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篇1
一、创建氛围,让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可以不给学生讲课,但不能忽视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教师通过创设氛围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创设氛围的方式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
比如在讲授《天上的街市》(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自学,在上课前将教师重新打扮了一番,挂上防光窗帘,在教室四周打上几盏强灯,用投影仪在教室周围投出各种星空的影像。当学生进入到教室后,马上被这种情景所震撼,随后教师引导道:“大家在这样的教室中能感受到什么?”学生们:“好神秘”、“好壮观”、“感觉自己好渺小啊”、“我是不是在天上啊”。随后教师给大家播放课文《天上的街市》的第一段,大家听了以后纷纷感到作者写得太好了,随后教师说道:“相信大家目前对这篇课文都有一定的感情了吧,下面我将重新把太阳引进来,请大家自主对课文进行学习,学完以后我将再次带大家来到这个星空之中,我们一起探讨《天上的街市》好不好?”学生们:“好的。”由于有了前期的铺垫,大家对课文的学习欲望变得更强了。
二、布置任务,让学生自由学习
教师应该给学生布置相关的教学任务,然后让学生带着任务自由地进行学习,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应该具有趣味性、开放性和引导性。有趣学生才会愿意学习,只有开放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投入到学习之中,只有具有引导性才能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更好地进行学习,所以应该努力通过这种方式来给学生创设一个灵活的课堂。
比如在讲授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自由地进行学习,给学生布置了以下几个任务,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更好地对课文进行思考,任务如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都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从百草园说到三味书屋;百草园中有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你能一一把它们找出来吗;三味书屋是由三种味道的书屋组成的吗;文章第二段描述百草园的景象用了很多排比句,这些排比句与以前我们所学的排比句有什么区别,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些排比句;你对百草园中的那些小动物、小植物感兴趣吗,如果是你,敢与哪些小动物玩耍,请以自己的方式告诉大家。”教师这几个简短的任务中将趣味性、开放性和引导性全部包含在其中,任何一个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兴趣点,并根据这一兴趣点进行自由的学习,带着趣味进行学习,学习结果肯定不会太差。
三、引发互动,让学生交流学习
互动是最好的提升语文成绩的一种方式,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有自己的观点, 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多学生都无法进行互动, 课堂互动的形式往往局限在师生互动,且互动的对象有很强的针对性。比如教师想要赶教学进度,于是就只提问优秀的学生,而突然想教训学困生,就会让学困生起来回答问题。这种互动方式不利于学生成绩提升,为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互动,让学生在共同互动过程中加强交流,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把握程度。
比如在讲授课文《斜塔上的实验》(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时,教师在上课时这样给学生说道:“上课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有趣的问题,我手里有两个球,一个是铁球,一个是纸球,如果我一会拿着这两个球到阳台上,同时将它俩扔下去,大家觉得哪个球会先落地?”这个问题本身非常有趣,学生们纷纷进入到猜测之中,学生A:“铁球落地,因为铁沉啊。”学生B:“纸球先落地,因为纸球轻所以下降速度快。”学生C:“我好像听过这个故事,貌似是两个一起落地,想不起来了。”面对学生们的三个不同答案,教师微笑着说:“大家把三个答案都说出来了,让我怎么办,谁对谁错啊。”学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所措,教师继续说道:“既然这样,咱们大家还是去看课文吧,课文中的答案应该是最权威的。请大家把课文打开,自学课文《斜塔上的实验》。”由于学生急于知道到底谁的答案对,于是纷纷阅读课文内容。从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给学生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后,学生们马上对问题的答案产生很大的破解欲望,于是纷纷进行互动探讨,课堂氛围马上活跃起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篇2
【关键词】设计主打问题;生成;精彩课堂
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因此,关注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应成为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必须重视的问题。如何设计科学合理的主打问题呢?
一、从课文题目层面设计主打问题
案例点击:《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片断
(阅读全文后)
主打问题:能不能将文章题目改为《邹忌谏齐王》?
生:可以,原因是都有“谏”,大同小异。
(大部分同学都谨慎地回答不行,至于为什么,很少同学能答出)
师:比较两个标题:少了“讽”和“纳”。
师:“讽”是何意?
生: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师:为什么要委婉地劝呢?可不可以直言不讳地对皇帝说自己的看法呢?
生:不可以,因为伴君如伴虎。
师:你知道历史上敢于直谏帝王的大臣有哪些?
生:有魏征、比干、屈原……
师:他们的命运如何?
生:大多命运悲惨……
师:直谏勇气和忠诚固然可嘉,但付出的代价太大,相比之下,讽谏更显出智慧:既让圣上乐于接受规劝,又能保全自身,不啻为明智之举。讽谏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教学反思:本节设计“能不能将文章题目改为《邹忌谏齐王》?”这个问题,由“眼睛”――题目入手,引领学生自己去读、去思、去寻求答案。由于同学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他们学习起来劲头大,效率也高。这样点拨引导之后,学生就对“讽”的理解加深了。
二、从课文主要内容层面设计主打问题
案例点击:《从百草园到三味屋》教学片断
(归纳事件之后)
主打问题1:“想一想,哪件事真有趣,哪件事没意思?双方展开辩论。”
生:“在三味书屋里念书不好玩,文不加点,意思深奥,没劲!”
生:“在百草园里,美女蛇的故事令人毛骨悚然;翻蜈蚣更是危险之极,哪有无忧无虑的乐趣可言?”
