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

新文化第1篇

关键词:文化的创新;创新性的文化;创新性文化的塑造

中***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7)06-0136-04

文化是历史的,历史也是文化的,就文化与历史的现实性的关系而言,文化与历史的关系是一种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历史的发展影响着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发展也影响着历史的发展,没有游离于历史的文化,也没有游离于文化的历史。但从因果关系的维度看,文化首先应是历史的。根本性的原因在于文化作为一种本质上是观念性的存在,它没有自己***存在的历史,文化的历史通常不过是人类社会历史的伴随物。文化不是先于人的存在,而是在人之后的存在,或者说是一种属人的存在,文化作为社会历史及其发展在观念上的反映,在思维逻辑的认知上应确认为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决定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不是相反。不仅一定阶段的社会历史存在的状况与性质决定着一定阶段的文化内容与性质,而且社会历史发展为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动力。文化是一种有根的存在,而不是漂浮在空中的云彩,社会历史的状况是文化生成的土壤。在文化与社会历史间的因果关系的阐释逻辑上,首先应从社会历史的生成与发展去解释社会文化的生成与发展,而不应如有人所主张的那样,将文化视作是一种解释社会历史的理论,以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去解释社会历史的生成与发展,将人类社会历史视作是一种纯粹的文化史。当然,肯认社会历史相对于社会文化在因果关系上的逻辑先在性,并不意味着可以否认社会文化对社会历史的作用与影响。一种文化的生成,无论在性质上是属于好的或坏的,优的或劣的,善的或恶的,美的或丑的,都会给予社会历史的生成与发展以积极的或消极的作用与影响,也正因为如此,社会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创新、文化的建设、文化的保护、文化的传承、文化的批判,文化的扬弃等,始终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不论何种性质的文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人的活动与行为产生教化作用、规范作用、范导作用,从而也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推动与阻碍的作用,赋予社会历史以不同的文化色彩。

文化是生成的,也是发展的,文化的生成与发展虽然存在着快慢之分,但却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绝对不变的文化。所谓原生态的文化,只是某些进化相对缓慢,发展相对落后的文化,并不存在纯粹意义上的原生态文化。文化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是社会历史的,人的实践活动的能力与水平并不会停留与固定在一个点上。社会历史发展的节律有快有慢,但在总体趋势上是向前的与上升的,这是文化在逻辑上是流动的内在性根据。文化的生成与发展一般说来在总体趋势上与社会历史的生成与发展之间保持着相对的同向性与类质性,这是因为,从归根到底的意义上看,决定社会文化性质与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力是社会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但社会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只是决定与推动社会文化生成和发展的最重要因素,而非是唯一性的因素。影响与作用于社会文化生成与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社会文化的生成与发展既受社会因素的影响,也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既受现实因素的影响,也受传统因素的影响;既受民族与国家内部因素的影响,也受民族与国家外部因素的影响;既受社会中的经济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社会***治因素,包括社会文化系统各种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相互作用因素的影响。文化的生成与发展虽然没有自己***的历史,但文化的历史与社会的历史之间在演进的轨迹上并不总是吻合与平行的,有时也呈现出非平衡与背离的状况。一个民族与国家经济繁荣的时期,并非也一定是文化繁荣的时期;同样某些在经济***治处于落后状态的民族国家,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其文化的发展状况却在个别领域中有过杰出的表现,展现过耀眼的光芒。十九世纪上半叶的德国哲学、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俄国文学的繁荣便是其经典性的历史例证。

文化是实践的、历史的,因而文化也是发展的,发展是文化维持其生命持续力的不可或缺的基础与条件,没有发展,任何文化都经不住岁月的蒸烤而走向没落与枯萎。文化的河流也与自然界的河流一样,需有源源不断的活水的汇入才会长流不断,汹涌澎湃,一浪高过一浪,永不枯竭。相反,没有文化的不断创新,也就等于文化的河流失去了新的活水的供应,而在缺乏活水供应的情况下,即便没有干涸,也会由流动的河变成一潭死水的湖。一种文化,不管它在世界历史上曾经多么的灿烂与辉煌,倘若它缺乏创新与发展,其光芒也会随着岁月的流逝使其灿烂渐失,辉煌不再。在世界历史上,某些民族的文化高峰只有一座,而不是一座接一座,连绵不断,这样的例证并不少见。一种文化要维持自己的存在,就必须发展,而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创新,没有文化的创新,也就没有文化的发展,这并不仅仅是一种逻辑性的推论,而且是经验性的历史事实。

影响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文化的发展与创新的主要动力来自于人的社会实践的发展。社会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的变革,以及在一些基础上发生的社会的经济结构与***治结构的变革是推动社会文化发展与创新的根本性因素。相同的生产方式与交换基础必然生成大致相似的文化,停滞的社会历史导致的必然是相对固化的文化。这些在人类社会历史的进程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表现为一种常态。然而,一种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也与这种文化本身的性格与特质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关系。文化是一个系统或有机体,任何一个文化系统或有机体都具有自己的性格与特质,它的性格与特质是它的文化基因,它或多或少影响,甚至决定着这种文化的表现形态。文化的创新需有创新性的文化作支撑,一个缺乏创新文化基因的文化很难实现文化的自我更新与转型。近些年来,中国学者围绕着李约瑟难题与钱学森之问进行了不少的思考与讨论,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为何在自然科学理论上却少有建洌坑绕涫墙代以来,当西方社会的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科学巨星灿若繁星时,而为何我们在科学上却鲜有硕果,大师级人物稀若辰星,甚至难觅?人们试***从各方面进行解答,有人将上述现象归因于经济的落后,有人将其归因于***治的专制,也有人将其归因于科举制的选人制度,还有人将其归因于中国汉字的象形性――因其过于感性直观抑制了人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上述的见解也许都有道理,但有一点似乎被人们忽视了,即中国传统文化中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缺乏,对中国文化的创新,尤其是对科学技术的创新,起着不可忽视的阻碍与抑制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学作为标志与符号的,儒学虽不是中国文化的全部,但它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社会文化中占据着主导性与支配性地位。不仅自汉代以降的儒学的“一学独尊”的地位阻碍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竞争,更为重要的是儒学中内在蕴含着一种保守主义的性格与基因。在对待文化的态度上,儒学对人们的要求是“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这是儒学世代相传的圣训,也是不可变更的治学原则,这种治学的圣训与原则所主张与推崇的基本性的价值取向是学习而不是思考与探索,是传承而不是创新,是尊古而不是怀疑、批判与超越。这样的儒学圣训与原则虽然有利于文化与知识的传承,也有利于儒学的香火不断,却不利于知识的增加与更新。文化的创新与自我更新,它可以造就出无数的学富五车的学者与博学鸿儒,却难以造就出具有彪柄史册的科学大师与思想大师。时下,有不少人诟病中国的学生是考试的高手,创新的低能儿,从表面看是教育制度的问题,从深层看也有教育传统与教育思想的问题,与创新性文化的缺失密切相关。

如上所述,文化的创新与创新的文化密切相关。虽然就其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看,任何民族的文化都会随着社会实践与历史的发展而发生或快或慢的变化,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原生态文化”,创新性的文化不是影响文化创新的唯一因素,但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一个民族的文化中,文化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的有与无、强与弱,都会对一个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进程起着不可忽视的或积极或消极的作用,这一点应是不争的与无疑的。那么,何谓创新性的文化?什么样的文化意识、文化精神、文化思维才具有创新性文化的品格与特性?本人以为,创新性文化至少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品格与特性。

