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感动为主题的作文10篇

以感动为主题的作文篇1

[关键词]感恩教育 主题班会 模式创新

[作者简介]艾***(1968- ),男,湖北武汉人,广西财经学院文化传播学院***书记,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广西 南宁 530003)

[中***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5-0057-02

一、引言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从现有资料看,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主要遵循以下三条路径:第一,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及其重要性的探讨;第二,对大学生感恩缺失现状及其原因的分析;第三,对大学生感恩教育方式方法的思考建构。目前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总体呈现出数量较多,但内容交叉重复,模式化和系统化研究相对较少的特点,以此而建的教育方法和长效机制显然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导致大学生感恩教育的苍白与无力。

大学生感恩教育主题班会是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但目前对以高校感恩教育为主题的班会研究较少,还没有针对模式和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探讨,更没涉及其系统性和规范性。

感恩教育主题班会主要是运用社会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利用班级的团体特征,采用团体辅导与咨询的技术,以求实现大学生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以大学生感恩教育为主题的班会是一种可以做到时间的“全程化”、空间的“立体式”、内容的“系统性”、校内与校外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新模式,旨在增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效性。由于具备新颖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可以实现以情动情和以人性唤起人性的情感教育和人性教育,大学生感恩教育主题班会不仅可以扩展大学生主题班会形式和内容的空间,而且能为感恩教育更好地深入大学生群体提供新的平台。本文旨在通过实际的教学实证研究,提出符合该主题的实用模式。

二、研究过程和结果

(一)研究过程

以广西某高校10、09、08、07级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每年级挑选3个专业(文科、理科和工科),每年级3个班级,共计712人(男性320人,占45%;女性392人,占55%)。本研究设计了《大学生感恩教育对象调查问卷》,让同学们对自己的感恩对象进行描述。

(二)研究结果

1.感恩对象的总体分布。统计结果表明,涉及大学生关注的具体感恩对象总共有23种,经过整理,可以将大学生感恩对象分为国家、社会、自然、集体、师长、父母、他人、生命8类。就总样本712人而言,感恩对象分布情况为:父母406人(57%)、师长348人(48%)、国家301人(42%)、社会279人(39%)、集体179人(25%)、生命122人(17%)、自然100人(14%)、他人80人(11%)。

2.感恩对象受关注程度的年级分布。父母、师长和国家是大学生们比较关注的感恩对象;对社会和集体的关注度的年级分别趋于正常;生命和自然可能比较抽象,很少受到大学生的关注;大学生很少将他人作为感恩对象(如下表)。

3.感恩对象受关注程度的年级趋势。父母和师长在大一关注度最高,大二、大三降低,并渐趋平缓,大四关注程度又逐步上升;国家、社会、集体、生命、自然和他人,大一到大四的关注程度逐步上升。可见,针对感恩对象年级关注程度趋势而言,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应该在大一和大四多涉及父母和师长方面的内容,国家、社会、集体、生命、自然和他人等方面的内容应该随着年级逐渐增加。

4.感恩教育主题班会的基本活动形式。本研究以张锐在《主题班会形式综述》中提出的主题班会十二种形式为基础,按照团体心理辅导的要求进行整理和修正,提出感恩教育主题班会的四种基本活动形式:模拟表演、咨询答疑、专题辩论、社会实践。一年内,各年级团队按照上述四种基本活动形式进行主题活动设计,开展活动共计122次(其中大一52次,大二37次,大三22次,大四11次)。结果表明,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喜欢以模拟表演的方式开展主题活动,到了高年级就偏好需要深层次思考的形式,如专题讨论;大二和大三比较侧重咨询答疑的形式,可见学生比较关注个性问题的解决;从大一到大四,学生逐渐开始关注社会实践类的活动形式,显然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有关。

5.感恩教育主题班会活动的特点。本研究采取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方式。即以各班级的学习委员为基础,通过志愿参与原则组成大学生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工作团队。大学生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工作团队采取了正规社团的管理模式,无论哪个年级的工作团队,都有具体的工作章程、职责和范围。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发现其活动形式有如下特点:(1)大一学生的工作团队以年级为单位,即整个大一年级只有一个工作团队,人员来自各个班级,大家团队协作,统一部署相关活动;大二学生以年级为主,但是有分散的班级***活动;大三学生根据具体活动的主题不同,活动有集中,但更多的是分散;大四学生的工作团队以班级为单位,只在班级内部开展。(2)大一学生的主题班会基本在校内举办,从大二开始能逐步走出校园。

三、大学生感恩教育主题班会模式创新探究

(一)建立感恩教育主题班会活动模式

就主题班会的模式而言,有学者曾提出过“班会设计—导入—认知、体验、分享—总结”的形式,但目前还没有针对感恩教育主题班会的模式研究。本研究尝试提出以学生工作团队为主体,以指导教师为辅的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实施模式。模式共分三个模块,即主题选定、活动设计和活动开展(如下***)。

主题选定主要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在年级特征的基础上,甄选出对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具有针对性及积极指导意义的感恩教育主题。目前主题班会的教育目标过于理想化,内容和方式显得相对滞后,主题班会的针对性不强,并存在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倾向和忽视学生需求、联系学生个体实际不足的现象。这些薄弱环节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主题班会的效果大打折扣。

主题确立之后,应着手设计方案。活动设计是将选定的主题在相关的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及心理辅导技术的基础上按照学生的兴趣来设计符合不同的年级、不同专业和取向的活动方案,并追求独特性、新颖性和创造性,同时逐步建立专门的活动主题数据库。

活动开展主要是将活动方案在个别班级进行示范。结束后,对活动效果做出评价。传统的班会点评往往由辅导员(班主任)唱独角戏,对班会的意义、过程、学生表现进行评价。按照心理学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要求,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对活动进行总结与点评,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反应与价值升华,并通过相互交流取得成长的经验。最后将修改和完善的活动方案推广到其他班级。

(二)大学生感恩教育主题班会模式特点

1.大学生感恩教育主题班会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的运行模式。所谓学生为主体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主题班会以学生自愿组成工作团队,参与主题班会的策划、实施和推广等全过程,也就是全程的主体性。全程的主体性保证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和动力,使活动无论从需要、过程还是效果都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是感恩教育的内容和活动形式,要考虑到不同年级需要,即遵循年级的主体性。运用该模式进行大学生感恩教育可以构建针对性强、适用性高的感恩教育活动方案数据库,同时也可以形成系列化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便于在高校中推广和使用。

2.存在的问题。大学生感恩教育主题班会模式仍存在以下问题:(1)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和学习,指导教师的整体水平较低,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在相关理论和技能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同时各高校也存在从事感恩教育研究的教师人数不足的现实问题;(2)学生工作团队的指导和延续性问题。大学生在工作团队中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存在相关知识和技能薄弱的问题。加强指导和帮助,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方法是保证活动延续性的关键;(3)活动效果评价的问题。在感恩教育的干预活动中,评价相关工作和活动效果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制定和完善一系列评价体系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3.相关工作的展望。***府对大学生感恩教育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中共中央、***专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治教育的意见》(中发 [2004]16 号),其中“感恩教育”是一个基点。以大学生感恩教育为主题的班会必然是贯彻***府文件精神的有效举措,是深化文件要求的科学尝试。虽然关于感恩教育主题班会的研究还比较少,但是其所具备的新颖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仅扩展了大学生主题班会形式和内容的空间,而且为感恩教育更好地深入大学生群体提供了新的平台,深受大学生的欢迎。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解决效果评价问题、主题活动的延续性和衔接性问题,还要考虑活动内容和形式的整体需要性、整体适应性和整体内在动力性问题。同时,就感恩教育活动发展而言,无论是活动的设计、实施和推广,最终还是要逐步从校内走向校外。

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就是以感恩教育为目标,将团体心理辅导形式和技术深入到大学生群体中,其研究成果和经验可以为其他主题的班会进行有效服务和借鉴。就大学生主题班会整体而言,其研究和发展必然向模式化、常态化、结构化、年级化、时代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以感动为主题的作文篇2

关键词:主题发生 接受美学 审美鉴赏

文学的主题问题,是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长期以来,有的文学理论教科书认为主题是“作者通过题材所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或者说“主题是指通过作品中描绘的社会生活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至今,我们看到的一些文艺理论著作和论文还在重复着这种观念,认为主题是作品的客观属性,它们生成以后就永世不变;主题的发生只能是作者的创造,和读者无关。这种说法,是否符合文学创造和文学欣赏的实际,究竟有多少科学性?随着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的产生,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文学观念的不断变革和更新,人们理所当然地对它提出了怀疑。

1、接受美学对流行主题观念提出挑战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论告诉我们,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有全面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具体地说,运用全面的观点,就是要把文学现象看成一个完整的有机动态过程,把生活作者作品读者看成一个完整的文学系统中的几个子系统;用联系的观点,就是要把作者、作品、读者、生活这几个子系统看成一个既不同、又密切联系的整体,并通过作家(生活和作品之间)、欣赏(作品和读者之间)、实践(读者和生活之间)这三个中介环节,相互制约、相互包容、相互过渡,形成一种全新的整体功能系统;用发展的观点,就是不能把这个系统及各个子系统看成千古不变的平衡模式,它们会在不同的时空,都可能变化、转化。换句话说,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每一个子系统都可能发展变化,并引起其他子系统和整个系统的发展变化。这就是作为一个文学体系的整体作用所引起的。按照这样的认识来考察文学主题的传统解释,就不难看出它的根本缺陷:一是静止地、孤立地把主题界定为作品本身所包含的纯粹的客观因素,从而否认了作品本身的主体能动性,和作品与读者之间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似乎读者只是象机器一样被动地接受作品本身所包含的思想意义,否认读者阅读的主体能动作用(再创造作用)。二是把主题界定为作品的主要思想和中心思想,就不可能对作品所包含的丰富复杂的思想内容作出全面而深刻的概括。一个真正的艺术品,必然蕴含着极其深广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情感内容,很多作品是很难用这种传统的主题界定办法概括的。托尔斯泰就说:“假如我想用语言来说出我原来打算并用一个长篇去表现的那一切思想,那么,我应当从头去写我已经写完的那部小说。”所以,不少作家干脆认为自己的作品没有什么主题,甚至认为文学作品根本不应该有什么主题。由此可见,传统的主题概念已经远离当代人的审美实践活动,失去自身的生命力。

从二十世纪开始,不少批评家和美学家开始注意到文学活动的整体性与动态性,新的阐释学就倾向于承认主观成分的积极价值,结构主义也认为,要从表层结构走向深层结构,就必须突破固守作品本文的狭隘观念,强调任何作品只有在文学总体中与其他作品相关联,才能真正显示它的意义,从传播学来看,各种传播模式都“逐渐从考虑一个传播者如何作用于一个接受者,变成考虑一个接收者是怎样对待传播”。这些理论不见得完全正确,也未必象法国批评家罗兰·巴尔特所说的那样,“读者的诞生必须以作者的死亡为代价”。但这些观点都意识到作品的意义和作品以外的读者有某种程度的必然联系。

真正赋予读者在审美过程中以主体位置的是接受美学。它认为,整个文学活动是一个完整的运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读者的阅读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正是由于这一环节的作用,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才得以实现。在接受美学看来,一部作品在未进入接受过程之前,还不能算最后完成。

