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春天的古诗篇1
1.会认2个生字,会写5个字。能正确读写“碧玉、裁出、剪刀”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认识美
1.教师导言:同学们,你们喜欢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吗?你能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或一首诗来描绘春天吗?
2.动画展示春景,定格河边垂柳婆娑的画面:阳春二月,微风拂面,草长莺飞,多美的春天啊!瞧,那河岸的柳树给这美丽的春景添上了浓浓的春气。唐代大诗人贺知章沉醉在这美景之中,不禁吟咏作诗,想知道他是怎么说的吗?今天咱们一起学习古诗《咏柳》。(板书:咏柳)
3.读题释意。指名学生读题识字“咏(yong)柳(liu)”。咏柳就是赞美柳树,那么诗人在诗中是怎么赞美的呢?
【设计说明】回忆对春天的感受,用词语、语句描述春天,并借助动画展示春景***和春柳***,引起了学生的翩翩联想,丰富了学生对春天的表象感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初读诗文,感知美
1.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自己轻声读一读古诗,边读边把课后的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
3.检查自读生字词情况:
(1)指名读。读得好的当老师带读。
(2)开火车读。
(3)全班读。
(4)读词卡:碧玉、垂柳、丝绦、妆成、裁出、剪刀。
4.重点指导读“咏、妆、绦”三个字,要求学生把字音读准确。
5.指导书写:咏、裁、剪(老师范写,学生观察笔顺、字形;学生在生字卡片上练写。)
6.学生再自由读古诗,要求把诗句读通顺,读准每个字音。
7.指名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8.配乐朗读古诗。
【设计说明】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正确、流利,是古诗教学的基础。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强调难读、易错的字音、字形,突破了教学难点,也为读懂古诗作了较好的铺垫。
三、细读诗文,品味美
(一)学习第一、二句诗
1.课件播放柳树远景***。
①你看到了什么?
②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诗中是怎样描写的?
2.学生读第一、二句诗。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诗句中的字词,说说诗句表达的意思,不懂的和同桌讨论讨论。
3.教学进行适当点拨。
碧玉:绿色的玉。这里把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妆:打扮。一树:满树。
4.指导朗读。
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的一样。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你们看诗人比喻得多好呀。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1)指名读、分组读、自由读、领读。
(2)老师相机指导: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一”字读第二声,可读重些。“绿”字也可读重一些。)
(3)全班看着***片吟诵这两句。
【设计说明】引导观察、想象、读文,借助***像及文中注释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能让学生感受到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春意。
(二)学习第三、四句诗
师:多美的柳树呀,诗人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
生读句子: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出示柳树近景***,观察柳树叶子的形状。
2.根据观察到的树叶的样子,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从这两句诗中你读明白了什么?
3.小组交流各自的理解,说说诗句的大意。
4.品读“细叶”,感受春的魅力。
①朗读句子,从句中你感受到早春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②你从“细”字,又感受到什么?
③那我们美美地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它的细致、精美。(指导学生美读诗句,重点指导读好第三句的问话语气。)
5.拓展、想象:难道二月春风这把神奇的剪刀只剪裁出了美丽的杨柳吗?想想春风这把神奇的剪刀还会剪出什么?(裁出娇艳的鲜花,裁出绿绿的小草,裁出烂漫的春光,如花的盛世。)
6.可见这两句诗除了赞美柳叶的精致,更主要的是赞美什么?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
7.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好这首古诗。(自由读。指名读、互评互议、教师相机指导。齐读)
【设计说明】紧扣“细”字进行品读求异,不仅拓宽了诗之意蕴,还品出了诗人练字的绝妙功底,使学生无不被大自然的巧夺天工,为诗人的生花妙笔所折服。再通过拓展思维、放飞想象,由“咏柳”到“咏春”甚至“咏国”,体会大自然之美,盛世如花之美。从而升华了诗文的主题。
四、回旋诵读,表达美
1.(配乐出示画面)在徐徐的春风中放眼望去:那一排排的才展开新叶的柳树婀娜多姿,让诗人感慨万千,不由得吟出――(生齐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2.漫步于湖畔垂柳间,诗人不禁为这精美的柳叶所赞叹,他情不自禁地颂出――(生齐读:不知/细叶/谁/裁出。)
此时,诗人更加赞叹这迷人的春天竟如此神奇,不由自主地赞道――(生齐读:二月/春风/似/剪刀。)
3.伫立湖边,呼吸着清新的空气,那柔美的柳枝随风舞动,诗人一遍又一遍地吟诵着――(生齐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4.杨柳依依,草长莺飞,春光似海,盛世如花,让我们带着喜悦之情背一背这首诗。(学生配乐背诵《咏柳》。)
5.多好的春风呀,它吹绿了柳树,吹出了勃勃生机,你还知道哪些赞美春天的诗,把你搜集的描写春天的古诗背给大家听听。
【设计说明】“一切景语皆情语”“读为心声”,通过一赞三叹的回旋诵读,拓展阅读,表达出学生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
五、布置作业
1.练习书写:咏、碧、妆、裁。
2.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春天的景色还有什么特点,试着写一写、画一画。
【总设计说明】
1.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因此,在教学本诗时,应紧扣“咏”字,引导学生“披文人情”,解诗题。懂诗意,悟诗境,表诗情,通过“赏柳”――“咏柳”――“品柳”――“诵柳”,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涵的丰富情感,得到美的熏陶和心灵的陶冶。
2.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诗中文字浅显,语言凝练,教学时应整体入手,引导学生自主识字,自主读文,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以读为主,入境引情。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节奏美和韵律美的语言之中。教学中通过反复朗读、吟诵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教学中,我把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从导入新课的初读感知,到理解诗句,体会意境的细细品读,再到学完全诗后的反复诵读,循序渐进,读出节奏,读出画面,读出意境。
赞美春天的古诗篇2
明媚的春光,诗歌的晋江。
各位领导、各位诗人,来宾朋友们。今夜,我们怀着春天的爱,我们唱出心中的歌,共同为美丽的晋江喝彩。
晋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文秘部落原创 这里的天空大地门敞开;
晋江,是一片诗歌的土地,这里的长桥古寺飞神采,《朋友,请到晋江来》,请欣赏女声独唱《朋友,请到晋江来》,演唱者:李敏治。
2.
我们礼赞晋江的一草一木;
我们礼赞晋江的山山水水。请欣赏诗朗诵《晋江礼赞》,作者吴明哲,朗诵王亚波。
3.