其一,创新性的文化应具有面向实践、面向现实、面向未来的文化视野。它应鼓励人们与时俱进,努力创新,即是说应引导人们的目光向前看,而不是引导人们向后看,应弱化而不是强化人们的崇古、尚古、唯古的意识。应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与文化观,应历史地与辩证地对待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既要反对文化虚无主义,也要反对文化的保守主义与崇古主义。首先,我们应对传统文化给予应有的尊重,对那些对传统文化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物,以及那些经过时间淘洗而流传下来的文化典籍给予有的尊重。这不仅是因为,文化是生成的,是一种有根的存在,传统文化是前人实践的观念表达与创造,它构成人类社会全部历史的一个不可分离的部分。在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我们不应像某些与文化虚无主义者那样,用一种抽象的,所谓应该的理想性标准,或是站在当下的位置上进行所谓的价值重估,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生成的必然性与历史的合理性,而是应该将传统文化置于它生成的历史条件与环境下进行历史性的评价。更为重要的是,文化的演进是有连续性的,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不是从零出发,也不是一张白纸上的重新书写,而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并以传统文化作为参照的改写与续写,任何创新都是以既有的存在作为参照的,离开了这个参照,创新就成为说不清楚的东西。实际上,社会精神生产也与社会物质生产一样,也遵循着大致相同的规律与路径。如果说,社会的物质生产所遵循的是“每一代人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的规律与路径的话①,文化的生产也需要从既有的基础出发,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改变传统文化。在一定的意义上说传统文化既是文化创新的材料,也是文化创新与改变的对象。其次,在文化发展的问题上,采取保守主义的立场与态度也是不可取的。文化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任何文化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与环境的产物,都或多或少地打上时代的烙印,存在时代的局限性,即使是曾经属于先进的文化,也并非能始终保持其优秀与先进性,随着社会历史条件与环境的变化,也有可能变成不合时宜与落后的文化,更何况人类的实践是发展的,新的实践需要新的文化与之相适应。传统文化既有可能成为文化继续发展,建构新的文化价值系统的材料,也有可能成为文化发展的负担或包袱。正如恩格斯在论及宗教时所指出的那样:“在一切意识形态领域内传统都是一种巨大的保守力量。”② 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问题上,应反对一切形式的文化保守主义、恋旧主义,更要反对文化的复古主义,抛弃类似于中国儒家学说中所宣扬的“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圣训。倘若我们面对历史性的文化,只是采取“述而不作”的态度,文化也就没有历史可言。

其二,创新性的文化应具有反思的、批判的精神。虽然,在马克思历史观的理论逻辑中,推动社会文化发展与进步的主要动力是人们的社会实践,以及在人的实践基础上生成的社会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的运动与变革,而不是反思、批判。深刻的原因在于,文化作为一种观念性的存在,它没有自己的***的历史,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决不可能是***于人的实践之外的自我运动与自我超越。但这也决不意味着文化对人的实践,或社会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要求的适应完全是自发性的,无需人的参与与努力。一般来说,文化对社会实践要求的反应与适应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自发的方式,一是自觉的方式。反映与适应的方式的差异,对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而人们的文化自觉与人们的反思批判精神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对文化的反思与批判虽然不是推动文化发展与进步的原动力,但它是促进文化发展与进步的助产婆。在缺乏反思与批判的情况下,社会文化也能实现某种程度的自发性发展,但发展与进步的速度通常是缓慢的。那些在文化史上的人物,之所以被人们称之为历史人物,并被人们所尊敬,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比一般人更具有反思与批判精神,他们是新文化的助产士或接生婆。

其三,创新性的文化应具有开放性的胸怀与包容性的品格。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民族文化的存在是构成民族品格与特质的重要因素,也是民族的认同感与凝聚力生成的基础,对自己的民族文化给予充分的尊重应是不争的必需。但这种不争的必需,不应成为在文化上坚守保守主义的理由,将尊重变成一种盲目的傲慢与妄自尊大。民族文化的创新不仅需要继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反映本民族的社会实践,也需要吸收其它民族的优秀文化,反映全部人类的历史实践。因而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创新需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与包容性的品格,吸收一切积极性的优秀成果。一种非开放性或封闭性的文化系统,在性质上是属于地域性的文化,而任何地域文化都具有自然的与历史的局限性。不仅对外来的文化应提倡开放与包容的文化态度与文化精神,对本民族内部文化的发展同样需要这种态度与精神。尊重多元文化的存在与彼此竞争,贯彻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的原则,提倡文化发展上的求新求异精神,而不仅仅是对既有文化的记住与守护。当然,文化上的开放与包容,并不意味着文化上的放任,不意味着对落后与有害文化的容忍,而是指应摒弃文化上的门户之见,不论哪个民族的文化,只要是优秀的,都应给予积极性的接纳。

如前所述,文化的创新需要创新性的文化作为必要条件,创新性的文化是文化创新的土壤。但创新性的文化也是历史性生成的,并不具有自然的或天赋的性质。创新性文化的生成也需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既受客观的历史进程的制约,也与人们的主观自觉密切相关。

从历史的维度方面看,一个民族的文化系统中是否蕴含文化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首先取决于一定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的性质。从历史的经验事实中,我们或许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处于农耕文明发展阶段上的民族较之于处在工业文明发展阶段上的民族,或者说处于自然经济发展阶段上的民族较之于处在商品经济发展阶段上的民族,就其一般性与总体性的文化性质而言,前者呈现出明显的保守性,后者呈现出明显的创新性。不少中外从事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学者,在对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中通常得出的结论是,西方文化比中国传统文化更富于张力,中国人看重的是知识的积累与文化的传承,西方人看重的是知识的批判与文化的创新。这种看法如果仅就中西方文化的近代史的比较而言,的确是有道理的,但若从全部中西文化史的比较而言,这种看法却是难以成立的。一个确认不争的事实是,以英、意、法、德为主要代表的西方文化在文艺复兴、新教改革、工业***之前,无论是就其文化的价值取向而言,还是就其文化发展的表现形态而言,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并没有什么本质性的不同。在西方近代以前的中世纪,以基督教文化为核心与代表的西方文化,不仅与中国的儒家文化一样,经历了一个长达千年的文化冰冻时期,而且在文化运行的方式上,儒学与基督教也遵循着大致相似的路径与轨迹,尊经重典、信而好古、述而不作是其主要特征,学者的主要使命与工作即是对经典的重述、诠释与论证。不同的地方只是在于儒生们重述与诠释的是孔学,基督教徒重述与诠释的是以亚里士多德哲学为根据的基督教教义。虽然,我们不能以的态度对待欧洲的中世纪的历史,不能将欧洲中世纪的历史视为一无是处,漆黑一片,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中也有如恩格斯所说的许多进步,但总的来说,其变化的速度是缓慢的。比较中西文化发展轨迹的差异,有两个极其重要之点需要辨别与确认,其一,中西方文化并不总是对立与冲突的。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曾经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③ 而在贵族统治时期,也可以说在“封建主的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核心文化价值观念必然是“荣誉、忠诚,等等”④,马克思的这一观点既适用于西方中世纪的文化的实际,也适用于中国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实际。因此,抽象地而不是具体地谈论中西文化的对立与冲突是缺乏历史根据的。所谓中西文化的对立与冲突实际上只存在于中西方近代以来的历史中,而不是全部的历史中。其二,将近代西方科学理性或科学精神的崛起,以及以这种科学理性与科学精神为基础的现代科学的产生与科学巨星的频出归因于西方文化中的天然性内在张力是缺乏说服力的。就全部西方文化而言,它并不具有天然性的创新基因,不仅如此,在近代以前,西方文化在总体上并不比中国文化优越,即使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情况也是如此。一直被西方人引以为优越与自豪的科学只是出现在工业***发生后的18世纪。而在“18世纪以前根本没有科学;对自然的认识具有自己的科学形式,只是18世纪才有,某些部门或者早几年”⑤。所有的农耕文明时代的文化都具有保守性的性质,这是一种普遍性的经验现象,无论是西方与东方,概无例外。深刻的原因在于,农耕文明的生产方式是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而在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中,“原封不动地保持旧的生产方式,却是过去的一切工业阶级生存的首要条件”⑥。西方文化,尤其是自然科学在西方文艺复兴与18世纪工业***后之所以发生了深刻性的质变与巨大发展,引发了中西文化的对立与冲突,以及中国在自然科学发展上的明显落后与巨大差距,根本性的原因在于,以机器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取代了以手工工具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在商品经济社会中,“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是其基本特征⑦。正是生产方式不断要求变革的驱动,才使得西方文化走出了长达千年的缓慢发展的冰冻期,取得了自然科学的巨大发展与相对于非西方民族的巨大优势。