接受美学还把文学活动中的“作家——作品——读者”这三个环节作为一个动态实现过程来把握。接受美学的创立者、联邦德国的汉斯·罗伯特·尧斯指出:“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关系中,后者并不是被动的因素,不是单纯的作出反映的环节,它本身便是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这就是说,阅读作品的过程并不是被动地由作家与作品单向地向读者灌输形象和意义,而是一个读者能动地再创造过程,是读者进入审美状态后对作品的总体把握,它唤醒作品字句所包含的意义,形成作品的审美意象,最后达到一种创造性想象的艺术境界。这种再创造就是一种重新发明或发现,它和作者创造作品是同样崭新、同样独特的行为。此时“观赏者的想象不仅具有调节功能,还有构成功能,它并非在做游戏,它只是被吁请越过艺术家留下的痕迹,重组美的对象”。可见,读者的阅读绝不是一种机械性的被动行为,它往往会对一部作品的本义进行“更动、修正、改变、或者甚至干脆重新制作”,这样,接受美学就向我们道出了“作品向读者生成”这一颇为深刻的美学见解,从而为科学地解释文学主题迈进了重要的一步。

2、主题发生的召唤结构、鉴赏结构及新质 接受美学肯定了读者阅读对文学主题产生的创造作用。但这种创造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在作品诱导下的一种再创造。正如萨特所说的那样:“阅读是引导下的创作。”因而“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一种召唤。写作,这是为了召唤读者以便读者把我借助语言着手进行的揭示转化为客观存在”。这种“召唤”不是被动地受制于读者的从属因素,而是文学的张力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作者要求于读者的不是让他去应用一种抽象的自由,而是让他把整个身心全部奉献出来,带着他的情欲,他的成见,他的同情心,他的性欲秉赋,以及他的价值体系”。

作品的“召唤结构”可以分为表层结构、中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三部分。表层结构指作品的文化种系、文字种类、体裁形式、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等因素,这是一部作品的外表形态,也是它区别于其他作品的外在标志。中层结构指作品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意境情趣以及由此呈现出来的生活、情感、思想、伦理等内容,由此构成不同于其他作品的内在特征。深层结构指包孕在作品中的、由作家创作的非自觉性和语言的多义性和模糊性所形成的意义空白、无意识内容以及意识、情感、伦理内容中的独特意蕴,它决定了不同于其他作品的本质特征。

读者的鉴赏结构也叫审美心理结构,它是人们“文化心理结构”的最高层次,由四个部分组成。一是感知层。这是由个人先天素质和生活经历等形成的对社会人生的感性积累层次。它受遗传素质、家庭影响、经济状况、生活条件、个人经历、职业特征、情感体验、性别差异等的制约和影响。这些因素构成了一个人的丰富独特的人生感受。这是主题发生的基础条件。二是理知层。这是指对自身的理知机能进行教育和培养所形成的结构,如教育水准、文化素养等。 这是主题发生机制的中心层次。三是鉴赏定势层。这是由感知层、理知层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审美期待,它集中表现为由读者的阅读经历、范围、习惯所形成的鉴赏趣味。这是主题发生的直接作用层次。四是审美无意识层。这是指由长期的历史积淀、生活积淀和艺术积淀在审美心理中形成的无意识层,它是鉴赏结构中最深层的部分,作为背景,对主题的发生起着一种无形的制约作用。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学主题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生成。它受制于主客体两方面的条件,存在于读者的阅读实践过程中,是一种不断的“建构”过程。可以粗略描述如下:

第一步,读者在开始欣赏作品时,首先调动起自己的审美感知力来感知作品的文字、结构、节奏、韵律等形式因素,获得对作品形式美和意象美的具体感受,享受到感官情绪上的愉悦。第二步,读者在召唤结构提供的审美信息的刺激之下,调动起自己全部的知解力去把握作品的具体历史内容,并把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融入对作品内容的理解、联想和思考之中,发现“自我”或“他我”生活的折光和投影,发现这种生活的充实或空虚、丰富或单调,发现“自我”心灵世界的真假、善恶与美丑,由此,逐步获得一种历史感和理性的满足。第三步,读者主要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力去领略、探究作品的象征意蕴,并不断通过广泛的联想活动,在对象的观照中发现“自我”。并以直觉顿悟的心理方式,感受宇宙人生中的无穷无尽的真谛和奥秘,从而产生一种“超我”的心灵自由感。这时,文学的主题也就真正发生了,这就是这种自由感所蕴含的深层意味。

既然我们把主题界定为属于审美发生学的范畴,那它和传统的主题概念相比较,当然就有了完全不同的新质。这种新质概括起来有三个特点:一是主题发生的个体性。既然主题只有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才能发生,而读者的阅读过程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个体实践过程,同时每一个读者的鉴赏结构都是不同的,因此,具体的主题发生就必然呈现出个体性的特征。二是主题发生的直觉性。主题发生从心理发生的角度来讲,它是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审美理解,它虽然溶入了读者的各种理性意识,但这种理性意识如盐溶于水,所以表现出的是一种直觉顿悟状态。三是主题发生的动态性。不管是个人的一次阅读还是社会的多向阅读和多次阅读,主题从实质上讲都是一种不断的建构过程,它的生命只存在于不断建构的运动过程中,一旦建构终止,主题的生命也就告一段落。

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第一,个体性决不等于随意性。它是以作品“召唤结构”的指向性、特定历史阶段生活内容的规定性和一定社会审美范式的制约性为条件。不管主题发生的个体性是相同、相近或相反,它们都不能离开作品的指向性,都是以作品指向的范围和方向为依据,形成的一个放射性的立体结构。第二,直觉性并不意味着对主题不能进行抽象的理论概括。一般读者并不要求对主题发生进行抽象的理论概括,但是作为特殊读者的批评家就不同了,他们具有高度完善的理论系统,从心理功能上说,他们又极善于在头脑中接通直觉顿悟和抽象逻辑思维的联系,而且还善于把内在的逻辑思维成果外化为系统的语言符号,他们就可以在主题发生的直觉顿悟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从而形成对主题的理论观念形态。第三,动态性不等于不存在相对稳定性。每一次具体的主题发生都是一个处在运动过程中的无序结构,而每一次科学的理论概括则形成了相对平衡的有序结构。因而文学的主题发生就成为一条永远发展着的运动链:动态相对平衡新的动态新的相对平衡,这样循环往复,成为一种永恒运动的生命系统形式。

3、主题的横向发生、纵向发生及一般模式 对文学的主题发生仅仅作出一般的理论概括还是不够的。在具体的鉴赏实践中,情况要复杂得多,文学的主题发生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多种形态和层次。可以从这样两个方面来进行描述:

3.1 文学主题的横向发生。这是指一部作品在社会的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读者阅读过程中的主题发生。由于主题发生受着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内容和人们审美意识的制约,因此决定着它可能有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一个作品在社会某些层次的传播,也影响着主题个体发生的实际的深度和广度。这就决定了一部作品的主题横向发生必然呈现为一种多元结构。而主题的个体发生由于受到个人的人生理想、生活经验、理论素养、职业特征以及鉴赏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更是呈现出千差万别的不同层次。

正是由于以上各种因素的不同作用,因而同一作品在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不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就会有不同的主题发生。正如鲁迅先生所指出的:“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才子看见缠绵,***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就形成了“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情况。当然,这一千个哈姆雷特无论怎样不同,但毕竟还是哈姆雷特,而不可能是其他别的什么人。文学作品的主题发生和其召唤结构的指向性是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的。

3.2 文学主题的纵向发生。这是指一部作品在不同时间范畴里的主题发生。它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微观的纵向发生,指同一读者在不同时间里对同一作品的主题发生;一种是宏观的纵向发生,指同一作品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主题发生。微观发生是宏观发生的基础,宏观发生是微观发生的概括和升华。

先看微观的纵向发生。个体的每一次主题发生后,都有改变原有鉴赏结构主题发生机制的可能。或者由于理论家对文学主题的抽象概括的影响,或者由于生活经历的丰富、情感体验的深入和理论素养的加强,特别是受不同阶段人生需求(如少年时崇尚侠义豪骨、青年时追求理想爱情、中年时强化自我实现)的影响,对文学作品的再次阅读就形成了一次新的主题发生。这种发生或者是肯定原来主题发生的同向发生,或者是否定原来主题发生的逆向发生,而比较多的情况是进一步深化原来的主题发生,从而使个体的主题发生形成一个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建构过程。

再看宏观的纵向发生。前边说过,一部作品主题的横向发生,在特定社会历史阶段会形成一个围绕作品而形成的多层次相对平衡系统,这一系统结构的内化形式是对人的心灵的塑造,它的外化形式则是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发展,由于新的更高一级的社会审美范式的建构,就决定了同一部作品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会形成新的主题发生。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作品“召唤结构”的功能。一些作品由于其本身能量的有限性,在一定时期,它的生命就可能终止;而真正的艺术杰作,由于其深层结构中蕴含着的无比丰富的思想情感内容,就可能使其主题世生而难以穷尽,而这正是形成主题发生动态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推导出文学作品主题发生的一般模式;

以感动为主题的作文篇3

[关键词]小学作文;思路拓展;策略

作文只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只有让学生的独特思维激情奔涌,作文教学才算是完成了课程标准的要求,真正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那怎样才能真正激发起学生的独特思维呢?

一、拓宽思路,让文章充满别样的韵味

常言道:“题如一半文”,“人靠衣装”、“文靠题装”。比如以“感恩”为主题拟定题目。有的孩子题目新颖便能夺人眼球,材料典型定能出“奇”制胜。同时,在选材方面,孩子们能拓宽思路,从“感恩”这个大主题中组织有关材料表达交流自己的情感。其中有感恩父母的,有感恩祖国的,有感恩老师、同学的,有感恩医生的,有感恩为学校捐资建校好心人的,有感恩创造辉煌历史勇敢的中国人民的……多角度选材,使习作内容百花齐放,各显特色。

二、书写真情,让文章充满动人的魅力

新课标规定作文教学应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与真切体验。俗话说:“言为心声”、“文贵真情”。的确,真实是文章的生命,情感是文章的灵魂。只有书写真情,才能激人心动、动情感人。

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生活积累是写作泉源,生活充实才能抒发出真正深厚的情思来。所以,我们的作文课应向生活打开,让美好生活本身去触动学生的写作灵感。孩子们,也应该用一双敏锐的眼睛走进生活。春暖花开,用那河畔的金柳、颤动的银鳞、轻柔的流水声,来冲撞他们灵感的诗行。课间十分钟的喧闹,你追我赶的竞赛,天真幼稚的争论,师生挚友的别离,学生都能打开“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心理时空。这样,他们在生活中捕捉美的瞬间,写出的文章不是生病的,矫揉造作,而是处处洋溢着流光溢彩的思想浪花。

三、细致入微地刻画细节、突出主题,动情感人

细节描写在作文中十分重要,如果说细节是明艳的花朵,那整篇文章就是生机盎然的花园,如果说细节是海的浪花,那整篇文章就是那蔚蓝奔腾的大海。作为我们教师,一定要引领孩子用细节之花点缀文章之园,用细节之浪激荡文章之海,让孩子们笔下涌动真情的习作充满生命的魅力。比如作者以“感恩”为话题,让学生们进行写作练习。

实事求是地讲,以“感恩”为话题的作文,看起来容易,但真正动起笔来却有一定的难度,在翻阅孩子们的习作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

1、审题不清,拟定的题目与主题联系不紧,如《文明礼节从小做起》、《让座》、《家乡的变化》、《做个文明礼貌的好孩子》等。针对“感恩”这个话题,拟题时必须明确什么是“感恩”,清楚“感恩”的原因,确定“感恩”对象,感恩什么,怎样感恩,然后从小处着手,揭示“感恩”话题。可以根据感恩的对象拟题如《感恩××》,可以根据“感恩”这一中心词补充拟题,还可以根据文章内容的中心凝炼语言拟题。

2、“感恩”这一主题表现得不够鲜明,比如《感恩母亲》的文中,一位小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渲染了“爱”这一主题,一句“感恩”的话语也未体现。还有一位同学在《家乡的变化》一文中,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描写了家乡的生活水平及居住条件等方面的变化,却没有从“感恩”这个角度去写,这就偏离了“感恩”这一主题。

