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理想的文章10篇

关于理想的文章篇1

河南 陈相婷

A人生在于折腾

冯仑,1959年出生于陕西西安。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在人才奇缺的年代,他可谓一路高歌:20岁入***,22岁进入中央***校,先后获得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分别任职于中央***校、、国家体改委、武汉市经委和海南省改革发展研究所。正当人们艳羡他仕途顺畅通达时,1990年他却离开了别人梦寐以求的岗位,在公务员成为幸福的代名词时,他选择了放弃。吃惯了思想盛宴的他开始关注自身的生存状态,顺应经济大潮,由理论家、思想者下海变成了实业家,从纸上谈兵进入了前沿阵地。

【感悟】

思想指挥行动,冯仑的放弃恰恰意味着恪守,正如逃离在另一个意义上就是向前。

1991年,冯仑与王功权、潘石屹等人成立了“海南万通”;1992年,他第一次提出了“农业开发”的概念,从海南的农田里刨出了“第一桶金”;1993年,他让潘石屹带着一小笔钱北上北京,成就了万通新世界商城的辉煌,揭开了北京房地产开发市场化运作的序幕。1994年,冯仑在美国投资了亚信;1995年,他参与创建中国民生银行并出任董事,策划并领导了对陕西省证券公司、武汉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东北一家上市公司等企业的收购及重组。冯仑领衔的万通地产于2001年、2002年连续两年获得“中国名企”的称号,他本人连续两届获得“中国房地产十大风云人物”的殊荣。2012年,他突然辞去万通总裁之职,专心司职于被誉为乌托邦的“立体城市”的建设。

【感悟】

从下海到现在,从牛刀小试到功成名就,20多年来,冯仑从未放弃自己“坚守理想,顺便赚钱”的人生信条。他超越了传统商人盈利聚财与散财的简单运筹,他是责任、良知、胸襟、传承、公业和基业的集大成者。他用独有的折腾,逐渐向理想靠近。

在中国民营房地产企业中,冯仑是位传奇人物。在10年的投资运营和资金积累中,他由研究体改***策的学者转变为了拥有20亿身价的集团老总。中国地产界称他为“学者型”的开发商,又称他为中国的“戴尔”。

【感悟】

冯仑的“折腾”的实质在于不满足于现实生活的状态,是向命运挑战,改变自身生存的奋斗。他把自己投入大海,在一次次的翻滚和触礁的过程中,发出了生命的强音。在他的“折腾”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中国重量级投资者的大气和魄力,同时也看到了一个时代民营企业的缩影。卢梭说: “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人活着不怕折腾,就怕活得没有价值;人不害怕死亡,就怕死得没有价值。一个人自我实现的过程,也是破茧成蝶的过程。

B朋友决定视野

冯仑说:朋友是人一生的财富。人需要朋友,第一是情感需要。人是社会动物,需要交流, “1994年在我们创业最为艰难的时期,凌晨3点王功权从海南打来电话,一直持续到上午8点,他把那些没办法与别人说的话讲给我听,就是一个倾诉。倾诉是私人的,是在小范围里情感宣泄的需要。”第二是安全需要。人走到哪儿都有安全需求,这个安全一个是实际办事,包括父母、亲戚等,人数虽少,可无论在哪里,他们都是你的安全底线;另一个是价值肯定,因为共同的爱好、理想或者价值观的高度一致走在一起。1998年与王石相识,是我做“纽约中国”遇到困难的时候,开始王石不大理解为什么要做,当我真正遇到困难时,他跟我说,必须要做。我们很快成为亲密无间的朋友,在精神上互相支持和导引,后来我与马云等也成为莫逆之交。

【感悟】

人的认识能力受环境、阅历和价值观左右,无法跳出自身的认知水平。若想提高自身价值,只需努力奋斗;若想让他人认识你的价值,只需寻找到有足够认识水平的人,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进入一个优秀团队,跟优秀的人相处。

人一生中会遇到许多类型的朋友,不同时期不同人在朋友的选择上也是不同的。如果是初出茅庐、社会阅历尚浅的年轻人,指路型的朋友适合他;如果是想寻共同做一番事业的人,默契型的朋友是他的首选;如果是有强烈表达欲望的人,他们需要倾听型的朋友;如果是价值观已成熟、事业稳定的人,则会选择互助型的朋友。

俄罗斯有位作家比较过友谊和爱情的关系,爱情要索取回报,友谊不索取回报。他认为友谊比爱情更可贵,友谊比爱情更靠谱。

【感悟】

古人言:“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朋友就像一面镜子,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兴趣、志向与品位等。但是朋友不只是镜子,他还会进一步敦促人走向更美好充实的人生。

C选择决定人生

人生总要面临选择。做生意前,冯仑的父母一口气给他写了十几个为什么, “为什么作为一个干部你不好好工作?你以后怎么办?脱离了组织怎么办?……”冯仑的确要面对这些问题,从体制内出走,突然就成了没有房子,没有职称,没有户口,没有档案,没有单位,没有对你负责的人,但他只有一个想法,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说:“如果成功了我就分享成功,如果失败了就咽下苦果。”

【感悟】

为自己负责,华山一条路,置之死地而后生,不同的选择,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甚至会产生天壤之别的差距。

冯仑说:认准目标,做单一的选择,这样你的内心就会平衡。现在的年轻人,有很多的选择,好比所有诱惑都对你打开大门,如果每个门都进,你会很困惑,如果你只进一个门,并坚持到底,就不困惑了。但是最大的风险是,你进门之后所有的后果都要自己承担,没有人会为你负责。每个人的决策是对自己一生的挑战,也是现代开放社会下最大的挑战。这一代人是自由了,但由于自由不知该怎么选择,反而成为通向自由的奴隶。

【感悟】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现代人的苦痛源于过多的物质诱惑。

冯仑的女儿13岁生日时,冯仑告诉了她人生可能的选择。一种是过日子、讨生活,就是日复一日地熬着,你不讨就挣不着钱,就得饿死。这是一种稳定的生活方式,这种方式是社会绝大多数的秩序稳定和道德的来源,它是95%人的选择。另外一种人生叫做挑战未来、改变命运、创造生活。挑战未来,意味着你不知道你的选择最终的结果是不是你要追求的梦想。改变命运,创造生活,意味着别人的终点就是你的起点,你的路会更加坎坷。

【感悟】

莱蒙托夫说: “没有奋争,人生便寂寞难忍。”可以选择平凡,但是一定拒绝平庸。当你转圈时,这个世界很大,当你勇往直前时,这个世界就很小。只有拓宽生活范围,我们的生活才有厚度,才更精彩。渴求梦想,期待未来,不合主流却被主流羡慕。只有选择不一样的道路,才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冯仑说: “现在年轻人的苦恼多源于现实的、物质的诱惑和比较带来的纠结。比如我在公司里或者在机关里耗着,我的利益也能够一步一步有一个增量,但是我一‘折腾’可能什么也没有了,这种差异会让人纠结,这也是年轻人经常在权衡的事。失败了,常从‘爹’那里找根源,但我们大多数人的‘爹’只是普通人,不能总是怨爹、坑爹,最重要的是自己的选择。”

【感悟】

选择是人生的第一动力,有了它,人生才有主题。谁掌握了选择的力量,谁就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正像冯仑先生所说: “一个伟大的人一生选择一次,一个平凡的人每天都在选择。”选择适合发挥自己才干的舞台,就占据了掌握自己生命的支点。

D成功需要熬制

“人到底能走多远?其实自己并不知道,谁知道呢?心知道,脚知道。”人不能成为神,但可以努力成为住在神隔壁的人;人很难成为伟人,但至少可以努力去成为伟人的朋友。

人的差别不在于经历多少事情,关键在于坚强和意志力。伟大从来就不是设计出来的。你不可能在10年前就设计好了今天的每个细节。实际上每件事情的环节都得有意去“熬”。所谓“熬”,就意味着要有耐心,要艰难甚至是很无奈地度过每一天。在特别痛苦的时候要坚持住,并把痛苦当营养来享受。“有坚韧不拔之志,须有坚忍不拔之力”,你志向非常远大,毅力才会顽强。过去常讲“君子立恒志,小人恒立志”。伟大是熬出来的,毅力是时间的函数,痛苦是成功的加油站。因为希望在前面,熬就是有价值的。

【感悟】

把苦痛当成享受,这是一种胸襟,一种情怀,是一种睿智,一种境界。

事业刚刚起步时,冯仑每天的记忆就是借钱,为借钱发愁。这是让多数人看来毫无生趣的事情。但后来有了第一桶金、第二桶金,就慢慢发展起来,所以今天才能够自由。人的事业是个马拉松,在一个弯道处,前后的次序都会有所变化,但最终跑到底的是最有毅力的人,而不是某一段跑得最快的人。最后的胜利正是跑得最有毅力而又不跑错方向的人。

【感悟】

每一次令人艳羡的绽放都是坚持不懈的成果;每一次震撼世俗的伟大都是默默坚持造就的。只有熬过了用血汗浇灌的岁月,才会铸就伟大。成功是熬出来的,只有拥有一颗面对曲折不低头不放弃的心,才有成就伟大的可能,才能创造人生的精彩。

E人生有梦,做梦踏实

冯仑先生用“墙上美人与炕上媳妇”的通俗比喻道出了现实与理想的差异。现实和理想的距离,是每一代人都会遇到的困惑。所以台湾人一直讲一句话:人生有梦,做梦踏(第四声)实。有梦容易,筑梦难。

“有一次我在外面做活动,裤子突然开裂了,需要专人把裤子送过来,一个年轻人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前10分钟到达了我的活动地点。他说接到信息后,他认为这是一个任务,要先研究方案,坐地铁、公交需要多长时间,有一段路开车、坐车都不行,跑步最省时间,于是他跑了3公里,在可操控的范围内把事情完成。他的这种做事主动积极的态度让他离梦想更近了些。”

【感悟】

态度决定高度。要想让梦想成为现实,就要脚踏实地地去做。生活中一些简单细微的小事,能够让命运发生转变。不同的选择,路程上耗费的时间不同,能遇到的人和事情也会相应的不同,结果自然迥异。由此看来,所有觉察不到的细微处,将是获得巨大成功的基础。

