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老师的诗句古诗篇1
1.会认2个生字,会写5个字。能正确读写“碧玉、裁出、剪刀”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认识美
1.教师导言:同学们,你们喜欢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吗?你能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或一首诗来描绘春天吗?
2.动画展示春景,定格河边垂柳婆娑的画面:阳春二月,微风拂面,草长莺飞,多美的春天啊!瞧,那河岸的柳树给这美丽的春景添上了浓浓的春气。唐代大诗人贺知章沉醉在这美景之中,不禁吟咏作诗,想知道他是怎么说的吗?今天咱们一起学习古诗《咏柳》。(板书:咏柳)
3.读题释意。指名学生读题识字“咏(yong)柳(liu)”。咏柳就是赞美柳树,那么诗人在诗中是怎么赞美的呢?
【设计说明】回忆对春天的感受,用词语、语句描述春天,并借助动画展示春景***和春柳***,引起了学生的翩翩联想,丰富了学生对春天的表象感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初读诗文,感知美
1.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自己轻声读一读古诗,边读边把课后的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
3.检查自读生字词情况:
(1)指名读。读得好的当老师带读。
(2)开火车读。
(3)全班读。
(4)读词卡:碧玉、垂柳、丝绦、妆成、裁出、剪刀。
4.重点指导读“咏、妆、绦”三个字,要求学生把字音读准确。
5.指导书写:咏、裁、剪(老师范写,学生观察笔顺、字形;学生在生字卡片上练写。)
6.学生再自由读古诗,要求把诗句读通顺,读准每个字音。
7.指名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8.配乐朗读古诗。
【设计说明】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正确、流利,是古诗教学的基础。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强调难读、易错的字音、字形,突破了教学难点,也为读懂古诗作了较好的铺垫。
三、细读诗文,品味美
(一)学习第一、二句诗
1.课件播放柳树远景***。
①你看到了什么?
②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诗中是怎样描写的?
2.学生读第一、二句诗。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诗句中的字词,说说诗句表达的意思,不懂的和同桌讨论讨论。
3.教学进行适当点拨。
碧玉:绿色的玉。这里把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妆:打扮。一树:满树。
4.指导朗读。
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的一样。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你们看诗人比喻得多好呀。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1)指名读、分组读、自由读、领读。
(2)老师相机指导: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一”字读第二声,可读重些。“绿”字也可读重一些。)
(3)全班看着***片吟诵这两句。
【设计说明】引导观察、想象、读文,借助***像及文中注释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能让学生感受到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春意。
(二)学习第三、四句诗
师:多美的柳树呀,诗人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
生读句子: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出示柳树近景***,观察柳树叶子的形状。
2.根据观察到的树叶的样子,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从这两句诗中你读明白了什么?
3.小组交流各自的理解,说说诗句的大意。
4.品读“细叶”,感受春的魅力。
①朗读句子,从句中你感受到早春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②你从“细”字,又感受到什么?
③那我们美美地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它的细致、精美。(指导学生美读诗句,重点指导读好第三句的问话语气。)
5.拓展、想象:难道二月春风这把神奇的剪刀只剪裁出了美丽的杨柳吗?想想春风这把神奇的剪刀还会剪出什么?(裁出娇艳的鲜花,裁出绿绿的小草,裁出烂漫的春光,如花的盛世。)
6.可见这两句诗除了赞美柳叶的精致,更主要的是赞美什么?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
7.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好这首古诗。(自由读。指名读、互评互议、教师相机指导。齐读)
【设计说明】紧扣“细”字进行品读求异,不仅拓宽了诗之意蕴,还品出了诗人练字的绝妙功底,使学生无不被大自然的巧夺天工,为诗人的生花妙笔所折服。再通过拓展思维、放飞想象,由“咏柳”到“咏春”甚至“咏国”,体会大自然之美,盛世如花之美。从而升华了诗文的主题。
四、回旋诵读,表达美
1.(配乐出示画面)在徐徐的春风中放眼望去:那一排排的才展开新叶的柳树婀娜多姿,让诗人感慨万千,不由得吟出――(生齐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2.漫步于湖畔垂柳间,诗人不禁为这精美的柳叶所赞叹,他情不自禁地颂出――(生齐读:不知/细叶/谁/裁出。)
此时,诗人更加赞叹这迷人的春天竟如此神奇,不由自主地赞道――(生齐读:二月/春风/似/剪刀。)
3.伫立湖边,呼吸着清新的空气,那柔美的柳枝随风舞动,诗人一遍又一遍地吟诵着――(生齐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4.杨柳依依,草长莺飞,春光似海,盛世如花,让我们带着喜悦之情背一背这首诗。(学生配乐背诵《咏柳》。)
5.多好的春风呀,它吹绿了柳树,吹出了勃勃生机,你还知道哪些赞美春天的诗,把你搜集的描写春天的古诗背给大家听听。
【设计说明】“一切景语皆情语”“读为心声”,通过一赞三叹的回旋诵读,拓展阅读,表达出学生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
五、布置作业
1.练习书写:咏、碧、妆、裁。
2.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春天的景色还有什么特点,试着写一写、画一画。
【总设计说明】
1.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因此,在教学本诗时,应紧扣“咏”字,引导学生“披文人情”,解诗题。懂诗意,悟诗境,表诗情,通过“赏柳”――“咏柳”――“品柳”――“诵柳”,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涵的丰富情感,得到美的熏陶和心灵的陶冶。
2.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诗中文字浅显,语言凝练,教学时应整体入手,引导学生自主识字,自主读文,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以读为主,入境引情。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节奏美和韵律美的语言之中。教学中通过反复朗读、吟诵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教学中,我把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从导入新课的初读感知,到理解诗句,体会意境的细细品读,再到学完全诗后的反复诵读,循序渐进,读出节奏,读出画面,读出意境。
赞美老师的诗句古诗篇2
1.复习学过的古诗、体会赏析古诗。懂得赏析古诗的方法。
2.培养朗读古诗、吟唱古诗、表演古诗、品评古诗、据诗画***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及对大自然、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活动准备:
1.收集诵读、赏析学过的古诗。
2.多媒体课件制作。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按序出示:“品、评、诵、演、唱、画、赏诗会”)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好多首古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开展一次品古诗、评古诗、演古诗、诵古诗、唱古诗、画古诗的赏诗会。
过渡:古代诗人为后人写出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请看——
(二)品古诗:
1.媒体出示《登雀颧楼》诗***及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引导学生谈谈对诗句的理解、体会。
(1)师: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想要领略到更远、更美的景色,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2)师:诗句不仅仅告诉我们登高望远的道理,大家从诗句中还想到些什么或领悟到了什么?