一位三年级的学生在《感恩其实很简单》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生动地描写了那如冰山下的温泉一样的父爱。在体会了这种父爱之后,他懂得了知恩***报,学会了感恩。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知恩***报,学会感恩,冬天就不会再寒冷,黑夜就不会再漫长;懂得了父爱的心便是一种感恩,让自己过得好,让父母过得好,便是一种报恩。我尽所能给父母留下最难忘的美好时光,让他们开心,让他们骄傲,感恩其实很简单。为父母捶捶背、洗洗碗、给他们唱一首歌、一句话、一个心思、一个眼神、一个好习惯,对父母感恩吧!感恩其实很简单。因为有“爱”才会感恩,“爱”与“感恩”融为一体,我们的感恩文章才会主题鲜明,扣人心弦。

3、选材构思行文方面,有些孩子不能大胆突破常规思维,人云亦云。如《感恩老师》写老师带病坚持上课,批改作业到深夜;《感恩母亲》写妈妈下雨天为我送伞、送我去医院看病。这样的素材大众化,不能引人入胜,选材要真实、要新颖。比如:一位三年级小学生在《写给老师一封感恩的信》中,(描述了一年级一节语文课上老师让他去讲台认字,可是字写得高,他够不着,这时老师就用那双温暖的双手抱起他认字的真实例子)其中有这样的描写:一年级的一节语文课上,您让我们举手的同学上讲台认字,可是字写得高,我够不着,这时,您就用那双温暖的双手抱起我,老师,您知道吗?当时,我心里有多高兴吗?老师,您当时真像我妈妈,谢谢您,老师!事例虽小,但却真实感人。

以感动为主题的作文篇4

北京市朝阳区黑庄户中学

[内容提要]:“实施‘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全面提高中学生学习质量和整体素质”是中学JIP实验倡导的核心理念。当前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贯彻JIP实验及新课程理念,落实JIP“十六字”方针,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与发展现状,本文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探索了在语文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应如何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提出了一些可资借鉴的情景教学模式与具体可行的做法。

[关键词]: 创设情境 语感 兴趣 语感培养 实践探索

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国家教委在2000年颁布的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中,曾明确提出“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在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更是开宗明义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关于这一点,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强调: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如今在新大纲和新课标中得以鲜明体现并提高到新的高度。由此可见,当前语文教学“最要紧”的“首要任务”是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突出语感培养的重要性的同时,新大纲和课程标准还体现了语文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新语文教育理论的确立,加强了教学内容与现代社会及学生生活之间的有机结合,倡导学生主体参与,交流合作,探索发现等多种学习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发展个性,健全人格,身心和谐发展。而这些同中学JIP实验倡导的“实施‘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全面提高中学生学习质量和整体素质”的理念完全契合。随着JIP第三轮实验的深入,“主体参与,分层指导,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十六字方针、“主体——合作——创造——发展” 的主题词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通过对新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以及JIP课题实验的深入开展,使我们认识到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更新观念,积极主动地认识我们的主体——学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建构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主体参与型教学。

因此,如何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新型的教学模式用到语文课中,就JIP原则在语文教学中有效的加以利用,以便将新课标和新大纲中关于“培养语感”的新理念落实、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每个语文教师应该切实关注、认真思考并努力实施的问题,这也是本文要探讨的主要问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各种有效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一些做法、体会和认识。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瑞士教育学家皮亚杰也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机,成才的起点。心理学研究认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以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于学习活动;能使学生在繁重刻苦的学习过程中,抑制疲劳产生愉悦的体验。因此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并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因素,是推动学生学习最实际的内部动力。而学生的兴趣源自于具体情境,课堂教学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施主体教育的主阵地。“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托尔斯泰语)因此,在语文教育教学中,作为教师,应着意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觉得“学习有味”,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加速学生完成认知过程,使学生由“厌学”到“爱学”,由“爱学”到“学会”,由“学会”到“会学”、“善学”,有意识地自觉培养自己的语感,加速语感的早日形成和优化,达到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的目的。

一、创设自由、宽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优化师生、生生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陶行知说过:“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奥地利教育家贝尔纳也曾强调:“没有情感的教育不会成为成功的教育;没有情感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因此,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自由、宽松、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实现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前提。在教育教学中,努力创造自由、宽松、民主、平等、和谐、乐学、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使学生的充分自由得到发展,学生才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愉快的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扬教学民主,如提倡“七嘴八舌”和“流水发言”,充分信任学生,给学生提供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导、鼓励和督促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对学困生和潜能生更要关注,多与他们沟通,不挖苦、不歧视,用真情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的爱,减少他们因学业成绩不理想而造成精神上的沉重压力,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促其建立自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自觉地培养自己的语感。

二、创设竞争情境,引入竞争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语感

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适当开展一些合理的学习竞赛活动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布鲁纳就在他的发现学习理论中强调,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是奖励、竞争之类的外在刺激。因此,教学中,针对学生,可适当创设竞争情境,引入竞争教学模式,以激发学习兴趣。例如,结合教材内容,充分利用课前两分钟,引导学生搞一些小竞赛,如朗读、朗诵、演讲、讲故事、猜谜语、背记格言警句、书法、听写字词、背诵古诗文、默写课文成语、写

作文片段、介绍名胜古迹等等,同桌之间比,小组之间比,男女生之间比,班级之间比,把竞争带入语文课堂,利用学生自尊心、自我表现欲、荣誉感强,好胜不服输的心理年龄特点,在教师的引导调动下便可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适合学生的竞争气氛,有效防止学生疲劳和产生厌烦情绪,积极的参与到竞争学习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三、组织学习小组,通过互帮互学,合作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学习动力

独学无友,进步自然慢。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正如契诃夫指出的:“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拿来跟同学老师交谈。”小组合作学习正好为学生创造了这样的环境。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就按优、中、差搭配,编成四人小组,全班共十组。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互帮互助的长处,教师只是适时点拨、引导——“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索,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当多些”(斯宾塞)。这样,教学中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重点、难点 ,就以四人小组为单元开展讨论;四人小组不能解决的难题就在全班开展讨论,集思广益。在小组学习中优生能起到“小先生”的作用,对差生(潜能生、学困生)是一个很好的帮助机会,而小组与小组之间则又形成了平等的竞争伙伴。课堂讨论如此,基础知识竞赛、读背课文、智力游戏、抢背抢答活动、作业完成、出黑板报、出墙报手抄报、编班刊等,都以小组为单元进行,使得四人小组成为互助合作,共同进步的战斗集体,从而培养新型的合作学习关系、奉献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激发学习兴趣,发掘学习潜能,发展个性。实践证明,小组式合作学习明显优于个人学习,因为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小组成员各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他们通过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交流自己的见解,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往往能够拓宽思维,激发思维的火花,从而更进一步深化认识,加速语感的形成和优化。

四、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满足学生需要,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语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心理学研究也认为:“智慧出于手指尖。” 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因此,在教学当中,我们就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既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例如:在教学中,尤其是在学习一些写景优美、人物形象丰满鲜明、故事情节动人的文章时,可鼓励、引导学生尝试以诗配文、以画衬文;对有些“电脑小高手”还可以鼓励他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去设计制作课件。笔者在《春》、《驿路梨花》、《济南的冬天》及唐宋诗词等的教学中就做过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们充满丰富想象的稚拙、巧妙而又富有灵气的诗文、绘画和细腻逼真、绘形绘色绘声的课件作品(PowerPoint幻灯片、Flas等),令人耳目一新,让人不得不感叹学生头脑中蕴藏的巨大潜能,这也许就是学生去发现,去研究,去探索的资本。还可以组织、引导和指导学生去设计板报、自办班刊校刊,开展课本剧表演,组建文学社诗社,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写稿、组稿、编辑、设计、出版等等。通过这种既动手又动脑的活动,既学会了新知,培养了动手能力,丰富了想象力,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充分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积累,有利于表达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会,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感能力。

鼓励学生经常动手练笔,也是培养语感的一条极好的途径。引导学生在练笔的过程中,养成锤炼词句认真修改的习惯。从遣词造句到布局谋篇,都认认真真的思考、斟酌、反复修改、亲自实践,凭自己已有的语感开始训练,到自认为满意时为止,这样感受深、体会深、记忆深。每练一次,改一次,语感就加强一步。假以时日,持之以恒,何愁语感之不强?

五、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语感培养

学贵有疑。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疑是思之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学习的起点,问题是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因此在课前,教师应根据内容结构和人的思维规律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并把巧设问题情境,解决疑难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使课堂教学成为“生疑—质疑—释疑—激疑”的环环相扣的过程。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就会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积极思维。学生的思维的火花往往闪现在质疑、答问、讨论或练习之中,而独创性见解的表达或挑战性问题的提出往往能推波助澜,使语文课堂教学高潮迭起。

在语文教学中,可借助趣味性材料,如故事,佚事,典故,谜语等,以幻灯片、***片、课件及相关文字材料的形式展示出来(有条件的还可亲自动手将相关素材制作成课件),往往可以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教学内容的情境,从而积极的主动思考,感受领悟。也可以根据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一特点,在每一节课的开头,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一个或几个有趣的问题,设障置疑,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西人有谚:“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铺的都是错误的鹅卵石。”因此,教学中有时视情况还可故意创设“搭错梯子爬错墙”的错误问题情境,如此就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激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和错误,寻求真知的迫切愿望,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动脑、动手,自己去推敲文本,去探索,去发现,直至走出错误的迷宫,这比简单的塞给他们一大包知识,灌进一肚子理论和思想更有好处。通过问题促使学生思索,探究,相互交流、争论和启发探讨,使学生始终在问题中学习,养成提问题想问题的习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正如波利亚所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此长期引导,不断实践,就使学生不仅爱提问题,敢提问题,而且善提问题、会提问题,不断促进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发展,加速语感能力的形成。

六、创设成功体验的情境,实施激励评价,激发成就动机,诱发学习兴趣,进行语感训练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们对过去经历过而且获得成功的事情容易发生兴趣。心理学研究结果也表明:正确而充分的激励能使一个人自身的潜力发挥达80%至90%,而缺乏激励则只能发挥其潜力的20%至30% 。心理学家还指出:人最本质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肯定。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因此可以说,学生在学习中重要的心理特征就是希望老师发现自己的优点并得到激励与肯定。有鉴于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多给学生一些成功的体验:如让他们准确写出一个成语,背会一首诗,回答一个问题,做会一道题等;课堂回答问题时、作业批语、作文评语中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喝彩,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让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筛选正确的信息,理出课文思路,掌握文章结构,领悟作者意***,最终获得知识,受到教育和熏陶感染。教师再适时适地的做出适当的表扬和鼓励等激励性评价,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增强自信心。正如爱默生所言:“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只有学生建立了自信,才能更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自觉地进行语感训练,不断培养和提高语感能力。因为“成功带来的愉快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儿童想当一名好学生的愿望就是依靠这股力量。”(苏霍姆林斯基语)

七、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语感

“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布鲁纳语)直观形象、***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现代多媒体技术可通过多种媒体如文字、***像、声音、数据、动画、和视频等对信息进行统一的数字化处理和交互化处理,使语文课堂由单一的耳闻为主的接受方式变为以视听 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协作,大大拓展了学习的空间。由于中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及语感训练的综合性、形象性、情感性和实践性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单靠传统的教学手段完成语感训练这一颇为艰巨的任务尚有一定的局限。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整体优化语文学科的电化教学过程,以多媒体组合教学来达到语感训练的目标,则是一种高效的手段 。在语文教学中要创造条件,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符合心理特征的教学情境,拓展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势,如配乐朗诵、录音示范朗读、配乐讲解、吟诵等;还可以采用以语感训练为主线的电教(或多媒体)基本课型,诸如听读欣赏课、速读速听课、艺术表演课、渗透训练课、综合训练课等。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以黑板和粉笔为主要工具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变得声像同举、***文并茂、动静成趣,直观而又生动,可把课上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语言感受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八、以旧引新,以旧孕新,循序渐进,培养学习兴趣,提升语感能力

