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学习材料第1篇
[关键词] 学习材料 数学课堂 有效性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的本质是引发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探究活动过程,课堂上要使学习活动有计划、有目的、有效地进行,最重要的是学习材料的有效,因为学习材料是学习活动的载体。教师能否对教材做到既准确理解、科学处理,又能够灵活驾驭、变通创造,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关键之一。由于受客观因素的制约,传统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诸多学习材料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突出问题。如设计脱离现实起点,创设“忽视”学生的数学思考,选择时缺少数学内涵等。诚然,新一轮课程教材的编写有所改善和突破,但学习材料的给出也不可能完美无缺。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针对学习材料的有效性谈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课堂教学中学习材料存在的问题
1.学习材料设计脱离学生认知起点
【案例1】在一次学校的教学研讨活动中,笔者连续四次听了人教版四下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一课。教学片段大致如下:教师通过课件把课本的主题***放大,准备以这些***片为学习材料,引导学生探究新知。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四则运算”的知识,好吗?
生:好!
师:请看“滑冰场”(出示主题***),你们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滑冰场原来有72人,中午……
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4位教师几乎都按这个模式一帆风顺地上了下来,但是课的结尾出现了一个惊人的相似:
师小结:今天我们仅仅学习了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运算方法,以后我们还会学习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该怎样计算?
生齐答:先乘除后加减。
师:有小括号呢?
生齐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师无奈地说:如果小括号里有加减乘除呢?
生齐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乘除法。
每一个学生都有原有的知识储备及生活经验,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有关四则运算的知识,从这四节课来看几乎所有的学生已经清楚了四则运算的方法,面对最后这惊人的相似,我们只能遗憾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我们又教了一遍。原本教材的编排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让学生掌握运算的顺序,然而教师只按“逻辑起点”按部就班,没有关注学生的现实起点,导致课中一会儿关注解决问题,一会儿又关注运算方法,两者很难兼顾。如果我们事先能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对学习材料(包括学生中生成的素材)有效调控,课堂教学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2.学习材料创设忽视学生的数学思考
【案例2】《几分之一的认识》中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几分之一,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两幅***,出示:
师:看到这两幅***,你们想到了哪两个分数?
生: 1 3 和 1 4 。
师:同学们,你们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
生2: 1 3 > 1 4 ,我是根据***形比较出来的。
师:下面我们来比较几个分数的大小好吗?
……
师:通过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生: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师:对,跟老师一起讲一遍……你们以后会比较了吗?
生齐答:会了。
显然,上面片断中教学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是值得商榷的,教师通过呈现两个***形,让学生写出两个分数再比较,这样在***形的帮助下就算对分数一无所知的学生也能判断谁大谁小,这一材料的呈现和运用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忽视了学生的数学思考。如果教师能让学生先去“猜一猜”谁大谁小?继而用自己的方法去证明,那么学生思维的火花也许就迸发了。可见,学习材料必需要让学生有深层次的思维,否则苦心经营的材料将成为教学的“绊脚石”。
3.学习材料选择缺少数学内涵
【案例3】《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生:喜欢。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段动画片(放录像,生随着音乐一起唱起来)。你们知道这部动画片的片名吗?
生:知道,是《灰太狼与喜羊羊》。
师:那你最喜欢片中的哪个主人翁?
生:……
这个案例中,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看似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这个学习材料的设计与所要教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之间并没有多大联系,充其量不过是为营造一种看似热闹的教学氛围而已。学习材料不一定要“绚丽多姿”,但一定要有“数学内涵”,凸显数学味。
4.学习材料安排缺乏体验的实效
【案例4】如《认识人民币》教学片断:
师:老师知道你们喜欢上街逛商场。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玩买卖东西的游戏好不好?
生:好!