生a:我想到诗人登上鹳雀楼,面对辽阔的景色,觉得自己看得还不够远,还想看千里、万里之外看到视力所能达到的尽头,而达到这目的的唯一办法是站到更高的地方去。
生b:我从“欲穷千里目”想到句中包含着诗人许许多多的希望、许许多多的向往,诗人想要达到最高境界;从诗句“更上一层楼”领略到诗人自强不息、奋进不止的精神。
3.小结:在人生的道路上要不断努力攀登。
4.诵读:(范读——齐读)
(三)评古诗:
1.媒体出示:磅礴的瀑布声,直泻而下的庐山瀑布***
(1)师:还没看见瀑布,就先闻其声,此声此景,此时此刻,你想用哪一诗句来形容?
(2)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师:媒体出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学生上台操作电脑据***评析:
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人李白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夸张的语言,赞美了庐山瀑布从青翠的山壁中间跌落下来。形容水流用“飞”(媒体加点)来表现出庐山的瀑布凌空而出;用“直”(媒体加点)可见山势很陡。“三千尺”(媒体划出)更是体现了庐山瀑布的高而长。可是这样写诗人还是觉得没有把庐山瀑布的雄伟写够。于是又进一步发挥想象,怀疑是银河从九天云里落下来的。这里不用“真”(媒体出示)而是用“疑”(媒体加点),给人以恍恍惚惚的感觉,使人觉得好像是真的,又好像是假的,进一步写出庐山瀑布的雄伟与奇丽。
(5)教师小结:讲得太精彩了,庐山瀑布雄伟、壮丽,大家一起来赞颂一番。
(6)诵读:(范读——齐读)
2.媒体出示:黄鹂鸣叫、白鹭上青天的《绝句》***
(1)师:从这幅生动的画面中,你想到哪位诗人写的哪一首诗?
(2)根据学生回答媒体出示:《绝句》一诗诗句内容。
(3)学生上台操作电脑据***评析:
我觉得这首诗描写的景色非常美。诗中描绘了四个画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有山有水色彩丰富、艳丽(媒体出示:b有近有远、视野开阔)画面静中有动、形象活泼(媒体出示:静中有动、形象活泼):黄鹂欢歌、白鹭直上青天,真是一幅风光秀丽的山水画。『 1
(4)诵读:
过渡:为了开展这次赏诗会,我班同学编排了一些节目。瞧,大诗人李白、杜甫也来参加我们的赏诗会啦,大家欢迎。
(四)诗人相会:
甲学生扮演杜甫、乙学生扮演李白相互品评古诗《静夜思》、《江畔独步寻花》
乙:李兄,你也来参加赏诗会?
甲:对、对、对,今天真是幸会啊!
乙:幸会,幸会。
甲:杜老弟,刚才同学们都在夸你写的诗呢!你看——(手指向媒体《绝句》一诗)
乙:哪里,哪里,还是李兄的诗令人赞不绝口呀,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静夜思》这首诗吗?
全班同学:齐声背诵《静夜思》
乙:诗句写得多好啊,寂静的夜晚,月光照射到床前,一片银白色,还以为是秋霜降落到床前,抬起头来,向天空中望去,看到碧空中一轮明月,不知不觉低下头来思念故乡。这首诗勾起了多少身在他乡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呀!
甲:惭愧,惭愧,比起杜老弟的《江畔独步寻花》那就逊色罗!同学们,你们会背吗?
全班同学:齐声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甲:诗句描绘的意境是多么优美啊!黄四娘家繁花盛开、戏蝶飞舞、黄莺高歌、有静有动、有声有色,令人赏心悦目、留连忘返,真是妙笔生辉、栩栩如生啊!
乙:过奖了,过奖了,咱们还是下去吧,别耽误了同学们开赏诗会。
甲:好,好。
过渡:古代诗人斟字酌句,创作的诗篇独具匠心,古诗太美了,真不愧为我国历史悠久的灿烂文化,真想诵读一番。我班---------同学为大家带来了一首古诗《舟夜书所见》,大家欢迎。
(五)诵古诗:
1.配乐朗诵《舟夜书所见》
a.----------同学独诵
b.----------同学解释古诗(喜爱这首诗的原因)
这首诗描绘了这样一个优美的意境:在一个漆黑的夜晚,静悄悄的,一盏渔灯在河面上闪现。那盏渔灯的光亮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一阵微风吹来,河面上漾起了层层细浪,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无数颗星星在河面上闪现。美极了!
c.齐声诵读
过渡:老师也为大家带来了两首诗(媒体出示:《游园不值》、《草》诗***及诗句)
2.配乐朗诵《游园不值》、《草》
过渡:古诗能诵,也能演。我班四位同学自编自演了古诗小品剧: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请看——
(六)古诗小品剧:
1.古诗小品剧:“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学生甲(解说):一天中午,姐弟俩正在家里吃午饭,小弟弟大口大口地吃着。
学生乙(弟弟):(动作:大口大口吃,胡乱地搅)呸!真难吃!
学生丙(姐姐):弟弟,你看,桌上、桌下、你的衣服上全是米饭。
乙:不用你管!(动作:用力横抹桌面、拍衣服、抖衣角)
甲:这时,爸爸走了过来。
学生丁(爸爸):孩子,这样吃饭太浪费粮食了,粮食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俗话说“一粒粮食一滴汗。”要爱惜呀!
丙:爸爸,你说的对,我学过一首诗叫《锄禾》,让我讲给弟弟听一听。(操作电脑媒体出示:《锄禾》诗***及诗句)
丁:好。
丙:朗诵诗句。
乙:(动作:点头)
丁:你讲得真好。
乙:爸爸,我错了。
全班同学:齐唱《锄禾》
2.表演唱《锄禾》,学生伴奏。
过渡:同学们深深地被小品剧感染,情不自禁唱起了歌。下面我们一起唱一下上学期所教的古诗《宿建德江》(媒体出示:《宿建德江》歌曲)[2]
(七)唱古诗
1.古诗合唱《宿建德江》。
2.配唱《静夜思》。(媒体出示:《静夜思》歌词)
3.延伸:课外练唱《春晓》。
过渡:同学们,领悟诗的意境,唱得有腔有调,很有韵味,古诗确实太美了,老师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美妙的画面,真所谓“诗中有画”呀。下面,大家根据自己喜爱的古诗,画古诗简笔画。
(八)画古诗:(播放音乐)
1.小组自由绘画自己喜爱的诗歌。
2.学生板演
3.学生作品实物投影,学生自评自析,他评他析。
(九)小结:(学生谈感受)
赞美老师的诗句古诗篇3
大家好!我今天讲的课文是古诗两首中的一首《山行》
一、 说教材:
《山行》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六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篇。诗里写了石径、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诗人没有像一般文人那样悲秋伤时,而是通过一片红色展现出秋天枫林热烈蓬勃的景象赞美枫叶的顽强,从而表现自己学习枫叶不屈不挠的精神的决心。教材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正是让学生在读诗中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从而学习这首诗中所赞叹的枫叶的不屈不挠的顽强的精神。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及要求学生在阅读诗歌时,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理想的课标要求,结合五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技能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歌意境。
过程方法目标:1、通过让学生朗读,能自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通过了解诗意及我的补充材料,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美,理解诗人的情感,感悟枫叶的精神,从而学习枫叶的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理解诗意,想象诗的意境美,理解诗人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难点在于让学理解诗人的情感及枫叶的精神。
四、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课标精神,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这堂课中,我主要是采用反复诵读法、想象体验法、品评赏析法,此外,我还通过适时的为学生补充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让学生能对古诗有更深的理解。
五、说教学过程
(这首古诗我安排一个课时,教学过程分五个环节)
(一) 介绍诗人,导入诗文
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说出他们对诗人的认识,我再进行补充小结,以便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紧接着就可以导出诗文:同学们,我们了解了诗人杜牧,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诗《山行》,接着就可以解题:行是什么意思?那山行呢?
