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苑漫步10篇

古诗苑漫步篇1

1、课堂一味灌输式的老师为了应付考试,教一首古诗,要讲两三节课,写了满满的几黑板,所有知识点毫无保留地灌输给学生,也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得了,只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种做法,不但没能在孩子们的头脑里留下点有用的东西,教师自己却先累倒了。

2、课堂一直提问式的老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但是其忽略了古诗这一独特的文学体裁,教学过程不停机械式的提问,把学生变成了回答问题的机器,忽略其对古诗整体意境的感受能力,导致学生对诗歌的感悟支离破碎。

3、课堂一贯演讲式的老师习惯把学生当成听众,把自己想象成是百家讲坛里的主讲人,眼睛看着房顶,口若悬河地表演着,把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强加给学生,全然不考虑他们的年龄特点以及接受能力,一堂课下来,学生的脑海里只留下了老师手舞足蹈的影子,对于古诗词的知识点却是一脸的茫然。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呢?

策略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要想提高诗歌教学质量,必须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好之”“乐之”。同时要做好“三个比较”(1)对相同时代的诗人的比较。(2)对于相同题材的诗词比较。让学生通过对相同题材的古诗进行比较,对古诗的内容、写作方法、作者的情感进行比较,对古诗有更加深入的了解。(3)对不同社会背景下同一诗人的思想比较。同一个诗人,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写出来的古诗也寄寓了自身不同的遭遇和情感。

策略二:提高层次 读出韵律

著名学者周汝昌认为格律诗是按照一定的声律格式写出来的诗,其“音乐性极强,节奏性特美,乃是世间上千种语文的唯一的一种‘诗的语文’,无与伦比”。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有必要重视格律诗的音乐美,进而引导学生读出“无与伦比”的美。

1、读出节奏美。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划分语节,总结节奏的一般规律。如教学《山行》时,可引导学生划出语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接着,归纳出七言诗一般可以划分为“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四个语节。最后告诉学生朗读时各语节之间必须有一定的停顿。

2、读出韵律美。韵最直观的体现就是韵脚。如教学《钱塘湖春行》时,学生说这首诗读起来很好听。我告诉他们“好听”的秘密就在每行最后一字的读音上。学生很快发现三个句末字的韵母都是“i”。我随机点拨:“古诗中二、四两句(有时包括第一句)最后一字的韵母相同或相似,这就是押韵。押韵的那个字叫韵脚。”接着,我通过范读让学生体会韵脚的作用。然后,我又指出韵脚要读得响亮些,拖得长些;为了形成对比,第三行句末字要读得短些、弱些。最后,学生按照要求诵读起来,陶醉在古诗优美的韵律之中。

3、读出抑扬美。平时的教学中,如果强调每个字的平仄,无疑太繁琐。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只要能抓住重点,基本读出格律诗的抑扬顿挫之美就可以了。古人对平仄规律早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概括。七言的二四六字(五言的二四字)是“平仄平”或“仄平仄”,如此平仄相间后就有了“升降升”或“降升降”的节奏起伏。因此,我们着重关注二四六字的平仄就可以了,大可不必去研究每个字的平仄。另外,句末字是韵脚,我们可以根据押韵规则诵读它。

在新教材增加了大量古诗文阅读的背景下,引导学生关注格律诗的声律美,读出存封在诗句里回环流畅、铿锵悦耳的音乐美,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这不仅能让古诗教学达到一个新的境界,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策略三 大胆想象,读写互彰

艾青说:“诗人的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诗人往往以简练精确的语言,创造出深邃无穷的意境。初中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发挥丰富的想象,想象出诗中的一切情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朗诵好诗歌。特别是朗诵格律诗,更需要从意境着眼,因境抒情。

宋代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这首诗,它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奠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丰收年景,家家户户杀鸡宰猪,热情款待客人,反映了田园生活的喜悦。“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重重山,一道道水。山水环绕,使人误以为是没有路可走了,突然眼前又出现了柳暗花明的村落,怎不令人惊喜啊!

古诗苑漫步篇2

分析语言特色属于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范畴。由于社会背景、个性经历及审美喜好不同,诗歌语言往往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与特色。一般来说,诗歌语言可分清新自然(淡雅)、质朴平淡、绚丽华美、简练生动、多用口语、明白晓畅、委婉含蓄、婉约细腻、沉郁顿挫、浑厚雄壮等特色。

二、题型突破

1. 了解、熟悉并积累有关语言特色的常见鉴赏术语。在复习时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1)根据不同的诗歌题材进行记忆。如山水田园诗的语言往往平淡质朴,清新自然,冲淡深远;边塞诗(词)往往豪迈雄壮、慷慨悲壮;怀古咏史诗往往沉郁顿挫、含蓄深沉。

(2)根据诗人个性及经历进行记忆。如李白的诗语言豪迈飘逸,清新俊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慷慨悲凉;王维的诗清新空灵;李商隐的诗瑰丽含蓄等。

(3)根据诗歌流派进行记忆。如现实主义类的诗歌,语言一般质朴平实、明白晓畅、沉郁悲慨;浪漫主义类的一般绚丽华美、雄浑奔放等。宋词中的豪放词豪迈奔放,浑厚沉雄;婉约词一般委婉含蓄,细腻雅致等。

(4)对诗、词、曲等诗歌体裁之间的风格差异,如诗庄、词媚、曲俗等,也应有基本的把握。

当然,对诗歌语言特色的准确把握,还是应该建立在对具体文本的深入分析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死搬教条。

2. 了解常见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语言风格),请简析。或:本诗如何体现了××的语言特色?请结合诗句分析。

3. 一般答题思路。(1)阅读判断,用积累的鉴赏术语准确概括诗词的语言特色。(2)结合原诗的诗句,具体分析语言特色。(3)指出诗歌语言的表达效果,或综述诗歌的情感意旨。如: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2011年湖南卷)

春暮西园 高 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1)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分析:此题的设计甚为开放自由,此处试从语言特色的角度进行赏析,并组织答案。

答案:此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清新平淡。(第一步,以术语准确概括诗歌的语言特色)绿池、芳草、晴波、春雨、人家、菜畦等意象,用语简朴浅显,不事雕饰,展现了一派清新自然的乡村风光;满、过、知等动词,明白简练,表现了春水明媚、春色将尽而生机依旧盎然的景象。(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语言特色)诗歌语言清新自然,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第三步,总结诗歌表达的情感思想)

4. 难点突破。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真题,此类题型一般很少作大而空泛的提问,命题人往往会选择某一角度切入,甚至直接给出诗歌的语言特色,要求学生作具体分析。

因此,突破该类题型,提高理解、分析能力尤为重要。那么,该从哪些方面对诗歌的语言特色展开具体分析呢?正确的思路是:紧扣原诗的文句,尤其要结合诗歌的具体意象、意境、形象,或从想象、联想等角度出发,深入、具体地剖析诗歌语言的特点与魅力。必要之时,再联系诗人的个性气质、所属流派、所处时代等,进行深入分析。如: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2013年天津卷)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白苎: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2)“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豪放的特点?

分析:题目选的是原词中的一句,要求学生分析该句如何体现辛词豪放的语言特色。豪放一词本虚泛,倘若就虚写虚,胡子眉毛一把抓,必然陷入迷局,或错失得分点。然参考答案分别从意象、意境及人物形象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充分展现了诗歌语言豪迈、雄阔、刚健的特色,透析深入,条理分明,实乃答题至佳范例。

答案: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2013年湖北卷)

临江仙 [宋]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

分析:该题要求结合原词中的一句诗句,赏析其“飘逸”风格。从参考答案的两点来看,无不是紧扣原诗文本进行分析的绝佳范本。答案第一点,从想象入手,分析诗句虚实相生的意境,以浪漫色彩作结。第二点咬文嚼字,点出语言的洒脱灵动,境界的飘渺,照应了飘逸一词。此题难度较大,然而从思维上看,只要扎根文本,紧抓住意象、意境、形象、联想、想象等基本点进行分析,题目是可以做好的。

答案: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飘逸,挥洒自如。

古诗苑漫步篇3

全面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方针,贯彻义务教育理念,努力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让学生认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 具体工作

以阅读教学为主,共完成六个单元共三十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每个单元一个主题,达到相应的学习目标。

1. 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而了解社会人生;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

2. 加强了朗读,注意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了解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学习抒情性语言。

3. 在理解课文内容、熟悉科学文艺作品特点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起环保意识。

4. 学生了解了民生和民间文化。不仅感觉到自身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无穷乐趣,还体会到了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产生的艺术效果。

5. 在优美的古文中漫步,在大致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古人写景、叙事、议论的艺术,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积累了常见的文言词语,增强了语感。

6. 在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品味了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并结合亲身体验加深了理解。

