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的诗歌10篇

中秋的诗歌篇1

月亮升起了

一轮皎白的圆盘挂在空中

照亮了深蓝的天空

照亮了冰凉的大地

照亮了大家喜悦的面孔

月亮挂在天上

在皎白的月亮上

隐隐约约的出现了一个身影

那是中华的古代文化

月亮升起了

在地上

摆了张桌子

在桌上

摆满了月饼

月饼里

包含了中华人民的喜悦

包含了中华人民的文化

中秋节

传统的节日

代表了中华人民

代表了中华的历史

中秋节

是我们中华人民的骄傲

是我们的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份子

中秋的诗歌篇2

在诗歌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给学生创设诗歌阅读情境,加强学生诗歌教学的朗读指导、训练,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对诗歌的感受力,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开启诗歌学习的大门。例如在讲授何其芳的《秋天》时,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现不同名人对于秋的不同感受,悲秋的有秋瑾的“秋风秋雨愁煞人”,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喜秋的有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那么。今天我们所学习的何其芳的《秋天》又是表达出一种对秋天什么样的情怀呢?接着,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下,运用多媒体课件手段出示画面和音乐,老师范读课文,让学生在优美的画面和动听的配乐朗诵中感受秋天清远的意韵和收获的喜悦,这样就成功的完成了对这篇课文的初步感知。再接着,老师讲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自己读、小组读、齐读、重点赏析反复读等,进一步体会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等,让学生在诗歌的魅力之中沉浸。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把握诗歌层次,体会思想感情

通过反复阅读课文后,学生已经对课文有了初步感知,接着,通过多媒体呈现诗中对于秋天的描写画面,农家丰收***: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霜晨归渔***: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少女思恋***: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通过对诗歌三幅***画的具体感知与鉴赏,学生对诗歌的内容熟记于心了。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品味语言,领悟诗歌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诗歌教学中体会诗歌语言的魅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鉴赏能力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在教学《秋天》这首诗时,我尝试利用多媒体表示出诗中重点字词句再进行对比教学,首先将诗进行缩减,把诗中的形容词和修饰语抽掉,诗句就成了“震落了露珠/伐木声飘出幽谷/放下镰刀/用背篓来装瓜果/秋天栖息在农家里”,让学生通过大屏幕把改后单薄的诗句与原诗句做比较,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所缺失词语的妙处,接着再结合语境,进行仔细的品析。另外,也可以将本诗与美国狄金森的《秋景》进行对比阅读,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在对比鉴赏中完成对《秋天》这首诗的深刻领会。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发挥想象,感受诗歌意境

中秋的诗歌篇3

一、制定切合实际的诗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教学活动成功的关键。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教师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分析教材难易程度,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制定具体、明确的诗歌教学目标。散文诗《秋天的雨》是以“秋天的雨”为主题,将秋天的一些景物描写串连起来,描绘了一个五彩缤纷、丰收、欢乐的秋天,语言浅显凝练、意境优美,从视觉、听觉、嗅觉三方面出发,让孩子们全方位的感受到秋天的美丽。因此,我制定了如下目标,一是欣赏散文,从不同角度感受秋天的美,知道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二是仔细倾听,理解散文,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三是重点理解五彩缤纷等词语。

二、把课前铺垫作为教学的有效环节

课前铺垫是教师引导幼儿活动之前,指导幼儿对与活动相关的内容进行的准备工作。在农村幼儿园,孩子们的实际水平与活动教材目标要求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有些老师忽略了这种差距,活动之前没有课前铺垫这一环节,而是组织活动时将所有的问题归结为孩子。因此,就要根据幼儿园孩子年龄小、生活经验少的现状,在诗歌教学活动之前进行有效的课前铺垫。散文诗《秋天的雨》内容丰富,如果直接进行教学孩子们很难理解诗歌内容,我分为三步对幼儿进行了课前铺垫。第一步,带幼儿郊游,了解秋天的基本特征,让幼儿从视觉上感受秋天,仔细寻找秋天都有哪些农作物和瓜果蔬菜,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动植物有哪些变化?第二步,搜集秋天的瓜果蔬菜并进行分类,然后闻一闻气味、尝味道。第三步,搜集有关动植物的资料,掌握他们自身变化以及过冬方法。通过亲身体会加深了孩子们对秋天的印象。

三、精心设计活动帮助幼儿欣赏诗歌

诗歌语言凝练、意境优美,有其独特的韵律,要想让孩子在一节活动中学会诗歌,理解诗歌内涵并感受到诗歌的语言美与意境美,就需要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巧妙的设计活动,帮助幼儿进行学习。

一是巧用小***谱引导幼儿欣赏诗歌。通常在诗歌教学时,教师经常使用绘制精美的大幅***画来冲击幼儿视觉、激发幼儿兴趣,但是大幅***画绘制起来往往比较费时,而且在出示之后,孩子们很快就会失去兴趣,不能够较好地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相对于大***片,小***谱使用方便,而且排列有序的小***谱能有效的帮助幼儿理解记忆诗歌内容以及诗歌的句式和结构。因此,我在本节活动中使用了小***谱,通过教师泛读,让幼儿在有课前铺垫的前提下,带着自己对秋天的认识来欣赏诗歌,然后再通过回忆诗歌内容,出示小***谱,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二是运用课件引导幼儿理解诗歌。在选择教学辅助材料时不仅要围绕教学目标,更要符合孩子们的接受水平。活动之前,我搜集各种资料,***了视频《秋天的雨》,并将视频截取成需要的视频片段。当美丽的秋天以动画的形式展现时,孩子们被美丽的***画所吸引,他们更多的关注了视频中的的画面,却感受不到到散文诗的美。所以我先播放录音,然后再音画同步播放,让孩子们在有了听觉感知的基础上再进行视觉的感受,进一步体会到诗歌的美。在完整地观看之后,我又采用逐一播放视频片段的方式,帮孩子们理解诗歌,并尝试用诗歌中的语言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让孩子们在想说的同时也敢说、会说。

