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中秋的作文篇1
中秋节是在农历八月十五日,又大又圆的月亮象征着合家团圆的意思。接下来是为大家整理的描写中秋节的800字心得作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描写中秋节的800字心得作文一
难以想象,今天,美好的中秋节,我是从作业开始的。
手中的笔几乎没停过,因为大脑的高速运转而产生轻微缺氧的感觉。我从未这么疯狂地写作业了,并不是因为要完成的内容太多,而是不想占用丝毫,夜晚的时间。
每年中秋节晚上,我们都会在姥姥家度过;而我,也就终于能与那亲爱的弟弟见一次面了。我们幼时曾是形影不离,而现在,随着学业的日益加重,见面的机会与玩耍的时长越来越少了。今晚这难得的时光,显得弥足珍贵。
推开门,他已经到了。他也已经是初中生,我不禁再一次感叹“逝者如斯”。
我们在院落里,翘首望着天空,云朵十分浓厚,月亮整晚都不见踪影,这让我们的心情也略显低落。
月饼从来都是中秋的主角。记得去年,我们一家人坐在一起,手中拿着自己的一小块月饼,欢声笑语,其乐融融,我也同样期待今年的这场欢宴。
切好了月饼,坐在一处的却没有超过三个人。我等着,发着呆等着。
片刻后,想到今晚还未与弟弟好好聊聊,便开始我们的交谈,妈妈却在这时叫我,“我们该回去了。”
我愣了愣,问道:“不吃月饼了吗?”
“我们吃过了,拿上你的,该走了。”
我如梦初醒,设法抓住最后一根稻草,“那让我和弟弟再聊一会儿吧,就十分钟好吗?”我央求着。
“不行,外面正在修路,我们得赶公交回家。”
于是,必须离开了,我跟弟弟道别,说“国庆见”,却又忽然觉得耳熟,细想来,我们上一次分别,挺长一段时间前,我也曾说过“下周再见”。
恍恍惚惚回到家里,我才发现自己手中一直捏着一小块月饼,边角已被碰掉些许。望着它,不禁泪眼迷蒙。看不见月光再让人失落,也不可能达到这种复杂的'离别程度啊。
日后的生活,定不会变得轻松,谁能断言,我们何时还能有一次真正美好的团圆呢?
千里共赏一月,固然是极富诗意的安慰,而无论月光何在,无论眼前景色如何,与家人团聚在一起,难道不是最令人向往的中秋吗?
我不觉想起了那个关于中秋的美丽神话,月亮不过是无奈之中的思想寄托,而思念,才是人们所渴求团圆的美好情感,才是中秋真正的意义所在。
描写中秋节的800字心得作文二
上个星期天是中秋节,在中秋节大家应该都知道中秋节应该吃月饼、赏月、放花灯。大家都说十五的`月儿圆又圆,今日我便来赏一赏。
早上,心情好清爽吃两个月饼喝一杯牛奶就是两个字,美味!大家知道吗?其实月饼也分很多种类的。比如广式月饼他普片是那种金黄色的上面还印有一些花纹、写一些字等。另一种是苏式月饼外表比较单一大多都是呈白色的它像千层面一样,一层连接着一层皮,一直到里面就是陷。里面的馅也是非常丰富的,有五仁馅,桂花陷,豆沙馅,蛋黄馅……还有水果馅。
每个陷放到嘴巴里边都有不同的感觉。上午我和妈妈到超市里边挑选月饼为下次国庆节回婆婆家给婆婆。来到超市我看到好多种类,有冰皮的、水果的、豆沙的,那些种类比我吃的个数还要多。我真想每个都尝一尝。回到家我便迫不及待的打开一个尝。嗯!真美味!中午,我们一家人坐在桌子面前吃月饼,我们把一块月饼用小刀分成三块没人那一块。我们轻轻的拿起,用嘴巴细细的品味,慢慢地咀嚼再将它咽进肚子里。真希望时间永远停留在现在。
到了晚上,我们一家人吃着白米饭,喝着汤,吃着菜,围坐在一起谈论风生。今天我快速的吃完饭跑到院子里坐在大车上面望着天空静静发呆。左看看,右看看可连月亮的影子都没有看到,我想大概是太早月亮还没有出来我抱着希望的心情坐在那里仰望着天空。爸爸妈妈也吃完饭了,他们也走了出来望着天空,发现没有月亮,仿佛也像我一样抱着盼望、期望的心情望着天空。这时我仿佛看到了爸爸妈妈返老还童,嘴边还来念叨着:“这月亮咋还们出来呢?””咋还们出来呢?”呵呵!我可真幸福!我依旧坐在车上头望天空,望啊望!
望啊望------唉!真没劲!实在太无聊了。我和老爸商量去诸葛亮广场玩,老爸同意了。我们来到了诸葛亮广场,在跳舞的地方我们坐在楼梯那里,看着旁边认真学舞蹈的小孩、跳舞的大妈、滑冰的小孩再望望天空一切变了那么和谐,仿佛一切早已定好。
今天虽然没看到明月,但我却仿佛看到了父母他们小时候的模样,仿佛还看到了他们具有童真的心。
描写中秋节的800字心得作文三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来到我们的身边。今年的中秋节,我们家与往常大不相同。
妈妈说:“今年的中秋节,我们不去外面吃,自己每人做一道菜,包括你也要出一份力。”说完后,大家都开始急忙开工了。我还在想着做什么菜呢,爸爸已从冰箱里拿出两个鸡蛋,又从橱里拿出小碗,先将鸡蛋轻轻地打出一个小孔,两个大拇指向里面将鸡蛋壳掰成两瓣,鸡蛋就从蛋壳中流出来,爸爸拿出筷子将鸡蛋搅拌均匀;妈妈正在切菜呢,她左手按住菜板,右手紧握菜刀,把生姜给打碎,只见一粒粒芝麻大的生姜粒在菜板上翩翩起舞;再来看看爷爷,爷爷正在洗鱼,他拿出小刀,在鱼的背上“作画”呢;而一旁的奶奶正在给爷爷围围裙,有时,大家满头大汗时,奶奶会拿出纸巾,给她们擦汗。所以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微笑、幸福。
要不,我就给大家煮一顿香喷喷的米饭吧。首先,我拿出准备材料:电饭煲、装米的小桶,还有一件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大米。我小心翼翼地从米袋里将米取出。接下去就是淘米。我来到水池边,将装米的小桶放进水池的凹槽里,打开水龙头,水“哗啦啦”地落进小桶里。我撸起右手的袖子,把手伸进小桶里,顺时针地转起来,米如同一群顽皮的孩子,在跟我玩游戏呢。
最难的环节到了,就是如何将淘米水从小桶中倒出来。我左手握住小桶的口部,右手托住桶底,将小桶侧过来,水慢慢地流出来,可是我倒水的速度太快了,一不小心米被我全部洒在水池里。我急忙跑到奶奶身边,抓耳挠腮地疑惑着问着奶奶:“有什么好方法倒水时不让米洒出来?”奶奶摸摸我的头吗,微笑着说:“你可以找一个和水桶口大小一样的塑料篓子盖子水桶口,去试试看。”听完奶奶的话,我连忙找到一个红色的篓子盖在水桶上,将水桶侧过来,水慢慢地流着,少数米被水冲到了红色篓子里,但没有再洒出来,我高兴极了!水倒结束后,我将粘在篓里的米轻轻地敲进小桶里。最后就是将米倒入电饭煲,加些少许的水,米饭开始煮了。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每个人的菜品也陆续放在桌上,有色泽鲜亮的宫保鸡丁,酥香爽口炸鸡腿,清鲜醇浓酒酿团子,麻辣鲜香的水煮牛蛙……,当然,还少不了我煮的香喷喷的米饭哦!