(一) 完成了六次综合性学习,继续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的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1. 献给母亲的歌

(1) 通过活动,让学生多侧面地认识了母亲,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2) 让学生学会了用适当的方式向母亲表达感情,学会理性地思考母爱以及“爱”的内涵;

(3) 培养学生用多种表达方式(口语交流或书面写作等)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

2. 寻觅春天的踪迹

(1) 通过寻觅、观察春天的踪迹,让学生深入认识了大自然的物候特征,了解一点生命在春天里成长变化的过程及特点,培养热爱春天的情感;

(2) 在观赏春天、赞美春天的活动过程中,加深对春天的体验和感悟,培养初步的自然观赏和艺术欣赏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在观察中勤于记录的习惯,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感情,培养能将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语言表达能力。

3. 科海泛舟

(1) 通过活动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崇真求是的科学态度;

(2) 引导并帮助了学生深入、全面认识科学,在追求科学的过程中具有人文关怀意识;

(3) 培养了学生正确地把科技信息传达给他人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浅显的科学小品、科普短文的文字表达能力。

4. 到民间采风去

(1) 借“采风”引导了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2) 培养学生运用问卷调查、采访、搜集整理文献资料等方法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加工分析资料的能力。

5. 古诗苑漫步

(1) 通过此次活动,引导了学生进一步体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感受古代诗词作品的丰富多彩,感受文学形象,发展思维能力,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和一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

(2) 通过分门别类辑古诗、别出心裁品古诗、声情并茂诵古诗等活动,让学生学习欣赏、吟诵、演唱古诗词以及围绕一个主题查找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积累名言警句,发展语言能力,培养学生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3) 通过此次活动,激发学生用多种艺术形式解读古诗词的热情,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通过漫步古诗苑的活动,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指导学生完成了八篇习作,完成情况良好。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了提升。

1. 妈妈,您听我说

2. 二十年后

3. 春天的赞歌

4. 有家真好

5. 朋友

6. 快乐的春之旅

7. 五一节最开心的一件事

8. 理解

(三) 坚持上好阅读课。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由原来的不想看书发展到阅读兴趣渐浓,每周一节的阅读课坚持不懈,学生主动提出要看书,并且坚持做好读书笔记。这样坚持下去,学生的阅读面得到了大大的拓展,课外知识几乎由原来的一无所知到略知其二,文学素养得到了提升,同时也对学生学会做人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古诗苑漫步篇4

才貌双全,出身名门,事业有成,家庭美满。上苍如此眷恋你,让你成为这样一位灵秀动人的才女,今读你的诗,就像读一颗琉璃的心。

你的诗如琉璃般芳醇。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火。如同那玫瑰的晨露,情人的蜜语,散着淡淡的醉人的芬芳。读你的诗如同饮清茗,清雅如一隅兰溪花苑。

你的是如琉璃般和暖。”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沿着这么温馨动人的韵脚,采着一剪流光的浪漫。此心更向花间,醉在人间四月天。

你美,美得清冷,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如同你的诗歌:你是人间四月天。如果有人问我完美女子的标准,我一定会回答是你。是的,你已经是一个传奇,是只能仰望的女子。你早已隔着如许烟波岁月,美成书中的一个剪影。

你在感性之中保持清醒。当你在错的时间遇到对的人,你听从了理性的召唤,与诗人擦肩而过。而刹那间纷飞的芳华还有那些流光溢彩的诗句,是爱情所给予的最好的礼物。你不是一朵曼妙的云,而是一片深沉的海,你懂得:山谷中的回音只能留在永恒的记忆里。

古诗苑漫步篇5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随着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传统文化在很多地方尤其是沿海地区显得苍白柔弱。东莞市是广东省乃至全国经济最活跃的地方之一,外来技术给这片土地带来了经济上的空前繁荣,但西方不健康文化的侵扰也是十分严重的。“拯救汉文化,继承汉文化”是许多专家学者急切的呼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吟诵诗词曲赋,是传承汉文化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我们开展“漫步古诗苑,作才华少年”的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正是借助古诗文中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从而达到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精粹的目的。

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完善人格塑造的需要。中华古诗文经典,其知识之广泛,包容之博厚,辞章之精华,内涵之丰富,意存之高远,是任何一个民族都难以望其项背的。综观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我们不难发现,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诗教历史的国家,诗教的思想一脉相承,诗歌的节奏始终激荡在我们民族的血脉中。因此,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纲要》明确指出:让少年儿童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的有效方法,诵读诗文活动不仅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而且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将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积极作用。

一、建设书香校园,营造文化氛围

为让学生在书香的环境中受到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学校特意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

根据学校硬件设施的特点,精心打造文化阵地。“读书角”“诗香阁”,经典古诗词上墙、上橱窗、上楼梯、上草坪、上校车。抬头是唐诗,低头是宋词。诗仙、诗圣、诗杰、诗怪、诗鬼等名家逸事、名家作品在文化长廊里随处可见。走进校园,阵阵诗意扑面而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十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教室里,有各班精心开辟的“古诗角”,精美的设计,尚雅的插***,更显得诗意盎然。

学校充分发挥红领巾广播站的作用,利用上下午放学及课外活动时间播放古诗词歌曲,中午播放古诗词赏析讲座录音,让学生们充分感受诗歌古国的风韵。他们眼睛看的,耳朵听的、脑子想的、空气里飘荡的,无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

二、注重诗文熏陶,丰富文化积淀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背诵优秀诗文选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并在大纲后面附有80首古诗词推荐篇目。新大纲第一次明确提出背诵的数量,特别是对古诗句背诵的规定。加强古诗词的背诵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重视语言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收集积累语言素材。”并进一步指出“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要“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我校的“开展诵读经典古诗文活动的研究”课题正体现了这一理念。此外,新课程要求阅读必须是为提升学生精神生活的活动,为养成学生终身读书习惯,培养阅读兴趣和终身持续发展奠基。通过经典诵读,让学生有丰富的多方面的智力活动,感受前贤的智慧和情怀,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同时丰富知识结构,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全面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与教材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赋文、传说故事、名人轶事等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教材为基点,进一步向文章作者的其他作品扩展;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部)著作拓展;以课文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等。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挖掘、体验课文中具有中华文化的内容,让祖国5000年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文化画轴,透过一堂堂洋溢着文化精神气息的语文课展现出来,使学生大开眼界、大饱耳福、大受熏陶。

三、开展诵读活动,提升人文素养

为弘扬传统文化,学校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古诗文诵读活动,并且要求全体师生积极参与。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学期初各班对诵读要求制定计划,采取学生集体背与单独背、必背篇目与自选篇目背诵相结合。举行 班级“古诗文知识竞答”“诗词配画”“诗词配文”“师生对诗”等小型而多样的活动,以此激发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我们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列出书目,开展诵读活动:每天背一首古诗,每周抄一首古诗文,每月举行一次古诗文竞赛活动。通过“千古美文”朗读比赛、古诗文名句填空比赛、诗词短剧表演赛、古诗文知识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期末进行总展示。聘请有一定文化功底的学生家长担任考评教师,对不同班级的学生的诗词诵记进行验收评定,给优秀者以奖励,增强学生的荣誉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诗文诵读活动中,语文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加强横向联系,共同组织活动。例如:电脑教师和语文教师精诚协作,建立校园“古诗词学习校园网络”,让信息技术在此次活动中发挥科学优势;美术教师把握活动精神,适当增添古诗文意境画的指导,每学期开展一次全校性的诗配画、画配诗,以及以诗词为内容的书法大赛;音乐教师给古诗配上的曲调,让学生在歌唱中记诵古诗词,用艺术的形式解读古诗词,让学生的记诵变得轻松愉快。

古诗苑漫步篇6

百花盛开的兴庆宫苑,精英荟萃,华光璀璨,有李白的诗歌,颜真卿的书法,吴道子的绘画,杨惠之的雕塑,公孙大娘的剑器,念奴的歌声,王大娘的杂技,梨园弟子的乐舞,李龟年的演奏……给后人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典范和遗闻趣事。这些文化艺术活动,就是盛唐文化的缩影。

