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名人名言10篇

理想的名人名言篇1

1、理想是美好的,但没有意志,理想不过是瞬间即逝的彩虹。

2、为人务须振作精神。不可稍形颓丧。人生处世必有不如意之时。愈不得意,愈能振作,便不难人定胜天。——张元济

3、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

4、没有崇高的生活理想的人,像大海里的一片小舟一样,它时刻都会被狂风巨浪袭击而沉没海底。但一个人有了共产主义的理想,并无限地忠诚于这个理想,他就能经受任何风雨和困难的考验。——吴运铎

5、理想失去了,青春之花也便凋零了。因为理想是青春的光和热。

6、扼杀了理想的人才是最恶的凶手。

7、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克雷洛夫

8、我们一来到世间,社会就在我们面前树起了一个巨大的问号:你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爱因斯坦

9、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托尔斯泰

10、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11、一个人的理想越崇高,生活越纯洁。

12、一个没有远大理想的人,就像一部没有马达的机床。

13、有理想的、充满社会利益的、具有明确目的生活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和最有意义的生活。

14、天下为公。——孙中山

15、台阶是一层一层筑起的,目前的现实是未来理想的基础。只想将来,不从近处现实着手,就没有基础,就会流于幻想。——徐特立

16、理想即寻觅目标的思维。

17、理想的社会状态不是财富均分,而是每个人按其贡献的大小,从社会的总财富中提取它应得的报酬——亨·乔治

18、理想是需要的,是我们前进的方向。现实有理想的指导才有前途;反过来,也必须从现实的努力奋斗中才能实现理想。——***

19、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力!——罗曼·罗兰

20、生活不能没有理想。应当有健康的理想,发自内心的理想,来自本国人民的理想。——季米特洛夫

2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况

2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23、我自横刀向天笑,取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24、人的理想志向往往和他的能力成正比。

25、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人。——屠格涅夫

26、只有知道了通往今天的路,我们才能清楚而有智地规划未来。

27、理想对我来说,具有一种非凡的魅力。我的理想……总是充满着生活和泥土气息。我从来都不去空想那些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奥斯特洛夫斯基

28、理想是事业之母。——叶圣陶

29、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萧楚女

30、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里,一个人的理想,是为了多数人的利益,为了社会的进步,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也就是说,合乎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就是伟大的理想。——陶铸

31、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

32、如果不献身给一个伟大的理想,生命就是毫无意义的。——何塞·黎萨尔

33、理想的实现只靠干,不靠空谈。——德谟克利特

34、整个人生就是思想与劳动,劳动虽然是无闻的、平凡的,却是不能间断的。——冈察洛夫

35、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

36、正因为有了理想,生活才变得这样甜蜜;正因为有了理想,生活才显得如此宝贵。因为,并不是任何理想都能如愿以偿!我将带着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的憧憬一直走下去,永远走下去……——艾特玛托夫

37、理想是反映美的心灵的眼睛。

38、伟大的理想只有经过忘我的斗争和牺牲才能胜利实现。

39、有时候理想就像天边的霞云一样,开始的时候,会感到那么的漂亮,那么的壮观,可是随着时间的慢慢消逝,越来越淡,最后消失。

40、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孙中山

41、人生有些关口非狠狠地斗一下不可,不能为了混口饭吃而蹉跎了幸福。——巴尔扎克

42、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我们应该不虚度一生,应该能够说,“我已经做了我能做的事”,人们只能要求我们如此,而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一点欢乐。——居里夫人

43、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是在最艰苦困难的时候,也会感到幸福。——徐特立

44、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一定是一个很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一定是一个只做物质的主人而不做物质的奴隶的人。——陶铸

45、人,总是要经得起风吹雨打虫蛀,经过奋斗,作过努力,那才能终于以“果子”的形式向自己的青春告别的。——岑桑

46、理想并不是一种空虚的东西,也并不玄奇,它既非幻想,更非野心,而是一种追求真美的意识。——莎菲德拉

47、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48、在当前现实的狭隘基础上,有高尚理想,全面的计划;在一步一步行动上,想到远大前途,脚踏实地地稳步前进,才能有所成就。——徐特立

49、一个人的活动,如果不是被高尚的思想所鼓舞,那它是无益的、渺小的。——车尔尼雪夫斯基

50、理想是世界的主宰。——霍桑

5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

52、你们的理想与热情,是你兴航行的灵魂的舵和帆。

53、人的愿望没有止境,人的力量用之不尽。

54、理想是火炬,点燃进取的心。理想是甘泉,滋润枯干的心。理想是树,为你撑起绿荫。理想是光,为你照亮前方。

55、毫无理想而又优柔寡断是一种可悲的心理。——培根

56、理想就在我们自身之中,同时,阴碍我们实现理想的各种障碍,也是在我们自身之中。

57、你在希望中享受到的乐趣,比将来实际享受的乐趣要大得多。

58、如果能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正直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诚实而不自欺的思想而行,则定能臻于至善至美的境地。——居里夫人

59、小人谋身,君子谋国,大丈夫谋天下。

60、理想不是一只细磁碗,破碎了不有锔补;理想是朵花,谢落了可以重新开放。

61、人生至善,就是对生活乐观,对工作愉快,对事业兴奋。——布兰登

62、理想的人是品德健康才能三位一体的人。——木村久一

63、人类的心正是凭借着希望而得到宽慰,一直生活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64、一个人一天也不能没有理想,但凭侥幸,怕吃苦,没有真才实学,再好的理想也实现不了。——张华

65、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做生活目的本身——这种理论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爱因斯坦

66、以国家之务为己任。——韩愈

67、人生的真正欢乐是致力于一个自己认为是伟大的目标。

68、检验一个人的理想之果如何,不是看他从社会上得到什么,而是看他给了人类什么。——王伯勋

69、理想犹如太阳,吸引地上所有的泥水。

70、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件好事,常人都望而却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

71、上午栽树,下午就想乘凉。

72、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但问耕耘。——曾国藩

73、人生最高理想,在求达于真理。——李大钊

74、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冯梦龙

75、在理想的最美好的世界中,一切都是为美好的目的而设的。

76、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77、成功的秘诀,在永不改变既定的目的。——卢梭

78、当我活着时,我要做生命的主宰,而不做它的奴隶。——惠特曼

79、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

80、由预想进行于实行,由希望变为成功,原是人生事业展进的正道。——丰子恺

81、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列夫·托尔斯泰

82、生活不能没有理想。应当有健康的理想,发自内心的理想,来自本国人民的理想。

83、为了将来的美好而牺牲了的人都是尊石质的雕像。

84、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斯大林

85、理想是力量的泉源、智慧的摇篮、冲锋的战旗、斩棘的利剑。

86、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列夫·托尔斯泰

87、我们的斗争和劳动,就是为了不断地把先进的理想变为现实。——周扬

88、没有理想,即没有某种美好的愿望,也就永远不会有美好的现实。——陀思妥耶夫斯基

89、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方志敏

90、把理想运用到真实的事物上,便有了文明。

9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92、沉思的人有一个目标,幻想的人却没有。

93、立志要如山,行道要如水。不如山,不能坚定,不如水,不能曲达。()

94、一个没有远大理想和崇高生活目的的人,就像一只没有翅膀的鸟,一台没有马达的机器,一盏没有钨丝的灯泡。——张华

95、理想如晨星,——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

96、没有理想,就达不到目的;没有勇敢,就得不到东西。——别林斯基

97、高尚的理想并不因为默默无声而失去价值;自私的追求不因为大叫大嚷而而伟大起来。

98、有所作为是生活的最高境界。——恩格斯

理想的名人名言篇2

2、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质,语出自雨果;

3、一个人的理想越崇高,生活越纯洁,语出自伏尼契;

4、人的活动如果没有理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语出自车尔尼雪夫斯基;

理想的名人名言篇3

名言警句是学生普遍熟悉的句子,将其用于引导新课,不仅能让学生从自己熟知的知识向未知知识过渡,减轻学生对新知识的抵触心理,而且能让教师更加轻松地构建全新课堂。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使用名言警句,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比如,在讲授《善于交往》中的“众人划桨开大船”时,想要给学生引入团结的课题内容,教师可以借助中国古代名言“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人心齐,泰山移”“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等来讲述。事实上,很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早已接触过这些名言,也能简单理解其意思。通过这些名言,学生自然能联系到团结的主题,再接触课本上的知识自然就轻松很多。对于教师而言,这样的课堂引入方式更加自然流畅,不用讲过多道理就能让学生理解团结的内涵,也能根据这些名言中所提及的内容进行课程知识的扩充,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新的内容。

名言警句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教师在利用名言警句导入新课时,一方面应注意选取初中生听过的名言,易于学生理解,另一方面要注意选取贴近课程主题和内容的名言,用简单的语句表达最贴切的意思。

二、思维培养,名言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思考。学生思维的培养,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学生对名言警句比较信服,教师在思想品德课中可以充分利用名言警句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为学生指引方向。

比如,在讲述《分清是非》单元中的“面对诱惑,学会说不”时,教师可以利用名言警句来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例如,孟子曾说:“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莎士比亚曾说:“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名人为什么这样说,生活中有哪些诱惑,面对诱惑应该怎么做等问题,循循善诱,层层深入,让学生逐渐理解面对诱惑,学会说“不”是指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小小一句名言却蕴含着大大的道理,教师要利用这些浅显易懂又意味深长的名言警句启发学生思考,推动学生交流讨论,让学生在思考中自己得出结论,对思想品德知识有深刻的理解,逐渐形成良性思维。在利用名言培养学生思维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精选名言,选取的名言要有讨论的余地,让学生能从简单几句话中思考多维问题,从而拓展思维的宽度,加大思考的深度。