师:下面,请几个小朋友当营业员和文明的顾客,请顾客拿好钱去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课前在教室后面准备好一些缺乏体验实效的琳琅满目的商品。活动开始时学生兴趣十分浓,一哄而上,这时整个教室乱成一团,老师也不耐烦了。)
师:请小朋友自觉排好队,只能买一样,买好后迅速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于是,学生排成整齐的队伍,一个接一个购物,回到位置上的小朋友东张西望有说有笑。教室里又是一片混乱。
在上面的案例中,教师苦心安排了购物情境,目的是让学生体验。然而,设计中却安排了很多无效的数学活动,一节课中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许多年轻教师心中还存在着一种误区,认为没有学生实践活动的课就不是好课。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要让学生变得更加主动、活泼和敏捷,要使学生能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对数学产生兴趣,但是切记不可将数学活动设计简单化、模式化。
二、对学习材料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1.学习材料要有效贴近现实背景――在真实中学
在教学中,学习材料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现实背景,具体来讲,即要符合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数学本身的认知背景。现在课堂的教学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课堂活动内容及学习素材,这实际上也就允许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及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因此,应该寻找适合学生的、能体现数学知识生活原型的学习材料,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案例5】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我们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出发,创设一个这样的生活情景:某小区要请绿化公司进行绿化,下面是三个绿化公司的资料:
师:如果你是小区的负责人你会选择哪个公司?
生1:选择丙公司,因为丙公司成活了44棵,是三个公司中成活棵树最多的。
生2:我选择甲公司也许他们种了9棵,9棵全部成活了。
生3:我不想这样选,因为现在不知道他们一共种了多少棵?
师:我听懂你们的意思了,看来现在还不好选择,因为不知道他们一共种了多少棵?
师:现在你想选择哪个公司呢?
……
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教师从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绿化工程引入,让学生先“猜一猜”选哪个工程队,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在他们心底都有了一种默认:成活的棵树一定要多。于是有学生就觉得应该选择丙公司,但是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稍强的分析能力,有学生提出一共种了多少棵不知道时,很难进行选择,这时老师再出示第二张表格,逐步引出90 100 、95 100 、88 100 (通分得到)这三个百分数就水到渠成了。这样的教学设计,学习材料来自师生熟知的信息,体现了生活数学的现实性,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用好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还能提升学生探究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安装 原版全文
2.学习材料要有效提升数学思考――在思考中学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关注的是更好地利用学习材料,引导学生用数学思想方法去思考问题,逐渐从浅层的思考迈向高一层的思考。面对学习材料,大部分学生只能凭借生活的经验,从自己的角度进行思考,导致了数学思考目标难以达成。因此,对我们来说,不仅要用好教材教,并且要开发教材。
【案例6】笔者在教学《面积与面积单位》时,就采用了某特级教师的一个教学环节:在教学好面积概念后,学生知道了在***形上画出大小相同的方格,通过数格子的方法,可以比较这两个***形的面积。随后我出示了下表:
师:这三个空格中有三个***形,可惜***形看不见,但是知道了第一个***形有9格,第二个***形有6格,第三个***形有15格。你们认为那个***形的面积最大?
生1:15格的***形面积最大,因为我们刚刚学过格子越多的那个***形面积就最大。
生2:我不同意他的想法,刚才我们可以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来判断***形面积的大小,有一个前提是每个格子的大小都相同。但是现在没有说每个格子都相等。
生3:我也觉得哪个大不一定,也许6格的最大,因为它的每个格子可能最大。
……
师:你们赞成谁的想法?小组讨论一下,各自讲讲自己的理由。
这样的学习材料并不是简单的让学生猜一猜谁大谁小,更不是简单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是有很强的思考性。在学生学习面积单位前,已经知道了面积的含义,也已经初步感受了格子越多面积越大的道理。上面的学习材料就是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学生通过“猜”、“争”、“论”等环节充分感受了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比较方法,自然引出了面积单位。教材只是落实课程理念的载体,只有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对教材进行多样化的处理,大胆实践,因材施教,灵活使用,教材才能焕发出独特的魅力。在充分利用原教材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从教学实际出发,以提升思维含量为目标,通过对教材进行重组挖掘,创设活动,互动交流,在交流评价中,创生新的教学资源,学生的学习才会更生动,才会促使学生各方面不断的发展,让学生从经验上升到数学思考层面。
3.学习材料要有效突出数学内涵――在文化背景中学
新课标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分强调数学的工具作用,弱化数学的文化价值,这非常不利于学生视野的拓展与数学素养的提高。同样,教材中的某些知识点只有回归到厚实的数学文化背景中,让学生再次探寻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数学这门学科才会被赋予更深刻的内涵,才会引起更多学生的兴趣。