“教师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语),“最有用的知识是学习方法的知识”(达尔文语)。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教会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些都说明了教师应认真研究学生,研究教材,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去组织教学,把学生置于运用己经掌握的知识去研究新的未知问题的气氛之中,在教学新知识时从已有的知识点入手,以旧孕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和关注,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同时也可把各个***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形成规律性的东西。因为“各种语言运用中的问题总是凭语感来解决的”(章熊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去学习与感知,这样,先温习巩固旧知识,然后引导启发学生去学习新知识或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学会新知识,既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来解决新问题,不知不觉地巩固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知识,还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觉、感受、感知能力,使学生在已有的语感基础上再进一步提升语感能力。

九、营造活动育人的情境,注意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经验,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冰心先生说过:“悟尽苍生是语文。”叶圣陶也曾经讲过“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培养语感”。理论与实践研究表明,儿童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是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也是在活动中得到发展的。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产物,社会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语),因此,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语文教学必须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形成“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语文”的观念,养成时时、事事、处处吸收与运用语文知识,在社会生活中、语言实践中培养语感能力、语文能力的好习惯。

语感来自于语言实践,又指导语言实践,正如球类运动员要打好球必须熟悉球性,游泳运动员要有良好的水性,搞音乐的人要有良好的乐感一样,要学好语文,提高语文能力,获得较高的语文素养,就应该具备[!]良好的语感。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就应尽可能地营造活动育人的情境,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尽可能创设学生动口、动眼、动脑、动手的实践性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意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以“发展学生为本”的教育目的。例如,让学生自办班刊、校刊,组织成立文学社诗社;组织收听收看合适的广播、影视节目;设置班级***书角,向学生出借各类读物或指定班级***书管理员定期为同学们借阅期刊***书服务;组织开展故事会、课本剧表演、赛诗会、即兴演讲、朗诵、辩论、联欢会等活动;布置语感训练家庭作业,如欣赏指定的有声读物、录制自己的有表情的演讲或朗读;写读后感、听后感和观后感,写游记;进行词句与音响或画面的联想训练等。还可以通过做语文智力游戏,脑筋急转弯,词语成语接龙游戏,开展课外学习小组等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使语感训练多趣而有效。总之,多多组织这些课外活动,就可以巩固和加深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拓宽知识面,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深化学生的认识。学生通过语言实践训练而获得经验意义上的启迪,从而创造性地获得适应自己个性和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进而能动自主地学习探究,真正解决“学会”和“会学”、“乐学”和“善学”的问题。

十、创设创造型教学情境,运用推想猜测法,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语感

教育家陶行知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创造。而“想象是创造之母”。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敏感性对发展他们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推想猜测法,就是通过对某件事物的某些方面的推想猜测,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敏感性。例如,补叙课文、续写童话、虚构故事、故事接龙、补换结尾等,不仅能激发学生作文动机与兴趣,而且可以激励学生写出内容丰富、富有想象力的文章,既训练了语感,又培养了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具体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种:(l)利用相关课文或故事:在学习有“空白”美的课文(如《项链》、《皇帝的新装》、《变色龙》、《***口》等)时,或是在给学生讲一段无结局的故事时,鼓励他们去想象、推测故事的结局。(2)利用艺术作品(美术、音乐):组织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然后鼓励学生推测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意境。或让学生听未曾听过的音乐,推测作曲家创作时的情景,尝试将美妙的音乐想象成动人的***画,并让学生描述自己的感受或作品的主题。例如在讲《天上的街市》前,我给学生播放钢琴曲《星空》,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当学生们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时顺势引出牛郎织女的传说导入新课,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3)利用报纸传媒:首先让学生只看报纸标题,不看内容,根据标题猜想(写)下文,然后核对报纸,检验自己猜测的信度。(4)补叙课文:在许多课文中,作者留下的“空白”,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补叙课文能让学生把作者留下的“空白”填补起来。(5)换结尾法: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从多角度进行想象,设计出新的结尾。

当然仅仅凭以上的设境激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是一项艰巨的创造性劳动,它不仅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时机,不同的环节进行灵活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还需要我们教师树立“大语文观”,构建起“大语文”结构,向课外延伸,覆盖课堂与课外两个空间,为学生创造更多接触社会和自然的机会,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和生活阅历,激活学生的有意注意,促使他们意识聚焦,观察,积累,感悟,去采撷、累积、存储和积淀更多的生活表象、经验。如注意强调诵读,多看多记多背;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语感培养与训练,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使学生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培养、形成、优化并深化学生的语感能力。

总之,要求教师做培养语感的有心人,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方向和策略问题。这个根本问题解决好了,势必推动语文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 方法的全面改革,带来语文教学的新局面和高效率。正如法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中只有始终坚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教学效果;才能把学生从被动接受中解脱出来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构学生的主体地位。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从学生的长远利益出发,把语感训练作为“切入点”,吸收当前小学语感教学及英语语感教学的一些优点,注重语感培养与训练,推动学生语感呈良性循环发展;努力创设各种有效情境,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们把课文、作品当成一件件美妙的艺术品去感受、去研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能动自主、创造性地感悟人生和社会,充分获得生活经验的顿悟与积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期达到“建构学生主体,培养创造能力,实现整体优化,促进全面发展”的目的,最终实现“大面积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史根东 主编 《主体教育概论》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9年

2、倪传荣 主编 《提高初中生整体学习质量的行动研究》(上、下卷) 北京教育出版社

3、倪传荣 主编 《主体、创造、发展——中学JIP实验在中国》 人民教育出版社

4、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5、裴娣娜 《主体参与的教学策略》 《学科教育》 2000第1期

6、《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年

7、《扬起素质教育的风帆》 北京: 北京教育出版社 1998年

8、王尚文 《语感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9、李镇西 《从批判走向建设》 成都: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9年

10、何贤景 《语词语境语感》 北京: 北京教育出版社 1998年

11、韦志成 《语文教学情境论》、《语文教学艺术论》 南宁: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年

12、吕叔湘 《学习语法与训练语感》 《语文学习》 1985年 第1期

13、《语言的隐含意义、语感与语感教学》 《语文学习》 1992.10

14、文涛 《论有效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12

15、孙培青 等编 《教育名言集》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5年

16、申继亮 谷生华 严敏 著 《中学语文教学心理学》 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1年

以感动为主题的作文篇5

                      北京市朝阳区黑庄户中学            

[内容提要]:“实施‘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全面提高中学生学习质量和整体素质”是中学JIP实验倡导的核心理念。当前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贯彻JIP实验及新课程理念,落实JIP“十六字”方针,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与发展现状,本文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探索了在语文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应如何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提出了一些可资借鉴的情景教学模式与具体可行的做法。

[关键词]: 创设情境   语感   兴趣   语感培养   实践探索

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国家教委在2000年颁布的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中,曾明确提出“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在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更是开宗明义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关于这一点,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强调: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如今在新大纲和新课标中得以鲜明体现并提高到新的高度。由此可见,当前语文教学“最要紧”的“首要任务”是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突出语感培养的重要性的同时,新大纲和课程标准还体现了语文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新语文教育理论的确立,加强了教学内容与现代社会及学生生活之间的有机结合,倡导学生主体参与,交流合作,探索发现等多种学习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发展个性,健全人格,身心和谐发展。而这些同中学JIP实验倡导的“实施‘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全面提高中学生学习质量和整体素质”的理念完全契合。随着JIP第三轮实验的深入,“主体参与,分层指导,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十六字方针、“主体——合作——创造——发展” 的主题词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通过对新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以及JIP课题实验的深入开展,使我们认识到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更新观念,积极主动地认识我们的主体——学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建构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主体参与型教学。

因此,如何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新型的教学模式用到语文课中,就JIP原则在语文教学中有效的加以利用,以便将新课标和新大纲中关于“培养语感”的新理念落实、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每个语文教师应该切实关注、认真思考并努力实施的问题,这也是本文要探讨的主要问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各种有效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一些做法、体会和认识。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瑞士教育学家皮亚杰也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机,成才的起点。心理学研究认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以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于学习活动;能使学生在繁重刻苦的学习过程中,抑制疲劳产生愉悦的体验。因此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并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因素,是推动学生学习最实际的内部动力。而学生的兴趣源自于具体情境,课堂教学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施主体教育的主阵地。“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托尔斯泰语)因此,在语文教育教学中,作为教师,应着意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觉得“学习有味”,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加速学生完成认知过程,使学生由“厌学”到“爱学”,由“爱学”到“学会”,由“学会”到“会学”、“善学”,有意识地自觉培养自己的语感,加速语感的早日形成和优化,达到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的目的。 

一、创设自由、宽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优化师生、生生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陶行知说过:“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奥地利教育家贝尔纳也曾强调:“没有情感的教育不会成为成功的教育;没有情感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因此,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自由、宽松、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实现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前提。在教育教学中,努力创造自由、宽松、民主、平等、和谐、乐学、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使学生的充分自由得到发展,学生才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愉快的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扬教学民主,如提倡“七嘴八舌”和“流水发言”,充分信任学生,给学生提供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导、鼓励和督促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对学困生和潜能生更要关注,多与他们沟通,不挖苦、不歧视,用真情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的爱,减少他们因学业成绩不理想而造成精神上的沉重压力,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促其建立自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自觉地培养自己的语感。 

二、创设竞争情境,引入竞争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语感

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适当开展一些合理的学习竞赛活动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布鲁纳就在他的发现学习理论中强调,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是奖励、竞争之类的外在刺激。因此,教学中,针对学生,可适当创设竞争情境,引入竞争教学模式,以激发学习兴趣。例如,结合教材内容,充分利用课前两分钟,引导学生搞一些小竞赛,如朗读、朗诵、演讲、讲故事、猜谜语、背记格言警句、书法、听写字词、背诵古诗文、默写课文成语、写作文片段、介绍名胜古迹等等,同桌之间比,小组之间比,男女生之间比,班级之间比,把竞争带入语文课堂,利用学生自尊心、自我表现欲、荣誉感强,好胜不服输的心理年龄特点,在教师的引导调动下便可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适合学生的竞争气氛,有效防止学生疲劳和产生厌烦情绪,积极的参与到竞争学习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三、组织学习小组,通过互帮互学,合作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学习动力

独学无友,进步自然慢。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正如契诃夫指出的:“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拿来跟同学老师交谈。”小组合作学习正好为学生创造了这样的环境。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就按优、中、差搭配,编成四人小组,全班共十组。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互帮互助的长处,教师只是适时点拨、引导——“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索,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当多些”(斯宾塞)。这样,教学中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重点、难点 ,就以四人小组为单元开展讨论;四人小组不能解决的难题就在全班开展讨论,集思广益。在小组学习中优生能起到“小先生”的作用,对差生(潜能生、学困生)是一个很好的帮助机会,而小组与小组之间则又形成了平等的竞争伙伴。课堂讨论如此,基础知识竞赛、读背课文、智力游戏、抢背抢答活动、作业完成、出黑板报、出墙报手抄报、编班刊等,都以小组为单元进行,使得四人小组成为互助合作,共同进步的战斗集体,从而培养新型的合作学习关系、奉献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激发学习兴趣,发掘学习潜能,发展个性。实践证明,小组式合作学习明显优于个人学习,因为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小组成员各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他们通过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交流自己的见解,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往往能够拓宽思维,激发思维的火花,从而更进一步深化认识,加速语感的形成和优化。

四、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满足学生需要,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语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心理学研究也认为:“智慧出于手指尖。” 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因此,在教学当中,我们就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既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例如:在教学中,尤其是在学习一些写景优美、人物形象丰满鲜明、故事情节动人的文章时,可鼓励、引导学生尝试以诗配文、以画衬文;对有些“电脑小高手”还可以鼓励他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去设计制作课件。笔者在《春》、《驿路梨花》、《济南的冬天》及唐宋诗词等的教学中就做过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们充满丰富想象的稚拙、巧妙而又富有灵气的诗文、绘画和细腻逼真、绘形绘色绘声的课件作品(PowerPoint幻灯片、Flash动画等),令人耳目一新,让人不得不感叹学生头脑中蕴藏的巨大潜能,这也许就是学生去发现,去研究,去探索的资本。还可以组织、引导和指导学生去设计板报、自办班刊校刊,开展课本剧表演,组建文学社诗社,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写稿、组稿、编辑、设计、出版等等。通过这种既动手又动脑的活动,既学会了新知,培养了动手能力,丰富了想象力,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充分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积累,有利于表达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会,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感能力。

鼓励学生经常动手练笔,也是培养语感的一条极好的途径。引导学生在练笔的过程中,养成锤炼词句认真修改的习惯。从遣词造句到布局谋篇,都认认真真的思考、斟酌、反复修改、亲自实践,凭自己已有的语感开始训练,到自认为满意时为止,这样感受深、体会深、记忆深。每练一次,改一次,语感就加强一步。假以时日,持之以恒,何愁语感之不强?