三是精心设疑引导幼儿感受诗歌。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提问的技巧,设计灵活多样、有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层层深入,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在《秋天的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诗歌中都写到了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等等。通过设计有层次的问题,为幼儿营造说的环境的同时,孩子们理解了诗歌的内容,感受到了诗歌的语言美。

中秋的诗歌篇4

一、融情于境――在本真的意蕴中浸润

感情是诗歌的灵魂,诗歌教育也是情感教育。童诗对儿童的教谕功能总是通过美妙的诗句去唤起儿童美妙的情感,没有生硬而枯燥的说教,只有“润物细无声”的润泽。好的童诗,会使孩子感到心灵的激动和艺术上的满足。因此,在儿童诗歌教学时,将学生引入诗的氛围、受到诗的熏染是重要的一环。

1.谈话中入情。

师:同学们,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你看到哪些美丽的色彩?

生:我看到枫叶红了。

师:难怪诗人杜牧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生:我看到金灿灿的稻穗。

师:秋风吹来,金色的稻浪翻滚,一望无边。

生:我看到金色的桂花。

师: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忍不住吟诵:“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诗歌――(板书题目)看看,这个课题跟其他课题有什么不同?

生:多了个逗号。

师:请你读一下,(生读)多美啊,读出了诗的韵味儿。大家一起读。

学生的语言是直白的、质朴的,教师用诗一般的语言引领,把诗一样的秋色画面呈现在大家面前,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诗的氛围。

2.朗读中融情。

师:秋天不仅有美丽的色彩,还有许多悦耳的声音呢。仔细听。秋天都有哪些声音?(教师表情配乐朗诵)

生:我听到了黄叶刷刷的声音。

生:我听到了蟋蟀叫的声音。

生:我听到了大雁的叮咛。

师:走进秋天就像走进辽阔的音乐厅。在秋天这个音乐厅里,你最喜欢哪些声音呢?请多读几遍诗歌,和同桌交流一下,说说喜欢的理由。

《听听,秋的声音》这首诗短小有趣,如像普通课文那样分解教学容易割裂诗意,破坏诗歌意象完整性,也容易陷入理性分析的泥潭,丧失诗歌感性的本质。所以,教师从诗歌的整体人手,让学生先在听读中体会诗歌大意,在整体感知中领悟诗歌内涵与情感,逐步达到对诗歌的整体理解。之后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自悟,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感知诗的韵律、节奏,在读中体会诗的思想、情感。这样,平面的诗句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声音裹挟着意义,语言包容着和谐,文字生发着底蕴,朗读造就着美感,这是童诗教学美好的境界。

二、通情于意――在率真的意象中漫溯

诗贵言境,以境表情。诗歌教学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意境的课堂。古人云:“立象以尽意。”诗歌是通过形象来表情达意的,客观的景物“象”与主观的情致“意”完美融合,就是“意象”。本首儿童诗以孩子的思维方式、思维特点抒儿童之情,表儿童之意,将儿童的情、趣、意,寄于具体、单纯、明朗的生活场景、物象、事象之中,构成了儿童诗的意象美。因此在教学时,就应该引领学生以形象感悟内涵,请看片段:

师:“叮咛”是什么意思?看看它们的偏旁想一想。

生:就是嘱咐的意思。

师:大雁叮咛,会说些什么呢?

生:小朋友天气凉了,要多穿些衣服!

生:大家赶快把过冬的食物准备好啊。

生:小松鼠,别贪玩了,快准备过冬的食物。

师:大雁的叮咛让大家心里暖暖的。

师:大树为什么抖抖手臂?谁来抖抖手臂?

(学生表演)

师:谁能读好这一句?

生: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话音。

师:你为什么把“刷刷”读得很慢呢?

生:因为黄叶要离开大树妈妈了,有点舍不得。

师:有不一样的读法吗?

(学生朗读)

师:你为什么把“刷刷”读得轻快呢?

生:因为可以化作肥料为大树施肥。

师:你真是一片无私的叶子!――是啊,每片树叶都有自己不同的情感。请大家把不同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学生朗读)

师:哈,你是一片快乐的黄叶!

诗人靠意象倾诉心语。秋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但是把它具体化为“黄叶”“大雁”“蟋蟀”“田野”等秋天典型特征的景物就深深吸引了孩子。这些具体的景物组成的意象,描绘了秋天来临时世间万物的变化,流露出孩子对秋的季节的独特感触。同时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体会诗人是如何借这些意象来寄托自己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怀的。教学时教师抓住了“刷刷”“叮咛”等拟声词和叠词的品读,拉近了与儿童的距离,产生了身临其境的“在场感”,体会诗人的感情和用词之精妙。

三、寄情于诗――在童真的意趣中放歌

梅子涵教授曾经说过:“诗意是一种很自然的东西,就像人的呼吸那样。所以,守住真诚,才能不阻碍学生真正诗意的流露。”学生在感受着诗歌瑰丽的同时,会萌发一种想通过学习诗歌来倾诉自身感情的渴望,从借他人的诗句抒自己胸臆发展到自己写作的欲望,教师把准了学生的思维动态,引导学生自然流露真情,歌唱儿童心曲,顺应学生的兴趣迁移,给学生创造一定的环境,尝试写作。

师:孩子们,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把你们听到的秋的声音用诗一样的语言写下来吧!

生:听听,秋的声音/枫树抖抖手臂/扑哧,扑哧/是枫树欢乐的笑声。

师:啊!风在吹,叶在舞呢!

生:听听,秋的声音/葡萄聚在一起/吧嗒,吧嗒/是嬉戏打闹的声音。

师:哦!葡萄也很调皮呢!

