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经典论文

社科经典论文第1篇

一、社会科学客观性与自然科学客观性的比较

韦伯对社会科学客观性的探索主要是在社会科学客观性与自然科学客观性比较的基础上形成的。他的比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规律的有限性

自然科学起源于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是在对自然规律的发掘总结中发展

起来的。然而规律是对现实的某个或某些有限部分的理解,自然规律认识对象是有限的,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而且无论是归纳的方法还是演绎推理的逻辑所得到的的结论都是有限的,归纳方法、演绎方法各有其局限性,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方法也是有限的。因而马克斯?韦伯认为不能把规律作为科学唯一“根本的东西”。

(二)规律的价值性

对于精密的自然科学来说,规律越是普遍有效就越重要,而对历史现象的前提条件的认识来说,最普遍的规律由于内容最空洞,所以通常也是最没有价值的。韦伯认为对社会规律的认识并不是对社会现实的认识,而是认识社会现实的工具;关于社会科学的认识,如果不是在个别的关系中建立在个性的生活现实基础上是没有意义的。

(三)社会科学的易变性

韦伯把自立于认识生命现象的文化意义的那些学科称之为文化科学,文化科学是狭义上的社会科学。他认为文化科学认识关注的现实和具有文化意义的事件,无论如何间接都是受主观前提制约的,那些价值理念是主观的,文化问题的范围是经常变化的,用来观察和考察它的理论、方法也经常变化。而自然科学往往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自然事物的反映,尽管客观世界处在绝对运动中,某个或者某种自然事物的特征、特性、功能等因素是相对不变的,不受主观限制的。

因此,社会科学的客观性与自然科学的客观性是有差异的,自然科学追求的最高目标就是获得规律,只有合规律的才可能是科学上本质性的东西,自然科学的普遍概念反映的是对象的共性或可重复性;而社会科学的普遍概念反映的则是个性或不可重复性。社会科学当然也可以有共性概念,但社会科学的共同概念是价值的复合体。

二、价值判断与经验知识

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意味着从现实世界的无限中做选择,那么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呢?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韦伯首先对价值判断与经验知识做了严格区分,重点说明不可能从经验知识中推论价值判断,正是这种区别才导致了客观性问题的出现。

(一)经验知识的有效性不能决定社会科学的客观性

关于经验知识的特性,韦伯说道,“一切经验知识的客观有效性都是并且仅仅是按照范畴整理给定的现实;这些范畴在特殊的意义上是主观的,即表现我们认识的前提条件的,受唯有经验知识才能给予我们的那种真理的价值的前提条件的制约。”在社会科学领域,经验知识归根到底都是依据那些唯一赋予它们认识价值的价值理念安排的,但不能因此说社会科学在经验上的有效性决定了社会科学认识的客观性。把经验的东西还原为规律被视为科学工作的理想目的的意义,对文化事件进行客观研究是没有意义的。

(二)经验知识的变动性不能决定社会科学的任务

尽管经验知识获得意义所根据的具体观点是不断变化的,价值关系的具体形态是变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科学的真正任务是追逐和构思新的观点和概念,相***科学应服务于具体历史联系的文化意义,概念、概念批判都是为了这个目的,在社会科学领域,“材料专业户”和“意义专业户”都是片面的。

通过研究价值判断与经验知识的关系,韦伯得到这样的结论:社会科学的客观性依赖于这样一个事实,即经验材料总是与那些唯一使它们值得认识的价值观相联系,社会科学的主要目标与自然科学追求普遍适用的规律与经验知识的目标不同,社会科学的选择取向是文化价值或文化意义的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科学的客观性与经验知识、价值密切相关,经验知识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但经验知识受价值前提条件的制约,不能根据其有效性来决定社会科学的客观性。社会科学的独特性就在于,它提供的既不是经验实在,也不是经验实在的模写,而是以一种有效的方式对经验实在进行分析整理的概念和判断。

三、理想典型与价值判断

与自然科学的“规律” 概念相对应,他提出了作为社会科学工具的概念“理想典型”,理想典型是韦伯社会科学方***的核心概念。韦伯对社会科学客观性做了简单的论述后,关于如何做到社会科学的客观性,指出这就需要使用“理想典型”这一工具。

(一)理想典型的含义

韦伯在书中是以抽象的经济理论为例,对理想典型进行了解释,理想典型不是假设但要为假设的形成指明方向;它不是对现实的描述,但要为描述提供清晰的表达手段。依据对韦伯理想典型的理解,笔者认为理想典型的内涵在于它是从经验给定的事实提取出设想的因素,综合成为一个自身无矛盾的理想画卷,抽象地描述和说明现象的理念,是用以系统地说明个体性、衡量和比较现实的纯逻辑的辅助手段。

(二)理想典型的功能、目的

理想典型在本质上是为了衡量和系统地说明个体性,理想典型是比较和衡量现实的概念手段,其功能在于借助它,通过运用客观可能性的范畴,来构思各种联系,依据现实定向的、受训练的想象力对理想判断作出判断。理想典型形成的目的,就是在任何地方都能认清楚意识到它是文化现象的特性。

要补充说明的是理想典型、类概念与集合概念三者是容易混淆的,但韦伯强调理想典型绝不是类概念或集合概念,他以统计学为例,认为类概念是对经验现象共同特征的简单概括,没有一个类概念自身具有理想典型的性质,历史联系越是在概念上得到塑造,概念、集合概念就越带有理想典型的特征。理想典型不是合乎类的东西,而是文化现象的特性。

(三)价值与理想典型

价值只有作为理想典型,才可能被赋予明确的意义。理想典型具有很高的体系性价值,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它与价值判断的关系并非紧密相连的。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要先说一下作为实践意义上的理想典型,即模范典型。“这些理念不再是纯逻辑的辅助手段,不再是用来对现实进行比较性衡量的概念,而是对它作出评价性判断由以出发的理想,它不再涉及经验事实与价值发生关系的纯理论过程,所呈现的是个人的认识,而不是一个理想典型的概念形成。”因此,理想典型与模范典型是不能混同的,理想典型是某种对评价性判断完全不感兴趣的东西,除了纯逻辑的完善之外,与其他任何完善都不相干。