三、做人培育,名言助力

学习思想品德课表面上是在学习知识,实质上是在学习做人的道理。而名言警句表面上是在讲生活生产实际中的经验教训,实质上是在教人避开雷区,正确做事。二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因此,若能引名言警句之“石”攻思想品德之“玉”,必能事半功倍,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做首先能让学生在名言警句的学习中深化对思想品德知识的理解,其次能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

比如,在讲述《学会负责》中的“有肩就得挑担子”时,其教学要求是让初中生不仅要有负责的态度,更要有负责的行动。关于负责任的名言警句有很多,例如,梁启超曾经说过:“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这句话告诉学生虽然承担责任不易,但我们还是要有负责任之心,并将之付诸行动。这些名言警句蕴含的意思与课堂知识有异曲同工之妙,与课堂新知结合,更能让学生产生共鸣。

理想的名人名言篇4

关键词: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循旧作新

先秦时期(含秦王朝)还未产生专门的语言学家,语言学也还未成为一门***的学科。但是,当时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乃至中央王朝都已经很自觉地关心语言文字问题。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老子、孔子、墨子、庄子、尸子、申子、尹文子、公孙龙、管子、荀子、韩非子等都对语言文字问题发表了看法。他们讨论的问题主要集中于语言文字的起源、“名”与“实”(即名称与内容)的关系、语言与逻辑思维的关系等方面。其中最有代表性、影响最大的当属荀子的语言学理论,其中有一些是从语言文字规范化角度来谈问题的。

春秋末年,中国古代社会正在发生重大变革,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旧的名分与新生事物发生了不少矛盾,出现了“名存而实亡”的情况。荀子继承孔子正名论的主旨,强调语言文字必须规范化、标准化。并且是由国家以行***干预的方式加以实施。他在《正名》这篇文章中强调了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了比较可行的规范原则和规范标准的推行办法。他主张“名定实辨”、“道行志通”,即治国者在给事物确定名称时,名称定了,就要让人清楚事物的实际内容(“名定实辨”),如果用名称来表示实际事物的定名的原则推行了,人们的思想就可以相沟通(“道行志通”),于是国家就谨慎地率领民众来统一使用这些名称。即制定了规范,大家都要遵守。反之,对于那些违犯国家法令,玩弄离析辞语,擅自创造名称以扰乱正确的名称,使民众疑惑不定,使人们增多争辩,那就称之为极端奸诈的人,他的罪过同伪造符节和度量衡的罪过一样。这样,人们就不敢乱名改作,生造词语和文字,破坏国家规章制度了。“正名”则是主张对名实不符的现象要加以纠正。重视语言文字的规范功能,强调语言文字在王道统治、风俗教化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荀子的这一思想与孔子的“正名”思想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国传统语言文字规范思想的精髓。

在继承前人的语言文字规范理论的同时,荀子又提出了“循旧作新”的思想,这是对前人语言文字规范理论的发展,同时也是荀子语言文字规范理论的核心。他针对当时社会“名守慢,奇辞起,名实乱,是非之形不明”的语言失控状况,寄希望于新的明王贤君:“若有王者起,必将有循于旧名,有作于新名”。语言具有继承性,前后相继的两个时代,其语言系统内部各个结构层面上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语言中的词汇,有些基本词汇亘古不变,如日、月、山、水、人、牛、马……,荀子指出:“后王(对当时理想人君的理想化描述,在‘后王’身上,凝聚了新时展的一切要求,‘后王’成为礼法、王霸、义利等品质的表征或当代形势剧变时期各国变法自强的一些帝王――当世之王)之成名,刑名从商,爵名从周,文名从礼。”商代刑名大盛、周代爵名齐备,荀子主张这样做一方面使前代文化得以传承,另一方面又保证了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继承性。正因为语言有继承性,所以我们今天才能读懂几千年前的古书。但是语言还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系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认识的深化,有些词已经不再适合社会的需要,这样的词将逐渐被淘汰,另外,社会发展了,一批新生事物也随之产生了,这些新生事物也需要命名,这样,语言中就会产生一大批新词语。“循旧作新”这一语言规范化主张,一方面纠正了孔子因循守旧、只求语言稳定不顾语言变化的偏颇,另一方面又避免了孟子只见语言变化、取实予名而不顾语言稳定的失误,全面辩证地处理了语言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使语言的规范不再是教条的僵死的模式,而是随世损益、应适时调整的柔性原则。“旧名”要由“王者”来循,“新名”要由“王者”来“作”,对语言进行规范(这种规范的内容主要是词汇,特别是有关社会制度方面的词汇),在当时的条件下,荀子只能寄希望于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的“王者”了。

关于制作新名的方法(“制名之枢要”),荀子提出了6种方法:同、异方法,单、兼方法,约定俗成方法,径易不拂方法,稽实定数方法。具有相同本质的事物用同名去指称,对不同本质即不类的事物则分别用不同的名去指称,这就是同异原则;在词语表达方面,有时用一个汉字即可表达如马、牛、羊、山、川之类对象,称单名;有时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汉字表达一些对象如白马、黄牛、黑羊、高山、大川之类,被称为兼名,这就是单、兼原则;某个实际事物用某名去指称、反映,某名反映或指称某个事物,都要有一个使社会的人习惯、认可的过程,即经过约定俗成的过程,社会的约定俗成是命名的关键。荀子在名家、墨家研究的基础上,唯物地解释了“名”的起源的问题。他说“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意思是说,名称与其所表示的事物合适与否没有必然的联系,它是由取名称的人决定的,约定俗成就是合适的,违反了约定俗成就是不合适的。他提出的“约定俗成”论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他第一次阐明了语言的社会本质,正确地说明了词的意义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荀子指出:名称和事物之间本来没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名称仅仅是某一特定的社会人群为客观事物所取的一个代号。但是,这个代号的获得不是以某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是全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结果;而且,一旦这个名称被社会所承认,其他任何人都不能随便改变它,如果一定要“异于约”,要“指鹿为马”,那就是“不宜”。荀子关于语言本质的约定俗成论,在今天看来,仍然是非常科学的;名称被约定俗成,为社会所接受又是有条件的,要做到径易不拂原则,即好懂、易记,又准确清楚,不易引起误会的好名、善名才会被社会所接受;而“稽实定数原则”则包括了调查研究和数量的分析统计。所谓“稽实”就是考察客观对象的实质,相同的归为一类,不同的区分为不同的类;而“定数”则是通过数量的统计分析考察客观对象的同异、相互关系的变化来分析论述名的相互关系和变化。

荀子还提出语言文字规范的原则和推行民族共同语的方法。他主张专名从旧:“刑名从商,爵名从周,文名从礼。”因为它是前人所创,习用已久,义界固定,且各有其所,故加整理而用之。荀子法后王,极力推崇战国末期已经成熟的中央集权制度,但是在“制名”这样的事情上,荀子并不否认先王在礼乐刑法方面的贡献。刑名指法律名称,因商朝法律比较完备,故而荀子主张沿用其法制刑名。周朝制定了公、侯、伯、子、男等诸侯的等级以及五服、六官等种种等级的名号,直到荀子时代变化不大,故而荀子主张“爵名从周”;文名指各种礼仪之名,周礼最为完备,据说有3300条之多,故而荀子主张“文名从礼”。商代刑名大盛、周代爵名齐备,荀子主张这样做一方面使前代文化得以传承,另一方面又保证了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继承性。散名(各种各样的名称――物名,世上万物所取之名)从俗:“散名之加于万物者,则从诸夏之成俗曲期。远方异俗之乡,则因之而为通。”物名用约定俗成的名称,其中的人事名则从新分析义界,制作新名,统一用法,然后以华夏民族共同语,影响周边“异俗之乡”,共识共享。诸夏指的是当时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夏族,他们说的话就是夏言(雅言),也是当时流行区域相对广阔的一种方言,是当时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以诸夏之言为标准规范诸戎之语,荀子的这一主张已经蕴涵了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思想,这在当时可以说是具有远见卓识的,实际上,直到今天,规范汉语方言、推广普通话仍然是语言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对于语言文字规范的作用,荀子认为,名不正其结果必然是“贵贱不明,同异不别。如是则志必有不喻之患,而事必有困废之祸。”贵贱不明是说社会地位的高低分不清楚,甚至贵者不贵,贱者不贱,尊卑颠倒。尊卑不清,自然治乱不定,这无疑会危及封建等级社会的统治秩序。这是从***治方面讲名不正的危害。从社会日常生活来看,名实混乱则会造成同异不别、是非不清。彼此之间的交流或者辞不达意,或者张冠李戴,相互之间的了解十分困难;这样自然不能使自己的意志付诸实践而取得预期的效果,大家所从事的各项事业必然会陷入困境,归于失败。从***治方面,用以区分贵贱;从社会生活方面,用来辨别事物的同异。贵贱分明了,同异区别了,这样表达思想就没有相互不了解的困难了,而大家所从事的事业也就不会陷入困境、归于失败了。荀子的语言功能观是荀子语言哲学思想的出发点。另一方面,荀子也深刻地认识到当时名实相乱的社会现实,并指出名实相乱的后果,“今圣王没,名守慢;奇辞起,名实乱,是非之形不明,虽守法之吏,颂数之儒,亦皆乱也”。面对这样的现实,荀子认为只有做到“贵贱明,同异别”,才算是“迹长功成,治之极也。”这里说的是语言在维护国家统一和维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历史证明,荀子的这一观点在后世得到了响应,其中尤以秦代的“书同文,车同轨”以及清代推行的八旗子弟“通汉语、习汉文”运动为甚。毋庸置疑,共同的语言是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基础之一。

荀子的语言文字规范理论,既尊重社会对语言的约定俗成性,可避免王者制名的主观随意性,同时又强调了人,特别是明王圣贤干预语言生活、因实制名的能动性,王者所制之名是那些因社会某种默契习俗而已经流行的名,就可避免社会约定俗成的某些片面性。因为语言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趋向规范化,至于能否规范还在于人的因势利导。荀子的语言理论代表了先秦诸子研究语言的最高水平,经过他的学生李斯的努力,在秦朝统一中国后得到实践,“书同文”、“语同音”的规范制度为其后封建社会树立了楷模,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韩德民.荀子与儒家的社会理想[M].齐鲁书社,2001.