长桥,古港、丝绸路,挥洒一部南迁的不朽巨卷;
新村、新城、新天地,追赶一轮新鲜的红太阳。
啊,晋江,载一江冲浪的健儿奔向海外的海,天外的天!
请欣赏女声独唱《啊,晋江》,演唱者:谢婷婷。
4.
晋江是我的第二故乡,晋江有我永久的梦想。有一个人,用蘸满花
香与祝福的旋律,写成一首赞美诗,献给这个多情的春天,献给晋江!请欣赏诗朗诵《写给春天》,作者黄俊,朗诵黄俊。
5.
是你我的距离,在现实和梦想之间。
你是我的距离,在爱情与春天之间。
请欣赏男声独唱《距离》,演唱者:陈昌成。
6.
请欣赏诗朗诵《雨巷》,作者戴望舒,朗诵王亚波。
7.
从春天出发,你会看到繁花盛开的幽谷;
从春天出发,你会发现森林背后的湖泊。
从春天出发,你可以走得很远,到达爱的彼岸,到达另一个春天。请欣赏诗朗诵《从春天出发》,作者安安,朗诵安安。
8.
春天来了,意味着开始;
春天来了,意味着生长。
此时此刻,我只想告诉你春天来临的讯息;
此时此刻,我只想赶赴与春天美好的约会。请欣赏诗朗诵《我和春天有约会》,作者林珍燕,朗诵林珍燕。
9.
晋江海的对面是宝岛台湾,台湾的晋江同胞有数十万,两岸血缘相近相亲,文化同根同源,共同拥有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
这个春天,我们面对海峡歌唱:《两岸相思花开时》,必是亲人团聚期。
请欣赏女声二重唱《两岸相思花开时》,演唱者:曾雅雅,邓丽萍。
10.
大海,锻造了晋江人剽悍刚强的性格;
大海,孕育了晋江人浩如烟海的爱情。
请听诗人吴谨程这样吟咏:《大海,我永生永世的爱情》。
11.
请欣赏诗朗诵《致橡树》,作者舒婷,朗诵吴娜亚。
12.
请欣赏诗朗诵《红豆》,作者蔡其矫,朗诵安安。
13.
古朴典雅的南音,被被誉为 “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和“中国民族音乐的根”。历史悠久的古老南音,一直是晋江人民雅俗共赏,广泛流传的民间音乐。下面请欣赏由晋江市南音协会带来的南音表演。
14.
春天送你一首诗
送给你的是绿的生命,送给你的是美的故事,
送给你的是甘泉、是鲜花,是《春天之恋》
请欣赏诗朗诵《春天之恋》,作者吴谨程,朗诵:吴娜亚。
15.
缕缕春风掀动心中的诗情,
融融春意跳跃幸福的喜悦。
春天带来了阳光,同时也带来了生命。
诗人尹继雄望着刚刚降临人世的孩子,快乐地吟唱《你是我的春天,孩子》。
16.
今夜
一个充满诗意的春天正向我们走来
今夜
一个春意盎然的闽南扬起浪花片片
请欣赏女声独唱《春暖闽南》,演唱者:邓丽萍
17.
请欣赏诗朗诵《春天的演绎》,作者蔡和协,朗诵吴蓉蓉。
18.
春天来临,有鲜艳的色彩;
春天来临,有飘扬的风筝。
来自季延中学的洪诺欣同学,她说,我要告诉全世界:《我在风中醒来》。
19.
中学生,是晋江的未来。她们渴望一个舞台,渴望一种倾诉。这就是她们的《春之告白》,接下来请欣赏陈英妮同学诗朗诵《春之告白》。
20.
木偶戏是晋江最具魅力的艺术瑰宝之一,下面请欣赏晋江市木偶剧团带来的木偶表演:《大名府》片段。
21.
传说郑成功题“丹心”二字于晋江东石寨的礁石上!从此,海峡两岸的亲人,同系这一方故土相思的石,同梦这一片儿时摇篮的地。下面请欣赏男声独唱《丹心曲》,演唱者:黄斌。
22.
海门夜半渔灯,洞口春深烟雨。这是一幅题于安平灵源寺的古联,描绘出了安平古镇春天里的夜色美景。下面请欣赏男声独唱《安平夜曲》。演唱者:陈伟。
23.
闽南的诗人歌唱首都的春天
春天的礼赞祝福祖国的明天。请欣赏诗人肖锋带来的诗朗诵《春天在北京绽放》
24.
冬天带来寒冷,正如春天带来生命
生命需要春天的抚慰,生命需要自己的捍卫。请欣赏诗朗诵《生命需要春天》,作者黄 良,朗诵柯芬莹。
25.
请欣赏女生独唱《两个安平一个心》。演唱者:苏春玲。
26.
春风得意马蹄疾,迎着那喷薄的晨曦,踏着那红火的土地
大家看,晋江,到处充满富饶充满希冀;
大家看,晋江,再创新的速度新的模式。
请欣赏男声四重唱《晋江颂》。演唱者:肖 龙、江良江。
27.
这里拥有红土地、蓝海洋,这就是晋江;
这里展示新生命、大舞台,这就是晋江。
这里的天空蔚蓝高远,这里的大地春意盎然。
改革开放的春天,为晋江插上腾飞的翅膀
春天热爱的土地,为经济谱写发展的乐章!
赞美春天的古诗篇3
教材简说:
本课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描写春天的诗,诗中描写了春天柳树吐芽、柳条碧绿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教学理念:
本课设计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而且通过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展开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学会本课生字,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布置了一样特殊的作业给你们,你们完成了吗? (学生出示收集的柳叶及有关的柳树***片)
(这里最好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看到的柳叶、柳树形象。)
2.
知道老师为什么要你们完成这样的作业吗?因为,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赞美柳树的古诗。板书课题,解题。
3.全班齐读课题。
4(出示课文中的***)你们在***中看到了什么?(诗人正看着柳树,赞美柳树)
5.