世界上每件事情都是可能重复的,唯有时间不能重复,把时间都用在做为人生增量的事情就是成功的人生。比如,每天只是重复喘气,第二天、第三天醒来还能喘气,把气喘匀了,你就是活着的,我希望活着是一个基本,然后对他人,对社会有点儿用,这对社会、对自己都是一个增量。

【感悟】

我们无法选择生命的长度,但可以选择生命的宽度。

加大火力,冲破阻碍。在筑梦的过程中,势必有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这就相当于火箭在冲出大气层前,摩擦是最大的,就要看火箭的动力大还是其受到的阻力大。阻力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加大动力,才能冲出大气层。所以在这个阶段,对理想的坚信程度、对未来的偏执程度是前进的动力。比如Facebook的执行总裁扎特伯格,因为编程特别酷,还没上大学就有人出100万的年薪聘请他。他拒绝了,上大学继续学编程,他的执著冲破了这个阻力。如果不能忍受周围的诱惑、周遭的唾弃甚至打击,就没有办法跟别人不同。

【感悟】

现实是此岸,梦想是彼岸,中间是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有人活着却没有目标,如同河中的落叶随波逐流。也因为有了梦想,有些人不甘于当一粒平庸的沙,而是以全部力量为梦想而奋斗,成就不一样的人生。

F理想是一种信仰

冯仑说,心里有方向感的人快乐,而理想就是一个方向。就像行走在黑暗隧道里,如果失去了光明,会恐惧,会踟蹰,而有了光明,才会继续前行,这就是理想在我们生命中的意义。

【感悟】

路有方向,方能绵延到远方;人有理想,才不会迷失方向。

有很多事情,方向不对,结果就会不了了之;方向对了,才会上一个台阶。我们永远都在讲理想,永远都不能和理想拥抱在一起。理想永远是从现实中孕育出来的,因为不满,所以有梦想,因为没有,所以需要,因为很弱小,所以想强大。但是这个方向是怎么确定的呢?是你心中要有一个价值观。这个价值观就是是非判断。冯仑主张我们应该在一个时代、一个环境下,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自己的价值观来确定自己的追求,提出自己的理想。

我们有理想,但不等于可以跟现实做交易,说我今天有理想,明天就会要什么有什么,那是不可能的。另外,我们必须看到,在现实中,真正能坚持理想的人毕竟是少数,多数人是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被现实磨灭。不是外界太强大,是因为理想太脆弱。

当然,理想这件事情,也不能把它夸大到什么都能解决,它是一个保健品,不是速效救心丸。所以理想是一个增加概率的运动。有理想的人,只不过是成功的概率高一点,快乐程度高一点儿,毅力强一点儿,走得远一点儿,心里头踏实一点儿。

【感悟】

让理想成为行为的准则,前行中不竭的动力。当理想成为一种信仰时,世界便不再存在奇迹与不可能。

【结束语】

关于理想的文章篇2

[关键词]:语境 英语阅读 应用

一、前言

阅读是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通过阅读,人们可以有效提高英语语言水平,了解西方文化,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然而,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读者对英语文章的理解在某种程度上受到限制,读者需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准确的理解文章的含义。语境也就是语言所处的环境,是指上下文,即词、短语、语句或篇章的前后关系。在英语阅读过程中,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很大程度来源于对语境的分析,语境对于读者理解英语语言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读者在阅读英语时,要善于利用语境知识解决阅读困惑,增强阅读理解的效果。

二、英语阅读中语境的有关概念

语境是语言学中的一种概念,分为语言环境和非语言环境,从广义来讲是指文章内容和文章外部语言环境,如文章所要表达的文化、历史知识、作者的思想情感等。从狭义来讲就是文章的内部语言关系,也就是上下文之间的语言联系。读者在英语阅读过程中对于文章的理解离不开语境,文章中词汇的含义也由其处于不同的语境来决定的。语境的构成,是指语言学在具体的情境中抽象而成的,参与到语境中每一个段落、句子或词汇都具有明确的作用和地位,通过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了语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要想理解词汇或语句的真正含义,必须了解文章所处的语境,因为语言总是处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使用的,词语所表达的不同含义也都是由语境而定。所以,读者在英语阅读中掌握好语境,才能够进一步理解文章,准确判断词汇或语句的含义,能够有效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根据英语阅读的实际情况分析,读者在英语阅读中主要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生词和陌生的语法导致读者阅读过程中对内容的理解困难;二是读者难以掌握作者的思想,难以揣测作者用意,导致读者阅读速度慢,效率低。阅读是一项复杂的书面交际活动,书面交流不可能通过非语言方式表达,也就是说不会有动作、表情等感官动作帮助读者理解含义,读者必须结合语境来更大程度的了解文章的书面含义,离开了语境,理解文章是不可能实现的。语境并不像文章中词汇、语法一样是真实存在的,所以更容易在阅读中被读者忽略,然而语境却是读者理解文章的关键,是构成文章脉络和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语境中的各种影响因素都会影响读者对文章的理解,语境的变化也会使文章的含义发生变化。所以,读者在英语阅读中必须学会去分析语境通过语境准确的理解文章中词汇或语句的含义,提高英语阅读速度和准确度。

三、语境在英语阅读中的实际应用

1.语境能够推测和确定词汇含义

英语词汇不同于汉语词汇,普遍存在着一词多义情况,要想确定词汇含义必须根据语境来推测和判断,根据上下文的连贯性确定词义。如英文单词“bear”包含着三种词性,既可以做动词和名词,也可以用作形容词,在语句中单独看这个单词难以判断其含义,所以要想确定单词含义就必须根据语境才可以。在语句“I can not bear the noise from the other house”中,从语句的组成来分析,bear作为谓语作为动词使用,再根据上下文的内容确定bear的含义为忍受。在语句“I'm scared to see the bear”中,根据语句的主谓宾关系确定bear作为宾语,也就是作为名词使用,再根据上文判断“bear”的含义为“熊”。在语句“The stock market is in a bear market”中,bear作为形容词使用,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语句的含义为股票正处于熊市。所以,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需要根据语境来判断词汇的词性,然后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准确推断出词汇的含义,确保词汇翻译的合理性。同时,一些英语基础不好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生词,也可以通过语境来确定单词的含义,根据上下文的关系如:并列关系、因果关系、转折关系等来判断单词的含义,结合上下文的内容猜测单词含义。读者在英语阅读过程中需要培养应用语境知识能力,通过语境理解生词的含义,不可以因为不了解某个生词的含义而耽误读者的英语阅读速度,从而影响阅读效果。

2.语境有助于理解语句含义

英语阅读的文章是由很多个语句组成,语句中会用到多种语法和语言表达技巧,由于英语语法很多,而且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的歧义句,读者理解起来十分困难,不能确定语句表达的真正含义,有些语句中并没有生词,但是读者仍然不能够准确的理解语句的含义。所以,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根据文章的具体语境来分析句意,从而准确的理解语句的含义。如语句“At last,Jack decided on the board”中,所有的单词都简单易懂,但是,不同读者阅读之后对语句的理解却有着很大的差异,这就是单从语句本身出发存在歧义,存在着两种含义:一种含义为最后,杰克决定进入董事会;另一种含义为,杰克在董事会上做了决定。如果只分析此语句,两种含义都是正确的,但是要想确定语句的真正含义,就必须根据语句的上下文关系,根据语境来确定语句的含义才是准确的。

关于理想的文章篇3

【论文关键词】章太炎;进化论;伦理思想

进化论系统传入中国时,正值中国甲午战败,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在这种社会历史条件下,中国思想界几乎全部接受了进化论,并将这一自然法则运用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领域,用进化论这一科学理念去阐释对社会历史的看法,进化论成为救亡***存的思想武器。章太炎的伦理思想深受进化论的影响,他用进化论来阐释社会道德的演进,将进化论与悲观主义及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相参酌,提出“俱分进化”的历史观与善恶并进的伦理观,形成独具特色的进化论伦理思想。

一、章太炎进化论思想的渊源

章太炎进化论思想的渊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达尔文(darwin)的生物进化理论;-是中国古代变易思想;三是拉马克(~marck)的进化学说。

首先,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是章太炎进化思想的主要渊源。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论。他认为生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进化,并不是神的意志或生物本身的欲望决定的,而是通过变异、遗传、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的结果。正是自然选择,造就和维持了生物界的平衡以及物种的正常生存。“自然选择的作用,必然在于选取在生存斗争中比其他类型更为有利的那些类型,因此,任何一个物种的改进了的后代,在每一个系统阶段内,总有排挤及消灭它们的前驱者和原先祖型的趋向。”ill达尔文创立的生物进化理论不但改变了生物科学的面貌,而且变革了人们的科学观念,它所产生的影响大大超出了生物学领域,成为哲学家从中汲取科学思想的源泉。1898年,严复翻译<天演论》,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正式传入中国。戊戌变法前后,章太炎系统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形成自己的进化思想。

其次,中国古代变易思想也是章太炎进化思想的主要渊源。近代以来,西方进化论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为国人所接受,这与中国古代的变易进化思想有着密切联系。变易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仑重要内容,西方近代资产阶级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在改造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上,尤其是在改造古代哲学的发展进化思想和变易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进化论传入中国以前,主张变革者无不以变易思想为理论依据,“变”是追求历史进步者的共识,这为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莫定了思想基础。同时,在进化论传播之前,变易思想为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扫除了人们接受进化论的心理障碍,为进化论传播后被普遍接受打下了思想基础。当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传入近代中国,中国古代变易思想中的合理、进步因素便与近代实证科学结合起来,产生了新的思潮即进化的社会历史观。因此,中国古代变易思想是章太炎进化思想的主要渊源。

再次,拉马克的进化学说是章太炎进化思想的又一来源。拉马克认为,生物的进化包含垂直进化与水平进化两个方面。他以生物的自我进步能力来说明垂直进化,凭借这一能力,生物得以沿着进化之路,逐渐缓慢进步;以环境的影响来说明水平进化,这就是著名的“用进废退”与获得性遗传机制。对于植物,环境直接影响它的各种功能;对于动物,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动物体就会产生新的行为,并使整个机体随之做出新的调整。这种调整后的性状遗传给下一代,就是获得性遗传。“用进废退”基于同样的原理,这两种遗传机制的核心在于新获得的能力必须是通过生物体的主动调整之后才能遗传给下一代。拉马克不仅提出了进化理论,而且还赋予生物体一种整体向上的协调性、主动性。在18世纪的法国,人类的自由意志问题备受哲学家的关注。拉马克用他的进化论学说,表达了对这一哲学问题的看法,即对于最低等的动物来说,它的推动力就是来自环境,但是沿着进化阶梯上升时,生物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自己发出推动力量,从而获得了愈来愈多的自主性,在人身上则达到顶峰,这就是人的思维和智慧。