生:“上课问‘怪哉’受老师训斥,自讨没趣。”
生:“在百草园拔何首乌的根,弄坏了泥墙,要挨父母打骂”……
主打问题2:“少年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处的生活到底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请大家各用一个字来概括两地的生活,以显示不同生活的不同本质。”
生:“百草园的生活特点是一个‘玩’字,三味书屋是一个‘学’字。学有理所当然的规矩约束,玩是无拘无束的。”
生:“在百草园可以学到丰富多样的知识,在三味书屋只会背诵古板深奥的天书,没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了两个有关本课主要内容的主打问题,第一个问题引发了一场针尖对麦芒般的辩驳,于是各种犀利而真切的见解纷纷闪现出来。然而这样针锋相对的辩驳也难得出个水落石出的结论。这时,老师因时引入第二个问题,深入的思辨和激烈的争论后,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文本的意蕴自然也就出来了。课文的重难点也就解决了。
三、从课文主题思想层面设计主打问题
案例点击:《皇帝的新装》教学片断
(阅读文本后,思考讨论)
主打问题:故事中的每个人对“新装”都看得很清楚,但那些大人为什么都不说出真相?
如果你是 ,你能对皇帝说明真相吗?如果 告诉了皇帝真相,其结果会是怎样?
(学生将故事中的人物逐一替换,发现故事里的每类大人都在此问题上碰壁了)
如果你想对皇帝说明真相,你将如何告诉他?
(学生踊跃,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但很快又被学生们自己否定了,讨论的结果是——没有办法。)
对皇帝隐瞒真相意味着什么?
生:名利、声誉、钱、地位……
生:故事里的上层阶级明知而不愿说,圆滑世故;中间阶层明知而不屑于说,事不关己、麻木;处于社会底层的百姓明白了而不敢说,懦弱;还有没有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判断力人云亦云者不会说,无知。
生:我感受到了安徒生所表达的是:在强大的现实势力中,良知的无奈。
教学反思:这个主打问题,重在揭示故事背后隐含的社会意义,即文章的主题思想。第一问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在思考中认识各个阶层对待“新装”的态度;最后的一个问题,既需要学生结合形象意义的理解,又需要学生审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围绕“真相”展开讨论,不仅完成了对安徒生写作意***的深入解读,也完成了一次人格的洗礼,发挥了该文章的德育功能。
四、从课文人物形象层面设计主打问题
案例点击:《孔乙己》教学片断
(在课文教学的深化阶段)
主打问题:议议孔乙己这个人:一句话短评
从身份、外貌上的认识:
生: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是一个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有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的人。
从习惯、性格、命运上进一步的认识:
生:他是一个对人说话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酒客,是一个偷东西的、经常挨打、迂腐的人,是一个生活在极其冷漠的环境之中的人,是一个受到无情嘲弄的人,是一个精神和肉体上受到巨大摧残的人。他迂腐、卑琐、好喝懒做、偷偷摸摸、自命清高、麻木不仁。他身上还有善良天性等。
从人物塑造,从小说人物的典型性上深入认识:
生:他是一个没有爬上去的读书人,是一个人生的价值连十九个钱都不如的人,是一个在笑声中出场,又在笑声中凄然消逝的人,是一个可笑可怜的多余的人。
教学反思:“议议孔乙己这个人”所引起的,实际上是学生对《孔乙己》的整体性评鉴阅读。这一 “主打问题”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高层次的课中活动、形成课堂教学良好的学习气氛等方面表现出了足够的力量。于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人物形象——孔乙己的形象在学生脑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要掌握好“提问”这门艺术,教师就应优化课堂的“问”, “问”出学生激情,“问”出学生创造,“问”出课堂精彩。
【参考文献】
[1]蒋金凤. 自主问题学习模式中的主问题设计.《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第05 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篇3
鲁迅先生的著名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直作为初中语文教材,文中,作者对“百草园”的景物有如下一段描述: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2001年,某地级市中考语文卷出了这样一道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百草园夏天景色的句子是 。 其参考答案是:“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无独有偶,2001年10月,笔者有幸参加了某省“全省初中语文教学优质课观摩”活动。活动中,一教者在引导学生玩味上述语段过程中,作了这样的小结:“‘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写的是春景;‘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写的是夏景……”;优质课观摩总结阶段,一位专家点评该课时指出:“教者分析景物描写的顺序到位……”(事后了解到,教者使用的《教参》就有这位专家参编的——《教参》原文写道:“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是春季的景色;“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是夏季的景色)。 不难看出,《教参》也好,优质课也好,专家点评也好,中考题也好,都如出一辙。那么,对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之景作这样的理解、考查对吗?我们只要多留心生活,多一点理性分析,答案应是:否。 笔者在此主要想探讨两个问题。 先谈鲁迅先生此处所描绘的是何季节之景。 应该肯定的是,鲁迅先生笔下的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绝不能用“春景”来概括,“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也绝不能用“夏景”来概括。 联系此“景”所在语段后面的文字,应当看到:鲁迅先生这里所写的应是开阔地带之景,是概写;后面所写的是狭长地带(泥墙根一带)之景,是详写。 “菜畦”何时“碧绿”,春季自不必说,然,只要对农事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人勤地不懒,秋季的“菜畦”比春季的“菜畦”更“碧绿”,亦即秋菜比春菜颜色更青。“石井栏”是器物,一年四季都“光滑”,无所谓什么季节之景。“皂荚树”,也称“皂角树”,属豆科落叶乔木,书载最高可达30米,我国长江中下游及江南地区生长普遍,一般树高5米左右,春季开黄白色花,夏秋季节可收成熟皂荚——用儿童的眼光观其“春华夏实”或“春华秋实”都不无乐趣,即使秋日树叶黄枯,冬日只有光秃树干,也无损于“皂荚树”的“高大”形象,因而,不能断其仅为春景。“桑椹”是桑树的果实。桑树在我国生长极其普遍,树干也极高。为了探究“桑椹”在江南绍兴几时“紫红”,笔者2002年春暮曾寻访了一回鲁迅故居,今年又通过笔友网上证实:“百草园”那里高大桑树上结的“桑椹”当在春末夏初时节“紫红”,是故,断其为春景亦欠妥。“树叶里”“长吟”的“鸣蝉”是在夏季,但“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却是春季独有。笔者虽生活在江北,但据我的多年留心观察,结合绍兴笔友描述,“百草园”那里“菜花”开得最盛当是清明节前后,而到了初夏麦黄时节,菜籽已收获囤仓,因此,“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绝非夏景。关于“叫天子”(云雀),《辞海》和《十万个为什么》都有相近描述:云雀,亦称“天鹨”、“告天子”,鸟纲,百灵科……春日鸣声嘹亮且多变化,常于田野、山坡且飞且鸣,直升至相当高处,又复敛声而下,迅速隐入草丛……,故而,“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乃春景无疑。 再说对鲁迅先生此处所描绘的景物及写景顺序如何界定。 既然“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不能用“春景”来概括,“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也不能用“夏景”一言以蔽之,那么,鲁迅先生笔下的这段“百草园”之景及安排顺序应如何界定呢?笔者以为可表述为:描绘 “百草园”开阔地带(主要是春夏季节)之景,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先写“静物”,再写“动物”;写“静物”,由低到高,写“动物”,从高到低。 此种界定不难理解。“描绘开阔地带(主要春夏季节)之景”无需赘述。“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从宏观的角度可视为静止的事物,姑且借用绘画、摄影用术语“静物”来界定,而“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四种事物从方位的视角上看则是由低到高;“鸣蝉”“黄蜂”“叫天子”属“动物”,其栖息物“树”“菜花”“草”从方位的视角上讲则是从高到低,其中“叫天子”栖息的“草”便是人们常说的茅草——云雀春季喜在新长的茅草丛用棉絮、茅草花等物造窝下蛋孵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篇4