看着全家人的笑脸,听着全家人的欢笑声,闻着满屋子的香气,我不禁深深陶醉了。这不是一顿普通的饭,这是全家人群策群力、热热闹闹“做”出来的中秋团圆饭,每道菜里都有一种独特的调料,那就是“爱”!
描写中秋节的800字心得作文四
“月!”一个“月”字脱口而出。孤寂、凄凉却上心头。好一个冰凉寒心的月字,好一个孤寂凄清的夜晚。中秋节的夜晚,举头望明月,突如其来的孤单阵阵袭来。
我轻声询问:孤独的嫦娥啊,此刻你在孤冷的月宫做些什么?在想后羿吗?在开启承封的记忆吗?想当初你们的生活过得是何等的幸福美满,而如今却落到了各居一方的地步,彼此都承受着孤独和相思的煎熬。都是灵药惹的祸,你后悔过吗?这么多年你在月宫闭门思过得怎么样了?
孤独的气氛总是给人压抑的'感觉。看着那轮在高空悬挂的月亮,我忽然发现它似乎也不如平常的活泼爱动。缓缓的,漫无目的的在夜空徘徊。因为今天是中秋节。所以它也孤单吗?也许吧。月孤单了就以徘徊的方式来消磨时间,那我孤单的时间又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打发呢?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时间啊,就像流水一去不返,但时间仿佛就停留在了这中秋节一刻。世间高兴与快乐都被冻结了么?我几乎找不到热闹遗留的半点痕迹,留下的只有孤单与落寞。整个夜空、整个世界只有孤单。
“孤”从何来?是因为月的孤独?可我怎么也想不明白,月要孤独的时间是很丰富的。可为什么偏偏就选择这一夜呢?是嫦娥她激发孤独感的降临?还是她看不惯别人因为团聚而兴奋,不甘心自己独守月宫的孤独。因此,将月调得更大、更圆?还是她……也罢,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月之孤独却赋予了诗人的无限灵感。
自古诗人多孤傲,孤傲必孤独。于是,李白呤出了千古名篇《月下独酌》。你看他“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很想排谴一下胸中积郁,可是“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知音难觅,怎不感到孤寂,怎能不醉。
苏东坡的人生失意,也就借酒发挥,对月倾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欲乘风归去”又恐“高处不胜寒”。每读苏公此词,我总会不免的一笑:在月下即使是发一通牢骚,竟也能发出如此美妙的诗意来。试想,如果没有了这些与月色相关的千古文章,中国的古文化将枯燥成何等模样?至今,中国老百姓历来都钟情着月亮,每年八月十五月最圆,这一天是名副其实的月亮节。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少,人人看月亮、吃月饼。
拿着一个难以哽咽的月饼,终于我走进了那间连月也不愿光顾的屋子里……
描写中秋节的800字心得作文五
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所以被称为中秋或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还要圆,要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中秋前夕,人们都尽可能和家人团聚,取人月双圆的意义,八月十五又叫“团圆节”。
中秋节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早在三代时期我国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晚上,有赏月、游湖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很少了。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古时还有祭月和拜月活动。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梨,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有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地方,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月饼与中秋节的联系是在明代。具有关资料说,当时,北京城市里出现了一种以果做馅的月饼,而人们在中秋节这一天自己制作月饼,用于自身和赠于亲朋好友,以表达团圆和祝贺之意。那时的月饼大小和形状很不规范,差别甚大,其名称也颇特别。比如,山西省介县一带在中秋节这天,当地老百姓已有合家围坐分食团圆月饼的习俗其制作的月饼名堂多且有趣,如有专供男的食用的月牙月饼,有只限于女的享用的葫芦月饼,还有特别为小孩们准备的“孙悟空”,“兔儿爷”之类的月饼,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
描写中秋的作文篇2
下面以解答《大师》后面的试题(参见本期文章《小说阅读实战演练》)为例,具体说明如何解答小说阅读表现手法题。
一、着眼情节,理线索,清思路
考生解答小说阅读表现手法题,首先要把握小说的情节线索,理清小说的行文思路,然后通过精读全文,抓住关键句段,具体把握小说的构思特点。
《大师》阅读训练第1题的A项与第2题,考查的是小说情节安排的方法。解答这类题,首先要弄清什么是小说的线索(小说的线索,即能够串联起众多材料的中心人物或主要事件.它是贯穿整个小说的一条红线),然后通过细读全文,找出能够串联起众多材料的主线来。
第1题的A项为:“小说以‘大师’为线索,写了一个已故民间绘画大师被发现,其遗作被推出的过程。”这是一个错误的表述,实际上,已故民间绘画大师秋溪谷是一个未出场的人物.对他的刻画采用的是侧面描写的方法。文中直接描写的是享有盛誉的画坛名家黄云山.文章是通过描写黄云山对待秋小峦前后不同的情感态度来组织材料的,因此小说的线索应该是:黄云山对“陌生汉子”秋小峦的感情变化。