综上,理想典型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概念手段具有比较和衡量现实的功能,人们可以通过理想典型的建构,对社会历史的特殊事件或特殊现象进行理解和作出解释。对价值判断和理想典型的探讨,可以得知对有意义的人类行为的终极要素所做的任何有思想的探索,都首先是与目的、手段密切相关的,我们所希求某种东西,要么是由于它自己的价值,要么是把它看做服务于最终希求东西的手段。

四、社会科学的价值中立

(一)韦伯的价值中立

韦伯认为社会科学客观性与自然科学客观性不同,因为社会科学不可避免地与价值相联系,但不能因而否定社会科学的客观性,为了维护社会科学的客观性,他提出“价值中立”的思想,他以经济学为例指出人们各自有其自身价值尺度或价值标准,即使是对同一社会现象的价值判断也是因人而异的。为了消除人们主观情感和价值偏见在社会研究中的不利作用,维护社会科学研究的客观性,韦伯强调要以价值中立的态度从事社会科学工作,祛除基于个人主观好恶的价值判断,从人类社会的价值取向做出科学判断。

(二)韦伯价值中立的继承与发展

韦伯所处时代社会科学仍处于意识形态的束缚下,社会科学研究充斥着***治、道德、宗教的影响。由于对这种情况的不满,他提出了价值中立思想,不过价值中立思想并非韦伯首创,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和新康德主义哲学都有提出价值与科学的学说。逻辑实证主义通过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提出了可证实性原则,他们认为价值判断是一种没有真假意义的陈述,不可能得到理性的辩护和证明,主张将价值判断或价值知识逐出哲学领域;而新康德主义哲学则认为社会科学本质上是一门价值科学,通过价值联系可以揭示和阐明社会历史领域中各种现象和事件的意义。在二者各执一词的背景之下,韦伯采取了折中的立场,既从逻辑实证主义那里继承了价值中立的思想,同时又从新康德主义那里采纳了价值联系的主张。

(三)价值中立与伪价值中立

与价值中立相应的是伪价值中立,伪价值中立就是在消除所有实际价值判断的表面下,让事实说话或让经验说话,以“价值中立”的名义不允许社会科学出现价值判断或道德评判,认为绝对正确的价值判断是可以从经验科学理论中推导出来的。韦伯反对伪价值中立在社会科学中把价值判断排除出去,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事实与价值相统一的世界,对社会现象或事件的价值作出科学的、客观的评价,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社会科学家能够基于人类社会的价值追求和价值标准作出价值判断或评价,应当规避的是个人的价值追求和价值标准,而不是作为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价值问题和价值判断。

社科经典论文第2篇

主持人简介:姚文放,男,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系******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议组评审专家、《文学评论》杂志编委。担任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等。长期从事文艺学、美学研究与教学,发表论著600余万字,出版专著《现代文艺社会学》、《当代审美文化批判》、《当代性与文学传统的重建》、《泰州学派美学思想史》、《审美文化学导论》等,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出版和发表的论著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评述、转载、摘要和复印近300篇次。获***“第三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次、“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7次。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

主持人话语:关于“什么是文学经典”的问题,自从19世纪英国两位著名诗人、批评家马修·阿诺德和T.S.艾略特作出定义以后,似乎已成定论,前者认为文学经典就是“最好的东西”,而后者则用“成熟性”、“广涵性”、“普遍性”等特性来界定文学经典。他们都是依据文学本身的特质来确认文学经典,而未曾考虑过还能有别的衡量标准。这一格局到20世纪70年代却被彻底打破了,随着文化研究的兴起,人们开始发现,在谁能入典、谁不能入典的问题上体现着文化权力的博弈:以往的文学经典几乎都是出自去世的、白色人种的、欧洲的、男性的作家之手,而活着的、有色人种的、非欧洲的、女性的作家则被一道无形的障壁阻挡在外。显而易见,这一“经典壁垒”是建立在性别歧视、种族歧视、等级歧视、欧洲中心主义以及厚古薄今的偏见之上的,它体现着性别、种族、穷富、地缘等等之间文化权力的较量,带有显著的意识形态意味和***治色彩。由此看来,决定着文学经典的因素并不仅仅在于文学本身,更在于文学外部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治的力量。

这一案例说明,在固有的理论中往往存在着某种空白、沉默和缺失,它像病人所表现出的“症候”,昭示着体内某种病患,从而读者必须像医生诊断和***病患一样,依据这种“症候”去查找和解决这一理论中隐含的问题。阿尔都塞将这种阅读方法称为“症候式阅读”(symptomatic reading)。譬如马克思在阅读亚当·斯密、大卫·李嘉***的著作时,发现了他们在“劳动”问题的表述上存在的沉默、缺失和脱漏,导致了对劳动力买卖、剩余价值生产等实质性问题的遮蔽。马克思在查验和诊断古典***治经济学这些“症候”的基础上提出了劳动力概念、剩余价值理论等,进而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治经济学。可见,“症候式阅读”将发现阅读对象的空缺和疏漏作为把握和解决更大问题的契机,恰恰显示了一种理论的生产性和建构性。文化研究兴起以来对于马修·阿诺德和T.S.艾略特等人的传统的文学经典论采取的正是“症候式阅读”,发现了在其背后潜藏着一个被遮蔽的巨大理论空间,围绕文学经典的重建推动了文学批评模式的更新、文学理论观念的深化、文学概念范畴的陶铸和大学教学体系的改革,显示了极强的生产性和建构性。

还值得注意的是,阿尔都塞不仅高度赞赏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所作的“症候式阅读”,而且指出对马克思本人的著作也可作如是观,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生产性、建构性地激发对于对象的反思,从而推动进一步的建构、创新、开拓。由此,我们是否可以对已经颇有时日的“文学经典之争”再作一番“症候式阅读”呢?是否可以从根据文化权力来求解文学经典的流行见解中寻得某种沉默、空缺和脱漏,进而发现更大问题的入口和起点呢?如果说从凭借文学本身的特质转向根据文化权力来确认文学经典显示了一种“向外转”的趋势的话,那么,是否可以从这一趋势对美学、诗学、细读和批评的遮蔽而为文学经典找到向文学的家园“归去来”的路径呢?