五、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语感培养

学贵有疑。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疑是思之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学习的起点,问题是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因此在课前,教师应根据内容结构和人的思维规律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并把巧设问题情境,解决疑难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使课堂教学成为“生疑—质疑—释疑—激疑”的环环相扣的过程。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就会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积极思维。学生的思维的火花往往闪现在质疑、答问、讨论或练习之中,而独创性见解的表达或挑战性问题的提出往往能推波助澜,使语文课堂教学高潮迭起。

以感动为主题的作文篇6

感恩是一种文明,感恩是一种品德。拥有一颗感恩之心,才懂得去孝敬父母;拥有一颗感恩之心,才懂得去尊敬师长;以下是精心收集整理的感恩节主题活动,下面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感恩节主题活动1一.活动背景: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能帮助你在逆境中寻求希望,在悲观中寻求快乐。“饮水思源”的古训家喻户晓,“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思想老少皆知。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不仅是一种文明,也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责任。对于今天的广大学子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

二.活动主题:

心存感恩,与爱同行。

三.活动目的:

弘扬传统优良品格,让学生在“知恩、感恩、报恩”中养成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心他人、热爱学校、回报社会的崇高道德风尚。

四.活动时间:

学校自定

五.活动地点:

学校、家庭、社会。

六.活动对象:

全体学生

七.活动流程:

(一)以班级为主体,召开“心存感恩,与爱同行”的主题班会,并推荐优秀班会在全校集中展示(班团活动观摩课)。

(二)各班办一期感恩教育专题黑板报,学校将组织进行评比。

(三)举办感谢祖国培养之恩、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老师教诲之恩,感谢他人帮助之恩、感谢社会温暖之恩活动。

附:活动示例:

1、感谢祖国培养之恩

收集“祖国之最”以及祖国的自然风貌、人文景观、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事强大、文化繁荣等有关文字、***片资料。各班召开主题班会,在班内分享搜集到的资料。

2、感谢父母养育之恩

(1)组织学生举行“感恩家书”征文活动,每班择优选取五篇上报校团总支参加评比。

(2)开展我为父母尽孝心活动:每周为爸爸妈妈捶捶背、揉揉腰、洗洗脚;每月帮爸爸妈妈做一顿饭;每学期给爸爸妈妈赠送一件自制小礼物。

(3)布置爱心家庭作业,每周利用双休时间为家里做四件家务:打扫卫生、叠被、洗碗、洗衣物。

3、感谢老师教诲之恩

(1)配合学校优秀教师的评选活动,开展“学生向老师献真情”活动,例如写一封信、谈一次心、做一张贺卡、献一束鲜花、提一个建议、表一个决心等,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2)教师节时举行教师主题活动。如举行感恩教师诗歌朗诵比赛,各班级举行感恩教师主题班会等。

4、感谢同学帮助之恩

(1)在班级内召开畅谈会,学生自由上台畅谈自身接触的、帮助过自己的人的事迹。

(2)开展给同学做一件有益的事、给班级做一件有益的事等活动,掀起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互学、互进的热潮,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5、感谢社会温暖之恩

(1)组织一次募捐活动,向社会中需要帮助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奉献一片爱心。

(2)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街道进行义务劳动,做社会小志愿者,如帮助交警协管交通等。

(3)组织学生上敬老院等进行慰问活动。

(4)学校统一组织观看感恩教育主题电影,如《暖春》、《网络妈妈》等,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

(5)全校范围内举办“心存感恩,与爱同行”系列主题演讲或歌唱比赛。

感恩节主题活动2一、大活动目标

将感恩的种子播撒在幼儿的心田

二、大活动名称

“感恩你我,真情成长”

三、活动安排

开幕式:11月__日

主题活动:11月__日——11月__日

闭幕式:11月__日

四、阶段性工作安排

(一)大展板的制作,__号前完成:

1、小班级部完成横幅的打印及制作。

2、背景(幕布亦是海报)的制作。

各级部将各自活动的具体安排(必须写清活动名称、目标、准备、时间、地点及参加人员)以***文并茂的形式写在2k的铅画纸上,经园部审核后由中班统一布置和装饰。

(二)开幕式及准备分工:

1、开幕式将按照大、中、小的顺序进行,时间安排如下:

大班:15:00-15:15

中班:15:25-15:40

小班:15:50-16:05

2、家长宣传工作到位

3、主持人

各级部推选一名能渲染气氛的主持人介绍本级部活动的目标、内容安排及家长配合。

4、开场方式

各级部设计一个感性的开场方式,要能够让家长了解我们活动的意义并支持我们的活动,时间控制在5分钟之内。

(如:大班可以用手语表演“感恩的心”作为开场,中班可以排练一个简短的表现同伴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情景表演,小班可以用音乐游戏“小乌鸦爱妈妈”作为开场。)

5、各级部所需音乐由自己年级组负责统一整理、建包后拷到办公室桌面上。

6、开幕式过程资料的拍摄与收集,活动新闻及时上传由大班级部负责。

7、过程设计:

上午活动:(8:30)

1、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幕

2、园长致开幕词

3、大班教师手语表演《感恩的心》

4、全体表演《幸福拍手歌》

下午活动:

1、大班表演,主持人向家长介绍级部活动意义及安排。

2、中班表演,主持人向家长介绍级部活动意义及安排。

3、小班表演,主持人向家长介绍级部活动意义及安排。

(三)中班级部准备好去孤儿院的相关事宜:

1、家长宣传工作到位。

2、联系孤儿院、车子;

标语的打印、横幅的制作。

3、领好幼儿园园旗、园服、园帽。

4、慰问礼品的准备。

5、幼儿安全教育、礼貌教育。

6、过程资料的拍摄与收集。

7、活动新闻及时上传。

感恩节主题活动3一.活动背景: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能帮助你在逆境中寻求希望,在悲观中寻求快乐。“饮水思源”的古训家喻户晓,“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思想老少皆知。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不仅是一种文明,也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责任。对于今天的广大学子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

二.活动主题:

心存感恩,与爱同行。

三.活动目的:

弘扬传统优良品格,让学生在“知恩、感恩、报恩”中养成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心他人、热爱学校、回报社会的崇高道德风尚。

四.活动时间:

学校自定

五.活动地点:

学校、家庭、社会。

六.活动对象:

全体学生

七.活动流程:

(一)以班级为主体,召开“心存感恩,与爱同行”的主题班会,并推荐优秀班会在全校集中展示(班团活动观摩课)。

(二)各班办一期感恩教育专题黑板报,学校将组织进行评比。

(三)举办感谢祖国培养之恩、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老师教诲之恩,感谢他人帮助之恩、感谢社会温暖之恩活动。

附:活动示例:

1、感谢祖国培养之恩

收集“祖国之最”以及祖国的自然风貌、人文景观、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事强大、文化繁荣等有关文字、***片资料。各班召开主题班会,在班内分享搜集到的资料。

2、感谢父母养育之恩

(1)组织学生举行“感恩家书”征文活动,每班择优选取五篇上报校团总支参加评比。

(2)开展我为父母尽孝心活动:每周为爸爸妈妈捶捶背、揉揉腰、洗洗脚;每月帮爸爸妈妈做一顿饭;每学期给爸爸妈妈赠送一件自制小礼物。

(3)布置爱心家庭作业,每周利用双休时间为家里做四件家务:打扫卫生、叠被、洗碗、洗衣物。

3、感谢老师教诲之恩

(1)配合学校优秀教师的评选活动,开展“学生向老师献真情”活动,例如写一封信、谈一次心、做一张贺卡、献一束鲜花、提一个建议、表一个决心等,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2)教师节时举行教师主题活动。如举行感恩教师诗歌朗诵比赛,各班级举行感恩教师主题班会等。

4、感谢同学帮助之恩

(1)在班级内召开畅谈会,学生自由上台畅谈自身接触的、帮助过自己的人的事迹。

(2)开展给同学做一件有益的事、给班级做一件有益的事等活动,掀起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互学、互进的热潮,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5、感谢社会温暖之恩

(1)组织一次募捐活动,向社会中需要帮助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奉献一片爱心。

(2)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街道进行义务劳动,做社会小志愿者,如帮助交警协管交通等。

(3)组织学生上敬老院等进行慰问活动。

(4)学校统一组织观看感恩教育主题电影,如《暖春》、《网络妈妈》等,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

(5)全校范围内举办“心存感恩,与爱同行”系列主题演讲或歌唱比赛。

感恩节主题活动4一、活动背景

十一月的第四个星期是西方传统节日感恩节。西方的感恩节虽有其宗教内涵,但完全可以吸收其积极成分,融入传统美德中,并赋予新的涵义,设立有中国特色的“感恩节”。

二、活动目的

为了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我们特别借以感恩节让同学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灵去感受什么是感恩文化,从而在自己的心中培植一种感恩的情感,学习换位思考,理解父母,互相体谅,让人际关系更和谐。

三、活动主题

生命因为有了恩情,而有意义。用快乐的心创造生活,用进取的心赢取未来,用公正的心评判是非,用宽容的心融入社会,用真诚的心浇灌希望,用感恩的心感受世界。

四、活动时间

20__-11-24—20__-11-25

五、活动地点

2号女生寝室楼下,活动后期在5号楼报告厅

六、活动对象

全校师生

七、活动组织

院社团联合会爱心社

八、活动流程

1、活动前期宣传

1、做展板,拉横幅,贴通知,发宣传单

2、邀请其他社团一起参加活动并帮助宣传

2、活动的开展

项目一:在全校发起感恩的倡导,以打电 话、发短信、QQ聊天的方式为身边的人献上祝福,带去感恩。即让广大学生能够在感恩节那天给父母打电话、发短信致以问候。为老师、朋友、献上感恩的祝福,诚挚的谢意。发放卡纸让同学写下最理想感恩的人或事,然后贴在感恩板上。

项目二:在全校发起感恩的倡导,在活动举办地点分发黄丝带,参加活动的同学在便利贴或者小纸片上写上祝福语,再由在场的策划人员为他们系上黄丝带,便利贴贴在专门准备的展板上,纸片叠成千纸鹤或者爱心放在储物盒里。

项目三:组织个部门拉横幅签名,使感恩深入人心。

项目四:组织秘书部全体成员为学校教职员工发送黄丝带,送上感恩祝福。

项目五:一起来到当天活动地点的好朋友,还可以参加一个“抱抱留影”的活动。可用拥抱或者其它表示友好的姿势来拍照留念。当天会留下转载照片的网络地址。

3、活动后期安排

在活动举行后,①把签完名的横幅拉出来悬挂,②把照片洗出来贴在展板上在五号楼大厅展出,③感恩的爱心便利贴和千纸鹤安放于学校四季花奶茶店,④活动的策划,照片,放在爱心社的博客和群共享上,加强爱心社的宣传力度。.