当然,确认社会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对一个民族的文化性质与特质的制约作用,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完全是自发性的,更不意味着文化发展的逻辑完全受制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演进的逻辑。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是影响文化发展的基础性因素,但不是唯一性的因素。不然的话,我们就无法解释这样的现象,处在大致相同发展阶段与相同发展水平的民族,在文化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与差异。创新性的文化是生成的,它既受自发性因素的影响,需要客观因素的驱动,推动文化创新的真正动力来自于人们改造自然与变革社会的实践,但也需要人们自觉地倡导与培育。首先是倡导。应在全社会的范围内营造一种文化创新的氛围,鼓励人们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创造出与时俱进的新的文化内容与形式。文化的创新是一项群众的事业,只有当全体国民都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才有可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创新。其次,创新性文化的形成也需要培育。创新文化的培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只要我们放弃文化保守主义心态,持续不断地推进创新性文化的建设,我们就一定能达到目标,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再一次辉煌,再创造出一座新的文化高峰。

注释:

①③④⑤⑥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8、142、100、18、275、275页。

新文化第2篇

中国农民淳朴善良,广大农村保留着许多良好风气和传统美德。但至今还有一些地方的农民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这是当地农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前农村文化的落后和无奈。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农村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农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这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也制约着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曾经有人提出,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建设应该先于文化建设,有了经济基础才能种植文化的根苗。这种将经济与文化机械分割的说法是不能让人信服的。实际上二者是互相促进,并行不悖的。只有生长在深厚文化土壤上的经济,才是稳固而可持续的,国内生产总值本身的增长并不必然增加人们的幸福感,只有当物质的增长为人类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为文化的繁荣提供养分时,经济的增长才能具备不竭的动力。无论是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还是农民的致富,都离不开文化的哺育和支撑。新农村建设不光是修路盖房,更重要的是改变农村面貌,实现乡风文明,让农民真正感受到幸福。“富了口袋、穷了脑袋”的农民不是新农民,物质发达而文化缺失的农村也绝不是新农村。从这个意义上讲,能否形成社会主义农村新文化和塑造新农民,能否让广大农民成为具有自主意识和民主法治观念的现代公民,应该是衡量新农村建设成败至关重要的指标。

如果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代表了中国传统农民典型的生活节奏;如果说“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代表了中国传统农民最朴实的幸福观……那么,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日益加剧,农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他们求知求乐求美,改造自身的愿望将更加强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说到底,就是要在***的领导下,不断构建中国农村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塑造中国农村新的文化与新的农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离不开新文化这个大背景,离不开新农民这个新主体。新的生产方式,意味着现代生产技术的应用和适应市场经济的新理念的形成;新的生活方式,则意味着新的观念意识和新的行为方式的形成。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全体农民素质的提高,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由此形成良性循环,建设新农村的步伐一定能够迈得更大更快。

当前,农村的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滞后是不争的事实,但农村不是文化的荒漠,它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乡土文化。由于各民族、各地域的文化都是那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农村传统文化既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文化财富之一,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以及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农民也不是没有文化的人群,他们中间卧虎藏龙。根植于广大农村的“乡土艺术家”们,他们的艺术养分直接来自于农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相通性,是农村文化事业中最活跃的因子。只要各级地方***府和农村基层***组织,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民群众文化活动,挖掘和用好这两个资源宝库,新农村文化建设就能如虎插双翼一飞冲天。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逐步加快,新农村、新文化、新农民的追求和梦想,也会像这春天的花儿一样在祖国大地竞相开放。希望的田野有了新文化的滋润,才能更加欣欣向荣;勤劳的农民接受新文化的熏陶,才能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为此,我们的《农民科技培训》将进一步加强宣传农村文化建设,为培养造就出一代又一代高素质的新农民,做出新的贡献。让丰富多彩的新文化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共同携手建设我们更加繁荣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新文化第3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误区;建议;途径

一、 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

1、 企业文化的建立,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企业文化可以使企业的整体战略、及经营战略、职能战略更加清晰明朗。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制定出实现目标的计划与实施方案,明确企业主营业务类型,确立企业发展方向及其在行业中的地位,可以有效避免在企业发展中盲从他人,造成决策失误。企业文化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企业文化的建设,可以使企业更加民主活跃,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在企业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并最终使企业成为具有活力的创新型企业。

2、 企业文化的建立,有助于提升企业士气,发挥在经济中的支撑作用。

一个企业鲜明的企业文化,可以很容易将本企业与其他企业区分开来,它所传达出的企业经营理念,对外所展示出的企业形象,可以提高企业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提升企业及员工士气。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员工在精神上的满足感,只有企业员工实现了物质与精神双丰收,才能有企业文化的昌盛,才能更好地发挥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3、 企业文化的建立,有助于企业品牌的打响,永葆企业生机活力。

传承百年的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拥有特色鲜明、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成功的企业品牌,应该是品质和文化的有机结合,将无形的文化价值转化为有机的品牌价值,把文化财富转化为企业的竞争资本,从而使企业更具活力与生机。

二、 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误区

在探索企业文化建设路子的过程中,一些企业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存在着较为片面、机械 、僵化的现象,具体表现是:

1、盲目效仿,形式化严重

某些企业看到别的企业搞企业文化发展了,就跟着效仿, 误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创造特色环境,在没有充分考虑客观情况、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决策层缺乏统一性和认知性,盲目导入各种管理系统,更有甚者花很多钱做OA、ERP等管理软件,套用西方管理模式,不但没起到文化的建设,还给企业员工增加很多负担,导致员工不能正常工作,负担严重,情绪低落,不爱工作,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竞争了和原有的本色。

2、概念模糊,文体化泛滥

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把内部开展的文体活动当成企业文化,热衷于活动的轰轰烈烈,并将其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硬性指标来完成。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有些文体活动并没有争取职工的意见,不是职工所向往的活动范围,这样做下去不但增加了企业负担,而且将企业文化扭曲。

3、言行不一,空泛化至上

在一些企业,门口、走廊到处是标语口号,职工每天唱厂歌, 而管理思想另行一套。有的企业总讲“以人为本”,但采取什么办法手段真正体现以人为本,起到凝聚、激励员工的作用,领导者却没有深刻的研究和实践。

4、观念守旧,僵硬化继承

主要是对企业文化认识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有的企业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制定和执行企业的规章制度,就是职工的文明礼貌、道德风范、企业的知名度等,把企业文化看成一旦形成就长此永久不变的信条。

以上四种误区有着一定的共性,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企业文化的健康发展。

三、 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综合考虑其所属行业的特性、企业自身的特点、企业发展阶段、领导认知、员工认可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具体从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企业发展不同阶段,企业文化建设侧重点应有所不同。

企业文化的建设要与时俱进,随着企业成长不断的调整适应。企业成长一般分三个阶段:创立期、成长期、成熟期、在创立之初的企业,首要任务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因此企业文化应侧重人文关怀,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让员工看到企业发展与自身成长是密不可分的。企业进入成长期,一个公平公正的内部竞争环境尤为重要,企业的组织结构也要相应调整。此时企业文化应层中制度化的管理,划清职责权限,明确分工,赏罚分明,用完善严明的企业制度来推动企业发展。经过多年的运营,企业步入正轨,运行平稳,企业进入成熟期,员工各司其责,业务流程相对熟练,很容易产生倦怠感,责任感下降,工作效率不高。此时的企业文化应侧重于保持企业活力,激发员工创造性,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开发人才,强调危机意识上来。

2、重视企业领导,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推动促进作用。

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应该是企业领导与企业员工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是由于企业领导在企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领导本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知识层面、思维方式、道德修养等等,往往对企业文化的实质内容与走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领导者本人的言行举止,行为方式就是一种号召,是一个标杆。只有领导者本人自觉融入到企业文化当中去,企业文化才能真正的推广下去,不断完善深入下去。企业文化建设需要企业各个部门之间,部门内部员工之间协调配合,只有领导高度重视,加大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才能真正推动企业文化的发展。