【案例7】在教学“圆周率”时,我们老师教学时大致有两种方式:一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测量圆的周长和圆的直径,算出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让学生观察比较得出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二是先介绍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验证。两种方式虽然形式迥然,但它们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让学生通过大量地操作、计算、观察、比较找到周长与直径的近似比值,这个近似值大约是3倍多一点。二是在学生充分体验的基础上,教师赞赏地说:“这就是著名的圆周率!你们探求圆周率的过程跟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有着惊人的相似!”在肯定了学生的研究结果后,教师可以马上给学生讲一讲圆周率的故事: 祖冲之在前人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将圆周率推算至小数点后7位数(即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圆周率分数形式的近似值。祖冲之计算得出的圆周率,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数学史家建议把圆周率π叫做“祖率”。
上面的案例中,在学生经历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认为他们的研究成果与数学家的成果有惊人的相似,这对学生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同时通过故事让学生看到了自己研究的不足,同时深深地被数学家孜孜以求的精神所折服。品味了圆所蕴含的丰富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更多的是对知识的理解、阐释与再创造,数学课堂在恰到好处的丰富拓展中,达到了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融合统一。鉴于此,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性,把与数学知识密切相关的“名人故事”、“文化传闻”或“科学趣事”等一并纳入学习材料组合的广阔视野,并精心选择那些蕴涵数学意义、富有思辨价值的社会现象以恰如其分的方式呈现于课堂现场中,引导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恰当透析社会现实,从中既增长知识、锤炼思维,还能感悟数学的文化内涵,体味现象的社会根源。
4.学习材料要有效利用动态生成――在活动中学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时空,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有效学习材料则为学生的体验性学习搭建了平台。
例如,在“圆的认识”这节课中,教师创设了如下情景:如果给你一支笔固定住绳子的一端,拉紧线,在同一平面内用绳子另一端的笔围着固定的点绕一周,想象一下,将会是怎样的***形?同桌两人合作,动手试试看,与想象的一样吗?学生个个兴致高昂,在随后的环节中,再组织学生利用同桌合作画出来的圆或利用老师准备的圆,通过“折、量、比、想、找”的方法来研究圆。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对所提供的学习材料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并在探究中产生了一种要与周围人进行交流、与同伴分享发现成果的强烈愿望。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将“静态的被动接受式学习”更多地转向“动态的主动探究式学习”,提倡由“关注知识结果”更多转向“关注学习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通过对学习材料的动态处理,要更多地考虑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获得各种能力的发展。在上面的例子中,教师提供给学生一段绳子、两支笔,让学生合作画出圆,而后让学生选用老师提供的或学生同桌合作的学习材料进行探究,学生的探究热情很高。可以肯定,学生亲身经历了实践活动和思维过程,一定会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印象。
高效课堂学习材料第2篇
一、精选有利于知识形成的学习材料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真分数和假分数”一课时,学生由于在三年级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接触的绝大多数都是真分数,因此,在学生认识分数的记忆中,往往会有这样一种固有的观念,一个***形平均分成4份,表示最多的只有4份,也就是说,全部表示就是“1”,不可能超过1的。鉴于学生这样的一种认识,笔者就选择两条丝带作为学习材料,从而引出假分数。
师:这时绿丝带的长和黄丝带的长有什么关系?
生1:绿丝带的长是黄丝带的(或)
生2:黄丝带的长是绿丝带的2倍。
师:那绿丝带的长是黄丝带的,绿丝带又该怎么表示呢?
师:照这样的方法下去,绿丝带的长是黄丝带的,可能吗?你能想象出绿丝带有多长吗?
生:绿丝带的长是黄丝带的。
师:这个分数和前面的分数有什么不同?看来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也确实存在。
……
教材上假分数这个概念的知识是静态的,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将教材中静态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能主动参与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地和富有个性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不断改善数学学习的方式。
二、精选促进学生认知冲突的学习材料
认知冲突是一种认知矛盾,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和新知识之间产生无法包容的矛盾,也是学生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最初的“不协调”。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才能合理创设认知冲突点,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下是笔者在执教二年级“统计”中的“以一当二”的教学案例。
师:平时你们比较喜欢喝哪些饮料?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有关饮料的表格,请看,你看懂些什么?