生:听听,秋的声音/大豆摇着豆荚/哗啦,哗啦/是迎接丰收的歌韵。

师: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

生:听听,秋的声音/地上传来脚步声/嚓嚓,嚓嚓/是蚂蚁搬粮食的声音。

师:你真是位小诗人!

生:听听,秋的声音/一阵秋风吹过/啪啪,啪啪/是苹果告别枝头的声音。

师:多么动听的音乐啊!秋的声音还在每个小朋友的小诗里,在每个小朋友的心窝里。

中秋的诗歌篇5

秋总是伴着绵绵雨丝漫步而来。虽然少了春的抚媚,夏的喧闹和冬的沉寂,但却是一首诗,一支歌,给辛勤的人诵读,高歌。

秋是一首诗。你还记得秋季那挂满枝头的红叶吗?它总是沙沙地在风中不停地颤抖,反射着太阳,自己也仿佛成了一歌小小的太阳,想人们展示着秋天金色风采。如果秋只有金色,便不会有那么多魅力,它还有蓝色,那种不折不扣的蓝。秋季的天空总是被画家们认为“最美的天空”,奇怪,因为它所具有的那种蓝是其它季节无法想比的。它与海水相比,要淡一些,静一些;与蓝宝石相比,又浓点,富于动感。因此,我不能用海水和蓝宝石来比喻秋的天空,这样会破坏它的美,它的光彩。不由地,我想起了朱自清先生在《绿》这篇文章中的句子:可爱的,我将用什么来比拟你呢?诗人看到美丽的景象往往会诗兴大发,而面对如此美丽的秋,他怎能毫无感触呢?秋是诗的季节,秋就是诗!它甚至不用文字来表述,便可成为一首优美动人的诗篇。

当然,秋季也是一支歌,一支收获的歌。每当秋季出游时,你是否注意到路旁金灿灿的稻田,你是否注意到农民那眯着的眼睛和小得合不拢的嘴?在秋天,农民总可以彭着一把沉甸甸的庄稼,眼角含泪……他们首里捧着的不仅是庄稼,更是他们的血汗,他们的一颗心啊!只有真正的劳动者能体会到这份感动,这份喜悦。秋不正是一支歌吗?它自己谱曲,用那感人的旋律:它自己填词,用那喜悦的情景。

秋,你是一首诗,一支歌。你的诗,歌颂真善美:你的歌,高唱付出与收获。你这真实的秋,不用鲜花来装扮自己,不用烈日来感染别人,也不会用白雪把自己掩盖。你那广阔的空间,深刻,无不令人陶醉,令人感动!

中秋的诗歌篇6

秋总是伴着绵绵雨丝漫步而来。虽然少了春的妩媚,夏的喧闹和冬的沉寂,但却是一首诗,一支歌,给辛勤的人颂读、高歌。

秋是一首诗。你还记得秋季那挂满枝头的红叶吗?它总是沙沙地在风中不停地颤抖,反射着太阳的光芒,自己也仿佛成了一个小小的太阳,向人们展示着秋天金色的风采。如果秋只有金色,便不会有那么多魅力,它还有蓝色,那种不折不扣的蓝。秋季的天空总是被画家称为“最美的天空”,这并不奇怪,因为它所具有的那种蓝是其它季节无法相比的。它与海水相比,要淡一些,静一些;与蓝宝石相比,又浓一点,富于动感。因此,我不能用海水和宝石来比喻秋的天空,这样会破坏它的美,它的光彩。不由地,我想起了朱自清先生在《绿》这篇文章中的句子:可爱的,我将用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诗人看到美丽景象往往会诗兴大发,而面对如此美丽的秋,他怎能毫无感触呢?秋是诗的季节,秋就是诗!它甚至不用文字来表述,便可成为一首优美动人的诗篇。

当然,秋季也是一支歌,一支收获的歌。每当秋季出游时,你是否注意到路旁金灿灿的稻田?你是否注意到老民那眯着的眼睛和笑得合不拢的嘴?在秋天农民总可以捧着一把把沉甸甸的庄稼,眼角笑出了泪……他们手里捧着的不仅仅是庄稼,更是他们的血汗,他们的一颗心啊!只有真正的劳动者才能体会到这一份感动,这一份喜悦。秋不正是一支歌吗?它自己谱曲,那感人的旋律;它自己填词,用那喜悦的情景。

秋,你是一首诗,一支歌。你的诗,歌颂真善美;你的歌,高唱付出与收获。你这真实的秋,不会用鲜花来装扮自己,不用烈日来感染别人,也不会用白雪把自己掩盖。你那广阔的空间,深刻的蕴藏,无不令人陶醉,令人感动!

中秋的诗歌篇7

关键词:诗歌 鉴赏 意象 诗眼

中***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04-0067-02

作者简介:许花亭(1981―),女,江苏丰县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丰县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一、初读:疏通大意

拿到一首诗歌进行鉴赏时,首先是初读,疏通大意。在初读过程中,首先要了解诗歌的题目、作者及作者所处朝代。另外,要特别注意阅读诗文之后作者的注解,经验告诉我们,这些信息往往是帮助我们理解诗文的关键。对诗歌主题把握准确与否,直接决定着我们对诗歌的理解程度,而且,有时就是这一两个注解便能让我们茅塞顿开。看清题目,是了解作品主旨和情感的窗口;看清作者,是为了能让鉴赏者联想到作者的风格或其擅长表现的诗歌主题,抑或由作者推知朝代,联想背景,推知主题;看清朝代,是为了联系时代背景;阅读注释,是为了把握一些难懂的字词,帮助我们更准确无误地理解诗歌内容。如杜甫的古今七律第一名作《登高》(这首诗是杜甫于唐代宗大历二年九月九日在夔州登高之作。)读到这首诗,初看题目,我们可能只知道表面意思:登上高处。继续看作者――杜甫,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歌可能与忧国忧民的主题有关。初读之后,再看注释,我们知道,这是767年作者在夔州九九重阳登高之作。通过初读,我们可以了解到这样一些信息:一是作者在夔州,客居他乡;二是这首诗写于九九重阳节。初步判断,这首诗反映了作者思乡、孤独的情感。