3、企业文化必须得到企业全员的认同。

要增强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使职工形成同一的理念,并且贯彻落实。要结合企业的特点和发展走势将企业文化建设融入到企业的各项活动当中去,渗透到员工的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层面。企业可以通过在职培训等形式,增强职工对企业文化系统的认识,让职工人人参与在其中,从“要求我这样做”转化为“我应该这样做”,才能按照企业文化管理的要求,用文化 理念指导个人行为,使之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

4、建立以人为本,唯才是举的企业文化。

企业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这里的“人”不仅仅指企业员工,更指企业赖以生存的客户。对内,企业是员工的集合体,企业存在和发展要依靠员工,领导者要真心善待员工;对外,适应市场竞争需要,最大程度地提高客户满意度及忠诚度,保留现有客户,不断发展新客户。这种企业文化的建立应传递出一种正能量,让员工从内心真正戒奶,肩负责任感与使命感,从而更好为客户服务,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企业的竞争依赖于人才。企业要积极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唯才是举,外引内修,积极引进外部人才,对内加强培训,给予人才广阔的发展空间,搭建起人才成长平台。以良好的企业氛围聚集人才,用公平公正的用人机制留住人才,选好用好人才,让人才真正为企业发展服务。

四、 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

1、塑造企业外部形象,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良好外部环境。

企业的外部形象,是公众和员工对企业的整体评价和印象,它建立在企业对社会和公众所做的贡献并为社会所认同的基础上,建立在员工是否与企业荣辱与共,关心企业经营和效益,珍视企业信誉的基础上。对于企业来讲外部形象主要应包括企业产品的信誉、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员工队伍风貌、企业环境,以及企业在社会公德、公益事业方面的形象。一个企业要树立起自身良好的形象,首先要打响企业“名牌”,在产品质量管理上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高水平,保证质量过硬,才能取得公众的信任,才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员工只有发扬对客户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敬业精神,在产品品牌延伸方向注入企业文化的内涵,通过提供优质服务,建立客户的融洽关系,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规范约束自己,才会受到社会各界的欣赏和信赖。

2、完善企业管理制度,给予企业文化建设内部保障。

企业文化的建设,要妥善处理好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的关系,企业文化只有与其它的管理模式和企业规章制度相结合才有更好的效果。管理制度对于企业来说,它是管理者意愿得以贯彻的有力支撑, 在得到员工认可的前提下,使企业管理中不可避免的矛盾从人与人的对立弱化为人与制度的对立,可以更好地约束和规范员工行为,减少对立或降低对立的尖锐程度,逐渐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制度化管理体现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矛盾,并不是对立的,关键是从制度的制定到执行整个过程是否真正体现出了公正的内含,是否体现了企业的根本需求,如果达到了这个要求,那么制度化管理就奠定了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3、加强企业员工工培训,提升员工文化素养。

企业文化有高度的自觉性和鲜明的企业特征,企业文化与员工培训的层次、状况有着直接联系。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依靠有较高道德和文化修养的人。人才的培养,道德素质的提高,必须通过员工培训完成。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必须加强对员工市场经济知识的教育,使员工转变观念,树立竞争意识、危机意识、产品质量意识。因为市场经济对科技文化知识的需要越来越高,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严。丰富人的知识,提高人的素质,唯一的途径是加强员工培训。员工的思想***治教育,促使爱企敬业,使员工产生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忠诚之心。员工的文化科学教育,可以使员工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加快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加速企业生产力的发展。市场经济客观上驱使人们追求效益、追求利润,生产的自由度增大。但市场经济也要求人们诚实信用、讲究质量、文明经营,礼貌待客。社会也要求人们互相帮助,关心他人,热爱集体。道德教育可以塑造人们的灵魂展示企业的良好道德风貌,进而树立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这些都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但实质要靠员工培训来支撑、来沟通。因此,企业文化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培训,培训是企业文化的基础,是企业文化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4、 开展各色活动,营造和谐企业氛围。

把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手段来抓,充分考虑员工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努力使其有一个健康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使他们从良好的文化氛围中体会到企业凝聚力、亲和力以及具有人文情怀的温馨感,增强员工归属感,与企业自觉地建立一种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企业各级组织要经常地组织员工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举办各种类型的知识讲座、技术创新、文学艺术和劳动竞赛活动,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寓教于乐,将企业文化的深刻内涵通过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出来,既简单明了,又直接生动,使员工在情感上易于接受。通过文体活动,员工之间可以减少摩擦,缓解矛盾,产生信赖,进而密切合作,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广大员工的向心力。引导员工创造一种重视文化、塑造自我的良好氛围,激发员工建设企业文化的热情和愿望,力争把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企业文化是领导者的思想行为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和员工的认知中的反射。建设企业文化,不仅仅是要员工知道怎样做,更是需要领导者的认识。企业文化的建设与企业的管理,是相互促进的,企业文化不需要刻意去建设,它与企业的制度建立推行、企业执行力建设、管理行为是相生相息的。(作者单位:大连坤龙市***园林建设有限公司)

注释:

新文化第4篇

第二是媚情。新新文化又是一种媚情文化,当信仰和理念这些高级需要趋向于衰微的时候,人们的感情和情绪这些低级需要,就逐渐上升到主导地位,这对新新人类来说特别真实,因为他们生长在信仰和理想相对缺乏的时代,人类的原始兴趣和追求在闲着没事儿的时候就容易被激发和唤起。正像《大话西游》所表现的那样,媚情文化是对爱情的一种张扬,用了后现代文化对爱情进行重新诠释,不是说它对爱情一点也没有解构,爱情本身作为一种终极价值依然是很神圣、很崇高的,但是它的表达方式却十分直接和随便了。例如至尊宝提出“来吧”,白晶晶立即用“来就来”做出反应,在他们俩之间看不出半点羞涩和踌躇。当白晶晶已把至尊宝的性冲动唤起,她突然又说:“白天我不习惯,晚上再说。”至尊宝则一点也不生气:“晚上也好白天也好,以后你随时需要随时吩咐,从今天开始,我会一直陪着你。”像这样的事情在新新人类这样的年龄能够这样拿得起放得下,媚而不***进退有度,不是比那些没有爱情的婚姻更高尚吗?

第三是***。新新文化追求***这种宝贵的文化价值观念,尽管他们大部分是在七十年代后期实行计划生育以后所出生的独生子女,但他们的***意识却特别强烈,他们并没有被双亲宠坏,在学习、工作、生活和交际方面都很有自己的主见,对各种人生问题拿得起放得下。他们既不依赖组织,对他们大多数而言也没有组织可依赖,又不依赖家庭,他们有些人的双亲是下岗工人,而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即使有的家长有能力在社会上为他们谋求较好的职位和前途,这些新新一族也不愿意到这些靠人事关系跑来的工作岗位任职。这种***不倚的价值取向,一方面反映了新生代的自信,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们不与世俗环境同流合污的另类意识、另类感情。从这里我们看到中国的未来和希望。

第四是特行。新新文化的***特质同时决定了它的特行品质。特行就是新新人类表现个人魅力和风采的独特行为。除了一些表示他们共同的一般特征以外,在许多方面,包括穿着打扮,行为举止,他们不愿赶时髦,随大流,反映出多样化的审美观和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与其说特行是新新人类的个性表现,不如说是他们的存在哲学。英国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贝克莱说过:“我思故我在。”新新人类别反其道而行之,追求个性,按照自我的独特方式存在,提出“我特故我在。”在新新人类看来,最终决定一个人的存在价值的,不是思考和思想,而是那种独特的思考和独特的思想。这是因为人人都会思考,人人都有思想,只有思考独特,才能思想独特,只有思想独特,才能存在独特,才能不再是别人的影子和附属物。特行含有行动哲学的含义,“我存在我行动,我存在我主张”,这十二个字把行动哲学的意义说得一清二楚。只有行动和主张才能表明人的存在,没有行动和主张,人的存在也失去了意义。