这首诗的作者是:贺知章。(板书:贺知章)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大家先自己去读一遍古诗,边读边把本课的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
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
3.检查自读生字情况。
(1)指名读。读得好的当老师带读。
(2)开火车读。
(3)全班读。
4.从读“咏、妆、绦”三个字。要求学生会读,读准确。
5.学生再自由读古诗,要求读通顺,读准每个字音。
6.指名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7.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了解诗意
1.指导第一、二句。
(1)(放远看柳树的***片)
(2)你看到了什么?(柳树)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学生自由发挥)
(3)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出示该句)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的一样。碧玉可是翠绿晶莹的,美极了。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你们看诗人比喻得多好呀。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4)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一”字读第二声,可读重些。“绿”字也可读重点。
(5)全班看着***片吟诵这两句。
2.自读第三、四句。
(1)接下来,诗人又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同学们和同桌去读三四句。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2)学生自读。
(3)指名读。
(4)读到第三句的时候,让全班看着采集的柳叶说说柳叶的样子。
(5)读到第四句的时候,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
四、想象意境,美读成诵
1.学生闭上眼睛,一边听老师的朗诵,一边想象诗人描绘的画面。
2.直到有感情的朗读,能背诵的自己被一遍。
五、指导说句,写句
1.诗人用古诗赞美了柳树。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柳树吗?大家下去和小伙伴们互相说说柳树的样子。
2.指名说。
3.和同桌说。
4.把你说的写下来,只要求两三句即可。
六、布置作业
1.回家修改自己写的句子。誊写工整。
2.背熟古诗。
六、指导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五个字。学生小组观察讨论:哪些字好记好写。说说怎样记住它们。
2.学生提出难写难记的字。老师指导。
指导书写“妆、柳、丝”。先引导学生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教师再师范写。
3.
学生自己练习,老师指导。
四、板书设计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这是新课标中明确规定的,所以在《咏柳》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这一特点,在课前,通过让学生收集有关柳树的***片,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诗歌的特点,出示直观的插***,再现诗歌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
赞美春天的古诗篇4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译文:
蒙蒙细雨洒落在长安的大街上,这轻柔细润如酥油一般的小雨,悄悄地提醒着人们:春天来了。当你放眼向郊外远望的时候,到处是一片片新绿,当你兴冲冲地赶到近前,想要好好观赏一番时,那绿色却反而消失不见了――草儿虽然开始返青了,但毕竟还太小、太嫩呢。这正是一年里春光最好的时节,远胜过那烟柳满城的皇都晚春!
解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诗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二句紧承首句,写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青,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三、四两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点出了全诗的主题。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这首小诗,诗人只用简朴的文字,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
【诗作二】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的寂静、空旷,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了万里晴空。
解析:
这首诗是刘禹锡因王叔文案被贬朗州后所作。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一反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开阔明丽的景象,反映出了诗人乐观的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首句,从自古诗家词人逢秋而悲落笔,道出了诗人们对于秋天的悲凉心绪,倾诉悲凉寂寞之感。一个“悲”字写尽历代诗家词人逢秋之心境,为下文诗人写出与众不同之笔作了铺垫。
第二句,诗人直率坦言,喻“秋日胜春朝”,一个“春”字富有朝气,充满生机与活力,恰与前句的“寂寥”形成鲜明比照,反映出诗人不因秋景之衰而气竭,也不因仕途的不顺而自馁,是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
第三句,借景抒情,以秋日晴空为背景,用“一鹤”振翅冲破云霄,翱翔天空来托物言志,借鹤而写自己离开“樊笼”复返自然,摆脱羁绊的欣喜之情。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进行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令人精神爽朗,耳目为之一新。这是一只多么洒脱自在,奋发向上的鹤啊!
尾句,那凌云的鹤,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飞上了云霄,展示了诗人“鲲鹏展翅九万里”的远大志向。诗人以“鹤”自喻,视“鹤”为不屈的化身,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寻味。一个“排”字,使诗人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活力,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赞美春天的古诗篇5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那么,作为蕴涵着丰富中华文化传统的古诗在教学中该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下面浅谈四点:
一、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和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应做好以下几点:
1、热爱祖国的教育。“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2、热爱家乡的教育。古人言:“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足见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恋恋不舍。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3、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包括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说过:“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可见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唐代李绅在《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做一个爱人民的好孩子。