“疑者,觉悟之机也。”人类是不断在质疑和解疑中前进的。对于学生来说,疑问是思考的开始,是学习的开端,如果没有疑问作为学习的前导,那么读起书来只能是浮光掠影,不见真谛;做起事来,也只能是亦步亦趋,不能创新。宋代学者张子厚曾经说过:“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因此,质疑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有了质疑,自然也就要有答疑,即战国时代的大儒孟轲所说的“问有答者”。“质”与“答”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教师的质疑与答疑,一是来自学生的质疑与答疑。我在近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了一点尝试,有了如下的点滴体会。
一、质疑与答疑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
老师们一致认为,当今中学语文教学必须加强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呢?我以为,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质疑与答疑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途径。
在教学中,很多老师对学生的“金口难开”深感为难,也很苦恼。低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还肯发言,回答问题,可是到了初中二年级就很少有同学“开口”了,到了初中三年级就基本上都“羞于启齿”了。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同我们在语文课堂上使用的方法也不无关系。
质疑与答疑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靠口头表达来进行。因之这种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我在授课时,就注意到了这一点。我在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时,向学生提出“作者描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的问题后,给同学们几分钟的时间思考,以争取多数同学发言。几分钟过后,我让同学们举手发言,随即一个平素很少发言的同学举手站起来回答说:“作者童年时代喜欢……;不喜欢……”听了他的回答,我较为满意,并鼓励他说:“答得不错,希望你今后能多发言回答问题。”我接着又提问说:“作者在童年时代为什么喜欢百草园的生活,而不喜欢三味书屋的生活?”一位经常在课堂上发言的同学有条不紊的回答说:“因为百草园带给作者无限趣味,而三味书屋的环境呆板,气氛严肃。礼节繁多,读的书似懂非懂,又不允许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还有惩罚学生的规矩,所以他不喜欢三味书屋的生活。”在我肯定这个同学的回答之后,一个同学突然站起来说:“作者既然不喜欢三味书屋,怎么还怀念他偷偷到二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子玩耍的情景和老先生读书入神时的画面呢?”我还没来得及指定谁回答,一个同学又站起来质疑:“三味书屋这样可恶,作者对先生为什么还持敬重态度?”这两名同学表达力强,是课堂上质疑和答问的活跃分子,他们的提问无疑给课堂带来了活跃的气氛。这一问题提出后,马上就有好几个同学举手回答,我叫他们一个个谈出了自己的见解,然后我补充说:“我们不能说作者完全不喜欢三味书屋的生活。作者对先生敬重,是因为他方正、质朴、博学,他不常对学生用戒尺,不常罚学生跪,在当时那种森严的封建教育制度下,老先生还是比较开明的。我们要否定可恶的封建教育制度,可不能完全否定旧学校里的老先生。”
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就是这样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运用质疑和答疑的教学方式,完成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任务,也完成了其他教学任务。课上课下出现了一片乐学的景象。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提高的效果非常明显,以前那些擅长口头表达的同学更加能言善辩,就是那些不爱答问的同学也变得喜欢答问了,有几位以前直接不敢回答问题,在人多的场合说话结巴脸红的同学,经过近两期的训练之后,也变得发言积极主动,说起话来从容镇定,层次清晰、很有逻辑性了。
二、质疑与答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
率,减轻学生负担
质疑与答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维活动密切相关。大凡思维处于最佳状态时,也是兴趣最浓之际。兴趣之于思维,如影之随形,毛之附皮。运用质疑与答疑的方法,使学生积极思维,动脑动口,收益颇多。
运用质疑和答疑的方法,为学生创造了一种乐于探讨新知识的心理环境。学生在上课时精力集中,喜形于色,自然对学习语文充满信心。一些平时发言不太主动的学生,在其他同学的影响下,也能积极思考,乐于发言了。如讲《藤野先生》一文时由于我采用了质疑和答疑的方法,课堂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一堂课学生提出二十多个问题,老师、同学相互质疑答疑,感情融洽,气氛热烈。下课铃声响了,师生都感到时间太快了,都不愿离开教室。又如在学习《孔乙己》一文时,我便利用课文内部的矛盾质疑:“《孔乙己》的故事既然‘好笑’,为什么还是‘悲剧’呢?”正由于这个矛盾,使学生“心愤愤”、“意悱悱”,积极动脑思考问题,很快就纷纷举手,争相回答。学生回答后,老师更正补充,问题解决了,学生仍兴趣未尽。由于课堂气氛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由于学生在课堂上能相互交流自己掌握的信息和见解。一些不懂的问题在课堂上找到了正确答案,这样自然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质疑与答疑”的教学法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篇5
关键词:蓄势;整体蓄势;局部蓄势
“文似观山不喜平”,优秀的文学作品是非常讲究“蓄势”的,因为平铺直叙的描写,往往是看头而知尾,平直如线,看之如嚼水,平淡无味,不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只有通过精妙的蓄势,悬念环生,一波三折,才能创作出脍炙人口的好文章。同样,一堂生机勃勃的语文课也需要诸多环节的蓄势,因为平铺直叙的讲授,犹如死水微澜,只会令学生昏昏欲睡,兴味索然,也就谈不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蓄势就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多方面创设有利于教学展开的情景,巧立悬念,使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学习的心绪渐入佳境,达到“愤”“悱”状态的过程。从宏观上把握,课堂教学中的蓄势可以分成整体蓄势和局部蓄势两种情形。整体蓄势是建构在局部环节蓄势的基础上的,离开了局部环节的蓄势,整体蓄势也就难以为继,甚至失去意义。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中,处理好局部环节的蓄势对整个的课堂教学意义重大。
一、导入蓄势: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导入蓄势指通过设疑、热点、创设情境等手段导入新课的过程。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的开始,通过一段精心设计、语言精练的导语来蓄势,经常能取得良好的课堂开端。一段精心设计的导语,不能仅仅让学生发出赞叹,重要的是能用很少的时间达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目的,能快速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语境,进入课文的情境,仿佛“山雨欲来风满楼” ,使学生产生一种想知后事如何的强烈愿望。例如在教授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一诗时,就可以从《牛郎织女》这一民间故事导入:“故事中的牛郎织女被又深又宽的天河隔离,每年只有农历七月七的晚上才可以靠喜鹊搭成的鹊桥相会一次,其余的日子只能在苦苦的等待和思念中度过。如果牛郎织女能够在天河里自由的来往,那该是多好呀!现代著名诗人郭沫若凭借自己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这种美好的愿望写进了他的诗歌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触人心弦的诗篇……”以此导入《天上的街市》。