九、活动经费

经费预算:

十:注意事项

1、注意人身安全

2、活动前安排好人员,准备好各活动需要的物品,分工合作。

感恩节主题活动5一、活动的目的

现在许多成长中的青少年对父母师长以及朋友的关爱已经习惯于接受,理所当然地享受他们的照顾和无私奉献,从来没有想到如何去回报。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举行这次活动正是为让广大中学生在享受关爱的同时,也能学会理解别人的付出,让他们把自己得到的深切的爱延续和传递,学会感恩,学会珍惜,懂得回报,懂得表达。

二、活动的组织

初一级部

三、活动的内容和安排

1、了解“感恩”(第3周)

(1)以“感恩”为主题出一期黑板报。

(2)制作一张小报,主要内容为介绍“二十四孝”和“感动中国”的人物故事。

(3)通过年级博客进行宣传和相关知识的普及。

2、体验“感恩”(第4—6周)

(1)集中观看励志演讲《让生命充满爱》。(中国校园演讲大师邹越)

(2)各班开设一节“感恩”主题的主题班会。

(3)收集身边的“感恩”人物和故事,举行一次演讲会。

3、表达“感恩”(第7—10周)

(1)感谢父母养育之恩

开展给父母(或亲人)写一封感恩信活动;

布置爱心家庭作业。送父母一句温馨的祝福;给父母讲一个开心的故事;我为家里做几件家务:打扫卫生、叠被、洗衣、做饭等,以培养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情。

“算算亲情账,感知父母恩”。将自己的学费、书杂费、生活费、交通费、零花钱等支出加起来,算出家长为自己的投资,计算学习投资的成本。估算将来读高中、上大学的成本。

假定自己毕业后的收入,计算自己大致需要多少年才能回报父母。开展“为父母节约一分钱、一粒米”活动,在学生中大力倡导节约之风,杜绝浪费。

(2)感谢老师教育之恩

开展以“四个一”(写一封信,谈一次心,提一个建议,表一个决心)为主题的学生向老师献真情活动。

举行小型故事会:《我和我的老师》

(3)感谢学校培育之恩

开展“我为学校塑形象”活动,规范日常行为,注重文明礼仪,不做影响学校形象的事。

组织学生清理校园卫生死角,增强主人翁意识。

开展“我为学校写一句感恩的话”活动。每名学生写一句感恩学校或老师的话。

四、活动要求

1、各班要高度重视本次活动,认真阅读方案的内容,认真组织,追求实效。

2、表达感恩的活动由各班根据情况各选择1-2项完成,也可融合到主题班会中。

要求有活动过程的***片和文字资料,及时上传到级部博客或者发送到级部信箱中。

五、活动评估

以感动为主题的作文篇7

一、中学语文教学提问艺术的意义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中培养兴趣能够让学生做到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不同于其他学科,语文的教学显得更加平淡。语文知识的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学生为提高考试分数而强迫自己学习语文知识往往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通过一些有趣的提问能够逐渐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通过师生间的互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从潜意识里开始喜欢语文,并自觉学习语文知识。

2.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教师在教学中是绝对的主角,学生能够充当教师的观众。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表演,学生的思绪往往不能跟着教师走。由于语文成绩需要长期积累才能得到提高,即使在课堂上开小差也不会下降多少,因此语文课成了很多学生放松思绪的课堂,学会不用担心因为没有听课导致考试分数降低。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缺乏足够的思考,对很多问题都是一知半解,看待问题仅仅停留在表面,无法看到内在的蕴意。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提问艺术与学生进行互动,带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进一步看待问题,从根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有助于学生成为教学主体

新课标要求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在旁引导协助。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学中缺少主动性,为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课堂中留下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讨论,进行自主学习,遇到阻碍时教师则从旁边指导,避免学生走弯路。学生通过探究得出问题的答案,不仅提高语文成绩,还能开发自己的思维,真正让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体。

例如,让学生对文章进行分析,探究文章中悲剧产生的原因。在进行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对文章的看法,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讨论完文章悲剧故事的原因后可以总结这篇文章吸引大家的原因,主要是故事结局触动了人们的心理情感,如果换个结局,人们会不会还是会被吸引?学生通过对结局的猜测以及人们对不同结局的反响的分析能够很好地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同时这样的思考已经不只是停留在对文章原意的理解程度上,而是带有一定的审美成分,让学生对文学的审视上升到另一个高度。

二、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提问艺术的策略

1.用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问题

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需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问题,让学生的积极性在一瞬间被激发。高中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触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容易被一些有趣的问题所吸引,也容易被一些能触动心灵的情感所带动,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进行提问。例如,在《边城》一文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对文章进行阅读分析,对文章进行概括。《边城》描写的是湘西美丽的风景,描述的是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意境中发生的感人故事,对高中生而言,越是感人的故事越能打动他们,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情感为依托进行提问教学。

2.从文章作者的角度进行问题设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希望尽快帮助学生培养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希望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文意,全面掌握文章传达的意境。其实从任何角度理解文章也不如从原创作者的角度来的准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从作者的角度看待问题,例如:在针对《简・爱》的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从作者的角度设置问题:作者为什么会创造这样一个女性主人公形象?通过女主人公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课下探究。学生在课下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作者生存的时代背景,再结合小说中描写的事件及场景,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通过从作者的角度分析问题,学生学会了结合时代背景来分析文章,掌握从小说事件读出作者传达对时代的感悟,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文章中传达的朴素情感能够深刻感染每一个高中生,让他们接受良好品质的洗涤,养成良好的品格。

3.提高问题的质量和深度

以感动为主题的作文篇8

关键词:小学;藏语文;兴趣;教学法

中***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8-0097-01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的最好指导老师",学生学习藏语文兴趣同样很重要,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主动去学习,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成绩。

1.在藏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1讲述藏语文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藏语文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白藏语文的重要性,从古到今藏语文是藏民族的交流工具,是维系民族团结和经济发展的文化纽带。大多数藏族人不懂汉语等其它语言,如果再掌握不好自己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正确表达交流传递各种信息,就会严重影响藏族社会发展。因此,我们在藏语文教学中应通过举行各种活动来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喜爱,体会到藏语文的先进性和实用功能,让学生真诚地去学习藏语文并产生学习藏语文的兴趣。

1.2创设良好的藏语文环境,激发学生学习藏语文的兴趣。学校和家庭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境。教师经常主动与家庭取得联系,了解学生在家时的学习情况。学生平时应在家时让学生多看新闻联播,家长应多给学生讲一些有名的故事,多看藏文杂报,给学生说明学习藏语文的重要性和藏语文的功能,通过家庭教育给学习藏语文提供良好的环境。在学校,举行藏语文和报纸等朗读比赛,写作,书法比赛,增强学生学习藏语文的兴趣。校***书馆应增加藏文书籍,校板报上可通过宣传学生创作的藏文作文、格言、民歌等,让学生有展示学习藏语文环境。

1.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藏语文的兴趣。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而且还包括情感的交流。教师要将"整个心灵献给学生",把教学过程作为向学生倾注爱的主渠道,要以自身对事业的忠诚和执著追求,博得学生的爱戴和尊敬。教师在学生面前,不能以"教育者"自居,而要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的启迪,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支持和感情上的满足。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藏语文兴趣的目的。

2.强化学生的阅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让学生在教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多信息,学到最多知识。让学生精读为主,以略读、快读为辅。让学生在阅读中常常遵循"快读-略读-精读"这样的次序:先用快读法,迅速选择阅读材料:再用略读法,迅速抓住阅读材料中的主要内容,确定阅读重点;后用精读法,正确而有创见地理解阅读材料,做好读书笔记,写好学习心得,整理好读书笔记。久而久之,小学生的分析能力提高了,综合能力提高了,解决藏语文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收集和整理藏语文信息的能力也增强了。在训练中既启迪了小学生的心智,磨练了意志,又滴沥了品格。

现代教育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学"的主动性,教师的作用体现在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最有效地进行学习,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即使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也要根据学生实际的兴趣和能力不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转化为学生的实践活动。信息技术是一门带有探究性的、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的学科,探究性学习以"问题"为基础,"问题"是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载体,而教师可通过"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在引导学生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地产生学习的需求。因此,恰当的"问题"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手段,它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到教学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慷慨"地提供思维加工的原料,通过演示课件,温习旧知、观察现象、布置练习题等,提出的问题,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加强小学生藏语写作教学

学好藏语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运用主要体现于藏语写作教学。我们对小学生不可能像中学生、大学生的要求那么高,但我们必须让学生写日记、写简单的写人记事文章,看***说话等。如果我们能持之以恒地让学生写日记,他们就会在今后的学习中成为作文的宝贵素材,在写作中就不会感觉到无事可写,更不会让文章显得空洞,写出来的作文就会有血有肉。对于有潜质的学生,我们可以教会他们分析社会、看待问题,这样的文章也就会有社会价值。

4.加强学生的语感教学,努力创设学习藏语文情境

汉语中有句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实际上学习藏语文也是一样,加强学生的语感教学非常重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相互对话,或让他们相互问答,或让他们能熟读课文都能加强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当然,学习藏语文不是一种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统一的感情过程。通过朗读可以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形象和韵味。语感教学的主要手段是实施语感训练。语感训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感实践,二是语感分析。语感实践就是指导学生感受语言材料和运用语言,也就是说,让学生多听、多说、多写,这是语感形成的基础。但仅有语感实践是不够的,要使学生对语言的感受从无意识的自发状态提高到有意识的自觉状态,还要有语感分析,即分析语言的运用。

5.重视学生习惯的培养

以感动为主题的作文篇9

关键词:情感;权力;国家

中***分类号:c9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5-0120-03

在这不到一个世纪的岁月里,中国******、获得***权并重塑总体性社会是一个并不十分漫长但却极其复杂的过程。依靠不断发展的强力而有效的***策略和组织技术,中国***战胜***获得中国***的胜利。对中国***的分析中,对于***以及社会主义中国组织技术、意识形态、***治文化方面的研究十分丰富,这些经典的作品为我们了解所谓共产主义文明提供了视角和方向。但是这诸多研究中,一个维度,也就是情感的维度,没有得到系统性的重视。

“情感是一种建构性因素,是生产一种社会秩序的核心元素,深深地植根于社会***治、经济、文化的背景网络中。”[1]假如我们认为中国***的***胜利以及社会建设过程在创造一个不同以往的共产主义文明的话,那么情感将是我们绕不开的主题。我们不难从前人的研究找到在***建构国家权力、重塑社会的过程中情感成分参与的踪迹,笔者将对已有的关于情感的分析进行整理和总结,试***梳理出一条通过情感视角去认识中国***和国家权力的线索之路。

一、围绕情感的组织技术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中国获得***权的原因不只有一个,如地主所有制或帝国主义,如果要将其归纳为一条,这就是***能够了解民间疾苦:从殴打妻子到隐瞒土地,无所不知,从而动员群众的***激情。”[2]***运动中有关情感扮演何种角色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运动研究中的重要领域。无论是早期的勒庞、布鲁默等将情感视为非理性因素,还是摒弃情感理性二元对立模式的新近研究者(j.m.barbalet,2004),都证明了情感在社会运动和社会结构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而作为具有极强分析价值的中国***历史,我们也很容易找到情感的踪迹。