(二)初读古诗,学会吟诵
在古诗学习中,吟诵是一个重点,而且五年级学生也已经有一定的学能力,所以这一环节的初读我的要求是学生能读准字音,有一定的节奏。在这一环节里,我分三步实现我的目标:
第一步、先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在这一环节里,我会以指名读、学生评的方式检查字音并纠正,还可以引出第二步:对,同学们觉得他读得好是因为他注意了停顿节奏,以前我们也学过古诗的停顿节奏,那谁能来试试加上停顿符号,并读出来?紧接着就可以以指名读、齐读的方式进行吟诵的初步教学。
(三)再读想象,体会情感
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朱光潜也说过,每首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情趣简称情,意象即是景。当情景相生而又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是诗的意境。所以, 在这一环节中,我注意让学生自己自己想象意象,加深印象,再加以情趣引导,从而让学生悟出诗的意境。
在这一环节里,我又分为三个部分:
1、 想象整体画面,理解诗意
在这一部分里,为了帮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诗意,想象整体画面,我会先引导学生理解“寒山”、“霜叶”描述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因为“生”字是古今异义词,所以我会直接告诉学生它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在学生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我会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体会诗中的画面,想象你看到了怎样的美景?这个问题的设置,既是为了便于我检查学生对诗意的理解情况,也是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这首诗。
2、 体会前两句诗,想象美景
在引导学生体会“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这两句诗时,我重点通过抓寒、斜、生处等字词来引导学生生体会意象美。
在理解“生处”时,我会设一问:同学们,有的版本印成“白云深处有人家”,你们觉得“生处”和“深处”哪个更好,为什么?可以先和周围的同学讨论看看。 之所以设这个问题,,是因为我希望学生能通过自主对比思考、合作探究的方法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生处”所描绘出的动态美,从而能理解前两句诗描绘的意象美的目的。
在同学们理解诗中意象美的基础上,我将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欣赏着如此动人的景色,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诗呢? 然后就势告诉学生读诗的方法:我们在读古诗时就应该这样边读边想象,读出诗句中的画面。
3、 学习后两句诗,感悟情感。
在学习“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两句诗时,我主要是要让学生体会出诗人对枫林的喜爱。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我首先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刚才,同学们说出了看到的美景,老师也觉得美,可是,最令诗人心动的是这幅美景吗?现在就请同学们仔细读后两句,思考这个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重点抓“晚”、“坐爱”、“红于”这些关键字词体会枫林风景之美及诗人的喜爱之情。在学生理解诗人对枫林美景的喜爱之后,我在指导朗读:作者是如此的喜爱这片枫林,那他会如何吟诵这两句诗呢? 顺势可以交给学生吟诗的另一要点:不仅要读出我们看到的画面,还要读出我们的感情。
(四)品读末句,升华情感。
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理解诗人喜爱枫叶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它美,更在于诗人敬佩它顽强的精神。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是通过设问引导,材料补充的方法来达到这一环节的教学目的
首先,我问学生:读完《山行》,我们感受到了寒山、石径的美,也看到了白云人家的美,可是人都不曾停留;二月花也很美,可诗人独爱霜叶,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 然后,我通过让学生想象对比普通霜叶和枫霜叶的不同,问学生:你觉得诗人在赞美一种什么精神?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能自主思考,并且对枫叶的顽强有更深的理解。
在学生得出枫叶顽强的结论后,我会补充一段诗人的材料,然后问学生,你认为诗人仅仅是在赞美霜叶吗?从而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的写诗意***不仅是为了赞美霜叶,也是为了激励自己。
(五)小结拓展,学习枫叶
在这一环节中,我总结了这首诗的,并联系生活,希望学生能喝枫叶一样顽强,面对困难不低头。
六、说板书
好的板书就是一个微型的教案,在这一课中,我主要是按让学生从理解景到理解情逐步拓展的顺序来开展的,所以我的板书也同样是体现这样的思想。
山行
——杜牧 唐
眼中景 心中情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感觉美
赞美老师的诗句古诗篇4
我让豆豆教我诗词,常常是豆豆念一句,我念一句。受到豆豆的影响,我也渐渐成为了“别人家的小孩”。好几次在老爸老妈单位的年会上,我都登台背诵诗词,得到了不少掌声和巧克力呢!这也愈发让我喜爱读诗背诗。上小学一年级时,唐诗三百首中一半以上的作品我都知晓,很多古诗词我都能脱口而出,流利背诵。
但事实上,那时的我虽然可以很“臭屁”地背诵很多诗词,但对于这些诗词的内容精髓却知之甚少。后来有幸得到老们的指点,从诗经乐府到唐诗宋词,从清丽婉约到豪放悲壮,我的诗词学习之路越行越宽――之前只是局限于背诵许多诗词,当我重新审视观照时,却发现了全然不同的新意。
还记得初二上古筝课时,我正在练习老师教的曲子。突然两句诗“啪”地就在脑海中闪现:“一曲广陵散,绝世不可写。”咦?还没等我回过神来,又有两句诗映照了进来:“归鹭追波齐大海,落霞逐日共长天。”我的眼前仿佛可以看到一幅幅绝美的自然画,而在山之对侧,正有两位世外高人抚琴对吟。那天古筝老师笑说,在我的琴声里听到了不一样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不一样的东西”呢?我想了很久,突然明白了,是诗意。
其实,诗词和音乐一样,是语言、心灵和超越时空的永恒意义共同铸就的。每到三四月,杭州高级中学校园里的樱花便会悉数盛开,灿烂无比。别的同学可能会说:“哇,这花真漂亮。”而我则会赞叹:“雪夜千卷,华时一尊。”同样是表达对美的赞扬,后者却增添了无穷意蕴。在春风荡漾里,我想象着岁月长河里那些咏诗的文人,他们非凡的气质不就在这些铿锵有力的诗句中透露出来了吗?腹有诗书气自华,借由诗词,能让人养成温和洒脱的诗性气质。
赞美老师的诗句古诗篇5
古诗教学说简单很简单:首先,让学生记住诗人的姓名及生活的年代;接着指导学生背会难理解的字、背熟每句诗的意思;然后告诉学生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一般来说,古诗教学的基本任务就完成了。但是这样的教学很难激发学生对优秀古诗文的热爱,也很难让学生体会到诗人在短短的几句诗中所要表达的意境。
案例描述
在教学苏教版第五册教材《古诗两首》中的《山行》一课时,我受到了许多启发。在帮助学生理解了难解的字词之后,我设计了几个问题跟学生交流,以下是教学实录:
师:诗人在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生:立即用笔在诗句中圈出了描写景物的词语,并在全班进行交流。
师板书:寒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枫林 霜叶。
师:同学们,从这些景物中,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稍微讨论一下后,纷纷说开了)
生:我从“枫林”这个词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秋天的景象。
生:我是从“霜叶”这个词知道写的是秋天的季节的。
老师表扬这两位同学,并请其他同学继续思考;同时,用红色的粉笔在黑板的一角画上了一大片枫叶。学生都开始安静地看着老师画枫叶。
生:我从“白云深处有人家”读懂了这些人是住在山上的。
生:“而且他们住的山很高,因为那里有白云出现了”。一位学生立即举手补充说。
老师在山上画了房屋的轮廓。
师:住在那么高的山上,这些人怎么上去呢?