第2题“结合上下文,请你简要说说‘满室芬芳’的意思和作用”,考查小说的结构特点。考生首先要结合上下文理解“满室芬芳”的表层意思与深层意思,然后分析其在小说结构上的特点与作用。“满室芬芳”既是黄云山净手、焚香的行为的结果,又是对黄云山净手、焚香的原因的揭示。从这两个方面人手,考生便可以把握“满室芬芳”的意思:“满室芬芳”表面意思是满屋子飘满浓郁的檀香之味,深层意思是M屋都飘散着秋溪谷先生绘画的墨香。对“满室芬芳”的作用,考生可以从结构特点上来理解,结合上下文,从内容、情节、感情三个方面作答。其作用是承上启下:内容上由接受鉴定画作转到欣赏推崇画作,情节上由故事发展转向故事高潮,感情上由对画作的接纳转到珍爱,由对画家的“相识”发展到敬重。
二、着眼人物,明手法,析效果
小说中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解答小说阅读中有关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题,考生首先要找出相关文字.分析属于哪一类描写方法.再分析具体内容与表达效果。
《大师》阅读训练第1题的D项和E项、第3题、第5题,考查的是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第一题的D项“小说写黄云山观画时净手、焚香的细节,表达他对画作的珍视和对绘画作者的敬重之情”、E项“小说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都是先概括刻画人物的方法,再明确其作用,两项表述都是切合文本的,因而是正确的。
第3题“有人认为‘大师’是指秋溪谷。你觉得这是什么原因?小说写秋溪谷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要求找出能说明秋溪谷是“大师”的文字。考生通读全文,可以归纳出:秋小峦对其父秋溪谷临终遗言的转述,表现出秋溪谷对绘画的执著精神与对自身绘画水平的自信态度:秋溪谷画作的用纸与画作数量,表现出他生前生活窘困但豁达乐观、淡泊名利的品质;黄云山对画作的恭敬态度、认真鉴赏与真诚评价,表现出秋溪谷画作的技艺高超。通过分析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可以把握“有人认为‘大师’是指秋溪谷”的要点,并明确这是侧面描写的方法。此题参考答案为:认为“大师”是秋溪谷的原因是秋溪谷画艺卓绝,对艺术追求无限执著:一生清贫,却乐观豁达、淡泊名利。他艺高品更高,堪称大师。小说描写秋溪谷运用的是侧面描写的手法,秋溪谷虽未出场,但通过他的画、秋小峦的言行、黄云山的态度,其形象已跃然而出。
第5题考查分析小说细节描写作用的能力,考生应该结合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理解特定动作、神态细节的丰富内涵,如第一问的神态“叹”、第二问的动作“恸哭”,各有丰富的内涵。然后,分析其对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作用。此题参考答案为:①秋溪谷画艺卓绝,可惜已不在人世,令人感叹;秋溪谷一生清贫,却豁达乐观、淡泊名利,黄云山自叹不如。②一是被黄先生的真诚所感动;二是为父亲的遗作终于能被绘画大师认可并向外推介而高兴:三是为父亲过早去世,没有看到自己的画作在北京的美术馆展出而遗憾,父亲追求艺术一生艰辛,他的努力被认可得太晚了。
三、着眼艺术技巧,辨类别,析意***
小说的表现手法有烘托、对比、象征(托物言志)、先抑后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情景交融、讽刺等不同类别的艺术技巧。考生要善于辨别试题考查的是哪一类表现手法,注意分析其不同的特点与使用意***。
《大师》阅读训练第4题“小说中黄云山对秋小峦的前后态度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这样写”,考查小说对比的表现手法。考生首先要找出对比点,然后分析其特点与作用。细读原文,找出黄云山对秋小峦的前后不同态度的相关文字.是比较容易的。关键是通过分析前后态度的对比.理解其写作意***及作用。
从文中看。黄云山对秋小峦先是不耐烦和冷淡的:对秋小峦的敲门,他“重重地放下紫砂壶……猛一下把门打开了”:对秋小峦的造访.他很淡然地问“你找谁”;秋小峦转述父亲的遗嘱,要请他对其绘画作品“法眼一鉴”,方可“闭目于九泉”,他“有些犹豫”,并不情愿,未置可否;秋小峦说其父19年前亲自登门拜访黄云山未果,曾留下一封信,他也只是“呵”了一声,“用一只手习惯性地扶住门框,依旧没有请客人进屋的意思”。
描写中秋的作文篇3
笔者在备课过程中反复阅读文本,以期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搞清文章主旨。我又参考教材所配教学参考书,随后自己诵读来体会文章之气,可是竟然读不出一气呵成的美感。如此经典的文章竟然文气不通,我产生了疑问:究竟是自己对文章思路理解有偏差,还是参考书有问题,抑或是文章本身思路有问题?
首先,我们把苏教版参考书对《秋声赋》思路的概括整理如下:
第一段,“写作者夜读时听到秋声,从而展开对秋声的描绘”。
第二段,“是对秋声的描绘和对秋气的议论”。首先是“对秋状的描绘正是为了烘托秋声的凄切”,然后是“对秋气的议论”。
第三段,“是全文的题旨所在,作者由感慨自然而感慨人生”。
第四段,“在秋虫唧唧声中”又以秋声结束全篇。
(摘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学参考书》)
我又找来了一些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发现大部分几乎与苏教版教参大同小异,可见都来源于教参。有的案例对第二段的概括稍有不同,说:第二段是写秋色、秋容、秋气、秋意。还有的概括为描写秋状。
题目是“秋声赋”。“赋者,铺采文,体物写志。”从赋的特点来看,全文理应围绕秋声来描写,并且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为旨归。文章以第一段“夜读时听到秋声,从而展开对秋声的描绘”开始,第三段由物及人抒发感慨,到第四段以秋声结尾。可谓首尾圆合。所以我认为教参对第一段、第三段、第四段的概括是十分准确的,是没有任何疑问的。
焦点就集中在对第二段的概括上, 因为我觉得文气不通的地方就是第二段。说是对秋声的描绘,可是文章描绘秋声的文字不多。议秋气偏离描写秋声中心。所以我产生了疑问:第二段是对秋声的“描绘”和对“秋气”的议论吗?