二、以进化论为特点的善恶并进的伦理思想

章太炎汲取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思想,指出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低等动物到有鳞之类,再到猿猴以至人类,乃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自然进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肯定生物进化的同时,章太炎吸收了拉马克的进化学说,把进化动力归结为意志和思想。“物苟有志,强力以与天地竞,此古今万物之所以变。”四章太炎把生物之所以能合乎目的地“用进”,归结为发挥了意志力量,以思自造,这就陷入了唯意志论。与维新派的庸俗进化论相反,章太炎提出了骤变说,为资产阶级的武装***制造了理论根据。

章太炎将进化论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提出了“俱分进化”的历史观。他认为进化之所以为进化者,非由一方直进,而必由双方并进,善亦进化,恶亦进化;乐亦进化,苦亦进化。“双方并进,如影之随形,如罔两之逐景。”善与恶、苦与乐既可以说是进化的,也可以说是退化的。就苦乐而言,人类进化带来的是苦多于乐:“资具愈多,悉为己有,其得乐之处愈广,其得苦之处亦愈广”。“思想愈精,利害较著,其思未来之乐愈謇,其虑未来之苦亦愈謇”。因此,“苦乐相资,必不得有乐无苦,善恶并进,犹云沉指全体;苦乐并进,则非特偏于全体,而亦局于一人。其并进之功能,盖较善恶为甚矣。”l’rl~苦乐兼进,不但遍于全体,而且局于个人。

正因为善恶、苦乐并进,所以章太炎认为进化的事实不可否认,而进化的作用却不足取,从而对人类社会进化的前景产生了怀疑。那么,能否摆脱“俱分进化”,使人类从并进中解脱出来,以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呢?章太炎便诉诸佛教,主张取消进化,提出“五无”的最高理想(无***府、无聚落、无人类、无众生、无世界)。章太炎的“五无”论完全是消极的东西,他吸取了佛教中落后的东西,用佛教中阿赖耶识的理论来说明善恶双方并进的原因,这就不可能真正揭示善恶、苦乐等的根源。导致他的“俱分进化论”不是向前看,而是朝后退,由此对社会进化的前景悲观、失望,从而走向“五无”的虚无主义。

以“俱分进化”的思想为基础,章太炎提出了善恶并进的道德观。在他看来,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往往比社会地位高的人道德高尚,“知识愈进,权位愈申,则离于道德也愈远”,知识的掌握和名利的获得并不一定与道德成正比。他指出人与禽兽相比,人为善的能力虽大,但是人类为恶也甚于它物。善进恶亦进,人类社会愈发展,善愈进化,而恶亦随之愈加进化。同时,章太炎看到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相比,前者等级森严,后者人人皆有平等之观念,这是善的进化。但在“平等”的背后掩盖着因贫富悬殊而造成的极端不平等。即随着善的进化,恶亦有所发展。

章太炎的道德观有正视现实问题的一面,他看到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在物质文明不断提高的同时,道德却普遍堕落这一事实。同时,也看到社会发展过程中包含的这种相互对立的正反两种趋势。道德原则和规范不是亘古不变的,它的发展变化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特征,并深深地打有阶级的烙印。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善恶观念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变更得这样厉害,以致它们常常是互相直接矛盾的。”四章太炎已经认识到,道德具有历史性,善恶观念是发展变化的,不是永恒的。因此他得出结论:就道德的进化而言,“善亦进化,恶亦进化”。

章太炎之所以认为善恶、苦乐是并进的,在于他对进化论的理解与严复等人不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是19世纪最重大的生物学发现。但是,“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运用于社会领域,并非必定意味着人类社会的运动朝向令人满意的目标。作为一种自然科学的概念,它同时与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相容。按照不同的估价,它既可以是社会逐渐完善理论的死亡判决书,也可以是社会进步的最好保证。”同严复在英国期间,19世纪的英国正处于伟大的维多利亚时代,举国上下到处弥漫着乐观主义的气氛,所以,生物进化论获得乐的阐述,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自然规律的说明。严复直接经历了生物进化论的洗礼,他将进化论与乐观主义相容,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去苦求乐的进化过程,认为“乐者为善,苦者为恶”是道德评价的标准。ts而章太炎与严复相反,他将进化论与悲观主义相容,对进化论做出悲观的阐释,形成“俱分进化论”。

由于对进化论的理解不同,导致他们对善恶的看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看法产生很大差异。康有为、严复等人接受了去苦求乐的功利主义伦理思想,认为善恶必须以人们的行为是否带来幸福作为衡量标准。对此,章太炎却提出反幸福论的观点,认为道德与幸福势不两立,对幸福的追求和向往决不是道德行为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只有自觉抵制对世俗幸福的向往,才能体现“重然诺,轻生死”的道德境界。章太炎对待功利主义的态度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因为任何道德的直接根源,便是作为社会经济关系表现的利益关系,道德正是人们利益关系的体现,所以任何道德无不体现着一定的功利主义倾向。“***者为***而提倡的道德,也具有一定的功利目的,因此不仅需要***的道义,也需要***的功利主义,不加分析地反对功利主义是不恰当的”。

三、以建设有道德的社会秩序为核心的道德自律思想 

道德建设一般表现为从“他律”上升到“自律”的过程,所谓“自律”,就是自己约束自己,自愿地选择和自觉地遵循“当然之则”的自由。“他律”是“自律”的对称,是个体迫于外力而无奈遵从的。中国传统伦理就其整体来说基本上是一种类似宗教的“他律”规范,尤其是宋明理学,把三纲五常作为天理,作为外在规范,使人形成一种盲目的自觉,遵守礼教是出于理智而不是情愿,抛弃了自愿的成分。这种自觉性越高,就越否定自我。扼杀个人的道德主体意识。

从进化的意志自由出发,章太炎认为道德力量的来源不只在于社会的外在规范,更在于人心的内在要求,强调道德行为的主体性。他指出中国过去儒道名法虽变易万端,但殊途同归,都强调“依自不依他”。人生本来就是***的,并不是为他人而生,也“非为世界而生,非为社会而生,非为国家而生”。“而造物无物,亦不得有其命令者。吾为他人尽力,利泽及彼,而不求圭撮之报酬,此自本吾隐爱之念以成,非有他律为之规定。吾与他人戮力,利泽相当,使人皆有余,而吾亦不忧乏匮,此自社会趋势迫胁以成,非先有自然法律为之规定。”人履行道德责任,不是为求报酬,而是出于“隐爱之念”,出于自主的选择。人用道德规范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完全出于意志自由,任何道德行为都是人格***、意志自由的活动。如果意志不是自由的,那就谈不上道德自愿与道德责任。“然所以维持道德者,纯在依自,不在依他”。太炎将道德行为看作是出于自由选择,提倡“依自不依他”,并同内在的“隐爱之念系起来,强调要靠意志力坚持下去,才能培养出高尚的道德,这对***派来说有它的积极意义。

章太炎的道德自律思想是与其进化思想紧密联系的。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作为自然科学的一种理论,强调的是“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在理论上具有机械论和外因论的倾向。章太炎对于进化论的应用。其理论旨趣不再是自然科学的研究。而是通过对意志的强调来表达对于主观能动性的肯定。他在认同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同时,更多地吸收了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强调意志的能动作用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反映在道德问题上。就是主张意志自由、道德自律。道德自律纠正了在道德行为中注重自觉而忽视自愿的偏颇,作为***的人,应该遵循自我意愿,按照自我创立的道德法则行事。道德应当出自主体的内在意愿,必须考虑个人情感,不能强制个人一味服从。道德自律体现了中国近代道德转型的特点,即由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转变。

当然,在伦理关系中,只强调、夸大个人意志是不恰当的,在道德行为中,理智与意志、自觉原则与自愿原则应当是统一的。然而把它置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可以看出,章太炎强调意志自由主要是针对当时中国民众的奴隶心性而发,针对当时崇古媚权的社会风气而发的。他已经认识到道德进步的最根本动力在于道德主体性与自觉性的增强,但过于夸大意志的力量,最终导致走向唯意志论。章太炎认为要建立有道德的社会秩序,关键在于人人能建立有道德的内心秩序,那便要认定物我为一、泯灭是非之心。“盖近代学术,渐趋实事求是之途,自汉学诸公分条析理,远非明儒所能企及。逮科学萌芽,而用心益复缜密矣。是故法相之学,于明代则不宜,于近代则甚适,由学术所趋然也。”旧m他认为只有提倡佛教,才能不存争斗之念,真正做到众生平等。

四、以提高国民素质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观

章太炎以进化论为理论依据,批判了封建的伦理道德,否定了道德的永恒不变性,指出道德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强调了道德***的必要性。他指出中国当时的现状是“纵情则为奔驹,执德则如朽索,趋利则如坠石,善道则如悬丝。”而***屡屡失败的原因是道德的堕落,“人人皆不道德,则惟有道德者可以获胜。”道德可以影响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盛衰,甚至能够决定它的存亡,因此章太炎提倡一种“不执一己为我”、“重然诺、轻死生”的***道德观。

章太炎将道德的兴亡与国家的兴亡联系起来,呼吁***者要讲道德。他指出以推翻满清***府、光复中国为内容的***极为艰苦,即使有墨家那种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的精神,也不能担保***必定成功;而那些混迹于***的柔脆怯弱者又热衷手空发议论,只能毁坏***事业。所以,对于***者来说,最需要的就是高尚的道德。他指出:“道德者不必甚深言之,但使确固坚厉、重然诺、轻死生则可矣。”***者应该有坚定的立场、崇高的信仰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应该对社会、对民族负起责任。***者具备此种道德,***便有成功的希望。