社科经典论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 马克思主义经典教育 路径

在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教育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材有很多种,有的编著水平也相当高,但其***治说教的基本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冲淡了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认识。据一项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现状调查”显示,有近45%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就是意识形态教育,而超过65%的人则不同意我们的意识形态教育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其实际效果可想而知。实际上,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意识形态,包含着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探索,集人类思想精华之大成,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无穷的思想魅力,而这一点不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无法领会的,更难以真正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因此,在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教育至关重要。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高校作为青年精英的集散地,理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首要之地,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所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通过对经典的学习和研读,可以使学生领略马克思主义真正的科学内涵,进而自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自觉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并在知行合一中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最适合当代中国发展需要的科学指导思想,但其直接的理论基础和来源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思想。因此,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科学认识社会和把握人生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社会发展极其复杂,青年学生需要通过对经典的学习和研讨,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认识和分析世界的科学方法,并以之为武器对当前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治形势以及快速发展中的中国社会现实做出正确分析、判断和评价,从而以清醒的头脑和积极乐观的态度把握自我,在社会大变革中的人生定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增加知识和修养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青年学生处于增长知识和才干的关键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包含着***治、经济、历史、科学、社会等丰富的知识,充满着人类智慧和深切的人文关怀,是有史以来最具公平正义的理论宝藏。青年学生通过认真地学习和研读,可以从中找到可资借鉴的资源,进而增长见识,愉悦身心,提高修养。

在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教育面临的困难

“***治任务”的标签让马克思主义经典教育极为被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一直被作为一项***治任务,而***治任务在青年学生那里多被认为是只要应付一下即可,多年来这已逐渐成为惯性思维,这种情况严重影响学生对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的经典著作的态度。据上述调查显示,有72.87%的学生表示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课程不太感兴趣,或没兴趣甚至厌恶,特别是在似乎和“马克思主义”关联不大的专业,情况更为糟糕。

社会思潮多元化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教育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在当代社会文化结构中,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小资产阶级文化等并存,各种文化思潮都有各自的影响范围。高校作为思想文化活跃之地,崇尚文化自由,成为各类文化思潮的集散地。这种情况,一方面为社会思想文化的创造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它也对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和传承形成较大的挑战。

实用主义价值观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教育形成较大冲击。市场经济环境下,人们崇尚自由、民主与平等,更崇尚人与物的实用性,这对高校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思想冲击。因此,学生所选专业与所学内容无不以实用为最高原则,以便将来有助于就业,有助于最便利地获得自身利益。马克思主义同样崇尚自由、民主与平等,同样具有实用性的特点,比如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提供准确认识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但毕竟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观是人道主义与公平正义,其最大社会价值体现在“道”的层面,而非“器”的层面。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经典著作并不直接给青年学生提供具体的谋生手段,更多提供的是对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生终极价值的探索与思考,尽管这些东西在更高的层面更为有用,但在就业压力愈来愈大的残酷现实面前,学生对其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就不难理解了。

社科经典论文第4篇

【关键词】社会科学客观性;价值判断;价值中立;理想典型

马克斯・韦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治学家、社会理论家,也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社会学创立以来最伟大的社会学家之一,公认的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被西方认为是社会学领域的巨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的著作《社会科学方***》开创了比较社会学、理解社会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对当代社会科学思想做出了巨大贡献,堪称社会科学领域史料性著作。在《社会科学方***》中,“社会科学认识和社会***策认识的客观性”一文主要讨论了什么是社会科学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意味着什么等问题,本文主要对韦伯社会客观性进行探析,并尝试对社会客观性的含义归纳概括出较明确的答案。

一、社会科学客观性与自然科学客观性的比较

韦伯对社会科学客观性的探索主要是在社会科学客观性与自然科学客观性比较的基础上形成的。他的比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规律的有限性

自然科学起源于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是在对自然规律的发掘总结中发展

起来的。然而规律是对现实的某个或某些有限部分的理解,自然规律认识对象是有限的,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而且无论是归纳的方法还是演绎推理的逻辑所得到的的结论都是有限的,归纳方法、演绎方法各有其局限性,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方法也是有限的。因而马克斯・韦伯认为不能把规律作为科学唯一“根本的东西”。

(二)规律的价值性

对于精密的自然科学来说,规律越是普遍有效就越重要,而对历史现象的前提条件的认识来说,最普遍的规律由于内容最空洞,所以通常也是最没有价值的。韦伯认为对社会规律的认识并不是对社会现实的认识,而是认识社会现实的工具;关于社会科学的认识,如果不是在个别的关系中建立在个性的生活现实基础上是没有意义的。

(三)社会科学的易变性

韦伯把自立于认识生命现象的文化意义的那些学科称之为文化科学,文化科学是狭义上的社会科学。他认为文化科学认识关注的现实和具有文化意义的事件,无论如何间接都是受主观前提制约的,那些价值理念是主观的,文化问题的范围是经常变化的,用来观察和考察它的理论、方法也经常变化。而自然科学往往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自然事物的反映,尽管客观世界处在绝对运动中,某个或者某种自然事物的特征、特性、功能等因素是相对不变的,不受主观限制的。

因此,社会科学的客观性与自然科学的客观性是有差异的,自然科学追求的最高目标就是获得规律,只有合规律的才可能是科学上本质性的东西,自然科学的普遍概念反映的是对象的共性或可重复性;而社会科学的普遍概念反映的则是个性或不可重复性。社会科学当然也可以有共性概念,但社会科学的共同概念是价值的复合体。

二、价值判断与经验知识

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意味着从现实世界的无限中做选择,那么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呢?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韦伯首先对价值判断与经验知识做了严格区分,重点说明不可能从经验知识中推论价值判断,正是这种区别才导致了客观性问题的出现。