2、高春花.荀子礼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M].人民出版社,2004.

3、惠吉星.荀子与中国文化[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

4、王维国.荀子的教育伦理思想及其现代启示.新学术,2008(4).

理想的名人名言篇5

关键词:无名朴;大学英语;老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英语作为国际交流中的常用语言在我国的对外交往和经济社会生活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大学英语教学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使大学英语教学更好地适应当今世界新的经济社会形势,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网络化的新技术环境,从而切实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学习和交流的能力,进而更好地培养符合全球化时代要求的人才,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大学英语教学各环节中包含有许多相互对待的范畴,比如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理性与感性等。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某些范畴可能被强调,而另一些范畴则可能被忽视。比如,某些教师重视对教材中的篇章段落进行思想内容与主题内涵方面的分析而忽视基于这些篇章段落进行语法、词汇、语音等语言形式知识的讲授以及相关的技能练习指导,而另外一些教师则可能强调语言材料中的语言形式而忽视其思想内容与主题内涵。片面地强调或忽视某些范畴对教学效果的提高是不利的,而正确处理大学英语教学中相互对待范畴的关系需要理论上的指导与借鉴。目前外语教育领域有着多种教学理论,这些理论各有所长,为在当前形势下科学有据地展开外语教学活动提供了方***上的支持。实际上,优化大学英语教学方法与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努力不仅仅可以从外语教学理论本身得到指导,也能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传统中获得启示。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无名朴”理念即对大学英语教学活动有着借鉴意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与处理大学英语教学中相互对待范畴的关系。

一、“无名朴”理念概述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孕育了多重因素和多元理念构成的复杂体系,而这多重因素和多元理念的博弈和互动生发出中华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精神之源。在我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宝库中,老子以及他所代表的道家思想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老子最为杰出的成就之一就是提出了道的概念,一种对世界本原与本质的阐释模式。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道是“天地母”[1],是宇宙万物的永恒的本原。道有着什么样的特质呢?《老子》中有这样的论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2]“无名之朴”是道的重要特质。胡适在阐释老子思想时说:“最高的道是那无名朴”,“无名之朴,即是那个绳绳不可名的混沌状态”,“须把善恶美丑贤不肖一切对待的名词都消灭了,复归于无名之朴的混沌时代”[3]。“无名朴”就是要取消相对待名词之间的对立关系,合二为一,化零为整,融通共生。老子的“无名朴”理念中体现的整合、融通的思想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对在广泛的范围内消除对立、增进和谐具有有益的启示作用。然而,对“无名朴”思想的解读容易展现出一种极端的复古主义。这种极端的复古主义否定语言与文明的发生与发展在整体上的历史进步意义,而把前语言与前文明的原始状态理解为没有罪恶、没有瑕疵的理想状态,这体现了对历史的消极态度,从世界观上否定了发展的可能性。老子在对待关系的阐述中表现出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在对“无名朴”的阐释中不能否定矛盾存在的必然性,不应受制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要彰显与发扬老子“无名朴”理念的积极意义,就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视角对其进行合理的阐释。如此,我们在理解“无名朴”理念时便能把握其精华,以传统的力量襄助当今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或者说,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前进发展。”[4]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视野之中,我们需要以唯物的导向和辩证的精神把握“无名朴”理念,通达其精髓,达致一种辩证的“无名朴”。无名固然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融通状态,然而融通不等于混沌,不等于混乱,当然也就不等于无序。无名所达致的融通应当是一种秩序的融通,也是一种融通中的秩序,一种融通之序。如此,无名便不应当是对有名的简单与机械的否定,而应当是对有名的补充与延伸。在对立统一的关系中,有名打破了浑浑噩噩的无序状态,而无名则克服了孤立割裂的狭隘视野。可见,辩证的“无名朴”应是无机械之名,而无机械之名却又不妨碍有融通之名。辩证“无名朴”中的无名不应是有名取消后的无名,而应当是有名发展而来的无名,应当是有名与无名的对立统一,蕴含着有名与无名之间的矛盾张力。如此,便有了两组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相对待名词之间的对立统一以及有名与无名之间的对立统一。相对待的名词的对立与斗争显豁了有名的秩序之美,而相对待的名词的统一与整合则昭示了无名的贯通之美。对待名词的矛盾运动引向了有名与无名的矛盾运动,引向了无名之朴,推动对待名词所指涉的领域发展至越发完善的境地。如此,“无名朴”有了广阔的意义的纵深,辩证的“无名朴”意味着无名中蕴含着有名而又为有名所蕴含,而“朴”的状态则在有名与无名的辩证统一中获得发展的物质动力。“无名朴”的理念可以对很多领域的实践活动提供借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各种相对待的范畴可以在“无名朴”理念的启发下,实现一种对待中的融通,一种对立中的统一。由此,相对待的范畴可以更好地相互补充,更好地相互促进,在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动关系中和谐并举,形成良好的整体教学效果。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这样相对待的范畴有很多,主要有前文所述的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理性与感性等。

二、“无名朴”理念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一)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

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是语言教学的两个方面。首先,语言是一种交流的工具,是一种信息的载体,表现出明显的形式性。另外,形式离不开内容,语言形式必然需要在思想内容的表达、理解和传播中实现自己的存在,彰显自己的特质,由一种抽象的概念或者概念的体系转化为一种实实在在的认知客体和学习对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应当各自受到足够的重视。首先,大学英语教学中使用的语言材料在思想内容上应当具有足够的广度和深度。这些语言材料应当涉及宽广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应当涉及当今世界发展潮流中的各个领域。这些语言材料应当体现出历史的维度和人文的关怀。在体现广度的同时,这些语言材料应当合理地拓深其主题内涵,为当代大学生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特征与思维方式提供便利。当然,合适的语言材料要在教学中真正发挥出作用,还需要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引领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合理预期与评估。如此,大学英语教学的思想内容才可以得到保障。另外,大学英语教学也应强调语言形式的学习。教师应当从理性与感性的不同层面上促进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感知、掌握和内化。总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应当分别得到重视与强调,它们的不同特点与不同规律应当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得到科学的认识与区分。然而,这两者不应当被割裂开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应该被置于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它们既相互区别、相对***,又相互衔接,联结贯通。语言本身就是在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这两个维度上实现自我建构的,这两个维度的复合使得语言本身的存在、发展和意义生产成为了可能。因而,不论是在语言的本体论认知上,还是在语言教学的具体探索中,内容与形式都不可以,也不可能被割裂开来。思想内容需要寄托于形式实现自身、表现自身并传达自身,而语言形式也需要凭附着思想内容确立自身、展示自身并演绎出自身具体的外在形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越是能使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越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外研社《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读写教程》中的《〈读写教程〉编写及使用说明》指出,该教程“兼顾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选材注重趣味性、信息性、实用性和时代性,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涉及语言、文化、习俗、伦理、信息、科学、社会焦点等方面”[5]。该教程对“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兼顾”以及其对“题材”和“体裁”的均衡的重视,客观上有利于实现外语教学中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既区别又衔接,既***又贯通的关系模式,实现一种“无名之朴”的状态。在这种教学与学习的模式下,内容与形式的互补与互促能够推动良好教学效果的实现。

(二)理性与感性

要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要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需要同时促进理性学习和感性学习这两个并行的学习过程。理性学习指学生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以理性的方法分析与理解语言的结构特点与运作方式,对语言现象知其所以然。然而,语言学习毕竟不同于自然科学学科的学习,从感性上对知识的掌握在语言学习中较之在其他类型的学习中占有更加突出的地位,这就需要在理性学习之外鼓励感性学习。感性学习指学生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以感性的方法对语言材料进行感知、记忆与运用,对语言现象知其然,而且要广泛地、基于大信息量地知其然。理性学习在语法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语法(Grammar)是语言的组织规律,它赋予语言以结构系统。”[6]语法是语言中的组织原则,是语言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自然形成的一整套规则与规律的总和,体现了语言在随意性与约定俗成性中的理性精髓。语法的学习在外语学习中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可以将纷繁芜杂的语言材料条理化和系统化,使得语言材料组成更加易于掌控的体系,集中体现了理性学习和理性思维在外语学习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理性的原则应该得到体现,以语法教学(当然,这里的语法教学不仅仅是指专门的语法课程教学,更是指分散在诸如大学英语读写课程等课程中的语法点传授)为典型代表的偏重理性的教学部分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当然,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理性原则不单单体现在语法教学中,也体现在其他诸多方面。例如,对近义词汇、反义词汇和同类词汇的汇总、辨析,对构词规律的探索,等等。通过理性原则的贯彻,大学英语教学活动能够深化学生对英语语言的认知,使他们认识到英语语言的科学性。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理性原则是语言的本质属性以及语言教学和学习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这一原则的贯彻有利于提升教学的效果,尤其便于发挥强调理性思维的理工科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潜在优势。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感性的作用同样不应该被忽视。在人们直接面对、亲身体味并实际应用语言的过程中,首先接触的也是最多接触的是语言感性的一面。感性的语言材料直接实现了语言的功能,确证了语言的存在,是诠释语言与学习语言的基础与最终依据。可以说,感性语言材料的整体构成了语言这一概念的外延。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忽视感性的语言材料与感性的原则就等于背离语言教与学的本源。语言感性的一面集中体现在语言的音与形等方面,这些方面是语言的肌体,也是语言的基础。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感性原则最集中地体现在口语教学中,也明显地体现在阅读练习、听力练习等教学部分。这些教学部分,连同它们所体现的感性原则,无疑应当受到足够的重视。有了足质足量的感性学习活动,感性的作用便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面对的外语便是具体的和鲜活的,便是活生生的切近生活的交流工具。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得到增强,学习的效果也就有了更大的提升空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完全摒弃理性原则或者完全摒弃感性原则的情况基本上是不存在的,然而没有掌握好二者之间的平衡而失之偏颇的情况,以及割裂理性原则与感性原则使得它们相互孤立的情况则是常见的。理性原则与感性原则不能偏废,只有使得理性原则与感性原则在一种平衡互动的关系中共同参与组建教学模式,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消除相关瓶颈现象的制约。理性学习与感性学习不能相互隔离,只有将这两个方面整合到对方的动态过程中来,使它们相互促进,相互激发,相互提供深拓的便利和依托,才能形成更大的合力,才能消除掣肘因素,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整体效果的提升。可以说,平衡与贯通理性原则和感性原则,协调理性学习与感性学习并使之相辅相成,在理性与感性之间达致一种“无名朴”的状态,是促进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推手。