二、细读:圈出意象

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在《登高》一诗的首联和颔联中,我们可以圈出这么几个意象: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这些景物本来是没有情感的,但寄托了作者的主观情思,就成了意象。这些意象仿佛使人置身于作者给我们设定的特定环境之中:苍穹之下,长江边,寒风阵阵刺人肌骨,一只孤鸟在空中不断盘旋,两岸落叶纷纷,迎面而来的是翻腾的长江,滚滚而逝,急剧地向两岸冲去……通过这些意象,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孤独、寂寞。

不仅如此,古诗中的许多物象都被赋予特定意义。如韦应物的《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在读完这首诗歌之后,我们会圈出其中这样几个意象:故园、秋夜、雨和雁。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知道,“雁”是候鸟,每到秋天,大雁便奋力南飞回归故巢,这一景象常常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而另外的几个物象“故园”“秋夜”“雨”更是我们所熟悉的,在秋夜听雨,南飞的大雁牵动着自己的情思,这就寄寓了作者浓浓的乡愁,反映了诗人此时内心的孤独、失落、惆怅。所以,圈出这几个物象之后再进行鉴赏,诗中浓浓的思乡之情便可以一目了然。这让我们很快找到了鉴赏的切入口,了解了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情感,答题也就变得简单了。

三、精读:抓关键句(诗眼)

诗眼好比人的眼睛,是一首诗中最传神、最灵动、最精辟、最关键的句或字,即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进行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所起的作用。诗是情感的结晶,诗眼和关键句恰恰是窥视作品内涵的窗口,能体现出诗人的写作意***、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如王维《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本诗颈联“咽”“冷”二字是诗眼,极为生动传神。勘探诗眼要把握意象的特征,体会一字传神之妙。“咽”字写泉声:山中危石耸立,流泉不能轻快流淌,只能在岩石间艰难穿行,泉声不畅,仿佛痛苦的哽咽之声。“冷”字写日色: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涂抹在茂密、幽深的松林上,泛出一片青绿、幽暗的冷光,日色似乎显得阴冷。诗人用“咽”“冷”二字精当而生动地为深山老林中的泉声、日色传神写照,足见体物之工。《登高》这首诗圈出意象后,我们还应寻找一些蕴涵有作者的情感的词,即诗眼。通过精读,我们可以发现这两个词,一是首联中的“哀”,一是颈联中的“悲”。这两个词语既是本诗的诗眼,也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作者“哀”什么,“悲”什么呢?他“哀”,是因为深秋季节,身处长江之滨,寒风砭人肌骨却老来无依;他“悲”,是因为重阳佳节,想登高祈福却客居异乡、百病缠身。思乡的主题很明显,那么忧国忧民的主题有没有呢?有,最后一句告诉我们,诗人想为国尽忠,但已两鬓斑白。整合以上信息,我们可以得出本文的主题既有思乡,也有他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贯主题――忧国忧民。如此,抓住“诗眼”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诗歌的主旨,从而把握古诗歌鉴赏的大方向。如要更好地达到鉴赏诗歌的目的,还需要我们进一步解读诗歌,带题入诗。

四、解读:带题入诗

“带题入诗”是指将问题带入诗歌中再进行阅读,找出考题所需要的有效信息。高考诗歌鉴赏的问题设置是紧紧围绕高考考点展开的。一般而言,它往往包括诗歌鉴赏知识考点的多个方面,如诗歌的意象、语言、表达技巧及思想感情等。了解了诗的写作背景,圈出了诗歌中的意象,把握了诗眼及主题之后,从它的问题入手,准确把握题目考查的知识点,然后搜索相关信息、酝酿答案,就会变得容易很多。如看到《登高》这首诗的诗歌鉴赏问题: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我们可以首先仔细阅读问题,然后再带着疑问去品读诗歌。第一个问题我们可以重点赏析本诗的前两联,紧抓其中的意象: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回的鸟、无边且萧萧而下的落木、不尽且滚滚而来的长江,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第二个问题可以通过意象、诗眼及诗篇后四句,把握其感情。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和着“登高”的节候。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这两句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尾联进一步写国势艰危,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由此,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忧国伤时的悲怆便跃然纸上。

总之,诗歌鉴赏应以读为主,以读促思,读中悟情,让学生通过对诗歌的初读、细读、精读、解读,轻松透彻地领悟古诗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陈世宏.读懂诗词“五看”[J].中学语文, 2008,(6).

[2]毛建营.抓牢“诗眼” 品读诗歌[J].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1,(4).