五、章太炎进化论伦理思想中几个重要的道德命题

章太炎的进化论伦理思想除以上与进化论紧密相关的几个方面外,还涉及几个重要的道德命题。这些命题有助于我们了解章太炎进化论伦理思想的全貌。

(一)关于道德的起源。章太炎认为善恶道德都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人的本能欲望基础上后天形成的,人的各种欲望是人类道德观念产生的本源。“人之嗜欲,著于声、色、香、味、触法,而仁义即由嗜欲而起。独夫为我,即日‘贪贼’;能近取譬,即日‘仁义’人有肉体,就具有各种欲望,道德则是在这些欲望的基础上产生的,对物质欲望的态度不同其道德取向亦不同。“是故内圣外王,无不托始于六根三欲;制为礼义,所以养欲给求,而为之度量分界”。阳道德起源于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为满足人的各种物质欲望并对这些物质欲望加以限制而产生道德。在这一点上,章太炎同时受到苟子“礼以养欲说”和培根“自爱”论的影响。章太炎反对“性本善”一类唯心论的先验论,指出一切道德都是由社会利益决定的,道德来源于人们的物质存在和物质生活。

(二)关于人性的善恶。章太炎主张:“生物本性,无善无恶”。他认为“人之精神,本如白纸”,善恶都是后天形成的,人不可能生来纯善,善需要后天的培养,“犹之既舂之米,谓之精凿,未舂之米,谓之粗粝。粗粝云者,对精凿言之,而非谓其与稂莠比肩也”。研从而否定古人所谓人性善恶是与生俱来的说法。“夫善恶生于自利,而自利非善恶。……无善无恶,就内容言;有善有恶,就外交言。”人的知识都是后天才有的,都来自感觉经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心灵如白纸,人的本性并无所谓善恶,善恶观念是在认识主体与客观外界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即作为认识客体的外界现象,通过感觉器官进入认识主体,从而产生善恶观念。章太炎拥护人性的无善无恶,目的是为了把人的一切行为的善恶都归为后天的作为,否认其为先天的命中注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章太炎在宣称“生物本性,无善无恶”的同时,又强调“而其作用,可以为善为恶。在说明人性时,章太炎关注人性的内容究竟为何物本身,而对其善恶良否的主观评价兴趣淡薄,这恰恰证明了其着力于对人性的事实判断。

(三)关于善恶的标准。章太炎否定个人对他人对社会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但又无法回避现实社会中有许多利己损人者、无法回避当时中国面临的被凌辱的事实,因此他提出人在对他人不承担责任的同时,也要以“无害”于他人为行为准则。他指出:“责任者,后起之事。必有所负于彼者,而后有所偿于彼者。若其可以无负,即不必有偿矣。然则人伦相处,以无害为其界限。”章太炎从自由、平等之义出发,认为“人类不为相害而生,故恶非人所当为”。同时,“人类不为相助而生”,故“善亦非人之责任。”他指出:“凡有害于人者,谓之恶人,凡有益于人者,谓之善人”,在他看来,有益于人即为善,有害于人即为恶。对于“恶”行,“则可以遮之使止”,对于“善”行,“则不得迫之使行”。总之,章太炎主张人在社会中所应遵循的道德准则是无害于人,有益于己,而且有益于己,无益于人,但也无害于人者,也符合道德善,“不得以背违公理责之”。种认识体现了章太炎道德自律的思想。

(四)关于公德与私德。章太炎不赞同道德有公德与私德之分,“纵令人世,以行善为途径,必不应如功利论者,沾沾于公德、私德之分。”柳挪道德“惟有对内之价值,而何公德、私德之分乎?”在这个意义上,章太炎指出公德与私德是紧密联系、不能分开的。“优于私德者亦必优于公德,薄于私德者亦必薄于公德,而无道德者之不能***,较然明矣。”私德是公德的基础,一个人如果缺乏良好的私德,其公德就不会有坚实的基础,一旦失去外在的约束和规范,公德之薄弱就会暴露无遗。

(五)关于义利关系。章太炎具有道义论的倾向。早年在《菌说》中章太炎宣传一切道德都是由社会利益决定的,“一切道德,皆始自利。夫善恶生于自利。”为“利物足以和义”,“非‘利’亦无所谓‘义’也”,义与利是统一的。但是,章太炎很快摆脱其早年的功利主义倾向,认为***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者不具备***的道德,而儒学和西方功利主义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章太炎指出:“然明识利害,选择趋避之情,孔、老以来,以此习惯而成儒人之天性久矣。会功利说盛行,其义乃益自固,则成败之见,常足以挠是非,诚辞遁说,吾所不暇辩也。所辩者,成败之策耳。”人们总是考虑成败、利害,把***大义丢在一边,只求趋利避害,才导致***的失败。因此,他提倡佛学,认为只有佛教没有功利心,可以净化***道德。

关于理想的文章篇4

关键词: 老子 《道德经》 无为而治 治理思想

老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之一。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舞台上,老子的***治思想主要体现在《道德经》中,其“无为而治”的治理思想是老子***治思想的精华,此思想形成了我国源远流长的“道家式”***治实践传统,在中国古代***治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无为而治”的治理思想是我国古代***治思想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极其宝贵的资源。

一、老子“无为而治”治理思想产生的渊源

1.社会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治与经济的发展状况是老子***治思想缘起的社会时代背景。由于生产技术的改进,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发展,大量土地被开垦成为耕地,与此同时产生了大批自耕农。于是,奴隶主与奴隶间原本稳定的生产关系受到新兴的封建地主与自耕农间的生产关系的冲击,必然会引起封建地主阶级与奴隶主阶级之间剧烈的矛盾冲突,生产关系的不稳定及不同阶层利益关系的争斗引起***治上的剧烈动荡,造成周王王权衰败,各地诸侯强盛,礼崩乐坏,诸侯争霸,战乱频仍,社会动荡,百姓流离失所,这是老子***治思想缘起的社会时代***治背景。

2.社会实践背景

春秋社会的动荡导致了一个特殊群体――隐士群体的出现,隐士群体是老子“无为而治”治理思想产生的实践背景。隐士群体是由春秋时期特殊的士阶层转化而来的,隐士既有忧国忧民之心,又有治家辅国之智,但被春秋时期的现实所迫,能仕而不仕,以“隐”留名,避世而处地隐居。究其实质,隐士之“隐”其实是一种***的***,是一种***治不服从行为。之所以说隐士群体是老子“无为而治”治理思想的实践背景,主要是因为隐士群体的思想意识与行为准则是道家“无为”思想的先导,为老子无为而治思想体系的产生与成熟奠定重要的基A。

3.历史文化背景

古今中外任何一种学说的提出,都离不开前人提供的素材,尤其是具有深刻历史与现实意义的学说思想,都是站在前人先圣肩膀上所做的,老子的治理思想也是如此,他的思想来源于对古代思想文化的继承和前人经验智慧的总结。

《庄子・天下篇》在论述先秦学术思想史方面具有极重要的价值,也是最早论述先秦思想的文献著作,其中便提及老子***治思想的文化来源,认为“古之道术”是老子***治思想的直接来源。

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淡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

庄子认为,老子思想来源于“古之道术”,意义深刻,包含的内容十分深广,治国之术、典章制度、仪礼、观念、帝王将相成败、得失经验等都有体现。

二、老子“无为而治”治理思想的内容

《道德经》全书始终有一条主线贯穿,即“自然无为”,“无为”就是老子治国治民、解决时代问题的***治观点与办法。就***治治理思想而言,“无为而治”治理思想是老子对君主提出的治国之策,是治国之本。本文简单地将国家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大国与小国,这也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及的两种国家状态,大国是现实状态,小国则是老子的理想状态。针对大国与小国的不同,老子的“无为而治”稍有差别。

1.治大国若烹小鲜

《道德经》第六十章道:“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治大国”需要遵循“烹小鲜”的简单原则。老子眼里的治国之道要简简单单、明明白白,不要过于复杂、烦琐,就像古人烹煮小鱼一样,顺其自然,简洁方便。古人烹小鲜为求味美,只将鱼洗净放入锅中慢慢烹煮,不随意翻动,不可烦,更不可数挠。此即烹小鲜的方法。借鉴于治大国中,各逞私欲,频频变动不安,则破碎煮烂。操之过急,逞强斗狠,则枯焦不可收拾。

“烹小鲜”之方法应使用于“治大国”之***治实践之中,还应重视守时。“烹小鲜”的守时可谓对“治大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为了烹煮美味,除了方法重要之外,对于时机的把握也不可忽视。一要把握“时”。二要把握“度”。君王治理大国时要效仿古人烹小鲜的静候时机、无为而治,在“守时”的前提下采取相应的行动,无为而无不为,把握好度。

2.小国寡民

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古至今都是以大国的姿态屹立于世界,老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虽诸侯争霸,但周天子仍存,从某种意义上讲依旧是一个大国。面对君主“有为”治理大国的现状,人民大众生活疾苦,老子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创造了一个理想中的社会,即“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是老子根据现实衍生出的***治思想,也是老子治国方略的具体化,具体诠释了本源的“道”。老子无为而治的***治主张在小国寡民的论述中得到了具体阐述,无为而治与小国寡民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只有透彻理解小国寡民理想社会折射出的本质内容,才能更好地领悟老子无为而治***治思想的真谛。

老子所言的理想社会:“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虽然老子理想中的小国寡民状态具有时代性与局限性,但从其局限性中跳出,站在古人的视角看待这番话,可以得出老子理想中的社会生活是自然朴实、安静恬淡的。在老子看来,文明的理想社会不是为之而不能,而是能之而不为。站在另一个角度看,小国寡民不仅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形态,还是老子追求的无为而治的精神境界。同时老子关于小国寡民理想社会的思想渗透于他的***治主张的各个方面。

三、老子“无为而治”治理思想的实施

老子“无为而治”治理思想具有一定的理想性,也不失可行性,针对其思想的落实与实施简要分为两个方面,即对内与对外。对内体现为如何处理君主与人民的关系,对外体现为如何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1.君民关系

君与民的关系历来是治国之重,在古代,民为社稷之根本,不得不尤为重视。因此,《道德经》中的很多章节都提及君王在处理君民关系时如何行无为而治,粗略地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寡其欲以其自已。《道德经》第十二章曾言:五色、五音、五味、驰骋与难得之货等令百姓求之争之,而其源头在于过欲。为解决过欲的问题,老子在第三章中提出了解决办法,即“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为无为,则无不治”。声色货利是诱人的东西,如果求之不得,就必致妄为。尚贤,必有不贤出现并与之相争,相争则必起事端。务尚贤之名,而起争端之实,事端出现,则必妄为。妄为的根源则在于“过欲”,不见可欲,则自已矣。