我们不妨带着这些疑问对第二段做一次重新理解分析。问题的关键是集中于对一句话的翻译:“胡为而来哉?”一个看似简单的句子却不好处理。一般的译法是“(它)为了什么而来呢”。很显然在文言句式中属于省略句,省略了主语“它”。我们理解文言文对代词的指代对象必须明确,那么“它”究竟指代什么呢?很多人认为应该指“秋声”。省略句所省去的内容如果前面已经出现过,为了避免重复追求简洁,可以承前省去。因为前面一句是“此秋声也”,所以我们姑且认为是指秋声。那么这个句子就翻译为“秋声为了什么而来呢?”大家注意这又是个设问句,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后面的内容验证一下:设问句之后的内容是否是回答“秋声为了什么而来”呢?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文)
我们不难看出反问句后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 我们不妨抓住关联词与关键词,从分句之间的关系来分析一下。“盖”字在文言文中经常被用到表示原因的句子前,引起原因。“故”是所以的意思。“凄凄切切,呼号奋发”是形容秋声悲伤特点的形容词。因此,这一部分的逻辑关系为:因为秋状……所以秋声有令人悲伤的特点。
第二部分结构与第一部分相似,所以其逻辑关系应该是:因为秋气……所以秋声有悲伤、萧杀的特点。
综合两部分内容,“胡为而来哉”后面内容全部都是解释秋声具有令人“悲伤”这个特点的原因。显然不是回答“秋声为了什么而来”的原因。由此可见,省略句中“它”指代的并不是“秋声”而应该是秋声的特点“悲伤”。省略句应该是承前省略,那么“悲伤”一词在反问句前出现过吗?“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第二段的第一句中就有“悲哉”二字。所以第二段的段意应概括为:指出秋声的特点“悲”,并解释秋声之悲产生的原因。所以第二段是个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段落,符合本文围绕秋声来写的中心。文气自然就畅通了。很显然苏教版对此段的概括是不妥当的,“烘托”一说也是牵强附会的。有的教学案例认为是描写秋状,则更是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导致了文章思路不畅通,读起来文气不通。
但是回过头来想想,为什么教参讲错,实际教学中又有那么多教师讲错呢?我想除了教师照搬教参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课本“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的标点有错误。我又参看了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与苏教版教材有一处标点不同。比苏教版更容易让读者将“胡为而来哉?”的主语误认为是秋声。我觉得分歧的根由就是对意思的理解存在问题。两者都很容易让读者将“胡为而来哉?”的主语误认为是秋声。
我认为“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的标点,应该改为:“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即将“噫嘻悲哉”后面的感叹号改为逗号,将“此秋声也”后面的句号改为感叹号。仿照课本中倒装句如“甚矣,汝之不惠!”“你放着吧,祥林嫂!”这样“噫嘻悲哉,此秋声也!”就变成了一个主谓倒装句,既突出强调了秋声“悲哉”的特点,同时便于与后面的“胡为而来哉?”形成较好的衔接。这就从语法上避免了读者将“胡为而来哉?”的主语误认为秋声的可能性。这个修改意见希望与教参编写者商榷。
其实《秋声赋》古文并没有问题,因为古文不加标点,现在的文章标点都是后人给加的。标点虽小,但对文章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小到一句话的翻译,再到一段话的理解,大到整篇文章的文气畅通,标点不容忽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描写中秋的作文篇4
一、了解环境描写的概念
学生答题失分的一大原因就是他们辨不清哪些语句是环境描写,之所以辨不清主要是由于他们对环境描写的概念不清楚。所以,我们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并明确环境描写的概念。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其中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自然场景的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特定时代背景和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它所描写的范围可大可小,大至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社会环境的描写应具有浓郁的地域风土特色。
理解并明确这些概念之后,我们还要带领学生实践一下,让他们在选定的文本里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并区分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我用2011年江西省高考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晚秋》为例让学生实践,效果很好,学生能迅速准确地找到并区分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
二、熟记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生失分的另一个因素是不清楚环境描写的作用。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归纳、理解并熟记环境描写的常见作用,规范他们的答题思路。
环境描写的常见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季节)地点。例如《晚秋》的开头:
瓦萨卡在一所大学对面的网球场旁停下了脚步。
秋季里的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但这却让他的心情更加烦闷。温暖晴和的晚秋好像在故意戏弄他,嘲笑他,鄙视他……
这里就交代的故事发生的季节――秋季、地点――一所大学对面的网球场旁。
(2)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例如《药》:时令虽已是清明,然而天气仍“分外寒冷”,“歪歪斜斜”的路旁是“层层叠叠”的丛冢;这里没有生机,只有“支支直立”的枯草发出“一丝发抖的声音”;这里没有啼鸣的黄莺,只有预兆不祥的乌鸦,而且“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作者借助环境描写渲染出了坟场阴冷、悲凉的气氛。
(3)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例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
A.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B.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第一处环境描写是在菲利普一家怀着发财梦去旅游时,那时他们收到于勒发财的信,菲利普的二女儿也因此结了婚,一家人高兴出游,那时的海面在他们眼中美得如“绿色大理石桌面”。可见一家人的心情多么愉快。但出乎预料的是,他们在旅游的船上却遇到了破产后沦落为水手的于勒,他们一家发财的梦想破灭了,所以,他们旅游的目的地在他们眼中却成了“紫色的阴影”,不着一字,却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菲利普一家失望、沮丧的心情。
这里要特别注意环境与人物之间的对比反衬。例如《晚秋》中:“秋季里的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但这却让他的心情更加烦闷。温暖晴和的晚秋好像在故意戏弄他,嘲笑他,鄙视他……”此处就用温暖晴和的秋景反衬瓦萨卡心情的烦闷,处境凄凉。
(4)暗示社会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例如《孔乙己》: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两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这里对咸亨酒店的介绍,是为了交代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渲染“短衣帮”与“穿长衫的”两个泾渭分明的社会群体,表现了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与人之间冷酷的关系。作者刻画这样一个势力、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咸亨酒店可以说是当时中国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