饮料名称 雪 碧 可 乐 橙 汁 苹果汁
喜欢的人数 10人 12人 8人 6人
师: 为了更清楚地看出这四种饮料喜欢的人数,我们还可以通过涂格子的办法画在统计***上。
……
由于笔者只给每位学生提供了上面这样一张操作的小纸片,学生发现格子不够画,并且提供的纸片上下左右都不能延伸,在这样的状态下,就促使学生在提供的格子***里打主意。当思索片刻后,好多学生就想到了可以把一个格子分成两个小格,这样一个格子可以表示2,两个格子就可以表示4,依次类推,6个格子刚好可以表示12,从而顺利地突破了“以一当二”这个教学难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矛盾,发生冲突时,才能激发出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主动驾驭教材,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把握教材本质的基础上,合理、灵活地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进行教学,促进学生更好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去。
三、精选达成整体认知结构的学习材料
在过去的教学中,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内容往往和解比例联系在一起,作为解比例的一种应用。事实上,正反比例关系作为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雏形,是刻画现实世界的重要模型之一,也是小学阶段渗透函数思想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新的教学中开始强调学生对于变化的量及变量之间关系的体会,使学生感受到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是两种重要的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模型。事实上,在学习正、反比例关系之前,教师可以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日常生活或其他学科中的学习材料,使他们体会变量和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以及变化之中的不变。其实,学生对于变量之间的关系是有着自己的“直觉”的。下面来看一个教学例子。
课件出示以下6个情境,然后思考:
1.观察每个情境中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
2.哪些量的变化具有相同的特点?尝试按照它们变化的特点进行分类。
3.***探究后小组交流。
通过交流,大部分学生将6个情境分成了三类:第一类是两个变量一个增加另一个也增加(“同时增加”,情境②③⑥);第二类是两个变量一个增加另一个减少(“一增一减”,情境④⑤);第三类是两个变量一个增加另一个有时增有时减(情境①)。
下一步,教师鼓励学生对于“同时增加”的继续研究。
1.把同时增加的3个情境用***的形式表示出来,看看又是怎样的一幅***?
2.整体观察这3种情境,再给它们分分类,看看你们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通过思考后,发现③⑥是成倍增加的,并且计算出来的速度和单价始终保持不变,而②并不具备这样的特点。
3.揭示正比例关系。
……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经历了“体会变化的量之间有关系――感受到变量之间的关系不同――通过分类关注某一类变化情况”的过程。特别是学生通过看***、观察表格和数据等方式,直观地感受到了变化趋势,为之后正式引入正、反比例打下基础。
高效课堂学习材料第3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仅包括教材知识的学习,由于语文知识的开放性特点,课堂上也会涉猎到比较丰富的课外材料,科学的选择课外材料,能够帮助学生加深教材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内涵,也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和理解方式,多角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纷繁复杂的阅读材料并不都适合于课堂教学,除了要把握阅读材料本身的积极性和正面性之外,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提高课堂阅读材料的选择精确性。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阅读 材料选择 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仅包括教材知识的学习,由于语文知识的开放性特点,课堂上也会涉猎到比较丰富的课外材料,科学的选择课外材料,能够帮助学生加深教材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内涵,也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和理解方式,多角度的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纷繁复杂的阅读材料并不都适合于课堂教学,如何选择阅读材料成为小学语文教师进行课堂预设、提高阅读材料的有效性的重要课题。除了要把握阅读材料本身的积极性和正面性之外,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课堂阅读材料的选择精确性。
一、短小而精练的阅读材料既节约了课堂时间,也更有针对性