生“远上寒山石径斜。”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
师:谁能翻译这句诗?
生:就是“有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老师在上上画出一条曲折的山路。
师:那么“寒山”怎么理解呢?
生:就是很冷的山。
师:说山“冷”合适吗?
生:是指山上温度很低,让人感觉很冷。
师:天气越来越冷了,可以从诗句中找到这样的意思吗
生:我从“霜叶红于二月花”中发现的,霜叶很红了,说明已经是深秋的时候了。
师:是啊,诗人显然是被眼前红红的霜叶吸引住了。
那诗人眼中的这一片枫叶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提醒学生注意诗句中的“晚”字)
生:这时候是傍晚了,应该有夕阳,阳光照在枫叶上,是很漂亮的红色。
生:霜叶本来就是红色的,夕阳也是金红色的,这样一来,霜叶就更红了。
师:说得真好!在这样的季节里,除了红红的霜叶,诗人眼前的“寒山”之上又该是怎样的色彩呢?
生:山上应该是黄色的,各种各样的黄色,因为深秋时节树木都变黄了。
生:还有绿色的,因为山上的青松是不会变黄的。
这时,我把事先准备好的诗人的画像贴在了黑版的左下方,一幅诗人赏秋的风景画呈现在了学生眼前,学生们惊讶了,在发出啧啧称赞的同时,都不由自主鼓起掌来。
师:你们能体会诗人此时此刻的感受吗?
生:诗人被眼前的美景惊呆了,所以停下车来观赏这片美丽的霜叶。
生:诗人一定想:这景色太美了,真是人间仙境啊!
生:山林中的美景吸引了诗人,而夕阳下的霜叶更让诗人不忍离去,诗人非常喜爱大自然的美景。
生:诗人一定想挽留这美丽的景色,所以他要停下车子欣赏。
案例反思
意境,指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的***画,是比较唯美的东西。意境的组成因素是生活中的景物和情感,因此,意境离不开物对心的刺激和心对物的感受,情、境交融,情、境结合,而生意境。
古诗本身就是一种有意境的文学形式,探寻古诗教学的意境,我有以下体会。
1.古诗教学要由“诗”入“境”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诗人通过自己的观察,将这几样景物巧妙地写进了诗句中,这是理解诗句的基础。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圈画出诗句中描写景物的词语,帮助学生重新回忆诗人当时看到的景物,就像回到当时所处的情景之中,进而为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作准备。
2. 古诗教学要由“境”生“情”
这首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一般教授这首诗,都会把重点落在枫叶上。一大片红红的枫叶,引起了诗人的注意,让诗人驻足流连,不愿离去,“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遂成为千古名句。
可是,诗句中难道仅仅只有霜叶吗?联系全诗,我们可以发现,在这深秋的山林中,山上其实是层林尽染,诗人对秋景是非常熟悉的;但是,眼前这一片火红的霜叶突然跃入眼帘,以至于让山中所有绚丽的色彩都黯然失色了,因为这片霜叶太美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于是感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又是多么动人的情感,画意,诗情,此时此刻,全部融入了诗人的内心,诗人不忍离去。
赞美老师的诗句古诗篇6
引导学生涂涂画画,理解诗意。《草》这首诗通俗浅显,却含意深刻。诗人抓住野草的生长规律,对野草的顽强生命力给予热情的赞美。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诗句“一岁一枯荣”的意思有一定的难度。我让学生拿出彩色笔,耳听老师的描述:“野外的小草长得多么茂盛啊!绿绿的,一棵紧挨一棵。”学生照着老师的描述,用绿色铅笔,画出了一片绿色的草。接着我问:“你们画的是什么季节的草?”学生们纷纷举起小手说:“我画的是春天的小草。”“我画是夏天的小草。”接着我又让学生听老师的描述:“小草慢慢地由绿变黄,打不起精神啦!”学生照着老师的描述,用绿色铅笔、黄色铅笔,画出了黄绿相间,倒在地上的小草。我又问:“你们画的是什么季节的草?”有的学生说画的是秋天的小草,有的学生说画的是冬天的小草。随后我问学生们:“在一年当中春夏季节,小草长得怎样,而秋冬季节小草会变成怎样的呢?”学生们看着自己画的***,很容易地回答道:“春夏季节小草长得茂盛,秋冬季节小草变黄、变枯。”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一岁一枯荣”的意思,同时还认识了小草的生长规律。
引导学生涂涂画画,扩展想象。《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通过学习对乡间景物和儿童捕蝶情景的描写,赞美了乡间优美的春景,很富有情趣。教学这首古诗时,我引导学生把诗句变成一幅画,扩展他们的想象。
(1) 我们要把这首诗画成一幅画,你觉得每行诗要画哪些景物呢?学生一个一个地回答:稀疏的篱笆(篱落)、长长的的小路(一径)、叶儿不浓密的树(枝头)、儿童、黄色的蝴蝶、菜花。
(2)这些景物中,蝴蝶要画成黄色的,请你认真读诗,想想“枝头、菜花”要画成什么颜色,为什么?有学生说:“从‘花落’‘未成阴’看出诗人描写的是晚春时节,枝头上长满了嫩绿的树叶。”;有学生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一句告诉我们菜花是和蝴蝶同样的颜色,黄黄的。”
(3)老师启发,让学生绘出一幅风景***: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一天,菜园边围着稀稀疏疏的篱笆。一条小路长长的伸向远方。树枝上的花已经落了,嫩绿的叶子长满枝头。微风拂面,地面上树影斑斑点点。
(4)“儿童急走追究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是全诗的中心画面,我让学生想象诗人看到儿童追赶蝴蝶的情景。有的说:“儿童看到蝴蝶停歇在菜花上,儿童用网子去捕捉。”有的说:“蝴蝶找不到了,儿童急得搔搔头。”还有的说:“蝴蝶找不到了,儿童急得大哭起来。”……
赞美老师的诗句古诗篇7
师:请同学们看这幅***,它会令你想起哪首诗?