皇苑

兴庆宫以风光秀美的皇家园林著称于世,苑内碧波荡漾,绿坪如茵,杨柳青翠、百花似锦,山上植树木,湖中立岛屿,风景优美动人,是我国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园林景色皇苑。兴庆宫的南部是以龙池为中心的风景园林区,有举世闻名的沉香亭,这里水光潋滟,倒影迷离,楼阁亭榭,错落有致,使其自然美、建筑美、艺术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龙池为御苑的中心,约占全苑的三分之一,是南内以大水面湖色著称的风景区,岸旁垂柳细杨。池内荷菱藻芡弥望,周围花草茂盛,景色十分宜人。唐玄宗与妃嫔僚臣常在此观景欣赏、设宴游乐,结彩为楼,泛舟为戏。唐苏颐在《兴庆池侍宴应制》中咏道:“直视天河垂象外,俯窥京室画***中。皇欢未使恩波极,日暮楼船更起风”。御苑内的建筑布局并不对称排列,而是错落有致地布列于龙池周围,在山水相依之中,因地制宜地建造了廊桥、亭榭,殿宇、楼台,形式或r恢宏壮阔,或绮丽精巧。唐蔡孚亦在《兴庆池侍宴应制》中日: “碧水澄潭映远空,紫云香驾御微风。汉家城阙疑天上,秦地山川似镜中。”

著名的沉香亭就象是一颗璀璨炫目的明珠,镶嵌在龙池的东北岸旁、和池水相映生辉。沉香亭全部用名贵的沉香木构造,五间彩袱和双重飞檐豪华巍然,营建在三层的石台陛上雄伟壮观。沉香亭是位于高处的观赏亭,亭下水域茫茫景色如画,举目望使人心旷神怡。亭前遍植名贵花卉,有红、淡红、紫、纯白四本木芍药,并有一日花色数变的珍贵牡丹名品,叫做“晨纯赤、午浓绿、夕黄”,沉香亭又是观赏极品牡丹之处。每当牡丹盛开时,唐明皇即偕杨贵妃来到此亭设乐置宴赏花,诸王、大臣、宦官,也都来这里游乐宴饮,坐在亭子里便可放眼周围各种牡丹的争妍斗奇,使沉香亭美景升华到诗情画意的胜境。

沉香亭景区为组合式园林建筑,东邻有凉亭自雨亭,是在龙池上四面能人工下雨的亭子。沉香亭之南有按歌台,置于龙池内,并有牡丹桥、迎春桥、鸳鸯桥等通往四方。唐沈俭期有诗描绘:“歌台舞榭宜正月,柳岸梅洲胜往年。”

诗章

沉香亭的出名,又和一个风流超群的轶事有关。大诗人李白沉香亭醉咏牡丹的名句,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其故事中有盛开的牡丹花,有当朝的天子李隆基,有倾国倾城的杨玉环,有吹拉弹唱样样精通的艺人李龟年,但是,最闪亮的主角非诗人李白莫属。中国文化最有魅力的部分是诗,更多的好诗产生于唐朝,鲁迅甚至说“诗到唐时已经做完”,提起唐朝的诗情,首先想到的当然是李白,成为亿万人心中不朽的风景。

据《松窗杂录》记载:唐天宝初年的一个春天,唐明皇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牡丹,歌手李龟年领着一班梨园弟子奏乐歌唱。唐明皇对李龟年说:“赏名花,对妃子,怎么能唱旧词?”命李龟年召李白来写新词。李龟年赶到长安大街有名的聚仙楼寻觅,果然李白正和几个文人畅饮,已经喝得酩酊大醉。当李龟年向他传达圣旨时,只见他醉眼微睁半理不睬。李龟年只好叫随从把李白拖到马上,左扶右持回到宫来,推到唐明皇面前。明皇见李白一醉如泥,便叫待臣搀到玉床休息,吩咐端来醒洒汤。李白躺在玉床把脚伸向高力士,要他脱靴,忙乱一阵,李白才从醉梦中惊醒。唐明皇叫他快作诗助兴。李白微微一笑,拿起笔来,一会儿工夫,已经写成了《清平调》三章。于是“上命梨园弟子约略调抚丝竹,逐促李龟年以歌。”宴乐奏起,明皇忍不住一同吹起玉笛来。杨贵妃忙拿来七宝杯,斟满西域美酒敬给李白。

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这三首诗,把牡丹和杨贵妃交织在一起写,人即花,花即人,倾国倾城,同蒙帝恩。

第一首写见了云便想起贵妃的霓裳羽衣,见了牡丹花便想起贵妃玉容。并想象升腾到玉山、瑶台、月宫等仙人世界,是把杨妃比作仙女下凡。第二首描绘花容玉貌的杨妃,不须脂粉,全是天然绝色。这儿以压低神女和赵飞燕来抬高杨妃。第三首把牡丹、杨妃、明皇三位融合一体。倾国美人当指杨妃,“春风”即是君王,而“倚阑干”更使沉香亭声名远扬,据说唐代国花为牡丹,而杨贵妃又美艳无比,明皇常将杨妃比作牡丹花。白居易在《长恨歌》诗中写道:“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于一身。”足以说明君王对杨妃的喜爱。唐明皇堪称是封建帝王中的风流天子,尤以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更为瞩目,而他们,长期居住在兴庆宫,活动在兴庆宫。留下了不知多少风流韵事。

三首清平调词,字句之间自然地看不出刻意修饰的痕迹,这就是李白的诗风。他的诗不是苦吟出来的,而是从脑海中进发而出、是在酒醉酣畅时才华横溢的流淌。

酒道

美酒酿佳作,成为中华亘古不变的美谈,像李白沉香亭醉咏牡丹的轶事,千余年一直在人间所流传。大唐处在欢乐、纵情、奔放、浪漫的年代:思想诗意的栖息、意境酒醉的张扬,盛世年华,诗酒华章。中国是个酿制醇酒的故乡,物华天宝,长安最长,前不久一坛两千年的西汉美酒在古城蒙土而出,实证了古法酿酒之菁华,世惊呼“古国瑰宝,酒道极品”。美酒当年也曾酿出一曲“鸿门宴”,高祖酒酣唱大风,大风起兮云飞扬:汉室天下,酒风氤氲。

盛唐秉承大汉雄风,酒文化光大发扬,书圣张旭狂草依靠酒醉的“张狂”,字宇行行龙腾凤舞神采飞扬:“霍如羿射九日落”,裴将***剑器飞舞依仗老酒的胆量,刀光剑影神鬼难防。这个时候,李白带着醉态来了,大笑着“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多么张扬放浪。对于李白的醉酒,同样精于诗文的明皇知道,诗人更多散发的是平时昂奋自抑着的才气,所以明皇写下了“歌一曲而酒一杯,舞一曲而人一醉”这样的文字。这是富足的坦然、从容与空前强大带来的君临天下的气势。唐诗三百如三百颗星辰,挂满在酒香的天际之间。

也有一些名人高士与世相左,不屑于孜孜求取功名,过着恃才奔放的自由生活,一生以酒为伴。如王之涣、王翰等文人,风流倜傥,尤擅长写边塞诗章,诗风大气磅礴不拘一格,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豪迈,并常与圣贤名士相交往。每有作,乐工竞相为之谱曲,他们每日耽于琴酒,长年活动在酒肆歌楼之间。李白也属于这一类文人,生活放浪不羁,却例外的意气风发地被召入宫,得到天子的赞赏,但是并不意味着就会得到官职。诗人有他自有的性格,越是优秀的诗人这种性格就越明显,李白写出的好诗是不受束缚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入海不覆迥”,有着这种诗风的人是不适合做官的,为官的人束缚太多,最后李白又垂头丧气地赐金返乡,那一夜,他酒醉输掉了五花马、千金裘。

还有一批在朝的诗人,如贺知章、张九龄、张说、王昌龄等,高官得坐,骏马任骑,他们是宫廷诗坛的巨匠,是盛唐诗赋的先驱者。在皇苑兴庆宫中花天酒地,侍宴应制;在龙池、勤***楼、花萼楼、沉香亭的御宴上,都有他们的身影,留下了不朽的名篇佳作。

园林

古诗苑漫步篇7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0)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一支,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及审美意境或多或少的体现了对于道家美学思想的融会贯通。文章首先梳理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演进,并从中探析出其与道家传统美学的融合依存,然后分别从造园宗旨和审美境界追求两方面阐述了道家美学思想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具体影响与体现,以求发掘出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根基。