阅读材料的选择是教师预设课堂时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要根据材料本身所表达的意思、对教材内容的契合程度以及能否适应课堂愿景等,把材料进行分类和分组,然后根据材料本身的精练程度和篇幅长短来选择。有些材料篇幅较短,但是表意准确、适合本课的教学环节;有些篇幅较长,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根据小学语文课堂为40分钟时间的现状,课堂阅读材料的选择应该选择那些篇幅短小、词句精练、表意充分的材料,一方面能够节省时间,扩大课堂教学的内容含量,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张力,学会精练而有效地表达,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这样的材料选择既节约了课堂时间,也提高了针对性,是课堂阅读材料选择的有效策略之一。例如《小苗和大树的对话》一文,教师在预设课堂时抓住本课的对话性和理想性,明确本课的教学可以通过对话和拓展阅读来加深理解,在创设课堂教学环节时,设计了材料阅读环节,出示了父亲和孩子关于理想的对话,让学生对比阅读,从而理解文章的主旨,拓展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也提高了学生对自己理想的把握能力,完成了价值观目标。从材料的选择到阅读的定位,短小精练的材料都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思考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另外,课堂材料并不能局限于故事、短篇等,精彩的语句、动人的段落等,都可以成为阅读材料有效地穿插在课堂教学之中,拓展课堂教学的丰富程度,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结合教材内容选择阅读材料,有效提高材料与课文的双重响应
课堂阅读材料的选择并不是没有原则地筛选,而是要根据教材内容来有针对性地选择。首先,教师要分析本课的教材,知道教材的情感基调和中心指向,这是准确挑选材料的基础;其次,要结合课程标准和三维目标来预设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兼顾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第三,教师要准确把握材料的适应性,让材料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意义和价值观等都能够完全的被学生理解和消化,能够和教材内容完美融合。在把握住了这三点之后选择课堂阅读材料,就能够提高材料选择的有效性,提高阅读材料和课文的双重响应程度。例如《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根据本课着重体会英雄人物的民族精神的特点,让学生阅读有关抗日战争的小故事,通过寻找不同人物身上相同的特性来明确民族精神,感受到英雄人物的英雄气概,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这些材料的选取和教材内容一脉相连,对学生的理解具有较好的补强作用,也让材料的理解和课文的理解同时深入,达到了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就地取材”――把学生的习作或者表达作为课堂阅读材料
课堂阅读材料的选择并不是一味地选择名文名作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学生的习作也能成为课堂阅读材料的有效选择。一方面学生习作所表达的情感符合学生的年龄和特点和认知结构,很容易就被其他学生所接受和理解;另一方面学生习作的可塑性较强,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能够有针对性地分析和引导,从而让学生有效地理解。同时,就地取材还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保证参与面和深入程度,保证课堂学习的效果最大化。例如《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讲述了的爱子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深刻地表现了的感情发展。教师让学生写出自己对失去玩具、宠物或者亲人的心理,选择一些习作让让学生点评,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让课堂教学有了学生的情感基础,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并不仅仅是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小学生正处于学习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多角度、多维度地选择相应的阅读材料,弥补教材内容的缺憾之处,提高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同时提高教学研究能力,不断发展自身的材料组织能力和就地选材能力,为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占仙兰.基于“非连续性文本”特质的小学语文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13(16)
高效课堂学习材料第4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现***教师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学习材料的准备是否精心,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探讨上,一方面教师要思考如何通过提问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掘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实践,深刻反思,改进和提高课堂提问的基本技能。还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在合作中获得更好的发展,这是值得我们广大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学习材料的精心准备 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建构。
(一)从生活中提取学习材料
在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数学和生活得到了有效的融合与联结。数学材料已经从文本上实现了生活化,教师也常常将生活化的材料引进课堂教学中,但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生学习数学就应学会数学地思考。如果学习材料选择不当,学生就容易纠缠于生活经验,影响数学思考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必须合理地选择生活化材料,处理好生活经验和数学思考的关系。
(二)把教材提供的静态的转换成动态的、变明的为暗的学习材料
教材中的学习材料是教师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依靠,我们既没有完全不用教材的时间、精力及能力,也不应将教材当作金科玉律。那如何面对教材、如何处理其提供的学习材料呢?