生:《望天门山》。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诗歌《望天门山》,现在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师生共同背诵古诗《望天门山》。
师:这首古诗不仅要求背诵,还要求默写,下面请大家拿出笔和纸,看谁填得又快又好。[投影仪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天门中断( )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 )一片日边来。]
师:这位同学填的是“楚江”“孤帆”,对吗?
生:对。
师:这位同学不仅填对了,而且字写得工整、漂亮,老师给你点个赞。现在请同桌之间互相检查,同桌写对了就给他点个赞吧!
【点评】执教老师采取复习导入法,由古诗《望天门山》引入教学,既检测了学生背诵诗歌及掌握生字词的情况,又让学生温故而知新。
师: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李白的诗歌《望天门山》,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诗。谁来读一读课题?
生读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
师:老师发现,“饮”的前鼻音和“晴”的后鼻音你读得特别准确。题目比较长,我们要怎么停顿呢?谁来范读一遍?
生范读课题。
师:这位同学停顿准确,读得很有节奏,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吧!
师:读了诗题,你能知道什么?
生1:苏轼在西湖上喝酒。
生2:天气是先晴后雨。
师:题目经常会缺少一些要素,这首诗的题目缺少了人物,我们在理解题意时要学会补充人物这个要素。(补充说明:这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上喝酒赏景,天气起初是晴朗的,后来下起了雨。)
【点评】诗题是一首古诗的眼睛。教学时,执教老师让学生从读诗题开始,强调读准字音,注意停顿,了解题目的意思,很自然地过渡到了下一个板块的学习。
二、读准音,初感知
师:诗人看到的是怎样一番景象?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流利。
师:这里有几个特别难读的字,谁来挑战?
生1读生字词“潋滟”“亦”“妆”。
师:这位同学读“妆”时,翘舌后鼻音读得很准确,谁再来读一读。
生2读生字词“潋滟”“亦”“妆”。
师:这位同学读“潋滟”时,前鼻音读得特别准确,请你来当小老师教大家读一读吧。
师:去掉拼音后的生字,你还会读吗?
全班学生读生字词。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学生读诗,读得字正腔圆。
师:你读得很有节奏感!“子”“奇”“宜”都是押“i”音,我们在读的时候要学会体会诗的韵味。
男女生比赛读,最后全班读。
【点评】朗读是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初读,如自由读、个人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等,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在老师的指导和点拨下,读好停顿,读出诗的韵味,达到了字字准确、句句流畅的朗读目标。
三、知诗意,想画面
师:我们学习古诗,除了读准字音,还要了解诗句的意思。你用什么方法理解诗句?给大家推荐一下。
生1:看注释。
生2:看插***。
生3:想象画面。
……
师: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一两种方法读这首诗,通过字面含义,你能够想象出什么样的画面呢?
生1: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晴天时和下雨时西湖的画面:天晴时,太阳高照,西湖的水在荡漾,湖面上闪着粼粼的金光;下雨时,远处和近处的景色朦朦胧胧,别有一番奇特的美。
师:你描述了一幅西湖晴雨***。
生2:我眼前出现了这样的西湖:晴天时,艳阳高照,水面波光粼粼,是橙色的;下雨时,云雾弥漫在西湖上空,像仙子一般。
师:你用比喻的方式描述了想象中的画面,真好!
【点评】小学三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自由朗读,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同时感悟诗的意境。
师:你认为哪一句诗描写的是西湖的晴天呢?
生: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诗句)你从哪里看出来是晴天呢?
生:水光潋滟。
师:“潋滟”是什么意思?
生:波光闪动的样子。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注解。
师:很好!通过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这也是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
【点评】现行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古诗词就有了相应的注释,对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做了解释和说明。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好教材,让学生掌握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方法,并在学习中反复强调,从而形成学习能力。
师:阳光洒在微波荡漾的湖面上,你会看到怎样的景象呢?
生1:微波荡漾的湖面上银光闪闪,像是铺满了钻石。
生2:湖面波光闪动,像可爱的小精灵在湖面上玩耍。
师: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银光闪闪的湖面多美呀!课文用了一个什么词语形容这样的景象?
生:水光潋滟。
师:我们一起来读这个词,读出湖面波光闪烁的美景。
生齐读。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湖面波光闪动的画面)你们看,这就是――
生:水光潋滟。
师:这样的景象让你想起了哪些词语?
生1:波光粼粼。
生2:碧波荡漾。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词语:波光闪烁、金光闪闪、浮光跃金……)这些都是描写阳光下水面景象的词语,让我们记住它们吧!
师:诗人一个“水光潋滟”让我们想象到了这么多的画面,认识了这么多的词语,现在我们将这些词语运用到诗句当中,说一说西湖的美景。[多媒体课件出示( )晴方好]
生1:水光粼粼晴方好。
生2:金光闪闪晴方好。
生3:波光闪烁晴方好。
师:好一个绚丽多彩、生趣盎然的西湖晴天。晴天下的西湖湖面波光闪烁,多美的画面呀!你在哪儿看到过这样的景象呢?
生1:太阳照在北海银滩海面上也是这样的景象。
师:当你在北海银滩看到这样的景象时,你可以说――
生1:水光潋滟晴方好。
生2:我坐在游船上也看到过这样的景象。
师:当你坐船泛舟湖上时,你可以说――
生2: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看到阳光照耀下的南湖,我们可以说“水光潋滟晴方好”;站在风景秀丽的漓江边,看到这样的景色,我们可以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在杭州,看到晴天下波光闪烁的西湖,我们可以说“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方”是什么意思?
生摇头表示不知道。
师:当用看注释、看插***、想象画面这些方法仍然无法理解诗意时,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书。“方”在字典里有好几种解释,老师选出了4种,你认为选哪一种解释才对?(多媒体课件出示:①办法,技巧;②正、刚刚、恰;③地区、地域;④方形。)
生:选②正、刚刚、恰。
师:没错!西湖的晴天美得恰到好处,我们再来感受一下。
生齐读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
【点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小学生诵读诗文提出了“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的要求。因此,在教学“潋滟”一词时,执教老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让学生在想象和描述中回忆有关描写水面波纹的词语,积累词语,领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了与水面波纹相关的词语,并让学生运用到诗句中,创设了许多场景,让学生通过吟诵诗句来形容自己见到过的景象,达到了课标的要求。
师:当诗人还陶醉在阳光明媚的画面中时,天空突然下起雨来,雨中的西湖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谁来读一读。
生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1:下雨了,景色朦朦胧胧的,像烟雾缭绕一般。
生2:像一幅山水画。
师:朦朦胧胧,云雾迷漫,隐隐约约,若隐若现……我们可以用诗句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
生:山色空蒙。
师:西湖阳光明媚的晴天很美,雨景也很奇妙,“亦奇”是什么意思?