其二,绝其学以其无忧。《道德经》第十九章载:“绝圣弃智,民利百倍……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本章主言君王以无为治国,使民弃绝智巧,少私寡欲,则民德归厚,风俗再淳。君主弃绝圣德,放弃智慧,百姓便得到多百倍的利益;君主弃绝仁义,放弃道义,百姓便有孝敬慈爱之心;君主弃绝精巧宝物,放弃利得,则使盗贼不生。人君行无为之治,而百姓作精神修B,安分守己,淡然自足,社会风气自然归于纯厚。

其三,去其争以其相安。《道德经》中有多处提及“不争”之言,如第八章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第二十二章言“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等,老子以水为喻解释不争。柔是水之特性,以柔带出弱、退、不言、无为等含义,劝解君王应效法水之特性,以不争之德行无为之治,处理君民之间的关系。其中,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是具体做法。正善治指不扰民的无为而治,即以无为之道治国;事善能指能辨别好事而不扰民,即日常***事能辨妥而不扰民;动善时指***治上有所表现但以不影响百姓生活为准。

2.国之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大国争霸,弱国被兼并,已现端倪。彼时的国之关系包括大诸侯国与大诸侯国、大诸侯国与小诸侯国及小诸侯国之间的关系。面对这一现实,如何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老子在《道德经》中有所提及。

《道德经》第六十一章主要言大国与小国之间的关系:“大国者下流,天下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大者宜为下。”此章所言,谦让处下这一交往准则是大小国必须具备的。大国应如江河的下流,以卑下自处,而有兼容的精神。诸侯国之间的交往,若一方被动处静,则会优胜于主动躁进的另一方。由此可见,适宜行谦让之***而为下的是安固沉稳处于静的一国。大国在与小国交往时,行谦让***策,小国则会主动归附;而小国若以谦让***策入事大国,便可获得大国的接纳。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主要言如何营造和谐的国际关系:“为无为,事无事……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此章言有道之主把无为之治推展出去,以造就和谐的国际关系,可把本章看作无为之治指导思想下的外交准则。无为之为,无事之事,无味之味消解野心与侵略。国际关系的大小事,要以长远眼光看待当下及未来的发展,故不冤冤相报,而以德报怨,主动化解怨仇。解决困难,必定由最易的方面做起。成就大事,必定由琐事做起。对于国际关系而言,国际的问题,各国都会考量自身的利益,能彼此合作,必然是利益抵触最少的选择。天下间的大事要取得成功,必于开始时从微末琐事做起,才慢慢扩大合作而终成。

四、老子“无为而治”治理思想的现实意义

老子思想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我们需要跳出其时代局限进行扬弃,用辩证的方法看待老子博大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体制改革,老子的治理思想对目前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二十世纪末以我国进行的经济变革为先导,继而转向***治改革的大背景下,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正在不断推进,无疑这场变革的前景是乐观的、光明的,要找一条适合当前中国国情的治理之道,必须很好地批判借鉴我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化。中华文化历来以兼容并包为鲜明的特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儒家文化在当前我国变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仍需发挥道家等其他各家思想的擅长之处,才更有助于我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进程,才能更好地找到治理之道,老子思想的研究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无为而治”是老子***治思想的核心内容。要做到无为而治,如《道德经》第四十五章言“清静为天下正”。这为我们提供了某种思考资源:

第一,对天地万物要顺其自然。

第二,不与民争利,自我节制,将欲望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参考文献:

[1]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张松辉.老子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胡道静.十家论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白永***.老子“无为”思想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3.

[5]张丽.老子“无为”思想探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6]白奚.“小国寡民”与老子的社会改造方案――《老子》八十章阐微[J].安徽大学学报,2000(4).

关于理想的文章篇5

【关键词】想象力;高中语文;阅读课堂;学生发展

一、剖析文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高中语文阅读的过程中,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对文字的解读能理解文章的大意,并且通过适当的想象提升自身的能力。“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语文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不能被老师或者作者牵着鼻子走,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和逐渐,通过文章创作的背景和作者的实际情况,敢于探究新的解析思路,实现文字解读的多元化和动态化,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拓展思考的空间。如在阅读的《沁园春・长沙》这篇文章时,可以感受得到全词刚健遒劲,大气包举,表现了时下“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伟理想和乐观自信,可谓气势磅礴,刚劲有力。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寓意,感受的气度,进而熏陶学生树立理想,成就自我。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不需要过渡的渲染文章的张力,只要让学生有效的领会几个重要的字词,文章的大意就迎刃而解,并且学生通过对这些关键词汇的领悟必然也会打开自己的想象,进而成就自我。在阅读“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可以让学生依据文章创作的背景,展开想象,想象当时的胸襟和自信,然后对于自己也展想象,思考自己将来要做一个怎么样的人,应该如何成就自己。老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强化情感渲染,让学生敢于想象时下的自己,打开他们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充满自信,正如“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二、巧用知识迁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高中学习阶段,学习的文章较为复杂,当下的文章不多,多数都是有一定历史沉淀的文章,如果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泛泛而读,把大概的意思讲解给学生,学生理解文章大意就行的话,其教学意义不大,学生也不会真正的理解作者的寓意和文字背后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我们知道,这些文章都是极为有价值的活化石,需要学生对其认真研究和探讨,用自己的思维去诠释他们,嫁接起时间和空间的桥梁,这就需要学生巧用知识迁移,构建认知结构,并展开想象,走进那片历史的天空,跨进那扇科技的大门。

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时,针对拿来主义,通过文章的阅读学生大概也能明白其中的意思,如果觉得这样就达到了阅读的目的,那就大错特错了。在阅读教学的时候,还要让学生展开想象,分析为什么要拿来主义?怎样正确的理解拿来主义?“闭关主义,行不通;送去主义,为乞丐;送来主义,受毒害。所以,我们要自己来拿”“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说明什么问题的,让学生展开想象探究如何正确理解拿来主义。在阅读文章的前半部分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论述并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从用法上是可以判断这是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出铺垫。作者这样写还有什么寓意吗,让学生展开想象。老师这时候就要引导学生,当时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倡导采用拿来主义呢?又为什么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呢?这样的引导必然能让学生结合历史常识展开想象的翅膀,明白当时“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必然给我们民族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它们是救不了中国的。学习的目的在与应用,那学完拿来主义之后,可以让学生想象下,我国还有那些人的思想与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等,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力,还能构建有效的知识体系,整合学习内容。

三、做到尊重学生,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

21世纪的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突出个性培养,学会尊重和理解,所以格式化和复制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语文阅读教学的需要,而新形势下的阅读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展开想象,拓宽自己的思维空间,进而提高阅读的想象高度。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具有自身的特质,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高中生在家庭环境、教育环境、个人素养和生活经历等方面必然不同,这就造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也会不尽相同,这是正常的。只要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偏离主题,不***,不违反常规,都是可以接受的,学生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由“字”到“意”的感觉还原过程,存在差异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只有老师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才能让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探究、敢于表达、敢于想象。如在阅读《三国志》中三顾茅庐的桥段来说,对于诸葛亮的表现,学生说法不一,褒贬不一,有的认为诸葛亮等待机会是不对的,应该主动自荐,还有的人认为诸葛亮其实胸有成竹,这样做只是提高自身的身价。这些没有对错之分,所以老师没有必要苛求学生都认同一个观念,这样才能在阅读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郭红.高中语文读文教学中创新思维与想象力的培养[J].小作家选刊,2013(04)

关于理想的文章篇6

***治思想性是决议文稿质量的最重要的方面,因此是文稿内部素质的首要问题,也是期刊编辑审稿的重点。审核文稿的***治思想性,首先是文稿的理论、思想、观念、立场能否正确。要求文稿的理论、思想、观念、立场正确,对一切期刊都是一样的。这是中国出版事业的性质、任务决议的。其次是文稿的思想性的强弱、社会意义的大小。文稿的思想性越强,对人民,对读者就更有益。学术稿件有不少与***治关系并不亲密,但也常常触及宗教***策、民族***策、外交***策,要审核文稿能否契合宪法、契合各种法律法令、契合各种***策。特别是外交***策、民族***策、宗教***策等,同时还要留意避免泄密。假如不认真把关,也会形成严重的***治损失。至于学术文章中***治意义、理论准绳比拟严重的课题,也有一个***治倾向好不好、是不是契合***性要求的问题。审稿时必需有苏醒的头脑,不能漫不经心。

2.正确判别稿件的科学价值,协助作者做好学术性学问性方面的废品检验工作这样的检验能够分红两个层次来停止

首先要看分明文章提出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在整个学科开展中居于什么样的位置,具有什么意义。

假如文章的整体没有提出什么新问题,再看看部分能否有点什么新东西。判别文章有无新意,主要是看它比他人提供了什么新东西。对传统观念提出异议能够是新意,言他人所未言也能够是新意。但要扫除以学术面目呈现的不科学的、非科学的、伪科学的东西。例如蒙昧的迷信、伪造的理论、歪曲的形象,以及那些荒谬不经的东西。期刊编辑在审稿中经常用到的办法主要是比拟法。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遇到难以判别的文章,假如把标题接近的文章找来比照着看一看,就不会一点想法也没有了,比拟得越多,发言权越大,假如再把有关的学术讨论综述,动态报导,有关的重要论著拿来比照一下,以至请作者谈谈本人的自得之笔是什么,并用它与本人的想法作一比拟,那么,就有可能构成比拟有把握的判别。

当发现文章的新意之后,要认真剖析它立论的根据能否充足,审核文稿所引正面及背面论据能否精确、全面,而不允许歪曲、割裂、断章取义、牵强附会。否则,就会成为用伪论据或强加于人的论点来立论。审核文稿能否得出了较之前人、别人更新、更多的论据、资料,或者能否对旧论据提出了更新、更精辟的阐述,对旧资料作了新的校正、补充。总之,是要审核文稿在哪些方面有新的奉献。审核文稿能否提出了前人、别人未提出过的创见,并且有理有据。这是从创新性来审核文稿、是高要求,但并非苛求。