1.变“静”为“动”
材料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是以静态形式呈现的,而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往往经历了从量到质的动态变化过程;同时,对于小学生来说,动态的材料往往比静态的材料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作为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充分挖掘静态教材中所包含的动态因素,变“静”为“动”。以“动”促进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思维与数学知识的和谐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2.变“明”为“暗”
学生所学习的内容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后的结论性知识,教材则将这些结论性的知识通过材料明确反映出来。。当前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有一种“想当然的思想”:这种明明白白是学习材料老师一看就懂,学生一学就会;但实际并非如其所愿,于是埋怨学生笨、不听话。变“明”为“暗”就是把教材中有些比较明确的学习材料转变为具有探索性、探索中理解、掌握。把原有材料变“明”为“暗”的显著的特点就是将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知识的探究者、发现者”。
二、提问策略探讨 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建构
课堂提问是指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原理的刺激或学生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的指示。那如何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问题,值得我们每位教师认真研究、探讨。
(一)要精心设计对预习的提问
科学地组织课前预习,准确地把握预习情况,能充分调动起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感知积极性。
1.精心设计预习问题
预习问题是学生预习自学时的基本“凭借”,预习问题设计得当是取得良好预习效果的关键。好的预习问题具有引导学生自学、启迪学生思维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提出预习问题时,要有可操作性、要体现量力性、要体现启发性、要因课而宜把握好预习的适当性。
2.合理确定预习形式
“读”、“想”、“试”、“问”是小学数学预习的基本形式,但预习作业绝不能落入依葫芦画瓢的窠臼,一味重视模仿性做题。结合具体的预习内容,可以或以“读”为主,或以“想”为主,或以“试”为重点,或侧重于“问”。总之,预习的形式要多样性,要找准学生的能力点、瞄准学生的兴趣点,确实使学生预习时“动”起来。
(二)有效引导合作技能
高效课堂学习材料第5篇
关键词:历史材料;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吸引力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现有高中历史教材内容已无法满足教学大纲的新要求,特别是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方面,这时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开阔学生历史视野,弥补现有历史教材的不足。那么,如何善用历史材料,本出几点论述,仅供参考。
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善用历史材料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高中历史教材内容较为枯燥,基本上围绕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历程展开,因此,学生在课堂上提不起兴趣,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而将历史材料引入课堂,教师通过各种人物形象和历史事迹的讲述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故事产生共鸣,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将历史教材相应配备史料读本,帮助学生理解许多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更好地理解知识。
(二)有利于开拓学生历史思维
教师在历史课堂上引用历史材料,可以大大丰富教材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历史材料,特别是跟课堂相关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清楚明白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时代背景、经济条件、***治环境等,真正吃透历史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教师引用历史材料,有目的性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学生历史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以及导火索,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锻炼其分析能力,从历史材料中学会分析和归纳总结,真正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二、高中历史教学使用历史材料的策略
(一)课前,充分准备历史材料
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先确定本堂课的教学目标,然后结合本课内容选择最佳教学方案,之后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搜索更多与本堂课程相关的历史材料,由此展开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岳麓版《鸦片战争》时,教师就可以准备林则徐的个人资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通过文字和***像的形式将这些历史材料播放出来,丰富学生学习内容,加深历史印象,以便更好地理解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和意义。
(二)课中,穿插使用历史材料
教师在上课时,根据原先定好的教学目标和搜索的相关历史材料,带到课堂中来,给学生展示这些课外历史材料,之后让学生根据所放内容归纳和整理知识。在课堂四十五分钟的宝贵时间内,教师可以穿插选用一些历史材料,达到帮助学生理解的作用,特别是一些抽象的历史概念。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事半功倍,大大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三)课后,补充课外历史材料
通过课前和课中使用历史材料开展高中历史教学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教师在课后开展相应的历史活动和历史竞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在竞赛中加深历史知识印象,更加热爱学习历史。例如,在学习岳麓版《辛亥***》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历史辩论赛,讨论辛亥***的利弊。在开展辩论前,教会学生在课后搜索更多与辛亥***有关的历史材料,为自己的观点增添更多有利说词,这样大大丰富学生的历史课堂,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
总之,善用历史材料对高中历史教学有很重要的意义,需要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搜索大量相关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意义。
高效课堂学习材料第6篇
【关键词】 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现***教师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学习材料的准备是否精心,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探讨上,一方面教师要思考如何通过提问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掘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实践,深刻反思,改进和提高课堂提问的基本技能。还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在合作中获得更好的发展,这是值得我们广大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
1 学习材料的精心准备 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建构
1.1 从生活中提取学习材料。
在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数学和生活得到了有效的融合与联结。数学材料已经从文本上实现了生活化,教师也常常将生活化的材料引进课堂教学中,但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生学习数学就应学会数学地思考。如果学习材料选择不当,学生就容易纠缠于生活经验,影响数学思考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必须合理地选择生活化材料,处理好生活经验和数学思考的关系。
1.2 把教材提供的静态的转换成动态的、变明的为暗的学习材料。
教材中的学习材料是教师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依靠,我们既没有完全不用教材的时间、精力及能力,也不应将教材当作金科玉律。那如何面对教材、如何处理其提供的学习材料呢?
