、五月南风兴,思君下巴陵。[唐。李白《长干行。其二》]

2、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唐。李颀《送陈章甫》]

3、四月五月南风来,堂前处处芰荷开。[明。孙蕡《湖州乐》]

4、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明。杨基《天平山中》]

三、西风

纵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对秋的铺写大多作低调处理,古诗词也不例外。因此,作为秋的代名词,“西风”只能无可奈何地与“肃杀”、“萧索”等字眼相匹配,给人以悲凉、落寞之感。

如唐朝戴叔伦《从***行》中“西风垅水寒,明月关山悠”,南唐李璟《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宋朝女词人李清照《醉花阴》中“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元朝散曲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句子,都以低回、黯淡的色调营构出一派肃杀、惨淡、悲凉的气氛,“西风”因之被诗评家们斥为“肃杀万物最无情最冷酷的一种暴力”。

四、北风

有关清明节的古诗句篇5

1 节日

现代生活中,我们与不同节日的亲疏关系,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对诗歌的理解。例如,“春节”“元宵”“中秋”这些传统节日今天依然有。春节合家团聚,元宵观灯,中秋吃月饼,这些过节的形式也基本没变。因此,读唐代诗人高適的《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以及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我们立刻明白这是在表达除夕之夜、中秋之夜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重阳”节,现在主要是老人们才过,过法也因人而异。所以,我们读到岑参的《行***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时就会产生疑问:“行***途中为什么想要登高?为什么登高还希望有酒喝?为什么想的不是故乡的人而是?”其实如果我们了解古人九月九重阳节有登高饮酒的习俗,这些问题就不存在了。“寒食”节已退出了今天的生活舞台。要准确理解唐代诗人韩翃在《寒食》一诗中表达的讽喻之情,就必须了解寒食节的来历及相关习俗。寒食节是古代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忠义高洁之士介子推而设的,在清明前一天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了解了这些,我们对韦应物在《寒食寄京师诸弟》一诗中渲染的清冷孤寂之感和思念同胞兄弟的手足之情也就能感同身受了。

类似的情形还有“清明”与“冬至”。现在我们很少在清明祭扫时看到泪流满面的人,但清明祭扫的基本内涵没变——为了纪念已故的亲人。读杜牧《清明》诗就不会费解为何“路上行人欲断魂”。而“冬至”在唐代是个与春节差不多热闹的节日,所以白居易在《邯郸冬至夜思家》中会抒发“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的思乡念家之心声。但是现在冬至只是个节气,不再被当作节日,于一般人而言完全不会产生什么特殊的、浓烈的情感,因而我们也就很难真正体会白居易冬至之夜孤身在外的愁苦。

2 星宿

古人将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以便通过观察天象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古诗中时常会出现一些星宿的名称,如果不了解其中的含义,也会影响我们读诗赏诗的效果。古诗中常见的星宿主要有:(1)金星。它有时于黎明前出现在东方天空,古人称它为“启明”;有时于黄昏出现在西方天空,又被称为“长庚”。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有“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另外它也叫“太白”或“太白金星”。古人认为,金星主兵象,根据它的出没可以预测战争的进程和凶吉。①例如王维《陇头吟》中有“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夜观太白,说明少年游侠心系沙场,渴望建功。(2)北斗星、南斗星。无名氏作《哥舒歌》中就有“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之句,以北头当空,渲染哥舒夜出的神秘气氛;李白《庐山谣寄庐侍御虚舟》中有“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之句,以南斗衬托庐山之高;刘方平《夜月》中有“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之句,同样以北斗、南斗描绘月朗星稀的春夜。(3)参星、井星、商星。参星为蜀之分野,井星为秦之分野。李白《蜀道难》中有“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之句,表现由秦入蜀山路的高峻难行。参星和商星(又叫辰星)则是一个在东方,一个在西方,此出彼没,永不同时出现。②杜甫《赠卫八处士》中“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之句,表现了世事的离乱苍茫感。敦煌词《菩萨蛮》中则以“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作为表达爱情的誓言。(4)北极星。古人把它看作是帝星,称作紫微,用来指朝廷。李白《古风》其三十四中有“白日曜紫微,三公运权衡”之句。

3 时令

大多数表示时令的词和今天差别不大,但也有一些表意含混,容易干扰我们对古诗的鉴赏。

有关清明节的古诗句篇6

一、 标题:诗情定基调

诗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内涵底蕴,用它们来作题目,既可以不落窠臼,新颖别致;又能够使人触动记忆,倍感亲切。如《行路难》本为汉代歌谣,鲍照写《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到了唐代,李白创作了《行路难》三首,抒写诗人在***治道路上遭遇艰难后的感慨。“行路难”,是乐府旧题,很多诗人却钟情以之为题,其悲愤情感是一脉相承的。