二、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1、亲情教育。亲情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亲情教育是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点。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爱。魏朝曹植的《七步诗》则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之间不可互相迫害,应和睦相处。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学生有一个和谐的亲情网。
2、友情教育。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学生来说,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朋友的学生,不仅会孤陋寡闻,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古人一向重视朋友的间交情,如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三、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观的教育。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课题。在注意环境保护的同时,我们可结合古诗教学,着重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1、热爱水资源的教育。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教育学生节约用水十分必要。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幅壮丽的瀑布***,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赞叹之余,我们不禁要反思:假如没有了水,还会有瀑布吗?大自然的许多与水相连的神奇景观还会存在吗?
2、热爱鸟类等动物的教育。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物的生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在古诗中,涉及写鸟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处处鸟语,使春天显得有了气息。杜甫在《绝句》中也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充满了一派生机,从侧面反映出自然环境的美好。此外,骆宾王的《咏鹅》,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等诗都是环境教育的良好素材。如果恣意破坏鸟类等动物的生存环境,那么绝不会有“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诗)的动人美景。
3、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的教育。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出墙来的一枝红杏赞美了满园春色。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荷花的美来衬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仅描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表达了自己对小草的深切赞美。贺知章在《咏柳》中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两句将柳树、柳条描写得非常美,既写出动人的形态,又写了碧绿逗人的色彩。杜牧的《山行》、《江南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等诗均有相关的描写。这些用来教育学生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具体直观,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4、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赞美了西湖美丽宜人的风景。李白的《望天门山》写出了天门山的巍峨险峻;刘禹锡的《望洞庭》写出了秋夜月色下的洞庭美景;张继的《枫桥夜泊》则描绘了枫桥一带的夜景……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强调了以自然为友,以山水为师。是向学生介绍祖国壮丽山河的生动、凝练的语言。它们不仅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
四、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赞美春天的古诗篇6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真挚友谊
友谊是人生旅途中激人奋进的伴侣,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友情与亲情、爱情鼎足而三,成为除血亲、姻亲之外的以道义、志趣相维系的一种重要感情。在崇尚友情的中国古代社会,不少侠义之士甚至把这种感情看成比姻亲感情更为重要的一种感情。所谓“朋友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即是这种朋友感情重于姻亲感情的最好注脚。当然,我们在这里并不是提倡这种“朋友如手足,妻子如衣服”的狭义的朋友情感,只是证明友情的重要而已。庞坚先生在《海内存知己》中说:“如果说没有亲情,社会将紊然无序;没有爱情,生活将索然乏味,那么没有友情,世界也将黯然失色。”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在他的经典著作《论语》的首章中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实际上孔子是在教给他的学生求学、做人的道理。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必须有朋友。《礼记·学记》中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说明没有朋友对于成就一个人的学问是很可怕的障碍。要在社会上立足,没有真挚的友谊更是不行,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见友情是一个多么亲切的词汇,友情对于人生来说,又是多么的重要。可以说,人生离不开真挚的友情,事业离不开志同道合的朋友。唐代诗人王勃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洋溢着关山难阻,心心相印的真挚友情。朋友只要知心,就不会因为分隔万里而彼此疏远,即使是远在天涯海角,也会觉得好像近在咫尺一样。明代陈子龙的《仲夏直左掖门送夏彝仲南归》诗中也写过类似的诗,“丈夫重知己,万里同一乡。”意思是说大丈夫交友看重的是知己,即使远隔万里,也象是同在一乡一样感到亲近。正是因为这种朋友间的真挚友谊,才使好友之间的离别呈现出一种高昂的气势和壮阔的情怀,可见朋友间的真挚友谊对彼此的鼓舞和砥砺是何等的重要。
重视朋友间的真挚友谊,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之一。在漫长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流传着多少动人的心心相应的友谊故事啊!著名的古琴曲《高山流水》中记载的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知心友情,至今仍振聋发聩。钟子期亡故,伯牙痛失知音,伤心欲绝,将琴摔碎,发誓终身不再弹琴,以表示对知心朋友的哀悼。也正因为这感人的真挚友谊,《高山流水》的古琴曲一直流传到今天。1977年8月22日,《高山流水》作为友谊和“知音”的象征,被录入美国“航天者”号太空船上携带的一张镀金唱片上,发射到太空,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与地球人类文明的信息,向宇宙其他星球的高级生物寻求友谊和“知音”去了。在悠久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又有多少歌颂真挚友谊的诗章在广袤的大地上流传啊!可以说,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就产生了人类追求真挚友谊的诗章。《诗经·小雅·伐木》中的“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以幽谷的鸟寻求和鸣之声来比喻人对朋友的寻觅。从西汉开始,随着社会的***,产生了一大批抒写朋友离别之情的诗。如《文选》中收录的四首苏武诗,其中第四首中的“良友远别离,各在天一方”,就写出了作者对友人离别,天各一方的依依惜别之情,感情真挚,别意萦回。此后历经各代,歌颂真挚友谊的诗篇,便不绝如缕,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蔚为大观的歌颂真挚友谊的诗篇。所谓“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更是说明了这些诗篇中所描写的朋友之间的情谊之深。古往今来的歌颂友谊的诗篇从不同的角度歌颂了人类最美好的朋友之情,堪称中国古典诗歌这个丰富的矿藏中一批熠熠生辉的珍宝。