(5)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例如《这是你的战争》中第五节“雪越下越大了”一句,在小说情节发展上就起了推动作用,既照应了第一节“昆明下着雪”,又为第六节“雪已停了,腊梅林上的雪已消了大半”做铺垫。文章中“雪”这一自然景物描写既贯穿全篇又富有变化。
(6)揭示或深化主旨。例如老舍的《骆驼祥子》中,为了刻画人力车夫祥子的辛苦,揭示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作者极力刻画了日烈雨暴的情景。当日烈到人不能忍受的程度,祥子还不得不拉车挣钱;当雨暴到人不能行走的程度,祥子还不得不在雨中挣命。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展现了祥子吃苦耐劳的本性,从而揭示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悲惨的主题。
三、规范答题语言
学生在了解并明确环境描写的概念、熟记环境描写的作用之后,还必须规范答题语言。这要从两个方面做起:
首先,需要有清晰的答题思路,环境描写作用类题型就要按照“环境+人物+情节+主题”的规范进行作答,可以这样组织语言:1.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2.人物(烘托,映衬)。3.情节(推动,暗示,铺垫)。4.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其次,不能照搬规范的语言,不能只答专业术语,必须具体文章具体分析,要按照规范、结合文本进行具体的分析理解。
有了以上的解题技巧,再利用相关类型的题目加以巩固,应当可以提高学生在此类题目上的得分。
描写中秋的作文篇5
关键词:北海道 《雪国》 色彩美 探析
作为第一部中篇小说,《雪国》的发表,给川端康成带来了极高的声誉,曾经和《古都》、《千只鹤》一起,荣获1986年诺贝尔文学奖。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既不曲折,也不离奇,同时也没有深刻而丰厚的社会主题。故事讲述的是纨绔子弟岛村曾经三次来到北海道,和山村艺妓驹子在一起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小说用极尽优美的语言,唯美而细腻地描写了北海道的自然景物,向读者呈现了不同季节、风格迥异的自然风光。同时将女性的色彩美和自然的色彩美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一种人物和自然、人情美和自然美的和谐统一。
一、关于自然的色彩美描写
雪国并非特指某一个地方,只要是雪多的地方,就可以称为是雪国。在日本,雪国主要是指北海道一带,自从川端康成的《雪国》发表之后,雪国就成了北海道的代名词。《雪国》对北海道的自然风光,人物纯洁和冷寂的美进行了大力渲染,小说的开头,作家用简洁而近乎吝啬的笔墨写道:“穿过县境线上长长的隧道,眼前出现了一片雪景,夜空下,大地一片莹白,黑夜变成了白昼。” 而这就是雪国,开篇既突出了整篇小说的主旨。在《雪国》中,很多关于自然的描写都是基于写生的,同时季节感非常强烈。川端康成在《雪国》中借景抒情,通过表现技巧的运用,充分发挥了日本传统创作的季节感。《雪国》中男人公三次去雪国,每一次都将变换的季节通过五彩缤纷的自然色彩美呈现出来。如秋天的火红、冬天的纯白、春天的嫩绿,这种关于自然风光的描写不仅优美、而且使小说的风貌更加色彩纷呈。
关于绿色的描写――岛村初次去雪国,正是登山的季节,放眼望去,都是嫩绿,在这个明媚的季节中,绿色是主旋律。而小说中描绘春天最常用的季语就是“蝴蝶”、“嫩叶”、“新芽”等等。
关于白色的描写――在十二月初,男主人公第二次踏上雪国。而初冬时节的主色调为白色,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这个季节最独特美丽的景致,在读者面前徐徐拉开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如作者是这样描写严寒下的夜景:漫天星斗、冰封雪冻的地壳深处,仿佛能听到冰裂声。天地看上去苍苍茫茫,让人感到山峦都是冰凉而透明的。在这段描述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色彩的搭配,为作品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氛围,如用天空中耀眼的繁星、黑夜中的白雪等词句,在《雪国》中,曾多次出现这种关于自然景物的色彩的描绘,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幅幅绝美的***画,如“暮色苍茫、远方的群山、皑皑的白雪、夕阳晚照、淡淡的余晖、万丈霞光”等等,对暮色和黄昏中的杉林、滑雪场、小河、村站等进行了大量的渲染,如绘画般地运用了各种色彩,如白色、紫色、黑色等,通过绘制和融合,形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
关于红色的描写――男主人公第三次去雪国,正是秋意正浓,而这时红色和黄色是主要意象:在这个飞蛾产卵的季节里,连绵不绝的群山被染上了一层秋色,反而给人一种死的感觉。丘陵上盛开的花朵闪耀着一片银光,而静静流淌的小河,好像是从杉树顶梢上流淌下来一样。这样的秋天,让人感到寂寥和悲伤。岛村最后一次来到雪国,整日无所事事,而眼前呈现的自然景物,更让他感到徒劳、虚无和人世的无常。文章中通过对飞蛾的描写,恰恰能折射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另外枫叶象征了日本秋天的色彩美,和富士山、樱花一样,枫叶也是象征性的一种景致。日本人有赏枫和赏樱花的习惯,在雪国中,除了雪白之外,鲜艳的红色是又一种独特的色彩。作者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色,为更好地表达主人公的情感、表现作者的审美取向及推动小说情节的展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关于女性的色彩美描写
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有大量的关于女性的描写,这也是作者非常擅长的地方,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他小说的世界也正是一个关于女性的世界。而文学界对于川端康成文学之美的研究,更多侧重的是女性审美、自然审美以及日本传统美。在《雪国》中,关于女性美的描写,几乎是和自然美的描写一起平分秋色,二者共同组成了《雪国》的主旋律。在《雪国》中,塑造了驹子和叶子两种不同类型的美丽女性。作者采用了独特表现手法对女性进行描写,如运用官能的、意识流的表达等。在描写驹子的美丽时,他用“洁净的出奇”这样句子,而描写叶子的声音时,他用“优美的近乎悲戚”,驹子的嘴唇“十分柔滑”等等。在文中,作者从色彩的角度,来展现女性独具特色的美。
作为川端美学的一个关键场面,就是“暮景镜”的场面描写,这已经被众多评论家所提及。在开往雪国的火车上,岛村看到的景致:火车车窗的玻璃犹如一面镜子一样,将车内叶子的美丽倩影和窗外流动的黄昏的暮色交叠在一起,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效果,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作家将人物和自然景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姑娘似乎是在流逝的暮色中漂浮一样,产生了一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效果,“山野、暮色、灯火、女子朦朦胧胧的脸蛋”,通过这一段景致的描写,完美地运用了色彩的对比。车内叶子的脸和车窗外的灯光一起,构成了一个美的世界,这段描写运用了意识流手法,虚幻而朦胧,作者善于对瞬间的美进行捕捉,灯光和叶子的眼睛重叠的一瞬间,恰恰是女性美和自然美重叠的瞬间。在对景物进行描写时,作者运用了多样而丰富的色彩,而非一种单一的颜色,同时通过对比和配合,使作品的美感进一步增强。在对女性进行描写时,也是通过对比和色彩的搭配,来对女性美进行衬托。
三、结语
在《雪国》中,处处充满了关于色彩的描写,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反复研读的日本文本。文中关于北海道的自然景观的描绘,通过对色彩的表现,让读者体验和感受不断变换的四季景物,并将女性美的描写和景物的描写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用色彩来衬托女性的美。由于日本传统文化具有雅致、纤秀和优美的独特风格,所以在诠释宗教精神和人生哲理的过程中,将色彩文化进行凝聚和提炼,在社会生活和文学作品中也就形成了追求色彩艳丽化的意向,而川端康成的《雪国》色彩美的描写,也正是受日本美学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颖.浅谈《雪国》自然景物中渗透出的美意识[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03).
[2]吕巍.灵与肉的变奏曲――解读《雪国》中的女性形象[J].世界文化,2009(07).
[3]万丽娜.浅析《雪国》中驹子的形象[J].成功(教育),2009(06).
[4]柴宝芬.雪的洁净与悲凉――解读《雪国》中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0).
[5]陈文静.《雪国》中的悲剧美学――解读川端康成的美学思想[J].名作欣赏, 2009(21).
[6].《雪国》展现的悲与美[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0).