在现代白话文中,以诗入题的例子更是举不胜举,如王安忆的《长恨歌》直接以白居易写过的长诗名为题,琼瑶的《庭院深深》也是化用了词句“庭院深深深几许”;季羡林先生的散文《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标题即取自苏轼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句子;三毛的小说《蓦然回首》,标题用的就是宋代词人辛弃疾《青玉案》中的词句;而《南州六月荔枝丹》以诗句为题,昭示着这篇说明文诗情洋溢,文采斐然,独树一帜。

二、 文首:诗情发俏声

“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开头引用诗句,起到破冰的作用,引出作者想要说的主题。如王开岭的《古典之殇》这样开头: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然而,多少古人有过的,今天的生存视野中却杳无了。

众所周知,古典诗词中到处弥漫着飞卷如席、如诉如泣的盛大雪况:“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文章起笔就用了唐代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句子,既引出了自己的观点――多少事物古时有今日无,又照应了标题中的“古典”二字。《春江花月夜》是唐人在盛世时代的高歌,横绝古今。而接下来,文中引用写雪的句子,也都是经典名句。

姚化勤《清明》的开篇“还是唐人的清明雨,纷纷斜斜,销人魂魄;还是宋代的杨柳风,微微徐徐,迎面不寒”,前半句化用杜诗“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意境,而后半句取自于志南和尚的“吹面不寒杨柳风”。文章接着写道:“‘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子孙上坟来。’一个古老的节日,仿佛仍在家乡――古老的豫东平原上氤氲着,一如遍野的麦苗,苍苍郁郁。”作家本身的文字经过精心锤炼,高度概括,简练形象,与所引用的诗句浑然一体,富有诗情。

三、 文中:诗情传佳音

在文章中妙用古诗文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本是诗经中的句子,被曹操引用在《短歌行》中,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对人才的渴慕。再比如“落花人***,微雨燕双飞”,本淹没在前人词句中,被晏几道在《临江仙》一引用,立刻生辉,成为名句传诵。“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本是元好问曲中的句子,经过金庸小说的传播,广为人知。

诗情的体现,还在于能够不滞于原诗,取其意,而不取其句,如周涛《捉不住的鼬鼠――时间片论》中的文段:

我们以为时间是帝王,是最后的裁判。

我们总是把一代人解决不了的纠纷、矛盾、疑问留给它,寄希望给它来证明。

其实它根本就没有理睬过我们,既不关心也不评判,就像鱼在水中争吵并不与水有关,也像鸟在天上厮斗并不于天有碍。它静默地坐在一切之上,长河落日,大漠孤烟,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都是大家熟悉的诗句;但此处组合在一起,新奇脱俗,自然贴切,写出了时间“静默无声”的特点。

在经典散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作者同时提到了梁元帝的《采莲赋》与南朝乐府诗《西洲曲》中的句子。

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首 徐回,兼传羽杯;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从文章的构思角度看,作者写完荷塘月色后,掉转笔端,由空间转向时间,溯历史长河而上,出其不意地把人们带入了六朝荡舟采莲的风流季节,使文章波澜起伏。从内容与情感看,《采莲赋》描写青年男女相爱场景,而《西洲曲》是写思妇情怀。作者将《采莲赋》与《西洲曲》同时引用,妙趣横生,对比鲜明:一个活泼风流,洋溢青春气息,一个则孤寂冷清,饱蘸痛苦思念;一个“热”,一个“冷”;一个“动”,一个“静”。在这样的对比中,作者内心的矛盾和冲突凸现得更加清晰,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的情感更加真切。

四、 文末:诗情余清韵

结尾用诗,是用简洁且精练的语言来总结全文,利用诗富有哲理性特点,或与前文自然衔接,或首尾呼应,或画龙点睛,或深化中心。如彭荆风《驿路梨花》的结尾引用陆游的诗句,写道:“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这个结尾既实写自然梨花,又虚写***精神,虚实结合,意蕴丰富。

再比如熊召***《饮一口汨罗江》的结尾部分:

一位清代的湖南诗人写过这么一首诗:

萧瑟寒塘垂竹枝,长桥屈曲带涟漪。

持竿不是因鲂鲤,要斫青光写楚辞。

看来,这位诗人的心态和我差不多,既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结果是两样都当不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古人早就这么说过。