一、歌颂真挚友谊的诗篇的形式
歌颂真挚友谊的诗篇,大多在形式上有明显的标志。一是挚友不在身边而生思念挚友之情。这样的诗作常常用“寄”,如王僧孺的《春日寄乡友》和庾信的《寄徐陵》;“怀”,如谢胱的《怀故人》和杜甫的《天末怀李白》,如白居易的《同李十一醉忆元九》和贾岛的《忆江上吴处士》;“得”,如元稹的《得乐天书》和陈与义的《得席大光书因以诗迓之》;“思”,如王安石的《思王逢原二首》;“闻”,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赠”,如曹植的《赠王粲》和陆凯的《赠范晔》。二是偶遇挚友而引发叙旧之情。这样的诗作常常用“逢”,如严羽《临川逢郑遐之之云梦》和徐熥《酒店逢李大》;“遇”,如吴伟业的《遇旧友》;“会”,如韦应物的《淮上喜会梁州故人》。三是送别挚友而抒发依依不舍之情。这类诗作常用“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和王昌龄的《送柴侍御》;“别”,如谢胱的《别王丞僧孺》和何逊的《与苏九德别》;“留”如叶清臣的《贺圣朝·留别》和刘辰翁的《摸鱼儿·酒边留同年徐云屋》。此外还有两者皆可用的有“示”,和“酬”等等。前者如王安石的《示长安君》;后者如朱彝尊的《酬洪异》。最为感人的是“见”和“哭”。前者的“见”并非指人,而是见到挚友的诗作,而陡生思念挚友之情。如白居易的《蓝桥驿见元九诗》:“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全诗短短28个字,写出了元、白之间珍贵的真挚友谊,正象赖汉屏先生所说的,“尤其可贵者,结处别开生面,以人物行动收篇,用细节刻划形象,取得了七言绝句往往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这种细节传神,主要表现在‘循、绕、觅’三个字上。墙言‘循’,则见寸寸搜寻;柱言‘绕’,则见面面俱到;诗言‘觅’,则见片言只字,无所遁形。三个动词连在一句,准确地描绘出诗人在本来不大的驿亭里转来转去,摩挲拂拭,仔细辩认的动人情景。且七言中三用动词,构成三个意群,吟诵起来,就显得节奏短而迫促。如繁弦急管并发,更衬出诗人匆遽的行动和急切的心情。通过这种传神的细节描绘和音乐旋律的烘托,诗人的形象和内心活动,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深深地为他怀友思故的真挚情意所感动。”后者的“哭”则表示了挚友亡故后自己的悲痛之情,正是由于悲痛,更显示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如李商隐的《哭刘蕢》:“上帝深宫闭九阍,巫成不下问衔冤。黄陵别后春涛隔,湓浦书来秋雨翻。只有安仁能作诔,何曾宋玉解招魂!平生风义兼师友,不敢同君哭寝门。”李商隐和刘蕢有着共同的***治倾向的好朋友。刘蕢是唐敬宗宝历二年进士。唐文宗时曾召试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刘蕢在对策中曾大胆地揭露了当时朝***的黑暗腐朽,引起了考官的激赏,但也触怒了掌权的宦官。李商隐出于哀时忧国和痛恨宦官乱***,对刘蕢的高风亮节表示异常的钦佩,把刘苜引为知已,并写过《赠刘司户蕢》一诗。该诗把同情知友之情和忧时愤国之情结合起来,抒写了自己对刘蕢的敬佩和同情。刘蕢去世后,李商隐又先后写了《哭刘蕢》、《哭刘司户二首》、《哭刘司蕢》等诗。这些“哭”诗,特别是这首《哭刘蕢》,不但表达了李商隐对刘蕢的真挚情谊和由衷敬佩,也显示了产生这种情谊的共同的思想***治基础。由于全诗深挚的感情和朴素真切的表达,该诗赢得了后世文人的高度评价。清代大诗人纪昀称这首诗“一气鼓荡,字字沉郁。”
二、歌颂真挚友谊诗篇的内容
在中国古典诗歌这个姹紫嫣红的百花园中,歌颂朋友之间真挚友谊的诗篇是其中最为绚丽夺目的花朵。无论是歌颂友谊篇章的数量,还是它的质量,其成就都是相当可观的。朱光潜先生说:“中国叙人伦的诗,通盘计算,关于朋友交谊的比关于男女恋爱的还要多,在许多诗人的集中,赠答酬唱的作品,往往占其大半。苏李、建安七子、李杜、韩孟、苏黄、纳兰性德与顾贞观诸人的交谊古今传为美谈”这些歌颂友谊的诗章,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十分广阔。要而言之,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1、抒发挚友之间互相眷恋的无限深情
朱先生在论述中国文学史上这些歌颂真挚友谊的诗篇时,列举了苏李、建安七子等文学史上传为美谈的佳话。其中最为感人的是李白和杜甫之间的真挚友谊。唐玄宗天宝元年(745),44岁的李白和33岁的杜甫第一次在洛阳相遇。尽管他们年龄相差11岁,但由于两人都有着相同的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伟大理想,都有着对朝***腐朽不满的愤慨之情,都有着对黎民百姓凄惨生活的关注和同情之心,更有着用诗歌来作为武器,抒发心中块垒的不平之气,因而两人一见如故,只恨相见太晚,真所谓“白头如新,倾盖如故”,短暂的相见,成就了文学史的一段真情佳话。李白和杜甫同游鲁郡,并于东石门分别。李白写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全诗追叙了两人相处的欢乐岁月。“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我们马上就要像飞蓬一样各奔东西了,何时再聚首欢饮呢?暂且让我们喝个痛快吧!短暂的诗章道出了两人间的兄弟深情。此后他们再也没有见过面,但彼此都十分牵挂。后来,李白写了《沙丘城下寄杜甫》,其中的“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写出了李白对杜甫的无限深情。李白对杜甫的思念之情,就象这浩浩荡荡的汶水,伴随着杜甫向南方悠悠流淌。诗人寄情于流水,流水不息,相思不绝,可见李白对杜甫的一番真情。而杜甫写给李白的作品更多,他的《与李十二白同寻范隐居》,就真实地描写了两人之间亲密无间,胜如兄弟的生活。另外的《春日忆李白》,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把杜甫对李白诗歌的倾慕,对李白兄弟般情谊的思念,写得深厚无比,情意绵绵;《天末怀李白》写因秋风起而思念李白,全诗感情千回百转,思念之情萦绕心际。吟读全诗,其思念的殷切,关注的细微,感情的真挚,令人反复咏叹,婉转低回,不能自止。尤其是《梦李白二首》,写杜甫思念李白,积思成梦,其情之真切,其爱之深细,更写出了杜甫对李白的情谊之深。古代李杜并称,不仅因为他们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并称为诗仙诗圣,更因为他们之间的友谊不同寻常。千百年以来,历代读者读李白、杜甫互相思念的诗章,仍不得不为他们之间的真挚友谊而感动,可见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是何等的感人。
2、抒发挚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江淹的《别赋》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代由于交道工具的缓慢,道路的险阻和通讯方式的陈旧,因而把朋友之间的离别看得非常重。所谓“长亭送别”,“折柳惜别”等无一不反映了古代离别给彼此双方带来的痛苦和思念。正因为如此,古送别的诗歌或留别的诗歌就成为了中国诗歌史上蔚为大观的景象。汉代李陵的《与苏武诗》中的“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写出了相逢的欢乐和即将离别的伤感。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去阳关无故人”,写出了“无故人”的悲酸。唐代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中的“相送情无限,沾巾比散丝”和宋代陈与义《别孙信道》中的“如君那可别,老泪欲沾衣”,更写出了朋友间离别的深情。有相逢就有离别,挚友之间的离别,必然激起心中情感的波澜。这种抒发挚友离别之际依依惜别的深情,令后世读者无不为前人的真挚友谊而感动。正是这种感动,成就了中华民族重友惜情的美好情感。如王维的《送沈子福之江东》“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春归。”好友乘船东去,诗人依依惜别,感情的潮水奔涌而出。正象著名学者陈贻掀先生所分析的:诗人“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满人间,春光荡漾,桃红柳绿,芳草萋萋。这时,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象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诗人忽发奇想: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像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多么美丽的想像,多么蕴藉而深厚的感情!”这种依依惜别的深情,不仅表现在作者送别挚友之时,也常常表现在作者离开友人留给朋友之时。最著名的留别诗当首推李白的《赠汪伦》了。天宝十四年(755),李白在安徽泾县游览桃花潭,临行时,汪伦来送李白,感于汪伦的情谊,李白写下了这首著名的留别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人即地起兴,以潭水之深来比喻友情之深,巧妙地将送别地点与友朋的情感勾连起来,真挚地表达了诗人与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但还不及汪伦送别我时的情谊之深。“不及”二字,将汪伦对作者自己的情谊描写得淋漓尽致,语浅情深,意近神远,深得后人赞赏。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正因为李白写出了自己和汪伦之间这种依依惜别的深情,使得全诗具有了一种沁人心脾的感人的艺术力量。