描写中秋的作文篇6
1、
文学常识:作者:郦道元
,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2、重点字词:
自:在。
空谷传响: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襄:上。
漱,这里是冲刷的意思。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御:驾。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良:实在、真。
肃:寂静。
属
:(zhǔ)连续。
引:延长。
绝:消失。
素:白色
;
旦:早晨。
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朝:早晨。曦月:太阳,月亮。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3、特殊用法:奔:飞奔的马。
湍:急流。
三声:几声。三,这里不是确数
4、
区别:
(1)
属:属引凄异(连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2)绝:久绝(消失)。绝(山峰):极
阻绝:断
(3)自三峡……(在)
自非……(如果)
5、通假字:阙;同“缺”,空缺。
五、一词多义
①沿溯阻绝(隔绝)
绝
②哀转久绝(消失)
③绝巘多生怪柏(极)
自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从、由)
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属
①属引凄异(连续)
②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以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认为)
②能以径寸之木(用)
阙
①略无阙处(“阙”通“缺”
空缺)②不知天上宫阙(宫殿)
或
①或王命急宣(有时)②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人)
6、重点句翻译: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④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⑤悬泉瀑布,飞漱其间⑥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⑦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⑧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⑨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7、理解性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写夏水的句子:(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2)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引用渔歌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
1、文中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4、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5、写山高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6、由三峡水流汹涌湍急联想到李白的诗歌是:《早发白帝城》
7、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8、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也描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9、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10、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
11、写夏水的句子①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②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2、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13、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7、结构。结构: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分写)(第二段)
8、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9、运用:
(1)2003年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三峡秋日的凄凉景象将一去不复返。
(2)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0、探讨:
(1)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
作为三峡景色中最具有特色的是“山和水”,而其中最具魅力的三峡夏天迅猛、凶险的江水,所以先写夏天景色,后写春冬的明丽多姿,最后写秋天的悲凉之景。这也符合读者情感认知的顺序。可见写景顺序的选择,是根据内容和读者认识而定的。
(2)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抓住特点描写三峡的四季之景:夏季的景色——水流湍急;春冬景色——清荣峻茂;三峡的秋天——寂静、凄凉。
③结合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雄奇险峻,清幽秀丽。
④合写春冬的目的在于:展现风平浪静时节三峡的山光水色、清幽宜人的景物特点。
⑤作者描写了春冬之时的八种景物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怪柏、悬泉、瀑布。
(3)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答: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4)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答:文后引渔歌,从本段说对前面写景的补充,是借渔歌抒写作者眼见“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景象和耳听“高猿长啸,属引凄异”之声的感受,见此景,听此声,哀伤、悲凉之情油然而生。从全文看,结尾引渔歌与开头的“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呼应。为赴王命,为了生计,渔民、船夫终年在凶险的惊涛骇浪中挣扎搏斗,苦不堪言,危不顾命,自然景物尽管令人赏心悦目,却给劳动人民增加了苦难。渲染了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
(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渲染萧瑟的气氛。)
九、问题研究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答: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结合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雄奇险峻,清幽秀丽
3、第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的特点?
答: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写出了三峡山高岭长峡窄的特点。
4、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诗?
答:作用:烘托夏天的水涨流急,也突出了三峡夹江对峙、狭窄险要的特点。写法:侧面描写。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5、作者描写了春冬之时的八种景物是: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怪柏、悬泉、瀑布
7、从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答: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从侧面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8、文章第2段和第3段各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有何特点?
答:
第2段:写夏季景色,突出了水势凶猛迅疾的特点。第3段:写春冬季节的景色,突出了山高水清,草木茂盛的特点