(一)经验知识的有效性不能决定社会科学的客观性

关于经验知识的特性,韦伯说道,“一切经验知识的客观有效性都是并且仅仅是按照范畴整理给定的现实;这些范畴在特殊的意义上是主观的,即表现我们认识的前提条件的,受唯有经验知识才能给予我们的那种真理的价值的前提条件的制约。”在社会科学领域,经验知识归根到底都是依据那些唯一赋予它们认识价值的价值理念安排的,但不能因此说社会科学在经验上的有效性决定了社会科学认识的客观性。把经验的东西还原为规律被视为科学工作的理想目的的意义,对文化事件进行客观研究是没有意义的。

(二)经验知识的变动性不能决定社会科学的任务

尽管经验知识获得意义所根据的具体观点是不断变化的,价值关系的具体形态是变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科学的真正任务是追逐和构思新的观点和概念,相科学应服务于具体历史联系的文化意义,概念、概念批判都是为了这个目的,在社会科学领域,“材料专业户”和“意义专业户”都是片面的。

通过研究价值判断与经验知识的关系,韦伯得到这样的结论:社会科学的客观性依赖于这样一个事实,即经验材料总是与那些唯一使它们值得认识的价值观相联系,社会科学的主要目标与自然科学追求普遍适用的规律与经验知识的目标不同,社会科学的选择取向是文化价值或文化意义的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科学的客观性与经验知识、价值密切相关,经验知识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但经验知识受价值前提条件的制约,不能根据其有效性来决定社会科学的客观性。社会科学的独特性就在于,它提供的既不是经验实在,也不是经验实在的模写,而是以一种有效的方式对经验实在进行分析整理的概念和判断。

三、理想典型与价值判断

与自然科学的“规律” 概念相对应,他提出了作为社会科学工具的概念“理想典型”,理想典型是韦伯社会科学方***的核心概念。韦伯对社会科学客观性做了简单的论述后,关于如何做到社会科学的客观性,指出这就需要使用“理想典型”这一工具。

(一)理想典型的含义

韦伯在书中是以抽象的经济理论为例,对理想典型进行了解释,理想典型不是假设但要为假设的形成指明方向;它不是对现实的描述,但要为描述提供清晰的表达手段。依据对韦伯理想典型的理解,笔者认为理想典型的内涵在于它是从经验给定的事实提取出设想的因素,综合成为一个自身无矛盾的理想画卷,抽象地描述和说明现象的理念,是用以系统地说明个体性、衡量和比较现实的纯逻辑的辅助手段。

(二)理想典型的功能、目的

理想典型在本质上是为了衡量和系统地说明个体性,理想典型是比较和衡量现实的概念手段,其功能在于借助它,通过运用客观可能性的范畴,来构思各种联系,依据现实定向的、受训练的想象力对理想判断作出判断。理想典型形成的目的,就是在任何地方都能认清楚意识到它是文化现象的特性。

要补充说明的是理想典型、类概念与集合概念三者是容易混淆的,但韦伯强调理想典型绝不是类概念或集合概念,他以统计学为例,认为类概念是对经验现象共同特征的简单概括,没有一个类概念自身具有理想典型的性质,历史联系越是在概念上得到塑造,概念、集合概念就越带有理想典型的特征。理想典型不是合乎类的东西,而是文化现象的特性。

(三)价值与理想典型

价值只有作为理想典型,才可能被赋予明确的意义。理想典型具有很高的体系性价值,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它与价值判断的关系并非紧密相连的。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要先说一下作为实践意义上的理想典型,即模范典型。“这些理念不再是纯逻辑的辅助手段,不再是用来对现实进行比较性衡量的概念,而是对它作出评价性判断由以出发的理想,它不再涉及经验事实与价值发生关系的纯理论过程,所呈现的是个人的认识,而不是一个理想典型的概念形成。”因此,理想典型与模范典型是不能混同的,理想典型是某种对评价性判断完全不感兴趣的东西,除了纯逻辑的完善之外,与其他任何完善都不相干。

综上,理想典型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概念手段具有比较和衡量现实的功能,人们可以通过理想典型的建构,对社会历史的特殊事件或特殊现象进行理解和作出解释。对价值判断和理想典型的探讨,可以得知对有意义的人类行为的终极要素所做的任何有思想的探索,都首先是与目的、手段密切相关的,我们所希求某种东西,要么是由于它自己的价值,要么是把它看做服务于最终希求东西的手段。

四、社会科学的价值中立

(一)韦伯的价值中立

韦伯认为社会科学客观性与自然科学客观性不同,因为社会科学不可避免地与价值相联系,但不能因而否定社会科学的客观性,为了维护社会科学的客观性,他提出“价值中立”的思想,他以经济学为例指出人们各自有其自身价值尺度或价值标准,即使是对同一社会现象的价值判断也是因人而异的。为了消除人们主观情感和价值偏见在社会研究中的不利作用,维护社会科学研究的客观性,韦伯强调要以价值中立的态度从事社会科学工作,祛除基于个人主观好恶的价值判断,从人类社会的价值取向做出科学判断。

(二)韦伯价值中立的继承与发展

韦伯所处时代社会科学仍处于意识形态的束缚下,社会科学研究充斥着***治、道德、宗教的影响。由于对这种情况的不满,他提出了价值中立思想,不过价值中立思想并非韦伯首创,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和新康德主义哲学都有提出价值与科学的学说。逻辑实证主义通过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提出了可证实性原则,他们认为价值判断是一种没有真假意义的陈述,不可能得到理性的辩护和证明,主张将价值判断或价值知识逐出哲学领域;而新康德主义哲学则认为社会科学本质上是一门价值科学,通过价值联系可以揭示和阐明社会历史领域中各种现象和事件的意义。在二者各执一词的背景之下,韦伯采取了折中的立场,既从逻辑实证主义那里继承了价值中立的思想,同时又从新康德主义那里采纳了价值联系的主张。