中秋的诗歌篇8

    一、“山”与“月(日)”意象交织的意境美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以生动形象的意象来开拓诗境,形成淡泊悠远、闲适自然的意境。明代的朱承爵在《存馀堂诗话》说:“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王维借自然景象,融入恬淡之情,使他的诗歌展现出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在《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一诗中,“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这几句先是描写山中秋景,山色苍翠葱绿,秋味正浓;秋水日日喧流不息,打破秋日的宁静。然后视线转向乡村风情:在落日的余晖下渡头一片宁谧,炊烟袅袅升上云天,给和谐的乡村增添一分生气。苍翠的山、熔金的落日,营造出一番生机无限、秋意浓郁的意境美。山水田园诗的最高境界不在于简单的描摹大自然的美景,而是在景物中融入一种情趣寄托,达到情景交融的诗意。这首诗又借与知己友人临晚风、听暮蝉、看落日、赏孤烟、醉饮狂歌,把自己和裴迪比作陶渊明和接舆,那份高洁脱俗、超然物外的品性和这幅秋日晚景***浑然融合在一起,意蕴深远。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具有空旷、深远的意境,这种意境美是在虚实相生的审美空间与想象视野中产生的。例如,《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这首诗,不着一字朋友离别后的想念,却在平白如话的平淡中给读者留下余韵无穷的想象空间。诗歌的起首句打破常规,不细写相送的情景、话别和心境,只以“山中相送罢”将这一难舍难分的场景一笔略过。山路高远,难以再见朋友的身影,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百无聊赖的时光及相见何时的叹息,俱化作“日暮掩柴扉”的动作中。友人离别已经远去,留给诗人的是漫漫长夜和独守草舍的寂寞。“山中”和“日暮”,一个点名环境,一个说明时间,实写了友人的离别。最后两句化用《楚辞·招隐士》中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感叹王孙出游不归。春草绿非眼前之景,是诗人设置的艺术联想,绿草会随春意如约而至,但与友人能否见面却尚未可知。诗人拉远时间和空间的镜头,将对友人的思念表现得更加真切。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说,“中国的诗词文章里都着重这空间的点染,抟虚成实的表现手法,使诗境里面有空间、有荡漾,和中国画具有同样的意境结构”。王维借想象设置独特的虚实相生的意境,寄情感于言外,令人神远。

    二、“山”与“月(日)”意象交织的组合美

    盛唐时的《河岳英灵集》中对王维的评价时说:“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成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王维善于捕捉山水田园的景色特征,运用自然凝练的语言,描绘出一幅优美深远的画卷,抒发亲近自然、追求闲适的心境。他的“山”与“月(日)”意象交织的诗歌所体现出的组合美,常常反映在诗歌的画面层次美和动静结合的***景美中。苏轼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读王维的诗如同进入画境,在感受诗人热爱自然的诗情外,还能领略到层次变幻、组合精妙的画意美。《山居秋暝》使是充满了画面组合美的着名诗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秋后的傍晚,山雨初霁,空气清新,群山如洗,一番澄澈的清丽之景。夜色逐渐降临,皎洁的明月照在疏朗的松林间,落下斑斑驳驳的树荫,洒下一地月色,泉水显得格外清亮,缓缓地流淌在山石之上,发从淙淙的响声,山林变得越发清静。竹林喧动,渔舟下行,莲叶摇曳,一群美丽的浣衣女子归来,山居的闲适感油然而生。前两联写景,后两联写人,人与景同在。上是空山明月,下是清泉光影,一群女子在其中穿行。青山、明月、翠松、碧莲、浣女,以有人、有声来衬“空山”,由静到喧,营造出一种空灵、洁净的世外意境。

    这首诗同时体现出动静结合的艺术。月光和空山是清静的,淙淙的流水更衬出环境的寂静。竹喧、浣女笑和莲动是在安静中才能听到的声音,以喧衬静,动静结合,这比单独写静更富诗意。有月下秋景,有潺潺水声和浣女嬉笑声,视听相融,使诗歌富有立体感和流动感。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此清寂、明净、深幽的景,正是诗人洁身自好、追求理想境界的品性的外化。

    王维对大自然的声音的体验,是以动静结合的方式将诗人的心境和环境融为一体的。例如,《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歌从静态的人闲、夜静、山空入手,构成雨后的山间夜晚宁谧的氛围。桂花落、月出、鸟鸣,制造出动态的声音,尤其是一声声的鸟鸣,打破宁静的环境,更突现了山中的幽静和生机,这正是诗人以自然美来展现自己对理想社会环境的追求。

    三、“山”与“月(日)”意象交织的情感美

    “山”意象是王维在诗歌中常用的,如“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等。王维诗歌中的的山,不是其他诗人笔下神秘的象征,也不是王朝兴衰、人事代谢的映射,而是寄予了空灵淡泊之境界的“远山”意象。例如,《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在诗中,远在云峰之上的香积寺,高不可测,似入“无人径”却在深山处闻钟声,泉水在曲折的危石间逶迤流淌,薄暮的雾色使青松更添阴冷色。在“深山”和“日色”的外在笼罩下,诗人的禅意和超然出尘的心境渗透其中。

    王维晚年只喜好静,“万事不关心”,欣赏“落日满秋山”的美景,过着“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自在闲适生活,以“山”为伴,以“月”为友,远离尘嚣,诗人的心灵与山水合一,精神境界出世。

中秋的诗歌篇9

关键词:诗歌;意象;砧杵

中***分类号:I0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0-0002-01

诗歌是有唐一代的文学标志。唐代诗歌臻于完美,它不仅题材广泛、格律完备、词采华美,而且骨气端翔、意境深远、内蕴丰厚,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在诗歌的构成元素中,意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谓意象,古义即“表意之象”,《周易・系辞》中说“圣人立象以尽意”,可见意象即是诗人借以抒发感情、表达思想的表象。在唐诗辉煌的成就中,数量丰富而又意蕴深厚的意象起到的的作用不可忽视。笔者在阅读唐诗的过程中,注意到唐代诗人们频繁使用的一组意象,即砧杵意象,李白、杜甫、王昌龄、张若虚、白居易、韦应物等诸多诗人都在诗篇中反复使用。一般来说,诗人们最钟情于能充分体现其审美理想的意象,而这些带有象征性的意象由于被诗人们反复使用,渐渐具有了相对稳定的意蕴。笔者打算通过对砧杵意象的浅要分析,从特定角度了解唐诗辉煌成就的原因。