判别文章的立论根据能否充足,最好的办法是解剖法和查证法。解剖法就是把文章的逻辑体系(特别是文章中大大小小各种观念之间的关系、观念与资料的关系、对论据,观念的归结与转述同作者驳论论点的关系等等)合成开来,理理分明,然后看看它能否有破绽。

查证法就是查对一下论点的原始资料与理论根据(包括资料来源、引文也处等)能否精确。查证法能够帮作者纠正过失,并从中检验文章的重要观念在论据和论证上有否失误、疏漏。

关于理想的文章篇7

一、教和学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初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和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的两大类,其一就是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其二就是学生在学习初中英语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教师和学生只有首先充分认识到了这些现存的问题后,才能够从根本上有效地提高初中生的阅读效率和阅读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总体阅读能力。

1.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初中英语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就是英语阅读材料的讲解人员。现实中,很大一部分教师不管英语文章的相关文化背景,仅仅是片面地讲解篇章本身,并且直接把文中的英语词汇、语法应用及其知识要点等简单、强行地灌输给学生,这样使得学生只能够简单地依照教师所讲解的思路对文章进行片面理解,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正确把握并难以从整体上全面了解文章的要点或者主题。

2.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

(1)欠缺对阅读的积极性

从英语阅读教学的一般模式中我们可以了解,现阶段很多英语教师的教学形式相对单一,这会让初中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造成学生对英语阅读缺乏兴趣和积极性,进一步影响了学生阅读理解总体水平的提高,以及英语学习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2)部分初中学生英语阅读技巧差,知识面较窄

在初中英语阅读的技巧掌握方面,一方面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对学生阅读技巧的培养,另一方面部分初中学生依据上下文推测句义或者词义的能力比较欠缺,泛读、扫读及略读等阅读技巧和综合能力不足,从而严重阻碍了学生英语阅读理解水平和能力的提高。除此之外,部分初中学生因为其英语阅读量相对较少,这样就可能造成其知识面比较狭窄,相关英语文化的背景知识也就比较欠缺。所以在阅读相关英语文章的过程中就只能从简单字面的层次上去理解,这样就难以结合英语国家的相关背景、***治、经济、文化及其习俗等综合性知识来综合理解整篇的英语文章。

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技巧

1.让学生学会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每篇英语文章都有其需要明确表达的中心思想内容,因此我们只要首先抓住了该英语文章的中心思想内容,也就等于掌握了该文章一半的意思。因此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关键点也在于教学生怎样总结出该文章的中心思想。在初中英语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能抓住文章中心思想的综合能力,可以首先教授学生怎样阅读文中的一段话,掌握这一段话的中心思想,然后综合每一段话的中心思想,将他们整合起来,就是文章整体的中心思想。

2.激发学生猜测生词意义的积极性

关于理想的文章篇8

关键词:朱熹;文道观;文从道中流出

我国古代“惟儒独尊”,尤以朱子之哲学为主脑[1](P1)。朱熹的文道思想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依笔者看来,朱熹具有文道合一,以道为本的文道思想,主张“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2](P3319),“文从道中流出”[3](P3305)。而这一观点实为其理气本体论在文学层面上的反映。

朱熹持有理气本体论。他认为“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4](P2947)。“所谓理与气,此决是二物。但在物上看,则二物浑沦,不可分开各在一处,然不害二物之各为一物也”[5](P2243)。天地万物皆由理气二者构成,理气不可分离,万物皆有此理,万物各有禀受,这是朱熹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和把握。朱熹“文道合一”的文道思想包括三方面的含义:第一,在文、道关系上,朱熹主张“文从道中流出”,便类似是理与气之间的体用关系,两者虽是二物,却又是不可分的一物。朱熹讲:“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惟其根本乎道,所以发之于文,皆道也。三代圣贤文章,皆从此心写出,文便是道”[6](P3319)。“这文皆是从道中流出,岂有文反能贯道之理?文是文,道是道,文只如吃饭时下饭耳。若以文贯道,却是把本为末。以末为本,可乎?”[7](P3305)第二,朱熹文道思想的核心出发点完全站在了“道”这一边,作文的功能便是弘道。朱熹所强调的“文”,只是体现儒家思想的文,而非“专务章句悦人耳目”[8](P73)诽优之类。第三,朱熹强调学文的目的在于“求学为己”,“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9](P39),即所谓的儒家之道。“古之学者一,今之学者三,异端不与焉。一曰文章之学,二曰训诂之学,三曰儒者之学,欲趋道舍儒者之学不可。”[10](P72-73)

正是基于其理学家的立场与出发点,朱子对于前代乃至当时之文学作品的认识有着自己独到的眼光。朱熹在《读唐志》中对曾评论道:“孟轲氏没,圣学失传,天下之士背本趋末,不求知道养德以充其内,而汲汲乎徒以文章为事业。然在战国之时,若申、商、孙、吴之术,苏、张、范、蔡之辩,列御寇、庄周、荀况之言,屈平之赋,以至秦汉之间韩非、李斯、陆生、贾传、董相、史迁、刘向、班固,下至严安、徐乐之流,犹皆先有其实而后之于言。惟其无本而不能一出于道,是以君子犹或羞之。及至宋玉、相如、王褒、扬雄之徒,则一以浮华为尚,而无实之可言矣。”[11](P3654-3656)。以上评论,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朱熹在文道思想上有一种以道为本的观念。对宋孝宗朝兴起的“苏文热”,朱熹也提出了批评意见:“至于炫浮华而忘本实、贵通达而贱名检”[12](P1859),“苏氏文辞伟丽,近世无匹。若欲作文,自不妨模范,但其词意矜豪谲诡,亦有非知道君子所欲闻。是以平时每读之,虽未尝不喜,然既喜,未尝不厌,往往不能终帙而罢。非故欲绝之也,理势自然,盖不可晓”[13](P1864)。认为苏轼文章虽有华丽之处,但却与理相悖,“凡此皆苏氏心术之弊。故其吐辞立论,出于此者十而八九。吾弟读之,爱其文辞之工,而不察其义理之悖,日往月来,遂与之化,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矣”[14](P1863)。

其次,朱熹又以“理一分殊”的思想来解释文道关系。所谓“理一分殊”,就是一理统摄万理,如天上一月可散现为江河湖海的万月,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万理实为一理,如在江湖河海的万月其本乃是天上的一月。从一个太极散而为物物之各具一太极,又由物物之各具一太极归本于一个太极。这就是“理一分殊”。“盖合而言之,万物统体一太极也;分而言之,一物各具一太极也”[15](P74),“浑然一体,莫非无极之妙;而无极之妙,亦未尝不各具于一物之中也”[16](P73)。在这里,文章总的来说亦可以算是一物,亦有它的发展特色,而这如何才能写好文章的道理也可以说是太极的表现,体会文章发展的道理亦是体会太极。正基于此,朱熹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排斥文,并将文章作为是弘道的重要载体,看的十分重要。所以,他对于历代文学作品又是十分熟悉,对于各家特点亦是如数家珍,“荀卿诸赋缜密,盛的水住。……楚词平易。……汉初贾谊之文质实。……董仲舒之文缓弱”[17](P3299)。朱熹评论唐宋古文运动之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的文章说:“韩文力量不如汉文,汉文不如先秦战国。……韩退之议论正,规模阔大,然不如柳子厚较精密。”[18](P3302)“柳文局促,有许多物事,却要就些子处安排,简而不古,更说些也不妨。……韩千变万化,无心变;欧有心变”[19](P3306),“韩文高、欧文可学,曾文一字挨一字,谨严,然太迫”[20](P3306),“国初文章,皆严重老成,当观嘉佑以前诰词等,言语有甚拙者,而其人才皆是当世有名之士。盖其文虽拙,而其辞谨重,有欲工而不能之意,所以风俗浑厚。”[21](P3307)。

最后,理学家朱熹的文道观受到了从太极本意中散发出来的诚意的影响。众所周知,太极本意有生生自然之意,诚又可以理解为不妄为之意,这种诚意反映到文学上就是平淡朴实之感。于此,朱熹自身比较偏爱饱含义理,却落笔平实的诗文风格,“古人文章,大率只是平说而意自长。后人文章务意多而酸涩”[22](P3299)。“虽平淡,其中却自美丽,有好处,有不可及处。”[23](P3312)“今人作文,皆不足为文。大抵专务节字,更易新好生面辞语。至说义理处,又不肯分晓。观前辈欧苏诸公作文,何尝如此?”[24](P3318)。

综之,朱熹持理气本体论,以“理一分殊”思想解释文道关系,强调文道合一,以道为本。他提倡“文从道中流出”,认为作文的目的主要是用来弘道,也就是用来提高人们的封建道德修养,这与其理学家的自身追求是分不开的。如果单论艺术风格的话,朱熹由于受理学思想的影响,则更加偏爱于平淡朴实的文字,这符合了理学家对诚、对仁思想的追求。但是由于过份强调文本的教化功用,而忽视了其艺术观赏性,也造成了朱熹在文道观上的局限,我们从其对苏轼等人文章写作的品评中是可以明显的感觉出来的。(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参考文献:

[1] [8][9][10]陈荣捷:近思录详注集解[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3][6][7][17][18][19][20][21][22][23][24]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139《论文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6.