既如此,我的饮一口汨罗的朝圣心情,到此也就索然了。归去罢,归去来兮,说不定东湖边上的小书斋,就是我明日的汨罗。

作者以引用清诗的观点来作为自己的观点,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在“出世与入世间”的矛盾心情。在文章的结尾引用诗词,还能强化感召,带给读者意想不到的强烈震撼力。如《照海倚天》的结尾: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流年似水,时光如电,也许,只有历史才能让“无字碑头镌满字”,也许只有历史,才能最好地诠释曾国藩在天京城破、黄袍欲加身之时写尽生平心境的一句话: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有关清明节的古诗句篇7

一、充实和强化古诗鉴赏的基础知识

(一)充实和强化古诗作者特别是古诗名家的有关知识

古诗鉴赏的绝大部分考题都会出现作者名字。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鉴赏时抓住作者身世、经历、思想倾向、情感与个性特点,以及创作时爱选的题材、爱用的意象,其作品的惯用技巧、主要风格,并将这些与考题中的作品联系起来,加以辩证分析,就能较快较准地理解作品的意象、情感、思想、技巧、风格甚至语言特征等。

(二)充实和强化古诗体裁知识

古诗的体裁有古体诗(包括歌行体)、楚辞体、乐府、近体诗(包括绝句、律诗)、词、曲等。对这些体裁的句法、音韵、手法及常见风格与技巧、代表作家与代表作品等,教师都要向学生作广泛介绍并令其系统掌握。学生熟练地掌握了体裁知识,对于他翻译诗句,理解层次,分析技巧,揣摩风格,概括语言、音韵甚至意境等方面的特点,都极有好处。例如章法方面,诗经常常重章叠句;歌行体常分几个段,结构上有层进式或并列式等,有总领、过渡、照应甚至总结等;词也有类似特点,而绝句则常分两层,律诗也常分两层,等等。了解章法,有利于学生对诗(或词、曲)分层纳意、比较写法等,使学生明白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三)充实和强化古诗常见物象、意象甚至意境的知识

物象是诗人取之于自然与生活而用之于诗中,以抒发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物象进入诗里就包含或寄托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物象就成为“意”之象即意象了。有的诗有多个意象,构成了意象群。单个或多个意象又与诗中的时空境界、思想境界或情感境界构成了意境。这些是学生必须了解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对诗人使用的意象加以分类整理。例如,植物类、人物类、气象类、时令类、武器类、建筑类、田园类等。对各类物象都要挖掘其蕴含之意,如香草寓理想,舟寓孤独、漂泊,菊象征一枝独秀,梅寓傲雪斗霜,竹寓高风亮节,鹏寓大志,笛寓思乡,柳寓乡愁、离愁、情怨等等。除了分类整理常见意象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注意了解名家个人常用的物象、意象。

诗歌的意境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有的雄阔,有的小巧;有的敞亮,有的幽远;有的深邃,有的广远;有的亮丽,有的清秀;有的气势宏伟,有的韵味悠长……意境虽不同,但一般都应该是完整的、优美的,能够激活欣赏者的想象,给人以更多的艺术享受。

(四)充实和强化古诗思想感情类别的知识

教师应教给学生关于古诗思想感情类别的知识,并对其加以充实和强化,这样就能使学生初读古诗时,就能通过判断作品思想感情类别而迅速找到理解形象、意境和感情的方向与思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大致可分为:身世感怀类,感时伤怀类,怀古伤今类,借古讽今类,抨击时***类,借古伤己类,乡情乡愁类,友情倾诉类,离愁别绪类,游子思亲类,男女恋情类,闺中情怨类,行人思妇类,弃妇伤情类等等。此外,还有写景类、咏物类、哲理类、悼亡类、训示类、咏史类、无题类等等。

了解上述类别并了解其代表作的抒情特点,就能增强对古诗思想感情类别的感悟和推断能力,从而能较准确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使答题答在点子上。

关于古诗风格、技巧方面的知识,教师也应广泛介绍,并结合作品加以解说,如风格中的沉郁、慷慨、豪放、平淡、清新等。

二、传授和训练古诗鉴赏应试的基本技能

(一)传授和训练理解古诗标题的技能

面对古诗鉴赏考题,首先是理解标题,识别标题的特征。对于无题类、词类和曲类的标题尤其要多加注意。如词类,若只有一个标题,则只有词牌而无题目;若有两个标题,则前者是词牌,后者才是题目。

其次是解题。要看清题目是属于指人、指物、指事、指情或指诗体中的哪一类,进而识别其句子形式或短语形式,然后根据句法或词法等特点把它翻译出来,有的还可结合作者与写作背景揣摩其含义等内容乃至推定全诗思想感情类别,初步把握全诗大意。

(二)传授和训练翻译古诗的技能

鉴赏古诗时,无论考题中有没有翻译,教师都应要求学生翻译全诗。在翻译时,主要采用的是细读和口译的办法,除非考题中要求书面翻译。翻译时,一要注意词法、句法,注意多音字、多义词和特殊句式;二要注意吃透全诗意境,切莫望文生义,对一些词的附加意义如感彩、语境语意等,要结合全诗加以考虑;三要发挥想象,贯通全诗诗句的意思。