(三)价值中立与伪价值中立

与价值中立相应的是伪价值中立,伪价值中立就是在消除所有实际价值判断的表面下,让事实说话或让经验说话,以“价值中立”的名义不允许社会科学出现价值判断或道德评判,认为绝对正确的价值判断是可以从经验科学理论中推导出来的。韦伯反对伪价值中立在社会科学中把价值判断排除出去,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事实与价值相统一的世界,对社会现象或事件的价值作出科学的、客观的评价,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社会科学家能够基于人类社会的价值追求和价值标准作出价值判断或评价,应当规避的是个人的价值追求和价值标准,而不是作为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价值问题和价值判断。

五、结语

综上所述,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客观性探索为社会学研究提供了方向和方法,关于社会科学客观性有很多定义,本文着重单从它的特征方面来说明社会客观性的内涵。社会科学客观性不同于自然科学纯粹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从自然界获得的规律性,社会科学的客观性不是社会现实的直接反映,也不是社会现实的模写,其特殊性在于社会科学的“主观性”,它的客观性不是与主观性相对立的,而是对立统一的,它的客观性依赖于人的价值判断,社会科学研究应始终坚持价值中立的判断标准,是符合人类社会价值取向的中立,而不是个人的价值追求和标准。

参考文献

社科经典论文第5篇

【关键词】学科经典;新闻经典

蔡尚伟教授和其学生刘锐著述的《“新闻经典”在中国的建构》ii首次从新闻学科的视角提出了“新闻经典”建构的问题。在文章中,作者讨论了“新闻经典”构建的诸多问题。本文将站在学科经典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学科经典的内在逻辑

蔡尚伟教授在《“新闻经典”在中国的建构》开头就指出:“新闻经典”的建构对新闻学科的意义重大,是关系到新闻学科能否与其他学科展开平等对话的关键性问题。这样的开篇的论证极具洞见,指出了讨论“新闻经典”时的一个前提:那就是“新闻经典”应该是新闻学科里的经典,新闻学科是“新闻经典”存在的语境和背景。

其实不仅仅是“新闻经典”需要在学科的范畴里展开讨论,任何经典都是存在于一定的语境的,都有其相对应的背景。具体到某一个学科的经典,则有某一个学科的经典成立的内在逻辑,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其符合该学科经典成立的内在逻辑。离开学科背景,经典就无从谈起。这样说来,几乎不存在跨学科的普遍有效的经典。

因此,厘清某一个学科的学科经典的内在生成逻辑,是讨论经典的必要前提。如果没有这样的前提,经典的问题无法讨论清楚,即使是确定了某一个学科的经典,这些经典也无法给学科带来正面的意义,因为没有站在学科内部逻辑来讨论出来经典无法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学科本身。

上面讨论的结果认为,“新闻经典”必须符合新闻学科的经典产生逻辑。下面将从这个观点出发审视蔡尚伟教授的“新闻经典论”。

首先,作者对“新闻经典”的历时性考察是从“经典”一般的意义出发考察的。因此,过去学界使用“新闻经典”的概念等同于“优秀的新闻作品”,是最新闻作品品质高的习惯性称呼,并未从学科的高度出发考察,是模糊的概念。这样的“新闻经典”作品因未站在新闻学科的角度出发系统构建,不具有学科上的意义,也因此不会对新闻学科的地位和身份产生显著影响。正因为这样,建构“新闻经典”是新闻科学亟需解决的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其次,在新闻的经典的标准上面,作者认为除了经典所需具备的恒常性、原创性、开放性和跨学科影响性外,还包括新闻性。

这个标准的讨论的核心问题。

先说新闻性。讨论新闻性时,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新闻性是否新闻作品成为“新闻经典”的必要标准?

如果站在“新闻经典”和其他学科经典的比较上看,新闻性是“新闻经典”独特标准,但是如果要问,新闻性是否新闻作品成为“新闻经典”的必要标准,我们认为,新闻性只是新闻的基本属性,不能作为评判“新闻经典”的标准。“新闻经典”是新闻学科领域里的经典,当我们进入新闻学科领域讨论新闻经典时,必然是对具有新闻性的作品展开讨论――如果新闻作品不包括新闻学著作的话――这样,新闻性就是和新闻学科一样隐退的背景,而不需要单独进行讨论。

因此,我们可以下这样的结论:新闻性是“新闻经典”的基本属性,任何“新闻经典”必然具备新闻性,但因为新闻作品都具备新闻性,其不能成为评判新闻作品是否为“新闻经典”的标准。

“新闻经典”是否只是指新闻作品而不是新闻学著作呢?

作者在文章中指出:“事实上,新闻作品成为经典的可能性大于新闻学著作。新闻作品的内容与社会同构,新闻作品在社会上的影响有目共睹,从而更容易跨越学科藩篱,产生跨学科的影响力。因此“新闻经典”的最大可能是新闻经典作品。”iii

新闻学著作是对新闻作品及新闻运作规律的研究,新闻作品则是对客观事实报道产生的文本,要判断到底新闻作品还是新闻学著作是“新闻经典”,或者两者都是,关键是要看新闻学学科的内在逻辑集中体现在哪种文本上,实际上是,新闻作品以实际的文本内在地体现了新闻学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而新闻学著作则是站在外部逻辑上,对新闻学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和描述。它们的对象和内容都不一样。比较而言,新闻作品是新闻学核心构成部分,更可能是新闻学的经典,而新闻学著作的经典则是有关新闻学规律揭示的优秀作品,是新闻学的次要组成部分。在文学里,四大名著作为文本,是小说文体创作的高峰作品,是文学经典,而研究四大名著的著述也有优秀作品,但一般不会认为是文学的经典,因为它们不符合文学经典的内在逻辑。

另一个问题是“新闻经典”的标准的问题。

文章中指出,“新闻经典”应该符合经典的基本要素,即恒常性、原创性、开放性和跨学科影响力。

正如上文讨论的结果那样,“新闻经典”是关于新闻学的经典,其标准应该是从新闻学的内在逻辑里寻找。举个形象的例子,学科发展如一条链条,经典是链子的各个节点,由于具有这些经典,各个链子单元从能连接在一起,形成链条。只要站在整根链条上,才能确定各个关节,因此,要确定经典,必须先寻找学科的发展脉络。这是评估经典的首要步骤,也是最核心的步骤。就如文学,之所有会有四大名著,那是因为在文学的河流中,四大名著是古典小说的最高水平,是古典小说链条上的“节点”,同样的原理,唐诗中许多作品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体现了古典诗歌的最高水平。