关于理想的文章篇9

    

     一、强者弱之,弱者强之

     课文内容有主有次,叙述有详有略,这都由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而定。教学时如何处理,既要从课文着眼,也要针对学生实际。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是单看叙述的详略来确定处的轻重,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有些课文详写的部分,学生并不感到难懂,略加指点学生就能体会得不错。但是教师往往放不下,不避琐细地加以分析,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所得也非常有限。对于文章略写的部分,又不联系课文的整体去细究,简单化地处理过去。与中心思想相关的内容搞不清楚,学生的体会也难得全面、深入。为了积极处理课文内容,教师应该从认真阅读课文,掌握各部分内容的联系入手。备课时教师应该理清楚课文有哪些内容,是怎样叙述的,与中心思想有什么联系。

    

     下面对《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的内容,作个简单分析:这篇课文的内容可以分为四段。中间两段是主要的,是对飞夺泸定桥的整个过程的具体叙述。头尾两段是次要的,是对“飞夺”的作用与意义的简要说明。课文的中间两段各分两层。两层内容也有主次之分。对抢时间的关键性和攻天险的艰巨性,叙述虽不如具体经过那么详细,但是对突出红***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直接拿教师的理解去教学,还不能完全切合学生的实际。因为学生阅读理解课文跟教师有一定的差异。他们对课文的故事感兴趣。喜欢有具体情节的内容,其它的则不留意。要么粗粗一看,要么跳过去。由于不注意各部分内容的联系,对中心思想也就难得完整而明确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掌握了课文内容之后,再调换理解的角度,用心体会学的甘苦。

    

     从学生角度来看《飞夺泸定桥》,抢时间与攻天险的具体经过富有吸引力。文章叙述得详细,文字并不难懂,自己阅读可以体会到红***英勇无畏的***精神。其它内容一扫而过,不甚理解,更不能跟上述内容联系起来。对中心思想的理解就受到限制,学生佩服红***的行动,对于这行动产生的根源与意义却缺乏认识。

    

     调换角度理解,教师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心沟通了,处理起来才能贴近学生的实际。《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课堂上要抓好中间两段内容的理解。这是课文主要部分,具体表现中心思想的,也是学生感兴趣的。抓好了,学生才满足,才有收获。对这两段内容怎样处理,还要细致考虑。两段的前一层都偏重于问题的说明,意思含在词句中,间接地表现中心思想。学生阅读时又不留意,教学时应该加强指导。两段的后一层则相对地减少指导,以学生自学为主。这些内容具体,叙述也比较详细,直接表现中心思想,学生又感兴趣。他们不耐烦教师琐细的分析,希望***地读一读。有了对抢时间的关键性和攻天险的艰巨性的明确理解,体会红***战斗行动时,学生就能够自觉联系红***肩负的任务和面临的困难。在深入领会中心思想的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受到***理想教育。

    

     在课文中,直接表现中心思想的内容是主要的,也是作者详写的,这正是文章“强”的所在。间接表现中心思想的内容是次要的,也是作者略写的,这正是文章“弱”的地方。如果文章强的地方没有什么难懂的,教师可以减少指导,加强学生的自学。遇到文章弱的地方,学生理解有困难又妨碍了深入理解中心时,教师还要加强指导。这就是强者弱之,弱者强之。

    

     这是把课文的实际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处理课文内容的一条思路。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深入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二、抓住主线,开阔思路

    

     在课堂上,常常是按内容叙述的先后顺序,把文章分成几段。逐段分析之后,总结中心思想。这样从文章的结构入手,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地处理课文内容的基本方法,但不是唯一的。

    

     文章由词句段结构而成。词句段联系起来反映作者的见闻和感受。把分析文章结构与揣摩者观察、分析事物的思路结合起来,对文章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看得深入、透彻一些,处理课文内容的方法就能够灵活。这里结合《鸬鹚》这篇课文来谈。

    

     下面是对《鸬鹚》一文的简单分析:

关于理想的文章篇10

关键词英语写作 思维差异 逻辑表达

一、英汉写作思维模式对比

西方思维传统注重科学、理性,重视分析、实证,因而必然借助逻辑,在论证、推演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中国传统思维重直觉体悟、重归纳概括,综合性是其主要思维形式。

1.写作模式不同

英语写作常用演绎法进行逻辑推理,篇章发展呈概括-具体的线性模式:先概括陈述自己的观点或主题思想,再从一个或几个方面对主题思想进行具体的解释、证明或发展。汉语思维模式是曲线型的,汉语写作一般不直接从主题展开讨论,而采取旁敲侧击的方式慢慢向主题靠拢,对主题的阐述如螺旋不断重复向前推进。汉语文章主题思想的表达一般是间接的,需要读者根据文中的描写、论述理解和体会,或者在文末点明主题思想。

2.连接方式不同

英语写作重形合,善用显性衔接手段。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通过连接词或过渡语以及词汇重述、代词使用、替代、省略等使文章各部分逻辑关系明确,内容前后照应,语义连贯。而汉语写作重意合。“汉语文章的连贯有时并不需要用一定的语法手段或其它语言手段来实现,而是靠层次内容之间的自然衔接”,或“倾向于使用词语的重复、句子的排比来表达篇章的连贯”。汉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联系常隐含在字里行间,句子之间的联系相对松散,语义呈自然流动型,顺着思维的自然发展展开。

3.证明观点的方式不同

英语写作重实证。在对中心思想进行分析、论述的过程中,常通过大量的客观事实、调查数据、实验结果、事例、引用专家或权威等阐述中心思想,证实文章观点,使其更为客观、可信。而汉语写作更倾向于人证,说理成分较多,常采用“因为……所以……”的自然思维模式,通过说理进行观点的归纳概括,主观性较强。

二、英汉思维差异对学生英语写作逻辑表达的影响

由于大多数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时摆脱不了对汉语的依赖,受汉语思维负迁移的影响,写作时逻辑错误频出,给读者造成严重的理解障碍。

1.不围绕主题讨论或进入主题绕弯子,内容偏题跑题

受汉语曲线型或螺旋式思维的影响,学生写作时不直接切入主题,而是从与主题关系不大的其它话题入手,逐渐往主题靠拢:或者论述时不针对主题进行讨论,而是顺着思维的自然发展,想到哪写到哪。这种篇章发展模式会使作文主题思想不明确、内容偏题跑题。以下是学生作文“How to Be a Successful Speaker”中的一段话(为保证样文的真实性,本文作者对所引用的所有原作内容都没有进行加工和修改):

First,we need to be full and wise before doing anything.There is a saying that to be a man then to do a job.As for a successful speaker,a broad horizon is important. For this,reading books is a very good way.It is true that all great men in the history of mankind loved books.It is knowledge in the books that led them to success.There is no genius without books because books are the source of knowledge and knowledge is the source of success. If reading makes them great,it can help us to be successful in public speaking too.

本段话的主题思想是“对一个成功的演讲者来说,开阔的视野非常重要”,作者在提出这个中心思想前,用了两句题外话做铺垫,而这两句话和主题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在提出了中心思想后,作者只是针对主题谈到了“读书是开阔视野的有效途径”,但之后却没有进一步分析读哪些书或从读书中获取哪些知识可以扩大视野,并在演讲中获得成功,而是用一些空洞的Z言反复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读书与成功的关系,最后很牵强地得出了读书有助于演讲成功这个结论。整个段落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在主题外打转,因此,作文中心思想模糊,偏题跑题严重。

2.语言表达逻辑关系松散,结构层次不清,内容主次不分

受汉语重意合的思维习惯影响,学生写作时不注意语言之间的有效衔接或前后照应,简单堆砌句子,造成语言表达逻辑关系松散,内容主次不分,不能很好地说明主题思想。以下是学生作文“On Smiling”中的一段话:

Moreover,smiling is helpful to success.A person who always smiles can give other people a good impression.In a study,some observers looked at photographs of 123 people they had never met. The people in the photos had two expressions:smiling or not smiling.When the observers saw the photos of smiling people, they were more likely to think that those who smiled were agreeable, easy going, confident and reliable. Therefore it is easier for people who always smile to have a successful interview, get a good job or succeed in career than those who don't.

作者在提出“微笑有助于成功”这个主题思想后,想通过一项实验研究说明经常微笑的人能给人留下好印象,更容易在求职面试及工作中获得成功。然而,在描述该实验时,却运用汉语的自然思维方式展开,三个句子松散排列,没有建立很好的逻辑关系,不能突出主题。如果改用主从复合句,将实验过程用从句表示,实验结果用主句表示,不仅可使内容更紧凑,还可突出这个实验的结果,即被试者都喜欢那些面带微笑的人因为他们给人以随和、容易相处、自信、可靠的感觉,这样就能更好地说明“微笑有助于成功”这个主题思想。

3.缺乏层层深入的逻辑分析,内容重复空洞或思维跳跃性大,意思表达不连贯

受汉语综合性思维的影响,很多学生写作时不善于运用英语概括-具体的推理模式对主题思想进行层层深入的阐述或证明,而是围绕着主题思想讲些空泛的大道理或对主题思想反复说明,写出的作文逻辑分析不够,内容重复空洞。以下是学生作文“The Importance of Reading”中的一段话:

Reading helps me gain a lot of useful knowledge. As a saying goes, books are the source of knowledge. By reading books I can broaden my horizon and learn all kinds of knowledge because I can get something interesting and meaningful from the characters and stories of books.

作者在提出“读书可使我获取很多有用的知识”这个主题思想后,没有具体阐述读书能使“我”获取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在“我”的人生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等,整个段落只是在反复强调读书能使“我”扩大视野,学习各种知识,内容重复空洞。

而在下面的例子中,学生由于不善于运用英语概括-具体的推理模式,思维跳跃性大,各句子之间没有明显的逻辑联系,意思表达不连贯,要补充很多隐含的信息才能知道作者的思维过程。这种作文对英语思维的人来说是难以理解和接受的。

Finally,to become a good speaker, watching more excellent speech and learning some speaking skills are also necessary. 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 we can see higher and further. All creation is built on the basis of imitation. For example, we can watch the English Speech by the American President Obama. It really helps.

4. 简单套用汉语“因为……所以”自然发展模式,因果关系混乱,条理层次不清

受汉语综合性思维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写作中简单套用汉语“因为……所以……”的自然发展模式,先是“理由”“背景”,然后是“结果”“态度”和“结论”。常以一个或几个事实为因,得出一个结果或环环相扣的一系列结果,或者从两个或以上环环相扣的因果关系中得出最终的一个结论。这种逻辑推理习惯会使学生为了充分表达多种因果关系滥用或误用连接词,从而造成文章层次结构不清、逻辑关系混乱、内容主次颠倒等。另外,在用这种因果推理模式时,学生多会讲一些空洞的大道理,而较少用细节性支撑材料,文章显得论证没有说服力,论点发展不充分。下文是学生作文“On Smiling”中的一段论述:

Last but not least, nowadays, with the fierce competition, people always find it hard to get a satisfactory job. Therefore, I consider it a good choice to smile during an interview,hence they can be less nervous and leave a deep impression on the interviewers, so a smiling face contributes to a large possibility of success in the interview.