3、抒发对挚友的慰勉和赞美之情
赞美春天的古诗篇7
(一)音乐渲染,营造美
古诗是作者内心情感世界的再现,古代韵律诗讲究平仄押韵,诗文中跳动着美的节奏,回荡着美的旋律。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更易于激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教学中借助音乐渲染情境,可以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中去,有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小池》是一首七言绝句,在这首诗里,诗人杨万里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由衷的热爱。教学时,先播放一段轻音乐,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随着优美的音乐进入到一个优美的世界,边听边想眼前能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再让学生说说听后有什么感受,他们基本上都能从音乐中感受到环境的幽静美丽。接着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并与课文插***对照,初步读懂诗的大意。之后再次让学生看***,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吟诵诗文。学生便很容易体会到作者通过对涓涓细流、浓密树阴,清澈的水面、初露尖角的小荷、停落的蜻蜓等景物的描写,形象地勾画出了一幅初夏荷花池的风景画。特别是“惜、爱、露、立”几个动词的巧妙运用,使这优美、宁静的画面充满了生机。
(二)借助***画,想象美
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留下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短短二十来个字便把诗人所见、所想表现得淋漓尽致,字里行间无不透着诗人的浓浓情意,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合一。读罢一首诗,眼前便浮现一幅色彩鲜明的***画;看罢一幅画,便能吟出一首诗。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读古诗,要引导他们体会古诗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应充分利用插***引导学生想象。《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吟咏之间,吐呐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神思”即心之思,吟咏中放飞想象。学生身在课堂,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可以穿越时空与前人对话、看见往日的盛衰、亲临文字描述的场景,还可以畅想未来。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我在学生熟读成诵后,引导学生从***中找到诗中所写事物“篱落、小径、树阴、儿童、黄蝶、菜花”,并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学生就感觉容易了。再让学生听配乐诵读,想象画中情景,把静止的文字想象成活动的生活场景。学生在想象中与作者、文本来个对话,与杨万里来了个心灵交流,自然地体会了晚春季节的秀丽风光,儿童追蝶的无限乐趣,从中感受到作者对春光的热爱和赞美。
(三)古诗配画,再现美
古诗擅长以景传情,以形传神,形象鲜明,意境深远,充溢着诗情画意,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此我们可以引领学生在“作画”中悟情会意。《赠刘景文》这首诗是诗人苏轼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教学时先让学生在借助注释逐字逐句理解诗句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教师用粉笔勾勒出“荷尽”、“菊残”的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教师边画边讲,“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傲霜斗寒的形象。接着画出“橙黄橘绿”的景象,这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秋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学生通过画面感受到了画中的情,听到了画外的音,也就更深刻地理解了诗的意思。更自然地走进了诗人描绘的意境中,与诗人、诗文进行了直接的对话。
(四)推敲诗眼,领悟美
古诗词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浅层,学会对语言的品味是古诗词教学的特色。诗歌是最精练的语言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正所谓“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对诗中关键字词进行敲打研磨,与孩子们一起走进别有洞天的诗意境界,感受古诗教学的巨大魅力。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是一首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诗,特别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中的“绿”字的妙用成为千古美谈。教学中,我让学生思考看“绿”字可以换成哪些字,再向学生介绍传说王安石锤炼此字的资料,学生不仅感受到了王安石这一语言大家对诗眼的千锤百炼,真切的体会到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更主要的是领悟了祖国古诗词文化的精练,所表达的意境之美。
(五)反复呤诵,感悟美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古诗的意境、神韵可不是几句话能表述出来的,解读、感受古诗这可意会而不易言传的意境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呢?那就是诵读,引领学生诵读是诗词教学之根本。反复吟诵,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体现出委婉,虽不一定摇头晃脑,但却可以有意拖长腔调,夸张抑扬,读出节奏。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动于心。入忘我之境地,就会欣赏到优美的意境,通晓诗人的心情。这样的吟诵,给予我们的才是一种美的享受。 《咏柳》这首诗,通过描写在春风吹拂下,柳树迷人的姿态,赞美了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天。学生初步体会到了诗的意思后,在老师的指导、点拨下,朗朗诵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读时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在反复的诵读中感悟诗的韵律美。特别是后两行诗,这一问一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使我们感到强烈的春天气息,抒发了作者赞美柳树春风,讴歌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赞美春天的古诗篇8
[关键词] 约翰・济慈;《希腊古瓮颂》;真;美
【中***分类号】 I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8-301-1
约翰・济慈(1795-1821)是19世纪初英国文坛上一位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以优美动人著称,并充满了对人生美丽和短暂的深痛感悟。济慈一生都特别向往“美”。“美”是济慈赞美的唯一对象,唯一的更高真理,“寻美”是他生命的核心。济慈的诗充分表现了大自然中自然清新的美,完美地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因此,他被誉为是“诗人中的诗人。”
在济慈的作品中最为不朽的当属他的颂歌,其中《希腊古瓮颂》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整首诗深切地展示了诗人对人生短暂、人世矛盾无奈的情感以及对艺术永恒的赞美。本文试结合济慈的美学思想和诗学原则来解读他的这首诗。