三、结语

以上举了两个方面的例子进行了集中论述,而“无名朴”理念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对待———融通”式启示并不限于这两个方面,而是存在于诸多方面,比如大学英语教学中介绍西方文化知识与守护中华文化底蕴之间的关系等等,不再一一详述。总之,将大学英语教学中相对待的范畴置于相互区别、相互联结、相互融通的关系模式里,使得这些相对待的范畴建构出一种“无名朴”的存在状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提高。辩证的“无名朴”不意味着绝对的无名和名的彻底取消,而是意味着有动态的发展的融通之名,而无静止的停滞的割裂之名。这样,在彼此之间的互动中,相对待的双方保有和发展自身的名,在主导自身的意义建构和意义演绎的同时,也参与着对方的意义生产活动。在辩证“无名朴”的状态中,相对待的范畴首先是有自身***的意义坐标和意义建构的。同时,它们又在融通的关系模式中为对方提供着意义的参照并在意义发展的过程中影响着对方。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理性与感性等对待范畴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大学英语教学中相对的意义持有方式和意义发展向度。以“无名朴”的理念对它们进行把握,保障它们分别得到足够的重视,并且在它们之间建立相互参与、相互促进的关系,可以形成最大化的合力,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平衡、高效的发展。

作者:刘磊 单位:中国民航大学

参考文献:

[1][2]饶尚宽译注.老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胡适.老子[C]//梁启超,章太炎,闻一多等.国学大师说老庄及道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13-27.

[4]上海市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第8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理想的名人名言篇6

关键词 名著 语文素养 文化 人格

名著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实际调查后发现,中学生的阅读名著情况与相关要求相差甚远。绝大多数学生对名著的情节和人物只有一些简单的了解。为了提高我们重视名著阅读的意识,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求中外名著的阅读与提升语文素养之间的关系。

1 阅读中外名著能拓宽文化视野

文学名著是作者心血的结晶,它来源于生活,是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许多巨作展示了各名族的波澜壮阔的画面,文化精神追求,形象地再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治、经济、文化、风俗等各种状况。中学生由于自身生活阅历的有限,他们的人生经验还相当匮乏,但他们的接受力强,求知欲旺盛,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来丰富人生经验。文学名著作为连接读者与社会的重要桥梁,客观上为读者搭建了理解社会人生的平台,拓宽了读者的文化视野。

对于中学生来说,生动形象的故事远比单纯的历史介绍,文化研究有趣得多,给他们的印象也深刻得多。名著就如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展现人生百态。如中国古典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就是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就是一部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罪恶的历史,读者可以看到封建崩溃覆灭的必然结局。《骆驼祥子》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触目惊心,具有浓郁的老北京风情的人物画与世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从十月***,国内战斗到恢复国民经济各个时期的苏联社会特点和时代气氛,热情歌颂了为祖国而战的苏联年轻一代,展现了他们的成长历程和精神风貌。

散文大家刘白羽曾说,每一部名著都是“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莽的宇宙。”广泛认真地阅读名著,一定会获得历史和现实,社会和人生,自然与精神的种种知识,从中涉取人类文化丰富的养料,为今后成才打下坚实的文化根基。

2 阅读中外著名能增加语言积累

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它的语言是丰富优美的。特别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提供了优良的语言环境和良性语言刺激,它激发着学生学习语言的潜能。随着阅读量增加,语感积累的增多,学生的语文素养,写作能力的提高,就不再是一句空话。我国古人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深切感悟,这都体现了多读多感对写作的重要作用。

中外名著的作者因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因素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语言风格。有的豪放,有的婉约;有的清新飘逸,有的雄浑悲壮;有的典雅端庄,有的通俗晓畅。犹如百花园,千姿百态。我们阅读名著时,应该兼容并蓄,各采其长,从作家的语言个性出发,去感受作家的语言;多读,多记以此来提高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

《繁星·春水》的语言清新淡雅而又晶莹明丽,明白晓畅而又情韵悠长。冰心以她“满蕴着温柔,带着忧愁”的抒情风格,感情深沉浓烈地歌吟着纯真的爱,描绘着大自然的美,读来轻柔雅丽,韵律浑然天成,意境优美清丽。《骆驼祥子》的语言提炼了北京口语,生动鲜明地描绘北京的自然景物和社会风情,准确传神地刻画了北平下层社会民众的言谈心理,简洁朴实,自然明快,带着浓浓的“京味儿”。《红楼梦》的语言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极深的功底。书中大量的诗词曲赋,显示出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到,让人领略到古典文学的典雅含蓄。《西游记》这部书则以生动的形象,奇幻的境界,诙谐的笔调,怡神悦目,启迪心态,而一直受人喜爱、赞美。

这些名著,或清新,或含蓄,或通俗,或绚丽,体现了语言风格的多姿多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丰富的语言材料。汉代文艺理论家刘勰曾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生在名著陶冶下,语言运用能力,理解鉴赏能力,写作能力无形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3 阅读中外名著能提升人格塑造

德国诗人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名著就是以其独特的魅力,营造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家园,提升我们的人格塑造。

许多文学名著表现了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教育人,熏陶人,特别是塑造了一系列可歌可泣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汇集了人类的各种美德,给我们读者以积极的精神激励作用。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的主人公——保尔,百折不挠的顽强奋斗精神感染着每位读者,透过保尔高尚纯洁的道德言行,我们看到了作者无比崇高的心灵。这些高尚的言行,洗涤着我们的认知世界,并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里。他告诉我们应该过怎样的人生。“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为***全人类而斗争。”这段话激励了一代代人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去锤炼钢铁的意志,它是我们寻求人生价值的丰碑,是我们成长和追寻的路标。

同时,文学名著,在做人、治学、理想追求等方面具有许多至理名言,至今仍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如《繁星·春水》中有许多极富哲理的小诗。《春水》之一七四,诗歌开篇用呼告手法,采用倒转句式,劝勉青年人勤奋努力地学习,去“珍重地描写”自己的人生诗篇。不要懈怠,不要蹉跎。然后,用一拟人兼比喻的修辞手法点明原因,催人上进;因为“时间正翻着书页,请你着笔”啊!

4 阅读中外名著,能激发想象,优化思维

文学是作家创造性想象的产物,也是一种审美的语言艺术,他通过审美化的语言,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文学名著中有许多想象奇特的一些神魔小说、英雄史诗、科幻故事等浪漫主义作品。这些作品的作者常常想前人之所未想,具有瑰丽神奇的想象。这些想象能够打破读者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势,拓展读者的思维,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

《西游记》以诡异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突破时空,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吸引读者的原因之一是在于他们是科学与幻想巧妙结合的成果。它不但能够激发人们对科学的兴趣,更能启发人们的思考,使他们大胆地幻想未来的远景。

理想的名人名言篇7

摘要 荀子的语言观历来为语言学界所重视,本文试就《正名》篇中的有关观点加以提炼论述,具体就名实问题展开讨论,分析荀子的语言理论对儒家语言观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对后世语言学的积极影响和重大贡献。

关键词:荀子 正名 名实 逻辑思维 约定俗成

中***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荀子是先秦继孔子和孟子之后儒学最后一位大师。他完善了博大的儒家思想体系,因其对先秦诸子思想均有批判吸收,所以他不仅是先秦儒学发展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也是先秦思想史上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思想家。

名实之辩是先秦诸子持久的学术论辩,其时重***治、重理论、重逻辑,格外关注语言。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中指出这场名辩思潮“特点是在相互辩解中注意分析名词、概念和命题,考察名实关系,探讨思维规律和方法,企***改善人的主观认识……”名实关系是先秦诸子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各家都有论述。然而论述最为深刻、理论最为完整的就是荀子的《正名》,在继承孔子“名实”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儒家哲学中的语言观。

一 孔子哲学中的名实观

孔子的时代,语言凭借***治实践而发展,受到充分重视。当时对邦交辞令的需要,使语言逐步升级,以至于“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孔子最早提出的“正名”思想,可以说是儒家哲学思想的基础,也是“孔子学说的中心问题,孔子实是名实关系的始祖”(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皇侃《论语义疏》引郑玄注:“正名谓正书字也,古者曰名,今世曰字。”这也是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也就是说,从分析名词词义,澄清概念,明确主观认识的角度来讲,“孔子的‘正名’不专指书面文字,他所辩证的是与国家***治有关的名分、名称”,是纠正春秋以来诸候、世大夫僭越引起的社会名分之颠倒,也是纠正天下无道造成的礼坏乐崩的状况。孔子强调规范的第一性和至上性。名正,指各种礼目之名与人的行为要一致。“顺”即是合理的、合法的、合逻辑的。“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子路》)这一原则对语言学的研究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有助于修辞学的萌芽(详见崔应贤《论孔子的语言观》一文),二是有助于训诂学的萌芽。孔子修《春秋》措辞精严,一字褒贬,微言大义。后学为探究“春秋笔法”而去考词义、析句法,客观上促进了训诂的发展。所以,胡适说“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实是一切训诂书的根本观念”。