关键词 古典园林;道家;审美;自然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4.06.012

中国的园林艺术源远流长,是世界三大园林流派(古希腊、西亚和中国)之一,在世界上享有“世界园林之母”的盛誉。在园林艺术的漫长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贯穿其中,两者相得益彰,互为彰表,创造了独特的美学价值。“园林说到底无非是人造景观,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法,通过筑山叠石、理水引泉、营造厅堂、栽花植卉,反映主人的追求、园艺家的技艺,形成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1]。这个定义给出的是广义的园林,它所包含的内容和类别是非常丰富的,一般而言包括了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两大类别。而古典与现代的区分,是就发展阶段和性质而言的。所以我们在这里所探讨的古典园林仅限于“世界园林发展的第二阶段(也就是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上的中国园林体系而言的,……这是一个博大精深而又源远流长的风景式园林体系[2]。”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寺观园林这三大类型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主体,也是这一阶段造园活动的主流[3]。而道家的传统美学思想正是在这三类的园林建筑中或多或少的渗透和体现着。王振复在他的著述《宫室之魂——儒道释与中国建筑文化》一书中,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主要思想境界归纳为“道的自由”,虽然道的自由不是每一座中国园林个体文化特质的总和,也不是它们的平均值,但是其主要的境界是可以这样去界定的[4]。对于这一观点,我认为是十分精准中肯的。以理推之,中国古典园林对道家传统美学的体现虽然不是中国古典园林每个单体审美特征的总和,也不是平均的尺度,因为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建筑单体中,它的体现是不尽相同的,所以我们在这里提到的中国古典园林中道家传统思想的体现是指的整体上的主要体现。在中国古典园林的演进历程中,道家美学思想是渐次深入的,这在我们梳理其发展轨迹时,可以看到清晰的呈现。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渐进发展与道家美学思想的逐步融入

早在商周时代,中国就已经出现了园林的雏形,《史记·殷本纪》中有纣王建沙丘苑台之记,说明殷商时期帝王已经兴建宫苑,但那时候还是称为“囿”或者“苑”,《淮南子》高诱注,“有墙曰苑,无墙曰囿”,《说文解字》中许慎解释到,“囿,苑有垣也”,有说“苑,所以养禽兽也,从草”。这一阶段的园林带有浓烈的原始风貌,基本是依据天然的地形,缺少人工的修饰,只是对草木的修整,然后放养相当的野兽,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之用。园林发展到秦代,出现了注重观赏性的苑囿,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秦始皇兴建的上林苑,在上林苑中广植花草树木,兴建宫室楼阁,放养飞禽走兽,不仅只是供狩猎之用,还开始注重了园林的观赏游乐功能,但是这一时期,道家的“无为”与崇尚“自然”还没有得到张扬。园林发展到汉代,皇家园林开始兴盛,同时儒道互补,虽然儒学确立了正统的思想地位,但是道家思想在这一时期也比较活跃。道家对于自然美的认可已经在这一阶段的园事中有所渗透。

古典园林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承前启后的转折。魏晋时期特殊的社会背景决定了作为新道家(冯有兰语)的玄学得到高扬,文人士大夫纷纷摒弃烦浊的尘世生活,回归到恬淡超然的自然之中,醉心于山涧林中畅达与洒脱,一时间筑山造园成为风尚。魏晋玄学对于自然美认知的提升,使得园林的审美功能得到充分的张扬,园林成为文人雅士隐逸寄情的所在,“而将山水玄学化和将玄学山水化的一种最好方式就是造园”[5],私家园林也由此得到勃兴。魏晋时期的园林已经完全摆脱了秦汉皇家宫苑的豪华与奢靡,而创造出一片全新的审美天地。在依法自然的建园思想的指导下,这些园林的构造和布局不再遵循传统的朝廷礼节制度,而是超越了这些法规限定,完全遵照自然的天趣,贯穿士人们人格的自然流露。魏晋士人摆脱了***治与权势的束缚,把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心志融入到山水园林的构建之中,将其表现为一种全新的艺术创造。在士人们谈玄论佛的意趣中,园林更加深了此在的自然真趣。在审美方面,人们开始摆脱形而下表征上的桎梏,开始探求形而上的“道”与“神”,倡言“山水以行媚道”(宗炳《山水画序》)在不断的品山阅水中体察隐匿在山水风景背后的无穷真意。古典园林开始由单纯的模仿自然开始向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方向发展。

而到了隋唐时期,园林中皇家园林的兴盛在很大程度上象征了王权的巩固和国家的昌盛,出现了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作品,比如西苑、华清宫、九成宫等帝王宫苑。虽然这一时期儒、道、释并存互长,但私家园林仍延续了魏晋的清雅闲致,贯穿了老庄“逍遥游”的思想,典型的体现了道家向往自然山水的一贯情思。像诗人王维所终老的辋川别业就体现了建造者所看重的是建筑与自然的冲和融洽之美。

随着时光的流转,萌芽于唐代的文人园林到了宋代逐渐成为私家造园艺术中的主流,园林建筑构造简约却意境深远,植被花木疏离精简而视界开朗,整体造园风格以雅致天然为宗旨,不求浮华与繁缛,对阴柔秀逸之美的追求日渐明晰。而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已然成熟,现在遗存下来的古典园林大都是这个时期的建筑,比如拙***圆,寄畅园等。彼时情境下,多数的文人虽生活富裕却淡于仕途,追求返璞归真,恢复自然本性的愿望一直没有中断,所以在园林建造中推崇“壶中天地”“小中见大”的写意手法,渗透了道家避俗出世、清净无为,从无中观有,以小中见大的审美境界。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道家的美学传统正是这样渐次的渗透到中国古典园林的每一个细枝末节,对“道”的自由的美学追求,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审美方向中一个不由自主的潜藏线索。

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之美

园林作为一种艺术的呈现形式,在本意上是不应为道家所推崇认可的,因为道家本意上是反对人为,反对艺术的。但为什么在中国古典园林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道家的理念和审美追求却是如此深邃的融入到园林的灵魂之中?这应该是源于道家在看似否定美的背后隐含的却是具有审美意义的哲学本体追求和由此引导出来的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情趣。所以,徐复观说到:“老、庄思想当下所成就的人生,实际上是艺术的人生;而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际系由此一思想系统所导出[6]。”

老子说:“ 大音息声,大象无形”(《老子·四十一章》)也就是说最美的音乐是听不到的音乐,最美的形象是没有形象。而庄子也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知北游》)这些看似是“道家否认任何具体事物的本体意义,也不追求一时一物之得所带来的乐与美。……但实际上是在更高的层面上揭示了美的含蕴:美体现着人对自由的追求[7]。”而如何实现这样的一种追求,如何摆脱现世对人的桎梏与压抑,如何探寻到所谓的虚无之道?在不断的追问与思索中,人开始逃离,避世,在自然和田园之中自由呼吸恣意而为。第二自然——园林的价值体现在这时得到了张扬,道家的追随者们在这方寸的天地中实现着自己的审美理想和人格自立,在恬淡雅逸的审美追问中抵达了心之所往的自由之境。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自然”可以说是老子思想的精髓,但这种“任自然”的思想贯彻到造园手法中,就不单纯指的是模仿自然之物,而是遵照自然规律去做,去呈现,拿柳宗元的话说就是:“求天作地生之状”。园林作为人造的艺术,尤其是中国的园林,始终奉行的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在方寸的天地中,依赖叠石泉流、花木亭台,遵照虚实相生,曲直相对,动静相宜,旷奥相依的布局章法,处处是人为,却又处处避免让人看出人工的匠气,偏偏要营造一种自然而生,恰似天工的效果。这就显然体现了道家对“自然”境界的追求。自然界的山水泉林是处于不断的变化和运动之中的,是充满了活力和灵气的有机整体,如何能在人工所为的园林之中体现这些,就必须依照自然山水的规律去造物置景。

妙造自然的大师应首推唐朝,唐朝时期是文人园林的萌芽时期,众多的文人凭借自己对自然之美的深刻体悟和切身的人生感怀,将寻找自然转化为妙造自然,掀起了园林史上的又一个高峰。譬如,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山水,尤喜造园,曾先后主持营造过四座私园,在他的诗文中也多有描述、评论山水园林的字句。在被贬江州司马之时,白居易在庐山的香炉峰下建造了一座草堂,人称庐山草堂。其作《草堂记》中云:“草堂成,三间两柱,二室四牖,木不加丹,墙不粉白。仰观山,俯听泉,旁睨竹树云石。自晨至酉,应接不暇。……堂东有瀑布,水悬三尺,泻阶隅,落石渠,昏晓如练色,夜中如环佩琴筑声。堂西,倚北崖右趾,以剖竹架空,引崖上泉,脉分线悬,自檐注砌,累累如贯珠,霁微如雨露,滴沥飘洒,随风远去。其四傍耳目杖屐可及者,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洞云,秋有虎溪月,冬有庐峰雪。阴晴显晦,昏旦含吐,千变万化。”(白居易《草堂记》)草堂原本位于山中,四周有泉林,有瀑布,白居易所建草堂不着丹粉,少有修饰,开阔敞亮,将山间原有的泉林瀑布、春花秋月、晨昏阴晴引入到观赏视野中,集中体现了顺乎自然之势,合乎自然之理的原则,在看似狭小的空间里展现了无穷的自然风趣。人们身处这样的环境当中,自然可以感受到内心的平和与安宁,还能实现形而上追求与现世矛盾的完满解决。