这个导入,通过情景和悬念蓄势,紧紧扣住了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产生了阅读的期待,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过渡蓄势: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课堂教学中的过渡是指教学过程中某两个教学环节或某两个知识点的教学衔接。在课堂教学中,在上一个教学环节或上一个问题已经结束,而下一个问题尚未开始之际,学生的学习的情绪往往最易产生疲劳,学习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跌入低潮。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巧妙地蓄势,就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不仅可以避免疲劳和兴趣低落现象的发生,而且有利于学生振作精神,以全新的姿态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去。如在教授《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课文的第一部分描述了百草园的无限乐趣,是儿童心中的乐园后,用一段文字写了家里送作者到三味书屋去读书时作者对百草园的无限留恋和依依不舍的心情。教师可以通过提出这样的问题来蓄势:仅仅是百草园的美景、趣闻、乐事让作者这样不舍,还是因为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的枯燥无味?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又是如何的呢?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在讲完第二部分“梦境”(梦中遨游天姥)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本诗的诗题是“梦游天姥吟留别”,应是一首吟别诗,可是为什么写到此时,诗人还尚未写到“留别”?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这样的提问来蓄势,便很自然地使课堂教学过渡到下一个阶段(本诗的第三部分:作者的“感愤明志”)。这样的蓄势设计不仅不会使学生因为两个知识点的衔接而情绪低落,而且还会激起他们探索新知识,探究新问题的激情。 三、高潮蓄势:欲穷大地三千界,须上高峰八百盘
课堂教学的高潮是通过逐步的蓄势,层层深入达到的。“欲穷大地三千界,须上高峰八百盘”,一个有经验的教师非常善于在教学诸环节中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不断地为课堂教学的高潮蓄积力量。当教学高潮出现时,学生会因急于知道某种结局而凝神思虑,会因解决某一难题而释然愉悦,也会为有了新发现而拍案惊喜。此时,学生整个身心处在创造的激情和成功的喜悦中,感知、想象、思维等理性活动异常活跃,教学效果也非常显著。但是,当学生知道了结局,解决了问题后,可能又会陷入新一轮的迷茫和困惑中,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教师可以在教学高潮后进一步蓄势,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去挖掘文章的内涵,开拓更新的意境。例如在《孔乙己》一文的最后,教学的高潮与故事的结局同时到来,作者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来蓄势: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没有死?“大约”和“的确”该如何理解?从而激发学生对小说的主题做进一步的挖掘——根据最后一次到店的情景,孔乙己的确是死了,而且在当时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像孔乙已这样的人物只有死路一条;但是没有人去关心孔乙已这个只是充当人们笑料的小人物的死活,因而也无从考证孔乙已究竟死了没有。这种结局深刻地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冷酷无情,表达了作者对孔乙已这一悲剧人物的无限同情。相反也可以让学生想象孔乙己这样被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人依然存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孔乙己这个文学形象的典型性。
四、结尾蓄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一节优秀的语文课的结尾应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如同“数峰无语立斜阳”的意境,在结尾部分蓄势,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自然地延伸到课外的语文学习中去,还可以为学生留下更多、更深的回味空间,产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美感。乐府诗歌《孔雀东南飞》的结尾教学中,特意安排学生欣赏小提琴协奏曲《粱祝》的“化蝶”部分。由于《孔雀东南飞》结尾部分焦仲卿,刘兰芝徇情化“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的故事与粱祝殉情化蝶的爱情悲剧有相通之处,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因而这样的蓄势便有助于学生在音乐的旋律中感悟鉴赏,沟通心灵。学生沉浸于伤感的旋律里,更进一步地体会了该诗的主题,有一种“美”被撕裂和毁灭的悲剧感受,整首诗歌的内涵与思想荡气回肠,令人回味无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篇6
课堂提问水平高低,体现了一位教师驾驭课堂能力,也对调动学生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优化课堂提问,增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呢?笔者结合中学语文教学方面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一己之见。
一、精心设计问题,巧妙提问
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仅会讲,更重要的是会导,会导就是要精心设计问题,巧妙提问。备课时,教师必须要认真钻研教材,抓住每一课的重点、难点和训练要求,再结合自己学生的思维能力、认识水平、表达水平,提出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出巧妙,才能激发全体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处于积极思维状态,能鼓励学生有创意思考,产生自己独特的个性感悟。
"孔乙己"在初中学生心目中是陌生的,即便认真预习之后也还是看不出所以然。针对这种局面,我打破往日教学的常规,出了"你喜欢孔乙己吗?"这样一道有助于发散思维的预习题,课堂教学也以此为切人点深人展开。这个话题调动了学生的情绪,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各抒己见的发言初起,同学们对主人公几乎是清一色的否定。又脏,又懒,又不知趣,酸溜溜的不让人待见。酒店中所有的人都拿他开心似乎也是咎由自取,丁举人把他打成那样似乎也很难引起对他的怜悯和同情。一个十分文静的女孩子说:"我一想他就恶心,还挺小气,几个孩子围住他,他就用长着大长指甲的黑手罩住茴香豆,脏兮兮的,要让我,白给都不吃……"于是教室里爆发出一阵阵哄堂的笑声。众口一词的彻底否定之后,对照原文一看又觉得不像被彻底否定的那么坏,在及时得体的引导下大家又发现他虽好吃懒做,但对酒店从不赖账,酸溜溜的谈吐中确实找不出什么脏字,不识实务但有热情,从教"我" 茴字的四种写法可知他确有一些学问,能写一笔好字无论如何也不会让人恶心……这样看来,孤苦无告的孔乙己如果不是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如果他不是不知悔悟地选择了那样一条人生之路,如果丁举人之流不对他下毒手,短衣帮不拿他取笑,"我"不对他过分冷淡,那么,人高马大的孔乙己或许应该是另一番情景,至少也应自食其力。在完成了分析中的突破,取得认识上的共识之后,我及时地以鲁迅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引出结论。同学们不但对孔乙己的陌生感消失,对鲁迅先生准确、深刻的概括也佩服得五体投地。在引导与启发中课堂教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一些毕业多年的学生回忆起自己的初中生活时还记得这节课,还能有声有色地复述出当时课上的许多细节。这次成功使我更加确信,巧妙提问,找准切入点,对难度较大篇目的讲授是多么重要。
二、善于变换角度,化难为易