二 荀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

与孔子基本价值取向一致,荀子也非常关注现实***治。“故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则慎率民而一焉。”因为“圣王没”,所以“名守慢,奇辞起,名实乱”。他认为,语言创造的权力应该由王者来执行。理性的语言论述方式可以达到***治上的大治,在圣王没、奸言起,“君子无势以临之,无刑以禁之”的百家争鸣时代,他主张通过喻、期、说、辨四种方式来使天下归于一道。他说:“实不喻然后命,命不喻然后期,期不喻然后说,说不喻然后辨。故期、命、辨、说也者,用之大文也,而王业之始也。”这里荀子强调命名的重要性:“对于实物不能明白,就给它起个名字,起了名字还不明白,就用大小形状等来加以形容,这样还不明白,再告诉他为什么会这样,如果还不明白就只有通过反复论证来辨明它。”这体现了荀子逻辑思维的特点。他将那些“析辞擅作名以乱正名,使民疑惑,人多辨讼”之人称之为“大奸”,“其罪犹为符节、度量之罪也”。这样,人们就“莫敢托为奇辞以乱正名”,而能“壹于道法而谨于循令矣”。

因此,荀子语言哲学中包含了对大一统理想的追求,希望通过正名来统一学术思想,从而加速战国竞争局面的结束而使天下统一,这和孔子最初正名的思想宗旨一致,都是维护语言的正统性,维护社会制度秩序思想主张的体现。这对统治阶级而言,有利于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对于国家的***治安定、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经济的繁荣,无疑是有利的。因此,儒家学说能长久不衰为历代君王所推崇,不是没有道理的。古往今来,统一语言、规范语言,对于***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直到今日,语言文字工作者的任务仍是如此,所不同的是如今的语言文字工作者在为人民自身的文化修养服务,为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做着默默无闻的努力。

三 荀子对儒家正名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如果孔子的正名是为统治阶级服务,那么荀子的正名范围就更为广泛,更加看重语言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实际运用:“一切名词,随世运学术之进化,而日易其涵义。涵义既易,而犹沿用旧名,则旧名不足以指新实,故有作新名之必要。”荀子处于时代交替之际,新的制度将取代旧的,名的变更也是时代交替产物,在旧的基础上创新,是正名的缘起,有着时代的必要性。“例如名有始意粗略而其后逐渐精详者,则一大名不足以当之,必分作数小名始合。又有始意偏指而终全指者,或始为有而终为无者。始偏终全,则旧名必须扩大。始有终无,则旧名必须废弃。若仍沿用,或代用,则名实不符,指物淆乱。故于旧名之外,均须另作新名也。”荀子从孔子单一的从礼制度出发正名的思想发展到较为广泛的名物之辩,体现了他与时俱进、注重实用的睿智远见。荀子对语言学的影响突出体现在以下几点:

1、对语言本体的研究

《正名》中的“名”,相当于现代语言学中的“词”。《正名》开篇:“后王之成名:刑名从尚,爵名从周,文名从《礼》;散名之加于万物者,则从诸夏之成俗曲期,远方异俗之乡则因之而为通。”这段话代表了荀子对礼教制度等方面专名的继承和普通名词(散名)的创造,他已经注意到了语言发展的稳固性和变异性,即我们词汇学上所说的普通名词和专有名词发展的不平衡性,语言发展的稳固性和变异性的对立统一。

荀子辩证地论述了作为语言本体――词的发展变化,从而启发后世探求“古今语殊,四方谈异”的原因。可以说,荀子对方言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尽管没有详细分类和明确的定义概念,但是在他的表述中已经出现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的区别。社会方言的分类有了萌芽:“君子之言,涉然而精, 然而类,差差然而齐。彼正其名,当其辞,以务白其志义者也。”“故愚者之言,芴然而粗,啧然而不类, 然而沸,彼诱其名,眩其辞,而无深于其志义者也。”

之所以有君子之言,有愚者之言,是因为治学态度的不同,遵礼重道的不同:“辞让之节得矣,长少之理顺矣;忌讳不称, 辞不出。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辨。不动乎众人之非誉,不治观者之耳目,不赂贵者之权 ,不利传辟者之辞。故能处道而不贰,咄而不夺,利而不流,贵公正,而贱鄙争,是士君子之辨说也。诗曰:‘长夜漫兮,永思骞兮,大古之不慢兮,礼义之不愆兮,何恤人之言兮!’此之谓也。”这里荀子告诉了我们应如何去习得语言,善用语言,从而驾驭语言以求实效。名实关系进一步得以具体化,名正则不惧不符实了。

其次,荀子较好地阐述了语言和逻辑思维关系,他是第一个区分词和词组的人。“名也者,所以期累实。”“名”就是用词来所表概念;“累实”就是用概念反映客观事物,这说明了正名的原则:名是说明实的,名以实为转移,同实者同名,异实者异名。荀子不仅认识到概念反映事物靠词语实现,而且对反映事物名称的名词进行了层级分类,“大共名、大别名和个体名称”,“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则兼。”在确定事物名称时,单音词能表示则用词,不能则用词组。

上述现象从语言和逻辑两个角度来看,涉及了种概念和属概念的关系问题。荀子在此基础上,提出“制名之枢要”:“故万物虽众,有时而欲遍举之,故谓之‘物’。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共之,共则有共,至于无共然后止。有时而欲遍举之,故谓之‘鸟兽’。‘鸟兽’也者,大别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止。”“共、别”从逻辑角度,“单、兼”则是从语言的角度。王力先生指出,荀子把范畴叫做“大共名”,把种叫做“大别名”,把属叫做“别则有别”。这和西洋的形式逻辑不谋而合。也是荀子之前的儒家学说中所没有的。

2、正名在语言交际功能上的重要性

大家都知道,明白晓畅的沟通来自于没有歧义、清晰明确的语言,意义不明确、词义含混不清,就无法表情达意、晓谕四方。所以荀子说“异形离心交喻,异物名实玄纽,贵贱不明,同形不别。如是,邪恶志必有不喻之患,而事必有困废之祸。贵贱明,同异别,如是,则志无不喻之患,事无困废之祸,此所为有名也。”此处的贵贱、同异,指事物的等级、品类,“明贵贱”即定名分,本是孔子的主旨;“辩同异”即是正名字,是墨家名家的传统。荀子对孔、墨两家研究语言的不同路线进行了初步结合。尽管有一定的思想局限性,但是区分事物的自觉意识保证了人与人之间沟通和交流时的畅通无阻,体现了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作用。

交际达成,表达所用的语言还要美。“君子之言,涉然而精, 然而类,差差然而齐。彼正其名,当其辞,以务白其志义者也。彼名辞也者,志义之使也,足以相通则舍之矣;苟之奸也。故名足以指实,辞足以见极,则舍之矣。外是者谓之

,是君子之所弃,而愚者拾以为己宝。”(《正名》)当语言“志义之使”的任务已经完成,就不必过分强调言辞、语言形式上的美,必须求之于语言形式所体现的思想内容,用词造句与所表达的意思贴切无间,浑然一体,这就是语言的美之所在。这一原则是对语言作用研究的又一贡献。后世“信、达、雅”的标准正是对此理论的继承。

此外,语言是无阶级性的,但是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是有阶级性的,语言的使用者因阶级的不同,身份的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等等因素,会说出完全不同的话语,在交际时就有了千差万别的效果。荀子盛赞的圣人之辩文采而质实,小人之辩多诈而无功,谓奸雄。这一点也是对“巧言令色鲜矣仁”的继承。

3、约定俗成说的伟大意义

荀子的“约定俗成”说是语言学重要的理论和伟大的贡献。“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约定俗成为探求语词来源的原则。“名无固实”说名与实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可以随意命名,这是任意性,而一旦形成习惯,固定的名词表示特定的事物,就具有强制性,使用的人就要遵守这种说法,而不能随意更改。任意性和强制性的统一,实现了语言的交际功能。

之所以能够约定俗成,根据就是“缘天官”:“凡同类、同情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故比方之疑似而通,是所以共其约名以相期也。”天官即指人的五官(《天论》篇:“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所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大凡同类同情的事物,人们的感官对于世界的感觉印象是相同的,所以将其合并归类,摹拟得大体相似,这就是为什么大家共同约定名称以互相交流的原因。

如果没有约定俗成理论,“那我们便会处于只能通过描述一个对象来指称它的境地。如果专名的标准在所有的情况下都是十分固定和明确的,那么,一个专名便不过是这些标准的缩略,一个专名的功能便会恰恰类似于一个精心构造出的限定摹状词。但是,专名在我们语言中所具有的唯一性和在使用上的极大便利性恰恰在于这样一个事实,即它们能够使我们公共地指称对象,无需被迫提出关于什么样的描述特性恰好构成有关对象的统一性的问题以及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专名标准的不严格性是使语言的指称功能脱离于描述功能的一个必要条件”(J・R・塞尔《专名》,选自《心智》杂志第67卷(1958年),第166―173)。

荀子解决了语言符号和意义之间究竟有无必然联系的重要难题,“约定俗成”说成为我国语言学的第一块理论基石,也奠定了荀子语言巨匠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孔繁:《荀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1期。

[2] 安小兰译注:《荀子》,中华书局,2007年第12期。

[3] 胡奇光:《中国小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期。

理想的名人名言篇8

关键词:名人;代言;品牌塑造

早在20世纪20年代智威汤逊广告公司就在力士香皂的广告宣传中使用名人照片,这是最早可以查证的形象代言人先例。20世纪末,耐克公司借助篮球巨星乔丹的影响力,一跃成为世界知名品牌。①上世纪末,我国表演艺术家李默然为三九药业代言,开创了我国代言人的先例。

代言人通常是品牌战略者们聘请或者塑造的,能让人们通过对其知名度、职业形象、个性、平行的联想,产生某种美好印象的人。名人代言活动通常是企业聘请某名人参与其产品或品牌做推广传播的活动。在注意力就是资源的新媒体环境下,塑造和传播品牌的核心就是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并获得公众的认可。名人不论属于哪一类,都会有着较高的公众识别度,名人本身就是注意力的焦点,因此名人代言对企业和品牌形象塑造有着难以估量的影响。这种影响并不是空穴来风的,而是有着扎实的学科基础。