仅仅一例,就让我们发现中国古典园林中师法自然、天趣浑成的道家情愫昭然若揭,庄子说“朴素则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天道》)他还说“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刻意》)这应该也是中国古典园林所追求的至高境界吧。

三、虚静淡泊的审美之境

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所遵循的原则是道家审美观的一种体现,而置身于园林中赏山观水的审美实践同样也是为了达到道家所倡导的独有审美之境。园林,究其本身而言,就是一个现世中建园者所向往的彼岸之所在——许多在浮华尘世中不能实现的审美境界,在这里可以一一兑现。这里所追求的“境”,原意是指一定的界限范围,就园林的审美观照而言,“则是指这种特定环境的宗旨和意趣,是园林山川作为一个***艺术作品的整体追求”[8],同时也是园林观赏者想努力达到的一种审美高度。道家所要追求的审美之境也不过就是以“致虚极,守静笃”为最。道家提倡以“虚”“静”的心境去面对自然山水,自然山水才会显得格外的恬淡而宁静,你才能发现隐藏在山水之形背后的宇宙之道。宗炳在他的《山水画序》中提到要想获得“山水质有趣灵”的审美体悟,就必须先通过“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的审美过程。也就是说审美主体应摒弃一切世俗认识和现实功利,达到物我两忘的虚静澄明状态,心灵畅游于所观赏到的山水万物之间,在自由的感应与体味中发现蕴涵在有形山水中的无形神韵与道诣。

园林所提供的是一个小中见大的“空灵”所在,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9]。园林景观,“一勺代水,一拳代山”仅此而已,没有恰当的心境去欣赏是无法探寻到它所暗含的深意的。唐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曾谈到关于欣赏者的心态和境界:“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从而进入一种“身如槁木”,“心如死灰”的状态,方能进入“大彻大悟”的境界。人只有舍弃了现实的具体可感的内容,才能体验到纯粹至极的大美。正是借助于园林这个虚实相生的世界,中国的古人才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灵魂家园,才能抵达淡泊无为的心灵彼岸。

庄子有云:“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也”(《天道》)意思是说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是天地的基准,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所以古代的帝王和圣明的贤者都是存在于这一境界之中的。达到这样的境界便心境空明虚淡,继而会充实完满,这样就契合了自然之美。古典园林在很多方面提供了这种静谧恬适的观赏环境,如唐代王维的辋川别业,虽然现在无从考证,但是从诗人的描述中,还是可以领略到它的静幽之美,“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可自留。”(王维《山居秋暝》)全然一派闲适空灵之境。“古代文人园林中所追求的‘静’,也是一种漠然自定意绪的外化,是一种脱离社会追求内心安适,寻找生活中世外桃源的表现。只要与现实社会自觉的保持了距离,就能在自己的园林中,构筑起陶渊明诗中所描写的境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10]。……’”

四、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经典代表,无论是从造园秉承之原则,还是从审美观照之情景,都承载着太多道家传统美学与哲学的烙印,在中国古典园林这方寸天地中,“退让于人事,反璞于自然”[11],人的精神自由与自然之美相互融合贯通,方可追寻到“天人合一”的人生澄明境界。

参考文献

[1]潘宝明、朱平安 等.中国旅游文化[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56.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7.

[3]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9.

[4]王振复.宫室之魂——儒道释与中国建筑文化[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66.

[5]张法.中国美学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40.

[6]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8.

[7]冯达文.道回归自然[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287.

[8]朱铭、董占***.壶中天地——道与园林[M].山东美术出版社,1998:27.

[9]陈从周.说园[M].书目文献出版,1984:19.

古诗苑漫步篇8

艺苑里美景目不暇接,让徜徉在文艺大门上的“游客”张目而望。当你身伏在霓光灯下,翻阅着粉泪沿面滴润的花笺,记忆着花板杨柳曼舞风韵的诗篇。或者,手持毛锥在洁白的纸上临习着飞鸢翔空,眉月露天,零雨洒地般的书法,美轮美奂的笔墨文字间,洋溢着时代的气息,流光溢彩般的美妙,剔透心灵。

诗歌与书法相提并论,就像“魂”和“体”一般关系,诗歌为书法的灵魂,诗歌为语言的精华,书法若没有诗歌作为载体,那就空有躯体存在。缘于书法以文字为载体,从上古文字到中古文字,再到今天的文字,作诗雕字,无不体现中国书法与诗歌的孪生团圆。但“书”是手拿着可以呈现字形的工具,做出的字表现出来的活动。而诗歌是心花的怒放,心声的自然的流溢,也许最需要土壤的沾卷。倘若一个诗人,哪怕冰壶干枯,犹如一条涸辙之鲋,都会在眼睛里挤出两行泪花花的诗句来。因为诗人生命的背影是对生活感悟的源泉,心泉淙淙的流淌,最终会湿润巴掌大的天地,让最早的花果树,移植到他乡别处。诗歌格律严谨,意境寥廓,浓缩度精,想象空间广阔。这大概是历来大家承认“诗无达诂”的缘由之一吧!

在一个夜晚,梦见自己乘着一匹天马在苍穹中奔腾嘶叫,凌空回望着幅员辽阔,绚丽多彩的世界,想把自己的才华展现给天上人。看那灵芝烟韵飘渺多情,封住了神圣天宫,蓬莱,琅嬛的大门,可以排闼欣赏上天和谐、迷人的风光。在那皓月千里,静影桂树在蟾陌上云影旖旎,月宫中的嫦娥婀娜多姿,舞态翩翩。月影映着瑶池犹如静影沉璧般的宜人。伴随着婵娟扬起了锦袖丝袂,一缕仙风玉露抹面扑鼻而来,同时邀请着天上各路神仙,把酒临风,吟诗畅饮,但此时的我不是神仙胜似神仙。微风吹过蟾宫,让我感到格外的凉快舒适,天边卷起了五色的云朵,把我的一支玉兰笔染得简直是郭璞送给江淹的彩笔头了。此时,窗外的风飒飒吹起,惊醒了信天游的我啊!枕边滴下的几颗泪珠,不知是在天上激动的泪水,还是在屋里寂寞的泪水……

手摸着桌子上的宣纸,斟量一番,那无形的灵感,让人顾不得披衣穿鞋。窗缝棂格挤进的星光,点点浮动,逍遥的笔下怎能呈现出墨色的斑澜呢?

书法主要是毛笔写字的艺术,至于要诠释她,那还得深思。我学书法细细算来,已经十载有余了,但是对书法的理解,恐怕还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书法是“目击道存”,不是天天练就要进步的,而是时时“学”才有进步,书法的本质特性是抒发情感,表达己境,驾驭毛笔呈现独特的心灵,展现给看官的是笔墨风神的特有情趣。积学养,感悟,修炼等一身的墨道墨迹。要把书法写好,并不是学好诗歌就有大的境界,但诗歌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对些对学书有很大的裨益。

不是有“书画同源”之说嘛,我感觉至少“诗书同怀”。文艺性的东西表达的方式有别,但塑造的性灵基本上是一致的。比如,把一首诗歌,写的淋漓尽致,发挥极致,但是把她抄在很普通的本子上,即使物境俱佳,声色并茂,就是得不到书法的情感美,线条美,音乐美。倘使把一首很朴素的诗歌用书法一样营造在宣纸上,裱了挂起来,赏者赞叹不已。将一首妙诗与雅笔结合起来,双境双物,或多意多境,合情调化,满纸氤氲,让人看了依依不舍,伫立难回啊。

在收笔结稿之际,我脑海中浮现出并蒂诗书翰圃香的一幕。诗书异境同怀,俨如参禅悟道,一生修悟之艺事,千载云接之情怀!我只是文艺大海里的一粟,甘苦无舟,在漫漫无际的海底里漂泊,漂泊,再漂泊。

大概是“网缘”的牵结吧!使我不知不觉进入一网友的空间里,命名为“梦之浮桥”,分外的新颖别致。不禁令我深思梦之浮桥的美幻彩江与绚丽星空。又回忆起了《瓯北诗话》、《六一诗话》、《玉壶诗话》、《沧浪诗话》等这些随笔性文章了……

近来,我阅读了朱光潜的《诗学》中有一节专谈“谐隐”,谐是诙谐;隐是谜语。早在刘思勰的《文心雕龙》中就已提到此词。往往我们说起律诗不得不提及杜少陵,杜少陵的的诗“沉郁顿挫”,沉郁就是其诗歌之特点,顿挫就是其格律之特点。