(三)传授和训练对古诗分层纳意的技能

对古诗进行分层纳意,一定要以体裁特点为突破口。如诗经,若属重章叠句者,找其章与章之间的区别点,抓各章大意;找其章与章节之间的相同点,抓全诗大意。若属叙事类,则抓时间、地点、情节等,分层纳意就会很容易。又如歌行体,抓总起、总结、过渡、照应等处,易于分层纳意。词则分阕作联系或比较,易准确归纳。绝句分两联(层),联中(层中)分句,律诗也多分两大层,层中分联,律诗、绝句层次间的内容和意思多呈由实到虚式或并列式等。

(四)传授和训练理解古诗的技能

理解古诗句子,要从理解全诗入手,看是写景还是抒情,是实写还是虚写,是涵咏深刻、哲理性强,还是直白通俗、形象性强,进而对其做出正确的解释。

(五)传授和训练理解古诗意象、意境及古诗形象的技能

抓住重点物象或意象,分析它的特点及在诗中可能蕴含的思想感情,并通过联想、想象其意境,可明确它在诗中所起的作用。

把握诗歌形象,要尽可能联系作者身世、写作背景、诗歌文本内容及试题提供的相关信息材料。掌握了这一点诗的形象自然就凸显了。

(六)传授和训练感悟古诗风格的技能

无论古诗或新诗,其风格都呈现着诗人的个性以及创作该诗的心理状态。因此,鉴赏古诗时一要联系作者身世、性格及人格等特点,二要凝神静气去体会自己阅读过程中的内在感觉和读诗后的情感状态,悟出所考的诗是豪迈旷达、激情奔放、奔放飘逸、气势雄壮、气魄雄伟,还是沉静抑郁、平和自然、清闲飘逸等等,并揣摩用什么词来描述风格最恰当。

(七)传授和训练揣摩古诗表现技巧的技能

对于古诗表现技巧,需要教师在复习中多作讲解,并让学生认真揣摩。像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学生了解了这些技巧,考试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有关清明节的古诗句篇8

甲:好久不见最近忙什么呢?

乙:我最近正在研究古诗词。

甲:为什么突然间对古诗词有了兴趣呢?

乙:哎,别提啦!前几天几位老友聚会,一位朋友根据我的谈话说了两句古诗。

甲:什么古诗?

乙:“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甲:就这么两句诗就激起了你对古诗词的兴趣。

乙:是啊,我不理解这两句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甲:这你都不懂还研究什么古诗词。

乙:那你说说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甲:“两个黄鹂鸣翠柳”是不知所云,“一行白鹭上青天”是离题万里。隐含的意思就是说你说的话让人听不明白。

乙:高才呀,你这样一解释确实让我茅塞顿开。

甲:这都不懂,你研究的是古诗词哪一方面?

乙:太多啦!

甲:能说说吗?

乙:张口就来,问什么答什么。

甲:带数字的每个字来一句。

乙:没问题。

甲:带“一”的。

乙:“碧玉妆成一树高。”

甲:带“二”的。

乙:“二月春风似剪刀。”

甲:带“三”的。

乙:“白发三千丈。”

甲:带“四”的。

乙:“四面荷花三面柳。”

甲:带“五”的。

乙:“五月人倍忙。”

甲:带“六”的。

乙:“毕竟西湖六月中。”

甲:带“七”的。

乙:“七月七日长生殿。”

甲:带“八”的。

乙:“平林云鸟八窗秋。”

甲:带“九”的。

乙:“疑是银河落九天。”

甲:带“十”的。

乙:“十年生死两茫茫。”

甲:带“百”的。

乙:“采得百花成蜜后。”

甲:带“千”的。

乙:“千山鸟飞绝。”

甲:带“万”的。

乙:“”万里长征人未还。

乙:怎么样(得意地点点头),满意吗。

甲:马马虎虎吧,用数字来一首完整的行吗?

乙:太容易啦。

甲:真的?那你来说说看。

乙:“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总不见……这太多啦。”

甲:不错,不错。一年有四季,每个季节来两句行吗?

乙:“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甲:这是宋朝苏轼写的《惠崇春江晚景》。

乙:“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甲:这是宋朝辛弃疾写夏天的《西江月》。

乙:“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甲:这是唐朝刘禹锡写的《秋词》

乙:“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甲:这是唐朝柳宗元写冬的《江雪》。

乙:怎么样(得意地点点头),满意吗。

甲:马马虎虎吧,花中四君子每个来一首完整的行吗?