诗人大概是在哪个博物馆中看到一只有景雕的希腊古瓮,上面刻着酒神祭祀及信徒狂欢的景象,年轻的情人你追我逐,鲁莽的小伙子在竭力去吻一位少女的脸,在春光明媚的树阴下,安闲自得的小笛手及信徒们献祭时的静穆气氛。诗人惟妙惟肖的描写仅仅是描摹古瓮的装饰***案吗?当然不是!济慈不是常人,他用天才的魔匙,为我们打开文明墓穴,挖掘出一个花团锦簇的比诗还瑰丽的古希腊世界。在这儿,诗人以他心灵的颤动撩起了大量我们不可理喻的想象。
捧读这富于青春玄想的精美诗章,在不觉中我们已被济慈的魔力所征服。再三沉醉于诗人观赏古瓮时的情感想象所赋予我们的一种与实体同样真实,甚至比它还真实的永恒美的生活。济慈用他那天才的灵性,青春的玄想和他内心含咏不尽的脉脉温情,赋予古代雕刻品以罕有的魄力和无穷的魅力。在这首诗里,诗人把古瓮提供给他的一些感性的,富有生命力的,色彩斑澜的印象,通过他的神思妙想,艺术的提炼,把触及他灵魂的东西至美地表达了出来。听见的乐声虽好,但若听不见,却更美,这句颇有美学意味的诗句,不仅使静止的古瓮一下子灵动起来,更表明了诗人的美学观点,即:用直观是很难在生活中找到美的,只有靠想象的力量,只有从心灵出发,才能在心灵的旅程中关照这种美。因此最完美的乐声是不为肉体的耳朵所闻的,它只存在于心灵的感应与想象中,虽然雕刻在古瓮上的音乐永远都不可能奏出响声。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他深刻的哲学思考和难以抑制的对永恒的美的赞叹和追求。
祈颂的音响,倾诉了诗人对人类美好前途的憧憬与向往,也蕴含了诗人自身最深切的爱的忧伤。所以说诗人在这儿不是单纯地艺术陶醉,而是旨在把现实生活中受压抑的,或不存在的东西升华为迷人的,遥远的彼岸,表明了病魔和抑郁困苦的生活不曾冲刷年轻诗人那甜美澄明的情感与追求真、善、美的情怀。诗人不愿对生活进行庸俗的摹拟,他要将痛苦化为欢乐,甚至将想象的世界置于现实世界之上,正如济慈在1817年致出版商柏莱的信中说:“想象就是真实,除此之外,我什么都不能确信。只要想象可以捕捉到的美就一定是真实的……想象好比是亚当的梦――他从梦中醒来发现这就是真实。”所以他那饥渴而流血的心灵总是奇想腾空,执意去发掘晦暗生活之中的奇境。在这儿,诗人正是用他的想象力在古瓮上发现了一种微妙而永恒的美。德国哲学家狄尔泰在其《论德国诗歌和音乐》中曾指出:“最高意义上的诗是在想象中创造一个新的世界。”济慈的这首诗正可谓“最高意义的诗”。因为他为我们建造了超时空的生命情调:生活中的青春会消逝,但古瓮上的恋人永远年轻貌美,炽热的爱情总在宁静的期待中享有幸福,春天的枝叶永不凋零,柔情的风笛永不停歇。倾听这“只应天上有”的动人歌吟,我们不能不被古瓮的丰实静谧之美所攫住,乃至祈求诗人把我们也收进那永恒不朽的古代雕刻品中去。但济慈毕竟是清醒的说梦人,在不觉中他把我们从欢乐的梦之园引进了一个冷静沉思的境界。接下来诗人通过对神秘肃穆的祭祀场面的描写,诗人逐渐闭合了古希腊“黄金时代”的文明古堡。
诗人对于小镇的描写是极富现实意义的。因为读者透过诗句仿佛看到了在依山傍海的小镇上,人们或在田间耕作、或在撒网捕鱼,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而祭司原本是现实中芸芸众生祈求幸福、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方式。然而诗人却有了不安的情绪:这些人都是谁?他们要往哪里去?小镇又何以变得寂寞?然而作者却不会被这些不安所烦扰,因为济慈认为:“诗人要有能力经得起不安、迷惘,怀疑而不是烦躁地要去弄清事实,找出道理。……对一个大诗人来说,美感超过其他一切考虑,或者说消灭了其他一切考虑。”这就是他提出的“消极感受力”。
随着矛盾的显露,这首颂歌进入了耐人寻味的最后一节:昔日的生命不复存在,但生命不一定要依附于肉体,曾几何时,他们在古代雕刻家手中获得了“再生”,化为永恒之美长存人间,且超然于人间苦海的变幻,抚慰凄风苦雨中忧伤的心美即是真,真即是美,此美乃不朽!故痛苦有限的生命可以在美和真中找到慰藉。这就是诗人所理解的世界上的一切,也是我们所需要知道的一切。
读完这首诗,我们还仿佛从“希腊古瓮”,这个诗人笔下的具有灵魂的伟大艺术品中悟到了迅速流逝的个体生命,该怎样去寻得自身的生存价值和意义,该如何超越生与死的对立,去把握超时空的永恒的美的瞬间这个问题,而这实际上是深深隐藏在这首诗中的一个根本主题。可以说,无论济慈遭受怎样的挫折打击,失去双肺的肉体折磨及死神的逼近都不曾使他放弃这一主题的探索。的确,诗人做到了,他的生命虽如此短暂,但作为一个抒情诗人,济慈并没有死。正如雪莱说过“要是未来,不敢遗忘过去,他的命运和名声,必是一线光明,一种回声,增添到永恒里!”
参考文献:
[1]李欧.世界名诗精选:想象力的轮回[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124、124~125、126.
[2]王佐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227.
赞美春天的古诗篇9
一、借“流水”表思乡之情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长江东流,碧水含情。“江入大荒流”写出了诗人极目远眺,江水奔腾万里,直达荒漠辽远的原野的情景。境界高远,青春勃发,朝气逼人。这是借流水写思乡之情。诗人对家乡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依依难舍。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万里相送,意味深长,境界高远,艺术感染力强烈。又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营造出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虽是凄凉落寞、流落他乡,但小桥流水人家让人感到幽雅闲致,家乡的美好景象时时浮于脑际。游子漂泊天涯,迎着凄凉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百织,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思乡之情,与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借“流水”写友爱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写诗人伫立江岸,极目远眺朋友乘一叶孤舟,渐行渐远在水天相接的远方。诗人将一片深切浓厚的牵挂、思念之情托付给绵绵东流不尽的长江之水,诗人将深挚的思友情怀带给远方的朋友。这比今天打个电话、发个邮件要浪漫得多,感染力也更强,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又如欧阳修《踏莎行》中的“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诗人以春水喻离愁,景愈佳而愁愈深,借春水之绵长,状离愁之无尽,语浅淡而情有致,离愁无尽在于友情之深,刻骨铭心,堪称佳作。
三、状热爱平凡生活的性情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春暖花开、江暖鸭嬉,寥寥几笔,勾勒出早春江景的如诗如画。尤其令人叫绝的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诗人将鸭子人格化,写它像人一样知寒知暖,喜爱春天,热爱生活。富有情趣、美妙传神! 让人感叹生活是多么的美好,语言平淡而意境醇美。诗句描绘的景象一片祥和安宁,且意趣盎然,流露出诗人热爱生活的情怀,为人们喜爱而传诵至今。
四、借流水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诗人远观大海,看到日月星光任由大海自由吐纳,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以日月在大海面前之“小”衬托出诗人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自信乐观气度之“大”,情景交融而境界雄阔。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该诗句写黄河之水,势不可当,具有一种惊心动魄的力量。
“日照香火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展现出一种神奇雄壮的美,可看出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
五、抒人生的壮志豪情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大诗人李白与叔李云宴饮谢眺楼,兴趣高雅不凡,雄心勃发飞动,豪情神驰宇宙,壮志凌云摘月,这样一种豪迈的兴致、神奇的想象,今天依然让人叹为观止。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句意境开阔博大,词人感慨隐约深沉。笔墨凌云健举,包举有力,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千古风流人物既被大浪淘尽,则一己之微岂不可悲?
六、叹家国悲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江河之大莫过于长江,春天冰融雪消,江河的水量最大,以“春水”喻愁,更是浩荡不息。一江春水东流,前浪后浪层层叠叠,犹如新愁压旧愁,无休无止。李煜的愁不是缠绵的爱情相思之苦,而是社稷倾覆的家国之恨,因之用气势磅礴的一江春水作比更为恰当,有一种与天地山河同在的厚重感。
赞美春天的古诗篇10
首先,读经典文学作品,结合《咏柳》一诗的教学,谈谈古诗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一、解诗题
师:我们以前还学过一首古诗,叫咏……
生:咏鹅。
师:咏鹅是什么意思?
生:咏鹅就是赞美鹅的意思。
(出示课文中的***)
师:你们在***中看到了什么?