杜少陵是一位豁达者,超越寂寞,超越艰难,那骨头里透露出一种苦辛来,这种苦辛在常人眼里是一种疼痛的疾病,难以逾越的“绊脚石”,偶尔也会垫起磨难者的双脚的,顾盼两头,前边是万丈深渊,后面是泥泞的山路。对一个跋涉者、追求者是人生冷静的思考。孔子很早很早就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理念,而在杜少陵眼里是一种“痛定思痛”,像这样的诗人还有陶渊明,陶渊明的诗恬淡自然,但字里行间透露出淡淡的忧伤来,陶、杜是悲剧的超脱。刘伶、金圣叹带有这种“谐”的意思,往往有点玩世,但这种玩世是喜剧中的逍遥,往往给人一种轻松的愉悦,幽默的风趣。嵇康、李白是介于悲喜交集之间,有其各自性情的奔放寥茫。

“心声”、“心画”对一个爱好诗歌和书法的人来说,彼此有座通往梦境的津梁,在古人眼里也许有其艺术的差异与灵通。但对于一个耽文章,嗜好书法的人来说,不光是写作技巧,而字外功夫造也是相当重要的。

至于,“草根意识”无疑是一种顽强生命力的再次孕育,那干裂的崖缝中苍松翠柏依然劲拔抗俗的,高大的形象不是每一个人生来具有的,后天的环境中磨砺一种迥坚、豪迈的性格。有时鲜艳的花朵的绽放也有凋零的时节,那赤地枯黄的野草也有葳蕤苁蓉的时刻,这关键就看酝酿营造地如何呢!虽说民间乡野中流传着幽兰、野菊,本来是没有人能知道的,但那股馨香的气味,也能迷倒很多人的。

这种通灵的花木,有其浮光掠影的美妙,满腔含着“根心”的那株小草,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时间久了,也是一棵小树了,没有水浇,没有日照,日子长了,也是一桩独木了,屹立着那里,也会有乘凉的人常来舒荫的。

曾记得,有一年的正月里,我路过一家门口,在大门上贴着一副“几点雪花几点雨,半含冬景半含春”春联,令人赏心悦目。在回家的路上边走边思。行在谷底时,踏着崎岖通幽的小路发出的声响,与山籁奏成清晰的音符,那河边潺潺的流水,岸边几分春寒,几分料峭,安眠的石头都显得发瘦了,此时的我又想起陆游的“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样的诗句了。

回到家里,雪片敲打着农家木制的窗棂,已经是夜很深很深了。趴在炕上打开了周伯春的诗集,几缕清清的墨香扑鼻而来,那两行描写《雪》的佳句“照天不夜梨花雨,落地无声柳絮风”沁人心脾。警策着我不肯放下书本重温梦乡,那书的魅力仿佛与我的视线毫不离离,屋子里只听见飒飒的翻书声,却不能入寐。我有不是诗人魏野啊,他有惊人的诗句“烧叶炉中无宿火,读书窗下有残灯。”有些版本把“叶”误写成“药”字,我认为此不合乎该诗的意境,虽说“药”在有些方言读“ye”,但用在此处显得不得当。即使“叶”和“药”按《平水韵》,有入声字“十药”和“十六叶”我觉得前一句主要写“冷寂”,后一句写“闷静”。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的何学森先生,精通诗词格律,深研书法文化。他给我《山来影》诗稿作序时,曾借南宋赵灌园《满江红》中的句子作为序名:“山来胸次堆空翠”。我拟写的《山来》诗,“山来”是会宁这一带的方言,就是洼上,山里的意思。山来的“来”字在方言里相当一个助词,为了奏足一个音步。(山来:平平,如用“山里”平仄,就不够一个音步,中国的诗词讲究字音美)就像“走来”、“归去来兮”等“来”字都起助词作用,为了延长音节,更加读起来自然婉转。方言有时也很巧妙情浓!苏东坡在《发广州》一文中有“三杯软饱后,一枕黑甜余”,软饱就是畅饮酒,黑甜就是酣睡梦,这种方言很巧妙的,似乎有种谜词的感觉,读后,令人有“黑甜一觉”的感觉呢!

话说到这儿,对诗歌的创作就更要精益求精了。唐代苦吟诗人贾岛在《送无可上人》诗中有“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并且注明“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可见他对诗歌创作的严谨性,和勤苦性。这种锤炼诗歌的精神,值得后学学习。

前些日子,我和鲁迅文学院的几个朋友聊天,我忽然提到了关于诗歌的一些抽象化概念,他们的回答各有所理。

是这样吧,在读者和作者,或在人们心中也许都有一个诗歌的印象,但这许许多多的的印象的集合就是所谓的广泛的诗歌概念,要想给诗歌下个确切的定义,恐怕很难吧。

就个人感受来说:诗歌是从生活的缝隙里很自然地挤出来的语言文字,但有时候更比眼睛里含着的泪水更动人,更实在,更真诚些。

旧体诗(古体诗)和新诗歌而言,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分界线,这是在文言和白话的层面上进行划分,仅仅不过是相对而言。

旧体诗的“旧”字不是“过时了”的意思,大概有人一看到旧体诗就说,什么年代了还读旧体诗?关键是继承和创新是息息相关的。没有继承,从何而创新,求变,发展。其实旧体诗光不是格律的问题,一首成功的诗歌有无数个因素组成。我总认为中国的汉字神秘、神圣、神奇。诗歌是一个由“器”的自然物、养化物、生成物再到“道”的过程,其悠悠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中国的文人总是在一种精神境界的自由,超脱中寻找自己的位置。音韵学里所讲的“四指标调法”对格律有很大的帮助,虽说音韵是“口耳之舌”的一门学问,其价值不可估量,对今天我们学习古体诗有很大意义。新诗歌是西方语言的智慧,从白话文走向世界,对西方的文学、诗歌等等的借鉴,贯通中西的文化交流,很顺利地了解世界。

新诗歌有其独特的语象、意象、气群、节奏,修辞、结构,格律、还有旋律等。诗歌发展到现在连标点都没了,这种外在的形式和内动的情律的存在和表现,反而发挥起来更难了,这不代表着自由得无拘无束,而是在无限的空间里寻求“违而不犯,和而不同”,以取得“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和行云流水般的效果。

对诗歌来说,或有的人喜欢浪漫;或有的人喜欢现实……。其实,不管是现实,还是浪漫等,好的永远是好的,历史的“筛子”总是要留着精华的。前些年来,在杂志报刊上发表文章可以说与几乎我绝缘(原因不习惯),我觉得凡是好的东西,其文章本身也很有信心和力量的。当你对着一首诗歌;或一幅字画;或一个艺术品的时候,“她”自己会对着你说话的。在批评中才能进步,翻开今天的杂志,个个自称诗人、作家……不知五千年后,个个又是什么呢?

古诗苑漫步篇9

——参观河北文学馆有感

石家庄市青园街小学五年级 顼亚玺指导老师:陈 丽

我从小就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寒假中,老师带我们来到了河北文学馆参观,使我对河北文学史有了更深的了解,感悟颇多,受益匪浅。

一进古代厅,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开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四幅精美的***画。这是根据我国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传说制作的。这四个故事中有三个与我们河北有着渊源。“开天”冥想天地形成,今天沧州青县有大小两个村;“女娲补天”阐释日月运行,江河流淌,今天的邯郸涉县有北齐始建的娲皇宫。“大禹治水”讲人类与自然在抗争中发展的精义,现在邢台威县,还有大禹父亲鲧治水时留下的遗迹,叫做“鲧堤”。

“噢,想不到这几幅画还有这样的来历。”我惊诧了。接着,我们又随着解说员阿姨参观了后面的展区。看后很是自豪。《战国策》记录了燕赵的慷慨悲歌;建安“三曹七子”把五言诗发展到了新高峰;唐诗文苑辉煌,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乃河北涿州人也;元曲四大家“关白马王”,璨若锦霞;清代曹雪芹《红楼梦》,成千古绝唱。

现代展厅记录了“五四”时期以来的河北文学成就。好一个“先驱以青春文学呼唤青春之中国”,好一个“左联举大众的旗帜动员觉醒之大众”。其中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坚持现实主义艺术精神,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指出了正确方向。诗人冯至更以卓越的才情,创造了新诗最初的辉煌。抗日边区,河北作家们用笔当***“杀”敌人。我似乎明白文学可以比***更厉害。王亚平、魏巍、贺敬之等的作品,深受人民喜爱,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古诗苑漫步篇10

摘要在山水诗的发展过程中,初唐四杰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内容上,他们将山水与人生、历史、宇宙意识结合起来,丰富了诗歌的感情和内容。在声律上,他们吸收了六朝的艺术经验,开始用律诗写作山水。他们还通过写景技巧的提高,达到了山水诗情景交融的境界。初唐四杰为盛唐山水诗的繁荣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他们所做的探索和努力是应该得到肯定的。