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就需要调动全体同学的参与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那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呢?我觉得关键是问题设计须从学生实际出发,难易要适度。问题太深,学生启而不发,百思不得其解,就会丧失寻求答案的信心,挫伤学习积极性。有位教育行家说过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的话,其中蕴含了深刻的教育道理。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课堂提问研究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所谓"最近发展区"则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来确定的。维果茨基明确提出,教学就是人为的发展,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发展的方向、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以及发展的速度上,即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我们的课堂问题设置只有在学生思维和记忆的最近发展区内,才有得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判断、推理、联想、想像等方式,积极思考获得答案。如,在教朱自清的《春》一文时,讲到"春花***"一部分,我问学生:"这一段作者把春花描绘得生动形象,呼之欲出,你看看作者是怎样来表现春花的?"学生众说纷纭,费了很大劲才让学生明白。在另一个班再上同一节课时,我转变了提问的方式,"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写春花的?"结果,学生的反应与上一个班大相径庭。仅仅换了一角度,大大降低了理解的难度。
三、多层设问,化大为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篇7
为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也为了更好地提升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文章主要从关注氛围的营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进行差异性教学三个方面探讨和分析了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通过对学生进行了解,不断地转变思想观念,构建有活力、充满热情的语文课堂,满足语文学科教学实效性和全面性的需求。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高效课堂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构建高效的课堂模式已经成为众多教师追求的重要目标。因此,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来讲,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运用能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的主动性是关键点。教师要对学生予以充分的关注,保障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关注氛围的营造
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枯燥性和填鸭式的讲解是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首先就是关注课堂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更多的兴趣。在初中语文课堂上需要选择学生有兴趣的内容,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基础上动脑思考,不断提升对文章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从而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例如,教师在讲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过程中,就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童年趣事进行回忆,并进行讨论和分析,以此了解鲁迅先生所写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之间的关联性。另外教师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还需要对学生的特点进行了解,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因材施教,使用多方面的手段给学生讲课。例如,在《雷雨》中,可以使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游戏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娱乐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在氛围的营造上也可以加入游戏,让这成为一种教学的有效手段,还能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反应能力。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的激发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能够让学生更加认真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在兴趣的培养过程中教师需要按照学生的学习特点提供有趣的教学内容,让学习和爱好结合在一起。例如,有的学生喜欢美术,那么在学习《紫藤萝瀑布》的过程中就可以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用画画的方式将自己头脑中所学习的《紫藤萝瀑布》展现出来。教师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还需要认真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节奏点,以此为兴趣点进行不断的拓展教学,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更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满足课堂学习的需要,也能够让学生更加认真地对语文内容的学习进行分析研究[1]。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的过程中,在课前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个人的在集市上走是什么情形,让学生去想象,并且这个人德高望重,这样学生就会在想象之下哄堂大笑,学习兴趣也会更浓厚,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想知道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入到文本当中,让学生的学习减少束缚感,并且带领学生认真地去感知文本。
三、进行差异性教学
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性格以及学习情况也不同,因此在理解力和接受能力上难免会出现差异性。这种差异并不能成为区分优秀与否的标准。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关注的重点都是对问题标准答案的讲解,有一些学生在感悟方面不是特别强,因此学习效率也不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学习就失去了兴趣,在理解方面就会出现差异,和高效课堂相背离。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性差异,然后按照差异性进行耐心的指教。对于学生来讲,能够激发起他们学习的信心。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学习背景,在差异性教学方面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构建起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符合现如今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并在素质教育中不断得到推广[2]。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城市当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对这些内容不是非常的理解,尤其是不了解作者贫穷的童年生活,更不知道百草园是什么样子。针对这种差异性,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能够感知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作者鲁迅先生的成长经历,这样再去学习就会更具有效率[3]。
四、结语
文章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构建高效课堂进行了分析和探究,使我们意识到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建立的重要性。它能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中认真的学习,更好地领悟语文知识。
作者:宋文武 马松山 单位:凉州区长城镇长城小学
参考文献:
[1]程霞.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常规建设现状分析与思考:以会宁县初中语文高效课堂为例[J].才智,2016(4):13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高效课堂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构建高效的课堂模式已经成为众多教师追求的重要目标。因此,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来讲,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运用能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的主动性是关键点。教师要对学生予以充分的关注,保障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关注氛围的营造
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枯燥性和填鸭式的讲解是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首先就是关注课堂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更多的兴趣。在初中语文课堂上需要选择学生有兴趣的内容,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基础上动脑思考,不断提升对文章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从而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例如,教师在讲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过程中,就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童年趣事进行回忆,并进行讨论和分析,以此了解鲁迅先生所写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之间的关联性。另外教师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还需要对学生的特点进行了解,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因材施教,使用多方面的手段给学生讲课。例如,在《雷雨》中,可以使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游戏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娱乐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在氛围的营造上也可以加入游戏,让这成为一种教学的有效手段,还能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反应能力。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的激发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能够让学生更加认真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在兴趣的培养过程中教师需要按照学生的学习特点提供有趣的教学内容,让学习和爱好结合在一起。例如,有的学生喜欢美术,那么在学习《紫藤萝瀑布》的过程中就可以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用画画的方式将自己头脑中所学习的《紫藤萝瀑布》展现出来。教师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还需要认真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节奏点,以此为兴趣点进行不断的拓展教学,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更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满足课堂学习的需要,也能够让学生更加认真地对语文内容的学习进行分析研究[1]。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的过程中,在课前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个人一丝不挂的在集市上走是什么情形,让学生去想象,并且这个人德高望重,这样学生就会在想象之下哄堂大笑,学习兴趣也会更浓厚,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想知道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入到文本当中,让学生的学习减少束缚感,并且带领学生认真地去感知文本。
三、进行差异性教学
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性格以及学习情况也不同,因此在理解力和接受能力上难免会出现差异性。这种差异并不能成为区分优秀与否的标准。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关注的重点都是对问题标准答案的讲解,有一些学生在感悟方面不是特别强,因此学习效率也不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学习就失去了兴趣,在理解方面就会出现差异,和高效课堂相背离。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性差异,然后按照差异性进行耐心的指教。对于学生来讲,能够激发起他们学习的信心。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学习背景,在差异性教学方面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构建起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符合现如今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并在素质教育中不断得到推广[2]。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城市当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对这些内容不是非常的理解,尤其是不了解作者贫穷的童年生活,更不知道百草园是什么样子。针对这种差异性,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能够感知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作者鲁迅先生的成长经历,这样再去学习就会更具有效率[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阅读 有效教学
中***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070-02
1 前言
当今是高度发展的信息社会,单纯的知识型人才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老师和学生必须有效地应用技术,成为合格的信息找寻者、分析者和评价者,并能快速有效的成功解决各种问题,以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信息社会。[1]p35老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教学者,必然要适应社会,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创新用型人才,不能仅限于知识的传授,要教会学生有效的应用信息技术,获得更多的信息,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解决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 信息技术对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重要性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包括了阅读、写作等,本文只研究语文阅读的有效教学。中国阅读学会会长曾祥芹教授从未来教育的角度,分别从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这三个层面上提出了阅读的三种方法:精读、略读和快读。本文只重点研究精读。
那么,信息技术是如何作用于语文阅读的有效教学的呢?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把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内容作为信息载体,运用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结合语文学科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从而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最大程度培养学生解决语文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形成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2]
在了解了信息技术对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重要性之后,我们先探究传统语文阅读教学都存在哪些问题?