回到“新闻经典”,“新闻经典”的内在标准不在于新闻性或者恒常性、原创性、开放性和跨学科影响力,而在于其学科经典生成的内在逻辑,而要理清学科经典生成的内在逻辑,又必须确定学科发展的脉络。可以说,只有先厘清新闻学本身发展的脉络,才能确定新闻的经典,而根据这样的逻辑构建的“新闻经典”,能够清晰映射新闻学发展的内在规律,进而推动新闻学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尚伟教授在其论文《“新闻经典”在中国的建构》中讨论了新闻经典建构的重要性、问题、范围等诸多问题,本文将这些问题统称为其“新闻经典论”

[2]该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07总第203期

社科经典论文第6篇

在高校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育经典在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文章以教育经典为视点,从教育经典中的教育基本理论对教育改革的影响、教育经典对于人才培养的价值、教育经典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借鉴作用等方面具体论述教育经典在教育改革中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

教育经典;教育改革;现实价值

教育基本理论来源于教育经典,更来源于教育改革中的经验总结与理性思考,是与时俱进的理论,是教育家开拓创新的前景设想。因此,教育经典起着桥梁作用,其承接古今中外,连接理想与现实。然而,教育改革一直注重国外先进理论的学习与应用,对教育经典的现实价值缺乏深入思考。因此,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应回归教育经典,思考经典的现实价值。

一、教育经典中的教育基本理论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教育经典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基本理论,有些可指导教育改革向着良性有序的方向发展,有些却值得深入探讨。例如,对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一命题,部分学者并没有拘泥于权威,而是从多学科视角进行探讨,为教育思想注入新鲜活力[1]。因此,对教育经典中的教育基本理论要辩证看待,存批判精神,不要被权威禁锢了思维。真理与谬误之间往往隐藏着许多深层问题,我们应发挥正向功能,抵制悖论。

二、教育经典对于人才培养的价值

以《学会生存》为代表,其引起国际社会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对世界各国的教育工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影响当代世界进程的重要文献”“当代教育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学会生存》探讨了教育与人类的命运、民主和科学、就业、学习化社会、技术、国际合作等不同方面之间的密切关系[2]。它全面系统地阐释了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教育与各个领域之间、教育自身特点等组成的综合报告,有完备的研究,有不同背景的人们批判性思考的结晶,站在***客观的角度对变化中的教育展开讨论,对主要问题寻求总的答复。而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蒙学教材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哲理,教导我们做人道理、处事之道和民族精神,注重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最终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要学习国外教育经典,更要注重对本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另外,要遵循人的客观发展规律,顺应天性的成长轨迹,懂得“物极必反”的道理,使课程改革真正适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培养他们成人成才。

三、教育经典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借鉴作用

21世纪科技、经济与社会全面进步,教育也随之发生改变,科技与教育将同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21世纪教育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教育结构将呈现出新特征,教育内容将焕然一新,教育手段将更加完善[3]。我们应将教育经典中的优秀教育思想充分融入课程改革,做好立德树人的根本工作。首先,利用教育经典的优秀思想加强课程建设。教师要通过学习教育经典,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掌握教育的科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注重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利用教育经典,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能再单纯地说教,而要注重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增加师生互动,做到教学相长,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通过教师的引导学会学习,勤于思考。再次,运用教育经典,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社会对人才更加具有选择性和挑剔性,学校必须摆脱过去单纯注重学生智育发展的理念,加强对教育经典的学习和运用,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学习的培养,以及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培养身心健全、具有高尚人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最后,运用教育经典,做好学生的价值引导和人生规划指导。教师应借鉴国外优秀的教育经典,更不要忘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教育思想。教师需注重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学生具有崇高的家国情怀、高尚的道德风范、博大的仁爱之心和勤勉的乐学思想,关心国家,关爱社会,树立远大的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同时,教育学生做好人生规划,脚踏实地,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更要学会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四、结语

教育经典与当今社会发展的关系非比寻常,对我国课程改革的价值更是不容忽视。我们要在贯彻***的十精神过程中,逐步完善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任务,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克服前进中的挑战与困惑,为建立健全综合协调、充满活力的育人机制打好坚实的基础,为实现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发挥独特优势。面对教育经典,我们也要冷静客观地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课程改革的现实相适应,在传承的基础上开拓创新[4]。

作者:陈晓霞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冯文全.教育沉思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80-81.

[2]陆有铨.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社科经典论文第7篇

摘 要:思想体系的精髓往往集中体现在它的经典著作之中,马克思主义同样如此。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一个思想宝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方法。然而,对经典著作断章取义、教条式的理解会埋葬这些科学的思想方法。所以,我们要走出狭隘的教条式学习空间,用科学的学风去对待,并从中抽象出一般性的方***来指导实践。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思想方法

一、经典著作是一个思想宝库

马克思主义在中文词典里就一直被解释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思想体系。就思想体系本身而言,它就应当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全部思想和著作,其涉及了哲学、***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几乎全部社会科学,而思想体系的精髓便见之于经典著作。单从著作出版上看,中文版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就有50卷,历史考证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就有60多卷等,诸如此类,在此就不再赘述。

马克思、恩格斯本人从来不把他们的思想和著作简单当做一种主义或意识形态,而是把它当做科学。马克思不止一次说,“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而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把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当做他们的伟大发现。正是由于这些发现,社会科学变成了科学①。马克思在谈到劳动价值论时写到:“后来科学发现,劳动产品作为价值,只是生产它们时所耗费的人类劳动的物的表现,这一发现在人类发展史上划了一个时代”②。这些历史性发现都集中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并被后人不断去思考、学习、运用。