一、名人代言塑造品牌的原理

1.心理学。(1)晕轮效应:是人的一种主观心理特性,普遍存在于大众无意识的状态下。大众会将对代言人的喜爱、尊敬、信任、权威的特性与产品和品牌相联系,把对代言人的喜爱和信任转移到产品和品牌上面,从而强化品牌形象。

(2)爱屋及乌:爱屋及乌是名人代言人的心理学基础。名人一般会拥有特定的支持者和追随者,也就是粉丝。消费者在喜欢名人的同事也会接受他们代言的产品或品牌。名人代言可以把这种爱屋及乌的心理转移到产品和品牌之上,引起目标消费者的关注度和好感度。

2.传播学角度。(1)意见领袖:名人也是现代传媒的产物,大众传媒塑造了名人。名人有着广泛的知名度和强大的号召力,在传播过程中扮演着意见领袖的角色。产品或品牌经过作为意见领袖的名人推荐之后,往往会起着更好的传播效果,提升品牌的品牌形象。

(2)信源可行性:美国传播学家Hovland发现,信源可信度包含专业性和可靠性。信源的专业性是指信息的传播者对所传内容和信息的精通程度,比如一些行业翘楚类的“名人”发表行业内的观点往往会比较有说服力。信源的可靠性是指信息传播者具备良好的品质,如诚实守信、细心谨慎等。专业性和可靠性越高,对目标传播者的说服能力也就越好。名人代言人往往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可靠性。②

3.符号学观点。名人代言有助于建立品牌个性和品牌识别,世界上大多数的钱币上都会印有头像,原因是由于人类对人像的识别意识最为强烈。名人代言可以将名人符号化象征化,在消费者脑海中留下记忆。通过这种转化,消费者在接受广告讯息的同时,会与名人人像产生联系,而在购买时,在催眠作用下又会重新记忆。名人代言人是透过一个受欢迎,形象好的名人去转化那冰冷产品的内涵与认知,赋予产品鲜活的生命与亲切的联想。既能吸引眼球,又能留下联想记忆,从而推动品牌个性和品牌识别的建立,迅速拓展知名度并引起社会关注。

二、名人代言塑造品牌的作用分析

1.提高品牌知名度。利用代言人的知名度或者争议,可以迅速提高品牌的公众知名度,尤其是在品牌成长初期尤为明显。帕莎太阳镜是浙江盈昌眼睛旗下的一个品牌,在进入市场初期,为了扩大知名度,与演员范冰冰签立了代言协议。范冰冰美丽时尚的气质与帕莎尽“情闪耀”的品牌理念不谋而合,广告投放后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帕莎由一个不知名的国内小厂迅速成为国内眼镜行业的一线品牌。

2.提高品牌的美誉度和可信度。一方面名人的美誉度较高,公众易将名人美誉度与具体的产品组合,嫁接,联系进而对产品或者品牌产生某种美好的印象。另一方面,代言人作为公众人物,公众对其的信任度较高,通过代言人的推荐,可以起到意见领袖的作用,提升品牌的商业价值。

3.提高产品销量,扩大市场份额。名人一般拥有广泛的粉丝群体,这一群体是名人的坚定支持者和拥护者,他们不仅支持名人在事业上的发展,名人代言的品牌也会尽量去支持。名人代言活动因此可以直接带动产品的销量。另一方面与没有代言活动的竞争对手相比,名人代言的品牌在竞争上可以形成相对优势,帮助品牌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2012年,韩国男星苏志燮为某女性服装品牌做代言,虽然引起了一定的争议,但销售量在半年之内激增42%,拉动销售的作用明显。

4.建立企业文化。品牌与文化是一内一外,相互映衬的整体,企业文化的宣传与推广需要“人格化”的作用。即利用名人和某个知名的人物形象、故事和成就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品牌推广的载体。比如说人们提到比尔盖茨会想到微软,提到雷***会想到小米,提到王珞丹和黄晓明会想到她们为凡客诚品的代言,这些都是企业人格化的表现。选择合适的代言人,将企业品牌的形象与代言人建立相关联结,对于企业品牌资产的每一个方面:品牌知名度、忠诚度、知觉品质、品牌联想等都有好处。

如上所述,名人代言活动利用得当可以帮助品牌传播,塑造品牌形象,在名人代言的选用方面,企业和品牌应该对名人的商业价值进行预估,减少代言危机的风险;还要从代言人性格,品牌调性,消费者喜好等方面选择适配性高的代言人。总之企业和品牌应该慎重考虑,仔细选择,尽最大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代言人。

注释:

①中国名人广告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姜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理想的名人名言篇9

内容摘要:本文从旅游景点翻译目的出发探讨旅游与文化的关系,归纳景点名称的特点和功能,提出“忠实、通顺和美”的翻译标准,以及为达到这一标准在景观名称翻译中所实践的模糊对等的翻译原则,最后考察景观名称翻译中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旅游文化观 景点名称 标准 模糊对等 策略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景点的翻译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在浩如烟海的旅游景点汉译中,最先跃入西方游客眼帘的就是景点名称的汉译英。旅游景点的英译名犹如人名,好的译文可以瞬间抓住游客眼球,打动游客心理,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由于译者的水平参差不齐,中西方语言文化及审美的差异的存在,译文质量良莠不齐。旅游景点名称的误译、乱译随处可见,严重影响了景点翻译的整体质量,妨碍了旅游文化的传播,破坏了西方游客的审美感受,他们想通过旅游了解异域文化的目的也受到了影响。本文拟从旅游翻译的文化观着手,阐述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和模糊对等原则。

旅游翻译的文化观

旅游与文化。高速发达的现代交通与通讯、日趋繁荣的现代商品经济,极大地丰富了旅游的内涵,旅游已经不仅仅是“游”,“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构成了现代旅游的主要内涵。因此,旅游不仅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且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崔进,2001)。从古至今,许许多多文人墨客都曾游历名山大川,创作出许多名篇佳作,从中可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瑰丽,中华文化的灿烂和艺术家的情怀。旅游极大地丰富了现代人的文化生活,陶冶了人们的情操。现代人喜欢旅游,不仅是他们想摆脱高度社会化的生活和紧张的工作环境,还因为他们想通过旅游了解更多的华夏文明和异域文化。旅游景点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是文化的标记,都与某一历史掌故、神话传说、民间风俗有关,让游客们在旅游中身临其境地触摸历史、感受文化。有的景观还反映了某一时期中国的***治、***事情况,如兵马俑、焚书坑、赵武灵王丛台、万里长城、武侯祠、十三陵、故宫等;有的景观有深厚的宗教文化背景,如文殊院、乌尤寺、三清宫、长春观、归云寺、白马寺、龙门石窟、云岗石窟等;有的景观与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有关,如白龙洞、虎跑泉、舍身崖、洗象池等;有的景观留下了文人墨客的足迹,镌刻着他们的诗联、字画,如东坡载酒处、唤鱼池、文赤壁、杜甫草堂、吟诗楼、岳阳楼等;有些景观承载的文化信息并不是单一的,如“乌尤寺”既是佛教文化景观,又与民间传说有关。所以说,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景观游览可以丰富游客的文化知识,提高游客的文化素养。

旅游翻译的文化观。旅游景观深厚的文化内涵对翻译的启示是:翻译离不开文化语境,这也是翻译文化观的一个体现。翻译的文化观始于20世纪70年代,到了90年代文化成了翻译研究的热门话题。以苏珊•巴思内特为代表的文化学派强调,翻译的本质是“文化翻译”;正如翻译家尤金•奈达(EugeneA.Nida)所指出的:“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诚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化语言就不存在,而翻译涉及两种语言,这两种语言必然受到它们所承载的文化影响。奈达认为文化是“一个社会信仰和习俗的全部”,而信仰又是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的,语言又是记载习俗的重要工具。从前面的景点名称可以看到,许多景点名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积淀的反映。

旅游翻译的审美观。旅游翻译的审美观体现了翻译的文化观,因为审美情趣和意识形态沉淀于一个民族的心理深层,从而形成最高层次的具有最强烈的文化色彩的认知语境。许多景点名称具有美学特征,承载着朦胧的美的意境,可以唤起游客美好的联想或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因为语言文化不同,汉语景观名称中的模糊语在英译时要正确处理语言和文化的矛盾,不仅要考虑汉语模糊语所创造的形象、喻义和修辞色彩,还要尽可能体现译语的民族特色、地域色彩、接受心理和表达习惯,这样才能达到最深层的文化交流(包惠南,2003)。

模糊对等的翻译原则

首先,文化翻译观认为翻译不仅是双语交际,它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翻译的目的是突破语言障碍,实现并促进文化交流,翻译的实质是跨文化信息传递,是译者用译语重现原作的文化活动;语言不是翻译的主要操作形式,文化信息才是翻译操作的对象。译者的增删变动,都是在特定的时空下文化制约的结果(方梦之,2004)。持有翻译文化观的林语堂先生,在翻译理论上提出“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即“翻译的各种策略以服务于文化传播的目的为前提,兼顾目标语的语言形式和目标语读者认知语境”(陈福康,2000)。景观名称中存在大量的语言模糊现象,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景观英译名应最大限度再现原名的文化内容,同时考虑西方读者的接受能力。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一书中有:“照道家的返自然和宇宙之能生存全恃“阴阳”二气交融的说法,露水实在是天地在夜间和融后的精灵。”(With Taoist insistence upon return to nature, and with its conception that the universe is kept alive by the interplay of “the male and female forces”,the dew actually stands for 'jice of heaven and earth' when the “two principles” are unified at night.)林语堂没有将中国道教术语“阴阳”译为“yin”和“ yang”,而是译为“male and famale forces”和“two principles”(神),因为音译的“yin”和“yang”对于一般的西方读者来说是不容易理解的,所以林语堂的译文照顾了西方读者的认知语境,且 “principles”是基督教中的神,便于译语读者理解。归化可以迁就译文读者,但却改变了原文中的中国宗教文化色彩,但从林语堂对译文的处理方式中可以看到“忠实、通顺和美”原则的实际运用,即在“忠实”和“审美(心理)”之间求得平衡。