关键词:初唐四杰 山水诗 发展

中***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初唐四杰”是初唐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旧唐书・杨炯传》说:“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在山水诗的发展过程中,初唐四杰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他们充分吸收了魏晋南北朝山水诗创作的精华,在继承谢灵运“模山范水”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山水文学的表现内容,提高了山水文学的表现力,在诗歌中开始体现广阔的社会生活。与前代的山水诗相比,“四杰”的山水诗意境更为阔大,也更加浑成。

一 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

初唐诗坛沿袭着隋代的文风,以唐太宗喜欢的宫体诗及上官仪的“上官体”为主。诗歌创造的主要内容仍然是以宫廷为中心,山水诗题材基本上局限于宫廷池苑的范围内。初唐四杰在谢与阴铿、何逊山水诗创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山水与行役、酬赠结合起来。把诗歌从狭隘的宫廷转到了广大的市井,从楼台庭阁移向了广阔的江山。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四杰将宫廷诗“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

1 山水与人生的结合

“初唐四杰”在山水诗的创作中寄寓了人在社会生活里各种丰富而复杂的感情。他们发展了谢、何逊、阴铿等人在山水诗中写送别酬答、羁旅行役一绪,再将各种人生感触,如辞亲别友的乡关之思,羁旅行役的劳顿困苦,惜时伤春的人生惆怅,功名难就的失意悲愤,寄寓在对自然山水的描写中,特别是诗人对自我理想与人生价值的强烈关注和执着追求,这就使山水诗走向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从而扩大了山水诗的容量和社会功能。

2 山水与历史感的结合

魏晋南北朝始终处于长期的***之中,到隋唐时方归于统一,这就使得人们对历史、对人生产生了很多新的思考。唐代社会稳定,国力强盛,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同时,这种时代精神也激发了唐代文人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带着这种责任感去“模山范水”。故“初唐四杰”的不少山水诗里包含了强烈的历史感,在创作中将自然山水的某些属性(如时空感、永恒性等)与对人类的历史思考有效地结合起来。如王勃的《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风景依旧而帝子何在,一条跨越时空、浩浩东去的长江,给人们留下多少对历史沧桑的思索。

3 山水与宇宙意识的结合

宇宙意识的加入,也是“初唐四杰”山水诗的一个特色。闻一多先生在《宫体诗的自赎》中阐述“宇宙意识”时认为,卢照邻、骆宾王之所以能够成功,“要紧的是背后有厚积的力量撑持着。这力量,前人谓之‘气势’,其实就是感情。”卢照邻《长安古意》“放开了粗豪而圆润的嗓子”,有着“生龙活虎般腾踔的节奏”,教给人们“如何回到健全的欲望”,能使人们***了百余年的心灵复活。”罗宗强先生认为:“这‘生龙活虎般腾踔的节奏’,这‘气势’,正是齐梁文学所没有的,也是初唐第一个二十年所缺乏的东西,而这又恰恰是盛唐文学的主要征象之一。”

初唐中后期存在着普遍的宇宙意识。葛晓音先生认为“四杰以来,表现由宇宙无穷、盈虚有数的思索而引起的淡漠感伤,成为初唐诗的一个重要特征。”四杰由于人生和事业、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冲突,就显得对与时间相关的事物越发敏感。而宇宙意识的核心就是对时间的焦虑,时间的紧张状况是宇宙意识产生的根本原因。如王勃的《秋江送别二首》之一:

早是他乡值早秋,江亭明月带江流。

已觉逝川伤别念,复看津树隐离舟。

诗句通过对明月、大江等自然界中时间相对久远的物象,来反衬、展示、诉说着人生的短暂和短暂生命旅程中的种种苦恼和无奈。

在初唐四杰的山水之作中,还有很多地方体现了这种宇宙意识,“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于易水送人》)、“君看旧日高台处,柏梁铜雀生黄尘”(王勃《临高台》)、“魂飞灞陵岸,泪尽洞庭流”(骆宾王《晚泊江镇》)等。

宇宙意识的加入,使得初唐山水诗获得了更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趣味,从而走向更高的层次。

二 地域、风格的扩大

1 描写地域的扩大

从描写地域看,魏晋南北朝诗人的山水诗作主要以东南及长江中下游的山水为描绘对象。而到了唐代,由于社会稳定,国力强盛,疆域辽阔,很多文人又喜欢漫游,这使得山水诗反映的地域空前阔大。走出宫苑园亭的游览宴集,“四杰”在漫长的行役中置身于广袤的山川,他们的山水诗也就脱离了宫廷池苑,而成为对大自然雄奇秀丽之美的惊喜发现与醉心沉迷。这种以行役写山水的途径,无疑扩大了山水诗的描绘视野。除两京所在的黄河流域成了反映的中心外,初唐四杰把描写山水的笔触伸到了西南的艰难蜀道和巴山蜀水,如骆宾王描写西北大漠风尘的《边城落日》:

紫塞流沙北,黄***灞水东。一朝辞俎豆,万里逐沙蓬。

候月恒持满,寻源屡凿空。野昏边气合,烽迥戍烟通。

膂力风尘倦,疆场岁月穷。河流控积石,山路远崆峒。

壮志凌苍兕,精诚贯白虹。君恩如可报,龙剑有雌雄。

诗人在描写巴山蜀水的同时也抒写了征人边愁, 可说是首开唐代边塞诗之先声。

2 风格的多样化

在魏晋时期,由于社会***,同时官场黑暗,很多文人过着隐居的生活。在登山临水、交友宴会的优游生活的氛围中,很多人既缺乏深痛的亡国之哀,又没有迫切的复国之志。偏安一隅,使他们视野狭小,襟抱全无,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所创作的山水诗的风格相对比较单一。而“初唐四杰”则生活在和平统一的时代,他们对山水的感悟又有了新的变化,山水诗的风格也呈现出多样化,如王勃的清新秀朗,杨炯的阔大壮丽,卢、骆的雄浑浪漫等等,盛唐山水诗的许多风格几乎都能在这个时期的诗歌创作中找到源头。

三 艺术手法的丰富与发展

1 体裁上用律诗写山水

近体诗的创作,特别是用律诗写山水,到初唐四杰时才得到真正的运用,“在四杰集中,五律多者占二分之一,少者亦在四分之一以上。格律之严与篇数之多,都可奠定五律的基础。”

“初唐四杰”的五律,是他们全部创作中的精华部分,正如王世贞《艺苑卮言》所评:“词旨华靡,固沿陈隋之遗,翩翩意象,老境超然胜之,五言遂为律家正始。”这在四杰山水诗的创作中有着具体的体现,如杨炯的《和石侍御山庄》:

烟霞非俗宇,岩壑只幽居。水浸何曾畎,荒郊不复锄。

影浓山树密,香浅泽花疏。阔堑防斜径,平堤夹小渠。

莲房若个实,竹节几重虚。萧然隔城市,酌醴焚枯鱼。

王勃的五律也有着很高的成就。郑振铎《插***本中国文学史》即云:“他所作以五言为最多,且均是很成熟的律体”。如《仲春郊外》:

东园垂柳径,西堰落花津。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

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初晴山院里,何处染嚣尘。

诗句再现仲春郊外山院水陆相通之美、物色风光之美、鸟飞鱼戏之美、一尘不染之美。诗人赞叹亲近它,褒奖讴歌它,在行文上,“物色尽而情有余。”

2 从“写实”到“写意”

初唐四杰山水诗在艺术上另一个特征是由写实到写意。南北朝的山水诗追求形似,侧重写实,故在选取意象上,多是具体零碎的个体物象,缺少概括与提炼,而初唐四杰逐渐地从写实走向写意,注意概括和提炼与作者感情心境相契的意象,从总体上把握和表现意象,使意象与意象,景与情之间更富有内在联系和概括表现力,从而产生情景相融的意境,增加山水诗的抒情性。

在由写实到写意的过程中,初唐四杰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勃对诗的结尾进行了革新,他的诗作结尾常常一反前人收束、言理、言志、直接抒情的手法,而是以景结情,如《麻平晚行》一诗结尾的“羁心何处尽,风急暮猿清”,不自问自答的“羁心何处尽”,却让你聆听那日暮急风中凄凉的猿声,羁情尽在此景中。这种呈开放性的以景结情的结尾,打破了一山一水,一时一事的封闭系统,沟通了山水与人、作者与读者的联系,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从而提高了山水诗的品味。王勃有的山水诗还达到了意境浑成的境界,如《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长江无所谓“悲”而以“悲”言之,景中有情,结句不言思归,却写满山落地归根的黄叶,悲凉思归之情溢于言表。这种蕴籍隽永、意境浑成的山水诗,对盛唐山水诗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

3 绘景技巧的提高

初唐四杰有部分山水诗绘景的技巧较六朝有所提高。

(1)光影变化下的不同视觉感受

初唐四杰在山水诗的创作中开始注意到景物在光与影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不同变化,并真切地传达出不同的视觉感受。