裴宜理专门作文讨论了这一问题。在其看来,“中国***之所以能够战胜***取得中国***的胜利,关键因素之一是运用‘情感提升’的情感工作模式。这一情感工作模式具有感召群众做出***行动的力量,使群众产生奉献精神,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中共***事业。”[3]在这篇文章中,裴氏认为中国***历程中的历次运动,都可以发掘到情感工作的影子。详细来说,土地改革、镇压反***中,***人通过精心安排的批斗会、诉苦会的形式,鼓动起以愤怒为主的情绪;除此之外,“在鼓舞群众参与的过程中,对***所领导的土地改革的描述是与加强恐惧、苦难、仇恨和报复所具有的净化作用同时发生的。对公平观念的诉求也被至于这一过程的中心。”[3]而在反***运动中,通过延安整风运动发展起来的“分小组”、“向***交心”活动,将***人格化一为一个和蔼的父亲,通过唤起愧疚自责的情绪,进行思想改造。而在“***”中,对以***为代表的青少年激情的依赖,证明了“不稳定的和流动的个体感情在群体***治的语境中是如何实现的”[3]。***过程企***将***激情转化成生产力的尝试虽然失败了,但是也反映出***的工作中对于情感这一因素的重视和利用。

将情感作为组织和动员工作中的主要对象,发展出成熟的、用来唤起某种情感的组织技术,作为一种******工作的重要组成,为其***胜利做出贡献。这种将情感工作融入权力技术的分析视角是比较常见的。对诉苦进行的大量研究[4][5]都可以算是这一视角下的分析尝试。

二、生产情感的话语体系

除了将情感纳入组织技术的范畴中进行分析,还有另一种视角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将情感和话语联系在一起。刘瑜的研究非常系统地总结了中共***历程中情感与话语的关联。她认为自己的工作超越组织技术的分析,关注毛主义话语(maoist discourse)的建构、组成、传播,探索中国***中群众动员的情感根基(emotional roots)。她将毛主义的***话语分成三个主题,即受害(victimization)

、拯救(redemption)和***(emancipation)。认为每一种主题都针对不同的对象动员不同的情感,受害的主题是动员无产阶级的愤怒,使其投身到***斗争中来;拯救的目的是在思想改造运动中激发地主和知识分子等人愧疚和自责,迫使其进行心灵的自我审查和洗脑;而拯救则对应在社会改造运动中对于社会主义实现愿景的欣喜和信心,将***激情释放到生产建设中来。话语的传播过程依赖于三种传播技术,即个人化(personalization)、放大化(magnification)、和道德化(moralization)。按刘瑜的解释,个人化是把国家话语转化进个人故事的动员技术。所有共产主义国家分享相似的宏观话语,但是中国是唯一的,至少是最成功的一个发展出系统的方法能够把话语消化进个人层面的国家。在毛时代的中国,每个人都要通过小组会、悔过书等由个人故事生产集体话语从而内化集体话语。而放大化则是把生活所有侧面,包括琐碎的思想和行为***治化的技术,用一种宏伟的***治话语,用中国话来说,就是上纲上线。按照刘瑜的话来说,“放大化通过解释(interpretation)的力量生产情感。……用另一种话说,放大铺垫一条注释之路,在这条路上,当下可以行至永恒,个体可以往到国家,偶然可以直达必然。”(liu,2010)最后,道德化则与道义相关,刘瑜认为,理论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不公正的源头是社会制度,而不是作为阶级敌人的个体,然而,只有把社会经济值得的问题展示成道德问题和个人问题,情感才能被最大限度地激起。  总体来说,刘瑜认为是毛话语体系使得***动员中各种情感的动员和利用成为可能,她认为在***领导下的中国***没有尝试通过纯粹的强制进行统治。取而代之的是,他们不仅仅要引起服从,而且要通过心灵的转变(trans for mation of minds)建立合法性,而这紧接着依赖于引起相符合的情感。在大量回忆中提到的,共产主义***的经历是高度情感的经历。在斗争中会产生巨大的愤慨,在诉苦仪式中哭泣,在写悔过书时陷入深深的自责和失望,***时候体验狂欢的时刻。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对组织技术的研究还是话语研究,上述两者都将着眼点放在中国***史之中,重点关注中共历次运动中情感所扮演的角色或者形成的原因。虽然***治运动或者***治仪式与情感的联系早已经成为社会学家①和人类学家的关注重点,但是问题在于,在“***”后的几十年来,在后运动时期的中国社会,情感在整个国家权力的形成和行使过程中,是扮演怎样的角色?***运动时期的情感激情或者是情感话语,在当代社会还起到作用吗?

三、富有情感的国家形象

孙立平、郭于华对于诉苦的研究结合了组织技术和话语两个层面,其认为诉苦是中国***中重塑普通民众国家观念的一种重要机制。这种机制的作用在于,运用诉苦运动中形成和创造出来的种种“技术”将农民日常生活中的苦难提取出来,并通过阶级这个中介性的分类范畴与更宏大的“国家”、“社会”的话语建立起联系。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通过把苦的来源归结于旧国家制度而建立消极的国家形象,另一方面也通过“翻身”意识等建立了积极的国家形象[4]。“感恩型的国家观念”可以对上面提出的问题做出一定的解答。抽象的国家观念在运动过程中被具体化,恩情与权力被绑定在一起。国家不是冷冰冰的法律和***队,而是把农民解救出苦难的恩人。在历次运动中,国家、领袖、***被绑定在一起,成为一个拟人化的可以给予感情投入的对象。在“***”期间,人们高喊着“忠于***”,领袖、******与国家成为忠诚的对象,而在今天,我们依然在接受着爱国的教育,祖国与母亲的意向连接在一起,各族人民与兄弟姐妹联系在一起,这种将基于血缘的亲情与***治话语结合在一起的组合,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总而言之,国家形象是有情感的,是可以作为情感投入对象的。这种具有情感的国家理念在教育和话语中完成了自身的再生产,深深融合在社会成员的思维之中。

四、后运动时代的国家权力与情感

不过上述研究还是着眼于运动时期的中共行为分析。“***”后期的情感是如何参与权力的运作乃至维系的呢,笔者认为有两个方面可以探讨。

在日常生活之中,基层民众接触到的与国家关系最紧密的存在也许就是行***机构和公务人员了。行***机构的职能设定和公务人员的行为都会对民众内心的国家观念产生影响。而维系或者再生产一个有情感的国

概念或者说是有情感的权力合法性也离不开对这两者的精妙安排和严格训练,从这个视角进行的专门研究目前来说是较为缺乏的,笔者通过参考一些相关研究,提出两个研究方向。

第一,制度化的情感表达渠道。行***机构的设置和安排可以说是制度化维系国家权威的手段,而维系国家观念中的情感成分也成了特定制度安排所必须考虑的因素。信访制度,在情感的视角来看,就是一个这样的设置。百姓的苦难和冤屈在旧时代通过***的情感工作转化为斗争的力量,而在这一过程中,对苦难的解释和应对策略纳入到阶级话语之中是***着力所在[6]。那信访制度则是通过制度化安排给予受苦人的上诉渠道,这一制度的实践过程中常常承接中国文化中常有的“皇帝——清官——贪官”国家***景[7],维持并再生产了可以为老百姓做主,解救苦难,惩罚恶人的可以给自己施以恩惠的国家形象。当然,在诸多年的实践变化中,信访制度存在诸多问题,暴力截访、职业上访户等问题频出,但是不能否认这一制度设置在情感国家的观念维系和再生产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第二,公务人员的行动方式。行***机构的设置只是制度安排,真正要和基层百姓进行面对面接触的还是公务人员。公务人员的工作方式将会对国家形象的确立和营造产生影响。通过往常的研究,我们发现基层行***人员的具有人情味的行为,常会避免国家形象的消极呈现,也许他无助于积极形象的确立,但是毕竟要和面对警察、***队等暴力机关的恐惧体验区分。比如应星在大河移民中指出“强者的弱武器”或者是孙立平、郭于华[8]所指出的软硬兼施中的技术,便是很好的例证。工作要有人情味,不能死板,相信这是一切基层官员行***过程中都要注意的。

除此之外,arlie russell hochschild(2003)以及mark graham(2002)的研究可以给我们方向上的启发。hochschild对于航空业空乘人员的研究认为,商业化带来的竞争使得空乘人员要以出卖自己的情感来提高公司竞争力,他们要对乘客微笑,理解无理取闹的客人,要学会不同程度管理自己情感的能力。商业化带来的理性主义征服了原本属于私人世界的情感,并造成了从业者内心的异化感和疏离感。而graham则对全球化背景下要面对大量移民难民涌入的瑞典移民官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不同文化的难民涌入带来了文化多元的矛盾,而情感的表达方式则是文化作用的重要舞台,官员们在面对难民过程中管理情感过程遇到了种种矛盾和张力,为一个多元主义福利国家践行其意识形态提出了挑战。笔者认为在本身具有强烈情理传统的中国社会,并且在国家权力无比强大的当下,公务人员的情感管理以及直接面对基层百姓的公务人员的情感张力很值得分析,也许从他们的情感体验之中我们能获悉国家权力运作的情感之维。

综上,笔者总结了几个对中国***在夺取***权建立总体性社会的***之路过程中情感策略运用的分析。主要集中的情感组织策略和话语两部分,以及在两者结合下国家情感化形象的建立。虽然“***”后的今天,自上而下推动的大型***治运动已经鲜见了,但是运动时期的***传统和话语已经成为新传统的一部分,在kwai hang ng,jeffrey kidder(2010)研究中发现,我们在表达展示甚至解释自己情感的时候都会求助于自身成长的那个最熟悉的文化环境。虽然不再有自上而下的***动员,但是在我们所了解到的一些底层抗争的案例中,***的情感工作的方法和话语也成为底层表达自己声音所借用的武器,毕竟这可以算是他们最熟悉的资源了。景***的研究[3]发现了西北农村对于***府不满的人们通过忆苦诉苦的方式来表达并唤起群众的愤怒情绪。“感谢国家感谢***”的言辞在各种场合下主动或被动的频现。面对精英移民问题,网络或民间对“忠于国家”问题的讨论都可以看作是昔日情感工作留下传统在当代的继续作用。  christopherw.morris(2012)认为国家力量被认为仅仅是强制性的,这是一种长久以来的误解。(morris,2012)权力可以依靠初强制、暴力以外的方式,实现统治。这也体现了权力在福柯思想中的意涵,“权力不是令人窒息的压制和抹杀,而是产出、矫正和早就。权力在制造。”[9]明确这一点,对于我们理解***及共产主义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将情感视为个体主体性表现的重要存在,那么***在***以及行使国家权力的过程中,对这种主体性领域的规训和治理是非常值得关注的。调动具有破坏力的愤怒,生产出可以用

作自我审查和监视的愧疚,维系臣服关系的感恩与忠诚之情,以及稍加压制作用的恐惧和威严。制度化以及运动化生产出的各种复杂体验编织成个体的主观体验之网,既有自由又无自由,塑造自己统治需要的主体。情感的治理控制了原本属于非理性成分的剩余之物,共产主义文明的设计精巧可见一斑。

总之,清晰地勾勒出总体性社会和共产主义文明之全貌仍需努力,本文通过对情感的关注,梳理前人研究,展示出在***夺取、塑造、并使用国家权力的过程中,对于人之存在本身更为深入的情感体验的控制及掌握,这是一条未经发掘的丛林之路,相信后续的研究可以追寻已有的踪迹找到更丰富的宝藏。

参考文献:

[1]潘泽泉.理论范式和现代性议题:一情感社会学的分析框架[j].湖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4).