其次,面对汉语景点名称中大量的模糊语言,译者在理解原文和表达时采用模糊思维方式即联想。译者通过联想,即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抓住原文中那些具体、鲜明和生动可感的形象展开语义联想产生联想意义,从而极大地拓展了模糊词语的适用范围,即从有限的、简洁的、令人遐想的语言中产生出一个无限的、丰富而复杂的世界(黎千驹,2006)。此外,不同的译者可能由于职业、性别、年龄、文化修养、社会经历、生活环境的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同一个人在不同的语境里也可能产生不同的联想。

最后,译者通过模糊思维之后来表达实现翻译的最终目的――传播中华文化。译者把自己从原文中所理解的内容用译语写出来,在表达过程中译者需要经常想着读者,考虑如何用他们能够接受的语言传达原文的内容和风格。理解是表达的基础,表达是理解的结果。但理解正确不意味着表达正确,在表达上有许多具体的方法和技巧(刘在良,1999)。对这些技巧的综合运用,也是表达语言模糊性的一种体现。译者在表达过程中展开联想,有些联想不一定提供现成的译法,但可以引起其它联想,间接有助于理解和表达,或可激发想象和思考(方梦之,2004)。

奈达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功能对等原则,即译文对译文接受者所起的作用,跟原文对原文接受者所起的作用大体相等。为达到动态对等,译者要从各种译法中挑选最接近原文效果的译法。然而,译文是否能达到动态对等是受到各种因素制约的,如上所说的原文本身的可读性、不同译者对原文不同的理解与表达策略以及译文读者不同的认知环境。所以说,动态对等不可能百分百做到,只能是接近对等或模糊对等。

模糊对等原则的运用

景点通常分为自然景观景点和人文景观景点,两类景点均由专名和通名组成。专名是景点名称中标识某一特定景观的独特名称,它通常用表示方位、动植物、颜色、物产、建筑物、地貌、宗教术语、或以人名、事物形状命名,如清西陵、清东陵、紫竹林、皇帝陵、三峡、娲皇宫、杜甫草堂等;通名则是标识景观类别的名称,如标识自然景观的江、河、湖、海洋、岛、港、湾、山、岭、峰、峡、坝、林等,标识人文景观的亭、阁、楼、宫、殿、廊、庙、塔、府、陵等。对景点名称翻译常用的策略是音译、直译、意译、音译加意译,音译加注释等,本文仅就其中的直译、意译和音译进行分析,探讨这三种翻译策略对“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及模糊对等原则的体现。

音译或音译专名、意译通名。音译是在英汉两种语言存在语义空白,翻译不可能直接从形式或语义入手时采取的方法,如:Emeishan, Daduhe,Qingchengshan,Baoguosi.或Emei Mountain,Qingcheng Mountain 和Baoguo Monastry.这些译名对西方游客来说,文化信息含量太少,无法满足他们文化旅游的需要,但音译可以保持原名中原汁原味的中国发音,增加西方游客的新奇感。采用音译的专名多是人名或已失去原来的文化内涵的地名,如郑成功纪念馆(Zhengchenggong Museum)、杜甫草堂(Dufu Thatched Cottage)、薛涛井(Xuetao Well)、海师堂(Haishi Hall)、燕尾山(Yanwei Hill)、鼓浪石(Gulang Stone)、九日山(Jiuri Hill)、南山寺(Nanshan Temple)、泰山(Taishan Mountain)、岷江(Minjiang River)等。采用音译或音译专名、意译通名的翻译策略,是“忠实”原则的体现,原景点名的方位标识作用体现在译文里,人名翻译名从主人。由于文化差异,“杜甫草堂”在西方读者认知中产生的语言模糊乃至意境模糊,翻译时采用模糊对等,音译为“Dufu”;燕尾山、鼓浪石、九日山就中国读者而言是模糊语言,不会有人认为某地真有九日,也没有人关心燕尾山是否因山似燕尾而得名,故音译体现了“模糊对模糊”的翻译原则。泰山(Taishan Mountain)、岷江(Minjiang River)的原名中的专名同时音译和意译,读起来上口,体现了翻译“通顺”的原则。

直译。直译可以保留原名简短的语言形式,同时保留原名的深刻的内涵,如桃花溪(Peach Blossoms Stream)、白云山(White Cloud Hill)、迎客松(Greeting Pine)、慈光阁(the Mercy Light Temple)、紫竹林(Purple Bamboo Grove)、黑龙潭水库(Black Dragon Pond Reservoir)等。采用直译策略可以保留原文朦胧的、美的意境,可以激发译文读者的想象力,不同背景的读者产生的联想不尽相同,但直译却可以达到再现原名的审美效果,尊重译文读者的审美感受的目的,是翻译“美”的原则的体现,也体现了模糊对等原则。

意译。意译可以保留原名的文化内涵但不遵守原名的语言形式,如天坛(the Altar to the Gods of the Soil and Grain)、养心殿(Hall of Mental Cultivation)、颐和园(Summer Palace)、金銮殿(Throne Hall)、瑶池(Lake of Immortals)、锦绣谷(Valley of Splendor)、万年寺(Longlife Temple)等。意译的结果是精确对模糊,原名语言是模糊的,译文精确。意译多是由原名的非本义词引起,如峨眉山一个重要的景点“万年寺”,是古代的一个官员为母亲做寿,希望母亲长生不老而修建的寺庙,“万年”是比喻,同样,“金銮”也是比喻,译名明确了原名的文化信息,体现了翻译“忠实的原则”。

总之,景点名称翻译的模糊对等原则使景点名称翻译的操控更具灵活性,可以充分体现“忠实、通顺和美”标准。这一原则的运用为实现旅游翻译目的即传播华夏文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模糊对等原则也考虑到译文接受者的审美和认知以及译者的主观因素。

参考文献:

1.Channell, J. Vague Language. Oxford:OUP.1994

2.Zadeh,L.A. Fuzzy Sets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Cognitive and Decision Processes. New York: Accademic Press, 1965

3.包惠南.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外文出版社,2003

4.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崔进.旅游文化纵谈.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

6.黎千驹.模糊修辞学导论.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7.余富斌.模糊语言与翻译.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0)

8.林语堂. 越裔汉译.生活的艺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理想的名人名言篇10

关键词: 认知英汉名动转用普遍性

1.引言

名动转用现象普遍存在于汉语和英语中,它是指一个属于名词范畴的词不经过任何形态变化便转入动词范畴,成为句子句法形式上的谓语动词。在这里,转用的名词称为“原生名词”,转用后称之为“名转动词”。在名转动词中,有些是临时转用,有些则由于广泛使用其动词语义被固定下来。许多语言学家已对这一有趣的语言现象作了不同角度的研究,如构词法角度、语义角度等。笔者拟从认知角度,讨论英汉名动转用的普遍性。

2.英汉名动转用体现的普遍认知规律

在认知域中名词体现的名词性述义凸显为一个整体,而动词体现的关系性述义凸显的则是实体间的相互关系。名词凸显的是实体,并不依赖其他事物或动作而存在,在概念上具有***性;而动词凸显的则是关系,必须有施动者,具有依赖性。动词化基本采用转喻作为认知操作,许多动词化用法中,特别是为取得修辞效果而临时使用的“活用”中,还常常涉及隐喻。英汉名动转用现象都是认知加工的产物,符合认知语言学的规律,其实现都依赖于语境和显著度。

动词化的语境依赖性首先体现在语言语境上。名词动词化后,其语义上具有不确定性,要依赖其上下文而定。这是因为原生名词指称的事物在概念上具有***性,可以在不同的认知域中与不同事物发生关系,产生动词义。动词化是部分转指整体,在认知域中需要增加新的内容。新增加的内容(即上下文语境,典型体现为动作的施事和受事)构成了动词义的基底,决定了动词意义。其次是对情景语境的依赖,这体现在名动转用的文体特征上。从收集的大量语料中可以看出,不论是英语还是汉语,名动转用大多出现在场景性较强的非正式文体中,如小说、电影或日常口语等。这同样是由于名词在转指动词时,在语义上具有不完整性,需要借助情景信息加以补充。这种场景依赖性在现代汉语中尤为明显,这是由于现代汉语的动词化多为名词的“创新”用法,语义更加不固定。

显著(salience)是知觉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容易识别、处理和记忆的事物。国外学者Giora(1997)的研究表明,显著度高的词语更容易被激活。国内学者沈家煊(1999)认为显著度高的词更容易同心理建立联系。名词要比动词更显著,更容易被记住,而人们总倾向于选择认知域中最显著的部分来转喻动作,所以用名词来转喻动词符合人的一般认知规律。

3.对英汉名动转用现象的认知解释

语言既是人类对世界经验进行认知的结果,又是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种语言现象的背后往往都隐藏着人类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客观事物的一种识解方式。同理,在英汉语中名动转用这种语言现象的背后,势必也隐藏着人类的特定认知机制。

3.1名动转用的认知理据

传统语法对不同词类的分工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名词指称人和事物,用作句子的实体词;动词表示人的动作、行为、事物的变化和事件的过程,用作句子中的谓语。那么,为什么名词可以转用来表示原应由动词才能表示的动作呢?