然而,经典著作的丰富思想却难逃狭隘的工具理性的命运。后人在经典著作里随意选取内容,断章取义,为达到其自身的目的,形成一种简单化、庸俗化的论调,而后以此为方法指导一段时间的实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论调及其实践会被历史抛弃,更甚的是使世人怀疑经典著作中科学的思想方法。这或许是马克思本人一直强调他的作品和思想体系不是理论教条,而是一种方法的缘由。

二、经典著作思想方法的遮蔽

虽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思想方法是一个完整、科学的体系,但社会思潮向来是纷繁复杂的,尤其是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事实上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就不断有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断章取义,遮蔽经典著作中的科学思想方法。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就鲜明的反对拉萨尔主义③歪曲其对公有制理解的内容。拉萨尔在《德国工人***纲领》中谈到了“公平的分配”时设想了“劳动资料是公有财产,总劳动是由集体调节”④的状态。马克思把这句话同拉萨尔所讲的“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权利属于社会一切成员”的话进行了对比、批判。此外他还批判了拉萨尔对公有制的看法等。马克思认为,在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公有为基础的社会中,生产者不交换自己的产品;在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公有为基础的社会中,生产者不交换自己的产品;用在产品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这些产品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因为这时,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作为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存在着。于是,“劳动所得”这个由于含义模糊就是现在也不能接受的用语,便失去了任何意义⑤。马克思的意思是,在完全公有制的社会里,不可能有商品经济,因而根本不可能实行拉萨尔所谓的按劳分配。显然,拉萨尔主义的观点是曲解马克思观点的。然而,马克思这一判断却很少引起很多人的注意。

又如近几年来,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被用来论证建立所谓中国“市民社会”。有人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市民社会,是对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遵循。翻看经典,我们发现马克思早期所说的市民社会,其存在的基础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即资本主义社会。再者,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论述则着重从生产关系、交往关系入手。这与其思想的转变有直接关系,也就是他方***视角变了,变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马克思把“市民社会”理解为经济关系,就是要说明***治、法权意义上的“资产阶级社会”存在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结构之中。因而,马克思“市民社会”的思想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消灭私有制、追求人类的***的价值目标,而非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所谓“社会主义市民社会”,这是没有搞清理论前提的胡乱。

由上文不难看出: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撇清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义下的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有人在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时,把特定场景下针对具体对象的个别论断,脱离其具体历史情境,与具有普遍性的基本原理等同。这种做法,离开个别论断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包括思想理论背景),难以准确理解原著的本意,就可能读不出其固有的思想,而读出其本没有的思想,变成了误读和曲解,遮蔽了经典著作的科学思想方法。一针见血的指出:“不但应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研究广的真实生活和***经验所得出的关于一般规律结论,而且应当学习他们观察问题和解决间题立场和方法。⑥”他所提倡的立场、观点、方法便是经典著作带给我们的巨大财富。

三、学***典著作的思想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不断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之所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仅要把握理论原则,而且要着眼于宏、微观层面的问题去阅读和思考。其中,关键是深刻把握不同历史阶段的世情和国情,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过程中不断汲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精神力量。我们应该始终着眼于我国改革开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的实际,使我们对经典著作的学习成为推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强大动力。

学***典著作,不是空谈理论。断章取义、教条主义只会遮蔽经典著作的光芒。早在“”时期就强调:“我们所要的理论家是什么样的人呢?是要这样的理论家,他们能够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解释历史中和***中所发生的实际问题,能够在中国的经济、***治、***事、文化种种问题上给予科学的解释,给予理论的说明。⑦”这就是说,理论家不是只看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有了理论便不与实际相联系。***强调,“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管用”,就意味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的指导下,要能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学***典著作过程中,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着力运用理论研究解决当前重大问题,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学***典著作,要改造世界。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为了改造世界,即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学会运用经典著作中的基本原理来正确地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正确地分析和解决我们思想上产生的困惑,特别是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自己的价值取向。指出:“理论研究只有同社会发展的要求丰富多彩的生活和人民群众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⑧”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坚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各国国情下的具体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在中国,对经典著作理解的价值取向,从理论上来说,是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完善、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实践上来说,是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学***典著作,反对错误思潮。列宁说过,马克思主义“在其生命的途程中每走一步都得经过战斗”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一定意义上是***导师针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而撰写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同自由主义、机会主义、教条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发展壮大起来的,马克思主义从一开始就没有停止过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在同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去理解与掌握它的思想方法,善于运用它的思想方法去同错误思潮作斗争。

当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甚嚣尘上,如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主张“全盘私有化”、鼓吹等,究其本质――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同各种错误思潮进行坚决的斗争。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过程中,能不能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谬论进行有理、有据、有节的批判与抵制,应该作为检验研读经典著作成效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

总之,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我们对经典著作深刻内涵的领悟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过,通过学***典著作,走出狭隘的教条式空间,用科学的学风去对待经典,并从中抽象出一般性的方***来指导实践,这才是我们学***典的题中应有之意。(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 《列宁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 《选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 李捷.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改革开放实践与时代的需要[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年第04期,第15-16页。

注解: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1页。

③ 拉塞尔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只要通过和平的合法的斗争,争得普选权,就可以把君主专制国家变为自由的人民国家;否认无产阶级进行经济和***治斗争的必要性。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2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3-434页。

⑥ 《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3页。

⑦ 《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4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社科经典论文

学习

你是天使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你是天使10篇,内容包括你是天使原创散文,你是天使的文案。花儿绽开花蕾,奉献给人们美丽;蜜蜂辛勤劳动,奉献给人们甜蜜;也许吧,鸟儿的歌唱,是奉献给春的一首小调进行曲。太阳奉献它的光芒,月亮献给人们清幽,还有星星,让人遐想……每一

学习

虎年新春祝福语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虎年新春祝福语10篇,内容包括虎年新春祝福语文案,虎年新春祝福语成语。缝只布老虎放在床边,踩几只气球庆贺虎年。白兰地权当团圆酒,肯德基暂作年夜饭。遥寄春节的问候和祝愿,中华虎子定给祖国添光增脸。虎超龙骧入新年,虎跳龙飞