乙:小菜一碟。

甲:写梅的。

乙:宋朝王安石写的《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甲:写兰的。

乙:宋朝朱熹写的《兰》:“谩种秋兰四五茎,疏帘底事太关情;可能不作凉风计,护得幽兰到晚清。”

甲:写竹的。

乙:唐朝白居易写的《题李次云窗竹》:“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甲:写菊的。

乙:宋朝陆游写的的《新菊》:“老去流年不耐催,微霜又见开。莫言冷落西风晚,也有飞飞小蝶来。”

甲:哇塞,你太有才啦!

乙:那里,那里,你问的这也太小儿科啦。

甲:那你研究最多的是什么?

乙:改诗呀!

甲:怎么改呀?

乙:杜牧的《清明》你听说过吗?

甲:“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乙:对,我能把它改写成“六言诗”、“五言诗”、“四言诗”、“三言诗”、“词”、“小剧本”……。

甲:了不起,我今天才知道火车是推的,牛皮是吹得。

乙:你不信。

甲:当然不信,好,大家鼓掌,请我这位同伴开吹!

乙:六言诗:“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

甲:有意思。

乙:“清明时节雨,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童指杏花村”。

甲:这是五言诗

乙:在请听四言诗:“清明节雨,行人断魂。酒家何处?有杏花村。”

甲:高!

乙:“清明雨,酒何处?杏花村。”

甲:这是三言诗,那词呢?

乙:“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甲:剧本呢?

乙:“有两个人物,两句台词,剧名《清明》。[舞台提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①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②牧童(遥指):杏花村。”)

甲:我今天算是服啦,你能就咱们同台演出也改一首诗或词吗?

有关清明节的古诗句篇9

[关键词]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典诗词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们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脉脉相承,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新人才。我们作为语文老师,该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词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去学好古诗词?本人在新课标教学理念地指导下,根据自己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的摸索、研究来谈谈个人的做法。

一、注重积累,反复诵读

庄子说:“朴素乃为天下之大美。”

孟子说:“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莎士比亚说:“病态的名花不能与最贱的野草争妍。”

培根说:“美中之最上者就是***画所不能表现,初睹所不能见及者。”

四人的话都没错。暂且撇开自然,专论那古诗词本色天香,内容充实和旺盛的生命力,还有一个隐含的因素必须考虑进去,那就是“趣味”。无趣则失色,无知则失味。失色失味,则古诗词望之若枯花,读之为鸡肋,弃之如敝屣。说到古诗词趣味上头,崇尚朴素的人多半有雅趣有谐趣而少有恶俗之趣,有真味有醇味而少有馊腐之味,这是对古诗词最起码的见识。总之,大美,无疑是学懂古诗词一种高妙的境界,既要看到其朴素之表,又要看到它的健康其质,还要品到它的丰足趣味,三者皆备,才能看到古诗词大美具焉,就像古人感叹:“易求无价宝,难得解语花。”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丰富的感情、深刻的内涵蕴藏在凝练的语言中,不反复诵读,又如何体会得出?所以,我首先让学生养成***自主讲诗的能力,即每节语文课前放手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轮流讲诗。第一次可由老师为同学示范,使学生清楚诗歌快速讲析的步骤:范读――练读――作者――诗意――赏析――背诵。这样每册课本的古诗词笔者都要求学生背诵,诗词的内容也会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利用这短暂的课前几分钟,每周可熟记并理解两三首诗词,日积月累,就是一笔不小的古诗词财富了。当然靠课前这几分钟学显得太微不足道了。每天晨读时,要求学生进行相互抽查背诵,让大家温故而知新,效果良好。

二、结合背景,理解古诗词

凡是有生命力的古诗词都是诗人有感而发之作,诗所传达出的思想主旨无不与作者的平生、阅历、遭遇及他所处的时代的社会生活相关。因此,要使学生正确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就必须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这样才易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李白的《行路难》,若不弄清楚李白写这首诗的处境,那么诗中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等句子学生就无从理解。因此分析诗歌前,我先跟学生把背景资料交代清楚:天宝元年,李白被召入京,供奉翰林。玄宗虽对他礼遇有加,但不过是赏识他文学上的才华,李白“济苍生”“安社稷”的***治思想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一向清高的李白忍受不了这种处境,而他的清高又为当朝的权贵所难容,终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就意味着被迫放弃自己的理想。这不能不使有着积极入世之心的李白感到极度苦闷。这时,他的一位朋友在京城摆了一桌酒席宴请他。面对美味佳肴,李白却“停杯投箸”,难以下咽,学生也就能理解这种心情了。