首先,这是因为在实际中很难清楚地界定“事物”与“动作”。在语言形式层面上,我们可以把词语分为名词、动词等,但在语义与认知层面上,名词并非只是表示事物,它也可以表示关系,如英语中的“aunt”和汉语中的“爷爷”等词,只有在亲属关系的认知域中相对于某一主体才能确定。此外,名词还可以表示过程或动作,如英语中的“development”和汉语中的“工作”等,只不过在认知上,我们可以运用不同的视角,凸显事物的静态抽象方面,从而将过程和动作看作事物。

其次,名动转化的实现与人的认知策略有关。徐盛桓(2000)认为,名动转用句的句义是由表达式的显性表达同内化于该显性表述的隐形表述相互协同,才达成相对完备的表达。在推导出该隐形表述的过程中,常常需要运用“常规关系”。这里,常规关系可以理解为人大脑中储存的各类食物之间的联系。在解读名转动词时,大脑会自觉地调动常规关系找到名转动词与原生名词之间的联系,并根据语境确定该表述的具体含意。这个过程是一个为寻求理解而进行的信息处理、信息加工的有序过程。每一次找寻常规关系并使之同话语相互作用都补足或阐释了名动转用表达式的某些内容。例如,在看到“cushion the chair”的时候,人们自然会想到cusion与chair的关系,即“put the cushion on the chair”,由此,该名动转化的含意就清楚了。又如,当我们看到如“谷歌一下”这样的表达时,会联想到谷歌网站的作用,也自然会领会该表达的含意。

3.2名动转用的认知生成

名动转用的生成符合认知语义观。认知语法认为,语义存在于人的概念化的过程中,具有动态性,语义结构即概念结构,语义结构决定句法结构,语言表达式的意义不仅取决于其概念内容,还取决于该概念内容被识解的方式,即如何被观察、感知和理解的。正如Langacker 所说,名词侧重事体或事物,动词侧重过程关系,是由凸显侧面的本质所决定,而非由其概念内容决定的。换言之,对同一概念内容或认知域的不同识解方式可以产生不同的句法表达式。由此不难发现,在一定情况下,事物语义结构和关系语义结构在语义内容上并不存在泾渭分明的差别,语言表达式的差别是由人们看待同一情景的不同视角和认知聚焦所致。因此,倘若语言使用者或认知主体采取特定的认知视角,凸显同一认知域的不同区域,名词便可以转化成动词。

认知语言学家坚持百科知识语义观,他们在承认语义完形整体性的同时也注重整体的可分解性,词或更大的语言单位是激活知识网络的触点,词的语义不是孤立的一组必要和充分的特征,而是互相联系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当我们看到、听到或想到名词“blanket”时,与其相关的一系列概念便被激活,我们会想到它的形状、材料和作用。同理,当我们看到、听到或想到名词“网”时,与之相关的动作,涉及的施事(agent)、受事(patient)等语义概念也会浮现于脑中。语言使用者可以通过名词激活与其想要表达的意义相关的整体认知域,并通过特定的观察视角,锁定被名词激活的语义域定的语义概念,凸显其表示过程的概念,同时隐退与这一表动作过程相关的事物概念为背景,从而确定语言操作者意欲表达的语义,在句法上就呈现为动词,名转动词便由此生成。

4.结语

综上所述,英汉名动转用反映了普遍的认知规律,有着共通的认知机理,即都是以其原生名词的认知域为基础,通过人类的认知活动,使与该原生名词相关的整个认知域激活,名转动词的语义也随之产生。对名转动词的认知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对语言本身,更可以对语言本质有更清晰的认识。

参考文献:

[1]CLARK,E.V.&CLARK,H.H.When Nouns Surface as Verbs [J].Language,1979,(55):812-866.

[2]Giora, R. Understanding Figurative and Literal Language: the Graded Salience Hypothesis [J].Cognitive Linguistics,1997,(83):183-206.

[3]LANGACKER, R.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1: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4]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1):3-15.

[5]徐盛桓.名动转用与语用推理[J].外国语,2000,(2):7-14.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理想的名人名言10篇

学习

齐民要术总结的是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齐民要术总结的是10篇,内容包括齐民要术主要讲的是,齐民要术的意义和观点。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密切,近年来齐齐哈尔市对外贸易发展速度也日益加快。但是,随着国内和国外经济环境的变化

学习

难忘的一堂课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难忘的一堂课10篇,内容包括难忘的一堂课作文500字优秀,难忘的一堂课作文450字。这一堂课,多么的难忘呀,我要永远记住这一堂课!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东兰县劳动小学六年级(已毕业):韦峰

学习

团课教案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团课教案,内容包括团课备课教案,团课教案的正确写法。一、团课主题:怎样做一名合格团员?二、团课完成时间:4月底前。三、授课人员:各班团支部书记四、团课主要内容要求:1、注重阐明“学讲话做合格共青团员”教育实践的重要意义。

学习

高效课堂学习材料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高效课堂学习材料,内容包括高效课堂学习心得体会及今后做法,解读高效课堂学习笔记。一、课堂教学中学习材料存在的问题1.学习材料设计脱离学生认知起点【案例1】在一次学校的教学研讨活动中,笔者连续四次听了人教版四下第一

学习

前台接待工作内容10篇

阅读(12)

本文为您介绍前台接待工作内容10篇,内容包括前台接待工作流程怎么写,前台接待主要工作内容。在工作的这段时间里,我觉得我已经能够胜任物业前台这份工作岗位。这里的工作环境我很适应;制度要求我也能够接受。也有信心有能力把这份工作做

学习

科普教育工作计划模板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科普教育工作计划模板,内容包括科普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科普教育工作计划表。普及推广现代教育理论,教育科研方法。6、继续实施校内科研骨干认定制度,实行校、区、市逐级推荐***策。7、加大我校教育科研宣传力度。及时与上下级

学习

只为兄弟战今生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只为兄弟战今生10篇,内容包括只为兄弟战今生,天龙八部只为兄弟战今生。在维塔利走上职业拳坛十二年的经历中,虽然战绩表上也有过两场失败的记录,但别忘记,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意义上击倒他而赢得比赛,刘易斯没有,当然伯德也没有做

学习

自来水公司工作总结模板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自来水公司工作总结模板,内容包括自来水公司个人工作总结范文大全,自来水公司工作总结。五、在建立健全信息保密审查机制中,总公司制定了相关制度,并以文件形式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供水服务宣传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明确要

学习

音乐专业毕业总结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音乐专业毕业总结,内容包括音乐专业毕业总结,音乐学专业实践总结。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院校本科专业培养计划的环节,在培养本科生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根据贵州民族大学本科专业培养计划,本科学生必须

学习

描写雪的作文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雪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描写雪的作文400字以上,关于雪的作文精选10篇。Thechildrenfinishedmyhomework,Iplaythesnowballsnowballdown,inyourbody,yoursnowballhitmylegs……everyonelaughe

学习

毕淑敏散文集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毕淑敏散文集10篇,内容包括毕淑敏散文集十篇读后感,毕淑敏散文精选。毕淑敏的散文不同于张晓风。她只是给我们讲述一个小巧的故事,平凡普通,像一湖波澜不惊的水。她的特点是能够巧妙地在文章中融入一些东西,所以她的文章带着情

学习

古诗苑漫步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古诗苑漫步10篇,内容包括古诗苑漫步涉及到的故事整理,古诗苑漫步宣传语。3、课堂一贯演讲式的老师习惯把学生当成听众,把自己想象成是百家讲坛里的主讲人,眼睛看着房顶,口若悬河地表演着,把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强加给学生,全

学习

购房合同样本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购房合同样本10篇,内容包括购房合同范本样本,购房合同样本。注册地址:__________________邮***编码:______________营业执照号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户行:__________________帐号:___

学习

所谓理想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所谓理想10篇,内容包括所谓理想不在别处,所谓理想完整。说到iPhone,不得不提前段时间的一个真实案例,国内某公司山寨了iPhone的siri智能语音服务,其实,就是在某地雇佣了上百个经过特训的接线员而假做的效果,这当然很让人啼笑皆非

学习

关于理想的文章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理想的文章10篇,内容包括关于理想的感悟的文章,关于理想的范文摘抄。一冯仑,1959年出生于陕西西安。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在人才奇缺的年代,他可谓一路高歌:20岁入***,22岁进入中央***校,先后获得法学硕士

学习

关于道德的名人名言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道德的名人名言10篇,内容包括利益高于道德的名人名言,外国关于道德的名人名言。3、我所谓共和国里的美德,是指爱祖国也就是爱平等而言。这并不是一种道德上的美德,也不是一种基督教的美德,而是***治上的美德。4、感情有着

学习

理想中的学校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理想中的学校10篇,内容包括理想中的学校怎么画,理想中的学校是怎样。除此之外,学校拥有两个分别深浅的游泳池。申的游泳池给高年级学习游泳,浅的则给低年级。校方还可以每三个月举办游泳测试。这样学生就那些溺水的人,当自己跌

学习

关于文学的名人名言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文学的名人名言10篇,内容包括关于文学名人的美好语录,关于文学的名人名言大全。一、孔子的“名实之辩”及其语言哲学意义名实关系,即语言与存在或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先秦哲学家首要关注的语言哲学问题。冯友兰先生曾经

学习

激励学习的名人名言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激励学习的名人名言10篇,内容包括激励孩子学习的名人名言,名人名言关于学习的短句。3、人生像攀登一座山,而找寻出路,却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我们应当在这过程中,学习稳定、冷静,学习如何从慌乱中找到生机。席慕蓉4、没有任何力量比

学习

孔子的名人名言10篇

阅读(12)

本文为您介绍孔子的名人名言10篇,内容包括孔子的十大名人名言,孔子的名人名言解释。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摘孔子《论语》、朽木不可雕也。摘孔子《论语》5、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学习

理想文章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理想文章10篇,内容包括理想文章1000字,理想美文100篇。1938年江文也参加了北京的孔庙祭奠,当时整个祭祀的仪式过程,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他要用西方的、现代的交响乐来表现儒家传统的礼乐精神,表现中国文化的精髓和神韵。这部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