3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课前预习阶段,由于信息来源比较单一,学生无法切身感受写作背景,只能依托参考书望文生义。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传统阅读教学中,师生口述写作背景,只能凭借文字和听觉感知,并没有深刻印象。预习效果不佳。
在课堂分析文本时,缺乏情境带入和趣味性,学生只能机械的罗列文本知识点。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传统教学所示,百草园作为乐园的乐在何处,无法生成形象的情境,结果变成了板书上的植物和动物的机械罗列。
在回答问题时,学生的课上回答普遍角度单一,答题要点不全面。教师受传统教具的限制,无法实现教学引导多样化实践,造成学生被动的把知识点记在笔记本上。课堂知识无法内化,加之课后复习不到位,往往答题角度单一,理解不透彻。这样何谈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教师的有效教学。
学生缺乏课外阅读训练,对文字的感知能力较差,文字的意义转化能力差。教师只局限于课文的阅读教学,谈不到拓展和延伸。无法在课堂上充分展示相关资料,不能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教学任务的催促下,根本谈不到有效教学。
相对于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不足,信息技术在语文阅读有效教学中呈现出以下的优点:
4 信息技术在语文阅读有效教学中呈现出的优点
4.1 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阅读的效率
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信息资源,使知识共享,丰富教学内容,加大教学容量。在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3]
现代信息技术丰富了阅读内容、信息量大、信息多元化、信息来源多样化。海量信息资源有利于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提高阅读的效率。例如《木兰诗》一文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海量有关北朝民歌的信息,以及花木兰的相关文献,从***像、视频、声音、文本等多媒体信息中,获取更多相关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对花木兰这个历史人物有立体的认识,更能体现预习的价值。
生理特征决定了阅读效率。在心理学关于生理机制的研究中也表明,人的学习是通过眼、耳、鼻、舌、肤五种器官,把外界的知识信息传递给大脑皮层,由大脑进行分析、综合而获得知识。实验证明:视觉 83%、听觉 11%、嗅觉3.5%、触觉1.5%、味觉 1%。[1]p91(如***1所示)由此可见,在五种器官中,视觉获得知识的比率是最大的,听觉次之,二者结合则效果更加明显。现代信息技术呈现知识时形式多样化的特点,恰好符合学生知识信息的生理特征。教师可以根据阅读文本的知识重难点的讲解需要,灵活穿插一些视觉刺激的相关知识信息,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为语文学习创设了良好的言语情境,情景代入感强。这有利于提高阅读效率,提供给学生大量的感性材料,遵循了学习认知的规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量变到质变。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不断提高,从而提高阅读效率。直观形象的***像、视频、声音、文本等多媒体信息,互动交流方式的多样化,学习软件的多功能性对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语文有着很强的吸引力。例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当我们给学生呈现动画范读视频时,学生是很乐于观看,并能对照下面的字幕,自觉学习的。比如拔何首乌的根、听美女蛇的故事等。动画中的情景,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甚至是少有的兴奋、唏嘘和快乐的笑声。这一点是传统文字阅读无法比拟的。
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情感体验的激发和深化,有利于阅读时突破重点难点知识,从而提高阅读效率。例如在学习白居易《观刈麦》时,如果按照传统教学设计教学,学生听老师口头讲授,由于阅历浅显、时代久远等客观因素,学生无法想象“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是什么情景?而现代信息技术,直观的材料从视觉和听觉同时再现当时农夫收割的艰辛,更有利于学生阅读理解原文。即明白“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的路旁无田妇人的辛酸,也理解了收麦农夫“但惜夏日长”的矛盾心理。进而把握诗歌主题,实现有效阅读。有利于诗的主题的把握。
4.2 有利于语文学习阅读方式的转变,从而促进有效教学
所谓阅读方式的转变,是指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身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3]
信息技术下的阅读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阅读缺乏情景导入的缺点,***像、声音创设阅读情景,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使学生身临其境。
改变了望文生义,结合背景感知文章。如案例给出的相P作者的照片、所著的书籍的***片、以及来源网络和其他资料的文字性的介绍等。直观、具象的使学生获得感性材料,更好的了解那个年代、走进作者童年的生活状态。
课上课下互动交流方式多样,应用学习平台、学习软件,使得课堂阅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并且注重协作学习,能深入探究学习,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4]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并借助信息技术把阅读教学课堂延伸到课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来。
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加大课外名著阅读的量。如上述文本所示,学生会对动画中给出的百草园、三味书屋很感兴趣,无需老师过多的强调、讲解,学生会自主学习,甚至去主动阅读《朝花夕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便于检测阅读效果,使课堂各环节紧奏省时。如传统案例和信息化案例中呈现的一样,课堂检测从简单的课后题或者学案中的习题练习,转变成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例:乐景里有哪些植物和动物,带给作者童年的快乐?在看过相关影片后,结合你的童年经历,给大家讲讲你的童年乐事?如果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知识的迁移,阅读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为了进一步探究信息技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性,我对校内不同学段的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实际发出120份调查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02份。下面是调查结果汇总表和柱状分析***:
从表中的各项调查结果,结合柱状***不难看出占到90%以上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下的语文阅读在信息量、信息多元化、信息来源多样化、情境带入感、互动交流方式多样、趣味性、情感体验易被激发和深化、激发课外阅读量增加、便于检测阅读效果方面占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阅读的效率;有利于语文学习阅读方式的转变,从而促进有效教学。
5 结语
信息社会,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应用信息技术的手段实现”抽象问题的形象化”和“形象问题的抽象化”。我们作为一线教师,要通过具体并符合学校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处理好以下关系:多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教师整合与学生整合的关系;课堂整合与课下整合的关系;“拿来”和创新的关系;单向学习与多维互动的关系。[5]P63-66用以实现信息技术下语文阅读的有效教学,我们都为之努力探索,不断实践,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不断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做到学以致用,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 王馨,郭丽文.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11:35,91.