学习

暖春观后感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暖春观后感10篇,内容包括暖春第1集观后感,暖春观后感解说。暖春啊!暖春!这温暖的春天不就像片中那位慈祥的爷爷吗?这位爷爷带走了严寒的冬天,给小花带来了春天般的温暖。我从小花身上想到了自己,想到自己温暖的家,慈爱的父母对我

学习

扶贫办法治工作计划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扶贫办法治工作计划,内容包括扶贫方案和计划,扶贫工作5年工作计划。二、重点工作(一)大力实施头雁培育计划。由乡******班子成员对村“两委”主要负责人、机关单位负责人进行全覆盖培训,把能力强、作风正、工作实的干部充实到

学习

兽医辞职信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兽医辞职信,内容包括畜牧兽医辞职信怎样写,兽医聘任书范文。近日,我们在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动物医学系系主任刘娟教授的带领下,参加实施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西南区传统中兽医抢救与整理,有幸采访了中国杰出兽医尹华江高级

学习

三顾茅庐的历史人物是谁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三顾茅庐的历史人物是谁10篇,内容包括三顾茅庐与哪个历史人物有关,三顾茅庐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1.听说“伏龙、凤雏”,夜不能寐--思贤心切!《三国演义》第三十五回描写:水镜先生向刘备推荐“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后

学习

爱国卫生月手抄报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爱国卫生月手抄报10篇,内容包括爱国卫生月手抄报标语,爱国卫生手抄报一年级。1952年2月29日,美国飞机共14批148架次侵入我国安东穴丹东雪、抚顺等地。先在抚顺,后来又在其他地区播撒带有病毒、细菌的昆虫,对我国发动了细菌战争

学习

保洁员职责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保洁员职责10篇,内容包括保洁员安全职责,保洁员职责和要求范文。二、工作中积极肯干,每天上午8点、下午1:30分开始打扫学生公寓卫生,做到楼道墙面无蛛网虫网、地面死角砖无污渍。三、热爱本职工工作,对自己负责的清洁区要认真清

学习

友谊岁月10篇

阅读(11)

本文为您介绍友谊岁月10篇,内容包括友谊岁月原唱,友谊岁月感言100篇。

学习

师恩难忘课文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师恩难忘课文10篇,内容包括师恩难忘课文摘抄,师恩难忘课文教案。童年是美好的。能在童年阶段遇上一位好老师更是幸福的。本课是著名作家刘绍棠回忆自己的启蒙老师的文章。全文叙述平实,情感真挚,充满了浓浓的感恩情怀。教学目

学习

毕业实习与论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毕业实习与论文,内容包括毕业实习与论文,论文实习篇。2.1业务流程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管理平台需要实现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论文题目申报、题目选择、任务书下达、中期检查、论文提交、答辩、评优、查询统计等业务

学习

竞选部长工作思路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竞选部长工作思路,内容包括竞选素拓部部长的工作思路,大学竞选部长工作思路。先试点,后推进。2003年2月以西峰水电作业区机关2名干部竞聘为试点,以试点探路,积累经验。从2003年6月开始全面推广,对安塞综合大队、靖边燃气发电厂

学习

老师您好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老师您好10篇,内容包括老师您好歌曲,老师您好文字内容。刘思凯老师,您就像大树,我就是树叶。是您给了我成长的***汁,让我健健康康的成长。我真诚地祝福:“老师,您好!”老师,您就像万丈光芒的太阳,我就像翠绿的小草。是您洒下了知识

学习

中层培训总结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中层培训总结,内容包括中层培训心得结尾,中层管理者培训总结和收获感悟。开学初,在支校长与金书记的倡导和带领下,我们学校的中层干部及各科教研组长于周六在大会议室进行了一次执行力的学习,原本以为是一次平平常常的学习,可随

学习

电子通信专业论文

阅读(10)

本文为您介绍电子通信专业论文,内容包括电子通信毕业论文题目最新,电子信息专业论文通用六篇。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全球范围内有实力的国家都在追求科技制高点。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从源头上要提高教育水平,尤其是工程教育水平。进入二十一世

学习

工程学课程论文模板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工程学课程论文模板,内容包括人体工程学设计论文,工程学类论文范文。路桥工程项目的建设工作需要均衡考虑施工质量与施工成本这两个元素,科学合理地管理工程施工质量和控制工程经济成本,以此实现和落实路桥工程项目建设经济效

学习

修补技术论文

阅读(14)

分析桥梁工程产生裂缝的原因以及表现形式,提出科学的完善措施,提高桥梁施工的能力,保障桥梁工程的施工质量,施工技术的具体分析如下:2.1围堰技术围堰是防止桥梁裂缝的主体技术,通过稳固桥梁基坑,保障整体的稳定性,排除受力、内部结构等多样原因

学习

化学教育论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化学教育论文,内容包括化学教育论文题目大全,化学教育论文目录范文样本。一、化学教育科研的研究过程化学教育科研是从客观存在的化学教育事实和现象出发,以推动化学教育教学实际工作的改善和发展为目的的一种科学行动研究活

学习

法律专业专科论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法律专业专科论文,内容包括法律专业专科论文题目,法律事务专科论文题目。1、毕业登记表2份(自考办领取):自行填写封面(在"准考证号"下面填写好身份证等证件号码)、第一、二页,"组织鉴定"一栏以组织的名义自行填写,贴1寸蓝底照

学习

翻译教学论文模板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翻译教学论文模板,内容包括翻译教学相关论文题目,翻译技巧英语论文范文。作为一种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理论,语用学不仅关注说话者对信息的传达,还关注受话者对信息的理解和转化。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既关注译者

学习

收入与消费论文模板

阅读(19)

二、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影响的理论分析(一)城乡收入差距过大会影响平均消费倾向的提高根据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的。而收入差距的扩大使得社会的大部分财富分配给有低消费倾向的高收入者,有高消费倾

学习

外卖安全论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外卖安全论文,内容包括外卖安全的文章内容,外卖安全的感想300字。1数字经济下保定市居民外卖订餐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掌握保定市外卖订餐消费状况,于2021年3月至7月对保定市外卖订餐消费进行了抽样调研。调查结果显示,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