三、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四、品析名句

写作讲究锻字炼词,作者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等作品中。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最后一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道出了朝代更替的实质,引导学生明白了这句,那么学生自然就能理解作者站在潼关这一兵家必争之地是何等的感慨万千了。又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一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的是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既写景又点出时令。这两句可以说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五、再现诗歌的意境

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如:王维的《使之塞上》,其中两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中的“孤”字写尽了大漠的单调空旷,“直”字写出大漠孤寂和荒凉的同时,又给人以坚毅之美。“长”和“圆”更是在孤寂、空旷中写出大漠的苍茫和雄浑。又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般人对这首诗的理解,只停留在成功地描画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上,这当然谈不上鉴赏。有的读者能进一步看到这首诗不限于壮丽景色的描绘,而是注进了诗人昂扬向上的激情。然而,这也还是没有品出本诗的“诗味”与意蕴。鉴赏能力强的读者能透过壮丽的画面,开阔的意境,看到这首诗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领悟这首诗所蕴含的耐人寻味的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成功在于追求,事业永无止境。这说明,如果没有对作品的透彻领悟,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鉴赏。“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晴,一只眼晴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晴看到纸的背面。”歌德的名言一语道破了古诗词鉴赏的真谛。

六、联系生活,运用古诗词

有关清明节的古诗句篇10

【关键词】音韵学;诗歌;押韵;平仄;对仗

诗歌鉴赏是近些年来语文教学和高考的重要内容。运用音韵学知识鉴赏诗歌,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诗歌的不同形式和内容,学习诗歌写作的风格,而且还可以掌握音韵学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文学素养,提高做题的准确性,以便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一个满意的分数。

首先,在汉语音节中,元音占主要优势,这对把握诗歌的句式特点有重要的作用。汉语的音节十分规整,把这种规整的音节运用到诗歌当中,会构成诗歌整齐和谐的韵律之美。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诗押韵的字是“哀”“回”“来”“台”“杯”,根据平水韵,“哀”“来”“台”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韵腹是ai;属于平声韵;“台”“杯”现代汉语普通话中韵腹是ei;属于平声灰韵。两组字的韵腹并不相同,是不是不押韵呢?当然这首诗的韵脚是押韵的。在唐朝的时候,诗律规定,韵、灰韵这两组字可以合韵,所谓合韵,就是相邻的韵可以相互通押,首次提出这种说法的是段玉裁。明末清初古音学家陈第在《毛诗古音考》中对这种韵脚不和调的情况做出了说明:“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故以今之音读古之作,不免乖剌而不入,于是悉委之“叶”。夫其果出于“叶”也,作之非一人,采之非一国,何“母”必读“米”,非韵“止”则韵“祉”韵“喜”矣!……其矩律之严,即《唐韵》不啻。此其何故耶?又左、国、易象,离骚楚辞,秦碑、汉赋,以至上古歌谣,箴铭赞诵,往往韵与诗合,实古今之证也。”

其次,运用音韵学知识,可以使学生清楚地掌握诗歌当中的韵脚和平仄,增强诗歌当中的节奏美和音乐美。汉语语言的特点之一是有声调,现代汉语有阴、阳、上、去四声,在古代汉语中有平、上、去、入四声。关于四声的最早记载是《南史・陆厥传》:齐永明年间“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敲,汝南周善识音韵,约等为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

在四声之初,只有少数人掌握,正如《梁书・沈约传》中所说:“约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寤,而独得胸襟,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高祖不好焉。帝问周舍曰:何谓四声?舍曰:天子圣哲是也,然帝竟不遵用。”。齐梁以后,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诗歌创作的需要,关于四声的知识逐步普及,诗人在诗歌当中广泛运用,出现了“音韵蜂出”的盛况。而古代诗人十分讲究诗歌当中的声调、平仄,把它运用到诗歌当中,经过精密的组织安排,可以形成一种抑扬顿挫、和谐悦耳的节奏美和音乐美。如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丨---丨-,丨--丨丨--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丨丨--丨,丨丨--丨丨-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丨丨---丨丨,丨--丨丨--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丨丨---,-丨--丨丨-

这首诗是一首仄起平收的诗,与律诗的平仄相比是有区别的。从平仄的规律来看,七言诗的仄起平收式应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在近体诗中,对平仄的规律的掌握,除了上述方法外,还可以通过“粘”和“对”来把握。所谓“对”是指同一联中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应该相反;“粘”是指上一联对句和下一联出句第二个字的平仄必须相同。这只是近体诗的一般规律,但有的时候,有些诗句是可平可仄的(即“一三五不论”,也就是说七言诗中的第一、第三、第五的平仄可以不论),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这句,“竹”是入声,属于仄声,“莲”是平声,这就与“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的规律不符,但“竹”“莲”是五言诗中第一个字,所以它的平仄可以不管。有些诗句中的平仄就不可以变更。为了解决这种情况,音韵学上出现一个“拗救”的解决方案。