第五是稚嫩。稚嫩指幼稚化的倾向,例如媒体报道,上海的大学生叼奶嘴,用奶瓶,穿着打扮越来越幼稚化。它反映了新新人类不愿成长,拒绝成熟的一面。这种情况的造成,有新新人类主观上的原因,也有家庭和社会上的客观原因,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不能完全责怪他们这一代的。从家庭环境来看,这一代的独生子女由于没有弟妹会产生两种效应:第一,对他们的双亲来说,他们是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第二,对独生子女本身来说,他们的独霸地位永远不会被罢黜,只有与其竞争的另外孩子的出现才会促使他们的成熟和责任心的发展,但是他们知道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其实际担任社会分配给他们的角色之前,这种成熟和责任心一直处于若有若无的潜伏状态。从社会环境来说,由于工作应聘条件的高学历化,许多高考落榜生甚至一些大专毕业生,在社会上很难找到工作,他们基本上处于社会边缘甚至边际的地位。社会把发财致富作为合法的文化目标来宣传,但是在社会结构的安排上却没有给每一个人提供发财致富的合法手段,也没有赋予他们很多应该相当的社会责任。自觉不自觉的有一些人把他们当成垮掉的一代,他们因而被忽略被否定,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宁可把自己当作永远长不大的孩子,这里包含着十分复杂的含义,也许是为了迎合社会对他们的角色期待,也许是为了逃避肮脏的世俗环境,包含着几分自嘲、几分清高和几多无奈。

第六是直觉。新新文化与后现代文化一样,靠直觉而不是靠理性来判断事物,他们只知道他们喜欢就够了,并不追求喜欢背后的原因,他们只知道跟踪自己的心情和感觉,并不愿意思考这迅速变化的世界,“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或者是他们不愿意动脑筋思考,或者是他们见惯了理性的虚伪和虚伪的理性,挫折了他们思考的积极性。不管是什么,它反映了现代文化向原始文化的回归和返祖。新新人类愿意过简单而素朴的生活。

新文化第5篇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老师,将中国传统的文化运用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但这类活动,在形式上都比较保守,少有突破和创新,因此,我们将其与艺术领域相结合,发掘新的教育资源,比如舞蹈活动。相对其他来说,舞蹈对老师的掌控能力有一定的考验,既要安静地听,又能让孩子快乐地跳。如何做到收放自如呢?就此本文作了以下简述。

1 从一个活动最初的设写开始

首先是选材,要注重本土性,尽量从身边出发,选择孩子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事情。比如《秧歌》是个不错的主题,孩子们从家人,从电视上都对它有一定的认识,但又不够,这一活动可以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其次是写教案,就是一个活动的最基础的最根本的源头,老师设计一堂活动,在书写时,自己心里要有一个完整的概念:这节活动要让孩子学到什么,怎么样去学,怎么样学才会有动有静,让孩子感兴趣。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设定每个环节的步骤。老师对于每个环节所要教学的内容,应该先归纳,总结,提出一个中心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能让别人一眼看出主要内容的“点睛之笔”,让大家能一目了然,环节清楚,用语准确,准确表达老师的意***。这样不仅让看教案的人看起来轻松,让自己在上课时,也能有条有理,成竹在胸。

2 舞蹈活动的组织,要做到如何让孩子们做到动静交替,收放自如

传统的舞蹈活动,因为太怕孩子乱成一气,老师们都上得小心翼翼,不敢放开了手教,不敢让孩子动得太多,于是出现老师死板地教,幼儿毫无创意地模仿。但在创新的教学活动中,应该更多地给予孩子动的空间。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体,调动孩子参于的热情。因此在活动中的要求,是不能过于太高的,适当地降低活动的难度,在幼儿能力范围内进行活动。比如,很多舞蹈活动,都要求幼儿进行创编。但我们却过于高估幼儿的能力,试想,让孩子自由地,没有一点范围的创编,孩子真得就能有效的发挥想象力,创编出老师想要的舞蹈吗?当然是不可能的,孩子最初的学习其实就是靠模仿,所以,在创编最初,可以老师“抛砖引玉”先编一节,再由孩子创编。还可以出示***片,在***片上画出动作,孩子对动作的顺序进行不同组合上的创编。

所以,在创编环节,不要强调发挥幼儿想象力,完全地让孩子自由创编,而应该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教幼儿舞蹈的基本元素,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进行创编。

新文化第6篇

2009~2011年高考考查本专题考点的试题:

专题考点2009年2010年2011年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辽宁文综卷•39 (非选)安徽文综卷•9(选)海南***治卷•14(选)

天津文综卷•13(选)

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江苏***治卷•20(选)山东文综卷•28(非选)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江苏***治卷•19(选)辽宁文综卷•19(选)天津文综卷•14(非选)浙江文综卷•31(选)江苏***治卷•35(非选)

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山东文综卷•20 (选)海南***治卷•23(非选)

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浙江文综卷•33(选)全国文综新课标卷•39(非选)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特点广东***治卷•18(选)江苏***治卷•21(选)北京文综卷•24(选)全国文综新课标卷•39(非选)天津文综卷•5(选)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广东***治卷•20(选)浙江文综卷•40(非选)

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广东***治卷•19(选)江苏***治卷•21(选)北京文综卷•24(选)江苏***治卷•22(选)

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广东***治卷•21(选)安徽文综卷•37(非选)安徽文综卷•8(选)浙江文综卷•40(非选)福建文综卷•26(选)广东文综卷•30(选)

文化创新的意义

文化创新的途径天津文综卷•14(非选)安徽文综卷•37(非选)福建文综卷•39(非选)浙江文综卷•27(选)广东文综卷•37(非选)北京文综卷•25(选)浙江文综卷•40(非选)江苏***治卷•35(非选)

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注:“选”指选择题,“非选”指非选择题。

【备考建议】

1.通过上表可以看出,本专题考点在近三年高考试题中呈现以下特点和趋势:①本专题考点高考命题频率高、涉及面广;命题多依托新情境、新材料,注重对主干知识和知识间内在联系的综合性考查,考查单一考点(知识)、直观性知识的试题正在减少;命题能力立意明显提高,试题难度也逐渐由中等转向偏难,注重培养考生的参与意识和运用教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文化的继承、传播、发展和创新是本专题备考复习的重点。复习时不仅要明确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掌握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相关知识,理解文化创新的源泉、作用和途径,而且还要注重结合申遗、中外文化交流、网络文化、重大纪念日(***90周年、辛亥***100周年)、第三届道德模范评选、国家文化***策等文化事件以及传统节假日、地方(民族)特色文化等活动,有目的有意识地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考点指津】

1.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民族节日文化遗产

内容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指在历史、艺术或科学及审美、人种学、人类学方面有着世界意义的纪念文物、建筑物、遗迹等

地位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作用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功能我们可以从中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从文化遗产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考点拓展:

文化遗产≠世界遗产。

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而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类。②并非各国所有的文化遗产都能成为世界遗产。世界遗产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一定程序,以名录的方式确立,并给予保护的。③研究文化遗产与研究世界遗产的作用不完全一致。研究文化遗产可以明确人类文明演进的过程,并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确立并保护世界遗产对于加强国际合作,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重要意义。

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世界文化的多姿多彩,是通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呈现出来的。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2)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因此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考点拓展:

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辩证关系。

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它们反映了世界各种文化的差异性和统一性的辩证关系。文化的世界性是各种文化普遍具有的属性,即世界各种文化的共性。文化的民族性是各种文化的个体性、独特性,它使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化互相区别开来。文化的世界性不能脱离民族性而存在,世界性寓于民族性之中,没有民族性就没有世界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界限具有相对性,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尊重文化多样性

(1)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客观必然性。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③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考点拓展:

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多元化。

①文化的多样性是从文化的表现形式方面来说的,包括文化内容的差异、地域文化的特色等方面的表现。②文化的多元化主要是从文化的来源和性质方面说的。③文化的多元化是文化多样性的一种表现,但不是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方向。

4.文化传播的途径

(1)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文化传播的途径:①商人进行的贸易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②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