1.2.1 变“静”为“动”。
材料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是以静态形式呈现的,而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往往经历了从量到质的动态变化过程;同时,对于小学生来说,动态的材料往往比静态的材料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作为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充分挖掘静态教材中所包含的动态因素,变“静”为“动”。以“动”促进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思维与数学知识的和谐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1.2.2 变“明”为“暗”。
学生所学习的内容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后的结论性知识,教材则将这些结论性的知识通过材料明确反映出来。。当前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有一种“想当然的思想”:这种明明白白是学习材料老师一看就懂,学生一学就会;但实际并非如其所愿,于是埋怨学生笨、不听话。变“明”为“暗”就是把教材中有些比较明确的学习材料转变为具有探索性、探索中理解、掌握。把原有材料变“明”为“暗”的显著的特点就是将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知识的探究者、发现者”。
2 提问策略探讨 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建构
课堂提问是指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原理的刺激或学生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的指示。那如何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问题,值得我们每位教师认真研究、探讨。
2.1 要精心设计对预习的提问。
科学地组织课前预习,准确地把握预习情况,能充分调动起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感知积极性。
2.1.1 精心设计预习问题。
预习问题是学生预习自学时的基本“凭借”,预习问题设计得当是取得良好预习效果的关键。好的预习问题具有引导学生自学、启迪学生思维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提出预习问题时,要有可操作性、要体现量力性、要体现启发性、要因课而宜把握好预习的适当性。
2.1.2 合理确定预习形式。
“读”、“想”、“试”、“问”是小学数学预习的基本形式,但预习作业绝不能落入依葫芦画瓢的窠臼,一味重视模仿性做题。结合具体的预习内容,可以或以“读”为主,或以“想”为主,或以“试”为重点,或侧重于“问”。总之,预习的形式要多样性,要找准学生的能力点、瞄准学生的兴趣点,确实使学生预习时“动”起来。
2.2 优化课堂提问,提高提问技术
2.2.1 提高设问技能。
教师要提高问题设计能力,它主要包括设计问题的数量、难度、切入点控制三个方面。教师要把握问题设计的原则、策略和步骤,精心谋划,做到问题精当、难易适度、思维含量高、切入点准确。
2.2.2 提高发问技能。
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选择恰当的时机,采用适当的形式向学生提出问题,提高课堂发问的艺术性,以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思维。
(1)发问时机的把握。要把握发问时机和课堂教学进展及变化的结合。一般情况下,要关注两方面:一是学生的心理状态;二是教师的教学视角。
(2)发问句式的选择。在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学习的接受、理解、思考水平与课堂发问选用的句式有较大关系。恰当的发问句式不仅能起到遍询诸生、温故知新、启发思维的作用,而且能建立师生之间情感认同的桥梁,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3)答问对象的确定。教师在确定答问对象时应遵循普遍性原则,先面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让所有的学生都带着问题去思考之后,在指明回答。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遵循量力性原则,分别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回答问题产生成功的,激发其学习自信心。
(4)候答过程的调控。候答本质是一种教学等待。要求注意两点:一是时间适宜。不要过于急促,也不要过于漫长。二是控制重复。教师在候答时,不要多次重述问题。过多的重述容易使学生不认真听讲,产生期待教师再说一遍的不良习惯,还可能干扰学生正在进行的思维活动。
2.3 提高理答技能。
教师理答的态度及行为方式,对学生答问的质量与积极性有直接影响,是有效课堂提问的重要环节。
3 有效引导合作技能
高效课堂学习材料第7篇