[2] 宗永喜.信息技术辅助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1-28.
[3] 蔡晓玲.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现状与应对策略[G].上海师范大学,2011:1―44.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篇10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特级教师宁鸿彬初中语文教学经验的研究
(山西 刘晋生)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宁鸿彬老师的语文教学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一个“精”字。这个“精”字,既体现在他的语文教育观念上,也体现在他的语文教学实践中。
宁老师改革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是:“重视研究在减轻学生负担的情况下,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宁老师在观念上的“精”表现在他对人们普遍认同的“苦学”、“多练”持否定的态度。宁老师说:“由于把基础教育的目的错误地认为就是为了升学,于是凡是能够多拿到些分数的办法便纷纷产生,不管科学与否。”
宁老师主张“精练”,就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依据,以科学的、艺术的训练措施为手段,做典型的、精要的、适量的练习。
宁老师给自己的语文教学实验提出了很高的标准,透彻一点说,他的训练目标,一是要完成教学任务,二是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承受能力;训练的手段:一要讲科学性,二要讲艺术性;训练内容的选择应有很强的代表性,训练过程应精要干练,训练量应因人而异,适可而止。这是一个综合性标准,没有广博深厚的知识积累,举重若轻的驾驭能力,高效有序的训练经验是难以实现这样高的目标的。为实现这一目标,宁鸿彬老师的基本做法是“精心设计”。
所谓“精心设计”,就是“讲”的设计要“精”,这才能扩大教学容量,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率,把课外作业放在课内完成,确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练”的设计要“精”,这才能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较多的收益。宁老师抓住了语文教学活动中最基础的工作环节,认认真真地做教育规划和教学计划,精心设计讲读课与能力训练的方案,如同对待战略战术一样,从宏观的目标控制到微观的技术操作,匠心独运,精益求精,为教学实验的成功做了大量的比较精确巧妙的设计。
一、融讲练于一体做好总体设计
坚持总体设计,就是针对教材与学生两方面的实际情况,做出有主有次、有点有面、有详有略、有取有舍的教学安排,融讲练于一体,讲与练相互为用,相辅相成。
如他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设计,便采取了只是指导学习重点学习课文的前两段,其余各段从略处理。理由是:
第一段虽然很短,而语言的容量却很大。交待了百草园的位置、大小、得名、变迁、特点等一系列问题,指导学生认真阅读,仔细领会,搞清楚这一段所表达的意思,并且在此基础上模仿这一段的写法,指导学生口头作文——片断练习,写一个记处所的文章的开头。
第二段描绘了百草园夏日的景色。写法极为精妙,有点有面,详略分明;有动有静,抓住了事物的特征;语言准确,采用了多种修辞方法,绘形、绘色、绘声,巧妙地运用了关联词语;描述的顺序变化有致,颇具典范性。进行这一段教学时,不仅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领会,而且指导他们学习运用“不必……也不必……,单……就……”这一组比较复杂的关联词作造句练习,还指导学习这一段的写作方法,做口头作文——记叙自己喜爱的一个地方。
第三至六段是常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由学生读一遍,知道这里有人给讲有趣的故事就行了。
第七八两段,写闰土的父亲教给的捕鸟方法及其乐趣。这两段中准确地使用动词,写出了捕鸟的过程。由于在《人民的勤务员》一文中,***在火车上为旅客服务的那一段,动词的使用很准确,已经作为重点指导过,捕鸟这一段,读一遍课文,安排把那些用得精确的动词挑出来就行了。
第九段以后,记叙了三味书屋的情况,意在与百草园的生活作对比。读一读课文就可以达到对比的目的,无需再作过多的解释。对初一年级来说,其中的一些诗句是相当难懂的,又不是教学重点,即使学生不懂这些诗句也不影响前后两部分课文的对比,无需逐字逐句地串讲,只要学生知道在这里读的是些晦涩难懂的诗文就可以了。
这样的设计,取舍合理,主次分明,并从阅读、说话、写作等能力训练着眼,确定了教学目标,选准了训练的内容与方法,突出了训练的重点,摆脱了面面俱到的程式,为胸有成竹地组织好课堂教学设计出清晰的教学思路。
二、确立科学的设计思想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