一、砧杵意象的渊源

所谓砧杵,实为古代捣衣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两样工具。“砧即捣衣所用的石板,杵即捣衣所用的木棒。捣衣是制衣前的一道工序,设此道工序的目的是使衣料平服、变软,便于缝制。”有意思的是,砧与杵的合作不仅使衣料变软,让人们穿起来更舒服,而且给中国诗歌尤其是唐代诗歌增添了一份独特的美丽。砧杵合作的场景因其独特的审美意蕴被善于创造的诗人们巧妙描绘到诗歌作品中。最早提到砧杵的诗歌应是传为班婕妤所作的《捣素赋》中“投香杵,扣文砧”的描绘,其后有晋朝曹毗《夜听捣衣》“纤手叠轻素,朗杵闻砧声”,南朝宋时谢惠连《捣衣》诗中“檐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南朝萧衍《捣衣》“参差夕杵引,哀怨秋砧扬”,北朝温子N《捣衣》“香杵闻砧知远近,传声递响何凄凉。”等等。可以说,唐代以前砧、杵意象已经有了相对稳定的审美内涵。砧杵是思妇题材诗歌的常用意象,其内蕴的感情基调是哀怨凄凉,表达的是人生悲剧性的体验。正是唐前历代诗人的反复使用和积累后,砧杵意象艺术价值的初步形成了,这使其在唐代特定时代环境下迸发出耀眼的光彩有了可能性。

二、砧杵意象频繁见于唐诗的原因

唐诗中用到砧杵意象的很多,比如杜甫《捣衣》“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宁辞捣熨倦,一寄塞垣深。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白居易《闻夜砧》“谁家思妇秋捣帛?月苦风凄砧杵悲。八月九日正长夜,千声万声无了时。应到天明头尽白,一声添得一茎丝。”韩《酬程近秋即事见赠》“长簟迎风早,空城澹月华。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节候看应晚,心期卧亦赊。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孟郊《闻砧》“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杵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悲。”等等。砧杵意象在唐朝诗歌里蔚为大观,笔者认为这组意象为唐朝诗人青睐的原因可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分析:客观方面,唐代实行府兵制,这种兵役制度兴起于魏晋,完善于唐,其主要特点就是“寓农于兵”,每次战争都要求战士自备衣服武器,加上唐代中后期战乱频仍,所以在唐代丈夫卫戍于外,妻子制衣于家的现象非常普遍,这样的的客观情况给诗人们使用此意象提供了现实的土壤。此外魏晋即开始的砧杵意象的使用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砧杵意象几乎了表达特定情绪的必选意象之一。主观上,唐人情感丰富,作诗重情感表达,程千帆《全宋诗.序》说“唐诗近风,主情。”唐代诗人乐于并且善于表达悲情,因为自“魏晋六朝以来,诗歌的传统倾向以悲观思想为基调:重绝望,轻希望;重不幸,轻幸福;重悲哀,轻欢乐,诗中思想以表现悲观为雅事。”内蕴着凄凉的砧杵意象,到了情感丰富且倾向悲剧人生观感的唐代诗人手里,自然会颇受重用。

三、砧、杵的伴随意象

诗人们在使用砧、杵意象的时候,往往选择秋天和月亮作为伴随意象。比如杜甫《捣衣》“亦知戍不返,秋至试清砧。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白居易《闻夜砧》“谁家思妇捣秋帛,月苦风凄砧杵悲。”刘长卿《月下听砧》“清砧何处发,声声捣秋月。”杜荀鹤《秋夜闻砧》“荒凉客舍眠秋色,砧杵家家弄月明”,裴说《闻砧》“只知抱杵捣秋砧,不觉高楼已无月。”等等。为什么诗人们总把砧、杵、秋天、月亮放在一起呢,原因同样可以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客观上,秋季是准备寒衣的季节,妇人们多在秋天制成衣服寄往边地,妇人们捣衣必须在晴朗且闲暇的夜晚,于是乎秋天和月亮成了不可或缺的背景元素之一。主观上,古人有着极为浓重的悲秋意识,所谓睹落叶而悲伤,感秋风而凄怆,秋天草木凋零,让人联想到自己伴随岁月流逝的体貌渐衰,悲秋意识影响着一代代文人。较为著名的感叹如宋玉“悲哉秋之为气兮”,唐代刘禹锡有诗说“自古逢秋悲寂寞,我言秋日胜春朝。”虽力求翻案却正反映了秋天带给人们的普遍性的感觉。古人往往由自然之秋想到人的生命之秋,所以秋天与砧杵一样具有悲伤的气质,所以它们的合作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再说月亮意象,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甫《月夜》“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等诗句中都使用了月亮意象,这一意象的独特意义可见端倪。月亮往往被看作是是离别相思之人的感情维系,身处异乡却能仰望同一月亮,这种行为就是古人习以为常的睹月思人。所以月亮意象在内涵上与主要表达思妇闺愁的砧杵意象不谋而合。正是基于这些原因,唐人在前人艺术创作的基础上完成了意象的整合,把秋天、月亮、砧杵之声融成一个统一的艺术世界。试想清秋之夜,月光冰凉如水,妇人们操作砧杵,其声朗朗,回荡于夜空。妇人们不仅因辛苦劳动而身疲,更因无限相思而心伤,这确实是一个使人神伤的场景。唐人往往用这样一个意境表达对思妇的同情,进而抒发对人生悲剧性的体认。