第三,诗歌中还广泛地运用对仗的手法,以增强诗歌的整齐、均衡之美。诗歌中主要有两种比较常用的对仗是借对和流水对。借对中有借音和借义两种情况。所谓借义是利用汉语词语中一词多义的语言特点,构成对仗。例如:杜甫《九日》“竹叶于人既无分,从此不须开。”中“竹叶”本是酒名,指竹叶酒,诗人借用“竹子的叶”之义,与“”这一植物相对。借音指同音字相对,多用于颜色。例如:杜甫《野望》:“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中,借“清”为“青”,与上句的“白”字相对。除颜色外,还有在动物方面借音的,例如:杜甫《哭李尚书峄》:“次第寻书札,呼儿检赠诗。”中,借“第”为“弟”,与“呼儿”的“儿”相对。

流水对是指一联中的两句,从形式上来说是对仗的,但在意思上却是相承的。例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最后,古代诗人通过音韵学的知识发现诗歌的韵律与诗歌思想感情的表达有密切的关系。例如,有“一东之韵宽洪,二冬之韵稳重,三江爽朗,四支缜密,五微蕴藉……”等说法。通过了解这些韵律,便于我们把握作者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学习音韵学,我们知道宋代有三十六字母。这三十六字母,可以分为唇、舌、齿、牙、喉五音。诗人选择不同的字母,其所要在诗中表现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样。喉牙音属于见组、影晓匣喻,这些音从发音特点上来看,都是从口腔后部发出。这一类的音节所要表现的感情比较厚重、深沉、悲壮。齿音属于精组、照组,在现代汉语中有舌尖前音z、c、s,舌尖后音zh、ch、sh、r,它们都从舌尖发音,而且在发音时都有气流经过发音部位,造成摩擦。这一类的音节表现的思想感情是比较悲凉的意境。舌音属于端组,知组,这一类的音主要是从舌尖中和舌尖后发出的,其所要表现的是比较轻快、活泼、明亮的感彩。唇音属于帮组、非组,这一类主要是从双唇和唇齿间发音,其表达的是朦胧、苍凉、浑浊的感情。如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这首七言绝句律诗中,属于齿音的词有“生”、“成”、“深”、“身”、“情”、“怅”、“江”等共十七个,并通过一系列词,如“枯”、“恨”、“深”、“长”、“情”、“怅”等字眼,诗人利用齿音,表达了自己的凄楚、辛酸、无奈和怅惘的感情。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音韵学的发展及应用,对于诗歌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我们要熟悉音韵学的韵律、平仄、对仗,才能更好地了解诗歌的内部结构及诗人运用这种手法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文献】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有关清明节的古诗句10篇

学习

六一儿童节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六一儿童节10篇,内容包括六一儿童节美篇的内容,六一儿童节绘画。今天生活在和平环境里的小朋友们,每年的六月一日都在欢庆自己的节日,祝福自己欢乐的童年。儿童节的到来,小朋友们仿佛就像一个喜报降落在手中。这一天,孩子们穿着

学习

安全负责人述职报告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安全负责人述职报告,内容包括主要负责人安全工作述职,部门负责人安全述职报告。本人为xx部门负责人,主要工作职责:通过制定部门业务计划,组织业务工作全面开展,进行xx业务市场拓展;通过协助副总经理执行公司制定的业务决策、方

学习

教师节的手抄报内容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节的手抄报内容10篇,内容包括教师节手抄报的内容写什么,教师节英语手抄报内容简单。(来源:文章屋网https://www.wzu.com)

学习

开学印象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开学印象10篇,内容包括开学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开学印象深刻的一件事作文。吃完中餐后,岳老师叫做清洁的同学留下,其他人出去。我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出去玩,而是在观察着他们。只见岳老师仔细地指导着他们,帮他们拉桌子、扫地。

学习

税收观念

阅读(12)

本文为您介绍税收观念,内容包括税收法治观念,税收知识大全100篇。更进一步看,这两个方面在交相作用。纳税人纳税意识薄弱,直接带来了税收的大面积流失;税收渠道不畅以及“费大于税”的***府收入格局的出现,又模糊了***府部门对于税收的性质

学习

园林施工员工作总结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园林施工员工作总结,内容包括园林施工员工作总结,园林管理工作总结200字。园林施工***的设计是园林整体规划的关键环节。在现阶段施工***设计中普遍存在着施工***的深度和内容不统一、设计不规范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园林施工的