笔者就音像材料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吸引力这个问题对所任教班级进行分析、研究,在总结阶段采用问卷及访谈等方式对课题研究结果进行调查,认为要精心选择音像材料,提高材料的信度;用心处理音像材料,提高材料的可看性,独具匠心地应用音像材料,提高材料的效度。
音像材料;影响;信度效度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本人将课题研究对象6个班级分为A、B两组,A组班级采用常规教学模式,B组班级以有音像材料的多媒体教学为主。在总结阶段对293名学生进行问卷,提取有效问卷276份。学生对在课堂上采用音像材料进行学习的方式普遍表现满意。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采用音像资料辅助课堂教学可以帮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并加深他们对知识的记忆。
在音像材料的运用对他们学习历史知识及学习能力是否有帮助的调查上,我们发现有64%的学生认为,帮助主要体现在使历史课的内容具体化,便于他们理解课本上的知识;而有38%的学生认为,音像材料的运用使得他们对课本的内容印象深刻,加强了他们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三成的学生认为音像材料对他们学习上的帮助体现在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有利于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有15%的学生认为,音像材料的运用使得课堂不会太过死板,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能够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有些同学提到了,音像材料的运用让他们更加全面地认识了历史史实,提高了他们辨别历史真伪的能力。总之,音像材料的运用,使得课本上的知识变得具体化,更加形象生动,让学生能够更好理解知识,加深记忆,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
当然,音像材料运用也仅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我们应该根据课程的需要和学生的学情控制好使用音像材料的度。根据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对音像材料正负两面效果的反馈,结合日常教学中自己的一些反思,我对历史课堂如何运用音像材料总结了几点心得:
一、精心选择音像材料,提高材料的信度
教师在选择音像材料时应更加精心,尽量选择可信度高的材料。学生更需要内容浓缩、精彩、有趣、可信度高的音像材料。有些材料太长,比较枯燥无味,不仅没达到效果,还拖延了课堂时间。太长的材料中很多内容跟课文知识相关不大。学生认为可以通过播放影视材料和纪实记录片或者动漫、科教材料来增加音像材料的丰富性和精彩性,以此吸引学生眼球。因此我们在选择音像材料时,应该首选文献纪录片、科教片、专题片如《上下五千年》《探索与发现》《中华之最》《20世纪世界大事录》《大国崛起》等,这些真实的历史资料,以广阔的视角展现历史现象的斑斓色彩,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非常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和历史知识的掌握;其次是影视作品,特别是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再现了各个时期的历史风貌。这类文艺性的片子虽然不是历史现象的如实再现,和史实有一定距离,不能完全当作历史知识来学习,但也能反映当时的历史风貌,再现某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对课堂教学同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如教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时,可利用电影《珍珠港》的片段,帮助学生勾画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情景;要让学生认识唐朝鼎盛时期的风貌,可节选电视连续剧《贞观长歌》片段。这些影视作品大致符合历史真实,几乎所有重要的历史知识点都可以在影视片中找到它的位置,学生看了也能学到很多历史知识。
二、用心处理音像材料,提高材料的可看性
课堂上呈现给学生音像材料的质量应力求完美。如果音像材料效果有所不足,或声音太小、画面模糊看不清,学生就会觉得无聊而失去兴趣。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务必对音像材料精选并进行一定的加工、编辑,确保在课堂上使用声音恰当、画面清晰的材料。作为一名现代教师,我们应与时俱进,学会一些现代计算机运用技术,借助一些实用的电脑软件帮助我们完成音像材料的处理,如超级解霸、暴风音像、超级转换秀、绘声绘影。这些是较为简单的应用软件,可以让我们对所需的资料进行截屏、片段截取与合并,当然,如果用更专业的软件,如索尼视频制作软件能让你的音像材料音效和视屏效果
更加精致。只有对音像材料进行精心处理,可看性提高了,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历史课堂效率。
三、独具匠心运用音像材料,提高材料的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