四、砧杵意象丰富的审美内涵

砧杵意象最初只为表达思妇情怀所用,内涵较为单一,但由于反复使用逐渐成了悲伤的象征,于是乎超越了闺怨而有更多意蕴。“诗人抓住了眼前的事物作为象征,他通过把生命转移到其上,使情感得到最好的表达,这种表达不是概念化的表达,而是诗意的神秘的表达。”砧杵意象便是如此,在唐人笔下,砧杵意象变成了有生命的象征,是诗人们借以一抒心中悲苦时常用的经典意象,可以帮助诗人们实现心定情绪的表达。比如,杜甫《九日五首之三》“旧与苏司业,兼随郑广文。采花香泛泛,坐客醉纷纷。野树歌还倚,秋砧醒却闻。欢娱两冥漠,西北有孤云。韦应物《登楼寄王卿》“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都是用砧杵意象抒发对朋友亲人的怀念。白居易《江楼闻砧》“一夕高楼月,万里故园心。”以砧杵之声写思念故乡之悲苦。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则是在表达人生广深悲感的体验。孟郊《闻砧》“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杵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悲,”抒发客游他乡之悲苦。而且砧杵即便是仍为思妇代言,也不过是诗人借之浇心中之块垒,如刘驾《相和歌辞・长门怨》“御泉长绕凤凰楼,只是恩波别处流。闲揲舞衣归未得,夜来砧杵六宫秋”不过是弃妇自喻,感叹不得志之遭遇。砧杵声朗朗,发自灵魂,表现了诗人们秋天时的愁心,砧声里的落寞。可以说,这组意象厚重深刻,承载着人类诸多的精神苦难。思妇闺怨、游子思乡、寂寞怀友、渴求和平等等,其内涵难于一言道破。所谓“一声肠一绝”,听到砧杵之声后的悲苦是共通的。总而言之,唐人笔下的砧杵意象蕴含多重意义,是一对泛化的表达人生悲剧性体验的意象。正是无数类似砧杵的经典的诗歌意象,才支撑起了唐代诗歌帝国的大厦。

参考文献:

[1]李晖.唐代“捣衣”风俗考略[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0(02).

中秋的诗歌篇10

要鉴赏古诗,文化积累与生活体验愈丰富愈好,古诗读得愈多愈好,但这些不是靠高三总复习阶段的突击可以解决的。倒是了解一些古典诗歌鉴赏的基本常识,学会灵活调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对提高诗歌考试成绩大有好处。

一.梳理风格流派,夯实阅读底蕴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在古代,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古代诗歌的流派主要产生在盛唐,如边塞诗、田园诗、山水诗等;词的流派在宋代比较成熟,有豪放和婉约两大流派。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婉约派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另外,《诗经》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被汉乐府民歌、建安诗人、杜甫、白居易等一代又一代的大诗人所发扬广大,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的愿望。屈原开创了古代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并被李白、李贺、苏轼等优秀的诗人继承并发扬光大。

高考复习时,把我们中学阶段接触过的诗人梳理分类,作为阅读欣赏的知识底蕴,以便居高临下,审诗度题。

二.了解诗歌一般特点,掌握常见艺术技巧

(一)诗歌的一般特点:1、抒情性。诗歌是用来抒发感情的。看懂一首诗,就是要去领会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读古诗应该带着这个明确的目的。2、含蓄性。诗歌大都借助形象传达感情。由于感情寄托在形象里,所以诗歌抒情大都较为含蓄。3、跳跃性。古诗篇幅短,字数有限,又讲究平仄,所以多用省略、倒装、跳跃等形式,所以要适当补充,学会复位,合理想象,才能整体把握诗歌的意境。

如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古代诗歌题《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问: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分析:这首词涉及作者感情的句子是第二句“千里念行客”,但顺序不当,正常语序应为“念千里行客”,再结合题目“思远人”,即可知道,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而“红叶黄花”为秋季特有的意象,秋天天气逐渐变冷,叶子由绿变红,秋天的花儿只有黄色的,“秋意晚”即晚秋、深秋,这一句虽为写景,但景中含情,寓情于景,以起兴的手法,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来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的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二)诗歌的艺术手法包括: 1、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反复、衬托、象征、对偶、互文、对比、借代、顶针等。2、各种表达手法,如: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3、各种抒情手法,(1)直接抒情。(2)间接抒情,包括:a借景抒情,b寓情于景,c情景交融,d乐景写哀情,e哀景写哀情,f托物抒情。以上六种也称景情关系。4、各种写景手法,如:(1)虚实结合,(2)动静结合,(3)视听结合,(4)高低结合,(5)远近结合,(6)点面结合,(7)工描,(8)白描等。

三.坚持整体把握的原则,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要有读懂诗作的信心和认真读进去的心态,先逐句串读,把握全诗大意,再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细品词句。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独钓寒江雪”一句耐人寻味,但只有把后两句放到与前两句的联系中,意识到“独钓”的辽阔空寂的大背景,渲染着钓者的孤独,才可能真正领会诗人所表现的意境。

四.调动背景知识,会利用标题、注释等合理推断

一些考题,为考生提供了写作背景、作者情况、个别字词的注释等,解题时要注意充分利用。如钱起的《赠阙下裴舍人》:“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常悬捧日心。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此诗为作者落第期间所作,献给在朝姓裴的中书舍人,希望得到引荐。问:这首诗表现出诗人的哪些感情?如果没有注释,这首诗不好理解,很难把握。但有了注释,就好办多了。既然告诉你是“落第期间所作”,那一定表现诗人十年科举考试失利的遗憾和惭愧之情;既“希望得到引荐”那一定表现诗人希望得到裴舍人赏识、举荐的殷切之情;当然,诗人愿为朝廷效力之情也表露无遗。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中秋的诗歌10篇

学习

家庭产品调研报告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家庭产品调研报告,内容包括家政调研报告怎么写,家用日常产品调研实践报告。家庭金融的相关数据直观反应了家庭在经济金融活动中的行为决策,对于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防范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家庭金融在国际上早已得到广泛

学习

周庄一日游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周庄一日游10篇,内容包括周庄旅游攻略一日游的文案,周庄一日游攻略。好了,现在就请大家到处逛逛,请大家注意保护它的清洁,想坐船游览请到码头。那么大家解散,快去游览游览着美丽的水乡—周庄吧!