生:诗人正看着柳树,赞美柳树。
师:那么咏柳是什么意思?
生:歌颂,赞美柳树。
师:(教师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诗人贺知章生平的有关资料)贺知章你们知道吗?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生:是大诗人李白的好朋友。
生:是伟大的诗人。
【赏析】古诗的诗题,是全诗的“眼睛”,高度浓缩,有的概括诗的内容,有的抒发诗人的感情。学习古诗的第一步应该从指导学生解释诗意入手,想想这首诗会写什么?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初步感知诗的内容,教师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诗人生平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自己主动地获取知识,训练学生查找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时作些补充,写这首诗的发生在诗人身上或周围的主要事件、诗人的思想动态和当时的社会背景,为理解古诗的内容、领悟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作必要的铺垫。
二、品词句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并注上记号。
生:我读懂了“碧玉”,它是绿色的玉,用来比喻柳树颜色翠绿。
生:写出了柳树生机勃勃的特点。
生:妆是打扮,装扮的意思。
(出示第一句诗课件,体会用“碧玉”来比喻柳树新长出的嫩叶,写出了柳树颜色翠绿、生机勃勃的特点,让人感觉柳树的颜色很美。)
师:还读懂了哪些?
生:明白了“绿丝绦”
(出示第二句诗课件,体会用“绿丝绦”来比喻“柳条”,写出了柳条随风飘拂,轻柔美丽、颜色翠绿的特点,让人觉得它的样子很美。)
生:我读懂了“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用“剪刀”来比喻“二月春风”。
师:诗人用“剪刀”来比喻“二月春风”非常精妙,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赏析】古诗的词句讲究精练含蓄,意蕴丰富。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先安排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要求他们一边读,一边把读懂的词和读不懂的地方分别做上记号,并交给学生读懂词意的方法,一是利用课文中的注释;一是查找词典、字典等工具收;三是联系生活实际,或已学过的诗文理解词意。集体交流后练习反馈,及时矫正,对“剪”、“妆”、“裁”等关键作用的词可以运用,换、比等教学手法,以及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去揣摩、推敲,品味诗人在用字遣词上的美妙绝伦,领会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充分体验学习古诗的快乐,提高欣赏古诗的能力,另外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边发现问题的能力。
三、说诗意
师:请同学们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生:第一句的意思是像碧玉一样打扮成的高高柳树,千条万缕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
生:第二句的意思是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
生:这首诗的意思是像碧玉一样打扮成的高高柳树,千条万缕的柳枝垂下了绿色的丝条。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
生:……
【赏析】古诗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当学生已读懂古诗重点词的意思,了解古诗和大致内容,再引导他们用白话说诗的意思。在逐句练说后再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教学中应组织同桌相互说、前后对着说、小组交流说、全班讨论说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说诗意,力求活泼,使学生敢说乐说。由于古诗诗句具有思想跳跃、成份残缺、词序倒置等特点,教师要及时点拨说诗意的方法,如适当添加恰当的词语、调整词句的先后顺序、换词等等。说诗意时尽量让学生说,多个学生说,争取人人说。要在理解诗意的同时训练学生的说话口语交际能力。
四、体诗境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用什么方法来写出柳树的美呢?
生:比喻。
师:是啊,诗人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句,用碧玉来比喻柳树的枝和叶,写出了柳树的颜色美,又用丝绦来比喻柳枝,写出了柳枝的样子美,然后展开大胆的想象,由柳树想到二月春风,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从而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接下来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配乐朗诵边想象一下这首诗的意境,等一下我要请同学们把你们想到的意境描绘出来。通过交流朗读来品味柳树的美丽,体会三个比喻句的精妙。
【赏析】古诗的意境,是古诗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个体情景与作者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体会诗境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学生能够正确、完整地叙述整首诗的意思以后,应要求学生根据诗意,展开想象,用心感受诗的意境。教学时可运用***像渲染、摹拟表演、反复吟诵等多种方法,诱发学生想象,在头脑中再现鲜明的画面,还可以要求学生全身放松,双眼微闭,在悠扬的音乐中,随着老师声情并茂地描述进入诗境。
五、悟诗情
师:这棵柳树多美啊,它长得又高又绿,树上垂下无数的柳条,它的叶子细细的,多么惹人喜爱啊!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呢?
生:赞美、喜爱
【赏析】“诗言志”,“诗中有情”。诗人要不借物抒情或借景抒情,要不借物言志可借景言志。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欣然走进诗歌的意境时,教师要画龙点睛、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领悟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读诗味
师:让我们带着赞美、喜爱之情一起读一遍好吗?(教师指导):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一”字读第二声,可读重些。“绿”、“谁”、“春风”、“剪刀”字也可读重点。
【赏析】朗读是语言教学的最常用最有效的办法,古诗教学更不例外。古诗讲究平仄和押韵,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停顿、扬抑之法,并在朗读中融入诗歌内在的真情实感,读出诗味,读出意趣。在熟读的上指导学生背诵。
其次,古诗教学模式重点要解决好几个问题。
突出学生文体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各个环节的教学,都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解诗题”,由学生搜集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与主要作品。“品词句”,启发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自学古诗,读懂词语。“说诗意”,让学生参照注释自己说诗的意思。“读诗味”,学生自悟自读,教师只相机点拨。教学中教师要轻讲重训练,轻分析重朗读。以读代讲,以读代练,让学生感到学习古诗的乐趣。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主要表现为由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古诗教学始终要坚持从易到难的过程。先读懂重点词的意思,然后说诗的意思,再体悟诗歌的情感。朗读要求也要有坡度,初读时要求读准字音、读正确,再读时要读流利,精读时要读出诗味、诗情,最后在熟读的基础上强调背诵。
注重学法的指导和能力的培养。“六环节”本身就是一种学法的渗透。教师可以板书出来,以便学生归纳总结,运用学法。在每个环节教学时,教师同样要教给学生方法。比如读懂词意的方法,把整首诗说连贯通顺的方法等等。指导古诗学法,讲中有导、导中有练,启发学生悟法用法。在指导学法的同时要培养和训练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各环节培养和训练的能力列表如下:
提倡开放性教学。开放性的教学需要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融洽的师生关系。其一,设计开放性的教学语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如“你读懂了哪个词,就说那个词的意思”,“你知道多少说多少”,“谁愿意读”等等。消除学生顾虑,解除学生胆怯心理障碍,让学生身心愉悦地参与教学。其二,组织开放性的活动。既可师生合作,也生生合作。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赞美春天的古诗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