9、文章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写水为什么先写夏水?
答:先写山,写出山高岭连峡窄的特点,为下文写水作铺垫。夏水浩大,所表现出的奔放美最能突出三峡雄伟壮丽的特点,所以先写。
10、归纳本文的中心:
答:作者通过对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秀丽,表现了他热爱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
11、请分别概括三峡夏、春冬、秋三段时间三峡景物的美点。
①夏季:水势迅急凶猛(奔放美)
②春冬:景色秀丽奇绝(清悠美)
③秋季:萧瑟凄凉(凄婉美)
12、文末引用渔歌的作用是什么?
答:一方面突出三峡秋天的凄凉,渲染萧瑟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暗示三峡山高岭连峡窄的特点,照应前文。
13、古诗文中描写三峡的名句还有哪些?
答:
①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
②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
③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
10.开放性试题
①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
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描写中秋的作文篇7
《秋怀》原文阅读1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秋怀》阅读习题2
1. (1)颔联描写秋景,但并未具体细腻地描写秋景情态,请问运用了什么手法?该联在诗中有哪些作用?(3分)
(2)诗人秋怀“黯然”的原因具体有哪些?试作分析。(4分)
(3)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复杂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
2.(1)“悲”是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从全诗来看,作者所“悲”包括哪些具体内容?(4分)
(2)赏析颔联“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在表达上的特点和作用。(4分)
3. 名家云:“欧阳公文字好者,实而有条理。即章法严谨,丝成茧成。”请你就本诗的“章法结构”上的特点做一具体分析。(6分)
4. 本诗语言精练,但蕴情丰富,试就其情感意蕴做一分析。(5分)
答案:
《秋怀》阅读答案3
1.(1)白描。(1分)作用: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诗人心情的“黯然”;(1分)承接首句“节物岂不好”进行描写(或照应首联“节物岂不好”)。(1分)
(2)感叹国事,心情悲伤;(1分)身居高位而无补于国家,心怀羞愧;(1分)想归隐田园却一时难以实现,心中无奈;(1分)双鬓因悲忧而苍白。(1分)
(3)诗人从感念“节物”出发,借景抒情,(1分)表达了诗人忧世有心而救时无术,既慕隐居而又难能如愿,热爱生活和感叹国事的复杂感情。(3分)
2.(1)作者所“悲”包括:①因世事繁杂而双鬓苍老。②因享受高官厚禄而十分羞愧。③面对美好的秋景而无心欣赏。“④归隐园田的心愿一时无法实现。(4分。每个要点l分)
(2)颔联将“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这几个名词联缀在一起,使用纯白描手法,不着一个动词,却写出了西风里酒旗招展、细雨中菊花盛开的动态景象。(2分)这两句以乐景写哀情,照应首联“节物岂不好”,从反面衬托突出了诗人心情的“黯然”。(2分)
3.参考:结构严谨是这首诗的突出特点,它就像蚕吐丝成茧,层层倾吐一丝不乱。
描写中秋的作文篇8
一、分析意象法
读一首诗,要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这些形象呈现出一种怎样的色调,是否有一般的联想和某些特殊的含义,再进行分析,并由此推及其内在的情感。一般而言,画面鲜活、明丽的,内在的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画面阴暗、色调低沉的,其内在形象情感色彩则是伤感的。例如:
琅?摇琊?摇溪■
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琊山。?摇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这首诗写了“空山”“雪(消)”“溪(涨)”“游客”“古槎”“山花”等意象。描绘出冬去春来,雪融水涨,游客渡溪过桥的情景,表达出对山水自然的喜爱和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画面是由意象组成的,只有找到了诗中的意象,进行初步感知,才能够进一步鉴赏诗歌。
二、概括特点法
鉴赏诗歌要概括出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明净绚丽、恬静幽美、雄浑壮阔、空旷辽远等。注意要能恰当地吻合景物的特点和情调,术语的使用要和相关的分析密切结合起来。
晚?摇秋?摇夜
白居易
碧空溶溶月华静,月里愁人吊孤影。
花开残菊傍疏篱,叶下衰桐落寒井。
塞鸿飞急觉秋尽,邻鸡鸣迟知夜永。
凝情不语空所思,风吹白露衣裳冷。
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解析】首先找出诗歌中描写的人、事、景、物等,然后确定哪些内容体现了诗人情感,由此确定诗歌使用的意象。这首诗描写了“碧空”“月华”“愁人”“残菊”“衰桐”“寒井”“塞鸿”“邻鸡”“白露”等,这些内容都体现了诗人的愁情,都是诗歌的意象。其次体会意象内涵。首联写明月和明月下的诗人,诗人对月凝思,忧思萦怀。颔联写残菊和衰桐。该联中“花开”对“叶下”,“残菊”对“衰桐”,“傍疏篱”对“落寒井”,体现了晚秋萧瑟的景象。颈联写塞外飞鸿由北向南迁徙,邻家鸡鸣也推迟。该联中,“塞鸿飞急”对“邻鸡鸣迟”,“觉秋尽”对“知夜永”,反衬晚秋夜的寒冷与漫长。尾联通过对诗人在瑟瑟秋风,清冷白露中孤独身影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情。最后,体味意境特点。意象体现的特点,决定了诗歌的意境特征。赏析意境,可以从分析意象的特征入手。比如意象“残菊”一方面表现了凋零的状态,另一方面也表现出环境的凄清等。再如“夜永”表现夜之长,反衬诗人不能入眠的状态,表现环境的孤寂、凄冷等。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如水的月光、凋落的、飘零的落叶、疾飞的寒鸿、寂静的秋夜、袭人的冷风等意象,营造了一个清冷、孤寂的意境。
三、体悟感情法
即要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要体悟诗中的感情,除了依靠分析诗句外,还应联系注释以及小序中的写作背景,甚至诗中运用的典故等。
秋思寄子由■
黄庭坚
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催女献功裘。
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
【注】①元丰四年(1081),诗人任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令,很不得意。这时苏子由(苏辙)被贬在筠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为监盐酒税,两人相距不远。诗人因秋而思,触景生情,有慰勉苏子由之意。?摇②〔“挽著沧江无万牛”〕化用了杜甫的“万牛回首丘山重”,意为“志甚坚,难以动摇”。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前两句。
【解析】诗的前两句主要写晚秋时节,自然景物凋落,蟋蟀鸣声四起催促妇女赶制裘衣的场景,由注释和诗中自然景物凋落与蟋蟀声四起可知,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才华难展、落魄无依的郁闷之情。由此也可以看出景物与作者情感之间的关系属于借景抒情。
【答案】这首诗前两句借景抒情,借描写晚秋自然景物的凋落与蟋蟀鸣声四起,催促妇女赶制裘衣,表现了诗人感叹时光流逝、才华难展、落魄无依的郁闷心境。
描写中秋的作文篇9
关键词:杜甫 成都诗 夔州诗 气候描写
一、引言
在伟大诗人杜甫一生创作的1458首诗中,按地域分类有长安诗、秦州诗、同谷诗、梓州诗、阆州诗、成都诗、云安诗、夔州诗、湖湘诗等,其中成都诗和夔州诗的总数为707首,占他诗作总数量近一半。学界对杜甫的成都诗和夔州诗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艺术形式、地域特色、深远影响等方面,但是对两个地域的有关气候描写的诗歌进行比较研究的还比较少。本文即从两地气候描写这个角度对杜甫成都诗和夔州诗的差异进行比较,以求对杜诗的这一侧面有更加细致深入的了解。
总体来说,成都诗写“春”出色,夔州诗写“秋”最佳。究其原因,杜甫在成都实际生活了三年零九个月,正如《去蜀》一诗中所说:“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这让他有足够多的机会和时间来感受成都温润的春天。此外,还因为他在成都生活时心境比较平和安然。在他漂泊西南十一年的岁月里,成都时期可以说是他唯一一段衣食无忧、有朋友家人相伴的安定温馨的岁月。心态淡然和乐,自然诗兴也比较浓厚,于是他把对成都独特的气候环境的真切感触融入诗歌细腻的描写里。但是夔州时期的杜甫,已经五十五岁,身体状况逐渐变坏,被肺病、风痹、眼暗、疟疾、消渴等疾病缠身,身体十分虚弱,所以他面对静默流逝的光阴和秋日光景,面对国破家亡乱世动荡的时局,心情异常地沉重悲凉,加上他“孤舟一系故园心”的深沉的忆旧怀乡之情和“江湖满地一渔翁”的拂之不去的孤独落寞,他眼里的秋景就更能撩动他的思绪,给予他写诗的灵感,激起他的诗兴。所以成都诗中写春是一大特点,而夔州诗中写秋是一大特色。