生:也很奇妙。
师:“亦”用换词方法来理解就是――
生:也。
师:“亦奇”就是也奇妙的意思。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雨中,感受西湖雨景的奇妙吧!
生读诗句“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老师发现有一位同学读“山色空蒙”时声音特别轻柔,仿佛置身于这奇妙的雨中。(多媒体课件出示***片和诗句,引导学生读出西湖晴雨两幅***的不同景象。)一天之中,诗人看到了西湖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全班再读一读,边读边想象两幅不同的画面。
学生齐读第一、二句诗。
【点评】古诗语言精炼、鲜明、形象,学生通过想象、朗读,感受到了在不同天气下西湖的美,将西湖晴雨两幅***的美读得富有层次和厚度。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第三、四句诗,学生齐读)这么美的西湖,诗人把它比喻成什么?
生:西子。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你知道西子是谁吗?
生:西施。
师:对,西子名叫西施,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到底有多美呢?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传说西施天生丽质,每次她在古越国浣纱溪边洗纱的时候,水中的鱼儿一看到她,都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入了江底,所以她还有一个美称――沉鱼。
师:在苏轼眼里,西湖就像西子一样美丽多姿,那么,在其他诗人眼中,西湖又是怎样的?(多媒体课件出示3组比喻诗句:湖上春来似***画,乱峰围绕水平铺。――白居易《春题湖上》;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似广寒宫。――周起渭《西湖》;月宫里的明镜,不幸失落人间。――艾青《西湖》)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
师:诗人把西湖分别比作什么?
生1:白居易把西湖比作***画。
生2:周起渭把西湖比作明月。
生3:艾青把西湖比作明镜。
师:苏轼把西湖比作西子,妙在哪里?西湖和西子有什么相似之处?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生1:因为西湖和西子一样美。
生2:西湖和西子前面都有一个“西”字。
生3:通过查阅资料,我发现她们都属于同一个地方,西子是越地美女,越地是今天的江浙一带,西湖也在浙江。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对于西子而言,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是刚刚合适,对于西湖来说,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也都刚刚合适。
生读“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总相宜”是什么意思?
生:是很合适的意思。
师:西湖之美,何止晴天、雨天,其实,春夏秋冬,一日的清晨、午后、黄昏,景色各异,美不胜收。诗人把西湖比作西子,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西湖,从此西湖就有了一个美妙动听的名字――西子湖,所以,诗人不禁感叹――
生读第三、四句诗。
【点评】“欲把西湖比西子”这个比喻句,传神地写出了西湖的神韵美,那么如何把这种神韵美传递给学生呢?在教学策略方面,执教老师选择了用语言描述、故事引入、小组交流等方式,让学生感知西子的沉鱼之美,再用对比鉴赏的方法,与白居易笔下的“***画”,周起渭笔下的“明月”和艾青笔下的“明镜”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苏轼的比喻妙处所在,明白西湖的美在于神韵,在于诗人对西湖的热爱。
四、诵古诗,悟诗情
师:苏轼用了28个字为我们展现了西湖的美景,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可以加动作读,可以用吟唱的方式读,可以配乐读,试着读出诗中的画和诗中的情。
学生自由读诗,有的在朗读时加入肢体动作,有的用吟唱的方式读。
师:苏轼在杭州做官时,为了保护西湖,不惜多次上书朝廷,贱卖自己的字画,修筑苏堤,疏通西湖,还修建了三潭映月。刚刚完成长堤修筑,苏轼泛舟西湖,心情很好,诗情满溢的他随即吟诵了这首诗。
全班学生齐读诗歌。
师:千年后的今天,西湖依然水光潋滟,仍旧山色空蒙,但湖上已不见饮酒之人,只有西湖边上坡的雕像深情矗立,他对西湖的爱已融入诗中,成为了千古绝唱。
生再次诵读古诗。
师:苏轼的诗现存约2 700余首,诗的题材广泛,豪放旷达又不失婉约,善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方法。老师推荐大家读一读这两首诗《望湖楼醉书》《中秋月》,试着领会苏轼创作的艺术风格。
【点评】学习古诗尤其要重视诵读,执教老师在教学时采取范读、个别读、配乐吟诵等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进而体会诗歌的含义与情感,最后通过补充苏轼的资料、推荐古诗的方式,让学生领会诗人创作的艺术风格。
【总评】
教学时注重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也是智慧课堂的标签。教学古诗词,教师如何让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情,积累语言,提升思维和语用能力呢?执教老师对此做了有效的探索。
一、读准确,读通顺,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古诗语言凝练、形象,有着鲜明的节奏,富于音乐美,朗读最能够让人感受到这种艺术魅力。教学中,执教老师设计了3个层次的读:一是读通、读顺、读准确;二是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三是读出诗的个性和韵味。每一个层次的读目的不同,形式也比较多样。第一层次的读,学生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层次的读,学生在读中要把握诗句的含义,读出诗的节奏美和音韵美。第三层次的读,学生在充分感悟诗情后,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感悟诗人的情感。这样的教学很好地体现了古诗教学以诵读感知为主的特点。
二、懂诗意,悟诗情
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情感与丰富的想象,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古诗词除了能够理解诗意,重点在于想象画面,感悟诗情画意,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教学中,执教老师善于引导学生想象,在学生读通读顺整首诗后,没有对词句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以“读着这首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这一问题为抓手,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抓住“水光潋滟”一词,让学生想象阳光下湖光闪动的美丽画面“像可爱的小精灵在湖面上玩耍”“湖面像是铺满了闪闪发光的钻石”。
三、想意境,品诗情,积累运用,领略诗韵
美学大师朱光潜在《诗的境界》一文中说过:“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见’字最要紧。”见,是一种当下的直觉的观照。见什么?见景,见意象。古诗词教学要让学生能够见意象,教师的作用就是“举象”,“举”是打开,是呈现,是营造,不仅要“举象”,还要“造境”。