5.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大众传媒的形式: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

(2)依托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考点拓展:

文化传播途径≠文化传播手段。

①文化传播途径指的是与人们文化传播相关联的社会交往活动,如商业活动、人口迁徙、教育,此外还有留学、访问、聚会、旅游等。主要强调的是文化怎样传播的问题。②文化传播的手段是指文化传播所借助的物质技术手段,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主要强调的是文化靠什么传播的问题。③无论是文化传播的途径还是文化传播的手段,都直接影响文化传播的速度、广度和深度。

6.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1)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意义。①古代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②外域文化也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2)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态度要求。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考点拓展: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的关系。

①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的前提。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世界文化呈现多姿多彩的景象,同时也为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交流、借鉴、学习提供了可能。②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承认世界文化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有利于促进各民族间在文化上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③开展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交流,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7.传统文化的特点

(1)传统文化及其继承性。①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②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其继承性表现为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建筑的继承、传统文艺的继承和传统思想的继承。

(2)传统文化的特点。①相对稳定性。稳定性是指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②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考点拓展:

误区: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是一成不变的。

分析: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但其具体内涵又能因时而变。因此,“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是一成不变的”说法不正确。

8.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考点拓展:

传统文化是包袱还是财富?

①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②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维持着我们的社会秩序,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认同感,为我们的精神提供了栖息之所。而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则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钳制着我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控制着我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制约着我们的价值取向。③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不能认为传统文化是包袱而全盘否定、全部抛弃。

9.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考点拓展:

误区:对待传统文化,首先是继承,其次是发展。

分析:文化并不是在继承之后才发展的,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先后两个过程。因此,“对待传统文化,首先是继承,其次是发展”的说法不正确。

10.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对文化发展的影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决定因素)

(2)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的影响。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重要因素)

(3)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不同思想文化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催生社会变革,也促进文化的发展。(重要因素)

(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考点拓展:

文化传播和文化继承。

①文化发展的过程即文化传承,包括文化传播和文化继承两个方面。②文化传播主要是文化横向积累的过程,侧重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和交融;文化继承主要是文化纵向积累的过程,侧重于本民族文化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③无论是文化传播还是文化继承,都能促进文化的发展;都需要辩证分析其精华与糟粕;教育都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1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产物。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作出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考点拓展:

误区:文化创新来源于创作者的灵感。

分析: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可能作出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文化也不可能创新和发展。因此,文化创作者进行文化创新,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要有灵感,但归根结底文化创新来源于社会实践。

12.文化创新的意义

(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的作用,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为社会实践服务的。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考点拓展:

误区:各种新生的文化现象都是文化创新的结果。

分析:文化创新是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与现实需求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的、适应现实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产品。某些新生的文化现象,如电脑算命,实质上是愚昧落后的旧文化在当今的新的表现形式,不是文化创新的结果。

13.文化创新的途径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实现民族文化的创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实现文化间的平等交流和相互借鉴。

考点拓展:

文化创新中继承传统与体现时代精神的关系。

①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创新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否则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②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14.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对于文化创新而言,必须把握好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坚持正确的方向,既要克服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

考点拓展:

(1)误区:发展民族文化必须拒绝外来文化。

分析: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只有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享世界文化创新的成果。因此,对于外来文化,我们不能一味地拒绝和排斥,我们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2)全面理解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的关系。

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传统文化是通过继承积累下来的,并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②文化的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即文化传承。③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而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④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高考回眸】

1.(2011•海南***治卷•14)“公期”是海南的传统民俗节日。以前每逢“公期”,人们都要拜祭“公祖”,举行“过火山”、“上刀梯”、“贯铁杖”等仪式。今天,人们移风易俗,利用这一民俗节日“赛红歌”、“赛书法”、“赛技能”,建设和谐文化,倡导文明新风。这表明民俗节日

①体现了民族心理和情感,富有民族文化韵味 ②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集中展示了本区域文化,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④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民俗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的韵味,故①②入选。③说法错误,民俗节日不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④说法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答案为A。

2.(2011•山东文综卷•20)“好客山东贺年会”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节日消费。关于下***“好客山东贺年会”四大理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民族节日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 ②先进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贺年活动是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 ④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好客山东贺年会”以元旦、春节和元宵节三大节点为支撑,体现出民族节日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故①入选。②说法错误,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好客山东贺年会”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意味着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从而传播了文化,故③入选。④说法错误,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而不是主要形式。答案为B。

3.(2011•浙江文综卷•31)“竖大拇指”在北美一般被认为是“做得好”的意思,但在澳大利亚就成了无礼的肢体语言;吃面条时发出声音,日本人和韩国人觉得很正常,而英国人可能感到不舒服。这类现象表明

A.各地的文化几乎没有共同性

B.一种行为是否影响人们的交往取决于特定的文化背景

C.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行为的评价是不同的

D.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会有不同的含义

解析:A说法错误,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B说法不妥,一定的文化背景会对人们的交往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决定因素;C说法不妥,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同一行为的评价有可能相同,也有可能不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竖大拇指”、“吃面条时发出声音”所反映的文化内涵是不一样的,故选D。

4.(2011•北京文综卷•24)文化重建是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重要内容。三年来,当地***府积极修复都江堰古建筑群等一批文化遗产,重视培养羌绣、羌笛演奏等传统艺术的新传人,鼓励编排《羌魂》等原生态歌舞作品。灾后恢复重建之所以重视继承传统文化是因为

①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 ②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③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析:①说法错误,颠倒了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二者的关系;②说法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灾后恢复重建之所以重视继承传统文化,是因为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故③④入选。答案为D。

5.(2011•天津文综卷•5)最近,河北农业大学一群毕业生默默帮助病逝同学李宝元父母的事迹被广为传颂。15年前毕业之际,有人提议“宝元的父母咱们得管”,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让两位老人15年收到了15张汇款单和56封信。同学们用实际行动使扶危济困、重情信诺的传统美德在当代得到完美绽放。这一事迹表明

A.传统道德准则完全适应现代生活

B.中华文化的具体内涵是亘古不变的

C.传统道德对今天人们的价值选择有深刻影响

D.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解析:材料突出了传统美德在当代对人们行为选择的影响,故C入选。A“完全”说法错误,传统道德准则应顺应时代不断发展,而不能说其完全适应现代生活。B说法错误,中华文化的具体内涵是变化发展的。D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显示传统文化对我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作用。

6.(2011•安徽文综卷•8)人们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了包括茶俗、茶礼、茶艺、茶道和茶理等在内的独具特色的茶文化。茶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着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这说明

①文化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 ④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文化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解析: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了茶文化,体现了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故②③入选。①与题意无关;④虽正确但与题意无关。答案为B。

7.(2011•广东文综卷•30)在“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主题探讨会中,某同学以“深圳30年的奋斗历程创造出‘开拓创新、诚实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将激励深圳人再创辉煌”的事例来说明主题。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①事例中体现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特有文化的部分,切合主题 ②事例中反映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发展的部分,切合主题 ③事例中反映社会实践为文化创新提供资源和条件的部分,切合主题 ④事例没有体现社会实践的变化推动文化创新,不切合主题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深圳30年的奋斗历程创造出了“深圳精神”,表明人们在实践中创造自己特有的文化,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故①③入选。②强调的是文化创新的作用,不符合题意。④“不切合主题”说法错误。答案为B。

8.(2011•北京文综卷•25)歌剧《木兰诗篇》是我国艺术家创作的一部优秀作品。该剧吸纳欧洲歌剧艺术的表现手段,融入中国戏曲的表演形式,讴歌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在国内外获得高度评价。这表明

A.不同民族文化的竞争促进了文化融合

B.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有利于文化发展

C.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关键

D.东西方艺术都应当保持各自的民族特色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吸纳欧洲歌剧艺术的表现手段”“融入中国戏曲的表演形式”“在国内外获得高度评价”,可以分析出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有助于文化发展,故选B。题干没有体现民族文化的竞争、保持民族文化特色,A、D不符合题意。C说法错误。