六朝以来山水诗基本上采用以固有色勾勒平涂之法,唯阴铿和庾信的少数诗能概括景物色调的总体印象,综合调度各种感觉表现夜中观景的感受。王勃的山水之作,习惯于在朦胧和清亮之间、静止与动荡之间来表现自然风景的特殊魅力。如“川霁浮烟敛,山明落照移”(《饯韦兵曹》),“野色笼寒雾,山光敛幕烟”(《秋日别王长史》)。的确,光色明朗与云烟弥漫之相生,正是风光变幻之妙谛所在。由此可见,王勃在对寻常景物的艺术再造上,已深具匠心。同时这也反映出整个山水诗艺术水平的深化。

再如王勃的《郊兴》:

空园歌独酌,春日赋闲居。泽兰侵小径,河柳覆长渠。

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山人不惜醉,唯畏绿尊虚。

“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两句,把景物在光与影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不同变化真切地传达出来。“湿”言“光”,“疏”言“影”,诗句真实地反映出事物在不同光影作用下的变化,又诗情尽显,用字精妙。

(2)取景角度的突破

唐朝龙朔初年,诗坛曾以上官仪和许敬宗之诗风作为当时诗坛的主要创作群体的代表。这些诗人的诗作善于抓住事物最具动感的一瞬间,觑定声、光、色的变化。用最精巧的一个字将其绘出,其成功者给后世极大的启示,而其平庸者只是将景物描写作为显示巧思的一种手段,每首诗都有好的物象或意象,但却缺乏意境,优美的细节无法掩饰整体的拙劣。

四杰山水诗的景物描写在这方面一个成功的突破就是不再在取景的角度下功夫,和上官仪、许敬宗相比,四杰更多地把目光投向了奇异秀丽的山河美景,善于从整体来把握对象,其关心的不再是叶上的露水,早晨开放的玫瑰,而是塞上的兔走云飞,山峰的层峦叠嶂。相对于六朝的低唱浅吟,四杰的诗歌更富动感而不是优雅,如杨炯的“惊浪回高天,盘涡转深谷”(《广溪峡》);王勃的“重门临巨壑,连拣起崇隈”(《散关晨度》);骆宾王的“月迥寒沙净, 风急夜江秋”(《渡瓜步江》),这些诗取景都极具气势,而不屑于细巧。

综上所述,在山水诗的发展过程中,初唐四杰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内容上,他们进一步将山水与人生、历史、宇宙意识结合起来,丰富了诗歌的感情和内容。在声律上,他们开始用律诗写作山水。他们还通过写景技巧的提高,达到了山水诗情景交融的境界。初唐四杰为盛唐山水诗的繁荣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他们所做的探索和努力是值得肯定的。

参考文献:

[1] 闻一多:《唐诗杂论》,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

[2] 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3] 葛晓音:《唐诗宋词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4] 吴功正:《唐代美学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5]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

[6] 王世贞:《艺苑卮言》,中华书局,1983年。

作者简介: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古诗苑漫步10篇

学习

毕淑敏散文集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毕淑敏散文集10篇,内容包括毕淑敏散文集十篇读后感,毕淑敏散文精选。毕淑敏的散文不同于张晓风。她只是给我们讲述一个小巧的故事,平凡普通,像一湖波澜不惊的水。她的特点是能够巧妙地在文章中融入一些东西,所以她的文章带着情

学习

描写雪的作文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雪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描写雪的作文400字以上,关于雪的作文精选10篇。Thechildrenfinishedmyhomework,Iplaythesnowballsnowballdown,inyourbody,yoursnowballhitmylegs……everyonelaughe

学习

音乐专业毕业总结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音乐专业毕业总结,内容包括音乐专业毕业总结,音乐学专业实践总结。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院校本科专业培养计划的环节,在培养本科生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根据贵州民族大学本科专业培养计划,本科学生必须

学习

自来水公司工作总结模板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自来水公司工作总结模板,内容包括自来水公司个人工作总结范文大全,自来水公司工作总结。五、在建立健全信息保密审查机制中,总公司制定了相关制度,并以文件形式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供水服务宣传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明确要

学习

只为兄弟战今生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只为兄弟战今生10篇,内容包括只为兄弟战今生,天龙八部只为兄弟战今生。在维塔利走上职业拳坛十二年的经历中,虽然战绩表上也有过两场失败的记录,但别忘记,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意义上击倒他而赢得比赛,刘易斯没有,当然伯德也没有做

学习

理想的名人名言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理想的名人名言10篇,内容包括理想的名人名言摘抄,十大理想的名人名言。3、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4、没有崇高的生活理想的人,像大海里的一片小舟一样,它时刻都会被狂风巨浪袭击而沉没海底

学习

齐民要术总结的是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齐民要术总结的是10篇,内容包括齐民要术主要讲的是,齐民要术的意义和观点。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密切,近年来齐齐哈尔市对外贸易发展速度也日益加快。但是,随着国内和国外经济环境的变化

学习

购房合同样本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购房合同样本10篇,内容包括购房合同范本样本,购房合同样本。注册地址:__________________邮***编码:______________营业执照号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户行:__________________帐号:___

学习

数学考试分析总结模板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数学考试分析总结模板,内容包括数学考试卷子分析和总结怎么写,数学考试质量分析范文。一、课程联考情况本文将三所高校2013级、2014级学生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联考的试卷与考试情况做一个综合分析,以此来衡量对口支援课程建

学习

控烟工作计划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控烟工作计划,内容包括县爱卫办控烟工作计划,学校爱卫控烟工作计划。1、成立“控烟工作小组”以及“控烟工作监督小组”,明确分工,明确职责。在领导小组统一安排部署下,定期布置检查落实“控烟”工作。2、宣传发动,通过以“吸烟

学习

感恩扶贫汇报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感恩扶贫汇报,内容包括扶贫汇报发言稿,扶贫感谢信锦集8篇。韩长赋表示,农业部自1986年开始定点帮扶湖北省恩施州和湖南湘西州。30年来,农业部倾情帮扶,定点扶贫地区农业农村发展和脱贫攻坚迈出新步伐,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贫困人

学习

糖尿病管理护理论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糖尿病管理护理论文,内容包括糖尿病的护理措施论文,糖尿病的管理护理论文范文。病因分析(1)血管病变长期血糖控制不理想,糖脂代谢紊乱,机体处于高糖、高凝、高粘状态而发生管壁增厚、管腔狭窄,下肢供血逐渐减少。(2)神经病变高血糖

学习

致朋友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致朋友10篇,内容包括致朋友歌曲,致朋友的文案。一切朦胧雨中一个女孩在奔跑她跌倒了扑在水洼中她丝毫不觉得水很浑浊并且还把脸浸入洼水里就在这时一位女生走过来把她轻轻扶起看着她那红肿的眼睛他丢下伞不顾一切的抱着她..

学习

小小少年很少烦恼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小小少年很少烦恼10篇,内容包括小小少年没有烦恼英语,小小少年很多烦恼。无忧无虑乐陶陶但有一天,风波突起忧虑烦恼都到了一年一年时间飞跑小小少年在长高随着年岁由小变大他的烦恼增加了(music)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

学习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古诗意思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古诗意思10篇,内容包括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全文意思讲解,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意思简短版。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

学习

舟过安仁古诗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舟过安仁古诗10篇,内容包括舟过安仁古诗杨万里,舟过安仁古诗跟读。五年级:疏骏

学习

赞美春天的古诗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赞美春天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赞美春天的古诗和解释,赞美春天花的古诗大全。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教学流程一、激情导入,认识美1.教师导言:同学们,你们喜欢万物复

学习

关于中秋的诗句古诗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中秋的诗句古诗10篇,内容包括中秋团圆诗句古诗,中秋诗句古诗配画。4、《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5、《月夜》——(唐)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

学习

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10篇,内容包括唐代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描写祖国山水风光的古诗词。一、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

学习

关于端午节的诗句古诗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端午节的诗句古诗10篇,内容包括端午节诗句古诗屈原,儿童关于端午节的诗句古诗大全。2、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竞渡诗/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3、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屈原祠》4、独

学习

关于端午的诗句古诗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端午的诗句古诗10篇,内容包括关于端午的诗句古诗小学,端午祝福诗句经典古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和端午北宋张耒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

学习

婵古诗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婵古诗10篇,内容包括婵娟的诗句古诗,蝉古诗怎么读。乙:用金、木、水、火、土一个字说诗叫“五行诗”。甲:好,咱们试试。乙:先说金字。咱们每人说四句诗,诗里要有一位古人,最后说四个字,包括诗的内容。二位古人还要一朝一代。甲:那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