教学中,执教老师不但带领学生想意境,品诗情,还注意引导学生读诗“见”景,通过“举象”“造境”让学生展开想象,并在想象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例如,学习“水光潋滟晴方好”这句诗时,教师抓住“水光潋滟”一词,引导学生想象“阳光下水光潋滟的画面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于是,波光粼粼、波光闪动、银光闪闪、碧波荡漾等词不断地从学生口中涌出。接下来,执教老师又设计了让学生将积累到的词语填到诗句中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进而深入理解“水光潋滟”一词的含义,更好地体悟诗情,接着又以“晴天下湖面波光闪烁,多美的画面呀!你还在哪儿看到过这样的情景”这一问题,让学生从西湖水光潋滟联系到北海银滩等地的景象,学生由此读出了诗情画意。再如,学习“欲把西湖比西子”这句诗,执教老师分别用了3位诗人的3首诗,通过对比、讨论、品味,让学生体会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精妙,进而积累与比喻相关的诗句,最后还补充了苏轼的资料,让学生能够继续研究诗人的创作风格。这节课很好地实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这一教学目标。
赞美老师的诗句古诗篇8
俗话说:“武士爱剑,文人爱砚”。砚是文房四宝之一,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用砚、爱砚、藏砚,留下了许多咏砚的佳诗妙句,砚赋予诗人以灵感,诗人为砚添光彩。
砚有许多别名,屡见于诗人笔端,唐代文蒿在《即墨侯石虚中传》中以砚拟人,说砚姓石,字居默,封“即墨侯”,从此人们又称砚为“即墨侯”,宋代王迈在《除夜洗砚》诗中就这样写道:“多谢吾家即墨侯,朝濡暮染富春秋。”唐代薜涛别出心裁,称砚为“润色先生”,陶谷《清异录》中载薜涛《四友赞》曰:“磨润色先生之腹,濡藏锋都尉之头。”文人墨客喜欢把书斋中的各种珍品,以友相视,砚被冠以“石友”之美称,如宋代王炎的咏砚诗:“剡溪来楮生,歙穴会石友。”砚,有如凹石积水而成的小潭,便得名“石泓”,黄庭坚《次韵王斌老所画横竹》诗就称砚为“石泓”,诗云:“晴窗影落石泓处,松煤浅染饱霜兔。”宋代文人苏易简的《文房四宝》一文中载:传说古时黄帝在东征时,偶而得一玉,琢为墨海,并刻有“帝鸿氏之砚”于其上,砚亦因此又多了“墨海”之名,如宋代程俱在《谢人惠砚》诗中所云:“帝鸿墨海世不见,近爱端溪青紫砚。”古时读书人依文墨为生计,因而将砚台比作种田人的田地,为此砚又被冠以“砚田”之名,如宋代戴复古有句诗,说“以文为业砚为田”,坡也吟道“我生无田食破砚,尔来砚枯磨不出”。此外,砚还有“万石君”、“淘泓”、“镇真先生”等之称。
我国有许多名砚,历代文人墨客嗜之如癖,赞不绝口。端砚素有“天下第一砚”的美名,唐代李贺所写:“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宋代张九成所云:“端溪古砚天下奇,紫花夜半吐红霓。”皆道出了端砚的珍贵。洮河砚因石料难得,在古时已相当珍贵,正如金代诗人冯延登在《洮石砚》诗中所云:“鹦鹉洲前抱石归,琢来犹自带清辉。芸窗尽日无人到,坐看元云吐翠微。”洮河砚以发墨快而不损毫,磨而不光,呵气即湿,佳者贮墨数天不干涸而取胜,坡称之:“缥缈神仙栖到山,幻出一掬生云烟。”北宋张文潜直言洮河砚:“明窗吐墨试秀润,端溪歙州无此色。”当代书法大师赵朴初赞洮河砚:“风漪分得洮州绿,坚似青铜润如玉。”贺兰砚叩之如磬,呵之出水,有“存墨过三天”之说,被誉为“朔方瑰宝”,***曾写诗赞曰:“色如端石微深紫,纹似金星细入肌,配在文房成四宝,磨而不磷性相宜。”歙砚贮水不耗,历寒不冻,呵气可研,发墨如油,书法家黄庭坚在“砚山行”中对歙砚倍加赞扬:“不轻不燥禀天然,重实温润如君子。日光灿灿飞金星,碧云色夺端州紫。”宋代书法家蔡君漠认为歙砚:“玉质纯苍致理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诗中将歙砚与卞和玉相媲美,足见歙砚身价之高。
有趣的是,不少名人喜欢在砚上题诗作铭,记事述怀。画家虚谷有一“梅雀玉带金星砚”,砚台上镌刻着两句诗:“平生不与群芳斗,冰天雪地独自开。”诗砚相映,更令虚谷爱不释手,赋诗道:“但愿终生伴此石,何愁迟暮老风尘。”宋代坡不只爱吃肉,同时痴迷名砚,还在砚上题铭:“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民族英雄岳飞的砚铭:“持坚守白,不磷不淄。”言简易赅,表达了坚贞的民族气节。老一辈***家元帅也有一砚铭:“满招损,谦受益,莫伸手,终日乾乾,自然不息。”元帅的一生以其高风亮节的品质为其铭文留下了注脚。
“笔砚精良,人生一乐”。书写之余,赏名砚,品砚诗,意趣横生,其乐融融。
赞美老师的诗句古诗篇9
一、引用经典,文采飞扬
在文章开始引用经典,可以使起点高远。文章开头妙引诗词名句,往往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增加文章的文采。如柯蓝的《飞红滴翠记黄山》开头:“说起黄山,人们很容易想起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作者开篇不凡,引用徐霞客名言,不仅能提携全文,凸显主旨,于娓娓道来中切入正题,而且给全文定下了诗意的审美基调,可谓引人入胜,令人赞叹。
也可以插文中,使作文诗意盎然。写作时,如果在文中精心穿插几个名句,定能使文章诗意盎然。如:“《千家诗》中很大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荫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于漪《往事依依》)巧妙引用大量的诗词名句,描绘了春花秋月、夏云冬雪的自然特征,表现出读书对作者的影响,即抒发了对四季的热爱,更为文章增添了诗情画意,显示了于漪老师丰富的阅读积累。
还可以用有哲理的诗文充当论据,支撑观点。议论文引用古诗名句充当事理论据,支撑中心论点,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与人相处,与外界发生各种联系,因此,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十分重要。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要豁达大度,善于容纳与自己志趣、风格不同的人。古人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郭安凤《多一些宽容》)文段所引用的林则徐的自题联,从个人胸襟的角度证明中心论点,充分论证“多一些宽容对于人生的重要作用”这一观点,富有文采和说服力。
另外,将经典诗文置于结尾处,可以到达深化主题的作用。以诗文名句来结尾,可以使之成为点睛之笔,深化文章的主题,自然贴切,可以获得水到渠成,水融的效果。如:“‘喷云吹雾花无数,一条锦绣游人路’,是的,是一条花巷,一条花街,上天下地都是花,可谓花天花地。可是,这些说法都不行,都不足以说出花的动态,‘四厢花影怒如潮’‘四山花影下如潮’,还是‘花潮’好。”(李广田《花潮》)结尾引用龚自珍名言,表现了作者对海棠花胜景的逐步加深的感受,并提升审美愉悦的完整过程。
经典诗词名句,内涵丰富,意旨深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巧妙引用经典诗词名句,可以使语言显得厚重,警策,含蓄,具有丰富的哲理意蕴。
二、仿写诗文,妙趣横生
诗歌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誉。在语文教学中拓展语文的应用范围,加强语文的应用性,正是我们所倡导的“大语文”的观念。如何拓展与应用,以使诗词名句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仿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仿拟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有意识地在格式上仿照现成的或者已为人们所熟知的语言材料(本体),通过联想类比等方式,临时创造出新的诗词句段(仿体)。鲁迅曾仿拟《黄鹤楼》诗:“阔人已骑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仿拟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流畅性,提高学生语言应用和表达能力,鼓励学生自觉灵活地迁移到作文实践中。