二、成都诗中的气候描写
关于成都的气候,杜诗是这样描绘的:一是春季多雨湿润。这是杜甫成都诗气候描写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且不说“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其一),“衰年催酿黍,细雨更移橙”(《遣意二首》其一),单是那一首《春夜喜雨》,便道尽了成都春雨的绝美。诗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诗不知被多少人解读了多少遍,然而脍炙人口、沁人心脾的好诗总是让人常读常新:这是描写春雨夜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开篇就用“好”字赞美雨,这是很值得玩味的。我们说好人好事,而用“好”字形容雨,足见诗人对雨的喜爱,并且赋予了雨以人的思想和感情,似乎雨知道春天是万物萌生的时节,它就适时地来了。颔联进一步解释为什么是“好雨”,因为它“润物细无声”,这一联的“潜”字和“细”字用得极妙,形象地表现了春雨悄然而至的柔情和细腻,真可谓神来之笔。接下来一联的描写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和刺激:“野径”上云“黑”,“江船”上火“明”,并且用“俱”和“独”形成对比,反差强烈;尾联的“红”字瞬间把鲜明的画面感描写出来,而“湿”和“重”字却立刻提高了画面的可感性,尤其是“重”字,体现了老杜极高的炼字功力,真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任何一字均不可替换。正如《杜臆》中说:“‘重’字妙,他人不能下。”[1]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2]有学人研究说,这首《春夜喜雨》,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题为“喜雨”,诗中却无一“喜”字,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3]寥寥四十字,就准确、细致、形象地描绘出了成都地区春雨的特征,也表现出了诗人对成都春雨的独特感悟和喜爱之情。成都诗中不仅写春雨写得甚美,写春日其他光景也写得甚好。在《绝句漫兴九首》和《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中,前九绝是写桃花、春莺、春燕、柳絮、荷叶、凫雏、柔桑、细麦,在春光中各自滋长变化,以诫人生不应虚度、辜负春光。有诗句云:“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和“人生几何春已夏,不放香醪如蜜甜”,这应是九绝的主旨;后七绝写作者爱花惜花由江滨起一路寻去,到黄四娘家止:“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俗话说:“醉酒见真情。”春风沉醉诗兴颠狂,这两组绝句,在梦幻般的春景和艺术折光中泄露了诗人灵魂深处的真情,也让我们看到了唐朝成都美不胜收的春色。此外,《遣意二首》愉快地描写了草堂春日里的春花、春水,春夜里的宿鹭、弦月:“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野船明细火,宿鹭起圆沙”“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绝句二首》其一也是杜诗中描写春色的名篇:“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唐代成都的春日温暖,并没有如今的“倒春寒”现象,有诗为证:“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江亭》)杜甫竟然在春日坦腹江亭,晒阳取暖,足见春天的温暖和生活的惬意。
二是成都的夏季多雨,已有梅雨天气:“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梅雨》)因着夏季多雨和气温升高,岷山雪水融化,随之而来的便是江河泛滥的现象。杜甫的《江涨》形象地描述了成都夏季的这一特色景象:“江涨柴门外,儿童报急流。下床高数尺,倚杖没中洲。细动迎风燕,轻摇逐浪鸥。渔人萦小楫,容易拔船头。”
描写中秋的作文篇10
关键词:布莱克 济慈 写作手法 思想感情
1.引言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才华出众的诗人,他们创作了大量名篇,其中不乏有描写当时优美风光和批判当时社会现实以及对未来社会的向往的诗歌。这些诗歌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感情,给读者以启迪和训诫,其中一些优美的诗歌至今广为流传。作为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先驱,布莱克曾创作了名为《秋颂》的诗歌,而作为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最后一位诗人,济慈也创作了著名的《秋颂》,两诗虽然题目相同,但由于两人所处时代的不同,两首诗分别有着不同的创作背景,同时写作手法相同之中也有所不同。本文将会对两位诗人的《秋颂》进行分析与比较,以便能够更好的了解这两首诗歌。
2.创作背景的比较
2.1布莱克《秋颂》的创作背景
作为英国浪漫主义的先驱,布莱克的《秋颂》是对秋天美丽景象的描绘,描写了大自然的和谐统一。他在创作《秋颂》时,英国正处于工业***和资产阶级***时期,面对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工业***带来的环境污染,之前的和谐环境已经不复存在。布莱克一改以往的诗歌形式转而描述自然,通过自己的想象,把大自然生态和谐的画面描绘的淋漓尽致。《秋颂》中对秋的描绘是布莱克所描绘的四个季节之一,留给读者一幅硕果累累,百花齐放的清新、和谐的美景。
2.2 济慈《秋颂》的创作背景
作为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最后一位诗人,济慈深受其他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而与其它浪漫主义诗人不同之处在于济慈对美的向往。其《秋颂》的灵感来源于他偶然的一次出门散步,秋高气爽,景色怡人,丰收在即,面对此情此景,济慈创作了这首朗朗上口的名诗。表达了自己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对大自然的美的追求与向往。
3.写作手法的运用
3.1用词的比较
布莱克的《秋颂》共三节,每节包含六行。全诗都在描绘秋天硕果累累,花草芳香的美丽景色。整首诗用词简单,诗行短小,简单易懂,使读者朗朗上口。济慈的《秋颂》也分为三节,每节十一行,运用五音步抑扬格,整齐统一。全诗虽然诗行短小,但是整首诗总共三十三行,比起布莱克的《秋颂》,显然较长,通过描述秋色到秋人再到秋声,层层深入。
布莱克的《秋颂》中运用了许多头韵,例如:fruit- flowers, sit singing以及fled from等。相比济慈的《秋颂》,济慈在词的运用方面似乎更加丰富。济慈运用了大量的头韵,例如:season-sun,mist -mellow-maturing等。与此同时,还运用了大量的尾韵与拟声词,例如:still-until-will,shells-cells等,以及大量的拟声词,例如bleat(咩咩地叫)、whistles(啸啸声)、twitter(吱吱叫)等。
济慈的《秋颂》中的名词大部分都是复合名词,由各种定语、动名词以及过去分词修饰,这有助于济慈赋予他所描绘的秋天的美景及事物更加准确的意义和深厚的情感。例如一些复合名词:stubble-plains(满是小麦的田野)、hedge-crickets(篱边的蟋蟀);形容词加名词的用法,例如:half-reaped furrow(收割了一半的犁沟)、full-grown lambs(肥壮的羊群);动名词加名词的用法,例如:soft-dying day(渐渐逝去的一天)、maturing sun(催熟万物的太阳);过去分词加名词,例如:barred clouds(一团团的晚霞)、twined flowers(缠绕的花儿)等。布莱克的《秋颂》中,也运用了一些复合名词,例如形容词加名词的一些用法,modest eve(暗淡的夜晚)、narrow bud(含苞待放的花朵);过去分词加名词的用法,例如:feather’d clouds(柔软的云朵);动名词加名词的用法,例如:clustering summer(繁盛的夏季)等。虽然布莱克也有所运用,但是相比济慈诗中词的运用,济慈的《秋颂》里的词语的运用显然较为丰富,同时也体现了济慈对词的灵活运用的才能。
除此之外,布莱克和济慈都运用许多动词使自己描绘的秋天的景色更加形象生动,让人印象深刻,例如在布莱克的诗中laden,stained,opens,rove等,济慈诗中的conspire,load,bless,bend等。诗人赋予每个单词以鲜活的生命力和丰富的感情,仿佛把读者带到了一个充满着大自然美丽梦幻的世界。
3.2修辞的比较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描写中秋的作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