9.(2011•浙江文综卷•40)动漫大片《田螺遗梦》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作品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剔除了其中带有迷信、颓废、庸俗色彩的内容,突出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作品制作运用了目前国际最高水准的动画电影技术,注入了国际动漫作品所特有的神幻色彩,从而使作品更具国际口味。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动漫节和电影节,摘取了多个奖项,赢得了国内外的好评。

结合材料,说明动漫大片《田螺遗梦》的成功体现了“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哪些道理。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继承、文化创新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注意设问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界定;其次,要能够准确把握材料的三个层次,即文化继承、文化创新、文化交流;再次,围绕材料的三个层次组织答案。

答案:(1)①文化在继承中发展。该作品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突出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体现了继承对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②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该作品之所以能够成功,在于对民间传说的改编、采用国际最高水准的动画电影技术、注入国际动漫作品所特有的神幻色彩等方面的创新。③文化在交流中传播。通过国内、国际两个平台,作品在交流中得到了传播。

【创新设计】

1.在传统节日中,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被合称为“中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当这些节日来临的时候,无论身在何处的中国人都要采用相同或相似的方式来庆祝。这说明

A.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B.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当前文化生活状况的体现

C.民族节日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D.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2010年10月~2011年10月举办的意大利“中国文化年”活动,使意大利各地几乎成了中国文化的舞台。大红灯笼高高悬挂,茶室茶亭弥漫着浓郁的茶香,各大小展览馆不断展示中国从古至今的艺术精品,各剧院不时演出中国的戏曲、木偶、皮影等,一系列有关中国的文化讲座在这里持续亮相。回答2~3题。

2.意大利“中国文化年”活动的举办,有利于

①不同民族文化间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②缩小甚至消除中意两国文化的差异 ③我国在文化交流中取长补短,实现文化创新 ④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事业的发展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3.大红灯笼高高悬挂,茶室茶亭弥漫着浓郁的茶香。这表明传统文化具有

A.相对的稳定性B.鲜明的民族性

C.鲜明的时代性D.明显的优越性

4.“世界就是一幅绚丽的***画,七种颜色是它的基本元素;世界是一部宏大的交响乐,不同音符是它的基本单位。”从文化视角看,上面这句话要表达的思想是

①文化的多样性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 ②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才能实现世界文化的繁荣 ③文化传播使各具特色的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 ④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A.①②③B.①③④

C. ①②④D.②③④

5.2011年9月5日晚,以“固根”、“壮魂”、“圆梦”为主旨的***侨办“文化中国•辛亥百年”艺术团在日本东京首演,1800人的剧院座无虚席,演员在观众的叫好声中一次次返场。“文化中国•辛亥百年”艺术团赴日演出是

A.文化交流的根本途径

B.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C.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D.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

6.由于不少地方的文化没有受到重视,基本上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状态,剪纸、木偶、皮影等“濒危”。2011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里程碑意义。国家之所以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因为

A.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的火炬

B.传统文化始终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C.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征

7.漫画《月饼的作用》给我们的启示是

A.越是民族的文化就越是世界的

B.文化的交融导致对本民族文化的漠视

C.传统习俗的传承需要重视教育和引导

D.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将面临巨大冲击

2011年6月21日至22日,“2011中国•濮***品杂技艺术节”在河南濮阳举行。此次精品杂技艺术节突出高水准、国际化、娱乐性和创新性,展示了极品杂技的惊险奇幻和顶级魔术的精妙绝伦。回答8~9题。

8.河南省濮阳市华东区东北庄村与河北吴桥并称为中国杂技“南北两故里”,当地有悠久的杂技历史,群众基础非常广泛。“锄头叉把当道具,房前屋后练杂技”,这就是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主要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A.继承传统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B.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C.文化是一定经济在精神上的反映

D.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检验标准

9.有“中国杂技之乡”之称的东北庄村杂技兴起于元末明初,东北庄村人在“玩把戏”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吸收其他艺人的长处加以创新,使“把戏”的内容日益丰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杂技艺术。东北庄村杂技艺术的发展历程说明

A.文化发展是在不同文化交流、借鉴中不断创新的过程

B.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

C.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D.文化创新就是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的过程

10.电视节目《中国达人秀》,将镜头定格在平凡小人物身上,以开放的创造精神与自觉的文化态度促成了“舶来品”的华丽转身。《中国达人秀》的成功启示我们

①借鉴外来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进行文化创新应考虑到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要 ④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A.①②③B.①②④

C. ①③④D.②③④

11.2011年4月27日至5月27日,以“浪漫春天里的艺术节”为主题的第十一届“相约北京”联欢活动在北京保利剧院举行。来自澳大利亚、英国、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的69个艺术团体、近2000名艺术家相继登上北京舞台,共同呈献集音乐、舞蹈、戏剧、广场联欢、展览于一体的艺术盛宴。据介绍,11年来,“相约北京”迎来了一批大师级人物,如捷杰耶夫、多明戈、韦伯、罗兰•佩蒂、莱斯利•霍华德等,同时也引进过费城交响乐团、芬兰赫尔辛基男声合唱团等团体和《天鹅湖》、音乐剧《猫》、《大河之舞》等经典作品。

(1)结合文化交流的有关知识,说明举办“相约北京”联欢活动的意义。

(2)请你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谈谈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如何面对中外文化交流。

12.素有“东方芭蕾”美誉的花鼓灯,起源于夏商时期人们为纪念大禹治水而定期举行的庙会活动。经过漫长的演进,其到宋代才真正成为成熟的民间歌舞艺术。1951年新中国治淮期间,著名艺人冯国佩用花鼓灯向治淮模范表示祝贺,其精彩表演让中央歌舞团的舞蹈专家惊叹不已。此后,花鼓灯走进***,走到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各国观众的喜爱。然而,到21世纪初,花鼓灯的民间传承几近消亡。为了重振花鼓灯艺术,近年来,安徽蚌埠冯嘴子村投资建成原生态中国花鼓灯第一村,大力发展花鼓灯文化生态旅游,举办花鼓灯歌舞节;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加强交流切磋,终使花鼓灯又“花”开怒放。

结合文化生活知识,简要概述社会实践在花鼓灯艺术发展历程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1.A 提示:B错误,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C错误,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D错误,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2.C 提示:②说法错误,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这种文化差异应当尊重和保持,而不应当缩小甚至消除。

3.B 提示:“大红灯笼”“茶室茶亭”是中华文化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具体表现,表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4.C 提示:材料主要讲的是文化的多样性,①②④符合题意要求。③强调文化传播,与材料无关。

5.C 提示:A错误,文化演出是文化交流的途径之一;B错误,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D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6.C 提示:A错误,传统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B“促进作用”说法错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腐朽的部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D说法虽正确但与题意无关。

7.C 提示:漫画中的小孩在中秋节将月饼作为垫脚石去拿巧克力,启示我们要加强对传承传统习俗的教育和引导,C正确。A不符合题意;B说法错误;D说法不符合实际。

8.B 提示:濮阳杂技广泛的群众基础,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实践在文化创作中的作用。

9.A 提示:B、C不符合题意。D错误,文化创新既是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10.C 提示:题干强调的是文化创新需要立足于群众实践,博采众长,以我为主,故②与题意不符合。

11.(1)①举办“相约北京”联欢活动,有利于不同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增强我国同世界人民的相互了解。②举办“相约北京”联欢活动,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外国优秀文化不断传入中国,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新文化第7篇

众所周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创新,不仅推动了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且促进了民族文化的繁荣。