学习

教师节贺语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节贺语10篇,内容包括教练教师节贺语,简单的教师节贺语。2)希望今天,所有的老师都会从心里微笑,为了桃李满天下!只要老师快乐,我们就快乐!3)小时候总觉得您太严厉,现在才知道这是您爱的表现。老师,祝您节日快乐!4)小小讲台,霜

学习

三年级健康教育总结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三年级健康教育总结,内容包括三年级健康教育教案20篇,三年级上学期健康教学总结免费。一、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现状对燕山大学近三年(2006-2008级)新生心理普测数据中的SCL-90的结果作以比较、统计和分析,得出如下四方面的结果和

学习

程序实训总结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程序实训总结,内容包括程序开发实训报告心得感悟,软件开发实习日志100篇通用。一、实践教学现状1.实践教学的目标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和创新

学习

我心中的美景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我心中的美景10篇,内容包括家乡美景的美文,心中的美景十篇。每天早晨,我都会把我妈妈扫地时的美景拍下来。每天傍晚,我都会把我妈妈辅导我功课时的美景拍下来。一日三餐,我都会把我妈妈做饭时的美景拍下来。平常生病,我都会把我

学习

幼儿园教师教育

阅读(11)

本文为您介绍幼儿园教师教育,内容包括教师教育工作笔记幼儿园,幼儿园教师教育经验分享稿。2.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幼儿园教师教育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幼儿园教师教育涉及的是对教师培训和培养的研究。学前教育研究包括幼儿园课程研究、幼儿

学习

六年级作文我的妈妈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六年级作文我的妈妈10篇,内容包括我的妈妈六年级作文,关于我的妈妈四年级作文集合9篇。在学习的同时也要有体能训练,而这体能训练家务事可以承担的话,我也要玩一玩。每天的课间15分钟远远不够我们去放松,去欢乐。所以在学习完

学习

会计专业个人简历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会计专业个人简历10篇,内容包括会计专业个人简历表,会计专业知识个人简历范文。国籍:中国目前所在地:深圳民族:汉族户口所在地:韶关身材:160cm45kg婚姻状况:未婚年龄:24岁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人才类型:普通求职应聘职位:财务类:会计,财

学习

生活中的小镜头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生活中的小镜头10篇,内容包括生活中的小镜头1500字,关于生活中的小镜头。

学习

描写冬天景色的作文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冬天景色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描写冬天河堤的景色的作文,冬天的景色作文100字。(一)画面切换。整篇文章从布局来看,主线分明,以济南冬日的“温晴”作为贯穿全文的主线,紧扣“山”、“水”两大主题绘制不同的画面,以展现不同侧

学习

清明节主题班会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清明节主题班会10篇,内容包括清明节班会主题ppt,清明节主题班会黑板报。时届清明,日暖风熏,翠柏凝春,更显得郁郁葱葱。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深切缅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表达我们的思念之情,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忆往昔,在

学习

电子产品实训总结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电子产品实训总结,内容包括电子产品设计的实训总结,电子产品制作实训总结。二、项目教学法的实施1.实施环节项目教学法实践环节大体分为5个阶段:(1)教学分析和确定项目任务。(2)制定计划。(3)实施方案。(4)检查评估。(5)归

学习

教师节活动策划书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节活动策划书,内容包括教师节场地布置策划书模板,教师节制作贺卡的策划书。各市场召开茶话会,联谊会,座谈会等庆祝教师节活动;二、活动主题说明活动主题:桃李满天下,恩情似海深——一珍教师节主题联谊会(或茶话会、座谈会)

学习

有关中秋节的作文10篇

阅读(11)

本文为您介绍有关中秋节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小学生写中秋节的作文,写中秋节作文300字。Ilookupattheskyandfeelpeacefulandpeacefulallaroundme.Andthebeautifulmoonsister,whichgavetheearthasilverveil.

学习

中秋节诗词佳句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节诗词佳句10篇,内容包括中秋节诗词十句,中秋节诗词佳句配。彩云追月,桂花飘香。您生命的秋天,是枫叶一般的色彩,不是春光胜似春光,时值霜天季节,却格外显得神采奕奕。月圆年年相似,你我岁岁相盼。那满天的清辉,遍地水银,便是我

学习

描写中秋的作文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中秋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描写中秋月亮的作文200字,描写中秋的作文三年级。难以想象,今天,美好的中秋节,我是从作业开始的。手中的笔几乎没停过,因为大脑的高速运转而产生轻微缺氧的感觉。我从未这么疯狂地写作业了,并不是因

学习

我的中秋节作文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我的中秋节作文10篇,内容包括十篇中秋节作文,我的中秋节作文范文。一听到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人们首先跳入脑海的便是那又大又圆的月亮,随后想到中秋节的风俗习惯,赏月、吃月饼等,到后来也会慢慢联想起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的故

学习

关于中秋的诗句古诗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中秋的诗句古诗10篇,内容包括中秋团圆诗句古诗,中秋诗句古诗配画。4、《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5、《月夜》——(唐)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

学习

中秋晚会串词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晚会串词10篇,内容包括中秋文艺汇演串词,单位中秋晚会串词。(女)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仰首即得、俯首可拾。英勇救民的后羿,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阀树不止的樵夫吴刚,善良献身的玉兔。。。。。。点点滴滴都串成经典,中秋的

学习

作文中秋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作文中秋10篇,内容包括以中秋为话题的作文10篇,有主题的中秋作文。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所以称中秋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始于

学习

水仙花的诗歌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水仙花的诗歌10篇,内容包括水仙花诗歌100首,水仙花诗歌10字。它们比小羊的眼睛更害羞,并惧怕每一次的暴雨,当我想睡去的时候,常春藤可以闭上我的眼睛,并对着那上面的你再见,再见。2、《水仙花》水仙花使我变得美丽,水仙花,我深知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