[2]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0.

[3]裴宜理.重访中国***:以情感的模式[j].观察与交流,2010,(60).

[4]郭于华,孙立平.诉苦:一种农民国家观念形成的中介机制[j].中国学术,2002,(12).

[5]程秀英.“诉苦、认同与社会重构——对‘忆苦思甜’的一项心态史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1999.

[6]郭于华.作为历史见证的“受苦人”的讲述[j].社会学研究,2008,(1).

[7]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8]孙立平,郭于华.软硬皆施[c]//清华社会学评论:第一辑,鹭江出版社,2000.

[9]汪民安.如何塑造主体[c]//福柯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0]arlie russell hochschild.the managed heart:commercia lizationof human feeling.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3.

[11]christopher w. morris.state coercionand force.social philo

sophy and policy social philosophy and policy january 2012,(29):28-49.

[12]j.m.barbalet.emotion,socialtheory, and socialstruc tur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13]kwai hang ng, jefferey l. kidder.2010.towarda theory of emotive performance:with lessons from how politicians do anger.sociological theory 28:2june,2010.

[14]liuyu.maoist discourseand the mobilizationfo emotionsin revolutionary china.modern china,2010.

[15]mark graham.emotional bureaucracies: emotions,civil servan

以感动为主题的作文篇10

关键词:课文 阅读 “六要素”

中***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077-01

1 抓住单元主题,把握课文主线

理清单元主题脉络,弄清单元安排的课文在主题中的地位、作用,以便于阅读教学时注意结合主题的学习重点来组织教学内容,力争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六年级语文上册共有八个单元,第一单元以“大自然”为主题;第二单元以“爱国”为主题;第三单元以“真情”为主题;第四单元以“珍惜资源”为主题;第五单元以“认识鲁迅”为主题;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第七单元以“体现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情感”为主题;第八单元以“走进艺术,欣赏艺术”为主题。每单元的学习重点也不同,比如第四单元“珍惜资源”主题,教师要注意,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把握主要内容,并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同时,还要倡导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为了我们美好家园,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2 注重课文朗读,体悟感情,培养语感

教师可以根据问题要求让学生在自主朗读中学习、思考,读懂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增强语感。除了培养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思考的习惯,就是朗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并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还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入情入境的去朗读课文,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穷人》这课,学生把自己优越的生活环境和桑娜、西蒙的孩子对比,才发觉自己多么幸福啊,才发觉穷人渔夫和桑娜夫妻在自己已拥有五个孩子艰难度日的情况下,还在邻居寡妇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感人情节中,感受到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及他们善良、淳朴、有同情心、乐于助人的美德。

3 强调自主学习意识,当好学习小主人

教师要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可以提示学生用圈点勾画批注等方法,读、思、议课文中需重点体会的部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在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一个学生在伯父“救助车夫”那个片段中找到这几个语句与同学探讨交流,“我抬起头来,要求他给我详细地解说。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他圈出了“解说”、两个“清清楚楚,划出了“变得那么严肃、半天没动、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位学生说要理解“到底‘我’要伯父解说什么?清清楚楚强调了什么?”要与教师、同学们讨论“伯父变得那么严肃,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还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是要表现鲁迅先生什么样的情感呢?”学生的自主学习多深入啊,经过师生共同一议,对鲁迅先生痛恨旧社会,同情劳苦人民的情感就自然领悟了。

4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课文中的语句,有的对课文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它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学生若能找出这个重点语句,就可以围绕它去理解课文,明了作者的写作意***。例如,《只有一个地球》这课,学生就可以根据遨游太空的宇航员发出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去理解地球的有关知识。“可爱”体现在遥望地球所见到的美景,地球为人类提供生存空间,以及无私奉献自然资源等方面;“同时”强调了地球的两重性:它既有可爱的一面,又有容易破碎的一面;“破碎”可从不加节制地开采矿物资源,随意毁坏、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而使可再生资源遭受破坏方面去思考。这样,学生就把《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彻底理解并掌握了。

5 结合课后思考题,关注人文内涵

教材大多数课文思想性强、人文内涵丰富。关注人文内涵,体会思想感情,是学习课文要完成的任务之一,但是,人文内涵的开掘要适可而止,不可脱离文体,更不可不顾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精读课文后的习题,从课文自身的特点出发,根据主题学习重点精心编写,所以是教学课文的重要依据,教师教学时要注意结合课后思考练习题,防止人为拔高或离题万里的发挥。《月光曲》这篇课文,课后思考题有三题:(1)想一想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2)说一说听着琴声,皮鞋匠兄妹好像看到了什么,再谈谈读后的体会和感受。(3)背诵第九自然段,抄写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这三题课后思考题体现了贝多芬激动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这个知音而顿时产生创作激情,以及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课文的写作方法注重联想,意在引导学生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要求背诵的段落是月光曲所联想到的画面,意境很美,语言很美,确实值得背诵积累。

6 积累语言,做好读写结合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以感动为主题的作文10篇

学习

关于理想的文章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理想的文章10篇,内容包括关于理想的感悟的文章,关于理想的范文摘抄。一冯仑,1959年出生于陕西西安。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在人才奇缺的年代,他可谓一路高歌:20岁入***,22岁进入中央***校,先后获得法学硕士

学习

抓项目工作措施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抓项目工作措施,内容包括项目方案推进落地总结,关于如何抓项目进度的工作汇报。3、建成项目抓达产。已竣工的工业项目要尽快投产、达产,尽快产生效益,使有限的资金,达到最大的效果。4、洽谈项目抓签约。正在洽谈的项目要定人、

学习

端午最佳诗词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端午最佳诗词10篇,内容包括端午的十首诗词,寄情端午经典诗词。五月的风,像路旁的玉兰花散发着芳香。五月的风,像浪漫的`彩碟煸动着诗歌的翅膀。沐浴清风,穿过花香,踏着歌声,您来到来到端午诗会的现场,对您的到来我们表示最热烈的

学习

李强感恩10篇

阅读(23)

亲爱的朋友,弹指间你走过了人生的20年、30年乃至于40年。今天的您对你的现状满意吗?往事,你还记得多少?或许今天你有所成就,或许今天你还在艰难的跋涉,在你的内心当中今天你还有多少快乐?或许你的财富在不断的倍增,可你的快乐指数却在不断的下降

学习

设计构成论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设计构成论文,内容包括设计构成的作品简介范文,设计概论论文创意设计怎么写。平面构成是现代视觉传达的基础理论,也可以说是现代应用设计的基础。现代设计充分表达了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具有很强的时代感。构成是一种手段,而设计

学习

四风建设学习心得体会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四风建设学习心得体会,内容包括教师四风学习心得体会,四风学习心得体会简短。二、学习内容重点学书记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省委书记***在全省学习贯彻同志在中央纪委第七次会议上的主要讲话精神动员大

学习

高中语文工作总结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高中语文工作总结,内容包括高中语文工作总结与计划,高中语文工作总结和谋划免费。二、加强教学基本训练,搞好常规教学抓好常规课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所以我们特别注重抓好常规课教学。1、个人备课刻苦钻研深挖教材

学习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公共基础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公共基础10篇,内容包括初级银行从业资格考点公共基础,银行从业资格证零基础考试。A.法案修订将央行对银行业的监管职能分离出来B.法案规定央行将不具有直接检查监督权C.法案规定央行不再直接审批、监管金融

学习

学生会权益部工作计划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学生会权益部工作计划,内容包括学生会权益部部门工作规划,学生会调研权益部工作计划。在上学期,我部已经和学校后勤方面的多为主管老师建立了工作关系。本学期,我部将做好同学与学校之间的纽带工作,及时将同学们的权益问题上报

学习

个人实习期工作总结模板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个人实习期工作总结模板,内容包括工作实习期总结模板,实习期工作总结怎么写。经过这三个月的实习,使我更多地掌握了关于装饰方面的知识。理论与实际是紧密相连的,而这次实习让我很好的了解到实际操作能力、将理论知识全面的融

学习

开发技巧论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开发技巧论文,内容包括产品开发流程毕业论文,开发类项目毕业论文。一、单片机的特点应用单片机的特点主要有:高集成度,体积小,高可靠性;控制功能强;低电压,低功耗,便于生产便携式产品;易扩展;优异的性能价格比。目前,单片机的应用领域

学习

妈妈对宝宝说的话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妈妈对宝宝说的话10篇,内容包括写下妈妈对宝宝说的话,妈妈对宝宝说的好句子。3、谢谢你,宝贝!是你,让我们对博大精深的爱有了全方位的理解与阐释。只因心中充满了爱,我们才会如此地热爱生活,热爱身边所有的人和事,只因心中充满了

学习

展会活动总结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展会活动总结,内容包括展会总结汇报的思路,展会过后总结怎么写。一、加强***治理论学习提高工会干部素质文化公司工会以《监督之窗》为载体,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与企业管理息息相关的各种知识,进一步强化工会干

学习

驻村扶贫工作总结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驻村扶贫工作总结,内容包括驻村工作队第二季度扶贫工作总结,驻村扶贫工作计划及工作总结。2017年脱贫出列。截至2020年末,全村总人口2798户11013人,其中劳动力人口5821人;全村贫困人口405户2095人,全部实现脱贫,其中,2014年脱贫61

学习

这样的人让我敬佩作文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这样的人让我敬佩作文10篇,内容包括这样的人让我敬佩作文,最敬佩的人作文400字。临近春节的一天,我与妈妈去逛街。突然,天公不作美,下起了绵绵细雨。阵阵凉风吹过,让人顿生寒意。我们便迅速掏出一把伞挡着,也抵御一下斜面而掠的

学习

家乡的景物作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家乡的景物作文10篇,内容包括家乡的景物的作文,介绍家乡景物的作文范文。4、下午,观赏风景的人们越来越多了,鱼儿在水中欢快的跳舞,似乎在给人们表演,人们也开心的和它们招手。5、夕阳西下,太阳也像害羞的小姑娘躲在了大山的怀抱

学习

难忘的教训作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难忘的教训作文10篇,内容包括难忘的教训作文400字,难忘的教训作文400字优秀。那天班上进行数学期中考试。老师发试卷的时候,同学们像一只只饥饿的小鸟正等待吃食。试卷发下来,我就走马观花似的看了一遍,眨了几下眼睛,摸摸后脑勺

学习

中秋见闻作文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见闻作文10篇,内容包括中秋作文十篇,中秋见闻作文500字。因为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月饼是团圆的象征.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

学习

童真作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童真作文10篇,内容包括童真作文范文600字,童真作文100例。童真如水,前进而不止。水是前进着的,它不曾停止,童真亦是如此。拥有童真的人,他所拥有的童真,会随着其年龄的增长而前进,而这份童真,在不断前进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升华,变得

学习

关于第一场雪的作文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第一场雪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第一场雪的作文,关于第一场雪的作文不超过四百字。曾听一些长辈说过,冬至后,一九开始,谚语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虽然此时已不是一九二九,却同样寒冷。可是在大雪飞纷中,我并没有

学习

写家乡特产的作文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写家乡特产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家乡的特产作文100字,我家乡特产的作文400字。文后提示对例文要点做了简明概括,帮助学生把握例文和习作要领。习作要求提示部分启发学生选择家乡与众不同之处,激发写作欲望。明确提出了本次习作

学习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作文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作文10篇,内容包括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作文范文,我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批语。我喜欢的故宫,是端庄美丽的故宫,是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我去了还想再去的地方。每一次和爸爸妈妈去北京玩,我都会让他们带我去故宫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