在@段文字中,学生连用了三个表示结果的衔接词“therefore,” “hence” 和“so”,从而形成了“因为……所以……所以……所以……”的自然推理过程:因为在激烈竞争中,人们很难得到理想的工作……所以求职面试时一定要微笑……(因为我们微笑了),所以我们会少一些紧张,给面试官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说微笑可大大增加面试成功的可能性。而在语义层面上,这种逻辑关系是混乱的。第三个“所以(so)”后的内容“微笑可大大增加面试成功的可能性”应是整个段落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是概括性内容,和其它解释说明性内容不在同一层次,不能作为环环相扣的因果关系中的最后一个结果出现,用so和上文连接造成了层次关系的混乱。文中hence 后的内容“我们会少一些紧张,并给面试官留下深刻的印象”是上文“求职面试时一定要微笑”的原因分析,而非结果,由于错用了衔接词hence,使因果关系发生了颠倒。如果用英语的分析性思维模式,先提出中心思想,再通过事实陈述、提供调查数据或具体事例等对中心思想进行解释或说明,即先给出结果(观点),再分析原因,就可以避免这类错误的发生。

三、教学对策

帮助学生克服母语思维负迁移,培养英语思维和英汉思维转换能力是避免作文中逻辑错误和提高作文质量的关键。

1.通过篇章构思训练,培养学生观点-事实的分析性思维习惯

针对学生写作时不围绕主题讨论造成的偏题跑题现象,教学中可设计一些篇章构思练习,引导学生根据写作话题先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及论证观点的一些分论点。写出概括作者观点的中心思想句及表达各分论点的段落主题句或次主题句,列出写作框架,再选择事实材料对文章论点或各分论点进行阐释或证明,培养学生先提出观点再进行事实陈述的分析性思维习惯。为使学生能够根据写作话题有效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分论点,可经常设计一些语篇分析练习,将文章的中心思想句和各段落的主题句去掉,指导学生根据文章的逻辑关系及内容细节提炼文章要旨,归纳各段落的中心思想。

2.通过演绎性推理训练,培养学生概括-具体的直线型思维能力

王墨希的一项研究发现:中国学生最缺乏的语篇思维方式是“一般-特殊模式”(又称 “概括-具体模式”)。这是作文逻辑层次不清、内容重复空洞的重要原因。因此,培养学生概括-具体的直线型思维很有必要。教师可提供针对某个写作话题的写作素材,引导学生对这些素材M行分析,辨别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一般性内容和具体性内容,以及各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根据材料内容体现的中心思想将这些写作素材按概括-具体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序,形成层次清晰的推理过程,然后指导学生用恰当的衔接词将各部分内容联系起来。教师还可以给出主题句,要求学生运用概括-具体模式对其进行层层深入的分析和发展。

3.通过英汉语篇对照或互译、逻辑错误修改等,强化学生的英汉思维转换能力

由于很多学生写作时主要依赖汉语进行内容构思,然后再转换成英语语篇模式和语言表达方式,教学中可设计一些英汉语篇对照写作、互译或逻辑错误修改等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转换能力。教师可以提供写作话题,要求学生用英汉两种思维模式进行文章构思和写作,或给出一个写作话题的汉语范文或写作素材,要求学生用英语思维对文章素材进行整理,对其推理模式进行调整,重写文章。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英语写作中经常出现的重复推进、句子松散排列、“因为……所以”等习惯,设计语篇纠错练习,加强学生对英汉语篇推理方法差异的认识,提高他们的英汉思维转换能力。

参考文献

[1] 蔡基刚. 英汉写作修辞对比[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 胡曙中.英汉修辞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3] 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

[4] 屠国元,王华玲.思维模式差异对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的影响及对策[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5] 王力.王力文集(第一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关于理想的文章10篇

学习

抓项目工作措施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抓项目工作措施,内容包括项目方案推进落地总结,关于如何抓项目进度的工作汇报。3、建成项目抓达产。已竣工的工业项目要尽快投产、达产,尽快产生效益,使有限的资金,达到最大的效果。4、洽谈项目抓签约。正在洽谈的项目要定人、

学习

端午最佳诗词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端午最佳诗词10篇,内容包括端午的十首诗词,寄情端午经典诗词。五月的风,像路旁的玉兰花散发着芳香。五月的风,像浪漫的`彩碟煸动着诗歌的翅膀。沐浴清风,穿过花香,踏着歌声,您来到来到端午诗会的现场,对您的到来我们表示最热烈的

学习

李强感恩10篇

阅读(23)

亲爱的朋友,弹指间你走过了人生的20年、30年乃至于40年。今天的您对你的现状满意吗?往事,你还记得多少?或许今天你有所成就,或许今天你还在艰难的跋涉,在你的内心当中今天你还有多少快乐?或许你的财富在不断的倍增,可你的快乐指数却在不断的下降

学习

设计构成论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设计构成论文,内容包括设计构成的作品简介范文,设计概论论文创意设计怎么写。平面构成是现代视觉传达的基础理论,也可以说是现代应用设计的基础。现代设计充分表达了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具有很强的时代感。构成是一种手段,而设计

学习

四风建设学习心得体会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四风建设学习心得体会,内容包括教师四风学习心得体会,四风学习心得体会简短。二、学习内容重点学书记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省委书记***在全省学习贯彻同志在中央纪委第七次会议上的主要讲话精神动员大

学习

高中语文工作总结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高中语文工作总结,内容包括高中语文工作总结与计划,高中语文工作总结和谋划免费。二、加强教学基本训练,搞好常规教学抓好常规课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所以我们特别注重抓好常规课教学。1、个人备课刻苦钻研深挖教材

学习

朵朵桃花开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朵朵桃花开10篇,内容包括热门文案桃花朵朵开,桃花朵朵开舞蹈。老师还告诉我们,桃花能***水肿和便秘,具有药用价值,而且还能美容。回家我一定要给妈妈试一试,让妈妈年轻十岁!都说春天美,可我觉得春天的装扮者桃花更美!虽然桃花的花

学习

以感动为主题的作文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以感动为主题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以感动为主题的作文有哪些,以感动为主题的作文不少于500字。[中***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5-0057-02一、引言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

学习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公共基础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公共基础10篇,内容包括初级银行从业资格考点公共基础,银行从业资格证零基础考试。A.法案修订将央行对银行业的监管职能分离出来B.法案规定央行将不具有直接检查监督权C.法案规定央行不再直接审批、监管金融

学习

学生会权益部工作计划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学生会权益部工作计划,内容包括学生会权益部部门工作规划,学生会调研权益部工作计划。在上学期,我部已经和学校后勤方面的多为主管老师建立了工作关系。本学期,我部将做好同学与学校之间的纽带工作,及时将同学们的权益问题上报

学习

个人实习期工作总结模板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个人实习期工作总结模板,内容包括工作实习期总结模板,实习期工作总结怎么写。经过这三个月的实习,使我更多地掌握了关于装饰方面的知识。理论与实际是紧密相连的,而这次实习让我很好的了解到实际操作能力、将理论知识全面的融

学习

开发技巧论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开发技巧论文,内容包括产品开发流程毕业论文,开发类项目毕业论文。一、单片机的特点应用单片机的特点主要有:高集成度,体积小,高可靠性;控制功能强;低电压,低功耗,便于生产便携式产品;易扩展;优异的性能价格比。目前,单片机的应用领域

学习

妈妈对宝宝说的话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妈妈对宝宝说的话10篇,内容包括写下妈妈对宝宝说的话,妈妈对宝宝说的好句子。3、谢谢你,宝贝!是你,让我们对博大精深的爱有了全方位的理解与阐释。只因心中充满了爱,我们才会如此地热爱生活,热爱身边所有的人和事,只因心中充满了

学习

展会活动总结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展会活动总结,内容包括展会总结汇报的思路,展会过后总结怎么写。一、加强***治理论学习提高工会干部素质文化公司工会以《监督之窗》为载体,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与企业管理息息相关的各种知识,进一步强化工会干

学习

清明的文章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清明的文章10篇,内容包括关于清明的文章赏读,清明的文章哪个最好。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首杜牧写的清明古诗。今天是星期六,我爸爸一大早说:“清明节到了,祭祖坟了,这是我们中华的风俗。”我得意地说:“谁不知道啊!好像就你知道一样。

学习

幽默的文章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幽默的文章10篇,内容包括幽默十足的文章,十则幽默的文章。例1中的“侵略”,原指对别国领土的侵占,文中指小孩子的调皮行为。原本指的是比较严重的问题,但在例文中,变成了指代后果轻微的行为,相当于“大材小用”。技法二:巧起绰号

学习

好的爱情文章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好的爱情文章10篇,内容包括爱情感悟长篇文章,爱情文章大全100篇。不久,通过朋友介绍,我认识了李章,他那时在《音乐爱好者》杂志社工作。李章儒雅谦和,毫无架子,为人热情厚道。他说身体不太好,就要离开杂志社了,去编书,工作压力小一

学习

描写大海的文章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大海的文章10篇,内容包括描写大海的唯美文章简单而短,描写大海的优美段落120字。景物描写是写作中的一种技巧,它要符合人物的思想情感,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符合故事情节的发展要求。王国维《人间词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学习

演讲文章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演讲文章10篇,内容包括演讲文章推荐,十篇演讲。用一颗完美之心,看世界风景;用一颗快乐之心,对生活琐碎;用一颗感恩之心,感谢经历给我们的成长;用一颗宽阔之心,包容人事对我们的伤害;用一颗平常之心,看人生得失成败。忙碌里,谁都有

学习

关于青春的文章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青春的文章10篇,内容包括关于青春的简短文章,关于青春时期的文章。一时间心如潮起潮落般跌宕起伏,一时间心如彩蝶翩跹般畅然欣喜,一时间的聆听充满凝重,一时间的聆听充满欢悦,青春是奏鸣曲?青春是小夜曲?——仍思绪翩然。那样

学习

运动会文章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运动会文章10篇,内容包括运动会文章经典,运动会文章100个字。百年精彩全民分享奥运精粹从1908年伦敦奥运会正式启用了识别身份的奥运纪念章,到1988年卡尔加里冬奥会上第一个纪念章交换中心的出现,纪念章交换活动作为一种文化

学习

感人的文章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感人的文章10篇,内容包括最感人的美文10篇,感人的文章和大概内容。女孩倒在秋千上,男孩用力地推啊推啊。男孩篮球比赛,女孩叫破了嗓子,第二天依然出现在男孩面前说昨天你真逊。女孩说我要最漂亮的那朵,男孩奋不顾身地爬上树,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