学习

胀的词语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胀的词语10篇,内容包括胀开头的词语,胀的词语怎么写。通胀文化不是中国独创。黄灿然在《格拉斯的烟斗》这本书中讲过一个故事,说的是前几年过世的琴键喜剧演员维托克・博杰,他不仅是一流的钢琴演奏家,还是个幽默表演大师。博杰

学习

大学生管理学论文模板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管理学论文模板,内容包括大学生管理学论文模板,大学管理学论文题目大全。3.信息传播技术高度发达,自媒体时代自己的特点由于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具有“低成本、高效率、高便捷度、高人群参与度、匿名性”等特点,更加方便

学习

转正自我工作总结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转正自我工作总结,内容包括转正报告的工作总结怎么写,个人转正工作总结200字。性格开朗,乐于与他人沟通,有很强的团队协作能力;责任感强,确实完成领导交付的工作,和公司同事之间能够通力合作,关系相处融洽而和睦,配合各部门负责人

学习

祝母亲节日的祝福语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祝母亲节日的祝福语10篇,内容包括祝幼儿园老师母亲节祝福语,祝老婆母亲节温馨祝福语。4.幸福像点点繁星越多越叫人陶醉;真情像淡淡花香越久越叫人沉醉;累积点点幸福,送去滴滴真情,在这个举国欢庆的日子里,让我们一同欢乐,一同心

学习

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10篇,内容包括三年级语文个人工作总结,三年级语文上册培优辅差工作总结。二、通过多途径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与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运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三年级也是学生养成良好

学习

寒假安全教育主题班会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寒假安全教育主题班会10篇,内容包括二年级寒假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寒假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反思。班会地点:教室活动目的:1、通过这次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学习安全知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2、掌握一些自救自护的

学习

猜字谜一年级下册课文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猜字谜一年级下册课文10篇,内容包括猜字谜一年级下册课文谜底是什么,小学一年级下册猜字谜大全。一、运用猜谜,引导学生趣味识字字词是读与写的基础,但若要让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儿童积极主动的识字,教师就需要运用他们所熟悉

学习

一年级中秋节古诗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一年级中秋节古诗10篇,内容包括中秋节一年级句子,中秋节的作文一年级。知识与能力:1.认识诗中的圃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2.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大意。3.培养学生的古诗自学能力过程与方法:小组讨论,借助工具书自

学习

与中秋有关的诗句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与中秋有关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与南京有关的中秋诗句,与急救有关的中秋诗句。第一、要有对重点诗句的详细领悟。写作是讲究详略得当的,所谓对重点诗句的详细领悟,其实就是要善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诗句的意境。比如:不是吗?轻轻

学习

三八妇女节的诗句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三八妇女节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三八妇女节女教师诗句,三八妇女节诗句文案。4.也许我的肩膀不够宽广,但足以为你遮挡风雨;也许我的胳膊不够有力,但还能为你撑起一片蓝天。妇女节快乐!5.想送束花给你,却怕你误会我的意思;想写一

学习

赞美老师的诗句古诗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赞美老师的诗句古诗10篇,内容包括赞美退休老师的诗句古诗,赞美幼儿园老师的诗句古诗。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教学流程一、激情导入,认识美1.教师导言:同学们,你们

学习

关于端午节的诗句小学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端午节的诗句小学10篇,内容包括有关端午节的诗句古诗小学,关于端午节的诗句佳句小学。女:各位同学们,合:大家好!男:六月,是童年的摇篮,是童年的梦乡。女:六月,有童年的沃土,有童年的太阳。男:六月,是一支歌,一支幸福的歌女:踏

学习

关于秋天的诗句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秋天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用除法描写秋天诗句,关于秋天丰收的诗句。枯黄:干枯焦黄。“过了中秋,树叶逐渐枯黄。”相关成语:秋高气爽秋风萧瑟秋色宜人一叶知秋、春种秋收、春兰秋菊、春花秋月秋风过耳、秋雨绵绵秋意深浓、秋

学习

中秋节的诗句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节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李白中秋节的诗句,中秋节远行的诗句。彩云追月,桂花飘香。您生命的秋天,是枫叶一般的色彩,不是春光胜似春光,时值霜天季节,却格外显得神采奕奕。月圆年年相似,你我岁岁相盼。那满天的清辉,遍地水银,便是我

学习

表达爱意的诗句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表达爱意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古代表达爱意的诗句,关于表达爱意的诗句大全。4、月出照兮,佼人燎兮。5、爰居爰处?爰丧其马?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7、击鼓其镗,踊跃用兵。8、如月之恒,如日之升。9、窈窕淑女,琴瑟友之。10、从孙子仲

学习

描写桂花的诗句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桂花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描写桂花的诗句20首,描写桂花优美诗句大全。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明代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