首先,可以仿语句。仿照已有的句式、语气、修辞等,临时创作新的结构相同的句子或段落。例如,正可谓“起座而喧哗者,一家欢也;喜上眉梢,欣欣然其间者,老妈笑也。”作者巧妙地仿拟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太守醉”的语句,新颖别致,妙趣横生,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幅“家庭温馨***”。
其次也可以仿诗文。依据原作的语言形式,改变原作的内容,重新谋篇立意,创作出体式相同、风格迥异的新诗文。古诗古词古文,都可仿拟。繁重的学业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于是,有学生写道:“是昨亦考,今亦考,明日复亦考,然则何时能乐耶?其必曰:考试自得其乐。”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教育的艺术》)我们正可以借诗歌美文的仿拟来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纯正趣味、提高学生的文学综合素养。
三、创新运用,美不胜收
对古典诗词进行创造性再运用,王国维可谓成功者。晏殊《蝶恋花》中“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柳永《凤栖梧》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辛弃疾《青玉案》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原词作者要表达的无非是缠绵情思或高洁志行。然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巧妙地将三句话分别从原词中提取,结合自身感受构成一套令人耳目一新的组合。这可算是古典诗词创造性再运用的典范,令人击掌叫绝。这种极富创造性的组合,使诗词的生命之光照射得更远。
让古典诗词之花在新词中绽放,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下面是学生的几篇的写作品:
虞美人・初三
老师拖堂何时了,作业知多少?近来老师常发疯,作业如山写到月当空。近视眼镜应犹在,只是度数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江水东流无止休。(《哦,初三》)
如梦令・劝学
尝记考试结束,惶惶不敢归宿,错题多无数,伤心绝望无助,痛苦,痛苦,都是懒惰所误。(《珍惜所拥有的青春》)
山坡羊・死人调惹祸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呜里哇啦乱如麻。男生听了切齿,女生听了咬牙。眼见得吹错了这题,吹差了那道,只吹得满纸红叉叉。(《都是“死人调”惹的祸》)
水调歌头・快乐几时有
快乐几时有,掷笔问青天,不知灌篮高手,何时能相见。我欲弃学而逃,又恐老爸翻脸,心惊胆亦寒。书包太沉重,何似在童年?
上面这些学生所填古诗词,虽然含有戏谑成分,但对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学生的心智,充实精神生活,培养审美能力还是其积极意义的。
赞美老师的诗句古诗篇10
[关键词]品读诗文;欣赏诗文;尊重体验
一、营造一种特定的学习、探讨氛围
适宜的语文氛围有利于阅读活动的深入。语文课要始终追求能形成使学生“神风静默,浑然两忘”的特定氛围。
1.入情:未成曲调先有情。课伊始,笔者在优美动听的古曲中,课件出示几幅美丽生动的***画,让学生边看***边吟诵古诗:《一去二三里》《所见》。目的是使学生体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初步走进古诗的意境,产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获得情感的熏陶,可谓是诗未学,情已生。
2.入境:不觉转入此中来。鲁迅先生曾说过:“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运用多媒体,可以创造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激发学生审美的情感。所以,笔者让学生观看庐山瀑布的录像,看后再谈谈自己的感受。
此环节可大大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他们亲眼目睹了庐山壮美的面容,看到了瀑布那宏伟的气势,对这神奇的景象赞叹不已。接着,教师激情洋溢地配乐范读,能再次使学生入情入境,心弦被扣动,思维被激活,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学习古诗的最佳状态。
二、经历一个扎实、生动的学习过程
1.品读诗文:半入江风半入云。品读课文时,应使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指导他们自读、自悟、自主学习,抓住重点词展开想象。
欲写水,先写山。第一句从出示课件的画面中,让学生感受巍峨的香炉峰,烟雾缭绕,顶天立地于七彩阳光之中,为瀑布的出现创造了一个美丽的景象;第二句从“遥望”一词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感受诗人李白是站在何处观看瀑布,从而把视线集中到瀑布本身,让学生理解一个“挂”字化动为静,充满了对造化之功的赞美;对第三句的理解,抓住一个重点的问题进行突破,继而使学生通过读、悟、想,体会到动态的瀑布喷涌而出的壮观。
如此,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语言美,领会作者那神话般的想象,进入到一个瑰丽、宏伟和神奇的境界。
2、欣赏诗文:无边光景一时新。首先,笔者引导:“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奖励大家每人一对想象的翅膀,好吗?瞧,这如画的美景已经来到我们的眼前。”(随即,课件展示一组美丽的瀑布景观***)“发挥想象,说一说,假如你能变成这瀑布旁的一只小鸟、一朵花儿、一滴水珠……你最想变成什么?”学生们思考片刻,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我想变成一只鸟儿,那么我就能展翅高飞,看看这瀑布是从哪里来!”有的说:“我想变成一朵小花,那我就能为这神奇的瀑布增添美丽的色彩!”还有的说:“我要变成一块石头,我就和瀑布的水一块儿体会玩耍的快乐……”无疑,这组***片及问题很好地训练了孩子们的欣赏、想象及说话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再述古诗情境的欲望,赋予了古诗以童趣。 接着,再次展示课件:诗人观景***。笔者深情叙述:“同学们请看,青山高耸,瀑布飞流,红日高照,紫烟升腾,多么壮丽的景色啊!如果你是诗人李白,看到这一切,你会想些什么?你的心情又怎样呢?”然后,与诗人换位思考,让小朋友扮演小诗人,上台表演读古诗、背古诗。
3.唱读诗文:柳暗花明又一村。古诗具有节奏之美、音韵之美,给古诗配上音乐来演唱,其乐无穷。教师应告诉学生,一首好诗不仅可以反复吟诵,还可以谱成歌曲,变着花样读。于是,播放歌曲《望庐山瀑布》。学生们先是兴趣盎然地欣赏,继而兴致勃勃地跟唱。听着一阵阵喜悦的歌声,看着他们可爱的笑脸,笔者分明感到:此时的语文课,就是一首歌,歌到情处喜自流;犹如一杯酒,酒将醉时笑语多!孩子们沉浸其中,进行着思维碰撞,心灵沟通,生命对话……
三、渗透一种温馨、美妙的人文关怀
1.尊重体验:春江水暖鸭先知。当与诗人换位,重读古诗时,无论是豪放的“李白”,还是豁达的“李白”,抑或是天真的“李白”,教师都应给予由衷的肯定,学生在鼓励与欣喜中,学得更活泼,更主动。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赞美老师的诗句古诗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