文化创新推动了社会实践的发展。鲁迅在《狂人日记》中猛烈抨击“吃人”的封建礼教,力***通过自己的呐喊,唤醒民众,“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鲁迅的作品,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一种文化创新,促使无数青年毅然投身***运动,它对那个时代的实践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近代科学起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是一次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是一场空前的反封建思想***,文艺复兴是文化的新生,是新的精神力量的形成。这场***用人性反对神性,崇尚金钱和知识而不再重视血统和出身,以主义对抗禁欲主义,重视现世生活而不是为来世超度,相信自然秩序的存在,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价值观。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给神学写了绝交书”,“科学从此便大踏步前进了”。17世纪,世界科学的中心由意大利转向英国,出现了牛顿这样的科学巨星,技术上有了蒸汽机这样伟大的发明。英国之所以能在科学技术上作出那样众多的发现、发明与创造,用科学史家和科学社会学家默顿的话说,是因为“17世纪英格兰的文化土壤对科学的成长与传播是特别肥沃的”。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科学中心转移到法国,是因为法国大***破坏了路易十四以来的制度,启蒙哲学和理性精神打破了旧的世界观的桎梏,理工学院的创立“为人民中被埋没的各种人才敞开了大门,铺下了自由发展的道路”。19世纪被称为“科学世纪”,其中心从法国转向德国,这要归功于德国哲学思想的活跃,以及宗教改革以后的一系列***治、经济、社会方面***策措施的实施。20世纪科学中心又转移到美国,文化创新在其中同样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以硅谷与128公路地区的发展为例,两个地区相近的技术在同一市场上活动,结果是硅谷蒸蒸日上,128公路地区则逐渐衰落。出现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两者的制度环境与文化背景不同。在硅谷的优势中,文化创新的作用不可小视。萨克森宁所著的《地区优势――硅谷和128公路地区的文化与竞争》和李钟文等主编的《硅谷优势――创新与创业精神的栖息地》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如柳公权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与唐代另一位书法家颜真卿并称为“颜柳”。他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创造了雄厚中见锋利、严谨中见开阔的著名“柳体”。“柳体”的出现,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为中国的书法增添了新的气息和活力,它是一种文化创新,进一步繁荣了我国的书法文化。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文化创新呢?

首先,要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文化创新,正确处理主旋律和多样化的关系。在当代中国,文化存在和发展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层次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建设中,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列主义、思想和***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这样才能牢牢把握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使其在多样性统一中健康发展。

其次,要坚持文化创新的“三个面向”原则。在新时期,文化创新必须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原则,正确处理坚持与发展的关系。在坚持“三个面向”原则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才能连续地进行,不断地发展。文化创新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再在新质基础上进行新的量变的过程,表征着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阶段性,表明文化创新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的创造成果,具有相对稳定性;连续性,表明这种创造成果不能被凝固化和绝对化,具有动态发展性。文化创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再次,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文化创新不可能离开本民族的精神根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的精神。面对全球化的进程的影响和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新文化

学习

餐厅管理办法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餐厅管理办法10篇,内容包括餐厅日常管理规章制度,餐厅日常管理的措施。(二)餐厅灶间设厨师2名,服务员3名。(三)职工代表5名。二、餐厅管理规定(一)就餐办法。1、餐厅办公室制作餐卡,各单位根据用餐人员数量自行领购。2、外出执行公

学习

体育顶岗实习个人总结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体育顶岗实习个人总结,内容包括体育实习手册实习内容怎么写,体育教育实习个人总结。本文研究以“PDCA过程管理”循环理论为理论基础:P一策划,根据顾客的要求和组织的方针,建立提供结果所必要的目标和过程;D一实施:实施过程;c一检

学习

消防汇报材料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消防汇报材料,内容包括消防调研汇报材料,消防工作汇报材料排比句。二是发挥监督职能,规范监督***程序,确保火灾稳定。大队以州省消防总队编印的《公安消防机构***指南》为范本,规范大队的监督检查、行***处罚、建筑审核、火灾

学习

中秋团圆诗句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团圆诗句10篇,内容包括中秋团圆古诗词经典名句,中秋团圆的句子和诗句。4、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长桥见月圆。渐上远烟浮草际,忽依高阁堕檐前。——徐渭《十五夜抵建宁》5、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月明圆峤人千里,风

学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10篇,内容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课文思维导。比如在讲授《天上的街市》(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自学,在上课前将教师重新打扮了一番,挂上防光窗帘,在

学习

语文培优工作计划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语文培优工作计划,内容包括语文培优补差教学工作计划,语文培优工作计划。培优对象:一班:韩尚郝鹏谷文亮郝文超许春燕许雪孟子萌许凤郝振南郝文涛二班:王涛许文芳李爱霞许凯许燕刘伟许云贾凤雪许洪敏辅差对象:一班:许文杰曹学超贾

学习

初一数学试题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初一数学试题10篇,内容包括初一试题数学,初一数学试题讲解。3、(2009年四中入学测试题)在公路上,汽车A、B、C分别以80km/h,7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若汽车从甲站开往乙站的同时,汽车、从乙站开往甲站,并且在途中,汽车在与汽车相遇后

学习

小产权房买卖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小产权房买卖,内容包括小产权房买卖最新政策,小产权房买卖法院判决。所谓宅基地房是指修建于宅基地上的房屋。宅基地是农民基于集体成员身份而享有的福利保障,如果说土地承包经营权满足了农民耕者有其田的愿望,那么宅基地使用

学习

创意签名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创意签名10篇,内容包括个性签名文字十篇,创意签名设计。你生气了吧,生气的话就哭-出-来-吧。。嘻嘻嘻嘻!打破老婆终身制,实行小姨股份制。引入小姐竞争制,推广情人合同制。握着老婆的手,好象左手握右手;握着小姐的手,好象回到十八

学习

桥作文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桥作文10篇,内容包括桥作文1000字以上,桥作文范文。今天,爸爸从什么叫桥墩开始向我提问,就问了我许多问题,而我却没想到这些,也回答不出来,爸爸还使我懂得了许多关于桥和河的知识。看来光背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学习的目的可不是为

学习

喧嚣的城市10篇

阅读(10)

本文为您介绍喧嚣的城市10篇,内容包括看到繁华的都市的感想,喧嚣的城市田野。深圳这个城市很奇妙,大家都说压力大,却还是愿意待在这里,因为你的付出迟早会有回报,并让它引诱你顶着更大的压力前行。有朋友感叹,深圳最不缺的就是压力,有时会让你

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课件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数学教学课件,内容包括小学数学优质全套课件领取,小学数学最新课件。一、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1应体现数学学习的发现、探索教学的原则它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对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给学生以展示,强调对数学

学习

写秋天景色的作文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写秋天景色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秋天的景色的作文10篇,描写景物的作文范文秋天。当树开始掉头发,草开始穿衣服的时候。神秘莫测、变幻多端的秋来了。它像无形的空气一样渗透在学校的每一个地方、让人看的见,摸不着就好比一位神

学习

开学了黑板报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开学了黑板报10篇,内容包括开学了黑板报通知,开学了黑板报。1.环境优势。后黑板,它就在班级同学的眼前,同学们无需登高,无需望远,举目即可观,我们与它朝夕相处。它就是我们班级自己的一块田地,我们理应“耕耘”好它。就近取材、就

学习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10篇,内容包括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内容。随着时代的进步标志设计再也不是简单的符号表现,再不断的突破静态的标志设计后,单一的平面视觉已达不到人们追求的立意标新,需要新

学习

企业创新文化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创新文化10篇,内容包括企业创新文化的心得体会,企业创新文化的构建怎么写。从上述历程中不难发现:科技中心转移的取向是有***的思想、宽松的环境、对人才、技术、资金有吸引力的区域。为什么近现代的科技***绕过了曾经有

学习

新文化运动中的“保守思想”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新文化运动中的“保守思想”,内容包括新文化运动期间的各类思想,新文化运动的西方思想。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的态度是复杂的,有激烈批判的一面,但也同样存在着注重传统的倾向,本文罗列了一些新文化运动时期各个派别显示出来

学习

新新人类与新新文化

阅读(32)

第一是世俗。新新文化是一种世俗文化,这是因为无论从国际还是从国内来看,现时代都是一个世俗化的时代,不再是英雄时代和神圣时代。世俗文化是相对于神圣文化而言的,对无论是天上的还是人间的神,它都持一种怀疑和否定的态度。因此,新新文化是一

学习

浅谈《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浅谈《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内容包括谈谈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有什么影响。【摘要】一份刊物的创世,引发一场伟大的历史事件,并对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在历史上是不